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八
宋 樂史
山南東道七
夔州
夔州雲安郡今理奉節縣春秋時為夔子國其後為楚
滅故其地歸楚後秦滅楚置三十六郡此地為巴郡西
漢十三州皆益州部漢書地理志江闗都尉理魚復有
[148-1b]
橘官即今郡也三國時蜀先主為呉將陸遜敗於夷陵
退屯白帝城因改為永安即此地又按郡國記白帝城
即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因號魚復為白帝城
劉先主改魚復為永安仍於州西七里别置永安宫城
在平地其後呉將全琮來襲不尅又羅獻為領軍守永
安聞魏軍平蜀三日哭於都亭是也晉大康中復永安
為魚復有故江闗在江南岸北對州城即劉先主於此
置故陵郡後主改為巴東郡宋泰始三年山峽嶮隘多
[148-2a]
山蠻據峙以為寇賊立三巴校尉以鎮之宋末廢三巴
校尉齊建元二年以荆州之巴東建平二縣即益州之
巴郡梁州之涪陵四郡立巴州永明元年省巴州梁大
同三年於郡理立信州後魏廢帝三年移巴東郡於梁
置陽口縣理其縣蓋今州西陽水口今無餘址周明帝
二年又於州理置永安郡以魚復巫山縣屬焉巴東郡
唯領雲安一縣武帝天和元年自白帝城移理於永安
宫南五十步宣政元年州復還白帝城仍置總管府隋
[148-2b]
開皇二年罷郡郡所領縣並屬信州大業元年廢總管
三年罷州為巴東郡唐武徳七年改為信州領魚復巫
山雲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寧南浦梁
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仍置總管管夔峽施業浦
涪渝谷南智務黔兖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夔州之南
浦梁山來屬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屬浦州貞觀十四年
為都督府督歸夔忠萬涪渝南七州后罷都督府天寶
元年改為雲安郡至徳元年於雲安置七州防禦使乾
[148-3a]
元元年復為夔州二年刺史唐論請外為都督府尋罷
之按郡城臨江而險蓋據三峽之上
元領縣四 今三
奉節 巫山 大昌
一縣割出
雲安置軍
州境
東西 南北
[148-3b]
四至八到
東取江陵府至長安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東至歸
州三百三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里 西至萬州
水路三百里 北至金州九百五十一里 東南至
歸州四百四十二里 西南至西州六百六十二
里 東北至達州五百二十六里 西北至開州四
百五十六里
户
[148-4a]
唐開元户一萬五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八百五十
七客三千二百三十
風俗
同峽州
姓氏
闕
人物無
[148-4b]
土產
蠟今貢 紵布 巴㦸 黃蘖
𤓰疇芋區區似薯蕷疇似貫𤓰皆伏根草也
吐綬鳥大如翟而五色可愛天和淑景即吐綬長一
尺須臾還吞之 巫山多鵬
奉節縣去州四里舊十三鄉今十一鄉本漢魚復縣也
今縣北三十里有赤甲城是舊魚復縣基漢書地理志
魚復縣江闗都尉所居有橘官蜀先主改為奉節縣
[148-5a]
白帝城盛𢎞之荆州記云巴東郡峽上北岸有一山孤
峙甚峭巴東郡據以為城注水經云白帝山北縁馬嶺
按赤甲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七十丈
東旁讓溪即以為隍西南臨大江瞰之甚眩目惟馬嶺
小差逶迤猶斬山為路羊腸數轉然後得上記云寒山
九坂最為險峻按後漢初公孫述據蜀自以承漢土運
故號曰白帝城 南鄉峽在縣西四十七里盛𢎞之荆
州記云南鄉峽西八十里有巴鄉村葢善釀酒故俗稱
[148-5b]
巴鄉酒也村旁有溪溪中多靈夀木 三峽山謂西峽
巫峽歸峽俗云巴東三峽長清猿聲淚沾裳即禹疏以
導江也絶峻萬仞瞥見陽光不分雲雨 八陣圖在縣
西南七里荆州圖記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磧上週
迴四百十八丈中有諸葛孔明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
高五尺廣十圍歴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
中開南北巷廣悉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為
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故八陣圖下東西三里有
[148-6a]
一磧東西一百步南北廣四十步磧上有鹽泉井五口
以木為桶昔常取鹽即時沙壅冬出夏沒盛𢎞之荆州
記云壘西聚石為八行行八聚聚間相去二丈許謂之
八陣圖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更不復敗八陣及壘
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桓温伐蜀經
之以為常山蛇勢此蓋臆言也 黃龍灘荆州記云三
峽之首北岸有白鹽峯下有黃龍灘水最急㳂泝所忌
赤甲城公孫述築不生樹木土石悉赤如人肘臂故
[148-6b]
曰赤甲城與舊白帝城相連皆在縣北即楚地江闗之
要焉鄧芝從先主入蜀為江闗都尉城即芝鎮於此
永安宫漢末公孫述所築蜀先主崩於此城中故號永
安宫 古魚復縣在縣西一十五里蜀先主改為永安
縣今無城壁也 灧澦堆周圍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
步蜀江中心瞿唐峽口冬水淺屹然露百餘尺夏水漲
沒數十丈其狀如馬舟人不敢進又曰猶與言舟子取
途不決水脈故曰猶與諺曰灧澦大如朴瞿唐不可觸
[148-7a]
灧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灧澦如大鱉瞿唐行舟絶灧
澦大如龜瞿唐不可窺 三鈎鎮在州東三里鐵鎖斷
江山橫江逗張西岸造舟為梁拖㦸戰牀於上以禦寇
為鎮居數溪之㑹故曰三鈎唐武徳二年廢瞿唐峽
在州東一里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激舟人為
之恐懼 龍洞溪在州西一百里輿地志云永安宫西
有南鄉硤硤西八十里有溪溪中有靈壽木此即是龍
洞溪即善釀酒之村也 白鹽山在州城澗東山半有
[148-7b]
龍池天旱燒石投池鳴鼓其上即雨左思蜀都賦云濳
龍蟠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即此也 栢柱巴郡有栢
柱大可十圍高二十丈餘乃公孫時樓柱所砍之處忽
生枝而不朽
巫山縣東南七十二里舊八鄉今八鄉本楚巫郡地史
記云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漢改為巫縣屬
南郡故城在今縣北晉移於此立建平郡梁武帝廢郡
隋加山字係夔子熊摯所治縣今多姓熊者 巫山盛
[148-8a]
𢎞之荆州記云㳂江峽三十里有新奔灘至巫峽因山
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舊云自三峽取蜀數千里恒是
一山此蓋好大之言也唯三峽七百里兩岸連山略無
闕處重巖壘嶂隠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所
謂高山尋雲怒湍流水絶非人境 神女廟在峽之岸
高都山江源記云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
丘蓋高都也 大江水經云江水又東經巫峽注云夏
水襄陵沿泝阻絶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48-8b]
其間千二百里雖乗雲御風不加疾也復有嘉魚春出
丙穴 楚宫在縣西北二百步在陽臺古城内即襄王
所遊之地 陽雲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楚宋玉
賦云遊陽雲之臺望高堂之觀即此 鳥飛山在縣西
南六十里言山高鳥飛不能越也
大昌縣東北六十四里依舊四鄉本漢巫秭歸二縣地
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巫秭歸縣置建平縣後改為
大昌縣屬建平郡 千頃池在縣西三百六十里波瀾
[148-9a]
浩𣺌莫知涯際分為三道一道東流當縣為井源一道
西流為雲安縣陽溪一道南流為奉節縣西瀼水
大寧監
大寧監本夔州大昌縣前鎮煎鹽之所也在縣西六十九
里溪南山嶺峭壁之中有鹹泉湧出土人以竹引泉置
鑊煮鹽皇朝開寶六年置監以収課利
歸州
歸州巴東郡今理秭歸縣土地所屬與雲安郡同周夔
[148-9b]
子之國戰國時其地屬楚秦為南郡之地漢於此置秭
歸縣袁山松云屈原此縣人也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
姊亦來因名其地為秭歸秭與姊同按三國志云吳置建
平郡宜郡之西部也甚為重鎮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
王濬自蜀沿流伐呉守將呉彥表皓曰請増建平兵若
建平不可下晉師終不過皓不從旋見亡國即東晉宋齊
皆因之隋屬巴東郡之秭歸縣唐武徳二年割夔州之
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三年分秭歸置興山縣治白帝
[148-10a]
城天寶元年改為巴東郡乾元元年復為歸州
元領縣三
秭歸 巴東 興山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一里南北二百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一千九百里 東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四
十五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長安二千九百一里
[148-10b]
東至峽州二百里 南至施州山路五百五十里
北至房州山路五百里 東南至峽州界一百三十
二里 西南至夔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至䕫州
界一百三十六里 東北至峽州界二百一十七里
户
唐開元户四千八百四十五皇朝户主一千一百二
十七客一千四百三十五
風俗
[148-11a]
同峽州
姓氏
闕
人物
戰國有屈原
土產
[148-11b]
今貢黃蠟 白茶 椒 馬鞭 紵麻 亭歴子
秭歸縣闕
也魏為臨江郡呉為建平郡晉不改隋屬巴東郡唐武
徳二年置歸州來屬 空舲硤山在縣東一百二里荆
州圖記云此峽絶崖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栖有一
火燼插石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相傳云堯洪水時行者
泊舟崖側爨於此餘燼插之至今猶曰插竈 夔子城
在縣東二十里春秋夔子之都熊摯所治而此城亦稱
[148-12a]
為夔子所都蓋初封於彼而滅於此故郡國志云昔周
成王封楚熊繹初都丹陽後移校江即此地亦曰丹陽
後又移都郢呉置建平郡在此 太清鎮在縣東南八
十五里呉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之㑹塞山蠻之路絶
寇略之經 屈大夫宅有女須廟在宅東女須即大夫
姊也有擣衣石猶存 麝香山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多
麝 紫極宫黃魔神廟其記云咸通壬辰嵗令翰林蘭
陵公自右吏竄黔南秋八月二十七日夕泝三峽次秭
[148-12b]
歸時蜀水方漲橫波蔽日公積悸而寢夢神人赤髪碧
眸且云險不足懼公異之再寐又夢云詰其所自則云
我黃魔神居紫極宫之西北隅將祐助公明出此境公
曰吾斥去荒徼危殆已甚神能惠我何止朝夕所幸與
我俱遊我不忘矣神許諾自是抵於黔又遷于羅毎毎
陟險難神恍然如在逮公遷於朝夢神告歸公因為設
廟列塑於宫之傍丁酉嵗公從弟侁自澧陽尹亞西蜀
路出祠下以囊金致公意謂前制不專請别修敞太守
[148-13a]
清河崔公承命感異躬親營之心匠既陳層軒以新神
樂來斯靈儀蹲蹲按靈寶經五方有大魔其中央曰黃
天魔王橫天擔力謂能扶是蒼旻同復萬有天其或者
以公有引濟之業將扶危定傾作鎮天步俾黃魔降監
為公之兆朕乎噫天之功必藉於大賢神之靈故輔於
有徳必鴻獻盛績萃於公之心未可知也循於學官謫
秭歸奉太守命勿敢讓所紀乾符丁酉嵗仲春九日司
户叅軍𡊮循記蘭陵公即唐朝蕭遘尋為宰相此異事
[148-13b]
故編於寰宇記
巴東縣西六十里舊二鄉今七鄉本漢巫縣地三國時
屬呉後周天和三年於巴陵故城置樂鄉縣隋開皇十
八年改樂鄉為巴東縣在巴之東因以為名 石門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有石逕深若重門先主為陸遜
所破退經此門追之既急先主乃燒鎧斷道然後得免
也
興山縣北八十五里舊五鄉今七鄉本漢秭歸縣地三
[148-14a]
國時其地屬呉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歸縣之北界立
為興山縣屬建寧郡隋廢之唐武徳三年又置 香溪在
邑界即王昭君所遊處 王昭君宅漢王嬙即此邑之
人故曰昭君之縣村連巫峽是此地 玉虚洞在縣南
五十里唐天寶五載其洞忽開可容千人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