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
宋 樂史
淮南道八
泰州
泰州理海陵縣本揚州海陵縣偽吳乾貞年中立為制
置院偽唐昇元元年升為泰州仍折海陵南五鄉為泰
興縣割楚州之鹽城縣改招逺場為縣至保大十年又
[130-1b]
改如皋場為縣並立泰州
元領縣五
海陵 興化 泰興 如皋
一縣割出
鹽城還楚州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130-2a]
新置州未有至東西京及長安里數 東至通州三
百里 西至揚州廣陵界二十里 南至大江七十
五里 北至楚州界四百里 東南至如皋赤岸鄉
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高郵州縣城村界一百里
東北至鹽城縣丁溪界二百里
户
舊户載揚州皇朝户主一萬二千一百八十八客二
萬二百八十三
[130-2b]
風俗
同揚州
土産
鹽
海陵縣舊一十八鄉今八鄉故楚邑漢以為縣屬臨淮
郡晉立為海陵郡唐武徳三年改為呉州置呉陵縣七
年州廢復為海陵縣𨽻揚州偽唐昇元元年于此置泰
州 海在縣東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接楚州鹽城
[130-3a]
縣界地 胡逗州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
八十里海北三十五里土多流人煮鹽為業梁大清六
年侯景敗将北赴此州為王僧辨軍人所獲 海陵倉
即漢呉王濞之倉也枚乗上書曰轉粟西鄉水行滿河
不如海陵之倉謂海渚之陵因以為倉今海陵縣官置
鹽監一嵗煮鹽六十萬石而楚州鹽城浙西嘉興臨平
兩監所出次焉計天下每嵗所收鹽利當租賦二分之
一 孤山在縣東南二百十里段昇之南兖州記云孤
[130-3b]
山有神祠側悉生大竹可以為涔田焉伐之者必祀此
神言其所求之數無敢加焉 白土埭顧野王輿地志
云史宗所居即蓬萊山寄書者 麋博物志云海陵
縣多麋千萬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民隨
而種不耕而獲其利所收百倍 露筋驛江徳藻聘此
道記云江淮間有露筋驛今有祠存一名鹿筋驛云昔
有孝女為蚊蚋所食惟存筋骸而已 天目山土山也
在縣東六十里山有雙井相對其水清洌呼為天目山
[130-4a]
長老云帷天目山最高大
興化縣北一百五十三里本海陵縣地屬淮南偽呉武
義年中折為招逺場尋改為興化縣屬揚州偽唐昇元
元年改𨽻泰州 千人湖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故老
傳云隋末有千餘人避難于此得見太平因號千人湖
現有八湖在邑界
泰興縣南四十五里今五鄉本海陵縣濟南鎮地偽唐
昇元三年折海陵縣之南界五鄉為泰興縣屬泰州
[130-4b]
孤山連邑界
如皋縣去州一百四十里三鄉唐太和五年析海陵之
五鄉置如皋場屬揚州偽唐保大十年升為縣 如皋
港在縣西一百五十步港側有如皋村縣因此為名
磨河山在縣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
通州
通州今理靜海縣自唐以前地理與泰州同南唐李氏
于海陵縣之東境置靜海制置院周顯徳中世宗克淮
[130-5a]
南升為軍後以為通州皇朝天聖元年改為崇州明道
二年復故
領縣二
靜海 海門
州境
東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約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約二千四百
[130-5b]
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約二千五百里 東至大
海八十里 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振山及
大江一十五里 北至泰州如皋縣界清水港五十
里 東南至海州下口海門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
蒲堰南清水港如皋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石港場
東大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海陵墮港南海中流
六十里
户
[130-6a]
皇朝户主八千八十七客二千七百
風俗
與揚州同
土産
鹽 絲 貢乾鯔魚 鰉魚醤 蝦米
靜海縣三鄉隨州置管鹽場八古横江在州北元是海
天祐年中沙漲今有小江東出大海 浪山 軍山
塔山 隔山 馬鞍山 刀刃山 以上並在江海之
[130-6b]
際 海門縣東南隔海水二百餘里六鄉本東州鎮因
州升為海門縣
海陵監
海陵監煮鹽之務也唐開元元年置海陵縣偽唐于海
陵縣置泰州以轄其監皇朝開寳七年移監于如皋縣
置從鹽場之便近也
監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里
[130-7a]
四至
東至隨州靜海縣界海岸 西至泰州興化縣界
南至泰興縣界并江岸 北至楚州鹽城界
户
皇朝管煎鹽亭户七百一十八丁一千二百二十
管鹽場八
南四場 北四場
刺土成鹽法
[130-7b]
凡取滷煮鹽以雨晴為度亭地乾爽先用人牛牽扶
刺乃取土經宿鋪草籍地復牽爬車聚所刺土于中
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已上鍬作滷井于溜側
多以婦人小子執蘆箕名之黄頭欿水灌澆葢從其
輕便食頃則滷流入井取石連十枚嘗其厚薄全浮
者全收鹽半浮者半收鹽三簾已下浮者則滷未堪
却須剰開而别聚溜滷可用者始貯于滷漕載入竈
屋别役人丁駕高車破皮為窄連絡頭皮繩掛着牛
[130-8a]
犢鐵权鉤搭于草場取採蘆柴芿草之屬旋以石灰
封盤角散皁角于盤内起火煮滷一溜之滷分三盤
至五盤每盤成鹽三石至五石既成人户疾著水履
上盤冒熱收取稍遲則不及收訖接續添滷一晝夜
可成五盤住火而别户繼之上溜已澆者攤開
刺取如前法若久不爬溜之地必鋤去蒿草益人牛
自新耕犂然後刺取大約刺土至成鹽不過四五日
但近海亭場及晴雨得所或風色仍便則所收益多
[130-8b]
葢久晴則地燥頻雨則滷薄亭民不避盛寒隆暑専
其生業故也然而收溜成鹽故不恒其所也
鹽課
亭户每丁元額一年煎正鹽三千五石每平鹽一石
秤重五十斤以平鹽三十折正鹽一石所鹽亭户一
千二百二十五丁每嵗煎正鹽四萬二千七百擔展
收平鹽一十二萬八千一百擔而額外煎煉納官牛
船價并鹽食支装别收出利每年恒及二十萬已上
[130-9a]
石
利豐監
利豐監古之煎鹽之所也國朝升為監在通州城内
南三里管八場
四至
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泰州界陳墮港四十
五里 南至大江口一十里 北至通州三里
管八場
[130-9b]
西亭 利豐 永興 豐利
石港 利口 金沙 餘慶
户
管亭户一千三百四十二計一千六百九十四丁每
丁嵗煎鹽九十擔嵗收一十五萬八百五石
高郵軍
高郵軍理高郵縣本揚州高郵縣皇朝開寳四年建為
郡以縣𨽻焉直屬京師
[130-10a]
軍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
里 東至泰州興化縣九十五里 西至天長軍一
百一十里 南至揚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楚州
寳應縣一百一十五里 東至泰州海陵縣一百五
十里 西南至揚州江都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
[130-10b]
楚州鹽城縣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旴眙
縣二百五十里
户
舊户載揚州籍皇朝户主一萬一千六百二十八客
九千一百二十七
風俗
同揚州
土産
[130-11a]
進鳬茈粉 小香米 荷包白魚鮓
髙郵縣舊二十四鄉今一十九鄉本漢舊縣是秦之高
郵亭因以立名三國時廢晉太康中復立隋大業中
移於樊梁鎮永徽二年復舊所 土山在縣西南按南
兖州記云髙郵界有土山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人時
見人著朱髙冠徘徊井側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圖經云
神居山 運河在縣郭下通邵伯堰入揚州 樊梁溪
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天長軍石梁河下入縣界 玉女
[130-11b]
井在郭下望仙橋下東齊道人刺道充與一女居井旁
煉丹與女同日上昇
天長軍
天長軍理天長縣本古之千秋縣唐元宗開元中以誕
辰為千秋節遂改縣為天長縣晉天福中江南偽命改
為建武軍周顯徳四年平定江淮改為雄州國朝既尅
江南降雄州為天長軍領縣事
軍境
[130-12a]
東西九十五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陸路一千三百里水路屈曲二千餘 西
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里 東至揚州江都縣一百
里 西至泗州旴眙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揚州六
合縣八十里 北至楚州寳應縣三百五十里 東
南至建安軍九十八里 西南至揚州六合縣一百
里 東北至高郵縣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泗州旴
[130-12b]
眙縣一百二十里
户
舊户載揚州籍皇朝户主七千一百四十八客七千
六百三十三
風俗
同揚州
土産
石梁溪魚為上物舊貢
[130-13a]
天長縣舊十九鄉今十八鄉本漢廣陵縣地唐開元二
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縣天寳七年改為天長縣梁
㑹于石梁置涇州後廢 道人山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九頭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山有九邱 石梁溪源出
滁州界山澗中東流與木𤓰河同合 木𤓰河出六合
縣山澗中 萬嵗湖在城西二里方圓三十里
建安軍
建安軍本揚州白沙鎮地偽呉順義二年改為迎鸞鎮
[130-13b]
是揚州大江入京口之岸皇朝建隆三年升為建安軍
雍熙三年仍割揚州之永鎮縣以屬焉
軍境
東西一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至揚州六十里 西至揚州六合縣八十里 東
至大江一里 北至天長軍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
永貞縣寧鎮江口六十五里 東北至高郵軍一百
[130-14a]
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
二百五十里
户
皇朝户主二千五十五客七千八百
人物 風俗 土産 並同揚州
永鎮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十六鄉今十鄉本漢江都縣
地舊揚子鎮城唐高宗廢鎮置縣因鎮為名廣陵監丹
陽監並置在縣郭每嵗鹽鐵使鑄錢一萬一千餘貫李
[130-14b]
昇偽命改為永貞縣 楊太祖墳在邑界即唐末楊行
宻據江淮稱偽呉者 銅山 小銅山並在縣西北八
十里 蜀江在縣西北淮字河北與江都縣分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