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二十
宋 王應麟 撰
官制
三公宰相
三公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
後世宰相兼三公之事
伏羲六佐 燧人四佐
陶淵明集聖賢羣輔録金提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黙
[121-1b]
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右伏羲
六佐見論語擿輔象明由必育成博隕丘右燧人四佐
黄帝六相三公
管子五行篇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天
道故使為當時太常察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通典注作蒼龍
辨東方為土師祝融辨南方為司徒大封辨西方為司
馬后土辨北方為李獄官也 晉志黄帝置三公之秩以
[121-2a]
親黎元 事始黄帝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
配下台為三公也 後漢張衡𫝊注帝王紀云云文選東京賦注鄭𤣥曰風后黄帝三公也
通典黄帝六相為之輔相不必名官 外紀黄帝舉風后力牧
太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外紀作風后
羣輔録論語擿輔象黄帝七輔風后至力牧
黄帝侍中
晉志黄帝時風后為侍中通典云出兵家䜟緯不足證也 周禮疏易
通卦驗云君有五期輔有三名注三名公卿大夫伏羲
已前雖有三名至黄帝名位乃具
[121-2b]
堯百揆 九佐 三公
舜典納于百揆揆度庶政之官 周禮疏周官云唐虞内有百
揆堯初天官為稷至堯試舜天官之任謂之百揆舜命
禹為之即天官也 戰國䇿顔斶云堯有九佐 淮南
子堯之佐九人禹臯稷契夷垂益䕫龍 文子堯之治
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注三公之官
舜十六相
[121-3a]
左𫝊文十八年髙陽氏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
尨降庭堅仲容叔達注此即垂益禹臯陶之倫謂之八愷髙辛氏才
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注此即稷
契朱虎熊羆之倫謂之八元愷和元善也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
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
方内平外成舜舉十六相十六族世濟其美
舜四輔
書欽四鄰注四近前後左右之臣予違汝弼汝無面從臣哉鄰哉
史記禹紀帝曰汝無面諛退而謗予予敬四輔臣注
[121-3b]
尚書大𫝊古天子必有四鄰前疑後丞左輔右弼 荘
子舜問平丞又見後 家語舜左禹右臯陶不下席而天
下治
湯二相 三輔
晉志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左𫝊仲
虺為湯左相正義以諸侯相天子 宋志湯以伊尹為
右相 孟子注亦云伊尹號阿衡太甲時伊尹為太保伊尹湯之相也仲虺時佐伊尹者故曰左相
[121-4a]
戰國䇿湯有三輔 詩正義阿衡保衡皆公官言卿
士者三公兼卿士也 書髙宗得傅説爰立作相置諸
左右 墨子武丁得傅説舉以為三公 通典大師
古官殷時箕子
三公 三少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論道經邦爕理隂
陽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𢎞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成王為左右 通典文王時太公武王時周公
畢公為太師成王時畢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 逸禮
[121-4b]
曰太公為太師周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 公羊𫝊天
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何以三自陜而東
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内詩三事 左
𫝊王使委於三吏注三公也 漢賈誼𫝊成王幼召公
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其
徳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於是為置三少皆上
大夫也曰少師少傅少保是與太子宴者也 漢表記
[121-5a]
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舜之於堯伊尹於湯
周召於周是也或説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
為三公 周禮疏周三公各兼一卿之職 詩常武太
師皇父正義以三公兼卿士之官
周四輔
書洛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注為我四維之輔疏
周公事無不統故一人為四輔 禮記文王世子云云
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
其人語使能也正義案尚書大𫝊古者天子必有四鄰
[121-5b]
作記者取以成世子之記 大戴禮保傅篇明堂之位
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順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
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
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
常立於左是太公也絜㢘而切直正過而諫邪者謂之
弼弼者弼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强
記捷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
[121-6a]
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聴朝則四聖維之是
以慮無失計舉無過事殷周之長久其輔翼天子有此
具也注立道於前處承於後置充於左列弼於右順名
義也道者有疑則問或謂之疑充者輔善或謂之輔竇憲
上疏引大戴之文見後 漢谷永𫝊四輔既備成王靡有過事注
師古曰謂輔弼疑丞 尚書大𫝊天子必有四鄰前曰
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有
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而不
責
之弼其爵視卿禄視次國之君 孔叢子孟懿子問書
[121-6b]
欽四鄰孔子曰前疑後丞左輔右弼謂之四近周文王
胥附奔輳先後禦侮謂之四鄰 後漢翟酺傳昔成王
之政周公在前召公在後畢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挾
而維之目見正容耳聞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曠然言其
法度素定也 桓郁𫝊竇憲上疏曰禮記云昔成王幼
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後太公在左召公在右
中立聽朝四聖維之是以慮無遺計舉無過事 孝經
[121-7a]
天子有争臣七人鄭注七人謂三公及疑丞輔弼 師
保謂之三公充其數則有傅疑丞謂之四輔充其數則
有輔弼
公羊謂二伯為相而一相處乎内彼徒見周召分陜之
時周公處乎内而召公處乎外所謂召伯之教明於南
國是也周召相成王為左右之時召公處乎内而周公
處乎外所謂周公初于新邑洛是也殊不知召公畢公
並為二伯以相康王之時召公為冡宰畢公為司馬曷
嘗不並立於王朝乎至康王十有二年命畢公保釐東
[121-7b]
郊以代君陳於是畢公處乎外而代周公為東伯則亦
久矣太保率西方諸侯畢公率東方諸侯
漢丞相 相國 大司徒
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
有左右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始皇尊吕不韋為相國二世又有中丞相荀
悦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相無三公官秦以左為上漢以右為尊 髙帝置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國緑綬表髙九年丞相何遷為相國孝恵六年髙后元年
[121-8a]
置左右丞相文元帝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位第一左丞
相平専為丞相位第二自是専置一相西漢丞相再入者惟周勃孔光二人
髙三年以韓信為左丞相曹參樊噲左酈商右皆借此名以出軍尹恢以右丞相守淮陽 兩長史
秩千石哀元夀二年五月甲子更名大司徒武元狩五年初
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舉不法征和二年雖詔分丞相長史為兩府以劉屈氂
為左丞相然右相未嘗拜也 續志司徒公一人掌民事世祖初為
大司徒鄧禹二十七年五月丁丑去大注府中有百官朝㑹殿 崔駰司
徒箴敬敷五教九徳咸事徒臣司衆 隋志干寳司徒
儀一卷亡 翟方進奏春秋之義尊上公謂之宰海内
[121-8b]
無不統焉丞相進見聖主御坐為起在輿為下 陳忠
薦劉愷曰往者孔光師丹近世鄧彪張酺皆去宰相復
序上司
漢太尉 大司馬
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月令注亦曰秦官三王之官有司馬無太尉
尚書中侯舜為太尉月令孟夏命太尉贊俊傑遂賢良史髙后紀四年置太尉官絳侯勃為太尉 表
髙帝五年太尉盧綰十一年周勃後官省孝恵六年勃復為太尉紀文帝三年十一月罷太尉官屬丞相
[121-9a]
景帝紀云三年正月遣太尉亞夫擊七國七年二月罷太尉官武建元二年省黄覇𫝊宣帝曰
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偃武興文也籍福曰太尉相尊等耳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
馬以冠将軍之號 衛霍後元二年三月丁卯霍光大将軍票騎将軍皆為大司馬 宣
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将軍亦無印綬官屬張安世韓増許
延夀史髙成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禄比
丞相去将軍哀建平二年復去印綬官屬冠将軍如故元夀
二年復賜印綬置官屬去将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
千石 續志太尉公一人世祖即位為大司馬吴漢劉隆行
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改為太尉太尉古官也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
[121-9b]
以為號中平六年劉虞為大司馬與太尉並置府門無闕三公以災異䇿免自太尉徐防始魏黄初二年
始罷此例趙憙初拜太尉帝令典邊事永平八年行太尉事居府如真楊震至彪四世 靈帝中平三年
遣使者就長安拜張温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 崔駰太尉箴師錫有帝命
虞作尉春秋合成圗曰堯坐中舟與太尉舜臨觀鳯皇授圗茍非其人斁我帝載
書中曰舜為太尉劉昭以為追稱非實號也宰臣司馬 宋志魏黄初二年
復置大司馬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唐㑹昌四年八
月戊申李徳裕拜太尉見後
[121-10a]
漢御史大夫 蘭臺 大司空 漢定三公官
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云臣瓉曰茂陵書御史大
夫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髙帝元年周苛四年
周昌十年趙堯十一年二月詔御史大夫昌下相國掌命令大夫遷丞相自文四年張蒼始後二年申屠
嘉宣地節二年詔御史大夫相給事中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圗籍祕
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
劾案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禄比丞
相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夀二年復為大司
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
[121-10b]
姦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通典漢御史所居曰
御史府亦曰御史大夫寺晉志端門西曰右執謹御史大夫之象亞相宰相之副
九卿之名 蕭望之𫝊故事朝奏事㑹庭中差居丞相後
馮野王𫝊御史大夫在位多舉野王上使尚書選第中
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詔繇下第用張譚越次避嫌
薛宣𫝊谷永上疏曰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風化外
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今當選於羣卿以充其缺
[121-11a]
宣考績功課簡在兩府遂以宣為大夫 續志司空掌
水土凡營城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
世祖為大司空二十七年五月丁丑去大班固傳注引揚雄司空箴官臣司土
通典漢制常以列侯為相唯公孫𢎞布衣數年登相
位乃封為平津侯其後為故事至丞相而封自𢎞始後
漢以三公綜理衆務中年以後事歸臺閣則尚書官為
機衡之任論道之官備員而已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
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國魏黄初元年改為司徒
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故常與太尉迭
[121-11b]
置不並列吳漢為大司馬至靈帝末始置獻帝建安十三年罷
司空置御史大夫 紀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
大夫 魏初又置司空 應劭漢官儀載建武迄初
平三公名一百四十五人 哀紀元夀二年五月甲
子正三公官分職董賢為大司馬孔光為大司徒彭
宣為大司空 孔光傳定三三公官光更為大司徒
光武紀建武元年七月辛未鄧禹為大司徒丁丑王梁
[121-12a]
為大司空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𤣥武帝以𤣥武水神司空水土之官乃拜梁大司空從縣宰超拜
邳彤行大司空事竇融陳寵朱浮牟融宋𢎞袁安壬午吳漢為大司馬二十
七年五月丁丑詔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皆無大名
其今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大僕趙憙為太
尉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列𫝊朱祐奏宜令三公並去
大名遂從其議 東平王蒼為驃騎将軍置長史掾史
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自以至親輔政上疏歸職曰自
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 劉愷陳忠薦
愷曰三公上則台階下象山岳春秋漢含孳曰三公象五岳在天法三台股
[121-12b]
肱元首鼎足居職協和隂陽調訓五品往者孔光師丹
近世鄧彪張酺皆去宰相復序上司詔引愷拜太尉
楊秉曰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 仲長統曰光
武矯枉過直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徐防為太尉凡三
公以災異䇿免始自防永初元年九月庚午 漢官目録太常光
禄衛尉三卿太尉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司徒所
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司空所部
[121-13a]
漢四輔
表太傅古官髙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十一月甲子右丞相王陵為太
傅七年左丞相食其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夀二年復置
位在三公上九月辛酉大司徒孔光為太傅平帝以光為之 太師太保皆古
官平帝元始元年初置金印紫綬三月丙辰太傅孔光為太師車騎将軍王
舜為太保五年馬宫為太師兼司徒官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中興
省董卓自尊為太師晉初復置太保 孔光𫝊為帝太傅位四輔又置少傅
孔光太師王莽太傅王舜太保甄豐少傅是為四輔 馬宫𫝊上書入稱四輔出
備三公䇿曰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
[121-13b]
續志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
為之建武元年九月甲申其後毎帝初即位置太傅録尚書事明帝
以鄧禹元功之首以為太傅章帝以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並録尚書事和帝以鄧彪為太傅録尚書
事百官總已以聴 殤帝以張禹 順帝以桓焉冲帝以趙峻靈帝以陳蕃 胡廣代之 并馮石袁隗
凡十一人注賈生曰太師古者太公職之太傅周公職之太
保召公職之 魏嵇康作太師箴 晉王廙保傅箴
漢三公
[121-14a]
表周官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師訓也傅相也保養也盖參天
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
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 紀
元夀二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職 朱博𫝊初漢興襲秦
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罷太尉始置大司馬
以冠将軍之號非有印綬官屬也及成帝時何武為九
卿建言古者民樸事約國之輔佐必得賢聖然猶則天
三光備三公官各有分職今丞相獨兼三公之事宜建
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職授政以考功效綏和元年
[121-14b]
武為御史大夫四月於是上賜曲陽侯根大司馬印綬
置官屬罷驃騎将軍官以御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
列侯皆増奉如丞相以備三公官焉後二嵗餘朱博為
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襲各繇時務髙帝建立
鴻業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職相参總領
百官上下相監臨故事選郡國守相髙第為中二千石
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序所
[121-15a]
以尊聖徳重國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為
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大司空官可罷復置御史
大夫臣願盡力以御史大夫為百僚率從之建平二年四月戊午
廼更拜博為御史大夫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如故事後四
嵗元夀二年五月甲子遂改丞相為大司徒復置大司空大司馬
焉班彪曰何武定三公後皆數復
漢人見牧誓司馬司空司徒亞旅以為古三公不知此
乃為諸侯時制
[121-15b]
漢五府 三公府
趙充國𫝊神爵二年詔舉䕶羌校尉時後将軍充國病
四府舉辛湯充國奏不如湯兄臨衆詔用臨衆病免五
府復舉湯 段㑹宗𫝊竟寧中五府舉段㑹宗為西域
都䕶表時王商為右将軍 馮奉世𫝊永光二年秋隴西羌反詔
召丞相𤣥成御史大夫鄭𢎞大司馬車騎将軍王接左
将軍許嘉右将軍奉世入議 杜鄴𫝊與王音善王商
位特進領城門兵得舉吏如将軍府鄴説音曰成都侯
[121-16a]
商以特進領城門兵復有詔得舉吏如五府 表前後
左右将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
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左将軍始於後元二年
上官桀右将軍始於始元四年前後将軍始於元平元
年韓増趙充國 光武紀建武十三年罷左右将軍官
樊凖𫝊永初初上疏五府調省中都官吏注太傅太
尉司徒司空大将軍 張楷𫝊漢安前五府連辟張楷
注同樊凖𫝊 黄瓊𫝊永建前五府俱辟黄瓊無注 虞詡𫝊
永初中詡曰宜令四府九卿各辟涼州數人其牧守令
[121-16b]
長子弟皆除為冗官太尉李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從
詡議注太傅太尉司徒司空 順帝紀永和三年令大
将軍三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四府掾屬剛毅武猛
任将帥者無注 趙典𫝊建和初典以四府表薦拜議郎
注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府以史考之永初永和建和皆缺太傅故稱四府注凖
典傳皆是但虞詡傳注則失矣當云太傅三公大将軍謂之五府見樊凖𫝊今謂四府是時缺太傅也
安紀元初六年詔三府選掾屬髙第 列𫝊承宫建武
[121-17a]
三府更辟注太尉司徒司空 朱浮建武中帝時不委
任三府浮上疏 王堂永初中三府舉治劇 袁安永
平十四年三府舉能理劇 張酺謂司𨽻晏稱曰三府
辟吏多非其人稱奏令三府各實其掾史 陳寵辟司
徒府是時三府掾屬以不肯視事為髙寵常非之 梁
竦奏記三府和帝 應奉四府舉才堪将帥永建子劭中平
二年鄒靖言烏桓事下四府 郎顗陽嘉二年拜章曰
今選舉牧守委任三府注三公 种暠順帝末奏請勅
四府云云 劉陶桓帝時有上書言鑄大錢事下四府
[121-17b]
李雲桓帝時上書移副三府注三公府 延篤桓帝前
五府並辟不就 盧植熹平四年四府選植才兼文武
中平元年四府又舉 趙岐三府並辟 蔡邕熹平三
府 韓韶于融靈帝時五府並辟 劉淑永興前五府
連辟黨錮下同 陳蕃桓帝時上疏宜嚴勅三府 范滂為
太尉黄瓊所辟詔三府掾屬舉謡言 岑晊桓帝時三
府交辟 何顒辟司空府毎三府㑹議推顒之長 鄭
[121-18a]
太靈帝末三府太字公業儒林𫝊論注作泰 楊倫元初中三府並
辟儒林 范式三府並辟獨行下同 陳重雷義順帝時三府
辟 范冉一作丹三府辟 王烈同時三府辟不就
謹按百官表及趙充國段㑹宗馮奉世杜鄴𫝊後将
軍病而言四府後将軍與三公同舉吏左右将軍與
三公入議大事既云舉吏如将軍府又云舉吏如五
府盖按表左右前後将軍武昭以來始有之或有前
後或有左右除授不過二人所謂位上卿者則與御
史大夫同所謂金印紫綬則與丞相大司馬同其與
[121-18b]
三公為五府明矣東京樊凖當永初初元上疏曰五
府調省中都官吏章懐注云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
将軍也五府辟張楷辟黄瓊所注皆然或缺其一則
謂之四府如永初初元疏曰宜令四府九卿合辟涼
州數人更集四府皆從詡議永和三年令大将軍三
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四府掾屬建和初四府薦
趙典是時皆缺太傅故章懐注典𫝊云太尉司徒司
[121-19a]
空大将軍府也然詡𫝊注又謂太傅太尉司徒司空
者盖未深究當時爾
丙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後人代
吉因以為故事 唐韋嗣立景龍中曰古者取士先鄉曲
之譽然後辟於州州已試然後辟五府五府著聞乃升
諸朝
漢宰士 司直 公府掾
表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田仁為長史請先刺舉三河征和二年分丞相長史為兩
府 吕歩舒朱買臣黄覇亦為之 武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
[121-19b]
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漢舊儀司直督刺史東方朔曰譬若以史魚為司直平帝召金
欽為大司馬司直漢舊儀武帝元狩五年初置 列𫝊龔勝為司直郡國皆謹
選舉 翟方進為司直丞相御史請遣掾史與司𨽻部
刺史并力逐捕司𨽻校尉涓勲奏言臣幸得奉使以督
察公卿已下為職今丞相宣請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
子奉使命大夫甚悖逆順之理平當奏言方進國之司直 師丹何
武平當蕭望之孫寳郭欽緐延夀皆為丞相司直 哀
[121-20a]
紀元夀二年五月正司直職 鹽鐵論丞相史曰春秋
士不載文而書咺者以為宰士也文學曰處宰士之列
無忠正之心周官大宰之屬有上中下士公羊所謂宰士隠元年傳宰咺後周榮傳
榮辟司徒府今得備宰士
丞相史尹咸張湯李尋卓茂孫禁嚴安少史王夀王禁從史匡衡𫝊丞相掾
嚴延年西曹掾蕭由集曹掾奏曹陸賜匡衡傳議曹 李尋鍾離意為司
徒議曹侍曹陳遵傳大車屬鄭崇如淳曰如今之公府御屬屬朱贛
續志太尉長史一人千石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書諸曹事掾史
屬二十四人溝洫志太尉史張戎漢儀注秩四百石大司馬召雄為門下史正曰掾副曰屬
[121-20b]
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
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
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
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 司徒長史一人千石橋𤣥吳良
劉寛為之掾屬三十一人漢官目録三十人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
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録諸州
建武十一年四月丁卯省宣秉王良杜林為大司徒司直伏湛為司直行大司徒事注建
[121-21a]
安八年十二月復置司直不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
諸州九年十一月詔司直比司𨽻校尉坐同席在上中平
六年令三府長史兩梁冠五時衣袍事位從千石六百石馬嚴𫝊故事州部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虚
實吳良為司徒長史處大議據經典注建武十一年省司直置長史王允以司徒髙第為侍御史
司空屬長史一人千石令狐略江革掾屬二十九人漢官目録二十
四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太尉掾議曹應劭西曹鄭均司徒掾云敞班彪第五種鍾皓蔡邕史鮑恢司空
掾何武除鮑宣西曹趙岐應珣何並屬陳寔司空祭酒陳元太尉議曹祭
酒周澤 大司馬長史谷永房鳯大司馬議曹祭酒周澤大司
[121-21b]
馬屬任延光武為大司馬石李章置東曹屬從事郎中王音以毋将隆為之
西曹主府史除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户
曹主民户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司徒
鮑昱辟陳寵為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賊曹
主盜賊決曹主罪法兵曹主兵金曹主貨幣鹽鐵倉曹
主倉穀丙吉𫝊西曹主吏白欲斥馭吏陳遵𫝊西曹以故事適之大将軍王鳯除蕭育功曹大司馬史
髙辟匡衡為議曹史黄閣主簿録省衆事大司馬商除杜鄴主簿令史及御
[121-22a]
屬二十三人漢舊注公令史百石御屬主為公御閤下
令史主威儀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
門餘各典曹文書並屬太尉
漢丞相少史
昭紀元鳯元年丞相少史王夀注如淳曰漢儀注丞相
太尉大将軍史秩四百石武帝又置丞相少史秩四百
石 曹參𫝊擇郡國吏長大訥於文辭謹厚長者即名
除為丞相史
[121-22b]
漢儀同三司
晉志兼通典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隲
為車騎将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此章帝建初三年車騎将
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始此魏黄權以車騎将軍開府
儀同三司開府之名始此漢文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将軍位亞
三司自晉以來又有如開府同三司之儀者自羊祜始
唐為文散官從一品班視衮章象參台曜 晉羊
祜為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祜除征南大將
[121-23a]
軍開府儀同三司得専辟召 張華以光禄大夫儀同
三司 王戎裴楷以光禄大夫開府辟召儀同三司
魏舒位同三司 陸玩賀循以左光禄虞潭以右光禄
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王導謝安 唐開元後唯姚
崇宋璟王仁皎毛仲得之宋璟不以名稱止曰宋
開府
魏三公
通典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魏初復置與後漢同謂太傅太
尉司徒司空然皆無事不與朝政初封司空崔林為安陽亭
[121-23b]
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初置太傅以鍾繇為之末年始
置太保以鄭冲為之位在三司上又置大丞相第一品
又有相國黄初元年十一月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 吳蜀皆有丞相
吳有左右之名 陸機有丞相箴
晉八公
通典晉武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冲為太傅
王祥為太保義陽王子望初為太尉義陽王為太尉大司馬父孚為太宰
[121-24a]
父子為上公何曽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
為大将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時所謂八公
同辰攀雲附翼者也恵帝永寧元年罷丞相復置司徒
永昌元年罷司徒并丞相則與司徒不並置矣成帝以
王導薨復為司徒府王導為司徒太傅謝安為太保宋有八公之官而
不言八公齊時唯置太傅 志晉初以景帝諱師故
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 惠帝初衛瓘
為太保 志輔星傅開陽佐斗成功丞相之象
也
[121-24b]
後魏三師 三公
通典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
大将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舊制有大
将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正光後俱置之北齊
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置丞相後分為左右後周改
三師為三公兼置三孤以貳之亦置左右丞相 六典
三師訓導之官也其名即周之三公漢哀平間始尊師
[121-25a]
傅之位在三公上謂之上公明雖天子必有所師無所
統職後魏特稱三師以正其名然非道徳崇重則不居
其位無其人則闕之近代多以為贈官隋煬三年廢三師官
隋三師
通典隋置三師不主事但坐而論道置太尉司徒司空
以為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北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闕
有内史納言是為宰相
唐三師 三公
志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為天子所師法無
[121-25b]
所總職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佐天子理隂
陽平邦國無所不統隋廢三師貞觀二十一年復置皆不設官屬 宰相表
三公三師七十一人宗室親王二十人以宰相及前宰
相遷者二十七人以軍功進者二十人以恩澤進者四
人 通鑑貞觀六年上以新令無三師官二月丙戌詔
特置之 六典三師親王拜者但存其名太尉武徳初
秦王兼之永徽中長孫無忌為之其後親王拜三公者
[121-26a]
皆不視事祭祀則攝者行焉隋文帝罷三公府僚唐因
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 王思禮𫝊上元元
年加司空自武徳以來三公不居宰輔唯思禮而已
李徳裕𫝊拜太尉固辭言唐興太尉惟七人尚父子儀
乃不敢拜近王智興李載義皆超拜保傅盖重惜此官
裴度為司徒十年亦不遷帝曰吾恨無官酬公
唐宰相 政事堂 同三品 平章事
志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
政此宰相職也後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
[121-26b]
令號為宰相品位既崇不欲輕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
職而假以他名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表作
㕘預貞觀元年九月辛酉魏徴以祕書監參預朝政三年二月戊寅其後
或曰參議得失十年六月魏徴參知政事之類十三年十一月戊辰劉洎皆
宰相職也貞觀八年十月丙寅李靖辭位三兩日一至中書
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起於此其後十七年四月己丑蕭
瑀以太子太保李勣以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丁酉髙士
[121-27a]
亷同三品平章政事而同三品之名起於此然二名不専用自髙
宗以後為相者必加同三品雖品髙者亦然其後改易
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總章二年二月辛酉
同三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四月丁亥以郭待舉等同
承受進止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是年十月劉齊賢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是以後終唐世不改初三省長官議事於
門下省政事堂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𢎞道元年十二月乃
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十一年張説為相又改政事
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後曰吏樞機兵户刑禮房分
[121-27b]
曹以主衆務焉 表參議朝政貞觀四年二月甲寅蕭瑀專典機宻
十六年正月辛未岑文本同掌機務十九年二月乙卯髙士亷等參知機務二十二年
正月己亥崔仁師參掌機宻二十三年五月癸巳李勣同知軍國政事麟徳元年
十二月戊子孫處約等兼知政事二年十月壬戌大司憲劉仁軌軍國重事宜共
平章先天元年七月乙亥右僕射竇懷正知軍國重事開元元年八月癸巳右僕射劉幽求
參謀政事相王參豫機務景雲元年六月辛丑劉幽求等三五日一入中
書平章政事杜佑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再入五十七人長孫
[121-28a]
無忌至裴樞三入十二人武承嗣至鄭畋四入三人韋巨源姚元之韋安石五
入三人蕭瑀裴度崔𦙍凡九十八族宗室宰相十一人又有李麟親
王宰相四人見於世系者凡九十七族三百三十四人
又親王宗室又元載不著又劉幽求等二十二人不見
於表合三百七十一人 㑹要髙祖宰相十六人太宗二十五
人髙宗四十七人武后七十四人中宗三十人睿宗二
十五人𤣥宗三十四人肅宗十六人代宗十二人徳宗
二十五人順宗七人憲宗二十六人穆宗十四人敬宗
七人文宗二十四人武宗十五人宣宗二十三人懿宗
[121-28b]
二十一人僖宗二十三人昭宗二十五人哀帝六人
通典唐侍中中書令是真宰相其餘以他官參掌者無
定員但加同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參知機務㕘與政
事及平章軍國重事之名者神龍元年六月癸亥豆盧欽望太和四年六月丁未
裴度並平章軍國重事度三五日一至中書並為宰相亦漢行丞相事之例
也韓安國為御史大夫行丞相事又張湯自先天之前其員頗多景龍中
至十餘人開元以來常以二人為限或多則三人天寳
[121-29a]
十五年之後天下多難故備位者衆然秉鈞亦一二人
而已至徳二載三月宰相分直主政事筆一人知十日
貞元九年七月詔以旬秉筆十年五月八日又分毎日
一人執筆 六典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魏晉已來其任
尤重武徳中太宗初為秦王嘗親其職自是不復置國
政樞密皆委中書八座之官皆受成事 郭子儀𫝊拜尚書令懇
辭且言太宗嘗踐此官累聖曠不置員皇太子為雍王
定闗東乃得授詎可隳大典帝許之 蓺文志柳芳大
唐宰相表三卷韋琯國相事状一卷 李華作中書政
[121-29b]
事堂記 崇文書目有大唐宰相歴任記二卷
不知作者紀髙祖至昭宗朝宰臣名氏拜罷月
日崇文書目題云唐宰輔圖 開成三年十一
月癸酉楊嗣復曰太宗用房𤣥齡十六年魏徴
十五年 李徳裕傳開元初輔相率三考輒去
雖姚宋不能逾 韋𢎞質言宰相不可兼錢穀 禹以
司空兼百揆周以六卿兼三公猶以他官平章事知政
[121-30a]
事之比
唐左右丞相
六典左右僕射開元初元年十二月一日改為左右丞相掌總
領六官紀綱百揆初亦宰相之職也開元中張説兼之
後罷知政猶為丞相自此之後遂不知國政天寳元年復為僕射
二年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 通典按僕射秦官其職甚微東漢
以後委任漸重職司㑹府而非百寮師長之職也丞相
亦秦官羣臣上表皆云丞相臣某為首漢之宗臣蕭何
為丞相漢儀丞相進天子御坐為起在輿為下霍光廢
[121-30b]
昌邑上表太后丞相臣敞為首大司馬大将軍臣光次
之其尊崇如此龍朔中天寳初嘗改侍中中書令為左
右相逺協伊尹仲虺為左右相周公召公相成王為左
右之義斯誠允當齊慶封為左相秦樗里右甘茂左漢孝恵六年王陵右陳平左髙后元年
平及審食其左文帝初立周勃右平左秦之斯與去疾 或謂尚書令僕則録尚書
之職是官之師長按前代録尚書霍光張安世王鳯趙
憙牟融鄧彪張禹李固王導褚淵齊明帝之徒或是丞
[121-31a]
相或是三公或是大将軍大司馬兼之皆秉朝政其時
别有令僕令僕射改為丞相名同而職異品秩又未崇
極上有三師三公尚書令七人豈得比前代丞相之任
也龍朔改侍中為東臺左相中書令為西臺右相光宅改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 㑹要左
右僕射自武徳至長安四年已前並是正宰相初豆盧
欽望拜左僕射不言同中書門下三品不敢參議政事
數日後始加知軍國重事景雲二年十月韋安石除左
僕射東都留守不帶同三品自後空除僕射不是宰相
遂為故事開元中張説為右丞相𤣥宗令選日上因制
[121-31b]
儀注自非中書門下諸三品以上皆坐受其禮因為故
事元和六年十月禮官案開元禮有冊拜官上儀咸與
卑官答拜今僕射皆冊拜官也㑹昌二年陳吏行崔珙
拜僕射奏僕射始視事受四品官拜無著令比左右丞
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皆為僕射拜階下謂之隔品致敬
凖禮皇太子見上臺羣官羣官先拜而後答無二上也
僕射與四品官並列不容獨優開元元年以僕射為丞
[121-32a]
相位次三公三公上日答拜而僕射受之非是望敕所
司約三公上儀著定令詔可 李絳言左右僕射師長
庶官開元名丞相雖去機務然猶總百司書位不著姓
上日班見百官而中丞御史在廷
政和三公三少
舊制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並
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五代之制司徒遷太保太保遷
太傅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檢校者亦如之國朝因
之政和二年九月癸未詔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
[121-32b]
師少傅少保為三孤以左輔右弼太宰少宰易侍中中
書令左右僕射之名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並罷甲申
改太尉為武階一品居執政之次 宰臣生拜太師者
惟趙普文彦博史浩京檜以相臣特拜親王生拜太師
者元佐元儼顥俁偲伯圭伯圭以近屬特拜
乾道左右丞相見三省
詔曰在商湯時則有若伊虺在成王時則有如周召或
[121-33a]
左或右皆見于經厥後位號定於漢而稱謂汩於唐
前輩記自建隆元年至元祐五年一百三十年宰相凡
五十人自元祐五年至紹興六年四十六年凡二十八
人自紹興七年至嘉泰二年六十二年凡二十有四人
自建隆至靖康宰相凡七十二人執政凡二百三十
一人 至和二年七月甲子詔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
班迎之自内拜者行上事儀文富入相辭之
乾徳二年正月庚寅趙普相普獨相十年四月乙丑初置參
知政事薛居正吕餘慶先是帝問陶穀下丞相一等何官對曰
[121-33b]
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翊日命居正等不宣制不押
班知印不升正事堂就宣徽㕔上事殿廷别設位於宰
相後書銜敕尾降宰相數字月俸半之開寳六年六月
壬寅詔參知政事升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又詔趙普
與居正等同知印押班奏事史臣謂唐平章事亞於參知政事榖不能引漢御史
大夫為對失之矣文徳殿常朝未有塼位雍熙四年九月始設
之至道元年四月戊子詔與宰相分日知印二年復舊
[121-34a]
制
舊相特命平决軍國事者凡四人天禧元年王旦拜太
尉遇軍國大事不以時入參决不拜慶厯二年吕夷簡司
空平章軍國重事三年拜司徒同議軍國大事辭之元祐
元年太師文彦博平章軍國重事三年吕公著拜司空
同平章軍國事
中書令 國初錢俶等十五人同時兼中書令太宗朝唯除石守信而趙普以故相拜真宗但以處
親王嘉祐末允弼允良元豐中曹佾紹熙五年十二月除伯圭兼辭不拜
宰臣拜太師 趙普 文彦博史浩皆還政加恩蔡秦以宰相特拜鄭清之辭不拜
[121-34b]
宰臣拜太傅 張士遜曽公亮皆還政加恩史彌逺 鄭清之以宰相拜 宰相拜
太保 趙普王旦以宰相拜史浩還政加恩
書目有宰輔年表一卷建隆至治平不知作者 宰臣拜罷録一卷
熙寧中同知禮院陳繹承詔編又樞府拜罷録一卷同上
宰輔拜罷圗四不知作者起建隆庚申止紹興庚辰因
新舊官制載拜罷月日為圗 續目國朝相輔年表一
卷起建隆庚申訖治平丙午序曰臣繹上續年表起治
[121-35a]
平丁未迄紹興十四年序曰臣易記皆不著姓又自紹
興十四年至嘉定六年終不著纂者名氏 李燾著歴代
宰相年表二十三卷唐宰相譜一卷
治平三年五月戊辰帝謂宰相曰朕欲與公等從容日
講治道中書常務可歸有司自是小事以状進有定制
者付有司行之
前漢相國凡三人 丞相哀帝為大司徒凡四十四人再入者
二人周勃孔光 御史大夫大司空凡六十八人再入者三人
孔光何武王崇 太尉凡四人大司馬凡二十二人 不兼司
[121-35b]
馬稱大将軍者一人竇嬰 太師孔光太傅孔光王莽太保王舜凡
四人 後漢太尉凡六十四人胡廣三入劉矩馬日殫再入 司徒
凡五十人魯恭胡廣再入 司空凡五十七人牟融三入 太傅凡
十一人 大将軍凡十三人 太師相國一人 大司
馬一人 丞相一人 前漢再世為相周勃亞夫韋賢元成平當晏
後漢四世太尉楊 四世五公袁 唐三世為相張
再世為相凡二十家 蕭氏八葉
[121-36a]
玉海卷一百二十
[121-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