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03 關中勝蹟圖志-清-畢沅 (WYG)


[030-1a]
 欽定四庫全書
  闗中勝蹟圖志卷三十
            陜西巡撫臣/畢沅撰
   地理
 鄜州釋名通志後魏州名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也
 沿革一統志治在省城北五百五十里禹貢雍州之域
 春秋時白翟地戰國魏雕隂邑秦置雕隂縣漢屬上郡
 後漢因之晉廢後魏為北華州地西魏為鄜州地隋開
[030-1b]
 皇三年始分置洛交縣大業二年移鄜州於此謹按西/魏改北
 華州曰鄜州在中部縣界至隋始/移鄜州治洛交縣即今州治是矣改為鄜城郡尋又改
 曰上郡唐武徳初復曰鄜州天寳初改曰洛交郡乾元
 初復曰鄜州屬闗内道五代因之宋曰鄜州洛交郡保
 大軍節度屬永興軍路金曰鄜州保大軍節度屬鄜延路
 元曰鄜州以州治洛交縣省入屬延安路明屬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直𨽻陕西布政使司領縣三曰雒川中
 部宜君 州城通志西阻龜山東帶洛水有内外二城
[030-2a]
 元時所築明嘉靖中為洛水所圮外城稍移於内内城
 周二里有竒門三外城周八里有竒門四
 雒川縣釋名元和郡縣志姚萇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
 川水為名沿革一統志治在州東南六十里秦鄜畤地
 漢置鄜縣屬左馮翊後漢省後魏置敷城郡太平真君
 中置洛川縣隋屬上郡唐屬鄜州五代宋金元明俱不
 改泰昌初易洛為雒
本朝因之 縣城通志縁山阻澗元時築周二里有竒
[030-2b]
 門三又東闗城明正徳初築周三里有竒門三
 中部縣釋名通志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興始置縣
 從中部都尉之舊也沿革一統志治在州南少西一百
 四十里漢置翟道縣屬左馮翊後漢省東晉時姚秦置
 中部縣後魏置中部郡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孝明帝
 改曰北華州西魏廢帝三年改曰鄜州隋改郡縣俱曰
 内部開皇三年郡廢大業初州廢屬上郡唐武徳二年
 復改縣曰中部於縣置坊州天寳初復曰中部郡乾元
[030-3a]
 初復曰坊州屬闗内道五代因之宋曰坊州中部郡屬
 永興軍路金曰坊州屬鄜延路元至元六年州廢縣屬
 鄜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 縣城通志因沮水為濠明成化中改建萬
 厯初增築南闗外城崇禎初又增築北闗城周四里有
 竒門三
 宜君縣釋名通志縣有宜君水因取名焉沿革一統志
 治在州南二百十里漢左馮翊祋祤縣地東晉時苻秦
[030-3b]
 置宜君䕶軍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置宜君縣屬北地郡
 西魏置宜君郡隋開皇初郡廢屬京兆郡唐初屬宜州
 貞觀十七年廢二十年復置屬雍州永徽二年又廢龍
 朔三年復置屬坊州五代宋金因之元改屬鄜州明不
 改
本朝因之 縣城通志明景泰中築周五里有竒門二
   名山
 鄜州開元坡在州治北雍勝略上有開元寺白松甚竒
[030-4a]
古梅柯嶺在鄜州西北三十里通志嶺有梅樹相傳為
杜甫手植
大槃山在鄜州西北元和郡縣志在直羅縣西北一百
十里謹按直羅故城在州西又按金史地理志直/羅縣有水槃山疑大槃即水槃或有訛字
石空洞在鄜州西南一百十里名山記洞深一丈五尺
内有萬佛石像世傳以為魯班所鑿
夀峰山在鄜州西南百二十里州志相近有馬尾崕相
傳唐太宗出征憇此山石有馬尾遺跡
[030-4b]
櫻桃山在鄜州南三里通志山多櫻桃其相近有葦谷
以多蘆葦故名
龍尾坡在鄜州東十里通志山蜿蜒如龍又黑鷹崕在
州東二十里舊多黑鷹棲此相傳唐太宗見而射之矢
跡猶存已上/鄜州
白起山在雒川縣北二十里通志秦白起屯兵於此故
名九郎山在雒川縣西南八里通志宋淳化間建九郎
廟土人旱潦禱此
[030-5a]
鄜畤山在雒川縣南七十里縣志秦祀五畤此其一也
鄜城以此得名
馬翅谷在雒川縣南八十里縣志宋李顯忠屯兵於此
宋史紹興中李永竒謀南歸金人殺之於馬翅谷
爛柯山在雒川縣東南六十里通志相傳為王質遇仙
爛柯䖏其相近有黄梁谷黄梁水所出
黄龍山在雒川縣東南百二十里接白水界雍勝略常
有黄雲罩其上髣髴如龍摇曳
[030-5b]
龍舌崕在雒川縣東北三十里龍尾灣通志一峰回顧
狀若龍首飲水上立一石長七八尺風撼則動而不墜
已上/雒川
橋山在中部縣北一里通志下有沮水潛穿山底而過
因名山海經山下水流通行故謂之橋山爾雅山鋭而
髙曰橋史記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黄帝於橋山延安
府志華盖山在橋山後三峰秀麗形如張盖髙出諸山
即橋山之支麓
[030-6a]
 臣/謹按闗中北境大山以橋山為稱首岡巒迤邐隨
 地異名其在慶陽府合水縣東五十里者曰子午山
 其在延安府保安縣東六十里者曰艾蒿嶺在安定
 縣北八十里者曰髙栢山皆橋山之支阜惟中部沮
 水所過之山獨受正名而榆林府西北又有橋門後
 漢靈帝時段熲追羌出橋門水經注橋山有長城門
 故謂之橋門樂史云橋山南連耀州北抵鹽州東接
 延州綿延八百餘里盖邠寧環慶延綏鄜坊諸郡邑
[030-6b]
 皆在橋山之麓宋人所稱横山之險亦即橋山北陲
 諸家地志或不知其綿亘廣逺各指一山為主名是
 此非彼要為方隅之見又按山海經蒲谷水源出橋
 山金史亦言中部縣有蒲谷水今此水源流莫辨宜
 從闕疑之義焉
鳯凰山在中部縣西一里縣志其形似鳯一名二郎山
其中有黄花峪入秋金菊芬芳香氣襲人延安府志鳯
嶺在西郊外相傳軒轅截嶰竹成律呂鳯鳴於此謹按/縣圖
[030-7a]
鳯嶺即鳯凰山一云/在縣西百里者誤
回軍嶺在中部縣北六十里縣志元孝子王克已廬墓
又見/古蹟
仙掌崕在中部縣西北三里延安府志山勢聳起五峰
聫峭如掌
石堂山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通志即翟道山水經注
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謹按魏狄/道故城在
縣西北豬水當/即淺石川也
[030-7b]
雙鐘山在中部縣西北七十里延安府志形如覆鐘峻
秀屹立又相近有三鳯岡相傳古有逸人隠此崕間石
刻猶存
子午嶺在中部縣西北二百里接合水界通志沮水出
此縣志南北綿亘延慶二郡之間長八九百里東北至
葭州黄河北通九原雲中秦䝉恬塹山堙谷即此謹按/此即
合水之子午山亦/即橋山之異名也
龍榮山在中部縣西四里通志元王九臯築砦于上有
[030-8a]
故址又玉仙山在縣西五里雍勝略云常有仙人往来
其䖏
桑園藥王洞在中部縣西五十里通志深邃可容百人
洞中蓮座横列竒巧得之自然
唐峪洞在中部縣西九十里縣志上有懸崖危崿下築
石城洞中有石井為懸樓六磴道四壁立千仭自下望
之樓閣如在天際已上/中部
玉華山在宜君縣西南四十里通志有唐建玉華宮宋
[030-8b]
雍熙初於此獲一角獸時以為麟金於此置玉華鎮又
野火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宋張珉玉華山記玉華山南
曰野火谷望之如㸑烟而莫知所自谷之西曰鳯凰谷
唐置宫故地其西曰珊瑚谷嘗有别殿珊瑚之北曰蘭
芝谷太宗詔沙門元奘譯經於此中有石崕嶄然天成
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懸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
其側其西南曰駐鑾崕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
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瀉而下名曰水簾
[030-9a]
真人洞在宜君縣西北七十里通志石徑幽折崕壑竒

太子山在宜君縣東南四十里通志相傳秦太子扶蘇
築長城憇此
秦山在宜君縣東南九十里接白水界通志山勢綿亘
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畋獵於此又見白水/已上宜君
  大川
鄜州洛水在州東百步自甘泉界流入又南流入洛川
[030-9b]
界太平寰宇記洛水又謂之洛交水按三川縣有三川
水謂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故名三川謹按三川故/城在州南
通志自州北三十里南楊村入境流七十里至交口村
又南入中部界州志洛水南流至城北合牛武採銅二
川南流過城東水流衝激州城數被其患唐杜甫三川/觀水漲詩我
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北上惟土山連天走窮谷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翁訇川
氣黄羣流會空曲清晨望髙浪忽謂隂崖踣恐泥竄蛟/龍登危聚麋鹿枯查卷拔樹礧磈共充塞聲吹鬼神下
世間人代速不有萬穴歸何以尊四凟及觀泉源漲反/懼江海覆漂沙折岸去潄壑松栢秃乘陵破山門迴幹
[030-10a]
裂地軸交洛赴洪河及闗豈信宿應沈數州沒如聴萬/室哭&KR0126濁殊未清風濤怒猶蓄何時通舟車隂氣不黪
黷浮生有蕩汨吾道正羈束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雲雷屯不已艱險路更跼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因
悲中林士未脱衆魚腹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牛武川在鄜州東北五里西南流注洛水州志自牛武
城東来入洛
採銅川在鄜州西北十五里通志為杜甫經逰地在羌
村南十里許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燭至元
七年封扄不採
[030-10b]
葦谷水在鄜州南五里通志一名荻子溝太平寰宇記
水經注云葦谷水自葦谷東南流入三川水又砂羅谷
水南流逕黄原祠東合葦川唐鄭玉韋谷水詩水會三/川𣻌碧波雕隂人唱採花
歌舊時白翟今荒草/葦谷凄凄風雨多
華池水在鄜州西南通志源出慶陽府合水縣東流入
州界逕直羅故城與黑水合又東南合會道河餘樂川
逕縣北葡萄塞為葡萄河又東南至交口與洛水會亦
曰葫蘆河
[030-11a]
直羅川水在鄜州南元和郡縣志在直羅縣南二里州
志直羅川自直羅城南注華池水通志黑水在州西南
自合水縣流入東合華池水謹按直羅川水即黑水自/合華池水逕中部縣北葡
萄塞二水又兼受葡萄河之稱一統志載直羅川水而/於黒水不别為標目陜西通志則以黒水直羅川水並
入華池水條下未甚明晰/今為正之 已上鄜州
洛水在雒川縣西南七十里自鄜州流入又東南入中
部界通志一名領前河一名上堡河又名髙家河縣志
洛水自鄜州入境南流㟁東為雒川岸西為中部至交
[030-11b]
口會葫蘆河又南會沮水
廂西河在雒川縣西北三十里謹按宋朝類苑鄜州東/百里有相思河河岸有
相思舗唐令狐楚有題鄜州相思舖詩所謂誰把相思號/此河是也今考鄜州東三十里有相思舖一名廂西舖接
洛川界而洛川有廂西河當即此水或以語轉而訛惟所/云在鄜州東百里者里數未合疑亦以水源目之耳
楊班湫在雒川縣東南六十里周一里二十步今堙周
地圖記姚萇立節將軍楊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
谷由來無水夜中有人就班借車牛十具云我是湫神
欲移徙班即備車牛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
[030-12a]
至乾谷忽有水方二百餘步其水極深每水旱祈禱有
謹按郃陽亦有楊班湫盖堰/洿谷水所成也 已上雒川
洛水在中部縣東北三十五里自鄜州南流逕交口合
葫蘆河又南合沮水流入宜君界元大一統志自州境
交口村南流入中部縣又南流十五里至楊家庄合沮
水又東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盤出境謹按鄜城今/屬洛川縣
禹貢錐指縣東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會處亦曰龍
首川按此不過沮水之枝津至近世下流壅塞不由富
[030-12b]
平入洛則此遂為二水交會之通川耳
葡萄河在中部縣東北三十里通志一名葫蘆河即鄜
州之華池水南流為直羅川又南流經縣之葡萄塞為
葡萄河
沮水在中部縣西又南流入宜君界漢書地理志直路
縣沮水出縣西東入洛謹按直路故/城在縣西北水經注沮水出直
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厯檀臺川俗謂之檀臺水
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元大一統志沮水自
[030-13a]
子午嶺東南流二百里至縣東三十里楊家庄東南順
流入洛縣冊自子午嶺來至三河口納常川葛家川東
流十餘里遶城又東流十里與泥水會又東流十餘里
入洛
葛家川在中部縣西十餘里縣志源出宜君縣西孟家
河東流納常川河與沮水會於三河口山水紆迴林木葱鬰
東移泉水在中部縣東五里通志一名飛来泉古有石碣
今無存其水細流入沮
[030-13b]
上善泉水在中部縣東北二里唐書地理志州郭無水
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
紓逺汲刺史崔駢復增修之民獲其利縣志在橋山東
縣北門外沮水㟁側其水流入於沮
栁窟泉在中部縣西五里縣志山頂沸出懸溜而下如
素練然延安府志旁多叢栁秋風葉落隨流飄蕩故名
又寒氿泉在縣西十里水從地湧淵深渟静大樹重隂
夏日生寒故名已上/中部
[030-14a]
洛水在宜君縣東北八十里自中部界流入又南與洛
川接界又東南入白水界縣冊洛水自中部界納沮水
又有党家溝范家溝梁家河水又賀家河源出縣之東
山下李家河源出縣北十里合而為五交河東流入之
又南納馮家河水入白水界
石盤川在宜君縣東五十里太平寰宇記源出同官縣
大石盤山東流入縣界
沮水在宜君縣西又南流入耀州界水經注沮水西南
[030-14b]
逕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嶺水口東南流逕
祋祤縣謹按祋祤縣/今屬耀州通志沮水自徴寧界來分二流其
一南流逕馬欄鎮亂石灘合姚渠川南流入耀州界其
一東流合㓂家河水又合慈烏水又合玉華川仙人溝
纒帶谷諸水流逕中部界合於洛一統志按水經注謂
沮水下流合銅官注鄭渠而東入洛自鄭渠堙廢沮水
故道難考諸志猶從其説至經中部縣南入洛之沮水
則始于元統志禹貢錐指目為枝津然此水東流入洛
[030-15a]
與南流入渭之沮水源流各别非枝津也且今入渭之
沮上源太近亦與漢志出直路縣西之説不合通志分
東南二流兩存其名今從之
姚渠川在宜君縣西七十里通志源出姚渠村北三十
里核桃溝南流至亂石灘入沮
慈烏水在宜君縣西北四十里太平寰宇記源自昇平
縣分水嶺東流入縣界謹按昇平故/城在縣西北縣志東流合杜村
河入沮
[030-15b]
玉華川在宜君縣西五十里通志源出駐鑾坡之瀑布
泉一名&KR1641醁泉流而成川又有仙人溝水在玉華山北
流合玉華川又纒帶谷水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艾蒿凹
逕彭村與玉華川仙人溝水合流至杜村合於東沮水
至中部入洛
石油井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渠村通志村有石井汲
水澄而取之氣味雖臭可療牛羊癬疥巳上/宜君
  古蹟宫闕/
[030-16a]
鄜州唐仁智宫在宜君縣鳯凰谷唐書韋挺傳武徳七
年避暑仁智宫雍錄武徳七年造
玉華宫在宜君縣西南唐書地理志在坊州宜君縣北
四里鳯凰谷元和郡縣志貞觀二十年置冊府元龜太
宗建玉華宫既成正門謂之南風門殿覆瓦外皆葺之
以茅帝以意在清凉務從儉約匠人以為層嵓峻谷元
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風門
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其官曹署寺並皆
[030-16b]
創立及帝逰&KR0239奉御王孝積於顯道門内起紫微殿十
三間文甃重基髙敞宏壯帝見之甚悦太平寰宇記在
縣西四十里貞觀十七年置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
宗曰小龍出大龍入當時以為清凉勝於九成宫永徽
二年有詔廢宫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内有肅成殿元
奘法師於此院譯經毎言此寺閻浮之兠率天也雍勝
略初有九殿五門而可記其名與䖏者六其正殿為玉
華其上為排雲又其上為慶雲其正門為南風南風之
[030-17a]
東為太子之居其殿曰暉和門曰嘉禮知其名失其處
者一曰金風門也其西珊瑚谷常有别殿存焉方輿紀
要玉華宫因仁智宫增築
 臣/謹按玉華宫元和郡縣志唐書地理志皆云在宜
 君縣北四里而太平寰宇記謂在縣西四十里今考
 宜君故城在縣治西南唐貞觀中置玉華宫仍于宫
 側置宜君縣其後移於今治一統志謂當在五代時
 諸家記載各據當時縣治相距之逺近而言所以不
[030-17b]
 同至其創建之嵗元和郡縣志在貞觀二十年新唐
 書從之舊唐書則謂在二十一年太平寰宇記又謂
 在十七年然李吉甫以唐人而誌唐事語當覈實自
 宜以元和郡縣志為正考宫既廢為寺嵗久遺構莫
 存當日所謂即澗疏隍憑巖建宇者無由髣髴見之矣
  古蹟第宅/
唐杜甫草堂通志在鄜州南六十里杜甫避難寄此即
三川也又州西北三十里羌村有杜甫窟壁上詩甚多
[030-18a]
又駱駝谷杜甫逰梅柯嶺往來止宿於此明田龍三川/杜甫草堂詩
問栁尋花到草堂急呼村酒酹詩王乾坤無䖏容衰老/風雅何人到盛唐春雨三川驅瘦馬秋風一劍寄空囊
鄜州旅食峥嶸日/南北音書共渺茫
保大樓一統志在鄜州城内唐置保大軍節度使故名
  古蹟祠宇/
後魏軒轅廟通志在中部縣北五里冊府元龜魏明元
帝泰常七年幸橋山遣有司祀黄帝廟文成帝和平元
年帝東巡厯橋山祀黄帝廟唐大厯四年四月鄜坊等
[030-18b]
州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帝陵闕請置廟四
時享祭列於祀典從之揮麈前錄黄帝以后土風后力
牧配祠在坊州通志廟中軒轅栢考之雜記乃黄帝手
植物圍二丈四尺髙可凌霄延安府志掛甲栢在軒轅
廟黄帝滅&KR0214尤歸而掛甲其上至今樹皮有掛甲痕栢
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内老幹細枝痕跡若一縣志廟舊
在橋山西宋開寳中移建今地
唐玉皇廟通志在中部縣東二里唐時建延安府志東
[030-19a]
壁上有元至正庚子張三丰題詩又舊志載明永樂間
三丰至廟索道士張清買瓜歸則題詩壁上去矣
栢山寺通志在鄜州西九十五里直羅鎮武徳二年秦
王憩兵芸羅寺洎即位改芸羅為安樂移西嶽之上建
殿與塔即今䖏也開元十二年車駕北征至此前鋒告
捷因改為安定寺宋景徳元年重修仍名安樂後以其
山多栢因名栢山寺
開元寺一統志在鄜州治北唐建
[030-19b]
石泓寺一統志在州西一百三十里石山如砌鑿門而
入為佛殿有大佛三小佛尺許者千百計製作工巧
蒲羅寺通志在中部縣治北貞觀二年建内有塔及蔵

金石泉寺通志在雒川縣西北三十里寺右有泉味甘
而洌大定初賜額曰靈泉院前有一塔相傳定光佛遺
身舍利蔵焉時見瑞光起塔中如純金色
明忠烈朱公祠在中部縣北一里祀明知縣朱新堞
[030-20a]
  古蹟郊邑/
上古黄帝陵一統志在中部縣西北橋山上史記五帝
本紀黄帝葬橋山漢武故事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還
祭黄帝於橋山雍勝略橋山在中部縣東北二里其山
形如橋沮水環繞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周圍城塹五
里餘樹栢萬餘株横順成行参天傲日數百里外望之
猶有烟霞霏微青翠玲瓏之狀明張三丰橋陵詩披雲/履水謁橋陵翠栢烟含
玉露輕衮冕霞飛天地老文章星煥海山清巍巍鳯闕/迎仙島渺渺龍車駐帝城寂寞瑤臺遺漢武一輪皓月
[030-20b]
古今/明
 臣/謹按橋陵在闗中者舊志有三一在慶陽之正寧
 一在延安之安定其一即在中部者是已三縣皆漢
 上郡地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黄帝塚
 水經注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故城南橋山上有黄
 帝塚考正寧在後魏時嘗僑置陽周縣後人誤謂即
 漢之陽周因以為有軒轅陵雍勝略辨之頗詳而猶
 以魏之陽周故城為漢之陽周故城則尚未為精審
[030-21a]
 今按漢陽周故城在安定縣北其地有懐寧河即走
 馬水出髙栢山亦即橋山與班酈所述為合然中部
 立廟始自唐大厯中厯代祀典相沿自當循而不改
 又考橋陵所在不一記載紛如近世地志如畿輔之
 平谷山東之曲阜河南之閿鄉皆有軒轅陵至如文
 選注黄帝葬西海橋山語涉荒渺無從考信也已
周卜居城一統志在中部縣東二十里相傳晉公子重
耳奔翟時所居
[030-21b]
秦長城一統志在鄜州東北元和郡縣志在洛交縣東
北三十里
漢牛武鎮延安府志在鄜州東北四十里董翳遣步將
築城練兵蕃牛數千以備戰故名
祈仙臺一統志在中部縣西北橋山黄帝陵前漢武帝
用兵朔方還祭黃帝於橋山築此
杏城一統志在中部縣西南五里相傳漢將韓胡伐杏
木為栅因以為名晉書升平初姚襄徙北屈將圖闗中
[030-22a]
進屯杏城遣其兄姚蘭略地鄜城魏書地形志北華州
治杏城
晉赫連城一統志在鄜州西元和郡縣志在洛交縣西
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劉裕命其子義真等守長安大
悦自將兵入長安留其母於此築城以居
隋直羅闗通志在鄜州西北一百里崔仲方所築西接
環慶地唐書地理志武徳六年置直羅闗州志因故直
羅城為名西南通子午嶺西北通保安縣凡二百里皆
[030-22b]
深谷峻嶺為一方險要
唐望敵臺一統志在鄜州西北二百里相傳唐太宗征
突厥常登此故名
監軍臺一統志在鄜州南五里相傳尉遲敬徳演武於

龍坊鎮通志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唐牧廐所也
段志元墓一統志在宜君縣南三十里
宋鄜臺一統志在雒川縣東南元祐二年范純祐為主
[030-23a]
簿時築
赤沙城太平寰宇記在中部縣西七十里舊戍城也
&KR0552場一統志在宜君縣西九域志縣有&KR0552
馬欄鎮通志在宜君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接慶陽界宋
史趙珣傳慶厯二年元昊大舉入㓂珣會葛懐敏於瓦
亭懐敏西至馬欄城珣謂懐敏依馬欄城布柵以扼其

狄青墓通志在中部縣西黃花峪懸巖石峒有石棺在
[030-23b]

元李杲墓通志在中部縣東北四十里祔其祖元帥明
安岱爾墓有碑元史本傳杲字東垣精岐黃學者稱東
垣先生
王孝子克已墓通志在中部縣北回軍嶺克已事母孝
母卒廬墓元末紅巾賊至聞其孝引去因名其地曰回
軍嶺
明黄龍鎮通志在雒川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黃龍山嘉
[030-24a]
靖十八年移韓城紫金闗于堡内築城周二里有竒舊
有防兵
石堡一統志在宜君縣東七十里舊有城平原廣阜雉
堞巍然明末嘗置官署於此
劉琦墓通志在雒川縣北十里大石山琦以直諫謫戍
召還卒贈光祿卿
朱新堞墓一統志在中部縣治北社稷壇側通志新堞
山西汾陽人中部知縣崇禎十六年闔門死難邑人合
[030-24b]
葬之墓側有碑
 
 
 
 
 
 
 闗中勝蹟圖志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