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87 元明事類鈔-清-姚之駰 (WYG)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明事類鈔卷七
           監察御史姚之駰撰
  政術門二/
   重農
勸農官 元史至元九年命勸農官舉察勤惰
耕織圖 虞集文元置十道勸農使皆慎擇其人親歴
 原野而教之功成省歸憲司憲司置四僉事其二乃
[007-1b]
 勸農之官故天下守令皆以勸農繫銜憲司以耕桑
 之事上大司農至郡縣大門兩壁皆畫耕織圖也
募耕間田 續通考元至元中募民能耕江南曠土者
 免其差徭又遣官墾甘肅間田給以牛種農器
社長 元經世大典凡縣邑所屬村堡五十家立一社
 擇髙年曉農事者為社長以教督農桑為事凡種田
 者立牌橛於田側書某社某人於上社長以時㸃視
 舉不率教者姓名以授提㸃官責之有疾病凶喪不
[007-2a]
 能耕種者合力助之一社之中災病多者兩社助之
 凡為長者復其身郡縣官不得以社長與科差事
農桑輯要 元史世祖即位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
 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於是頒農桑輯要之
 書於民俾民崇本抑末
分司農 元綱鑑順帝時托克托言近京水地宜募南人
 耕種嵗可得粟麥百萬餘石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帝
 從之乃立分司農司立法佃種所用工價牛具悉從
[007-2b]
 官給
遍歴農家 類函洪武間圜丘成帝出視太子從行因
 命左右導之徧歴農家觀其居處飲食器用
墾田 明紀沐英鎮雲南治水利墾田一百一萬餘畆
 雲南遂為樂土
農桑皷 明紀事本末太祖令民每村置皷凡遇農桑
 時月晨起擊皷會田所怠者里老督責之
耕夫記 明通紀宣宗道路見耕夫因錄其語作耕夫
[007-3a]
 記
同觀收穫 明通紀嘉靖十年無逸殿豳風亭成上召
 翟鑾等同觀收穫諭曰農之辛勤見於紙上不如親
 見為真果為粒粒皆辛苦也
教藝稻 明史藁董應舉萬歴時以御史理天津至山
 海屯務買田十八萬畆廣募耕者畀工廪田器牛種
 濬渠築防教之藝稻凡費二萬六千而嵗收黍麥榖
 五萬五千餘石廷臣多論其功
[007-3b]
開水田 明申時行集京東諸縣多卑窪地可開水田
 如江南耕耨法嵗收自倍徐尚寳主其說墾田以億
 計畆收一鍾而北人恐其起稅如江南也撓之水田
 遂罷盡毁堤岸斥為間田案徐名貞明字孺東貴溪
 人
   漕糧
糧數 元史天下嵗入糧數總計一千二百十一萬四
 千七百八石
[007-4a]
海運 元通鑑朱清張瑄並為海道運糧萬戸詳見海
京糧 元史順帝時命大司農司屯種䧺覇二州以給
 京師號京糧
倉數 元史河西務十四倉京師二十二倉通州十三
 倉
陸運術 元史類編董摶霄言海寜一境不通舟楫惟
 可陸運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
 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
[007-4b]
 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
 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囘計路二十八里日
 可運米二百石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明史藁延
 綏盗起李繼貞請發帑金用董摶霄人運法糴米輸
 軍前莊烈帝不從
罷海運 明紀事本末永樂十三年始罷海運凡漕渠
 在齊魯間者宋禮功為多在江淮間者陳瑄功為多
長運 續通考成祖時海陸兼運後會通河成於淮安
[007-5a]
 諸處設倉令軍船每嵗通運四次所謂支運也宣徳
 時始令民補給脚價及加耗米與運弁則轉運變而
 為兊運也成化時罷𤓰淮兊運裏河官軍僱江船於
 江南水次民加過江之費是兊運變而為長運也
通濟倉 明實錄永樂七年修通州衛十六年置通州
 衛通濟倉
益耗納官 明紀事本末宣徳時陳瑄言支運法軍民
 均勞甚善但民病舍穡往還不若益耗兊軍便因改
[007-5b]
 為兊軍法行之既久耗亦納官矣
支變為兊 明邵寳集我朝支運雖遇災傷民有免徴
 而軍無免運支者不必出當年之居納納者不必供
 當年之軍支蓋通數年之裒益而計之及支變為兊
 向也轉輸今也直達派徴免納叢於一嵗之中矣
冬月兊運 玉堂叢話漕河通張居正謂嵗賦逾春而
 發即水横溢非次即涸乃采漕臣議令以孟冬月兊
 運及嵗初而畢發少罹水患
[007-6a]
四凟畢涉 明王恕漕河圖志序跨江入淮由河達濟
 四凟畢涉舳艫相望者三千里
減耗 續通考𢎞治二年令應天府上元等七縣官田
 糧每石減耗米二斗五升民田每畆勸出米二升其
 餘有差
粟支六年 張居正尺牘運艘過淮無任欣慰今計太
 倉之粟一千三百餘萬石可支五六年鄙意十年之
 上當别有勾當今未敢言也
[007-6b]
一耕十食 劉基感時詩聖人别九州田賦揚為殿豳
 風重稼穡王業丘山奠哀哉㒺稽古生齒徒蕃羡一
 耕而十食何以奉征繕
漕四百萬 吳寛詩幽燕建都邑九鼎從而遷八政一
 曰食仰此東南偏嵗漕四百萬舳艫相後先雲帆罷
 轉海江淮達且沿迤邐經齊魯有渠昔人穿置牐以
 啓閉相時為節宣
官倉行 何景明官倉行帳前喧呼朝不休剪旌分隊
[007-7a]
 聽唱籌富家得粟堆如丘大車檻檻服兩牛鄉間餓
 夫立墻下稍欲近前遭吏罵
   鹽法
紅鹽甘 元史類編寧夏所産紅鹽池不辦課程其池
 隣接陜西環州百餘里紅鹽味甘而價賤解鹽味苦
 而價貴百姓私相販而不可禁約
野鹽 元史至元九年罷遼陽瀕海民煎熬野鹽
鹽利居八 元史世祖時朝廷經費鹽利居十之八而
[007-7b]
 兩淮鹽商獨當天下之半法日以壊以郝彬行户部
 尚書省經理之
撈鹽 元史中統十年命撈鹽户每丁撈鹽一石給工
 銀五錢
地震涌鹽 元通鑑卭州有金鳯茅池二井因地震鹽
 水湧溢民有願作什器煮鹽而輸課於官者從之
海竈圖 名世類苑彭韶進海竈圖䟽曰庶民之中竈
 户尤苦今將兩浙鹽場景物事情畧分八節各繪為
[007-8a]
 圖并述以詩装冊上進庶㡬目擊貧竈之迹
開中 續通考明初天下鹽課俱於各邊開中上納本
 色米豆商人欲求鹽利於近邊轉運本色以待開中
 故邊方粟豆無甚貴之時嘉靖時户部尚書葉淇聽
 商人言更其制而邊儲自此匱矣
不粟而銀 明李文靖鹽法議輸之不粟而銀也不之
 塞下而之鹺司也自度支葉淇始也
停奏討 治世餘聞李東陽疏曰鹽法今大壊各邊開
[007-8b]
 中徒有其名商人無利不肯上納此皆因奏討之弊
 蓋奏討之中有夾帶奏一分則夾帶十分也上然其
 言
鹺有秋 邢侗集姚三讓按山西鹺周視鹺池劑量池
 勢髙下别為塍畦翻車以時轉運不令亢旱潦淖鹺
 乃大有秋
鹽租界 元貢師㤗詩法重鹽租嚴犯界官多魚稅倍
 征闗
[007-9a]
黒井好 明施武煮鹽詞使君不及鬱林亷舊例逡巡
 新例添白井争如黒井好一斤水煮半斤鹽
   茶馬
長短引 續通考至元中定茶課長引短引之法以三
 分取一後置𣙜茶都轉運司於江州總江淮荆湖福
 建之稅遂除長引專用短引
䧏金牌 經濟錄楊一清言我朝之制西畨納馬謂之
 差發我則酬以茶斤較之前代互市得失較然洪武
[007-9b]
 年頒降金牌以定茶馬數目今金牌制廢私販盛行
 畨人不知懐徳畏威坐失茶馬之利此大弊也
折馬 明袁黄羣書備考祖制種馬所以壯京營乃種
 之既久而馬蕃則議折折之既久而價多則議借至
 邊鎮之借者遂沿以為例而太僕大困矣
種馬 明劉大夏疏祖宗之法種馬養在民間正欲孳
 生起俵以備邊用今雖有種馬之額而無種馬之實
易馬 續通考洪武初令陜西洮州河州西寜各茶馬
[007-10a]
 司收貯官茶每年一次差京官捧金牌信符往附近
 畨族將茶易馬上等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七十斤
 下五十斤
中茶 續通考明招商中茶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
 下引三千斤每七斤蒸曬一箆運至茶司官商對分
 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每上引仍給附茶百箆中八十
 下六十名曰酬勞
馬市 明紀事本末嘉靖時仇鸞有貢馬互市之請詳
[007-10b]
 見疆域
餘地何罪 王世貞集羅良司理大名時燕齊之境不
 困賦而困養馬故事養馬而賦金者為牧地賦金而
 免馬者為餘地後併賦金地悉通融養馬矣久之賦
 復如故公曰餘地何罪而重困之乃更為調停蠲减
 焉
   荒政
不罪擅發 元史王克敬除江浙行省都事畨陽大饑
[007-11a]
 總管王都中出倉粟賑之行省欲罪其擅發克敬曰
 畨陽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乃不
 仁乎都中因得免
示糠餅 元史蓋苖為單州判官嵗饑郡遣苖至户部
 請賑部難之苖伏中書堂下出糠餅以示曰濟寜民
 率食此况不得食此者尤多豈可坐視不救因泣下
 時宰悟乃許賑
善法漢唐 續通考元立義倉於鄉社又置常平於路
[007-11b]
 府使饑不損民豐不傷農可謂善法漢唐者矣
廪給流移 明通紀宣宗時山西民饑流移至南陽諸
 郡者十餘萬有司捕逐死亡者多上聞之曰民饑流
 移豈其得已驅逐使之失所不仁甚矣其即發倉廪
 給之隨其所至居住有捕治者罪之
秋賑 明蔡清集何喬新按察河南時大水民艱食舊
 制賑貸貧民至秋罷公曰止於秋者以秋成可仰也
 今秋田無收賑可已乎命如舊賑之麥熟乃止
[007-12a]
識額授票 獻徴錄同安大饑俞大猷領賑東偏每詣
 一鄉令民敷地而坐公徧行坐間審其餓者以藥識
 其額就授以票使得受榖於官既不病里胥墨冐而
 饑民又無離鄉而死者
濟農倉 泳化編周忱巡撫江南諸郡大稔朝廷詔許
 以官鈔平糴且勸借儲峙以待賑忱承命於各縣置
 倉分貯名曰濟農倉
救荒令 羣書備考凡救荒洪武六年有蠲免稅糧之
[007-12b]
 令二十六年有先發倉廪然後奏聞之令永樂二年
 有星口借給之令六年有各項停徴之令景㤗四年
 有有力囚犯給米賑濟之令
散銀 明朱睦㮮集山東大饑議出帑銀三萬賑之徐
 有貞曰散銀有弊無益饑者李賢曰天下事未嘗無
 弊顧奉行何如耳散銀有弊而不貸將聽其饑死乎
 上以為然命增銀四萬兩民賴以活
救荒錄 名世類苑王莊毅巡撫江北時淮南大祲公
[007-13a]
 不待奏報大發廣運倉賑之近者人日飼之粥逺者
 量散以米流移者給米以為道食被鬻者贖其人以
 還擇醫四十人空庾四十楹處流民之病者其死者
 給以棺為叢冡葬之或述公行事為救荒錄傳世
糴以升斗 玉堂叢話京師饑陳俊奉勅發太倉粟百
 萬減價糶之有乗時射利者俊請凡糴以升斗計滿
 一石者閉不與由是饑者獲濟
救荒平政 明楊繼盛集京師有捨米飯及減價賣米
[007-13b]
 之惠人皆聞風而來而又鮮有實惠每至凍餓以死
 夫救荒自有均平之政若令各處撫按作急賑濟然
 後給示諭之使各歸鄉里又將所捨之米預支二三
 十日以為囘家之費則窮民有鄉井飽食之樂京師
 無死亡道路之慘矣
&KR0702轉糴 明朱坤集茅坤補丹徒令時旱饑徐沛間
 稍登而閉糴公移&KR0702諸司詞多剴切遂得弛禁於是
 搜庫金五千兩并導富民出貲收糴於稔鄉歸而出
[007-14a]
 糶價踴者平矣
救荒本草 獻徴錄周定王以庶草多可佐饑乃購諸
 野人得四百餘種植圃中躬自辨别察其成熟繪圖
 而注疏之作救荒本草四卷
發賑旁縣 獻徴錄梁泂奉命賑徐州時蕭碭二縣亦
 饑泂欲賑之有司以未有命沮泂泂曰民皆王民可
 坐視其死耶有罪吾自任之遂發粟賑濟事聞太宗
 嘉之
[007-14b]
糴糧貯倉 續通考正統時楊士竒言太祖備荒有制
 郡縣悉出官鈔糴糧貯倉以時散歛嵗久滋弊榖盡
 倉毁請京官往督之五年敕立預備倉發所在庫銀
 糴糧貯焉
贖鍰糴榖 續通考嘉靖時許纉言郡縣贖鍰引稅多
 乾没宜令糴榖備賑從之
   刑法
循金律 元史元興其初未有法守百官斷理獄訟循
[007-15a]
 用金律頗傷嚴刻
用七 元經世大典五刑自七下至一百七數用七者
 考之元以前斷獄皆用成數大徳中刑部尚書王約
 言國家用刑寛恕笞杖十減其三故笞十減為七今
 之杖一百者宜止九十七不當又加十也議者憚於
 變更其事遂寢
誤殺罰銅 元史濟陽縣有牧童持鐵連擊野雀誤殺
 同牧者繫獄數嵗達爾瑪曰小兒實無殺人意難以
[007-15b]
 定罪罰銅而遣之
身被五刑 元通鑑曺伯啟言五刑者刑異五等今黥
 杖徒役於千里之外百無一生還者是一人身被五
 刑也法當改
焚獄具 元史富珠哩翀往淮東覈憲司官聲時憲臣
 尚刑多置獄具翀曰國家所以立風紀將肅清天下
 初不尚刑也取其獄具焚之
繩索法 元典章王儀為刑部侍郎能以一繩縛囚令
[007-16a]
 其徧身痛楚稍重則四肢斷裂號王侍郎繩索法
贓吏治喪 元綱鑑順帝時有議贓吏遭喪不許歸葬
 須竟其獄者右司郎中成遵曰惡人固可怒然與人
 倫孰重議遂寢
贖俸 泳化編洪武中工部尚書坐法當笞太祖曰六
 卿不宜以細故辱命以俸贖罪後百官有過皆許贖
 俸葢始此
審駁成卷 吾學編王恭毅任兩法司及畿籓多所平
[007-16b]
 反諸所審駁㑹文切理倫要簡暢轉相傳錄類成卷
 籍至今法司行之
八字五服 續通考明律以名例攝科條以八字括詞
 議以五服參情法以墨湼識盗竊凡死刑並讞上巳
 乃聽决
焚㑹定書 續通考宣徳時王恕言近日書坊刋大明
 律後有㑹定見行律一百八條皆輕重失倫不可行
 於天下法司㑹議自後斷罪悉依大明律并奏准現
[007-17a]
 行事例不得用會定律條仍行書坊即將刻本燒毁
抱案聽讀 明周忱墓誌文襄欲活一死獄而無路形
 於憂嘆使吏抱成案讀之至數萬言背手立聽至一
 處忽然㸃頭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折獄緣文 明文徴明集薛君采折獄詳明所當必允
 緣餙以文條例燦然一時法家咸推之
枷鎖香 楊繼盛朝審口吟詩風吹枷鎖滿城香簇簇
 爭看員外郎
[007-17b]
廷杖 明伍袁萃集自古言官無杖辱者國初間有之
 然皆不去衣重綿裹受汪直用事或教之曰言官不
 怕貶只怕杖耳於是始去衣痛懲後宰執亦效尤而
 斃杖下者多矣
重氊叠帊 嘉靖注畧林俊言古者撻人於朝辱之而
 已成化初廷杖容令重氊叠帊至劉瑾始啓觧衣之
 端釀成撻死之慘非祖宗仁厚之意
胡藍獄 明紀事本末太祖時胡惟庸之獄僚屬黨與
[007-18a]
 被誅者凡萬五千人藍玉之獄坐黨論死者可二萬
 人
𤓰蔓抄 王鏊集景清醢上晝寢夢清入繞殿追之曰
 清猶能為厲耶命籍其鄉轉相攀染至數百千人謂
 之𤓰蔓抄明曾朝節方正學祠詩𤓰蔓抄雖毒遺文
 百世傳
鴆血染衣 泳化編太祖用法過嚴一時仕者多以鴆
 血染衣帶一有捕命即吮帶死每早朝即與妻子泣
[007-18b]
 訣至暮則相慶更生
二字獄 明紀事本末英宗復辟徐有貞嗾言官以迎
 立外籓議劾王文并誣于謙下獄勘之無騐法司阿
 石亨軰乃以意欲二字成獄
犯聖經 嘉靖注畧楊繼盛論嚴嵩刑部受嵩指論絞
 或問郎曰繼盛絞犯何律曰不犯律犯聖經耳直而
 無禮則絞也滿朝傳為美談
遣緹騎 天啓注畧許顯純勘問汪文言受魏忠賢指
[007-19a]
 羅織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諸人於是内傳㫖遣緹騎
 逮之明紀事本末御史楊仁願言臣子獲罪但勅撫
 按檻車送詣未為不可緹騎一遣為害實深
用比律 文徴明集吳愈為比部郎内庫遺火事連中
 司坐死者數人公具獄以比請尚書言情罪既得奚
 比為公曰法如是不可踰也獄上當讞者稱善曰此
 所坐非正律宜以比言卒改用比律奏之
焚燬非刑 明通紀莊烈帝元年詔曰非法非刑慘毒
[007-19b]
 異常豈盛世所宜有今遵高皇帝勅概從焚燬
   賄賂
羊羔利 元史時州縣多貸回鶻賈銀以償官息動累
 數倍名羊羔利至奴其妻子猶不足楚材奏令本利
 相侔而止民所負者官代償之
棒頭血 楊維楨集四溪吏某積金若干盛以巨木櫃
 妻曰此非金櫃乃血櫃耳吏問故曰棒頭舊血漸新
 血櫃裏黄金壓白金櫃非血乎
[007-20a]
四髙會 弇州史料嚴世蕃積貲滿百萬輒置酒一髙
 會其後四髙會矣而乾没不止
以錢償 明紀給事韓一良言今之世何處非用錢之
 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向以錢進安得不以錢償臣起
 家縣官居言路知縣令行賄之首而給事納賄之魁
 今但咎守令之不亷然守令亦安得亷乎
黄白米 明史藁宦者李廣死於其家得路籍多文武
 大臣名餽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曰廣食幾何家亦甚
[007-20b]
 隘豈能容是左右曰黄米者金白米者銀也帝怒下
 法司究交結廣者
京債 明紀事本末劉瑾用事諸司官朝覲者各歛銀賂
 之多貸於京師富豪復任日取官庫賠償名曰京債
古器貨賂 明王穉登集往時吳中古器物視今價不
 能一二今讀邸中書若某人為御史則曰以某器進
 某人為監司則曰以某圖入是古鐘鼎金石圖書為
 金錢貨賂矣
[007-21a]
掃錢 明季遺聞福籓稱制江南馬士英借徴餉名賣
 官鬻爵時人語曰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書帕長安 明趙南星疏司選者每遇退朝羣遮留講
 陞講調至署則公書私書闐户盈几所謂面皮世界
 書帕長安也
戲雙陸 元史哈瑪爾寧宗乳母之子順帝深眷之官侍
 御史嘗與帝雙陸為戱又宻進西天僧以運氣術媚
 帝帝習為之號演揲兒法
[007-21b]
以言利進 元綱鑑盧世榮初以言利進太子深非之
 曰財非天降安能嵗取贏乎後伏誅
   佞幸
折栁鼓譟 明通紀成祖寵任紀綱既久端午帝與羣
 臣射栁綱屬鎮撫龎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栁鼓譟
 以覘衆瑛如其言無敢糾者綱喜曰是無能難我矣
 遂謀不軌
臣安進 皇甫庸紀畧憲宗崩宫中得疏一篋皆房中
[007-22a]
 術也紙尾悉署臣安進太監懐恩袖至閣下示安曰
 是大臣所為乎安慚汗不能出一語案萬安時為大
 學士
遣校偵事 明史藁天順時逯杲大幸遣校尉偵事凡
 四方大吏及富家多進伎樂貨賄以祈免親籓郡王
 亦然無賄者輙執送於是天下朝覲官大半罹罪
學五雷法 明紀事本末憲宗好方術李孜省乃學五
 雷法厚結中官以符籙進賜金冠法印至擢禮部侍
[007-22b]
 郎掌通政
大小丞相 楊繼盛疏嵩以臣而弄君之權世蕃復以
 子而弄父之柄京師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謡
枕卧 明史藁錢寜得幸賜國姓為義子其名刺自稱
 皇庶子帝在豹房常醉枕寜卧百官候朝至晡莫得
 帝起居宻伺寜寜來則知駕將出矣
煉秋石 獻徴錄顧可學以進士官叅議家居十年瞷
 上好長生重賄相嵩自言能煉秋石服食却老遂得
[007-23a]
 進用累擢至禮部尚書然惟帶空銜支俸不與聞公
 事
兼公孤 弇山堂集陸炳以乳媪子得幸勢傾天下累
 加太保兼少傅掌錦衣如舊故事三公無兼三孤者
 僅於炳見之
四字諡 嘉靖注畧邵元節入京大加寵信後拜禮部
 尚書死時帝為出涕賜少師葬用伯爵禮禮官擬諡
 榮靖不稱㫖又擬文康帝遂兼用之互見道士
[007-23b]
   權奄
釋奠風異 元通鑑武宗遣宦者李邦寜釋奠於孔子
 方行禮忽大風起殿上及兩廡燭盡滅燭臺底銕鐏
 入地尺許無不㧞者邦寜慚悔累日
失鐵牌 獻徴錄太祖置鐵牌髙三尺上鑄内臣不得
 干預政事八字在宫門内王振惡之一夕忽失牌所
 在
西厰 明紀事本末憲宗命太監汪直詗刺外事遂置
[007-24a]
 西厰初永樂中因僇建文諸臣設東厰主刺奸至是
 名西厰以别之明商輅集去嵗有妖物出自西北遶
 城傷人當時人言必有應騐及妖怪方息遂立西厰
 一如妖物害人之時若不除革禍卒難消
呼先生 王鏊紀聞王振之横天子亦以先生呼之三
 殿初成宴百官故事宦官雖貴寵不與上乃使人視
 王先生何為振方大怒曰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
 坐乎使以復命乃命振由東華中門出使百官候振
[007-24b]
 拜振始恱
兩帝 疏議輯畧劉瑾肆惡四川巡撫林見素上疏以
 為今日近而京師逺而天下皆有兩皇帝之謡曰朱
 皇帝劉皇帝又曰坐皇帝立皇帝
入覲投冊 明紀事本末莊烈帝時總理太監張彛憲
 請入覲官投冊以隆體統許之僉事袁繼咸上言諸
 臣未覲天子之光先拜内臣之座士大夫尚得有亷
 恥乎
[007-25a]
老伴來 明陸釴漫記宦官覃吉識大體通書史輔導
 東宫之功為多東宫嘗念髙王經而吉適至駭曰老
 伴來矣即以孝經自携吉跪曰主得無念經乎曰否
 吾才讀孝經耳其見畏如此
垂手小扶 王世貞觚不觚錄馮璫勢張甚固安武清
 以長樂尊父見之亦叩頭惟謹馮少屈膝荅之曰皇
 親免禮而已若駙馬叩頭則垂手小扶之耳
笞寄尚書 嘉靖注畧太監崔文奴横索民錢刑部鞠
[007-25b]
 之文請㫖移訊錦衣尚書林俊不與文劾俊抗㫖即
 收捕告人捶之叱曰此笞寄與尚書
内臣總兵 明紀事本末英宗使太監曺吉祥監定西
 侯軍號都督多選降丁騎射以從此内臣總兵之始
呼士錄書 吳中故語成化時太監王敬以采藥材書
 籍至江南横暴尤甚呼士子錄書至千餘卷或不如
 意則出梵經使鈔之得賂而止方近秋試復以紙牌
 召集諸生於是有三學罵王敬一事
[007-26a]
刻沉香 明紀事本末英宗復辟悔殺王振乃刻沉香
 木為振形葬之祀智化寺焉
厰臣並㫖 天啓注畧時有㫖稱朕與厰臣軫念云云
 嗣後聖諭皆上與厰臣并稱而不名
蟒玉趨隨 明楊漣疏魏忠賢進香涿州鐵騎之簇擁
 如雲蟒玉之趨隨耀日警蹕傳呼清塵墊道
富貴自在 明紀事本末闖賊薄彰義門太監杜勲縋
 城上入見大内張皇賊勢語守璫輩曰吾黨富貴自
[007-26b]
 在也
秉筆尊 明周宗建感事詩宫禁髙皇誥尚存只今秉
 筆自言尊
 
 
 
 
 元明事類鈔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