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四十五
戶部
鹽法上
一直省鹽課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行
六百三十八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引課入五百
五十六萬五百四十兩有竒又盈餘銀一百四
十五萬四千四百一兩有竒
[048-1b]
一
盛京鹽行奉天錦州二府屬以奉天府尹兼理轄
鹽場二十黄旗場竹心臺場大板橋場小板橋
場葫蘆套場甜水河場天橋場二道溝場三道
溝場四道溝場柴河溝場白馬溝場劉三場柳
柴場小鹽場料河堡場團山堡場鐵廠屯場鐵
廠屯河西場芝麻灣場均以州縣佐雜官兼司
之○天聰五年定令守邉官兵稽察煎鹽○七
[048-2a]
年定煎鹽人照價每兩納稅三分帶私鹽者以
其半入官○順治元年定奉錦各屬鹽場嵗辦
供應
陵寢
長白山祭祀所需白鹽
上用白鹽
皇莊官莊鹽共六萬六千斤○四年定盗賣鹽者
鞭八十仍追鹽入官○康熙十八年題準奉錦
[048-2b]
各屬嵗頒引萬三千七百七十四引每引徴課
銀四錢七分三釐有竒共徴課銀六千五百二
十三兩有竒○十九年題準増三千一百引加
課銀千四百六十八兩有竒○三十年議準停
頒引鹽仍聽民自行煎賣
一長蘆鹽行直隸順天府保定府永平府遵化
州易州河間府天津府正定府冀州趙州深州
定州順徳府廣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河南開封
[048-3a]
府彰徳府衛輝府許州並所屬之臨潁郾城長
葛三縣陳州府懐慶府南陽府舞陽一縣以長
蘆鹽政總理駐劄天津兼轄山東繫代/欽差御史廵視一年更長蘆都
轉運鹽使司管鹽法道運使専理原駐滄州康/熈二十四年
移駐/天津轄鹽場十興國場在静/海縣富國場在天/津府豐財
場在滄/州蘆䑓場在寳/坻縣越支場在豐/潤縣濟民場在灤/州
石碑場在樂/亭縣歸化場在撫/寧縣隸青州分司運同駐/劄
天津/府海豐場在鹽/山縣嚴鎮場在滄州原隸青州康/熙十八年改𨽻滄州
[048-3b]
隸滄州分司運判駐劄/滄州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
計之共行正鹽九十六萬六千四十六引每引
行鹽三百斤正雜課銀六十萬三百九十四兩
六錢有竒外餘引五萬盡銷盡報並無定額盈
餘銀五萬七百有二兩一錢有竒○順治元年
題準長蘆正引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又包
課改引三萬五千四百五十有三每引徴課銀
二錢六分五釐七毫有竒○十二年題準増備
[048-4a]
用四萬五千引照正引例徴課○十三年題準
正備改用每引増銀四分七釐八毫有竒○又
題準河南開封府每引増補額銀六分六釐六
毫有竒○又題準増正引十有二萬照例徴課
○十五年題準停止備用新増二項引目每正
引攤納課銀七分一釐九毫有竒○十七年題
準改引附同正掣増順天永平二府屬三千六
百引照例徴課○康熙二年題準開封府所加
[048-4b]
補課於正引内均攤每正引共課銀三錢九分
六釐四毫有竒○五年題準開封府屬杞通太
蘭儀五縣改掣蘆鹽増正引萬三千一百八十
九紙照例徴課○六年題準宣鎮改掣蘆鹽増
改千二百引並保安衛改引三百照包課改引
薊永正河之例每引納課三錢一分三釐六毫
有竒○十六年題準每鹽一包加鹽二十五斤
每引加課銀七分○又議準
[048-5a]
京師地方自十七年為始納三引之課行兩引之
鹽○十七年題準正定河間永平宣化等府薊
州及大宛之采育營每引鹽加課四分○又題
準計丁加五萬七千四百六十七正引二萬九
千四百九十五改引共徴課銀四萬三千六百
四十七兩有竒○二十四年覆準河南懐慶府
屬因河東鹽少改食蘆鹽增三萬七千二百五
十一引照例増正引課銀萬九千二百九十八
[048-5b]
兩三錢有竒○又議準興國場撥給地畝免徴
賦銀○二十六年題準舊州營汛内黄村等集
鎮所行鹽引歸并大宛二縣完銷○又題準河
南陳州等六屬改食蘆鹽將兩淮課銀照數扣
除自二十七年為始増入蘆額共増二萬四百
十有九引増課銀九千五百二十兩八錢有竒
○二十七年題準陳州六屬原納淮課兩倍於
長蘆今按課計引將長蘆鹽引照數速行給商
[048-6a]
行鹽懸枰自賣勿致按丁派食○二十八年題
準長蘆新増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三引課銀萬
五千三百餘兩原屬軍需暫増悉行豁免○二
十九年題準將天津衛十七年所加四千引豁
除○又覆準陳州六屬額頒二萬四百十有九
引照衛輝輪租例每引該銀八釐共銀一百六
十三兩三錢有竒於奉文之日為始徴收解部
○又題準宣化東西兩城深井堡三處將額引
[048-6b]
除去聽民自行煎鹽包納引課○三十年題準
懐来䓁衛六處改食口外鹽仍照舊額納課○
三十二年題準延懐堡䓁地方既改設州縣包
課銀歸幷徴收永寧衛歸幷延慶州該包課銀
九百七十九兩深井堡改宣化縣該包課銀四
十二兩懐来衛改懐来縣保安衛礬山堡亦歸
幷懐来縣該包課銀五百八十四兩西城東城
二堡歸並西寧縣該包課銀四百六十六兩保
[048-7a]
安州該包課銀五百二十二兩各有竒○三十
三年議準長蘆加増課銀萬二千兩○四十一
年議準將漷縣營頒五百五十引歸通州知州
管理○又覆準大宛二縣加増三萬五千三百
十有三引每年應徴課銀同四十三年引額造
入奏銷册内報部察覈○四十七年議準長蘆
増行萬引課銀四千二百三十六兩有竒自四
十七年為始照數徴收○又議準薊遵䓁處増
[048-7b]
行萬引徴課銀四千二百三十六兩有竒○又
議準永屬六州縣増五百七十二引徴課銀二
百四十二兩有竒○五十四年覆準長蘆京引
十有四萬向設京館勾簿商鹽挨次輪銷今革
除京館令衆商張家灣買鹽公保老成之商於
廣渠門張家灣催科登記别委員發鹽收課立
循單給商赴張家灣委貟處驗換環照運鹽止
許從廣渠一門進城循單環照月終彚繳○雍
[048-8a]
正元年議準長蘆定例每引行鹽二百五十斤
今商欠甚多将見行鹽每包加鹽五十斤以三
百斤為一包令各啇照例運銷免其加課徴完
日令該御史將所増鹽作何加賦並應否裁存
之處題明冄議○四年
諭去年長蘆廵鹽御史奏稱長蘆竈地久未清理以致
民竈爭控不已請將竈戶灘地從前售與民人者許
其囬贖如無力者仍許見在耕種之民收租納糧竢
[048-8b]
原業竈戶有力之日再行囬贖䓁語比經九卿議覆
準行近聞當年竈地轉售於民其年分久逺有百餘
年者業主售主多半變更即有子孫當時價直多寡
亦皆遺失有逃亡䓁戶更無
質問以致同姓影
響之人彼此争贖紛紛告訐實滋煩擾若必竢原業
竈戶有力之日囬贖倘原業之人始終無力則此項
地畝久久竟成民地亦非清理竈地之良法朕意以
為不若將竈戶賣與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確有實據
[048-9a]
者令竈戶備價取贖其餘年久迷失之地所有爭告
無憑辭状該衙門均行注銷凡民人所有竈地嗣後
止許賣與竈戶永逺為業如有仍轉行典賣與民者
照盜賣官地例治罪永以為例如此則數年之後竈
地自漸歸於竈戶而無不清之弊矣爾部即行文著
山東廵撫長蘆廵鹽御史遵照實心奉行欽此○六
年覆準長蘆竈丁銀攤入各場竈地徴收按年
完納至白鹽一項仍令竈丁辦納○又覆準長
[048-9b]
蘆商人名下應完鹽課作為十分著追永為定
例○八年題準長蘆掣鹽令該御史按各商銷
售醬鹽菜鹽之期豫於春秋二季赴東稱掣驗
放其餘已未舂運引鹽委運同運判督催舂運
稱掣驗放○十年題準直隸鹽價按康熙二十
七年原定之數作為標準以見今價直稍為變
通每斤酌加銀一釐令商民兩便○又題準増
薊遵灤等州縣三萬引照例徴課○又題準每
[048-10a]
年頒發餘引五萬以備額引不敷之州縣領運
盡銷盡報○又題準滄州分司所轄利民等六
場歸並各該州縣管理其一應竈課銀令州縣
徴收解交長蘆運司收貯其六場大使一并裁
汰再青州分司所轄濟民䓁五場將天津府通
判一貟移駐五場適中之越支場専司鹽務○
十二年題準増薊遵等州萬四千五百引照例
徴課○乾隆四年題凖長蘆鹽引令各商通融
[048-10b]
代銷鹽政於批準之後報部察覈仍於奏銷册
内聲明○六年覆準雍正元年長蘆毎引加五
十斤原議竢各商積欠銀帶徴完日再為加引
今自乾隆二年起長蘆綱引並分認儀封縣引
每引加課九分三釐二毫薊州永平府正定府
河間府采育營每引加課八分四釐七毫有竒
懐慶府沙河縣毎引加課九分三釐六毫有竒
每年共加課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一兩九錢三
[048-11a]
分有竒○十年題準灤遷䓁州縣停止老少牌
鹽令商人捐錢將額定負鹽貧民每名日給錢
二十文以資養贍由地方官經理○十七年
諭前因長蘆各商積欠甚多令其每引加鹽五十斤
分派行銷續經部覈每年應増課銀八萬九千餘
兩但蘆商積困之餘舊欠甫清若按斤加課商力
未免拮据著將所加鹽減半納課永為定額其乾
隆二年至六年應追未完加斤課銀十四萬餘兩
[048-11b]
著一幷加㤙豁免欽此○又議準天津静海青滄
鹽山五州縣因有牌鹽遂至影射公行透漏夾
帶官鹽壅滯應將見在牌鹽盡行裁汰如實在
合例老幼殘疾貧民察定額數取具里鄰甘結
加具印結開造花名年貎清册送總督鹽政衙
門存案照灤州等州縣之例每名日給制錢二
十四文天津縣額引七百飭商照例行銷以濟
民食
[048-12a]
一山東鹽行濟南府兖州府東昌府青州府泰
安府武定府萊州府登州府沂州府曹州府河
南歸徳府江蘇徐州府所屬之銅山蕭碭山豐
沛五縣鳳陽府所屬之宿州以長蘆鹽政總理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兼理鹽法道運使専理駐/劄
濟南/府轄鹽場十永利場在霑/化縣富國場在霑/化縣王家
岡場在樂/安縣永阜場在利/津縣官臺場在壽/光縣𨽻濵樂分
司運同駐劄/蒲臺西田場在掖/縣登寧場在福/山縣石河場
[048-12b]
在膠/州信陽場在諸/城縣濤雒場在日/照縣隸膠萊分司運
判駐劄/濟南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行正鹽
五十五萬引每引行鹽二百二十五斤票引十
有七萬一千七百四十紙每票行鹽二百二十
五斤共課銀二十四萬五千六百八十八兩八
錢有竒餘票六萬六千五百紙盡銷盡報並無
定額○順治元年題準山東嵗行正鹽四十六
萬三千七百三十七引每引課銀二錢五釐有
[048-13a]
竒又行票鹽九萬四千四十七引每引課銀一
錢二分八釐三毫○十一年題準減正引二十
三萬三千七百三十有七照額減課○十二年
題準復正引萬五千照例徴課○十三年題準
増正引八萬照例徴課○十七年題準停止新
増引目課銀按額攤納○康熙五年題準開封
府屬杞通太蘭儀五縣改食蘆鹽酌減萬三千
百八十九引○六年覆準復行正引八萬照舊
[048-13b]
徴課○十六年題準每正引加鹽二十五斤加
銀四分每票引加鹽二十五斤加銀三分○十
八年題準每票引升課六分○又題準每十引
加増一引共加三萬一千一百八十一引毎十
票加増一票共加九千四百有五票照例徴課
○二十九年
命豁免竈丁等項額外銀萬四千二百八十四兩五錢
一分○三十五年題準加増五萬引照例徴課
[048-14a]
○五十六年題準加増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六
引照例徴課○五十七年覆準山東嵗行鹽四
十五萬引有餘節次漸増著散派舊商行銷○
雍正三年覆準東運行鹽地方因前節次漸
加引目未經分别州縣止按引數派散是以有
引多引少之嫌將魚臺等三十一州縣減去萬
八千四百六十引量増於鹿邑䓁二十一州縣
行銷○四年題準永利䓁十場應徴丁銀將一
[048-14b]
半三千一百二十六兩有竒攤入各場竈地及
歴城等州縣民佃竈課之内一半按丁均攤遇
有升課地畝仍照例加攤丁銀即將丁銀通覈
減收○七年題準山東舊設分司二貟管理鹽
務康熙五十八年裁去膠莱分司今東省十場
地方遼濶復設膠莱分司運判○又覆準東省
嗣後部頒引目封貯司庫照長蘆之例設立水
程驗單填注商人姓名及引數目並按程塗里
[048-15a]
數限以運到日期一到該州縣察明截角○又
覆準増行四萬九千四百五十二引照例徴課
○又覆準増行五萬二千九十二票照例徴課
○八年題準商河䓁縣増八千六十一票淄川
䓁州縣増八千一百二十五票照例徴課○又
題準每年頒餘票五萬以備票引不數之州縣
領運有餘繳銷○乾隆元年題準増行五萬引
照例徴課○又題準新設博山縣増餘票千五
[048-15b]
百紙又將益都縣二千四百四十三票莱蕪縣
三十四票淄川縣二百五十二票改撥博山縣
運銷定額○五年題準増餘票一萬○六年題
準増餘票五千○七年覆準東省行鹽票地認
充不一更替靡常豪强者得以鑽營謀奪今分
三䓁按票輸榖給為世業上䓁每票輸榖二石
中䓁毎票輸榖一石五斗下䓁毎票輸榖一石
所輸榖歸於社倉内令地方官經理票商遇有
[048-16a]
事故令新商給還原輸榖價
一兩淮鹽行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海
州通州安慶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廬州府
鳳陽府潁州府六安州泗州和州滁州湖北武
昌府漢陽府安陸府襄陽府鄖陽府徳安府黄
州府荆州府宜昌府湖南長沙府岳州府寳慶
府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沅州府永州府永順
府澧州靖州江西南昌府饒州府南康府九江
[048-16b]
府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瑞州府袁州
府河南汝寧府光州行於湖南者兼行貴州思
州府鎮逺府銅仁府黎平府不頒引舊有江西/南安贑州
二府康熙二十五年改食粤鹽河南陳州/舞陽䓁六州縣康熙二十六年改食蘆鹽以兩
淮鹽政總理駐劄揚/州府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管鹽
法道運使専理駐劄揚/州府轄鹽場二十有五富安
場在泰/州廟灣場在阜/寧縣伍佑場在鹽/城縣劉莊場在泰/州
安豐場在泰/州梁垜場在泰/州東臺場在泰/州新興場
[048-17a]
在鹽/城縣何垜場在泰/州小海場在泰/州草堰場在泰/州丁
溪場在泰/州隸泰州分司運判駐劄/泰州栟茶場在泰/州
餘東場在通/州餘西場在通/州吕四場在通/州金沙場
在通/州西亭場在通/州石港場在通/州角斜場在泰/州掘
港場在如/臯縣豐利場在如/臯縣隸通州分司運判駐劄/通州
中正場在海/州版浦場在海/州臨興場在贛/楡縣隸淮安
分司運判駐劄安/東縣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
共行正鹽百六十八萬五千四百九十二引每
[048-17b]
引行鹽三百六十四斤課入二百十有九萬九
千二百六十四兩四錢有竒兩淮未設餘引如
額引不敷即挨年提綱接濟名為豫題引目每
年多寡無定○順治二年題準兩淮綱引一百
四十一萬三百六十每引徴課銀六錢七分五
釐四毫有竒分行淮南一百十有八萬一千二/百三十七引淮北二十二萬九千
一百二/十三引○九年題準増行寧國食鹽十有六萬
七千三百九十八引每引徴課銀五錢二分五
[048-18a]
釐分行淮南十有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八引淮北五萬三千四百二十引○十年
題準増行九萬二千六百九十七引照綱引例
徴課○十三年題準増行十有六萬引照綱引
例徴課○十四年題準改江都食鹽萬引於寧
國行銷○十六年題準上江増食鹽九萬六千
七百引照例徴課○十七年題準停止新増二
項綱引每綱引攤納課銀一錢二分一釐有竒
○康熙元年題準改淮北食鹽萬引於寧國和
[048-18b]
含䓁處行銷○五年題準江西吉安府改掣淮
鹽増行五萬一千三百有二引照綱引例徴課
○六年題準湖廣衡州永州寳慶三府改掣淮
鹽撥銷淮南額内綱引八萬一千七百有六其
舊額課銀仍於淮南見行引目内每引攤納銀
六分八釐二毫有竒○八年題準食鹽照綱引
例每引増課銀一錢五分四毫有竒○又題準
停止歸綱引十有三萬八千八百四十七引於
[048-19a]
淮南綱引内每引攤納課銀一錢一分五釐九
毫有竒○十年題準改江都食鹽六千引於寧
國和含䓁處行銷○十三年題準改淮安食鹽
萬一千九百三十引於綱引地行銷江都食鹽
三萬五千九百八十一引於寧國和含䓁處行
銷○十四年題準改山陽䓁處食鹽三萬二千
引於寧國和含䓁處行銷淮安食鹽萬二千一
百引於綱引地行銷○十六年題準増綱食鹽
[048-19b]
引每引加鹽二十五斤帶課銀二錢五分○又
題準食鹽每引升課銀一錢○十七年題準増
寧國和含等處食鹽五萬六千引照例徴課○
十八年題準計丁増行二萬七百四十二引照
綱引例徴課○二十一年題準停寧國和含䓁
處新増塩引減除課銀○二十七年覆準淮南
綱引鹽例有額徴桅封銀原因既掣之後船中
總散難稽故每船給以印封貼之桅上吉安復
[048-20a]
食淮鹽嗣後引目亦照例徴輸每嵗増桅封銀
三百七兩八錢一分二釐於二十六年為始照
例徴解○又覆準淮南寧國䓁處増食鹽萬引
太平池州安慶三府増綱鹽二萬引共増課銀
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二兩六錢三十六年為始
徴解○二十八年覆準安慶池州太平䓁府食
鹽所加三萬引準其除去仍循舊額行銷○三
十三年議準加課銀十有五萬兩○四十三年
[048-20b]
題準兩淮増織造銅斤河工等項銀三十餘萬
兩每引加鹽四十二斤○四十九年覆準湖南
長沙岳州䓁八府與湖北武昌漢陽䓁八府均
食淮鹽一例通融行銷至湖南衡州永州寳慶
三府亦一例通融行銷無分疆界○雍正元年
議準湖廣鹽革除陋規每包減去鹽價六釐價
賤時每包以一錢一分九釐為率價貴時每包
不得過一錢二分四釐安豐場鹽較梁垜場鹽
[048-21a]
冄減二釐○又議準兩淮行鹽地方如江西湖
廣二省及江寧府屬之上元縣䓁處地方廣大
鹽不敷用每引準其加鹽五十斤其山陽䓁州
縣逼近場竈鹽多反致引壅不必加鹽其所加
鹽應以次年為始交與廵鹽御史照數稱掣令
其出運○三年
諭鹽價之貴賤亦如米價之消長嵗歉則成本自重價
亦随之嵗豐則成本自輕不待禁而自減朕意若随
[048-21b]
時銷售以便商民均屬有益欽此遵
㫖議準兩淮南北行鹽除積存廪鹽繫従前煎辦之額
仍照平價運銷外其自雍正二年海潮淹没以
後商本自必倍増令兩淮廵鹽御史將淮南湖
廣䓁處行鹽以本年成本之輕重合逺近脚費
酌量時價移㑹該地方官諭令商民公平賣買
随時銷售不得禁定鹽價以虧商亦不得髙擡
時價以病民務令商民兩有禆益仍令各地方
[048-22a]
所賣鹽價數目分晰報部○又覆準兩淮舊例
於商人之中擇家道殷實者㸃三十人為總商
每年開徴之前將一年應徴錢糧數目覈明凡
散商分隸三十總商名下令其承管催追嗣後
該鹽政運使不時察訪遇有分外科派無故私
索者一經發覺重治罪○又覆準湖廣荆州
府巴東縣地湧鹽泉増行二千五百二十六引
課銀二千八百六兩三錢有竒○又題準每引
[048-22b]
加鹽五十斤○五年覆準兩淮鹽價務令商民
公平置賣該商不得髙擡時價如有射利病民
即行題恭治罪該御史督撫䓁通同徇隱交該
部議處○七年題準江西饒州府増行二萬引
照例徴課○九年題凖嗣後淮商引鹽抵所察
明鹽引鹽包數目該鹽政照例印給桅封標發
引皮其引目釘封亦由鹽政鈐印放行母庸赴
儀徴縣印封致滋紛擾○十年奏準兩淮鹽運
[048-23a]
至江西湖廣均由大江遇有大風失水該地方
官及營弁察眀屬實出具印結仍許其裝鹽復
運但其中有實因失風失水而不肖地方官
營弁勒索餽禮出結者亦有不肖商人揑報失
風失水厚餽地方官營弁出結者嗣後如有鹽
船在大江失風失水報到督撫即飛檄該省鹽
道别委廉幹之貟㑹同地方官營弁確察明晰
即照例㑹同出結準其裝鹽復運有假揑情弊
[048-23b]
亦即據實詳報該督撫將商人以販賣私鹽律
治罪如該委貟與地方官營弁有鹽船實在失
風失水勒索商人餽禮及通同受餽假揑出結
者即指名題恭分别究治其内河小港止失數
引數十引者仍照舊例具詳鹽政運使地方官
覈實出結準其補給○十一年題準湖南永順
永綏増行三千二百七十一引照例徴課○又
覆準淮鹽至楚令鹽道於到岸未發之先抽稱
[048-24a]
不足即将淮商究治如轉發水商察出斤兩不
足即将水商究處冄鹽船至楚向無數目知會
無可稽察嗣後定為十日一咨凡鹽船開行裝
載引目商人船戶姓名逐一報眀鹽政移會行
銷省分督撫互相稽察○十三年題準兩淮應
行湖南鹽引因江湖險阻商人船到漢口即繳
引換領水程分售水販運赴湖南行銷向繫湖
南鹽道委吏書在省經管遂得中舞弊嗣後
[048-24b]
即委漢陽府同知就近辦理湖南鹽道豫将水
程編號封發該同知凡鹽船到漢口繳引即按
編號次苐填注商人姓名給發仍立循環簿登
明次數月日並所收鹽引每季送湖南鹽道察
覈鹽道将引目差赴兩淮鹽政投繳○乾隆元
年
諭朕聞揚州府儀徴縣江口至江都甘泉二縣所轄
三㲼河一道向例三年大濬一次䟽淺一次共需
[048-25a]
銀一萬六百兩皆商三民七分派捐輸經管里甲
不無苛索滋擾嗣後著将商民捐派之項永行停
止所需工費即於運庫一半充公項下動支欽此
○又題準淮北増引二萬七千照例徴課○四
年題準江西饒州府増行萬五千引照例徴課
○又題準湖南行銷淮鹽每引例應納稅二分
交納藩庫充餉今永順永綏増設引目原議照
吉安一例納課行銷吉安口岸並無引稅之例
[048-25b]
應免其輸納稅銀○六年題準江南髙寳㤗三
州縣定額三千引照例徴課○又題準楚省行
銷淮鹽飭令淮商於産鹽旺盛水滿易行之時
不拘何項船慣走大江者随便雇募豫為多運
沿途催趲母許逗遛○又議準淮鹽運楚鹽價
昻貴察算各商運楚成本定為貴賤兩價以便
商民豐年賤價每引五兩四錢一分三釐歉年
貴價每引五兩八錢二分八釐各有竒○又奏
[048-26a]
準商人運鹽按本計息其運楚鹽每引酌定貴
賤兩價只覈給成本再量加餘息二三錢以示
鼓勵○又奏準淮南引鹽産於場竈原繫滷煎
旋煎旋包火氣未除易於淌滷時當著月尤多
折耗徃徃斤數不足商本有虧酌定於五六兩
月每引加耗十五斤七月加耗十斤八月加耗
五斤至九月則時已秋涼停止加耗○九月覆
準豫省各屬土鹽鄉民貪賤多有買食只許自
[048-26b]
行食用不許煎販貨賣○十一年題準江西安
福永新二縣上西礱西二鄉刑名錢榖既改歸
蓮花廰管理所有二縣引鹽應行分銷安福之
上西分銷六百三引四分永新之礱西分銷千
一百三十一引其分銷鹽引歸廳督銷○又題
準淮鹽運楚船大載重挽運維艱民食堪虞統
令改作小船止許裝載四五百引以上至千二
百引之船定限四十日到漢倘風大難行報明
[048-27a]
地方官轉報行銷省分督撫稽察無故逾限十
日以外者即比照起觧官物違限律笞二十每
五日加一䓁科斷○十三年奏準淮北引鹽照
淮南引鹽加耗之例除五月分中河水淺尚未
運掣毋庸議給滷耗外六月每引加耗十五斤
七月加耗十斤八月加耗五斤○又
諭近年淮商急公輸課頗為踴躍著加㤙於引額之
外每引増給十斤俾商本不致虧折民食永資利
[048-27b]
益欽此○又奏準兩淮每年額引不敷令該鹽政
先期約數奏請即於次年額引内提出行銷至
次年正綱仍照嵗額請領引内注眀豫提字樣
以免正綱重複有餘繳部察銷○又題準淮鹽
運至江西銷賣酌定貴價每引成本五兩九錢
八分五釐賤價每引成本五兩五錢七分九釐
各有竒○十四年奏準江西鹽價照楚省之利
每引加餘息二三錢○十五年奏準嗣後兩淮
[048-28a]
行運楚鹽令鹽政每年會同江蘇湖廣督撫察
明該地方年嵗豐歉酌定應貴應賤飭商運銷
事竣造册送部存案以省駮詰其行運江西引
鹽亦一例辦理○十六年
諭朕省方所至廣沛㤙膏前因兩淮商衆踴躍急公
業已加㤙優奬更念其運綱輸課接濟民食䘏商
斯足以惠民特冄沛殊㤙著將兩淮綱鹽食鹽於
定額外每引賞加十斤不在原定成本之内俾得
[048-28b]
永逺沾受實惠商人當體朕博愛敦本至意風俗
雖不必驟更近一分返朴之心即逺一分極奢之
念殖息毋取其三倍減一分售鹽之價即利一分
食鹽之人其有昻直網利致累閭閻則深負加恩
徳意矣該鹽政其通示衆商知之欽此○又
諭兩淮各場煎丁本屬窮民每因不能接濟向各竈
戶重利借貸以資食用生計甚為拮据著該鹽政
酌量於公項内動銀數萬兩準其赴官借領每年
[048-29a]
春借冬還不必加息務湏妥協經理俾窮丁咸沾
實惠欽此○又議準淮北山陽清河桃源邳宿遷
睢寧贛榆沐陽八州縣食引壅滯難銷以五分
留運食地五分撥運綱地照綱輸課竢食引疏
通仍奏
聞照定例辦理○十七年議準河南汝寧府屬皆食
淮鹽每斤定價二分惟上蔡西平遂平三縣𦂳
與行銷蘆鹽地方接壤蘆鹽每斤賣錢十有六
[048-29b]
文較賤於淮小民多食私鹽以致淮鹽引壅課
絀地方官每罹恭處自乾隆三年議將三縣鹽
價每斤酌減一釐已與蘆鹽價䓁而不肖鹽店
以銀數作為錢數出售仍不免於食私應将該
三縣鹽價毎斤冄减銀二釐定為一分七釐如
有以錢赴買者務按換錢時價折算不得仍行
欺誑至所减鹽價水商本小利微難令虧折應
令上蔡西平遂平䓁商赴淮辦鹽之時即將辦
[048-30a]
運引數報眀該縣轉報鹽政飭知淮北綱商酌
覈應貼銀數自為攤派給發水商歸本如商店
藉口虧本和沙土重等短秤等弊應令地方
官不時察究
一河東鹽行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忻州代州保
徳州寧武府汾州府遼州沁州平陽府蒲州府
解州絳州吉州隰州潞安府澤州府陕西西安
府鳳翔府邠州乾州商州同州府興安州河南
[048-30b]
河南府陕州南陽府汝州許州之襄城一縣以
河東鹽政總理駐劄山/西運城河東都轉運鹽使司管
鹽法道運使専理駐劄山/西運城鹽池在解州安邑縣/三場在鹽池之
内/解鹽中場在安/邑縣解鹽東場在安/邑縣解鹽西場在/安
邑/縣均隸中分司運同駐劄/運城以乾隆十八年奏銷
册計之共行正鹽四十二萬六十九百四十七
引每引行鹽二百四十斤共徴課銀四十二萬
九千三百八十二兩五錢有竒餘引二十萬盡
[048-31a]
銷盡報無定額盈餘銀九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兩有竒○順治元年題準河東行正鹽四十萬
六千七百三十三引改引三千二百每引徴課
銀三錢二分○二年議準山西太原府汾遼等
州停止票鹽改行引鹽○十三年題準増行十
萬引照正引徴課○十六年題準停新増引目
每正改引攤納課銀七分八釐有竒○康熙十
四年題準正改引每引加課銀五分○十六年
[048-31b]
題準増正改引每引加斤銀七分○十七年題
準計丁加四萬四千七百六十一引照額徴課
○十九年題準計丁加四千三百三十二引照
額徴課○又覆準鹽池圍牆隄堰皆繫鹽丁責
任除原留二千名外冄酌給二十名以供修築
其餘鹽丁盡令納糧○二十四年覆準停徴每
引加五分課銀○又題準河南淮慶府引課已
歸蘆啇完納減河東三萬七千三百五十一引
[048-32a]
○二十五年覆準將河東五小鹽池停止令仍
歸大池澆曬○二十八年覆準停徴每引加課
七分○三十三年議準加課十有五萬三千三
百二兩四錢二分有竒○五十三年題準山西
平陽潞安澤州三府陕西西安府興安州河南
河南南陽二府汝州及襄城縣均食河東解鹽
山西太原汾州遼沁等府州食本地煎鹽陕西
鳳翔府食花馬池鹽○雍正二年題準河東引
[048-32b]
分與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行銷各州縣常有不
敷自雍正三年為始每年頒餘引十萬如遇額
行不敷之處即令運使填給照例納課於奏銷
時將已行餘引盡數題報存剰餘引仍繳内部
其有不能銷額引之州縣於附近州縣帶銷○
六年題準每年額引項下公務内留存銀五千
兩以為修築渠堰之用冄於餘引公務内留存
銀六千兩以三千兩為嵗修池牆之用以三千
[048-33a]
兩存貯運庫積至五年以備大修○又題準鹽
池禁牆築堰嵗修皆有動項不必責令鹽丁民
夫派修並將丁夫編入民籍輪差○七年覆準
解州安邑額行八千七百引仍歸觧安行銷盡
商盡辦餘剰繳部其山西陕西河南三省領引
各商一名仍増給三引以足百二十引之數不
必代銷解安額引其百二十引之外再頒八千
七百引給發各商按實數領運○八年題準河
[048-33b]
東長武縣向銷河東之引而食花馬池鹽既稱
民便準其照鳳翔之例改食池鹽増百有四引
發該縣照鳳翔例納課行運造册奏銷至長武
縣舊額六百四十五引歸入餘引項下令陕西
行銷餘引商人領運每年應輸課銀二百七十
五兩官錢公務輸銀一百九十二兩九錢四分
照數徴收造報其以額作餘之公費銀免其歸
公○九年題準河東額引如行銷不足即請領
[048-34a]
餘引每引加鹽四十斤以資折耗○又題準猗
氏稷山髙陵三縣行銷不足舊額四千百有五
引輪坐加増令陕西商人永逺作餘引行銷○
十三年奏準修理築堰銀終年皆有餘剰停止
嵗修禁牆銀三千兩如有坍塌即於嵗修渠堰
銀内動支倘三年内有坍塌者令原修之貟賠
築○又奏準河東鹽池隄堰察眀工程平險分
别興修緩急將姚暹一渠分為一年李綽等六
[048-34b]
堰分為一年其餘諸堰分為一年次第輪修立
限保固○乾隆二年奏準嗣後河東興修工程
照河工之例於十月内題估次年四月内題銷
令承修各官保固○三年題準鹽池内外壕地
不便令兵役耕種有礙禁牆每年應徴榖米十
有三石準其豁免○十一年題準蒲城縣額行
七千三百七引減千九百二十九引夏縣額行
五千二百四十八引減千三百十有一引歸於
[048-35a]
河南唐縣作餘引行銷
一陕西定邉縣大池鹽行漢中府延安府鄜州
綏徳州所屬之清澗縣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
計之延安府等處行鹽萬一千四百引漢中府
行鹽二萬五千引共課銀八千九百八十兩五
錢有竒每引均行鹽二百斤以河東鹽政總理
就近司道府兼理甘肅靈州小池鹽行平凉府
慶陽府寧夏府西河縣漳縣鹽行蘭州府鞏昌
[048-35b]
府秦州階州洮州衛西固㕔以乾隆十八年奏
銷册計之小池六萬七千四百四十引每引行
鹽二百斤西河縣千六百二十六引每引行鹽
二百斤有竒漳縣三千六百二十二引每引行
鹽一百七十斤有竒共課銀二萬四百十有六
兩七錢有竒以甘肅廵撫總理就近司道府兼
理○順治五年題準花馬大池萬引每引徴課
一錢五分六釐漢中府屬二萬五千引每引徴
[048-36a]
課銀八分○八年題準花馬小池五萬五千四
百四十引每引徴課銀一錢一分五釐五毫○
九年題準西河縣六百五十九引每引徴課銀
五錢八分五毫漳縣二千八百有一引徴銀一
兩一錢三釐五毫各有竒遇閏加課銀二百八/十九兩四錢七分四
釐/○十三年題準増小池六千引大池四千四
百引照額徴課○康熙二年題準綏徳米脂魚
河三屬置票二萬六百六十有四覈銷鍋稅○
[048-36b]
十五年題準每年加課銀五分○十九年題準
増每引加斤銀七分○又題準陕西西安府屬
照長蘆例計丁加増二萬六百六十引每年徴
課銀九千一百四十二兩有竒○又題準大池
每引増課銀三分○又題準甘肅隴寧秦清禮
洮靖撫民㕔八處計丁加九百四十三引照例
徴課○二十年題準階文徽三州縣計丁加八
百四十五引照額徴課○二十一年題準小池
[048-37a]
每引増課銀三分○二十四年覆準停徴每引
加課銀五分○二十九年覆準花馬小池並臨
鞏二府徴收鹽課令甘肅廵撫管理徴課○三
十九年覆準陕西三水縣别招土販接運官鹽
至縣所需水脚令肅州每鹽一斗幫銀一分八
釐○四十年題準花馬小池産鹽在寧夏地方
其平凉慶陽二府十五州縣並固原州屬四營
堡行鹽辦課奏銷考成之責改歸平慶道其寧
[048-37b]
夏二十九營堡仍屬寧夏道管理○雍正二年
題準陕西漢中府屬向食花馬大池鹽自雍正
三年為始改食花馬小池鹽○十二年覆準漢
中府引鹽改歸花馬小池之後空截引角不能
實運實銷令仍食花馬大池之鹽其小池嵗産
餘鹽六千石每嵗給六千引令平凉慶陽寧夏
三府所屬州縣商人行鹽辦課其新増課銀以
十一年為始造報奏銷○乾隆十六年議準河
[048-38a]
東餘引自雍正三年至乾隆四年陸續増領至
二十萬全銷有年乾隆五六兩年於原引二十
萬外復増領四萬兩年之後漸見壅滯應將續
増餘引四萬暫為酌減其二十萬餘引作為定
數照舊銷辦竢數年後積鹽疏通商力充裕該
鹽政酌量情形仍復二十四萬之數
一兩浙鹽行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寧波府紹
興府金華府衢州府嚴州府温州府台州府處
[048-38b]
州府江南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徽州
府廣徳州太倉州江西廣信府以浙江廵撫總
理兩浙鹽驛道専理駐劄杭州舊為運/使康熙五十年改轄鹽場
三十有一仁和場在仁/和縣三江場在山/隂縣東江場在/㑹
稽/縣曹娥場在㑹/稽縣金山場在上/虞縣錢青場在蕭/山縣穿長
場在鎮/海縣石堰場在餘/姚縣鳴鶴場在慈/谿縣雙穗場在瑞/安縣
龍頭場在鎮/海縣大嵩場在鄞/縣許村場在海/寧縣杜瀆場
在臨/海縣永嘉場在永/嘉縣長林場在樂/清場玉泉場在象/山縣黄
[048-39a]
巖場在太/平縣長亭場在寧/海縣清泉場在象/山縣隸寧紹温
台分司運副駐劄杭/州府浦東場在金/山縣下沙頭場在/南
滙/縣黄灣場在海/寧縣西路場在海/寧縣蘆瀝場在平/湖縣鮑郎
場在海/鹽縣海沙場在海/鹽縣下沙二場在南/滙縣青村場在/奉
賢/縣袁浦場在華/亭縣横浦場在金/山縣隸嘉松分司運判
駐劄杭州府舊有仁和縣場/副使一貟康熙十八年裁以乾隆十八年奏
銷册計之共行正鹽七十萬四千六百九十八
引每引行鹽三百三十五斤杭所上則每引徴
[048-39b]
課四錢四分嘉所上則每引徴課四錢二分三
釐松所中則四錢二釐下則二錢八分二釐下
下則二錢五分一釐紹所中則三錢四分温所
下則一錢九分台所下則二錢七分五釐各有
竒票引十萬六百九十有八每票行鹽四百斤
每引徴課一錢九分有竒共課銀七十三萬七
千七百五兩四錢有竒盈餘銀十有六萬二千
三百四十三兩有竒餘引每年多寡不䓁○順
[048-40a]
治二年題準兩浙行正鹽六十六萬七千一百
五十三引每引徴課銀四錢五分六釐分浙東/三十萬
八千五百九十八引浙西三/十五萬八千五百五十五引小票改引五萬七
千二百九十有五每引徴課銀一錢一分一釐
五毫有竒○十年覆準増票引萬七千四百五
十有五正引十萬照例徴課○十六年題準停
止新増引目課銀於正票引内攤補○又題準
將温所五百二十引改嘉所行銷升課○康熙
[048-40b]
元年覆準改台所萬引於嘉松二所行銷升課
○二年題準改紹所六千七百八十四引於嘉
所行銷升課○七年覆準増松所萬四千九百
引照例徴課○又題準改紹所二萬五千十有
六引於杭嘉松三所行銷升課○八年改台所
二千六百二十五引於杭所行銷升課改紹所
下則三千二十四引為上則照例升課○十年
題準改温所六千引於杭州行銷升課○十四
[048-41a]
年題準正票每引加課銀五分○又題準松所
下則三千引改中則升課○十五年覆準太倉
地窄引多將新増引目二十改於常熟縣地方
行銷○十六年題準正票引照兩淮例每引加
鹽二十五斤徴課杭嘉二所及松所中則每引
一錢紹台及松所下則下下則每引七分温所
及紹所下則並票引每引四分五毫○又覆準
票引每引升課銀三分五毫有竒○十八年題
[048-41b]
準計丁加嘉所九千一百七十五引松所千三
百八十三引杭所二千四百八十四引紹所二
千六十三引温所千五百三十九引台所二千
有二引照例徴課○又覆準崇明縣地居海外
向不行引亦無包課今以十三丁派一引按引
包課共計二千八百五十六引照温所課則徴
銀七百四十一兩有竒○又覆準靖江縣逼近
淮竈商人不肯挟費蹈險今照崇明縣例十三
[048-42a]
丁派一引共二千二百六十九引徴銀五百八
十九兩有竒○十九年題準計丁加正引八百
八十七引五分票引萬八千九百四十八引照
例徴課○二十年題準計丁加仁錢二縣票引
六千照例徴課○二十二年題準加仁錢二縣
票引紹所中則正引各一千照例徴課○二十
三年覆準温台寧各場招徠竈丁増墾鹽地及
新漲海塗共升課銀千五百三十五兩八錢一
[048-42b]
分有竒○二十四年覆準増墾鹽地稅銀四百
七十三兩五錢有竒○又覆準增下沙西興䓁
場升課銀二百三十四兩五錢有竒○又覆準
停徴毎引加五分課銀○二十五年覆準兩浙
鹽課每兩加滴珠銀一分於二十四年起徴解
餉車脚每兩支給七釐○二十六年覆準下沙
䓁場新漲蕩地共五千六百二十八畝二釐零
計升課銀一百八兩七錢九分九釐有竒外冄
[048-43a]
加滴珠銀一兩八分七釐有竒○又題準兩浙
鹽課於近場府縣照民戶納糧之例立匱徴收
竈丁自封投匱給票寧家不許官收民觧○二
十七年覆準永嘉䓁五場續招竈丁千三百名
認墾地十有四畝六分共復課銀一百六十兩
二錢有竒○又覆準下沙䓁場漲墾蕩地共六
千八百八十五畝零共升課銀八十八兩五錢
四分三釐有竒○二十八年覆準兩浙石堰鮑
[048-43b]
郎䓁場新増竈丁六名蘆薪沙塗沙蕩升課稅
銀於二十七年起徴○又覆準玉泉長亭二場
招徠竈丁八十三名認墾蕩田地共復課銀七
十一兩七錢九分四釐有竒每兩加滴珠銀一
分○二十九年覆準穿長玉泉䓁場招徠竈丁
認墾蕩田地共復課銀五十一兩二錢二分有
竒加滴珠銀五錢一分於二十八年為始徴觧
○三十二年覆準定海縣鹽課銀照十八年崇
[048-44a]
明縣例派引増課○又覆準雙穗䓁五場招徠
竈丁四百十有五丁照例徴課○又覆準餘姚
縣並錢青石堰䓁場漲墾蕩地沙塗共七十一
頃七十二畝照例升課○三十三年覆準定海
縣派行二百有一引照例起徴○又議準加課
銀五萬兩○三十六年覆準兩浙各場漲墾蕩
地共三十頃三十一畝一分於三十五年起徴
○又覆準竈丁赴縣輸課道路遙逺著令場貟
[048-44b]
徴收○又奉
㫖免加斤銀一半共三萬一千三百八十九兩有竒○
四十二年覆準浙省杭州等六府所屬地方竈
課歸入就近之平湖等州縣徴收○四十六年
覆準浙江雙穗䓁場共招復丁地課銀二十五
兩五錢有竒滴珠銀二錢有竒於四十五年為
始入額徴解○又題準浙江慈谿縣並西興䓁
鹽場共墾過地九頃二十六畝於四十五年入
[048-45a]
額徴觧○四十八年題準兩浙三江石堰等鹽
場報升新丁並地蕩二頃八十七畝九分入額
徴解○五十一年覆準將温所額行七千九百
四十八引歸入紹所照例徴收○雍正元年覆
準江南婺源縣分銷休寧引鹽祁門分銷黟縣
引鹽○又覆準長林雙穗等場認墾坍地二十
五畝招徠竈戶三十八名於本年為始入額徴
解○又覆準西興䓁場新墾沙地等項十頃三
[048-45b]
十四畝零於本年為始徴課○二年覆準將紹
屬之西興場裁去應配鹽引並丁蕩由單歸幷
錢青場管理○三年題準每引加鹽三十五斤
○五年覆準江南蘇松二府屬及太倉州所轄
之縣交蘇松道督緝一切鹽務令該道承審定
案詳結其常鎮二府所屬責成常鎮道督緝如
有督緝踈縦該撫指名題恭○六年議準江南
蘇松常鎮四府屬縣為浙引疏銷之區京口地
[048-46a]
方為兩浙行鹽門戶壤接淮界而淮北私鹽透
越蔓延嗣後鎮江牐口盤察私鹽責成江常鎮
道督同鎮江府海防同知並京口將軍標下副
將及鎮江城守恭將就近分班輪流盤驗無論
糧船兵船大小差船皆親察驗如有夾帶整包
私鹽即行拏究照興販律治罪如有踈縦失察
照例恭處○又覆準動帑八萬兩收買竈戶餘
鹽○七年覆準兩浙頒發額外引目十萬依河
[048-46b]
東豫發餘引之例令商人領配賣鹽完納課費
通融配掣如有餘剰即行繳部○八年題準每
餘引一紙輸銀四分以六釐留為紙硃路費餘
抵功績額銀○乾隆元年
諭浙江濵海地皆斥鹵向來鹽價甚賤居民稱便十
餘年來鹽價増長近則加至二三倍不等夫以小
民日用必需之物而昻貴若此朕屢次切諭該督
令其悉心經理乃數月以來雖據奏報鹽價漸平
[048-47a]
然較之十數年前仍屬昻貴朕冄四思維並留心
諮訪鹽價之貴固在於場鹽少産亦由於商本艱
難惟有使商人之鹽充裕則鹽價自然平減今酌
定増斤改引之法將杭嘉紹三所引鹽循照兩淮
舊額每引加増鹽五十斤連包索共重三百三十
五斤至松江一所原屬濵海産鹽之區向因額設
季引九萬有餘分别上中下三則徴收正課公費
銀五萬四千餘兩遂使近場州縣多有鹽貴之苦
[048-47b]
今循照淮海温台等處之例改行票引九萬餘每
引給鹽四百斤令商本充裕轉輸便易商人不受
減價之累百姓多受減價之益該督冄為多方調
劑加意體恤庻可復還十數年前之原價以便民
用著該部行文該督遵照諭㫖辦理欽此○四年
題準浙江松所改歸紹所萬引台所二千引自
乾隆二年為始入額辦銷其改撥之引均照各
所課則納課行銷改紹所萬引例應完公費其
[048-48a]
改台所二千引例不輸納公費所出公費銀在
於台所盈餘項下撥補清款○又題準浙江台
温鎮府營場及崇明岱山等處領帑收鹽支放
觧存各項均於嵗終截數責令文武各官調換
盤察以清帑項○六年題準靖江一邑原繫浙
鹽引地因淮鹽引賤多食淮私應仍歸浙省運
銷將崇明餘鹽撥運每年行銷三千引如崇鹽
不敷即撥岱山之鹽接濟○七年題準兩浙收
[048-48b]
買餘鹽原動帑銀八萬兩不敷收買將盈餘銀
増撥四萬兩以為收買餘鹽資本○十八年奏
準浙江台州温州二府屬所收外輸經費銀每
年準其留銀九千八百二十八兩有竒以為承
辦帑鹽文武各官經費之用其覈減銀二千六
十九兩有竒應令造入盈餘奏銷册内報部察
覈
一福建鹽行西路延平府建寧府建安甌寧建
[048-49a]
陽崇安浦城五縣邵武府東路福州府羅源古
田南平三縣建寧府松溪政和二縣福寧府南
路福州府閩侯官長樂福清連江閩清永福七
縣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永春州龍巖州惟臺
灣一府自雍正元年裁革官商委䑓灣府兼管
官收官賣以閩浙總督總理福建鹽法道専理
舊為鹽驛道雍正十三年驛𫝊事/務歸於糧道鹽驛道改為鹽法道轄鹽場十有
三福清場在福/清縣莆田場在莆/田縣潯美場在晉/江縣州
[048-49b]
場在晉/江縣惠安場在惠/安縣浯州場在同/安縣漳浦場在漳/浦縣
詔安場在詔/安縣漳灣場在寧/徳縣淳管場在霞/浦縣鑑江場
在羅/源縣瀬口場在鳯/䑓縣尾州仔場在鳳山縣舊有黄/﨑分司康熙十六
年裁竹﨑批驗所閩安批驗所均於/雍正元年裁水口分司雍正九年裁以乾隆十
八年奏銷册計之共行正鹽五十四萬五千六
十二引額餘引四十萬一千四百二十有三西
路每引行鹽六百七十五斤東南路每引行鹽
百斤課入十有七萬三千六十兩六錢額餘課
[048-50a]
銀十有四萬一千七百六十九兩八錢盈餘銀
八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兩三錢各有竒此外尚
有額外餘引十有二萬三千紙每年盡銷盡報
無定額○順治三年題準福建行正鹽二萬一
千四百四十五引分銷西路二萬引每引課銀/一兩一錢三分五釐四毫東
路千一百九十引每引課銀二兩一錢一分三/毫南路二百引毎引課銀二兩五錢八分一釐
永福港五十五引毎引課銀一/兩一錢七分三釐二毫各有竒又南路六澳每
澳徴銀六十七兩七錢二分一釐東路細鹽課
[048-50b]
銀二百二兩漳屬西溪鹽二萬二千二百三十
六包每包税銀二分七釐七毫北溪鹽萬九千
五百四十八包每包稅銀八分六釐九毫各有
竒○康熙十六年題準每正引加課銀五分○
又題準西路増鹽二千引照額徴課○十七年
題準西路每引加斤銀七分東南二路每引加
斤銀三分○二十二年題準招囬曬丁墾復鹽
邱每邱加徴銀一錢○二十三年覆準福興泉
[048-51a]
漳䓁府屬増二萬一千八百十有一引入課銀
五千八百四十二兩八錢有竒其鹽引斤數與
舊引不同别鑄銅版刷給辦課○二十四年議
準新引加斤増課銀六百五十二兩七錢有竒
○又議準徴續墾鹽邱銀三百二十五兩八錢
○又議準福建依山竈戶墾復田地徴鹽折銀
四千三百十有六兩有竒附海竈戶墾復田地
徴收本色鹽聽商支取辦課○又覆準停徴每
[048-51b]
引加五分課銀○三十一年覆準専設鹽差運
使刋造由單呈該御史報部○又覆準海牛二
場依山附海一田兩賦田地被海潮衝没其鹽
折與本色鹽免其徴收○又題準増閩縣壺江
灣課銀四十五兩長樂縣石澚課銀三十兩連
江縣竒達定海北茭依山館頭四澚課銀三百
二十兩○又題準泉屬七縣及福屬福清閩連
江三縣認増醃浸鹽額加課銀千二百四十五
[048-52a]
兩興屬莆仙二縣醃浸鹽斤稅銀二百九十二
兩五錢漳屬鹽包鹽額加増銀千七百四十一
兩○三十二年題準將細鹽一半仍為醃浸按
東路引額減半徴課一半改引照引額徴課○
又覆準永福詔安二縣加課銀一百二十六兩
一錢○又覆準各路増行六萬四千三百九十
四引増課銀萬八千九百兩有竒於三十二年
為始照數徴收○又題準加引之興泉漳三府
[048-52b]
屬並福清䓁縣各場地方行令専設捕役責其
緝私鹽以䟽官引○三十七年覆準浯州一場
墾復鹽邱百五十七邱照例徴課○四十七年
覆準福建鹽田徴輸鹽折總屬民田將海牛場
鹽折銀歸並福清縣徴收上里場鹽折銀歸幷
莆田縣徴收其海牛上里二場官悉行裁革俸
食充餉其督緝諸務歸幷福莆二縣丞管理巡
察鹽折銀二縣徑觧運使仍照例奏銷考成○
[048-53a]
雍正元年覆準將鹽院衙門各官及商人盡行
裁革應徴課餉照廣東瓊州府徴課之例均攤
各場交與各州縣照數收納觧交司庫仍令毎
場選委佐貳官一人専管鹽務令買賣人等平
買平賣○五年覆準令該督䓁將每年羡餘確
數據實奏
聞充餉○又覆準閩省鹽暫令水商行銷試行一二
年之後無誤課食再為題明照兩淮等處之例
[048-53b]
設引僉商○六年題準閩省額徴鹽課公課仍
照實數作為正額其餘溢行之鹽將所獲之銀
盡數造入盈餘册内具題至起觧鹽課應支水
脚䓁公費銀竢解京時豫行題報動支○又題
準辦理鹽務各官雍正二年悉已裁革嗣後於
通省佐雜内遴選幹貟令其管理○又題準閩
省產鹽各場令場官書役將鹽票填明廵察之
地務令截角並嚴飭該管各官増設圖長甲長
[048-54a]
照保甲之例互相稽察○乾隆元年題準附場
貧難老少向許負鹽易米度日閩省福清等場
貧難老少負鹽甚多各縣課地反為貧難負鹽
所占有礙鹽法今將額定貧難七百九十六名
每名日給錢十文於錢水項下動給俾老少殘
疾得資餬口並杜其影射販私之弊○七年
諭閩省為濵海之區百姓多藉魚鹽之利以為生計
朕聞該省鹽課内頗有苦累商民之處蓋有司於
[048-54b]
應徴課銀外輙以雜費無出借端加派習以為常
如每鹽百斤加増錢二十文至七八十文不䓁名
之曰長價又各場肩魚客販買鹽請領道印結票
執照㦯毎單徴錢三文每石徴錢三文名之曰
單錢又正額每鹽百斤收銀一錢五分各場實收
錢百五十文該合銀一錢六分六釐每百斤申銀
一分六釐亦令入官名之曰錢水以上各項皆巧
取陋規不便於商民者著該督撫一一確察通行
[048-55a]
禁革如有必不可少之雜費即於項内存留若干
減去若干不得仍前多索永著為例務期實力奉
行俾商民得以寛裕辦課且使肩挑背負之民均
霑餘利以餬其口欽此○又題準閩省招商行鹽
每年額頒正引五十四萬五千六十有二餘引
四十萬三千一百六十有二如有銷不及額照
例報恭又額外餘引十二萬三千不必注定州
縣令各路通融辦銷盡銷盡報不入年限考成
[048-55b]
之内倘有存剰餘引繳部察銷
一廣東鹽行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
州府肇慶府髙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就/竈
徴課不/設額引連州嘉應州羅定州廣西桂林府栁州
府慶逺府思恩府平樂府梧州府鬱林州南寧
府太平府潯州府江西南安府贑州府福建汀
州府湖南桂陽府郴州貴州之古州以兩廣總
督總理以廣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専理駐劄/廣州
[048-56a]
府/轄鹽場十有三淡水場在歸/善縣招收場在潮/陽縣隆
井場在惠/來縣東界場在饒/平縣石橋場在海/豐縣電茂場在/電
白/縣歸靖場在新/安縣東莞場在新/安縣海矬場在陽/江縣雙㤙
場在陽/江縣白日場在合/浦縣香山場在香/山縣茂輝場在吳/川縣
舊有鹽埠批驗所大使康熙四十五年裁潮州/運同廣惠分司四十六年裁幷為一髙廉運判
乾隆七/年裁均隸於惠潮汀贑分司運同駐劄潮/州府以
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行鹽六十萬四千
一百三十二引内廣西省分銷六萬五千六百
[048-56b]
有十引每引行鹽二百三十五斤至三百二十
二斤不䓁課入四十六萬八千七百八十七兩
二錢盈餘銀二十萬六百十有三兩一錢各有
竒○順治十一年題準兩廣正鹽五十四萬四
千五百四十二引分行廣東四萬一千八百八
引廣西萬八千引除廣西徴觧課銀外各路徴
課銀不䓁分銷廣肇惠三路萬四千五百七十/八引每引課銀一兩一錢三釐連韶
二路八千六百三十引每引課銀一兩二錢三/釐南雄路萬八千引每引課銀一兩二錢三釐
[048-57a]
梧州路萬八千引毎引除廣西徴收軍餉外廣/東止徴加餉引目紙價銀六錢三釐懐集縣六
百引在廣西/徴收課銀○十四年題準増龍川縣一百十
有二引照惠州路額徴課○康熙三年題準吉
安改行淮鹽減南雄路萬四千三百有一引零
並除課銀○六年題準湖南衡州永州寳慶三
府改行淮鹽減梧州路四千五百九引並除課
銀○十年題準増番禺縣百二十引照廣州路
額徴課○十二年題準減連州路五千四百九
[048-57b]
引零並除課銀○十五年題準毎引加課銀五
分○十七年題準每引行鹽十四包每包百五
十斤每引加鹽二百六十二斤八兩徴加斤銀
每引一兩五分○二十年題準計丁加廣韶䓁
路三千二百二十四引零照額徴課○二十一
年題準増茂名縣百五十四引召商辦課○又
題準兩廣每引増徴引餉銀九錢四分五釐○
二十三年覆準封川等五埠改行生鹽増課銀
[048-58a]
八百八十八兩四錢有竒○二十四年覆準徴
墾復竈田銀二千二兩四錢有竒○又覆準停
徴每引所加課銀五分○二十六年覆準番禺
縣熟引改行生引加課銀三百四十六兩四錢
有竒○二十七年題準花縣改行生引加課銀
一百三十八兩一錢有竒○三十年題準加潮
州廣濟橋課銀萬七千五百兩海陽䓁七州縣
菜鹽課銀二千五百兩○三十二年題準廣東
[048-58b]
鹽課一引改為十引照兩淮之例給發萬引其
連州樂昌仁化三埠増行千引加課銀五千六
十一兩八錢又
諭廣東竈丁竈地䓁項原額外加増銀萬四千二百四
十六兩零此項加増銀自今年起著免一半欽此○
又覆準沿海各處網魚别立漁引共増八千七
百引歸善陽江二埠増漁引千八百五十○又
覆準江西贑州府屬向食廣鹽著就近改食潮
[048-59a]
鹽○又題準潮州廣濟橋並海陽䓁七州縣按
餉勻配十有四萬二千六百二十引○又題準
髙雷亷三府配八千一百八十三引○又覆準
連山䓁九埠加三千二十引照原額徴收嗣後
每引加派一槩禁止○又題準廣東認埠行鹽
三年一換今定大埠招商二名小埠一名公平
貿易者令永逺承充不許私相頂替○又覆準
廣東行鹽生熟二引各聽民便行銷母得照舊
[048-59b]
生熟三七硬派致商難於運銷○又題準廣東
鹽包省城盤掣之後三十里至佛山停其泊船
○又題準海潮揭䓁七縣菜鹽每引加鹽七十
斤増行四千五十一引○三十五年題準廣東
各埠每引加鹽七十斤共配十有二萬七千三
百八十三引零○三十六年覆準江西南贑二
府引課皆照兩淮例徴收每引加鹽七十斤亦
一例配引完課○又覆準淡水等四場加増課
[048-60a]
銀三十兩○三十七年題準設永安縣鹽埠行
鹽百二十引○四十年題準設饒平縣海山隆
澚場徴餉銀二百兩又設漁引三百徴餉銀四
十五兩○四十一年覆準兩廣鹽壅積令通融
配銷○四十六年題準海晏矬筩二場新墾竈
丁徴復課銀五兩四錢六分照例加増課銀三
兩一錢八分○又題準海山隆澚場増三百引
每引加課銀七分○四十七年覆準順徳等各
[048-60b]
埠漁引配鹽増五千七百十有二引○四十八
年覆準連州昌樂及湖南衡郴等八州縣行引
額數作為十分量地均分連樂二處各行銷十
分之三郴州等處行銷十分之七○又覆準將
平逺等五縣十萬餘引内勻銷於龍川䓁三縣
三千八十引其贑屬十二縣勻銷二萬五千二
百引至贑屬十二縣内信豐龍南定南三縣原
食潮鹽就近改食惠州府場鹽○又覆準福建
[048-61a]
長汀縣三萬一千八百餘引内撥出萬六百十
有八引勻扵寧化縣行銷廣西靈川等三縣内
撥出三千四百三十五引勻於全州等三州縣
酌量勻銷○又覆準將廣西富賀二縣額引於
平樂永安修仁荔浦恭城昭平六州縣代銷四
千六百二十六引其宣化等三州縣代銷二千
九百四十引於百色地方設立一埠銷售○又
覆準潮州埠二十一萬四千四十六引共徴銀
[048-61b]
五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兩令按引均出每引徴
銀二錢四分五釐有竒○五十四年覆準江西
贑埠銷引舊由省運後改運潮鹽今仍循舊例
復由省運○五十六年題準動帑銀六萬兩收
買竈鹽○五十七年題準徹囬兩廣廵鹽御史
鹽課事務令廵撫管理○雍正元年覆準裁去
廣東場商令總督發帑六萬兩委官監收責埠
商運鹽納課其有課餉難完無人充商之地著
[048-62a]
落地方官領鹽運銷如引多壅積聽各地方官
通融銷售其發帑收鹽散給竈丁等項每包量
行加増以䘏窮民至賣於埠商每包量増一二
三分除加給竈丁外每年所得羡餘七萬兩竢
嵗終造册具題商人轉賣民間仍照定價不許
増長○二年覆準廣東發帑收鹽所給竈價水
脚銀照前所定數目每十分之内加増一分
於羡餘銀内給發嵗終造册題報○又覆準福
[048-62b]
建汀州引課通歸長汀䓁八縣協辦通融銷售
専責知府彚總照例考成○三年覆準廣東香
山縣稅田近海低䧟鹹潮改為鹽場輸課起科
○四年覆準廣東海豐縣小堰堝一口海潮衝
湧浮沙填塞改築池漏照例升課仍納田稅○
五年覆準福建汀屬引鹽照前委官辦理之法
發帑融銷其運鹽委官遴選賢貟將姓名報部
仍令各該府縣協同辦理○八年題準廣東商
[048-63a]
人於奏銷時有未完分數照州縣帶徴未完
地丁錢糧之例以恭後扣限一年通完倘年限
已滿仍有拖欠照例治罪○九年題準廣東子
鹽一項原在正鹽之外遇正鹽遲闕之時即将
所貯子鹽約配商引及時趲運以濟民食○十
年題準廣東運使交盤於定限兩月外展限三
月造册具題○又覆準廣東惠州淡石二場専
歸大使督守管理毎年莭省銀即以散給通省
[048-63b]
曬丁每包加給竈價一分五釐冄收鹽正課酌
定成規秋冬乾燥每包準收一百六十三斤生
鹽以三斤作滷耗熟鹽以四斤作滷耗春夏熱
濕每包準作一百六十五斤生鹽以四斤作滷
耗熟鹽以五斤作滷耗潮州小江一場生鹽亦
照熟鹽例折耗淡石二場海運沉失繫商人賠
補今既歸官如有沉失即撥子鹽補足○十一
年題準廣東各商設立坐標私收漁戶幫餉又
[048-64a]
設立館舍凡遇擔賣鹽魚䓁物勒令納稅别立
行標苦累貧民勒石永禁○又覆準動支羡餘
銀四萬兩收買竈戶餘鹽○十二年題準廣東
各場加價收買生熟餘鹽所出羡餘統歸正鹽
場羡册内造報○又覆準江西安逺縣改食惠
鹽○又覆準兩廣各商領運正額之外餘鹽於
該商領程之日即行知該州縣官察㸃上倉其
賣出價銀州縣不時稽察照依定限押令將應
[048-64b]
納價羡赴道完納○乾隆元年覆準廣東竈價
每包加給四分以資竈丁養贍○二年覆準廣
東各州縣場加増課銀八千六百餘兩自元年
為始一槩豁除○三年覆準將靖康場歸並歸
徳場更名歸靖場香山場増設大使一貟髙州
府屬電白茂名二縣之茂名博茂二場増設大
使一貟更名電茂場○四年覆準前原發帑
銀十萬兩不足以供收買冄於羡餘銀内動支
[048-65a]
十萬兩以為收鹽之用○又題準廣東存積鹽
包㡬及二十萬包折耗堪虞各商於應銷引鹽
及正額餘鹽之外又能領銷額外餘鹽者其應
納羡銀準其八折交收以疏壅積○七年覆準
裁汰髙亷運判各項事冝歸髙亷二知府兼理
○九年議準廣東鹽場遇災傷漂失之鹽應察
勘明確分别應賠應豁明立章程如繫圍壆低
塌涵口損壊不上𦂳修葺堅固或天堆露囤茅
[048-65b]
扇倉廒並未苫蓋謹宻該管場大使漫無稽察
遇風潮災異漂失之鹽著落場員竈曬三七分
賠限三年完補若圍壆堅固苫蓋謹宻實因異
常天災卒起一時非人力所能抵禦防䕶者委
勘確實取具地方官印結題請豁免○又覆準
廣東各場産鹽日多必須帑本寛裕冄於積存
場羡銀内撥給十三萬兩○又覆準正餘鹽每
小包五十斤淮其照舊加一二貼贈以為折耗
[048-66a]
○十二年覆準廣東商力困乏將八折餘鹽埠
羡冄減一成以七折交官○十四年覆準廣東
難銷引目改撥易銷之埠代銷即照易銷之埠
課則完納按年造册報部改撥不得私自融銷
○十五年題準潮橋帑本不敷於餘鹽羡銀内
増給銀萬五千兩以為收買餘鹽之用
一廣西行銷廣東鹽引以廣西蒼梧驛鹽道専
理除引課銀歸入廣東鹽課奏銷外又於廣西
[048-66b]
各廠納稅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入四
萬七千六百十有四兩六錢三分盈餘銀十有
一萬一千六百九十八兩四錢各有竒○順治
十一年題準廣西分銷廣東鹽至梧州府盤驗
繳引換給印票押運行鹽除在廣東納課外廣
西每引納軍餉銀九錢盤割五項銀三錢七分
八釐五毫有竒又按包抽稅經過桂林廠者徴
稅銀一錢五分引餉銀七分五釐過半樂廠者
[048-67a]
徴稅銀三錢過潯州廠者徴稅銀三分過南寧
廠者徴稅銀三錢又富賀二縣照包抽稅每引
銀一兩一錢六分二釐懐集縣每引徴軍餉引
目等銀一兩一錢三釐○康熙三年題準減梧
州引額並除餉稅○九年題準改富賀二縣五
百八十八引於太平思恩二府並馬平縣行銷
○十一年題準凡廠稅改隸蒼梧驛鹽道經徴
○二十一年題準廣西南太栁思四府屬代銷
[048-67b]
富賀二縣東引歸西商辦運加西餉三千六百
二十一兩有竒○又題準富賀二縣所銷東引
亦歸西商辦運共加西餉五千四百三十二兩
有竒○三十二年題準南太思三府林䓁七
州縣改食亷髙二府鹽○又覆準廣西原額大
引及富賀代銷引照兩淮例一引改為十引共
計行小引五萬九千六百一十○又奉
㫖廣西地瘠民貧鹽課著停其加増○雍正元年定廣
[048-68a]
西鹽務令官運官銷先動庫銀六萬兩令廣西
鹽道委官赴領按引買鹽運至廣西分給各州
縣照部定價直行銷將鹽價收貯道庫扣存應
納西稅銀其東餉委官解東交鹽道貯庫令該
督將動借藩庫銀六萬兩照數歸還此外通計
所得餘銀二年可得九萬三千三百餘兩内扣
存六萬兩永為每年鹽本至苐三年照部價每
鹽一斤減銀二釐該督於嵗終將官運銷鹽數
[048-68b]
目分晰造册報部○五年覆準將廣西雍正四
年未折鹽包並嗣後額鹽仍照原定部價一例
銷售○十年題準廣西省秤頭餘鹽一項積有
萬六千餘兩即將此項銀於廣東省買鹽二萬
四千包運至梧州上倉存貯以備西省乏鹽之
時配發行銷竢引鹽運到即抵還存貯○十二
年題準廣西懐集一埠引鹽自本年始歸官辦
理一應行鹽事冝皆照廣西官運之例辦理○
[048-69a]
十二年題準將廣西省羡餘銀内以二萬三千
兩為臨桂等處官埠收買餘鹽之本○乾隆元
年
諭向来廣西鹽引因商人無力承辦以致民間有澹
食之苦於雍正元年經督臣題請官運官銷借動
庫銀為鹽本赴廣東納價配鹽分給各州縣照部
定價直發賣行至二年已有盈餘遂將通省鹽價
照部定之數每斤減去二釐發賣百姓稱便雍正
[048-69b]
五年又經該督奏稱廣西鹽自官運官銷以來已
無鹽闕價貴之虞應請仍照原定部價銷售不必
裁減二釐部議準行至今因之朕思食鹽乃小民
日用之需部價既多二釐則民間所費必不止於
二釐廣西地瘠民貧道路遥逺應令鹽價平減以
惠閭閻自乾隆元年為始著照雍正元年原題每
斤減去二釐銷售該督撫可嚴飭各州縣不許加
増分毫務使小民均沾實惠倘有髙價病民者察
[048-70a]
出嚴行恭處欽此○二年覆準懐集一埠歸商承
辦原留帑本六千兩歸還原項充餉○三年題
準廣西平樂等二十八州縣埠招商行鹽辦課
原存帑本六萬兩應收囬帑本二萬五千七百
兩存銀三萬四千三百兩永為臨桂等官埠鹽
本之用又原存帑本二萬三千兩收買餘鹽内
歸還銀九千兩存銀萬四千兩○四年覆準廣
西灘髙水急輓運需時一遇鹽未到埠小民不
[048-70b]
免澹食將梧州存備鹽二萬四千包酌量分貯
桂林府豫貯七千包栁州四千包慶逺三千包
所貯鹽包交與各府運回經管尚存鹽萬包仍
貯梧城以資接濟○十八年覆準粤西續増秤
鹽年額萬二千餘包自十二年至今共積存四
萬四千餘包即酌撥於易銷州縣行銷非數年
可以清理且每年正引之外尚有正額餘鹽額
外餘鹽並有本䓁應銷秤鹽又額外餘鹽一項
[048-71a]
許其八折交價州縣多樂於領運其於續増秤
鹽多不赴領若派令分銷必多推諉延挨應照
額外餘鹽配定交價之法量減一成準其九折
起解
一四川鹽行成都府茂州寧逺府保寧府叙州
府重慶府酉陽州夔州府龍安府潼川府眉州
嘉定府卭州瀘州雅州府資州綿州湖北宜昌
府鶴峯長樂二縣施南府雲南東川府昭通府
[048-71b]
及曲靖府屬南寧霑益平彝三縣以四川總督
總理驛鹽道専理順治年間四川布政使司照/部引式刋票申送廵撫掛號
印發鹽法道轉行各屬照井支鹽按鹽徴稅康/熙二十五年令寳泉局鑄造銅版刷刋給發後
改歸按察使司兼理/雍正五年設鹽驛道轄鹽井七千七百有四簡
州二百十有七井樂山縣四百七井榮昌縣十
有二井犍為縣七百五十六井大足縣三井榮
縣十有六井合州二井威逺縣三井涪州二井
三臺縣二百八十井銅梁縣一井射洪縣二千
[048-72a]
五百二十八井忠州五十二井鹽亭縣四十井
酆都縣一井溪縣千二百六十一井閬中縣
十有一井遂寧縣五十八井南充縣三十六井
中江縣二百有一井南部縣五百五十七井樂
至縣二百十有六井西充縣九十六井安岳縣
二井州二井江安縣一井大竹縣一井綿州
六十四井富順縣三百九十五井資州一百四
十六井隆昌縣一井井硏縣二百二十井屏山
[048-72b]
縣二井仁壽縣六井長寧縣三井内江縣十有
五井大寧縣二井資陽縣五井萬縣十有一井
太平縣二井雲陽縣五十九井彭水縣八井開
縣一井鹽源縣二井均繫各州縣兼管以乾隆
十八年奏銷册計之水行萬四千八百九十九
引每引行鹽五千斤陸行十萬二百八十六引
每引行鹽四百斤課入八萬九千五百三十六
兩九錢有竒餘引五千川省各州縣每年開濬
[048-73a]
鹽井則題増額引因各州縣請引不一題定每
年豫發餘引存貯廵撫衙門有請増額引者即
将所貯餘引給發以作額引應増課銀歸入額
課項下報銷○順治八年題準四川鹽票四千
九百四十䊺每票填鹽水運五十包陸運四包
每包稅銀六分八釐一毫○十一年題準開濬
鹽井照開墾例三年後徴課○康熙六年題準
建昌衛開井置竈煎鹽遇閏加課銀二十七兩
[048-73b]
二錢○六年至二十一年題準増鹽票共二千
二百八十有八均照額徴課○二十三年議準
新收鹽井鍋竈課銀二十三兩六錢遇閏加銀
一兩二錢○二十四年議準増鹽井銀十有四
兩二錢有竒○二十六年至四十九年議準四
川増行鹽萬五千一百二十五引均照例徴課
○四十九年題準増邉引八百每引増稅艱四
錢七分二釐○四十九年至五十四年題準増
[048-74a]
行鹽千四百十有一引均照例徴課○五十五
年覆準鎮雄九姓兩土司向無額引令増陸引
一百納稅行鹽○五十七年至六十一年題準
増水陸千一百四十引均納稅行鹽○雍正元
年覆準樂至潼川綿井硏資嘉定等州縣増陸
引三百有四每引徴銀二錢七分二釐四毫○
又覆準潼川府增水引四十二每引徴稅銀三
兩四錢五釐每引配鹽五十包每包重百斤外
[048-74b]
加耗鹽十有五斤○二年覆準井硏射洪中江
資陽等四縣増水引二百十有六陸引九十四
○三年覆準豐玉新舊鹽井四十増水引四十
○又覆準卭州增邉引千三百共徴稅銀六百
十有三兩六錢永為定額○又覆準中江潼川
井硏樂至嘉定䓁州縣増水引九陸引百有三
○又覆準上豊玉増水引六十○四年覆準射
洪増水引二百十有五○又覆準中江綿州潼
[048-75a]
川樂至射洪蓬溪井硏資陽富順等九州縣増
水引三百九十有一陸引百有八○又覆準資
陽縣增水引十○又覆準犍為縣増水引七陸
引二百二十七○六年覆準富順䓁州縣増水
陸二千九百二十六引○七年至十三年共増
水引二千八百九十四陸引四萬七千一百五
十二○乾隆元年覆準四川建始縣改隸湖北
民間食鹽照舊行銷川鹽以建始縣為經徴施
[048-75b]
南府為督催造册奏銷○又元年至三年題増
水引六百九十二陸引八千八百八十八○三
年題準湖北改土歸流之鶴峯等七州縣應就
近買食川鹽課額赴川省完納府州縣銷引督
催考成皆歸川省考覈奏報○四年至十三年
題増水引千七百四十九陸引萬八千八百六
十五
一雲南鹽行雲南府大理府臨安府楚雄府
[048-76a]
江府景東府廣南府廣西府順寧府曲靖府姚
安府鶴慶府武定府麗江府元江府普洱府䝉
化府永昌府永北府開化府鎮沅府以雲貴總
督總理雲南驛傳鹽法道専理駐劄雲/南府轄鹽井
十有八黑鹽井隸大/使新井屬黒井/提舉白鹽井隸大/使
沙滷井屬黒井/提舉琅井屬琅井/提舉阿陋猴井隸大/使雲
龍井隸大/使抱母井香鹽井隸大/使麗江井隸大/使只
舊草溪井隸大/使彌沙井隸大/使按版井恩耕井隸/大
[048-76b]
使/安寧井屬安/寧州景東井屬景東/同知磨黒井屬普/洱府猛
野井屬元/江府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課入
二十六萬一千六百四十三兩六錢盈餘銀十
有三萬三千八百五十四兩六錢各有竒○順
治十七年題準雲南不行部引按井給票徴收
鹽課○康熈元年題準黑井鹽課銀九萬六千
兩琅井九千六百兩景東井三百二十兩遇閏/加課
不除/小建白鹽井二萬八千五百六十兩安寧井千
[048-77a]
九百八十兩雲龍州五井四千七百六十三兩
七錢阿陋猴井二千九百二十三兩二錢彌沙
井四百兩只舊草溪井二百六十二兩四錢六
分遇閏加課/扣除小建○四年題準黑井加煎鹽課銀二
萬四千七百五十兩遇閏/加税○十年題準只舊草
溪井歸幷黑井辦課○十一年題準減黑井加
煎鹽課○三十四年覆準黔省普安州䓁處改
食川鹽将雲南課扣除○三十五年覆準仍徴
[048-77b]
收黑井加増鹽課○三十八年題準黑白等井
每年所有柴米役食六萬兩豫於撥餉内動支
發各井煎鹽辦課補還撥餉○五十八年題準
雲南派烟戶錮弊著勒石永革○雍正元年覆
準雲南九井行鹽辦課勒去上下一應陋規不
許督撫鹽道等官赴井煎鹽居積買賣○又題
準近井之富民祿豐羅次祿勸元謀和曲六州
縣改食白井沙滷原銷黒井鹽統運昆明省店
[048-78a]
行銷○二年覆準黒井產新井二眼除發竈戶
薪本役食噐具銀萬兩尚存銀萬七千兩將白
雲井撥補黒井課銀四千兩雲龍井抵補課銀
三千二十兩有竒一幷歸公其黒井闕課於新
井鹽課内撥補以免互幫○又覆準祿豐等州
縣改食白井沙滷定價一錢六分姚州及大姚
定逺廣通雲南四縣仍食沙滷每斤定價二分
其五州縣額鹽分發於民多鹽少之楚雄府䝉
[048-78b]
化府趙州太和縣鄧川州行銷昆陽州之三泊
改食安寧井鹽阿陋舊額撥開化府行銷○又
覆準易門縣改食白鹽井多出之沙滷照定價
一兩六錢完解其原藉阿井額鹽撥開化府増
銷○三年覆準琅安二井鹽價髙昻量為酌減
將麗江土井息銀二千二百餘兩抵補至琅安
井額鹽不敷民食令石屏州就近在威逺地方
領銷按版抱母等井原銷之鹽分發寧通海河
[048-79a]
西新興四州縣領銷○四年覆準普洱地方新
開磨黑磨弄井鹽每年課銀三百六十三兩五
錢二分有竒元江府屬猛野磨鋪井鹽每年課
銀二百三兩歸入按版抱母等井項下報銷○
五年覆準黑井正額鹽五百六十餘萬斤内每
一斤加銀四分二釐八毫該銀二千四百十有
三兩九錢二分又撥給不敷課款鹽二十四萬
斤内每百斤加銀二錢該銀四百八十兩於所
[048-79b]
收沙滷等項盈餘銀内給發○又覆準黑鹽發
價於定額三分價内每分準其冄減二釐共減
銀萬六千一百十有六兩六錢有竒並黒井所
加薪本二千八百九十三兩九錢二分共銀萬
九千四兩五錢二分有竒於多收沙滷等項盈
餘内照數抵補令該管官將每斤減價二釐之
處出示暁諭其正項並額外盈餘銀六萬一千
九百餘兩照數貯庫如有留抵銀廠虧闕及公
[048-80a]
用之處造册報部○又覆準雲南只舊草溪二
井每年升課銀四千二百八十三兩四錢遇閏
加増至二井應發薪本銀每斤一分五釐於鹽
價内借動發給輪流解還其該井官吏養㢘工
食䓁項每月計銀四十兩於正額内開銷○九
年覆準雲南各井煎鹽均除小建惟黒井小建
不除所以累任井司皆有虧空將小建六日闕
額鹽於新出沙滷鹽内煎補○乾隆元年題準
[048-80b]
雲南黒井等井鹽運至昆陽䓁處行銷鹽價每
百斤遵奉
諭㫖減至三兩以下其應減鹽價等項銀六萬一千
一百八十三兩一錢三分九釐四毫有竒即將
各井應減盈餘通融抵補以敷正額至裁汰盈
餘銀原繫留為地方公事之項今已裁汰應令
竢有需用之處别請動項報部○三年題準東
川一府舊𨽻四川今改歸雲南但滇鹽不敷民
[048-81a]
食應由川省招商認引徴稅配運其南寧霑益
平彝三州縣一幷改撥川鹽○四年題準由廣
東運鹽百萬斤至廣西百色地方由百色至雲
南羅平師宗等州需用鹽價脚銀七千六百八
十三兩四錢五分五釐於司庫收存銅息銀内
照數動發飭令附近粤西之羅平州領運行銷
二十萬斤師宗州運銷二十五萬斤廣西府運
銷二十五萬斤彌勒州運銷三十萬斤竢運銷
[048-81b]
完日歸還原借銅本外餘銀觧貯藩庫充公○
五年奏準安寧州地方有洪源井一區每年可
煎鹽二十一萬六千斤獲價銀五千三十二兩
八錢内除煎鹽薪本役食外餘銀五百八十三
兩二錢麗江府地方有老姆三區每年可煎鹽
十有八萬四千一百二十一斤獲價銀三千四
百十有三兩四錢有竒内除煎鹽薪本役食外
餘銀一百五十三兩五錢六分有竒統将二井
[048-82a]
盈餘銀按年歸入盈餘册内造報○七年覆準
姚安新開鹽井每年煎鹽二百一萬九千六百
斤共賣獲鹽價銀三萬一千九百二十一兩八
錢六分内除應給煎鹽薪本人役工食外尚餘
銀三千九百四十三兩四錢一分有竒按年歸
入盈餘項下造報但新開滷源須増大使一貟
其琅井大使業經裁汰應移駐姚安新井○十
六年覆準昭通東川二府逼近金江開運京銅
[048-82b]
繫新闢苖疆䭾脚裹足不前必須䭾囬川鹽接
濟應將南寧等處原食川鹽二百四十餘萬斤
留為昭東二郡行銷其南寧䓁處食鹽仍飭領
銷滇鹽○又覆準文山縣領銷阿陋井鹽改撥
十三萬斤増給䝉自縣行銷其文山縣不敷食
鹽在於每年採買粤鹽數内増買二十萬斤撥
給該縣領銷
一貴州素不産鹽無額銷之引民間食鹽由小
[048-83a]
販擔負四川湖廣引鹽零賣貴陽府安順府南
籠府平越府都勻府思南府石阡府大定府遵
義府以上九府食四川鹽鎮逺府思州府銅仁
府黎平府以上四府分食湖南所行之兩淮鹽
以貴州布政使司糧驛道兼理以乾隆十八年
奏銷册計之共課入七千六百十有五兩四錢
有竒○順治十七年題準貴陽思南鎮逺三府
每鹽百斤徴稅二錢○康熈二年題準徴稅府
[048-83b]
衛在貴陽思南鎮逺石阡安順平逺大定黔西
永寧畢節烏撒鴨池等處每鹽百斤徴稅銀二
錢四分普安仍徴三錢除黎平就近食湖廣鹽
不冄徴稅外共鹽稅銀五千七百三十兩五錢
九分四毫定為額數每年間有浮闕據實報解
遇閏加税四百十有/八兩四分九釐二毫○二十五年覆準貴陽平
越都勻思南石阡大定威寧等府州安順府屬
盤江以下州縣衛所均食四川鹽普安等處仍
[048-84a]
食雲南鹽○三十四年覆準普安䓁處自食雲
南鹽商民兩病將普安等處改食四川鹽○又
覆準貴陽等處向食川鹽徴落地稅銀每百斤
二錢四分普安䓁處亦照例徴收○雍正十年
覆準黔省婺川縣濯水地方設立稅口徴收鹽
稅自本年起按年依額起觧造報盈縮不常
據實詳報○乾隆四年覆準貴州所屬之古州
繫新闢苗疆應以古州為總埠丙妹永從三角
[048-84b]
等處為子埠聽古州總埠分撥銷售其商人
應聽古州同知管理每年銷引三千八百課銀
二千五百十兩一錢四分二釐有竒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