KR6r0138 廣弘明集-唐-道宣 (T@MING)




廣弘明集卷第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四




* 捨事李老道法詔梁高祖武皇帝
* 廢李老道法詔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 通極論隋沙門釋彥琮


捨事李老道法詔梁武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
年。雖億兆務殷而手不釋卷。內經外典罔
不厝懷。皆為訓解數千餘卷。而儉約自節。
羅綺不緣。寢處虛閑。晝夜無怠。致有布被莞
蓆草屨葛巾。初臨大寶即備斯事。日唯一
[004-0112a]
食永絕辛羶。自有帝王罕能及此。舊事老子
宗尚符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
筆下詔捨道。文曰。維天監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
方尊法十方聖僧。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使眾生出三
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
成覺。至道通機德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
法流以澄垢。啟瑞迹於天中。爍靈儀於象
外。度群迷於欲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
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絕百非。
應迹娑婆示生淨飯王宮誕相。步三界而為尊道樹成光。普大
千而流照。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自期二月當至雙林。遂乃
湛說圓常。且復潛輝鶴樹。闍王滅罪婆藪除
殃。若不逢值大聖法王。誰能救接。在迹雖
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
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捨舊
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
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之中長淪
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涉大乘心離
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
和南。于時帝與道俗二萬人。於重雲殿重閣
上。手書此文發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勅
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
是於正道。其餘九十五種名為邪道。朕捨邪
外以事正內。諸佛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
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
如來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
革凡成聖。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偽就
[004-0112b]
真捨邪入正。故經教成實論云。若事外道心
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
不當善惡。若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
信。言清信者。清是表裏俱淨。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
信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也。門下速施行。


上武帝捨事道法啟并勅邵陵王綸天監三年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
王上啟云。臣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
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啟物。託
銀粟以應凡。砥般若之利刀。牧涅槃之妙
果。汎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故能降慈
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四
諦五時。利益之方無盡。並𣲙清日盛霧豁雲
除。爝火翳光塵熱自靜。可謂入俗化於蒙
底。出世寘此真如。使稠林邪逕之人景法
門而無倦。渴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知迴。道
樹始於迦維。德音盛于京洛。恒星不見周鑒
娠徵。滿月圓姿漢感宵夢。五法用傳萬德方
兆。華俗潛啟競扇高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
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值皇帝菩薩應
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無
礙辯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眾生。故能隨
方逗藥示權顯因。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
是以萬邦迴向俱稟正識。幽顯靈祇皆蒙誘
濟。人興等覺之願。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
歸宗之境。悅懌還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
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被
民亦化之。於是應真飛錫騰虛接影破邪。外
道堅持正國伽藍精舍。寶剎相望。講道傳經
[004-0112c]
德音盈耳。臣昔未達理源。稟承外道。如欲須
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醎水。今啟迷
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
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啟。


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勅云。
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植勝因。宜加勇猛也。


齊高祖廢道法詔



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
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制齊儀。糜費極繁意在王者
遵奉。會梁祖啟運下詔捨道。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
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高帝惑之
。於天保六年九月。乃下勅召諸沙門與道
士學達者十人。親自對校。于時道士呪諸沙
門衣鉢。或飛或轉。呪諸梁木。或橫或竪。沙
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士人擁鬧貴賤移
心。並以靜徒為勝也。諸道士等雀躍騰倚。魚
睨雲漢高談自矜。誇衒道術。仍又唱言曰。神
通權設抑挫強禦。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
示小術。並辭退屈。事亦可見。


帝令上統法師與靜捔試。上統曰。方術小
伎。俗儒恥之。況出家人也。雖然天命令拒。豈
得無言。可令最下坐僧對之。即往尋覓。有僧
佛俊一名曇顯者。不知何人。遊行無定。飲噉
同俗。時有放言。標悟宏遠。上統知其深量。私
與之交。于時名僧盛集。顯居末坐。酣酒大醉
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於上統。
[004-0113a]
上統曰。道士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飲酒道人可
共言耳。可扶輿將來。於是合眾皆憚而怯。上
統威權不敢有諫。乃兩人扶顯令上高座。既
上便立而含笑曰。我飲酒大醉。耳中有所聞
云。沙門現一我當現二。此言虛實。道士曰。有
實。顯即翹一足而立云。我已現一。卿可現二。
各無對之。顯曰。向呪諸衣物飛颺者。我故
開門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鉢呪之。諸
道士一時奮發共呪。無一動搖。帝勅取衣。乃
至十人牽舉不動。顯乃令以衣置諸梁木。又
令呪衣。都無一驗。道士等相顧無賴。猶以
言辯自高。乃曰。佛家自號為內。內則小也。
名我道家為外。外則大也。顯應聲曰。若然
則天子處內定小。百官為大矣。靜與
其屬緘口無言。帝目驗藏否。便下詔曰。法門
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
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糵是味
清虛焉在。朐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仁祠
下乖祭典。皆宜禁絕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
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
師度聽出家。未發心者。可令染剃。爾日斬首
者非一。自謂神仙者。可上三爵臺令其投身
飛逝。皆碎屍塗地。偽妄斯絕。致使齊境國無
兩信。迄于隋初。漸開其術至今東川。
此宗微末無足抗言。帝諱洋。即元魏丞相高
歡之第二子也。嫡兄澄性急。為奴所害。洋
襲其位代為相國。魏曆將窮。洋築壇於南郊。
筮遇大橫大吉漢文之卦也。乃鑄金像。一寫
而成。魏收為禪文魏帝署之。即受其禪為大
[004-0113b]
齊也。凡所行履不測其愚智。委政僕射楊遵
彥。帝大起佛寺。僧尼溢滿諸州。冬夏供施行
道不絕。時稠禪師箴帝曰。檀越羅剎治
。臨水自見。帝從之。覩群羅剎在後。於是
遂不食肉。禁鷹鷂去官。漁屠辛葷悉除不得
入市。帝恒坐禪竟日不出。禮佛行繞。其疾如
風受戒於昭玄大統。法上面掩地。令上履
髮而授焉。先是帝在晉陽。使人騎駝。勅曰。向
寺取經函。使問所在。帝曰。任駝出城。及出奄
如夢至一山。山半有佛寺。群沙彌遙曰。高洋
馲駝來。便引見一老僧拜之曰。高洋作天子
何如。曰聖明。曰爾來何如。曰取經函。僧曰。
洋在寺嬾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使者反命。
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
忽謂帝曰。我去爾後來。是夜癡人死。帝尋崩
於晉陽。


通極論并敘釋彥琮



原夫隱顯二途。不可定榮辱。真俗兩端。孰能
判同異。所以大隱則朝市匪諠。高蹈則山
林無悶。空非色外。天地自同指馬。名不義
裏。肝膽可如楚越。或語或默。良踰語默之
方。或有或無。信絕有無之界。若夫雲鴻震
羽孔雀謝其遠飛。淨名現疾比丘憚其高辯。
發心即是出家。何關落髮。棄俗方稱入法。豈
要抽簪。此即染淨之門。權實而莫曉。倚伏之
理。吉凶而未悟。遂使莊生宗齊一之論。釋子
說會三之旨。大矣哉。諒為深遠寔難鉤致。竊
聞陰陽合而萬物成。醎淡和而八珍美。何廢
四時恒序五味猶別。以此言之。豈真俗之混
[004-0113c]
淆隱顯之云異。或有寡聞淺識。則欲智凌周
孔。微庸薄宦。便將位比帝王。強自大以立身。
謂一人而已矣。不信有因果。遂言無佛法。輕
毀泥曰賤蔑沙門。愚襲腐儒戲招冥禍。或有
始除俗服狀如德冠天人。纔掛僧名意似聲
高海域。傲然尊處詳為極聖。豈知十纏猶障
三學靡聞。不隨機而接物。竟抱愚而自守。悲
夫二子殊途一何蹐駁。高懷達士孰可然哉。
冀欲解紛挫銳。假設旗鼓。雖復俱有抑揚。終
以道為宗致。其猶五色綺錯。近須彌而會同。
萬像森羅。依虛空以總集。歸根自芸芸之
物。吞谷實茫茫之海。斯誠光贊於佛道。述獎
於玄門。庶令無我無邪允謙允敬。式貽後進
論之云爾。有梵行先生者高屏塵俗獨栖丘
[堅-臣+虍-七+一/谷]。英明逸九天之上。志氣籠八紘之表。藉
茅枕石落髮灰心。糞衣殊羊續之袍。繩床異
管寧之榻。自隱淪西岳數十年矣。確乎不拔
澹然無為。每自歎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兼濟天下。但蒼生擾擾縶以愛羅。不可自致
清昇。坐觀塗炭。復須棄置林藪分衛人間。於
是屈迹暫遊。方踐京邑次於灞上。有行樂公
子者。控龍媒於㳅水。飛鶴蓋於浮雲。繡衣
侯服薰風合氣。璁勒金鞍爭光[炫-ㄙ+ㄥ]日。定知擲
菓之愛是屬潘生。割袖之寵已迷漢帝。接軫
城隅陪曹王之席。連鑣池側追山公之賞。道
逢先生怪而問曰。先生貌若燕趙之士。髮如
吳越之賓。容色似困陳蔡。衣製不關楚魯。徐
行低視細語顰眉。瓦鉢恒持無。異顏回之瓢
器。錫音乍振何。殊原憲之䔧杖。此地未之覩。
[004-0114a]
我嘗所不聞。敢問先生何方而至。


先生靜默良久徐而對曰。觀子馳騁於名利
荒昏於色聲。戴天猶不測其高。履地尚不知
其厚。吾聞坎井之內。本無吞舟之鱗。榆枌
之間。詎有垂雲之翼。吾非子之徒歟。其可
識乎。試當為子言之。幸子暫留高聽。吾師也
德本深搆。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於百
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寧
唯氣稟二儀道周萬物而已。斯故身無不在。
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
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啟愚夫之視
聽。須示真人之影跡。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
雲之逐騰龍。感應相招抑惟常理。於是降神
兜率之宮。垂像迦毘之域。氏曰瞿曇。種稱剎
利。俗名悉達。道字能仁。乃白淨王之太子也。
家世則輪王迭襲。門風則聖道相因。地中三
千。既殊於雒邑。國朝八萬。有踰於稽嶺。宗
親籍甚。孰可詳焉。暨吾師生也。坤形六動方
行七步。五淨雨花滿國。二龍灑水遍空。神瑞
畢臻吉徵總萃。觀諸百代曾未之有。然復孕
異堯軒產殊禹偰。至如黑帝入夢之兆。白光
滿室之徵。徒曰嘉祥。詎可擬議。身邊則金色
一丈。眉間則白毫五尺。開卍字於胸前。
躡千輪於足下。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
龍顏虎鼻八彩雙瞳方我妙色校其昇降者
也。雖復呂公之相高帝世謂知人。若譬私陀
之視吾師未可同日。於是崇業大寶正位少
陽。甲觀洞開龍樓逈建。至如多才多藝允文
允武。非關師保自因天骨。或於太子池臨泛
[004-0114b]
之辰。博望苑馳𨉯之際。力格香象氣冠神
功。試論姬發曹丕莫之與擬。漢盈夏啟寧足
涉言。父王宿衛甚嚴喻視彌篤。九重禁闥。聲
聞則四十里。三時密殿。姬麗則二萬人。然以
道性恬凝志願冲固。雖居三惑之境。不改一
心之節。歷王城之四門。哀老病之三苦。乃自
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脫屣尋真其於斯
矣。于時桃則新花落雨。青春始仲。月則半輪
低閣。永夜方深。觀妓直之似橫屍。悟宮闥
之如敗冡。天王捧白馬而踰城。給使持寶冠
而詣闕。雖復秦世蕭史周時子晉。許由洗耳
於箕山。莊周曳尾於濮水。方茲去俗何其蔑
如。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行之迹。
沐金流之淨水。遊道場之吉樹。食假獻糜
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魔兵席
卷大業剋成。獨稱為佛。是吾師也。法輪則奈
國初轉。僧侶則憍陳始度。至於迦葉兄弟。目
連朋友。西域之大勢。東方之遍吉。二十八天
之主。一十六國之王。莫不服道而傾心。餐風
而合掌。於是他化宮裏乃弘十地。耆闍山上
方會三乘。善吉談無得之宗。淨名顯不言之
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則吐
納江湖。掌內則搖蕩山谷。論劫則方石屢
盡。辯數則微塵可窮。斯乃三界之大師。萬古
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
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刪詩。予賜之言語。商
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
史。並驅馳於方內。何足道哉。自我含靈福
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004-0114c]
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
終之供。嗚呼智炬消慈雲滅。長夜諸子誠可
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記筌蹄於貝葉。三
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風無墜。特恃斯乎但
世道紛華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暨于像運既
當徂北稍復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
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
今五百餘年矣。自後康僧會竺法護佛圖澄
鳩摩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
之侶。慧嚴慧觀之徒。並能銷聲掛冠翕然歸
向。緇門繁熾焉可勝道。吾少長山東。尚素王
之雅業。晚遊關右。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
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唯佛教也歟。
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迹。歸斯正
道拔自沈泥。本號離欲之逸民摧邪之大將。
吾之儔黨其謂此乎。公子蹙頞而言曰。觀先
生之辯。雖可談天。然其所說何太虛誕。竊
尋佛本啟化之辰。當我宗周之運。自云。娑婆
總攝靡所不歸。或復光照無際聲震有頂。或
復八部雲臻十方輻湊。計天竺去我十萬里
餘。俱在須彌之南。並是閻浮之內。那忽此間
士庶無至佛所。如來亦何獨簡不賜餘光。弗
生我秦漢。靡載我墳籍。詳此二三疑惑逾甚。
僕聞貞不絕俗隱不違親。所以和光於塵裏。
披蓮於火內。至若束帶垂纓無妨修德。留鬚
長髮足可閑居。且道本虛通觸無不是。何必絕
棄於冠簪專在於錫鉢。竊以不傷遺體始著
孝心。莫非王臣終從朝命。今既赭衣髠髮。未
詳其罪。不仕天子。無乃自高敢諮先生。請當
[004-0115a]
辨析。


先生曰。吾聞大音不入於俚耳。其驗茲乎。猶
欲以寸管窺天小螺量海。而我法門敻出。非
吾子之能極。吾且仰憑神力更為言之。吾師
化道含弘靈鈞遠被。但眾生緣薄。自為限礙
耳。何關佛威之不大。聖澤之無均。其猶日月
垂像麗天。雷霆發音動地。而簡於聾瞽。豈光
微聲小者哉。然佛遊舍衛有餘二紀三億之
家。猶不聞見。何怪邊地十萬里乎。竊以周孔
之生。本惟華夏之邑。夷狄不信其理何耶。至
於東方朔之昇天。淮南王之入籙。然乘鸞排
霧世有其人。欲不長於神仙猶密之而弗載。
寧解味吾師之道術。書之於惇史乎。況值秦
皇焚典經籍不全。何容守此局文。遂無大見
然有惑彼正真甘茲隨俗。未悟身之非潔。豈
達命也。無常服翫則數重不止。慳貪則一毛
難落。屑屑頑民可悲之甚。吾已無保於形骸。
誰有營於[炫-ㄙ+ㄥ]好。鬚髮既剪我心自伏。衣惟壞
色愛情何起。所以五綴而持想。六時而繫念。
蕭然物外是曰逆流。竊聞夏禹疏川則有勞
手足。墨翟利物則不悋頂踵。殺身以成仁。餓
死而存義。此並有違於大孝。然猶盛美於群
書。吾養性栖玄立身行道。方欲廣濟六趣
高希萬德。豈學子拘之於小節。顧在膚髮之
間哉。扇逐榮名餘事。從北面之朝也。其若
効淺祿微。唯勞諾走。無暇功高位極常懼危
溢不安。千仞棄珠一何賤寶。但火內之蓮非
吾所發。染而不染何爾能知。公子曰。先生強
誇華以飾非。護牆茨而不掃。請聽逆耳之篤
[004-0115b]
論。略條其弊也四焉。僕聞玉樹不林於蒹葭。
威鳳不群於燕雀。先生道雖微妙。門人獨何
庸猥。或形陋族微。或類卑神闇。無三端可以
參多士。無十畝可以為匹夫。墮王事之不閑。
恥私門之弗立。寄逃役於佛寺之內。纔容身
於法服之下。見人不能敘寒溫。讀經不解立正
義。空知高心於百姓。背禮於二親。非所以
自榮。其弊一也。僕聞采椽土堦之儉。唐堯之
所以字民。瓊室玉臺之盛。商辛之所以敗俗。
況如來行惟少欲德本大悲。只應宴坐於塚
間。經行於樹下。何宜飾九層之剎。建七寶之
臺。不愍作者之勞。不慚居者之逸。非所以自
約。其弊二也。僕聞無自伐功老聃之極教。不
讚己德唯佛之格言。勞謙則君子終吉。克
讓則聖人上美。必若內德充盛自然外響。馳
應賓侶坐致揄揚。豈況佛心澄靜亡諸得失
之咎。如何獨許世尊之號。不欲推人。然彼群
經莫二之宗。各談第一之稱。自生矛盾。將
何以通。非所以自遜其弊三也。僕聞情存兩
寶心慎四知。方曰通人之雅懷。廉士之高節。
或散之於宗族。或棄之於山水。況玄道清淨。
反俗沙門而復縱無厭之求。貪有為之利。勸
俗人則令不留髓腦。論䞋施則便無讓分毫。
或勝貴經過。或上客至止。不將虛心而接待。
先陳出手之倍數。此乃有識之同疾。海內之
共知。非所以自廉。其弊四也。僕直言雖苦可
為藥石。惟先生高見覽以詳之。


先生曰。吾子不笑何謂道耶。子但好其所以
同。寧知其所以異。徒欲𡉏毀未損金剛。吾
[004-0115c]
道弘邃豈可輕矣。吾聞萬機斯總。聖皇所以
稱大。百川是納。巨[堅-臣+虍-七+一/谷]所以為深。王則不恥
於細民。海則無逆於小水。況吾師大道曠無
不濟。有心盡攝未簡怨親。自當品戒德之小
大。混族類之高下。故有除糞庸人。翻涉不生
之位。應書貴士。倒墜無間之獄。內祕難識外
相孰知。子何自擅為銓衡。吾未相許為水鏡。
若但以貌取人。失之遠矣。遂使叔向伏[鬷-凶+鬯-匕]蔑
之語。長者悟沙彌之說。且復窮通有運否泰
無恒。或始榮而後辱。或初微而後盛。異轍紛
綸。可略言也。至如立錐無地。非慕堯舜之
德。餘苗不紹。豈傳湯武之聖。詎知吞併六
國。其先好馬牧人。約法三章。則唯亡命亭
長。樊灌起販屠之肆。伊呂出厨釣之間。歷代
因循高門相襲。遂為四海強族五陵。貴氏冠
冕陵雲風流。蓋世暨若朝陽晞露羡早隷之
難留。宿草負霜混螻蟻之莫別。是知用與不
用虎鼠何常。尋末窮本人倫一概。那忽輕以
乘軒蔑茲甕牖。雖復才方周旦。亦何足觀。嘗
試言之。朝市虛煩身心空弊。智者同棄賢人
共鄙。但覺斯懷之可入。所以避地而歸來。吾
則厭來苦而知昨非。子便耽往欲而惑今是。
寧自安貧樂道少賤多能。奚用太廟之犧牲。
竪子之烹雁。吾今素質自居默念無雜。不假
導於仁義。豈亂想於繁華。固亦騎遺牝牡自
忘寢膳。詎守寒溫之小才。音義之薄伎。修
心可以報德。何局定省之儀。弘化可以接引。
寧止俯仰之事。此吾所謂一勝也。吾師空閑
樂處不唯聚落。輕微務納豈獨珠瓔。是以
[004-0116a]
栖形五山遊神三徑。或受童土。或餐馬麥。
讚淨心之小施。譏雜相之多捨。庶令藉此而
建善根。因茲而表誠信。斯自束修大體供養
恒式。豈佛身之欲須。乃含生之達志。便以
凡俗難悟憍嫉未除。競獻名寶利收多福。所
以玉槃高剎。掩日聳於半天。繡桷飛甍。連
雲被於寓內。爭名好尚。善將焉在。著相寡識。
遂及乎斯。雖乖至真之理。足感榮華之樂。生
民唯此為功。如來亦何抑說。此吾所謂二勝
也。吾聞談無價之奇寶。冀欲拯貧。讚不死之
神香。只將愈疾。但眾生信邪巫之狂藥。捨正
覺之甘露。困毒已深懷迷自久。吾師之出世
也。本許救濟為功。知我者希無容緘默。使物
識真以迴向。何是非而自取。若夫二佛不並
於世。兩日不共於天。厥號無等庶弘至教。非
如君子之小聖事謙讓之風者。已然至理同
歸逐情異說。是經稱最各應宜聞。此吾所謂
三勝也。吾聞不趍四民之利。莫致百鎰之
金。但大患未亡有待須養。吾稱乞士。則受之
以知足。子名施主。則傾之以國城。何容責我
之貪。非不自揣己之慳蔽。是驗。分財相得獨
應管鮑乎。吾聞天王武庫出給。尚不由臣下。
況吾師福物取與。寧獨任凡僧。本雖四輩而
來。今屬三寶而用。為道興供義乖行福。既為
十方常住。非曰私擬諸己。自專則法律不許。
請眾則和合無由不知。子何德以能銷。吾何情
而敢擅。只懼我之同咎。豈欲貪利者哉。竊以
粒重七斤。投水則煙火騰沸。飯餘一鉢。與人
則群類充滿。佛猶無悋於飢犬。寧有惜於
[004-0116b]
餓烏。是知輒用固以招愆。迴施許而獲益。
真是眾生之薄福。則非吾師之褊心。至如餓
鬼不覩川流。病人弗覺美味。罪關於餓病。
豈流味之無也。竊聞功臣事主。粟帛不次而
酬勳。明主責躬。蒼旻不言而効德。子弗能
自慨之無感。專謗吾師之不惠。持此饕餮何
以為人。至若鄭侯傾產於交遊。田君布心於
賓客。空規豪蕩之聲勢。詎擬福田而推揚。
此吾所謂四勝也。吾雖言不足而理有餘。子
但驚所未聞惑於所不見。吾之所說子可悟
矣。公子曰。先生雖高談自雪終類守株。所論
報應何其悠眇。僕聞開闢混元分剖清濁。薄
淳異稟愚聖派流。至如首足之方圓。翔潛之
鱗羽。命分修短身名寵辱。莫非自然之造化。
詎是宿業之能為。竊見景行不虧。夭身世而
嬰[示*乃@吉]。狂勃無禮。竟天年而響福。遭墮若
斯因果何驗。且氣息則聚生散死。形神則上
歸下沈。萬事寥廓百年已矣。何處天宮誰為
地獄。庸人之所信。達士未之言。先生猶或
繫風。請更量也。


先生曰。公子辯士哉。見何庸淺。所談不踰
百世。所歷無越八荒。詎能曉果報之終期。
察因緣之本際。不可局凡六識罔聖三明者
也。吾聞播植百穀。非獨水土之功。陶鑄四
生。詎止陰陽之力。既有根於種類。亦無離
於集起。竊見或體合夫妻子孫不孕。或身非
鰥寡男女莫均。至於螢飛蟬化蜂巢蟻卵。非
構兩精之產。豈從二藏之妊。若但稟之於乾
坤。人亦奚賴於父母。一須委運慈孝何歸。是
[004-0116c]
知因自參差果方環互。支分三報星羅萬品。
或今身而速受。或來世而晚成。此理必然亦
何可朽。竊以賞罰不濫。王者之明法。罪福
無舛。業道之大功。政治則五刑罰祿位賞。幽
祇則三塗罪人天福。目前可以為鑒誡。豈伊
吾之構虛論哉。子未陷囹圄誰信有廷尉。不
遊岱宗便謂無鬼府。但善惡積成則殃慶有
餘。被之茂典爾所未悉。至如疏勒。涌泉之應。
大江潢石之感。羊公白玉郭巨黃金。驄標鮑
宣之馬。珠降噲參之鶴。爰及宣王之崩於杜
伯。襄公之懼於彭生。白起甘死之徵。李廣不
侯之驗。陸抗殃則遺後。郭恩禍則止身。斯甚
昭著。孰言冥沓。雖有知無知六經不說。然祭
神祭鬼三代攸傳。必也死而寂寥。何求存以
仁行。無寧棄儒墨之小教。失幽所之大理。
子可惜良才太甚愚僻。早須歸悔體我真言。


公子曰。先生雖懸河逸辯。猶有所蔽。僕聞天
生烝民剛柔為匹。所以變化形器含養氣靈。
婚姻則自古洪規。嫁娶則列代恒禮。罪應不
關於子胤。道亦無礙於妻妾。遂使善慧許賣
花之約。妙光納施珠之信。眾香六萬尚曰法
師。毘耶二千猶名大士。何獨曠茲仇偶擁此
情性。亢龍有悔。其欲如之。品物何以生。佛種
誰因續。此先生之一蔽也。僕聞猛獸為暴民
之業。毒蟲含傷物之性。所以順氣則秋獮。除
害則夏苗。天道之常何罪而畏。至於牛豕充
犧羔雁備禮。運屬厨人之手。體葬嘉賓之腹。
本天所生非此焉用。然復鳥殘自死虎聽內
律。如何闕養形命空作土塵。此先生之二蔽
[004-0117a]
也。僕聞天列箕星地安泉郡。酒之為物其來
尚久。銷愁適性獨可茲乎。所以嵇阮七賢。興
情於斗石之量。勛華兩聖。盛德於鍾壺之
飲。管則藉此而談玄。于則因茲而斷獄。聞諸
往哲。未嘗不醼。但自持之於禮。何用阻眾獨。
清此先生之三蔽也。僕聞八政著民天之食。
五味資道器之身。降茲呼吸風霞餌飲芝露。
敢為生類罔弗由之。自可飽食。用心無廢於
道業。何假持齋。倦力有乏於勤修。此先生之
四蔽也。先生若改斯蔽。僕亦慕焉。先生曰。吾
聞剛強難化固當爾耳。子之蔽乎。自不知其
蔽。吾之通也。子豈識其通。由此觀之。未可與
言道也。竊以鄙言無遜尚避至親。邪行不仁
猶慚先達。然其男則纔離繈緥。羨雙飛以求
娶。女則僅辭乳哺。怨空房而感情。苟貪小樂
公行世禮。積習生常混然誰怪。此而無恥尤
類鶉鵲。勿將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事寄昏成。明非昌顯之裁範。
諒是庸鄙之危行。獨有展禽柳下之操。可以
厲婬夫。彭祖獨臥之術。可以養和性。斯固播
之於良書。美之於方策。況乃吾師之成教也。
弘淨行之宗經。豈復順彼邪風。嬰茲欲網。將
出六天之表。猶無携妓妾。既超四空之外。焉
可挾妻孥。唯有二果白衣。繫業通許。一床
居士精而難混。但品物之生。自有緣託。何必
待我之相配方嗣。於吾師獨不聞同一化生
士無女業咸屏四大法喜資形此吾。所謂一通也。
吾聞生死去來本方步蠖。顯晦上下無異循
環。業之所運人畜何准。是以衛姬蜀帝之徒。
[004-0117b]
牛哀伯奇之類。狐為美女狸作書生。抑亦事
歸難思。豈易詳也。竊以持戒無畏鬼龍。含德
不懼蜂䘍。怖鴿投影猛虎越江。我善則報之
以明珠。人惡則應之以毒氣。諒由息之生殺。
豈禽獸唯害物耶。雖復飛走別形。惜身莫
異。輪迴無始誰非所親。恕己為喻亦何不忍。
詎可宰有生之血肉。充無用之肌膚。至若死
而歸土物我同致。所以黃不食黿。孔猶覆醯。
況吾仁慈之隱惻。孰甘美於肥鮮。但五律慚
開雙林永制。此吾所謂二通也。吾聞酒池牛
飲著乎在昔。雖百六數窮。亦亂國斯起。三
十五失。抑有由之。但令身酩酊。是焉可驗。
來生幽暗將復何已。至如文舉之鐏不空。玄
石之瞑難悟。蓋惟耽酒之狂客。曷可以論至
道哉。但使深酣則過多。微醼則愆薄。欲言飲
而無失。未之有也。往賢之所嚴戒。良以此
乎。縱不關物命。亦無宜舉酌。此吾所謂三通
也。吾聞戒自禁心。齋唯齊志。可謂入道之初
行。教民之本法。但支立而已。身亦何知。若縱
情嗜欲。終為難滿。所以節限二時足充四大。
覺翳螳之附後。見野狼之對前。危亡之期既
切。飢渴之情遂緩。自忻道勝而肥。何嗟食短
而倦。竊以帝王之祠宗廟。夫子之請伯陽。猶
須絕味辛葷清居齋室。況吾欲亡身而訪道。
寧復留心於美膳者哉。此吾所謂四通也。莫
謂子所不能謂吾為蔽。吾之所辯幸子擇以
從之。公子於是接足叩頭。百體皆汗。魂飛
膽喪。五色無主。既如料虎。復似見龍。怳焉
若狂。莫知所對。先生摩頂勞曰。吾惟愍物。
[004-0117c]
子何怖耶。公子稍乃自安。泣而對曰。僕本生
下邑。無聞大覺之名。稟性疎野。翻踵外邪之
見。不遇先生幾將禍矣。比承下風之末。精義
入神。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請容剃落。受業於
先生之門也。先生曰子悟。迷知返善矣哉。
廣弘明集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