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2 天台四教儀集註(選錄「集註」本文)-宋-諦觀 (master)


天台四教儀集註卷第五     稼五
南天竺沙門  蒙潤  集


「二集諦者即見思惑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
云染污無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無明又
云通惑又云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集者招集為義惑與業俱能招生死而今
但云惑者前苦諦中巳明善惡業故即見
思惑示集諦之體也見者若云見理時能
斷此惑即從觧得名若云見秖是假謂因成相
續相待三假也假者不實為義即當體受稱。

[005-0103b]












[005-0104a]












[005-0104b]












[005-0105a]












[005-0105b]


思惑入修道位重慮緣真輔行云慮謂思
慮見道觀真巳發無漏今復重觀故云重
慮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從觧得名若云
思假及愛惑者此當體受稱然見惑從法
塵起能障真理思惑從五塵起能牽三界
此皆約欲界多分說細論不拘見修見惑
見道所斷思惑修道所斷約能斷位名所
斷惑也四住見為一住思惑分三因此二
惑故住着三界染污無知妙樂一廿四云
然小乘中立二無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
[005-0106a]
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時數
量耳諸法滋味損益等勢成熟德用近遠等時一二等數大小等量
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觀音玄記上七云見
思取生死相塵沙取涅盤相無明取二邊
相今見思取六道生死之相也枝末無明
對根本得名見思以無明為根本故云枝
末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通惑對
別惑得名見思通三乘人斷故曰通惑塵
沙無明別在菩薩所斷故名別惑界內惑
對界外得名見思潤有漏業招三界生故
[005-0106b]
云界內塵沙潤無漏業無明潤非漏非無
漏業招變易生故云界外塵沙則通界內
外也。】


「初釋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一身見二邊見
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上利使六貪七瞋八癡
九慢十疑巳上鈍使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减
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十使具足集滅各
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諦八使除身見邊
見四諦下合為三十二上二界四諦下餘皆
如欲界只於每諦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
[005-0107a]
十八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為八
十八使也。」


【法界次第上七云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
行者心神流轉三界故通受使名身見於
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
諸文或云身見或云我見止觀十十六雙列
二名云求我叵得故則身見破身見破故
則我見破文輔行五下九云外人計我如
麻豆及母指等或計徧身神身四句及一
異等文邊見於身見上計我斷常執常非
[005-0107b]
斷執斷非常隨執一邊也見取謂因此見
通至非想信此非餘執劣為勝戒取執邪
為道名非因計因及雞狗等戒名戒取邪
見由計斷常不信因果復計此我以為自
然𡨋初世性世性即是二十五諦一𡨋初二從覺
等如圖子及六諦等或計從於父母微塵梵天

等生皆名邪見貪是已法者愛即指五見
為巳法也嗔非已法故嗔癡不識見中苦
集慢我觧他不解疑猶豫不决利鈍利則
造次恒有鈍則推利方生五鈍亦名見中
[005-0108a]
思亦名推利思亦名背上使利使若去鈍
使亦亡故屬見攝四諦下惑增减不同前
云集諦雖在惑業今歷四諦者集是能迷
苦是所迷又道滅雖是出世間因果由迷
苦集道滅亦迷如不識病亦迷於藥此四
諦惑俱舍頌云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三
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嗔輔行五下九問
四諦下惑依何理教增减不同耶荅依阿
毘曇上界不行嗔無相害故有善欲故性
寂靜故心滋潤故然止而不行非能斷也
[005-0108b]
故法華中蜈蚣喻嗔通三界妙樂六三十二
云小乘中云上界無恚非𥁞理也問何故
身邊唯在苦耶荅此見依身故名身見依
於身見而起邊見餘三非身故無此見又
見苦斷故故在苦下四空無色有身見者
雖無麄色而有細色所執未云即是身見
非想八苦其義可知問戒取何故唯在苦
道荅唯彼所起問戒取計因苦諦是果何
故在苦荅計多苦行望為實因故在苦下
非出世道妄為出道是故復於道處能起
[005-0109a]
集滅異此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無邊見
集滅非道不生戒取又復戒取在於苦道
二諦下者本是內道見苦能斷本外道者
見道能斷故惟在二此有親踈之義孤山
作六十四句觧云云八十八使且㨿見惑婆
沙中云九十八使者兼十思故也輔行五
下十云以十纏為九十八論文所出不同
或名三結止觀云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
水功夫甚大恐聞者生疑畧斷三結謂身
見戒取疑如下圖示
[005-0109b]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謂三界分為九地
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
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癡慢言九品者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
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
[005-0110a]


【此界繫思亦名迷事思亦名正三毒異俱
生思及推利思也九地所依處得名欲界
同一散地故合為一於九地中各有九品
貪瞋癡慢但上八地無嗔耳不言疑者見
道已斷理合無疑斷此惑時或直緣一真
諦或於四諦中隨緣一諦故止觀中云見
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大經云初
果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毛一渧。】


「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此惑有為有漏之因故云實有上明見惑
[005-0110b]
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乃見思俱開若
云九十八使乃開見合思若云四住開思
合見但云見思俱合義也或云三漏欲有無明
或云四流見欲有無明或云上下五分妙樂七
十八云上五分中色染無色染一向唯上
棹舉等三雖復通下不能牽下故云上分
言下分者貪雖通上不是惟上嗔一唯下
不通於上餘三遍攝一切見惑雖復通上
而能牽下故名為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
欲由三復還下縱斷貪等至無所有由身
[005-0111a]
見等還來欲界











[005-0111b]


「三滅諦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
非真諦。」


【法界次第中十一云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
盡則無生死之累故名為滅妙玄二二十
二十五有子果縛斷是滅諦觀音玄記
十七云滅諦之體是二涅槃雖非真諦能
𡨋於理故云因滅會真滅非真諦因滅苦
集方能會真非謂此滅便是真諦止觀一
十二云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
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
[005-0112a]
却煩惱巳乃見法性經言滅非真諦因滅
會真滅尚非真三諦焉是輔行一下十一
云當知苦集但是能覆不能惱染道滅能
顯而理本淨法性如月苦集如雲道如却
除滅如却已。】


「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此
三十七合為七科。」


【法界次第中云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
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妙玄二二十云戒定慧無常苦空能除苦本
[005-0112b]
是道諦畧則戒定慧釋籤三九道品雖多
戒等攝𥁞戒攝三正語正業正命定攝十四如意足定根
定力除覺定覺捨覺正定慧攝十八四念處四正勤進根慧根進力慧力
擇覺進覺喜覺正見正思惟正精進通定慧念根念力念覺正念止觀七九
云念通緣兩處通三學信根信力輔行云一切諸法信為本故文廣則

三十七道品三四二五單七隻八若六度
攝三十七具如輔行七上廿一道品者法界
次第中十二云品者類也此七科法門悉是
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


[005-0113a]








然此道品通正通助通大通小通漏通無
漏亦漏亦無漏並如止觀第七具釋又小
唯正道大通正助今是小乘道品義當相
生。】


「一四念處一觀身不淨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
[005-0113b]
觀心無常識蘊四觀法無我想行蘊。」


【四念處一五云四者數也念者觀慧也處
者境也今言四者人於五陰起四倒故於
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
我倒於心多起常倒舉四倒故言四也若
相生次第應言識受想行色若觕細次第
應言色行想受識今從語便故言身受心
法文若迷心不迷色則數為五陰若迷色
不迷心則數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者則
數為十八界如婆沙論俱舍頌云聚生門
[005-0114a]
種族是蘊處界義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
諸有為法和合是聚義生長門是處義以能生長心心所法種族是界義如一
山中有金銀銅銕等名多界等補註十三卷十二帋









[005-0114b]












[005-0115a]


觀身不淨四念處一六云一切色法名之
為身內身外身內外身已名內身眷屬及
他名外身若已若他名內外身此三種色
皆從前世不淨業生則有五種不淨謂生
處種子相性究竟生處者女人之體是不
淨聚蟲膿穢惡合集成立經十月日二臟
間夾迮隘如獄釋論云此身非蓮華亦不
由旃檀糞穢所長養但從尿道出種子不
淨者攬父母遺體赤白二渧於中而住是
識隨母氣息出入是為受身最初種子不
[005-0115b]
淨也相不淨者頭等六分從首至足純是
穢物譬如死狗𥁞海水洗洗死屍𥁞唯餘
一塵一塵亦臭性不淨者根本從穢業生
託於穢物長養其性自爾不可改變究竟
不淨者業𥁞報終捐棄塚間如朽敗木大
小不淨盈流於外文觀受是苦四念處一
七云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內外受緣內
名內受緣外名外受緣內外名內外受又
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名內外
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
[005-0116a]
生樂受於違生苦受於不違不順生不苦
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
樂受是行苦觀心無常者心即心王心王
不住體性流動若麄若細若內若外皆悉
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一七云法名軌則
有善法惡法無記法人皆約法計我我能
行善行惡行無記若於心王計我巳屬心
念處攝若於心數計我從九心數一切善
數惡數通大地數並屬行陰法念處攝此
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龜毛兔角但有名
[005-0116b]
字實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
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若無記是我無記
不能起業但名因等起因此無記起善起
惡善惡業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當知
皆無有我但是行陰故經云起惟法起滅
惟法滅但是陰法起滅無人無我眾生壽
命雖有法起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身邊
二見想行蘊者止觀五八云想取相貌行
起違從文念處居初者一佛囑佛將入涅
槃阿難請問佛去世後比丘依何修道佛
[005-0117a]
荅比丘當依四念處行道二依經止觀五
二云大品云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菩薩
初觀色乃至一切種智章章皆爾故不違
經文三現前止觀五連云又行人受身誰
不陰入重擔現前是故初觀文輔行七上
十二云以四念處能為大小觀行初門如
來殷勤遺囑意在於斯文。】


「二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巳生惡令滅
三未生善令生四巳生善令增長。」


【正則不邪勤則不怠輔行七上十二云只是
[005-0117b]
於前念處精勤除惡生善文從語便先除
二惡次生二善㨿行必以巳生善惡居先
未生善惡居次並先明滅惡次明生善文
止觀七二十六引十住毘婆沙偈云斷已生
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
水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為生
如鑽木出火文一未生惡令不生四念處
觀時若懈怠心起及諸煩惱惡法雖未生
恐後應生遮信等五種善根今為不令生
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得令生也二
[005-0118a]
巳生惡令滅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起諸
煩惱覆心離信等五種善根如是等惡若
巳生一心勤精進方便除斷令𥁞也三未
生善令生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未
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善
根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長四念處觀時信
等五種善根巳生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
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增長成就法界次
第中十三。】


「三四如意足。」
[005-0118b]


欲念進慧法界次第中十三云智定力等所願皆
得故名如意足此四屬定六神通中身如
意足藉茲而顯又通因定生亦可六通因
茲並發四正勤是慧慧觀不勤念處不成
反招散動如風中燈令修如意如加密室
定慧均等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言彼
法者謂念處境言莊嚴者修希向心令法
端羙凡所修立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事必
踈遺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若無一心
觀法斷絕進者唯專觀理使無間雜無雜
[005-0119a]
故精無間故進凡所修立一切諸法若無
精進事必不成慧者止觀法界次第皆名
思惟思惟彼理心不馳散當知四法是入
定方便出輔行七上十二㭊玄下三十六云四觀神
足心所中慧以覺察為義妙樂二入云思是
慧數文。】


「四五根信進念定慧。」


【輔行七上十二云修前諸品縱善萌微發根
猶未生根未生故萌善易壞令修五法使
善根生故此五法皆名為根文信者信於
[005-0119b]
諦理能生一切無漏根力禪定觧脫三昧
等然此信根必依念處若無信境根何能
生進者信諸法故倍䇿精進念者但念正
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定者攝心在正道
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慧者念處之
慧為定所攝以觀自照不從他知。】


「五五力同上根名。」


【前不入故進修五力令根增長則能排障
同上根名者輔行七上十三云問名同於根
何須更立荅善根雖生惡猶未破復更修
[005-0120a]
習令根增長是故此五復受力名根成惡
破故名為力釋籤一云信觧品云無
有欺怠嗔恨怨言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
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若根增長能
破五障故名為力信力信諦不為邪外
諸疑所動進力觀諦心無間雜本求道果
未證不休念力持諦破邊邪想不令煩惱
之所破壞定力若成能破欲界一切諸散
能於諸禪互無妨碍不同單修根本之相
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能破一切見愛
[005-0120b]
等執。】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


【修前不入由定慧不調故用七覺均調學
謂覺了支謂支分法界次第中十四云無學
實覺七事能到止觀七九云心浮動時
以除覺除身口之麤以捨覺捨於觀智以
定心入禪若心沉時以精進擇喜起之念
通緣兩處輔行七上十三云定慧各三各
隨用一得益便止無假徧修若全無益方
趣後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
[005-0121a]
於兩處文。】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正以不邪為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正
見修無漏十六行故明見四諦正思惟以
正思惟發動此觀正語以無漏智除四邪
命常攝口業住正語中正業以無漏智除
身邪命住於清淨正身業中正精進勤修
涅槃善入正諦正定正住於理决定不移
正念心不動失正直不忘正命以無漏定
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見他得利心不
[005-0121b]
熱惱而於巳利常知止足住清淨正命。







「巳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


【輔行一下十一云菩提煩惱更互相傾故名
生滅。】


「然如前所列四諦名數通下三教但是隨教
廣狹勝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耳故向
[005-0122a]
下名數更不再列。」


【釋籤三云問何故立四種四諦之殊荅
諦本無四諦秪是理理尚無一云何有四
故知依如來藏同體權實依大悲力無緣
誓願物機所扣不獲而用機宜不同致法
差降從一實理施出權理權實二理能詮
教殊故有四種差別教起涅槃實後暫用
助圓故須具用偏圓事理故今引之以顯
誠證三偏一圓界內界外各一事理故成
四種廣狹等者以藏通造六故狹別圓
[005-0122b]
造十故廣藏別不即故劣通圓談即故勝
於廣狹境各論勝劣則成四種四諦迷真
有重輕故論生滅無生迷中有重輕故論
無量無作不可作尋常迭論勝劣釋也生
滅妙玄二二十云迷真重故從事受名如前
釋無生妙玄二二十云迷真輕故從理得名
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
生相無量妙玄云迷中重故從事得名苦
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
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
[005-0123a]
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
作妙玄云迷中輕故從理得名止觀一三
云陰入皆正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
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
即涅槃無滅可證。】


「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諦為世間因果
苦果集因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


【釋籤三八云苦集只是世間一法道滅秪是
出世一法世出世法因果性殊而因必趣
果因果𩔗異故值四殊。】
[005-0123b]


「問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荅聲聞根鈍知
苦斷集慕果修因是故疑也。」


【聲聞根鈍苦為初門支佛以集菩薩以道
通菩薩以滅別菩薩以界外道圓菩薩以
界外滅慕果修因且㨿凡位若初果去則
云帶果行因支佛不立分果乃云望果行
因四諦果前因後此且一途餘亦不定。





[005-0124a]






「畧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通標一教修行之人及三乘位次妙玄四
三十二云為破行人增上慢心為消經文引
物希向釋籤五廿二云若無位次將何以
為見賢思齊將何以越增上慢罪。】


「初明聲聞位分二初凡二聖凡又二外凡內
凡。」
[005-0124b]


【凡有四門明位一毘曇有門明七賢七聖
二成論空門明二十七賢聖三毘勒論明
雙亦門四車匿論明雙非門後二門大論
雖指論文不度若空門二十七賢聖者學
人十八無學有九四教義二十七云賢人有
二聖人有二十五凡位不俻今家不用
釋籤五二十具引今依有門明聲聞位者有
三意一凡聖位足二佛法根本三符順教
旨佛法根本者有門所說世間諸法乃是
無明正因緣生不同外道邪無因緣生也
[005-0125a]
又四教義云大乘經論破小用小多取有
門少用空門故須畧出毘曇有門佛法根
本賢聖之位二初云三藏四門雖俱入
道而諸經論多用有門乃至圓教多用非
空非有門今不列七聖直作四果釋者名
義顯故。






[005-0125b]












[005-0126a]


此依釋籤五十八列成論二十七賢聖若輔
行凖俱舍列則無身證故料揀云何緣身
證不預其數荅無漏三學是聖者因擇滅
涅槃是聖者果滅定有漏不是依因是故
身證不預其數中阿含川一云長者問佛福
田有幾佛荅同俱舍且㨿學無學二十七
人是同然福田經列身證俱舍則無也凡
者常也亦名為賢賢者善直亦曰鄰聖分
內外者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觧名外。】


「釋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
[005-0126b]


【心停者止義住義修此五法止住五過心
者有四種一草木二肉團三積聚精要四
慮知今是慮知心也此五停心通於四教
具如四念處明妙玄五三以五停心對圓
五品禪門二以停心名五門禪義該大
小通於凡聖菩薩等修今是三藏聲聞助
道也貪等是境不淨是觀四教義二
心既調停乃可習觀猶如密室之燈入道
根本無過此五法也或云五停心觀則從
慧或云五門禪則從定定慧調適故名停心。
[005-0127a]








然上列次㭊玄以不淨觀居初者約三不
善根次第也第四明㭊界觀者約不善根
後辦第五明數息者散亂是隨煩惱故於
煩惱後辯四教義等文皆以數息居初者
順修禪人必先攝散入定故四教義二云
[005-0127b]
今依禪門辯次第也以病先後隨人不須
定執前後次第也又諸文專以不淨數息
居初者妙樂六引俱舍云入道要二門
不淨觀數息㭊界與念佛互存沒者四教
義二問此處何不說念佛三昧為五種
耶荅開因緣出界方便代也以二世因緣與界方便皆
破着我能破雖異所破是同故開二世因緣以破着我却出界方便代念佛也且界
方便何以能代念佛耶故下即釋出云界方便與小乘念佛

相同亦破境界逼迫障以界方便能破之相與念佛所破境
界之相是同以皆不出六界十八界故念佛破境界逼迫障界方便亦破也

[005-0128a]
四念處一云問此中何不云念佛停心荅
作五度門則不用作六度門則須用因緣
自對等分性實斷常着我此三皆有故云等分念佛對逼迫
止觀七十七云毘曇以界方便破我謂觀
破六界十八界也如輔行七上對治不同今圖示之。







[005-0128b]


「多貪眾生不淨觀。」


【六識妄心於順情境上引起無厭故言多
貪禪門第四明三種貪一外貪男女身分
互相貪着用九想觀治觀他身九想者一胮脹二
青瘀三壞四血塗漫五膿爛六噉七散八白骨九燒二內外貪於他

巳身而起貪愛用八背捨治先觀內身骨鎻故能治內
三遍一切處貪資生五塵等物用大不淨
觀治即八勝處因於自身骨人觀成漸見十方依正故能治自他貪欲
玄上八明四種一顯色謂青黃等作青瘀
想二形色長短等形作壞爛想三妙觸自
[005-0129a]
他身分細軟光澤作䖝蛆想四供奉祇承
適意用死想治也此四望大論六種缺人
相音聲姿態等此不淨觀與念處觀身有
異一正助不同彼正此助二自他境別彼
觀自身此想他境三假實觀異彼是實境
此是假想。】


「二多嗔眾生慈悲觀。」


【於違情境上忿恨不巳名曰多嗔佛令修
慈悲觀可以對治若凖禪門第四一義通
大乘境觀有三一非理嗔歘起嗔心不問可否修眾
[005-0129b]
生緣慈一切眾生如已眷属二順理嗔人實來惱我修法
緣慈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三諍論嗔着已所觧為是謂他說行為非
修無緣慈能所一體慈即無緣今是小乘助觀當彼
第一眾生緣慈若法界次第則具明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今但慈悲㭊玄凖俱舍論
七周行慈輔行九下五依婆沙明九周行慈
而皆不出七境三樂謂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
娣妹下親朋友知識中人非冤非親下冤害下親者中冤害中
親者上冤害上親者三樂者㭊玄上十一謂諸佛

菩薩諸天輔行引婆沙云三禪
[005-0130a]
經行處輔行九五引婆沙云問與眾
生何處樂荅有說與三禪樂樂中勝故有
說與四事樂已曾得故有說與經行處所
有樂至所住處思惟令得文若㭊玄三樂
恐成過分隨機之說貴在治障不可槩論。】





天台四教儀集註卷第五
[005-013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