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7 河南通志-清-田文鏡 (WYG)


[043-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南通志巻四十三
  學校下
 汝 州
  汝州儒學在州治西始建未詳明洪武三年増修
  永樂正統間知州官謙沈貴相繼修葺正德元年
  知州王雄重修天啟四年知府陳爰謀重建崇禎
  二年巡道楊嗣昌知州林一桂重葺
[043-1b]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至雍正六年知州徐琳賀𢎞源宜
  廷櫆武錫彤學正李在兹孫鉽偕紳士屈啟賢等
  相繼増修
  明陳智汝州儒學碑記洪惟我朝統一寰宇九圍/敉寧武功既輯修禮樂崇
  儒術以文天下之治内而京師外而府州縣咸建/學立師以教育賢才歴更列聖治教休明得人日
  盛嗣惟皇上繼統丕闡文化首頒明詔以興學為/務復用廷議簡擢憲臣列布中外專董教事而責
  任於有司河南汝州舊學在州治之西聖殿廹隘/堂舍亦弗稱知州嘉禾沈貴同知三衢葉嵩承命
  震惕謀更而大之乃量地輸財揆日募役而僚佐/羣庶咸悉力以相焉專委耆老姜志視工其殿寛
[043-2a]
  廣比舊加三之二増設明倫堂射圃齋舍門廡庖/廩咸契于度崇以周垣端以直道塈茨瓴甓黝堊
  髹彤嚴翼宏耀煥然聿新始于正統元年六月訖/於二年季春妥神有位配侑在列藏修㳺息各適
  其所落成之日師生交相慶惟嵩與予為同年進/士考滿來京謁予為文歸將勒諸石夫導宣上化
  以振起士類長民者之責也沈葉咸奮身儒科刺/於是州知為治先教化故是舉尤加之意然非政
  令信於民未易致其成功之易易如此爾汝之士/朝夕樂育于斯討辨道義磨礪忠孝薰陶鼓舞優
  㳺而饜飫庶有以興起其良心而成就其德性俾/文學之實資於國治理之效禆於時斯不負沈葉
  崇修作興之盛舉朝廷涵育訓迪之曠典也若夫/宏奬文化興滯補弊嗣為政者所知也因併書之
  魯山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八/年縣丞胡暹重建正統十四年知縣
[043-2b]
皇清呉文彩修嘉靖三十年知縣姚卿重修重修康熙/ 順治十六年知縣呂士龍教諭劉漢寵
  十九年知縣傅燮調重葺雍/正七年知縣高鼎猷重修
  郟縣儒學在縣治東南金太和八年建明洪武三/年主簿程華甫重建正統六年知縣李
皇清珪修葺天順三年知縣錢清増修卜永昇十六年/ 順治五年知縣張篤行十年知縣
  知縣王昕相繼重修雍正/三年知縣陳王綬修葺
  寳豐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二年始置縣知/縣朱銓創建萬厯十年知縣朱雲龍
皇清崇禎十年知縣石可礪重修諭申譔重建康熙二/ 順治十六年知縣劉維新教
  年知縣胡/仲珣増建
[043-3a]
  伊陽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成化十二年始置縣/汝州判官汪楫建二十三年知縣狄
皇清忠増葺萬厯元年知縣武鍧重修陳王綬知縣馮/ 康熙三十九年至雍正五年署縣
  怡教諭髙承選逯英/訓導王琳相繼増修
  明車璽伊陽縣儒學碑記國家建學教民以明人/倫正風俗為本曩成化
  乙未間荆襄流莩弗靖巡撫都御史陽城原公傑/徃安之僉謂南陽河南諸山接襄鄧地險俗戾非
  立官建學無以樹教化消強梗也原公乃請于朝/既蒙俞允於是檄參政昌邑孫君洪綜理之孫君
  又以縣治屬知縣韋堅學宫屬州倅汪楫皆遴選/也楫庀材鳩工始剏聖殿五楹兩廡各七楹次㦸
  門櫺星門各三楹後明倫堂三楹東西兩齋各五/楹退食有堂肄業有所首選教諭祝富以訓多士
[043-3b]
  時當草創儀度殊簡至丁未知縣狄忠來立燕居/堂備祭祀器垣墉公署飭然改觀適𢎞治庚戌之
  夏予視學伊陽程試諸生之暇教諭徐浩訓導蔣/文運陸㢲請文之石予嘗考乘伊陽古伊川遷陸
  渾之域也至唐始名縣為伊陽五代及宋皆因之/紹興中為順州元則改為嵩州地洪武初易州為
  嵩縣伊陽實嵩内地漫滅二百餘年而斯名更張/無乃伊洛靈秘明晦有期耶况兩程夫子孕秀斯
  地風聲教化浸染民俗亦既有年民之易使而士/之率教也葢有不難者矣夫何學宫之修數年而
  始成合學宫之士又數年而賔興者始可數計然/則司政教與來遊於斯者皆不可不致其力也爾
  多士幸生鄉賢之邦誦習孔孟之訓果能由居敬/窮理之功以植仁心義路之正日刮月劘必將屏
  昏翳而覩晴旭矣否則呻吟佔畢不過以古聖賢/之殘膏賸馥馨牙頰愒嵗時而於正倫化俗何所
[043-4a]
  益哉願相/與勉之
 陳 州
  陳州儒學在州治東南宋熙寧八年知州陳相創
  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州徐恭獻重建永樂
  景泰成化𢎞治間知州曹鐸唐銓萬宣戴昕倪誥
  白思義嘉靖二年知州葉淳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道于朋舉知州王宏仁重修
  明費宏陳州儒學碑記陳之學在𢎞治中知州白/思義嘗葺之迨今踰二十
[043-4b]
  年向之所葺者復就於頽壊矣嘉靖初桐廬葉侯/淳奉命來領州事廟謁之始周囘瞻顧仰而嘆曰
  政莫先於興學兹可緩乎於是庀工從事先禮殿/講堂各因其故而新之次兩廡三齋次内外諸垣
  次神庫神庖次習射之圃次學官之廨次諸生㑹/食之所藏修之舍次名宦鄉賢之祠皆更新而撤
  其故故尊經無閣乃復創而為之視其基則隘者/拓而宏矣視其位則卑者増而崇矣視其材則腐
  者易而固矣視其規制則昔焉未備者而今葢罔/缺矣其力多出經畫而取諸淫祠之毁者十一其
  力率以錢募而借於農隙者不能十二三其日月/則始于是年季夏之初而成於季秋之終也予弟
  寧司訓于陳以書述候意欲求予記予惟陳庖犧/氏故都也則圗畫卦以為萬世斯文之鼻祖實于
  是乎在故其閣之所尊惟易乃六經之原今葉侯/之於是學飭壞取諸蠱去故取諸革圗新取諸鼎
[043-5a]
  易撓為隆取諸大過可謂善於體易者矣雖然亦/豈徒飾美觀以逭吏責而已耶葢其教于是者必
  如䝉之養正以致作聖之功學於是者必如兖之/講習以收麗澤之益由是出而用世者必如泰之
  㧞茅連茹以彚征而為君子道長傾否亨屯觀人/文以化成天下乃侯所以興學待士之本意也予
  以陳為古聖作易之地故因學/之成而輒及之陳士其勗哉
  西華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大德中主簿楊恭建/後為兵燬明洪武三年主簿李興旺
  重建永樂景泰成化間知縣胡文郁王在明羅睿/嘉靖三十二年署縣學正向光啟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 武超凡重修
  商水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大觀二年建元季燬于/兵燹明洪武四年縣丞孫元仁重建
[043-5b]
皇清成化六年知縣羅楫修葺修康熙二十一年知縣/ 順治六年知縣呉道觀重
  黄天錫/修葺
  項城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南始建未詳明洪武三/年知縣張敬祖重建三十一年圯于
  水知縣彭仲恭徙建今所正統間知縣張顯劉課/相繼修葺天順三年知縣王輔増修崇禎十四年
皇清闔學生員修葺縣鈕琇重建二十三年知縣顧芳/ 康熙二十年知
  宗修/葺
  沈邱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十一年置縣始/建嘉靖七年知縣李元増修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趙之璿重修四十年生員張熾増/ 修五十一年舉人劉璐暨子貢生劉劬捐貲重修
[043-6a]
  六十一年雍正元年教諭劉正心/倡首劉璐子劉芳又捐貲増葺
 許 州
  許州儒學在州治東南始建未詳元季兵燬明洪
  武三年判官孫敏重建天順六年知州崔獻修葺
  成化二十二年知州邵寳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州汪潛重修雍正二年知州祖承
  祚重修
  眀呉寛許州儒學碑記許在河南距河甚逺墊溺/之患之所不及地宜稻多
[043-6b]
  木實舊有潩水西湖之勝其餘波滙城四周猶多/魚鱉蓮芡之利自昔人才之生既盛而為牧守者
  率多名臣故許天下稱大州焉成化癸卯以來陜/洛大祲延及數郡許之人懍懍然甚危適無錫卲
  君國賢以名進士來知州事極力撫之而濟以同/知州事長洲施君燠伯之賢民始有生意而州竟
  無事猶昔日之許也踰年田既屢熟農商交慶於/是子弟之請入學者益衆卲君謂學可以興矣且
  謂諸生朝揖於堂受業而退必有肄習之舍而規/制狹隘嵗乆傾圯殆不可居乃視其旁近民居多
  隙地購而拓之凡建屋八聨聨為四間步道相通/戸皆南向既而門堂齋廬漸次修飾復得故材建
  尊經閣自是其學完美鉅麗始與州稱葢卲君規/畫之謀而亦施君濟而成之學正某等以二君興
  學之功當記也使來請丈夫士不求安居此其自/處然爾非人所以處乎士也曽子曰籩豆之事則
[043-7a]
  有司存籩豆禮器之小者猶存乎有司况學校乎/今夫許之為州既大其簿書實煩其賦役獄訟實
  重他人方汲汲為務而何暇以學校為意然二君/必此之急數年來凡所謂簿書亦無不清賦役獄
  訟亦無不平豈其才固自優裕耶盖吾聞二君屬/時平康公暇輒以文事相娯諸生旦暮從而講業
  藹然風教之行儒者為政異於流俗乃如此顧其/意望於諸生者無已也葢又以士讀書止于科第
  之計故其學多拘滯而不通乃復置羣經諸史若/干巻以資觀覽且於鄉鎮并建社學禮聘師儒勸
  諭其民遣子弟之俊秀者肄業其中遇州學生徒/之缺選以充之其于牧守之道可謂至矣因併載
  之俾許之人乆而有所考焉功興于成/化丙午畢于𢎞治已酉明年九月記
  臨潁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始建未詳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復重建正統間知
[043-7b]
  縣曹忠修葺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孫鎬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張福臻重修
  襄城縣儒學在縣治西北唐貞觀二年建金元屢/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縣丞張敬重建
  正統景泰間知縣羅復劉靖相繼修葺萬厯十三/年知縣王承統十七年知縣陳震増修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公家珍佟昌年相繼/ 重修康熙四十年知縣陳治安重修
  郾城縣儒學在縣治東始建未詳明洪武三年重/建天順成化間知縣李春臧鼒嘉靖
  二年知縣喬遷十年知縣楊自謙崇禎七年知縣/李振聲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荆其惇十六年知縣傅鴻隣教/ 諭張鵬翼知縣張應宏重修康熙二十八年知縣
  蔡珠重修康熙四十五年至雍正元年知縣/劉元聲温德裕宋繼均教諭李芳相繼増修
[043-8a]
  明劉理順重修郾城縣儒學碑記閲運㑹而常新/者夫子之道在
  天閲運㑹而更新者夫子之道在人天心之常昭/即人心之不已此何心黙而成之心也此何人神
  而明之人也惟其神而明之則無在不可以見道/亦無在不可以見夫子於是乎觸之草茅誦讀在
  觸之民社展措在觸之衣冠禮樂宫室俎豆而無/不在矧其神遊數仭之内夣想美富之容景仰乎
  泰山梁木之嵬峩其有廢而不舉敝而不新者乎/明乎此而郾再修之學宫可紀也李公再修學宫
  之心更可紀也何也道所在也夫郾之學宫重修/於我太祖髙皇帝定鼎之三年至天順朝而始大
  其基道未墜地代有補葺至純皇帝戊子以後飄/摇蕩析新者日就故矣何以不新待其人也於今
  上御極之甲戌公以名進士來守是邑謁拜之餘/顧瞻興嘆修廢之責巳心任之矣時宼氛孔棘民
[043-8b]
  之寄命水火者方望公以解倒懸朝夕詰戎未遑/文事越二年而宼乃克平民之病者蘇仆者起公
  計其力可以及也而公費苦無所出謀權宜者僉/謂可以議捐助公慨然曰此吾事也何煩他人遂
  出其所僅有者卜吉鳩工先正殿次兩廡又次㦸/門櫺星門而明倫堂時習日新二齋以及墻垣皆
  髹綵丹堊煥然奪目而一錢不以煩公積一力不/以妨農時舉數十年人所憚而不敢為之任一朝
  從容指顧而成之公之功豈小補哉公之天資勁/直才諝明達宰郾未及期而諸所興革如振文教
  修城池嚴武備練丁壯檢約師屬肅清吏役禁絶/火耗清理倉庫優恤驛遞種種善政悉用自新之
  道嘉與郾之人更化而善治焉則整飭學宫固其/新政之一端也然公之心不止新一學宫而已也
  以為學之鼎峙新矣而士不新其德業可乎青青/衿佩昕斯夕斯入斯門也履斯堂也當必憬然悟
[043-9a]
  勃然興知舊者之當革而新者之是圗一徃奔詣/由經明行修之㫖而型其志古樂正之規理寧澤
  勿夸珪璧其音者蕙蘅其品神寧藏勿競淵岳其/藴者氷雪其心才寧贍勿詭鸞龍其采者鐘鼎其
  猷體寧卓勿靡雲漢其章者風雷其政以之而名/世新德也以之而用世新業也庶不負聖天子作
  新人材之至意而可同符于聖道常新矣此固公/之深心於新學宫而寄之者也公諱振聲字華林
  陜西延安/之米脂人
  長葛縣儒學在縣治東北元泰定十五年建後燬/于兵明洪武三年主簿李允重建永
  樂正統景泰成化間知縣楊海黎騂任勵縣丞陳/璟教諭陳緣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劉遇春相繼修
皇清葺治十年知縣計守信重修康熙十二年知縣米/ 順
[043-9b]
  漢雯遷建于縣治東二/十五年知縣何鼎重修
 禹 州
  禹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北金貞元間太守顔守信
  建後因兵燬元至元間州尹王顯祖徙建州治西
  南尋復為兵燹所廢明洪武三年重建永樂正統
  間學正朱鉦知州劉英徐明善𢎞治七年知州董
  傑天啟元年知州莫天麟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六年巡道沈荃知州孟希舜重修康熙二
[043-10a]
  十八年知州劉國儒重修
  密縣儒學在縣治東元至正間主簿馬元良建後/因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馮萬金重建
皇清成化間知縣温厚正德間知縣李朝陽修葺修康/ 順治三年知縣崔養重六年李芝蘭相繼増
  熙二十三年知/縣衷鯤化重修
  新鄭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始建無考宋紹定初燬/于兵明洪武三年縣丞俞吉重建十
  八年知縣辛時敏修成化十八年知縣黄蕭増修/明末盡燬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楊竒烈十二年知縣張光岳十四/ 年知縣馮嗣京署教諭李一榴先後重修康熙十
  一年知縣李永庚二十六年知縣閔圻申二十八/年知縣朱廷獻相繼増修四十一年至雍正六年
[043-10b]
  知縣石曰琮許朝柱王大綸王近顒/王業興教諭郭岱鎮馬州先後増修
 鄭 州
  鄭州儒學在州治東漢永平間建元季兵燬明洪
  武三年知州張奮重建正統天順成化正德間知
  州林厚余靖洪寛劉仲和嘉靖十一年知州稍騰
  漢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六年知州王聨登十五年知州劉永清重修
  康熙五十年舉人張翔捐修雍正二年知州髙文
[043-11a]
  愷重修
  滎澤縣儒學舊在縣治東隋大業三年建元季兵/燬明成化十五年知縣戴紀徙建今
  所後圯於水知縣曹銘重建崇禎二年知縣龎傑/増修
皇清康熙三十年後舊城半沒於河三十八年奉/㫖築新城工竣動帑修築學宫
  滎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北金承安間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鍾泰重建永樂正統間知縣
  沈復陳渠王凱張通景泰三年知縣米賔成化五/年知縣沈通嘉靖間知縣髙世儒萬厯四十二年
皇清知縣石廷舉相繼修葺雲重修康熙二十八年知/ 順治十四年知縣孟登
  縣髙明峻重修五十八年至雍正六年教/諭李思永廩生史九德李棟先後増修
[043-11b]
皇清沈荃滎陽縣重修儒學碑記大梁之西北隅曰滎/陽邑者蕞爾地也余
  承乏備兵軺車戾止乃見其地勢雄杰山川欝盤/左廣武右靈源敖倉據其南黄河繞其北始知為
  天下要害處也昔人有言曰其山嵯以峨其人磊/落而英多意必有倜儻竒拔之士生于其間足以
  佐國而振民者乎乃入其邑其民則訢訢如也其/士則莊莊如也于是登夫子廟堂瞻兩楹之几杖
  雕梁既壯綺翼斯飛冠劒如新鐘簴不改余不禁/悚然以思慨焉以嘆顧多士而告之曰爾儕至今
  日始獲此寧宇也盖中州自大盜肆虐井邑丘墟/小人盡赴水火君子半成猿鶴
定鼎伊始士旅稍集鄉校沐/帝化之隆子衿詠
皇風之盛數年以來次第芟夷薪槱蔚起雖復人懷鼓/ 篋家擅鳴絃而泗濵無揖讓之壇稷下乏周游之
[043-12a]
  館顧瞻周道鞠為茂草詩人所嘆殆又甚焉爾多/士既獲此寧宇矣有堂擴如是即爾之澡身浴德
  也周垣四維是即爾之峻守堅操也重軒三階是/即爾之日升月恒也㳺焉息焉而義府有逍遙之
  安舞焉戚焉而禮闗有翺翔之樂爾多士其無㤀/此寧宇庶日懋厥修以迄有成也哉于是邑令孟
  君揖而進曰兹宇之是塈是塗也實下令倡之而/下令不敢尸之唯是一二僚友以及縉紳大夫博
  士弟子咸有力焉為殿五楹為祠三楹文昌始營/兩廡乃搆然後繚以髙墉闔以重扉輪焉奐焉諸
  好備矣其經始也有靈臺之子來其既成也即新/廟之孔碩故令庶人無中澤之哀而學士有于邁
  之樂用是拜手乞言以光貞珉余告之曰絃歌之/化始于武城文學之興必由良牧昔重泉張樂而
  鸞鳥來逰鍾離修廟而白璧告瑞詩書之化捷于/桴鼓今滎陽以楚漢交争之地遂有鄒魯文物之
[043-12b]
  風剛滿秀滿亦隨乎善治者之㦯維而㦯挽耳願/子益勤于董訓俾滎士益無懈於率從將吏治蒸
  蒸而士風日起豈獨滎人受其福四隣且觀/化焉余日望之矣孟令其勉乎哉是為記
  河隂縣儒學在縣治南元至正間圯於水明洪武/三年知縣劉茂重建𢎞治九年知縣
  楊源正德七年知縣蔡春嘉靖九年知縣楊應辰/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范為憲増修康熙二十年知縣岑/ 鶴二十四年知縣申竒彩先後重修三十六年至
  四十六年教諭馬玉堂貢/生毛泰徴暨子保鼎重建
  汜水縣儒學在縣治西元至大間以水患徙建於/縣治東尋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
  楊鏞重建後水患平知縣王復乃復徙建於故址/景泰天順成化間知縣劉恭焉徵張海王銘相繼
[043-13a]
皇清修葺四十一年知縣張國輔修葺五十八年教諭/ 康熙
  趙光漢勸/捐重修
 陜 州
  陜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北隅唐開元間建後廢金
  皇統八年徙建今所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十年知
  州聞人桂重建永樂正統間知州高敏王繕天順
  間同知儀泰成化間知州顧正𢎞治間知州孫賔
  汪濬相繼修葺嘉靖十五年知州閻俸重修
[043-13b]
皇清順治五年知州劉世傑重修
  明許論陜州儒學碑記陜召公分治之地名郡也/舊有廟學規制宏敞祖宗
  文德之盛可以想見嵗乆頽敝廟之門廡傾欹䵝/昧廨舍盡鞠為園蔬陜之人士憂焉嘉靖間聖天
  子大興文治既以正先師之號尋復建敬一亭於/學令下有司㒺不順風戴恱江津錢君舉適教兹
  土念惟宫牆凉蕪無以仰副九重作新之意乃以/狀白於巡按御史蔡公既得請涖事者率多遷代
  竟淹嵗月嵗丙申隴西閻公奉命來守陜公既以/廉勤明敏之業自勵翼矣陜之人亦欣然奔走政
  令之不暇乃始申舉其事而以吏目楊世杰董其/役經址掄材鳩工任力門之腐朽者完而丹青之
  廡之傾漏者撤而葺新之廨之蕪沒者搆而輪奐/之始於四月癸已而訖事於九月戊戌用無侈財
[043-14a]
  工無遺美俎豆有嚴絃歌乃聞學之師生遊而樂/焉相與歌曰瞻彼宫墻既傾而成之聆彼絃誦既
  息而鳴之孰為作之太守之遺孰為法之太守是/師羣材祈祈允迪在兹以薪以槱邦家之基我歌
  於逵遒人聴之天王明聖恩光逺而於是錢君偕/訓導柳君楷徐君秀率其徒凡百人因請刻石表
  諸廟學之下夫文翁興學蜀化乃行范&KR1108崇儒彌/光晉業此皆照耀史冊流譽無窮者也顧兹建立
  克廣敬敷之功有裨文明之治可無紀述以示將/來爰具始末勒之貞珉用比甘棠之義垂諸無窮
  且以告後之守土者知所取法焉閻公名俸/字允㢘太保公仲子盛德宏才盖有自云
  靈寳縣儒學在縣治南宋天聖元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縣丞陳仁澤重建自正
  統至𢎞治間知縣蔡中陳順李嶽王璵李恭相繼/修葺嘉靖九年知縣馬瓚重修
[043-14b]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郭顯功重修康熙四十八年/ 知縣俞琨増修雍正七年知縣程世綏修葺
  閿鄉縣儒學舊在縣治南始建未詳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縣丞王珪重建後圯於水
  十七年知縣金源徙建縣治東即今所也正統間/知縣劉粹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楊夣豸増葺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 張三省重修
 光 州
  光州儒學在州治西元泰定間建後為兵燬明洪
  武七年知州陳惠重建景泰成化間知州周濠彭
  述劉環相繼増修𢎞治十五年知州張輝萬厯三
[043-15a]
  年知州陳奕重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允治重建二十一年知州張信
  増修
  元馬祖常光州儒學碑記光州既新作孔子廟乃/以圗來徵文於州人馬
  祖常曰爾先子為政於此州州有學以敎人有田/以養士有廟以事先聖先師矣今又圯不治廟四
  出無垣登降無階肖像之設五采之服不彰妥靈/之位不嚴配侑之序不飾室屋欂櫨周廡重門及
  籩豆禮器之類一切敝舊取具假借嵗春秋釋奠/官及屬師及弟子致齋無次某等一二人辱守兹
  土割其嵗入之錢粟筏木陶瓦木材陶良以錢鳩/工以粟傭力丹漆黝堊金銀施色之物皆集作于
[043-15b]
  天歴二年七月九日成於至順元年八月十有八/日凡廟位像設昔之不治者今皆治矣昔之無有
  者今皆有之矣爾先子為政於此州爾宜為文告/來者庶謹之而毋毁也祖常三為典禮之官習于
  先王之禮而學於聖人之徒陳迹徃轍不敢煩州/人之聴獨以我朝有道之世告吾州人始憲宗皇
  帝都和寧遣國子二十人就學今都之南城孔子/廟旁㫖意訓誨刻載廟中世祖皇帝潛王邸召學
  士王鶚因幄中設主陳俎豆觀祭孔子儀武宗皇/帝詔天下若曰世皆知尊孔子矣而皆未至也其
  進封至聖文宣王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今上/皇帝正位制若曰孔子大聖推本父母未極褒崇
  父叔梁紇可封啓聖王母顔氏可封啓聖王夫人/命以璽書告闕里廟庭猗歟盛哉夫天下皆富而
  教興焉興教必於學學必有所師師莫若聖聖莫/若孔子則廟而事之者學者宜莫先焉吾州介江
[043-16a]
  淮之交生殖甚寡然少長安于朴俗衣服飲食給/于田蠶弋釣之力工商給于麤完男女婚嫁養生
  送死質而有節其人已㡬於淳厚故易富而易教/弗如他州之必待厚藏而後富近刑而後教也國
  家以文教化成四海考郡縣之績當以吾州為首/焉兹叙其實而又係之以詩俾州人歌新廟之成
  而不㤀州大夫之德也詩曰於穆聖師降我新廟/几筵維飭像設維肖四瞻周廟載基載築雅雅鱗
  鱗靈御之肅靈御之肅衣裳我人俾不為羣而即/於倫埏埴萬類同仁于天匪言莫宣匪文莫傳六
  藝百家咸質於經我維受之日化於成大帝在位/翕以敷施考妣啓聖而追王之四海作則文明式
  昭我州易教作廟維喬楩楠梓柏弗雕而斵陶瓦/髹漆施色丹雘麗牲在門春秋蠲吉官屬師徒端
  弁以入其容鏘鏘其神洋洋牖茲顓䝉闇日而章/維巘諸谷㑹流為潢南薄其郛州名為光光在北
[043-16b]
  城瘠土寡殖維人易教衣食耕織則既衣食又學/為士學士有師先聖是祠州侯德勸民豈㤀之
  光山縣儒學在縣治東元嘉定五年創建明洪武/七年知縣譚達重建正統十三年知
皇清縣郭寧萬厯十五年知縣牛應元増修/ 康熙九年知縣朱鼎振重修
  固始縣儒學在縣治東元天厯間建末年兵燬明/洪武初知縣唐紹宗重建正統四年
  知縣鄧詢天順八年知縣薛良相繼修葺嘉靖八/年知縣鄭本廉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 縣楊汝楫重修
  息縣儒學在縣治西元大德十年建末年兵燬明/洪武八年知縣周必泰重建正統間知
  縣蔣忠成化間知縣王綱侯旺嘉靖間知縣呉周/張梯孟重相繼増修
[043-17a]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鍾儀傑重/ 修三十二年知縣蔣彪増葺
  商城縣儒學在縣治東北明成化十二年始置縣/知縣張俊創建正德五年知縣季允
  恭嘉靖二十九年知縣萬烱萬厯十二年知縣李/周䇿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衛貞元十一年署印通判錢/ 孔奕増修康熙二十五年知縣談永祚重建
   貢院書院義學社學附
 開封府
   祥符縣
  貢院原在省城西北隅明天順壬午徙建於舊藩/司巨盈庫地明未沒於水時大河以南巨盜
[043-17b]
  充斥不暇修葺乃擴輝縣之百泉書院以為取士/之地
國朝因之順治十六年巡按李粹然㑹同巡撫賈漢復/ 具
 題仍歸開封府治西北用周藩廢址重建守梁道王/ 來用知府錢綸及知縣劉朝宗董其成焉雍正九
  年總督田文鏡以貢院地勢低窪積水不涸于試/士不便因具
 題移建于省/ 治之東北
  明劉健貢院碑記河南貢院舊在汴城之浚儀街/即元平章珠展故宅狹隘不足
  以容衆宣德甲寅乃徙城之西南隅其地差寛然/勢復卑下天順壬午河溢入城遂為水所瀦是嵗
  秋鄉試届期再擇大梁街藩司之故巨盈庫地徙/之今院址是也然徙建之初事出草創惟文衡至
[043-18a]
  公二堂因庫之舊屋為之麤備其制餘俱未備監/臨提調等官至寓于至公堂之耳房内簾門之側
  室而受巻等所及士子號舍皆以蓆為之因循至/今殆四十年矣𢎞治丁巳冬河南布政使周公季
  麟王公珣按察使李公鏡以明年戊午大比欲加/修葺乃謀諸寮寀諸公言於巡撫副都御史陳公
  道巡按監察御史李公瀚清軍御史劉公偉議合/於是詣其地相度興工以丁已十二月始事明年
  四月遂告訖院址故迫隘前後増拓以丈計凡五/十有竒改文衡於最後更其匾曰五星聚奎堂之
  兩旁及左右各為文衡寓居其前左右為内収掌/試巻所又前為總門扁曰内簾嚴扄鎻之而穴牆
  為轉輪以通試巻外執事至此非有公言不敢輒/啟焉内簾門之外左為監臨公寓右為提調監試
  公寓其前為堂曰洗心盖監臨等官退而稽㑹公/務之所而供給及収巻謄錄對讀彌封五所皆列
[043-18b]
  之左右又前乃為至公堂堂之隙地為文塲其號/舍舊用蓆今以板易之為檻一千八百有竒文塲
  之中為層樓曰明逺其前二門之外為搜檢官寓/所又前乃貢院總門前為三坊扁其中曰貢院左
  曰滄海騰蛟右曰丹山起鳯以表識焉自文衡堂/至此凡為屋以楹計二百四十有竒井然皆中程
  度而深嚴壯麗加於舊規是役也財取諸公帑之/羨餘力取諸在官之征役數十年之廢墜一朝而
  舉而民不知擾盖又有足嘉者故特摭其實為/之書俾吾邦之人於諸公用心之大有考焉
皇清李粹然貢院碑記
國家三嵗一大比而獻其賢者能者於秀傑之氣鍾靈/朝典至重也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輿
  獨厚而河洛淵源尤為萬世文字之祖所稱人文/淵藪者非耶考明季貢院初在省城西南隅後乃
[043-19a]
  遷建改舊藩司巨盈庫為棘闈規模亦稱宏麗相/傳二百年來所得多英人碩士文章爾雅有裨廟
  謨明崇禎嵗次壬午宼薄汴五閲月弗克時值陽/侯怒嚙大梁古重郡始罹淪沒而舊貢院亦付東
  流片礫無有存者越明年癸未始議舉行賔興巨/典伊時黄河之南省城之内則稽天四浸徒付望
  洋諸如他郡邑皆殘闉頺垣荒榛滿目巷鮮居人/後遂議移於河北輝縣之蘇門山下因舊有百泉
  書院而稍擴其制然氣局終湫隘不足為志士揚/眉吐氣地且兩河八郡兹僻處極北道里未均士
皇清子擔簦至者多疲于跋涉五六年於兹客嵗予奉/ 定鼎之初未暇修復已十
簡命按部中土念薦賢為國雅切夙心而開科取士尤/ 為急務顧塲屋未獲勝地大恐文明欝抑無以光
  我邦家未㡬觀風省㑹人物漸見阜蕃猶有古東/京遺烈乃遍覽苑中求一形勢最勝地既而得舊
[043-19b]
  周藩基址實居㑹城中央軒豁鴻敞較舊時貢院/不啻壯勝十倍許矣且面前午地為舊南薰門離
  火文明暢達陽氣而東西仁和大梁兩門左右夾/翼稍前為鐘鼓二樓臺分向拱峙儼若龍蟠虎踞
  蓋中原攬海内之秀兹地又攬中州之秀允矣文/章之府而威鳯祥麟騰躍之地也豈待既蔡始知
上嘉吉哉予爰與大中丞曲沃賈公㑹疏具請/ 納制曰可但予受
命以来昕夕飲氷茹檗馳驅王事㒺有暇晷乃以董建/ 一事屬諸大參王君君素饒宏才偉畧慷慨任事
  鳩工庀材卜日修築而闔豫各屬州邑咸鼓舞樂/輸榱桷丹堊以次麏集不數月而聿觀厥成爾乃
  監臨主考有署監試同考有廨至公衡鑒有堂聳/建明逺樓四丈之髙廣置各號舍五千有竒復於
  後山屛上鼎建文昌祠一座藜光輝映以啟佑我/後人繚垣則周以棘茨且俾列雉堞屹若金湯不
[043-20a]
  苐形勢居勝而鞏密髙華亦非舊時貢院所可髣/髴也予嘗論文章為經國大業士子先資拜獻之
  言即後來銘鼎勲猷肇基于此第培塿不産松栢/崑浦乃毓球珠而潁濵蘇子亦謂太史公歴覽名
  山大川故其文疎宕有竒氣然則文人名士雖挾/雕龍繡虎之才亦必假借勝地以抒竒抱兹之一
  望竦秀當必有倜儻非常之才應運而起以有用/文章鼓吹休明矣予且拭目俟之庶㡬藉手以副
簡書云/ 爾
  田文鏡改建貢院碑記余/奉
命撫豫之三年即丙午科郷試例得監臨塲屋惟時即/今上御極之四年
  見闈中多水初以為秋雨偶然耳越已酉晉秩制/河東仍得專豫省監臨事而闈中之水如前顧謂
[043-20b]
  同官曰是非偶然也撤棘後相與登高而望恍然/有得其受水之故因以推夫水之所由來葢闈以
  外其東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環牆而以闈中/為釡底凡雨水之滙歸於塘者復自塘滲入于院
  宣洩無由墊高不易是此水永無涸期矣咸起而/請曰公涖豫六年事無巨細有未便者即請諸
朝次第就易况掄才重地乎非擇善而遷焉不可余從/ 而下其事於方伯轉及郡縣於省治之東得隙地
  方廣一頃九十七畝固髙原爽塏也形家者言是/為辛亥之龍居奎壁之度紫微垣於乾文昌宫於
  巽且鐡塔正當天祿而魁閣恰在離明洵稱吉地/叩其值不及二百金如數許之有者亦樂從焉遂
  進工師而命之曰堂樓舍所悉仍舊制拆其可者/移之而來餘則補之所不可無者増之如此而已
  共估銀二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兩有竒余用敢推/廣
[043-21a]
朝廷德意具狀以請疏入卜吉從事經始於雍正九年/天子曰可於是鳩工庀材
  七月二十七日而落成於十年六月十二日他無/改作兹不具贅惟於闈垣之外得餘地數十丈非
  若前日之環以窪池深澤也新添屋七十有五以/為各執事棲止之所非若前日之綴以蘆棚葦舍
  也門之前左右兩坊之間勢復寛衍非若前日之/逼臨闤闠湫溢囂塵也而規制深嚴棟宇宏麗更
  非昔比矣是役也董其事者總理則署布政司事/分守糧鹽驛道副使張建德恊理則開封府知府
  劉湘監督則彰德府同知章兆曾恊督則開封府/通判李綸度支出入則祥符縣知縣劉輝祖採買
  物料則圯縣縣丞韓儀西平縣縣丞張惟唐蘭陽/縣典史王鍾也財則動諸正賦力則僱諸傭工不
  數月間將積年所苦舉而易之如拔泥塗而登袵/席豈非快事雖然幸我
[043-21b]
聖天子崇右文教加惠儒生而乃有此免沮洳從容拜/殊典多士克生是邦遭逢其盛得以永
皇猷獻將來羣英輩黼黻年之久何莫非今日之經營/ 共彰雅化於億萬斯
  圗度始也因摭其大畧壽之珉石俾知此新院之/成也其來有自
  大梁書院舊在省城南薫門内蔡河北岸名麗澤/書院明提學副使劉昌建成化已亥因
  改建巡撫治所都御史李衍徙建於麗景門外東/南距城二里許繁臺之東都御史馬嘉㑹巡按邱
國朝兆麟重修後沒於水鳯彩於城内西北隅天波府/ 康熙十二年巡撫佟
  舊址重建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重修三十五年/巡撫李國亮移建於城西南隅周橋迤西古汴水
御書經歴處五十八年頒講堂雍正八年/ 兩河文教扁額奉懸
[043-22a]
  積水傾圯十一年總督王/士俊布政使刁承祖重修
  明李夢陽大梁書院碑記大梁書院田成或問書/院有田乎李子曰有哉
  趙宋之肇也睢陽石鼓嶽麓白鹿四者其巨矣然/必田焉祭也以達乎養何也聚人之所必廟其所
  師廟必有祭祭非田何出矣聚而不養則散致散/成聚莫先乎財易曰何以聚人曰財故田者財以
  之生養以之成者也田若是急乎李子曰聞之先/王天地非養無以物聖人非養無以民士非養無
  以成身故養者天以之生地以之行人以之成是/故二氣推盪風霆流形消息徃來各足其精天地
  之養也則明因利嘉穀始成制恒備好壽康安平/聖人之養也審今酌古仁緯義經厚積廣施性堅
  德明士之自養也是故先王之待士與民異田作/代耕何也不如是無以專志而業精也故士羣之
[043-22b]
  庠序别其冠衣程其餽廩端其術業凡以異民也/後世則又選勝而區稔拔其良聚焉於是有積書
  之院祭養之田又以異士而考成也曰竊聞之孔/子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敢問士易
  聚而難成何也曰聚非其聚也予嘗躡大梁之臺/造院謁祠登堂陟閣矣叢篁茂林長廊委翳鳥鳴
  狸走問曰士奚不聚也曰無田曰祭乎曰祭有司/辦之今田矣士仍不聚也問之曰無倡之爾故曰
  聚非其聚也曰知難聚而必田之何也曰善身者/不以一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棄穡故寧
  田而難聚聚而難成而不可使天下無養士之稱/嗚呼識此意者可與成亹亹言變通與詩曰視民
  不佻君子是則是傚兹之謂也是田也都御史内/江李公監察御史吉水毛公實倡之而提學副使
  歴城邊公贊之後都御史道州向公與監察信州/汪公大名王公桂林喻公成之是田也更數君子
[043-23a]
  而其勢愈興乆而彌正嗟吾/士自是其聚也夫其聚也夫
皇清閻興邦重建大梁書院釐正祀典記古者聖王之/教有庠有序
  有瞽宗有頖宫四時於此釋奠釋菜擇其國中功/德之及民者而祀之所以起化於微𣺌者意深逺
  矣斯禮廢士大夫始為書院率子弟肄習焉惟宋/為盛至明㡬徧天下或以地名或以人名若汴之
  大梁書院則以其地名者也初建於城南後移之/繁臺前迨明未決河灌城墉垣基址蕩入波臣無
皇清由問諸水濵矣百廢俱修然事事從創非能幷力/ 定鼎四十餘年
聖天經營恒需時日以舉行予至豫體院還其舊觀即/ 子重道崇文之盛典既構遊梁書
  新大梁書院無俾失墜咸閲月而告成凡筮仕兹/土者大小畢集爰進而諗之曰書院竣矣盍審所
[043-23b]
  當祀者而妥侑焉僉曰曩祀周元公等十賢矣又/曰古聖賢祠祀三皇以至明末諸臣矣又曰近議
  祀漢以下一百三十餘人矣惟公擇而行之予曰/是皆未盡善十賢似宜祀也第海内皆祀之矣大
  梁安得而專之三皇及禹未可下同於臣若一百/三十餘人生有定居職有守土何容盡祀之大梁
  哉夫行一事必顧名思義大梁魏邑也文侯之孫/魏侯罃所都當文侯之身師卜子夏敬事段干木
  而式其廬子夏衛人設敎於魏之西河密邇大梁/故唐贈魏侯宋加魏公推所自也干木為子夏之
  髙弟宜祀子夏配以干木明梁之即魏也而能重/魏者莫如信陵君枉車騎於大梁市中救趙破秦
  存魏公子固人傑哉公子死秦遂滅韓及魏秦韓/魏之深仇也能報仇者惟張子房博浪一椎祖龍
  褫魄佐漢所以鋤秦也而滎陽之圍微紀及周漢/其楚矣髙帝安得過大梁而為公子置守冢哉宜
[043-24a]
  祀留侯并贈太尉紀公御史大夫周公漢業中衰/光武克復舊物從龍之臣率産豫土其發跡大梁
  者王覇堅鐔傅俊皆繪象雲臺而憂國奉公惟刺/姦將軍祭成侯雅歌投壺恂恂若儒生應當與文
  臣同祀也黨錮之禍李元禮一世龍門含寃北寺/漢事不可為矣其後徐元直寓新野薦武侯於昭
  烈得延炎漢之脈以元直之才終身不為操畫一/䇿忠孝克全與元禮同祀不亦宜乎薦武侯者元
  直而鞠躬盡瘁以扶漢室者武侯也侯之才駕子/房而上晉唐以下誰敢步其後塵人知其隠於南
  陽卧龍岡在焉豈知其先寓於考城哉考城昔屬/大梁則武侯者尤亟當議祀矣晉之繼漢也雖取
  天下再傳而亂渡江之後祖豫州手翦荆棘黄河/以南復為晉土殁之日士女如喪考妣此安可不
  祀哉距晉五姓而唐室受命唐猶漢也而再造唐/者狄梁公初刺豫州再刺魏州民愛戴之生為立
[043-24b]
  祠如公者能勿祀耶禄山搆逆張中丞蔽遮江淮/顔魯公招討河北睢陽之節張公實為南許諸君
  倡祀公可例其餘矣矧歸舊隸開封者也至希烈/僣號於汴魯公被縊則握拳透爪同於裂齒穿齦
  不祀何以勸忠唐至光啟寇蹂躪海内大梁無寧/宇矣趙氏兩太尉百戰孤城卒全陳土兄弟之功
  安可㤀也則祀之自是至五代皆都於汴宋歴最/乆上接漢唐尹開封者多名臣而包孝肅為稱首
  雖有專祀不敢遺焉他若范文正歐陽文忠張忠/定蘇文忠相繼為京尹皆包公之流亞並宜祀之
  者也當其時産於大梁者又有賢宰執如文簡呂/獻可焜煌史冊至今稱之而劉器之真鐵漢七謫
  逺惡地幸歿於汴數年後敵發其塚而貌如生誠/異人哉皆宜祀也靖康之際忠義奮起伯紀督戰
  京城汝霖誓師河上嵇仲率子勤王德祥和卿封/疆盡節國有人哉桓桓忠武兵抵朱仙竟害於奸
[043-25a]
  臣之手祀此諸忠不令人肅然起敬耶自是而大/梁屬金矣元之取金攻汴踰嵗而忠孝軍總領完
  顔公獨兩敗之後走汜水明白求死折足劃耳噀/血而呼此好男子不可不祀也明之取元由汴濟
  師而河南平章左丞察罕公孤身扶之崛起沈邱/威鎮天下定陜平齊竟殞賊手如潁川王不可不
  祀也當明之初馮宋國節制兩河駐汴者十有七/載恩惠在人其祀已廢今宜祀之考大梁有褒忠
  祠祀鐵司馬五人而少司宼王公死靖難之師為/祥符人有三王祠祀張氏三人而英國公平安南
  死土木之難封定興王祀此二公於忠於義允相/符矣若先達則軒介甫之品節馬端肅之勲業仕
  宦則年恭定之綏戢陳恭愍之方嚴何文肅之明/惠秦端敏之樹勲周莊肅之清介闗副使之罵賊
  擬於古賢寧少讓哉及乎末造劉文烈一門殉義/邢兵憲父子捐生而僉臬李公太僕俞公一則碎
[043-25b]
  骨鈞州一則死綏汴地勁氣英風又何烈也祀之/豈有遺議哉嚮者大梁有名撫祠亦已淪溺予既
皇清重創之矣然如于忠肅公以下及我大梁仍祀之/ 呉佟諸公其勲猷垂史册其廟食在
  書院非複也禮也合而論之自大賢卜子外得名/賢百十五人或生於斯或仕於斯或寄跡於斯立
  德立功與嵩同峻與河同深皆於大梁有光則進/而祀之大梁書院後之繼起者有能與前人比跡
  亦從而配食焉以是傳之百世俾登斯堂者仰視/榱題俯對几筵顧名思義縉紳知所則傚子弟知
  所尊崇以之事君以之立身起於一方及乎八郡/各祀其所當祀以修明釋奠釋菜之禮予方有厚
  望焉聴者僉曰善是祀也正而可法嚴而不遺且/適合於大梁而惟以彛倫名教為天下後世勸雖
  歴乆不祧可也請/書之石以示來者
[043-26a]
  遊梁書院原在祥符縣治西南祀亞聖孟子以公/孫丑萬章公都子屋廬子陳臻充虞配
  享名孟子祠明萬歴間御史方大美改稱遊梁書/院明末没於水
皇清順治十二年提學張天植開封知府朱之瑶改建/ 於府學明倫堂後康熙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改
  建貢院東北増入樂正子配享以趙岐孫奭孔道/輔錢唐從祀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於祠旁増建書
御書院延師講學是秋官賫送製扁懸掛/ 昌明仁義四字遣
  明方大美遊梁書院碑記觀風之命攬轡中原顧/瞻嵩河之遺首涖大梁
  喟然嘆曰此孟軻氏逺應惠王幣聘之邦也庶幾/哉仁義之風猶有存焉者乎然而未暇詳觀也乃
  先至衛睹淇水而興思曰洋洋乎此武公之耄而/勤學詩人所為賦淇澳也今之人其有以學問相
[043-26b]
  切磨者乎而胡未之聞也於前儒得卲伯雍焉為/之更飭其祠宇奕如也及之周南而溯瀍澗之流
  曰洋洋乎周公之所卜而定都者禾黍之嗟乆矣/千載而下有程伯淳兄弟者崛起以續孟氏之傳
  而今將安歸也無已於二先生祠加飾焉庶其有/興乎之汝而思文王之化曰莪樸之遺教固在何
  譽髦之寥寥也之蔡而憶蔡仲之命曰邁迹誠在/我哉於謝良佐見其去一矜字焉今亡矣夫及之
  陳之宋則曰羲皇畫卦之迹遐哉邈矣後之言易/者何紛紛也載考孔子絶糧伐木故處今儼然廟
  貌在焉豈不樹斯文之幟哉顧誰過而問之至是/而巡歴所及車轍遍乎中原之境矣乃還而稅駕
  於大梁以語藩臬諸大夫曰世降道微聖賢不作/樸散淳澆乆矣向予觀於四境猶省㑹也今觀於
  省㑹亦猶四境也夷門豪俠遺韻猶存而仁義之/風𣺌矣如何挽而昭揭之諸大夫起而應曰觀風
[043-27a]
  設教惟先生職端拱齊物惟先生能僕輩第受成/事已耳惟所命之予曰風俗之表倡在士人士人
  之興起在教化語云立的以示之標射者期焉設/鑪以鼓之鑄頑者化焉樹標莫如崇賢善鑄莫如
  敬業孟氏仁義之學士人之標的也倘惠邀聖賢/之靈羣弟子而講習之罏冶之中其有頑金乎為
  之柰何僉曰遊梁有祠以祀孟子其規制故隘可/撤而新也其學舍未備可創而搆也祠修則崇賢
  有儀館備則敬業有所崇賢以示之標敬業以鼓/之鑄不亦可乎予曰善哉乃捐貲三百餘金檄有
  司鳩工而葺之中為殿六楹祀孟夫子其上以萬/章公孫丑諸弟子配前為門題曰仁義之門又前
  為門題曰遊梁祠仍其舊也殿之北建講堂六楹/扁曰性善其東西各列號舍十八間以處諸生亦
  既備矣然供億之費無從出也於是諸大夫各捐/贖羨買地若干頃坐落祥符之某鄉嵗収租銀若
[043-27b]
  干貯之理問所支給聴之守道循環報之本院著/為令甲至若督率必簡師儒教育務得英才諸大
  夫均有師帥之寄不得諉焉吁性善仁義之説固/孟氏所以願學孔子而繼伏羲周公之統者也士
  患舎此弗學耳誠學者如衛武切磨之功耄而靡/倦如兩程子之先識仁以誠敬存之殫上蔡切問
  近思之力究康節内聖外王之學濟濟彬彬入以/表率乎鄉里出以楨幹乎邦家俾後之觀風者曰
  中原古聖神名區今猶昔也猗歟休哉予與諸大/夫今日作人之舉不有榮施哉是所望於諸來學
  者爰書之為此祠記是役也首其事者不佞大美/賛其成者方伯易君登瀛袁君奎憲長蔡君逢時
  大參徐君即登朱君思明憲副何君大化梅君守/和僉憲延君論洎開封府太守馮君盛明董之者
  郡倅朱勤而知縣事薛國/俊効奔走也例得並書云
[043-28a]
皇清馮泌遊梁書院記按豫通志遊梁祠在祥符縣治/西南崇祀孟子自宋代始有明
  巡方御史方公大其規模立學舍置學田聚生徒/而講習之兼為養育人才地而標名遊梁書院云
朝盖迨我焉大梁當黄河既灌之後開草萊而建學宫/ 三遷
  郡守朱公僅於府學明倫堂後署曰遊梁書院存/其名爾已而學使蔣公特建遊梁書院於其署之
  南而顔其堂曰闢利然地褊向幽於制未善也開/府閻公改建府文廟之北重門甬道堂廡巍然擬
  諸文廟齋房廩給一倣方公之遺聚生徒肄業其/間而祀孟子於堂上以樂正以下諸子配享於是
  遊梁書院制穪盡善矣視學御史張公題其事較/士案臨命為之記愚惟古來聖賢豪傑㦯産於其
  地㦯遊於其鄉莫不有名勝之區以傳於後使人/憑而弔之想見當日軼事以庶㡬其為人而動興
[043-28b]
  起之思孟子當紛紛言利之日獨持仁義以正天/下顧其遊梁為生平出處第一事七篇開宗第一
  章王方曰利開口即以何必曰利折之所以杜其/言利之口攻其謀利之心使知利果不可以為國
  而為國者並不可以利為言然後可以與言仁義/也答問間可想見其巖巖氣象焉今建書院於此
  奉以為宗而俎豆之使夫人之由是門登是堂者/不覺潜消其交征之萌而興其不遺不後之良則
  孟子之神化不儼然在乎其崇祀於梁也固宜且/擬諸文廟而不以為過者文廟建之
朝廷達乎天下其為制尊故其為祀廣此則祀之者梁/ 建之者開封其為祀專故其為制無嫌於侈方今
天子巡幸吾豫御史公倘以是入告將裁自人心又何/睿慮者更有非常之舉於以光俎豆而興起
  如也夫如是則珥筆以記者當/屬御史公愚且樂觀其盛焉
[043-29a]
  二程書院在省城東南二里即舊大梁書院廢址/也明末沒於水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守道張思明重建改今名祀明/ 道程子伊川程子兩廡從祀門人五十一人
  崇正書院舊在提/學署東
  東坡書院舊在麗景門/内縣治東
   通許縣
  咸平書院即育英/書院
  進學書院明季知縣余/尚春祠兵燬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陳治䇿建為書院仍祀余令/ 歴任知縣孫子昶髙崧林瑨李為憲悉踵行雍正
[043-29b]
  二年知縣王/應佩重修
   太康縣
  興賢書院舊有連城書院/在西闗外寇燬
皇清知縣朴懷寳改建於崇/ 聖祠東扁曰興賢
   洧川縣
  洧陽書院在洧川/縣内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 縣周師望創建
   鄢陵縣
[043-30a]
  宏仁書院在鄢陵城内明萬厯/壬子知縣張舜典建
   扶溝縣
  明道書院在縣内明嘉靖/間知縣陳輅建
皇清知縣呉士熺署印/ 知縣王應珮重修
   中牟縣
  廣學書院在中牟/縣内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 知縣韓藎光建
   儀封縣
[043-30b]
  請見書院康熙五十五年禮部/尚書張伯行創建
 歸德府
   商邱縣
  應天書院在城西北隅宋有敕賜碑在舊城内後/廢明嘉靖中御史蔡靉以社學改建
  范文正公講院在府學東明萬厯二十九年知府/鄭三俊重建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 府閔子竒復修
皇清符應琦宋范文正公講院碑記宋晏殊知應天宋/之應天即睢陽也
  召范文正公詣府學掌學以教諸弟子故睢陽有/文正公講院焉明中季睢陽沒於黄河城遷於北
[043-31a]
  講院故址不可得萬厯三十八年秋浦鄭公三俊/來守此土因創於郡東城之内門之北建講堂三
  楹堂之北建文昌樓樓之北文正祠三楹祠之北/藏書樓三楹自門以至藏書樓之東西各建號房
  二十楹集九邑士之俊秀者肄業其中相風雨晦/明不輟者六載以故宋之名公鉅卿多出其間其
  後十七年而豫章萬公元吉司李於兹復修秋浦/鄭公之業課士復六載以故雪園人物之盛接於
  三呉崇禎十五年講院毁於流寇西蜀邱公正䇿/來守葺而新之余於順治十五年承
簡命來司李因思虞書之命臯陶曰明于五刑以弼五/ 教是弼教乃明刑之首務也遂造斯堂集諸士而
  課之一遵鄭公萬公之成規不敢隕墜因思范文/正公之在宋理學人品顯於後世而鄭公萬公之
  在明氣節文章為百世師致相符也余以譾陋承/乏敢曰繼三先生之後庶㡬嗣守成規於無墜云
[043-31b]
  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順治八年燕山王公來守/歸德首下教博士弟子問
  以郡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對曰歸有范文正公/書院先太守鄭公嘗沿其意而創大之以儲國之
  材居有號舍贍有田課試有約行之既乆歸之名/公鉅卿接踵其間出為當世用不絶而士風亦羣
  感動淬厲烝烝以變今雖去而人之謳吟思慕鄭/公之澤者數十年不衰竊以為佐
朝廷興道育賢郡國之政宜莫此為大公曰博士弟子/ 言是凡書院之為舍者㡬楹其侵而居之者㡬何
  家資餼之田㡬區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稅者㡬何/年今坐何所其試士之期月㡬日條約之議詳而
  要者㡬何具趣所司各以聞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鄭公去而書院之廢垂四十年公一朝復
  之嗚呼偉矣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無記謹按書/院之設始於宋范文正公公為諸生即以天下為
[043-32a]
  已任其後參大政不乆未竟厥施然所措置卒宏/以逺即如在歸有書院其隨地收拾人才之意是
  何可一日廢也范公徃而繼之來守者不能識其/意亦寖以没滅矣由宋而元而明至萬厯間始克
  有鄭公再舉行之當時之人親被鄭公之澤至今/其遺老有能言鄭公時事者猶過書院仰首欷歔
  不忍輒去豈人情固習近而遺逺耶抑所以繼范/公之遺緒於兵火喪亂之餘乆而不墜者實鄭公
  力也然則鄭公之遺緒又豈不待後之人哉夫天/下法制代有變更惟學校絃誦之事建國者卒無
  以易也書院之設與學校相表裏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樸之盛所自出是誠不可一日廢乃自范文
  正公以來上下千百餘年而其間之創而建建而/興者僅公繼鄭公而三然則政之舉廢存亡豈不
  視乎其人歟倘無以垂永乆則何以告於後之人/俾克守之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為碑而囑
[043-32b]
  余為之記嗚呼予之望於/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辭
   永城縣
  太丘書院係舊驛址明隆慶二年知縣左思明/改建書院崇禎三年知縣賀鼎重修
  明李廕嵓太丘書院碑記甘棠以人重也邑之西/五里漢陳公寔祠在焉
  乃若建於邑中比於學宫誦書明道人材於是蔚/興一邑實嘉賴之則太丘書院是也太丘書院始
  為陳公清静訓道之所在縣治之東後為太丘驛/明隆慶二年左公思明以為驛宜設於郊以迓使
  者且地寛裕馬可蕃畜邑中地狹而促遂移驛而/復建為書院嵗久而廢崇禎二年丹陽賀公鼎來
  涖斯邑進髦士而訓之曰吾欲於邑中建立書院/令諸生誦習其中月試而日課之乃求得太丘書
[043-33a]
  院遺址擴而大之東西二十武南北二十武門以/北東西各建五楹北則講堂五楹楹之東西各有
  廊而小堂之北有廊而大東西又各五楹北則又/堂五楹堂之北藏書樓三間列陳公像於中宏麗
  髙敞煥然巨觀也賀公以文學甲天下所簡拔士/皆先後飛鳴為名卿碩輔童子穎秀者搜羅無遺
  隣邑來試者亦與焉學使者潘公曾紘秉藻鑑雅/推重公凡所薦士無不前茅公又薦各邑童子七
  十二人皆列學宫余時厠名於中公不令知也公/之前二十年郡守鄭公三俊創書院於郡作人之
  盛後先輝映焉公擢大同口北道以直忤時殁於/京公去後邑罹兵火巨室焚燬殆盡而書院巋然
  獨存豈非鬼神有以呵䕶之歟/即以是為三公之甘棠也亦宜
  澮濵書院在城南二十五里澮河南岸元縣尹張/思立建兵燬後為民業明嘉靖間鄉耆
[043-33b]
  王繼正與弟繼先繼宗贖還舊/址同義民劉陽蘇暹等重建
   夏邑縣
  崇正書院明嘉靖丙午知/縣鄭相創建
   睢 州
  錦襄書院在駝岡舊為尼庵明嘉靖間提學蕭鳴/鳯改建書院崇禎壬午沒於水
皇清康熙九年郡/ 人呉淇重建
  澮川書院舊在新城大街/本行館廢址
皇清康熙十四年知州/ 程正性改建書院
[043-34a]
  道存書院本當陽令李遥家塾康熙年間知/州馬世英捐俸修築改建書院
   柘城縣
  紫陽書院在縣/東闗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 縣史鑑創修
 彰德府
   湯隂縣
  精忠書院在精忠/廟東
  主静書院本永通尼寺嘉靖間知縣盧學之奉/詔改為主静書院俾諸生肄業其中
[043-34b]
   臨漳縣
  漳陽書院在東闗外明萬厯間/知縣丁允亭創建
  建才書院在東門街南明萬厯/中知縣趙友琴創建
   林 縣
  黄華書院在縣西南黄華坊金學士王庭筠/讀書處明推官張應登詳請復興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巡撫閤/ 興邦檄知縣徐岱重修
   武安縣
  紫金書院在明倫堂後明萬厯/間知縣李椿茂建
[043-35a]
   涉 縣
  興文書院在明倫/堂西
 衛輝府
   新鄉縣
  省身書院在縣治西康熙三十四/年知縣李登瀛創建
皇清李登瀛省身書院碑記省身書院者祀衛大夫蘧/伯玉也新故衛壤衛多君
  子伯玉尤著稱云邑之東北故里猶在土人號曰/蘧里㦯曰君子村葢取其姓氏與德行名之以志
  不㤀前哲仰止儀型之意數千百年童叟愛敬如/一日也予涖新之四載舉邑之廢墜者或修或創
[043-35b]
  次第舉行因念先賢遺址近在郊坰而祠宇弗建/俎豆藐然是亦尹土之責也崇德報功載在祀典
  大賢廟饗誰曰不然爰捐俸建書院於縣署之西/而顔之曰省身葢寡過若未能伯玉志也故以是
  名之落成致祭率諸生徃拜於坐下企仰芳徽如/親几杖因揖諸生而告之曰諸生今日亦知伯玉
  之所以為賢乎傳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葢其精進之力
  乆而弗衰故年彌高而德彌劭其檢身不及之念/一介使人能道之此伯玉之所以為賢而後世之
  所當法也今夫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亦視乎其人/之能省身與不能省身而已矣小人一技一能髙
  自位置堯時伯鯀彼以為大舜不如也周時華士/彼以為太公不如也維君子則不然功葢天下而
  不居善過一時而不伐學窮千古而不矜其視人/也常以為賢於已其視已也常以為遜於人兢兢
[043-36a]
  焉惟懼不克而至於悔尤故夫功也善也學也人/之見之則然彼且以為愚夫愚婦猶足勝我而我
  𣺌無一能也夫豈獨無能而已哉我之身日與悔/吝相周旋欲求一念之即安而不得矻矻孜孜没
  齒後已此能省身與不能省身者之大較而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
  以無大過矣夫以孔子之聖而不敢言無過止言/無大過且必假年學易而後免甚矣寡過之難也
  伯玉之心亦如是而已矣諸生勉乎哉幸生君子/之里讀其書想見其為人顧瞻廟貌悚然加敬其
  亦思所以自省者而可乎諸/生勉乎哉遂以斯言銘之石
   輝 縣
  百泉書院在輝縣蘇門山百泉東明成化十七年/提學僉事呉伯通建崇禎壬午科因㑹
[043-36b]
皇清城被水巡撫蘇京題改貢院於此至建貢院於汴/ 順治十六年巡按御史李粹然復移
  巡撫賈漢/復修復之
  明劉健百泉書院記蘇門山麓衛水發源泉脉仰/出者以百數故其地名百泉
  東南距輝縣治七里境擅幽勝晉孫登宋康節邵/子元魯齋許氏姚樞氏竇黙氏皆嘗遊寓於此而
  邵子寓此尤乆時李之才攝令共城因傳其數學/以重當時而名後世於是百泉之名始著書院之
  建則始於河南提學僉事呉君伯通呉君病時流/學務枝葉不根理致嘗白巡撫李公衍建四書院
  於河南境内以祀前賢而勵後進百泉其一也初/議專祀邵子既而更議祀宋濂溪周子邵子司馬
  温公明道伊川兩程子横渠張子晦庵朱子南軒/張氏東萊吕氏元魯齋許氏凡十賢以姚樞竇黙
[043-37a]
  二氏配議既定乃檄衛守張君謙營財費縣丞孫/懋庠生張德表等董工役以成化庚子四月始事
  至壬寅三月畢工凡為屋三重為楹六十有二扁/其門曰先賢祠中曰講道堂左右為齋凡八後曰
  主敬堂為齋凡四合扁之曰百泉書院乃遣庠生/之秀敏者盧瑢等數十人肄業其中呉君親為定
  教條每行部至輒率守令督課焉未㡬呉君以憂/張君以致仕相繼去而李君亦入為户部侍郎今
  提學僉事石君淮衛守張君咨所以督課之者視/昔益嚴又規置旁近常稔田若干頃為之瞻石君
  且謂斯舉不可無所述乃白今巡撫趙公文博因/副使胡君謐考續之來徵余為記余方與館閣諸
  君論程邵之學因謂胡君曰邵子深探物理妙悟/精契不爽錙銖至於今雖田夫野老皆熟其名字
  專祀之百泉固無不可然余嘗反覆其遺言之妙/其為詩曰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為書曰一動
[043-37b]
  一静之間者天之至妙至妙者歟似未免指氣之/初動茫昧未形者以為理方之孔子曰一隂一陽
  之謂道程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盖有間矣書/院之建欲使學者究極本源上泝堯舜以來相傳
  之正脉豈可以周程張朱未至其地而不之祀也/諸公之祀議始欲專而終不果意者或有在於斯
  乎胡公浙水名士嘗提學山西有盛譽聞余言極/以為是余既為叙其創建之巔末嵗月故並著此
  説於後使學者或有取焉以不昧於/所從亦庶㡬書院講學之一助也
  聶良把百泉書院志序百泉書院故有志創自嘉/靖癸已詳具前郡守呂公
  序中越四十餘年為萬厯丁丑乃重修之大要刪/繁訂謬定秩編年而此四十餘年來名流傑作則
  備採之以闡揚勝槩而表彰風教亦既蔚然盛矣/巳而又請諸太僕舒公郡守暴公並序篇首所以
[043-38a]
  迪諸生而啟正學者又章章備也余復何言哉然/余嘗竊念中州之境稱幽絶者必曰百泉而四方
  縉紳先生憑軾結靷之流靡不快心逰覽至竟日/㤀倦不能去此其意寧獨在山水之間毋亦以此
  地夙多名德如邵許二氏以至姚竇諸君子皆潜/心性命棲志寥廓足經世而範俗者即百世而下
  遺風流韻尚當於故土求之是百泉即伊洛即鄒/魯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非人人同耶是故書院
  之建崇祀先哲以羣育諸生上之人意亦厚矣諸/生既藉秀於百泉而又羣育於書院豈無竒偉俶
  儻之士出其間以接武前修而施聲遐代者乎夫/鵠張必射琴設必鼓書院之建必於造士而絃誦
  無聞豪儁不作是罔射之鵠未鼓之琴也有司者/於此當厚顔矣諸生得無惕然省耶故今者書院
  志之重修要非標竒掇勝誇侈乎芬章繪什以為/四方遊覽者之快而已即舒暴二公所以拳拳迪
[043-38b]
  諸生而啟正學者是則重修之意也/故余於志之末簡為諸生申明之
  翁大立百泉書院種樹記嘉靖已酉初夏予校士/至百泉環泉皆古木也
  少倦即憩息焉予性喜種蒔而視土又宜木乃思/為郭槖駝事矣或言夏月恐非宜予曰天時不如
  地利此地泉甘土肥無害也於是命候吏移梧桐/二十餘本竹數本植之書院前檜柏椿楊榆棟桃
  杏榴棗諸木視隙地即植之旬日而去踰年十一/月子復來校士顧前所植竹木蔚然茂矣迺召諸
  生語之曰昔陽貨問樹人於孔子孔子曰樹桃李/者夏得其䕃樹蒺藜者秋得其棘孟子曰舍其梧
  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塲師焉諸生予所樹也將為/桃李耶梧檟耶何樹木易樹人難也因書以示警
  云/
[043-39a]
   延津縣
  育英書院在北/街東
  崇正書院在南/街西
  蓮塘書院在學東北隅明邑紳/髙仁山建李戴重修
   濬 縣
  性道書院在預備倉後明知/縣劉台趙建極建
皇清康熙七年廩生張立/ 紀率生徒捐貲重修
  東山書院在大伾絶頂明知縣/葛慈張肯堂重修
[043-39b]
 懷慶府
   河内縣
  昌黎書院在縣署西係韓文公廟明萬厯十九/年知府詹啟東推官王如堅重修
  懷仁書院在縣署北明萬厯十九年推官王如堅/改察院為之
皇清順治十三年分守道張藩重建康熙四十九年間/ 知府夏宗堯重修總督田文鏡設立學地三頃二
  十/畝
  中丞王公書院在縣東郭明河内令後陞河南巡/撫王漢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巡/ 撫王日藻重修
[043-40a]
  劉公書院在東郭沁水上康熙/年間知府劉維世建
  邑侯李公書院知縣李橒好集士講書終嵗不倦/邑人士感其德教康熙三十五年
  卜地東郭修建書院/署曰邑侯李公書院
   濟源縣
  啟運書院在西門外明知/縣史記言建
皇清康熙五十七年知/ 縣余尚珏重修
  明王所用創建啟運書院碑記濟邑據懷之西偏/風氣醇樸士斌斌
  質有其文溯明制科以來薦賢書者相屬而甲第/未之前有比正德庚午後更三十一賔興鹿鳴絶
[043-40b]
  響者將百年譚者曰天地氣運使然非人所勝即/青衿負儁聲者一再試不售扼腕功名之㑹謂此
  茫茫者為政爾君子道其常亦恃以人事奪造化/操豚蹄而祝汙邪奈何哉以氣運解㑹邑侯史公
  加意振起謂良農不以無年輟藨蓘百工不以成/事忽居肆而況學者哉遂卜爽塏于城西北隅構
  講室焉正堂四楹東西兩號計十四間大門儀門/各一庖倍之周繚以垣始於壬寅之冬訖明年夏
  凡五月竣事而聚儁彦其中標之曰啟運書院學/博暨弟子員輩咸戴侯嘉惠圗勒貞珉以垂不朽
  俾余記其事余惟天地之氣列為流峙發為物産/而復以靈秀穎異鍾為人文王屋小有古今侈稱
  名勝濟四瀆之一徑度黄流入濁不淆其清淑之/獨萃者哉羽毛齒革充貢天府五糓絲枲果䔩藥
  餌之屬其波及旁邑者皆濟之餘也豈靈秀穎異/之氣獨欝於士而不稱其山川物土乎今為士計
[043-41a]
  散處逖居不教而期興責在師羣居聚樂教之而/不興敬業之謂何昔在春秋輿人誦公孫僑曰我
  有子弟子産教之寧惟是僑也良子弟之不若於/教即教之未必誦也漢文翁修起學宫僻陋之蜀
  文雅比於齊魯然非諸生明經飭行翁亦安所藉/榮施乎侯惠愛興學視公孫文翁度越逺甚斯亦
  士敷藻颺芬而激昂青雲之一時矣雖然士一對/大廷離蔬釋屩自謂鳯毛麟角恣焉奊詬亡節名
  實俱䃣至今好修之士指引為戒其人輕而科第/亦不得獨重由今辨志矢之有終令中原講文獻
  者以濟為睪黍梁父則侯之造濟士也詎淺鮮哉/侯名記言字秉直山西河津人萬歴庚戌進士
   武陟縣
  講學書院在儒學後明知/縣秦之英創建
[043-41b]
   孟 縣
  同寅書院明時/修建
  造士書院明時/修建
  河陽書院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徐登瀛建
  學山書院康熙三十二年/知縣劉几建
 河南府
   洛陽縣
  伊洛書院在河南府城南五里安樂窩舊址明/成化十七年提學僉事呉伯通建
[043-42a]
  明胡謐伊洛書院記伊洛在河南居天地中自周/營漢都後代㦯因之㦯為㑹
  府然直名勝地耳至宋兩程夫子出於斯祠墓在/焉夏縣司馬公范陽邵子寓於斯獨樂園安樂窩
  在焉闗中張子則以程邵在兹而屢造焉之數真/儒萃處一時則斯地乃得與洙泗並稱為道學淵
  源之所葢所謂西鄒魯也故自宋以前隨時建學/通祀宣聖諸賢以儲養額徒與他方等耳宋季建
  元則有鄉人温格孟同薛友諒數輩别建書院曰/同文曰嵩陽曰潁谷曰伊川曰洛西專祀兩程司
  馬邵張并程之所師營道周子所流傳新安朱子/廣漢張子東萊吕氏及覃懷許公凡十儒以聚教
  族姻鄉閭及四方來學之士遂表其地侔諸闕里/且冀賢才之盛如昔也其為風教之助可謂至矣
  哉國家既内設國學外設郡學及社學且專憲臣/以董之其於通祀常教固皆振舉而罔或廢墜然
[043-42b]
  諸舊遺書院以不隸於官皆蕩然靡存伊川洛西/二院間雖修葺亦日入於壞提學僉事呉君伯通
  深以為念爰規舉修境内古遺諸書院白諸巡撫/都御史李公衍議允乃檄河南府以伊川洛西舊
  院命所司葺而新之而同文嵩陽潁谷以故基莫/究别相得郡城南五里而近洛河之隂安樂窩遺
  址併其傍隙地餘三十畝總建一書院以代之時/前郡守劉侯本亟出公帑羨財及募諸士民之好
  義者集材鳩工中後各為屋南北七楹東西六楹/左右翼兩廡其楹倍之前豎二門各東西四楹南
  北五楹繚以周垣經始於成化已亥冬又明年秋/將訖工而劉侯擢貴州参政去今守郡何侯鑑來
  嗣厥任凡所未備者悉繕完之命前教授徐昌具/營建巔末而請呉君題扁撰記呉君既聚合衆扁
  中曰十賢祠祀前諸儒後曰講道堂左曰主敬齋/為師徒授肄之所合而扁曰伊洛書院葢兼舊遺
[043-43a]
  諸書院之意也而以記文遜謐為之謐謝不敏未/敢執筆呉君俄以憂去今提學僉事石君淮至一
  志斯舉仍白諸今巡撫都御史趙君文博議亦克/合乃命所司肖所祠十賢像而位次則據草廬呉
  先生所著洛人張順中十賢堂記以齒首邵次周/司馬張兩程朱張吕許擇日安慰如禮毎月朔參
  謁嵗以釋奠之明日致祭著為儀遴屬校生員若/民子弟之穎異者居宿以專業較官輪次涖校郡
  僚以時督課焉且衆以記文見屬辭不獲夫舉天/下皆設學而教以先聖先賢之道者葢欲天下之
  人皆學為聖賢也詎直拘其所産所寓之迹哉然/彼古聖賢世之相去也乆地之相距也逺孰與伊
  洛諸儒之迭起近代其聲光氣澤之遺尚足以淪/浹鄉之後人因取以示法又為親且切耳此實前
  人之建書院與今日巡撫提學洎郡守諸君子恊/成斯學之至意也自今凡教於斯學於斯者尚求
[043-43b]
  伊洛諸儒之所論述以上探洙泗聖賢之心法而/凡一言一行必循諸淪浹之餘而無或遺焉則夫
  將來之造就豈有不優入其域者哉於戯地皆鄒/魯人皆聖賢實繫所教所學以克致之耳謐竊願
  與凡有事於/斯者共勉焉
  麗正書院唐於東都明福門外置麗正書/院後改集賢殿書院見六典
  同文書院宋時建在/府城西南
  瀍東書院祀孔子像前代易木主時當事不忍毁/謀溺瀍水諸生孟大智泣懇存之明崇
皇清禎中貢士郭永固獨力捐修修/ 康熙四十年知縣錢肇修重
  伊洛書院在西郭明巡按呉甡/檄知縣尹洗創置
[043-44a]
  周南書院康熙三十九年知縣錢肇修改廢府治/建置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趙于京移建
  於新府/治東北
  天中書院在邑十字街西順治初/年巡道趙文蔚創建
   偃師縣
  兩程書院在東/門内
   鞏 縣
  嵩洛書院在神提保元/時張惟敏建
   登封縣
[043-44b]
  嵩陽書院在太室南五代周時建宋至道三年賜/名太室書院景祐二年更名嵩陽書院
  王曾奏置院長金元廢明嘉靖間知縣侯泰興復/之明末復成灰燼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縣葉封復建十六年邑/ 紳耿介倡首増修殿堂齋亭煥然具備
皇清湯斌嵩陽書院記嵩陽書院在登封縣城北建自/五代宋初與睢陽白鹿岳麓號
  四大書院而其地負嵩面潁左右少室箕山諸峯/秀矗雲表中天清淑之姿於是焉萃至道中賜九
  經子史置校官生徒至數百人稱最勝二程子嘗/講學於此後人因建祠明因兵亂傾圯殆盡
皇清崇儒右文知縣事黄州葉侯封建堂三楹祀二程/ 朱子而以地鄰崇福宫凡宋儒之帶崇福宫銜者
  皆祀之葉侯進遷京職邑人大名兵備道副使逸/庵耿先生介家居講學以程朱為道統所宗不當
[043-45a]
  與諸賢列復蠲建堂三楹遷主崇祀又作講堂三/楹顔曰麗澤旁署兩齋曰博約曰敬義書舍若干
  楹庖湢門垣俱備自康熙十八年春至次年秋訖/工知縣事長洲張侯壎以興起斯文為任月吉講
  學課藝其中多士彬彬向風逸庵作書囑予為記/余適承乏史局方恨不得從事几席與聞緒論其
  何敢辭然逸庵之意豈欲予記營建嵗月而已乎/或欲有言以告多士也竊以孔子教人之書莫詳
  於論語當時及門稱顔子為好學嘗與終日言而/不違者今所記不過問仁問為邦而已然天德王
  道備矣顔子謂夫子循循善誘博文約禮今他無/可考即二章思之意者虞夏商周之禮樂制度即
  所謂博文而克已復禮之訓即所謂約禮與特學/有體用問有先後耳中庸言明善誠身而列其目
  亦自博學審問始孔子言知不廢多聞多見而語/子貢以一貫則又以多學而識之者為非其所以
[043-45b]
  一貫之㫖終隠而不發即與門弟子言求仁之方/為仁之要多矣而仁之體則罕言也豈聖人之過
  為隠與及讀易乾卦象傳與中庸首章而後知道/之大原莫明於斯也盖道之大原出於天而仁者
  天之元也知天仁同原則知吾心與天地流通而/徃來無間民胞物與之念油然而生而戒慎恐懼
  自不容已故程子謂學者須先識仁以此也然仁/之為體非可口傳耳授也在人之黙識耳孔子自
  十五志學至能立不惑五十而後知天命也以大/聖人而若此則知命亦難矣今之講學者聚數十
  百人於堂而語之曰天命云何心性云何将大本/大原皆為口耳影響之談學者欲於俄頃之間與
  聞性道之秘其不至作光景玩弄視詩書為糟粕/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為粗迹也㡬希矣斯亦講學
  者之過也夫道無所謂高逺也其形而下者具於/飲食器服之用形而上者極於無聲無臭之㣲精
[043-46a]
  粗本末無二致也孔子語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聴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語樊遲曰居處恭執
  事敬與人忠聖人與上智中材所言皆不越是盖/以天命流行不外動容周旋而子臣弟友即可上
  達天德所謂無行不與者此也所謂知我其天者/此也今功利詞章舉業伎藝之習䧟溺人心士子
  窮年矻矻志在利祿名譽而天之所與我者茫然/也是其學逈非聖人之學也夫中庸之博學將以
  篤行也顔子之博文將以約禮也大易之窮理將/以盡性而至命也大學之格物將以修齊治平也
  今滯事物以為窮理未免沉溺迹象既支離而無/本離事物以言致知又近於墮聰黜明亦虛空而
  鮮實學路乆迷習染日深偶爾虛見未為真得非/黙識本體誠敬存之綿綿密密不貳不息前聖心
  傳何能㑹通無間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嗚/呼豈易言哉逸庵之學以主敬為宗以體天為要
[043-46b]
  可謂得程朱正㫖矣吾懼學者之易視之也故因/記書院而詳言之欲其深思而自得焉張侯明經
  起家治行多可紀與逸庵相與有成尤足嘉也吾/又懼來者之不能繼故備書之以告後之君子
  潁谷書院在潁陽城西元/至正五年重建
   永寧縣
  洛西書院元至元元年邑紳薛有諒建程鉅夫記/元統元年主簿完顔光祖重修明宣德
  二年僉事劉咸重修正/統十年縣丞于淵重修
   新安縣
  川上書院在城南澗上祀尤西川邱/方山明邑紳孟化鯉建
[043-47a]
  芝泉書院在城北芝泉明邑/紳吕維祺建後廢
   嵩 縣
  伊川書院在縣東北鳴臯鎮元克哷士希建制擬/文廟時乆俱廢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徐士訥教諭李/ 滋二十九年知府汪楫相繼増修
  元趙孟頫書薛友諒伊川書院碑記聖天子繼統/御極四方無
  虞專務以文德化天下惟洛邑土厚俗淳恪於用/命不數嵗家户詩書庠序之教大行重以兩程子
  故里在邇瞻望喬木孰無髙山仰止之思而明德/新民之學日以興盛伊川鳴臯鎮砲手軍總管舒
  蘇台讀易傳讀遺書堅苦刻礪而有得焉乃更名/曰士希嘗語人之生也天與之至善之性茍不為
[043-47b]
  物欲所蔽操存涵養真積力乆去聖人之域夫何/逺哉吾儒讀書學道必以成已成物為第一義毎
  欲禮聘師儒合里之俊秀教養之使知聖賢義理/之學以少副方今開設學校作新士類之美意於
  是伊川書院立焉募工鳩役皆出已貲十年乃就/先聖先賢之像設傳道諸儒之位序門廡庖厨講
  室庫庾舉皆如制經營巔末已嘗記之其子穆延來/特穆爾復起稽古閣貯書萬卷延祐三年春三月
  京師謂友諒曰先子聞道晚而為道力其於勉勵/後進之意老不自已所剏書院倘獲上賜之名庶
  其不朽友諒因為集賢學士頫言之頫遂以聞上/嘉之且曰力役之大財用之廣咸於一家誠不易
  得也宜賜額曰伊川書院其命翰林直學士友諒/文諸石集賢學士趙孟頫書丹參知政事郭貫篆
  額臣友諒謹再拜稽首奉詔嗚呼士希培植人材聖/之心穆延特穆爾繼成前人之美皆甚盛矣而非
[043-48a]
  天子慨然俞㫖彰厥成績則來㳺來歌之士亦何/所觀感興起哉是舉也豈獨河洛多士之幸實世
  道之幸也感嘆不足而聲之詩詩曰天生垂拱天/九重一家四海車書同洛陽奥居天地中鄉庠術
  序俗可封伊洛發源晝夜東東歸洙泗猶朝宗先/賢之傳後所崇士希志學能返躬人生而静由降
  衷瑩然妙理恒昭融邪思一動萬欲攻養正乃得/成聖功欲將此說開羣䝉傾囊倒囷興學宫聖人
  像設申申容傳道諸儒儼以恭春秋釋菜廩餼豐/貯書有閣高凌空乃子肯搆成厥終延師聚徒鳴
  鼓鐘齊魯一變鳴臯風焉知主善無王通焉知來/逰無軻雄他時取材預登庸補裨治道三代隆大
  臣含香聞帝聰深嘉此舉心何公集賢老筆/摇長虹大書恩紀碑穹窿百千其齡垂無窮
  明劉咸伊川書院碑記永樂丙申秋余自西川調/至河南間嘗出巡伊洛過
[043-48b]
  程夫子之鄉徃徃訪尋遺迹而不可得一日道經/鳴臯見蒼莽荆棘中敗屋巋然無門墻扄鑰以為
  限因取揵造之至則蘿叢紛翳獸蹄鳥跡交乎其/中有像設遺繪滅不可得辨摩挲石刻而讀之然
  後知為元敕賜伊川書院葢上以奉先聖先師其/殿廡東則以祀程夫子兄弟及濂溪康節横渠温
  公南軒東萊晦庵九先生西以祀魯齋許文正公/而其文實翰林直學士薛友諒所撰其書實趙文
  敏公之筆也因再拜其下發為一詩以示河南諸/學官冀或有以相與新之者後予以公務所覊足
  跡弗及再至距今又七八年以向之所冀者竟無/一人義舉而其傾壞視昔所見尤甚也予乃盡出
  廩資以付河南府經歴解希淵嵩縣知縣呉祥俾/特以為謀始計而郡中官屬若知府李遵義教授
  楊旦以下聞予兹舉亦皆欣然割俸以相厥役未/數月殿廡像設煥然一新工既訖予又恐夫繼今
[043-49a]
  者或忽其事而莫之重也乃命有司嵗擇謹厚者/一人復其家俾守之而因以書其事始末於石庶
  俾後人念其成之不易/相與挾翼以保其勿壞
皇清汪楫重修伊川書院記河洛貫穿天地間圗書出/焉聖人則河圗以作易則
  洛書以序疇而千古為學之統是河洛者學之大/源也自洙泗揚其波而流㦯息由孟子而後歴千
  三百有餘嵗而二程夫子始生親承濂溪太極之/秘倡明絶學㑹張邵諸子皆聚於伊洛之間說者
  謂伊洛之汭道學所㑹故東都建兩程夫子書院/特以伊洛名是河洛學之源而伊洛又學之歸矣
  伊川先生晚年遷居龍門之南文潞公為置田千/畝於嵩之鳴臯先生玩易其地此伊川書院所由
  始也尹彦明有云先生踐履盡易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觀此足矣而河圗洛書俱統備
[043-49b]
  於易傳之中然則伊川書院之所繫於學為何如/也宋南渡後僅存廢址元統制克哷士希讀先生
  易傳有得復為營建元末兵燬明萬厯時程氏子/孫求潞公所為置田千畝者至與土人訟經年不
  解田竟不可問書院荒圮殆盡康熙己巳余有事/嵩盧間過兩程故里訪伊川講學之地惟短碣存
  道左詢之教諭李滋言書院祇餘廢宇三楹祀孔/子主其中伊川講席邈不可識矣方創建兩程祠
  土人猶恐祠成而追及其田為之嘵嘵不止也嗟/乎自宋而後世代屢更所謂千畝之田不知什伯
  其主豈可復問顧因田不可復而並廢其祠慮祠/成而更求其田皆惑也且伊川者萬世之伊川書
  院者天下之書院程氏不得而私之其子孫又烏/得問之吾人讀先生之書身歴過化之地詎表章
  之功甘出士希下耶亟為修復而書其畧於石用/解士人之惑且以告吾徒之學於斯者志河圖洛
[043-50a]
  書之學必先之於伊川由伊而至於洛由伊/而至於河庶㡬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也哉
  和樂書院在縣東春秋二丁/致祭 至聖先師
 南陽府
   南陽縣
  養正書院在府城外東闗/明正德間勅建
  志學書院在府城外西闗明成/化八年知府段堅建
  諸葛書院在府城西南卧龍岡諸葛孔明故居元/至大中建兵燹之餘僅存遺址明成化
  八年知府段堅徙建遺/址之東嘉靖六年重修
[043-50b]
  元程鉅夫諸葛書院碑記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窿然隠起曰卧龍岡有
  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嵗祀之巫覡雜揉薦獻無節黷禮慢賢君子病
  之至大初故河南行省平章武亭何瑋行農至郡/率官吏長老伏謁祠下顧瞻徘徊愾然興懷謂守
  吏烜曰孔明三代而下一人而已武昌相去千有/餘里猶建廟學而祀尊之况其所逰處也哉出步
  祠東得隙地焉曰以是建廟學足矣遂委主簿趙/守訓董其事迺合僚吏祿入之贏以備傭相山之
  良木堅石而隸官者以具材至大二年春即工大/修侯祠而加廣焉祠之東為孔子廟廟之後為學
  凡堂序門廡庖湢庫庾肄業之齋庋書之閣官守/之舍咸備以間計祠十有二廟學四十有六端莊
  廣直不務侈麗割官之廢地四十頃籍於學置山/長一人掌其教又名講堂為静成之堂東序為明
[043-51a]
  志齋西序為廣材齋閣曰崇文合名之曰諸葛書/院傳曰有功於民則祀之侯之功萬世之功也於
  祀為宜祀於其居為尤宜焉諸學子以及有位之/人師聖人之道仰大賢之業夙興夜寐可不思廟
  學之所以建天子之所以命/豈徒誇前人聳後觀者哉
  南陽書院在府治東舊為/按察司行署
  豫山書院在豫/山前
   唐 縣
  敷文書院文昌閣/改建
   泌陽縣
[043-51b]
  豐羽書院始建/失考
   鄧 州
  大成書院在東廡之東明/知州夏忠建
  賈狀元書院在紫金山後明成化/間郡人李讓重修
  臨湍書院舊為韓文公書院在城東南二里許明/嘉靖間參政劉漳遷於大西闗改今名
   新野縣
  白水書院明在城北/闗寇燬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 縣顔光是重建
[043-52a]
   舞陽縣
  舞泉書院在城南三/里舞泉上
  問津書院在南闗/昆水南
  問政書院明在/舊縣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 縣吕柳文重修
  晒書堂書院明在&KR1267/水南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 縣吕柳文重修
 汝寧府
[043-52b]
   汝陽縣
  汝南書院在汝寜府城北五里許明成化十七年/提學僉事呉伯通創建都御史邱兆麟
  復建在城北/隍池之外
  正學書院在縣治西明隆慶/中知府史桂芳建
  天中書院在拱北門外明嘉靖十二年知府廖自/顯建名篤志書院四十年知府徐中行
皇清重建改今名後為寇燬/ 知府熊重龍復建
  新建書院在十字/街束
皇清知府金/ 鎮建
[043-53a]
   上蔡縣
  顯道書院即上蔡書院在南關謝顯道讀書之所/宋末建明僉事劉咸修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 縣楊廷望改建
   確山縣
  銅川書院在南闗/路東
皇清康熙六年邑令呉琠涖任七載清廉/ 愛民去任之日士庶感慕公捐起建
   新蔡縣
  大吕書院明在城/内東隅
[043-53b]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縣吕/ 民服奉檄勸捐創建
皇清呂民服大呂書院碑記書院之設倡於宋盛於明/成於嵩陽白鹿大梁嶽麓
  而道尊於蘇湖制經義治事兩齋乃德聞於天子/而取法乎後世於是在中州者大梁嵩陽外為白
  沙為伊洛為上蔡為澠池為百泉為涑水中州書/院甲於天下新蔡舊無書院明萬厯間知新蔡者
  烏程潘君曽紘始建銅陽書院於城外東陲兵燹/時已焚毁矣
本朝順治間譚君宏憲欲建吕亭書院未果民服自康/ 熙乙丑來治茲土見荒烟蔓草廬舍星散人民逺
  離且招撫不暇又遑問禮義哉越六年感人文不/振乃為修校宫鑿龍門改水口書聲漸達於牖户
  閭閻漸觀其彬雅士知在塾教知有方而科第於/是乎有人矣遂進學諭聚邑人士而問之曰汝㤀
[043-54a]
  新蔡前者人文之盛乎夫朴者利於農秀者利於/士今見秀而文者實繁有徒也曷從吾教乎古者
  教士必有課課必於日月而立範也造俊必有地/地必於城闕而置館也將卜地而經營焉適有王
  氏園基瓦礫茂草欲售者再於是合衆議公捐貲/買為官基遂鳩工庀材早夜督理不間寒暑搆造
  㡬易日月乃立大門一重典禮堂一重時雨堂一/重堂東西各有齋曰達才曰成德曰居仁曰由義
  内奉伯夷漆雕開曹䘏秦冉陳蕃之主以時祭祀/藏通鑑性理諸書以供披覽遂聘名師講學課文
  月凡兩㑹而諸生童之從教者甚衆前鑿池以種/蓮後聚石為山植花木於旁以為游息地又循唐
  人逺上寒山之句於山後左基築石名曰白雲深/處於左幽篁中創亭曰彈琴處葢取王維竹裏館
  餘意更於院之西搆觀德堂三間為習射圃規模/既就邑人士樂觀其成請余命名余曰在昔唐堯
[043-54b]
  命伯夷典禮佐禹治水有功封呂侯於此地今余/為邑宰於斯而與諸弟子講學於斯也亦竊效古
  人典禮遺意矣且余與諸父老日夕於溝遂之上/㡬胼手而胝足焉又數千百年後得以吕姓紹古
  聖之蹟此地又有大吕小吕之亭是書院也即謂/之大呂書院奚不可耶衆皆諾立石一求余記曰
  子不聞律呂之義乎六陽之長曰律六隂之長曰/呂陽君象也得黄鐘之律焉隂臣象也得大呂之
聖天吕焉君命臣而為之宰臣得君而敷之治今義學/ 子崇儒重道兩幸闕里都憲閻公日督民興
聖天教子弟民服㣲臣也體樂舞今復創書院日與二/ 子右文之心修學宫制
  三子課業於此將以冀隂陽和而萬物得是書院/也於大呂之義或宜歟至若踵四書院之盛而昭
  聖道之光也端有/望於二三子者
[043-55a]
   西平縣
  東隅書院在縣治東南隅明/都御史王誥建
  文城書院在縣治東門外明/知縣王國柱建
  朝陽書院在城北門外明知縣張/應化邑進士李之芬建
  新建書院明在儀封鎮/請見祠側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 知縣傅弼創建
   正陽縣
  賢良書院在舊縣南明知/縣黄瑞輝建
[043-55b]
  慎獨書院明在迎/春街右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 知縣安圻建
   信陽州
  義陽書院今改/察院
  瑚璉書院在城外西/北隅後廢
  子貢書院初名仕學書院明正德中兵備道副使/閻欽創建萬厯壬辰兵巡道僉事任贊
  化重/修
 汝 州
[043-56a]
  汝陽書院舊在大/街北
皇清順治中巡道張汧復建康熙五/ 十三年知縣賀宏源重修
   魯山縣
  魯陽書院舊在學/宫旁
皇清康熙四十八年/ 知縣髙鏜復建
   郟 縣
  崇道書院在北城迤東明𢎞治中知縣曹豹改髙/陽寺為崇正書院
皇清康熙中知縣陸次雲陳/ 王綬張震維相繼増修
[043-56b]
  符井書院在城西南隅/明王璇建
  青雲書院在南城内明嘉靖/中知縣陳範重建
  臨汝書院在南街明嘉靖/中知縣孫昺建
   寳豐縣
  明道書院舊在雙酒務所元時毁廢明正德七年/間參政楊子器改建於城内西南隅
 陳 州
  知德書院在陳州城南一里絶糧祠後明/嘉靖七年巡按御史譚纉建
 許 州
[043-57a]
  西湖書院在城西/北湖山
   襄城縣
  汝南書院在南闗濵河明/知縣譚性教建
  紫雲書院在襄城縣西紫雲山邑人户部尚書/李敏建明成化十七年請賜今額
  明劉昌紫雲書院碑記天地闢而聖人出聖人者/代天地而有為者也其言
  易詩書春秋禮樂其道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其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法政刑然而聖人不
  世出而後世之人學非聖人之言非正學教非聖/人之道非善教治非聖人之德化非盛治必資之
  而無不盡斯推之而無不準其明效大騐有不可/誣也唐虞逺矣三代相繼禹湯文武以聖人而位
[043-57b]
  乎上伊尹周公孔子以聖人而處乎下故當是時/道德光華敷布萬類薄海内外治稱極盛中更漢
  唐其君多號有為若董仲舒韓愈亦皆有聖人之/志而不能茂於其實以成其業宋朱徽公熹始以
  聖人之學追尋河南程氏兩夫子之緒以修明易/詩書春秋之訓講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
  義以弼成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俗而期以措乎/政刑以收正學善教之功而不能盡用無怪乎治
  之不盛也自後百年之乆而魯齋許文正公衡起/河内相元世祖今又百餘年而河東薛文清公瑄
  起鄢陵相我英宗皇帝凡儒者慨然於千載之後/欲身遇三代之時得以正學善教昌被庶類以㡬
  盛治者至是乃有以慰於心而及於身夫身豈我/之所私有哉聖賢之事之所寄也非學無以成教
  非教無以廣治矧欲仰師伊尹周公孔子以及程/氏又考求朱徽公正學善教之功期如魯齋河東
[043-58a]
  之有遇而或曠乎無寧居心固有未安者此浙江/按察使襄城李公紫雲書院所以作歟李公博學
  能文而重之以其道飭之以其德又慎持明法思/以輔治而成功者卓然已有稱於人其居父御史
  府君憂也讀禮紫雲山中而學徒雲集至不能容/李公曰自程氏兩夫子起倡道學數百年相承至
  魯齋河東兩公皆出河南古今豈不相及學之未/正教之未善馴致乎治之未盛厥有由然矣吾辱
  生兩夫子之鄉得私淑魯齋與河東公之教且遭/逢聖明之治以與羣弟子修明易書詩禮春秋之
  訓講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義用弼成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俗期以措乎政刑之際亦獨
  何幸朱徽公作白鹿書院而天下仰之今河南所/在有書院而惟伊川魯齋為盛則吾之復為此舉
  要亦不為無助於時既而書來徵子記其成予提/學於此邦乆而不能有所振起聞李公書院之作
[043-58b]
  學徒彬彬絃誦洋洋峩冠裒衣加盛於學校予方/竊負愧其何敢以為記然惟河南道學之傳程氏
  起之而魯齋河東繼之今李氏復欲以正學善教/仰裨朝廷盛治此邦風土氣尚素厚培養積習必
  益有大振於其後者則又烏得而辭公名敏字公/勉景泰甲戌進士由監察御史進按察使而書院
  嵗月之經紀山川之明麗與夫財費之數/供億之儲李公别自有序故此不復贅云
   郾城縣
  㶏陽書院在郾城/縣内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 知縣蔡珠創建
   長葛縣
[043-59a]
  嘉惠書院在學/宫西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 縣米漢雯創建
  新建書院舊在布政/分司東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元讓建二/ 十九年災知縣何鼎建於司西
 禹 州
  潁濵書院在東闗潁水南岸明萬/歴間知州莫天麒建
  儒林書院在禹州城南二十里元時州人楊可道/創建後廢明嘉靖七年知州劉魁復建
  於州東/北隅
[043-59b]
  輞山書院在州西本為清涼寺屢建屢廢明嘉/靖十年州人張鯤改為輞山書院
  白沙書院在州西本名西興國寺明嘉靖間知州/劉魁改置白沙書院
皇清庠生苗裔振/ 李經世重修
  甘棠書院在東/闗
皇清知州劉國/ 儒復葺
  鳯臺書院在東/南隅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 州劉國儒創建
   宻 縣
[043-60a]
  檜陽書院在縣治/迤西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 知縣衷鵾化建
  興學書院在縣/東闗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 知縣夏應元建
   新鄭縣
  興賢書院在北/門外
皇清康熙二十年士民/ 為巡撫佟鳯彩建
 鄭 州
[043-60b]
  天中書院在南城下明崇禎/間知州魯士任建
   滎澤縣
  人龍書院在東門内明崇禎二/年知縣龎傑創建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 知縣王畹重建
   滎陽縣
  傳經書院在城/内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 知縣髙明峻建
   河隂縣
[043-61a]
  興文書院在縣/治東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申竒/ 彩因布政分司遺址捐建
   汜水縣
  成臯書院在東/闗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 縣鄭瑞國建
 陜 州
  召南書院在城/東街
皇清康熙六十年知/ 州李朝柱建
[043-61b]
   靈寳縣
  桃林書院在縣治西康熙年/間知縣江蘩建
 光 州
   光山縣
  洓水書院元特穆爾布哈建明嘉靖間知縣沈紹/慶重修萬厯間知縣施堯化増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 縣楊臣隣重修
  元王緯洓水書院碑記至治壬戌縣侯特穆爾布/哈來涖光山越明年政成
  訟息迺尋同僚及邑之耆德曰方今文治浹洽黨/庠家塾比郡相望近代則有書院精舍之設所以
[043-62a]
  育人才廣教養者亦吾縣所宜有況先賢司馬温/國文正公實生是邑衆翕然樂從乃買縣治西偏
  故地廣袤若干畝仍其舊而増飭之名曰洓水書/院堂為七楹中設公像名曰粹德堂左以屬賔客
  右以延師席闢齋五聚士之俊造與㓜而學者分/教之㳺息之所講肄之室庖廩井廐靡不備具貧
  而無資來學及四方宦遊者至則如歸復置田畝/若干嵗入以贍且以供祀事士子彬彬然相與揖
  遜於其中日講周公孔子之道詩書六藝之文明/人倫厚風俗於是乎在嵗時以祀率諸執事肅然
  就位盥洗周旋登降拜伏籩豆静嘉禮容有恪神/之來享也無疑矣古者德被一鄉化行一邑民猶
  廟祀不忘况公生之邑哉嗚呼公晉之夏縣人德/業出處備載之史其居於洛則憂國出為相則憂
  民蟬冕不知為貴布衾不知為儉至誠感人心盛/德服後世兒童走卒皆誦公名其所論著上自戰
[043-62b]
  國下訖五季垂鑒將來厥功大矣宜其列諸/大儒從祀先聖千載而下欽仰之無窮也
  宏道書院明萬厯十九年禮/部侍郎蔡毅中建
   固始縣
  古蓼書院在崇聖/祠後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 知縣楊如楫建
   息 縣
  正學書院
  明邵光䕃正學書院碑記書院非古也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043-63a]
  國有學使大夫士有道德里居者為師餘子皆入/學州長黨正讀法飲射而教之其教學在上故學
  無異道士無岐學自王道淪沒而教學在下於是/道學名焉講席設焉則自吾夫子始也宋興建四
  書院馬貴與謂州縣之學不免具文鄉黨之學賢/士大夫主之教養之規後先相望徃徃過於州縣
  則自四書院始也至朱子白鹿洞書院其條約可/傳風軌足繼由其道髙者可至聖賢下亦不失醇
  儒書院之制原於此矣後世士大夫好自立異每/廣集生徒以師道自任名其堂曰某書院至土苴
  成法倡為𣺌論以矜炫俗士使後學靡然從之講/習之室如聚訟焉當時所以為厲禁也教學在有
  司士率旅而進旅而退視學舍若宫府視師儒等/官長其為教尊而不親教學在士夫樂於自見其
  長恒别標宗㫖以為教的甚且希心頓詣流入於/禪悟其為教虛而鮮效今以公廨為講習之區以
[043-63b]
  長吏兼師儒之任簡多士之雋進而教之則學無/岐趨士不嚴憚兩去其弊而兼收其效教之善術
  也余初涖息適前令以見任立祠格於功令奉檄/撤材鬻官余請於司李徐公得估值還官留為公
  所諸生黄居中等共助成之祠右接學宫因以中/㕔為明倫堂移後樓佛像别供禪室特祀河洛先
  儒程伯子叔子邵子及邵子文謝顯道尹彦明許/平仲薛德温曹正夫崔子鍾何粹夫薛君采十二
  公以左右兩楹為諸生問業之所時攷而月程之/額曰正學夫教即夫子之教也士即學校之士也
  何以云正自教出於下商賜之徒各得其性之所/近以為學遂有執師説以行其意者而學有岐嚮
  矣夫子贊易曰庸言庸行子思作中庸曰庸德庸/言所以治教學而歸於正也道不外於人倫日用
  之間而馴習之乆遂至於窮神知化循之則為德/軼之則為邪三代之隆國無異教士無異學凡學
[043-64a]
  術之淺深猶布帛有美惡菽粟有精粗分固差等/而理無異同也自世有不學道之士而學道者遂
  自髙其說以矜異於衆世亦從而異之正如舍布/帛菽粟而侈言文錦珍錯衆咸望而震焉學術之
  失正意或由於此也故正之以庸庸則常常則不/異而學歸於正矣思孟而後惟河南二程子獨得
  其傳邵子多天挺之英先後其間並列六子之位/猶萊散之於伊吕也自此洛學漸南一傳而將樂
  再傳而建安而金谿自洛而淮而江則大淮之津/固吾道一過峽處也謝尹程邵皆豫産德温産晉
  而領薦鄢陵君采籍亳而系出偃師得並祀焉祠/曰河洛正學明道學所自傳也今將何以正之趙
  文肅云五德之運理固有之昔孔子言仁孟子言/義張子以禮為教而程子言敬敬固禮之主也朱
  子言格致則屬於知矣知終始周物原於周子之/主静學至今日則當言信矣仁者元氣也於四德
[043-64b]
  無所不統義則秋肅並見焉禮敦踐履為儒行之/本非敬則禮無所附矣智直見本體所謂知斯二
  者弗去是也體静而用虚本以救禮之實而使人/少所持循故正之必以信信居四德之終而貫乎
  四德左氏曰信為土土四序何所不有所以終四/氣之用也故曰有諸已之謂信仁必實有其仁義
  必實有其義而後信名焉於禮智亦然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也正之以信則四德咸歸於正矣
  士生千百年之後仁義之性道德之名亦既聞之/詳矣患在不實有諸已耳故始正之曰庸終正之
  曰信庸之德曰不易德不易所以為信也學者童/而習之究其精㣲固非一端所可名言也因叙次
  諸儒言行本末而志其語以為後學津梁嗣/將布之使士之有志者得藉以考見云爾
 開封府
[043-65a]
  義學在城西南即逰梁書院陳留縣在舊縣治東/北阿衡街杞縣在玉泉街通許縣在邑城北
  闗太康縣在文廟東尉氏縣在北門内洧川縣在/西南門内大街北鄢陵縣在城内東街路北扶溝
  縣在城内西街中牟縣在縣治南門内路西陽武/縣一在縣前街一在縣東太平鎮封邱縣在縣前
  街儀封縣在/西南門外
  社學祥符縣在城南岸集孔子囘車/處儀封縣在城内城隍廟前
 歸德府
  義學在儒學東商邱縣在縣儒學前永城縣在南/門内鹿邑縣在東門内昇仙臺虞城縣在西
  闗睢州在城内大街考城縣一在縣治西察院内/一在城西南三十里史材舖集柘城縣一在城東
[043-65b]
  街一在城西街一/在城西霸岡集
  社學寧陵縣一在城内社倉之西一在城内和街/之北一在南闗街之西一在西闗街之南一
  在北闗街之西一在桃園集一在陸城村一在七/星村一在柳河集一在張弓集一在孔家集鹿邑
  縣在城西尖塚寺虞城縣在西/闗頭柘城縣在城西霸岡集
 彰德府
  義學在府城北沙髙村安陽縣一在圓通庵一在/南門甕城一在北門甕城一在府西水治鎮
  一在府東賢坵村湯隂縣在城内東街臨漳縣一/在東門外一在南門外武安縣一在東沙溝門一
  在南闗廂一在西城一在北城倉門舖一在西營/井村一在南崔爐村一在西萬安村一在南城岡
[043-66a]
  村一在東康宿莊一在北邑城涉縣在南門外/小東闗内黄縣在西廓門外&KR2694蜡廟内南河
  社學安陽縣在府治前武/安縣在西北賢孝村
 衛輝府
  義學在府署東汲縣在西闗德北十方院新鄉縣/一在西門裏蘧公祠内一在小冀鎮輝縣一
  在西闗中街一在南闗西街獲嘉縣一在西古風/一在亢村驛淇縣在縣大街西延津縣在文廟内
  濬縣一在城内東街一在宜溝鎮一在新鎮一在/屯子鎮一在道口鎮滑縣一在東門内一在南門
  外西首一在西門一舖一/在北門内一在陳公祠
  社學闕/
[043-66b]
 懷慶府
  義學在府治東南河内縣一在縣治東一在縣治/西北一在縣治東南一在縣東北一在水北
  闗一在清化鎮一在柏香鎮一在崇義鎮一在徐/保鎮武陟縣一在縣西小虹橋一在縣西馬棚村
  一在草亭村一在城内孟縣一在河陽書院一在/學山書院一在縣東南莊鎮温縣一在東嶽廟一
  在南王鎮一在古賢鎮一在/郭村鎮原武縣在城内南街
  社學濟源縣在縣治東梨林村孟縣一在沇河/鎮一在縣西北南上塞温縣在縣治東街
 河南府
  義學在府署東洛陽縣一在十字街西即天中書/院一在縣東闗即瀍東書院偃師縣在縣城
[043-67a]
  東鞏縣在縣東街孟津縣一在城内北街一在城/内東北街一在城東天平街一在城小集鎮一在
  城西北一在城西北丁家村一在城西王家莊一/在城西孟莊村一在城西馬家屯宜陽縣在城内
  登封縣在縣北嵩山内永寧縣一在城東北隅一/在城外王范街一在城外冀莊街北新安縣在縣
  治西澠池縣在節孝祠内嵩縣在城内鷄澤祠内/盧氏縣一在蘇村一在東北鄉大淙廟一在東南
  鄉闗帝廟一在/北郷太湖嶺
  社學鞏縣在西門外新安縣在/西門内澠池縣在三官廟
 南陽府
  義學在府署東南陽縣在城内文昌閣東唐縣在/城内大十字街東路南鎮平縣在縣治西北
[043-67b]
  桐柏縣在縣治西首東嶽廟鄧州在土城内大東/闗新野縣在城南闗外淅川縣在城外西南興化
  寺裕州一在東闗老新街一在西闗外舞陽縣在/舊縣署葉縣一在城内闗帝廟一在三星閣一在
  遵化店一在城内萬安寺一在城東南墳/臺店一在城南舊縣一在城南闗帝廟
  社學桐柏縣在/城平氏南
 汝寧府
  義學在東門炎帝廟汝陽縣一在西闗炎帝廟一/在北闗祖師廟一在南闗土地祠一在南湖
  書院一在南門外上蔡縣在城西門内確山縣一/在新安店一在孫常店一在五里堡新蔡縣在縣
  東西平縣在南門外信陽州在南闗遂平/縣在南闗外路東羅山縣在城北門内
[043-68a]
  社學
 汝 州
  義學在城内西大街魯山縣在學宫東郟縣在學/宫内一在東莊頭鎮寳豐縣一在縣前一在
  &KR1267陽伊陽縣/在上店鎮
  社學伊陽縣在十/字街路東北
 陳 州
  義學一在絃歌臺一在畫卦臺西華縣在南闗内/商水縣在南門街東項城縣在城内南街沈
  邱縣在/南闗
[043-68b]
  社學商水縣在莫家口沈/邱縣在義學迤西
 許 州
  義學在城内南街臨潁縣在城北街路西襄城縣/一在縣儒學北隅一在城北潁橋鎮一在城
  西北龍興寺一在南闗濵河郾城縣在北闗内長/葛縣一在城内一在董村鎮一在石固店一在濟
  衆橋一在/楊家砦
  社學臨潁縣在/南門内
  禹鄭陜光/四州原闕
 河南通志巻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