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2 紫柏尊者全集-明-德清 (master)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三
明 憨山德清 閱


緣起



刻藏緣起



嘉隆閒。袁汾湖以大法垂秋。僧曹無遠慮。不思唐宋
之世。大藏經板。海內不下二十餘副。自元迄明。南都
[013-0253a]
藏板。印造者多。巳糢糊不甚清白矣。且歲久腐朽。燕
京板雖完壯。字畫清白顯朗。以在禁中。印造苟非奏
請。不敢擅便。又世故無常。治亂豈可逆定。不若易梵
筴為方冊。則印造之者價不高。而書不重。價不高。則
易印造。書不重。則易廣布。縱經世亂。必焚毀不盡。使
法寶常存。慧命堅固。譬夫廣種薄收。雖遭饑饉。不至
餓死。時法本禪人。實聞此言。伹本公自顧力弱。不能
圖之。然此志耿耿在肝膈閒。無須臾敢忘者也。至於
萬曆七年。予來自嵩少。掛錫清風涇上。去大雲寺不
甚遠。寺有雲谷老宿。乃空門白眉也。時本谷為雲谷
侍者。予訪雲谷於大雲。復值本公在焉。既而及刻藏
之舉。以為非三萬金未能完此。眾生以財為命。豈易
乞哉。大都常人之情。有傷其命。雖父母。兄弟妻子之
閒。有不悅者。以世外之人。乞人性命。誰願之哉。予曰。
小子何不見大若是乎。但恐辦心不真。真則何慮無
成。且堂堂大明。反不若宋元之盛哉。宋板藏經。亦有
書刻者。元板亦不下十餘副。子急圖之。毋自歉。老漢
雖不敏。敢為刻藏之旗鼓。旗所以一人之目。鼓所以
一人之耳。目一則明。耳一則聰。聰之與明。眾生之所
本有者。特無大法以熏開其心。故雖有而不能用。子
謂眾生。財與命同。以故難乞。殊不知以財為重者。誠
聰明未啟耳。如聰明一啟。即知此身幻化非堅。此心
起滅不常矣。既知此矣。即乞其頭。亦歡然願施者。況
身外阿堵物耶。於是法本輩。化弱為強。轉狹為廣。視
[013-0253b]
刻藏之舉。若壯士屈伸臂耳。了無難色。然猶未舉行
也。及密藏開公。問法於老漢。因而囑以刻藏之事。開
公曰。易梵筴為方冊。則不尊重。無乃不可乎。予破之
曰。金玉尊重。則不可以資生。米麥雖不如金玉之尊
重。然可以養生。使梵筴雖尊重。而不解其意。則尊之
何益。使方冊雖不尊重。以價輕易造。流之必溥。于普
萬普之中。豈無一二人解其義趣者乎。我又聞之。我
法如塗毒鼓。於眾人中擊之發聲。無論有心無心。聞
之者。命根皆斷。若然者。不惟尊重供養者。有大功德。
即毀之謗之之徒。終必獲益。且娑㜑度生。以折門為
先。攝門次之。縱使輕賤方冊之輩。先墮地獄。受大極
苦。苦則反本。反本即知墜地獄之因。知因則改過。改
過則易輕賤為尊重。是以攝之不可則折之。以折之
之故。則見有地獄。既見地獄。則痛想天堂矣。由信天
堂而信佛。故尊重與輕賤。乃翻手覆手耳。老漢但願
一切眾生。輕賤佛法墮地獄中。因地獄苦發菩提心。
若然者。易梵筴為方冊。則廣長舌相。猶殊勝萬萬倍
矣。子何不智若此乎。於是道開聞予言。泣涕俱下。跪
而發誓曰。謹奉和尚命。若有人舍三萬金。刻此藏板
者。道開願以頭目腦髓。供養是人。自今而後。藏板不
完。開心不死。由是觀之。則法本道開。不才老漢。及現
前一切刻藏施主。皆袁汾湖之化身也。


募寫大士緣起



夫聖人無常身。以眾生身為身。如片月在空影臨萬
[013-0253c]
水。有見不見。則水有清濁。非無月也。我觀音大士。以
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獲二殊勝。成
三十二應。使一切眾生心水清淨者。隨緣而得見月
焉。由是論之。則菩薩眾生初非有別。以聞思修薰之。
即得入流忘所。圓通妙應。以貪瞋癡熏之。即順無明。
流墮諸趣。以故菩薩憫其同體。即所自驗方。救療羣
有。駕大慈悲。分身散影。隨類利益。滇南清上人。一日
病幾死。夢觀世音。勸其念自性佛。遂瘳。由是發心圖
大士萬身。普施供養。報菩薩恩。信入意地。情見乎辭。
余見其涕淚俱出。而作是言。因嘅焉為之述此。夫清
禪人以篤疾為水。得覩菩薩清涼之月。達觀道人聞
其言。即直下不疑。則以不疑為水。亦復見之。願諸淨
信。各各若我直下不疑。則菩薩清涼之月。在在而見。
雖然眾生業重。不疑為難。且向第二門頭往生極樂。
共覩彌陀。聞無上法音。又普門中最方便處也。


銕鉢緣起



大哉佛鉢。其來遠矣。過去諸佛。不可數極。現在諸佛。
皆親執持。未來諸佛。非鉢不食。佛尚寶惜。況比丘乎。
去佛既遠。戒法凋零。凡沙門釋子。住家者多。乞食者
少。而乞食者。復率操瓢。不知持鉢。所在名藍真宇。聚
徒講演。安禪集眾。千指萬指。未見有鉢食者。夫鉢者。
聖人應量之器。量我量物。如函受葢。如黃鍾之律。應
氣不爽。故即飲食而調心。心調而物化。物化而善廣。
遠則兼利界外。近則澤布寰中。故曰。一夫全德。道洽
[013-0254a]
大千也。然則鉢者。利已利物。大法所係。豈細物哉。乃
今忝為佛子者。食非鉢食。飲非鉢飲。蹈蓮花面之迹。
壞菩提身之根。飾偽以亂真。馮虗以搆偽。邪風競扇。
純正遭讒。於是幻子愷公。痛正像之風移。慨教流之
日薄。遂披尋律藏。精考鉢儀。以為泥古則不近人情。
狥情則乖於古式。瓦鉢則危脆易損。金銀則侈奢非
法。惟銕鉢堅朴。難毀易辦。而末法比丘。心行麤浮。時
又艱險。故獨宜焉。嗚呼。羅睺洗鉢。鉢碎為五。自茲律
分五部。宗尚不一。戒珠失掌。比丘不持戒律。比丘尼
等不行八敬。持應量器。遊行酒肆。或入婬舍。種種家
醜。如來懸知。葢嘗閔痛其陵夷。迄今戒壇生草。衣鉢
蕭然。且不知鉢為何物矣。嗟乎。既為佛子。當報佛恩。
報佛恩中。復有緩急。自非英衲。孰識時宜。愷公以法
器莫重於鉢。發心造銕鉢五百口。隨緣乞之。儻仗我
皇靈。鉢功就緒。則上祈聖算。下祝民康。惟願正法昌
隆。魔風殄息。繩繩法器。萬古無殘。


棲霞寺定慧堂飯僧緣起



佛法者。心學也。然紹隆佛法者。僧也。故薄僧者。非薄
佛。薄自心也。夫自心者。聖賢由之而生。天地由之而
建。光明廣大。靈妙圓通。不死不生。無今無古。昭然於
日用之閒。即之而不可入。離之而不可遺。在眼而見。
在心而知。境未對時。圓滿獨立。百工得之而技精。聖
人得之而道備。不難而易見。觸事而冥契。而人薄之。
故日用而不知焉。昔達觀穎禪師行脚時。至吳中。日
[013-0254b]
勢稍晚。投宿律居。主者弗納。師責而數之曰。如來有
言。汝曹不聞之乎。在家僧不喜客僧來者。我法當滅。
由是觀之。穎公有道之士。一宿不留。何怒至此。葢非
自安。實痛佛法之衰。心學之不明故也。予以是知。飯
僧一事。功德最大。大以資培佛種。小則廣植福因。今
棲霞禪堂主者。雲峰徧上人。有志飯僧。惟是連歲薦
饑。力不稱願。雲堂如舊。青烟寂寞。來者悽然。余目覩
其事。心甚哀之。既而為其倡百人之緣。一人歲施米
十斗。十年為限。無論豐荒。緣不可斷。嗚呼。去聖時遙。
世道交喪。識慮非遠。所重者不重。所輕者率重焉。夫
至重者。自心也。開明自心者。佛學也。傳佛學者。僧也
僧來而不喜。薄自心也。人為萬物之靈。乃不知重心
學。其可乎哉。因書以告四眾云。


積慶菴緣起



寒山子詩曰。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世之高明者。
無論今昔。皆味之而不能忘。豈不以其天趣自然。即
物而無累者乎。萬曆歲癸巳中秋。達觀道人以問疾
毗耶。維舟當湖。既而太宰陸居士疾少差。亦放舟顧
道人於案山之陽。案山距積慶不十里許。太宰公季
子。適與毛修之相視而笑曰。案山水富而竹貧。積慶
水貧而竹富。安得有神通者。掬當湖之水。注積慶老
禪鉢中。移積慶之竹於五老峯下。顧不美哉。予聞之
曰。道人受性慵懶。亦無奇特神通。不暇掬當湖之浪。
亦不暇移積慶之篁。何不放舟積慶。飽其空翠。歸宿
[013-0254c]
案山。不亦可乎。既至積慶。則苔徑幽然。修篁澄碧。椽
敗屋老。菴宇蕭條。道人謂二三子曰。道遠乎哉。觸事
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故曰。仁者見之以為仁。智
者見之以為智。夫厭喧趨寂者。覩白雲幽石而通玄。
醉榮剌空者。聞花館笙歌而忘倦。惟得自心者。喧兮
寂兮。榮兮辱兮。無往而非心兮。葢獨立則無待。無待
則無外。無外則無分別。無分別則無我所。若然者。積
慶之廢興成敗。譬夫水之興波。波之復水耳。雖然道
人願諸賢豪君子。舍夢中財。嚴空中境。即相冥真。從
緣得旨。則積慶瓦礫荊榛。琅玕古木。皆諸君廣長舌
相也。敢不勤之。時一蘆運禪人揖其祖曰。大師深慈。
為此菴施筆頭三昧。增光存歿。寧弗拜謝。


徑山佛殿緣起



雙徑。冠世絕境也。自崑崙南來。翱翔萬里。越天目而
逶迤。隱隱隆隆。雄雌萬狀。勢方奔舞。直趨東溟。而雙
溪一阻。則英靈秀傑之氣回。而氤氳盤薄。怒拔於五
峰之閒。世為龍象窟宅。自唐國一欽祖開山。乃至宋
大慧杲禪師。傳心如貫珠。燈燈相續。以迄於今。則去
聖彌遠。世與道喪。僧不能轉俗。更為俗轉矣。夫經曰。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今不能轉俗。章為俗轉。豈非現
成肉佛。自作眾生。嗚呼。一心不生。凡聖路斷。一微涉
動。染淨俄分。即此而觀。眾生諸佛。初無差別。了悟者
夢覺都除。未了悟者。不惟於無夢中作夢。更於大夢
中強為已覺。殊可歎耳。昔佛經行時。俄指曰。此地可
[013-0255a]
建一梵剎。帝釋信手拈一莖草插巳。曰建剎竟。比幻
居講主。作徑山僧引進導師。不遠千里。來曲阿見老
漢曰。徑山眾上人某。曾引渠䟦涉燕山。請開藏主。并
祈旁鼓修殿嚴像。藏主巳諾。會病未至。蒙大師代以
幻余本公。今復遷化。則向來所舉。似同說夢。故某與
眾僧。不憚勞勤。今更強顏來禮和尚。所願不惜彈指。
震大法雷。破眾生痴夢。成就如上勝事。老漢曰。公等
此來。既不為自求。專為祖道。今老漢有一轉語。舉似
公等。公等答得相應。即夢中說覺。覺中說夢。恣我舌
端。無不可者。試問帝釋插草。建梵剎耶。不建梵剎耶。
建則琳宮寶坊。了不現前。不建則佛與帝釋。兩皆脫
空。時諸上人俱以默答。老漢亦以默領。唯喝石崖旁
觀不禁。向老漢曰。和尚不必拋擲古今。廣打葛籐。國
一大慧鼻孔。要與和尚不別。道開法本。雖皆夢中承
當。和尚大須覺中著到。管取徑山大雄寶殿。剎那成
就。諸祖殘棋。移星換斗。唯時王內翰。于比部。只解順
水推船。不能逆風把柁。攛掇喝石生兒。并諸現前黑
白大眾。擎跽而請。唯願和尚發大慈悲。勿孤負喝石。
亦令某等各各願滿。噫。雙徑五峰江海秀。瀨陽江澈
影重重。相逢莫問誰家曲。管取聲聲落眼中。


湖州府弁山圓證寺募四萬八千彌陀緣起



夫四十八願者。乃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因中
為法藏比丘時。對世自在王佛。所發之願也。若以有
思惟心測度之。即一願功德。尚難信受。況四十八願。
[013-0255b]
若廣大無極。迂濶無稽者。寧不為之驚怪哉。殊不知
於理推之。虗空之無際。天地之高厚。萬物之廣多。聖
乎。凡乎。有知乎。無知乎。皆不越我自心者也。故曰。空
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
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以此觀之。則法藏所發之願。
如來印證之辭。證之於理。即之於事。皎如日星。夫何
疑。又眾生習俗庸鄙。識不高明。計六尺之軀為身。方
寸之影為心。無論貴賤榮辱逆順。窮神殫慮。勞骨弊
形。奇智異謀。嚴飾萬態。自生至死。無須臾自在者。不
過未能窺破身心耳。是以大覺愍而哀之。發廣大之
願。示無邊之勝。照廓其心境。使一切眾生。肅清慧日。
獲無身之身。無心之心。無身之身。形充八極。無心之
心。照窮萬有。悲夫。人為萬物之靈。於此大身廣心。冥
然莫悟。局執於臭軀殻上。甘陷於妄想夢中。初不自
覺。反乃驚怪於法藏比丘者。人果靈乎。不靈乎。余萬
曆庚寅歲。結夏於留都攝山棲霞寺。以七月旬有二
日。有斷手僧如林者。來山白余曰。我斷隻手。不為名
聞。不為衣食。我聞阿彌陀如來。有四十八願。願依數
請四十八員。真實持戒。求生西方禪僧。僧各頂戴旃
檀彌陀靈相。於晝夜六時。精修淨業。無限年月。以畢
生為期。柰何事大力寡。無以感人。故斷隻手以表寸
赤。願乞一大檀越。捨千金為我開疏。惟願大德。決我
凡心。余聞其言。愀然久之。乃謂之曰。斷手不難。捨財
難耳。若不聞眾生捨財如割身肉乎。苟手斷心偽。願
[013-0255c]
豈易尅哉。且連歲海內饑饉不勝。有能慨然施千金
者。恐無是處。不若遵彌陀本願。化四萬八千人。人各
乞銀一錢。積少成多以集事。不亦可乎。雖然。諸佛不
可思議。眾生亦不可思議。余非具他心聖人。安敢妄
言。請以初願。及次願。拈鬮於佛。佛許可者。即奉行之。
斷手僧。謹置鬮於如來慈鏡光中。泣涕以禱。信手拈
之。即得次願。遂索余言。掇敘發心大槩。徧告十方。媿
余不能文。不敢贅言於願尾。堅辭弗獲免。又雲臺居
士。余之故人。斷手僧。又居士往所信者。故書此以慰
存沒云。雖然佛事人情。初非有二。顧其用心何如耳
若如法藏用心。即人情不異佛事也。若眾生用心。即
佛事不異人情也。余慨如林上人。朴實真率。能不惜
形軀。斷手自盟於四十八願。願四萬八千人。尅彌陀
之果。視余一瓶一鉢。獨善其身。何啻蹄涔匹乎滄海。
上人慎而行之。天必祐之。今太宰公。巳為四萬八千
彌陀之領袖。則見賢思齊者。必雲然而和之矣。尅願
奚難哉。


吳江聖壽寺緣起



即花尋春者。春未必在花。即水尋魚者。魚未必在水。
雖然。離花而覔春。外水而求魚。又豈可得哉。故道不
在迹。道豈能自彰。教不在人。教豈能自弘。如來之道
猶春也。天下名藍真宇。種種教迹則花也。吳江聖壽
寺。肇迹吳赤烏年閒。今數百千載猶嵬然獨存於荒
廢之餘。趙宗伯聞而惜之。適與道人及此因緣。為之
[013-0256a]
創五百人緣。集茲勝事。葢憐花存春之意也。若夫教
海濤生。魚龍聽法。又道人末後句耳。


迎無量壽佛立像緣起



釋迦文佛成道巳。思惟所親未度。而度眾生。非師範
人天之則。遂昇忉利為母說法。以優闐王想佛成渴。
命三十二匠。往地居天。刻佛三十二相。請歸優闐國
供養。此像教之始也。萬曆庚子冬。有始光居士。自閩
之杭。訪雲栖袾大師。因見大師所供無量壽佛立像
殊勝。精神慈注。瞻禮之閒。使眾生染習。於不知不覺
之頃。忽生淨想。居士默謂曰。吾安得如此像。供之家
菴。以酬夙願。訊之則刻匠巳死。大師望居士眉宇之
色。欲像之心。有不能割者。謂居士曰。此像亦易得。匠
者云亡。貧衲為居士別覔一匠刻之。保任不減先刻
者。居士遂五體投地。捐貲付托於師。約明年四月迎
像。不幸袾大師蹈湯火之災。像不如約。屆期。居士果
遣手足來迎。大師謂眾。當即以山中原像應其請。像
可再雕。言不可食。既而某迎像出山。適當道蝟集。買
舟不得。偶有一船泊於江滸。迎像者問舟子曰。舟可
載人否。曰否。曰船不載人。欲載何者。舟子曰。余以待
佛。迎像者異之。謂舟子曰。專欲汝舟載佛耳。舟子欣
然許諾。舁像舟中。禮供甚䖍。云此佛前一夕。巳徵余
兩人夢矣。至姑蘇又將易舟所易舟子。夜復夢金人
來舟中。像至宛如夢中所見。無不驚異。葢與前舟夫
婦所得夢景。正相符耳。還家安立淨室。觀者雲集。奇
[013-0256b]
哉。斯像謂之木佛耶。善使人夢。謂之肉佛耶。諦視之
揣摩之。則木佛也。嗚呼。木佛善使人夢。世則疑之。肉
佛說法。世則不疑。如以唯心觀之。木佛肉佛。兩者未
嘗非心也。以未嘗非心之印。印世之疑與信。果有疑
信耶。果無疑信耶。天機深者於此印了知不疑。則大
之天地。多之萬物。及於虗空。皆納於立像一毛孔隙。
毛孔不窄。天地萬物不多。於不窄不多之中。六塵內
遂舉一塵。問天下黑白。此塵謂自生耶。他生耶。共生
耶。無因生耶。黑白中有能轉此語者。渠臭皮囊。不異
立像。供之無倦。


募書金字華嚴經緣起



余聞華嚴大部。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三千大千世
界微塵數偈。每慮其廣大眾多。不能於此生窮之矣。
及讀唐譯華嚴經。偶得一偈。不勝踊躍慶幸。偈曰。毗
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此
偈總二十字。而大部華嚴。包括無餘。毗盧遮那。此言
光明徧照一切處。願力周法界。盖法界有十。謂佛法
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
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是也。然地獄
以十惡五逆為花。餓鬼以慳吝刻剝為花。畜生以愚
癡亂倫為花。人以根本戒為花。修羅以十善好鬬為
花。天以未到定十善為花。聲聞以四諦析色為花。緣
覺以十二因緣還滅為花。菩薩以三學六度為花。佛
以萬德周圓為花。嗚呼。東方出聖人焉。西方出聖人
[013-0256c]
焉。上古出聖人焉。後千百世出聖人焉。凡所作為。未
有無花而有果者也。我無十惡五逆。則地獄誰入。我
無慳吝刻剝。則餓鬼誰受。我無愚癡亂倫之行。則畜
生誰作。我有五常始得為人。我行十善而好勝。則不
免為修羅。我能修定。廣行十善。則當生天。我修四諦。
析色明空。必得聲聞。我作還滅之觀。終登緣覺。我行
六度。長劫無疲。定成菩薩。我三惑永斷。萬德周圓。必
圓證妙覺。此名實之徵也。如我一念不生。則十界無
地。凡焉。聖焉。鏡中眉。空中花耳。雖然。參須實參。悟須
實悟。則華嚴四法界。不在八十一卷。而在我日用也。
如參悟未能。且從八十一卷語言文字。檢名審實。實
審則義精。亦非分外。四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事理
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也。理法界。則水外無波。
事法界。則波外無水。事理無礙法界。則波水無礙。事
事無礙法界。則波波無礙。以水言之。則謂之理。以波
言之。則謂之事。以波水言之。則謂之事理。以波波言
之。則謂之事事。是故善用其心者。即一塵而入四法
界。如因一枝花得無邊春耳。況此經八十一卷。言言
皆枝。字字皆花。有智男子。或因一枝一花。而得無盡
春光。則荊棘蓬蒿。未始非春也。荊棘蓬蒿。六凡之譬
也。如花如枝。四聖之譬也。荊州府江陵縣承天寺。有
了初善禪人。以為古人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剌血為
墨。而流通此經。欲凡有知覺者。即文字語言。而入華
嚴法界。善雖不能流通此經。願以莊嚴此經為佛事。
[013-0257a]
藉此少報四重之恩。不亦可乎。於是發心募眾。共書
金字華嚴經一部。併綸觀一卷。如勝事夢感。願凡書
一字一言。一葉一卷。乃至十卷。八十一卷者。皆仗此
因緣。如因一花。而得無邊之春。因一言一字。而盡入
華嚴法界。此禪人發心莊嚴此經之願也。索予數語
為前茅。予願凡諸黑白賢豪。皆當見作隨喜。然眾生
舍財如割身肉。苟無卓見。隨喜之緣亦不易結。禪人
當作剝皮析骨剌血之想。則一錢半錢。不可誤用。況
多錢者乎。善禪勉之。


山東東昌府鐵塔隆興寺化緣文



東昌東郭二里許。有寺曰隆興。肇自洪武初。乃祝聖
道場也。地勢幽朗。高林垂陰。古塔昂霄。鐘梵流響。或
悲風塵而登臨者。頓覺煩襟洗然。徘徊卒不忍去。良
以如來說法。權實迭唱。或以香飯為階梯。放光為舟
楫。寄文字以傳心。施棒喝而啟悟。乃至樓臺礙日。覺
路鋪金。通而會之。無非廣長舌之波瀾也。大凡人情
無常。善惡從境。故以善境誘之。則善心生。惡境熏炙
則惡念起。聖人有見於此。弗吝弘慈。分身散影。應質
垂軀。飾以奇特莊嚴。廣以無邊妙剎。使夫眾生磕著
撞著。觸處善境。冥移其習。密化其惡。所謂鑄頑成仁。
陶癡為慧者也。或者不達此意。以浪費民財短之。是
數二五而不知十也。夫行一善。則息一惡。息一惡。則
省一刑。一刑省於家。十刑省於里。萬刑省於國。謂之
無補於治道可乎。隆興大殿。及支官旁宇廊廡。且以
[013-0257b]
年深日久。風霜蟲剝。摧頹極甚。若不修整。非惟祝聖
失古。即廣長舌壞。說法器殘。而雷音亦無聞矣。寺僧
覺蓮課公大慨於茲。乃謀諸侍御傅居士。并一切黑
白賢豪。誓續舊緒。余甚敬其識卓見殊。以故綴數語。
代為十方白云。


棱伽山寺大藏閣緣起



眾生不悟言說法身。而為文字所轉。如悟言說法身。
則不必離言說。而求法身也。古有鳥官。聞羽蟲之音。
知其好惡吉凶焉。由是而觀。則言說法身。亦不外鳥
音有也。眉山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則言說法身。與色相法身無別也。豈惟色相哉。鼻之
所臭。舌之所嘗。身之所觸。意之所知。謂之臭味法身。
觸法法身。亦不悖初言說法身也。故靈雲見桃花而
悟道。樓子聽曲聲而明心。良有以乎。然文字般若。又
言說法身廣長舌相也。娑婆眾生。心量狹小。習尚卑
微。苟不以廣長舌相。吐大雷音。震其常情。則生死之
夢。終不醒矣。又諸施之中。法施為上。財施次之。然微
財施。則法施難廣。是以能割所有身命之財。流通佛
法者。其功與法施等也。某人立心造大藏一部。施石
湖棱伽。山僧某禪人。搆閣供養。永為人天眼目。施者
受者。必皆無我所心。而能成此言說法身之功德也。
豈可以算數知哉。末法眾生福薄。凡集勝事。多難少
易。某其勉之。


棱嚴寺五十三參長生緣起


[013-0257c]


[橘-矛+隹]李棱嚴。以嘉靖時倭奴之變。寺因火之。於是清涼
寶地。翻成熱惱之場。曠古名林。遂為游晏之所。識者
慨焉。萬曆閒。有豫章密藏開公。乞食城中。以為長水
靈迹。豈當久委草莾。乃不辭寒暑。而舊物始復。雖正
殿緩之未建。然有靜室可以藏經板。有雲堂可以安
法侶。有香厨可以供饘粥。晨昏禪誦。異口同音。擊磬
鳴鐘。祝延聖壽。願吾君明齊日月。筭等山河。五穀豐
登。蒼生樂業。此林下道人寸志也。嗚呼。一旦既廢熱
惱之場。復為清涼福地。游晏之所。今為更始名藍。微
開郎則曠古祝聖之壇。幾為有力皮矣。雖然法界門
中。無孤單法。設微鶴林蕖上人佐之。寧即功成速若
是乎。至於諸大金湯。不避嫌疑。不顧毀譽。併心護持。
始終如一。雖給孤復生龐老再來。不是過也。余固不
敏。感金湯護持之念。開郎寉林寒暑之勤。倡善財五
十三參之緣。究五十三善知識。無論黑白男女。但聞
緣發心。見作隨喜者。請一人施米千升。永充棱嚴十
方聖凡長生供養。庶幾無負吾君資生之恩。如來法
乳之惠。金湯護持之力。二上人恢復之勞也。




刻大藏經䟽



大覺示生。順機緣而應質。聖人制誥。愍同體以垂慈。
大夢雷霆。幽霄日月。揭萬古之昏葢。活羣靈之慧根。
半字滿字。宛轉剖本有之光。大身小身。方便現圓迴
之相。道高則聲聞自遠。義備則圓照無虧。理不乖事。
[013-0258a]
開凡聖之正因。色不異空。杜魔外之邪見。滋多生之
淨種。破五使之疑情。曰深曰淺。總就路以還家。若見
若聞。俱立地而成佛。是以補天地之玄化。廣君親之
至仁。挽回薄俗之風。啟迪高明之習。舍乎大藏。別覔
真乘。何啻饑寒。棄捐梁纊。或以釋迦非我國之人。而
不從其法。抑不思文王亦西夷之產。奚以被其風。渴
不辨泉。饑無擇飯。迷方固當問路。愈病必事求毉。乃
智者之所尊。不智者之所棄。從長為善。舍短稱賢。泥
塗可以致雲霄。行潦可以通滄海。故剌血為墨者。非
無知而作。剝皮伐紙者。心有見而然。在昔固有英賢。
當世豈無豪傑。是非曲直。義理淺深。譬夫九天之上。
而日星皎如。萬鏡之中。而燈珠燦爾。然非韓愈歐陽
修之排斥。曷致契嵩洪覺範之發揮。陽擠陰助。權抑
實揚。天風起而雲翳消。時雨降而枯槁茂。爰自運有
通塞。法以升沉。玄奘求經於印度。必也唐文皇之朝。
懷璉鳴佛於洛陽。宜乎宋仁宗之世。況我太祖高皇
帝。成祖文皇帝。於通訓。則頒金湯之詔。在會典。則列
墻塹之條。故曰。化頑凶而益王綱。利善良而資帝道。
義林幽䆳。俗世罕聞。王臣無愛無憎。黎庶宜崇宜正。
捧王言之煥朗。識聖鑒之淵微。豈不以功高世憲。道
格殊方者哉。用是吾道開法本。不揆下愚。遠追德意。
誓刻經律論之全藏。願報佛法僧之至恩。力微而滿
願為艱。事勝而資檀須普。或十函五函。量緣而襄刻。
或一部兩部。隨意而樂成。大地慈雲。普天甘露。一字
[013-0258b]
之功。贊揚之莫盡。半偈之益。思議之難窮。乃知常啼
東請。善財南詢。皆重法以輕生。亦知恩而報德。直以
身為如來之牀座。豈若手持菩薩之慧燈。眾生造罪。
愚昧先之。大士利生。智光始也萬行波騰。離般若則
終歸苦業。六通雲變。舍漚和則俱墮徧空。慈母周旋
百至。未喻佛子之用心。良友曲照多方。庶象至人之
護念。流通大藏。希覯勝因。或貴或賤。共成堅固之緣。
無親無䟽。咸作難遭之想。終期克濟。永用宣流。


廣諸祖道影䟽



華鐘匪叩。則音響不流。寶炬未然。則寒光匿耀。故歸
依佛祖。藉有刑儀。即像道存。雲傳貴廣。願身星布。影
徧寰區。譬一鐘聲。多人夢破。如分燈𦦨。大夜常明矣。
洪武閒。黑白中好道者。繪華梵諸祖道影。自大迦葉
尊者而下。至國初耆宿百二十尊。藏諸留都之南。牛
首山。其精神慈注。風度高簡。非靈臺空清。妙思通幽
者。未易著筆也。萬曆己丑。開待者省余於金壇。于觀
察北園。且西發清涼。道出石頭。余曰。牛首諸祖道影。
往曾於祖堂塵𡋯中。檢得六尊。若雲開月露。光華照
人。咨詢其餘。寺僧曰。均藏牛首。余懷此六寒暑矣。弗
能忘。汝無却勞。披暑一行。或可理也。對曰。謹奉和尚
命。隨䇿杖往。果得靈相。會太宰陸公見之。喟然歎曰。
是當儼臨人天。光映羣品。柰何歲月浸久。凋殘若是。
聖人未滅度時。吾輩業重垢深。不遑近事。茲覩道影。
何啻親承。得丹青家妙契其真者。臨寫十部。散布十
[013-0258c]
方永作供養。分輝迸耀。普照昏衢。顧不大哉。開待者
韙太宰議。慨然任之。太宰首臨一部。金沙善雲居士。
於九部中。隨寫一部。餘尚未得其人。開待者跪而請
曰。願和尚䟽是因緣。令諸善信生大法喜。合併勝心。
成此希有。余曰善。夫由心生形。由形生影。而善反者。
由影得形。由形得心。由心得道。若然者。則百二十紙。
和尚不動舌根。為天下人漏洩家風不少也。


又。


夫有自心則有虗空。有虗空則有天地。有天地則有
山水。有山水則有道場。有道場則有諸祖。有諸祖則
有道影。是以由道影而識諸祖。由諸祖而辨道場。由
道場而知天地。由天地而測虗空。由虗空以悟自心
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若然者。則大如天地。襍如萬
物。皆諸祖道影也。豈待索於僧繇道玄之筆端。然後
謂道影乎哉。雖然。凡心鄙劣。未能觸途成觀。須憑勝
相。故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
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
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襍亂。不能發生勝淨妙
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以此觀之。阿難佛
弟。尚觀勝相發心。況凡劣者乎。故諸祖道影。不可不
廣也。雖華梵殊土。其天容道貌。精光炳爍。使人瞻之。
塵習頓空。即相會心。千古旦暮。與諸祖周旋於大光
明藏中。微道影孰能至此。留都牛首山。藏諸祖道影。
一百二十尊。以歲久紙故色勞。將至零落。於是某人
[013-0259a]
誓願廣圖祖影。徧流天下。惟善男信女。覩影開悟。共
證自心云。


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䟽



聖人無常心。以眾生心為心。大覺無常善。以眾生善
為善。眾生既有此心。即具此善。如心本不有。善本不
具。雖聖人設教。大覺垂形。何異乎誇錦繡。鼓琴瑟。於
聾瞽人之前哉。是以聖人設教。不可不周。大覺垂形。
不可不廣也。然教有淺深。形有大小。千變萬化。染淨
無常。要而言之。不過開眾生本有之心。熏發本具之
善而巳。常熟縣郭中慧日寺。西方殿既萬鼎新。而像
設未備。果林禪人發心造阿彌陀佛像。輔以觀音勢
至二大士像。意在為緣廣普。像雖三座。願結萬人之
緣。人乞三分。以訖其事。有願獨造者。禪人正色告之
曰。真松最初一念。意在緣普。雖屬大檀盛心。不敢奉
命。紫栢道人聞而嘉之。遂述此以告有緣者。流芳不
可把翫。老病不與人期。逢緣勇猛。見作隨喜。慨然樂
助。結淨土緣。培成佛種。豈惟不負禪人最初一念。亦
人人本分事也。此片勇猛隨喜之心。本非天降。亦非
地生。先天地而非無。後天地而非有。故曰。有物先天
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始。不逐四時凋。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佛。佛有事佛。有理佛。理佛聖凡平等。愚
智本具。不因成佛而增。不因為凡而減。惟有事佛。必
假緣熏而顯。事佛既顯。理佛即圓。事理無虧。是謂究
竟。故曰。佛種從緣起。所以聖人設教。貴乎必周必廣
[013-0259b]
者。以眾生染淨無常。熏發成種故也。果林禪人。方將
以彌陀之願。觀音之慈。勢至之悲。普熏一切有緣。如
一燈光。傳百千燈。以至無盡。所謂萬人緣者。乃無盡
燈之嚆矢耳。


重建嘉興棱嚴寺佛殿疏



首棱嚴。此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者。略則五蘊
六入。廣則十二處十八界也。初長水璿禪師。讀首棱
嚴經。至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疑而不解。
及參瑯琊覺。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曰。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師於是疑情頓釋。
歸檇李疏此經。譬夫禹之治水。循其性而疏之。古今
稱絕唱焉。茲寺自宋迄本朝。時雖代謝。慧炬常然。像
設莊嚴。香臺靜宇。昭映日月。而諸方龍象。道長水者。
必懷香入郭。探尋靈跡。戀弗忍去。葢璿師行化之地。
精神所存故也。嘉靖閒寺廢。僧徒散逸。珠林寶地。掬
為丘墟。余過而哀之。無何豫章開郎。擁錫東來。遂有
恢復之舉。既而諸縉紳先生高其義。羣然和之。誠通
造物。枯木為之重榮。甘泉為之再湧。於是禪室粗備。
香燈續明。唯大雄寶殿尚有待焉。敢告四方賢豪。見
善隨喜。勝因宜培。嗚呼。璿師因讀棱嚴而生疑。因疑
而參瑯琊。頓悟清淨本然之心。遂為百世心宗之祖。
然璿師所悟之心。豈外諸君子。日用昭昭靈靈者乎。
特迷悟一閒耳。故迷之則清淨本然。遂為五蘊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悟之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未
[013-0259c]
始不清淨本然也。由是觀之。則一切事究竟堅固。一
切事不究竟堅固。苟非其人。道不虗行。然則諸君子。
凡有樹於棱嚴者。如富者施財。貧者施力。辯者施言。
藝者施伎。有力者之金湯。孰非究竟堅固者哉。


懺薦牛麂疏



夫忽生之前。我尚不有。喚誰作業。有業有酬。是以造
善則升。造惡則墜。墜極思本。本於惡因。翻然改圖。惟
善是務。墜因始杜。福報油然。人天途開。鬼獄緣薄。墜
者日升。升者日多。多寡相資。升墜無巳。某披搜聖斷。
罪福昭如。凡有所辜。敢不懺薦。萬曆甲午八月之初。
掛搭匡廬。忽搆瘧疾。寒熱交楚。神識煎惶。將百日有
餘。幻質憔悴。氣力衰微。畏寒服皮。兼飲牛乳。皮則九
麂。牛乳百斤。服飲之餘。竊生慚愧。濫充佛子。道業不
修。慧不勝痴。致此重罰。猶借毛族身分資生。苟不仗
佛慈。口讀內典。心生恐怖。罪花難凋。福果非香。於是
始服麂皮。即發願心。一皮轉妙法蓮花經一部。九皮
九轉。酬乳惟三。願彼牛麂。乘此法力。解脫毛羣。生人
天界。英特超朗。福慧並深。不忘宿命。常思德本。委肝
棄腦竭生盡誠。痛念我恩。忘我資已。護持佛法。昭廓
人天。扶升抑墜。虗空有盡。彼願無窮。福慧為航。廣載
一切。凡有知者。彼岸咸登。某今幸身體康強。精力如
舊。若忘初願。有如梵川。於是洒掃館室。張掛如來儀
容。然燈燒香。朝暮勸劬。無敢懈疲。口讀妙法。心注妙
義。身體蓮花。三業清淨。懺摩牛麂。傍生罪戾。如湯消
[013-0260a]
氷。現業往因。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生生世世。我為其
師。牛麂為子。現人天身。摧邪輔正。轉大法輪。震大法
雷。十方三世。微塵剎海。凡有情處。願力悉充。如空充
滿。雖有聖智。於色邊際。揀毛許色相。決不可得。故色
充滿。即是空充滿。又如氷多水多。泥多象大。水深濕
深。我發是願。牛麂如船。我如明月。船載明月。歸宿無
得。不勝慚悚。仰干三寶證明。謹疏。


本空上人住西菴飯僧疏



夫公私無常心。忘已為人則謂之公。忘人為已則謂
之私。公則無為而不大。私則無為而不小。故以廣心
施一針。則福德難量。以狹心施千金。其福德亦有限
也。由是觀之。則作福聚德。豈惟富貴者能之。而貧賤
者不能耶。顧其施心廣狹何如耳。通江橋西。百步許。
有華嚴菴者。乃太宰陸公。司宼王公。捐俸買廢菴。而
延本空上人飯僧之所也。五臺弇州二公。現宰官身。
猶為客比丘計若此。況吾曹乎。佛言住家比丘。見客
比丘來不喜者。是我法滅之兆。夫喜與不喜。公私判
然。我曹苟有把茆葢頭。痛以佛誡警心。則法將滅而
復昌熾可期也。本空勉諸。


代大眾止雨祈晴疏



伏聞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三言感格。五福咸臻。茲者
淫雨連綿。田疇漸沒。百穀將腐。黎民絕再生之望。一
人憂惶。溥海增有死之悲。溝壑幾填之時。性命未殘
之際。痛省水澇之災。目外無眚。光輝之錫。心上有徵。
[013-0260b]
故眾生不貪。水澇無源。眾生不瞋。亢旱無本。情遷而
後有凶吉。心動而後屬陰陽。今某等抉眚有方。塞源
有土。仰仗佛法僧三寶威神之力。君親師三敬精到
之誠。合捐淨資。營辦微供。然香諷經禮懺。兼洗人我
之愆。尊卑之罪。伏願上天俯察。赦難解之刑。賜易求
之福。天風忽起。羣陰掃盡而無遺。皜日頓生。萬物均
輝而共戴。再願聖主算餘天地。臣佐福等山河。自然
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合境之內。比閭之閒。無擇長幼。
共享安康。


募寫十六開士道影疏



夫形之與影。未始不相因而有也。亦未始不相因而
無也。然則有無之初。有不相因而有。有不相因而無
者存焉明矣。世人徒役於有無形影之閒。流而忘反。
以真為假。以假為真。眾患生焉。聖人悲之。即真假而
設方便。以為從有形。可以入無形。由有無可以入非
有非無。入而全之。則向之所謂存焉者。昭然在目也。
雖然形近乎有。影近乎無。近則易入。是故聖人形化
而影留。使天下後世。即影得形。即形得心。即心復性。
亦猶從有入無。從無入不無者也。今有人誓寫十六
開士道影。三十餘堂。徧散寰內名剎供養之。如片月
在天。影臨萬水。或因此而得復性。則生是心者。豈非
大慈乎哉。說者以為影不若形。形不若心。心不似性。
何不即以性示。安事影為。是不知由粗可以得精。由
精可以入妙。若然者。則粗為入妙之嚆矢明矣。達觀
[013-0260c]
道人聞而悅之。乃張大其說。以廣勸知其道者。共成
勝事云耳。


盧溝橋資福菴募資常住地䟽



盧溝橋東資福菴。菴中守心老禪。鑿土得泉。泉鳴如
雷。眾人皆驚。不移時鳴止。唯寒流湛然。來源莫測其
深淺。老禪汲之。普施四方往來渴乏者。然綆短井深。
慮不能久。遂斫木為輪。合輪為轂。利有用無。以人役
畜。輪名般若。泉名福海。人畜俱名菩薩。老禪意者。以
菩薩運般若輪。汲福海水。周濟十方。無論貴賤人畜。
有心無心。凡沾涓滴者。皆得發明自心。同登彼岸。托
蓮華中。親近彌陀。達觀道人聞而悅之。悅而隨喜之。
喟然歎曰。大哉是輪。軋軋福海。上下無常。虗而不屈。
守心老禪以無盡願力持之。運而不窮。則其功德豈
可心思口議者歟。於是為之倡一百七十人緣。買地
四百餘畝。用資常住。使般若之輪。福海之水。潤沾一
切。終古無息。伏願見者聞者。於此因緣。生大歡喜。生
大感激。慨然破慳貪囊。施如意珠。共成勝事。顧不美
哉。


方山李長者像前自卜出處疏



伏聞佛祖聖賢。凡出出處處。必隨宜而然。若不隨宜。
則機不逗物。於教於法。於自於他。皆無利益。某自惟
發身於荒寒。絕俗於倉卒。乘虗入實。弄假成真。此心
此跡。一切顛末。人雖不知。自決了了。且佛祖智鑒。前
無量劫。後無量劫。現前無量事。如秋潭無波。湛徹三
[013-0261a]
際。微雲度空。纖影弗昧。自然某平生好醜。皆在照中。
然而某見地雖則無疑。而現行思惑。逢緣觸境。智劣
識強。每墮愆失。自惟出處。未即判然。何者。顧在身命
易捨。於教無益。於法無補。如是則出不如處也。又念
祖道。荒凉陵遲。不忍受其恩。而不能捐軀報德。寸心
難安。如是則處不如出也。於是於某年日月。躬詣長
者尊像前。焚香疏意。拈鬮決之。伏惟長者。不吝慈悲。為
教。為法。為某。判然一決出處。敢不奉命。不勝惶悚。以聞。


喜禪人然指修檀溪寺䟽



吾悲世之人。知有昨日。知有今日。又知有明日。若以
三世詰之。則曰。不知也。殊不知。過去世即昨日。現在
世即今日。未來世即明日。故曰。昨日。今日。與明日。是
名小三世。過去。現在。與未來。是明大三日。可見今生
富貴者。必從前所修而來。現在貧賤者。必從前所不
修而召。然有前修。而富貴不能榮者。前不修。而貧賤
不能累者。此乃富貴貧賤初無增減者也。此兩者。知
其修。而不知其不能修者。是謂福人。知其不能修者。
而初無所修。是謂智人。惟佛與諸大菩薩。始二嚴俱
備。檀溪寺。昔道安祖師。率襄人修智福之所。邇來凋
落不堪。有真喜禪人。雖有志修建。顧福德涼薄。無以
感人。乃以指為燭。燃而供佛。且誓曰。喜若心真。勝事
必克。喜心不真。勝事難成。吾聞襄之僧徒僉曰。喜禪
人然指修寺。非為衣食。勝事無終。神其無靈。予四月
二十四日。再遊檀溪。適值喜禪人。察其眉宇。知其心
[013-0261b]
真。遂書此仰白十方云。


施堅固子及頂骨莊嚴佛像䟽



恭聞七寶布施。滿四方空。福德無邊。終歸生滅。全身
頓捐。等一芥子。慧光圓極。始契真常。是故雪山菩薩。
不以微軀慳惜。得法於形骸之餘。善財童子。不以百
城迢遙。滿心於烟水之聚。倘非憂深慮遠。願終難克。
必須誠竭思窮。道則易成。然婬機不斷。血肉化腥臊
之物。欲習頓枯。皮膚成香潔之珠。心有粗精。塗分香
臭。苟悟一念未生之始。聖凡誰名。痛觀四微初借之
時。男女始兆。故萬寶之海。惟舍利為君。堅固為輔。良
以無生未達。緣生夢癡。若了緣生。腥臊不朽。天地毀
而堅固無損。出界空而舍利常光。比丘可九頓首於
釋迦如來。及文殊普賢十八阿羅漢。像設靈焰之中。
布施堅固子三十顆。頂骨三十圓。永安於主伴五腑
之虗。所願弟子可。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升沉交加之
際。凡聖互聚之場。見思未斷。常以比丘身。承事三寶。
如影隨形。如光隨鏡。影逢陰滅。光受塵封。吾此願心。
精持堅密。非同光影。滅處愈彰。封時愈照。幸而見思
惑斷。一切襍身。隨類弘法。無敢疲厭。更願施我堅固
者。施我頂骨者。我所積福慧。皆迴向施者。并一切眾
生。福等佛福。慧等佛慧。我願始滿。我聞無論僧俗。凡
修福慧。福慧十分。國王得四分。修者得六分。何以故。
皇帝為世主故。作福慧者。若不仰仗世主寵靈。護持
之德。欲作一毛頭福慧。終不可得。是故修福慧者。無
[013-0261c]
忘君恩。親恩。師恩。施者恩。善友恩。如忽略忘恩者。寧
惟作福慧難成。即人身易失。壽命不長。百凶交聚。萬
吉自消。我故追思種種之恩。五內如焚。一心悲痛。代
發種種願心。伏乞十方常住三寶。釋迦如來。十二部
經。憍陳如尊者。一切聖凡護法靈聰。共垂證盟。又願
發願之後。當今
聖主。堯風永扇。舜日長明。四海清平。萬民樂業。生身
父母。光生於朽骨。悟達於遊魂。可再九頓首。不勝慚
痛。謹疏。


度麂疏



伏聞如來明誨。比丘不得服絲綿絹帛。靴履裘膬。茲
可久瘧之餘。精氣少損。形骸羸弱。動止畏寒。苟不以
皮革藩屏。則江風夜露。恐難支禦。於是賈麂皮若干
張。緝下衣一條。聊防先患。雖則律有開遮持犯之欵。
然內心終不自安。切念麂類。生前黑業牽連。死後慈
門無路。命殘箭網。皮碎刀針。今既用其氣分。將來瓜
葛難辭。若不預期超拔。作緣未必無階。所以用一皮。
為其口誦妙法蓮華經一部。伏願仗如來之慈力。妙
法之威神。麂等開迷雲於剎那。梯覺路於般若。自知
作佛。如鑿井見泥。發願度生。即窮子得寶。


祈雨疏



恭聞聖人無常心。眾生無常習。顧在感應奚若。則機
教生焉。譬如醫無常醫。病無常病。醫病相扣。而精粗
始辨。故病以寒者。治之以寒藥。病以熱者。治之以熱
[013-0262a]
藥。如眾生有無量病。佛為醫王。亦有無量藥。世有亢
旱之憂。如來則不恡實力之應。又此實力者。非但如
來獨有。亦有天實力。地實力。聖實力。凡實力。龍王實
力。龍王眷屬實力。併一切鬼神餘部等實力。所以雨
不求則不降。眾生不感。諸佛不應。然諸佛中。有大悲
雲生如來者。深愍眾生亢旱之苦。禾苗不秀。則穀飯
無本。穀飯無本。則眾生生機絕矣。於是大悲雲生如
來。發願救之。故凡有亢旱之處。稱此如來名。則如來
大自在實力三昧之用。率諸聖凡。種種齊施實力。轉
枯槁而為滋茂。即亢陽而為甘霖。伏願大悲雲生如
來。不違本誓。俯應羣機。三草二木。一切百穀。普救焦
枯。並得秀實。謹疏。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