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0 天台宗未決(附釋疑)-日本-源信 (master)



No. 942-2



圓澄疑問




* 一 法華為八教攝之為不攝耶
* 二 毗盧舍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
* 三 光宅因果六義今家所破
* 四 為破因果之實體為破邪執
* 五 佛果隔生有無
* 六 圓十二因緣生滅不生滅
* 七 別教傍正伏斷義據何經論
* 八 五忍次第如仁王大師配位不相似
* 九 圓人經歷二住巳去歟
* 十 實佛本師本時別號
* 十一 一家多用四教今更立三教何為正義
* 十二 退座五千涅槃中收者不見明文
[002-0673a]
* 十三 私錄異聞者從誰聞法
* 十四 定法在法華授記何故初釋云彼土得聞
* 十五 依法華疏尸棄初禪何淨名疏云二禪王
* 十六 身子六心中退是何位退
* 十七 無情應發修成覺何故不爾
* 十八 苦集即滅道者為滅苦集名道乎
* 十九 六即何等聖教的出其名
* 二十 唯識唯心同異二師所立其趣如何
* 二十一 法華三昧證相門九種證相出何經論
* 二十二 圓頓中道期寂光何故實報以為其期
* 二十三 體相章出六師所立不審其人與所據
* 二十四 圓伊三點何故釋與經意異
* 二十五 乘急人無戒不備何故名為戒緩
* 二十六 癡迷與無明此二有何殊
* 二十七 五品十信差別不同諸忍位號亦異
* 二十八 見思即無明矣何故文云二信巳去斷思
* 二十九 自初品至初住可一生修證者誰為其人
* 三十 六氣一一作氣其如何等


巳上。
[002-0673b]


日本國三十問謹案科直答如後


天台沙門 廣修 撰


第一疑引籤云今法華是顯露等者對非祕密故
云顯露於顯露七中通奪而言之並非七也別與
而言之但非前六何者七中雖有圓教以兼帶故
是故不同此約部說也彼七中圓與法華圓其體
不別故但簡六此約教說也巳上文也今尋文意若約
與義則法華經同八中圓若爾此經亦為頓漸化
儀攝之為不攝耶又約奪義則非八攝若爾者此
法華經為何化儀為化法此義如何巳上本疑


謹案法華是顯露非前七之中有華嚴一頓與法華
同下文云其體不別約部說如文示知故伹簡六此
約教說今謂與義約部奪義約宗所疑則法華同八
中圓者非也只合云七中圓以藏教中無圓故如文
云七中雖有圓以兼帶故言此經亦為頓漸化儀所
攝奪非八者亦應言七問意為何化儀為何化法則
攝此法華經者尋意如此今答前七約部此圓與法
華同何以知同一圓故圓門內無別法施於兼但對
[002-0673c]
帶之事故得圓名今法華圓與前七中圓無二無別
但當體自圓非相待故猶得稱妙之意如此若問為
何化儀為何化法者且云五時八教之法如來應病
設藥化儀即有漸頓祕密不定化法即有藏通別圓
今若約部不論漸頓教中化各有儀一一教中化各
有法隨部對事一一具八藏故亦具儀法何者且如
鹿園是漸教化儀本為漸人八萬諸天便發大道此
是密得不定之得此教用漸法故無頓機謂也密不
定儀此非教本意所得者機也單用藏教宗但是漸
一教餘七宗皆不用通別圓中用不用類例比知亦
如是具如四教圖中可解名言法華何化儀何化法
者此是圓教宗化儀唯圓化法唯頓故稱圓頓在法
華中獨得稱妙如前說餘華嚴方等般若若據所化
各有儀亦各有法教法教之中皆具八教伹有用不
用殊此義應知。


第二問毗盧遮那經五時四教八所不說為法華
前說為法華後說此義如何。


答一切經題得名不同以大師說不離人法喻三或
複或單或具足者皆可隨名定實以解一切經義巳
上大師意也今經題稱毗盧遮那者此經從教主以
題名豈非人攝名下定體即有其理毗盧遮那西天
本號唐翻為遍一切處此是三身之一號即法身如
來也既是如來所說經義理亦遍一切處既一切處
總被去聲呼此經所攝教必逗機必有四種根性於此
[002-0674a]
得悟既有四教機根豈不為第三時攝方等教收以
理撿之即知是法華前說并八教之中並攝。


第三問引光宅因果六義謂昔因狹位下用短今
因廣位高用長今破若取昔因總判為說華嚴頓
教因非狹華嚴位非下華嚴用非短方等般若亦
然。


徵言若如汝判狹下短只判得藏教一途餘三教中
謂華嚴兼方等前三般若前二則可同為狹下短若
華嚴圓方等圓般若圓與法華圓不別此並是廣高
長何以同判為狹下短汝判諸教為狹下短獨判法
華為廣高長法華實如所判且前諸教非不廣非不
高非不長何以單約三藏判如此因果六義到今日
咸成四一既四皆成一何事定昔教皆狹下短獨今
法華是廣高長故四六二十四失則是今家所判光
宅之失意也。


第四問約所疑者謂破實體為破邪執。


答此義不然所破者只破他不解教意只四教之中
若如前所判只定判得藏教通別圓在前四時有廣
高長何以同於藏教一判故非也不論破體及邪執
可破下文今家正釋借彼三名顯於妙義因果俱異
如文可見若言此六義與蓮華六喻若為相對者此
釋借彼義名顯今家釋妙本非相對當與法華相對
為釋意若釋華喻自如別論必若義求亦同不可思
如因義者一法界具九法界是體廣如為蓮故華蓮
[002-0674b]
是法界華是十界只此一華十界具足故是體廣義
九法界即佛法界如華開蓮現只此一華便具佛界
佛界豈非位高十法界即空假中如華落蓮成明此
華有蓮能華蓮能落能成華喻於空蓮喻於假落成
喻於中既體具三軌此即用長此三一不異故稱為
妙此因義也如文云如此是推義配之非文有也如
此相對當意具玄文。


第五問佛果十如是約現生後報論九論十者有
現報故名為有報無生後故亦言無報始自初入
變易土中受法性身既並無復隔生之義故無生
後二報者疑云無漏為因無明為緣生彼變易若
無隔生者妙覺位佛損生受時無明為緣所感之
身何為真實若棄捨者既有隔生以何為無隔巳上
問也


答如疑中云妙覺位佛損生受時無明為緣此何疑
也既云損生受何處更有無明為緣復云虗妄和合
所感之身此問今都疑非問也未測高意何謂也夫
生變易是無漏人不更漏落三界內也此人唯有界
外無明塵沙惑在假無明是因生於變易土緣無明
未盡故招變易生四十二位四十二位進入易麤入
細緣無明故到於變易土受法性身一受巳後不復
是生死身故無隔生義不如界內果身滅亡更受後
身若界內果報身故名為有報虗妄所感便是分段
身非變易身灼然無隔生義不得疑分段生是變易
[002-0674c]
應知。


第六問圓教二諦伹點法性為真諦無明十二因
緣為俗諦疑云此十二因緣為生滅為不生滅
若生滅者何故名圓十二因緣。


答圓教法性是真無明十二因緣是俗既明圓教真
俗同體無復差別且無明十二因緣俗即俗而真即
真而俗故以真諦不異一一法皆不生不滅故而亦
能生能滅以能生能滅故故名於圓文云不可思議
正斯義也若生定是生滅定是滅者小乘法耳今大
乘不可思議即生能滅即滅能生生滅隨機不定之
一故不同聲聞之二諦也所問何故名假觀者此法
性具一切法何獨十二因緣既具一切法即是假觀
境也達此假時體本空故即是空觀觀冥中道即中
觀也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復名入假觀三
觀不出法性一法是真一法能具一切法是俗如此
真俗故是圓宗真俗之二諦也。


第七問諸經論中無此傍正伏斷之文請示誠文
者。


答玄文云別教非前二非後一前二者非藏通也非
後一者非最後圓也此等之中正就恒沙佛法當名
然實通諸四諦謂四教四諦此別教中總通緣具有
今據次第為論不無傍正者且當教以恒沙佛法當
名是正餘三教中四諦是傍四教之中修伏進斷亦
各各不同亦一一據當教之中為正望餘三悉是傍
[002-0675a]
故云傍正斷也所言初心緣諸無量發心初正以生
滅四諦伏通見思傍修無生無量無作即藏通別三
種四諦也今別教正以無生破見思傍修別圓無量
無作次正以無量四諦慧破內外塵沙次亦將此慧
伏無明次正以無作破此此是四教之中階級次第
伏破之分伏破之教教中分伏分破四教相望即是
傍正大師用義以理推顯於理自明旨須更別求經
論覓此證據諸經論中伏破之名處處皆有大師准
用理絕於疑學人應知亦如文句中明三周中定三
根性一周之中具有三說彼文云各有傍正此義亦
然當教是正望餘三教伏斷為傍其理如然豈更求
證知。


第八問引忍位號不同者五忍名位次第如仁王。


答大師配位釋名隨處取理故有不同仁王經據別
法華中用義據圓且大師立義凡諸所釋皆有通別
兩途若准通釋初伏忍名極至等覺總名伏忍下四
忍名亦如是其第五寂滅忍從初伏其伏處煩惱不
起分得寂滅之名亦名寂滅忍此是分寂滅義餘四
亦如是巳上通釋若別釋者從初伏忍乃至寂滅是
妙覺位此即終極為寂滅忍今依通義故忍名處處
不同亦是圓別位言故使不同也仁王中有一往義
亦有再往義今一往者從十信至十向名伏即十地
名信順無生三忍據下再往中即第十與佛同寂滅
忍此是一往義若再往者於五十位中分別五忍謂
[002-0675b]
四十心為伏十地初三為信四五六地為順次三為
無生忍第十與佛同為寂滅忍言第十與佛同此位
開兩即等覺及妙覺也又言今家釋但言伏亦無信
忍者即下文取住行向為順文在此也既取住行向
為順明知取十住為信忍也今師取住行向為順忍
五品為伏十信為信即至住行向正是順忍如此次
第故不相違其趣如是文云彼經取四十心為信忍
今此圓位取五品為伏忍彼經舉四五六地為順忍
今圓位取十信為順忍此亦是一往判即是通途義
耳應知圓位中伏即是信信即是順順即無生無生
即是寂滅但舉一忍名即具初後足今只言十信為
順忍尚讓五品為伏忍但如此釋亦是據別家義且
一途分去聲呼釋而未全是圓家義自但得圓家義諸
不同自望不疑。


第九問若有為門從門證果三德具足不縱不橫
因亦如是一法門具足一切法門通至佛地華嚴
從初地具足諸地功德大品初阿後荼餘三門亦
如是是為圓教四門相巳上本文牒所疑云一地既具
諸地功德圓人但居初位不應歷二住巳去若經
歷者何故云一地具諸地功德一一字表一一位
等。


答此圓人初發心入圓見解用一心三觀普見始終
一一法門無物不具即一觀而三觀即一心而一切
心圓具萬德是如來藏法名實相體具眾德不應先
[002-0675c]
後見小分毫此謂實相理具修行之失若能圓見無
先後際故初發心即具足故所言初阿後荼此是舉
況釋耳雖分地位亦無地位雖無地位地位宛然故
增道損生分別功德所具現其相即雖為前後前後
宛然故涅槃經舉月為喻月體非偏而晦朔之異晦
朔自異非月體異亦如初發心時具諸地功德如疏
中言雖即具足細尋非不明晦此明修行之士初以
圓知此法無二無別獨自皆是不分明晦對機被事
明晦宛然只為眾生未盡見思無明故使用與差別
不應難只令居初發心位不容更進後後位也今更
舉況釋示如日本人知天台山在大唐國尋記傳知
此是南岳弟子智者大師住處一一事相無不分明
即論初發心位也若不假彼船筏進趣往去即不可
云我到彼見了於中進趣漸遠漸近豈非四十位中
差別之相既到彼台山中差別之相既到彼台山與
元在日本國時傳見不異此論最後位也初傳未見
不了道元若只傳聞不來亦名初見亦非後見到後
見時與初傳見不別豈非先後一如今圓位初後亦
復如是不可住初心便言是後心也故一一字表一
一位斯理明矣。


第十疑問誠成三妙是本時因妙非跡也巳上本文
云此等實佛從何等如來最初發心本行大道時
其別號如何者。


答經曰我本行菩薩道時此是經自立本何疑之有
[002-0676a]
夫言本者有近有遠本通在一家宗教中不在更引
若欲定指應信經語第四卷授學無學人記品云我
與阿難等同時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且據此語為
最初發心可不是分明此即當經誠文更疑也若更
徵其遠本經中舉微塵數微塵數尚不可知更求何
佛何名而發心耶彼疏云本跡者立本中云今取最
初成佛時以立為本彼舉諭釋猶如大樹同宗一根
不得傳傳相指但取最故成佛為其本也如此經文
及疏消釋斯理巳明可見耳。


第十一問判教相為六文云一舉大綱乃至六增
數明教大綱三種一頓二漸三不定此三名同舊
義異也疑云一家文中多用四教判一代教今至
此文更立三教何為正義者。


答此問失前大綱意所言大綱三種謂佛一化之中
大途綱要之法不出頓漸不定之三也今有祕密只
可屬佛道祕密不傳故無也此大綱三法四教之中
一一教中各有此三具且如華嚴頓部兼其一別即
是漸亦有不定機如經可尋鹿苑但漸部亦有頓八
萬諸天是也亦有不定機般若亦如是此三是佛法
之大綱四教各各具有知之耶。


第十二設五千起去被移人天不許涅槃中收者
意謂不見明文謂彼不收。


答義云法華收機猶如大陳涅槃捃拾猶如殘黨法
華未入理在後收但是涅槃得度之機理然在教何
[002-0676b]
得更疑若一一今經文對當知相承方為是者如佛
本說亦不妨有譯人隨要翻之略不稍出無妨矣。


第十三疑云私錄異聞者今疑從誰聞法示其人。


答此段章安稱異聞非記大師語故稱異聞也 疑
者言從誰聞者如釋籤云不關記於大師說也有者
謂此一段文中所擇錄異總攬大師所傳教法一期
大意章節科折求古引今決判是非今文義周足不
混易見自是章安一意故非大師如此說也故籤云
不關記大師語也亦不妨章安於異時處傍參講席
處處不一所聞之說故得為異章安既自不的指其
人傳者亦何須更覓故不然也言就中義門繁多為
聞不用為面用者 答此是章安一段要義若辨同
異明離合四教名義五時七階此並是扶大師釋教
意則證據但所錄擇諸處義因有相應處便與引用
淮章安私記異聞中如此之說普並可用乎然可用
耶然行藏之意取探隨宜不得一向用不得一向不
用又不得一向用亦不得不簡用其義如是。


第十四疑問以迦葉等既名定性今在法華授記
何故初釋云定性者彼土得聞故此義如何。


答定性者在法華會定得授記許其無不在此會亦
聞得記如經可知今疏判言定性者彼土得故者可
以進退消文然聖得授記何以故根利鈍故前後悟
理然如是請定所疑餘如疏記以廣釋若迦葉巳於
法華中授記訖故四大聲聞領解如來一代時敢藥
[002-0676c]
草喻中如來讚述與記更無疑也以斯之微甚善。


第十五問依法華尸棄是初禪王淨名疏云望法
華序恐是二禪王此義如何者。


答法華經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
梵等疏釋云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兩人依釋論正
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又云光明
者二禪天也及淨名疏中云望法華序恐是二禪王
今若從釋論取釋棄定是初禪王今大師經文稱梵
天王復舉尸棄師云似兩人亦不定判是初禪王即
引釋論定位下云恐目一人若尋大師意淨名疏又
云恐是二禪王亦不定判何故為尋釋論解故今尋
意既前云似中恐淨名疏又云恐此皆不定判也若
以世界主梵天王准經即是初禪王便敘云初禪有
梵眾梵輔大梵今舉主攝諸也既舉大梵即定知是
世主既大梵是世主故知是初禪主也言尸棄者彼
梵天有三位無尸棄名依憑釋論故云舉位顯名恐
目一人耳若將位攝名尸棄定是初禪王若分名位
即有兩人尸棄即是二禪王也二禪亦有三人謂小
光天無量光極光既云尸棄大梵是二禪王光明大
梵即是二禪中無量光極光天也何以知以義求之
言梵者淨義可通諸天二禪中諸天雖無梵名目天
天身莫不並淨更據初禪又無光明之名既云光明
大梵即恐是二禪天也大師證位之人三界諸天必
定知委今不定判兩處互指皆下恐字以釋光明之
[002-0677a]
名以二禪天名又見大梵兩字似初禪天名釋論既
是西天菩薩所作定言尸棄是王且依釋論心有進
退故著似著恐於法華疏云初禪王淨名疏云是二
禮王但尋文取意即既相違具如上敘。


第十六問身子六心中退是何位退。


答據本業經云即十住中第六住退亦示實行故退
非實退也何者從十信至初住即不退今言至六住
中猶況於下輩也彼本業經云七住巳前名為退分
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淨
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間值惡
知識因緣退故入凡夫不善惡中乃至廣說具案彼
經起信論疏云但是權教非實退也天台意權必引
實況進名信為住此但諸家立義各異任彼所言亦
不應有是非今並是據名約理消通未有見機人也
准大論謂十信中位位皆有退義至第十信成就時
便進入初住入住位即不退也故本業經云言身子
六住退者權引實恐下。


第十七說圓頓觀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疑云若
三身性遍諸法者何故在有情身有知覺義在非
情身中無耶有情發修成佛無情亦應發修成覺
何故不爾又約戒罪福不同微如何耶者。


答輔行記中巳引釋佛性具三身不可獨云有應身
性若具三身法身許遍何隔無情二從體三身相即
未甞相離如如法身遍一切佛性該有情此土有言
[002-0677b]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先賢教語
非是悞虗理事相遊故有此說圓教緣於實相造境
即中無不真實故云繫緣亦是法界一念亦是法界
何甞相離何以故圓體具故不簡有情無情同一法
體故若簡無情是法體即偏非圓也今疑有情有發
修成佛義無情無者不爾無情亦發修成佛何者是
隨有情成佛故一成一切成何甞簡無情若言無情
不發修不成佛有情亦不發修亦不成佛何以故俱
不發故一發一切發體不相離故今說但同一體上
求不須外覓外覓即遠約體易見且如人耳目是有
情亦自是無情更何須外計何者重約事釋亦有情
能為無情無情能為有情有情無情更互有無故四
大能成於身即身為四大所成也身是有情四大是
無情即此身全是有情即此身全是無情此身若發
修成佛四大亦同發修成佛也此有情無情俱發俱
成故云一發一切發一成一切成更何疑於無情不
發耶更何疑殺不得罪何輕何重也今若殺此有情
無情俱重俱輕其義如是故淨名曰是身無知如草
木瓦礫豈非全是無情雖同草木瓦礫而為五蘊所
持即有情也內身既爾外境咸然是故如來修業感
成之身一切無情草木隨所至方悉皆傾頭向眾會
先化內無情成佛而外無情是所依故以所依故有
內無情悉同成佛也妙記云法身何嘗不遍法身不
獨未甞離報應之不單須得其本本法身既具一切
[002-0677c]
法明知報應悉具一切法以一切具故不隔情無如
先說何不得重者且如帛錢體是無情盜之滿之得
波羅夷此豈非有情耶亦望有情為至故犯此豈非
有情無情合而有此罪亦如身與四大合故殺戒亦
爾以情無情合故殺即得重若斬截死屍不得殺罪
豈非無情不犯重乎其理如此智者熟思之彌陀佛
土水鳥樹林皆能說法便具上不能的犯一樹一石
定成佛而說法乎。


第十八疑云引文云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
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
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答巳下文談於圓常無極
之體即此陰入便是法身故無苦可捨無明塵勞
即是菩提淨名云塵勞之儔皆如來種故圓機之
人無心而斷煩惱但觀一法界麤惑自去真諦自
顯故 答論中冶鐵成銅麤垢自落非故意先除
也是以煩惱即菩提諸業即解脫生死即涅槃吾
今此身即是常身不老不死體既如是更有何集
所合斷之更有何道而合修之更有何滅而合滅
之無邊邪觸境皆中中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圓滿
若此自在轉變無所罣礙其義如是澄神靜思之
可得之即圓體也今據疑情云所定苦集即滅道
者為滅苦滅集名道乎。


答此問是藏教意故非即是所言即是滅道者圓意
既言即是亦即不是何以故煩惱菩提各各別故即
[002-0678a]
是者菩提煩惱體非二故以體具故能即是能即不
是何者圓體之上能應萬機凡有機召悉皆赴之藏
中作生滅說通中作無生說別中作次第說圓中作
不次第說若次第說除苦斷集修道證滅折說體說
說空說假說中說圓說權說實說一一執定者即可
云苦集滅道定有如此引起信論中大海水因風波
動大海水即圓法百川同歸復本名故此喻法身本
體實相一法因風波動即是隨機赴應又云眾生自
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釋眾生自性清淨心者即正
因理實此實體不動隨境起惑故動即非寂故即眾
生起業處若動不妨寂寂不妨動體明一如故無煩
惱即菩提也此義如是。


第十九疑問六即云藏等三教所明歷位各有證
文今此六即義致圓滿未見經論誠文何等聖教
的出其名請示者。


答涅槃一論師分六釋又三因正性出自大經正因
之性豈非理即緣因之性豈非觀行即了因之性豈
非究竟即見經文中有此三因之性豈非名字即信
有此理依行向修斷煩惱諸分分果案揩入位豈非
相似即得聖人氣分斷四十一品無明豈非分真即
故止觀文中引貧女寶藏為論師以六即通釋更何
疑也若疑不見即字故覓誠文今即還取涅槃三佛
性義即三即有文餘三即案義大師又引釋論五菩
提證豈之非有文懿實若斯更求何文即是大師說
[002-0678b]
義具書進上文云有文有義常人用之無文有義智
者用之無文無義愚者用之故四依中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了義也南山宣律師云以理為正彼引
五百羅漢論先敘根本次及句義復觀法師語曰以
意方便度用今文天台大師尋所用義亦合斯矩況
大師證復說有過於是文云說巳心中所證法門實
非聰講量次比幸與修多羅合故引為證故文云無
文有義智者用之又如金光明疏云古云俗諦有文
字真諦無文字大師云真諦有文字依俗諦無文字
何以故若無真理俗何所依故知一切文字皆從真
而生故此是立義異古來聞若非法華方便陀羅尼
力誰敢如此顛倒宣說使理炳然有無不濫今之六
即大師證說更何疑也若傍有人不肯信者自是闡
提一輩非菩薩說無一切文字皆是可說一切文字
皆不可說如此之理十聖三賢仰信而巳執瓦礫者
寧知瑠璃乎。


第二十疑問唯識唯心義輔行云一者唯識謂一
切唯心二者實觀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觀理
疑云唯識唯心其趣全同更無差別䆳和尚所判
唯識唯心其義不同唯識者未泯緣境故唯心心
境不二故唯識者亦狹亦淺所以者何存境故唯
心者亦廣亦深以不存境故巳上䆳和尚釋今所
據疑情謂其義全異二師所立其趣如何。


答唯識唯心輔行記中釋是別義非是同義但媿尋
[002-0678c]
文未審耳文云一者唯識謂一切唯心二者實觀謂
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觀理此謂心是主識是心家
用用故是事主故是真從主起用故稱一切唯心此
兩義從來差別非一故𨗉和尚解云唯識者未泯境
故唯心者心境不二故即是泯其識境歸心故不二
了即是輔行中真如即心王心所內外合故故稱不
二若未泯境故是未合若未合時炳然是二言唯識
者亦狹亦淺者狹者從心起用一心對一境故是狹
淺者未泯境故以存境故是淺言唯心者亦深亦廣
者此心王是能應萬機非一非二故是廣此心能會
眾境同歸不二不二之理極至淵底故是深也二師
解義理實相扶炳然不異請細心會之。


第二十一疑問法華三昧證相之門約上中下各
出三品三品合九疑情情證相必當須依佛菩薩
說未知此等證相出何經論。


答佛無二法但隨眾生相而有眾多以眾生種類若
干階級悉異故今修道次位萬途一一苦啟二見於
眾生未識唯佛獨有心所以將可知之法說尚眾生
從初發心五停心別想總想四向四果三賢十聖等
覺妙覺立初立後階位差分若更於事細分非說能
了粗陳總別念處四向四果況於初果更開十八學
人三賢十聖五十二位悉大綱非謂佛法只定如致
故約眾生塵勞之門非一略指八萬四千約對此為
憑故云八萬四千法門也若具足說或有人聞心則
[002-0679a]
犯亂孤疑不信此之謂也今師謹案修證略述三三
九階位近程其問細派亦復應有多種今乃粗說耳
正法如是豈可以定一求更結餘疑言須依佛菩薩
也大師的承佛旨親稟靈山有說更疑復更却求餘
證故不應也如何見有文者生無文者死應知實相
之理本無名字如來逗機赴四教名字說本體既非
一物何處而有眾多教開五七九乘定從何處生出
今師只作三三九說故不應疑但從理具不可單求
事相具如上說勸莫疑師莫疑法。


第二十二疑問引文云為明菩薩清淨大果報故
說是止觀者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記文云果
報者在實報無障礙土必方便有餘外者疑云圓
頓中道期寂光土何故實報以為其期順道法愛
為因無明為緣生彼土故非所期果也。


答圓觀修行理本期於常寂餘所期故如所問合為
總圓見約行進修為此無明為緣故任運受果報生
非本期也若據圓觀中道即不生彼實報修行之便
路次逕過非故過也何以故四十一位分分斷分分
證此斷此證故在實報土中若最後一品盡入妙覺
即是寂光若圓說初後不二初發心便是寂光何故
居實報者如前說且界外三土方便有餘土即二乘
所居實報無障礙即三賢十聖所居故仁王經云三
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即此義也又此四
土竪論次第應爾橫論亘彼八方今如此說者約機
[002-0679b]
悟淺深隨根性對說若以圓常一理本非橫竪只一
土中備有四土不離同居即上界三土宛然如文云
我實見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而見尊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共大菩薩聲聞眾圍遶說法即方便土
相也又觀見娑婆如瑠璃為地坦然平正諸臺樓觀
眾寶所成純諸菩薩咸處其中此即言娑婆是實報
也只此淨穢同居土中既是實報定非即是寂光為
分別令人易解故分為四相說亦凡聖階漸作次第
說若一圓觀中道不可思議法中即不可說不可示
況復論所期土處有是非耶。


第二十三疑問引文釋不縱不橫義大小乘師各
有三者。


答此明其各是偏證非圓意也此是依義立又明此
三解若不識圓將法偏況顯出圓理若欲得經論所
出但尋上品師之文出處便依此等六釋大小六師
即古輩先德人師立義皆有二意大護謙故不出其
人二簡繁從要故義用是急人名是傍若要須微求
出經論處且當宗學人大唐一國皆同稟一實見悉
信大師所錄依教奉行文外餘詞大師不通致令後
學並不根尋必經論有者任撿經論而自傳錄亦如
大論數有其例彼論云又有人云如此等例不少亦
譯人簡要以理為正餘意屬事門故收何必須成覺
也且當宗中如此之例亦復不少何但此一收也知
之。
[002-0679c]


第二十四疑問三點圓伊不縱不橫不並不別舉
橫川走火火縱橫縱橫並並別。


答今見疑問不見用法單見事求何也本此圓伊三
點元喻三德法身案光明疏凡一十箇三法皆一三
無異在果時謂三德三身三解脫在因時云三德三
煩惱三識等如此之三法一一此中體不相離三一
身三身三不定離則非一合亦非三名不可思議之
三一也即舉圓伊以為其喻三因以比其功耳若云
橫川即竪四教意若云走火即橫四教意如此分橫
竪故非圓法我今如來藏智三德法身何甞次第何
甞不次第何甞偏何甞圓何甞不偏何甞不圓今此
圓中其法如此故能次第能不次第能偏能圓故名
不可思議如圓伊三點其法如是今不見法況但見
事求故云非宜也文中云三點具足即成圓伊如今
但取一點自體相即那得非得伊非伊何得不縱不
橫只是一分點字若如此見無情只說一點何處有
三若爾何只有一身無三身也只有一德無三德也
眾生只有一性無三性也只有一煩惱業無三業也
如此三數邐迆配之但此一而二三也若云秤互相
即只得其名此何名也此名何所召召何理也若言
橫川走火亦復點字者亦非也本將偏以顯圓明橫
川走火非今將點字稱雖難此何顯名故知非也古
德釋祕密藏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
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釋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
[002-0680a]
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三
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更舉喻釋如摩醯首羅
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目三相一在額上二如人眼
故舉此況伊也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故結云我亦如
是今故只取一點作不互為不縱不橫義云今釋與
經異者具如先述應知仁者用心大論取意太過失
圓伊義今若作此釋只得一點不得三點若爾與為
論只單得一分法身並無報應只云一分能應德般
若解脫並無此是孤獨解脫無諸權用聲聞一法尚
非具足況如來圓常耶。


第二十五疑問引文云乘戒四句破事戒受三惡
身持理觀見佛得道又案持相文云前來諸戒律
儀防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
足又云理觀觀心論持戒者具足能持上十戒也
疑云若准此文乘急之人無戒不備何故名為戒
緩亦名為破事戒受三惡身者。


答以理觀觀心具足持十戒者理中無造作何論持
破又云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此理與中道左右異名
無二體也既無造作但名理戒持之是乘乘於此乘
見佛聞法而事戒律儀之中違犯七聚以違犯事戒
故的須受三惡身何以故違事戒故以乘急故於惡
道身見佛聞法今問乘急之人無戒不備何故名戒
緩者 答單觀此乘緩事戒否乘戒兩事各別體不
相關不得將乘戒為事戒故四句中各具乘緩急義
[002-0680b]
去聲呼有緩急故報有昇沉乘是理戒戒是事戒若
事理合持是第一句受人天身於華嚴中見佛聞法
豈有三惡道受餘如常談今何事事單守一理既無
造作此理何所至到若爾此理具無記之體守此為
三惡之根何謂是持戒不應爾。


第二十六疑問引文云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
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等疑云癡迷與無
明此二有何殊而云癡迷故法性作無明又元初
無明為從法性起為從法性外起若法性起法喻
不合若外起者無明癡迷法本非法性也又元初
法性由何等因緣而起癡迷也。


答此難意太過文云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
法性變作無明起顛倒善不善等彼舉喻如寒來結
水為氷水本非氷被寒所加法性本非癡迷被無明
所加變作癡迷迷生故造作諸惡業如寒寒重故以
水結成氷所問為癡迷與無明此亦何殊者 答無
明與法性淨穢無乖的迷悟論此即無二元理既一
無明與癡迷不是兩物何名無明何名癡迷 答觸
事不知名為無明只緣觸事不知名之為癡以癡不
知故不識是非故名為迷為此無明不知不識不知
是不識非造作諸業招生死果十二因緣三世輪轉
此即是迷若法性者本是清淨一如真諦諦備萬德
不是癡迷今只為無明所覆法性不明全此法愛作
無明無明若明朗然大照此無明全是法性此法性
[002-0680c]
全是無明何以故迷故悟故下文云無明即是法性
見思破即是無明破無明破即是見法性何曾是二
如人迷東為西至可悟時即上來迷西處便是東無
別東也不得離無明外覓法性不得離法性外別覓
無明先問元初癡迷為從法性起為法性外起此合
即是兩體更喻說如一人具解種種妓得種種名尅
名定實非二人也應知不得言從四句起皆妄計也
中論所破云云


第二十七疑問五品十信差別不同諸忍位號亦
異者。


答五忍名位次第如仁王大師配位釋名隨處取理
故有不同仁王據別法華中用義據圓大師立義具
准經文法華經中所列五品十信文相挌量非不分
明乃約如來在世滅後之異佛世時四信弟子佛滅
後名五品弟子若約修證論其階位無差別大師云
約佛世滅後之異耳又云初隨喜品是入信心位分
一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鐵輪六根清淨位
也巳上並是大師說法意應𠗦取解何更搆疑若於
大師至疑更從誰受法耶言忍位不同者大師立義
凡諸所釋皆通別兩途若准通釋初伏忍名極至等
覺總名伏忍下四忍亦如是其第五品寂滅忍從初
伏忍隨其伏處煩惱不起分得寂滅忍之名亦寂滅
忍此是分寂滅義餘四亦如是巳上通釋若別釋者
從初伏忍終至寂滅是妙覺位此則終極為寂滅忍
[002-0681a]
也今依通義故忍名處處不同亦是圓別異故不同
也仁王中有一往義亦有再往義一往者從十信至
十向名伏忍即十地名信順無生三忍據下再往中
即第十與佛同為寂滅忍此是一往義若再往者於
十地中分別五忍謂前四十心為伏十地初三為信
四五六地為順次三為無第十與佛同為寂滅忍言
第十與佛同者此位開兩即等覺菩薩及妙覺也又
言今家釋但言伏亦無信忍者下文取住行向為順
文在此既取住行向為順明知取十信為信忍也此
理明今取住行向為順忍五品為伏為信即至住
行向正是順忍如此次第故不相違其趣如是望不
疑也若圓位中初伏即是後寂滅即信即順即寂滅
但舉一忍名即具初後是但得圓宗意諸不同自更
何疑也。


第二十八疑問引文破法遍中見思即是無明無
明即是法性疑云見思惑即無明何故文云初信
斷見二信巳去斷思惟惑八九十信斷界內外塵
沙惑也十信巳去斷無明又見思等即無明者初
信位應見中道何故待至初住方得見乎輔行釋
意不明者。


答止觀本文中總相說亦名圓說輔行中別相說總
相說者見思即無明同一體故只為有無明故便生
見生思若無無明見思無處生無明本是法性只為
迷故法性變作無明無明若明法性即顯法性若顯
[002-0681b]
無明即破無明破即見法性入實相空既入實相何
法不空與非破遍何也輔行中別相說者云若從文
說見思障真無明障中若從意說見思之外無別無
明何者體法性見思豈離法性故云亦即法性何故
以同體故如此銷釋甚為分明不測高意如何取別
稱意不明請細尋之云云


第二十九疑問引文云始自初品終至初住一生
可修一生可證者誰為其人若龍女是應先世種
修非一生修證之例也又引起信論云是菩薩或
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說於無量阿
僧祇劫當成佛道又云以為懈怠眾生故示如是
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亦
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
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
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者。


答如此二說本非相乖只為機悟不同如來種種方
便為對懈怠眾生說佛道長遠久受勤苦方可得成
為治厭長眾生故云佛道易得然諸佛一法本無長
短亦非難易皆是隨機性也為怯弱者說法長劫故
下文證為懈怠者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
菩薩根性發心所證並皆俱等此文證上上機也有
言無有超過之法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者此
證隨機說法示中機也所所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故
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者此即俱
[002-0681c]
證頓漸之機是悉檀隨機性施益之義也釋隨眾生
世界不同者即有三五七九乘機緣不同也釋隨云
文明矣斷見者約機且分四品謂上上上中下上上
機乘上上乘即見實相理具一切佛法無缺少也即
圓頓入也上機見實相事一切法無非實相故此人
得事不同理謂須假緣修方便顯出此理次第修行
故此別教也中機見體法空真下下機折空真隨見
聞處悟解脫破惡故是對治也隨見聞處歡喜是為
人也隨見聞處得入理是第一義也故立根欲性異
根即世界欲即為人性即對治異即第一義也願見
長者示長願見短者云短如此悟解在機故菩薩示
亦超四悉檀之益也更別示者前本文云一生可證
者約理也經云龍女者約事也且理者圓極之理無
初中後一念備足無所闕少頗有凡夫初發心時便
登正覺者此理即有此事即無也能知此理具足圓
滿者此身心而是三身三德十界三法具足一心三
觀是了了分明見具足無減修若備此知即是一生
可修一生可證之義離此修外無復別論離此證外
無復可證即是此生得義不待進位登到初住方破
無明耳夫無明是出假名若知無明即是明明了何
處更有無明只為朝夕行住坐臥即全是無明若能
了達即此朝夕行住坐臥便是明了不得將明了了
見之是無明若爾者眾生作明白之見行既非是明
菩薩更示何法而令求解脫耶可云發心畢竟二不
[002-0682a]
別是其義也今理既備心令此知依法行即是到妙
覺地豈假歷別方便諸教簡麤顯妙千徹萬途耶我
今能如是知亦如是行如是證任運如是觀智恒隨
彌又彌明轉深轉固功德智顯故四十一位始末並
如即大品云初阿後荼無二無別此是理具頓見頓
修非謂不修而自進路名之曰修故經云煩惱即菩
提結業即解脫生死即法身不待斷然後證故是頓
故是圓也舉龍女答是事也終不以不修而自得果
今且舉此事作答證其圓頓得而有積修之義者正
是龍女初發心時一發一切發圓見中道理能依圓
而修伹於事戒緩而受於龍報而於圓乘急於彼法
華中而現作佛事故於此生而速證圓位之義如此
故不應別覓其證也如此說者可以意會之不可以
事求之難云。


第三十疑問止觀中用氣治病文謂吹呼嚂呵噓
𡀗皆於脣吻吐納轉側牙舌徐運心帶想作氣者
疑云此等六氣一一作氣其如何等。


答如文○吹去冷鼻徐內溫並是一一作乃至𡀗去
勞乏鼻內和補皆出於口門吹者其相如吹火法是
鼻中徐徐納其冷氣內於腹中帶想者帶涼冷之想
想其涼冷之氣從鼻湍入至齊輪繞香輪又還到鼻
帶其涼冷之想想其氣出入所到一畢巳又更作重
吹重納取鉢中綃了覺以噓涼也是以一法也呼氣
者依名作氣呼虎胡反呼法如此此經舉出盡後還出
[002-0682b]
鼻中徐徐納同得體涼此兩氣共治乏用鼻內和補
嚂氣亦如呼氣法盡氣任去依嚂名依氣治法如文
呵噓[諿-耳+可]各依名呼召之即是也伹依虗言呼喚依字
呼之即是只為彼方言不同故未語耳又疑云各各
作氣其如何者若勞乏即用吹呼氣治病及除風用
嚂氣治一一依文用氣次一一和補但覺稍稍有効
可即帶想除之補之是也又息有四伴如文細心推
之即是無別法也又則則則勞則定言上三不是息
守之則散則結即勞守息則定今應去上三伴守第
四息大師果果之命人識知如文可解請細詳之即
是又出入有盡有不盡者文具細委之非言示面對
方決又云別運十二息者帶假想心若有上來六種
疾病此吐納以吐六并納六共十二息以共治之帶
假想者如冷須帶暖想若熱須帶冷想想此冷熱息
到其病處此謂假想也故名依息帶想即能治病也
然此六氣四伴十二息想如文巳細作了若得之見
文合得雖然甚難至難此須面對口決文字中傳示
難會也知之。
[002-068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