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四十八
宋 李昉等 撰
地部十三
南楚諸山
靜山 驚磯山
黄鶴山 烽火山
雞翅山 闔閭山
[048-1b]
印山 朔山
望夫山 翠屛山
九宫山 角山
鐘臺山 武昌山
樊山 西塞山
白雉山 鳯栖山
神人山 南昌山
松門山 馬當山
[048-2a]
釣磯山 雞籠山
五女山 射的山
石印山 龍虎山
羊山 羅霄山
鍾山 望鳯山
昌山 石室山
黄唐山 儲潭山
赤石山 螺亭石山
[048-2b]
上洛山 空山
梓潭山 柴侯峽山
官山 君山
盤固山 歸美山
莫巨山 五章山
麻山 鄧公山
明府山 鶴嶺山
[048-3a]
石虹山 洪崖山
静山
江夏圗經曰静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其山廽聳無
連接曲澗清流山林茂峻可以息諸仁智栖逰羽客故
名静山
驚磯山
江夏圗經曰在縣東九十里其山無連接西南俯臨大
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以為名
[048-3b]
黄鶴山
有仙人控黄鶴於山故以為名故梁湘東王晉安寺碑
云黄鶴從天而夜響是也
烽火山
江夏圗經曰烽火山在縣東北四十里
梁典曰梁武征齊頓軍於此舉烽火相映故名烽火山
雞翅山
[048-4a]
江夏圗經曰雞翅山在縣南八十里昔有金雞飛集於
此故名雞翅
舊記云金水有金雞翅山鷄向南飛産金於此水故名
金水
闔閭山
武昌記曰昔闔閭與伍子胥屯衆於此山為城故曰闔
閭
子胥將吳兵攻破楚掘楚平王之墓葢嘗屯軍於此山
[048-4b]
是也
印山
武昌記曰奉新縣有渚石臨水髙三十丈上有字髣髴
似印故曰印山
輿地志云縣西有石臨水高三十丈有書字為印山此
即是也
朔山
武昌記曰朔山有竹長一十餘丈圍數尺常有聲天將
[048-5a]
雨此竹鳴焉今無此竹
望夫山
輿地記曰望夫山上有望夫石層生蕪菁遂以名山
有石髙三丈形如女人謂之望夫石
又記曰武昌郡奉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者
今古相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逺赴國難㩦弱子餞
送於此山既而立望其夫乃化為石因此為名焉
翠屛山
[048-5b]
輿地志曰江水入富池一百八十里得奉新上流三百
里有城山三面壁立一面峻極水是奉新大源本名石
城山天寶五載改為翠屏山
九宫山
武昌記曰九宫山西北陸路去州五百八十里其山晉
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宫殿於此山遂以為名
角山
武昌記曰天欲雨其山有聲如吹角以此為名
[048-6a]
鐘臺山
武昌記曰鐘臺山在縣東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洞側
有李邕讀書之所荒基遺址石室花木猶在上有一石
臺臺上有一鐘或時鳴響逺近皆聞故名鐘臺山也
武昌山
續捜神記曰晉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採茗遇
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西示以聚茗而後去俄而復還
乃探懐中橘遺精精怖負茗急歸
[048-6b]
樊山
江夏圗經曰樊山西陸路去州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
英山東數十步有岡岡上甚平敞青松緑竹常自蔚其
下有水溪凛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有蟠龍石謝元
暉詩云樊山開廣宴是也
往往有驗
武昌記曰樊山孫權常獵於下見一姥問獵得何物答
[048-7a]
曰只獵得一豹曰何不見其尾言訖忽然不見權於後
立廟祀之
西塞山
江夏風俗記曰西塞山髙一百六十丈週廻三十七里
峻崿横江危峰斷㟁長波所以東注髙浪為之西翻
袁宏東征賦云沿西塞之峻崿是也
又江表傳云劉勲敗於彭澤因走入楚江聞皖已沒遂
投西塞
[048-7b]
白雉山
江夏圗經曰白雉山其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獅子嶺後
有
冶烹煉
鳳栖山
江夏圗經曰鳳栖山西北陸路去州二百二十五里吳
建興年中鳳凰䧏此山因以為名山有石鼓鼓鳴則雨
神人山
[048-8a]
帝厯記曰神人山吳建衡三年有神人乗白鹿從此山
出名神人山
南昌山
豫章圗經曰南昌山者昔吳王濞鑄錢之山時有夜光
遥望如火以為銅之精光
梁氏十道志云以豫章有銅山山中有洪井飛流懸注
其深無底是也山有洪崖先生錬藥之井亦號洪崖山
有石
[048-8b]
松門山
豫章圖經曰松門山者以其多松遂以為名北臨大江
及彭蠡湖口山上有石鏡光明照人謝靈運彭蠡湖口
詩云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是也
馬當山
九江記曰馬當山高八十丈週廻四里在古彭澤縣北
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馬形廻風急擊波浪
涌沸舟船上下多懐憂恐山際立馬當山廟以祀之
[048-9a]
釣磯山
異苑曰釣磯山者陶侃甞釣於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
枚還掛壁上後化成赤龍從空而去其山石上猶有侃
迹存焉
郡國志曰江州雞籠山山有石雞冠距如生有道士李
鎮住此山下常賞翫之雞一旦自毁鎮曰雞既如此吾
其終乎果卒
[048-9b]
五女山
郡國志曰江州五女山始皇死五女𦵏此山天昏毎聞
筝笛之聲
射的山
郡國志曰射的山者故老相傳云上有玉在石壁内遥
望似有白處曽有胡人來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得今
逺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石印山
[048-10a]
吳志曰天璽元年鄱陽郡言厯陵山石有文理成字巫
言
王
又按江氏記云厯陵有石印山臨水高百丈有七穿騈
羅穿中色黄赤相續因謂之石印山
龍虎山
信州圗經曰龍虎山在貴溪縣二山相對溪流其間乃
張天師得道之山
[048-10b]
羊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商安縣西有羊山山有燃石黄色而
理麄以水灌之便熱若石灰以鼎置之烹煮可熟
羅霄山
王孚安成記曰萍鄉羅霄山澤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
吏人禱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中即雨水懸輳井
溢輙令木涌出而雨止蓋潛龍之穴也以陽居隂神精
上通
[048-11a]
雨者也
鐘山
裴子野宋略曰永嘉元年鐘山因洪水有鐘從山流出
時人得之送上驗銘云是秦時樂器因以為名
又安成記曰鐘山臨水阻峽春夏則湍洑涌沸湧上白
沙如米兩㟁石山各有九十餘里以之候嵗若一㟁偏
饒則其方豐稔民以為凖
望鳳山
[048-11b]
宜春圗經曰望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一峰逺觀
似鳳因以為名
昌山
宜春圗經曰昌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名傷山週廻連延
一百八十里袁江流于其間巨石枕﨑潺激舟人上下
多傾覆
徴乃改為昌山
石室山
[048-12a]
宜春記曰郡有石室山山有數石室相通髙十餘丈皆
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因以為名
黄唐山
輿地志曰贛縣黄唐山有石室數千間屋上通天窗下
有方榻者二十人巾櫛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
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跡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
繁茂水石幽絶蓋靈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輙聞
山室有笳鼓簫樂之音
[048-12b]
鄧徳眀記云有石子如彈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復見
他日復有其山獨立髙一千三百丈相傳以石室呼為
黄唐
儲潭山
南康記曰儲潭山俯臨清潭有儲君廟因以名焉
輿地志云咸和二年刺史朱偉所立常有漁者釣於此
潭得金鎻索引舟中長數百丈忽一物随鎻而來其形
如水牛眼赤角白見人驚駭拽走而漁以刀斷得數尺
[048-13a]
䆒不知其所由然也
赤石山
南康記曰赤石山大石連聳燦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
玉房瓊室耆舊相傳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稱安道士
者不知何許人被服巾褐栖於此山中數十年忽失所
在其後時復有見者天寳六年勅改為玉房山
螺亭石山
[048-13b]
採螺忽夜中見衆螺張口亂噉其肉貧女乃死其伴因
殯水傍其冢化為巨石螺殻無數號曰螺亭石山
上洛山
輿地志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類也形似人語亦
如人遥見分眀近則藏隠能斫杉枋聚于髙峻之上與
人交市以木昜人刀斧交關者前置物枋下却走避之
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隨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有
死者亦哭泣殯𦵏嘗有山行人遇其𦵏日出酒食以餉
[048-14a]
人山中有石墨可書
空山
南康圗經曰空山晉咸康五年太守庾恪於西山麓中
建立神廟厯代祈雨最有靈應
資此山雖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
金雞山
南康記曰金雞山臨貢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廣四尺
[048-14b]
一石正當穴口如彈丸嘗有金雞出入此穴晉義熈中
再三出見有人挾彈放丸於穴口化為石其雞至今不
見因號曰金雞穴宋永初中又見栖翔於此
峽山
南康記曰峽山上時有夜光飛焰遥見若火炤燎于原
從峽泝流數十里有石臨水名曰蛟窟天寶六載勅改
名夜光山
梓潭山
[048-15a]
南康記曰梓潭山有大梓樹吴王令都尉肅武伐為龍
舟
乃當得行遂依其言以童男女牽拽没於潭中男女皆
溺焉其後天晴朗髣髴若見人船夜宿潭邊或聞歌唱
之聲因號梓潭焉
柴侯峽山
南康記曰柴侯峽山漢靈帝時有劉叔喬避地於此死
𦵏村側自云柴侯墓晉末喪亂有發其塜者忽有大風
[048-15b]
雨棺及松柏悉飛渡水移上此峰其棺乃化為石因是
名焉
官山
南康記曰官山天寶六年改名珠玉其山髙峻出善鳥
香草嘗有人於此山見大珠玉相傳謂之官山
君山
南康記曰君山翠麗鮮眀遙若臺榭一名曰媧宫亦曰
女姥
[048-16a]
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眀静頗聞上有鼓吹之
聲
盤固山
南康記曰盤固山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按此
石井五百年水一湧起髙數丈銅人以手掩之其水即
止其山盤紆峻嶒因號盤固山焉
歸美山
南康記曰歸美山髙數百丈逺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
[048-16b]
謂之神闕其山有水出焉四面嶮峻自然有石城髙數
十丈週廻三百步又有石峽左右髙五六十丈勢若雙
闕其状入雲復有古石室色如黄金號為金室有鸀鳥
形色鮮潔自愛毛羽其隻者或鑒水悲鳴自絶方知孤
鸞對鏡為不虛矣山頂有木枋數百片髙危非人力所
及
莫巨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巖内有石人坐石盤上體有塵埃則
[048-17a]
興風雨洗訖晴日遍體潔朗如玉瑩浄民以為凖焉
五章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五章山絶岩嶮峭有蜜蜂依之為房
其形如笠採者皆懸磴數十丈然後獲之
麻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麻山或登之者望廬岳彭蠡皆在其
下有黄連厚朴恒生焉又有楓樹及數千年者如人形
眼鼻口全而無臂脚入山往往見之或斫之者皆出血
[048-17b]
人以籃冠其頭眀日輙失籃俗名楓子鬼其山竹木稠
宻如麻因名麻山天寶六年職方奏改為豐材山焉
鄧公山
塲儀鳳二年邑人祭山山頹䧟焉按開山記云總章二
年邑人鄧逺經刺史豆盧公陳開山之便㝷為山䧟後
人立鄧公廟焉
眀府山
[048-18a]
信州圖經曰眀府山在縣東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鳴
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必有烟霧蓋其頭故老相傳
祈請有驗
鶴嶺山
信州圖經曰鶴嶺山自貴溪縣界崗阜鱗次北入縣境
嶺上多松樹有鶴窠因名鶴嶺山
石虹山
鄱陽記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牀可容置數
[048-18b]
百水
而渡文彩青赤若虹蜺因名為石虹山
洪崖山
豫章記曰按舊經云古老相傳有洪崖先生者居此山
上故以為名
又列仙傳云洪崖山者山之陽有洪唐山寺中有洪崖
壇每亢旱禱此
太平御覽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