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52 祖庭事苑-宋-善卿 (master)


祖庭事苑卷第八
睦庵 善卿 編正


●十玄談




叢林所行十玄談皆無序引。思曩游廬阜。得其
序於同安影堂。今錄之。云。夫玄談妙句。逈出三乘。
既不混緣。亦非獨立。當臺應用。如朗月以晶空。轉
影泯機。似明珠而隱海。且學徒有等。妙理無窮。達
事者稀。迷源者眾。森羅萬象。物物上明。或即理事
雙祛。名言俱喪。是以殷勤指月。莫錯端倪。不迷透
水之鍼。可付開拳之寶。略序微言。以彰事理。


辨題目
竊觀十玄談所作題目。不無深旨。而後人
輙自刪改。盖由不知當時命題製作之由。妄建私
意。良可歎也。而傳燈又復削去祖意.轉位二題。所
幸者。後之四首不失舊目。若夫不明祖意。何由得
造玄機。果未回機。安能轉位。此傳燈之誤也。而又
近世題目。全不與頌意相符。學者宜自攷之。


立題
一.心印。二.祖意。三.玄機。四.異塵。五.佛教。六.還
鄉曲。七.破還鄉曲。八.回機。九.轉位歸。十.止位前。


心印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
性成佛。


三賢十聖
華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為賢。十地為
聖。妙覺為佛。十聖者。即十地聖人。一.歡喜。二.離垢。
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見前。七.遠行。八.不動。九.
善慧。十.法雲。
涅槃云。菩薩位階十地。尚不能了了
[008-0425a]
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邪。譬如醉
人欲涉遠路。蒙籠見道。十地菩薩於如來知見少
分。亦復如是。


尚未那能
叢林商搉。往往謂行布差殊。語言顛錯。
殊不知作句有聲律。命意無漸次。如斷句云莫問
西來及與東是也。雖然。愚讀至此。未甞無惑焉。頃
游京師。俄於檀越劉氏書府中得故本禪錄。書尾
有十玄談。而不見序引。其第二章曰。三賢固未明
斯旨。十聖那能達此宗。予得此句。渙然冰釋。方知
後人傳寫之誤。


三乘
一.聲聞。二.緣覺。三.菩薩。


次第演
佛初成道。三七日思惟巳。便往仙苑及諸
住處。十二年間說諸有為法。緣生.無我然猶未說。
然無我理名初時教。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經是矣。
次依諸徧計所執。說諸法空。然於依它圓成猶未
說。有名為空教。次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
教。即深密等經是矣。次開示一切眾生如來知見。
會三乘為一乘。會權歸實。名同歸教。即法華經是
矣。臨入涅槃。說一切眾生乃至闡提皆有佛性。凡
是有心。定當作佛。常樂我淨。名常教。即大涅槃經
是矣。


龍宮
按華嚴䟽。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入龍
宮。見華嚴大經。凡有三本。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
遂誦出下本。流於天竺。此土晉譯成五十卷。唐譯
[008-0425b]
成八十卷。然於下本四十八品。止有三十九品。餘
九品未至此土。


滿字
梵書製文有半字.滿字者。字義未足。方有半
偏。猶漢文月字虧其傍也。理既究竟。文義圓滿。猶
漢文日字滿而實也。半字惡義。以譬煩惱。滿字善
義。以譬常住。又半字為體。如漢言字。滿字為體。如
漢語字。兩合即滿之例也。言字單立即半字例也。
半字雖單。為滿根本。緣其半字而成滿字。譬凡夫
無明為因。而得常住。因字製義。皆此類也。


鶴樹
世尊臨般涅槃。其娑羅林垂覆寶牀。時即慘
然變白。猶如白鶴。故曰鶴樹。


終談
涅槃捃拾殘機。為眾經之殿後。故曰終談。


優鉢羅
此云黛華。又曰青蓮花。此華葉似梨。而果
大如拳。其味甘。無華而結子。亦有華而難值。故經
中以喻希有者也。


●釋名讖辨



七佛
傳燈敘七佛。引長阿含偈及雲黃故事。斷自
七佛。而下文意粗略。未能通曉。如增一阿含四十
二云。阿難白佛言。如來亦說過去恒沙諸佛取滅
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恒沙諸佛方便來者。如來何
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佛告阿難。
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恒沙
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之徒亦當記七佛
之本末。若師子膺如來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
[008-0425c]
末。若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
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
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世時。亦當
記釋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
爾。
又圭峯密禪師答裴拾遺云。若據真諦。本絕名
數。一猶不存。何言六七。今約俗諦。有其所表。如國
立七廟。七月而葬。喪服七代。福資七七。道釋皆同。
經說七佛持念遍數壇場。物色作法方便三遶。請
僧之限皆止於七。過則二七.三七。乃至七七。不止
於六。不至八九。順世生信。何所疑焉。然圭峯之說
雖冥合世諦。亦未能必信於後人。故引此經以為
證焉。


傳燈
般若四百八云。大者善現謂舍利子言。諸佛
弟子凡有所說。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
子。如來為它宣說法要。與諸法性常不相違。諸佛
弟子依所說法。精勤修學。證法實性。由是為它有
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


祖師
涅槃云。復至它方有諸煩惱毒箭之處。示見
作祖為其療治。又期城太守楊衒之禮問達磨大
師云。西土五天竺國。師承為祖。其道如何。曰。明佛
心宗。寸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復成偈曰。亦
不觀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
賢。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
度。不與凡聖同纏。超然名之曰祖。
[008-0426a]


禪師
善住意天字所問經。天子問文殊師利。何等
比丘得名禪師。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
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不
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後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
悉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名禪師。
無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無所得。彼無憶念。
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故名禪
師。


長老
今禪宗住持之者。必呼長老。正取長阿含經
有三長老中。所謂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之人。以訓
領學者。


祖偈飜譯
禹門太守楊衒之名系記略云。東魏興
和年中。高僧雲啟往西域求法。至龜茲。會天竺三
藏那連耶舍欲傳法至東夏。雲啟曰。東夏佛法未
振。宜且留此。耶舍遂出祖師傳法偈梵文與啟飜
譯。既而啟游印土。耶舍乃將新譯華言祖偈至于
西魏。值時多事。乃入高齊。齊文宣帝延居石窟寺。
以齊方受東魏禪。未暇飜譯。耶舍乃將龜茲所譯
祖偈授于居士萬天懿。天懿聞魏有西域三藏吉
迦夜.昭玄寺沙門曇曜所譯付法藏傳缺於佛祖
傳法偈。遂寫本進于魏。梁簡文帝聞魏有本。乃遣
使劉玄運往魏。傳歸建康。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慧
炬同西竺勝持三藏編入寶林傳。雲啟。一名曇啟。
龜茲。或云屈隨。音丘茲。禪。音繕。
[008-0426b]


註祖師讖
諸祖讖偈自雲啟飜譯。編於智炬寶林
傳。編二十八首。般若多羅十一.那連耶舍一十三.
竺大力一.誌公一.達磨一.六祖一。雖錄于傳。而罕
知其由。或聞仰山箋註頗詳。竟不獲見。
晚於雲門
曜禪師錄中。得曜所註十八首。般若多羅止有三
首見註。今并錄于後。禪師諱重曜。嗣天台韶國師。
名振當時。為錢氏禮重。其讖註手澤尚存。今閟于
會稽雲門雍熈之影堂云。


般若多羅
昔在天竺授達五不偈一十一首。見註
者三。
其一曰。


路行跨水忽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
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此讖達摩西來始終之事。達
摩始來見梁武帝。帝名衍。衍从行。从水。故云路行
跨水。帝既不契。祖師遂有洛陽之游。故云逢羊。羊。
陽聲相近也。祖師不欲人知其行。是夜航葦西邁。
故曰暗渡江也。祖師西來。見梁.魏二帝。此言日下
雙象馬也。九年面壁於少林。故曰二株嫩桂也。久。
九聲之近也。
其二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粒
米。供養十方羅漢僧
此讖馬大師得法於讓和上
之緣。無別路。其道一也。故馬大師名道一。兒孫。嗣
子也。脚下行。所謂一馬駒子踏殺天下人也。金雞
銜米。以讓和上金州人。雞知時而鳴。以覺未寤。羅
漢僧。馬祖生漢州之什仿縣。受讓師法食之供。

[008-0426c]
三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毒龍生武
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此讖周武帝名邕。破滅佛教。
至庚子興復。故云小鼠。寂寞。謂邕也。


未見註八首
其一曰。路上忽逢深處水。等閑見虎
又逢猪。小小牛兒雖有角。青谿龍出總須輸。
其二
曰。八月商尊飛有聲。巨福來群鳥不驚。懷抱一雞
來赴會。手把龍蛇在兩楹。
其三曰。寄公席脫權時
脫。蚊子之蟲慚小形。東海象歸披右服。二處蒙恩
總不輕。
其四曰。日月並行君不動。郎無冠干上山
行。更惠一峯添翠岫。王教人識始知名。
其五曰。高
嶺逢人又脫衣。小蛇雖毒不能為。可中井底看天
近。小小沙彌善大機。
其六曰。大浪雖高不足知。百
年凡木長乾枝。一鳥南飛却歸北。二人東往却還
西。
其七曰。可憐明月獨當天。四箇龍兒各自遷。東
西南北奔波去。日頭平上照無邊。
其八曰。鳥來上
高堂欲興。白雲入地色還青。天上金龍日月明。東
陽海水清不清。
首捧朱輪重復輕。雖無心眼轉惺
惺。不見耳目善觀聽。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
但驗名。意尋書卷錯開經。口談恩幸心無情。或去
或來身不停。


耶舍
那連耶舍。作讖偈一十三首。授五戒優婆塞
萬大懿。其一曰。


尊勝藏今古。無肱又有肱。龍來方受寶。奉物復嫌名
[008-0427a]


此偈讖二祖也。尊持勝事。今古自藏。遇大聖人。即
能發見。祖既斷左臂以求法。即達摩大師有股肱
矣。龍象西來。即可祖獲法寶之日。奉物。即易名慧
可。嫌名。神光不足道也。其二曰。


初首不稱名。風狂又有聲。人來不喜見。白寶初平平


此偈讖三祖也。師初以白衣謁二祖。竟不稱名氏。
示有風疾。來繼祖位。人所不喜。以赤頭璨名之。白
寶。師名僧璨也。初平平。師雖巳傳二祖之道。初不
顯赫。巳當周武滅教之時也。其三曰。


起自求無礙。師言我勿繩。路上逢僧禮。脚下六枝生


此讖四祖也。祖初見三祖。即求解脫法。謂無礙法
也。三祖云誰縛汝。即勿繩也。路上。道也。逢僧禮。信
也。師名道信。脚下六枝生。四祖之下旁生一枝。相
繼六世。即牛頭嬾融也。其四曰。


三四全無我。隔水受心燈。尊號過諸量。從嗔不起憎


此讖五祖也。三四。七也。師七歲見四祖。問答相契。
達無生無我之法。隔水。謂四祖所居隔一水之間。
心燈。所傳法炬也。尊號。佛也。過諸量。祖也。不起憎。
師名弘忍也。其五曰。


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書四句偈。將對瑞田人


此讖六祖也。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師名慧能
也。四句偈。對北秀作頌。因以傳衣。瑞田。即神秀也。
其六曰。


心裏能藏事。說向漢江濵。湖波探一月。將照二三人
[008-0427b]


此讖南嶽讓和上。心裏藏事。懷讓也。漢江濵。弟子
馬祖生漢州。探一月。謂師於曹溪𦘕月也。二三人。
師甞謂門人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常浩得吾眉。
善威儀。智達得吾眼。善顧盼。坦然得吾耳。善聽理。
神照得吾鼻。善知氣。嚴峻得吾舌。善談說。道一得
吾心。善古今。其七曰。


領得珍勤語。离鄉日日敷。移梁來近路。余氣脚下途


此讖馬祖也。珍勤。謂得讓師法寶。勤而受用。有本
作彌勒語。非也。离卿。南也。日日。昌也。馬祖闡化於
南昌。有本作日月。非也。移梁。度人也。來近路。被洪
州連帥路嗣恭之請。入城說法也。余氣。我息也。言
傳法之子息。猶我而行天下也。其八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此讖北宗神秀也。艮地。東北也。神秀於五祖下。別
出一枝於北京。通尊。國賜大通之號也。媚亦。秀也。
三九。秀下相承。凡一十二人。足下。五祖下也。一毛
分。號北宗也。其九曰。


靈集媿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無氣味。石上立功勳


此讖荷澤神會也。靈集。荷澤之舊名。天恩。荷澤也。
二六。即神會門弟子十二人也。法中無氣味。所謂
知解宗師也。石上立功勳者。盖當時有北秀弟子
普寂。說法盛於京都。倚恃勢位。謂神會邪法惑眾。
義當擯逐。會因有南陽之行。寂乃毀能大師豐碑。
別竪神秀行狀。為傳法六祖。寂自為七祖。至天寶
[008-0427c]
五年。侍郎宋融知其前非。復奏請召會歸洛居荷
澤寺。却毀秀碑。竪六祖石刻。其十曰。


本是大蟲男。回成師子談。官家封馬領。同詳三十三


此讖印宗和上。本講經論。為教之虎。晚參心宗。為
師子兒。官家封。印也。馬領。宗也。三十三。華梵祖師
下自六祖。凡三十三人。印宗嗣六祖也。其十一。


九女出人倫。八箇絕婚姻。朽牀添六脚。心祖眾中尊


此讖嵩山老安和上。九女。少室也。嵩少安所居也。
八女。為安字。朽牀。老安也。六脚。安之甚也。眾中尊。
則天禮安為國師也。其十二。


走戊與朝鄰。鳼烏子出身。二天雖有感。三化寂無塵


此天忠國師。走戊。六師越人也。朝鄰。東二也。鳼鳥。
即鵞州也。越之諸暨。昔號鵞州。國師出身處也。二
天。肅宗.代宗二帝興敬也。三化。第三次問大耳三
藏。老僧在甚麼處。三藏茫然。是寂無塵也。戊。王伐
切。鳼。三云切。其十三。


說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山若除其草。三四繼門修


此讖石頭希遷和上也。說少。希也。何曾少。道付於
斯人也。言流。遷也。又不流。希遷也。山除草。石頭也。
三四繼門修。未詳。
右十三頌即那連耶舍之讖。


達摩
一首。授期城太守楊衒之。以讖服毒之緣。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鏁。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謂流支.光統密毒於吾。所以致九十也。


竺大力
一首。讖吳主孫權帝祚。
[008-0428a]


青宵喫飯。雲間鬬走。十二二年。逢猪閉口
青宵喫
飯。天口也。口天為吳。雲間鬬走。各爭天下。十二二
年。止有十四之數。逢猪閉口。至亥年絕也。


誌公一首
仰觀雨扇。低腰捻鉤。九烏射盡。唯有一
頭。
至則不至。要假須刀。逢龍不住。遇水即逃。
此讖
未見註。


辨楞伽經
寶林傳.傳燈錄。皆謂達磨以楞伽四卷之
經傳於學者。何得禪宗謂之教外別傳。答。此盖慧
炬編修之率略。後人看閱之不審也。傳燈。達摩謂
學者曰。吾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盖方便逗接初機。令其生信爾。故馬祖示眾曰。達
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一心之法。令汝
等開悟。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
自信此一心之法各自有之。故楞伽云。佛語心為
宗。無門為法門。
夫是豈可祖師專以一經遞相傳
授。此後人看閱之不審也。又況此經伹覺大慧等。
談佛性義。意激發二乘。令舍小慕大。安足為祖門
之要道邪。此經即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䟦陀
羅之所譯也。豈可宋經而反使梁菩提達磨持來。
以此攷之。謬妄之論。不待攷而自破矣。


●語緣



禪家流聲前體道。豈涉言詮。然古人接物應機。不
無兼帶。聊出數緣。以示來學。


阿閦國
總持尼所證語緣。摩訶般若二十二云。佛
[008-0428b]
於大眾前而現神足變化。一切大眾皆見阿閦佛
國種種功德成就。佛攝神足。皆不復見。不與眼作
對。佛告阿難。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作對。法法不
相是。法法不相知。如阿閦佛國亦如是。何以故。一
切法無知無見.無作無動.不可捉不可思議。如幻
人無受.無覺.無真實。菩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
蜜。亦不著諸法。
○總持。號也。諱明練。梁武之女。事
達磨為弟子。悟道示滅。塔云少林五里許。事具褚
詢望所寫塔碑。


彌勒說法
西域記曰。無著菩薩與弟世親.弟子師
子覺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
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其後師子覺先捨壽。
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
命。無著於初夜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忽空中大
明。有一天仙乘空而下。即進階庭禮無著足。著云。
爾來何暮。分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天
慈氏內眾蓮花中。蓮花才開。慈氏曰。善來廣慧。善
來廣慧。旋遶才周。便來報命。無著曰。師子覺者。今
在何處。曰。我旋遶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
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曰。慈氏何相。演說何
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
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猒。


賓頭盧見佛
雜阿含云。無憂王集諸聖眾。問佛如
何。賓頭羅漢以手舉眉。語王曰。佛如金山。巍巍堂
[008-0428c]
堂。難可名也。


多子塔
青蓮目顧視迦葉處也。辟支論曰。王舍城
大長者。財當無量。生育男女各三十人。適化游觀。
到一林間。見人斫於大樹。枝柯條葉繁美茂盛。使
多象挽不能令出。次斫一小樹。無諸枝柯。一人獨
挽都無滯㝵。
見是事巳。即說偈言。我見伐大樹。枝
葉極繁多。稠林相鈎挂。無由可得出。世間亦如是。
男女諸眷屬。愛增繫縛心。於生死稠林。不可得解
脫。小樹無枝柯。稠林不能㝵。觀彼覺悟我。斷絕於
親愛。於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脫。即於彼處得辟支
佛。以至現通入滅。時諸眷屬為造塔廟。時人因名
多子塔。


信位行位
傳燈。信位即得。行位即未。
金剛三昧經。
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
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捨離妄心。
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思位。思者觀
諸境界。唯是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
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
位。修者常起能起。起同時故。先以智導。排諸障難。
出離盖纏。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所捨。極
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
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
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虗空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
所。是至如來。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
[008-0429a]
生。從本來處。


長養聖胎
仁王護國經。佛言。善男子。初伏忍位起
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恒河沙眾生。見佛
法僧於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
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回回心。具此十心而能少
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
養心為聖胎故。


赤縣神洲
達磨初觀赤縣神洲。有大乘種氣立世。
毗曇藏二云。四大洲各有八洲圍繞。南八洲曰牛
洲.羊洲.椰子洲.寶洲.猴洲.象洲.女洲.神洲。
張衡慮
圖云。崑崙東有赤縣之州。風雨有時。寒暑有節。苟
非此土。南則多暑。北則多寒。西則多陰。故聖王不
處焉。
又史記鄒衍著書云。中國於天下八十一分
居其一分耳。中國名赤縣。內有九州。禹之敘九州
是也。


師子咬人
大般若論云。有擲塊於犬。犬逐塊也。塊
終不止。有擲於師子。師子逐人。其塊自止。


為蛇𦘕足
戰國䇿曰。昭陽適楚伐齊。齊王使陳軫
見昭陽。曰。臣切譬。楚王有祀者。賜其舍人酒一巵。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𦘕
蛇。蛇先成者飲。有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乃右手持
杯曰。吾能為之足。未成者奪其巵曰。蛇固無足。今
伐齊。乃為蛇𦘕足耳。


入水見長人
見雲門錄下。
[008-0429b]


看樓打樓
見八方珠王集王漏。


紀信詐降
項羽急攻紫陽。漢王甚患之。將軍紀信
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於是陳平夜出女
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
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
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羽見紀信。漢王
安在。曰。巳出去矣。羽怒亨紀信。


李廣上霸橋
廣自匈奴生得至漢。當斬。贖為庶人。
居藍田南山中射獵。甞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
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
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上廣宿亭下。
居無何。匈奴入。天子乃召拜廣為北平大守。廣請
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二鼠侵藤
賓頭盧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云。我今為
王略說譬喻。王至心聽。昔日有人行在曠路。逢大
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
尋樹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牙齧樹根。此井
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龍。
旁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
蜜三兩滴墮其口中。于時動樹敲壞蜂窠。眾蜂散
飛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燒樹。大王。當知彼人
苦惱不可稱計。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大王。
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於無
常。井喻於人身。根喻於人命。白黑鼠者喻於晝夜。
[008-0429c]
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
五慾。眾蜂喻惡覺。野火燒者喻其老邁。下有三毒
龍喻其死去墮三惡道。是故當知慾味甚少。苦患
甚多。


蚌含明月
月望則蚌蛤實。餘時則虗。故選曰。蚌蛤
珠胎。與月虧全。


兔子懷胎
論衡云。兔䑛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而
出。一說北人捕兔。剝其皮毛。資用為筆。常同中秋
月夜。如無雲翳。則其年多兔矣。云兔向月有孕。


弓落醆
晉樂廣。字彥輔。善談論。群賢美之曰。此人
如水鏡。見之瑩然。若坡雲霧覩青天也。
甞有親客。
久聞不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
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壁
上有角弓。漆𦘕作蛇。廣杯中即角影也。復置酒於
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曰。所見如初。廣乃
告其所以。客意豁然意解。沈痾頓愈。故借用此緣
答疑不疑問。


秦無人
春秋.文傳十三年。秦大夫繞朝謂土會曰。
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爾。


華表柱
古今注曰。堯設誹謗之木。即華表也。以橫
木交柱頭。如華形。如桔槹。大路交衢悉設焉。或謂
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亦表識衢路。秦乃除之。至後
漢重修。


木鶴飛
搜神記云。遼犬城門外有華表柱。忽有一
[008-0430a]
白鶴集頭。時有一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去空
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來歸。城
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遂沖天而上。今
人以木肖之。以置於杵上。


金雞鳴
見懷禪師前錄。


●雜志



志。記也。積記其事。故曰雜志。如世書.律歷.食貨.五
行皆有志也。


宗門
謂三學者莫不宗於此門。故謂之宗門。正宗
記略云。古者謂禪門為宗門。亦龍木祖師之意爾。
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但
其所謂宗門之意義者。散在眾經。隱覆故今。未如
章章見于天下也。大凡其人預吾教者。盡當務此
秘密極證。乃為之正見。涅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
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能為汝等作大依止。是豈
非謂而今而後皆可依止於迦葉無上妙微密法
而為之正乎。出世者。乃據是妙心密語。以為後之
明證也。若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者。其
旨亦在大聖人之遺意。以妙微密法為其教之大
宗也。欲世世三學之者。資之以為其入道之印驗
標正。乃知古者命吾禪門謂之宗門。而尊於教迹
之外殊是也。


禪居
自達磨來梁。隱居魏地。六祖相繼至於大寂
之世。凡二百五十餘年。未有禪居。法州百丈大智
[008-0430b]
禪師懷海方且剏意。不拘大小乘。折中於經律法。
以設制範。堂布長牀。為禪宴食息之具。高橫椸架。
置巾單缾鉢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親屬受。
當代為尊行。普請法。上下均力。置諸寮務。各有司
存。齊粥二時。賓主均徧。示法食之平等也。
後世各
隨所宜。別立規式。嗚呼。禪居之設。其益殊甚。今當
代主者。果不能遵守而自為已利。誠何心哉。誠何
心哉。椸。音移。屏。音餅。


住持
子潛子云。教謂住持者。何謂也。住持也者。謂
藉人持其法。使之求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
法之具也。僧園物務者。持法之資也。法也者。大聖
人之道也。資與具。待其人而後舉。善其具而不善
其資不可也。善其資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
以持而住之也。昔靈山住持以大迦葉統之。竹林
住持以身子尸之。故聖人之教盛。聖人之法長存。
聖人既隱。其世數相失茫然久乎。吾人儌倖。乃以
住持名之.勢之.利之。天下相習沓焉。紛然幾乎成
風成俗也。聖人不復出。孰為正之。外衛者。不視不
擇。欲吾聖人之風不衰。望聖人之法益昌。不可得
也。悲夫。吾何望也。


開堂
開堂迺譯經院之儀式。每歲誕節。必譯新經
上進。祝一人之壽。前兩月。二府皆集。以觀飜譯。謂
之開堂。前一月。譯經使.潤文官又集。以進新經。謂
之開堂。今宗門命長老住持演法之初。亦以謂之
[008-0430c]
開堂者。謂演佛祖正法眼藏。上祝天筭。又以為四
海生靈之福。是亦謂之開堂也。


拈香
世典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曰大車無
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是以釋氏之作佛事。
未甞不以拈香為先者。是所以記香而表信。經曰。
信是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此其意也。

開堂長老必親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
行之道。其外衛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雙資。必圖
報於此日。豈偶然乎。然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
瓣。皮莧切。瓜辨也。以香似之。故稱焉。或作𤖭。步還
切。片也。後世相襲。皆為此言。何必爾也。當云一片.
一炷。庶免薄俗之譏。


白椎
世尊律儀。欲辨佛事。必先秉白。為穆眾之法
也。今宗門白椎。必命知法尊宿以當其任。長老才
據座巳。而秉白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長老
觀機。法會酬唱既終。復秉白曰。諦觀法王法。法王
法如是。此蓋先德之真規。皆不失佛意。且見叢林
多舉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或謂徧閱藏乘。不見其
緣。然秉白儀範既出聖製。復何區區求文殊之說。
以恣無益之論耶。


上堂
或問。每質諸佛經。所集四眾。未甞不坐。今禪
門上堂。必立而聽法。何謂也。曰。此百丈禪師之深
意也。且佛會說法。四眾雲萃。所說法義。不局性相。
所會時節。未知久暫。今禪門自佛教東流後六百
[008-0431a]
年。達摩祖師方至漢地。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
人心。見性成佛。所接學者俾於一言之下頓證無
生。所聚之眾非久而暫。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
上堂升座。主事.徒眾鴈立側聆。賓主問醻。激揚宗
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入室參問
祖師傳云。五祖大師至夜密令侍者於
碓坊召盧行者入室。遂傳衣法。
又法華云。著如來
衣。入如來室。
阿含經云。佛告苾蒭。吾欲兩月宴坐。
汝等不須參問。唯除送食及灑地時可至。於此應
知佛祖當時有入室參問之儀也。


巡寮
僧祇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桉行僧房。一.
恐弟子著有為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為
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觀佛威儀庠序。生歡喜故。
禪門巡寮。正擬大聖之遺範。今天下率叢林為師
匠者。莫不遵依此式。


小參
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
參。非時說法謂之小參。夫是皆以謂之參者。何乎。
曰。參之為言其廣且大矣。謂幽顯皆集。神龍並臻。
既無間於聖凡。豈輒分於僧俗。是以謂之參也。其
主法者。以平等一心。應勤植萬類。令法久住。豈曰
小補。或以小參為家訓。愚未之前聞。


首座
即古之上座也。梵語悉替那。此云上座。此有
三焉。集異足毗曇曰。一.生年為耆年。二.世俗財名
與貴族。三.先受戒及證道果。古今立此位。皆取其
[008-0431b]
年德幹局者充之。今禪門所謂首座者。即其人也。
必擇其已事巳辨。眾所服從。德業兼備者充之。


監寺
僧史曰。知事三綱者。若網罟之巨繩。提之則
百目正矣。梵語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之監寺也。
詳其寺主。起於東漢白馬也。寺既爰處。人必主之。
于時雖無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東晉以來。
此職方盛。今吾禪門有內外知事。以監寺為首者。
盖相㳂襲而然也
大集等經云。僧物難掌。佛法無
主。我聽二種人掌三寶物。一.阿羅漢。二.須陀洹。所
以爾者。諸餘比丘皆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
為知事也。更復二種。一.能持淨戒。識知業報者。二.
畏後世罪。有諸慚愧者。今吾禪門必擇心通法道
而不著諸有。身忘利養者。以掌僧務。此先德之遺
意也。


維那
寄歸傳云華梵兼舉也。維。是綱維。華言也。那。
是略梵語。𠜂去羯磨陀三字。此云悅眾也。又十誦
云。以僧坊中無人知時。限唱時至。及打楗椎。又無
人塗治掃灑講堂.食處。無人相續鋪牀。眾亂時無
人彈指等。佛令立維那。又聲論飜為次第。謂知事
之次第者也。今禪門令掌僧藉及表白等事。必選
當材。


典座
桉僧史。謂典主牀座九事。今舉一色以攝之。
迺通典雜事也。今禪門相㳂以立此名耳。


直歲
桉僧史。謂直一年之務。故立此職。今禪門雖
[008-0431c]
不止定歲時。立名亦法於古制也。


辨服色
禪家所服黲衣。按寶林傳。達摩所傳屈眴
衣。此云第一布。正青黑色。盖祖其先制也。律本無
文。或多譏譭。然梵語迦沙。此云不正色。且佛制毀
形壞色。固欲異俗而有慚媿。今之黲色。俗所不用。
又非正色。道人服之正得其宜。且林下禪人既遠
城市。染衣猶難。黲淡之色不繁不費。又從其簡也。


如誠法師云。律有三種壞色。謂青.黑.木蘭。鈔云。青
謂銅青。黑謂雜泥。木蘭即樹皮。注云。此說壞雜衣
之色。今云染色。亦無出此三也。今詳禪僧多著黑
黲衣若染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攝緣用墨靛與
雜泥不遠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攝以
用銅青板緣雜墨染故。正符律意。安得謂之無文
邪。
西方服色。佛滅後亦隨部類不同。有部博通敏
智。道利法化。應著絳色衣。經部奉持重戒。斷當法
律。應著皂衣。上座部精勤奉決。承護眾生。應著木
蘭色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玄理。可著青色
衣。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敷演義理。應著黃色衣。


僧史云。後梁有慧朗法師服青衲。誌公預記云。興
皇寺當有青衣開士廣行大乘。至朗。果符其言。唐
末。豫章有觀音禪師。見南方禪客多搭白納。常以
瓿器盛染色。勸令染之。今天下皆謂觀音衲也。近
有衣白色者。失之太甚。佛記迦沙變白不受染色。
此得非是乎。或有識如法眾生奪之而壞其色。真
[008-0432a]
謂有力之勝士也。
今長老披絳色大衣。世謂紅綃。
及碧色衣。乃西方道人多被此服。如西域記云。商
那和修九條衣。絳赤色。入滅時。以智願力。留待遺
法盡方壞。奘云。今巳少有損。詳此傳法大士所被
絳色衣。乃紹傳授之風。所謂法衣者。如法之衣也。
碧色衣者。或謂則天甞取曹溪衣入內供養。以碧
絹𧙿之。故後世當位者尚之。
又法眼傳通記云。衲
衣。或青絹者。或貼相者。始於唐肅宗詔南陽國師
入內。衲衣損壞。宮嬪以青絹幫紫絹貼相。國師多
著。由此相承矣。靛。音殿。以藍染也。瓿。蒲口切。小[賏/几@冰-水]
也。


辨制衣
世尊制比丘畜六物。其三皆衣也。一.安陀
會。二.鬱多羅僧。三.僧伽梨。僧伽梨。大衣也。自九條.
十一條.十三條。皆兩長一短。謂之下品。竊見禪人
多作九條衣。而不問長短之數。但取方整可觀。而
不顧佛制。良可悲也。
比又見作墨黲短回。此盖取
宣律師感通傳問天人黃瓊之說。其略曰。比見西
域僧來。多縫衣葉者何。答。此佛滅後二百年。北天
竺僧與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內衣葉中。
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門釋子衣藏刀刃。將欲害
王。因即撿獲。由是普誅一國比丘。時有耶舍羅漢。
令諸比丘權且縫合。為絕命難。此乃北方因事權
且立制。非佛所開。今有南方比丘。皆亦縫合。無識
者亦學縫之。黃瓊又曰。西國比丘披著迦沙。多不
[008-0432b]
齊整。諸離車子譏言。無有威儀。所披衣服。狀如婬
女。猶如象鼻。佛因此制上安鉤紐。又曰。今以衣角
達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不得令垂如上過也。宣
曰。子備聞雅論。前後憲章縱無此示。情或廣之。五
分律云。餘方為不清淨者。雖制不行。據此可依準
的。況復天人賜降。周統制開。恨知之晚也。
愚詳讀
宣公駕天人之說。為覼縷之論。意易其舊制。以衣
角達于左臂。置於左腋之下。嘻。借如正揲右角使
其不露。置其左臂之上。行於此方。何為不清淨邪。
又謂南方比丘縫合衣葉。有違佛制。以學之者為
無識。今以衣角置左腋之下。又豈得謂之佛制耶。
其學以從之者。必得為有識者乎。且耶舍之制縫
合衣葉。所以避絕命之難。又以見昔之存葉不為
置物而然也。雖縫之。盖未失為福田之相。今使挂
衣腋下。復何緣乎。置衣色於腋下。則援引雖制不
行之文以為準的。縫衣葉以防難。而餘方不為清
淨之言。豈不然乎。
唐玄嶷有言。天上人間境界全
別。非唯淨穢有異。諒亦言語不同。至於文字尚好。
是事懸隔。但方域之言。隨地改革。萬里之外。音音
不通。況在諸天。固殊聲韻。今禪人不問乎然與不
然。但取便於披挂。輒作此衣。何無識之甚邪。嶷。鄂
力切。


易挂子名
誠法師云。挂子。或呼絡子。此蓋先輩僧
始剏。後僧效之。又亡衣名。見挂絡在身故。因之稱
[008-0432c]
也。今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以相不如法。諸律
無名。幾為講流非之。予因讀根本百一羯磨第十
卷云。五條有三品。上者竪三肘橫五肘。下者減半。
二內名中。又佛言安陀會有二種。一者竪三肘橫
五肘。二者竪二肘橫四肘。此謂守持衣。最後之量
限。盖三輪。上盖臍。下揜膝。因詳。頗是今挂子之量。
若作之。但五幅一長一短。或襵或貼。呼安陀會。即
色謗。一切處著。合律無過。實勝空身矣。
予每觀此
說。益見法師之公議。而嗟乎叢林禪人凡所制作。
未甞取此為則。而又不更挂絡之名。復何意邪。世
典尚云必也正名。況釋氏乎。襵。音摺。


打包
毗柰耶雜事云。時有苾芻作三衣竟。置在肩
上。隨路而行。遂被汗霑并塵土汙。佛言。應以袋盛。
其袋可長三肘。闊一肘半。所置之衣。常用者在上。
非常用者在下。
今禪人腰囊雖裝束小異。亦乃承
佛之制。游方之人。束囊之時。亦當念佛祖遺德之
重。無自忽也。言肘者。準佛肘也。尺則用姬周尺為
準。人長八尺。佛長丈六。今言三肘。即六尺也。


行脚
行脚者。謂遠離鄉曲。脚行天下。脫情捐累。尋
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學無常師。徧歷為尚。善
財南求。常啼東請。盖先聖之求法也。永嘉所謂游
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豈不然邪。
中阿含
帝釋偈云。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目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往則無所求。啀無為為樂。又高僧慧
[008-0433a]
乘。事祖強為師。年十六。啟強曰。離家千里。猶名在
家沙門。請遠游都鄙。以廣見聞。強廼從之。夫是行
脚之利。豈不博哉。


挂錫
西域比丘。行必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
中。不得著地。必挂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處。故云
挂錫。二十五威儀。具錫杖經。


展坐具
僧史云。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
禮。後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敘暄
涼。又展猶再拜也。尊者還止之。由此只將展尼師
壇擬禮為禮之數。所謂蓌拜也。如此設恭。無廼太
簡乎。然隨方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今叢林尊宿亦
行此禮。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實為
倒置。往往輙謂一展即當二拜。不知據何而為此
言。所謂蓌者。詐也。卑以詐拜。而尊實答之。既重輕
之不分。使後世將何以為法邪。而今而後。慎勿言
答拜之禮。以取笑於傍觀。蓌。祖臥切。


鉢囊
佛在施鹿林中。有一苾蒭手擎鉢去。在路脚
跌。鉢墮遂破。因斯缺事。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
手擎其鉢。便以衣角褁鉢而去。廢亦同前。佛言。應
作鉢袋盛去。苾芻手携。招過如上。佛言。不應手持。
應可作襻。挂髆持行。若異此者。得非法罪。跌。音凸。
襻。普患切。


淨缾
四分律云。有比丘遇無水處。水或有蟲。渴殺。
佛知制戒。令持觸淨二缾。以護命故。
[008-0433b]


戒刀
根本雜事云。佛在室羅伐城。苾芻欲裁三衣。
便以手裂。衣財損壞。佛言。可刀子裁。六眾便以雜
寶飾之。加以太長。佛制。不聽。此是大刀。不是刀子。
汝等應知有三種刀子。謂大.中.小。大者可長六指。
小者四指。二內名中。其狀有二。一.如鳥羽曲。二.似
雞翎。不應尖直。
僧史云。比丘畜刀名戒者。盖佛不
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林故。草木尚戒。況其它
也。


拄杖
佛在鷲峯山。有老苾芻登山上下。脚跌倒地。
佛言。應畜拄杖。聞佛許巳。六眾即便以金銀雜綵
等物雕飾其杖。俗旅嫌賤。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
二種緣應畜拄杖。一.為老瘦無力。二.為病苦嬰身。
又制大小不得過麤指。正如今禪家游山拄杖。或
乘危涉險。為扶力故。以杖尾細怯。遂存小枝許。串
鐵永者是也。行脚高士多携麤重堅木。持以自衒。
且曰。此足以禦宼防身。往往愚俗必謂禪家流固
當若是。豈不薄吾佛之遺訓乎。


拂子
佛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比丘
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見巳。問曰。
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
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
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時六眾聞佛許巳。便以眾寶
作柄。𤛆牛尾為其拂。俗人既見。此是何物。答言。佛
令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故我持。彼言。聖者仁雖剃
[008-0433c]
髮。貪染未除。以緣白佛。佛。有五種袪蚊子物。一者
撚羊毛作。二.周㝝作。三.用細裂㲲布。四.用故物。五.
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𤛆。音茅。袪。音墟。舉
也。


眠單
時佛在給孤園。有一比丘赤體而睡。不護旃
褥臥具。人皆譏嫌。佛言。宜令著臥具。即今禪家所
用眠單是矣。
寄歸傳云。禮拜敷坐具。五天所不見
行。其所須者。但擬眠護它旃席也。若用它物。新故
竝須安替。不令汗染。虧損信施。


枕子
寄歸傳云。南海十島.西國五天。並皆不用木
枕支頭。神洲獨有斯事。西方枕囊樣式。其類相似。
或取帛或布染色。隨意縫為直袋。長一肘半。寬半
肘。中間財者。隨處所出。或可搷毛。或盛麻縕。或蒲
黃柳絮等。或決明麻豆。隨時冷熱。量意高下。斯乃
取適安身。實無堅強之患。然為木枕踈硬。頭下通
風。致使時人多苦頭疼。既而軟物除風。麻豆明目。
且能有益。用實無爽。又為寒鄉凍頂。多得傷風。冬
月鼻流。斯其過也。
今禪人多畜木橋枕。盖便於行
脚收抬易然。故利時之用。亦不可革也。縕。音醞。


脚絣
律所謂護腨衣也。僧祇云。我弟子著三衣。足
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隨意重著。
五分云。
三衣.儭身衣.被衣.雨浴衣.護髀衣.護踝護腨衣等。
皆禦寒。故許畜之。
然此衣最為凡下。趣得不破足
矣。今見禪人行界細剌。動廢時序。而又煩暑如焚。
[008-0434a]
高裙緊禮。自謂雅合禪規。豈知佛為禦寒而設。腨。
竪兖切。腓腸也。髀。部禮切。股也。


皮鞋
央掘經云。施主買施。不見殺故。如有施主牛
死。賣與屠生。轉買皮令人作革屣施。許受用著。說
文云。皮作曰履。麻作曰屨。黃帝臣於則製。屣。所綺
切。屨。音句。
祖庭事苑卷第八

No. 1261-B


睦菴卿上人作祖庭事苑


正宗為之序。其說甚詳。九江道嵩禪客。以子熟遊叢
林。而篤信此道。持其書示予。欲傳于世。予覽而嘉之。
然此書之出坐曲木禪床。以有心挂脣齒道著一字
者。能無媿乎。若實不會。且向葛藤裏看。


大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建武軍節度使同知大宗
子學事上柱國謹題 紹興甲戌季夏重別刊行
[008-0434b]

No. 1261-C



達磨西來。純接大根。而僧群不學。例言不立文字。愚
不自量。甘餒而斃。是真可閔也。三世如來始於學。終
於無學。果有不學而至者。亦鮮矣。法花曰。其不習學
者。不能曉了。此豈徒言哉。


祖庭事苑者。初機之善物
也。異時獨絕於記問之表。其由此焉。澄兄再刊。志可
見矣。中間一二尚當辯。學者詳之。 紹興甲戌中秋
盡庵比丘師鑒 䟦

No. 1261-D


後序


睦庵道人集祖庭事菀刊行於世。于茲有年。或謂前
輩以聾瞽後進。甞毀之。余曰宗門下一棒一喝。開眼
蹉過。容有傅注乎。雖然玉屑碎金。苟以備藥劑。待鎔
而成器。亦將有見月忘指者。九頂澄公得遺本。藏之
篋中。住靈泉之七年。燕坐無事。義然出施緡。鏤板再
廣其傳。知我罪我。其在春秋。公之志也。故重為題其
首。 紹興甲戌夏六月玉津比丘紫雲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