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六百五
宋 李昉等 撰
文部二十一
筆 墨 硯 紙
筆
說文曰楚謂聿呉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釋文曰筆述也述而書之
[605-1b]
博物志曰蒙恬造筆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問曰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也
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柘木
為管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豪非兎豪竹管也
非謂古筆也
又問曰筆有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使史官載事故
以赤管言用赤心記事也
[605-2a]
后妃羣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環以進退也箋云彤管筆赤管也彤管有煒悦
懌女美
曲禮曰史載筆士載言也
漢書曰張安世持槖簪筆槖契槖也近臣負槖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記事孝
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
東觀漢記曰班超字仲升家貧為官傭寫書嘗輟書投
筆嘆曰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筆硯乎
[605-2b]
呉志曰曹公聞孫權以荆州資劉備大懼方作書不覺
落筆於地
南史曰江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
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
授之爾後為詩絶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遒進
又曰鄭灼家貧好學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毎削用之
[605-3a]
隋書曰髙祖復鄭譯官爵令内史令李徳林立作詔書
髙熲戱謂曰筆乾譯答曰出為方岳杖䇿言歸不得一
錢何以潤筆上大笑
又曰劉行本累遷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
朝典筆硯持至御坐則承御大夫取以進之及行本為
掌朝將進筆於帝承御復欲取之行本抗聲謂承御曰
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職
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筆帝
[605-3b]
曰然因令二司各行其所職
國朝傳記曰虞監草行本師於釋智永智永長居樓上學
業
唐書曰柳公權為司封員外郎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
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
也
五代史周史曰和凝年十七舉明經至京師忽夢人以
五色筆一束以與之謂曰子才可以舉進士自是才思
[605-4a]
敏贍年十九登進士
又曰馬裔孫初為河東從事因事赴闕宿于邏店其地
有上邏神祠夜夢神見召待以優禮手授以筆一大一
小覺而異焉及為翰林學士旋知貢舉私自謂曰此二
筆之應也洎入中書吏奉二筆熟視大小如昔夢中所
授
漢官儀曰尚書令僕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篆題曰
北宫工作
[605-4b]
西京雜記曰漢制天子筆以錯寳為跗毛皆秋兎之毫
官
金
揚子法言曰搥提仁義絶滅禮學吾无取焉五帝者三
王之筆舌寧有書不用筆言不由舌耶刀不利筆不銛
宜加砥削之
論衡曰知能之人須三寸之舌一尺之筆然後能自通
神仙傳曰李仲甫潁川人漢桓帝時賣筆遼東市一筆
[605-5a]
三錢如无錢亦與筆
魏末傳曰司馬宣王欲誅曹爽呼何晏作奏曰宜上君
名晏失筆于地
世說曰王東亭嘗夢有人與大筆其管如椽既覺與人
云當有大手筆事不日烈宗晏駕哀䇿謚議三者並所
作也
傅子曰漢末一筆之匣雕以黄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
文以翡翠此筆非文犀之植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
[605-5b]
兎之
王羲之筆經曰漢時諸郡獻兎毛書鴻都門惟有趙國毫中
用時人咸言兎毫无優劣管手有巧拙
又曰有人以緑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録之多年斯亦
可愛玩詎以金寳雕琢然後為貴也
又曰昔人或以琉璃或以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
筆須輕便重則躓矣
筆墨法曰作筆當以鐵梳梳兎豪毛及羊青毛去其穢
[605-6a]
毛使不髯茹羊青為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
東宫舊事記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筆四十枝銅博山筆牀一副
搜神記曰王祐病有鬼至其家留赤筆十餘枝在薦下
曰可使人簮之出入辟惡凡舉事皆無恙
荆楚歳時記曰陸士衡云魏武帝劉媫妤以七月七日
祈
嶺表録異曰畨禺地無狐兎多用鹿毛野狸毛為筆又
昭富春勒等州則擇雞毛為筆其用也亦與兎毛无異
[605-6b]
又曰嶺南无兎嘗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筆者醉失
之大懼因剪鬚髩為筆筆甚善更使為之工者辭焉語
其由以實對遂下令使一户輸人鬚或不能致輒責其值
墨
釋名曰墨晦也言似物晦黒也
漢書王莽傳曰漢兵起莽以墨汚渭陵延陵周垣
東觀漢紀曰和熹鄧后即位萬國貢獻悉禁絶唯歳供
紙墨而已
[605-7a]
范子計然曰墨出三輔上價石百六十中三十下十
韋仲將筆墨方曰合墨法好醇烟𢷬訖以細絹蓰于缸
中
露蓰慮失飛去不可不愼墨一斤好膠五兩浸梣皮汁
中梣江南樊鷄木皮也其皮入水緑色解膠又益墨色
可下雞子白去黄五枚亦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皆别
治細蓰都合調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𢷬三萬杵杵多
益善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乾凍鎔
[605-7b]
見風日碎破重不得過二兩
蔡質漢官儀曰尚書令僕丞郎月賜隃糜大墨一枚小
墨一枚
東宫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香墨四丸
修復山陵故事曰𤣥宫物有墨五丸
神仙傳曰漢桓帝徴仙人王逺逺乃題宫門四百餘字
皆說方來之事帝惡之削去内字復見墨入板裏
[605-8a]
不足明報
曹植樂府詩曰墨出青松烟筆出狡兎翰古人感鳥跡
文字有改判
葛洪神仙傳曰班孟不知何許人也舒紙于前嚼墨一
噴皆成字竟紙各有意義
趙壹非草書曰後世慕崔杜張芝專欲草書為務十日一
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墨屈指畫地爪折鰓出
亦效顰之增醜也
[605-8b]
陸雲與兄機書曰一日上三臺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
云燒此消復可用然不知兄頗見之不今送二螺
鄭氏婚禮謁文讃曰九子之墨藏于松烟
盛宏之荆州記曰筑陽縣有墨山山石悉如墨
戴延之西征記曰石墨山北五十里山多墨可以書
潯陽記曰廬山有石墨可書
灾祥集曰天雨墨君臣无道䜛人進
[605-9a]
李尤研墨銘曰書契既造研墨乃陳烟石附筆以疏以
申
顧野王輿地志曰漢時王朗為㑹稽太守子肅隨在郡
住東齋中夜有女從地出稱越王女與肅語曉别贈一
丸墨肅方注周易因此才思開悟
硯
釋名曰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晉書懷帝陷于平陽劉聰引帝入燕謂帝曰卿為豫章
[605-9b]
王時朕與王武子俱造卿武子稱朕于卿卿言聞名久
矣卿以所作樂府文示朕曰聞君善詞賦試為㸔也朕
與武子
朕得十二籌卿與武子俱得九籌卿又贈朕柘弓銀硯
卿頗憶否帝曰安敢忘之恨爾日不得早識龍顔
唐書曰柳公權常寳惜筆硯圖書自扄鐍之常評硯以
青州石末為第一言墨易冷綘州黑研次之
太公金匱曰研之書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605-10a]
伍緝之從征記曰夫子牀前有石硯一枚製甚古樸葢
孔子平生時物也
西京雜記曰天子以玉為硯取其不凍
拾遺記曰張華撰博物志奏武帝帝賜青鉄硯是于闐
國所獻鑄以為硯
魏武帝上雜物疏曰御物有純銀參帶䑓硯一枚純銀
參帶圓硯大小各一枚
[605-10b]
見汝成人以吾所用硯與之至五嵗祖母以此言告喬
便執硯啼哭
東宫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石硯一枚
崔實四民月令曰正月硯凍釋命童㓜入小學學篇章
十一月硯凍命童㓜讀孝經論語
世語曰曹爽與明帝少同筆硯
晉傳𤣥硯賦採隂山之潜璞簡衆材之修宜節方圓以
定形鍜金鉄而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儀木
[605-11a]
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采漆之膠固含冲徳之清𤣥
永嘉中記曰硯溪一源中多石硯
劉澄之宋永初山川古今記曰興平石穴深二百許丈
石青色堪為硯
釋名曰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
服䖍通俗文曰方絮曰紙
東觀漢記曰黄門蔡倫典作上方造紙所謂蔡侯紙也
[605-11b]
董巴記曰東京有蔡侯紙即倫也用故麻名麻紙木皮
名榖紙用故魚網作紙名網紙也
王隠晉書曰魏太和六年博士河間張揖上古今字詁
其巾部云紙今帋其字從巾古之素白依書長短隨事
截絹枚數重沓即名幡紙字從系此形聲也後和帝元
興中中常侍蔡倫以故布𢷬剉作紙故字從巾是其聲
雖同系巾為殊不得言古之紙為今紙
崔鴻前燕録曰慕容雋三年廣義將軍岷山公黄紙上
[605-12a]
表雋曰吾名號未異于前何便宜爾自今但可白紙為
疏
上每得永表啓輒執玩咨嗟自嘆供御者不及也
唐書曰杜暹為婺州叅軍秩滿將歸吏胥以紙萬餘張
贈之暹惟受百幅時人嘆曰昔清吏受一大錢何異也
語林曰王右軍為會稽謝公乞紙庫中惟有九萬枚悉
與之桓宣云逸少不節
[605-12b]
拾遺記曰張華獻博物志賜側理帋萬畨南越所獻也
後人言陟里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帋其理縱横袤
側因以為名
世説曰戴安道就范宣學所為范宣讀書亦讀書范宣
抄紙亦抄紙
桓𤣥偽事曰古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
皆以黄紙代之
[605-13a]
石虎鄴中記曰石虎詔書以五色紙著鳯雛口中
范寗教曰土紙不可以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
盛宏之荆州記曰棗陽縣一百許歩蔡倫宅其中有造紙具
其傍有池即名蔡子池倫漢順帝時人始以魚網造紙
縣人今猶多能作紙葢倫之遺業也
異苑曰張仲舒在廣陵晨夕輒見門側有赤氣布空中
忽雨綘羅于其庭周廣七八分長五六寸皆以箋紙繫之
廣長亦與羅等紛紛甚駛經宿仲舒暴疾死
[605-13b]
孫放西寺銘曰長沙西寺層搆傾頽謀欲建立其日有
童子持紙花揷地故寺東西相去十餘丈于是建刹正
當花處
傅咸紙賦曰既作契以代繩又造紙以當䇿
花中宮穀樹固以慚茲靡滑謝此鮮華
東宫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麻紙敕紙法各
一百
[605-14a]
[605-14b]
太平御覽卷六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