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0 天台宗未決(附釋疑)-日本-源信 (master)



No. 942-3



六月一日天台山僧維蠲謹獻書於
郎中使君閣下維蠲言去歲不稔人無聊生皇帝憂
勤擇賢救疾朝端選於眾得郎中以恤之伏惟
郎中天仁神智澤潤台野新張千里之幬再活百靈
之命風雨應祈稼穡鮮茂凡在品物罔不悅服南嶽
高僧思大師生日本為王天台教法大行彼國是以
內外經籍一法於唐約二十年一來朝貢貞元中僧
最澄來會僧道䆳為講義陸使君給判印歸國大闡
玄風去年僧圓載奉  本國命送  太后納袈
裟供養  大師影  聖德太子法華經疏鎮天
台藏賷眾疑義五十科來問抄寫所欠經論禪林寺
僧廣脩答一本巳蒙  前使李端公判印竟維蠲
答一本并付經論疏義三十本伏乞
郎中賜以判印光浮日宮丕冐遐裔恩流永劫道德
日新煩黷  聽覽不任悚懼。


僧維蠲謹言
[003-0683a]


開士維蠲弘傳天台  智顗大師教教跡貫微妙
門了最上乘旨繞諸經諸論之祕密得先佛後佛之
定慧非天與玄機神授朗智雖白首枯心不能了達
今維蠲上人者傳此教巳十餘年決疑義如泉流導
幽樞若氷釋聽者受者甚聞韶之甘利根鈍根同一
雨之潤豁圓載之來叩答  彼土之遙仰兩地空
齋一朝玲瓏仁智相逢一何盛也煙波萬里掬玄珠
而還雲山巋然搖風期之念又二十載何其敻耶邁
佩竹符於名嶽之下聆高僧之嘉話洗浙煩慮如揖
靈泉深戁䛣才不稱所請。


開成五年八月十三日朝
議郎使持節台州剌史上柱國賜緋魚袋膝邁白


圓載闍梨是東國至人洞西竺妙理梯山航海以月
繫時涉百餘萬道途之勤歷三大千世界之遠經文
翻於貝葉鄉路出於扶桑破後學之昏迷為空門之
標表遍禮白足淹留赤城遊巡既周巾錫將返懇求
印信以為公憑行業眾知須允其請。


開成五年 月 日朝議郎使持節台州剌史上
柱國賜緋魚袋漆邁給
[003-0683b]


付日本國經論目



* 大悲經三卷
* 新譯般若心經一卷
* 唐梵對書佛頂一卷
* 仁王經疏一卷
* 金剛經疏一卷
* 菩薩戒疏二卷
* 念經儀法一卷
* 隨自意三昧一卷
* 四十二字門一卷
* 小止觀一卷
* 華嚴義海二卷
* 華嚴還源觀一卷
* 華嚴十玄門一卷
* 注法界觀一卷
* 注止觀偈一卷
* 止觀科節一卷
* 止觀科文一卷
* 六妙門一卷
* 釋氏血脉譜一卷
* 修禪法行一卷
* 還源集三卷
* 佛窟集一卷
* 大師口決一卷
* 陳宣帝書一本
* 圓式論一本
* 義要一卷
* 中道因緣論一卷
* 形神不滅論一卷
* 法王詔一本
* 心王賦一本
* 答日本國問一卷


問釋籤云今法華是顯露等者對非祕密故云顯
露於顯露七中通奪而言之並非七也別與而言
之但非前六何者七中雖有圓教以兼帶故是故
不同此約部說也彼七中圓與法華圓其體不別
故但簡六此約教說也巳上文也今尋文意若約與義
則法華經同八中圓若爾此經亦為頓漸化儀攝
之為不攝耶又約奪義則非八攝若爾者此法華
[003-0683c]
經為何化儀為化法此義如何。


答玄文云餘經赴緣取益法華唯論布教之元意經
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誓以一乘
化物也眾生根鈍未堪純一順十方佛於一乘道開
出三乘八教接引調熟四十餘年八教未合不得稱
意也今正是其時決定說一乘化一切眾生皆令入
佛道如我昔所願今者巳滿足佛意暢也終從一而
歸一廢諸方便唯圓實一乘故八教不攝也圓人佛
眼所見眾生即圓滿法身佛也五義釋題不同諸經
諸經有圓圓即是妙妙體無異將部往望彼有兼但
對帶之麤法華唯圓故獨稱妙八不攝也實相為體
體亦無二將部往望諸經實者自實權者自權隔歷
不融未同一實今則一相一味故非八也一乘因果
為宗散心小善二乘偏行悉是圓因壽量塵點本地
三身方是妙果八教之所未開也斷疑生信為用燋
種根敗能生華菓如聾如瘂咸得聰明必死之人更
賜壽命如斯之用八教所無也名體宗用既別教相
固合不同故法華經非八教攝也然離八教外無別
一教復對化儀化法辯也儀者威儀布致次第也頓
漸不定祕密頓漸對五時不定祕密約頓漸中義立
耳化法有四藏通別圓揩定軌範不移易也儀中用
法法須約儀參而不雜也若單約化儀華嚴唯頓餘
經唯漸文云鹿苑至涅槃漸也又云從牛出乳五味
皆漸也諸如此文且約化儀法華漸也玄文第一卷
[003-0684a]
判教相云今經若法被緣名漸圓教者漸即約儀圓
即約法文句云華嚴頓鹿苑至般若漸法華是會漸
歸頓諸如此文頓是約法此儀法合辨也巳今當說
法華第一一乘圓妙迥異餘妙牛食肥膩即出醍醐
圓頓機擊出無作法輪復有一行是如來行今當為
汝說實最事諸如上文此唯約法明也學人細尋方
免雜亂。


問大毗盧遮那經一部七卷薄伽梵住如來加持
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一切持金剛者演說之也大
唐中天竺國三藏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譯今疑
如來所說始從華嚴終至涅槃無為五時四教所
不該攝今以此毗盧遮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
又為法華前說為當法華後說此義如何。


答謹尋經文屬方等部行聲聞緣覺故與不空羂索
大寶積大集大方等金光明維摩楞伽思益等經同
味具四教四佛四土今顯毗盧遮那於法界宮說乃
是法身寂光土從勝受名也前後可詳。


問玄義第二云今家破光宅因果之六義一一難
之具以四一四六二十四今疑若難昔因果時為
破因果之實體為破因果上邪執若難今因果亦
復然也為破因果之實體為破因果上邪執。


答光宅判五時法華當第四時對前三稱妙對涅槃
未得常住大師判法華與涅槃同味前四時只一酪
味唯麤餘三味有圓圓即是妙却成十二妙光宅言
[003-0684b]
法華妙妙未常住未常是麤成十二麤此破執昔麤
今妙因果俱實義俱不成也。


問又云正論今意為二先略用彼名顯於妙義因
具三義者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九法界即佛
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長即一
而論三即三而論一非各異亦非橫亦非一故稱
妙也果體具三義者體遍一切處名體廣又巳成
佛久久遠遠名位高從本垂迹過現未來三世益
物名用長是為因果六義異於餘經是故稱妙今
疑此因果六義與蓮華六譬若有相對耶。


答玄文第七釋蓮華處云二門六譬各有所擬如文
次第取為蓮故華對此六也。


問又釋籤中釋佛界十如是文云又約現生後論
九論十者有現報故名為有報無生後故亦言無
報始自初入變易土中受法身性既並無復隔生
之義故無生後二種報也今疑無漏為因無明為
緣生彼變易若無隔生者妙覺位佛損生竟時無
明為緣所感之身為不棄捨為當棄捨若不捨者
虗妄和合所感之身何為真身若棄捨者既有隔
生何為無隔此義如何。


答妙覺位佛覺一切法悉是真實虗妄和合元本清
淨無可棄捨無生可隔達法性源本無生死名損生
竟空中無華何必用遣但佛眼未明謂真可證謂妄
可捨耳。
[003-0684c]


問法華玄義判釋圓教二諦義云取意存略但點
法性為真諦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諦今疑此十二
緣為是生滅為不生滅若生滅者何故明圓十二
緣文云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若不生滅者
何故明圓假觀文云達此空時觀冥中道能知世
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名入假觀。


答圓人解生滅即不生滅不生滅即生滅生滅即俗
俗即真世間相常住也能知世間生滅相真即俗也
但尋大師釋法本不生今則無滅義自分明。


問又玄義云別教無量四諦非前二非後一正說
恒沙佛法當名然實通緣諸四諦次第為論不無
傍正初心緣諸無量發心誓願初正以生滅四諦
伏通見思傍修三種次正以無生破通見思謗修
兩種次正以無量破內外塵沙次正用無作伏無
明次正用無作破無明巳上文也今疑此斷伏義據何
經論華嚴瓔珞仁王新金光明勝天王大品涅槃
等經十地攝大乘地持十住婆沙大智等論如是
經論雖明地位而未有此傍正伏斷請示誠文。


答別人徧學四教初以生滅伏見思此最淺故別人
不以此斷用無生斷見思未能即中故用無量最後
方斷無明經論四疑當人各各伏斷今偏語別人學
四伏斷深淺互入不專一文所列諸經何足為證信
有別人徧學四教義自明白。


問今疑彼瓔珞經未有忍名然今案仁王般若經
[003-0685a]
初四十心咸為伏忍今家解釋但信為伏亦無信
忍又復彼經意十地初三以為信忍四五六地以
為順忍而今家判取住行向名為順忍如此相違
其趣如何又至明圓教位用五忍名不似誠文今
疑仁王是明別圓二位若准彼經初四十心以為
伏忍今此圓位取五品位名為伏忍彼經便舉四
五六地以為順忍今此圓位十信為順彼經即以
十地初三而為信忍次三順忍次三無生第十與
佛同為寂滅今義即舉住行向地等覺為無生忍
但佛獨以為寂滅忍非但別教忍名相違圓位忍
號亦不相似是義如何。


答四十心為伏者正是別義地前未斷無明故得伏
名初三為信得四不壞信理亦別義也四五六為順
順中也圓家住行向正同此三地經四十心為伏忍
通初後說也圓五品為伏伏初也十信為順趣向為
順也但圓教初心即具五忍且借別位分高位耳既
是暫借何必全同經次第也智者依義不依語也。


問又云若有為門從門證果三德具足不縱不橫
因亦如是一法門具足一切法門通至佛地華嚴
云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大品云初阿字具足
四十一字功德三門亦如是是為圓四門相今疑
若云一地具足諸地功德者圓人但居初發心位
不應經歷二住巳去若經歷者何故今云一地具
足諸地功德也又釋一一字以表一一位如何。
[003-0685b]


答圓人一住即攝法界盡住外更無一法可得阿之
言無無即無住無生無上無為無得四十二字四十
二位只是一無住法耳此即空真諦也雖一位一字
具一切位具一切字此即假俗諦也真俗不二而能
照二即中諦也點空證位位位皆空日行空中何廢
朝夕如人受戒一受不退常寂然何妨夏臘猶存小
大此准南岳四十二字門附往自看。


問又第七卷明本因文云本因妙者經言我本行
菩薩道時所成壽命者慧命即本時智妙我本行
者行是進趣即本行妙也菩薩道時者是因人復
顯位妙也一句文證成三妙三妙即本時因妙非
迹因也巳上文也今疑諸大小乘經論明釋迦迹因能
化與所化名號甚分明今此本實佛從何等如來
最初發大心也本行大道時其別號如何。


答三世諸佛道同同開三顯一開近顯遠開竟三即
一近即遠經云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近也教令
初發心涌出初發心遠也我於道場中說壽亦如是
此彌勒同釋迦也同即是同體大悲含一切無復自
他遠近無差別國劫名號一切佛通名毗盧遮那國
通名寂光通名實報亦無界分壽量但云無始無終
毗盧遮那經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
比本寂無有上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
即我今一念圓解全盡三千三千外無一毫法授記
作佛悉迹中事耳。
[003-0685c]


問判教相文云判教相者即為六一舉大綱乃至
六增數明教一大綱三種一頓二漸三不定此三
名同舊義異也今疑一家文中多用四教判一代
教今至此文更立三教何為正義。


答大綱即化儀也頓中廣引諸經說頓結云此教相
頓非部頓也恐人濫化儀故此結也教即法教部唯
華嚴此乃儀中引法比說也但三不四者祕密非文
可傳存義而巳今論文部故此略也。


問又云法華八千聲聞無量損生菩薩即是前熟
菓實於法華中收更無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
移皆是後熟涅槃中收今疑彼涅槃中未有退座
五千被移人天得果之文何為涅槃中收請示其
文。


答此准義入涅槃是捃拾教三告大眾有疑當問眾
皆默然無疑五千人天是佛弟子四眾之數聞一切
眾生悉有佛性悉皆作佛而默然者義當收也。


問玄義第十末文云記者私錄異同云云釋籤云
從記者私錄異同下是章安雜錄記異聞不關於
記大師說也故不依文次亦無淺深於中為二初
雜記異聞次惟文下述巳推師結前生後初文為
四初料簡般若與法華以辨同異二明經論諸藏
離合三明四教名義所憑四破古五時七階不同
今疑此文既云不關於記大師說也今此異聞為
從誰聞請示其人又尋籤意初從記者私錄巳下
[003-0686a]
至訖一無二焉是當正明異聞文紙數稍及五六
枚也然就其中義門繁多為用不用為當簡用此
義如何。


答異聞補讚防毀極為藻鏡況章安助釋不共般若
亦授記聲聞大師未出不共即圓圓人知一切法有
安樂性聲聞何不作佛般若未明說耳。


問今疑若依後釋者以迦葉等既名定性令在法
華授菩提記何故初釋云若定性者彼土得故未
來得故此義如何。


答定性未來得是不預法華會不遇佛人自謂滅度
更於餘國謂方便土也敗種是通彈呵非謂便是定
性迦葉是最尊重弟子尚是定性何處更有不定性
依疏說好。


問又法華疏第二云尸棄者此翻為頂髻又外國
喚火為樹提尸棄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從
德立名然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兩人依釋論正
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乃至云
初禪有梵眾梵輔大梵今舉主攝諸也光明者二
禪也巳上文句文也淨名疏第二云尸棄者此云火或云
火首又言蠡髻似蠡故也望法華序恐是二禪王
所言等者三四禪也巳上淨名疏文今疑若依法華疏者
尸棄是初禪主何故淨名疏云望法華序是二禪
王此義如何。


答梵王為三界主二十五有別立一名住在初禪初
[003-0686b]
禪不全攝如一刕刺史不得攝為一刕人或住諸禪
亦管欲界梵云尸棄唐翻火頂天竺自有二說一云
火謂火灾頂如頭頂此初禪也一云頂謂頂蓋火不
到處二禪也大師依天竺具此二說。


問疏第五云如身子六心中退大記云六心中退
者准瓔珞意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
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六心尚退今疑若
別位者初破見正入初住從二住至七住破於思
假八九十住正是侵習若圓教位者初破見假正
是初信從第二信至第七信是破思假八信至十
信斷正習盡十住巳上斷無明或分身成佛今言
六心見猶未盡者是何位。


答大師菩薩戒疏云身子六住退有云是六信六住
義終難成既墮邪見六住無此義只應呼信為住耳
別教七住斷見六未斷見墮邪義成。


問摩訶止觀第一明圓頓觀文云圓頓者初緣實
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輔行記云自山家教門所明中道
唯有二義一離斷常屬前二教二者佛性屬後二
教於佛性中教分權實故有即離今從即義故云
色香無非中道此色香等世人咸謂以為無情然
亦共許色香中道無情佛性惑耳驚心今且以十
義評之使於理不惑餘則例知一者約身言佛性
者應具三身不可獨云有應身性若具三身法身
[003-0686c]
許遍何隔無情二者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
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甞離於法身況法身處
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何獨法身若徧尚
具三身何獨法身乃至十者隨教三教云無圓說
遍有具如彼記今疑如云若三身性遍諸法者何
故在有情身有知覺義在非情中無知覺義又如
有情發修成佛無情亦應發修成覺何故不爾復
如殺害有情得罪伐無情等亦應得重故何不爾
此義如何。


答大師要決者一心三觀也一念心起起無起相徹
應唯空三際寂然了不可得無見聞覺知相無眼耳
鼻舌身意相空觀也一念心起有三千世間相國土
世間一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
染淨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六凡四聖假質
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也一念心滅三千
性相一時滅也念外無一毫法可得法外無一毫念
可得也此心性圓明一而能多小而能大染而能淨
因而能果有而能無故一一色一一香一一念介爾
有心即具三千也一處見多多處見一一念即多劫
多劫即一念重重互現喻天帝珠網此假觀也一念
心起起而無起三際寂然無起而起起三千性相非
空非假雙照空假此中觀也說即有三名字照時不
作三一解只念念見自心性任運非三非一亦不用
破除身心亦不要安立境觀念想斷處一切時中任
[003-0687a]
運心常三觀也人無圓機自謂我是凡穢我多煩惱
我智慧劣布我是生死人乃翳眼見空華空中實無
華也圓人觀明觸事全同古佛非分同也何以故法
性圓理三德三身只是一念不可分故此圓理亦無
次位為人未能任運常觀觀有斷續我性未破破而
未盡故分六即四十□位點空接引令自強不息或
謂凡人但有佛法身性未有報化德用此乃別教中
解非圓意也圓觀惑業苦三本自無性全是三德三
德本無住處住惑業苦中三身三道悉是假名畢竟
空中了不可得無惡可捨無道可證纔見有一毫理
可依泊者便是妄境牽生心三觀不明也學人嫌惡
貪嗔癡作意斷除殊不知此嫌惡心自是惑也若纔
覺起即照此起處自無性不可取捨三觀明也若別
作對治別作真如實相解別作佛菩薩想別運身心
遍法界想此並非圓意前三教用心人也圓人即念
無念耳若謂能覺所識別者是心苗非心性心性者
三觀中所明是也三觀明時不見有情無情佛與眾
生若罪若福在我觀內在我觀外在我觀中皆不可
也。


問又云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
滅可證今疑言苦集即滅道者為滅苦集名滅道
耶若爾者何為即是又三乘權教亦滅苦集以為
滅道與此何異又若不滅苦集二諦為滅道者迷
[003-0687b]
解混亂何為四諦此義如何又撿起信論云如大
海水因風波動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
動若依此文風即非水何為無明即是菩提此義
如何。


答金口誠言誰敢不信須知我今一念圓解現時徹
三際包十方染淨罪福悉在念中念無住處全在染
淨處念即中理更何染淨而不中乎罪福若在念外
念未中也若在念中有何混乱念中不見有苦集故
言斷苦集本無復言不斷圓人不斷而斷也。


問又約六即顯是文云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巳智
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巳均佛初後俱非為此事
故須知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
即究竟即巳上文也今疑藏等三教明所歷位各有誠
文今此六即義致圓滿未有經論分明誠文何等
聖教的出其名請示誠文。


答如大師引釋論五菩提證即義豈非證文華嚴圓
聞圓信圓行圓位圓莊嚴圓建立既言圓圓乃即之
異名若別有經大師應指今既義立學者何疑。


問輔行決第二引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
謂一切唯心二者實觀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
觀理文今觀於十界四運義當占察一切唯心
今准此等文唯識唯心其趣全同更無差別然

今案大唐天台山道䆳和上決云唯識與唯心其
義不同唯識者未泯境故唯心心境不二故唯識
[003-0687c]
者亦狹亦淺所以者何存境故唯心者亦廣亦深
何以故不存境故今疑若准此決唯識唯心其義
全異二師所立其趣如何。


答心意識三體性是同名相有異若言積集名心思
量名意了別為識此對六七八識得名也若言一切
唯心造心生則種種法生此意識總名心也若言識
性平等識別巳來此心意總名識也若言非意所圖
思量不及此心識並名意也若言稽首唯識性即佛
性佛性是常心是無常此識深心淺也若言心性即
法性法性即真如八識波浪此心深識淺也此心意
識性並真如理相並分別事相識淺心深此四悉隨
宜為說無妨。


問法華三昧身開遮中分別十門至其第十證相
之門約上中下各出三品三三九今疑然修證相
必當須依佛菩薩說未知此等九種證相出何經
論請示誠文。


答大師親證豈得不信上上品即初住豈無經文下
下品諸經或云聞異香精神爽利豈非誠言。


問果報章云第三為明菩薩清淨大果報故說是
止觀者若行違中道即有二邊果報若行順中道
即有勝妙果報記云言果報者在實報土若言實
報無障礙土必出方便有餘之外今疑圓頓中道
正觀本破無明期寂光土何故實報以為其期彼
實報土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彼土故應非
[003-0688a]
中觀所期果故。


答四教對四土教道說也差證法身時一切法界中
事為實報土事事無礙也約理名寂光也寂光對法
身實報對報身報身稱法界身土可分乎約智名報
身約境名實報土約理名法身法身寂而常照名常
寂光土照只照三界處四身四土豈在東西無明為
緣生方便土非實報實報用三觀為緣耳。


問體相章云明字義縱橫不縱橫小乘有三師大
乘亦三師其所立義具如止觀今疑文中雖出大
小六師所立未審其人何等經論出此立義請示
所據及以其人。


答諸師縱橫既言諸師固不專一經一論作此解者
今人極多將此勘人看誰免過。


問又云一而三故不橫即三而一故不縱不三而
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異此約字用釋也真伊
字義為若此輔行記云下約字義釋者只是三點
同是一伊顯是一伊而有三點是故伊字非縱非
橫不同舊義故曰真伊今尋文意不縱不橫只是
點字𤘆牙相即只得其名若爾橫川走火亦復點
字相應即得名為不縱不橫何用新伊此義如何
又涅槃經哀歎品云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
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
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法身亦非涅槃摩訶般
[003-0688b]
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
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今尋經意只
約三點明不並等非點與字𤘆牙得為不縱橫等
何故今釋與經意異此義如何。


答今出梵字樣∵此梵書伊也川此橫川也灬此走
火也氵此瀝水也橫川走火瀝水豈同∵也∵此並
合也∵此點𤘆牙也字喻既明三德可想。


問方便章明乘戒四句文云二戒緩乘急者是人
德薄垢重煩惱所使是諸事戒皆為羅剎毀食專
守理戒觀行相續如上覺意六蔽中用心乃至云
破事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今案持
相文云前來諸戒律儀防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
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又云理觀觀心論持戒者
具能持得上十戒也若准此文乘急之人無戒不
備何故名為戒緩亦名為破事戒故受三惡身。


答急有圓分分者對自身事戒全無且有解心故名
為急若對俱急人此乘猶緩未榮修故解成種子未
免三途若圓急人即成妙覺況有墮落應知緩急有
千萬品不局四句。


問安心章云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
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變作
氷堅今疑癡迷與無明此二有何殊而云癡迷故
法性作無明又元初癡為從法性起為法性外起
苦法性起者法喻既不合若云外起者無明癡迷
[003-0688c]
法本非法性也又元初法性由何等因緣而起癡
迷也此義如何。


答涅槃云無明與明愚人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十界中九界愚人也佛界智者
也佛界不偏果佛圓人開佛眼者也圓眼所見無明
本無是法性也九界未有佛眼所見法性悉是無明
也亦何定一亦何定異觀行人佛眼同古佛見也。


問次位末引文云能為他人種種解說清淨持戒
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禪
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當知是
人巳趣道場近三菩提若爾五品之位在十信前
若依普賢觀即以五品為十信五心伹佛意難知
赴機異說借此開解何勞苦諍今疑所引經文甚
不分明如何今判五品在十信前又普賢觀何等
文中以五品位為十信五心此義如何。


答五品出自天台經論無的名大師既住其位附法
華普賢出此名目文不分明實如來難欲存別圓出
入說耳五品對四教藏對五停心通對乾慧性地別
對十信十信有兩文出一云七信斷見八去斷思一
云十信伏惑十住斷見思圓人初信斷見五品是假
名伏位故是信前也若五品即五信或十信即一品
分二信可約別教也。


問又破遍文云就文字論乃當如此意則不然見
思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法性見思破即是無明破
[003-0689a]
無明破即是見法性入實相空方名破法遍也記
云若從文說見思障真無明障中若從意說見思
之外無別無明無明體性既即法性當知見思亦
即法性若見見思無明法性是約名等五即論徧
若取見性應至五即論破何須必至分證究竟名
巳上文也今問若見思惑即無明者何故文云初信
斷見二信巳去斷思惟惑八九十信斷界內外塵
沙惑也十住巳去斷無明惑又見思等即無明者
初信位應見中道何故待至初住方得見耶又輔
行記釋意不明其趣如何。


答圓人無心斷惑伹作一真法界觀麤惑先去真諦
先立名為十信無明後斷中道方立受十住名元只
一心誰云去取煩惱尚菩提偏真豈非耶。


問又釋修中位文云始自初品終至初住一生可
修一生可證不待位登七地爾乃修習何暇歡喜
始入雙流今疑若始自初品終至初住位一生修
證者誰為其人耶若龍女者龍女是應前世種修
是非一生修證之例何者此是戒緩乘急人故若
無其例此義何成又起信論云是菩薩或示超地
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
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怠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
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果等發心則等所
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
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
[003-0689b]
故示所行有差別巳上文也若爾速成是方便說何故
文云一生可修一生可證。


答決定三阿僧祇決定一生得皆對機破病言耳華
嚴九世十世在一念中亦何長短遠近杜順是文殊
化身云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時處帝
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礙礙華嚴相海品云地獄天
子聞天皷音悉登十地何曾要待三祇若不信者縱
過三祇亦恐未證一性往望誰權誰實上人能問那
知不近佛來且據今身言一生耳。


問氣治文云用氣治者謂吹呼𡁱呵噓𡀗皆於脣
吻吐納轉側牙舌徐詳運心帶想作氣今疑此等
六氣一一作氣其如何等又云口吹去冷鼻徐內
溫口𡁱去痛除風鼻內和安噓去滿脹鼻內安銷
𡀗去勞乏鼻內和補巳上文也言內溫和安安銷和補
者各各作氣其如何也又云息有四伴有聲曰風
守之則散結滯曰氣守之則結出入不盡曰喘守
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巳上文也
今疑守之則散則結則勞則定者其相如何又出
入不盡出入俱盡者其相如何又云次別運十二
息者謂上下焦滿增長滅壞冷煖衝持和補此十
二息帶假想心所以者何若初念入胎即有報息
隨母氣息兒漸長大風路滑成兒息出入不復隨
母生在異處各各有息名報息依息者依心而起
如嗔欲時氣息隆盛此名依息前六氣就報息帶
[003-0689c]
想今十二息就依息帶想故不同前也巳上文也今問
何謂上息乃至補息耶又前六氣就報息帶想今
十二息就依息帶想者帶何想耶。


答呵等六字伹依唐喚牙舌自相當彼國字同喚別
故未悟耳依報息任運父母生身息也想息運想作
也冷想煖補熱想冷補但學者多用者少大師十法
觀具如止觀損益文處說并口決一卷附往當自審
詳。



承和十年五月七日從內裏賜左小將藤原良相
大夫副狀送  山家
[003-069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