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92 宗鏡錄-宋-延壽 (TKD)


[44-0438b]


[44-0438b]
宗鏡錄卷第八十筞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入此宗門云何了一切法如化荅以萬
法無體名相本空無而忽有名之曰化如華
嚴經十忍品云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如
化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閒皆悉
如化所謂一切衆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
切世閒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顚倒
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閒不實法化言說所
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復有清
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無
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
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畏
辯才所說故菩薩如是了知世閒出世閒化
現證知廣大知無邊知如事如自在知眞實
知非虛妄見所能傾動隨世所行亦不失壞
譬如化不從心起不從心法起不從業起不
受果報非世閒生非世閒滅不可隨逐不可
攬觸非乆住非須臾住非行世閒非離世閒
不專繫一方不普屬諸方非有量非無量不
厭不息非不厭息非凡非聖非染非淨非生
非死非智非愚非見非不見非依世閒非入
法界非黠慧非遟鈍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
涅槃非有非無有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行於
世閒修菩薩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著世
閒不取自身於世於身無所分別不住世閒
不離世閒不住於法不離於法以本願故不
棄捨一衆生界不調伏少衆生界不分別法
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雖無所有而
滿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無佛子菩薩摩
[44-0438c]
宗鏡人十卷苐二張
*訶薩如是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
佛菩提之道利益衆生是名菩薩摩訶薩第
九如化忍故知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以無作
之因受忽有之果故六祖云思惡法卽化爲
地獄思善法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
化爲菩薩乃至皆是自性變化大智度論問
云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說法
別異荅曰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
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
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
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像有好醜諸法亦如
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如佛此中說於是化
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佛變化有菩薩變
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又云如
化者化主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
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從先世心生
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諸法如化問不應
言變化事空何以故變化心亦從修定得從
此心作種種變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
云何空荅如佛說觀無生從有生得脫依無
爲從有爲得脫雖觀無生法無而可作因緣
無爲亦爾變化雖空亦能生心因緣復次空
不以不見爲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以是故
言諸法如化故知一切法皆從心生悉如幻
化雖幻化不實亦可作善惡之因緣受昇沉
之報應不可生於斷見但了體虛莫生取捨
問凡有相法皆從變化心無形相云何化現
荅心本是化理不思義從心理心如化起化
佛地論云心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
化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
[44-0439a]
宗鏡八十卷苐三張筞謂令
他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
分似見分現有義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
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細法令
失念者得正憶念名化他心然心無化無形
質故如論說言心無形故不可變化又說化
身無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諸異生定力而說
彼定力劣不能化現無形質法諸佛菩薩不
思議定皆能化現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
瞋等云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云何經
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云何此論說諸化意
業云何經說有依他心但諸化色同實色用
化根及心但有相現不同實用又就下類故
作是說若爾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現非情
已是心等相分云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
現則名有情非非情攝是故化心伹說二種
一自身二他身化等問此一心門理無異
轍約機對法敎有多門於一法中名字差別
或名佛性或稱如來藏云何成藏義云何名
佛性荅如來藏者是眞識心是眞心中具
有一切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染法
是心與法同一體性故名如來藏卽一切衆
生有如來藏能爲佛因名有佛性如睡心中
有覺悟性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
如是一切世閒法中皆有涅槃性此性卽是
衆生自實故名爲我我卽佛性隱則名爲如
來藏顯則名爲法身問若衆生自實名爲
佛性覺此性故名爲佛者但了一性卽契本
原云何敎中或說二三四五種等佛性不同
荅大涅槃經云正因佛性衆生心是也又
云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
[44-0439b]
宗鏡八十卷苐四張
*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菩提時一切善
惡無記皆名佛性故知未得菩提時一切諸
法尙非名數豈況悟了更說二三然雖開合
一性無差約本末因果而分多種佛性論云
佛性有三種所謂三因三種佛性三因者一
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此三因前一因
則以無爲如理爲體後二因則以有爲願行
爲體三種佛性者應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
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果性此三性復成
三藏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一所攝
爲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
來藏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
不倒故名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
得是名如來故如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
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在因時爲違二
空故起無明而爲煩惱所雜故名染濁雖未
卽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
合無復惑累煩惱不染說名清淨果已顯現
故名至得所言藏者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
内故名爲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
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爲如來之所攝
持故名所藏衆生爲如來藏二隱覆爲藏者
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爲藏言如來者有二義
一者現如不顚倒義由妄想故名爲顚倒不
妄想故名之爲如二者現常住義此如性從
住自性性來至至得如體不變異故是常住
義如來性住道前時爲煩惱隱覆衆生不見
故名爲藏三能攝爲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
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若至
果時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無常何以故非
[44-0439c]
宗鏡人十卷苐五張筞如今
得故知本有是故言常雖說三因佛性但是
一性何以故正因是本有以衆生不覺故爲
客塵所蔽如金在礦金體不現要假其功方
成金用此正因佛性亦復如是在纏不現處
煩惱礦中須先假了因智慧知有開發次藉
緣因方便助顯方成大用緣用雖分體恒一
味不動衆生性而成佛性矣以住自性之理
凡而卽眞以引出性之事成果而不虛以
應得之文處染而何失以至得之道證聖而
無疑又因自性有故能引出應得至果剋證
非虛如大涅槃經云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
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酥耶荅言我有酪實
非酥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酥衆生亦
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又經論通明四種佛性初因性卽
染淨緣起二因因性卽内熏發心三果性卽
始覺已圓四果果性卽本覺已顯又初隨緣
隱顯二徵起淨用三染盡淨圓四還原顯實
又初自性住性卽正因二是引出佛性卽了
因三四皆是至得果性卽緣因又初二因中
理智後二果中理智因果雖異智不殊理契
同無二唯一心轉絕相離言無不包融故名
佛性又涅槃疏云涅槃正性有五一正性非
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二因性十二因緣三
因因性十二因緣所生智慧四果性三藐三
菩提五果果性大般涅槃雖復分別只是一
法又古釋有三種性一理性謂眞如二行性
謂無漏種子三隱密性卽塵勞之疇三
[44-0440a]
宗鏡八十卷苐六張筞
性隱顯雖分一體凡聖共有又約常住隨緣
而分二種佛性一常住義經云其藥本味停
留山中如常不輕菩薩敬四衆等以此佛性
混煩惱而不汙顯菩提而不淨以常住不變
故所以菩薩不敢輕一小衆生以佛性不壞
故二隨緣義經云隨其流處成種種味如常
慘菩薩愍四衆等以眞心不守自性舉體隨
緣而作人法經云法身流轉五道號曰衆生
以衆生隨緣失性不覺不知所以菩薩常生
悲慘又衆生佛性皆有二義一是所依佛性
如上二義一是常住二是隨緣二能依雜染
一緣成似有義二無性卽空義由染法有卽
空義故所依佛性常淨不變也由染法有似
有義故所依佛性隨緣成染也故知以衆生
無性卽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隨緣故處聖
非聖又以衆生緣成似有故聖不是凡以法
身常住不變故凡不是聖則眞俗一際染淨
恒分凡聖兩途生佛無異如是鎔融方明一
心佛性古德問一切衆生佛性常住爲現爲
當荅三世皆常問若現常者衆生卽佛耶荅
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問父姓寧責耆少
又佛性非當現者只見此理不可推當修道
乃得不可言現只見此理則約理無差修道
乃得則隨事不濫又涅槃經明六盲模象各
說異端雖說不諦亦不離象如各執五陰空
大等六法爲佛性雖說不著亦不離六法如
頭足之中旣無有象不可卽也頭足之外亦
無別象不可離也非卽非離
非内非外而得言象衆生佛性亦復如是非
卽六法非離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爲
佛性若取六法
[44-0440b]
宗鏡八十卷苐七張筞爲佛
性者乃是衆盲之佛性若離六法爲佛性者
如指虛空爲佛性如諸婆羅門所謗爲仙預
所害取不卽不離中道爲佛性者如大王智
臣所見佛性十地經云衆生身中有金剛佛
性猶如日輪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
一義空與之爲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
自體得稱爲法今眞性與之爲性故名法性
故云假說能所而實無差云何義差同一性
故外典亦云天地萬物同稟陰陽之元氣也
問夫言佛性境智倶收故云菩提菩提斷
倶名爲菩提說智及智處倶名爲般若云何
敎中云在有情數中稱佛性在無情數中稱
法性拾在心稱佛性在境稱法性從緣雖
別能所似分約性本同一體無異如缾貯醍
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分江海逐流處而得
名一味眞心亦復如是凡聖境智一際無差
所以法王經云一切衆生一心佛性平等等
諸法故只爲眞心不守自性隨緣轉動於轉
動處立其異名古德云譬如珠向月出水向
日出火一珠未曾異而得水火之名以珠體
是一能應二緣且如月爲水緣時月中未曾
無火性日爲火緣時日中未曾無水性何以
故二性相冥故但緣水火事有優劣故使二
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水火名非全無性
眞如一心亦復如是在有情中名佛性在無
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異而得法佛之名以
眞如體一能應二緣且如有情正爲佛緣時
有情未曾無法性無情正爲法緣時無情未
曾無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猶色心事
有優劣故二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
[44-0440c]
宗鏡八十卷苐八張
*宗鏡法佛名非全無性清涼記云法性卽佛
性者故經云知一切法卽心自性若以心性
爲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内外而體非
内外内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
性而變成外外旣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
故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說相無非性矣如
煙因火煙卽是火⬤煙鬱火依性起相相翳
於性而相卽性如水成波波卽是水境因心
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
皆卽眞性眞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
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修
行作佛卽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卽
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内非
外隨物迷悟强說昇沉又今爲遮妄執一切
無情有佛性義就計此義自有淺深一謂精
神化爲土木金石梟獍負塊以成於子情變
非情非情變情斯爲邪見不異外道衆生計
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說無情同一性故
則稍近宗亦須得意彼本立意約於眞如自
體徧故眞實之性無有二故涅槃經說第一
義空爲佛性故一切法中有安樂性攝境從
心無非心故色性智性體無二故如是等文
諸經具有今謂此釋太卽太過失情無情壞
於性相若以涅槃第一義空該通心境涅槃
可以簡於瓦礫言無性耶今直顯正義謂性
與相非一非異情與非情亦非一異故應釋
言以性從緣則情與非情異一如涅槃簡去
牆壁瓦礫等故二無覺不覺者眞性之中無
心境故三無非覺悟以無情性融覺性故故
起信論問云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
能現
[44-0441a]
宗鏡八十卷苐九張筞種種
色相荅曰卽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
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卽智故色體
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卽色故說名法身徧
一切處今取二性相卽互融之義說耳百
門義海云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爲
佛性經云三世佛種以無性爲性一切處隨
了無性卽爲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
故無今獨言有情者徧世勸人爲噐常於一
毛一毫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
開如來性起功德名爲佛性是知六道四生
山河大地情與非情皆同一性如世尊最後
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又經云爾時世尊
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衆我以甚深般
若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
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
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
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衆生
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閒非非世
閒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
閑居靜住無所施爲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
無住法法性施爲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
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
始汝等大衆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告大
衆我以摩訶般若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
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
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
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
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眞見
此法名爲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
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
[44-0441b]
宗鏡八十卷苐十張筞
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
復告大衆我以佛眼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
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
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
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滅寂
光名大涅槃如上眞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
思議三告之文或有偶斯敎者可以折骨爲
筆剝皮爲紙刺血爲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
暫忘刹那失照且如第一文云徧觀三界一
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
性離畢竟寂滅第二文云徧觀三界有情無
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第三文云徧觀三界
一切諸法無明本性性本解脫是以徧法界
内盡十方中若有情若無情若有性若無性
山河大地草芥人畜不在三界不出三界不
隨生死不住涅槃皆同眞如一心妙性如是
信解頓入一乘更無秘文能出斯旨離此有
說皆是權施誘引提携咸歸宗鏡問旣云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云何涅槃經云或有佛
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等荅一切衆生實
有佛性經約善惡無記理果等互說有無薦
福疏云今准經明佛性略有五種謂善不善
無記及理果等今言一闡提有善根人無者
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種一是
離欲善根人離欲斷一切不善故二是五住
巳上五住巳上無不善性故此之二人倶無
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闡提人無者此是善佛
性也闡提斷一切善故云無也二人倶有者
理及無記也二人倶無者倶無果性故涅槃
經云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有二無有者所
[44-0441c]
宗鏡八十卷苐十一張筞謂
三十二相乃至無量三昧是名爲有無者所
謂如來過未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
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爲無乃至闡提佛性亦
爾是則上從于佛下至闡提皆有有無二性
非全無性是知但約三性及果而論有無若
言理性尙無凡聖豈說有無則約理無不具
者所以生法師云夫禀質二儀皆是涅槃正
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是此經
度未盡耳故生法師忍死十年以證斯旨及
涅槃後分到後果有斯文遂踞師子座因而
坐蛻問如上決定說一切衆生有佛性者
衆生旣具云何不免沉淪荅衆生雖具正
因而無緣了所以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辯
圓覺彼圓覺性卽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
處故先德頌云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是
以眞如本覺不守自性以無性故但隨緣轉
如云法身流轉五道故号衆生應須以善巧
方便發之以智照助之以良緣了了見時方
逃境縛如起信鈔云且夫眞之與妄皆依一
法界心所說蓋以此心本來有體有用卽用
之體則蕩然空寂卽體之用則了然覺知以
無始時來迷故於空寂之處礭然根身塵境
於覺知之處則紛然分別緣念故肇論云法
身隱於形㲉之中眞智隱於緣慮之内然其
形㲉緣念元來體空空寂覺知元來不變不
變之眞元來隨緣體空之妄元來成事非因
造作法爾如斯衆生身心現今若此卽約此
義以明染淨緣之義相也大涅槃經云佛告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云何
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
[44-0442a]
宗鏡七八十卷十二張
筞性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
心卽耽著喜樂愛念情無捨離卽吉大臣如
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荅言如是妙音從箜
篌出王復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持箜篌
置於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卽是聲王
語箜篌出聲出聲而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
王卽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拆裂
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卽嗔大臣云
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
如是應以衆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衆生佛
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
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
輩不見佛性云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
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
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卽墮三
惡故名一闡提是知一切衆生雖有正因不
得了緣枉沉生死爲不知故甘稱下凡爲不
聞故不親善友常迷智眼豈有了因恒習惡
緣何成善本今爲未聞者廣搜秘藏發起信心
爲未知者直指心原了然無滯爲已聞者智
慧開發萬善資熏爲已知者一向保任理行
成就有斯深益豈厭文繁普望後賢廣重傳
授問佛性若定有無卽成斷常之見如何
體會理合正因荅非一非異能契一乘之
門亦有亦無不謗三因之性如大涅槃經云
佛言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
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
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衆生都無
佛性猶如兎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
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衆生非有
[44-0442b]
宗鏡七八十卷十三張
*如虛空非無如角同何以故虛空常故兔
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破兔角無破
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問敎說一心佛性
之理有何因緣獲何善利荅佛眼謗觀正
理不謬若人決定信受則除五種過失生五
種功德佛性論云如來爲除五種過失生五
種功德故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除五過失
者一爲令衆生離下劣心故有諸衆生未聞
佛說有佛性理不知自陰必當有得佛義故
於此身起下劣想不能發菩提心二爲離慢
下品人故若有人曾聞佛說衆生有佛性故
因此發心旣發心已便謂我有佛性故能發
心作輕慢意謂他不能爲破此執故佛說一
切衆生皆有佛性三爲離虛妄執故若人有
此慢心則於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顯故起
虛妄虛妄者是衆生過失過失有二一本無
二是客一本無者如如理中本無人我作人
我執此執本無乃至故知能執皆成虛妄由
於此執所起無明諸業果執並是虛妄無受
者作者而於中執有是虛妄故言本無二是
客者有爲諸法皆念念滅無停住義則能罵
所罵二無所有但初刹那爲舊次刹那爲客
能罵所罵起而卽謝是則初刹那是怨次則
非怨以於客中作於舊執此執不實故名虛
妄若起此執正智不生爲除此執故說佛性
佛性者卽是人法二空所顯眞如由眞如故
無能所罵通達此理離虛妄執四爲除誹謗
眞實法故一切衆生過失之事並是二空
解此空故所起清淨智慧功德是名眞實言
誹謗者若不說佛性則不了空便執實有違
[44-0442c]
宗鏡七八十卷十四張筞
謗眞如淨智功德皆不成就五離我執故若
不見虛妄過失眞實功德於衆生中不起大
悲由聞佛說佛性故知虛妄過失眞實功德
則於衆生中起大悲心無有彼此故除我執
爲此五義因緣佛說佛性生五種功德一起
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闍那五
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由正勤故翻下
劣心由恭敬故翻輕慢意由般若故翻妄想
執由生闍那俗智能顯實智及諸功德故翻
謗眞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執乃至
由般若故不捨涅槃由大悲故不捨生死由
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就衆生是以
若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自然不謗不慢無
失無違何者以衆生妙故皆不可思議如佛
在竹林中說法授白鴿鳥劫國名号八相之
記諸大菩薩等皆申懺悔咸云若智未齊如
來我等自此巳後更不敢稱量衆生寶堅和
尙云我見老鴉在生槃上迴頭轉腦便全體
見渠法身又有俗官入寺與盤山和尙登殿
問云此雀兒還有佛性不師云有問旣有佛
性爲甚麽向佛頭上阿師云是何不向鷂子
頭上阿問佛性於五眼中何眼能見荅
涅槃經云佛眼見故而得明了以佛眼見一
切美惡差別等事悉皆不動爲見性故維摩
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
是心鑑無礙爲眼非取根塵所對是以肉眼
見麤天眼觀細慧眼明空法眼辯有佛眼觀
不二相一實之理華嚴經離世閒品說十眼
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衆生心
故慧眼見一切衆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
[44-0443a]
宗鏡八十卷十五張筞切法
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見諸法故
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
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
又慧眼所見無法可見故名爲見者見法空
故名爲慧眼非獨慧眼能見五眼倶現如是
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中無處不見於一切
處地平如掌無諸穢惡若有可見卽是生盲
何以故無所有故當知無空色空倶遣又見
一切塵全是眼更不可見聞一切聲全是耳
不復更聞所以云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
佛色又云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内外但
是自心所見無別内外此無過也乃至若了
塵時塵全是知也終不以知知於塵卽有所
知也若知於無知不異知也今塵卽知不復
更以知及不知知於無知伹無能所之知非
無知也此方顯無知也經云顯現一切法各
各不相知見亦如是又聞者圓敎明我我卽
聞故能聞所聞皆法界故故使我外更無別
聞是以若見若聞若知若覺皆一心故華嚴
經云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知不可知
一心不思議問五眼凡聖共有則衆生具
佛眼如來有肉眼云何唯佛眼能觀十住菩
薩等不見佛性荅以十住菩薩有行有住
故所以不了了見若見性了了證實之時不
見已外更有菩提可行可住以十住位緣觀
未盡故心有所在心有所在故有所不在是
故不能覺一切法至他位息緣眞心平等無
處不在無不在故無有一法在於心外亦無
一心在於法外心與法界同體照明故覺一
切又此心性是眞實了知義徧照法界
[44-0443b]
宗鏡八十卷十六張筞
義以本有爲所照以淨眼智明爲能照如涅
槃經云見性肉眼卽名佛眼大涅槃經明二
種見佛性一相貎見二了了見相貎見者謂
登地菩薩方便權智識變似空名相貎見了
了見者謂地上菩薩根本正智親證眞理不
變相緣名了了見卽是親證相貎見者比量
知了了見者現量得問旣云佛眼能觀佛
性如何敎中又言我以五眼不見三聚衆生
狂愚無目而言見耶荅若約實相體性徧
法界以實相無相故則不可見若論照用相
徧法界以無相之相亦可得見又五眼圓照
三諦之理諸境分明雖云洞鑑未必是有雖
云不見未必是無斯乃無相之相不觀之觀
當知相中無相只勿相觀中無觀只勿觀體
萬物而自虛同一道之清淨豈同執實隨塵
作能所斷常之見耶問夫佛眼者皆是圓
修圓證方具十住菩薩尙未分明云何無明
煩惱凡夫尙未得天眼云何得同佛眼
荅如來五眼衆生悉具非待證聖方有涅槃
經云若學大乘人雖是肉眼而名佛眼二乘
雖具天眼不名佛眼又云見如來性者雖有
煩惱如無煩惱若實明宗見性卽肉眼而明
佛眼以智照爲眼故台敎約五品初位中以
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若論
明昧淺深卽落修證今直論見性卽無前後
所以鴦崛摩羅經偈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
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者止觀釋云
彼是九法界眼根也於如來常者九界自謂
各各非眞如來觀之卽佛法界無二無別無
減修者觀諸眼卽佛眼一心三諦圓因具足
[44-0443c]
宗鏡八十卷十七張筞無有
缺減也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爲了了照權爲
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圓照名爲了了
見佛性也見論圓證修論圓因又具足修者
觀於眼根捨二邊漏名爲檀眼根不爲二邊
所傷名爲尸眼根寂滅不爲二邊所動名爲
羼提眼根及識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爲精
進觀眼實性名爲上定以一切種智照眼中
道名爲智慧是爲眼根具足無減修無減故
了了分明見眼法界乃至彼意根於諸如來
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於一一根卽空
卽假卽中三觀一心名無減修證慧眼法界
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見皆如上說根旣如
此塵亦復然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爲圓敎
調伏諸根滿足六度此則究竟調伏究竟滿
足如是助道助究竟道當知六度徧能調伏
一切諸根也又若論差別者則諸天是報得
二乘是修得我此宗門非報非修是發得五
眼以本圓具故若悟佛乘人雖具煩惱性能
知如來秘密之藏卽肉眼而名佛眼二乘人
雖證滅修道具漏盡通卽天眼而爲瞖眼所
以志公云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瞖融
大師云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
理凡夫耳宗鏡
錄卷第八十筞音義

必意反掩也古猛反金璞也七感反渠脂反古堯反
居慶反北角反削也居御反書芮反蛻皮鴿古合反
弋笑反戊申
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44-0444a]
宗鏡錄卷第八十一功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眞如一心平等法界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