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i0071 張三丰先生全集-- (CK-KZ-jye)


[06p001a]
重刋道藏輯要
張三丰先生全集
 漢嘉長乙山人李西月重編  張道淵子深敬書
           閬中朱道生晚成子敬刋
             姪 瑛春城
              朱瓚素園仝校
             男 璜磻溪
 古文
  陳雷谷傳
雷谷仙翁陳可復,定海人也。生而[疎-束+朿]爽,丰骨不凡。自少好仙術,
[06p001b]
無功名意,遇平江林道人銓,傳以召雷法。時値大旱,禱祈莫應。
或有戲者曰:『陳道士能召雷雨,命至官庭,將俟其不騐,而侮辱
之。可復卽以法興雲,須臾雷電大作,雨下尺餘。常至鄞之天慶
觀,中秋有方士賞月,可復不與其會,戲以墨水噀空,頃卽烏雲
蔽月,而雨黑雨。坐客驚避,衣盡緇矣。眾知其所爲,延之入席,雲
收霧斂,月復朗然。其響應率皆類此。至元間,世祖詔見,命主長
春宫,暇則杜門靜坐,不與客見焉。
  陳中行傳
元江東明道書院山長教授温州陳公,名遇,字中行,金陵人也。
公外和内剛,深知大義。明太祖渡江,御史秦元薦之,帝致書徵
[06p002a]
至。與語大悅,俾典戎務。咨以機宻。授供奉,不受。後又拜學士中
書左丞、宏文大學士、太常卿禮部尙書,皆辭。又賜金帛等物,亦
不受。高廟三幸其第,引入内賜坐,病則賜醫藥。年七十二,無疾
而終。帝再三震悼,賜以棺帛。當時在廷公卿,皆以爲無此寵遇。
方公之初見太祖也,只勸其戒殺,以爲生民之望。及詰以元政
何如?公惟流涕而已。詔對之暇,焚香危坐,若山中老僧者。太祖
數遣人覘之,公正念金剛經。曰:『以如是降伏其心。』以如是降伏
其心故始終不相疑焉。然其不受人職,亦可謂忠於元者也。元
史不載,吾故表而誌之。
  完璞子列傳
[06p002b]
完璞子姓程名瑤,字光杓,新安人,徵士搏霄之子也。狀貌魁梧,
性情豪宕。母倪氏,夢神人以赤玉授之,而生。幼有神悟,誦經史,
如已熟讀者然。倪氏卒,哀毀如成人。自是,日日勤學,所謂孔孟
心傳,河洛宗旨,皆貫通焉。及長,娶周氏,氏名鍚,字元姫。長知書
理,閱綱目傳記,能較其異同,稱閨中博士。姫於君爲同庚,而君
生以冬至,元姫生以夏至,葢一少陽一少陰也。孝翁敬夫,暇則
聆光杓誦讀,恒以義理相質。搏霄棄世後,守制如禮。服闋北游,
宋濂一見,卽奇之曰:『風塵外物,搏霄爲不死矣。』尋辭去,從吳楨
學劍,甫期月而卽盡其能。乃佩劍出游,遇王仲都於句曲,授以
大道,命擇地修煉。遂還北岳,濳修十二載道成,時年三十六也。
[06p003a]
始歸家,見元姫課子讀書,遂獨寢中堂。元姫濳窺,見其趺坐於
榻,頂有金光照耀一室。詰朝請曰:『夫子何不以道相授乎?』光杓
曰:『方欲度盡天下,豈吝於子?但未謝師恩,故未敢也。』遂往大翮
山,謁見王眞君,賜號『完璞子』,拜謝而去。㩦劍游晉陽,轉之荆楚。
時有姚廣孝者,出家妙智菴,法名道衍。雖從佛教,郤喜談兵。嘗
游南陽新野,訪卧龍遺蹟,題詩於廟,津津自喜。忽有一人,坐於
其側,大喝曰:『和尙何人,敢誚武侯耶?』衍大驚,見其道裝佩劍,容
貎清奇,作禮曰:『無心之詠嘆,道長何責之深也!敢請從來?』道者
云:『吾號完璞,惟喜遨遊。蒼林碧巘,皆吾廬也。』仰天大笑而去。衍
後爲燕王所倚,助惡篡國,故完璞一羞之也。建文初,燕入會塟
[06p003b]
訖,還至淮陰,次子高煦引兵來接,忽然風霧大作,沙石亂飛,無
路可出。猛聞喝聲曰:『且饒汝。天卽淸明,見一道者,按劍而哂。煦
欲問詢,風過不見矣。歸令道衍占之,曰:『此仙家游戲耳。』葢完璞
自羞道衍後,卽知燕王入朝,故於中途顯遁甲以警之。夏四月,
太祖小祥,燕遣世子煦、燧等入臨,魏國公徐輝祖宻奏請留之。
煦入輝祖廐,盗良馬先逃。時完璞訪余於武當,遥見煦來,因掣
劍指之。其馬驚嘶跑轉,控勒不止,欲下不能,直至江口,如從雲
霧中墜下。燕後圍濟南,鐵鉉令軍民詐降,遂敗燕於城下。時道
衍亦在軍中,出營廵視,一人至前曰:『余有破城之訣。』以秘函付
之,卽去。衍啟視云:『贊畫軍機,曾不識詐降之計?師到濟南多不
[06p004a]
濟,問何如劉誠意,全未。』衍覽之,恥懼交集。細憶其人,宛似武侯
廟前所遇者。完璞復去游淮上,値燕師進攻滄州,高煦殿後。俄
而[冰-水+氷]雹大作,齊奔北軍,煦帶重傷而走。周隱遥眞人適來相遇,
怪而問之曰:『燕王應運之主,何爲挫之?』完璞曰:『先生誤矣!燕王
棣,今之管蔡也。時無周公,使彼得行其志。而先生以應運歸之,
若此,則强藩叛國皆稱應運,而綱常從此墜地矣!小子念此,殊
不敢狥俗情。故常兩羞廣孝,三辱高煦,葢欲振飭大倫,維持名
教,使千秋以後,知燕王之師,爲山林仙客所不能容者,定非應
運之主也。自古眞人崛起,則必除殘去暴,上如湯武,㳄如高光,
乃克稱應運焉。近今如太祖,開國平賊㓂、繼大元,亦可稱爲應
[06p004b]
運。然天以天下與明,率當以祖宗傳貽者,尊爲天命。燕王不據
位,安知建文之後,遂無世子耶矧?其立位以來,操心仁孝,上天
原無攺易之心,而燕王以强凌弱,此不過如鄉人之豪奪其宗
人之産,於天命何與乎?乃高煦暴物,佐父稱兵道,衍奸奴,輔渠
肆志。淺識者猶不平,况豪士哉!吾聞先生,爲角里公賢孫,抑思
商山輔翼,何不重少子而重嫡子?使當日戚后之兒,亦居惠帝
之位,先生其許之否?』隱遥語塞。遂各分手而去,完璞仍還山居。
元姫來拜曰:『婚嫁之事,妾已代君完之。盍卽以道相授乎。』遂傳
以返本還元之訣,日夜修煉。完璞子亦自温養胎嬰,九年,胎孫
復孕,可以分身應物,神游千里。時元姫容顔日少,悟徹前因乃
[06p005a]
與完璞子,同登瑶島之上矣。
 贊曰:程完璞者,忠義神仙也。然其羞廣孝,挫高煦,說隱遙,壯
 則壯矣,毋乃龍性未馴乎!旣聞温養𣸸孫,入包山玞樓與徐
 君同修仙史,則又儒雅之甚矣。
  慧通子列傳
慧通子,姓徐名人瑞,字輯五,滇池侯徐景夫英之子也。母宏氏,
初生一姊,名大姑,繼生慧通,時洪武元年四月初八日也。齠齡
時死而復生,忽開神慧。先是,滇池侯性情豪邁,奮志從軍,轉徙
於外,卒不能歸。時慧通尙年稚也,常師韓教授,淹貫經史。里人
有神童之目,而慧通天性澹遠,素慕玄修。日自館舍歸,途遇赤
[06p005b]
鬚道士招前,語曰:『穉子有心學道,抑知道不遠人乎?忠孝仁義,
道之基也。』遂傳以妙品,逸入深林不見。慧通歸家,乃存心報本,
矢志忠誠。旣念老父從征音書久絶,遂欲遍處尋求。以母孤淸,
無人奉侍,不敢遽行。姊適婁江朱雲章,專事游俠,言欲爲朝廷
出力,圖取功名。慧通聞而嘆曰:『朱哥亦作此想也。』心竊憂之,未
嘗爲母告也。娶陶氏,幼名鍾姑,後改名復字。於根心靈善悟,能
讀古經文。姑少慧通一年,而月日時則皆同也。能事老姑,人稱
雙孝焉。慧通以内助賢順,乃聚徒教授,館穀奉親。嗣後生齒漸
蕃,謀生轉拙,乃學爲岐黃之業。精痘科,兼善治疫癘,國之人頼
以活者,葢不可勝數矣。側聞朱雲章,勤王戰死,遂具舟往慰大
[06p006a]
姑。因思父亦從軍,未卜何如。而尋親之念,於是益切,謂窮天極
地,必往求之也。時年已三十,五綹長髯,口河眉劍,目秀鼻隆,喜
服天藍袍淡黃裾,飄飄然有神仙意,㩦二童相隨。舟至江西,小
兒患病者,咸求醫治。餽遺之物,用度外悉施貧苦。飄零楚蜀,至
瞿塘三峽,又聞徐侯在滇南,爰往探之。至[沐-木+术]府問詢始知,向鎭
大理,已去世二載也。沉痛欲絶,卽日泣奔大理徵尋,甫得於北
門外之和平里。步入中庭,滿懷愴戚。忽見兩少年趨出瞪視,彼
此驚疑。葢徐侯當日,聞宏氏生子已亡,故更納嚴唐二姫,以繼
宗祧,而復生此二子也。相視相詰,方知爲嫡庶弟昆,遂請兩姨
出拜焉。命二弟引往墓所,廬居七日,哀毁如禮。此時歸省念起,
[06p006b]
欲請兩姨同二弟東歸。以姻親在此,不願重遷,乃拜别就道而
還。初抵家宅,卽入中堂拜母。猛見喪幃一具,揭視之,靈柩儼然,
失聲曰:『此何爲也?』家之人咸來泣拜,鍾姑曰:『自君之去矣,老姑
積於思慮,卒然而昏。』慧通聞言,哀痛無旣,迺行祭塟之禮,復深
廬墓之情。一日遇前赤鬚人至曰:『吾西山隱仙也,聞吾子孝德
動天,合當長生度世。』卽召其夫婦至前,傳以大丹之訣,慧通與
鍾姑乃拜隱仙爲弟子。仙旣去,遂各淨掃丹房,勤心修煉,不一
載而金丹已成。他日出游西山,再遇仙師,傳以神丹。乃於林屋
洞天,起爐超煉,白雲滿空,紅霞徧地,自是而闔宅皆昇矣。方慧
通之初入西山也,見危岩深處有石門焉。屈身而入,伏行旣久,
[06p007a]
凡皆是入室時之景象也髣髴若有光,由是瓊鐘一叩,萬象皆明。洞然之中別有天地,其
間林泉曠廓,雲水飛揚,溪山猿鶴,相嘯於雲煙之外。而瓦屋樓
臺,亦與人間無異。遍觀其閑院,堂曰堂堂,亭曰亭亭,軒曰軒軒,
閣曰閣閣。慧通至此,幾不知身在何處也。突有二吏來迎,云奉
玄聖命,專候仙才。遂引慧通至石樓,額曰『玞樓華藏』。二吏止之
於中,返身扄門而去。慧通靜坐沈思,一使供餐,琴書在几,香茗
當前。及觀樓壁,己有太上[朿*力]箋,命其細檢琅函,篡修仙史,功成
後許其全家一見。於焉握仙管,拂雲縑,日日勤研,功夫淸謹。舉
凡古今仙跡,大道流傳,無不編次詳明,炳如星日。如是者,不知
幾朝暮矣。始見一丈人,啟鑰開關而進,慧通拜之。丈人曰:『吾卽
[06p007b]
此洞主,靈威子也。子成希有多之功,仙凡幸甚。』慧通謝之,求賜
閑游。丈人曰:『子今可以出觀,寶眷己移前第矣,請往見慧通乃
嬰兒姹女兩團圓之意 聖父靈母生眞仙之意下玞樓,靑童前導,先從戊己門,轉達東堂。瞥見鍾姑易服,官妝
斂衽曰:『君可往見公姑。』乃更入内院,見其母同一偉貎鬍叟,並
坐逍遙榻上。慧通泣拜母前,叩其來畧。母曰:『吾昨逝後,見赤鬚
道者,督一金剛神,日夜圍護。言:『候汝子道成,卽得齊登仙界。』其
並坐者,卽汝父也。一時,父母妻子咸聚首,於林屋洞天之中。嗟
乎,慧通之仙秩,其榮及於全家者,固若斯乎。夫挾濟人之術,以
此傳妙合丹經仙筆也尋萬里之親,可謂仁孝兼備矣!乃去則父歿而不得見,入則母
死而不及送,人子之苦,莫甚於!斯!及至玞樓編史,闔家度世,然
[06p008a]
後知天之報施仁孝,固不爽矣!後封爲徵時太史,兼寰中極濟
使,鍾姑爲易隱淨貞夫人。
 贊曰:徐慧通者,仁孝神仙也。館穀養母,借醫尋父,若博學多
 能,以成其爲人者然。惜其遠尋亡父,而不能轉見生母,又何
 留此缺恨也。人子至此,故惟有出家訪道,冀我族之同昇也。
 然使無仙才以成仙史之功,亦幾幾乎其難哉!
  沈線陽小傳
沈線陽者,萬山長女也。聲宏體碩,無女子相。生三𡻕而失去,莫
知所之。方萬山之徙雲南也,吾往會於滇上,同煉天元大藥,至
期年而始成。日者線陽來見,己隔三十餘年,父女相逢兩不相
[06p008b]
識。細詢之,始知其爲長女也。自小離親,幾成永訣,然在髫稚,亦
不自知。其別庭闈之際,卽遇薛眞陽,古稱中條玄女者是也。名
之爲玉霞,號之以線陽,命掌神劍,兼守玉匣諸祕法,得授靈通
大道。吾與萬山正煉天元,爰此來滇,共服成藥,皆眞陽教之也。
萬山大喜,卽出成丹,與全家服之,皆冲舉。焉線陽願大慈深,慨
然有普救生靈之志,嘗言:『能忍者有裨於道,好殺者必喪其元。』
遂與父㪚游四方,隨時化度云:嗚呼!可謂女仙中英雄矣。
  余氏父女傳
東南之地,多仙才,而可與點化之訣者,惟沈家眷屬。余十舍者,
萬山之壻也。少好施與,萬山以幼女妻之,並傳以丹砂妙道,豐
[06p009a]
饒與婦翁相頡頑。萬山徙雲南,故十舍亦受株累,非無因也。至
滇上時,西平侯[沐-木+术]春深撫慰也。側見余氏女,風致端閒,宛然仙
格,願請贅於十舍,十舍允焉。及入西平府,薄其嫁貲不豐,頗不
爲禮。余女曰:『公所利者財耳,措之極易。』教備汞鎔之,脫金環投
入其内,有聲如蟬鳴。眞汞已乾,而環如故,以汞揩銅鐵,悉成金
寶無算,侯大悅。西平侯之鎭雲南也,前後七年,大修屯政,其得
力於余夫人者多矣。後乞名號於吾,拜爲小弟子,因名蕙剛字。
健陽與其父母,同服萬山翁大藥,遂飛昇於昆明池上。
  蘆汀夜話
長江月白,霜露滿汀。萬山先生,子欲聞予之出處乎?予當生時,
[06p009b]
一鶴自海天飛來,咸謂令威降世。後知丁公仍在靈墟,予思彼
人也,我亦人也,予豈不得似丁公?每嗟光陰之倐忽、存没,富貴
如風燈草塵。以是日夕希大道,棄功名撇勢利,雲游湖海,拜訪
名師,所授雖多,皆旁門小法,與眞道乖違,徒勞勤苦。延佑初,年
已六十七,心命惶惶,幸天憐憫,初入終南,卽遇火龍先生,乃圖
南老祖高弟,物外風儀,予跽而問道,䝉師鑒我精誠,初指煉已
功夫,次言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温養脫胎、了當空虛之旨,
一一備悉。於是知,欲進道者,必須法財兩用。予素游訪,兼頗好
善,傾囊倒篋殆盡,安能以償夙願?不覺憂行於色。師怪問之,予
揮淚捉膝以告。重䝉授以丹砂點化之藥,命出山修之。立辭恩
[06p010a]
師,和光混俗,將覓眞鉛八兩,眞汞半觔,同入造化爐中,煅煉,轉
制分接,九還已周。借此貲財,以了大事。由是起,葢丹房,一身端
坐。虛心養氣,虛氣養神,氣慧神淸。廣覓藥材,時飲蟠桃酒,朝餐
玉池液,如醉如癡,補氣補血。但得汞有半觔,可待他鉛八兩,月
數將圓,金花自現。十手捉虎擒龍,採得先天一氣,徐行火候,抽
添自合周天度數。知復姤,進火退符;識卯酉,防危慮險。十月功
完,聖胎顯象;九年面壁,與道合眞。所謂『跨鶴靑霄如大路,任教
滄海變桑田』也。吾之出處,大概如此。請與子鼓枻而歌,以盡今
宵之樂。
  四皓考
[06p010b]
商山四皓皆,避秦亂者。一曰東園公,姓唐名秉,字宣明,襄邑人。
高潔自守,遯於邱園,故以爲號焉。一曰夏黃公,姓崔名廓,或作廣
字少通。僻居夏里修道,故自號爲夏黃公。一曰角里先生,吳人
也。泰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逍遥自適,嘗寓河内,更號㶚上
先生。此皆《陳留志》所記者,獨綺里季不傳焉。旣閱皇甫謐《高士
傳》乃知綺里翁者,姓朱名暉,字文李。種芝養命,泉石棲眞。四皓
之淸風,乃如是哉!
  八遯序
三丰先生因朝廷屢詔,而假遯以深藏,乃浩然曰:『遯之爲用,妙
矣哉!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不謁君公,不逢權貴。不以長生
[06p011a]
之術,分人主勵精圖治之心。自求自用,自得自娛。望之若白雲
之在天,而舒卷無定也;卽之如明月之印水,而動蕩難收也。或
隱㕓市,或居山林,或雜儔伍之中,而人不識。大明以來,太祖詔
之而不得,成祖求之而不能,是異人歟?是高人歟?是有得而成
飛仙者歟?生平所師慕者八人,嘗寫爲軸而拜之。漢則嚴光、法
眞,晉則陶濳、戴逵,唐則盧鴻、軒轅集,宋則陳希夷、林和靖。遯之
上九曰:『肥遯,无不利。』其此八公之謂乎?嚴子林𨚫光武曰:『唐堯
著德,巢父洗耳。士固有志,毋相廹也。』順帝徵法高卿不至,郭正
曰:『名可得聞,身難得見。逃名而名隨,避名而名追,可爲百世之
師矣。』安道辭召辟而逃身入吳,淵明性恬淡而棄官歸野。元宗
[06p011b]
聘盧浩然,欲靡以爵,不受,終隱嵩山。宣宗迎軒轅集於羅浮,而
問仙道。軒轅曰:『王者屏慾崇德,自然安享遐福。何必更求長生?』
宋太宗謂諸臣曰:『華山陳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可謂方外士
矣。』宋琪等問修眞之道,先生曰:『山野之人,於時無用,君等協心
同德,興化致治,勤行修煉,無出於此。』林逋結廬孤山,終身不出,
賜號『和靖』。此八公者,史鑑嘉之,綱目予之,非同㨗徑終南、移文
山北者,得遯之義哉!今夫能爲高隱,卽是高眞。方士羽流,紛紛
躁進,自炫金丹,謊惑人主,究之暫時之迷,難逃天鑒之速。漢武
帝好神仙,而李少君入矣。乃少翁術盡而首梟,藥大方盡而腰
斬。唐憲宗好神仙,而皇甫鎛得志矣。乃未幾而宗李皆戮,又未
[06p012a]
幾,而柳泌伏誅。彼林靈素、魏漢津論黃誇白,出入禁庭,其於宋
𡽪宗時亦奚有終身哉?甚矣小人好進,而中主多愚矣!善夫李
藩之言曰:『道盛德充,人安國理,何憂無堯舜之夀耶?』善夫張臯
謂穆宗曰:『神慮淡,則血氣和,嗜慾甚,則疾疹作。藥以攻疾,無疾
不可餌也。』善夫王昭素謂宋太祖曰:『治世莫若愛民,養心莫若
寡慾。』善夫裴燐諫憲宗疏畧曰:『方士難信也。世有眞仙,彼必深
濳崖壑,惟畏人知。凡伺候權門自炫奇伎者,皆不軌狥利之人
也。』三丰先生是眞隱,亦是眞遯。其立身,願效嚴法、戴盧、陶濳、林
逋;其規箴,願師軒轅、希夷,而兼師其高尙。但願求我者,轉而忘
我;詔我者,轉而遺我。則我與八遯後先爭高,而爲聖朝之大遯
[06p012b]
也。
  自題[朿*力]封通微顯化眞人誥命後跋
從古稱眞人者,必須外達眞氣,内涵眞心,入有眞操,出有眞守,
實之而得。夫眞道,棄世而不戀世,避人而不見人,不爲勢利所
覊勒,不以黃白欺世主。豈若方術之士,謬邀錫命,而不自怍乎!
由漢迄宋,其間明元機者,如吾尊崇之八遯。淸風峻節,或逃名
或卻聘,或功成勇退,或世衰遯藏。其懷眞不露,奚常以長生藥
衒朝廷哉!余幼耽元理,晚得眞詮,狂放自如,實厭流俗。竊以眞
人眞君,錫自上帝者爲寶。人間敕封,何足貴哉?夫惟天順皇帝,
亦明亦决,廟諱英宗,賜我誥命,乃受承之至。若成化、嘉靖之間,
[06p013a]
畨僧劄巴、妖僧繼曉封國師、禪師,方士則鄧常恩、李孜省、邵元
節、陶仲文、唐秩、劉文彬,以及羽流數百,均係阿比宵小。設詭貪
奸,妄稱法師,普號眞人,氾濫無涯,笑駡史册。當是時,碔砆亂玉,
魚目混珠,决不受此誥也。厥後,或誅或罷,追奪前封,殆無遺匿。
快哉!樂哉!豈非上帝鄭重[朿*力]典,不肯與人間濫予匪徒,而默削
其浮名也哉!大元遺老,三丰道人書。
  與明[冰-水+氷]壺道法會同疏
伏以大道至大,頼太上以傳機;精微至精,冀全眞之演教。法非
道,無以資其本原;道非法,無以顯其妙用。道法兼備,體用圓融,
切念洞春,寓明玉家時詭云姓龎名洞春天水雲游,江湖懶㪚,悼彼日月,已興
[06p013b]
大耋之嗟,顧我行藏,幸遘桑榆之景。或棲遲於林壑,或𥥆窕於
崖溪。周孔諸書,聊發端於幼稚;老聃道德,畧適意於龎眉。霞友
雲朋,動念漫游方外,至人異士,垂憐跼蹐世間。指以元微,得朽
腐再生之槖籥,蹈斯蹊徑,見劫刃不隕之卷阿。紅鉛黑鉛,煆煉
方成影響,金液玉液,坐卧畧致疏通。雖未臻了道之涯,固已騁
造元之轍。倒拖藜杖,入中陽之洞天;詢此華封,是内江之勝治。
昨䝉氷壺先生屈身問道,投以琅函,專志輸忱,敷陳楮幣。雖初
覿高明之面,已稔聞淸雅之音。六甲風雷,頓能藏於符篆;三天
將吏,率已屬於指揮。拯難扶危,濟人利物。公欲將此妙法貽我,
我能不以元機奉公。一本有我幸遇鶴頸魚腮公亦逢犢鼻鼠耳膠漆相投,當無離
[06p014a]
别之理,道法同會,總結非常之緣。翻身桚透玉葫蘆,選甚東西
南北!信手拈來金菡萏,常存春夏秋冬。仙諾旣容,光鑑是荷。
  跋道法會同疏後
吾游内江諸山,聞有天關地軸者,意其中必有祕典靈文,爲養
性立命之圭旨。及登其天關,則三堆山耳。又尋其地軸,則石筍
山耳。因慨然曰:『世之有名無實者,固如是乎!』旣聞明先生頗稱
好道,逮與先生俱,則又落落無奇,反欲以符咒相授,而不知有
金丹。豈知道也者?自人身而有之,非旁門之左道也。先學靜,次
學悟,次學煉,次學養,其終乃出入乾坤,往來拯救,勤立功行,以
待天符。故道可以兼法,而法不可以兼道。卽或用妙術濟人,亦
[06p014b]
惟以心爲法,以神爲符,以氣爲水,斯無投之不靈。若徒驅符遣
咒,擾擾不休,若騐若否,幻惑人心,有識者必將以方士目之。他
日夜义來逼,命繫無常,此時用符不效,用咒不靈,雖素稱爲道
士,道果安在哉?故欲學道者,只須就道尋道,毋以法爲道也。存
神過化,斯無道之非法耳。
  跋蓬萊仙奕圖
《蓬萊仙奕圖》者,龍陽子湖湘冷謙所作。謙武陵人,字啟敬,龍陽
其號也。中統初,與刑臺劉秉忠仲晦沙門海雲游,無書不讀,尤
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天文、地理、律厯以至眾伎皆通之。至元
中,秉忠入拜太保,參預中書省事,乃釋業儒。從游霅川,與故宋
[06p015a]
司戸參軍趙孟頫子昂,于四明史衛王彌遠府,覩唐李思訓將
軍畫,頃然發之胸臆,遂效之。不月餘,其山水、人物、窠石等無異
將軍,其筆法傳彩,比將軍尤加纎細,神品幻出,由是以丹靑鳴
當時。𨽾淮陽,遇異人授中黃大丹,出示平叔《悟眞》之旨,穎然而
悟,如己作之。至正間,冷君己百數𡻕矣,其綠髮童顔,如方壯不
惑之年。時值紅巾作亂,君避地金陵,日以濟人和物爲念,方藥
妙用如神。天朝維新,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則君之墨本絶
蹟矣。此卷乃至元六年,五月五日爲余作也。吾珍藏若連城之
璧,而未嘗輕以示人。今將訪冷君於十洲三島,恐後人不知冷
君胸中邱壑,三昧之妙,不識爲眞仙異筆,混之凡流,故識此。特
[06p015b]
奉遺元老太師淇國邱公,覽此卷則神淸氣爽,飄然意在蓬萊
之地,幸珍襲之,且以爲後會云。時永樂壬辰孟春三日,三丰遯
老書。卜有三峯印章見皇明異人錄
 按《仙奕圖跋》,卽《草橋七修類稿》,强辨爲僞。其辨云:永樂二年,
 轉送淇國,淇國乃成祖心腹功臣,三峯至而敢匿不言耶?又
 云:《跋》謂冷武陵人,而不知本錢塘。劉伯温曾在杭遇啟敬,并
 《志》亦云錢塘人。又云:《跋》謂觀李思訓畫,遂得其法,幻出神品,
 以丹靑鳴於時。何伯温之詩,皆不言之?而止言善音律、術數
 耶?又云:三丰旣孑身遠游,豈復帶畫永樂時送人耶?又云:《跋》
 曰冷在至正間巳數百𡻕,若在洪武必百數十𡻕矣。如此老
[06p016a]
 尙爲人臣耶?就使爲之如太公、伏生,人必言之,何不見於書
 耶?長乙曰:卽瑛之五辨,皆非也。觀此圖跋,語淸矯不羣,絶似
 丰仙手筆。其送淇國也,爲留冷之畫本耳。當其時,必一見而
 卽去,難留雲鶴之蹤。淇國卽不必匿其來,成祖亦必知其不
 可追也。一神仙游處無常,在錢塘則錢塘人,在武陵則武陵
 人,何定之有?二劉伯温雖遇泠仙,並非晨夕過從,久而不去
 者。卽有詩篇,安能事事題贈,况丹靑薄技,當不必一見卽誇
 也。三畫非難㩦之物,送人乃鄭重之思,淇國門高,或可寶此
 不失也。四仙家百餘𡻕,乃尋常事耳。老爲人臣,猶之老官柱
 史,復何疑哉?
[06p016b]
  與完璞書
向䝉鶴駕見訪武當,坐榻談心,眞不知門外有塵寰矣。特以愚
情無定,救世爲心,雲水茫然,如舟不繫。足下亦以白嶽久離,佩
劍歸去。昨遇尊師王仲都先生,極獎足下才高悟敏,爲及門之
冠。並囑愚遇足下,須以《眞詮》贈君。噫!愚何敢爲足下師哉?但以
大噐挺,生必有羣仙爲之輔導,以成蓬山第一流也。足下英氣
絶俗,壯志辟人,靑蛇在手,九州往來,特恐有損靜功耳。白嶽崇
深,正好胎養。倘能子生胎孫,孫復生子,則分身應用,而立功於
人間更不少矣。尊聰廣大,諒不嫌凟。此意區區,難忘規諫,足下
以愚爲老友焉足矣。雲水道人張三丰稽首。
[06p017a]
  永樂大典記
先儒有言,讀書者,多取不如精取。自天子以至士,庶其學問同
也。永樂初,朝廷命上書胡廣侍講王洪等,編成一書,名曰《大典》。
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目錄六十卷,
其表文,嘗見於《蟬精雋》中。夫《御覽元龜》,不過千卷,求多者徒具
望洋之嘆而已。大典以萬計,安能推布夫海内也哉!
  悟眞字解
噫!眞何由悟哉?世人皆欲悟眞,而悟之不眞,非悟也,眞之不悟,
非眞也。今卽字義解明之。悟者,覺也,求也眞者,實也,正也。夫人
知之也,豈知《悟眞》二字,書義亦深乎?悟从『吾』『心』,先當以修心爲
[06p017b]
本。太上云:『吾從無量刼來,觀心得道』是也。眞者何也?《六書》云:『人
受氣以生,目最先,神之所聚,無非實也,故从『目』从『匕』。匕者,化也。
又从『[~兀]』音浩,[~兀]者,氣之形也。可知欲煉道者,須先煉目。煉目乃能
聚氣,煉目並可收心,所謂『機在目』者,是也。識得此機,便見眞機;
識得此機,便知息機;識得此機,便入妙機。悟如是,眞如是也,請
以告天下之悟眞者。
  刀尺賦
三丰先生,常㩦刀尺以遨遊,空乎兩大,浩乎十州。客有怪者,不
知其由,先生乃爲之賦。曰:是刀也,能開混沌;斯尺也,用絜蓬萊。
故相隨而不失,知造化之剪裁爾。其百點明星,雙义皎雪,繩墨
[06p018a]
從之,鋒芒[土/石*列-歹]若。分修短兮合宜,剪水雲兮快絶。期妙用之無方,
豈微能之足述!至如裁妙理,削塵囂,量度數,別昏朝。火功寸寸,
風信刁刁,胎養刻刻,羽衣飄飄。度龍門之萬仞,如虎劍之兩條。
夢益州,而不願與方丈而同超。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
要所必要。匪歐冶之能鎔,匪公輸之能造。與我偕行,任他嘲笑。
將求織女之雲綃,縫出仙翁之衣帽。歌曰:一刀一尺遍天涯,四
海無家郤有家。破衲補成雲片片,袖中籠住大丹砂。
  玄要篇自序
玄素歎人生光陰有限,富貴無常,若風燈草露,存没倏忽。自古
及今,比比皆然,深可驚省。以是,日夕希慕大道,棄功名撇勢利,
[06p018b]
雲游湖海,遍訪名師。所授雖多,總皆旁門小法,行於身心無所
益也。考諸丹經,而又不合,與道乖違。徒勞勤苦,性命惶惶。不得
一遇至人,以了生平之願。延佑間,幸天憐我。初入終南,得遇火
龍先生,詢是圖南高弟,緣鬢朱顔,儼乎物外神仙,春秋不知其
幾許矣!玄素異之,禮拜師事,跪問大道。䝉師慈悲,鑑我精誠,初
指煉已功夫,次傳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與夫温養節度脫
胎神化、了當虛空之旨,無不一一備悉。眞所謂口口相傳,心心
相授,得聞斯道,何幸如之?又云:造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而後
可以有爲。乃玄素以勤於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篋殆盡,安能
造斯道哉?不覺每日憂形於色,師遂怪而問之,玄素又揮淚跪
[06p019a]
吿。重䝉憐憫,授以丹砂點化之術,及賜汞見立乾之藥。玄素遂
出山雙修性命,乃拜辭恩師。於是和光混俗,覓眞鉛八兩,眞汞
半斤,同入造化爐中,煅煉。日魂月魄,攢簇五行,和合四象,水火
配對,金木調停,眞土凝結,交姤温養,轉制分胎,三次超脫,九轉
以周,自見黃芽白雪,明乾點化,妙不可言。到此,何患無財以了
大事?特擇善地,起蓋茅庵,端坐靜室,虛心養神。安神養氣,氣慧
神淸,方求鼎器。暮飲蟠桃酒,朝餐玉液波,如醉如癡,若嬰兒赤
子,補氣補血,丹田温煖,返老還童。自覺汞有半斤,可待他鉛八
兩。是數者,須候月之明圓,其鉛花自然露見,下手擒龍捉虎,採
彼先天一點眞鉛,吞入腹中,能乾我汞。徐徐火候烹煎,自有斤
[06p019b]
兩法度。旣合周天之數,又必爻策無差。進火退符知復姤,慮險
防危識卯酉。十月功完,聖胎顯象九年面壁,與道合眞。跨鶴靑
天如大路,任他滄海變桑田,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始信
有此出世之法,雖有拱壁,以先駟馬,爭如坐進此道?皆因廣積
陰功,累行方便,得遇至人而成也。玄素幸荷天庇,得以有成。雖
不敢妄洩眞傳,亦不敢緘默閉道,因是作爲修煉内外金丹歌
論詩詞,編次成錄,以覺後學,名曰《玄要篇》。一曰節要篇其行道之工
夫,與得道之口訣,及成道之旨趣,誠無有切於此者矣。倘有志
之士得遇是書,雖不得玄素之親傳,又奚異玄素之面授也哉!
旹永樂十一年癸巳𡻕孟秋月旣望日元邋遢道人張玄素三
[06p020a]
丰自序
  湖南山中與胡給事夜話
   汪圓通云:胡濙廵訪之九年,行次湖南,憇騶山中。一夕
   三更人靜,茶冷澄淸,忽聽有叩門聲。俄然扉影自啟,見
   一道者,貌似丰翁。胡欲狂呌,先生急掩其口,拂几細談
   而去。此事明一代無有知者,昨先生降吾署中,言及此
   事。齡乃濡毫記之。其言曰:
老先生廵行天下久矣。鼎湖龍旣不可見,空谷駒又不可得,能
不虛此遨遊乎?今感故人之誼,權爲雪夜之尋,突如其來,幸勿
驚也。夫月滿湖山,風淸舍舘,南寺鐘殘,西窗烟冷,先生此時亦
[06p020b]
曾憶天池老衲是閣下前身否?子休矣!歸去朝端,善爲我隱,見
作不見,知作不知。庶不至車殆馬煩之後,重爲萬里勞人也。北
還復命,計以明年,一路民情,敷陳聖聽,其亦先生之功德也哉。








[06p021a]
張三丰先生隱鑑書法四條
 一隱於文章道學,嘉遯不出者,書曰『處士』,重純儒也。
 一隱於泉石風流,樂志不移者,書曰『逸士』,重幽貞也。
 一隱於世治時變,解官不仕者,書曰『達士』,重明哲也。
 一隱於玄門淨土,名利不貪者,書曰『居士』,重淸修也。
  右《隱鑑》書法四條,實得品題微妙,此卽一字襃也。或謂此
  四者,皆隱士也,何必分曰:其氣象之道學風流,退藏之早
  遲常變,自不同耳。非如此分疏,不能傳其神致。外如高士、
  徵士、節士、義士,皆可於四者統之。
  總評
[06p021b]
  隱鑑筆法,篇篇淸古,言言簡淡,可作隱士小傳讀,正不必
  一一評論也。









[06p022a]
重刋道藏輯要
張三丰先生全集
  漢嘉長乙山人李西月重編  張道淵子深氏書
           閬中朱道生晚成子敬刋
             姪  瑛春城
              朱 瓚素園仝校字
             男  璜磻溪
 隱鑑

  無有先生
[06p022b]
先生大元逸民也,行藏莫測,或無或有,故以爲號焉。生於元,游
於明,神行於  淸,六百年來,不隨物化。厯世旣久,閱人且多,
見高尙其志者,每樂舉以吿人,非作隱士傳也。蓋與逍遙泉石
之士,斟酌夫進退幾宜而已。先生有言:隱之爲道也,有二。隱於
衰世者,不可更仕興朝;隱於興朝者,不可藉隱弋名,以爲仕宦
之㨗徑。夫如是,則出處合宜,淸高足錄也。山人野客,卽所言編
輯成卷,以爲隱鑑一書。
  劉夢吉
處士劉夢吉先生,因,保定容城人也。天資頴悟,書過目不忘。初
爲經學,每閱註疏,嘆曰:『聖人精微,當不止此。』及得周、邵、程、朱之
[06p023a]
傳,乃欣然曰:『我固謂必有是也。』。平時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
語,表所居曰『靜修』。至元十九年,詔徵入朝,擢左贊善大夫,以母
老固辭,俸給一無所受。他日復詔之,終隱不出。
  蕭彝尊
處士蕭彝尊先生,𣂏,奉元人也。初出爲府史,語當道不合,卽引
退。力學三十年,不干仕進。鄉人有暮行遇盗者,詭曰:『我蕭先生
也』。盗驚愕,釋去。世祖時,辟爲陜西儒學提舉,不赴。後累授集賢
直學士,攺集賢侍讀學士,皆不赴。無何,復拜太子右諭德,扶病
至京師。入覲東宮,書《酒誥》爲獻,以朝廷時尙酒也。尋又稱病請
解職,不許。俄擢集賢學士、國子祭酒,依前太子右諭德,俱引病
[06p023b]
力辭而歸。其友張思亷聞而嘆曰:『淸高自守,功名不足以動其
心,蕭子可謂尙志之士矣』。
  仇山村
逸士仇山村先生,遠,錢塘人也。遯跡江湖,博通經史。至元中,薦
爲溧陽教諭,轉寶慶路教授,不赴。又攺將仕郎杭州路總管府
知事,皆辭。家錢塘西城下,仰屋著書,閉門索句,或坐花間獨言
獨飲。嘗聞其《閒居十詠》,眞風流自賞之才也。今錄二首,以見先
生隱趣。詩曰:『仰屋著書無筆力,閉門索句費心機。不如花下冥
冥坐,靜看蜻蜓蛺蝶飛。』又曰:『茶甌紗帽慣迎賓,不是詩人卽道
人。細雨斜風君莫出,綠陰門外有紅塵。』
[06p024a]
  裘元量
達士裘元量先生,萬頃,淮海人也。少存達道志,意欲功成名遂,
然後退藏其身。元貞初,公卿薦爲司直,久之有厄閏之嘆,遂絶
意仕進,歸維揚。茅屋數椽,栽松種竹,陶然得幽人趣。一日入深
崖採藥,得千𡻕黃精,蒸而食之,遂覺精神强健,登高山如履平
地云。
  吳伯淸
達士吳伯淸先生,澄,崇仁人也。自幼濳心好學,著書立言,以宏
吾道,誠當代之大儒。仕元爲翰林學士。泰定初,引疾歸家,杜門
講道,屢徵不起。其恬退,可嘉焉。惜其爲宋朝鄉貢,頗不滿於人
[06p024b]
口也。號『草盧先生』。
  陳茂叔
達士陳茂叔先生,櫟,休甯人也。性剛正孝友,致力聖賢之學。延
祐初,中鄉式,卽不赴禮部。教授於家,不出戸庭數十年,其斯爲
重道德而輕功名者歟!
  杜伯原
處士杜伯原先生,本,淸江人也。博學善文。武宗朝,嘗被召至京
師,卽求歸,隱建甯武夷山中。文宗聞其名,徵之不起。至正間,丞
相脫脫薦之,召爲翰林編修。使者趣至杭州,又稱疾固辭。平居
沈靜寡欲,無疾言遽色;與人交,篤於道義。學者稱『淸碧先生』。
[06p025a]
  戴汝翼
處士戴汝翼先生,羽,九江德安人也。隱居積學,徵辟皆不就。嘗
云:『澹泊明志,恬靜致遠。此孔明一生學問也。』因作《武侯通傳》三
卷。
  武伯威
處士武伯威先生,恪,宣德人也。好讀《周易》每日危坐。或問先生:
『學以何爲本?』曰:『以靜爲本。』著《水雲集》行世。
  張光弼
達士張光弼先生,昱,盧陵人也。元末行樞宻院判官、浙江員外
郎,竊據者辟之不赴。日以詩酒自娛,號一笑居士。有春日句云:
[06p025b]
『一陣東風一陣寒,芭蕉長過石欄杆。只消幾度瞢騰醉,看得春
光到牡丹。』蓋料士誠之必敗也。嘗云:『吾死後,埋骨西湖,題曰「詩
人張光弼墓」,足矣。』後竟如其言。
  吳淵頴
處士吳淵頴先生,萊,金華人也。隱居不仕,築室於深褭音嫋山中,
妍窮經史,悠然自得。善論文,嘗云:『作文如用兵,有正有竒。正者,
法度如步武分明;奇者,不爲法度所縛,千變萬化。坐作擊刺,一
時俱起,及其欲止,部武各還其隊,原不曾亂。』聞者服之。其同鄉
黃縉卿、柳道傳輩,亦以文章鳴世,咸深重焉。
  許白雲
[06p026a]
處士許白雲先生,謙,金華人也。自少力學,受業於宋末金仁山
之門,居數年而盡得其奥。屏跡入華山中,濳心養志,不求聞達。
朝野交薦,力辭不起。是誠安於義命,而非僞隱沽名,以爲仕宦
之㨗徑者也。其教人,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爲先,而獨不教人
以科舉之文。曰:『此義利所由分也。』
  王原吉
達士王原吉先生,逢,江陰人也。至正間,屢徵不赴,避亂於上海
之烏涇,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閑園丁』,世所謂『席帽山人』者也。
  陶宗儀
逸士陶宗儀先生,宗,天台人也。元統間,避難於松江城南之吉
[06p026b]
林里。雅好著述,雖力耕畎畝,恒以筆硯自隨。置一甕樹下,遇有
所得,卽書以投其中。久之成帙,曰《南村輟耕錄》。至正間,屢辭辟
舉。洪武六年,舉人才至京,力辭放歸。
  蔡淸眞
逸士蔡淸眞先生,微,瓊山人也。通經史,好泉石。元末,隱居不仕,
築室深山。問學者咸斗酒豚肩以就之,先生無不解說。人謂海
南儒者,未能或之先也。
  顧仲瑛
逸士顧仲瑛,名德輝,崑山人也。才情妙麗,輕財結客。築別業於
茜涇之西,造三十六亭。
[06p027a]
館,曰『玉山佳處』。招致四方文學之士,置酒賦詩其中。以母喪歸
綽溪,張士誠辟之,遂削髮廬墓,自號『金粟道人』。明初,聞太祖嚴
苛欲按江南富族,乃托僧伽而遁。所著有《玉山璞稿》,並刻交游
詩四十餘家,曰『草堂雅集』,俱傳於世。
  李高岡
逸士李高岡,名鳴鳳,吳人也。輕財好客,與顧仲瑛相等,東南士
大夫咸欽重之。嘗助朱太祖軍糧二萬斛,淡然無邀寵意。入明
初,以國法嚴刻,遂約嘉定富民方二郎,同挈妻子家貲,泛舟江
海而去。
  楊廉夫
[06p027b]
達士楊廉夫先生,維禎,山陰人也。前泰定進士,署天台尹。後徙
居於松,築元圃蓬臺於松江之上。海内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
之士,無不承蓋扶輪,造門納屨。嘗吹鐵笛作梅花弄,見者以爲
神仙中人。世稱『鐵崖先生』,著《正統辨》,讀者皆以爲公論云。
  王山農
逸士王山農先生,冕,元末會稽人也。身長多髯。少明經,不偶,卽
焚書讀古兵法。戴高帽,披綠蓑,着長齒屐,擊木劍,行歌於市,人
以爲狂。士之負材氣者,爭與之游。平生嗜畫梅,畫成必自賞也。
明太祖聞而訪之,旣至,與糲飯蔬羹,山農且談且食。帝喜曰:『可
與共大事。』授諮議參軍,不受一夕,夢羅浮仙人招之,醒卽捉筆
[06p028a]
狂呌,寫大梅一株,題以詩曰:『我家洗硯池頭樹,箇箇花開淡墨
痕。不要人誇好顔色,只留淸氣滿乾坤。』明日遂卒。同時蒲菴和
尙復見心見而稱之曰:『會稽王冕,梅花仙也。』
  明天淵
達士明天淵先生,濬北人也。世祖朝明安之後。髯長過腹,高雅
不羣。仕元爲學士,國亡削髮爲僧,而髯如故。洪武初,大祖聞其
名,召而問之,曰:『汝不仕吾,吾亦任汝。但削髮留鬚,亦有說乎?』對
曰:『削髮除煩惱,留鬚表丈夫。』帝笑而遣之。所著有《蒲菴集》行世,
蓋忠於元而得道者也。
  張伯雨
[06p028b]
逸士張伯雨先生,天雨,杭人也。宋文忠公九成之裔。風神凝峻,
詞翰兼長,與楊載、虞集爲文字交。後入茅山學道,遇陳上陽,傳
以淸修,冲然有得。自號『句曲外史』。
  虞伯生
達士虞伯生先生,集,臨川人也。生有神慧,三𡻕卽知讀。書長負
才名,官奎章閣學士,卽引疾歸。平時慕陶淵明、邵堯夫,因構書
室二間,左室書陶詩於壁,曰『陶菴』,右室書邵詩於壁,曰『邵菴』。恬
然淡然,謳吟自適,時人稱『二菴先生』,一曰『邵菴』。
  趙子常
達士趙子常先生,汸,休甯人也。元末輔元,帥汪同起兵保鄉井,
[06p029a]
授江南行樞宻院都事。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史成,不願仕,隱居
東山。與一二幽人,卜築淸溪,繫舟沙嶼,蕭然無塵俗氣。其經學
甚傳於世。號『東山隱者』。
  汪德輔
達士汪德輔先生,克,寛祁門人也。元季隱居環谷。洪武初,召修
《元史》,書成,固辭不仕。隱居道人巖,研窮經學。其教授弟子,一以
靜心爲本。
  謝子蘭
逸士謝子蘭先生,應芳,元末武進人也。自號『龜巢老人』。龜巢有
二,一在滆上,一在橫山,先後皆有記。其畧云:『千𡻕之龜,巢於蓮
[06p029b]
葉,以葉爲巢,初不費經營之力也。暇與田夫野老,涉桑苧之園,
過桃李之蹊,瓦盆濁酒,歌舞酬酢,若曵尾泥塗者。』又云:『平生所
至,以龜巢名室,蓋不以棟宇爲巢,而以天地爲巢也。峻宇雕牆,
莫知其光;蓽門圭竇,莫知其陋。』誦其文,可以知其達也。老人嘗
士元,元亡不仕,其《啟張雲門》啟云:『鮎上竹竿,往𡻕之功名可笑;
龜巢蓮葉,近年之身世如浮。以視予山小園,超然遠矣。』
  沈元吉
逸士沈元吉先生,貞,長興人也。元末,隱居橫玉山,自號茶山老
人。明初不仕,與黃石爲徒,白雲爲侣,始終不出。以比招之卽來、
麾之卽去者,其人品相越何如矣!
[06p030a]
  徐仲由
達士徐仲由先生,畛,湻安人也。元末舉秀才,明初不仕,自號松
巢居士。倚聲度曲,不讓古人。嘗見其《滿庭芳》句云:『淸霜籬落,紅
葉林邱。淵明彭澤辭官後,不事王侯。』其高蹈之節,直從笛孔中
度出。
  黃子運
處士黃子運先生,樞,元末休甯人也。洪武初被徵,以躄足,免鄉
人呼『妙拐先生』。同時有呂不用,字則耕者,新昌人也。洪武二年,
舉本學教諭,以聾病辭。自號『石鼓山聾』。二公皆傲世不覊,得山
林秀傑氣者。
[06p030b]
  張惟中
處士張惟中先生,庸,慈溪人也。元末兵亂,竊㨿者署爲上虞山
長,不就。明初,屢聘不出,遯跡溪山,浩歌白石閒。與當代士大夫
詩酒往還,及勸以入官,則婉辭謝之。人謂其:『貞不絶俗,隱不違
親』,郭林宗一流人也。
  王仲光
逸士王仲光先生,賓,長洲人也。與吳縣韓奕、崑山王履,稱『吳中
三高。』。幽懷蕭㪚,放櫂𤎆江。嘗與公望聯吟,有『也知性僻難趨俗,
𨚫喜身閑不屬人』之句。觀此,可以想見其異苔同岑也。
  陳克昌
[06p031a]
逸士陳克昌先生,週,閩縣人也。元末布衣,隱居石潭。嘗倚竹作
歌,以寫其志,歌曰:修竹兮靑靑,内虛兮外直。素節兮貞姿,寒暑
兮一色,冷冷兮朝夕,予舍之兮焉適?一
  梁不移
逸士梁不移先生,蘭,泰和人也。自號『畦樂先生』。鄒仲熙謂其隱
居樂道,王希範稱其養志邱園。吾見其西畦自適,悠然有陶濳
之趣,矌然有魏野之思。
  程搏霄
處士程搏霄先生,翔,元末新安人也。明道之後,世傳理學。洪武
初,命旁求隱士,或薦先生,不起。二年春,又訪山林遺老,共修《元
[06p031b]
史》,或再以先生舉,終不赴。後詔儒臣修禮書,宋濓曰:『非搏霄不
能也。』奏之,帝不欲强致,命就其家諮訪。有勸之仕者,笑而不答,
但曰:『人爵,不如天爵貴,功名何似道名高?』自此深藏不出,朝廷
比之商山。
  徐方舟
逸士徐方舟先生,舫,元末桐廬人也。性好詩詞,築室於江臯之
上,水竹雲烟助其吟嘯。時劉伯温被徵,邀之同行。舫荷蓑笠相
見,酌酒賦詩而別。
  韓公望
處士韓公望先生,奕,吳人也。生於元至順時,及長嗜讀書,無所
[06p032a]
不覽。少有目眚,筮卦得䝉,知疾不可療,遂扁其室曰『䝉』。齋洪武
間,絶意仕進,郡守姚善迫欲見之,奕乃泛舟入太湖,往來烟波
自適。姚嘆曰:『韓先生,所謂名可聞身不可見者也。』

  焦始謨
達士焦始謨,謀,江陰人也。與明太祖爲舊交,及帝都南京,曰思
其人,屢詔不赴。將命使臣索之,謀忽荷雞豚村酒,由御道入。帝
喜其來,以物付光祿,治具其飲甚歡。席前出金銀角三帶,命其
自取以官之。謀取其角者,因授以千戸。無何逕出高橋門,挂冠
帶於樹間而去。
[06p032b]
  孫太初
逸士孫太初先生,一元,明初人也。風神秀朗,踪跡奇幻,元巾白
袷,以鐵笛鶴瓢自隨。高風所至,士大夫皆爲之傾動。嘗棲太白
之巓,稱『太白山人』,又嘗西入華,南入衡,東登泰,北登醫吾南尋
吳會,恒棲遲不去。與劉麟、龍寛、陸崑、吳玹,號『苕溪五隱』。
  王廷珪
逸士王廷珪先生,珙,明初常熟人也。卜宅於虞山之北,蕭溪之
上,植竹萬竿,容與其中。其逸興淸凉,詩懷縹緲,人謂如『秋月春
雲』,令人景仰。
  王先生
[06p033a]
達士王先生者,以忠節隱其名。永樂初,寓居金華府,東陽縣之
東山,自號『大呆子』。儀容俊偉,趣識超羣。惟披麻戴笠,不服常服,
日盤桓於山南村落之間,狂歌自適。其與宴游者,皆不識其姓
氏。惟與王姓俱,則以宗兄稱之,遂以王先生呼焉。嘗與村中人
曰:『他曰吾逝,只祈歛吾尸,懸於林杪足矣。』時又號『玉華山樵』,張
三丰聞而嘆曰:『此建文遺臣也。』
  徐延之
逸士徐延之先生,伯齡,自號籜冠子,錢塘人也。天資敏妙,書過
目不忘,特性情䟱蕩,不拘小節。對客每赤足科頭,内衣無繫帶,
行輙委墮,人多笑之。士大夫慕名而來者,一見後,卽倦與往還。
[06p033b]
然其鴻才高致,終不可没也。性甘肥遯,尤善鼓。琴所著有《大音
正譜》、《醉桃佳趣》、《香臺集》、《蟫精雋》、《舊雨堂稿》,非外野而内文者歟!
  王原夫
處士王原夫先生,逢,饒州樂平人也。淹貫經史,研精理學。朝廷
屢召不赴,深居崖谷,冲和淡然。宣德初,復以明經召見,力辭歸
家。著《言行志》諸書,學者稱『松塢先生』。
  俞古章
逸士俞古章先生,杭之,富陽人也。肥遯邱園,名聞湖海。宦游於
浙者,皆欲得賭其眉宇爲快。正統間,藩臬諸公先後封章薦舉,
不起。親友間有勸之者,則爲聾病謝之。閒游山澤,或對木石而
[06p034a]
談,如瘋顚狀,人卒莫之信也。一日,吳和州又欲薦之,先生乃以
詩力辭焉。詩云:『靑雲有路念綈袍,迢遞和州薦剡勞。下乘難隨
千里馬,虛名恐誤九方。臯稽康自信隨時懶,少室誰云索價高。
縱使陽和動鄒律,秋風雙髩已蕭騷。』
  徐勉仁
處士徐勉仁先生,恕,甯波人也。正統間,以古文鳴世,甬東好文
者,皆就其門而學焉。先生居山澤間,凡求名之士,雖是舊友,皆
弗與流連。少年中有慕隱者,則獎許之,曰:『綠髩靑山,正堪掩映。
顔閔伊周,各行其是而己。』後屢有國召,皆不應。移家於杭,竟著
書以終其身。
[06p034b]
  許澹初
居士許澹初先生,魏谿叟也。正統間,叟年九十,忽然棄家學道,
不知所之。其同庚有石内含者,桐城人。居郭北石塘,享年一百
有三,子眾孫繁。百𡻕之曰,賦詩憶淡初云:『庚申共守人何處,甲
午同生獨詠詩。』蓋亦明之籛鏗也。
  沈啟南
逸士沈啟南先生,周,長洲人也。景泰中,以賢良應詔,力辭不赴。
號『石田翁』,詩文之外,益工畫石,高古淸奇,筆墨與人品相肖。
  方元素
逸士方元素先生,太古,蘭谿人也。自號『寒谿子』。淸矌夷猶,超然
[06p035a]
出類。或問:『先生何事?』答曰:『萬卷圖書銷日月,一灣鷗鷺共朝昏。』
  程叔朋
逸士程叔朋先生,玄輔,歙縣人也。歌嘯林泉,不求聞達,同邑知
李獻吉,而不知有叔朋,欣如也。自號『龍谷道人』。
  秦仲孚
逸士秦仲孚先生,奭,無錫人也。性至孝。其父修敬公,偶中心痛,
仲孚刺胸前血和酒飲之母氏殷,偶有膝傷,吮之卽愈。郡縣上
其事,詔旌其門曰:『孝子』。泰陵卽阼,賜以冠帶。嘗作溪山淸興堂、
淸遠閣,結亭於後,曰:『滌煩』。《溪橋㪚步詩》可爲仲孚行照,其詩云:
掃閣觀書興未闌,綠陰淸畫更多閑。杖藜扶我溪橋步,看盡湖
[06p035b]
南十里山。
  董蘿石
蘿石董先生,澐,海甯人也。以能詩,聞江湖。年六十,遊會稽見陽
明,與之語連日夜,乃請爲弟子,陽明不許。澐歸,織一縑爲贄曰?
『澐之誠,積若此縷矣。』因納拜從遊。其子弟招之曰:『何老而自苦
若此?』曰:『吾從吾之所好耳。』因號『從吾道人』。
  吳康齋
處士吳康齋先生,與弼,崇仁人也。游京師,從楊溥學,見伊洛淵
源,輙有尙友之志。以聖賢爲必可師,收歛身心,倡明理學。天順
二年,詔徵至文華殿,授左春坊左諭德,不拜。帝欲强職之,凡三
[06p036a]
辭焉。遂稱疾歸,閉門講學,從者千數百人。號『康齋居士』。
  婁克貞
處士婁克貞先生,諒,上饒人也。少與吳康齋游,其學以收放心
爲居敬之門,以何慮何思勿忘勿[目*力]爲居敬要旨。王陽明嘗受
業焉,號『一齋先生』。
  陳白沙
達士陳白沙先生,獻章,廣東新會人也。中鄉舉,卽屏居不出。聞
江西吳康齋講學臨川,遂棄其學,而學焉。教人不立語言文字,
以主靜爲先,隨處體認天理,𦂳要在勿忘勿助。又曰:『學者以自
然爲宗,以忘已爲大,以無欲爲至。』布政使彭韶、總督朱英聞其
[06p036b]
名,交章薦剡,乞以禮徵聘。吏部尙書某,謂獻章例應聽選,非隱
士比,安用聘?召至京,令就試吏部。獻章稱疾不赴,乞歸奉母,乃
授檢討。自後屢召不起。
  薛敬軒
達士薛敬軒先生,瑄,字德温,山西河津人也。登進士第,官禮部
侍郎。天順間,在閣數月,見石亨等用事,嘆曰:『君子見幾而作,不
俟終曰。』遂致仕歸隱,居龍門山中。其學以復性爲主,充養邃宻,
言動皆可法。著《讀書錄》二十卷,學者宗之。
  張海觀
逸士張海觀先生,錫,錢塘人也。天順壬午,領鄉薦,春闈不偶,授
[06p037a]
山陰教諭,旋卽引退林泉。家有竹數竿,作亭其内,名曰『醫俗』,並
自爲記以贊之。其略云:余退閑之志,旣不可醫,乃挂冠神武門,
幾二十[示*翼]。旣而作老圃,於家種篔簹。數百箇,皆着鞭持節,因作
小亭於其間爲。柱六覆以茅,取窮樸之意。坐於是亭,則淸聲戞
玉,醫耳之繁囂;幽香細細,醫鼻之銅臭;桐葉如翠,醫目之塵氛;
筍供茶饌,醫口之貪饕;虛心勁節,又可以醫夫自滿而失守者。
因取披老詩名之曰『醫俗亭』。噫!世有高梁畫棟而主人則俗者,
何不一過此亭哉!
  金元玉
逸士金元玉先生,琮上,元人也。嘗游浙之赤城山,徊徘不忍去,
[06p037b]
因自號『赤城山』。農居嘗遐嘯淸視,人莫能窺。處己接物,高簡粹
白。與史癡翁同稱『金陸二隱』。癡翁名忠,性豪爽,不事權貴。自號
『癡翁』,署所居樓曰『卧癡』。
  唐伯虎
達士唐伯虎先生,寅,吳人也。舉南畿解元,以𡨚錮,遂放浪形跡,
然其出入天人間。宸濠慕而聘之,寅度濠有反志,佯狂自免。奇
趣溢發,或寄於詩,或托於畫,文采風流,照耀江左。圖其石曰『江
南第一風流才子』,晚皈依佛乘,自號『六如居士』。
  羅達夫
達士羅達夫先生,洪,先吉水人也。以進士第,一官贊善,疏請預
[06p038a]
定東宫廟儀。忤旨落職,歸屏居不出。闢石洞隱居其中,製半榻,
默坐三年。事能前知,嘗曰:『不可以虛見爲得手,須日日收歛,不
使後天習氣,乘機濳發。始不負一生耳。』
  趙淮獻
逸士趙淮獻先生,金,烏程布衣也。正德時,徵詔不起。造其門者,
如入深崖邃壑。恒坐小脡,出入江湖,陶然自樂。南垣箬溪二尙
書,結峴山會,造盧請入社,不許。平生頤養,淸靜安恬。年九十自
爲祭輓,無疾而逝。
  沈子登
逸士沈子登先生,仕,杭州人,明刑部侍郎銳之子也。身居貴介,
[06p038b]
志慕淸眞。野服山中,劃然長嘯。自號『靑門山人』。舉此,以勵世族
之戀浮華者。
  陳奇委
逸士陳奇委先生,體文,江陰人也。築耕舍於郊西,有田數十畝,
力耕而食。賓至必爲治酒,酒酣卽賦詩。詩有云:『得魚便沽酒,有
酒且留。人如此卽爲樂,何須復苦貧。無魚亦無酒,宜主不宜賓。
如此卽高卧,何愁不及晨。』可謂達人之言矣。同時有五岳、十岳
諸山人者,率皆以韋布效薦紳氣,最爲可鄙。𤱶畝中有此,庶幾
率眞。
  顧英玉
[06p039a]
達士顧英玉先生,瑮,上元人也。仕至副使,卽歸隱白下。或謂其
致仕太早,何以退養淸廉?曰:『若使宦囊有物,正非所以養淸廉
也。』坐卧一小樓,匾曰『寒松』。嘗訓䝉以自給,霍渭崖宗伯,欲以廢
寺田百畝資之,拒不納。其固窮若此。
  朱君佐
達士朱君佐先生,諫,温州樂淸人也。仕至副使,卽謝政歸。結廬
雁蕩山,翛然有塵外之致。或有勸其出山者,曰:『豈以五斗易我
五珍。』五珍謂:龍湫茶、奇音竹、金星草、山藥、官香魚也。五者皆雁
山所產。
  徐先生
[06p039b]
達士徐先生,昌,閩之崇安人也。濳心理學,以明經訓。導莆田。親
喪囘籍,服闋不起。或勸之再仕,昌泣曰:『吾爲升斗祿,冀養親也。
今親不逮養,奚仕爲?』遂築室武夷山中,深藏不出。
  來矣鮮
達士來瞿塘先生,知德,字矣鮮,蜀之梁山人也。幼有至行,嘉靖
時舉於鄉,歸養不出。其學以致知爲本,敦倫爲要。有司疏薦,授
翰林院待詔,不赴。生平著述甚宏,惟《易注》獨殫心力。先讀易於
釜山草堂,六年不能窺其門逕。乃遠客萬縣瞿塘深山之中,沈
濳反覆,忘食忘寢,久之豁然有悟,積二十九年,而後成書。以後
觀天地,察造化,與物無觸,悠然自得而已。
[06p040a]
  羅𢿋菴
處士羅𢿋菴先生,名欽順,字允升,江西太和人。朝廷屢詔不起。
嘉靖中,復徵爲吏部尙書,亦固辭。是時璁蕚用事,𢿋菴岩居杜
門,濳心格致之學。嘗云:立身行以,必先打破義利關頭,否則擾
擾到底。所著有《困知紀》。
  謝子佩
達士謝子佩先生,廷⬤,富順人也。嘉靖進士,官浙江簽事,遂歸
養不出。萬厯初,廵撫曾省吾奏廷⬤,隱居三十年,著書樂道,宜
加京秩,風勵山林。詔卽家贈太僕少卿,時人稱爲『山中太僕』。
  陸子傳
[06p040b]
達士陸子傳先生,師道,長洲人也。登嘉靖進士,甫仕儀部,卽吿
歸養,時年未三十也。杜門郤掃三十餘年,手抄典籍數千卷。風
流儒雅,爲世所宗,而其淸高好道,尤人不能。
  李印南
逸士李印南先生,應箕,字子騎,黃岡麻城人也。萬厯間,世尙苛
條,遂爲老圃不出。時兩廣賦稅頻加,南北之民多有如菜色者。
卯南作《老圃吟》曰:『吁嗟圃兮,吾與爾猶存。吁嗟蟲兮,毋嚙我菜
根。肉麋肉麋,此上人之所食,而非野人之所宜。』聞者咸太息焉。
嘗於鋤下掘一龍神像,朝夕䖍奉。忽夢有金甲碧面者,與語片
時。以後决未來事,效應如響。一日謂其弟與子曰:『今蜀三大冦
[06p041a]
己平矣,賢者避世,其次避地。』乃背其神,往遯跡川中。
  虞長儒
達士虞長儒先生,湻熈,錢塘人也。萬厯進士,仕吏部主事。解官
歸,得葛嶺、栖霞之勝,衝煙躡[尸/技],終日陶然。黃寓庸傳之曰:『以儒
爲行,以玄爲功,以禪爲歸,以山水爲寄托,以詞翰爲游戲。』誠足
囊括平生矣。
  安我素
達士安我素先生,希範,無錫人也。仕吏部主事,以昌言罷官歸。
杜門不出,出則乘一舫,圖陶元亮、張季鷹、蘇端明、米南宫諸名
賢於倚窗,爲煙水伴,恣其所之,樂而忘返。
[06p041b]
  姚公綬
達士姚公綬先生,綬,嘉善人也。由御史出,知永甯府。解官歸,作
『滄江虹月之舟』,往來吳越間。望之者,宛若神仙中人。家設亭館,
名曰『丹邱』,人稱爲『丹邱先生』。
  周叔大
處士周叔大先生,奕,滇之金齒人也。幼而奇嶷,長益凝重。其學
問一以知止爲歸。力耕養母,不攖勢利。嘗遇一丹士,欲以術授
之。奕曰:『多金何爲?内丹何如寡慾!外丹何如節用!子休矣。我儒
門道士,其取精用宏也久矣。』
  陸嗣端
[06p042a]
達士陸嗣端先生,澄原,平湖人也。天啟乙丑進士,厯官員外郎。
以不附東林,被察閑住。其封事略云:『臣甘寡援孤立,爲硜硜之
小人。决不依草附木,爲疑似之君子。』由是見嫉東林,排之甚力。
一官罷去,長嘯而歸,蓋古狂狷之流也。每見溪上人家,小橋流
水,恒徘徊,久之而不能去。
  聞隱鱗
逸士聞隱鱗先生,龍,鄞縣人也。寄懷高遠,托跡衡茅。每當風來
竹外,雲冷松根,輙遂其蕭野之趣。或稱其詩如溪上人家,曲几
疎窗,長與水雲弄色。吾謂其性情亦然。
  陳仲醕
[06p042b]
逸士陳仲醕先生,繼儒,號眉公,華亭人也。年甫壯,卽棄名習隱。
結廬於小崑山之陽,買舟載書稱『無名釣徒』。每當草蓑月冷,鐵
笛霜淸,覺張志和、陸天隨,去人未達。
  殷方叔
逸士方叔殷先生,仲春,秀水人也。躬耕永樂之南村,怡然自樂。
陳仲醇所謂『郤羡白頭殷處士,鵓鴣聲裏獨耕田』者也。葭墻茅
屋,不蔽風雨。慕王績爲人,亦自號『東臯子』。農事之閑,以醫爲業。
得錢入市,買斷簡殘書讀之。
  朱白民
逸士朱白民先生,鷺,吳人也。負奇氣,嘗獨游黃山,遠尋嵩華。宗
[06p043a]
貞初,騎驢入都,欲上賦頌,不果。歸結廬於郡西之華山蓮子峯
下,躬親井臼,不願見豪貴。時與王芥菴、趙凡夫稱『吳下三高』而
白民爲最。
  李因仲
達士李因仲先生,天植,平湖人也。崇貞癸酉舉人。晚更名確,字
濳夫。隱居龍湫山中,萬松臺畔茅屋一間。人稱其『高蹈遠引,詩
含淸江碧嶂之音。』
  謝彚先
達士謝彚先先生,遴,宜興人也。崇貞癸酉舉人,晦跡衡門,種菜
一畦,不入州府。陳其年寄懷詩云:『半畝牛宫繞菜田,鋤畦汲水
[06p043b]
獨悠然。芒鞵一緉千金值,不踏城中又十年。』
  陸茂璩
居士陸茂璩先生,連,一作璉吳縣人也。兩中武科,甲申後削髮爲
僧,居蓮子峯下。藤蘿𥥆窕,結榻崖中。萬峯當戸,一澗繞門。自號
『了緣道人』。有《楓江遺稿》。
  黎左岩
達士黎左岩先生,元寛,南昌人也。登崇貞進士,厯浙江提學副
使,以忤温體仁罷歸。搆草廬於谷鹿洲,與生徒講學,淡然自守。
順治初,有薦之者,以母老固辭。終身不出。
  方密之
[06p044a]
達士方宻之先生,以智,桐城人也。登崇貞進士,官檢討,負海内
名。明亡削髮,改名宏智,字無可,號藥地和尙。遍游名山不返。所
著有《周易圖》、《烹雪錄》、《浮山全集》。
  劉念庭
達士劉念庭先生,伯淵,慈谿人也。由進士官至按察副使,引疾
致仕,年百有餘𡻕。先生自隆慶五年釋褐,萬厯十六年歸家,至
崇貞十一年,春秋已八十矣。時危國變,隱者猶存。《八秩自嘲詩》
足見其志,詩云:『謂我歸田早,假令不早有何好?幾人欲歸不得
歸,黃犬東門添懊惱。』聞者高之。厥後更名『托空子』,遯入深山不
見。
[06p044b]
  張昊東
達士張昊東先生,若羲,華亭人也。崇貞癸未進士。甲申以後,濳
身村野,躬自灌園。故友訪之,則荷鋤戴笠,相揖於紫爪白莧之
間。破屋數椽,淡如也。或自稱爲『寒松子』。
  魏叔子
逸士魏叔子,禧,江西甯都人也。明末諸生,與弟禮結廬於金華
之翠微峯,偕隱不出。公卿聞其名,皆願見之,弗往。禮字季子,遍
游海内名山,與叔子同居翠微,常有雙鶴來伴云。
  劉欽爾
達士劉欽爾先生,永鍚,大名魏縣人也。舉崇貞孝廉,授長洲教
[06p045a]
諭。明亡隱於陽澄湖,廵撫欲薦之,以疾固辭。家貧衣食或不給,
處之泰然。常自操舟鼓枻出,至中流作歌,歌竟而返。望夕陽在
山,獨婆娑於烟樹之下。
  夏元貞
達士夏元貞先生,道,大名人也。舉崇貞孝亷,卽絶意仕進。明亡
率婦子入山,耕績自食,或操斤作紡車以鬻。人愛其堅緻,咸爭
購之。短衣行歌,聲振林木間。爲詩文,脫稿卽棄去。諸子讀書,只
令識字記數。長則牧牛負薪,溷其跡於烟霞焉。
  林明儁
達士林位㫋先生,明儁,平都人也。慷慨有志,少時卽能爲詩古
[06p045b]
文詞。崇楨甲申蜀䧟,閣部王應熊承旨討,賊膺薦舉第一人,授
兵部職方司主事。明亡不出。順治間,題授副使,稱病不仕。後舉
博學鴻詞,亦不赴。結[廬-皿+心]桐陰,曠然自適,隱居三十餘年。嘗在平
都請乩,余偶臨其筆,贈以『鐵肝石膽』四字。所著有《淡遠堂文集》、
《巴字園詩集》、《梧桐居近集》存世。

  黃太冲
處士黃太冲先生,宗羲,餘姚人也。受業於明儒劉念臺之門,研
究先賢之學,以是從游者日眾。康熙十八年,都御史徐元文特
薦於朝,太冲以疾辭。齋心危坐,力掃外緣。其著述,上下千古,穿
[06p046a]
穴羣言。自天官地志,三教九流之書,無不精研。學者稱『梨洲先
生』。
  仇知幾
達士仇知幾先生,兆鰲,字滄柱,鄞人也。少從黃宗羲講切性命
之學,爲諸生有盛名。官吏部右侍郎,卽引疾歸。與會稽陶存存
研窮修養秘旨,久之松顔鶴貌,照耀山林,蓋浩然有得者也。所
著《四書說約》、《杜詩詳解》及《黃老參悟》諸書行世。
  陶存存
遺士陶存存先生,素耜,元名式王會稽人也。少遊越水吳山,燕臺金
闕,其才華益盛。登康熙進士,卽退處山陰。往來霍僮洞天,遇方
[06p046b]
外至人,傳以修養祕法,遂焚時藝之文。作《道言五種集註》及《丹
家雜義》,以招後學。仇知幾稱其『笑傲林泉,樂天達命』,洵知言也。
自號『淸淨心居士』,又曰『通微道人』。
  顔欽明
達士顔先生,欽明,戎盧人也。康熙丙午舉於鄉,研窮經史之學。
吳三桂據蜀時,士大夫多爲迫脅,欽明獨抗節不出。蜀平,結屋
於玉蟾山下,終身不跡城市。
  沈越溪
逸士沈越溪先生,巨儒,萬縣人也。寄懷高尙,肥遯山中,自號『西
溪野人』。四川總制李培之,知其夙學,勸之仕,不應。闢堂數椽,曰
[06p047a]
以冷笑爲樂。望眉宇者,咸目爲巢父、許由。
  程伍喬
達士程伍喬先生,夢星,江都人也。登康熙進士,官編修,以丁艱
歸,遂終身不出。葢淡於[熒-火+大]利者也。築篠園並漪南别業,謳吟偃
仰於其中。每當竹摇翠雨,雲度湖陰,便與幽人佳客烹茶啖餅,
卽景言詩。望之者,不啻有孤雲埜鶴之象。
  張幻花
達士張奕山先生,梁,婁縣人也。登康熙進士,卽退隱西溪。築葆
閑堂十景,備水竹花藥之勝。奕山善鼓琴,遇山水深處,及風月
佳時,安絃動操,仙馭爲之停空。子姪皆顯貴,或勸之出山,淸要
[06p047b]
可立致,笑不答也。心空及第,專務禪修,自號『幻花道人』。
  金夀門
逸士金夀門先生,農,錢塘布衣也。天懷冷峭,不與時趨。𡻕晚務
[門@夕],得人忙我暇之趣。嘗於臈月杪出其家釀,要諸鄰翁談笑,泛
論古今逸民,眞高士也。中年作汗漫游,徧走齊、魯、燕、趙、秦、晉、楚、
閩而歸。嘗願如邋遢道人,日行千里;又願如玉溪生,打鐘掃地,
作淸涼山行者。乾隆間,寄跡楊州,隱於書畫之間。
  李客山
逸士李客山先生,果,長洲布衣也。讀書味道,隱於南岡。忍饑誦
經,衡門兩板,時或樵薪不繼,怡然也。嘗云:『富貴可樂,不如神仙,
[06p048a]
朝市可住,不如林泉。』乾隆間,廵撫雅公聞其名訪之,避而不見。
眞吳中高士也。
  趙鷗白
達士趙鷗白先生,翼,一號甌北,字雲松,陽湖人也。乾隆二十六
年探花及第,官貴西道,以母老乞養,遂不復出。鷗白休官旣早,
游屐亦寛。嘗游天台、雁蕩、武夷諸峯,灑然有挾仙遨遊之想。過
貴州福泉山,徘徊於禮斗亭中,錄打坐歌去。晚年飯後,行逍遥
法,遂得年登大耋。管領林塘者,凡數十年。
  殷果園
逸士殷果園先生,如梅,元和人也。安貧樂道,幽節自貞。人或訪
[06p048b]
之,則見曲水一灣,衡門兩版。在橫橋疎柳間,簞瓢屢空,自如也。
嘗題一聯云:『林卧眞堪忘𡻕月,心閑應不愧神仙。』余神遊見之,
直評其爲逸士。
  吳竹橋
達士吳竹橋先生,蔚光,昭文人也。登乾隆進士,官禮部主事。初
入詞館,卽改儀曹。渴慕烟山,復辭華膴,向禽之志切,箕頴之淸
深矣。嘯傲湖山,覃研文史,搜奇碑版,跌宕琴樽。人皆羡其風流,
吾獨重其高隱。
  羅雨峯
逸士羅雨峯先生,聘,歙縣布衣也。後寄几於楊州,嘗受業於夀
[06p049a]
門。筆有奇情,喜畫鬼物,凡有所遇,皆寫長卷記之,成《鬼趣圖》。余
神遊雨峯之齋,鬼皆起拜,眞奇事也。旣能畫,更能詩,喜遊山水,
更好禪宗。嘗作《起信錄》,釋禪、淨兩家之惑。
  翁澹生
逸士翁澹生先生,春,華亭布衣也。性情淸曠,詩筆蕭閑,許用晦
羅昭諫猶不逮也。其友人序其集云:『嗜恬淡,甘寂寞。菽水奉母,
耕讀教弟。四十不娶,亦不就有司。試爲詩,如朱絃疏越,一唱三
嘆。』八句盡澹生矣。翁游揚州,題壁有:『二分月影關山夢,一流濤
聲今古愁』之句。余適化老道閑遊,礙『愁夢』二字,非逸士所言,爲
攺『夢』爲『共』,『愁』爲『流』,『取共此一輪月,滄江流不息』之義。翁重過見
[06p049b]
之,𢙀然下拜,曰:『⬤吾詩者,非仙筆不能也。』
  徐洄溪
逸士徐洄溪先生,大椿,吳江布衣也。性好湖山,不慕榮利。平時
以淸淨爲宗,闢草堂於太湖之濱,門前七十二峯,靑入座間。註
《陰符經解》及《道德句解》,燦然可觀。自營藏脫居,題一聯云:『滿山
靈草仙人藥,一徑松風處士墳。』余神遊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