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二十七
宋 王應麟 撰
官制
官數
國語民之徹官百注徹達也自以名達於上者有百官
也
歴代官數
通典官數唐六十員虞六十員尚書云建官惟百鄭𤣥云虞官六十唐官未聞
[128-1b]
堯舜同道或皆六十并屬官而言則皆有百明堂位云虞官五十 夏百二十員尚書云夏商官
倍則當二百鄭𤣥云百二十明堂位夏官百 殷二百四十員明堂位二百鄭𤣥曰二百四十
周内外官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内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
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按禮記王制計之殷制同内職掌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人都計内外官及内職掌七萬
九千六百二十五人殷諸侯國千七百七十三大凡列國卿大夫士有六萬一千三十二人周與殷不異
漢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員哀帝時數兼諸府州
郡胥史後漢七千五百六十七員并内外職掌共十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六人
[128-2a]
晉六千八百三十六員内外職掌十一萬一千八百三十六人都計十一萬八千六百
七十二人宋六千一百七十二員齊二千一百三員一云二千六十
三梁陳官數未詳後魏七千七百六十四員北齊二千三百二
十二員 並内官州郡官數未詳後周三千九百八十九員並内官諸色
官萬八千八十四人隋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員内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員郡縣
官九千九百九十五又内外職掌等十八萬三千三百六十一人都計内外文武官及胥總十九萬五千九
百三十七人大唐一萬八千八百五員内官二千六百二十外郡縣官一萬六千
二百八十五文官萬四千七百七十四武官四千三十一内外職掌等總三十四萬九千八百六十三都
計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六十八人 文選永明策秀才文周官三百
[128-2b]
漢位兼倍注禮記明堂位曰有虞氏之官五十夏
后氏官百殷官二百周官三百漢書曰秦立百官
漢因循不革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三百八十五
人今云兼倍略言之耳 漢百官表載卿相任政
中二千石大略不盈二十人朝士千石秩以上者
二百人其數絶少然議郎中郎屬光祿勲者乃至
千人相都尉刺史守縣令外官也亦二千人佐史以上
[128-3a]
十三萬餘人蓋其多如此
唐虞百官
書周官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正義夏商三百明堂位是
後世之言 周禮疏明堂位注有虞氏官蓋六十唐則未聞堯舜道同
或皆六十并屬官則皆有百故周官云唐虞建官惟百唐虞之官惟四岳百揆與六卿又有典樂納言之職餘
官未聞其號夏百二十昏義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鄭云葢夏制殷二百
四十曲禮六大五官六府六工等鄭皆云殷法周三百六十三公各兼一卿之職 書
堯典疏百官謂之百姓者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謂建
立有德以為公卿因其所生之地而賜之以為姓明王
[128-3b]
者任賢不任親周官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大禹謨云
率百官若帝之初是唐虞之世經文皆稱百官而明堂
位云有虞氏之官五十後世所記不合經也
周羣臣版
禮司士掌羣臣之版名籍故書為班 宫正比宫中官府次舍
為版以待其人之名籍 内宰掌書版圗之灋版謂宫中閽寺之屬及其
子弟録籍也 大胥掌學士之版籍也今時鄉户籍世謂之户版 左傳鄭
[128-4a]
公孫揮辨於大夫之族姓班位 楚語觀射父曰民之
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聼徹其官者而物賜
之姓以監其官是為百姓官有世功則有官族若司馬太史之屬姓有徹
品十於王謂之千品一官之職其寮屬徹於王者有十品五物之官陪屬
萬為萬官謂天地神民類物之官也臣之臣為陪屬復有十等千品官有十醜為億
醜醜類也以十醜承萬為十萬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經入
焉以食萬官
後魏九品
通典魏氏之初法制簡略既列九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128-4b]
孝文太和十八年定令方有倫序前代職次皆無從品
魏始有之自四品以下正從又分為上下階内外文武
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内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内文學
學生三千人都計一萬七百六十四人
唐官品令
五代㑹要唐初定官品令三公三師為第一品尚書令
僕射為第二品兩省御史臺寺監長官六尚書為第三
[128-5a]
品自定令已後官品繼升比諸令文前後同異又有兼
攝檢校之例資授冊拜之文軍容或盛於朝儀使務漸
侵於省局官無定令位以賞功 唐㑹要元和二年正
月令中書復置具員簿以序内外庶官五月中書門下
奏令京常參官及外官五品已上量定考數置具員簿
唐具員御覽 官品纂要 百官簿
實録宣宗大中二年二月庚子以知制誥令狐綯為翰
林學士上欲知百官名數綯曰六品以下官卑數多皆
吏部注擬五品以上則政府制授各有籍命曰具員上
[128-5b]
命宰相作具員御覽五卷上之常置於案上 志梁載
言具員故事十卷書目云七卷又具員事迹十卷杜英師職
該二卷書目云一卷任戩官品纂要十卷書目同 苗晉卿傳
練達事體百官簿最一省無遺 劉祥道言嵗入流千
四百人欲歳定為五百人内外官一品至九品萬
三千四百六十五員魏元同言諸色入流歳以千
計
[128-6a]
治平班簿
元年閏五月辛未詔御史臺閣門舊十日具文武細書
班簿以進自今大書為冊月上之又詔樞密院季一進
者亦令為冊癸酉又詔録學士院具員御史臺班簿以進
官品
歴代官品
通典官品周官九命典命上公九命為伯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
其大夫四命其出封皆加一等注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大夫再命上士
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士不命其宫室車旗衣服禮儀各眂其命之數漢自中二千石
[128-6b]
至百石凡十六等後漢自中二千石至斗食凡十三等
魏秩次多因漢制更置九品晉宋齊並因之梁因之更
置十八班班多為貴陳並因之後魏置九品各置從凡
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階凡三十階北齊
並因之後周制九命内外九命每命分為二以正為上凡十
八命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
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煬帝除上
[128-7a]
下階惟留正從各九品又置視正一品至九品品各有從自行臺
尚書令始焉謂之視流内自此始大唐自流内以上並
因隋制 開元二十五年定文㪚凡二十九階武散凡二十九階又置視正五品視
從七品以除薩寳及符祅正謂之視流内又置勲品九
品勲品自齊梁有之自諸衛録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
流外自此始
周九命
周禮制九儀
[128-7b]
周外官九品 内外官詳見官數
周語晉文公請隧王弗許曰内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
九品注九品九卿 考工記外九室九卿朝焉注六卿
三孤為九卿 通典周内外官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
人
漢官秩差次
通典漢官秩差次丞相太尉司徒司空諸将軍及諸侯王國官不在此目中二千
石自御史大夫至執金吾月百八十斛王莽改曰卿二千石自太子
[128-8a]
太傅至州牧郡太守月百二十斛亦曰真二千石王莽改為上大夫比二千石
自丞相司直至郡尉月百斛王莽改為中大夫千石自丞相長史至
萬户以上縣令月八十斛王莽改為下大夫比千石自光禄大中大
夫至光禄虎賁郎八百石太子家令成帝除八百石秩比八百
石光禄勲諫大夫六百石自衛尉公車司馬令至次萬
户以上縣令月七十斛王莽改曰元士比六百石自大常大卜博士
至司馬候月六十斛五百石減萬户縣長成帝除五百石秩王莽復置改曰命
士四百石自太子中盾至減萬户縣丞月四十五斛自四百石至二百
石為長吏莽改中士比四百石光禄侍郎三百石次減萬户縣長
[128-8b]
月四十斛莽改為下士比三百石光禄郎中月三十七斛二百石萬户
以上縣尉至減萬户縣尉月三十斛百石自百石已下有斗
食佐史之秩為少吏王莽改百石秩曰庶士右漢吏員自佐史至
丞相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命數未詳漢制禄秩自中二千石至
百石各有差等宣帝又益百石以下俸十五顔師古曰漢官名秩薄云斗食月俸一十斛佐史月俸八斛也
後漢官秩差次太傅三公大将軍驃騎大将軍不在此目中二千石太常至
右扶風二千石度遼将軍至皇太子封王國御史大夫
[128-9a]
及諸卿比二千石都䕶将軍至皇子封王國中尉千石
太傅長史至皇子封王國郎中令僕比千石大将軍司
馬至執金吾丞六百石大将軍從事中郎至䕶羌校尉
擁節長史司馬比六百石大将軍典軍至皇子封王
國治書四百石光禄給事謁者至祠祀長比四百石太
尉東西曹掾至王國謁者志云月四十斛三百石太常先帝陵
每陵食監丞至侯國相比三百石太尉諸曹掾至少府
中黄門二百石太常太史丞至王國郎中比二百石大
将軍屯長至光禄節從虎賁月二十七斛百石太尉令史太
[128-9b]
常少府等吏月十六斛州功曹别駕簿曹兵曹郡國從事州
諸曹掾鄉有秩三老斗食太常明堂員吏至雒陽令員
吏月十一斛佐史太常佐至雒陽縣佐史月八斛右内外文武
官七千五百六十七人一千五十五人内六千五百一十二人外内外職掌
人一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九人都計十五萬二千九
百八十六人
漢品令
[128-10a]
表少府若盧注漢品令曰云云 陸贄曰漢制刺史髙
第即遷為郡守郡守髙第即入為九卿從九卿即遷
為亞相相國是乃從六百石吏至台輔所歴三四轉
耳 夏竦曰漢官之制定名於禄百石而上差等十
六或中或比頗正序列魏文乃設九品拓跋爰分階
從 元魏太和十九年十二月見羣臣於光極堂宣
下品令
宋百官階次
唐志范曄百官階次一卷荀欽明宋百官階次三卷宋
[128-10b]
百官春秋六卷王道秀百官春秋十三卷隋志五十卷
梁班品
隋志兼通典梁武定諸卿之位各配四時置戎秩之官百
有餘號天監初蔡法度定令為九品七年正月徐勉為吏
部尚書又定為十八班班多者為貴同班者則以居下
者為劣増置諸将軍之號為二十四班 二月乙丑鎮衛以下一百二
十五號為十品亦以班多為貴而九品之制不廢又置施外國将軍二十四
[128-11a]
班凡一百九號
後魏九品
見官數類
唐文官九品 文散階二十九
見吏部屬官 通典九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亦分為
下階多因隋制
唐武散階四十五
志兵部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一品曰驃騎大将軍正二
品曰輔國大将軍從二品曰鎮軍大将軍正三品上曰
[128-11b]
冠軍懷化大将軍正三品下曰懷化将軍從三品上曰
雲麾将軍歸德大将軍從三品下曰歸德将軍正四品
上曰忠武将軍正四品下曰壯武将軍懷化中郎将從
四品上曰宣威将軍從四品下曰明威将軍歸德中郎
将正五品上曰定逺将軍下曰寧逺将軍懷化郎将從
五品上曰游騎将軍下曰游擊将軍歸德郎将正六品
上曰昭武校尉下曰昭武副尉懷化司階從六品上曰
[128-12a]
振威校尉下曰振威副尉歸德司階正七品上曰致果
校尉下曰致果副尉懷化中從七品上曰翊麾校尉
下曰翊麾副尉歸德中正八品上曰宣節校尉下曰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從八品上曰禦侮校尉下曰禦侮
副尉歸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下曰仁勇副尉
懷化執㦸長上從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下曰陪戎副尉
歸德執㦸長上自四品以下皆畨上於兵部以逺近為
八畨 六典武官之勲禄品命以二十九階承而叙焉
自從一品驃騎大将軍至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正三品
[128-12b]
有懷化大将軍從三品有歸德将軍自懷化将軍歸德
大将軍以下中郎将執㦸長上並不載
唐賜階勲爵
紀實録舊史同賜文武官勲爵武徳九年八月甲子文明元年二月己未神龍元年九月
壬午賜文武官階勲爵乾封改元正月壬申景龍改元九月庚子景雲元年六月辛丑二年
四月壬寅開元十二年十一月壬辰二十年十一月庚申至德元載七月甲子二載十一月戊午上元元年九
月壬寅建中元年正月辛未興元改元正月癸酉元和元年正月丁夘長慶元年正月辛丑賜勲一
[128-13a]
轉貞觀二十年二月甲午二十三年六月甲戌永徽三年七月丁巳顯慶改元正月壬申四年十月丙午五
年三月丙午神龍二年十一月己巳延和元年五月辛巳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己巳勲兩轉天寶改元
正月丁未七載五月壬午十三載二月甲戌建中元年正月辛未貞元二十一年四月戊申元和四年十月癸
巳七年十月庚戌勳五轉興元元年正月癸酉賜文武官階爵神龍元年正月丙午
景龍三年十一月乙丑開元元年正月丁夘十七年十一月戊申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天寳元年二月丙申二
載十二月癸丑六載正月戊子八載閏月丙寅乾元改元二月丁未十月甲辰寶應元年建夘月辛亥五月丁
酉大厯十四年六月己亥賜内外官階爵太極元年正月己丑廣徳二年二月己丑賜内
外官勳爵先天元年八月甲辰賜内外官階勳爵廣徳改元六月壬子賜奉
祠官階勲爵開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寅二十三年正月乙亥賜藉田陪位官勲爵賜百官
[128-13b]
将士階勲爵興元元年七月辛夘貞元元年十一月癸夘加功臣子孫二階
顯慶五年二月丙戌總章元年四月庚申
唐官品令
見上
唐官品纂要
書目十卷唐任戩記當時内外官品任職奉廪之制
雍熙班籍
[128-14a]
二年十月丁巳命右諫議雷德驤同知京朝官考課上
謂宰相曰朕前日閱班籍欲擇一人為河北轉運使而
臣僚既衆不能盡識亦不知其履行自今令德驤具臣
僚歴任功過之迹引對取㫖既得漸識羣臣可以擇才
委任且使有官政者樂於召對負瑕累者恥於顧問懲
惡勸善於是在焉
嘉祐定横行員數
唐開元中始置諸使後増諸司使以内侍或将軍兼天
祐後用外廷臣卿監将軍及刺史以上領之國朝定内
[128-14b]
客省使至閤門使曰横班皇城使以下凡二十曰東班
宫苑使以下凡二十曰西班初猶有正官後但以檢校
官為之嘉祐三年八月詔立定横行員數客省引進四
方館使各一員東西上閤門使共二員閤門引進客省
副使共六員閤門副使通事舍人共八員又詔並増二員神宗
建文階而武選未易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易横行
新官通侍大夫至右武郎十二階皇城使已下為武功
[128-15a]
至武翼大夫八階副使以下為武功至武翼郎八
階六年十一月己未増為十三階親衛至正侍大
夫 郎亦如之不置正侍宣和官濫横行至百十有八人 宋朝文武無輕
重之偏有武臣以文學授文資者若興國三年王
操淳化二年和咸平三年錢惟演有文臣以智
畧易右職當邉寄者若雍熙四年栁開祥符九年
髙志寧天聖元年劉平四年劉牧慶厯七年楊畋
皇祐四年蘇緘治平二年种診諤三年种古及張
亢劉几李丕諒之屬熙寧五年三月戊戌立文武
[128-15b]
換官法
治平班簿
見上
省官
王彪之曰職事之修在於省官朝風之澄在於并職
官省則選清而徳久職并則吏簡而俗静
漢中興省官
[128-16a]
百官志世祖中興務從節約并官省職費減億計建武
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大尉去司徒司空大字太常博
士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
有大卜令後省并太史省前凡十官按前書十官太宰太卜均官都水雍
太祝五畤各一尉也光禄謁者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舊有
左右曹主受尚書奏事世祖省車駕出給黄門郎兼有
請室令中興但以郎兼事訖罷又省車户騎三将及羽
林令衛尉省旅賁令衛士一人丞大僕舊有六廏令中
興省但置一廏又有牧師苑令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
[128-16b]
界中中興皆省唯漢陽有流馬苑但以羽林郎監領廷
尉武帝置中都官獄二十六所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
陽有詔獄又省右監右平大鴻臚省驛官别火令丞及
郡邸長丞但令郎治郡邸宗正省都司空令丞大司農
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又有廩犧令
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餘均輸等皆
省少府侍中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128-17a]
漢山澤陂池之稅屬少府世祖改屬司農考工轉屬太
僕都水轉屬郡國武帝初置水衡都尉世祖省并其職
於少府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湯官織室令置丞又省
上林十池監胞人長丞宦者昆臺佽飛三令二十一丞
又省水衡屬官令長丞尉二十餘人執金吾本有式道
左右中候三人中興但一人不常置每駕出以郎兼又
省中壘寺互都船令丞尉及左右京輔都尉中宫僕一
人千石太僕秩二千石中興省太減千石将作大匠一
人光武中元二年省謁者領之北軍中候一人舊有中壘校尉有胡
[128-17b]
騎虎賁校尉皆武帝置中興省中壘但置中以監五
營胡騎并長水虎賁并射聲司隸校尉建武中復置并
領一州建武六年八月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每有劇職臨時置都
尉事訖罷之省闗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
有分縣治民比郡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位次三公
中興以來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次車騎将軍其餘位
在博士議郎下侯之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有行人
[128-18a]
洗馬門大夫凡五官中興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庶子
各一人不滿千户不置家丞又省行人洗馬門大夫
光武紀建武六年六月辛夘詔曰張官置吏所以為民
也今百姓遭難户口減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
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併
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并省四百餘縣
吏職減損十置其一是嵗初罷郡國都尉官七年二月
辛巳罷䕶漕都尉三月丁酉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
及軍假吏省長水射聲二校尉九年省闗都尉十一年
[128-18b]
四月丁夘省大司徒司直官省朔方牧并并州十三年
四月罷左右将軍官文書調役務從簡寡至乃十存一
十八年罷州牧置刺史 通典後漢内外文武官七千
五百六十七人一千五十五人内六千五百一十二人外内外職掌一十四
萬五千四百一十九人都計十五萬二千九百八
十六人 昭帝元平元年二月詔曰日者省用罷不
急官
[128-19a]
魏減吏員
晉荀朂傳時議省州縣半吏以赴農功朂議以為省吏
不如省官光武并合吏員縣官國邑裁置十一此省官
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併合
郡縣此省吏也
晉議省吏員 晉内外官
通鑑咸寧五年司徒長史傅咸上書以為當今之急在
并官省事息役務農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
書監荀朂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
[128-19b]
如清心蕭曹清静清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省事也九寺
併尚書蘭臺付三府省官也若省吏半恐有曠闕皆須
更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 孝武紀太元四年三
月壬戌詔減衆官半俸六年六月己巳改制度減煩費
捐吏士員七百人 通典晉内外文武官六千八百三
十六人内八百九十四人外五千九百四十二人内外職掌一十一萬一千
八百三十六人都計一十一萬八千六百七十二人
[128-20a]
隋大業三年牛𢎞問劉[炫-ㄙ+ㄥ]曰周禮士多而府史少今令
史百倍於前何也[炫-ㄙ+ㄥ]曰古者委任責成今大小之官悉
由吏部纎芥之迹皆屬考功官事不省欲從容得乎
唐定内外官詳見前 貞觀省官
志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
天下賢材足矣辛替否言太宗省官清吏職無虛授然是時已有員外置
其後又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非
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己則罷或遂置而
不廢其名類繁多莫能徧舉自中世以後盜起兵興又
[128-20b]
有軍功之官遂不勝其濫矣 通鑑唐初士大夫以亂
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省符下諸州差人赴選州
府及詔使多以赤牒補官至是盡罷勒赴省選集者
七千餘人吏部侍郎劉林甫隨材銓叙各得其所上謂
房𤣥齡曰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𤣥齡併省留文武總
六百四十員顯慶三年劉祥道上言今内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
通典貞觀六年大省内官凡文武定員六百四十有
[128-21a]
三建中中杜佑上議曰貞觀初省内官六百餘員
唐罷斜封官 員外官
選舉志中宗時景龍二年韋后及太平安樂公主等用事於
側門降墨敇斜封授官凡數千員内外盈溢當時謂之
三無坐處宰相御史及員外郎也又以鄭愔為侍郎大
納貨賄選人留者甚衆至逆用三年員闕而綱紀大壞
睿宗初始以宋璟為吏部尚書盧從愿李乂為侍郎姚
元之為兵部尚書陸象先盧懷慎為侍郎悉奏罷斜封
官凡數千人景雲元年八月癸巳量闕留人雖資髙考深非實才
[128-21b]
者不取璟元之等罷二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崔涖太子中允
薛昭希太平公主意上言罷斜封官人失其所而怨積
於下必有非常之變乃下詔盡復斜封官 丙戌唐開元二十一年
官自三師以下萬七千六百八十六員吏自佐史以上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員而入仕之塗甚多 紀
神龍二年三月置員外官二千餘人李嶠為吏部置員外官二千餘員神
龍二年停員外官釐務 㑹要永徽五年一作六年八月蔣孝章
一作璋除尚藥奉御員外特置同正員員外官自此
[128-22a]
始又顯慶五年五月廖紹文校書郎員外置同正
員
唐杜佑請省官
杜佑傳建中初河朔兵拏戰民困賦無所出佑以為救
弊莫若省用省用莫若省官乃上疏曰漢光武建武中
廢縣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時分遣使者省吏員魏
正始齊王年號時并郡縣晉太元六年省官七百隋開皇三
年廢郡五百貞觀初省内官六百員設官之本以治衆
庶故古人計人置吏不肯虚設自漢至唐因征戰艱難
[128-22b]
以省吏員誠救弊之功也昔咎繇作士今刑部尚書大
理卿則二咎繇也垂作共工今工部尚書将作監則二
垂也契作司徒今司徒户部尚書則二契也伯夷為秩
宗今禮部尚書禮儀使則二伯夷也伯益為虞今虞部
郎中水衡使者則二伯益也伯冏為太僕今太僕卿駕
部郎中尚輦奉御閑使則四伯冏也古天子有六軍
漢前後左右将軍四人今十二衛神䇿八軍凡将軍六
[128-23a]
十員舊名不廢新員日加且漢置别駕隨刺史巡察猶
今觀察使之有副也參軍者參其府軍事猶今節度判
官也官名職務遷易不同耳宜斟酌減省 劉知幾曰
罕聞翹楚之歌唯見伐檀之刺
唐陸䞇五要
陸贄傳德宗遣黜陟使贄說使者以五要簡官事曰廢
兵之冗食蠲法之撓人省官之不急去物之無用罷事
之非要
[128-23b]
唐貞元省官
傳張延賞為相建言今官煩費廣州縣殘困宜併省其
員悉収廩料糧課輸京師賞戰士貞元三年五月帝許之即詔
減省州縣官閏五月八日庚申詔下内外始恐是年除吏千五
百員當省者千餘員道路訾謗浸淫聞於上延賞懼請
詔州縣或考先滿或攝掌遇停限而官見乏者聽所在
擇省員有幹譽者權補以才不以資㑹大臣馬燧等奏
言省官太甚不可行而延賞疾困不能至宰相李
[128-24a]
泌一切奏復舊紀七月乙夘詔並仍舊㑹要七月四日 㑹要貞元
中宰相齊抗奏減冗員罷諸州别駕大和元年正
月韋處厚奏復置六雄十望十緊三十四州别
駕
唐元和省官
傳李吉甫為相疾吏員繇漢至隋未有多於今日者乃
奏方今置吏不精流品龎雜存無事之官食至重之稅
故生人日困冗食日滋又國家自天寳以來宿兵常八
十萬餘其為商販佛老雜入科役者率十五以上天下
[128-24b]
常以勞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而内外官仰奉
廩者無慮萬員有職局重出名異事離者甚衆故財日
寡而受禄多官有限而調無數九流安得不雜萬務安
得不繁漢初置郡不過六十而文景化幾三王則郡少
不必政紊郡多不必事治今列州三百縣千四百以邑
設州以鄉分縣費廣制輕非致化之本願詔有司議吏
員有可省者省之以縣可併者併之入仕之塗可減者
[128-25a]
減之則吏寡易求官少易治國家之制官一品俸三千
緡職田禄米不過千斛艱難以來増置使額厚給俸錢
大厯中權臣月俸至九千緡州刺史無小大皆千緡宰
相衮始為裁限李泌量閑劇増之使相通濟然有名在
職廢俸存額去閑劇之間厚薄頗異亦請一切商定於
是詔給事中段平仲中書舍人韋貫之兵部侍郎許孟
容户部侍郎李絳參閱蠲減㑹要云同詳定減省州縣等事凡省冗官
八百員吏千四百員 㑹要元和六年六月宰臣李吉
甫奏請減職員量定中外俸料 云云同上八月兵部侍郎許孟容奏京官外
[128-25b]
官共三千三百二十九員京官七百六員難議停省外官二千六百二十三員料錢多缺請且存舊其年
九月吏部奏省内外職員諸州府共八百八員 通鑑
元和六年六月丁夘舊紀同李吉甫奏云云二百敕減省
云云九月甲寅吏部奏准敕併省内外官八百八員流
外一千七百六十九人
唐㑹昌省官
李德傳相武宗以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
[128-26a]
簡冗官誠治本也乃請罷郡縣吏凡二千餘員衣冠去
者皆怨 栁仲郢傳㑹昌中累轉吏部郎中時詔減官
冗長者仲郢條簡浹日損千二百五十員議者厭伏
通鑑㑹昌四年李德以州縣佐官太冗奏令吏部郎
中栁仲郢裁減一千二百一十四員六月 㑹要㑹昌四
年五月中書奏云云六月吏部奏減一千二百一十四
員六月十九日敕大中元年十二月吏部奏所減州縣官復増
置三百八十二員
[128-26b]
開寳省官
三年七月壬子裁減西川州縣官以户口為率差減其
員舊俸外月増給五千詔曰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 丙辰詔
天下州縣官依西川例減省員數一云八月戊辰 四年正月
丙午詔停攝官五年正月壬寅減省州縣吏 咸平四
年二月陳彭年上五事四曰省官六月癸夘直集賢院
梅詢言三司揔括諸路減省冗吏十九萬五千八百二
人請付史館慶厯六年中丞張方平言臣在翰林見天
[128-27a]
聖中具員兩制兩省官三十員今已五十員及領中丞
見本臺天聖班簿京朝官不及二千員今已二千七百
餘員又領三班院見景祐中使臣不及四千員今六千
貟又領流内銓今選人萬計率用一年半闕恐數年間
官不勝其敝其用兵已來權宜補官請先裁罷四月
壬子從之 李淑議擇官曰太平興國初文武朝官班
簿才二百人至咸平初四百人天聖元年已踰千人自
去嵗覃恩又軼天聖之數 趙師民患近世官失其守
作正官名議
[128-27b]
建炎省官
三年四月庚申權罷秘書省紹興元年二月丙戌復置廢翰林天文
局紹興二年七月壬寅復并宗正寺歸太常紹興三年六月復置少卿五年閏三月辛
未建寺省太府司農寺歸户部紹興三年五月戊午復太府三年十一月庚戌復司
農鴻臚光禄寺國子監歸禮部紹興三年六月丁未復國子監二十五年二月
丙子復光禄二十五年十月庚辰復鴻臚衛尉寺歸兵部後不復置太僕寺歸駕
部後不復置少府将作軍器監歸工部紹興三年十一月庚戌復将作軍器二監
[128-28a]
惟少府不復皆用軍興併省也又減尚書六曹吏定為九百
二十人分按總為一百七十有二丙子定兩省吏額為
三百三十八人丁丑定尚書省吏額凡二百二十四人
建炎元年李綱言省冗貟以節浮費七月己亥詔省
臺省寺監官減學官館職之半三年四月庚申又減以常平事歸
提刑紹興八年十二月復市舶事歸轉運三年五月復罷諸州分曹置
掾縣户不滿萬勿置丞執政官減俸錢三之一京官奉
祠者亦如之宰執子弟任待制以上者並罷 紹興四年五月甲寅大
省淮南冗官詔州推判官縣簿尉勿並置省路分都監
[128-28b]
巡檢監押監當等員 元祐元年八月御史上官均
言今士大夫列版籍者至冗京官自承務郎至朝議
大夫凡二千八百餘人選人一萬餘人大使臣二千
五百餘人小使臣一萬三千餘人 元豐中曽鞏言
景徳墾田百七十萬頃官萬員皇祐二百二十五萬
頃官二萬員治平四百三十萬頃官二萬四千員
祖宗時内外文武官通一萬三千餘員天聖中兩制
[128-29a]
兩省不及三十員京朝官不及二千三班使臣不及
四千慶厯中兩制兩省至五十員京朝官二千七百
餘流内銓選人僅萬計乾道中京朝官已三四千員
選人七八千員紹熙二年京朝官四千一百五十
九員合四選凡三萬三千五百十六慶元二年四
選凡四萬二千有竒嘉泰元年春四選三萬七千
八百餘員嘉定六年四選共三萬八千八百六十
四員
[128-29b]
隆興省官
元年七月乙夘中書門下言五月十九日諫議王大寳
等奏裁減併省事詔令開具欲左右司郎官各一員減
其二宻院編修省一員凖遣凖使並減為七十員聖政
所併歸日厯所六部除尚書不常置外吏户部置侍郎
二員餘各一員吏部郎除四選考功各一員其司封司
勲一員兼領户部五司各置一員禮祠兵駕一員兼領
刑部郎中二員都官比部共置一員工屯一員兼領寺
[128-30a]
監有卿不置少有祭酒不置司業有丞不置簿有簿不
置丞祕書省貟數如舊以七員為額太常置丞博士省
主簿宗正少卿一丞簿併省一員太府置卿丞省主簿
司農置少卿丞省主簿光禄併太常兼領國子監置祭
酒丞博士其正録以太學正録兼領太學博士二員省
一主簿兼書庫武學博士諭一員兼領軍器将作監各
置丞一員餘並省架閣置吏户部二員餘兼領從之
古人有言曰十羊九牧羊既不得食人亦不得息書曰
官不必備惟其人孔子譏管仲曰官事不攝焉得儉
[128-30b]
玉海卷一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