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68 渭南文集-宋-陸游 (SBCK)


[021-1a]
渭南文集巻第二十一
       山 隂 陸 游 務觀
    記
     仁和縣重修先聖廟記
 聖人之道位天地育萬物可謂大矣然常寓
 之於宫室祭祀器服度數之間非如後世佛
 老子廢禮棄樂掃除名分務為玄黙寂滅浩
 然不可致詰也夫子生於周故其尊以為師
 者文王周公也使夫子生於今有不奉孔子
[021-1b]
 顔子孟子以為先聖先師者乎則今之即學
 校以春秋舍奠于先聖先師者非獨甲令也
 方 先朝學校盛時縣有學與郡等後以海
 内多事縣學往往廢壞而所以奉先聖先師
 者亦苟而已知臨安府仁和縣事謝君庭玉
 獨慨然以為急務重責寢食不敢安&KR0162已之
 公租錢二十萬以經始㑹得廢寺當没官錢
 以佐其費又取吏舍以益其址自開禧元年
 十二月至二年正月廟乃告成最其費為錢
[021-2a]
 五十萬吾夫子被衮服冕巍然當坐既悉如
 舊制配亨從祀亦皆就列出入有門陟降有
 階設燎有庭三獻及受胙瘞幣皆有位儲峙
 祭器則又有庫是歳二月上丁將有事于廟
 吏言異時惟丞以下執事令以剸劇率不行
 謝君曰豈有是哉於是告于府肅恭齋眀以
 時訖事且來告請記其始末 天子中興大
 業講太平典禮方自學校始學校之設方自
 兩赤縣始則兹廟又學校之權輿也其可闕
[021-2b]
 書三年正月戊寅太中大夫寳謨閣待制致
 仕渭南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
 陸
     湖州常照院記
 昔在 髙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
 昭仁憲孝皇帝龍興河朔克濟大業祀 宋
 配天三十有六年涵養生齒其數無量遺弓
 故劒羣臣皆當追慕號泣思所以報在天之
 靈至千萬世無怠無斁而況山林外臣以道
[021-3a]
  藝供奉仗内嘗被異禮厚賜者乎鎮江府延
  慶寺僧梵隆以異材贍學髙操絶藝自結
  上知不由先容得對内殿先是隆師固已結
  廬於湖州菁山號無住精舍一時名士如葉
  左丞夢得葛待制勝仲汪内翰藻陳參政與
  義皆為賦詩勒銘傳于天下矣至是詔賜庵
  居於萬松嶺金地山江濤湖光映帶几席壽
  藤老木岑蔚夭矯隆師方力辭願歸故巢既
  至恱其地且侈上賜幡然願留久之示化
[021-3b]
  上為悵然不懌賜金歸葬故山及 孝宗皇
  帝嗣位又命創常照院於無住故址以隆師
  弟子上首至叶嗣其事賜田以贍其徒又命
  充丁亥丁未本命道場以祈 兩殿之福
  髙宗皇帝御德壽宫賜御書寂而常照照而
  常寂八字以示名院本指且賜 天申金剛
  無量壽閣扁牓及紫檀刻佛號如來閣牓悉
  御書也又一再賜萬幾暇日所臨晉王羲之
  帖二十二&KR0083唐陸柬之蘭亭詩一巻及米芾
[021-4a]
 史略帖一巻題團扇二柄又賜白金助建立
 於是院悉崇成有釋迦文殊普賢十六阿羅
 漢殿左則觀音大士道場右則法輪藏室食
 息有堂鍾經有樓熏浴炊㸑儲積各有其所
 犍椎鼓鍾器亦備足至於遊息臨眺種蓺䟽
 鑿莫不極思致區處之妙而西巖尤為勝絶
 曠快之地叶師以老疾請罷院事屏居西巖
 今皇帝詔從之且命改院為禪院專以仰薦
 髙宗神遊世擇其徒有道行者嗣住持事而
[021-4b]
 本澄首被是選實嘉㤗四年甲子歳之四月
 也叶師乃來告曰願有述焉實紹興朝士
 歴事 四朝三備史官名列策府諸儒之石
 則與隆師及其子孫雖道俗迹異而被遇則
 同今叶澄父子晨香夜燈&KR0394唄禪定雖世外
 枯槁亦有以伸其圖報萬一之意則不然
 飽食而安居日復一日飾巾待終而已視叶
 澄豈不有媿哉故遂秉筆而不敢辭上以紀
 三朝眷遇山林學道者之盛德下以識媿
[021-5a]
 云開禧三年二月壬子謹記
     法慈懴殿記
 東出慶元府五十里曰小溪有僧舍曰法慈
 院院創於唐咸通中舊號鳯山院歴五季至
 宋興院常不廢治平二年始賜今名雖世以
 院僧主之然其徒多出遊四方學經論問祖
 師第一義或終其身不歸淳熙十四年老宿
 及後來者始議作懴殿而如戒等十輩願盡
 力營之久而不成十人或死或縁不偶獨如
[021-5b]
 戒智玻行慈誓不怠廢必遂其始願行乞勞
 苦積細微以成髙大於是施者墻立助者麕
 至聞者興歎見者起敬木章竹箇山積雲委
 伐石於山陶甓於竈丹漆黝琧致於四方以
 紹熙壬子三月癸酉始土工明年八月庚申
 始匠事十一月土木皆告成南北八丈六尺
 東西五丈八尺而棟之髙四丈一尺耽耽奕
 奕窮極藝巧雖慶元多名山巨刹然懴堂之
 盛未有加法慈者奉釋迦于中而左則彌勒
[021-6a]
  右則無量壽又以天地鬼神之像陪擁四旁
  於虖亦盛矣院僧因餘姚普明院僧則華求
  予為記則華嘗遊蜀予識之於成都今三十
  餘年以故舊不忍拒也乃為之書而刻施者
  姓名於碑隂云
      東陽陳君義莊記
  東陽進士陳君德髙因吾友人吕君友德來
  告曰德髙不幸早失先人舉進士又輒斥念
  昔先人進德髙輩於學蓋將使之事君使之
[021-6b]
  字民以廣我先人之志今雖自力而不合於
  有司之繩尺如其遂負所期望付託生何面
  以奉祭享死何辭以見吾親於地下不獲施
  於仕進為時雨為豐年矣獨不可退而施於
  宗族乎於是欲為義莊略用范文正公之矩
  度而稍增損之以適時變敢求文於執事者
  且載其凡於碑隂予復之曰美哉吾子之志
  也人之情於其宗族逺則䟽之彌逺則益䟽
  而至於忘之蓋以身為親䟽而不以先人為
[021-7a]
 親䟽也視兄之子巳或不若已之子已之子
 與兄之子自吾父視之有異乎能以父之心
 為心則已之子與兄之子且不知其同異矣
 推而上之大父之孫為從父兄弟曾大父之
 曾孫為從祖兄弟又推而上之至於無服雖
 天下長者不能無親踈之殺矣於虖制服不
 得不若是也若推上世之心愛其子孫欲使
 之衣食給足婚嫁以時欲使之為士而不欲
 使之流為工商降為皂𨽻去為浮圖老子之
[021-7b]
 徒則一也死而有知豈以逺而忘之哉義莊
 之設蓋基於是然舉天下言之能為是者有
 幾非以為不美而不為也力不足也若陳君
 者自其先人勤勞節約以致饒餘而陳君不
 敢私有之其地在塍頭昭福寺之傍初期以
 千畞今及十之七而吾地在塍頭者止此比
 鄰感其義皆欲期年間貿易以成之又植桑
 畜牛築陂以豐衣食之源其詳見碑隂又有
 最當慮者吾子之心則盡矣後人或貪而專
[021-8a]
 利或嗇而吝出或夸而廣費或挾長挾位挾
 有力之助而敗約非有司者别白之則莊且
 壊不支府牧邑長丞掾曹吏及鄉之卿大夫
 先生處士其必綱維主張之使久而如一日
 陳氏布衣也其貲産非能絶出一鄉之上而
 義倡於鄉如此吾徒仕于朝于四方雖未必
 皆厚禄然聞陳氏之風而不知媿且慕者豈
 人情也哉於是併書以遺焉君之先君子蓋
 諱士澄字彦清云開禧三年七月辛丑記
[021-8b]
     廬帥田俠生祠記
 開禧二年八月詔以開封田俟琳為淮南西
 路安撫使兼知廬州節制淮西軍馬時虜方
 入塞侯既受命謂廬州為淮西根本而古城
 又為州之襟要堅守廬州則淮西有太山之
 安脩復古城則廬州有金城湯池之固異時
 議者知守南城而已古城不復繕治一日有
 警如有太阿之利而不特鐏柄七尺之軀而
 授人腰領幾何其不敗也古城雖不甓而其
[021-9a]
  實峭堅利以禦寇且西北堅城多止用土雖
  潼關及赫連氏統萬城亦土尔乃躬臨視之
  芟夷草棘則城果屹如石壁戈㦸皆廢衆始
  駭服於是增陴浚壕大設樓櫓又有月城亦
  得地利而卑不可恃則又為築羊馬城厚六
  尺髙倍之且為重塹設釣橋而月城亦不可
  復犯矣然自興役至訖事不三閲月將士争
  奮民不與知一旦巍然若役鬼神可謂奇偉
  不世之功矣城甫畢虜果大入道執鄉民問
[021-9b]
  知侯在是相頋曰殊不知乃鐵面將軍也蓋
  虜自王師攻蔡州時已習知侯名未戰氣先
  奪矣乗城拒守甚力夜遣偏將自屯所攻其
  營殺傷數千人萬户死者二人侯聞捷曰是
  且伏兵東門夜攻吾水栅以幸一勝乃提親
  兵隨所向禦之莫不摧破虜知廬州不可近
  遂解而趍和州侯又亟遣親信間道督光州
  戍將斷橋梁燒賊艦絶其饟道奪俘虜復取
  安豐軍又遣萬騎由梁縣援和州㑹和州亦
[021-10a]
 堅壁虜窮乃盡遯侯又出兵濠州以戰車敗
 虜屯兵戰車久不用侯以意為之果取勝策
 勲真拜達州刺史且以車制頒之諸軍侯猶
 不敢自以為功方益脩水門之備濬河深二
 丈乃得昔人撒星樁横亘兩城間始知昔固
 有此舉遂益植新樁而城之其崇五丈有奇
 樓櫓稱焉將吏士民聚而謀曰侯之所立如
 此郡人無以報萬一則不可相與築生祠於
 城中而移書於予請書歳月予以衰疾辤比
[021-10b]
 書復來則侯捐館舍矣請既益堅予亦痛若
 人之不淑而不獲卒大勲業也故采之僉論
 以叙其始末昔劉滬城水洛趙立城山陽滬
 所遇非堅敵立雖死事而不能全其城猶皆
 廟食載在祀典况如侯之功光眀卓絶如此
 則祀典之請必有任其事者尚繼書之以垂
 示後世為忠義之勸云嘉定元年春二月己
 巳謹記
     吳氏書樓記
[021-11a]
 天下之事有合於理而可為者有雖合於理
 而不可得為之者士於可為者不可不力力
 不足則合朋友鄉閭之力而為之又不足告
 於在仕者以卒成之成矣又慮其壞則吾有
 子子又有孫孫又有子雖數十百世吾之志
 猶在也豈不賢哉彼不可得為之者則有命
 焉有義焉不知命義徒呶呶紛紛奚益故君
 子不為也然為此者寡也或易之為彼者輒
 可以得名於流俗故士之為此者寡也吾友
[021-11b]
 南城吳君伸與其弟倫初以淳熙之 詔建
 社倉其詳見於侍講朱公元晦所為記其後
 又以錢百萬剏為大樓儲書數千卷㑹友朋
 教子弟其意甚美於是朱公又為大書書樓
 二字以掲之樓之下曰讀書堂堂之前又為
 小閣閣之下曰和豐堂旁復有二小閣左則
 象山陸公子靜書其顔曰南牎右則艮齋謝
 公昌國書其顔曰北牎堂之後榮木軒則又
 朱公實書之於虖亦可謂盛矣蓋吳君未命
[021-12a]
  之士爾爲社倉以惠其鄉爲書樓以善其家
  皆其力之所及自是推而上之力可以及一
  邑一郡一道以至謀謨于朝者皆如吳君自
  力而不媿則民殷俗媺兵寢刑厝如唐虞三
  代可積而至也吳君兄弟爲是迨今已十五
  六年使皆壽考康寧則倉與樓皆當益治鄉
  之民生業愈給足安樂日趍於壽富而君之
  子弟孝悌忠信亦皆足以化民善俗是可坐
  而俟也然年運而往天人之際有不可常者
[021-12b]
  則又當有以垂訓於無窮子讀唐李衞公文
  饒平泉山居記有曰鬻平泉者非吾子孫也
  以平泉一木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平泉
  特燕遊地木石之怪奇者亦奚足道而其言
  且如此況義倉與書樓乎後之人讀吾記至
  此將有渙然汗出霰然涕下者雖百世之後
  常如吳君時有不難者矣嘉定元年五月甲
  子記
      靈祕院營造記
[021-13a]
 出㑹稽城西門舟行二十五里曰柯橋靈祕
 院自紹興中僧海淨大師智性築屋設供以
 待遊僧名接待院久而寖成始徙廢寺故額
 名之海淨年九十坐八十三夏而終以其法
 孫德恭領院事恭少嘗學于四方有器局迨
 今二十年食不過一簞衣不加一稱而惟衆
 事是力夕思晝營心揆手畫施者自至魔事
 不作用能於二十年間或改作或增葺光眀
 偉麗毫髮無憾上承先師遺志下為子孫基
[021-13b]
 菐閎堂傑閣房奥廊序樓鍾之樓櫝經之堂
 館客之次下至庖厨湢浴無一不備為屋僅
 百間自門而出直視劳覽道路繩直而原野
 砥平一逺山在前孤峭奇秀常有煙雲暎帶
 其傍卜地者以為在法百世不廢且將出名
 僧今院纔一傳其興如此後烏可量哉院之
 崇成也恭來請記曰先師之塔公實與之銘
 今院當有記非公誰宜為哉予報之曰子廬
 於此凢東之㑹稽四明與西入臨安者風颿
[021-14a]
 日相屬也彼其得志於仕宦獲利於商賈者
 寧可計耶有能家世相繼支久不壞如若之
 爲父子者乎有能容衆聚族爕和安樂如若
 之處兄弟者乎至於度地築室以奢麗相誇
 斤斧之聲未停丹琧之飾未乾而盛衰之變
 已遽至矣亦有如若之安居奠處子傳之孫
 孫又傳之子者乎此無他彼其初與若異也
 雖曰有天數然人事常參焉人事不盡而諉
 之數於虖其可哉嘉定元年夏五月庚申記
[021-14b]
     橋南書院記
 吾友西安徐載叔豪雋人也博學善屬文所
 從皆知名士方其少壯時視功名富貴猶劵
 内物一第直浼我爾然出遊三十年蹭蹬不
 偶異時知巳零落且盡家貲本不薄載叔常
 糞壤視之權衡仰俯筭籌衡縱一切不能知
 惟日夜從事於塵編蠧簡中至食不足不問
 也中年卜居城中號橋南書院地僻而境勝
 屋庳而人傑清流美竹秀木芳草可玩而樂
[021-15a]
  者不一而足載叔髙卧其中裾不曳刺不書
  客之來者日益衆行者交跡乗者結轍訶殿
  者籠坊陌雖公侯達官之門不能過也名不
  可妄得客不可强致載叔蓋有以得此於人
  矣乃者數移書於予請記所謂橋南書院者
  嗟乎漢梁伯鸞入吳賃舂於臯伯通廡下至
  今吳有臯橋蓋以伯鸞所寓得名載叔之賢
  不減伯鸞而橋南乃其居則後世不薶沒决
  矣尚何待記然載叔之請不可終拒也乃為
[021-15b]
  之書嘉定元年夏六月庚寅山隂陸務觀
  記
      心逺堂記
  大卿朱公以開禧元年築第于昭武城東取
  陶淵明詩語名其堂曰心逺既成與士大夫
  落之而以書來告曰子為我記始嘉㤗壬戌
  予䝉 恩召為史官朱公丞祕書日相從甚
  樂公去為御史予領監事間劇異趣㑹見甚
  䟽然每與同舍焚香煑茶於圖書鍾鼎之間
[021-16a]
 時時言及公未嘗不相與興懷絶歎也明年
 國史奏 御之明日予乞骸骨而歸俄而公
 亦自寺卿得請外補不復相聞者累歳比書
 來予方卧病作而言曰朱公真可人哉士得
 時遇主施其才於國退居閭里閒暇之日為
 多樽爼在前琴奕迭進欣然自得悠然遐想
 問餽宴樂以修親舊夙昔之好講解誦説以
 垂後進無窮之訓進退兩得可謂賢矣予獨
 相望累千里不得持一觴為公壽且慶斯堂
[021-16b]
 之成頋方以為歉今乃得以不腆之文自託
 於後世亦可謂幸矣夫嘉定元年秋七月甲
 子記
     萬巻樓記
 學必本於書一巻之書初視之若甚約也後
 先相參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為發明其所
 關涉已不勝其衆矣一編一簡有脫遺失次
 者非考之於他書則所承誤而不知同字而
 異詁同辭而異義書有𨽻古音有楚夏非慱
[021-17a]
 極羣書則一卷之書殆不可遽通此學者所
 以貴夫博也自先秦兩漢訖于唐五代以來
 更歴大亂書之存者既寡學者於其僅存之
 中又莽鹵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懼博
 之溺心也豈不陋哉故善學者通一經而足
 藏書者雖盈萬巻猶有憾焉而近世淺士乃
 謂藏書如闘草徒以多寡相為勝負何益於
 學嗚呼審如是説則秦之焚書乃有功於學
 者矣昭武朱公敬之粹於學而篤於行早自
[021-17b]
 三館為御史為寺卿出典名藩尊所聞行所
 知亦無負於為儒矣然毎悒然自以為歉益
 務蔵書以棲於架藏於櫝為未足又築樓於
 第中以示尊閣傳後之意而移書屬予記之
 予聞故時藏書如韓魏公萬籍堂歐陽兖公
 六一堂司馬温公讀書堂皆實萬巻然未能
 絶過諸家也其最擅名者曰宋宣獻李邯鄲
 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時已喪或遇亂散軼
 士大夫所共歎也朱公齒髮尚壯方為世顯
[021-18a]
  用且澹然無財利聲色之奉儻網羅不倦萬
  巻豈足道哉予聞是樓南則道人三峯北則
  石鼓山東南則白渚山煙嵐雲岫洲渚林薄
  更相暎發朝暮萬態公不以登覽之勝名之
  而獨以蔵書見志記亦詳於此略於彼者蓋
  朱公本志也嘉定元年秋七月甲子記
渭南文集巻第二十一
[021-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