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1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道盛 (master)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三十一


門人 大然 弘智 大中 大權 較


󳵥紀



浮華紀略



浮山去桐且百里從江入則半之戊子春夢筆杖人
從白門來竟至會聖巖埽塔而桐邑諸公皆不及會
小子聞而從遊誠哉幸也遠公初於兵戈參葉縣後
為太陽得青鷹一帶雙關高風仰止此杖人所以再
三歎歟過華嚴寺惜其殿庫不稱巖嶂吳觀我太史
恢復後無人續起艸深丈二要自有其時待其人也
金谷之巔若建一閣則合明柳峰黃華會公諸翠滴
此湖中誠曠觀哉閱胡心澤公浮山志見鍾伯敬賞
雷躍公乾坤怪未了天風醉花鳥杖人曰人從不見
而見輒以為怪及乎知不自知遂如醉矣黑白未分
前一著落在何處笑此棋盤怪耶醉耶過阮君洞阮
霧靈公所題森舉記中於此寫寄憨公詩彼岸南雲
千頃雪下方落日萬池金杖人曰上下一覷亦勿怪
其醉也洞左野同巖方君靜廷尉筮同人於野而名
之行窩方潛夫中丞題亞侯曰此中丞夢邵子而命
宓山書者近編時論多以邵子發揮因問元會運世
之旨杖人曰彼固信成住壞空而享其時義者人悟
本空則穿過阿僧祗劫矣與時偕行豈復動其中乎
忽有揭竿白雲巖者擾擾且至四眾獸駴杖人晏然
以數語諭而感之攘攘者遂去捄此名山祖庭始信
定力之有用如此森迎杖人於黃華諸友相聚歎亂
杖人曰此正天地之玅鉗鎚也遠公兵戈裏參學今
日煆煉不更切乎霜雪剝落碩果之仁獨存是無生
法忍也浮山棋盤著著皆是先著諸公正好自煉豈
可蹉過森禮謝曰無生法忍感冬恩矣弟子大森方
[031-0776c]
爾瞻記。


過樅陽記



小龍中方寺迎杖人於浮山因過蛟臺抵天喜院院
故漢壽侯祠舉侯日在天中之語喜而名之兆及謁
杖人噓唏世故遂及畏匡絃歌天未喪文如後死何
杖人有真性情真事業真文章數語語甚痛快兆及
悲曰經生家此時安所用之杖人曰惡知此世界非
沙汰汗漫無用之學然後事業出性情見而文章即
性道乎士󳌤苦恨亂而悲憤也小雅之詩曰怨五至
之終曰哀吾嘗謂莊生詆聖人斥王者何乃憤甚若
知其心蓋傷而不傷怒而不怒者乎若離騷者又多
乎哉哀樂無常每相反而相生二者之中主者為何
物乎大學之艸蛇灰線盡於好惡中庸之反復轆轤
以節哀樂兩端用中本貞夫一曰藏恕曰先慎亦因
是也亭午過望龍菴及故讀書此間大小龍山佳哉
從杖人望之語三祖山漢武祀天柱代南岳事三祖
寺門有望岳碑遊外以弘內曠觀瀟灑望而喜之固
其寓也杖人曰五須彌在吾掌中誰能望之心有天
遊遊即息也非靜正者不知也壁有龍眠圖因詢龍
眠投子有遊天柱過投子之興焉杖人曰李伯時隱
居龍眠曾為遠公蓮社圖是亦能天遊者又作陽關
三疊送別圖有一釣翁持竿立水傍觀者盡忽不知
乃李龍眠靜中隨手點化人處黃沙萬里蕭蕭馬鳴
擾擾憂煎得毋為持竿人所笑及撫掌曰得靜旨矣
燈下論國家治亂之故兩京殉難之士世人出處之
情甚悉杖人曰邇靜正遠不禦信得及乎進退存亡
死生大業莫逃於幾知幾先者其神乎及舉石齋易
象正與家潛夫叔時論問焉杖人曰數數者非數而
見乃謂之象此固一切見成者也神明者因觸幾焉
時之為義大矣哉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變變不變在
[031-0777a]
其中矣及問坤上爻。杖人曰。七日來復之幾也。勿謂
無龍陰退則陽至如戰慎獨之謂也。野者人不見也
陰陽生克而血脈流通。乾生極必死。故亢而姤。坤死
極必生。故戰而復。死生相循。如環無端。及曰猶未離
其類也。何以故。杖人曰安見龍馬非一類乎。復問亢
龍。杖人曰。兩唯聖人。一正為本。知則貫矣。時乘法位。
無用安排。致命遂志。過涉滅頂。不可咎也。從心即亢。
不踰矩即潛。時哉素逝亢以為潛。寧有悔耶。客問何
謂素逝杖人曰逝者如斯夫。素其位而行。色斯舉矣。
翔而後集。上律天時。六合之矩靜見幾先。曾格此否
知始知終。而直下不失其正焉巳矣。中方迎者鵠立
矣。遂行。題望龍曰古風菴。桐城學人方兆及記。


漆園提素逝。杖人握亢潛。透過閒忙。哀樂不易。燧
彌宇宙。一際方圓。消息隨時只在幾先爍破耳。渙
其躬而入水火。善藏刀而無死地。固曰風雨無鄉。
怨怒不及。其寔準飛集谷。惟舉翔而知之。滿地迷
陽。空歌衰鳳。雉噫一曲。至今龍吟。此篇為蛟峰弟
所記。愚時避亂粵西也。癸巳始炙杖人閉關高座
點睛哭笑何世何出乙未奔喪廬墓重編時論亢
潛兼中時感恩矣因覽蛟峰書而集之弘智謹識。


癸甲全提癸未除夜語



問人於生死能蛻然者。何修得之。師曰。能於生死蛻
然者。儒門大略亦有三種。上焉者如朝聞道可以夕
死彼能原始反終。知生死之故通乎晝夜之道。循環
無端。生本無生可生。死本無死可死。故幻身之生死。
不足以驚駭其無生死之心。蛻然如逆旅傳舍。主人
一行一止。總無憂懼也。人不悟此本無生死之道。即
如三家村裏樸實頭漢。自謂人生必有死先置棺木
衣服臨死分付兒孫。遺囑後事而去。不為外物所纏。
惡疾所苦。能蛻然無累。此亦善人之無冤業無欺害。
[031-0777b]
或平生正直剛決。或布施念佛持經咒者之所能。而
生死幾微未明。本心常住未悟亦未可為見道也。中
焉者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知義理名分。臣必死忠
子必死孝。夫必死義。婦必死節。知此忠孝節義四字。
亦自能死與日月爭光。不必盡見道也。如必見道始
能死彼婦人未讀堯舜周公之書。未參生死性命之
道。何以能死哉。今有人讀聖賢之書。參佛祖之道。反
不如愚夫愚婦之能死者。彼為聰明心所使。義理障
所害。私欲乘之。如人參資於毒藥。其毒愈甚。其惑愈
狂也。下焉者如愚癡無知百姓。偶然犯法囚獄禁錮
求死不得。或情真罪當。甘死如歸。或逼迫之極。投水
自縊。又如剌客報仇。荊軻聶政之輩。或死於知巳。或
死於俠氣。或死於憤恨。或死於恩愛。此皆死於妄想
顛倒。未得死所。尤不足以語見道也。如朝廷邊塞之
大臣大將。死難者雖多。死於義理者甚少。是故君子
喻於義。不喻於利。義則無心於是非榮辱得失利害
之間。利則有心於取捨趨避進退諱忌之內。不特本
心失其大義。即本心之利。亦竟失之矣。即此三種生
死。世人尚認不清。安望其能悟常住真心。本無心意
識之變異生死。及四大色身之分段生死哉。若欲了
此常住真心。本無生死。非參究楞嚴經。及唯識論諸
經典。決不知有了生死之法。不參究禪宗。更無直下
了生死之心。看經教。只明得了生死之理。參心性。乃
盡得了生死之心。如不了心。終是說食不飽。說飛不
超。說水益乾。說茶益渴。何濟於實事乎。然所言實事。
又非取於外貌名相。惟能參悟此心本無容受生死
之地而此心無所安寄。無所依倚。蓋一切眾生。皆於
無心可得之中。了脫生死根本。又於無心可得之中。
妄起生死根本。了生死者。但了其虛妄心之生死。至
真實心。尚自無所安寄。無有名相。又何有一心為容
[031-0777c]
受生死之地也。人心果能了脫虛妄。則幻身生死苦
樂。非其所計。古亦有悟道知識。臨終業病纏身。苦痛
難忍。此但色身受苦。彼真心無有生死苦樂也。如人
飲酒必醉。向火必熱。服毒必苦。受割必痛。豈如土木
頑石之無知。始為能了生死哉但當此際。自能作主。
不受妄想流轉。為可貴耳。果能如此。雖入刀山劍樹。
孰能昧滅其真知真見乎。盤再拜曰。千古生死之關。
可於此破矣。師曰也須親自參透親自解脫始得。不
然。說時似悟。對境還迷也。眾惕然。


一居士問曰某處一院主。平日最真實。凡開期場請
法師待學者。至誠盡敬。護法僧眾。無不讚仰。忽一日
遇知識點化。自覺生死事大。乃以庫房帳目。始末查
明。留一字於房。半夜遁去無處蹤跡。奈何。師曰。是他
平日能於事緣得爽利解脫。故今日不與人商量。超
然徑去。使他腳跟有一些點染牽絆。則此時不能自
去。而人亦覓得著他矣。正古人所謂超生死不相干
之地。了鬼神覷不破之機也。諸居士亦嘗對人說。我
欲如何斬截妻子恩愛。我欲如何擺脫世利情緣。非
所謂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乎。我見善
說者多不能自行。善行者多不對人說。蓋說時無行
路。行時無說心也。使今日真參究性命者。如此人不
假商量卜度。驀直參將去。何道理情識能障其悟門
哉。居士問曰。弟子欲求脫生死無出身之路。何也。師
曰。你問那僧。如何便有出身之路世事如何不繫他。
不特此也。如人見人欲死。乃悲痛。他欲死者亦自驚
怖。腳忙手亂。不忍死去。何異世人欲出門。先捨不得
家中恩愛。欲上路。又怕前途凶險。是皆自心惑亂自
心。豈心外有法。能惑亂人乎。如果有家不可出。有路
不可行。則此僧捨此院不得。而人亦覓得著他矣。如
他恁麼脫手不顧而去可見生死識情。皆自心妄想
[031-0778a]
執著。非真有生死識情能繫縛我之靈玅真心也。居
士曰。如今世法之人皆為名利恩愛所牢籠。非出世
法何能解救。師曰。世間法。牢籠麤。出世法。牢籠細。如
籠好鳥。用竹絲籠。瓦罐食。固不解脫。更用金絲籠玉
罐食。亦不解脫。竹絲籠。人輕賤他。易破壞。不甚牢。金
絲籠。人珍重他。難破壞。更堅牢。居士曰。主人不肯打
開籠。自又不能撞破籠時如何。師笑曰。我有一戲論
最痛快。昔有一八哥能人言。在籠中不能出。忽聞人
傳西來老達磨善救人迷情。一日達磨經過。八哥叫
曰西來意西來意。你教我箇出籠計。達磨奇之。即曰
你要出籠計。除是你腳逼直。眼緊閉。鳥大悟。少頃。主
人來呼八哥。八哥巳僵死籠中矣。主人大駭。急開籠
取置掌上。對人悲嘆。欲埋葬之。㘞地一聲。奮然飛去
青霄之上。叫曰。西來意西來意。謝你教我出籠計。若
非忍死吞聲這一場。安得我絕後重甦輒飛去。居士
謝曰。和尚太煞慈悲救我如此。我等不大死一場。安
能出生死牢籠。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師曰。公等天資
奇拔。如好鳥毛羽音聲。令人可愛。所以不求入人牢
籠。而人千謀百計。必欲捉入牢籠也。使諸公以愚魯
自晦。收神入心。如死貓頭。自無人著價。何知希之可
貴哉。


師曰。公等有大根器直信千生萬劫。只有這一件生
死大事。必須自參自悟自了自證。決不假心外一法
所能了脫。則此生精神氣力。決不可外用。恐蹉誤卻
我千生萬劫這生死大事也。如今若不急急求真正
師友。結箇生死冤家。拼此一生。互相斬截了脫去則
如彼惡友輩。相牽相引。落在坑阱裏。何日能自跳出。
又何人能使他出哉。郝荊子曰閻羅王拋下一件皮
在地下。有一鬼纔動箇愛心。其皮便綑在他身上。變
成那箇去了。師曰。凡天下人見功名富貴。利欲恩愛。
[031-0778b]
文字道理。知見玄玅。機鋒公案。纔有一念貪著。心便
被他綑縛去。被他轉變去。本分風光。卻昧滅也。孰能
超然出於生死。又能入生死而度人出生死乎。莊三
求曰。生死之事甚是難明。師曰。生死之念。甚是難了。
凡一切眾生。不為生念所生則為死念所死。生念之
類。一切有念是也。死念之類。一切無念是也。蓋生本
無生。死本無死。惟佛祖能出眾生情識之妄生死。故
能以言句機鋒為殺刀活劍。殺眾生之妄生。使不為
生念所生。活眾生之妄死。使不為死念所死所以逢
生即殺逢死即活殺中有活活中有殺。必須盡其生
死之機始能超其殺活之用有時殺人刀即活人劍。
有時活人劍即殺人刀。若不如此。佛祖何以超出眾
生之生死。而眾生又何能自超於生死哉且道殺刀
活劍。只今在那箇所在。諸公快須拔出始得。莫教失
落。待人救拔卻難也。


甲申元日語



問念佛法門。亦可見性成佛乎。師曰。此當念喚醒主
人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參禪雖為
直指。悟入者難。唯念佛乃真圓頓法。古人指念佛為
捷徑。猶未盡其善。捷徑雖異於曲路岐途。未免從門
外而入。今主人現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豈有舍元
殿上之人。更覓長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
使嘗住真心圓明淨照不向外馳求。則超出聖凡善
惡是非大小偏圓諸對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
自佛。強立西方許多名相。轉使此心王向諸心所法
上比量較計。是令殿上帝王降階而與群臣黎庶較
貴賤也。是復令殿上帝王。轉向士庶位中。求科第進
取。而後再進王位也。夫此內紹宗旨。不繇臣僚功勳
而入。所謂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謂之王三昧。何可
與心所法。及諸名相。六度萬行差別進修相比量哉。
[031-0778c]
今日無真念佛者。皆主持蓮宗之人。誤此心王之佛。
流落他鄉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從外來。呼主
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應曰你喚我作甚麼。若此
時自巳作主不得。卻向門外亂走。客復呼曰。主人。你
歸家來。與你說話。彼主人聞呼之急。愈走遠去。如人
追賊相似。愈呼愈趕不著。且不計千山萬水。拋家棄
土去也。又安得彼一念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
嗚呼大地眾生。皆是昧自巳主人。棄家亂走者。惟我
彌阤慈父。念此眾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
坐。莫向外馳求也。


問拋家外走呼之不回。要設何法令其歸耶。師曰此
喻甚玅。人走在他鄉。須歲月始得歸家。而達磨云一
念旋機還同本得。信得及否。眾生心迷。如身睡床上。
夢馳萬里之外。或見天堂之極樂。或見地獄之極苦。
或見刀兵水火賊盜劫賊或迷妻子名利恩愛。或於
冤家業障罪犯臨身。或於朝廷邊塞軍國大事。不勝
憂悲苦惱驚魂駭魄。大叫救苦阿彌阤佛。驚回大夢。
原來身子猶在床上。雖則通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
出故鄉也。安可以他鄉實法會耶。故曰念念呼醒夢
中人。自悟本無生死心。今人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
須眷屬親友。呼之推之。錐之劄之。伶俐人一呼便醒。
沉重者再加推呼。若更睡死沉迷不免深錐痛劄入
於骨髓而救之。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猶足為
九轉還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靈魂。惜乎千古之
人。不知念佛之靈驗如此。雖佛祖廣長舌相無如之
何矣。吾三寸錐子。亦將奈之何哉。問曰念佛即是念
心。何不但令人念心為直指乎。師曰眾生心多不淨。
正以妄想愛欲多。牽入輪迴生死。此等妄想愛欲之
心。不是地獄心。即是餓鬼心。不是畜生心。即是修羅
心。不是五逆十惡心。即是貪瞋癡妒貢高我慢。殺盜
[031-0779a]
淫妄僭竊篡亂之心。此心何可念哉。世間最可念者
父母。有時炤應不著。或病患之至。雖叫爺娘不能免
其苦。至若妻子恩愛兄弟朋友之好嬋娟玉帛珍寶
車馬宮室土地乃至萬乘之尊。極品之貴。一旦生死
禍患。毫無能救。返而求之最親。莫若自巳身手頭目
耳鼻口舌。互相愛護。一朝目昏耳聾。手攣腳痓。咽哽
舌結。氣息不通則心志神魂。皆顛倒迷亂。而不能作
主。況身外之法。何可念哉。身外之法。既不可念。則心
上之法。如平日能文章。能詩偈。能說道理。能經濟世
事。能明經教玅義。能參公案機鋒。及到一口氣不來
時。畢竟心思不及。擬議不能。惟有此念佛心。自為主
宰。始得自繇自在。超超乎聖凡善惡生死妄業之外。
豈非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即如如佛乎。或
曰唯心淨土與參禪同。發願往生又與參禪異歟。師
曰禪重在不離本體。恐人心外取境。故不言末而末
自在本中。念佛亦重在不離本體。而兼言發願往生。
以資信力。雖名為教。乃圓頓最上乘。諸三昧中之三
昧王也。如悉達太子。投胎於淨梵王夫人腹中。纔生
下地。巳是天上天下獨尊。亦便是梵王太子。父王之
天下國家。皆是太子所有。何用如臣子。從一科一第
取功名爵位以至極品。而後始有國土哉。信此一念
玅圓真心。天然尊貴。迥絕聖凡。秪恐不是真佛種子。
不愁成佛不解說法。非如諸小教修一功。立一行。斷
一惑進一品。漸積階梯而後到極地也。


問有至老念佛不輟。未得直下成佛者。何也。師曰誦
堯舜之言行堯舜之道。則可謂堯舜矣。讀聖人之書
而行盜賊之事。安能直下成聖人哉。今有誦佛祖之
言行眾生之行者有之。未有發佛祖之心而行眾生
之行者也。如誦忠孝之言為賊盜之行者有之。未有
為忠孝之行而肯誦賊盜之言者也。若人心起賊心。
[031-0779b]
雖莊嚴道場共作佛事。一舉一動無非是賊。若心是
佛心。雖入於盜賊之鄉混於異類之道。一舉一動。無
非是佛。是故聖賢亦只以自心之顧諟緝熙克巳慎
獨。為盡心率性之玅道。何曾外其心而取於聲音相
貌乎。念佛三昧法門。獨取一心之純粹精。如易之乾。
不見六龍之有首。則純一統天。乃見天則之不雜也。
是故阿彌陀佛。在極樂為無量光在華嚴則是法界
藏身之主中主。於宗門則可以配天然尊貴。還鄉盡
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而嘗寂光土。清淨法身。
又何必極力推爺在裏頭耶。


五臺紀略



李延壽隨左鶴巖吳燕公周開遠諸友。同皈覺浪大
師於五臺院。遠近如堵師皆隨機開示。諸子端拱緘
默無能送難偶有拈周海門聖學宗傳問者師因云
泰伯既入道統。夷惠何以不入。孟子稱夷惠以清和
巳有踐聖之階。不以入錄。不知何所見而云然。孔門
諸賢顏曾貢夏思孟不待說。而曾點漆雕開事不多
見亦既入矣。則仲弓閔子騫有若輩。又安可不入耶。
因拈有子所云信而必取近義。恭而必取近禮。夫豈
無味。而收以因不失其親一句。大有關係。親者親切
也。大凡道理不到親切。如何可宗。從上先聖制禮樂。
皆因民最親切處乃是中和中節之學。不觀下節孔
子曰敏事慎言。必就其言事之有道者正之。如食無
之求飽。居無之求安。與有道之是人是巳。此皆可以
想見其因親二字之義。孰謂有若不見道哉。眾皆聳
然曰。師不獨開有子生面。大有補宗傳之遺。我輩不
能讀書知人。正為不親切耳。仍有謁客至。相與靜坐
良久。師詠杜詩落花游絲白日靜。又拈欲覺聞晨鐘
鶴巖問其意。師云落花游絲。非白日靜人。何得具此
冷眼發深省句。玅在欲覺上。非欲覺。何能發深省。如
[031-0779c]
曾子無欲覺處。即夫子呼之。何能自唯哉。鶴巖曰師
解詩至此。又為我輩發欲覺之晨鐘矣。李子曰。昨見
師學庸宗旨。玅義無窮。從來惑格物致知四字。師又
引天生蒸民四句作證。是則博我約我。豈非無內無
外無中間乎。師曰。格致者即明明德之無不在而在
此下手也李子曰補格物章。贅耶。師曰。誠意章毋自
欺句。正以好惡二者。貞夫一也。人能於心幾初動處。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毫無自欺。如此致知。始是真知。
始是無妄。蓋欺亦自欺也。慊亦自慊也。此自字。豈非
慎獨之意。誠不可揜哉。下節說小人閒居為不善。見
君子然後厭然。知此厭然。即是良知逼露。自不可欺。
一提醒其良知。使無所逃。詎必十目十手之指視而
後謂之嚴乎。因此好惡。徹上下左右前後之矩。治巳
治人。隨處見天則矣。真正力行。故曰良能。正所以成
此知之分量也。德潤身。心廣體胖。不悟其本誠而能
之乎。鶴巖諸子云。經生家。平日循事境而忘自心。今
日披慎獨之幾微矣。壽復問致中和一節。師曰會得
道也者三字麼。壽曰不會。師顧鶴巖曰。既不會道為
何物。如何會中和致位育乎。自陽明近溪諸公過去
此脈遂衰。山野不惜心力。必欲扶起堯舜孔顏之心
傳於天下。後世。抱斯志巳久因無講求斯道者。常覺
伊人可懷。今日諸公叩問。是空谷足音矣。試略拈之。
一部中庸大旨。全在性道教三句。性雖本自天命。而
實在人心之能率天命者是道。此道若人人能率。則
何用教為因有不能率此天命之性者。故聖人立此
率性之教。而為修道之宗旨也。故教者教天下以當
然之則也。然不從修道來。則異端曲學。皆足以亂世。
故云率性然後謂之道。性者天人合一之理也。然不
從天命來。則可善可惡。皆足以誣天。故云天命然後
謂之性。率修者即率修此性中之道教也。故次節直
[031-0780a]
頂道說觀也者二字。要人知得此道是率性而來者。
即此就是天命。既認得是天命。則如時行物生。何須
臾可離須知可離即非率性也。道之發端。不在睹聞
而在不睹不聞此幾微處舉步一錯。則千里萬里俱
錯。而戒懼又在不睹不聞之先。所以說隱者見之幾。
微者顯之幾非有慎獨工夫。向此睹聞聲色之絕待
處省察。何以成此率。修而不失性之功用哉。子思恐
人落於有無兩邊。故特拈出喜怒哀樂未發。與發皆
中節。使人體訒。不是率情。乃是率性。性即是中。率之
即和。中是天命之公正。和是流行之無乖。大本者是
寂然不動之地。達道者是感而遂通之途。人果能致
此中和。必要在不睹不聞處以慎其獨而天地於此
位。萬物於此育矣。又何更有無忌憚。為自誤誤人之
道哉須知此理不必別尋註腳。只於本文逐章看去。
一一皆有印證諸公不信。還請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發明杖人之學庸宗旨矣。眾禮而退。弟子大年李延
壽謹紀。


大契曰生平不剖之疑甚多。即如坑長平六十萬卒。
夫六十萬卒未必盡犯可死之罪。而慘酷若此。豈長
平眾生之業報耶。抑坑之者種毒自有毒。發時耶。師
云當兩軍對壘之時存亡呼吸。非彼即此。得勝為強。
不勝者死雖有冤對。然此中非如故殺者之利害也
昔關公未嘗不斬將搴旗。特以其義膽忠肝。照耀古
今。就中生殺之機。固有別耳。如人誤傷一蟻穴百萬
生靈。與一人無故取一蟻殺之者。其罪輕重何如。所
謂行一不義殺一不辜。雖有天下不為者。慎此殺機
也。此機弗動。自然不殺無辜。此機妄動。自然殘害不
顧。是六十萬卒。以動殺機而獲殺報也。坑之者亦以
動殺機而自種毒也。大聖賢無死地。固不為人所殺。
大奸雄惡貫未即滿。亦不即為人所殺。今無孔子微
[031-0780b]
服過宋之幾先自居於福地。又無曹瞞敬禮關公之
智獲效於華容。徒蠢蠢發機自作自受。造化雖善。亦
無如之何矣。師言未終。而諸弟子當下生生之心油
然以出。即師亦以此問為可挽回殺運有足補世教
云。


大全曰大慧語錄有云天命之謂性。清淨法身也。率
性之謂道圓滿報身也修道之謂教。千百億化身也
不識此等意義可以互相發明耶。師曰此三配玅矣
然且未盡。今日詳言之可乎。天命句。是本來常住法
身。即正因佛性實相般若不屬修證而成者是也。率
性句。是自性現量之德。即了因佛性。觀照般若。不起
染污之妄是也。修道句。是日用常行之事。即緣因佛
性文字般若。不墮迷執之途是也蓋性學絕傳。繼往
開來全恃有教。但所貴乎教者。在於以修道教人耳。
諸子百家非不自云立教而刑名法術。去道滋遠。是
自誤誤人也豈得謂之修道之教乎。所謂道者何即
率吾人固然之性是也。率之而中其秩序之天則。為
君子中庸不修而以偏詞抹摋中節。則為小人反中
庸。譬之太極盤中。金鍼對合。六十四卦皆安其位鍼
若一差。六十四卦盡移矣雖然。群儒論性。幾成聚訟
故歸其原於天命。而善惡并善惡混諸議總無參入
處。後章於穆不巳。便註此句。於穆者即天也。不巳者
即命也。其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即至誠是也。常
住真性原不斷絕。即無息是也教以當然而歸於自
然行乎歷然而信其天然。三性即一性之本始也佛
性即我性之靈覺也。行無事。必有事。無然畔援。無然
欣羡。何處容計較造作心哉。如或紗縠請從此格。


大󵊮曰中庸三句既窮極義理之精微矣。別傳之明
心見性。敢望慈言一暢發之。師曰。且作幾箇圈圈可
乎第一圈性第二圈心第三圈命第四圈身第五圈
[031-0780c]
世性寂然不動玅淨圓明原無色相可名。心為源頭
之地。源頭而善。則生機流於命定慧見於身。種種福
緣。便自成一善世界矣源頭而惡則殺機流於命。凶
殘見於身。種種禍胎。便自成一惡世界矣幾者靜動
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譬之天子端拱未發念時是
先天未兆也。忽發念用某命為六部官是先天造命
命巳下。則落後天之數也。六部命下。便各自盡其職
業。雖有兼才。不敢代庖。蓋此幾一慎。良知惺惺便見
自性。即成佛矣。若此幾不慎。迷卻良知。便不見自性。
即墮迷途矣。是善者得福。皆因心造。必不能以惡人
而代享善人之福也。即有禍。亦福也惡者得禍。亦因
心造。必不能以善人而代罹惡人之禍也。即有福。亦
禍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繫傳舉中孚言應違。可
弗慎乎。夫物格知至者當處歷然。當處寂然。所謂先
天。後天。大本。差等。斷非判若兩橛也。猶執首上安首
之綴旒乎哉。直須神明其故。處處見其則焉。質俟不
惑。易不欺人。明矣。貴知有者。自願窮盡。總在各人自
巳。格皆備之物。見大公之性。中隨時之節。勿作口頭
禪例聽過也。少坐。因作以示之。眾復愕然。師曰。此
處不能現前。仍是口頭漉漉空過矣。鑄鏡磨鏡。如何
可忽。眾益惕然。


桐城弟子大全左國林謹紀
[031-078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