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52 毗尼關要-清-德基 (master)



毗尼關要卷第十三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第六十二飲蟲水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結亦同。大乘同制。此是性罪。
律攝
云。由害眾生命故。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六羣取雜蟲水飲用。居士譏嫌。比丘白佛。訶責結
戒。諸比丘不知有蟲無蟲。後乃知有蟲。或有作波
逸提懺。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當如是說戒。
[013-0596a]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波逸提。」


【釋義 蟲者僧祇云。非魚鱉等。謂小小倒孑諸蟲。乃至極細微形眼所見者 薩婆多
云。蟲水者。若眼所見。若漉囊所得。一時舍利弗以淨天眼。見空中蟲。如水邊沙。如器中粟。無邊無量。見巳
斷食。經二三日。佛勅令食。凡制有蟲水。齊肉眼所見。漉囊所得耳。不制天眼見也。飲用者

前制澆泥草等。此制一切不得用。用有二種。內用謂身所須飲者。入口至腹。此局內用。外用者。謂澆灌浣
衣等 用字乃通於內外。飲字唯局於內。隨何所用。皆名曰用也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有蟲水。二有
蟲想。三飲用。


定罪 此中犯者。知是雜蟲水飲用。波逸提。

雜漿苦酒清酪漿漬麥汁飲用。波逸提。
有蟲水
有蟲想。波逸提。
有蟲水疑。突吉羅。
無蟲有蟲
想。突吉羅。
無蟲疑。突吉羅。
僧祇云。比丘受具
巳。要當畜漉水囊。應法澡灌。行時應持漉水囊。看
水時不應天眼看。亦不得使闇眼人看。下至能見
掌中細文者。得使看水。看水時不得厭課。當志心
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當如大象一迴頃。若載竹
車一迴頃。無蟲應用。若有蟲者應漉用。若水中蟲
極微細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
若檀越
家請比丘食。應問汝漉水未。若言未漉。應看前人
是可信者。應教漉水。若不可信者。不得語令漉。莫
傷殺蟲。比丘應自漉用。問從何處取水。隨來處還
送蟲水瀉中。若先取水處遠者。若有池水七日內
不消盡者。得以蟲水著中。若無池水者。當著器中
[013-0596b]
盛水持來養之。若天大雨有暴水。以蟲水瀉中。作
是言。汝入大海去。
律攝云。有五種眼不應觀水。
一患瘡眼。二睛醫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
不觀不漉。咸不合用。若苾芻無濾水羅。不應往餘
邨餘寺。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無犯。
若順
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舍。隨意飲用
五里是也。然須中間無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
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或云八尺。或云六尺。若知彼人是持
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
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巳來。咸隨受用。


薩婆多云。凡用水法。應取上好細㲲。縱廣一肘。
作漉水囊。令比丘持戒多聞。深信罪福。安詳審悉。
肉眼清淨者。令其知水法漉水。置一器中。足一日
用。明日更看。若有蟲者。應更好漉。以淨器盛水。向
日諦視。若故有蟲。應作二重。故有蟲者。應三重作。
若故有蟲。不應此處住。應急移去。若用有蟲木。隨
爾所蟲死。一一波逸提。
根本云。以絹繫君持口。
細繩繫項。沉放水中。擡口出半。待滿引出。仍須察
蟲。伹是綽口瓶瓨。無問大小。以絹縵口。隨時取水。
極是省事。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
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先不知有蟲無蟲想。若有粗蟲觸
水使去。若漉水飲。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僧祇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
[013-0596c]
衛。問訊世尊。中路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
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
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彼復勸言。長
老伹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
佛戒。遂便渴死。飲水比丘漸到佛所。佛問汝從何
來。又問汝有伴不。彼即具以上事答。佛言。癡人。汝
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巳先見我十誦云。彼持戒者。不
飲水便死。即生三十三天。得天身具足。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故曰先見我也。若比

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
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
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見
放逸之人雖生聖世。不異末法。不放逸者雖生末世。不異正法。佛身真常。本無出世。及與滅度。
願有智之士莫起像法法滅盡想。而自委棄。誓當精進不懈歛攝諸根。嚴淨毗尼。勿輕小罪。常如面奉慈
顏。親承妙旨。當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也。緇門警訓云。漉囊乃行慈之

具。濟物之緣。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茲而剋。


○第六十三故惱他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律攝云。由戲弄
事掉舉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十七羣往語六群。長老。云何入初
禪。乃至第四禪若自尸羅皎潔。志在禪門。專修五法。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
是次第。獲得根本四禪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從初禪至四禪。通名禪者。禪是西
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葢等一切諸惡故。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又翻為定。今不具釋。言根本
[013-0597a]
者。以無量心背捨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禪三昧。從四禪中出。故稱根本。初禪五
支。一覺支。二觀支。三喜支。四樂支。五一心支。二禪四支。一內淨支。二喜支。三樂支。四一心支。三禪五支。一
捨支。二念支。三慧支。四樂支。五一心支。四禪四支。一不苦不樂支。二捨支。三念清淨支。四一心支。云

何入空無相無願。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
果耶。


起緣人。


六群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則犯波羅夷法。非比丘。
十七群往問上座。若有作如是問。云何入初禪。乃
至阿羅漢。為犯何罪。上座報言無犯。十七羣言。我
向如是問六羣。彼言。我等自稱得上人法。犯波羅
夷非比丘。即知為作疑惱。諸比丘聞白佛。訶責結
戒。時眾多比丘集在一處。共論法律。有一比丘退
去。心疑作是言。彼諸比丘與我作疑惱。諸比丘白
佛。佛言。不故作者無犯。當如是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故惱他比丘。令須臾間不樂。波逸提。」


【釋義 疑惱者。若為生。若為年歲。若為受戒。若為
羯磨。若為犯。若為法也。
為生時疑者。問言。汝生
來幾時耶。報言。我生來爾所時。語言。汝不爾所時
生。汝如餘人生。是謂生時疑。
云何年歲時疑。問
言。汝幾歲。報言。我爾所歲。語言。汝非爾所歲。如餘
受戒者。汝未爾所歲。是謂年歲生疑。
云何受戒
生疑。問言。汝受戒既年不滿二十。又界內別眾。是
謂受戒生疑。
云何羯磨生疑。問言。汝受戒時白
[013-0597b]
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是謂羯磨生疑。
云何
於犯生疑。語言。汝犯波羅夷。乃至惡說。是謂於犯
生疑。
云何於法生疑。汝等所謂法者。則犯波羅
夷非比丘。是謂於法生疑。
令須臾間不樂者三十
須臾為一晝夜。非謂多時令他疑惱。乃至令須臾間不樂。亦成犯也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有心故惱。二
其事虗偽。三言說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故惱他比丘。以生時乃至法時。
說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羅。
五分云。令
餘四眾疑悔。突吉羅。
尼令二眾疑悔。波逸提。


令餘三眾疑悔。突吉羅。
薩婆多云。更以餘事欲
令疑悔。突吉羅。所謂語比丘言。汝多眠多食多語
等。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若以此六事。令餘
人疑悔者。突吉羅。
若以此六事。遣使教人。突吉
羅。
僧祇云。若有人來欲受具足。若不滿者語言。
且住待滿二十。若彼便於餘處受具足來者。不得
語令疑悔。
若比丘臨受具足時。若羯磨不成就。
應彈指語。長老。汝羯磨不成就。若臨時不語者。後
不得語令疑悔。
若瞎眼瘻脊脚跛身體不成就。
來受具足者應語言。但爾住。彼若於餘處受具足
來者。不應語。令疑悔此謂身根不具也。伹爾住者。伹得沙彌戒而巳。若病
人來欲受具足。應語言。但爾住。若彼便於餘處受
具足來者。不得語令疑悔病者即白㿗乾痟等病。語者皆得
越毗尼罪。
若俗人越毗尼心悔。
比丘尼波逸
[013-0597c]
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其事實爾。彼非爾許時生。實無爾
許歲。實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羯磨不成就。非法
別眾。實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若彼為性粗疎。不知
言語。便言。如汝所說。自稱上人法。犯波羅夷。或戲
笑語。疾疾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不
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四覆他麤罪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少分不共。尼覆波羅夷得波羅夷。尼覆
僧殘得波逸提。大乘同制。
梵網經云。一切犯戒
罪。應教懺悔等。
問設舉他罪。不犯說四眾過耶。
答佛制不得向外人說。不制僧中如法舉過也。儻
姑息縱容。養成巨慝。令彼罪惡日深有玷法門。慈
悲之士。豈甘坐視也哉。此是性罪。
律攝云。由舊
伴屬事覆藏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䟦難陀數數犯罪。向一親厚比丘說。汝勿語人。後
二人共鬬。彼比丘向餘比丘說。䟦難陀犯如是如
是罪。我先忍不說。今不忍故說。諸比丘聞白佛。訶
責結戒。彼比丘不知粗罪不粗罪。後乃知粗罪。或
有作波逸提懺者。或疑者。佛言。不知不犯。當如是
[013-0598a]
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他比丘犯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釋義 他比丘者律攝云。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也。粗惡罪
者。四波羅夷十三僧殘是律攝云。初二部及此方便 根本云。何故此二
名為粗惡。自體及因皆粗弊可惡。故言粗惡方便者 母經云。如人欲作四波罪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說
無慚愧。因此二處。必成波羅夷事。是名粗惡。又復一處濁重。僧殘邊成僧殘方便是也。是二偷蘭名濁重。
何者非濁重。波逸提提舍尼。自性偷蘭突吉羅。如是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伹非大事方便。以是義故。非
粗惡濁重也。覆藏者覆心覆夜成犯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是粗惡罪。二
知而覆藏。三巳經明相。


定罪 此中犯者。知他比丘犯粗罪。小食知食後
說。突吉羅。
食後知至初夜說。突吉羅。
初夜知
至中夜說。突吉羅。
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
明相出。波逸提。
除粗罪覆餘罪者。突吉羅。

覆藏粗罪。突吉羅。
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罪。突
吉羅。
粗罪粗罪想。波逸提。
粗罪疑。突吉羅。


非粗罪粗罪想。突吉羅。
非粗罪疑。突吉羅。

見云。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覆藏。第二比丘復覆
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逸提。
十誦云。見
他犯罪。向一人說便止。若聞若疑不須說。
薩婆
多云。覆藏粗罪有三種。覆藏波羅夷。僧殘。波逸提。


覆藏出佛身血。壞僧輪得對首。偷蘭遮。
下三
篇得突吉羅。
僧祇云。說時不得趣向人說。當向
[013-0598b]
善比丘說。若彼罪比丘兇暴。若依王力大臣力兇
惡人力。或起奪命因緣。傷梵行者。應作是念。彼罪
行業必自有報。彼自應知。喻如失火。但自救身。焉
知餘事。爾時但護根應無犯。下至俗人五戒。若一
一覆藏者。越毗尼心悔。
摩得勒伽云。天眼舉他
罪。突吉羅。天耳亦如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
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先不知粗罪。不粗罪想。若向人說。
或無人可說。發心言我當說。未說之間。明相巳出。
若說或命難梵行難。不說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
戒等。


○第六十五減歲與授具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少分不共。曾嫁女十二歲受具。大乘
同學。
律攝云。由近圓事攝眾煩惱。制斯學處。此
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城中有十七羣童子。先
為親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來求出家。


起緣人。


諸比丘度令出家。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半患饑。高
聲啼哭。與我食來。世尊靜處思惟。聞小兒啼聲。知
而故問。阿難具白。佛言。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大
戒。若年未滿二十。不堪忍寒熱饑渴暴風蚊䖟毒
[013-0598c]
蟲。及不忍惡言。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復不堪持
戒。不堪一食。年滿二十。堪如上事。與比丘結戒。彼
比丘不知年滿不滿。後乃知不滿二十。或有作波
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當如是說
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年滿二十。應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
與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訶。癡故。波逸提。」


【釋義 若比丘年滿二十。應受大戒文此戒相中二句。若比丘
俱是能授之師。滿與不滿乃是求具之人。年滿授受。如法如律。師無過犯。資無賊住。否則弟子與師俱招
大罪。律攝云。能授者。謂鄔波駄耶阿遮利耶。并餘僧

伽。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
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
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
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其親能教出離法
故。若苾芻雖近圓巳。於諸學處。不識重輕。設六十
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若師小者。唯除禮拜。
自餘咸作。此即名為老小苾芻。不得與他出家。及
受近圓也。阿遮利耶有其五種。一求寂阿遮利耶。
謂授三歸五十學處。二屏教阿遮利耶。謂於屏處
問其障法。三羯磨阿遮利耶。謂近圓時秉白四法。
四依止阿遮利耶。乃至一夜依之而住。五教讀阿
遮利耶。下至授彼四句伽他。此之五人並當師位。
[013-0599a]
能生軌範。總名軌範師也。
此人不得戒。彼比丘
可訶癡故非伹所受之人。不成受具。復應呵能授之師。不審根器。好攝門徒。好為人師。皆
癡無所知故。癡之一字。出呵責之詞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為秉具和尚。
二知年未滿。三羯磨巳竟。


定罪 此中犯者。和尚若知若疑未滿二十。與受
具戒。三羯磨竟。波逸提。
二羯磨竟。三突吉羅。


一羯磨竟。二突吉羅。
白竟。一突吉羅。
為作方
便乃至集僧。盡突吉羅。
若僧知若疑。一切突吉
即九師也。薩婆多云。年未滿二十不聽者。以其輕躁
不耐寒苦。若受大戒。人多訶責。若是沙彌。人則不
訶故也。尼十二得者。為夫家所使。任忍眾苦。加猒
本事也。
僧祇云。若前人不知者。當問其父母親
里。若復不知者。當看生年板。若復無是者。當觀其
顏狀。觀時不得直觀形體。或貴樂家子。形大年小
當觀其手足成就不。若如是復不知者。當問何王
何歲國土豐儉旱澇時節。
受戒犍度云。若得阿
羅漢。即名受具足。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
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語。若傍人證。若
信父母。若受戒巳疑。佛言。聽數胎中年月數𨳝月。
若一切十四日說戒。以為年數者。無犯。
律攝云。
若近圓時。年實未滿。而作滿想。後有親友。報云不
滿。應數胎月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退為求寂。
[013-0599b]
更受近圓。不爾則成賊住。若年十九。作二十心。而
受近圓。後經一年。親友來見。報云不滿。或自憶知
不滿。或年十八。而受近圓。後經二歲。同前憶知期
等。皆名善受。正教難逢。是開聽故開聽者。謂數胎中月及以閏月
十四日布薩。而得足滿二十故也。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劈邪辯譌。


近聞有說戒之師。知沙彌年不滿歲。輒與受具曰。
和尚借一歲。或闍黎教授各借一歲。或於七僧中
借一歲。而為善受具足。律為本受具人。忘却年歲。
言滿二十。和尚諸師信彼語故。與受具巳。方自憶
知生年未滿。或是親族言未滿。即以本人胎中月
數足之。如或不滿。以閏月足之。又或不滿。以僧一
年十八十五日布薩六十四日布薩俱作十四日
布薩足之。再若不滿。退為求寂。若經布薩。便成賊
住。豈有師知而故授。律有大訶。不成具足。律藏未
曾見有借歲受具者也。倘若有幾十未滿歲人。欲
求具足。師俱借年補他歲者。豈不自招短壽之報
耶。如曰吾巳悟性明心。律巳師人。予乃禪律並行。
躬操實踐。律有借歲授具之法。強作是說者。即法
中大魔。破壞正法故。復招謗佛謗法之愆。是一顛
迦。沉三苦海。無解脫期。或云。我不怖墮三途。捨身
為人。我以身命布施。有何不可。即如金剛經云初
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無量
[013-0599c]
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不如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何不聞此律典。信心不逆。遵制奉行。其
福亦爾。安得將此生身而行布施。報墮三塗。甘心
受苦耶。真是愚癡。呵呵。


○第六十六發起諍事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網經云。應生
慈心善和鬪諍。而反亂眾鬪諍等。
律攝云。由起
諍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六群鬪諍如法滅巳。後更發起。作是言。汝不善觀
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
諍事。而有諍事起。巳有諍事而不滅。諸比丘白佛。
呵責結戒。時諸比丘不知諍事如法滅不如法滅。
後乃知如法滅。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
言。不知者無犯。當如是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諍事如法懺悔巳。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釋義 諍者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
如法
者。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後更發起。作如是言。不
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不善觀不
成觀者。謂不善觀察稱量現前諍事也。不善解不成解者。謂不善解諍事之根源。及四諍中是何等諍事
[013-0600a]
根源。未諳施法。與事相違。故云不成滅也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是四諍之事。
二知如法滅巳。三說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說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
吉羅。
除此諍巳。若餘鬬諍罵詈。後更發起。一切
突吉羅。
若自發起巳鬬事者。突吉羅。
除比丘
比丘尼巳。共餘人鬬諍罵詈。後更發起者。突吉羅。


觀作觀想。波逸提。
觀疑。突吉羅。
不成觀有
觀想。突吉羅。
不成觀疑。突吉羅。
薩婆多云。此
戒體不問羯磨不羯磨。但僧和合如法作巳。後還
發起。不問眾中屏處。盡波逸提。
若是僧制不入
佛法。還更發起。突吉羅。
若非佛法非僧法人和
合作巳。作非法心。還更發起。無罪。
比丘尼波逸
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觀作不觀想。若事實
爾不善觀。乃至不成滅。若戲笑語。疾疾語。夢中語。
欲說此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七同賊伴共行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攝
云。由行路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三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013-0600b]


有眾多比丘。從舍衛欲至毗舍離。時賈客伴欲私
度關。不輸王稅。問諸比丘欲至何所。比丘報言。欲
至毗舍離。賈客言。我等可得與諸尊共伴不。報言。
可爾。即與共行。私度關。守關人捉得。將至王所。王
即問言。此賈客私度關。沙門復有何事。守關人報
言。與此人為伴。王問言。諸尊知此人不輸王稅不。
報言知。王言。若實知者法應死。王念言。豈當殺沙
門釋子。但訶責放去。諸臣不服。諸比丘聞白佛。呵
責結戒。諸比丘不知共伴行。後乃知是賊。或有作
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彼比丘
不結要疑。佛言。不結要不犯。當如是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賊伴。結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釋義 賊伴者。若作賊還。若方欲去梵語株利。此言賊。賊者害
也。凡偷盜劫殺。皆曰賊 律攝云。賊者。若竊盜。若強奪。若偷稅人曲路而過 僧祇云。賊相貌有三種可
知。香。色。莊嚴。香者。在曠野中。食熟肉生肉氣。色者。常恐怖色。莊嚴者。終日結束。面黑髮黃。凶惡似閻羅人。
是三種名為賊相。不應共行。結要者。共要至城。若至邨。

道行
者。邨間處處道行。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知是賊伴。二
結要同行。三至村間分齊。


定罪 此中犯者。如前婦女同行戒不異。
五分
云。共惡心比丘期行。突吉羅。
若諸難緣。不犯。


十誦云。若險難處賊送度者。不犯。
根本云。若迷
失道。彼來指示。雖同行不犯。
僧祇云。與女賊共
[013-0600c]
行。波逸提。
與叛負債人共行。越毗尼罪。
比丘
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結伴。逐行安隱。若
力勢所持。若被繫縛將去。若命難梵行難。無犯。不
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八不捨邪見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即謗三寶戒攝。則
犯重。
律攝云。由邪思事僻執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有比丘。字阿黎吒此言無相。有如是惡見生。我知佛說
法。其有犯婬欲。非障道法。諸比丘欲除彼惡見。諫
而不捨。白佛。佛訶責巳。聽僧為作訶諫白四羯磨。
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如是說。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
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犯婬欲
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時。堅持不捨。彼比丘乃
至三諫。捨此事故。若再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波逸提。」


【釋義 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下正明依事
結戒。此有二義。一者謂邪見深沉。謬解佛語。由佛制居家五戒。唯制邪婬。又維摩居士給孤長者現有妻
[013-0601a]
室。而證聖果。遂生邪見。二者阿黎吒比丘。先是外道子弟。外道邪師遣入佛法中。倒亂佛法。其人聰明利
根。不經少時。通達三藏。即便倒說佛法 非障道法者。習行其事。不障聖道。謂不障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果。故云行婬欲非障道法也。彼比丘諫

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大德稱呼之詞。莫作是語。遮止惡言。此總標一
句。以下諫辭也。謗世尊者不善謂佛凡所說法。離欲清淨。寂滅無為。汝言非障道者。
非理謗佛。此非善事。乃是惡因。必招惡果。故名不善也。世尊無數方便說犯

婬欲障道法無數方便者。如前婬戒種種呵欲過惡。能障聖道。則初禪乃至阿羅漢果
。堅持不捨乃至三諫屏處諫。若再三諫。僧中白羯磨諫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心執惡見。二
非理謗法。三僧中如法三諫不捨。


定罪 此中犯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
作白巳
二羯磨竟捨。三突吉羅。
作白巳一羯磨竟捨。二
突吉羅。
白巳捨者。一突吉羅。
若白未竟捨者。
突吉羅。
若未白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
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羅。
彼比丘諫此比丘時。餘
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若有餘人遮餘人即小三眾。汝莫捨
此事。眾僧諫以不諫。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
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初語時捨。若非法別眾諫。若非法
和合諫。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非法非
毗尼。非佛所教。若無諫者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
戒等。


會詳 大般若經云。若染色欲。於生梵天尚能為
障。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能得
[013-0601b]
無上菩提。非不斷者。菩薩摩訶薩於五欲中。深生
厭患。不為五欲過失所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
為熾火。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
於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作衰損故。
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劍。欲如火聚。欲如毒
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詐親旃陀羅等。菩薩
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
法苑珠
林云。二種邪見報。一者生邪見家。謂因前世邪僻
覆心起諸妄見。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
見之家也。二者其心諂曲。謂因前世邪見心不正
直。故感今生心常諂曲也。


○第六十九黨惡見人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事及煩惱如上。此
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阿黎吒惡見。眾僧呵諫而不捨。諸
比丘白佛。佛呵責巳。聽僧與阿吒黎作惡見不捨
舉白四羯磨。作羯磨巳。


起緣人。


六羣共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諸比丘白佛。
訶責結戒。諸比丘不知有如是語。不如是語。後乃
知有如是語。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
知者無犯。當如是說戒。
[013-0601c]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邪是而不捨。供給
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者。波逸提。」


【釋義 知如是語人者。我聞世尊說法。行婬欲者
非障道法。未作法者。若被舉未為解謂未解羯磨也。不捨
者。眾僧訶諫而不捨惡見。
供給所須者。有二種。
若法若財。法者。教修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學
問誦經。財者。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共同羯
磨者薩婆多云。作白白二白四羯磨。布薩說戒自恣。差十四人羯磨也。止宿者。屋
有四壁一切覆。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
一切覆。或不盡覆不盡障。
言語者謂評論一切善惡法事也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知如是語人。
二為僧所舉。三脇臥著地。


定罪 此中犯者。若知是語人先入。比丘後來。比
丘先入。如是語人後至。若二人俱入。隨脇著地轉
側。一切波逸提。
五分云。共語。語語波逸提。

坐。坐坐波逸提。
共宿。宿宿波逸提。
共事。事事
波逸提。
雖捨惡見。僧未解羯磨。亦波逸提。

作惡見。僧未羯磨。突吉羅。
十誦云。若教他法。若
從他受法。若與他財。若取他財。若共宿。一切突吉
羅。
薩婆多云。起巳還臥。隨起還臥。一一波逸提。


若通夜坐不臥。突吉羅。
僧祇云。若有比丘。為
和尚阿闍黎所嫌。比丘不得誘引。言我與汝衣鉢
疾病醫藥牀褥臥具。汝當在我邊住。受經誦經。若
[013-0602a]
觀彼比丘因緣。必當捨戒就俗者。得誘取巳。當教
言。汝當知和尚闍棃其恩甚重難報。汝應還彼目
下住。無罪。
舉不舉想。共住共食。無罪。
不舉舉
想。共住共食。越毗尼罪。
舉舉想。波夜提。
不舉
不舉想。無罪。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眾突吉羅。是
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共女人同室宿不異。故不重出。根本云。若彼身病
看侍。無犯。或共同居。令捨惡見。亦無犯。
不犯者。
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薩婆多云。為滅惡法故。為佛法清淨故。而
結此戒。


○第七十畜被擯沙彌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律攝云。與共住
事畜養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䟦難陀有二沙彌。一名羯那。二名
摩睺迦。自相謂言。我從佛聞法。其有行婬欲。非障
道法。諸比丘聞白佛。佛訶責此二沙彌巳。聽僧與
作訶諫白四羯磨。立二沙彌眼見耳不聞處。彼二
沙彌眾僧呵諫。而故不捨。聽僧與此二沙彌作惡
見不捨滅擯白四羯磨。


起緣人。


六羣便誘將畜養共止宿。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
[013-0602b]
戒。彼二沙彌城中擯出。便往外邨。城外擯出。還入
城中。諸比丘不知是滅擯不滅擯。後乃知是滅擯。
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不犯。當
如是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言。我從佛聞法。行婬欲非障
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誹謗世尊。謗世
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婬
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時。堅持不捨。彼比丘
應乃再三訶諫。令捨此事故。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
捨者。彼比丘應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巳去。不得言佛
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餘比丘
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
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
提。」


【釋義 知沙彌作如是言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並如
前釋。彼比丘應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巳去不得言佛

是我世尊披緇離俗。稱佛為師。惡見深沉。誹謗佛法。非佛弟子。故不得言佛是我世尊
不得隨逐餘比丘謂沙彌二利悉皆隨僧法。憑僧受食從僧分。既擯之後。一切無
分故也。如諸沙彌得與餘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

不捨惡見。擯出僧坊。不得效諸如法沙彌二三宿共住。汝出去滅去不應住
謂絕其踪跡。不容與清眾同居。攪亂佛法。誘者。若自誘將。若教人誘
誘者以言語相勸。引動其心也。畜者。若自畜。若與人。
共止宿者
釋在前文
[013-0602c]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知僧巳擯。二
有心畜養。三共同止宿。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先入宿。滅擯者後至。若
滅擯者先入。比丘後至。或二人俱至。隨脇著地轉
側。波逸提。
薩婆多云。若教擯沙彌經法若偈說。
偈偈波逸提。
若經說。事事波逸提。
若別句說。
句句波逸提。
若與衣鉢乃至終身藥。皆波逸提。


若通夜坐不臥。亦波逸提。
與滅擯羯磨。若還
俗作白衣。後還作沙彌。即先羯磨。若受具戒。亦即
先羯磨。若根變作沙彌尼。亦即先羯磨。
僧祇云。
若沙彌為二師所嫌。比丘不得誘呼共住。我當與
汝衣鉢醫藥。教汝經。若比丘知是沙彌因此還俗
者。得輭語誘取巳。語言。和尚阿闍黎恩重難報。汝
當還彼目下住。
若驅不驅想。無罪。
不驅驅想。
越毗尼罪。
驅驅想。波逸提。
不驅不驅想。無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同女人共宿戒。此不重出。


○第七十一拒諫難問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網經云。若佛
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
義理佛性之性等。
律攝云。由遮止事嫉妬煩惱。
制斯學處。


緣起人。
[013-0603a]


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中。


起緣人。


闡陀比丘。餘比丘如法諫時。作是言。我不學此戒。
當問餘智慧持律比丘。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餘比丘如法諫時。如是語。我今不學此戒。當
難問餘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為知為學故應
難問。」


【釋義 如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我今不學
此戒此乃拒諫之言。我不用汝語。而學毗尼。當難問餘智慧持律比
丘者難問者。謂以巧言語問 智慧持律者。謂嚴淨毗尼。輕重開遮。通達無礙。此乃反叱能諫
之人。況汝愚癡。自無智慧。而不閑法律。欲諫我耶。為知為學故應難問者

知者欲知毗尼差別義理。學者博學開遮成壞二持通曉故聽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如法諫勸。二
違拒不納。三說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說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
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彼比丘癡不解故。語言。汝還問汝
和尚阿闍黎。汝可更學問誦經。或戲笑語。疾疾語。
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
制戒等。


會詳 律攝云。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毗柰耶藏。謂
性無所知。強生異問。或不為除疑而問。或試弄故
問。或惱他故問。或求過失故問。
[013-0603b]


○第七十二輕呵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菩薩戒本經云。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
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是性罪。
律攝云。因輕毀事
心不忍可。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眾多比丘集一處誦毗尼。


起緣人。


六羣恐彼誦律通利。必當數數舉我罪。往語言。長
老。何用此雜碎戒為。若欲誦者。當誦四事十三事。
餘者不應誦。若誦者使人懷疑憂惱。餘比丘觀察
六羣。欲滅法故作是語耳。白佛訶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說戒時。作是語。大德。何用說是雜碎戒為。說
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輕訶戒故。波逸提。」


【釋義 說戒時者。若自說戒。若他說戒時。若誦時。


雜碎戒者薩婆多云。以十二年前佛常說一偈。今說五篇。名為雜碎 僧祇云。除四
事十三事。餘者是也。令人惱愧懷疑此乃具述實情。由多犯眾戒。聞誦說時。其心不
喜曰惱。憶所犯罪。愧於他人。隱惡在心。情懷憂感。罪愆未曾露悔。猶豫在心曰疑。故云惱愧懷疑也。輕

訶下結成所犯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欲令他廢學
毗尼。二所訶是具足戒。三言說了了。
[013-0603c]


定罪 此中犯者。說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
吉羅。
毀呰毗尼。波逸提。
毀呰阿毗曇及餘契
經。突吉羅。
僧祇云。未說時訶。越毗尼罪。
說時
訶。波逸提。
說巳呵。越毗尼心悔。
五分云。若欲
令人遠離毗尼。不讀不誦而毀呰者。波逸提。

欲令波羅提木叉不得久住。而毀呰者。偷蘭遮。


毀呰經亦如是若欲令經法不久住。亦得偷蘭。毀呰餘四眾及在
家二眾戒。突吉羅。
比丘尼毀呰二部戒。波逸提。


毀餘五眾戒。突吉羅。
新受戒人生疑廢退心。
教未可誦戒。不犯。
薩婆多云。凡經中有隨律經。
說時呵者。盡波逸提。除隨律經。說餘經時。隨多隨
少呵者。盡突吉羅。何以訶戒經罪重。餘經罪輕。戒
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而生。又佛弟子皆依而住。
若無戒則無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門。若無戒者。無
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瓔珞。莊嚴佛法。是故呵毀
罪重。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若語言先誦阿毗曇。然後誦律。先
誦餘契經。後誦律。若有病者須差。然後誦律。當勤
求方便。於佛法中得沙門果。然後誦律。不欲滅法。
故作是語。或戲笑語。疾疾語。夢中語。獨語。欲說此
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善見云。學毗尼有五德。一身自護戒。二能
斷他疑。三入眾無畏。四能伏怨家。五令正法久住。
云何身自護戒。持戒清淨無有缺漏。云何能斷他
[013-0604a]
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決判。若來諮問。依律為
判。云何入眾無畏。以知律故。隨事能作。云何能伏
怨家。如離車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滅。云何令正
法久住。一身自隨法。二令他得法。因法故正心持
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我滅
度後毗尼即是汝大師。下至五人解律在。能令正
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滅。邊地有五人受戒。滿十
人。住中天竺。得與人受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
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以律師持
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百問云。佛言。吾滅度
後。若有比丘比丘尼。誹謗如是毗尼者。當知是人
是魔朋侶。非吾弟子。如是人輩世世學道不成。不
出三界。
薩婆多云。為尊重波羅提木叉故。為長
養戒故。為滅惡法故。而結此戒。


○第七十三無知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
律攝云。由不敬
事亂心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六羣中一人當說戒時。自知罪障。恐清淨比丘發
舉。便先詣清淨比丘所語言。我今始知是法戒經
所載。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諸比丘察知白佛。呵
[013-0604b]
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語。我今始知此法戒經所載。
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餘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
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無知無解。若犯罪。應如法
治。更重增無知罪。語言。長老。汝無利不善得。汝說戒
時。不用心念。不一心攝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


【釋義 說戒時者。若自說戒時。若他說戒時。若誦
戒時。
作如是語。我今始知此法戒經所載我一向謂
長老等集誦戒律。乃臆說耳。今日始知戒經中來。謂我不閑戒律。或當無過咎也 薩婆多云。實先知。言
始知。犯妄語墮罪。此中正結不專心聽罪也。餘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

三說戒中坐。何况多餘比丘乃清淨者是。察知其人巳曾經二三次布薩。應知
持犯。何況多經布薩。而不知也。若犯罪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罪

不以不知故無罪。隨其所犯。如法如毗尼治。復更增無知解。波逸提也。汝無利不善
此句總呵。毗尼不諳。於佛法中出家近圓。不善得其中利益故也。不用心念不
一心攝耳聽法餘覺餘思也 律攝云。有六過失。謂無信心失。無敬心失。無樂欲失。
緣外境失。心惛沉失。生勞倦失。彼無知故由不聽學故爾無知。由不知故。多犯眾戒。結成
所犯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心不敬教。二
布薩曾經。三無所知解。


定罪 此中犯者。若說戒不善用意思惟。一心聽
法。無知故。重與波逸提。
若不與者。突吉羅。

祇云。受具足巳。應誦二部毗尼。若不能者。當誦一
部。乃至若復不能者。當誦五眾戒。乃至四三二一
[013-0604c]
眾戒及偈。
布薩時。當廣誦五眾戒。若復不能。乃
至四眾三二一眾戒及偈。餘者僧常聞。不誦者。越
毗尼罪。
僧中應使利者說。餘人專心聽。不得坐
禪。及作餘業。若於四事。乃至七滅諍法。中間隨不
聽。隨得越毗尼罪。
一切不聽。波逸提。
此罪不
得趨向人悔。當眾中持戒有威德人所敬難者。於
前悔。前人應訶言。長老。汝失善利。半月說波羅提
木叉時。汝不尊重。不一心念。不攝耳聽法。訶巳波
夜提悔過。
律攝云。若聞苾芻尼不共學處。作如
是語。得惡作罪。
若共學處。便得本罪。
若老耄
無所識知。依實說者。無犯耄音帽。惛忘也。八十九十曰耄。比丘尼
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未曾聞說戒。今始聞。若未曾聞廣
說。今始聞。若戲笑語。疾疾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
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四謗迴僧物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律攝云。因鬬亂
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耆闍崛山。沓婆摩羅子典僧牀座臥具。及分
飲食。彼以僧事塔事故。外人有為初立寺初立房
作池井。而設會布施。不得往。衣服破壞。垢膩不淨。
異時有人。施僧貴價衣。僧共議。以此衣與之。白二
[013-0605a]
羯磨與。


起緣人。


六羣亦在中。既與衣巳。作是語。諸比丘隨所親。以
眾僧衣與之。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同羯磨巳。後如是言。諸比丘隨親厚。以眾
僧物與者。波逸提。」


【釋義 共同羯磨者謂同集情和秉法巳。親厚者。同和尚同
阿闍黎坐起言語親厚者是。
物者。衣鉢針筒尼
師壇。下至飲水器。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同和秉法。二
謗隨親與物。三說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說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
吉羅。
薩婆多云。此戒體。若僧和合作羯磨。不作
羯磨。與知事執勞苦人。若僧祇物。若自恣物。和合
巳。後便訶言隨親厚與。波逸提。
凡眾僧中。若為
僧執勞苦人。若大德及貧匱者。若僧和合與。盡得
與之。若與欲和合後呵者。波逸提。
若在外來訶
者。突吉羅。
此戒不必言隨親厚與。但言不應與。
盡犯。
僧祇云。遮有三種。與巳遮。波夜提。
與時
遮。越毗尼罪。
未與時遮。越毗尼心悔。
比丘尼
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其事實爾。隨親厚以眾僧物與之。
或戲笑語。疾疾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一
[013-0605b]
切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薩婆多云。為滅鬬諍故。為滅苦惱故。為得
安樂行道故。而結此戒。
法苑珠林云。無義語有
二種報。一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即是虗妄。故感
今生雖有言說。人亦不信用也。二者不能明了。謂
因前世語言無義。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說。
而亦不明了也。


○第七十五不與欲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律攝云。由評論
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眾多比丘集一處。共論法毗尼。


起緣人。


六羣恐為我等作羯磨。即從坐而去。諸比丘白佛。
呵責結戒。諸比丘或營僧事塔事及瞻病事疑。佛
言聽與欲。當如是說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眾僧斷事未竟。不與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釋義 僧者。一說戒一羯磨。事者。十八破僧事。法
非法乃至說不說等是名事。斷事者。謂斷當評論 僧祇云。斷事有二種。一者
說法毗尼。二者作折伏羯磨。乃至別住羯磨事也。不與欲者身既來集。有緣聽白僧與
欲而去。故不與欲。令僧不成辦事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同僧法事。二
[013-0605c]
不與他欲。三兩脚出戶。


定罪 此中犯者。僧斷事未竟。不與欲而起去。動
足出戶外。波逸提。
一足在戶外。一足在戶內。方
便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僧祇云。若欲大小
便。須臾還不廢僧事。無罪。
若說法毗尼。應白去。
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眾多比丘聽誦經。應白
去。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誦經止者作餘語。去
者無犯。
五分云。若屋下羯磨。隨幾過出。一一波
逸提。
若露地羯磨出去。僧面一尋。波逸提。

神通人離地四指。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斷事出
去。突吉羅。
若私房斷事來而去者。突吉羅。

僧不羯磨斷事。及私房斷事。沙彌得在其中。起去
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尼亦如是。
比丘尼波
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有僧事塔事瞻病事與欲。若口噤
不能與欲。若非法非毗尼羯磨。或為僧為塔寺為
二師親厚知識。方便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羯磨。
如是不與欲去。一切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六與欲後悔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律攝云。由悔恨
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013-0606a]


起緣人。


六羣中有犯事者。恐眾僧彈舉。六人共相隨不相
離。使諸比丘無由得與作羯磨。異時六羣作衣。眾
僧得便。遣使喚來。眾僧有事。六群言。我等作衣。不
得往。僧報言。不得來者。可令一人持欲來。六群即
令一人受欲來。僧即與此一人作羯磨。六群悔言。
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與欲。不以此事。諸比丘聞
白佛。呵責結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與欲巳後悔者。波逸提。」


【釋義 與欲巳欲有通局。局者。半月布薩與清淨欲。自恣言與自恣欲。不通餘法。通
者。但言與欲羯磨。則通一切法盡得作。唯除說戒自恣。後悔者謂欲令彼羯磨不成作辨
 律攝云。此戒與前學處有差別者。前望羯磨事巳先知。此據不知。伹遮其欲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如法羯磨。二
與欲後悔。三說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與欲巳後悔。作如是言。汝等羯
磨不成。我以彼事故與欲。不以此事。說而了了。波
逸提。
不了了。突吉羅。
五分云。僧不作羯磨斷
事後呵。突吉羅。
薩婆多云。若僧如法作一切羯
磨事巳。後呵言不可。波逸提。
若僧作一切羯磨
事。作不如法。當時力不能有所轉易故。默然不呵。
後言不可。無罪。
除僧羯磨。一切非羯磨事。眾僧
和合。共斷決之。後更呵者。若順法順毗尼者。波逸
提。
若是王制僧制不順法毗尼。突吉羅。
比丘
[013-0606b]
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其事實爾。非法羯磨不成。若戲笑
語。疾疾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一切無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七屏聽鬬諍戒


總釋。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鬬遘兩頭。此是性
罪。
律攝云。由鬬諍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緣起處。


佛在給孤獨園。


起緣人。


六群聽諸比丘鬬諍言語。向彼人說。未有諍事而
有諍。巳有諍事而不滅。諸比丘察知白佛。呵責結
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比丘共鬬諍巳。聽此語。向彼說。波逸提。」


【釋義 鬬諍者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

此語向彼說者聽者。屏聽他語。耳根發識。亦用意識分別好惡言詞。若隔壁隔籬。若
戶邊。若隔幔。若隔石。若隔草默然而聽。語者。評論彼人好惡。而相傳彼此。薩婆多云。以

能破佛法。令僧為二部。是故制。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知是鬬諍。二
故往屏聽。三至聞其聲。


定罪 此中犯者。往聽他諍比丘語。往而聞。波逸
提。
不聞。突吉羅。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一切突
[013-0606c]
吉羅。
若二人在闇地語。若隱處語。當彈指。若謦
欬驚之。若不爾者。突吉羅。
若道行有二人在前
共語。亦當彈指謦欬。若不。突吉羅。
律攝云。若情
無向背。若忽遇聞。若聽其言。欲令消殄。無犯。

婆多云。此中諍人及餘不諍來聽。及向人說不說。
皆犯。
五分云。默聽餘四眾語。突吉羅。
善見云。
往步步突吉羅。
至聞處。波逸提。
為欲自改往
聽。不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
犯。


開緣 不犯者。若二人在闇處共語。彈指謦欬。二
人在屏處語。彈指謦欬。在道行。二人在前行共語。
若後來。謦欬彈指。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為
僧為塔寺。為二師親友知識。欲作損減無利無住
處等羯磨。欲得知之而往聽。無犯。不犯者最初未
制戒等。


會詳 僧祗云。若比丘共餘比丘。鬬諍結恨。作是
罵詈。我要當殺此惡人。然後捨去。比丘聞巳。得語
彼人。長老。好自警備。我聞有惡聲。有諸客比丘來。
知事比丘聞客比丘作是言。我等當盜某庫藏某
塔物某僧淨廚某比丘衣鉢。聞是語巳。默然應還。
應眾僧中唱言。諸大德。某庫藏某塔物某僧淨廚
某比丘衣鉢當警備。我聞惡聲。應使前人知。

比丘多有弟子。日暮案行諸房。知如法不。若聞說
世俗語。不得便入訶責。待自來巳。然後誨責曰。汝
[013-0607a]
等信心出家。食人信施。應坐禪誦經。云何論說世
俗非法事。此非出家隨順善法。若聞論經說義問
難答對。不得便入讚歎。待自來巳。然後讚美。汝等
能共論經說義。講佛法事。如世尊說。比丘集時。當
行二法。一者賢聖默然。二者講論法義。】


毗尼關要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