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03 關中勝蹟圖志-清-畢沅 (WYG)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關中勝蹟圖志巻二十四
           陜西廵撫臣/畢沅撰
  地理
榆林府釋名通志本漢榆溪塞水經注所謂諸次水東
逕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衛遂取名焉沿革府志治在
省城北一千三百五十里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翟地
秦為上郡地漢為上郡龜兹奢延西河郡圁陰等縣地
[024-1b]
兼置屬國都尉後漢末廢晉義熙中赫連勃勃㨿地稱
大夏國名其城曰統萬後魏始光四年建為統萬鎮太
和十一年改置夏州兼置化政郡西魏改郡曰宏化隋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夏州為朔方郡唐貞觀二年復
為夏州屬關内道天寶初復改朔方郡乾元初仍曰夏
州貞元三年置夏州節度中和二年賜號定難軍五代
因之宋為西夏地元為綏徳州地明成化七年始置榆
林衛為延綏鎮治
[024-2a]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榆林府屬陜西布政使司領縣四曰
 榆林神朩府谷懷逺州一曰葭州 府城通志即舊衛
 城東枕駝山臨黄河明正統初剙築成化九年增築北
 城後又拓南城嘉靖隆慶萬厯中相繼甃磚南關外有
 外城正徳十年築西門外又有羅城隆慶元年築周十
 三里三百餘步門七
 榆林縣釋名通志縣本榆林堡地義與府同沿革一統
 志附郭漢置龜兹縣屬上郡為屬國都尉治後漢因之
[024-2b]
 晉省後魏為夏州地後周置彌渾戍隋開皇初改徳靜
 鎮大業九年置徳靜縣屬朔方郡唐貞觀七年於縣置
 北開州十三年州廢縣屬夏州五代因之宋沒於西夏
 元為米脂縣地明永樂初置榆林塞成化七年置榆林
 衛為延綏鎮治
本朝雍正二年省衛入綏徳州八年置榆林縣為榆林府
 治
 神木縣釋名通志元縣名本宋神朩寨也郭子章云縣
[024-3a]
 西十五里楊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故曰神
 朩沿革縣志治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漢惠帝五年
 置圁陰縣屬西河郡後漢因之晉時荒廢後魏置石
 城縣後周改曰銀城隋屬雕陰郡唐初屬勝州天寶
 元年分置麟州兼置新秦縣為治其年改新秦郡乾
 元初復曰麟州屬關内道五代周時屬北漢宋曰麟
 州新秦郡元豐中於銀城縣界置神木寨政和四年
 省銀城入新秦縣金時地屬西夏州縣皆廢元初於
[024-3b]
 神木寨置靈州至元六年廢州為神木縣屬葭州不不
 改
本朝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 縣城通志明正統中周周
 四里有奇門四
 府谷縣釋名通志唐未置府谷鎮後唐升為縣縣鎮鎮
 名也沿革縣志治在府東北二百里漢西河郡地唐唐
 為銀城縣地後唐置府谷縣兼置府州永安軍節屬屬
 河東路宋崇寜元年改曰靖康軍政和五年賜名河河
[024-4a]
 郡金時地屬西夏元初仍曰府州至元六年州廢二十
 二年縣屬葭州明不改
本朝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 縣城通志明正徳中増築
 因河為池周五里有奇門六
 懷遠縣釋名通志本明懷遠堡縣從堡名也沿革一統
 志治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漢置奢延縣屬上郡後漢
 因之晉省後魏置巖綠縣為夏州及化政郡治西魏為
 宏化郡治隋為朔方郡治唐貞觀二年改縣曰朔方為
[024-4b]
 夏州治宋沒於西夏元為米脂縣地明天順中置懷遠
 堡屬榆林衛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綏徳州九年置懷遠縣屬榆林府
 縣城通志即舊堡城明天順中築萬厯中甃磚周三里
 有竒門三
 葭州釋名通志金州名以州臨葭蘆川也川在州西五
 里岸多葭蘆故以名州沿革州志治在府東南一百七
 十里漢西河郡圁陰縣地晉時荒廢西魏置真鄉縣後
[024-5a]
 周置真鄉郡隋開皇初郡廢屬雕陰郡唐屬銀州宋初
 屬西夏元豐中収復置葭蘆砦屬石州臨泉縣元符二
 年以砦置晉寜軍屬河東路金貞元元年屬汾州大定
 二十二年升為寜晉州二十四年改曰葭州興定二年
 屬延安府元屬延安路明屬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直𨽻陜西布政使司乾隆元年改屬榆林
 府 州城通志宋熙寜中置葭蘆寨據山為固因河為
 池至今稱為鐵葭州明洪武初因舊址改建周三里有
[024-5b]
 奇門二
   名山
 榆林府駝山在榆林縣城東通志一名東山城半踞其
 巔高數十丈俗呼為東山土人多穴山居之山形類駝
 鎮之得名駝城以此
 紅山在榆林縣北十里通志一名紅石峽山皆紅石地
 近沙阜因築紅山墩延綏志山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
 如霞起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昔李繼遷葬其祖障
[024-6a]
水别流鑿石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中有寺複
道飛簷望之如畫榆柳陰映鳬鷖唼喋榆溪之水所自
出也越榆溪而西為十里河風吹日映色如龍鱗逶迤
十餘里通志水甘草茂明廵撫余子俊築塞堡植柳萬
株其下明楊守謙遊紅石峽詩倚劍臨榆塞開筵傍斗/城銀川朝氣合金粟暮雲平虎帳倚緹騎龍河
拔漢旌封侯思定/逺投筆媿書生
&KR1235神山在榆林縣南五十里延綏志明成化時有妖
神棲此立廟祀之後有道士經此書符咒之並焚其祠
[024-6b]
祟遂殄息己上/榆林
朩根山在榆林縣北套内晉書載記苻堅建元元年遣
鄧羌討劉衛厄擒之於朩根山
馬良山在榆林縣北套内延綏志明嘉靖二十五年套
夷犯保安慶陽諸處總督曾銑遣將李珍搗其巢於馬
良山後即此
陰山在榆林縣北套外續漢書郡國志五原西安陽縣
北有陰山水經注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書音義曰
[024-7a]
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實不在河南唐書地理志安
北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謹按唐安北都䕶府東/至榆林二百五十里
涿邪山在榆林縣北套外漢書匈奴傳天漢二年因杆
將軍公孫敖出西河與强弩都尉路博徳㑹涿邪山
寘顔山在榆林縣北套外漢書匈奴傳元狩四年衛青
出定襄塞千餘里破單于兵至寘顔山趙信城而還
大斤山在榆林縣北套外隋書突厥傳開皇末遣太平
公史萬歲出朔州擊突厥達頭於大斤山
[024-7b]
燕然山在榆林縣北套外漢書匈奴傳征和二年李廣
利出五原乘勝追北至范夫人城又北至郅居水上引
還至速邪烏燕然山單于遮擊貳師敗降後漢書竇憲
傳永元元年竇憲破北單于於稽落山追至私渠北鞮
海遂登燕然山去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
黒山在榆林縣北套外魏書蠕蠕傳神䴥二年討蠕蠕
帝出東道向黒山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峨山同㑹賊庭
襲之至栗水大檀衆西奔唐書郭知運傳開兀四年突
[024-8a]
厥降户叛知運領朔方兵邀擊於黒山呼延谷大破之
鐵山在榆林縣北套外唐書突厥傳貞觀四年李靖出
定襄進屯惡陽嶺夜襲頡利頡利驚退牙磧口走保鐵
山靖復襲擊大破之己上邊外名/山附見榆林
龍眼山在神木縣東南百步通志上有二穴穿透如龍
眼縣志㟏岈突起類龍頭角
香爐山在神朩縣東北一里通志明武宗賜名鳯頭山
縣志峰峭如削其頂最圓而稍舒如喙明霞掩映灼灼
[024-8b]
生輝東為虎頭山又東北為錦屏山山形峻峭布列如
屏泗滄之水遶其下
駝兒山在神朩縣西三里通志首尾皆峻中稍低凹儼
若駝峰明武宗賜名筆架山
沈家寺山在神朩縣西南三十里延綏志山石有巨人
跡長尺五寸濶五寸車輞跡一道俗傳周世宗微時憩
此又縣西南八十里有㸃軍崕在柏林堡南相傳秦王
過此㸃軍今有馬蹄及人跪坐衣文在石
[024-9a]
白龍寺山在神朩縣東南十里通志四面壁立祗通一
徑登者拾級聚足以上土人多有結廬而居者又縣東
十里有鳯凰石相傳宋時鳯鳴於此
卧牛峰在神朩縣東北縣志在永興堡東南十五里夏
將訛龎東侵宋將郭恩被執於此已上/神木
跋那山在神朩縣北套内魏書蠕蠕傳登國六年討蠕
蠕縕紇提西遁魏主追至跋那山縕紇提降縕紇提之
子曷多汗棄父西走長孫肥輕騎追至跋那山斬之
[024-9b]
骨羅山在神朩縣北套内魏書明帝紀永興五年帝西
幸五原挍獵於骨羅山
雞秩山在神朩縣北套外漢書匈奴傳本始二年祁連
將軍田廣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雞秩山己上邊外/名山附見
神/木
五虎山在府谷縣東一里雍勝略五峰雄峙其形如虎
延安府志一名五龍山下有香爐山曾有仙人煉丹於

[024-10a]
桃花洞在府谷縣城南通志洞有硃沙艶如桃花又千
佛洞在桃花洞南又懸空洞在縣東門外高踞城巔俯
瞰洪流又洪濟洞在縣小南門外
水塞山在府谷縣北十五里通志兩川夾流山峙川中
龍峰山在府谷縣東北三十里通志山形盤曲紆迴上
有高峰特立樹朩陰翳旱禱輒應建有龍王廟
青石崖在府谷縣東北九十里通志在黄甫營北又相
近有竺琭臺巨石巑岏一名蓮花纒己上/府谷
[024-10b]
暖泉峰在府谷縣北套内九域志在豐州西北三十七
謹按豐州故城在/府谷北百五十里
沙角山在府谷縣北套内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崿
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麄色黄如乾糒又山之陽有泉
名沙井綿歴今古沙不填之人欲入穴即有鼓角之聲
震動人足九域志豐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嶺
薛林山在府谷縣北套内魏書明帝本紀後魏泰常四
年帝從君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
[024-11a]
拔鄰山在府谷縣北套内魏書太武帝紀始光四年西
討赫連昌濟君子津次拔鄰山榆林衛志山去君子津
二百餘里
石門山在府谷縣北套外漢書匈奴傳太初三年光禄
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
謹按顏師古曰廬/胊山名也朐音劬地理志稒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
禄城水經注石門水出石門山謹按石門山在/舊臨沃縣境禹貢錐
指廬朐山謂之光祿塞按元和郡縣志石門障即光祿
[024-11b]
城古入匈奴大路己上邊外名/山附見府谷
狄青原在懷遠縣西南五十里延綏志在威武堡南十
里明成化二年總兵楊信破敵於此
横山在懷遠縣西南接安定縣界縣志宋元豐中种諤
上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且有鹽鐵之利其城壘
控險足以守禦即此己上/懷遠
契呉山在懷遠縣北套内十六國春秋赫連勃勃北遊
契呉歎曰美哉臨廣澤而帯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
[024-12a]
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元和郡縣志山在朔方縣北
七十里謹按水經注云河水左合契呉山水在定襄桐/過之下則山當屬山西境抑或别有一山存以
俟/考
朩𤓰嶺在懷遠縣北套内唐書地理志朔方縣有朩𤓰

陽山在懷遠縣北套外水經注河水東逕陽山南漢書
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又東逕石跡阜西是阜破
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自高闕以東夾山帯河陽山以
[024-12b]
西皆北假也禹貢錐指陽山即陰山山在中國極北故
名陰山水北曰陽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謂之陽山漢書
侯應曰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計陰山
綿亘直抵遼東非河南所能容信徐廣之謬謹按徐廣/曰陰山在
河南陽山在河北懷已/上邊外名山附見 逺
第一峰在葭州北五里通志高出羣峰又有飛來石在
州北三里許片石掛於懸崖相傳昔時飛落於此
龍頭岡在葭州東南百步通志岡之東有果老洞層崕
[024-13a]
橫出洞臨黄河俗傳果老曾居此相近有香爐石在州
治東麓石笋突出高十餘仞駕朩為橋構觀音閣其上
俯臨黄河宛然中流之柱
萬户峪在葭州北八十里通志宋咸平中啜訛引趙保
吉之衆從此入冦麟州謹按麟州/今屬神木古為沃壤谷中有居
民萬家又鳯凰山在萬户峪東北層巒特出南憑黄河
高數百仞又峪北有獅子石聳峻玲瓏其巔突出石笋
上濶下狹攀援而上可容數十人東臨黄河一名獅撲
[024-13b]

石鼓崖在葭州北百里漢樓子溝西通志青石一片長
丈餘架兩石上又落大石一隙其中形如鼓圈覆青石
上擊之其聲如鼓
題詩崖在葭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塞葭蘆河西州志巖
邊石上有朱字詩二首似古鳥跡體首云深山隠玉樹
餘不能辨
墖兒山在葭州西北百四十里州志上有小墖在真鄉
[024-14a]
川北嘉靖間吉囊侵東路至此
西嶺山在葭州西五里葭蘆川傍通志宋將薛義敗夏
人於葭蘆西嶺即此又相近有桃李塢在申家灣東遶
蘆水西峙石崖清泉盈耳桃李怡目
落珠崖在葭州西七十里五女川西州志石崖壁立亂
水噴注如落珠相傳宋兵至此亂箭射石水隨箭鏃迸
出土人名曰萬箭崖
嵯峨峰在葭州南三里許通志崔嵬巨石立南山之崖
[024-14b]
若蹲踞然其下為龍虎灣在州南舊城下其南山下有
石長十餘丈横峙葭蘆河中形若卧龍水為所障折而
北流其北當水之衝有一石踞坐如虎其水至此轉而
東流遶龍之右東出
白雲山在葭州東南五里州志峰頂常有白雲繚繞因
名為一州勝境
鞦韆塢在葭州東北百里雍勝略有大樹植兩山之巔
其下為大道行者望之若鞦韆架故名己上/葭州
[024-15a]
  大川
榆林府葭蘆川在榆林縣東又東南流入葭州界通志
即諸次水今名沙河山海經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
而東流注於河水經注水出上郡諸次山東流逕榆林
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林水
合焉歴澗西北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
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河延綏志沙河源出雙山堡
西北即真鄉之葭蘆河也南合堡東宋家河又南合謝
[024-15b]
家莊車道溝水又南至投河合關家川水過柳樹㑹又
南合真鄉水抵通秦寨流石峽中合五女川為葭蘆河
至葭州城南入黄河謹按真鄉縣舊屬葭州柳/樹會在葭州西北一百里
無定河在榆林縣西南通志自懷遠界來逕魚河堡與
西河合又東南入米脂界水經注奢延水又東逕膚施
縣合帝原水又逕膚施縣南謹按漢膚施縣/今屬綏徳州
西河在榆林縣北十里通志即帝原水亦名明堂川漢
書地理志膚施縣有帝原水水經注帝原水西北出龜
[024-16a]
兹縣東南流注奢延水謹按龜兹故/城在縣北延綏志西河在鎮
城西即榆溪源出塞外葫蘆海南流入紅石峽水自石
崖流下陡落數千仞匝隍塹於城西遂為西河南流至
鎮川堡入無定河謹按水經注諸次水即榆溪延綏志/又謂西河為榆溪或又以沙河至葭
州入河者為諸次水以西河至魚河堡入無定河/者為帝原川與延綏志異而與酈氏水道合從之
龍王泉水在榆林縣城中延綏志一名南門河一名南
泉自山半湧出滙而為池疏而為竇周灌城中鎮人所
汲養也嚴冬蓊勃水氣如蒸西南入西河
[024-16b]
柳河在榆林縣西南十五里延綏志源自西南入西河
長湖數頃其地可耕成化中植柳數千株萬厯中斬伐
殆盡
楊官海在榆林縣西二十里延綏志凡水之所會渟而
不流者邊人通謂之海水不大而海之者渟之盛也楊
官海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
曰天鵝海己上/榆林
黄河在榆林府北塞外自延安府界流來又東南入府
[024-17a]
谷界水經注河水自臨河縣故城北又東逕陽山南又
東流逕石跡阜西又南屈逕河目縣謹按河目故城在/北假中屬勝州銀
城縣在今懷/遠縣西北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
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經流二百
里許東會於河謹按廣牧屬朔方郡即/豐州也在今懷遠縣北河水又南逕馬
陰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謹按什賁故城即/漢朔方縣在今懷
遠縣/北又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謹按渠搜縣在廢夏/州北今榆林府西北
東逕西安陽故城南謹按西安陽縣屬五原郡在/廢豐州東北今榆林府西北又東
[024-17b]
逕田辟城南謹按田辟地/名屬五原郡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謹按/成宜
縣在廢豐州界/今榆林府北又東逕原亭城南謹按原亭亦地/名屬五原郡又東
逕宜梁縣故城南謹按宜梁縣在五原西南六/十里廢豐州東今榆林府北又東逕
稒陽城南河陰縣故城北謹按稒陽屬東部都尉治河/陰縣屬五原郡俱在今神木
縣/北又東逕九原郡故城南謹按秦置九原郡漢更/名五原在今神木縣北又東
過臨沃縣南謹按臨沃縣屬五/原在今府谷縣北又東枝津出焉又東流
石門水南注之又東逕稒陽故城南謹按稒陽縣在廢/勝州西南今府谷
縣東/北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於臨沃縣東流七
[024-18a]
十里注於河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過雲
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
西謹按楨陵縣即廢東勝州沙陵漢屬雲中郡並在/河東岸今屬山西沙南縣在河西今府谷縣東北
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逕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
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謹按定襄桐/過並在河東
岸屬/山西河水又東南左合契呉山水樹頽水大羅水謹按/諸水
皆在/山西又右得湳水口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榆林衛舊志
黄河在衛北千里自寜夏衛横城堡西折而北過平冦
[024-18b]
城東百餘里又東北流過古豐州西北折而東經三受
降城南至廢東勝州西折而南入府谷縣黄甫川東九
里其中謂之河套周圍數千里
諾水在榆林府北套外通志一名諾真水漢書匈奴傳
元帝初元初都尉韓昌光禄大夫張猛使匈奴與單于
登諾水東山刑白馬為盟顏師古注諾水即今突厥地
諾真水也
鹿渾海在榆林府北套外魏書道武帝紀登國五年西
[024-19a]
征次鹿海襲高車袁紇部八年西征侯吕鄰部至苦水
皆大破之
鸊鵜泉在榆林府北套外唐中受降城北唐書囘紇傳
貞觀中以囘紇歸附詔於磧南鸊鵜泉之陽置郵
額根河在榆林府北套外魏書蠕蠕傳太平真君四年
討蠕蠕帝出中道至鹿渾谷與賊相遇呉提遁走追至
額根河破之車駕至石水而還
栗水在榆林府北套外魏書蠕蠕傳神䴥二年討蠕蠕
[024-19b]
出黑山次於沙漠南輕騎至栗水大檀西奔帝緣栗水
西行過竇憲故壘次於菟園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己/上
邊外大川/附見榆林
黄河在神朩縣東百二十里自府谷界流入與山西興
縣分界又南入葭州界水經注河水又南過西河圁陽
縣東謹按圁陽故/城在縣東元和郡縣志麟州東至嵐州界黄河
一百二十里謹按麟州故城在縣北嵐/州即今岢嵐州在山西通志自府谷縣
盤塘南六十里沿河府神二境相雜至沙峁頭入本境
[024-20a]
屈野河入焉又南流二十里至棗塔溝入葭州界
屈野河在神朩縣城西百歩東南流入黄河宋史麟州
西城枕睥睨曰紅樓下瞰屈野河縣志源出塞地五蘭
峁兒遶筆架山之陽至縣南一百二十里沙峁頭入黄

老龍泉水在神木縣西北十五里通志樹林陰翳泉水
清漪有龍神祠旱禱輒應其水入屈野河
柴溝在神朩縣西通志明天順二年孛來入冦神朩總
[024-20b]
兵張斂敗之於柴溝即此
駱駝堰在神朩縣西北百里一統志唐張說追党項經
己上/神木
大葭蘆水小葭蘆水在神朩縣北套内元和郡縣志大
葭蘆水在榆林縣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蘆水在縣西二
百四十里地甚良沃謹按唐榆林即勝/州治在府谷縣北
湳水在神木縣北套内水經注湳水出美稷縣謹按美/稷屬西
河/郡東南流俗亦謂之湍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出
[024-21a]
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湳水又東渾波水出西北窮谷
東南流注湳水湳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又東
流入河謹按富昌故城在勝州南/已上邊外大川附見神朩
黄河在府谷縣東三十步東南正南至河皆一百步自
塞外流入又南入神朩界水經注河水自君子濟又南
右得湳水口又南至圁陽謹按湳水在/縣東北邊外通志自蓮花纒
入境為唐家滙渡流六十里至楊家川口黄甫川水入
焉又十里至沙窰子清水川入焉又南二十里為天橋
[024-21b]
又三十里逕縣城東南孤山川入焉又百五十里至盤
塘渡
清水川在府谷縣東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東南
注於河通志邊方士騎賴以汲飲又縣東北六十里有黄
甫川自塞外牛武城南逕黄甫營邊牆入口南流入於河
九股水在府谷縣西南通志一名孤山水源出草地九
源並導合為一流東南流入邊牆逕鎮羌堡東孤山堡
西又東南流三十里入黄河
[024-22a]
石馬川在府谷縣西三十里通志相傳有石馬至其處
今馬跡猶存已上/府谷
虎澤在府谷縣北套内通志即武澤漢書地理志西河
郡榖羅縣武澤在西北後漢書梁慬傳永初三年南單
于圍中郎將耿种於美稷明年度遼將軍梁慬赴救至
屬國故城與戰破之單于引還虎澤慬又與种進攻虎
澤單于乞降謹按上林賦紫淵經其北文頴曰穀羅縣/西北有紫澤則虎澤又即紫澤也 已上
邊外大川/附見府谷
[024-22b]
無定河在懷遠縣北通志即生水俗名滉忽都河晉書
載記赫連勃勃於朔方水北黒水之南營都城水經注
奢延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山海經所謂生水出
盂山者也俗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水東北流逕其縣
故城南又東北與溫泉合又東黒水入焉又東合交蘭
水與鏡波水合謹按奢延故/城在縣西北元和郡縣志朔方縣無定
河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謹按唐朔方/故城在縣北延綏志滉
忽都河出龍州堡南宜家畔合城北烏龍洞泉及城西
[024-23a]
水東流四十里清平水北注之又東柳泉兒水北注之
又東狄青原水北注之又過響鈴塔威武堡暗門水出
其東又海棠河及東西二河俱出鎮靖堡塞外東流注
之又東過懷遠堡苦水川合圁川㑹之為無定河至波
羅堡北折而南流黒朩頭水鮑家寺水東注之又過響
水堡東入榆林界其圁水出清平堡外白城兒東流合
夏河兒入波羅堡與滉忽都河㑹
 臣/謹按圁水在葭州今名秃尾河其以奢延水為圁
[024-23b]
 水誤自歐陽忞輿地廣記始前明人地志往往承之
 近時譚吉璁撰延綏鎮志亦不知辨但此出清平堡
 外之水本無他名今仍其文而辨正之如此
石窯川在懷遠縣北通志即黒水晉書載記赫連勃勃
於黒水之南營都城水經注黒水出奢延縣黒澗東南
歴沙陵注奢延水元和郡縣志烏水出朔方縣烏澗本
名黒水避周太祖諱改名縣志石窯川在威武堡北塞
外東南流逕懷遠堡為亂窯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
[024-24a]
南流逕堡東入焉又東南逕波羅堡入滉忽都河謹按/石窯
川打狼河諸水/俱自邊外流入
黒朩頭溝河在懷遠縣東南四十里一統志源出威武
堡鄧家墕王家墕東流合鮑家寺水至響水堡入無定
謹按此疑/即交蘭水
大理河在懷遠縣東南百五十里通志自清平堡東流
合小理河逕縣境一百里入綏徳州界又小理河在縣
東南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東老虎墕東流至廵檢司
[024-24b]
溝合於大理河逕縣境六十里己上/懷遠
横水在懷遠縣北套内古朔方縣南唐書地理志横水
五十九里至什賁故城囘紇傳會昌二年囘鶻烏介可
汗入雲朔剽横水殺掠甚衆
鹽澤在懷遠縣北套内水經注朔方縣有二鹽池其鹽
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鹽一名戎鹽入藥分唐書地理
志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朔方縣南元和郡縣志鹽澤
在什賁城西南延綏志朔方縣南有蓮花城紅鹽池在
[024-25a]
其東長鹽池在其西
地斤澤安慶澤在懷遠縣北套内宋史夏國傳太平興
國七年李繼捧入朝其族弟繼遷自銀州奔入地斤澤
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又淳化初繼遷與繼捧戰於安
慶澤
余吾水在懷遠縣北套外山海經北鮮之山鮮水出焉
北流注余吾水漢書匈奴傳天漢四年貳師將軍李廣
利出朔方匈奴聞之悉遷其累重於余吾水北單于自
[024-25b]
率衆待水南接戰連日引還已上邊外大/川附見懷遠
黄河在葭州東一里自神朩界流入與山西興縣臨縣
分界又南入呉堡界水經注河水南逕圁陽縣圁水東
注之又南端水入焉水西出虢山東流注於河河水又
南諸次之水入焉又南湯水注之山海經曰上申之山
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州志自神朩界沙峁頭入州境
東流南折至螅蜊峪入呉堡界沿歴二百里
彌勒河在葭州北七十里自神朩界屈家南溝歴彌川
[024-26a]
寨至州北萬户峪東入黄河延綏志在高家堡南宋置
彌勒砦
秃尾河在葭州東北五十里自邊外流入又東入河漢
書地理志上郡白土縣圁水出縣西東入河謹按圁音/銀白土縣
今屬/邊外水經注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東
至長城與神御水合水出縣南御山峽東出至長城入
於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
谷東南流注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又東桑谷水注之
[024-26b]
水出西北桑溪東南流入圁水圁水又東逕圁隂縣南
東注于河謹按鴻門圁陰故/城並在州西北隋書地理志開光縣有圁
謹按開光故城在/州北即漢圁縣地州志自建安堡塞外擡甕山分流
一為蘓麻河一為惡水河又東逕高家堡北栢林永利
水入焉又南蒺藜川入焉又南三十里至虎頭峁西開
光川入焉束以兩山約流二百餘里至州東北入黄河
 臣/謹按唐地理志云銀州東北無定河即圁水而後
 人遂皆謂奢延水為圁水然考水經注圁水在東北
[024-27a]
 奢延水在西南各自入河源流迥别故有謂秃尾河
 即圁水者揆之漢魏地理郡邑方位皆相脗合當非
 臆斷從之
永利河在葭州北百七十里自神朩縣界流逕高家堡
西北入秃尾河通志即水經注之神御水詳見/神木
開光川在葭州北百里通志以故縣得名俗訛為開荒
川州志發源州北百二十里黒龍潭流五十里至三角
城虎頭峁東入禿尾河即後魏開光郡也宋時李繼隆
[024-27b]
軍出開光谷西杏子坪即此謹按開光川當即/水經注之梁水又寜河
在州東北四十里發源州北八十里王元溝南與寜河
寨水合歴山谷中行四十里至州東北入黄河謹按寧/河疑即
水經注/之端水
葭蘆川在葭州西五里自榆林界流入又東南入黄河
元和郡縣志真鄉縣有葭蘆水源出縣西北謹按真鄉/故城在州
西北詳/見榆林
真鄉川在葭州西百里通志即古真鄉郡也今訛為丁
[024-28a]
香川一名明堂川源自沙漠流來下合葭蘆川謹按榆/林之西
河亦名明堂川/與此非一水也
五女川在葭州西北十里源出州西落珠崖東入葭蘆
河延綏志以有五女墓名
黒水坑水在葭州南八十里州志源出米脂縣桃花峁
其色如墨至州南八十里荷葉坪東入黄河又烏龍河
在州南二十里發源州西劉世材溝至州南峪口東入
黄河謹按水經注之湯水當即烏/龍黒水諸水然無明証存考
[024-28b]
鹽溝在葭州北八十里延安府志地出鹽泥東距黄河
西抵沙漠為州北要區
虎峪溝在葭州北百七十里高家堡西州志黄河四圍
突出山石一片左右青泉數處環繞城西花木蓊翳頗
稱勝槩
月賔泉在葭州北郭外迤西一里通志泉自半山石罅
出清冽而甘一名官泉已上/葭州
  古蹟第宅/
[024-29a]
榆林府唐幽陵都督府通志在神木縣城西九十里開
元中置
石晉折氏圃府谷縣志在縣治内石晉後折氏世為府
州刺史創百花塢於郡圃為一方之勝
  古蹟祠宇/
漢火井祠一統志在神木縣西南漢書地理志西河郡
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謹按鴻門廢縣/在神木縣西南
明余肅敏祠一統志在榆林縣南門外祀延綏廵撫余
[024-29b]
子俊
姜愍忠祠一統志在榆林縣治内祀寜夏總兵官姜漢
  古蹟郊邑/
秦長城榆林縣志在縣西水經注諸次水東入長城又
走馬水東北入長城注奢延水元和郡縣志秦長城在
徳靜縣西二里寜朔縣北十里謹按徳靜廢縣在榆林/縣西寜朔廢縣在榆林
縣南唐李益登長城詩漢家今上郡秦寨古長城有/日雲長𢡖無風沙自驚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榆溪塞輿地廣記在榆林縣南史記趙世家武靈王二
[024-30a]
十年西略地至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城河上為塞
項羽本紀蒙恬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正義蘓林
曰在上郡崔浩曰蒙恬樹榆為塞也水經注諸次水東
逕榆林塞世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自溪
西去悉榆林之藪矣緣歴沙陵届龜兹縣西出故謂之
廣長榆也元和郡縣志榆林關在榆林縣東三十里東
北臨河秦却匈奴之處隋置榆林闗
晉呉兒堡寨通志在神木縣西南五十里赫連勃勃破
[024-30b]
義真於長安遷其人築此以居之因名
統萬城一統志在懷遠縣西晉書載記義熙中赫連勃
勃自稱大夏於朔方水北黒水之南營起都城自言方
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蒸土築城錐入一
寸即殺築者而再築之名其南門曰朝宋東門曰招魏
西門曰服涼北門曰平朔北史魏太武始光四年西伐
赫連昌剋其城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宫牆
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元和郡縣志其城土色白而牢
[024-31a]
固有九敵樓峻險非人力可攻縣册即夏州故城
赫連勃勃墓一統志在懷遠縣西元和郡縣志在朔方
縣西十五里隋置白城鎮後廢十六國春秋夏錄勃勃
葬嘉平陵
 臣/謹按陜西通志膚施縣南杜甫川有赫連勃勃墓
 太平寰宇記又云勃勃墓在霍山最高峯與此為三
 今考懷遠本後魏夏州唐為朔方縣李吉甫撰元和
 郡縣志距勃勃葬時較近記載當屬有徵故一統志
[024-31b]
 引以為據今從之
唐石堡城一統志在榆林縣南武徳初延州總管段徳
操擊梁師都石堡城三年師都石堡留守張舉來降宋
元豐四年克米脂進攻銀石二州破石堡城遂追至夏
州皆即此
靜羌寨通志在神朩縣東南一百里唐建
烏延城一統志在懷遠縣南唐書地理志朔方縣長慶
四年節度使李佑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城於
[024-32a]
蘆子關北以䕶塞外宋史夏國傳元豐五年沈括請城
古烏延城以包横山使夏人不得絶沙漠
宋碎金故鎮一統志在榆林縣南一百三十里宋史康
定初黄徳和以二千人屯碎金谷即此
李彞昌墓通志在榆林縣北十里紅石峽世傳墓在水
中石穴又縣西南十里王墓山有斷碑字已磨滅相傳
為元昊祖墓
折克行墓通志在府谷縣北三十里李家窪又縣西四
[024-32b]
十里有折太君墓克行之母也
元察罕諾爾城一統志在懷遠縣北元世祖十七年作
行宫於察罕諾爾築土為牆明洪武四年湯和攻察罕
諾爾擒猛將虎臣永樂中總兵柳升請修察罕諾爾城
景泰中石亨請移寜塞堡於此不果
五女墓通志在葭州西七十里五女川元時州民無子
生五女父死誓不嫁以養母卒葬於此
明邊牆榆林府志在府北成化八年余子俊剙築東起
[024-33a]
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餘里皆鑿崖築
牆掘塹其下連續不絶每二三里置敵臺烽砦為廵警
之所後以屯田多在邊外於是修築大邊防䕶屯田而
以所築者為二邊
紅山市一統志在榆林縣北十里嘉靖中與套夷互市
於花馬池隆慶五年濟囊乞貢復請開市因立市於此
常樂堡一統志在榆林縣東三十里其地名岔河成化
中於今堡南二十里創築後因其地沙積無水徙建於
[024-33b]
此城在平川為極衝中地又雙山堡在縣東少南七十
里隋唐真鄉縣地明正統二年築成化中移築今堡城
在山岡為極衝中地
歸徳堡一統志在榆林縣南四十里成化中置為腹裏
中地又思河堡在縣南八十里唐銀州地本名黒土圪
塔正統二年置思河砦於九股水成化十一年移置今
所城在半山為腹裏上地又鎮川堡在縣南一百四十
里嘉靖二十九年建
[024-34a]
保寜堡一統志在榆林縣西三十里舊名古梁城嘉靖
四十三年増建城在平地為極衝下地
&KR0323貢城一統志在榆林縣北紅山上中有鎮北臺易馬
臺俱萬厯五年築又有筆架城在縣西北嘉靖四十五
年套夷陷此
柏林堡一統志在神木縣西南六十里成化初置城在
山原又大柏油堡在縣西三十里城在山上
永興堡一統志在神木縣東北六十里地名黒城兒成
[024-34b]
化中置城在山上
楊家城一統志在神朩縣西北正統五年副都御史陳
鎰移縣於楊家城後以在山巔不便仍復故處
清水營堡一統志在府谷縣東北六十里成化中置城
在山坡又黄甫川堡在縣東北七十里天順中置城在
山畔西北就山東南臨川
孤山堡一統志在府谷縣西北四十里本孤圪塔馬營
正統中置在西山成化初移置城在山畔又鎮羌堡在
[024-35a]
縣西北八十里明初置在東村成化二年改建城在山
明楊一清孤山堡詩簇簇青山隠戍樓蹔時登眺使/人愁西風畫角孤城曉落日晴沙萬里秋甲士觧鞍
休戰馬農兒持券買耕牛囘思/未築邊牆日曾得清平似此不
木𤓰園堡一統志在府谷縣北五十里即明初木𤓰園
寨成化十六年改置堡城在山上
三㨗關一統志在懷遠縣東二十里衆山環列中通一
道頗稱險要
波羅堡一統志在懷遠縣東少北四十里正統十年置
[024-35b]
以有波羅寺因名城在山畔為極衝中地又響水堡在
縣東八十里正統二年置成化二年移出黒河山易名
平夷堡九年復還響水城在山坡為極衝中地
威武堡一統志在懷遠縣西南四十里地名響鈴塔成
化五年置城在山阜為極衝上地又清平堡在縣西南
八十里舊名磚兒營成化初置城在山原為極衝中地
響水石橋府志在懷遠縣響水堡南滉忽都河上又有
下響水橋河廣半里水從崖落成化中有僧從水底鑿
[024-36a]
三窟河流頽叠而下其上為石梁今兩旁窟俱壞中一
窟猶存
建安堡一統志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地名崖寺子成化
十年增置城在山畔又高家堡在州北一百六十里地
名飛鴉川正統四年建城在平川
梁震墓通志在神木縣南十里
 
 
[024-36b]
 
 
 
 
 
 
 
 關中勝蹟圖志巻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