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0 天台宗未決(附釋疑)-日本-源信 (master)



No. 942-6


釋疑




* 一 法華經六十食項與五十半日意趣
* 二 初發心住百佛世界其趣
* 三 生佛不異何度眾生
* 四 圓實報與別實報同異
* 五 建立四教與開漸四教同異
* 六 本地釋迦與毗盧遮那同異
* 七 毗盧遮那經與法華經前後教部所攝
* 八 即身成佛時無明所感之身捨不捨
* 九 非情草木等自成佛說法否
* 十 究竟佛位性惡斷不斷


日本國比叡山延曆寺天台法華宗
內供奉大德德圓法師 疑問壹拾條


第一法華經六十食頃與五十半日疑



法華第一云六十小劫謂如食頃又第五云五十
小劫謂如半日又云從地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
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又第七云出
[006-0693c]
廣長舌放無量光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等云云
今疑云法華經是八箇年說然今經云五十小劫
及百千歲其意如何若約晝夜月時年為劫者應
云八日八夜八月八時八年也今五十六十小劫
及百千歲者意趣如何天台法華文句云五十小
劫與半日者此是時節不思議又云解者即短而
長謂五十小劫惑者即長而短謂如半日又云如
世人苦則以短為長樂則以長為短表重法之志
故寄時云耳云云 今疑云法華之日誰為惑者
誰為解者惑者有苦則可即短而長謂之五十小
劫解者有樂乃可即長而短謂之半日云何地涌
之眾謂五十小劫靈山之眾謂半日。


通云既云不思議時節不妨五十小劫為百千歲等
並遠八年之內十方三世猶未出俄爾一念況五十
小劫如半日之間六十小劫如食之頃何足恠焉固
知百千歲月不足為長食頃半日亦未為短以不思
議時節非定長短故也所言法華之日誰為解者誰
為惑者云法華之席巳有發起等四眾都攝迷解者
盡且七種具足煩惱性人有七種上慢三種無煩惱
人具三染慢未聞七喻三平等之說皆名惑者聞而
悟解方名解者諸求三乘人未蒙三周一乘之時皆
是惑者聞巳領解方名解者又開三顯一之後未聞
壽量巳前有昧久遠成佛理者皆名惑者得聞壽量
巳後方名解者況乃本跡二門發起影嚮內鑒而扣
[006-0694a]
擊者豈不是解者乎解者有苦有樂之釋亦不思議
之一意也靈山之眾未必皆是惑者地涌之人亦非
皆是解者所以然者靈山巳皆悟一乘不思議理固
宜是解者乎地涌之眾皆有所化誠知未必皆是解
者又不言地涌之眾伹謂五十小劫靈山之眾但謂
半日但包含而云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
如半日此乃本不思議之一瑞也解者非唯了達即
長而短亦能曉知即短而長惑者但恠半日之忽過
未知所經之長劫又不測半日能容五十小劫之根
源云何得短而長之理由斯致有解惑之殊耳。


第二初發心住百佛世界疑



華嚴經第二十卷十行品第九善法行菩薩成就
十種身所謂入無邊法界非趣身滅一切世間入
無邊法界諸趣身出一切間等又第十真實行文
云念念遍十方世界念念普詣不可說不可說諸
佛國土念念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及莊嚴清淨國
土等智度論云以一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數至
恒沙為一佛世界經數此世界復至無量恒沙為
佛一佛世界所化分齊瑜伽論云初地菩薩一念
之頃經百佛國土供養百千佛等然有華嚴師依
此等經論以世界性世界海世界種為一佛土又
相宗以百千三千界為一佛土今天台法華玄義
云初住斷一分無明顯一分我性橫則百佛世界
分身散影作十界像利祐眾生等 今疑橫則百
[006-0694b]
佛世界者為一百三界稱百佛世界為當百三千
界為百佛世界又取智度論世界相等為百佛世
界為復相宗所云百千三千界為百佛世界請示
其趣。


通曰諸經論明佛土各不同且據說梵網經一蓮華
臺周迊千華葉一華葉則一三千大千世界便是一
釋迦佛土千華乃一千三千界千佛國土也臺上之
佛以此一千三千界為所居土若據千釋迦各居三
千界即一千三千界為千佛國土即第二地戒波羅
蜜菩薩所居佛土也若為初地菩薩所現佛身坐百
葉蓮華臺一百華葉則百三千界每三千界各一釋
迦便是百佛世界初地菩薩所居佛土也初住共初
地證道同圓知初住菩薩於百佛世界成佛利生者
即可一百三千界為百佛世界也第二住於千佛世
界成佛利生等准例可知有云百千三千界為一佛
土者據第三地說耳所以然者為第三地所現佛身
坐百千葉蓮華臺上百千葉乃百千三千界每三千
界有一釋迦於百億三千界為主百千三千界是百
千佛土即當第三地菩薩所居佛土若臺上佛即以
百千三千界為一國土故云百千三千界為一佛土
也住准地說可知隨其地位所悟法門所為佛事皆
轉倍於前展轉殊勝深廣以此觀之智論所說世界
性海種為一佛國土者應是隣極者所居也此乃一
往竪辨地位耳若橫論之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
[006-0694c]
且初住菩薩於百佛世界分影利物之時遍於法界
任運現身妙覺巳來諸地賢聖所居佛土所證法門
所作佛事於此初住皆隨分見之知之作之矣據此
初住百佛世界成佛之時遍於法界皆一分轉以圓
人從初遍現之法界之理纔入初住證理之時分證
法界真如之理皆見一分解脫但有明昧宜顯優劣
之殊然唯說初住百佛世界成佛利生者竪辨當位
正動機顯益之齊限而巳諸位行相比準可知。


第三生佛不異何度眾生疑



法華玄義及四教義等云若知涅槃即生死是為
無作之苦諦若知菩提即煩惱是為無作之集諦
若知生死即涅槃是為無作滅諦若知煩惱即菩
提是為無作道諦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煩
惱是一實諦一實諦論此四諦者即是無作四實
諦又云無緣大慈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與
眾生此滅道之樂也無緣大悲觀涅槃即生死菩
提即煩惱欲拔眾生此虗妄苦也 今疑圓教初
心不觀夢法專觀緣起彼緣起法色心不二生佛
不異生死涅槃非異虗煩惱菩提體無二何生有
苦何法是虗與云誓度眾生拔虗妄苦其意如何
若言觀有實眾生有實苦者同於三藏若言見生
之與苦皆是幻者同於通教若言見次第者同於
別人三種慈悲既巳混乱此義如何。


通曰法體本來非生死非涅槃非煩惱非菩提不可
[006-0695a]
言是一不可言是異無苦集可斷無眾生可度但以
妄想分別於無想中妄想執有相無苦集中生苦集
相隨妄所見無始相續自積苦集輪迴不息由此諸
佛菩薩慈悲之用無休息時遂於無言說中假立道
滅之說本無相中強說苦集之名度寂滅之眾生斷
如虗空之煩惱不得在其拔濟之不歇終日斷之不
見有眾生可度不見有苦集可斷既無苦集之相矣
道滅之詮本寂焉以達苦集之幻無實體故不同三
藏以三觀圓鑒故不同通教非離邊非次第故與別
教有殊所以圓融慈悲與前三教不相濫矣。


第四圓實報與別實報同異疑



天台法華玄義云夫生變易則三種不同一全未
斷別惑生變易即是三藏二乘及通教三乘是也
二伏別惑生變易者即是別教三十心人是也三
斷別惑生變易者即是初地初住斷惑是也若未
斷伏者以方便真無漏為因無明為緣而生方便
有餘土若伏斷者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實
報土 今疑於此等中何為圓實報為別實報為
取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因名圓實報法愛
為因無明為緣稱別實報為復二俱並為圓實報
耶若言二俱皆為圓實報者證真之邊為不生滅
未盡無明此為生滅然則圓教大果報身可帶生
滅此義如何又若言證真之邊為圓實報無明未
盡為別實報者別教既有實報何故諸文皆云別
[006-0695b]
教但有各字而無實體故到初地便入圓初住此
義如何。


通曰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者固宜是圓實
報若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實報者兩向攝若隨教
道觀次第理者於別教攝觀圓理者即圓教攝若別
實報若圓實報皆證理之邊則無生滅無明未盡故
亦有生滅若是極聖垂影應于賢聖者雖示同生滅
而不生不滅巳斷無明究竟盡故也有處說云教道
有名無實者實無證次第理者故云爾若入地證圓
者非教道攝也。


第五建立四教與開漸四教同異疑



八教大意云漸頓祕密不定能化之儀式譬如藥
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也止觀義例云
今文隨教雖說若八若四本意唯為成佛乘法華
文句云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覽
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日
者明有所表也表佛初欲三周說法故假言三七
耳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
機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偏就圓教大乘為釋
耳若通途約大乘釋者初七思惟欲說圓教大乘
次七思惟欲說別教大乘後七思惟欲說通教大
乘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云云今自宗中
有人依此等文乃云開漸四教外更無建立四教
唯有八教至無建立四教又有人云四教有兩種
[006-0695c]
謂建立四教及開漸四教言建立四教者法身地
中所思惟四教名建立也言開漸四教者阿含方
等般若之中所說四教也 今疑此二師義取何
為正又有人云法華之圓建立四中所攝不關開
漸四也華嚴別圓亦建立中所攝不是開漸所攝
此人所立得否如何又疑法身地所思惟四教即
是前四味中所說四教為復法身地相思惟四教
外別說開漸四教此義如何。


通曰所言建立四教者雖未有文而有義可通所以
然者佛於法身之地心中所建立者出世方說之所
以名為建立四教非無所以矣建立亦無妨但准義
推之法身地之所思惟者宜名心地四教也將意地
所思望赴機之說但冥顯時異然兩時四教法體無
殊八教中四種化法還是法身地所思惟四法以法
體同故但約時論則異也法華之圓與開漸中圓教
體不二據此理則相攝無妨若約時論未開之時不
同巳開之日況乃漸中之圓猶有對帶之異乎華嚴
別圓與漸中別圓亦據時則異以頓部與漸部時有
異故若論教體華嚴別圓與漸中別圓無異所以有
云華嚴別圓及法華之圓並於開漸四教所不攝者
得其一理法身地所思惟四教開漸四教如上所說
據時則有前後之異若論其法兩時四法體皆同也。


第六本地釋迦與毗盧遮那同異疑



普賢觀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法
[006-0696a]
華文句云普賢觀結成法華文云釋迦牟尼佛名
毗盧遮那乃是異名非異體等又法身如來名毗
盧遮那此翻徧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
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是三如來
若單取者則不可也法華玄義云境妙究竟顯名
毗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舍那行妙究竟滿名
釋迦牟尼三佛不一異不縱不橫云云今天台門
人等依上件文云毗盧遮那與本地釋迦同體之
佛俱體俱用但是名之差別無有異解又毗盧遮
那經云八葉正圓從此華臺中大日勝尊現乃至
須經第二院力東方初門中臺盡釋迦牟尼云云
一行和尚毗盧遮那經疏云須經第二院盡釋迦
牟尼阿闍梨言此中第二院密語耳從中向外當
以釋迦牟尼眷屬為第三院今則以毗盧遮那法
門眷屬為第一釋迦牟尼生身眷屬為第二今有
真言宗依上件文乃云說法華經佛為下劣佛若
說毗盧遮那經佛為高勝佛云云 今疑彼此據
是非難分此義如何。


通曰釋迦牟尼毗盧遮那是一體之異名也經有明
文大體言之森羅萬像無非法身之一體良以凡夫
迷自本體隨執差別所樂各殊聖人為之權示種種
身土夫理體無邊有何中外若理有外即有不遍之
處若無外者望何立中然惟非外而現外非中而現
中者只赴緣以假示所以佛土無實中邊之相苟執
[006-0696b]
中外之定實者實迷法界之互融也只見一體之差
別不識差別一體可謂求悟而逾迷者哉聞大日之
名便謂高勝見釋迦之相即言下劣者令昧平等之
體理仍違經文經金剛祕密主請毗盧遮那云願大
牟尼說誠心毗盧遮那經亦是釋迦牟尼佛說與法
華經何殊又普賢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
切處等華嚴經云或名釋迦牟尼或名毗盧遮那等
豈唯釋提桓因帝釋而憍尸迦非帝釋乎。


第七毗盧遮那經與法華經前後教部所攝疑



今天台一處所立初自華嚴終至涅槃一代之教
以四教五時攝盡而今未知中天三藏善無畏所
譯毗盧遮那經五時之中何時攝四教八教之中
何教攝也是法華之前說為復在法華後說此義
如何。


通曰將毗盧遮那經於五時中收攝又與法華經辨
其前後者本宗教中未見明文輙難的折若以義推
毗盧遮那經可屬第五時攝所以然者前四味中有
兼但對帶之義今大日經純談圓教無兼等之殊故
也如別有憑說者逾妙耳但四教中合是圓教何以
得彼經云舉足下足盡是印契一切語言無非直言
又云從佛至于蠍虫等無非毗盧遮那法界身等便
與圓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義理冥符固宜是圓教攝
所以一行禪師全用圓義消釋經文也。


第八即身成佛時無明所感之身捨不捨疑


[006-0696c]


法華經云八歲龍女從海涌出忽然之間變成男
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
正覺仁王般若經云當佛現此神變之時十千女
人現轉女身得神通三昧無量天人得無生法忍
恒沙菩薩現身成佛一行和尚毗盧遮那經疏云
入真言門略有三喻事一者身密二者語密門三
者心密門以此三方便自淨三業即為如來三密
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密不復經歷
劫數備修諸對治行故大品經或有菩薩初發心
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
得無上菩提便得轉法輪今有真言宗依上件文
乃云真言加持變作金身不是捨此身受別身也
又有真言宗云此義不然必捨無明所感之身更
受無漏果身成等正覺言即身成佛者心中體具
毗盧遮那三平等身便成名為正覺非謂以夢感
身便成正覺若不捨此身成正覺豈以龍女身登
蓮臺華等 今疑此二人所立何者為正又相宗
云變易之身練有漏報成無漏身今與此義同異
如何。


通曰佛教多門入之者各隨心之所樂即身隔生俱
期成佛眾流之行直入海同味者也即身成佛者㝡
上根性頓悟圓理勤修者所致也若不勤下歟根性
漸悟者不免隔生經劫方至所期成果方知所經之
俄爾如夢百年覺唯一念經云轉龍女身變成男子
[006-0697a]
者只換龍女之根形不是捨命別受生也用轉龍女
身根者為令物生尊重心故於所說法令生深信故
所以換舊劣根變成勝體而成正覺若嫌龍角之佛
隨類化身不令復作披毛戴角之形將彼相宗練根
成無漏義與此圓門即身成佛辨同異者彼則行解
俱漸此乃行解俱頓。


第九非情草木等自成佛說法否疑



止觀義例云於無情境立佛乘故若無佛乘法身
體許遍亦不應云佛法身體同於無情及以不同
金剛錍論云今立眾生正因體遍經文並以虗空
譬之故故涅槃經云眾生佛性一切處有猶如虗
空非內非外若內外者云何得名一切處有情觀
有之一字虗空何不收故知經文不許唯內專外
 今疑為心遍無情等故草木成佛為當草木等
自修因故得成佛為復以正報攝依報故草木成
佛此義如何若言以正攝依故草木成佛者與相
宗攝相歸性故草木成佛有何異乎若言不說外
色成佛但說內色成佛者即同三論宗云凡有心
者方得成佛非墻壁等又若言於無情境立佛乘
故草木等自成佛者何草何樹自修六度成佛說
法其例如何。


通曰萬法唯心外無法法界依正本來一體所以唯
心之外無別草木之相但以妄想顛倒於非自他而
見自他於無彼此而執彼此無始巳來斯執彌堅遂
[006-0697b]
於不二之體固執依正之殊及迷尋源三千依正唯
是一心心無相故諸法亦然草木叢林何處生乎維
摩經云隨其心淨佛土亦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若
心土異者縱使心淨而土不合淨即以心土不二故
隨其心淨佛土亦淨誠知佛心覺之時一切諸法無
非覺者矣今說一心即諸法諸法即一心故依之與
心皆一佛乘所以不同相宗心色體殊又異三論墻
壁非情等若妄執不消苦求草木自修六度者如以
病眼求見空華之結果而巳夫依正不二一乘之法
悟之者法界洞融迷之者舉自皆隔焉。


第十究竟佛位性惡斷不斷決



止觀義例云佛本不斷性惡法故性惡若斷普現
色身從何而立止觀輔行記云如來不斷性惡闡
提不斷性善以不斷善故緣因本有又云闡提斷
修善但有性善在如來斷修惡但有性惡在 今
疑究竟佛位永斷二障現行種子有何性惡若有
性惡者應起修惡若言起修惡者佛應墮惡道若
言如來了達性惡故不起修惡不墮惡道者為雖
有性惡巳了達是惡故修惡不起為復惡變成智
故修惡不起若言雖有性惡巳了達是惡故修惡
不起者諸具縛之人亦知此是惡凡夫亦不應起
惡若言惡變成智故修惡不起者惡體既成智巳
更有何性惡若猶有惡者不可言佛果位無惡若
佛果位猶有性惡者行相如何為如棒机雖有尚
[006-0697c]
永不生枝葉為復如白疊上有一點墨在此義如
何。


通曰善惡體性即空假中若斷性惡則斷三諦不合
言佛斷性惡若斷性惡如來應闕法界威儀隨類示
現從何處起又貪嗔癡性即是菩提經有明文若斷
性惡即斷菩提所以如來不斷性惡維摩經云善惡
法門皆是佛法諸佛菩薩皆以此法作佛事故誠知
諸惡作佛法界無非佛法如來明照三毒法界朗達
諸惡本來清淨於惡巳證不思議解脫所以如來不
斷性惡而不為惡所染凡夫乃唯知惡是不善而不
識諸惡即空假中於惡不見三諦理故於此長生實
有之想所以常被眾惡牽迴不得為例而致結難夫
帝網示現者皆是寶珠法界互融者無非三諦固知
無間之依正在佛自心而非穢苦法身之身土在凡
一念心常清淨良由善惡皆以實相為自體實相還
以善惡為自相故也善之與惡在佛地皆為佛界如
眾像之好惡在明鏡皆光淨欲知佛地性惡之相
者如三諦之相佛界性惡亦如此相斯乃非心言所
宣測非諸世間喻所喻焉若取少分強立喻者如
臨清水現乎波相又如水中鹽味色裏膠清也此乃
佛界莊嚴之具似惡而常善不得謂之不善。


上都右衛醴泉寺沙門 宗頴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