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26 晦菴集-宋-朱熹 (SBCK)


[051-1a]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弟五十一
問荅/一本作知舊/門人問荅
   答董叔重
示喻日用功夫更於收拾持守之中就思慮萌處察其孰
是天理孰是人欲取此舎彼以致敬義夾持之功爲佳讀
書亦是如此先自㸔大指却究諸&KR0003一一就自巳分上體
當出來庶幾得力耳易字之&KR0003前累奉報鄙意但不欲學
者切切於此不急之外務耳必欲與名相稱則以叔重易
之蓋取通書其重無加焉耳之義如何如何
   答董叔重
所論心之存亡得之前日得正思書&KR0003得終未明了適荅
之云此心有正而無邪故存則正不存則邪不知渠㸔得
[051-1b]
復如何也但來喻所謂深體大原而涵養之則又不必如
此正惟操則自存動静始終不越敬之一字而巳近方見
得伊洛拈出此字眞是聖學眞的要妙功夫學者只於此
處著實用功則不患不至聖賢之域矣
   答董叔重
書中所喻兩義比皆改定大學在徳粹處孟子似巳寫去
矣但所疑捜尋急迫之病恐是用心太過使然所云𤼵見
之端只平日省覺提撕處便是只要人就此接續向下推
究令其開闊即不曽&KR0003等待尋討將來做功夫也今所改
者亦其詞有未瑩或重&KR0232處耳大意只是如此也
   答董叔重
所喻數&KR0003甚善更宜加意涵養於日用動静之間爲佳不
[051-2a]
然徒爲空言無益而有害也
   答董叔重
 君子務本一章集注云本猶根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
 生言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其道自生如
孝弟則是行仁之本不務乎此則仁道無自而生也銖
 竊妄謂仁固孝弟之本有仁而後有孝弟伊川曰仁是/性孝弟是用
 然仁道生也生莫先於孝弟蓋其油然内𤼵至精實而
 無僞自然不可已者莫如愛親從兄之心故伊川曰仁
 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愛則仁之施仁則愛之理也仁
 者愛之理而愛莫大於愛親故推行仁道自孝弟始是
 乃行仁之根本也根本既立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
 物至於廓然太公無所不愛而有以全盡其仁道之大
[051-2b]
則皆由此本旣立而自生生有不可遏者耳此所謂本
立而道自生也生者生生不窮之意伊川所謂其道充
大是也非無本而漸生之謂猶之木焉根本既立則枝
葉生茂而不可巳苟無其本枝葉安自而生哉又程子
 曰盡得孝弟便是仁恐在盡字上是聖人人倫之至之
盖孝弟亦通上下而/言猶忠恕之爲道也或人謂由孝弟可以至仁則孝
弟與仁是二本矣妄意揣度如此乞賜逐一垂誨
大槩且用此意涵泳乆之自見得失後皆放此
 程子曰循物無違謂信竊謂物者事物之物有是事則
 循是事而無所違無是事則不鑿空而爲之&KR0003此與以
 實之謂信意相似或者謂物者理也實循是理而無所
 違有反身而誠之意蓋孟子有諸巳之&KR0003不知是否又
[051-3a]
 程子所謂盡物之謂信者銖所未喻豈盡巳之謂忠者
 處於巳者無不盡盡物之謂信者施於物者必以實歟
 則必以實施於物者亦無不盡矣其所謂表裏内外者
 蓋惟其存於巳者必盡則其施於物也必實在已自盡
 之謂忠推是忠而行之之謂信雖然曽子之三省必亦
 各致其功未必恃此而責彼也乞賜逐一垂誨
或者之&KR0003非是
 程子曰公而以人體之故爲仁銖昔嘗問此語於先生
 先生曰體猶體物之體猶易所謂幹事其意若謂人之
 生具此形即有此性有此性則有此理與生俱生完具
 無欠只爲蔽於私所以不行若能公則此理便自周流
 充足不假於外此理即所謂仁/也仁者愛之理故程子曰仁之道只消
[051-3b]
 道一公字然伊川又恐人將公便喚作仁故曰公須以
 人體之體猶/主也銖當時雖省記先生是此意恐記得差誤
 乞賜垂誨
此下數&KR0003大槩皆近之更宜涵泳而實履之不可只如此
&KR0003過無益於事也
 賢賢易色一章竊謂上蔡所謂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天
 下之誠意無以加此好徳如好色亦可謂好徳之至也
 此語似甚精而或者乃謂不若張子韶曰學所以明人
 倫也好徳不好色則夫婦之倫正似恐不必推&KR0003至此
 然上蔡之&KR0003與伊川所謂見賢則變易顔色愈加㳟敬
 好善而誠也二&KR0003孰精又子夏之意以謂人能如此則
 雖人以爲未嘗學子夏必以爲巳學也玩其語意則子
[051-4a]
 夏未嘗不欲人學然其語不無病不若夫子所謂行有
 餘力則可以學文者爲有本末先後故集註特著呉氏
 之&KR0003所以垂訓者精矣乞賜垂誨
當從謝氏&KR0003
 夫子温良㳟儉讓以得之一章竊謂程子之意固巳明
 白謝氏曰學者&KR0026於聖人威儀之間亦可以進徳矣此
 語似甚精而或者乃謂不若張子韶曰温良恭儉譲固
 不可以不學要當學聖人之道以求其自然𤼵見者若
 乃矯僞其行粉飾其容此又聖門所誅也銖竊謂夫子
 徳容至於如是固有徳盛仁熟而其自然之光輝著見
 於外學者之學聖人固不當矯情飾貌徒見其外而不
 養其中也然容色辭氣之間亦學者所當用功之地而
[051-4b]
致知力行之原今不於此等處存養涵蓄學聖人氣象
 不知復於何者爲學聖人之道乎竊謂學者内外交相
養之功正當熟玩此等氣象自别不知是否又儉節制
也節制莫是自然有法度繩約之意否温良譲有和易
 氣象㳟儉有&KR0770恪氣象謝氏所謂㤗然如春&KR0770然如秋
 是也併乞逐一垂誨
如張氏&KR0003則郷黨篇可廢矣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一章銖自㓜年則見先生與程先
 生反復論此一叚當時固莫能曉近來思之竊謂程子
 所謂孝子居䘮志存守父在之道不必主事而言者頗
 爲的當請試言其所思而得之者以求教志者志趣其
 心之所趣者是也行者行實行其志而有成也父在子
[051-5a]
 不得專於行事而其志之趣向可知故&KR0026其志父没則
 子可以行其志矣其行實暴白故&KR0026其行然三年之間
 疾痛哀慕其心方皇皇然望望然若父之存而庶幾於
 親之復見豈忍以爲可以得行已志而遽改以從巳志
 哉存得此心則於事有不得不改者吾迫於公議不得
 巳而改之亦無害其爲孝矣若夫其心自幸以爲於是
 可以行巳之志而於前事不如巳意者則遂遽改以從
 巳之志則不孝亦大矣豈復論其改之當與不當哉蓋
 孝子處心親雖有存没之間而其心一如父在不敢自
 專况謂之父道則亦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三年之
 間如白駒過𨻶此心尚不能存而一不如志率然而改
 則孝子之心安在哉故夫子直指孝子之心推見至隱
[051-5b]
 而言不必主事言也若乃外迫公議内懷欲改而方且
 隱忍遷就以俟三年而後改焉則但不失經文而巳大
 非聖人之意矣妄論如此不知稍不畔否乞賜垂誨
&KR0003得之然前軰巳嘗有此意矣更湏子細體認不可只
如此&KR0003
 君子不重則不威一章程子曰人安重則學堅固范氏
 游氏推明其&KR0003精矣然味其經文竊謂恐不若吕氏曰
 學則知𩔖通逹故不至於蔽固蓋若作一事&KR0003&KR0154
 曰君子不重則不威而學不固乎不重則不威有篤敬
 意學則不固有致知意學固兼知與行而言而夫子言/之於此則學又自有專&KR0003知意
 主忠信竊謂忠信蓋誠實之意蓋自理而言則謂之誠
 實自人所行而言則謂之忠信其實一也故伊川曰忠
[051-6a]
 信者以人言之要之則實理也無友不如巳者程先生
 以謂上蔡云與不勝巳者友鈍𣻉了人此語誠是然人
 之求友固不可無此心而亦不可必也必欲求勝巳者
 而後友則勝巳者亦不與我友矣聖人用心不如是子
 夏教其門人以擇交之道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此未爲過也而子張猶以爲不可則不勝巳者不與之
 友聖人氣象恐不如是楊氏所謂如巳者合志同方而
 巳不必勝已也似以此言爲當銖嘗問之曰恐如此其
 弊或至於無責善輔仁之益先生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然銖思之終恐未安蓋味聖人語意正謂人好與不巳
 若者處故爲此言以戒之無與毋通禁止之辭聞之李
 氏曰人皆求勝巳者友則愚與魯幾於無友矣然世人
[051-6b]
 知與賢巳處者常少而軋巳者常多此學所以不進有
 志於學則不如巳者宜非所友此意不知近是否乞賜
 垂誨
學則不固程范游&KR0003是毋友不如巳者李&KR0003
 顔子不改其樂章程子嘗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毎令尋
 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銖豈當躐等妄論及此但近
 見一朋友講論次&KR0003及此覺得&KR0003入玄妙且又拘牽於
 鮮于侁之問使顔子樂道則不爲顔子之&KR0003&KR0003入空寂
 去因試妄意揣度以謂聖賢所以皇皇汲汲者正謂欲
 求得本心而巳苟得其本心以制萬事則天下之樂何
 以加此區區貧窶豈足以累其心顔子在陋巷人不堪
 憂而顔子獨樂者正樂此而巳此與求仁而得仁又何
[051-7a]
 怨之意近似孟子曰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窮居不損
 所性謂所得於性者君子所得於性分之内雖大行窮
 居不爲加損樂莫大焉不知如此揣度不至大叚礙理
否乞賜垂誨
此等處不可彊&KR0003且只㸔顔子如何做功夫若學得它功
夫便見得它樂處非思慮之所能及也
 書金縢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一叚按馬鄭氏
 皆音辟爲避其意蓋謂管蔡流言成王既疑周公公乃
 避居東都二年之乆以待成王之察及成王遭風雷之
變啓金縢之書迎公來返乃攝政方始東征所謂罪人
 斯得者成王得其流言之罪人也陳少南吳才老從之
 而詆先儒誅辟之&KR0003銖竊謂周公之誅管蔡與伊尹之
[051-7b]
放太甲皆聖人之變唯二公至誠無愧正大明白故行
 之不疑未可以淺俗之心窺之也此辟字與蔡仲之命
所謂致辟之辟同安得以辟爲避且使周公委政而去
 二年之乆不幸成王終不悟而小人得以乗間而入則
 周家之禍可勝言哉周公是時不知何以告我先王也
 觀公之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其言正
 大明白至誠惻怛則區區嫌疑有所不敢避矣惟有此
 心無愧而先王可告也自㓗其身而爲匹夫之諒周公
 豈爲之哉妄意如此乞賜垂誨
辟字當從古註&KR0003
 微子篇曰詔王子出迪我舊云刻子一叚銖於三仁之
去就死生未知其所以當留當去當死之切當不可易
[051-8a]
 處嘗讀微子書見其所以深憂宗國之將亡至於成疾
 爲狂瞶耄無所置身其心切矣然終不言於紂以庶幾
 萬一感悟而遽爲之去是必有深意者東坡則曰箕子
 在帝乙時以微子長且賢欲立之而帝乙不可卒立紂
 紂忌此兩人故箕子曰子之出固其道也我舊所云者
 害子子若不出則我與子皆危矣微子之吿箕子若欲
 與之俱去然微子曰吾三人者各行其志自用其心之
 所安者而巳人各自以其意貢于先生微子去之以續
 先王之國箕子爲之奴以全先王之祀比干以諌而死
 爲不&KR0018先王也而林少頴亦從其&KR0003以爲二人處危疑
 之地身居嫌𨻶不可彊諌徒死又無益故微子雖欲謀
 於箕子以救紂之顚隮然箕子以謂我興受其敗猶言/我起
[051-8b]
而諌則/受其禍不可以復諌又不可居位故微子遁逃以避禍
 而箕子隱晦以自存惟比干不處嫌疑故彊諌而死三
 人所處之𫝑不同故各行其志以自逹于先王而巳審
 如是&KR0003則微子箕子皆未嘗諌無乃屑屑然避嫌逺禍
 以苟存乎唐孔氏曰我興受其敗者我適起而受其禍
 敗不可逃免然殷滅之後我不事異姓不能與人爲臣
 僕示必欲以死諌紂但箕子之諌適值紂怒未甚故得
 不死耳微子告二人而獨箕子答者比干與箕子意同
 經省文也竊謂孔氏去古未逺唐孔氏蓋推/本安國之意其言必有
 所㨿蓋嘗因是妄謂微子以宗國將亡不勝其憂愁無
 聊之心而謀出處於箕子比干故箕子爲言我興受其
 敗不可逃免當與宗國俱爲存亡故雖商祀或至淪亡
[051-9a]
 我亦誓不臣屬他人蓋將諌紂紂不聴亦不敢苟全逃
 死而比干無一言者孔氏所謂心同不復重言是也其
 後比干果以諌死而箕子乃不死者比干&KR0004心豈欲徒
 死以沽名哉所以諌者庶幾吾言得行而紂改焉耳紂
 既不改而言益切故紂遂殺之則比干亦不得而逃死
 耳箕子&KR0004心亦豈欲隱晦自存苟全其生哉亦猶比干
 之諌冀吾言得行而紂改焉耳紂既不改而囚之偶不
 死耳紂囚之而不置之死則箕子豈固欲自經於溝瀆
 而爲匹夫之諒哉故因遂徉狂而爲奴蓋亦未欲即死
 庶幾彌縫其失而冀其萬有一開悟耳蓋諌行而紂改
 過者二子之本心也諌不行而或死或囚者二子所遇
 之不同爾使紂而囚比干意比干亦未敢即死也使紂
[051-9b]
 而殺箕子箕子敢求全哉二子易地則皆然矣至於箕
 子爲微子之計則其意豈不以謂吾二人者皆宗國之
 臣利害休戚事體一同皆當與社稷俱爲存亡不可復
 顧明哲保身之義然而微子國之元子也往者紂未立
 吾嘗言於帝乙而立子帝乙不從而立紂是以紂卒疑
 吾兩人故吾舊所云者足以害于子若起諌紂則紂益
 生疑非惟不從害必先及子而併我危矣死分也不足
 惜而未有毫髪益於紂而遽死可惜也東萊所謂人先
 有疑心則雖盡忠與言而未必不疑盖疑心先入而爲
 之主是也故微子不可留但當遯逃而出乃合於道又
 况我與比干既留諌以事紂則存亡未可知萬一不死
 罔爲人臣僕此心巳堅定則亦不可使成湯以來廟不
[051-10a]
 血食况汝爲元子又居危疑之地義當逃去萬有一全
宗祀可也此三子者其制行不同各出於至誠惻怛之
 心無所爲而爲之故孔子並稱三仁或以此歟妄意如
 此乞賜諄切垂誨
&KR0003得之史記亦&KR0003箕子諌而&KR0013囚也
咸有一徳竊謂一者其純一而不雜徳至於純一不雜
 所謂至徳也所謂純一不雜者蓋歸於至當無二之地
無纎毫私意人欲間雜之猶易之常中庸之誠也&KR0003
多以咸有一徳爲君臣同徳咸有一徳固有同徳意而
 一非同也言君臣皆有此一徳而巳蘇氏曰聖人如天
時殺時生君子如水因物賦形天不違仁水不失平惟
 一故新惟新故一一故不流新故無斁此語似是不知
[051-10b]
 可以作如此㸔否乞賜垂誨
此篇先言常徳庸徳後言一徳則一者常一之謂終始惟
一時乃日新蘇氏&KR0003未的當可更退歩就實做工夫處㸔
 盤庚言其先王與其群臣之祖父若有真物在其上降
 災䧏罰與之周旋從事於日用之間者銖竊謂此亦大
 槩言理之所在質諸&KR0017而無疑爾而殷俗尚&KR0017故以其
 深信者𨗳之夫豈亦真有一物耶乞賜垂誨
&KR0017神之理聖人蓋難言之謂真有一物固不可謂非真有
一物亦不可若未能曉然見得且闕之可也
 銖竊謂書序之作出於聖人無疑學者觀書得其序則
 思過半矣班固言書之所起逺矣至孔子纂時上斷於
 堯下訖于周凡百篇而爲之序言其作意而林少頴乃
[051-11a]
 謂書序乃歴代史官轉相授受以書爲之總目者非孔
 子所作今玩其語意非聖人其孰能與於此哉書序言
 成湯既沒太甲元年玩其語意則是成湯沒而太甲立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則是太甲服湯之䘮
 旣不明伊尹遂使居於湯之墓廬三年而克終允徳也
 或者乃曰孟子曰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湯沒六年而太甲立太甲服仲壬之䘮夫服仲壬之䘮
 而廬於乃祖之墓恐非人情伊川謂太丁未立而死外
 丙方二&KR0010仲壬方四&KR0010乃立太子之子太甲而或者又
 謂商人以甲乙爲兄弟之名則丙當爲兄而壬當爲弟
 豈有兄二嵗弟乃四&KR0010乎按皇極經世圖紀年之次則
 太甲實繼成湯而立無疑不知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之
[051-11b]
 &KR0003當作如何訓釋乞賜垂誨
書序恐只是經師所作然亦無證可考但决非夫子之言
耳成湯太甲年次&KR0057不可考不必妄爲之&KR0003讀書且求義
理以爲反身自修之具此等殊非所急也
 西伯戡&KR0058&KR0003多指文王惟陳少南吕伯㳟薛季𨺚以
 爲武王呉才老亦曰乘黎恐是伐紂時事武王未&KR0091王/亦只&KR0091西伯
而/巳銖按書序言殷始咎周周人乗黎則殷自此以前未
 嘗惡周也殷始有惡周之心而周又乗襲戡勝近畿之
 &KR0058國迫於王都且見征伐黎在漢上黨郡壷𨵿紂都/朝歌上黨在朝&KR0084之西
 祖伊所以恐而奔告於受曰天旣訖我殷命曰恐曰奔
 告曰訖我殷命則其事𫝑亦且迫矣恐非文王時事也
 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而孔子亦稱其三分天下有
[051-12a]
其二以服事殷爲至徳所謂有事君之小心者正文王
 之事孔子所以謂之至徳也當時征伐雖或有之未必
迫於畿甸然史記又謂文王伐犬戎密須敗𦒿國𦒿即
 &KR0058也史記文王得專征伐故伐之二&KR0003未知孰是乞賜
垂誨
此等無證據可且闕之
 服父母之䘮而祭祀祖先當衣何服與居母䘮而見父
 居父母䘮而見祖父母其朔旦&KR0010節上夀爲禮各衣何
 服父母在而遭所生䘮謂非/出母不知合衣何服合與不合
 設几筵出聲哭舅姑俱存而子婦丁其父母憂雖合奔
 䘮然卒哭後必當復歸恐三年之服自不可改遇節序
 變遷不審可以𤼵哀出聲否見舅姑及從舅姑以祭不
[051-12b]
 知所易當何服乞賜垂誨
古者居䘮三年不祭見曽/子問其見祖父母之屬古人亦有節
文不盡記然上夀之禮自不合與所生母䘮禮律亦有明
文更宜詳考亦當稍避尊者乃爲安耳如女巳適人爲父
母服朞禮律亦甚明若有舅姑難以𤼵哀於其側從祭但
畧去華盛之服可也
   答董叔重
 人心之體虚明知覺而巳但知覺從義理上去則爲道
 心知覺從利欲上去則爲人心此人心道心之别也所
 謂利欲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之𩔖非遽不好但不從
 義理上去則墮於人欲而不自知矣
亦是
[051-13a]
 中庸之中字本是指時中之中而言然所以能時中者
 以其有是不偏𠋣者爲本故中庸之中實兼二義非如
 中和之中專指性也致中者如立乎天地四方之中未
 感者無一息之不然致和者如處一堂一室之中隨處
 得宜無少乖戾無時而不然也或者有疑於中庸中和
 二中字不同故妄論如此不知於章句意無大悖否
無一息之不然當改云無一息之少差
 曽㸃言志氣象固是從容灑落然其所以至此則亦必
 嘗有所用力矣知其所用力處則知堯舜事業㸃優爲
 之然堯舜事業亦非一事要必如㸃用力則不難爲但
 道理自有淺深所至亦有高下㸃資質高合下見得聖
 人大本如此故其平日用力之妙必有超乎事物之外
[051-13b]
 而爲應事物之本者其視三子規規於事爲之未者固
 有間矣然一事一物亦各有一事一物之理學者大本
 功夫固當篤至亦必循下學上逹之序逐件逐事理㑹
 到底乃能内外縝宻親切不差㸃言志甚高而行不掩
 焉&KR0026其舎瑟𠋣門亦可見矣盖道理無纎毫空闕不周
 滿處外面&KR0138有罅漏則於道體爲有虧矣或謂曽㸃只
 是天資見得大頭腦如此元不曽用力又謂㸃已見到
 如此天下萬事皆無不了者恐皆一偏之論也未知是
 否
此條大槩近似而語意不宻且㸔它見得道理分明觸處
通貫處是箇甚底可也
   答董叔重
[051-14a]
 或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何也銖竊
 謂天地之所以爲數不過五而巳五者數之祖也蓋參
 天兩地三陽而二隂三二各隂陽錯而數之所以爲數
 五也是故三其三三其二而爲老陽老隂之數兩其三
 一其二而爲少隂之數兩其二一其三而爲少陽之數
 皆五數也河圖自天一至地十積數凡五十有五而其
 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故五虚中若無所爲而實廼五
 十之所以爲五十也一得五而成六二得五而成七三/得五而成八四得五而成九五得
五而成十無此定數/則五十者何自來耶洛書自一五行至九五福積數凡
 四十有五而其四十者亦皆因五而後得故五亦虚中
 若無所爲而實乃四十之所以爲四十也一六共宗而/爲太陽之位
數二七共朋而爲少隂之位數三八成友而爲少陽之/位數四九同道而爲太隂之位數不得此五數何以成
[051-14b]
此四/十耶即是觀之河圖洛書皆五居中而爲數宗祖大&KR0283
之數五十者即此五數&KR0283而乗之各極其十則合爲五
十也是故五數散布於外爲五十而爲河圖之數散布
於外爲四十而爲洛書之數衍而極之爲五十而爲大
衍之數皆自此五數始耳是以於五行爲土於五常爲
信水火木金不得土不能各成一氣仁義禮智不實有
之亦不能各爲一徳此所以爲數之宗而揲蓍之法必
衍而極於五十以見於用也不知是否
&KR0003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盡蓋化無㾗迹而變有頭靣逐
漸消縮以至於無者化也陽化爲剛隂化爲柔暖化爲
 寒是也其𫝑浸長突然改換者變也隂變爲陽柔變爲
[051-15a]
 剛寒變爲暖是也陽化爲隂是進極而回故爲退隂變
 爲陽則退極而上故爲進故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陽
 化爲隂隂變爲陽者變化也所以變化者道也道者本
 然之妙變化者所乗之機故隂變陽化而道無不在兩
 在故不測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不審
 可作如此㸔否
亦得之
 隂陽若以推行言之不過一氣之運而巳所謂一動一
 静互爲其根也以闔闢言之則有兩物所謂分隂分陽
 兩儀立焉也旣曰隂陽又曰柔剛者隂陽以氣言剛柔
 則有形質矣此猶四象之有老少亦如以子午卯酉分
 言隂陽也不知是否
[051-15b]
闔闢與動静無異易中以對待言者自多不必引此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變化非因形象而後有
 也變化流行非形象則無以見故因形象而變化之迹
 可見也日月星辰象也山川動植形也象陽氣所爲形
 隂氣所爲然陽中有隂則日星陽也月辰隂也隂中有
 陽則山隂而川陽然隂陽又未嘗不相錯而各自爲隂
 陽細推之可見矣不知是否
亦是
 乾以易知與易則易知之知字不同乾以易知知猶主
 也知如知郡縣之知蓋乾健不息惟主於生物如瓶施
 水無他艱阻故以易知太始也易則易知言人體乾之
 易故曰直無艱阻而人易知之也
[051-16a]
文義亦得之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
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此性字專指氣而/言如性相近之性有命焉
此命字兼理與氣而言如貧/賤之安分富貴之有節是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
 臣也禮之於賔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
 命也此命字專指氣而言所遇&KR0063&KR0063所造/有淺深厚薄清濁之分皆係乎氣禀也有性焉此/性
字專指理而言如/天地之性之性不知可作如此㸔否
&KR0003分得好
 中和者性情之徳也寂感者此心之體用也此心存則
 寂然時皆未𤼵之中感通時皆中節之和心有不存則
 寂然者木石而巳大本有所不立也感通者馳肆而巳
 逹道有所不行也故夫動静一主於敬戒謹恐懼而謹
[051-16b]
 之於獨焉則此心存而所寂感無非性情之徳也不知
 是否
亦是
 極之爲言究竟至極不可有加之謂以狀此理之名義
 則舉天下無以加此之稱也故常在物之中爲物之的
 物無之則無以爲根主而不能以有立故以爲在中之
 義則可而便訓極爲中則不可以有形者論之則如屋
 之有脊棟囷&KR0338之有通天柱常在此物之中央四面八
 方望之以取正千條萬别本之以有生禮所謂民極詩
 所謂四方之極其義一也未知推&KR0003如此是否

 近見一書名廣川家學蓋董逌彦逺所爲所論亦稍正
[051-17a]
 不知有傳授否其爲人如何如曰心者性之所寓也所
貴於養心者以性之在心也又曰形之靈者曰魄氣之
 神者曰䰟既生&KR0334矣魄内自有陽氣氣之神者名之曰
 䰟附形之靈者謂&KR0004生時耳目手足運動啼呼爲聲此
 則魄之爲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
 則附氣之神也䰟在&KR3552先附&KR0334以神此等&KR0003得亦無甚
 病否
旣生&KR0334陽曰䰟謂&KR0138有魄便有䰟自&KR0004受胞胎時巳具足
矣不可言漸有所知然後爲䰟也董氏有詩解自謂其論
𨵿雎之義暗與程先生合但其它文澁難曉集傳中論京
師之屬頗祖其&KR0003又㨿黄端明行狀&KR0003圍城中作祭酒嘗
以僞楚之命慰諭諸生它事不能盡知也
[051-17b]
 近見曽彦和論彭蠡既瀦引漢志豫章九水合于湖漢
 東至彭澤入江禹貢漢水入江而湖漢九水見遏於江
 北於是自匯爲彭蠡則彭蠡之水本受湖漢之水欲入
 江而爲江漢所遏因却而自瀦蓋漢水未入江之前則
 彭蠡未瀦故曰東匯澤爲彭蠡此&KR0003自當但又有曰彭
 蠡之瀦以受其江漢而不能絀蘇氏味别之&KR0003則非也
 又言九江即是洞庭引漢志沅水漸水元水底水叙水
 酉水澧水湘水資水皆合洞庭中東入于江江則過之
 而巳九水合于洞庭澤故洞庭亦可名九江若謂江分
 九道則經當曰九江旣道而不曰孔殷當曰播爲九江
 而不曰過九江矣然林少頴辨其不然不知洞庭之澤
 果是受此水之入否然彭蠡自有源而非受江漢而成
[051-18a]
 九江爲洞庭而不在潯陽南則無可疑矣若彦和之於
 禹貢雖未盡善亦攷索精詳勝它人也
曽彦和&KR0003書精愽舊㸔得不子細不知其巳有此&KR0003但漢
志不知湖漢即是彭蠡而曰源出雩都至彭蠡入江此爲
大謬恐彦和亦不能正也九江之&KR0003今亦只可大槩而言
恐當時地入三苗禹亦不能細考若論小水則湖南尚有
蒸瀟之屬况兼湖北諸水上流其数不止於九若實計入
湖之水只是湘沅澧之屬三四而巳又不能及九也漢水
未入江之前彭蠡未瀦此亦未是江流甚大漢水入之未
必能有所増益也大率今人不敢&KR0003經文有誤故如此多
方囬互耳
 孟子集註古公亶甫下註云太王公劉九世孫五世而
[051-18b]
 斬下注云父子相&KR0071爲一世按史記自公劉至古公凡
 十世今謂九世豈不數古公巳身耶然按𡺳詩集傳云
 公劉復修后稷之業十世而太王徙居岐山之陽則疑
 孟子集註或錯九字否又按明道行狀云先生五世而
 上居中山之愽野高祖始賜第京師則高祖五世祖也
 而上即爲六世是通巳身數矣伏乞垂誨
通數即計巳身爲數曰祖曰孫則不當計巳身蓋謂之祖
孫則是指它人而言矣史傳及今人文字以髙祖之父爲
五世祖甚多無可疑也
   答董叔重
 程先生論中庸鳶飛魚躍處曰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之意同活潑潑地銖詳先生舊&KR0003蓋謂程子所引必有
[051-19a]
 事焉與活潑潑地兩語皆是指其實體而形容其流行
 𤼵見無所𣻉礙𠋣着之意其曰必者非有人以必之曰/勿者非有人以勿之者蓋謂
有主張是者而實/未嘗有所爲耳&KR0003則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者乃
 指此心之存主處活潑潑地云者方是形容天理流行
 無所𣻉礙之妙蓋以道之體用流行𤼵見雖無間息然
 在人而見諸日用者&KR0004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
 後方見得其全體呈露妙用顯行活潑潑地畧無𣻉礙
 耳所謂必有事而勿正心者若有所事而不爲所累云
 爾此存主之要法蓋必是如此方得見此理流行無礙
 耳銖見得此&KR0003似無可疑而朋友間多主舊&KR0003蓋以程
 子文義觀之其曰與曰同而又以活潑潑地四字爲注
 云則若此兩句皆是形容道體之語然舊&KR0003誠不若今
[051-19b]
 &KR0003之實舊&KR0003讀之不精未免使人眩瞀迷惑學者能實
 用力於今&KR0003則於道之體用流行當自有見然又恐非
 程子當日之本意伏乞明賜垂誨
&KR0003固好似渉安棑今&KR0003若見得破則即此須&KR0119之頃此
體便巳洞然不待&KR0003盡下句矣可更猛箸精彩稍似遲慢
便蹉過也
 性與氣雖不相離元不相雜孟子論性獨指其不雜者
 言之其論情才亦如此要必如程張二先生之&KR0003乃爲
 備耳不知是否
甚善集注中似巳有此意矣
 吕芸閣云性一也流形之分有剛柔昏明者非性也有
 三人焉皆一目而别乎色一居乎宻室一居乎帷箔之
[051-20a]
下一居乎廣廷之中三人所見昏明各異豈目不同乎
隨其所居蔽有厚薄爾銖竊謂此言分别得性氣甚明
若移此語以喻人物之性亦好銖頃嘗以日爲喻以爲
大明當天萬物咸覩亦此日耳蔀屋之下容光必照亦
此日耳日之全體未嘗有小大只爲隨其所居而小大
 不同耳不知亦可如此諭人物之性否伏乞指誨
亦善
 周霄問君子仕乎一叚霄意蓋以孟子不見諸侯爲難
 仕故舉此問以諷切之孟子所言皆告以君子急仕之
 意所引禮曰諸侯耕𦔳以供粢盛一叚疑指爲貧而仕
 者言蓋仕非爲貧也然有爲貧而仕者則君子於仕亦
 可謂急矣然仕之心未嘗不急仕之道則不可以急而
[051-20b]
不由其道也蓋欲急仕者君子之仁不由其道不敢仕
 者君子之義義行則仁存未有違義而可以爲仁也大
 率孟子教人多因人情而制之以義此所以卓乎非異
 端之&KR0003所能知也伏乞垂誨
此章但言不仕無義未見爲貧而仕之意
禮曰别子爲祖繼别爲宗繼禰者爲小宗有百世不遷
 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竊謂君適長爲世子繼先君正
 統自母弟以下皆不得宗其次適爲别子不得禰其父
 則不可宗嗣君又不可無統屬故立爲先君之族大宗
 之祖所謂别子爲祖也其適子繼之則爲大宗凡先君
 所出之子孫百宗之百世不遷故曰大宗者繼别子之
 所自出也吕氏言别子所自出者謂别子所出之先君/也如魯季友乃桓公别子所自出故爲桓公
[051-21a]
一族之大宗/不知是否百世不遷者以其統先君之子孫而非綂
 别之子孫也别子之庶長義不禰别子而自爲五世小
宗之祖其適子繼之則爲小宗小宗者繼别子庶子之
 所自出也故惟及五世五世之外則無服蓋以其統别
 之子孫而非統先君之子孫也不知是否伏乞垂誨
宗子有公子之宗有大宗有小宗國家之衆子不繼世者
若其間有適子則衆兄弟宗之爲大宗若皆庶子則兄弟
宗其長者爲小宗此所謂公子之宗者也別子即是此衆
子旣沒之後其適長者各自繼此别子即是大宗直下相
傳百世不遷别子之衆子既沒之後其適長子又宗之即
爲繼禰之小宗毎一易世高祖廟毀則同此廟者是爲&KR0221
免之親不復相宗矣所謂五世而遷也
[051-21b]
 孟子集注序&KR0003言史記言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注云
 趙氏注及孔叢子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銖謂趙
 &KR0302所注必有所考孔叢子恐是僞書似不必引此書如
 何
孔叢子雖僞書然與趙岐亦未知其孰先後也姑存亦無

 史記謂孟子之書孟子自作趙&KR0302謂其徒所記今&KR0026
 篇文字筆𫝑如此决是一手所成非魯論比也然其間
 有如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亦恐是其徒所記孟
 子心曾略加刪定也此非甚緊切以朋友間或有疑此
 者嘗以此荅之恐未是也伏乞垂誨
或恐是如此
[051-22a]
  答董叔重
參天兩地𠋣數天之象圎圎者徑一而圍三叄天者叄
其一也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兩地者兩其二也
故叄其一而爲三者因圎象而有三數也兩其二而爲
 四者因方象而爲四數也叄天兩地則爲數者五故天
 地之數皆五也三三爲六則爲老陽老隂之數兩其三
 一其二則爲少隂之數兩其二一其三則爲少陽之數
故叄天兩地者數之祖也未知是否
圍四者以二爲一故其一隂而爲二故曰叄天兩地今曰
兩其二而爲四則不得爲叄天兩地矣天一而圍三地一
而圍四然天全用而地半用故叄天爲三而兩地爲二也
今曰二二爲四非是
[051-22b]
揲蓍之數以四爲主蓋四者數之用也太陽一少隂二
少陽三太隂四其位四也分揲掛歸必四營也揲之亦
必以四故皆以四爲主故老陽三十六少隂三十二少
陽二十八太隂二十四皆四約之也及其揲也五四爲
竒五除掛一四不除掛一皆爲四者一所謂竒也九八
爲偶九除掛一八不除掛一則爲四者二所謂偶也是
皆以四數爲主不知是否
四營恐與四揲不相𨵿
 河圖之數不過一竒一偶相錯而巳故太陽之位即太
 隂之數少隂之位即少陽之數少陽之位即少隂之數
太隂之位即太陽之數見其迭隂迭陽隂陽相錯所以
 爲生成也天五地十居中者地十亦天五之成數蓋一
[051-23a]
 二三四巳含六七八九者以五乗之故也蓋數不過五
 也洛書之數因一二三四以對九八七六其數亦不過
 十蓋太陽占第一位巳含太陽之數少隂占第二位巳
 含少隂之數少陽占第三位巳含少陽之數太隂占第
 四位巳含太隂之數雖其隂陽各自爲數然五數居中
 太陽得五而成六少隂得五而成七少陽得五而成八
 太隂得五而成九則與河圖一隂一陽相錯而爲生成
 之數者亦無以異也不知可如此㸔否啓䝉言其數與
 位皆三同而二異三同謂一三五二異謂河圖之二在
 洛書則爲九河圖之四在洛書則爲七也蓋一三五陽
 也二四隂也陽不可易而隂可易陽全隂半隂常從陽
 也然七九特成數之陽所以成二四生數之隂則雖陽
[051-23b]
 而實隂雖易而實未嘗易也不知是否
所論甚當河圖相錯之&KR0003&KR0057
 隂陽以氣言剛柔則有形質可見矣至仁與義則又合
 氣與形而理具焉然仁爲陽剛義爲隂柔仁主𤼵生義
 主收歛故其分屬如此或謂楊子雲君子於仁也柔於
 義也剛蓋取其相濟而相爲用之意
仁體剛而用柔義體柔而用剛
 艮其背不𫉬其身者止而止也所謂静而止其所也行
 其庭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所謂動而止其所也静而
 止其所者是只見道理所當止處不見巳身之有利害
 禍福也動而止其所者只見道理所當行處不見在人
 之有彊弱貴賤也古人所以舎生取義殺身成仁者不
[051-24a]
𫉬其身也所以不侮鰥寡不畏彊禦者不見其人也然
 惟不𫉬其身者乃能不見其人故曰動静各止其所而
 必以主夫静者爲本焉所以自源而徂流也程先生所
 謂止於所不見則無以亂其心而止乃安是又就做工
 夫上言
不𫉬其身不見其人推&KR0003甚善然亦不專在此日用精粗
蓋無不然也程先生&KR0003自是其所見如夫子&KR0143傳文言未
必文王之本意也
   答董叔重
辱惠問并以長牋喻及銘墓之意&KR0057以愧仄今年多病異
於常時又以築室遷居之擾殊無好况文字本不能作前
後所辭甚多但以叔重如此見屬獨不可辭因留來人累
[051-24b]
日不得功夫此三數日又覺傷冷時作寒熱意緒&KR0057不佳
今日小定方能力疾草定奉&KR0009又更與允夫訂之或有疑
則見告可改也但此間辭人之多幸且勿廣爲佳今所作
先丈誌文易就亦因得好行狀故不費力數年前有相屬
作一大誌銘者事緒既多而狀文全𩔖新唐書體至今整
頓不得也&KR0098夫所作令祖墓表&KR0057佳近&KR0010難得此文也
   與黃子耕
祭禮極難處竊意神主唯長子得奉祀之官則以自隨影
像則諸子各傳一本自隨無害也支子之祭先儒雖有是
言然竟未安向見范丈兄弟所定支子當祭旋設&KR0083牓於
位祭訖而焚之不得巳此或可采用然禮文品物亦當少
損於長子或但一獻無祝亦可也
[051-25a]
   答黃子耕
熹數年來疾病日侵患難交至氣血凋瘁大非往時之比
來日無幾甚思與四方士友并力切磋以求無&KR0018師傅之
託而不可得毎一念之徒増永歎而巳子耕近日所用工
處頗得力否向時&KR0003得致知兩字亦頗散漫望更思之復
以見諭也
   答黃子耕
新除甚佳闕亦不逺否但聲利海中溺人可畏耳前書所
謂格物主敬者甚善但主敬方是小學存養之事未可便
謂篤行須修身齊家以下乃可謂之篤行耳日用之間且
更力加持守而體察事理勿使虚度光隂乃是爲學表裏
之實近至浙中見學者工夫議論多靠一邉殊可慮耳
[051-25b]
   答黃子耕
時事傳聞不一然亦未知是否衰病閑散既無所效其區
區亦不敢深問也示諭且㸔大學俟見大指乃及它書此
意甚善但看時須是更將大叚分作小叚字字句句不可
容易放過常時暗誦黙思反覆研究未上口時須教上口
未通透時須教通透巳通透後便要純熟直得不思索時
此意常在心胷之間驅遣不去方是此一叚了又換一叚
㸔令如此數叚之後心安理熟覺得工夫省力時便漸得
力也近日㸔得朋友間病痛&KR0057更親切都是貪多務廣匆
遽渉獵所以凢事草率粗淺本欲多知多能下稍一事不
知一事不能本欲速成反成虚度&KR0010月但能反此如前所
云試用嵗月之功當自見其益矣至於作無益語以本心
[051-26a]
正理揆之誠是何&KR0024於事但人不作自巳功夫向外馳走
便見得此等事重若果見得自巳分上合做底事千條萬
端有終身勉勉而不能盡者則亦自當不暇及此矣
   答黃子耕
示喻爲學之意甚善但恐更須㸔令簡㓗明白親切令下
功夫處約而易守乃佳耳别&KR0083兩條亦覺繁雜本末始終
&KR0003只是要人先其本後其未先其始後其終耳不必如
此多&KR0003也格物只是就一物上窮盡一物之理致知便只
是窮得物理盡後我之知識亦無不盡處若推此知識而
致之也此其文義只是如此&KR0138認得定便請依此用功但
能格物則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
格物致知只是窮理聖賢欲爲學者&KR0003盡曲折故又立此
[051-26b]
名字今人反爲名字所惑生出重重障礙添技接葉無有
了期要須認取本意而就中㸔得許多曲折分明便依此
實下功夫方見許多名字並皆脫離而其功夫實處却無
欠闕耳
   答黄子耕
示及疑義比舊益明㓗矣但尚有繁雜處且就正經平白
玩味乆當自見親切處自然直截簡易也正淳伯豐近皆
得書學皆進益可喜泉漳之間亦得一二學者將來可望
不虚爲此行也但經界一事恐未有人承當而豪右不樂
異論蠭起遂且悠悠耳在官一年不能爲民興利而除害
亦未能盡此爲可恨也長孺之去甚勇但曽守解事何乃
至此昨晚得趙帥書亦云然甚可恠也
[051-27a]
   答黃子耕
喜憂悴無憀無足言者治葬結廬二事皆在來年今且造
一小書院以爲往來幹事休息之處它時亦可藏書宴坐
然巳不勝其勞費未知來年復如何也來喻云云足見講
學自脩之力甚慰所望所謂動上求静亦只是各止其所
皆中其節則其動者乃理之當然而不害其本心之正耳
近脩大學此章或問頗詳今謾錄去可以示斯逺也
或問喜怒憂懼人心之所不能無也而曰有是一者則
 心不得正而身不可脩何哉人之心湛然虚明以爲一
 身之主者固其本體而喜怒憂懼隨感而&KR0063者亦其用
 之所不能無者也然必知至意誠無所私係然後物之
 未感則此心之體寂然不動如鑑之空如衡之平物之
[051-27b]
 既感則其妍&KR0896高下隨物以&KR0063皆因彼之自爾而我無
 所與此心之體用所以常得其正而能爲一身之主也
 以此而視其視必明以此而聴其聴必聰以此而食食
 必知味身有不脩者哉苟其胷中一有不誠則物之未
 感而四者之私巳主於内事之巳至而四者之動常失
 其節甚則暴於其氣而反動其心此所以反覆循環常
 失其正而無以主於身也以無主之身應無窮之物其
 不爲仰靣貪㸔鳥回頭錯應人者幾希孟子所論平旦
 之氣與先立乎其大者正謂此耳
   答黄子耕
熹湘中之行&KR0004但以私計不便懇辭然愚意尚無固必既
而乃有决不可行者遂至投劾諸公蓋巳厭之然猶不肯
[051-28a]
以此爲名又以病辭然後得免世途艱險乃至如此本非
欲以是爲高也歸來巳一年矣而卜葬未遂築室未成自
春來無日不病見苦脚氣寒熱伏枕巳兩日矣大抵血氣
日衰雖是舊病亦如新證未知能復得幾時也示諭爲學
之意及中庸疑義皆比舊儘詳宻矣病中㸔得恐不子細
略䟽一二在别&KR0083餘俟旦夕附便奉報也
   别&KR0083
所論二先生&KR0003中庸以體用言之甚善
吕氏詭激之&KR0003本亦無病聖人之道廣大寛平豈以詭激
爲事但世之狃常習故者借之以成其私則不可不察耳
不可以此而廢彼也
呂氏盡心以知性此語有病躬行以盡性此却得之蓋孟
[051-28b]
子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則是人之所以能盡其心者以
其能知性故也大學所謂知至而後意誠是也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是始生之生義與産字相似忠信所
以進徳此叚&KR0004只是解終日乾乾是終日對越在天之義
下文因而&KR0003天字道理其間有許多分别如&KR0003如在其上
如在其下亦只是實有此理自然昭著形而上爲道形而
下爲器如今事物莫非天理之所在然一物之中其可見
之形即所謂器其不可見之理即所謂道然兩者未嘗相
離故曰道亦器器亦道於此見得透徹則亦豈有今與後
巳與人之間哉
率性之謂道非是人有此性而能率之乃謂之道但&KR0003
然之理循將去即是道耳道與性字其實無甚異但性字
[051-29a]
是渾然全體道字便有條理分别之殊耳脩道之謂教乃
是聖人脩此道以爲教於天下如禮樂刑政之𩔖是也諸
&KR0003多端然細考程先生&KR0003其要不過如此其間亦有&KR0003
不相似處恐是當時論亦未定也
人心道心之&KR0003甚善蓋以道心爲主則人心亦化而爲道
心矣如郷黨所記飲食衣服本是人心之𤼵然在聖人分
上則渾是道心也
   答黃子耕
病中不宜思慮凡百可且一切放下專以存心養氣爲務
但加趹静坐目視鼻端注心臍腹之下乆自温暖即漸見
功効矣
   答黃子耕
[051-29b]
&KR0004意到此即遣人招正淳伯豐及余正叔而此間事繁
財匱時論又方擾擾令人憂懼不知所以爲計遂未能及
幸因書爲致此意徐&KR0026事𫝑如何乃敢議此也
   答黃子耕
兩書皆領所云云何不安之甚今日仕宦只是如此既未
免出來只得忍耐勉其力之所及而巳日用之間更㸔自
家分内許多道理甚底是欠闕底隨處操存隨處玩索不
妨自有餘樂何至如此焦躁耶所聞豈有是事政使有便
遭貶責亦是臣子之常分但恨力不及耳
   答黃子耕
伏枕月餘巳分必死自入夏以來却稍輕减但今餘證狂
來頗亦廢事明年便當七十據禮而論亦合衰殘無足深
[051-30a]
嘆也但此道衰微方頼朋友潜思固守以庶幾於乆逺年
來僅得伯豐最爲可望乃復盛年奄至大故聞之傷悼不
能爲懷非獨以平日徃來遊好之情而巳聞其親年高遭
此何以堪處江西朋友書來却皆言其子曉事此則猶爲
不幸之幸欲遣一人持書致奠并弔其家而力不能辦今
有書信不免奉煩爲尋的便附往若相去不逺更得專人
取其回書以來&KR0057所望也所喻職事縷縷備悉既是出來
仕宦此等自不能免耗金文字以目昏未能盡讀然其大
槩巳可見矣改秩後授一湖北淮南僻縣優哉悠哉聊以
卒嵗此乃今日最上䇿也
   答黃子耕
兩辱手示得詳近况良以爲慰竟從銓部調逺邑而歸既
[051-30b]
無冐進之嫌又絶矯亢之累所處甚精吾黨足以増氣矣
甚幸甚賀聞湖北深僻民少事稀無迎送督促之煩以優
游讀書此今日仕宦之最佳處想嵗下了却令兄位下一
二事便可行矣自分寧取道應亦不逺但恨相望益逺衰
晚沈痼無復相見之期此爲恨耳伯豐子弟如何自其云
亡念之不能巳蓋朋友中敏悟未有其比意其它日可以
任傳付之責者非獨爲遊好之私情也
   答黃子耕
知赴官有期僻逺之郷官事簡少可以讀書進學若如此
實做得三年功夫比之奔走塵埃俯仰應接殊未爲失計
也來喻更欲於經史中求簡易用功處此亦别無它巧只
是且將所巳學者反復玩味不厭重&KR0232乆之當覺意味愈
[051-31a]
深逺理致愈明白耳此外昔所未學亦有切於修巳治人
之實者更以暇時量力探討使其表裏精粗通貫浹洽則
於本原之地亦將打成一片無處不得力矣有如衰朽百
病交攻常時氣滿心腹今日乍寒痛甚幾不能起&KR0026此氣
𧰼餘日幾何然毎開卷及與朋友講論未嘗不覺其有起
予之益况如賢者春秋尚富精力尚彊其可不自勉乎安
仁經界文字其畫一中所言戸部行下者即是李仲水所
行其言本縣措置者即是當來邑中推廣其&KR0003雖未及一
一細&KR0026然亦可以見其不苟之意郷在臨漳訪問打量筭
法得書數種比此加詳然郷民卒乍不能通曉反成費力
後得一法只於田叚中間先取正方歩數却計其外尖斜
屈曲處約凑成方却自省事恨爲私意浮議所揺不得盡
[051-31b]
力其間以見均田平賦之効今讀所示尤使人悵然也
   答曹立之
伊川先生帖摹勒甚精石巳謹具但工力未至更旬日亦
當可成或即去此亦可屬同官畢其事也范詩無甚𤼵明
不知前軰讀書何故却只如此苟簡不可曉也熹近得蜀
本吕與叔先生易&KR0003却精約好㸔方此傳寫或未見當轉
&KR0009也録示陸兄書意甚佳近大冶萬正淳來訪亦能言彼
講論曲折大槩比舊有間矣但覺得尚有兼主舊&KR0003以爲
隨時立教不得不然之意似此意思却似漸有揜覆不明
白處以故包顯道軰仍主先入尚以讀書講學爲充塞仁
義之禍此語楊子直在/南豐親聞其&KR0003而南軒頃亦云𫝊夣泉者&KR0045眉瞬
目云云恐不若直截剖判便令今是昨非平白分明使學
[051-32a]
者各洗舊習以進於日新之功不宜尚復疑貳祕藏以滋
其惑也旦夕亦有人去臨川自當作書更和陸兄也進賢
宰昨日亦得書論易數條巳據鄙見報之未知以爲如何

   答曹立之
所錄示二書甚善但所謂不可以一&KR0003片言立定門戸則
聖賢之教未嘗不有一定之門戸以示衆人至於逐人分
上各随其病痛而箴藥之則又自有曲折然亦分明直截
無所隱祕回互令人理㑹不得也隨巳分修習隨巳見&KR0026
書學者只得如此其至不至明道與不明道則在其人功
力淺深恐亦不可謂此爲雖不中不逺者而别求顔曽明
道見古人用心底竒特工夫也極欲一見渠兄弟更深究
[051-32b]
此而未可得向許此來今賤迹既不定想其聞此旱暵又
未必成來深以爲恨也程丈諸&KR0003亦有鄙意所未安者以
未參識不欲劇論但未知立之見得宥辟未𤼵等語如何
若巳無疑即不須論矣立之所疑太極之&KR0003甚當此恐未
易以口舌争也輔養人主心術與開陳善道排抑倿邪正
是相資爲用不可作兩事㸔如公仲之事則人主本有畏
相畏義之心而近習之智尚淺故其爲蔽也未深是以幸
而有濟若使趙侯之歌者先覺其所薦之能害巳而有以
間之則公仲者又如何而爲計邪元祐諸公不能開導君
心固爲有罪然謂不當斥逐小人使至相激則亦未通但
當時施行有過當處此則不可不監耳陳太丘亦是不當
權位故可以逶迤亂世而免於小人之禍若以其道施之
[051-33a]
朝廷而無所變通則亦何望其能有益於人之國哉然此
恐亦姑論其理之當然若熹自爲之則必有甚於元祐諸
公之所爲而䧟於范滂陽球之禍必矣氣質一定不能自
易奈何奈何近得程丈文字論及&KR0112尺制度此中無人及
文字可討論尚未及報但告糴進賢甚蒙其留意亦以此
取怒於府帥使人不自安也立之所與趙子直論事甚佳
如熹自度必不能濟當世之務然渠軰作此議論見識亦
適可保身不犯世患耳其不能濟世恐亦無以異也
   答萬正淳
心生道之&KR0003恐未安大抵此叚是張思叔所記多以巳意
文先生之辭恐不能無少失真也繼之者善繼之爲義接
續之意言既有此道理其接續此道理以生萬物者莫非
[051-33b]
善而物之成形即各具此理而爲性也試以此意推之當
得其㫖也
   答萬正淳
所論大㮣只是如此但日用間須有箇欛柄方有執捉不
至走失若只如此空蕩蕩地恐無撈摸也中只是應事接
物無過不及中間恰好處閱理之精涵養之乆則自然見
得矣
   答萬正淳
 人傑昨答伯豐書云示及浩氣&KR0003所謂浩然之氣集義
 所生既與道義渾然而無間然道義則實助之以逹其
 用是氣雖生於集而其𠑽也却能爲道義之𦔳此數語
 𤼵明集注之&KR0003甚佳子約以爲未安乃是大綱上㸔得
[051-34a]
 不分明但上蔡語子約辨之似當然上蔡本因孟子郷
 爲今爲之言而生血氣盛衰之論則上蔡之論亦未可
專以爲非也觀子約之論誠可見其用功實處但鄙見
 竊謂界分有未甚明故其論辨多疵病不審先生以爲
 如何
子約之病乃賔主不明非界分不明也不知論集義所生
則義爲主論配義與道則氣爲主一向都欲以義爲主故
失之若如其言則孟子數語之中兩句巳相&KR0232矣天下豈
有如此絮底聖賢耶子約見得道理大叚支離又且固執
巳見不能虚心擇善所論不同處極多不但此一義也伯
&KR0003得極分明朋友間極不易得因來喻及此爲之感歎
不能巳然子約之老成質實今&KR0057難得但恨未有道理喚
[051-34b]
得它醒耳
 人傑昨得伯豐書云必大向以鳶魚之&KR0003請益于紫陽
 尚未得報近得直卿書與鄙見合試商&KR0192之却以見教
 直卿書云浴沂一章終是㸔不出喟然而嘆夫子與㸃
 之意深矣集注云日用之間無非天理流行之妙曽晢
 有見於此故欲樂此以終身如此却是樂此天理之流
 行而於本文曽晢意㫖恐不相似榦竊意恐須是如此
 天理方流行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與道不相似而計
 較係戀之私入之矣夫子無意必固我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懷之政是此意直是與天地相似易曰貞吉
 悔亡憧憧徃來朋從爾思夫子傳之曰天下何思何慮
 聖人豈教人如死&KR0069槁木曠蕩其心徜徉其■也哉張
[051-35a]
 子曰湛一性之本攻取氣之欲物各付物而無一毫訃
 較係戀之私則致廣大而極高明雖堯舜事業亦不能
 一毫加益於此矣後來邵康節先生全是見得此意思
 明道先生詩中亦多此意此是一大節目望詳以見教
 人傑竊謂浴沂一章集注甚分明無可疑者其&KR0003曰曽
 㸃之學有以見夫天理本然之全體無時而不𤼵見於
 日用之間故其胷中灑落無所𣻉礙而動静之際從容
 如此及其言志則又不過樂此以終身焉無他作爲之
 念也乃是曽㸃見得天理之𤼵見故欲樂此以終身今
 直卿所云固是道理高處然其本意却謂須是如此天
 理方流行則是先有曽㸃之所樂方得天理之流行也
 人傑竊恐全體大用未能瞭然於心目間而欲遽求曽
[051-35b]
 㸃之所樂則夫事物未接之時此心平静胷中之樂固
 或有時而𤼵見然本根不立慿虚亡實亦易至消鑠矣
蓋與集注之意未免有差也伯豐所見與之相合鄙意
 却未敢以爲然伏乞賜教
集注誠有病語中間嘗改定亦未愜意今復改數句似頗
無病試更詳之直卿之&KR0003却是做工夫底事非曽㸃所以
答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之問也况論實做工夫又却只是
操之而存是要的處不在如此曠蕩茫洋無收接處也甘
節吉甫亦來問此事并以示之曽㸃之學蓋有以見夫人
欲盡處天理渾然日用之間隨處𤼵見故其動静之際從
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適其所履之
常而天下之樂無以加焉用之而行則雖堯舜事業亦不
[051-36a]
外此不待更有所爲也但夷考其行或不揜焉故不免爲
狂士然其視三子者規規於事爲之末則不可同年而語
矣所以夫子嘆息而深許之
   答萬正淳
 謝氏曰義重於生則舎生取義生重於義則當舎義取
 生最要臨時&KR0096輕重以取中愚謂舎義取生之&KR0003未當
 所謂生重於義者義之所當生也義當生則生豈謂義
與生相對而爲輕重哉且義而可舎則雖生無益矣如
 此則所爲臨時&KR0096輕重者將反變而爲計較利害之私
 矣尚安能取中乎
此論甚當故明道先生曰義無對
 楊氏謂高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高明之用恐不可以
[051-36b]
 體用言
&KR0003亦是
 楊氏解知者過之爲極高明而不知中庸之爲至解賢
 者過之爲尊徳性而不及道問學恐未安極高明而道
 中庸尊徳性而道問學是徹上下貫本末工夫皆是一
 貫無適而非正也如楊氏之&KR0003則上下本末可離而爲
 二矣
大槩得之更宜體味
 㳺氏引鄒衍談天公孫龍詭辨爲智者之過亦未當若
 佛老者知之過也談天詭辨不足以爲知者之過
知者之過非一端如&KR0096謀術數之𩔖亦是龍&KR0283乃是誑妄
又不足以及此
[051-37a]
 吕云剛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𠋣夫中立不𠋣者湛然
 在中無所偏𠋣而義理全具者也剛而寡欲恐不足以
 言之引柳下惠之行爲和而不流夫下惠固聖之和矣
 然孟子推其有不㳟之弊則與中庸所謂和而不流者
 亦異矣又引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與夫獨立不懼
 遯世無悶者爲中立而不𠋣夫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
 使是乃清者之徳豈可便謂之中立不𠋣哉獨立不懼
 遯世無悶固是有中庸之徳而窮困在下者如此然專
 以此事解釋中立不𠋣之義則名義非所當矣蓋獨立
 不懼遯世無悶者以操行言中立而不𠋣以理義言也
中立不𠋣亦只是以行言所引獨立不懼者近之不𠋣是
無所阿附之意
[051-37b]
 吕氏解素隱爲方郷乎隱素隱行恠爲未當行而行之
 且舉易之隱而未見與孟子之論狂者爲證恐非本意
 素隱行恠乃是無徳而隱而爲恠僻之行者爾意甚分
 明何必曲爲之&KR0003
&KR0003未安
 侯氏以夷齊下惠爲素隱行怪恐失之太過若晨門荷
 簣沮溺荘列之徒乃可以當此名夷齊下惠雖未爲中
 庸之至然皆大賢事業恐未易以此名加之也
亦是
 吕氏&KR0003費隱一章固多差斘然論知與能一叚雖非正
 意却&KR0003得易知簡能&KR0192實明白有所𤼵明
此不記得無本可檢
[051-38a]
 游氏&KR0003多不可曉但謂其大無外而中無不周故天下
莫能載其小無間而中無不足故天下莫能破此&KR0003
 無病耳然上文本爲君子之道無往而不中則其下中
 字有未當耳
既曰未當便不可謂之無病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中庸
 曰施諸巳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正解此兩句恐是一時
 問荅之語當以論語解仁恕之别爲正

或問稱吕氏一本語&KR0057詳實深可玩味未見有可玩味
 處謂道雖本於天而行之者在人非此章之正意忠恕
 不可謂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此所以言違道不逺其
[051-38b]
意亦恐未安觀程子䧏一等之&KR0003與掠下教人之&KR0003
可見矣其論四者未能之&KR0003則曰盡人倫之至通乎神
 明光于四海有性焉君子不謂之命則雖聖人亦自謂
 未能夫以盡人倫之至而自謂未能猶可也通神明而
光四海奚暇遽論及此哉&KR0026吕氏論四者未能之/&KR0003亦有意恐未容輕議
吕氏&KR0003恐亦不得此句之讀更試考之
 游氏引其則不逺爲盡巳之忠不以道責人而以人治
 人取其改而止爲盡物之恕似乎其語未當楊氏&KR0003
 人治人仁之也伊尹以斯道覺斯民是也恐不當其義
&KR0026楊氏&KR0003/亦有可取
宛轉&KR0003來亦可通但恐不必如此&KR0003枉費言語
 張子謂君子之道天地不能覆載恐失之太高子思雖
[051-39a]
 云天下莫能載復云天下莫能破大小兼該可也戾天
 躍淵亦以範圍之内言之今言天地莫能覆載則過矣
亦是
 謝氏&KR0003致生之故其&KR0017神致死之故其&KR0017不神何也人
 以爲神則神人以爲不神則不神矣按夫子致生致死
 之&KR0003本爲明器𤼵也以致死之爲不仁故必有是明器
 以致生之爲不智故爲是明器而不可用故曰神明之
 也謝氏之意則與此不同矣又其&KR0003主乎致生故謂人
 以爲神則神如此則所謂&KR0017神者其有無專係乎人心
 而巳無乃似流於作用是性之失乎又曰以爲有亦不
 可以爲無亦不可這裏有妙理又曰自家要有便有要
無便無皆是此意
[051-39b]
記得論語&KR0003中似有當生者使人致生之當死者使人致
死之此却有理謝氏論語&KR0003曰隂陽交而有神形氣離而/有&KR0017知此者爲智事此者爲仁推仁智之
合者可以制祀典祀典之意可者使人格之不使人致死/之不可者使人逺之不使人致生之致生之故其&KR0017神致
死之故其&KR0017不神則&KR0017/神之情狀豈不昭昭乎
 侯氏曰消息盈虚徃來神明皆是理也吉凶悔吝剛柔
 變化皆是物也恐難分明愚謂是數者皆物也而有理
 存焉又曰以隂陽言之則曰道以乾坤言之則曰易貫
 通乎上下則曰誠夫道非隂陽也所以一隂一陽者道
 也程子固言之矣繫辭止曰乾坤其易之門易之藴而
 謂易爲乾坤則非也且旣以貫通上下爲誠矣而又曰
 揔攝天地斡旋造化動役&KR0017神闔闢乾坤萬物由之以
 生死日月由之以晦明者誠也則是誠者乃一作用之
[051-40a]
物有似乎隂符經之云者而不可謂之貫通上下矣既
&KR0017神爲形而下者而非誠矣又曰誠無内外無幽明
故可格而不可度射審如此&KR0003則詩當云誠之格思而
不當言神之格思也凡此自相矛盾有不可曉者不審
如何
㸔得是
 顔雖夭而不亡者存或問以爲侯氏之&KR0003而集解繫之
 楊氏&KR0003後孰爲誤也
似是楊氏侯氏皆有此語更考之若無即是誤也
 吕氏楊氏引三年之䘮皆有爲妻之文按夫爲妻服齊
 衰杖期而左氏傳昭公十五年王太子夀卒王穆后崩
 𣈆叔向曰王一&KR0010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杜氏注云天子
[051-40b]
 絶期惟服三年故后雖期通謂之三年喪審此則是天
 子之后母儀天下后之䘮天子可以絶期而不服故服
 其喪而通謂之三年也据經文既曰三年之喪逹乎天
 子又曰父母之䘮無貴賤一也則是三年之喪有爲長
 子爲妻與嫡孫爲祖故别乎父母之䘮也所謂逹乎天
 子則是三年之䘮亦有通乎上下者矣今律文與温公
 書儀皆無爲妻之文獨吕氏楊氏引叔向之&KR0003而吕氏
 之&KR0003有可疑者吕氏之&KR0003曰三年之䘮逹乎天子者三
 年之䘮爲父爲母適孫爲祖爲長子爲妻而巳天子逹
 乎庶人一也似與今文本㫖與今律文書儀皆不同盖
 經文分三年之䘮與父母之䘮而吕氏則合之律文書
 儀載夫爲妻杖期而吕氏則皆以爲三年也楊氏之&KR0003
[051-41a]
 曰三年之䘮爲長子爲妻與嫡孫爲祖故王太子夀卒
 穆后崩而叔向云云蓋天子爲子爲妻通謂之三年之
 䘮也故曰三年之䘮逹乎天子父母之䘮則自天子至
 於庶人無貴賤一也信如楊氏之&KR0003則與經之本文無
 戾而與叔向杜預之言皆合矣愚謂三者之䘮爲長子
 與嫡孫爲祖二年者主當爲後者言之爲妻三年者主
 天子絶期而言之也蓋在大夫士庶之長子長孫有當
 爲後者有不當爲後者故有服三年與不服三年之别
 妻之喪則自大夫以下皆服期故是三年者惟天子皆
 服之故曰逹乎天子也
恐三年之䘮只是指父母之䘮而言下文父母之喪無貴
賤一也便是解所以逹乎天子之意與孟子荅滕文公語
[051-41b]
亦相𩔖
 游氏至貴在我至富在我至願在我生生在我之&KR0003
 非聖人意思
此等皆衍&KR0003
 集注曰仁者心之徳愛之理也其言之不一何耶蓋仁
 有偏言者有專言者專言者心之徳也程子西銘之意
 是也偏言者愛之理也愛之所施則親親仁民愛物是

固是如此然心之徳即愛之理非二物也但所從言之異

 所謂道者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是也所謂徳
 者智仁勇三者是也此聖人之所謂逹道逹徳天下公
[051-42a]
 共之理也此外更無他道後世學者惑於異端求玄求
 妙窮高極逺而不知道果在此而不在彼也孔子曰君
 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非
 果不能也亦非姑爲自謙之辭也蓋欲學者知道之極
 致不在他求而人倫之至即斯道之所在也
 呂氏曰所謂道者合天地人而言之所謂人者合天地
 之中而言之夫道固所以合天地人而言然方論修身
 以道則不必遽及於此也孟子論仁只&KR0003仁人心也惻
 隱之心人皆有之則仁者人也之意自是分明今曰合
 天地之中所謂仁者而言則似謂一人不足以爲仁必
 合天下之人而後足以爲仁也是其爲言大而無當不
 若人皆有之等語爲明白切要而詳盡也
[051-42b]
以上二叚皆當
 呂氏以知所以治人爲聞一以知二知所以治天下國
 家爲聞一以知十恐未安夫治人治天下國家猶曰安
 人安百姓云爾皆修身之効也聞一知二與聞一知十
 自是分量不同皆窮理修身之事豈可引爲比也
此等處不必深辨
 楊氏曰力行則能推其所爲故近仁楊氏之意蓋指孟
 子彊恕仁莫近之意而謂推其所爲乃恕之事故引之
 以解近仁也夫推其所爲正古人所以大過人之事以
 其猶待乎推所以未遽可謂之仁今楊氏舉此以解力
 行近仁之&KR0003似不爲過而或問謂其不可曉何也
如此則仁字只就愛上&KR0003
[051-43a]
 楊氏論誠身一節失之輕易其論誠則曰非自外得反
 求諸身而不知不明乎善則心不可得而誠論不誠則
 曰豈知一不誠他日舟中之人皆是爲敵國而不知所
 謂不誠亦儘有淺深也又引莊周鷗鳥之&KR0003而曰忘機
 則非其𩔖可親則其所以&KR0003誠身者益差矣又曰反身
 而至於誠則利仁者不足道也夫反身而至於誠正利
 仁之事若安仁者則不待於反亦不待乎至於誠而自
 誠矣
鷗鳥以下所論得之
 或問謂隱之見微之顯實之存亡而不可揜者也存亡
 字有誤否
心廣體胖實之存也如見肺肝實之亡也此當時立文之
[051-43b]
本意然語誠有病當改之耳
 謝氏曰誠是無虧欠忠是實有之理忠近於誠正倒&KR0003
 著忠是無虧欠誠是實有之理蓋盡巳之謂忠一有不
 盡是有虧欠也以其自盡者言之則謂之忠以其實有
 者言之則謂之誠謂忠近於誠亦非也又曰有我不能
 窮理人誰識真我何者爲我理便是我其言過高而且
 恠理者天下之公認之爲我則驕吝益肆矣
得之
 章句中解致曲一叚乃是程子之&KR0003然一曲之誠至於
 則形則著則明者是一曲之誠充擴𤼵見而至於無所
 不誠故能變化否而章句與程子之&KR0003但稱一曲之誠
 著見光輝而所謂誠能動物止一曲之誠耶將無所不
[051-44a]
誠而能動物耶若張子以明爲餘善兼照楊氏以明爲
無物不誠豈疑此而爲&KR0003也故楊氏曰曲能有誠誠在
 一曲也明則誠矣無物不誠也竊疑楊氏之&KR0003不爲無

此章所言正是一曲之誠然致曲者固無曲之不致也經
雖不言意自可見張楊之&KR0003恐未爲得不若程子之言爲

 呂氏曰學不厭所以致吾知教不倦所以廣吾愛自入
 徳而言也亦恐未安子貢之論學不厭教不倦爲仁智
 正所以形容夫子之聖自是成徳事豈可以入徳言之

得之
[051-44b]
 楊氏曰大學一篇聖學之門戸其取道甚徑夫聖人之
 道自有等級由其所造之地如何耳非可以徑取也
甚徑亦言其平直而無回曲耳
 吕氏曰誠與神交感則同心者無不應徳與氣同運則
 同𩔖者無不化蓋誠者徳之至實神者氣之至妙誠與
 神以其精者言之故曰交感則同心者無不應徳與氣
 以其綂體言之故曰同運則同𩔖者無不化
&KR0003恐亦未可以爲至論
 謝氏謂帝是天之作用處自然之理恐不可以作用言
 如程氏謂以主宰謂之帝則善於形容者也
得之
 楊氏曰無息者誠之體不息所以體誠也非也無妄者
[051-45a]
誠之體不息者誠之所爲也
得之
尊徳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程子只解極高明而道中庸所謂二事中庸天理也天
理固高明不極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豈以極乎高明
 者是乃中庸之道非别有高明也又曰理則極高明行
 之只是中庸以此而例上二句則意皆明矣然此乃兼
費隱貫上下之極至者言之須得張子逐句一義一叚
 之&KR0003其義始備其曰尊徳性須是將前言徃行所聞所
 知以參驗恐行有錯致廣大須盡精微不得鹵莾極高
 明須道中庸之道互相𤼵明斯無餘藴矣今觀或問之
 &KR0003乃謂吕氏因張子之意須更以謝楊二&KR0003足之其義
[051-45b]
 始備愚謂三子之&KR0003皆非中庸之正意謂之各是一&KR0003
 可也吕氏曰雖有問學不尊吾自得之性則問學失其
 道雖有精微之理不致廣大則精微不足以自信雖有
 中庸之徳不極高明以行之則同汙合俗今未暇辨乎
 其他所謂雖有中庸之徳不極高明以行之則同汙合
 俗則是高明中庸自是兩事不相𨵿渉不能極乎高明
 則道中庸者乃同汙合俗耳豈有同汙合俗而尚可謂
 之中庸乎豈有同汙合俗之中庸必極高明以行之而
 復異乎此乃縁文立義而未究程張之指與夫此章之
 正意也且既以徳性廣大高明皆至徳問學中庸精微
 皆至道其言雖不能無失而其意則不害其爲兼舉全
 體今曰失道與同汙合俗之云則至徳果如是乎又以
[051-46a]
 道之在我道之全體道之上逹分始中終之序而謂不
 先■乎此充乎此止乎此之𩔖者其失同出一轍今不
 暇復辨也游楊之&KR0003皆以先後循序而言則亦恐非正
 意特其解經之一&KR0003爾大抵此五句之義乃是聖賢竭
 其兩端之教不容偏廢或偏於一則必䧟於異端曲學
 而不足以知道學之全然而學者之病徃徃多欲進於
 徳性廣大高明之域而於所謂問學精微中庸者不留
 意或爲之而不知盡其義極其至焉則其所謂徳性廣
 大高明者是烏足以爲徳性廣大高明哉程張之&KR0003
 得乎此而吕氏之&KR0003之意則所重者在徳性廣大高明
 所輕者在問學精微中庸則正與張子之&KR0003相反豈得
 爲因其意乎楊氏又以温故知新爲道問學之事敦厚
[051-46b]
 崇禮爲道中庸之事亦恐失之遷就本文之意蓋謂温
 故者多不知新敦厚者少能崇禮與上三句相𩔖耳若
 必遷就其&KR0003則温故知新亦可以爲盡精微而敦厚崇
 禮亦可以爲尊徳性矣又曰道中庸而不極乎高明則
 愚不肖者之不及則是凡愚不肖皆可以道中庸乎比
 吕氏則甚焉者也侯氏之&KR0003&KR0057無倫次既以禮爲道之
 物其名禮者既失之矣又以和而至合内外以和行使
 萬物各當其分謂之禮禮各有其物謂之儀則言禮又
 不經矣繼之曰綂而言之則曰道分而言之則仁者見
 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學禮者見之則謂之禮可
 也先後不倫輕重失當果何爲哉特其辨楊氏道非禮
 不止之言之失則似可取耳其它至徳至道之&KR0003求仁
[051-47a]
 上逹之文義皆失之矣
此叚未安
 二十九章三重之&KR0003程子言之侯氏&KR0274焉程子所謂此
 與春秋正相合者意&KR0057親切而侯氏所以𤼵明者亦詳
備而可觀通乎此則一章之義首尾通貫意脉接續深
有餘味且又承上章夫子所言三代之禮則三重爲三
 王之禮所重之事亦可信矣若如章句所從吕氏之&KR0003
 固亦可通但意味不如程子之長且一章文意斷續如
 所謂上焉者指夏商下焉者指孔子則是非惟夏商之
 禮全不可用而孔子之善亦無所施然則夏時商輅與
 夫春秋之作謂之何哉若謂其不必如此&KR0003則下文繼
 之以故君子之道是上焉下焉皆不可用明矣章句或
[051-47b]
 問攷究推明其必不苟幸明辨而明告之
更思
 侯氏舉明道堯舜事業如太虚中浮雲之&KR0003以解故曰
 配天一叚其引據巳不親切繼之曰尚可得而言也若
 夫至誠又非特如天如淵配天而巳却是𤼵至聖不如
 至誠豈有此理
至聖至誠非有優劣然聖字是從外&KR0003誠字是從裏&KR0003
 吕氏&KR0003以中立大本以庸正大經以下恐皆未安姑辨
 此二句大本即中也大經即庸也經綸大經立大本即
 是盡此中庸之道若謂以中而立大本以庸而正大經
 則中與大本庸與大經皆二物也至謂大經之正親親
 長長貴貴尊賢又𤼵明紛揉㑹同更相爲用處儘有功
[051-48a]
然而不若只論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者爲&KR0057
大經之義也
得之
楊氏曰大經天理也惇典敷教所以經綸之也大本中
 也建其有極所以立之也化育和也窮神而後知之也
 惇典敷教即是經綸大經即是天理非惇典敷教之外
 别有天理爲大經也建其有極固與立大本之義不同
 然所謂建其有極所以立大本莫却無病否以化育爲
 和則其失明矣自聖人人倫之至以下與侯氏之失同
 而又甚焉
惇敷是經綸典教是大經建是立極是本
 侯氏誠則經綸之以下其失與吕氏言以中立大本者
[051-48b]
 同蓋本文之意謂惟天下至誠者固能如此非是以誠
 去立之知之也
 知逺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乃承上文尚絅之意起
 下文不愧屋漏與愼獨之端蓋道雖無所不備而其所
 以不可離者實在於戒謹恐懼之際惟君子不愧屋漏
 是所謂知逺之近知風之自也隱微之間雖人所忽而
 理之善惡則顯然著見惟君子必愼其獨是所謂知微
 之顯也然而言戒謹恐懼之意則以知逺知風言之謹
 獨則止以知微言之何也蓋逺之近者以事物而言則
 其理未嘗不具於吾心風之自者以人倫而言則其用
 未嘗不本於吾心故言之也詳言微則隱在其中故言
 之也畧今&KR0026章句之釋所謂著乎外者本乎内有諸内
[051-49a]
 者形諸外發明三知之義固巳明白若更以愚意參之
 則上下語脉愈益通貫精宻矣不審如何吕氏卒章之
 說綱目不明誠如或問之所論者至於以天何言哉以
 下爲不待言動而人敬信則属之不愧屋漏之下者非
 惟失其文意愈錯亂而不備矣如忘法度忘言動徳之
 聲色之者&KR0057過高而無實與其他慤實自得之言若相
 背馳不可曉矣
以上皆得之
   答萬正淳
 人傑去&KR0010嘗讀中庸妄意辨析先儒之&KR0003今春錄以求
教矣間在鄱陽有一朋友舉或問二十七章之&KR0003來言
 曰先生以徳性廣大高明故與厚者爲道之大以問學
[051-49b]
 精微中庸新與禮者爲道之小何也人傑始而疑之因
 檢章句或問研究是&KR0003忽悟其㫖蓋此章首言大哉聖
 人之道洋洋乎𤼵育萬物峻極于天則道之極於至大
 而無外者也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則道之入
 於至小而無間者也大小兼該本末不遺行之者其在
 人乎繼之以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誠謂道之所
 以極於至大至小而莫不具舉而無遺者必待至徳之
 人以行之也夫既論其必至徳然後可以行至道之意
 矣而其指示學者所以進於是道先生改作/修是德之工夫則
 又不可不詳言之於是又繼之曰故君子尊徳性而道
 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所以示學者之於此道不可徒志其大而
[051-50a]
遺其小得其本而遺其末馳意於高逺而不求夫致知
 力行之實也知乎此則横渠之&KR0003與夫吕氏游楊之&KR0003
皆所以𤼵明此理而人傑前日之疑是乃見理不明妄
 議之也吕氏游楊有未安處或問既言之矣若楊氏又
 以温故知新爲道問學之事敦厚崇禮爲道中庸之事
則恐不必如此&KR0003以害正意耳侯氏以禮爲道之物不
 知道之理果何謂也至其辨楊氏道非禮不止之言之
失却似可取謹復具此以求教不知先生以爲如何
&KR0003得之但進於是道者未安
   答萬正淳
 通書謹獨章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徳匪仁匪義匪禮
 匪智匪信悉邪也以太極圖配之五常配五行則道徳
[051-50b]
 配隂陽徳隂而道陽也
亦有此理
 今士大夫家䘮服有稍從禮制者止留意於男子之服
 若婦人之服止是因仍時服按禮記檀弓婦人不葛𢃄
 章注云婦人重要而質不變所重然則婦人䘮服衣裳
 相連如深衣形製而用麻爲𢃄約之至期除去只散其
 要也又云卒哭直變絰而巳絰首絰也按䘮服小記正
 義云婦人有三髽一是斬衰髽二是齊衰布髽今云變
 首絰是變麻爲葛也不知婦人之首絰是髽之外别有
 首絰如男子之首絰或髽之用麻用布者即是否若髽
 之用麻用布者即是絰則麻可變而爲葛若布變爲葛
 則反重矣乞詳以見教
[051-51a]
麻髽布髽恐是以此二物括髪而爲䯻其絰則自加於髽
上非一物也當暑目昏不暇檢閱可更詳之
 古者一世自爲一廟後世同堂異室是一室之中夫婦
 相配也若祫祭之位則太祖與妣皆東向昭之位次則
 高祖西而妣東祖西而妣東皆南向穆之位次則曽祖
 西而妣東禰西而妣東皆北向亦是夫婦相配今按喪
 有祔祭必以昭穆蓋卒哭而祔旣行禮畢復迎所祔神
 主於几筵以終喪制至祔廟時却有當遷之祖而所祔
 神主自爲一世但父在母亡未可祧遷恐須别爲一處
 以祭其母也又按喪小記云婦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
 則祔於親者恐亦是卒哭之袝若親者是妾祖姑婦却
 是適婦妾祖姑祭於孫止婦乃傳重入廟者豈可以混
[051-51b]
 於彼乎
凡喪父在父爲主母或先亡父自祔之祖母之室嵗時祭
之東廂父死乃隨之以入廟耳嫡婦祔於妾祖姑誠似未
安然未有考則不得巳且從祔於親者之文蓋捨此社撰
不得也
 䘮小記妾祔於妾祖姑正義云妾母不世祭於孫否則
 妾無廟春秋考仲子之宫胡氏云孟子入惠公之廟仲
 子無祭享之所審如是則天子之元后諸侯之元妃雖
 曰無子必當配食於廟而其他或繼室或媵妾雖曰有
 子而即天子諸侯之位者皆當爲壇於廟而别祭之至
 大祫則祔于正嫡而祭所謂諸侯不再娶於禮無二嫡
 之&KR0003可通於天子也不審如何
[051-52a]
妾母不世祭則永無妾祖姑矣向竇文卿亦嘗問此無以
答之今恐䟽義之&KR0003或未可從也爲壇之&KR0003恐亦未安祔
嫡而祫妾並坐&KR0057爲未便恐於禮或容有别廟但未有考

 命士以上父子異宫是同處而各有室廬否
古人宫室之制前有門中有堂後有寢凡爲屋三重而通
以墻圍之謂之宫以理言之父子固當同處然所居之左
右前後或是他人之居不可展拓不知又如何得同處此
等事古今異宜不可得而考也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衛人殺州吁于濮衛人立𣈆
 三稱衛人是非不相掩也直書而義自見矣滕侯於隱
 公時書卒書來朝至&KR0074公二年以後終春秋之世止稱
[051-52b]
滕子胡氏以爲因其朝威䧏而稱子果如是&KR0003則威公
 之世貶之足矣自是稱子而不侯無乃非惡惡止其身
 之義乎
沙隨程丈此&KR0003甚精曽見之否
 胥命于蒲三傳荀卿及胡氏皆有取齊衛二侯之&KR0003
 或者以謂二侯不由王命相推戴命爲方伯故春秋變
 文以譏之也愚謂若如或者之&KR0003則於文義爲順恐合
 經意彼春秋諸侯私相要誓誠爲可罪然其私相㑹聚
 交政中國雖曰不盟亦未見其有可取也彼所謂相命
 而信諭謹言而退凡交際之間有投合者大率皆然又
 何足以爲異而必變文深許之乎况齊僖衛宣行事載
 于春秋誠舉一端如紀㑹桃丘等事莫非傾險之習則
[051-53a]
其相命之際不知果何所命乎不要其相命之公私而
 槩以相命爲可取愚未敢深信
史記書齊衛㑹于徐州以相王似或者胥命之&KR0003
 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恐當從左氏閔公二年之
傳胡氏謂齊人歸者以其喪歸于魯也書曰以歸何以
 决知其以喪歸于魯乎且七月齊人以喪歸魯而十有
 二月其喪方至豈若是其遲遲乎
凡書以歸皆爲以之而歸其國如戎伐凡伯之𩔖
 滕侯自威公以後稱子杞侯自莊公以後稱伯又僖二
 十三年卒而書子二十七年朝而書子後又稱伯竊意
 當時小國朝㑹於大國從其爵之大小以納其貢之多
 少故子産争承於平丘之㑹以謂鄭伯男也而使從公
[051-53b]
 侯之貢吴𣈆黃池之㑹吴人將以公見𣈆侯子服何以
 謂敝邑之職貢於吴有豐於𣈆今將以寡君見𣈆敝邑
 將改職貢若爲子男則將半邾以屬於呉而如邾以事
 𣈆由此&KR0026之則當時公侯之國以其職貢之不共而自
 貶其爵者多矣
沙隨&KR0003正如此
 侵曹伐衛再稱𣈆侯先生側邊批云此/正是𣈆文譎處恐非貶辭蓋圍
 宋之役二國雖不與而其從楚則一也𣈆文不先加兵
 於陳蔡鄭許而先侵曹伐衛或是當時事𫝑有未可者
 豈有楚人暴横諸侯皆南向從楚而得一諸侯用兵以
 張中國之威春秋遂遽貶之乎先生側批云康節論/五覇功罪之意得之
 以楚人救衛爲善楚貶𣈆而成凡書救者未有不善之
[051-54a]
 例則文公九年楚人伐鄭公子遂㑹𣈆人宋人衛人許
 人救鄭爲罪趙盾何也既罪趙盾何以又書救乎學春
 秋者固不可執定例以害大義也至於下書執曹伯𢌿
 宋人衛侯出奔復歸與元咺等事則𣈆侯無所逃責矣
有難言者
 楚子䖍誘蔡侯般殺之于申利其國而誘殺之也故名
 胡氏謂蔡般弑君與諸侯通㑹盟十有三年矣楚子若
 以大義唱天下奉詞致討其弑父弑君之罪謀於蔡衆
 置君而去雖古之征暴亂者不越此矣愚謂諸侯與通
 㑹盟者楚子爲之㑹主也以弑君之賊㑹弑君之賊同
 惡相求非惟不能討其罪亦不敢討其罪矣今欲圖其
 國而殺之惡人之常態也是烏可於十有一年之後責
[051-54b]
 楚子以唱大義以討般楚子未暇治也而又責其討般
 典刑紊矣
甚善
 舜孔子先天者也先天而天弗違志壹之動氣也伏羲
 氏後天者也後天而奉天時氣壹之動志也此數語恐
 未安伏羲是闡三才之理舜孔子是感和氣之應其引
 先天後天之&KR0003固爲失之引孟子志氣之論&KR0057失其㫖
 其後又言聖人之心感物而動辭意亦差皆以作用觀
 聖人之失也
胡氏此章似無病更宜詳味但不知文成致麟果然否耳
 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雖是常行之道然其徳之至則
 極乎髙明高明猶言上逹也中庸猶言下學也
[051-55a]
極高明而道中庸若如來喻即是上逹而下學成何道理
此處且當虚心熟玩本文之意參以章句之&KR0003便見日用
工夫的&KR0192處不須容易立&KR0003
 有氣禀之惡有䧟溺之惡然皆當復之以爲善明道所
 謂有流而未逺已漸濁有出而甚逺方始濁却是&KR0003
 溺之惡䧟溺之惡比比皆是氣禀之惡則如子越椒之
 𩔖不常有也氣禀之性猶物之有萬殊天命之性則一
 也
氣禀物欲之䧟溺此不必論其常有不常有但當致其澄
治之功耳
 呂氏&KR0003率性之謂道一叚如禮謂差等節文與夫喪服
 異等儀章異制大意與修道之謂教相似
[051-55b]
吕氏意却在無所憾莫敢争處見得率性是道也
 侯氏引告子生之謂性以解率性却只是&KR0003得氣質之
 性而所謂率性者不專主乎氣質也如曰物之自有也
 草木之不齊飛走之異禀然而動者動植者植天機自
 完豈非性乎馬之性健而健牛之性順而順犬吠盗鷄
 司晨不待教而知之豈非率性乎言草木飛走馬牛犬
 鷄之性而不及人之性仁義禮智之爲性則踈畧之甚
 無待於此
侯氏&KR0003固踈畧然却是宗程先生&KR0003但得其言而不得其
意故信口言之而爲此踈脫耳
 一隂一陽之謂道言天道之流行者也率性之謂道言
 人物之所以得乎天道者也
[051-56a]
一隂一陽之&KR0003
 楊氏言仁義不足以盡道恐未安易只&KR0003立人之道曰
 仁與義
仁義不足以盡道游楊之意大率多如此蓋爲老莊之&KR0003
䧟溺得深故雖親聞二先生之言而不能虚心反覆著意
稱停以要其歸𪧐之當否所以陽離隂合到急衮處則便
只是以此爲主也此爲學者深切之戒然欲論此更須精
加考究不可只恃曰仁與義之言而斷以爲必然也近得
龜山列子&KR0003一編讀了令人皇恐不知何故直到如此背
馳也
 侯氏曰君子終日乾乾至無咎者戒謹所不聞也君子
 終日對越上帝尚何戒謹恐懼之有以聖人之誠則無
[051-56b]
待乎此也恐未安乾乾夕惕爲戒謹恐懼其&KR0003雖可旁
通然乾乾夕惕乾九三之事也九三居下之上君徳巳
著聖人之心自是如此中庸言戒謹不睹恐懼不聞乃
學者之事比而同之則少差矣且其&KR0003既已如此又曰
 君子對越上帝尚何戒謹恐懼以聖人之誠則無待乎
 此其&KR0003自相背馳殆不可曉
侯氏&KR0003固多踈闊然以乾乾夕惕爲聖人之事戒謹恐懼
爲學者之事亦恐未然大抵戒懼惕厲之心則一而成徳
&KR0004學所至自不同耳
 張子曰禮亦有不須變者如天叙天秩之𩔖時中者不
 謂此五典五禮生民日用之常君子之所力行者舉不
 外此常者固此理也凡事不出此五者非五者之外別
[051-57a]
 有箇時中也
張子之言如三代所因及所損益之𩔖理雖一而事不同
也未可遽以爲不然
   答萬正淳
兩箇其爲氣也是言浩氣之體用未是以養爲氣主集義
以下是推明氣所由生非是論以集義爲主蓋氣雖至剛
大配道義然非集義則無以生之非可以行義而掩取之
如此爲文乃/得抑揚之意横渠論易乾卦諸爻恐皆過論大抵易卦
爻辭本只是各著本卦本爻之象明吉凶之占當如此耳
非是就聖賢地位&KR0003道理也故乾六爻自天子以至扵庶
人自聖人以至於愚不肖筮或得之義皆有取但純陽之
徳剛健之至若以義𩔖推之則爲聖人之𧰼而其六位之
[051-57b]
高下又有似聖人之進退故文言因潜見躍飛自然之文
而以聖人之迹各明其義位有高下而徳無淺深也然其
本意亦甚分明未嘗過爲深巧如横渠之&KR0003也且如&KR0004
則是徳巳成而行未著故衆人未見其徳而君子之心&KR0192
然巳有以自信也九二則人見其庸言庸行閑邪存誠之
迹又從而他之也九三則雖渉此危地而但進徳脩業之
不巳也九四則其位愈進其危益甚而亦但知循理不恤
其他也九五則以天徳居天位而天下莫不仰觀之也上
則過極而亢不能無悔矣若以徳言則愈進愈高此當爲
聖而不可知之地又豈有可悔耶今横渠專以聖人爲&KR0003
巳失本經之指又逐爻爲漸進之意又非文言之義且其
龍徳正中不在九二而在九三九二之徳愽而化非進於
[051-58a]
九三則未免於非理非義之失而其取義前後相妨因繆
益訛而轉不得其所矣大抵近世&KR0003經者多不虚心以求
經之本意而務極意以求之本文之外幸而𣺌茫疑似之
間畧有縫罅如可鉤索畧有形影如可執搏則遂極筆模
冩以附于經而謂經之爲&KR0003本如是也其亦誤矣此數叚
文義正淳所疑多得之但謂九三天下將歸益當進徳脩
業爲未然乾乾夕惕自是君子之常事今雖處危地而不
失其常耳知至知終亦不是言修爲先後之漸只是見徳
業内外之别蓋心則致誠以進徳身則脩辭以居業進徳
者日新居業者無倦與周公&KR0071日待旦意雖畧相近而不
相似也九四只是循理而行自無固必耳亦不爲信孚於
人而後可躍也
[051-58b]
乾有兩乾是兩天也昨日行矣今日又行其實一天耳而
行徤不巳此所爲天行徤地平則不見其順必其高下層
層地去此所以見地𫝑之坤順㸔易傳若自無所得縦㸔
數家反&KR0013疑惑如伊川先生教人㸔易只須㸔王弼注胡
安定王介父解今有伊川傳且只㸔此&KR0057妙解書難得分
曉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格物致知正
心誠意不可著些纎毫私意在其中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之五十一
[051-59a]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考異
 答董叔重第五書末一本更有一問一答
  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恐有巳欲立而立人巳
  欲逹而逹人之意強恕而行求仁莫近恐有能近取
  譬可謂仁之方也巳之意蓋反求諸身而實有此理
  如仁義忠孝應事接物之理皆實有之非出於勉強
  僞爲到此地位則是以巳及物不待推矣未至於此
  則須強恕以去巳私求得天理之公所謂推巳及物
  也未知是否
&KR0003非是
 第八書至仁與義則又合氣與形而理具焉然一/有
[051-59b]
   而巳矣蓋隂陽者陽中之隂陽也柔剛者隂中之
  隂陽也仁義者隂陽合氣剛柔成質而是理始爲人
  道之極也然仁爲陽剛義爲隂柔云云所謂動
  而止其所也一/有蓋艮之義止而巳當止而止止也當
  行而行亦止也此所謂止其所也静而止其所者
乃能不見其人一/有未有顧巳身之利害禍福
  而能不畏侮於人之彊弱貴賤也 故曰動静各止
  其所云云是又就做工夫上言猶所謂奸聲亂色不
  留聦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之意此蓋𤼵明所以能
  止之義故其&KR0143傳有曰背故不𫉬其身不見其人是
  以能止也此恐言外之意未必易之本義不知如此
  㸔得否此書末一本更/有一問一荅
[051-60a]
 或問孟子言仁必對義孔子言仁必配智其不同也銖
  妄意謂孟子之言指偏言一事之仁也孔子之言指
  專言包四者之仁也然雖偏言各專一事而不仁亦
  無以爲義雖專言以包四者而不智亦無以爲仁其
  歸亦一而巳矣然孟子亦有專言之者如仁人心是
  也孔子亦有偏言之者如愛人是也故羞惡辭遜是
  非者惻隱之心隨感而應者也是非之分素明則惻
  隱羞惡辭遜之𤼵始各得其當而不悖也故元亨利
  貞而不貞亦無以爲元也未知是否
此條大槩近似而語意不宻且㸔他見得道理分明觸處
通貫處是甚底可也
 荅黄子耕却無欠闕耳欠一/作少
[051-60b]
 别&KR0083一作荅黄/子耕別&KR0083其實無甚異一本無下/無甚字李仲水水一/作求
 答萬正淳今將以寡君見𣈆此下一/有君字
             閩縣儒學教諭王製校
[051-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