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30 摩訶止觀-隋-智顗 (master)




摩訶止觀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第七正修止觀者。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
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賴目足
[005-0049a]
更資。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起。重昏巨
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
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當以觀觀昏即
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猪揩金
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此金
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慧淨
於行行進於慧。照潤導達交絡瑩飾。一體二
手更互揩摩。非但開拓遮障。內進已道。又
精通經論外啟未聞。自匠匠他兼利具足。
人師國寶非此是誰。而復學佛慈悲無諸
慳悋。說於心觀施於彼者。即是開門傾
藏捨如意珠。此珠放光而復雨寶。照闇豐
乏朗夜濟窮。馳二輪而致遠。翥兩翅以
高飛。玉潤碧鮮可勝言哉。香城粉骨雪嶺
投身。亦何足以報德。快馬見鞭影即著
正路。其癡鈍者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既其不
信則不入手。無聞法鉤故聽不能解。乏
智慧眼不別真偽。舉身痺癩動步不前。不
覺不知大罪聚人何勞為說。設厭世者翫下
劣乘。攀附枝葉狗狎作務。敬獼猴為帝
釋宗瓦礫是明珠。此黑闇人豈可論道。又
一種禪人不達他根性純教乳藥。體心踏
心。和融覺覓。若泯若了斯一轍之意。障難
萬途紛然不識。纔見異相即判是道。自非
法器復闕匠他。盲跛師徒二俱墮落。瞽蹶
夜遊甚可憐愍。不應對上諸人說此止觀。
夫止觀者高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開止觀
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
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
[005-0049b]
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陰在初者二義。一現
前。二依經。大品云。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
菩薩初觀色乃至一切種智。章章皆爾故不
違經。又行人受身誰不陰入。重擔現前是
故初觀。後發異相別為次耳。夫五陰與四
大合。若不照察不覺紛馳。如閉舟順水
寧知奔迸。若其迴泝始覺馳流。既觀陰果
則動煩惱因。故次五陰而論四分也。四大
是身病。三毒是心病。以其等故情中不覺。
今大分俱觀衝擊脈藏。故四蛇偏起致有患
生。無量諸業不可稱計。散善微弱不能令
動。今修止觀健病不虧動生死輪。或善萌
故動。惡壞故動。善示受報故動。惡來責報
故動。故次病說業也。以惡動故惡欲滅。
善動故善欲生。魔遽出境作諸留難或
壞其道。故次業說魔。若過魔事則功德生。
或過去習因。或現在行力。諸禪競起。或味或
淨或橫或竪。故次魔說禪。禪有觀支因生
邪慧。逸觀於法僻起諸倒。邪辯猛利。故次
禪說見。若識見為非息其妄著。貪瞋利鈍
二俱不起。無智者謂證涅槃。小乘亦有橫
計四禪為四果。大乘亦有魔來與記。並是
未得謂得增上慢人。故次見說慢。見慢既
靜先世小習因靜而生。身子捨眼即其事也。
大品云。恒沙菩薩發大心。若一若二入菩薩
位多墮二乘。故次慢說二乘。若憶本願故
不墮空者。諸方便道菩薩境界即起也。大品
云。有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若聞深法即
起誹謗墮泯犁中。此是六度菩薩耳。通教
[005-0049c]
方便位亦有謗義入真道不謗也。別教初
心知有深法。是則不謗。此等悉是諸權善
根。故次二乘後說也。此十種境始自凡夫
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境常自現前。若
發不發恒得為觀。餘九境發可為觀。不發
何所觀。又八境去正道遠。深加防護得
歸正轍。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時不慮
無觀薄修即正。又若不解諸境互發大起
疑網。如在岐道不知所從。先若聞之恣
其變怪心安若空。互發有十。謂次第不次
第。雜不雜。具不具。作意不作意。成不成。益
不益。久不久。難不難。更不更。三障四魔九
雙七隻。次第者有三義。謂法修發。法者。次
第淺深法也。修者。先世已曾研習次第。或此
世次第修也。發者。依次修而次發也。不次亦
三義。謂法修發。發則不定。或前發菩薩境
後發陰入。雖不次第十數宛足。修者。若四
大違返則先修病患。若四分增多則先修煩
惱。如是一一隨強者先修。法者。眼耳鼻舌
陰入界等。皆是寂靜門亦是法界。何須捨此
就彼。出寶篋經云云。當知法界外更無復
有法而為次第也。煩惱即法界。如無行經
云。貪欲即是道。淨名云。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佛道既通無復次第也。病患是法界者。
淨名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
真非有。以此自調亦度眾生。方丈託疾雙
林病行。即其義也。業相為法界者。業是行
陰。法華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
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達業從緣生不自在
[005-0050a]
故空。此業能破業。若眾生應以此業得度。
示現諸業以此業立業。業與不業縛脫叵
得。普門示現雙照縛脫。故名深達。何啻堪
為方等師耶。魔事為法界者。首楞嚴云。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實際中尚不見
佛。況見有魔耶。設有魔者。良藥塗屣堪
任乘御云云。禪為法界者。能觀心性名為
上定。即首楞嚴不昧不亂入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見為法界者。淨名云。以邪
相入正相。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又
動修不動修。亦動亦不動修。非動非不動
修三十七品。以見為門以見為侍。慢為法
界者。還是煩惱耳。觀慢。無慢。慢大慢。非慢
非不慢。成祕密藏入大涅槃。二乘為法界
者。若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云云。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諦
思惟得近無上道。菩薩境為法界者。底惡
生死下劣小乘尚即是法界。況菩薩法寧非
佛道。又菩薩方便之權即權而實。亦即非
權非實成祕密藏。入大涅槃。是一一法皆
即法界。是為不次第法相也。雜不雜者。發
一境已更發一境歷歷分明。是為不雜。適
發陰入復起煩惱。煩惱未謝復業復魔禪
見慢等。交橫並沓是為雜發。雖雜不出十
種。具不具者。十數足名具。九去名不具。次
不次雜不雜。皆論具不具。又總具總不具。
別具別不具。十數足是總具。十數不委悉是
總不具。九數欠是別不具。九數中委悉是別
具。又橫具橫不具竪具竪不具。例如發四
[005-0050b]
禪至非想是竪具。至不用處是竪不具。發
通明背捨等是橫具。止發七背捨是橫不
具。又發初禪至四禪是竪具。三禪來是竪
不具。又初禪九品是竪具。八品來是竪不具。
又一品五支足是橫具。四支已來是橫不具。
其餘例此可知云云。修不修者。作意修陰
界入。界入開解是修發。不作意陰界入自
發通達色心。是不修發。乃至菩薩境亦如
是。應有四句為根本。句句織成三十六
句。例如下煩惱境中說。成不成者。若發一
境究竟成就。成就已謝更發餘境。餘境亦究
竟成。若發一種作起乍滅。非但品數缺少。
於分分中亦曖昧不明。前具不具止明頭
數。此中論體分始終。益不益者。或發惡法。
於止觀巨益明靜轉深。或發善法於止觀
大損。損其靜照。或增靜損照。或損靜增
照。俱增俱損。難發不難發者。或惡法難易。
或善法難易。俱難俱易。久不久者。自有一
境久久不去。或有一境即起即去云云。更不
更者。自有一境。一更兩更乃至多多。自有
一境一發即休。後不復發。如是等種種不
同。善識其意莫謬去取。然皆以止觀研之
使無滯也。三障四魔者。普賢觀云。閻浮提
人三障重故。陰入病患是報障。煩惱見慢是
煩惱障。業魔禪二乘菩薩是業障。障止觀
不明靜塞菩提道。令行人不得通至五
品六根清淨位。故名為障。四魔者。陰入正是
陰魔。業禪二乘菩薩等是行陰名為陰魔。煩
惱見慢等是煩惱魔。病患是死因名死魔。魔
[005-0050c]
事是天子魔。魔名奪者。破觀名奪命。破止
名奪身。又魔名磨訛。磨觀訛令黑闇。磨
止訛令散逸。故名為魔云云。問。何意互發。
答。皆由二世因緣。昔有漸觀種子。今得修
行之雨即次第發。昔有頓觀種子即不次第
發。昔有不定種子即雜發。昔修時數具即具
發。昔修時數不具即不具發。昔曾證得今發
則成。昔但修不證。今發不成。昔因強今不
修而發。今緣強待修而發。昔因今緣二俱善
巧。迴向上道。今發則益。昔因緣中雜毒是
則致損發所因處弱則不久。發因處強是則
久。麁細住乃至四禪傳傳判強弱云云。善易
發關遮輕。善難發由遮重。惡難發由根
利。惡易發由根鈍。惡欲滅而告謝。善欲生
而相知則一而不更。善欲滅而求救。惡欲
興而求受。則更更更更。此中皆須口決。用
智慧籌量。不得師心謬判是非。爾其慎之
勤之重之。私料簡者。法若塵沙境何定十。
答。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數方不廣略
令義易明了。故言十耳。問。十境通別云何。
答。受身之始無不有身。諸經說觀多從色
起。故以陰為初耳。以陰本。陰因陰患。陰
主善陰。又陰因別陰等云云。通言煩惱者。見
慢同煩惱。陰入病是煩惱果。業是煩惱因。禪
是無動業。業即煩惱用。魔即統欲界即煩惱
主。二乘菩薩即別煩惱攝云云。通稱病患者。
陰界入即病本。煩惱見慢等即是煩惱病。淨
名云。今我病者皆從前世妄想諸煩惱生。業
亦是病。大經云。王今病重即指五逆為病
[005-0051a]
也。魔能作病。三災為外過患。喘息喜樂是
內過患。禪有喜樂即病患也。二乘菩薩即是
空病。空病亦空。通稱業者。陰入是業果。煩
惱見慢是業本。病是業報。魔是魔業。禪是無
動業。二乘菩薩是無漏業。通稱魔者。陰入即
陰魔。煩惱見慢即煩惱魔。病是死魔。魔即天
子魔。餘者皆是行陰魔攝。通稱禪定者。禪
自是其境。陰入煩惱見慢業等。悉是十大地
中心數定攝。魔是未到地定果。亦是心數定
攝。二乘菩薩淨禪攝。又三定攝之。上定攝
菩薩二乘中下二定攝八境云云。通稱見者。
陰入即我見眾生見。煩惱具五見。病壽者命
者見。業禪等作者見。亦是戒取見。魔是使作
者使受者使起等攝。又生死即邊見攝。慢即
我見攝。二乘方便菩薩等皆曲見攝。通稱
慢者。陰入我慢攝。煩惱即慢慢攝。病患不如
慢攝。業即憍慢攝。由憍故造業。魔即大慢
攝。禪即憍慢攝。見亦大慢攝。二乘菩薩增上
慢攝。通稱二乘者。四念處四諦法攝九境
也。通稱菩薩境者。以四弘誓攝得九境。
問。境法名俱通者。行人亦通不。答。大經云。
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前九境人亦通
稱菩薩人也。通是二乘則有四種聲聞。增
上慢聲聞攝得下八境人也。佛道聲聞攝得
菩薩人也。問。通是無常不。答。寶性論云菩
薩住無漏界中有無常倒。問。通是有漏不。
答。漏義則通有義小異。問。通是偏真不。答。
偏義則通真義異問。通義可領別復云何。
答。十境不同即別義也。復有亦通亦別。陰
[005-0051b]
是受身之本。又是觀慧之初。所以別當其首。
此一境亦通亦別。後九境從發異相受名。
但得是通是別。不得是亦通亦別也。若爾
煩惱亦是諸法之本。元為治惑。亦是觀初。
病身四大亦是事本。元為治病。亦是觀初。
何意不得亦通亦別。答。若身因煩惱屬前
世。若今世煩惱由身而有。病不恒起為本
事弱。諸經論不以病為觀首。故不亦通亦
別耳。非通非別者皆不思議。一陰一切陰。非
一非一切。問。九境相起更立別名者。陰入
解起應立別名。答。陰解起時非條然別。還
是陰入攝若執此解即屬見。若約解起愛
恚屬煩惱。招病來魔隨事別判。若解發朗
然無九境相者。此則止觀氣分。但得通別
不得亦通亦別耳。問。十境條然別不。答。四
念處是陰別。觀空聚是入別。無我是界別。
五停心煩惱別。八念病別。十善業別。五繫
魔別。六妙門禪別。道品見別。無常苦空慢別。
四諦十二緣二乘別。六度菩薩別。問。五陰俱
是境。色心外別有觀耶。答。不思議境智即
陰是觀。亦可分別。不善無記陰是境。善五
陰是觀。觀既純熟無惡無無記。唯有善陰。
善陰轉成方便陰。方便陰轉成無漏陰。無漏
陰轉成法性陰。謂無等等陰。豈非陰外別
有觀耶。小乘尚爾。況不思議耶。問。若轉陰
為觀。報陰亦應轉。答。大品云。色淨故受想
行識淨。般若亦淨。法華云。顏色鮮白六根清
淨。即其義也。陰雖轉觀境宛然云云。問。十境
與五分云何。答。五分判禪十發約境。今當
[005-0051c]
會之。若次不次一發至後則進分也。齊九
已來住分也。作意矜持護分也。一發即失退
分也。達分可知。若於境境皆作五分者。
可以意推不俟分別。然五分十境皆是法
相。可得互有其義。六即十地行位淺深不
得相類。問。念性離緣性亦離。若無緣無念
亦無數量。云何具十法界耶。答。不可思
議無相而相觀智宛然。他解須彌容芥芥容
須彌。火出蓮華。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
思議。今解無心無念無能行無能到。不
思議理理則勝事。問。十法界互相有為因為
果。答。俱相有。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如慈
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如未得記菩薩輕
得記者。若不生悔無出罪期。更引諸例。凡
聖皆具五陰。不可言聖陰如凡陰。又佛具
五眼。豈可以人天果報釋佛眼。佛具五行。
病行是四惡界。嬰兒行是人天界。聖行是二
乘法界。梵行是菩薩法界。天行是佛法界。問。
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法
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第一觀陰入界境者。謂五陰十二入
十八界也。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
陰是積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入者涉入
亦名輪門。界名界別亦名性分。毘婆沙明
三科開合。若迷心開心為四陰。色為一陰。
若迷色開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為一
意入及法入少分。若俱迷者開為十八界也。
數人說五陰同時。識是心王四陰是數。約有
門明義。故王數相扶同時而起。論人說識先
[005-0052a]
了別。次受領納。想取相貌。行起違從。色由
行感。約空門明義。故次第相生。若就能生
所生從細至麁。故識在前。若從修行從
麁至細。故色在前。皆不得以數隔王。若
論四念處則王在中。此就言說為便耳。又
分別九種。一期色心名果報五陰。平平想受
無記五陰。起見起愛者。兩污穢五陰。動身
口業善惡兩五陰。變化示現工巧五陰。五善
根人方便五陰。證四果者無漏五陰。如是
種種源從心出。正法念云。如畫師手畫出
五彩。黑青赤黃白白白。畫手譬心。黑色譬
地獄陰。青色譬鬼。赤譬畜。黃譬脩羅。白譬
人。白白譬天。此六種陰。止齊界內。若依華
嚴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界內界外一
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世間色心尚叵窮
盡。況復出世。寧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見
近。那得見遠。彌生曠劫不覩界內一隅。況
復界外邊衣。如渴鹿逐炎狂狗齧雷。何有
得理。縱令解悟小乘終非大道。故大集云。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斷見之人說一念斷。皆
墮二邊不會中道。況佛去世後人根轉鈍
執名起諍。互相是非悉墮邪見。故龍樹破
五陰一異同時前後。皆如炎幻響化悉不可
得。寧更執於王數同時異時耶。然界內外
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
切法所謂心是。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
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
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
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
[005-0052b]
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觀心具十
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
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
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也。既自
達妙境即起誓悲他。次作行填願。願行既
巧破無不遍。遍破之中精識通塞。令道品
進行。又用助開道。道中之位己他皆識。安
忍內外榮辱莫著中道法愛。故得疾入菩
薩位。譬如毘首羯磨造得勝堂。不疎不密
間隙容綖。巍巍昂昂峙於上天。非拙匠所
能揆則。又如善畫圖其匡郭。寫像偪真骨
法精靈。生氣飛動。豈填彩人所能點綴。此十
重觀法橫竪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偽。
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巧該
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雲。非
闇證禪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蓋由如來積
劫之所勤求。道場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
請。法譬之所三說。正在茲乎。一觀心是不
可思議境者。此境難說。先明思議境。令不
思議境易顯。思議法者。小乘亦說心生一
切法。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若去凡欣聖
則棄下上出灰身滅智。乃是有作四諦。蓋思
議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
也。若觀心是有有善有惡。惡則三品三途
因果也。善則三品脩羅人天因果。觀此六
品無常生滅。能觀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觀
所觀悉是緣生。緣生即空。並是二乘因果法
也。若觀此空有墮落二邊沈空滯有。而起
大慈悲入假化物。實無身假作身。實無空
[005-0052c]
假說空。而化導之。即菩薩因果法也。觀此
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實相之法。畢竟清淨。
誰善誰惡。誰有誰無。誰度誰不度。一切法悉
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邐迆淺深皆
從心出。雖是大乘無量四諦所攝。猶是思
議之境。非今止觀所觀也。不可思議境者。
如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
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陰者。如前十
法界五陰也。法界者三義。十數是能依。法界
是所依。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
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又此
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時界云云
十法界通稱陰入界。其實不同。三途是有漏
惡陰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二乘是無
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佛
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釋論云。法無上
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無量義
經云。佛無諸大陰界入者。無前九陰界
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大
經云。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常樂重沓即積聚義。慈悲覆蓋即
陰義。以十種陰界不同故。故名五陰世間
也。攬五陰通稱眾生。眾生不同。攬三途
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
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
陰尊極眾生。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豈
與凡下同。大經云。歌羅邏時名字異。乃至
老時名字異。芽時名字異。乃至果時名字亦
異。直約一期十時差別。況十界眾生寧得
[005-0053a]
不異。故名眾生世間也。十種所居通稱國
土世間者。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
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宮
殿住。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
未盡同人天依住。斷惑盡者依方便土
住。別圓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方便等住。
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
住。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
居淨土。土土不同故名國土世間也。此三
十種世間悉從心造。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
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
竟等。先總釋。後隨類釋。總釋者。夫相以據
外覽而可別。釋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水
火相異則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
外相即知其內。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
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
相闇者不知。若言無相占者洞解。當隨善
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
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
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
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
性以據內。總有三義。一不改名性。無行經
稱不動性。性即不改義也。又性名性分。種
類之義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實
性。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耳。不
動性扶空。種性扶假。實性扶中。今明內性
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
無。燧人乾草遍燒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
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
[005-0053b]
具一切性。世間人可笑。以其偏聞判圓經。
涅槃明佛知眾生有佛性判為極常。法華
明佛知一切法如是性判為無常。豈可以
少知為常多知為無常。又法華云。佛知一
切法皆是一種一性。此語亦少。何故判為無
常。又有師。判法華十如。前五如屬凡是權。
後五屬聖為實。依汝所判則凡無實永
不得成聖。聖無權非正遍知。此乃專輒之
說。誣佛慢凡耳。又涅槃明一切眾生悉有
佛性。而言是常。淨名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判是無常。若佛性菩提相異者。可一常一無
常。若不異者此判大謬。如占者見王相王性
俱得登極。佛性菩提相何故不同。如是體
者主質故名體。此十法界陰俱用色心為
體質也。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
千萬技能病故謂無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
有諸力。煩惱病故不能運動。如實觀之具
一切力。如是作者。運為建立名作。若離心者
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
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
但使有心諸業具足。故名如是因也。如是
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
能潤於業。即心為緣也。如是果者。剋獲為
果。習因習讀於前。習果剋獲於後。故言如
是果也。如是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
名為因牽後世報。此報酬於因也。如是本
末究竟等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從緣
生。緣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為等也。又
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此就假
[005-0053c]
名為等。又本末互相表幟。覽初相表後報。
覩後報知本相。如見施知富見富知施。
初後相在。此就假論等也。又相無相無相
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
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
也。二類解者。束十法為四類三途以表苦
為相。定惡聚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
入鑊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漏惡業為因。
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本
末皆癡為等。三善表樂為相。定善聚為性。
升出色心為體。樂受為力。起五戒十善為
作。白業為因。善愛取為緣。善習果為果。人
天有為報。應就假名初後相在為等也。二
乘表涅槃為相。解脫為性。五分為體。無繫
為力。道品為作。無漏慧行為因。行行為緣。
四果為果。既後有田中不生故無報云云。菩
薩佛類者。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
四弘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
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
云云。因緣有逆順。順生死者有漏業為因。
愛取等為緣。逆生死者以無漏正慧為因。
行行為緣。俱損生破惑。順界外生死。亦
以無漏慧為因。無明等為緣。若逆生死
即以中道慧為因。萬行為緣。俱損變易
生死故。因緣既爾。餘者逆順准此可知。若
依聲聞但九無十。若依大乘三佛義佛有
報身。若依斷惑盡義則無後報。九之與十
斟酌可解。眾生世間既是假名無體。分別
攬實法假施設耳。所謂惡道眾生相性體力
[005-0054a]
究竟等云云。善道眾生相性體力究竟等。無漏
眾生相性體力究竟等。菩薩佛法界相性體
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國土世間亦具十種
法。所謂惡國土相性體力等云云。善國土無漏
國土。佛菩薩國土相性體力云云。夫一心具
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
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
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
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
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
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
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秖物論相遷秖
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
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
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
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
議境意在於此云云。問。心起必託緣。為心
具三千法。為緣具。為共具。為離具。若心具
者心起不用緣。若緣具者緣具不關心。若
共具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若離具者既離
心離緣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
三千法耶。答。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
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
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
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沒無
明盛持一切種子。若從地師則心具一切
法。若從攝師則緣具一切法。此兩師各據
一邊。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緣。
[005-0054b]
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緣故亦應緣
生一切法。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
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離法性外
別有黎耶依持。則不關法性。若法性不離
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獨言黎
耶是依持。又違經。經言。非內非外亦非中
間。亦不常自有。又違龍樹。龍樹云。諸法不
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更就譬
檢。為當依心故有夢。依眠故有夢。眠法
合心故有夢。離心離眠故有夢。若依心
有夢者。不眠應有夢。若依眠有夢者。
死人如眠應有夢。若眠心兩合而有夢者。
眠人那有不夢時。又眠心各有夢。合可有
夢。各既無夢。合不應有。若離心離眠
而有夢者。虛空離二應常有夢。四句求夢
尚不得。云何於眠夢見一切事。心喻法
性夢喻黎耶。云何偏據法性黎耶生一切
法。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
不可得。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
者。應從一念心滅生三千法耶心滅尚不
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從心亦
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
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
耶。若謂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非滅
非不滅非能非所。云何能所生三千法耶。
亦縱亦橫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
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
名不可思議境。大經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
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即
[005-0054c]
此義也。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三
千法。世諦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三千耶。
如佛告德女。無明內有不。不也。外有不。不
也。內外有不。不也。非內非外有不。不也。佛
言。如是有。龍樹云。不自不他。不共不無
因生。大經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
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謂四悉檀因緣
也。雖四句冥寂。慈悲憐愍於無名相中假
名相說。或作世界說心具一切法。聞者歡
喜。如言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
也。或說緣生一切法。聞者歡喜。如言五欲
令人墮惡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
令得見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緣共生一切
法。聞者歡喜。如言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
像。即其文也。或言離生一切法。聞者歡喜。
如言十二因緣非佛作。非天人修羅作。其
性自爾。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說心
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為人悉檀。如言佛
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則道源功德母。一切善
法由之生。汝但發三菩提心。是則出家禁戒
具足。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說緣生一切
法。如言若不值佛當於無量劫墮地獄
苦。以見佛故得無根信。如從伊蘭出生
栴檀。聞者生信。或說合生一切法。如言
心水澄清珠相自現。慈善根力見如此事。聞
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說離生一切法。如言
非內觀得是智慧。乃至非內外觀得是智
慧。若有住著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況
捨邪入正。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是為為人
[005-0055a]
悉檀四句說心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對治
悉檀說心治一切惡。如言得一心者萬邪
滅矣。即其文也。或說緣治一切惡。如說得
聞無上大慧明。心定如地不可動。即其文
也。或說因緣和合治一切惡。如言一分從
思生一分從師得。即其文也。或說離治一
切惡。我坐道場時不得一切法。空拳誑小
兒誘度於一切。即其文也。是為對治悉檀
心破一切惡。云何第一義悉檀心得見理。
如言心開意解豁然得道。或說緣能見理。
如言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三菩提。或說因
緣和合得道。如快馬見鞭影即得正路。或
說離能見理。如言無所得即是得。已是得
無所得。是名第一義四句見理。何況心生三
千法耶佛旨盡淨不在因緣共離。即世諦
是第一義也。又四句俱皆可說。說因亦是緣
亦是。共亦是離亦是。若為盲人說乳。若貝
若粖若雪若鶴。盲聞諸說即得解乳。即世
諦是第一義諦。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終
日不說終日說。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
立即立即破。經論皆爾。天親龍樹內鑒冷然。
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苟
執。遂興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若
得此意俱不可說俱可說。若隨便宜者應
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
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
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
而不有。何者。指一為多多非多。指多為
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若
[005-0055b]
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
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
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
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眾生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一眾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
國土。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
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
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
歷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若法性無明合有
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
法界。即是真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
義諦。如是遍歷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
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
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
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
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
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
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
可思議一心三觀。歷一切法亦如是。若因
緣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
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
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
切種智。例上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
非權非實。遍歷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若隨
情即隨他意語。若隨智即隨自意語。若非權
非實即非自非他意語。遍歷一切法。無非
漸頓不定不思議教門也。若解頓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若解漸即
解一切法趣心。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
[005-0055c]
此等名異義同。軌則行人呼為三法。所照
為三諦。所發為三觀。觀成為三智。教他呼
為三語。歸宗呼為三趣。得斯意類一切
皆成法門。種種味勿嫌煩云云。如如意珠
天上勝寶。狀如芥粟。有大功能。淨妙五欲
七寶琳琅。非內畜非外入。不謀前後不
擇多少。不作麁妙稱意豐儉。降雨穰穰不
添不盡。蓋是色法尚能如此。況心神靈妙。
寧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
尚復身邊利鈍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
惱。若言先有那忽待緣。若言本無緣對即
應。不有不無。定有即邪。定無即妄。當知有
而不有。不有而有。惑心尚爾。況不思議一
心耶。又如眠夢見百千萬事豁寤無一。況
復百千。未眼不夢不覺。不多不一。眠力故
謂多。覺力故謂少。莊周夢為蝴蝶翾翔百
年寤知非蝶亦非積歲。無明法法性一心
一切心。如彼昏眠。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
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樂行人一眠
夢。初發心乃至作佛坐道場轉法輪度眾
生入涅槃。豁寤秖是一夢事。若信三喻則
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測。此不思議境
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
誓。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
說時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


○二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
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麁弊
色聲。縱身口意作不善業。輪環惡趣縈諸
熱惱。身苦心苦而自毀傷。而今還以愛繭自
[005-0056a]
纏。癡燈所害。百千萬劫一何痛哉。設使欲
捨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
換翻更益罪。似魚入笱口蛾赴燈中。狂計
邪黠逾迷逾遠渴更飲鹹。龍須縛身入水
轉痛。牛皮繫體向日彌堅。盲入棘林溺墮
洄澓把刃把炬痛那可言。虎尾蛇頭悚焉
悼慄。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
怨國。備歷辛苦絕而復穌。往至貧里傭賃
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進樂為鄙事。不信
不識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
大悲興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
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
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
雖知眾生數甚多。而度甚多之眾生。雖知
煩惱無邊底。而斷無底之煩惱。雖知眾
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
惱如實相。而斷如實相之煩惱。何者。若但
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雜毒故須觀空。若
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諸
佛所不化。若遍見眾生可度。即墮愛見
大悲。非解脫道云云。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
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如鳥飛空
終不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空而
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鬪。故名
真正發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
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
知樂因。如執瓦礫謂如意珠。妄指螢光
呼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
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雖
[005-0056b]
知法門永寂如空。誓願修行永寂。雖知
菩提無所有。無所有中吾故求之。雖知法
門如空無所有。誓願畫繢莊嚴虛空。雖
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虛空中種樹使得華
得果。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是
名非偽非毒名為真。非空非見愛名為
正。如此慈悲誓願與不可思議境智。非前
非後同時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
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不
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
發心菩提義。自悲己悲眾生義。皆如上說。
觀心可解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
於法性也。上深達不思議境淵奧微密。博
運慈悲亘蓋若此。須行填願行即止觀也。
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
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變作
堅水。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
顛倒即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顛倒起滅如
旋火輪。不信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
性。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
滅妄謂起滅。秖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
繫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無不法
性時。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還
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如此止時上
來一切流轉皆止。觀者觀察無明之心。上
等於法性。本來皆空。下等一切妄想善惡。
皆如虛空無二無別。譬如劫盡從地上至
初禪。炎炎無非是火。又如虛空藏菩薩所
[005-0056c]
現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來所現一切皆
水。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空亦不
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復自然。法界
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止秖是智智秖
是止。不動止秖是不動智。不動智秖是不動
止。不動智照於法性即是觀智得安。亦是
止安。不動於法性相應。即是止安。亦是觀
安。無二無別。若俱不得安當復云何。夫心
神冥昧椶利怳[怡-台+兩]。汨起汨滅。難可執持。倏
去倏來不易關禁。雖復止之馳疾颺炎。雖
復觀之闇逾漆墨。加功苦至散惑倍隆。敵
強力弱鷸蚌相扼。既不得進又不可退。當
殉命奉道薦以肌骨。誓巧安心方便迴轉。
令得相應成觀行位也。安心為兩。一教
他。二自行。教他又為兩。一聖師。二凡師。聖
師有慧眼力明於法藥。有法眼力識於病
障。有化道力應病授藥令得服行。如毱
多知弟子應以信悟令上樹。應以食悟
令服乳酪。應以呵責悟化為女像。一一
開曉無有毫差。不待時不過時。言發即
悟。佛去世後如是之師甚為難得。盲龜何
由上值浮孔。墜芥豈得下貫針鋒難難。二
者凡師。雖無三力亦得施化。譬如良醫精
別藥病。解色解聲解脈逗藥即差。有命
盡者亦不能起死。若不解脈醫問病相
依語作方。亦挑脫得差。身子聖德亦復差
機。凡夫具縛稱病導師。今不論聖師正說
凡師教他安心也。他有二種。一信行。二法
行。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因聞入者是
[005-0057a]
為信行。因思入者是為法行。曇無德云。位
在方便自見法少憑聞力多。後時要須聞
法得悟。名為信行。憑聞力少自見法多。
後時要須思惟得悟。名為法行。若見道中
無相心利一發即真。那得判信法之別。然數
據行成論據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
今師遠討源由。久劫聽學久劫坐禪。得為
信法種子。世世熏習則成根性。各於聞思
開悟耳。若論根利鈍者。法行利內自觀法
故。信行鈍藉他聞故。又信行利一聞即悟故。
法行鈍歷法觀察故。或俱利俱鈍。信行人聞
慧利修慧鈍。法行人修慧利聞慧鈍。己說前
人根性利鈍竟云何安心。師應問言。汝於
定慧為志何等。其人若言我聞佛說。善知
識者如月形光漸漸圓著。又如梯隥漸漸增
高。巧說轉人心。得道全因緣。志欣渴飲。如
犢逐母。當知是則信行人也。若言我聞佛
說。明鏡體若不動色像分明。淨水無波魚石
自現。欣捨惡覺。如棄重檐。當知是則法
行人也。既知根性。於一人所八番安心。咄
善男子。無量劫來飲狂散毒。馳逐五塵升
沈三界。猶如猛風吹兜羅𣭞。大熱沸鑊煮
豆升沈。從苦至惱從惱至苦。何不息心
達本以一其意。意若一者何事不辦苦集
得一則不輪迴。無明得一不至於行。乃至
不至老死。摧折大樹畢故不造新。六蔽
得一則度彼岸。唯此為快。善巧方便種種
因緣。種種譬喻廣讚於止。發悅其情。是名
隨樂欲以止安心也。又善男子。如天亢旱
[005-0057b]
河池悉乾。萬卉焦枯百穀零落。娑伽羅龍王
七日構雲四方注雨。大地霑洽。一切種子
皆萌芽。一切根株皆開發一切枝葉皆蔚茂。
一切華果皆敷榮。人亦如是。以散逸故應
生善不復生。已生善還退失。禪定河乾。道
品樹滅。萬善焦枯。百福殘悴。因華道果。不
復成熟。若能閑林一意。內不出外不入。靜
雲興也。發諸禪定。即是降雨也。功德叢林
煗頂方便。眼智明覺信忍順忍無生寂滅。乃
至無上菩提悉皆克獲。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讚於止生其善根。是名隨便宜。以止
安心也。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
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疾於掣電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靄曜靈。
睫近霄遠俱皆不見。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燈
能破巨闇。金錍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
指皆了。大雨能淹囂塵大定能靜狂逸。止
能破散虛妄滅矣。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讚
於止破其睡散。是名對治以止安心也。又
善男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亦
知出世不生不滅法相。如來成道猶尚樂
定況諸凡夫。有禪定者如夜見電光即得
見道。破無數億洞然之惡。乃至得成一切
種智。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讚於止即會
真如。是名隨第一義以止安心也。其人若
言我聞寂滅都不入懷。若聞分別聽受
無厭。即應為說三惡燒然駝驢重楚餓鬼飢
渴。不名為苦。癡闇無聞不識方隅。乃是大
苦。多聞分別樂。見法法喜樂。以善攻惡樂。
[005-0057c]
無著阿羅漢是名為最樂。從多聞人聞甘
露樂如教觀察知道非道。遠離坑坎直去
不迴。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讚於觀發悅
其情。是名隨樂欲以觀安心。又善男子。
月開蓮華日興作務。商應隨主彩畫須膠。
坯不遇火無須臾用。盲不得導一步不前。
行無觀智亦復如是。一切種智以觀為根
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善巧方便種種緣喻。
廣讚於觀生其功德。是名隨便宜以觀
安心。又善男子。智者識怨怨不能害。武將
有謀能破強敵。非風何以卷雲。非雲何以
遮熱。非水何以滅火。非火何以除闇。析
薪之斧解縛之刀。豈過智慧。善巧方便種種
緣喻。廣讚於觀使其破惡。是名對治以
觀安心。又善男子。井中七寶闇室瓶盆。要
待日明。日既出已皆得明了。須智慧眼觀
知諸法實相。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般
若波羅蜜。最為照明。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
讚於觀令得悟解。是名第一義以觀安
心。如是八番為信行人說安心也。其人若
云我樂息心默已復默。損之又損之遂至
於無為。不樂分別坐馳無益。此則法行根
性。當為說止。汝勿外尋但內守一。攀覺流
動皆從妄生。如旋火輪輟手則息。洪波鼓
怒風靜則澄。淨名云。何謂攀緣。謂緣三界。
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瑞應云。其得一
心者則萬邪滅矣。龍樹云。實法不顛倒。念
想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
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夫山中幽寂
[005-0058a]
神仙所讚。況涅槃澄淨賢聖尊崇。佛話經云。
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諸佛咸憂。比丘在山息
事安臥。諸佛皆喜。況復結跏。束手緘脣結
舌思惟寂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豈非要
道。唯此為貴餘不能及。善巧方便種種因
緣種種譬喻。廣讚於止發悅其心。是名隨
樂欲以止安心。其人若云我觀法相。秖增
紛動善法不明。當為說止。止是法界平正
良田。何法不備。上捨攀緣即是檀。止體
非惡即是戒。止體不動即是忍。止無間雜
即是精進。止則決定即是禪。止法亦無止者
亦無即是慧。因止會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
一止一切止即是願。止止愛止止見即是力。
此止如佛止無二無別即是智。止具一切
法即是祕藏。但安於止何用別修諸法。善
巧方便種種緣喻令生善根。即是隨便宜
以止安心也。若言我觀法相散睡不除者。
當為說止。大有功能。止是壁定八風惡覺
所不能入。止是淨水蕩於貪婬八倒。猶如
朝露見陽則晞。止是大慈怨親俱愍能破恚
怒。止是大明呪。癡疑皆遣。止即是佛破除障
道。如阿伽陀藥遍治一切。如妙良醫呪枯
起死。善巧方便種種緣喻。令其破惡。是名
對治以止安心。其人若言我觀察時不得
開悟。當為說止。止即體真照而常寂。止即
隨緣寂而常照。止即不止止雙遮雙照。止即
佛母。止即佛父。亦即父即母。止即佛師佛身。
佛眼佛之相好。佛藏佛住處。何所不具何
所不除。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讚於止。是
[005-0058b]
為第一義以止安心。彼人若言止狀沈寂
非我悅樂。當為說觀推尋道理。七覺中有
擇覺分。八正中有正見。六度中有般若。於
法門中為主為導。乃至成佛正覺大覺遍
覺。皆是觀慧異名。當知觀慧最為尊妙。如
是廣讚。是為隨樂欲以觀安心。若勤修
觀。能生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知病識
藥化道大行。眾善普會莫復過觀。是為隨
便宜以觀安心。觀能破闇能照道。能除怨
能得寶。傾邪山竭愛海。皆觀之力。是為
隨對治以觀安心。觀觀法時不得能所。
心慮虛豁朦朧欲開。但當勤觀開示悟入。
是為用第一義以觀安心。是為八番為法
行人說安心也。復次人根不定。或時迴轉。
薩婆多明轉鈍為利。成論明數習則利。此
乃始終論利鈍。不得一時辯也。今明眾生
心行不定。或須臾而鈍。須叟而利。任運自爾。
非關根轉亦不數習。或作觀不徹因聽即
悟。或久聽不解暫思即決。是故更論轉根安
心若法行轉為信行。逐其根轉用八番悉
檀。而授安心。若信行轉成法行。亦逐根轉
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得此意廣略自在
說之。轉不轉合有三十二安心也。自行安
心者。當觀察此心。欲何所樂。若欲息妄
令念想寂然。是樂法行。若樂聽開徹無明
底。是樂信行。樂寂者如妄從心出息心則
眾妄皆靜。若欲照知須知心原。心原不
二則一切諸法皆同虛空。是為隨樂欲自
行安心。其心雖廣分別心及諸法。而信念精
[005-0058c]
進毫善不生。即當凝停莫動。諸善功德因
靜而生。若凝停時薳更沈寂。都無進忍。當
校計籌量策之令起。若念念不住如汗馬
奔逸。即當以止對治馳蕩。若靜默無記與
睡相應。即當修觀破諸昏塞。修止既久不
能開發。即應修觀。觀一切法無礙無異。
怗怗明利。漸覺如空。修觀若久闇障不除。
宜更修止。止諸緣念無能無所。所我皆
寂。空慧將生。是為自修法行八番善巧布
厝令得心安云云。信行安心者。或欲聞寂
光如須彌不畏八動。即應聽止。欲聞利
觀破諸煩惱。如日除闇。即應聽觀。聽觀
多如日焦芽。即應聽止潤以定水。或聽
定淹久如芽爛不生。即應聽觀令風日發
動使善法現前。或時馳覺一念叵住。即應
聽止以治散心。或沈昏濛濛坐霧。即當聽
觀破此睡熟。或聽止豁豁即專聽止。或聞
觀朗朗即專聽觀。是為自修信行八番巧
安心也。若法行心轉為信行。信行心轉為
法行。皆隨其所宜巧鑽研之。自行有三十
二。化他亦三十二。合為六十四安心也。復
次信法不孤立。須聞思相資。如法行者隨
聞一句體寂湛然。夢妄皆遣。還坐思惟心
生歡喜。又聞止已。還更思惟即生禪定。又
聞於止。還即思惟妄念皆破。又聞止已。還
更思惟朗然欲悟。又聞觀已。還更思惟心大
歡喜。又聞觀已。還更思惟生善。破惡欲悟
等准前可知。此乃聽少思多名為法行。非
都不聽法也。信行端坐思惟寂滅。欣踊未
[005-0059a]
生起已聞止歡喜甘樂。端坐念善善不能
發。起已聞止信戒精進倍更增多。端坐治
惡惡不能遣。起已聞止散動破滅。端坐即
真真道不啟。起已聞止豁如悟寂。是為信
行坐少聞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
今作相資根性。就相資中復論轉不轉。亦
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資。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合前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夫
心地難安違苦順樂。今隨其所願逐而安
之。譬如養生或飲或食。適身立命。養法
身亦爾。以止為飲以觀為食。藥法亦兩。或
丸或散。以除冷熱。治無明病以止為丸以
觀為散。如陰陽法。陽則風日。陰則雲雨。
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慧定
偏者皆不見佛性。八番調和貴在得意。一
種禪師不許作觀。唯專用止。引偈云。思
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
終不覩。又一禪師不許作止。專在於觀。引
偈云。止止徒自止。昏闇無所以。止止即是
道。觀觀得會理。兩師各從一門而入。以
己益教他。學者則不見意。一向服乳漿猶
難得況復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種種
說耶。天不常晴醫不專散食不恒飯。世間
尚不爾況出世耶。今隨根隨病迴轉自行化
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觀。則三百八十
四。又一心止觀復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
三悉檀是世間安心。世醫所治差已復生。一
悉檀是出世安心。如來所治畢竟不發世出
世法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心處。若離
[005-0059b]
止觀無安心法。若心安於諦一句即足。如
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羅不
能得鳥。得鳥者羅之一目耳。眾生心行各
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種心行。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多人一人亦然。
須廣施法網之目。捕心行之鳥耳。
摩訶止觀卷第五



摩訶止觀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淨不合不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破非不破何故言
破。但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破顛倒令
不顛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則定
慧開發。不俟更破。若未相應。應用有定之
慧而盡淨之。故言破耳。然破法須依門。經
說門不同。或文字為門。大品明四十二字
門是也。或觀行為門。釋論明菩薩修三三
昧緣諸法實相是也。或智慧為門。法華云
其智慧門是也。或理為門。大品明無生法
無來無去即是佛也。依教門通觀。依觀
門通智。依智門通理。理為門復通何處。
教觀智等諸門悉依於理。能依是門。所依何
得非門。雖無所通究竟遍通。是妙門也。三
門置之今但說教門。三藏四門先破見。後
破思。亦俱破云云。通教四門亦先破見。後破
[005-0059c]
思。亦俱破。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別教
四門次第斷五住。斯乃竪遍橫不遍。並非
今所用。今不思議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
橫竪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
遍也。餘門破不遍則不須說。圓教四門皆
能破遍。所謂有門無門。亦有亦無門。非有非
無門。今且置三門。且依空無生門。無生門
能通止觀。到因到果。又能顯無生使門光
揚。何者。止觀是行。無生門是教。依教修行
通至無生法忍。因位具足。淨名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門。皆是菩薩從門入位。而無
生為首。大品明阿字門。所謂諸法初不生。
此證無生門通止觀到因。其義可見。止觀
光揚無生門者。法不自顯。弘之在人。人能
行行。法門光顯。使無生教縱橫無礙。觸處
皆通。門義方成。譬如世人門戶出入。有人
有位門則榮顯。能譬既然所譬可解。門通
果者。大經云。般涅言不。槃者言生。不生之
義名大涅槃。又云。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
至菩提。大品云。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
即是佛。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且引三經果義
明矣。止觀能顯果者。果不自顯。由行故果
滿。果滿故一切皆滿。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
十寶山影臨四海。果亦如是無上無上。功
高十地汲引四機。金光明中佛禮骨塔。即
其義也。無生教門竪攝因果。其義已彰。橫攝
之意今當說。大品云。若聞無生門則解一
切義。初阿字攝四十一字。四十一字攝阿
[005-0060a]
字。中間亦然。橫竪備攝。其文如此。此意難
見。更引佛藏示其相。次引涅槃釋其義。
後說無生門破法遍。佛藏云。劫火起時菩薩
一唾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非是先滅後成。
秖一唾中即滅即成。彼經明外用。內合無生
門。即破遍。即立遍破立不須二念。若內無
是德則外無大用。寄外顯內其相如是。須
識觀心者。眾生一期將訖。即是劫盡。三毒
三災火為語端。以止止之如唾滅。以觀觀
之如吹成云云。大經釋義者。不聞聞一句
有種種義。初云。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
生生。按此四句說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
他能所等法皆遍。不生生者。安住世諦。初
出胎時名不生生。今解世諦者。無明共法
性。出生一切隔歷分別。故名世諦。安住者。
以止觀安於世諦。即是不可思議境。觀行
位成。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託聖胎。初
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名出聖胎。不見無
明世諦故言不生。獲佛知佛見故名為生。
論云。諸法不生而般若生。即其義也。此說自
行無生忍位。因義成也。經釋不生不生者。不
生不生名大涅槃。生相盡故。修道得故。今
解果由因剋故言修道得故。斷德已圓無明
不生。智德已圓般若不生。故言不生不生。
此說自行寂滅忍。果義成也。因果既圓即如
佛藏所明一吹唾即滅即立。是其義焉。經釋
生不生者。世諦死時名生不生。今解世諦者。
無明是其根本。既破無明故言世死。世死
故名生不生。此釋初句初句上緣於理智
[005-0060b]
德成故言不生生。此句下破於惑。斷德成故
言生不生。不生名雖同事理大異。初句詺
智慧開發為生。此句詺結業起動為生。生
名雖同而縛脫大異。莫迷名惑旨。須精識
之須精識之。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
唾。唾吹一時不可前後也。經重釋此句云。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生自在故。今解先生不
生說自行之惑滅。重釋生不生明化道之
興。何者。菩薩斷四住時。破結業生即能自
在生。況斷五住耶。以劣顯勝彌彰化道。二
乘斷惑沈空不能如此。故標菩薩也。惑
滅顯唾化興顯吹也。經釋生生者。一切有
漏念念生故。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菩薩
何意不生而生。良由一切有漏眾生相續不
斷。是故菩薩而起大悲。示自在生而度脫
之。是為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悉
具足矣。四住菩薩者。地持云。從初發心住
至十地。束為六住。一種性住。二解行住。三
淨心住。四行道迹住。五決定住。六究竟住。種
性住者。若人無有種性。雖生善道數退數
進。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若種性處成就
無有退失。數數增進得是一人也。解行人
是初地方便。淨心住是入初地。得出世間
心離凡夫我相障。故名淨心住。行道迹住
者。從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決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已得報行不還不退。故名決
定。究竟住者。第十地學行窮滿。故言究竟
住也。經稱四住名生不生者。正是行道迹
住。從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處處現
[005-0060c]
生而非實生。將別顯圓。初出胎時。即能利
他化生自在。於圓義亦應無失。經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
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
說。不生亦不可說。按此六句明無生門破
法遍。若破思議惑用前四句。若破不思議
惑用後二句。何者。思議惑雖多不出界內
外。界外惑附體生。故言不生生。界內惑是
枝末。故言生生。此惑紛綸並是所化之境。
為此境故施自在生。所化既不可得。何處
有能化。能所俱亡。是故不生生生生俱不可
說。若破思議解此解雖多。不出界內外。
界內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界外解雙
遣分段變易故言不生不生。此解淺深故
有種種自行因果。理尚非一寧有種種。今
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
可說。若破不可思議惑者。秖是無明。無明
故生。生故無明。無明不可得。生亦不可得。今
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若破不思議解者。
秖是圓解。圓解始終判出因果。理不遍圓
亦非始終。那有因果。今皆唾破故言不生
不可得。將彼經意釋無生門破法遍者。其
義分明。佛自釋六句。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不
生名為生故不可說。今解。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無明也。二乘證不生猶受法性生。故
言不生名為生。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體
之惑。不生而名為生。生即顛倒。顛倒即不
顛倒。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云何
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故不
[005-0061a]
可說。今解。生生故生者。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遷有漏之法也。依佛此旨知是界內
有漏惑也。生生故不生者。因緣生法即空即
中。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也。云何
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
不可說。今解。生即名為生者。乃是諸法不
生般若生也。生不自生者。此般若生不從
四句生。生不自生是初句耳。具言生不
他生。生不共生。生不無因生。又般若生時
世諦已死。無復有生而生三界者。為緣故
生非業生也。故言生不自生。若般若生。若
自在生。皆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也。據此意
知是界內之解也。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以
修道得故。今解。修道得者。乃是極果所證。
尚非下十地所知。豈可言說。據此知是界
外之解也。經云。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今
解。此破不思議惑。界內生生亦是生。界外不
生生亦是生。祇是無明之生生必託緣生。緣
生即空即中。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說
也經云。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今解。此破
不思議解。及界內之解。亦是修道得故。界
外之解。亦是修道得故。得即詣理。理絕心
口故不可說也。佛以六句破諸法解惑。皆
言不可說。彌顯無生門破法遍也。依佛藏
經前四句亦吹亦唾。後兩句結前吹唾耳。
此六句專論於唾也。又楞伽云。我從得
道夜至涅槃夜。不說一字。佛因二法作
如此說。謂緣自法及本住法。自法者。彼如來
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離言說妄想文
[005-0061b]
字二趣。釋曰。緣自法是證聖真諦實性也。
離言說妄想者。不可思議也。離文字者離
假名也。離二趣者。離說所說想所想名所
名也。本住法者。謂古先聖道法界常住。如
道趣城道為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
至。非至者作城。經曰。士夫見平坦道。即
隨入城受如意樂。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復
如是。是故二夜不說一字。當知二法決定
非口言分別所能變異。本法者如理也。自法
者證實此義與大經四不可說意同。生生
不可說者。本法不可說也。生隨順緣生。本
法不可說也。生不生不可說者。即自斷法
不可說也。不生生不可說者。即自智法不
可說也。不生不生不可說者。即是究竟自證
法不可說也。後二句一結生不可說。結本
法不可說也。一句結不生不可說。結自證
法不可說也。大經云。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亦可得說者。今解。此即無生門遍立之義。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十因緣者。從無明
支乃至有支立諸法也。立有三義。一立眾
生。二立機緣。三立聲教。立眾生者。過去二
因現在五果。更互因緣。而立五陰假名眾生
也。立根機者。過去或修行析行體行漸行頓
行。以行為業無明潤之。致今五果於此陰
果更起本習。或起析愛取有。或起體愛取
有。或起漸愛取有。或起頓愛取有。取有起
故得為機緣也。立聲教者。析愛取有起故
感三藏教。是為生生不可說十因緣法。為
生生作因。亦可得說。說生生也。體愛取
[005-0061c]
有感於通教。是為生不生不可說十因緣法。
為生不生作因。亦可得說。說生不生也。
漸愛取有感於別教。是為不生生不可說十
因緣法。為不生生作因。亦可得說。說不
生生也。頓愛取有感於圓教。是為不生不
生不可說十因緣法。為不生不生作因。亦
可得說。說不生不生也。眾生若立。一切惑
法因果立。一切所化立。機教若立。一切解行
因果立。一切能化立。是為無生門一立一切
立。故大品云。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佛
藏云。一吹一切悉成。此之謂也。如地持四
種成熟。謂聲聞種性。緣覺種性。佛種性。菩
薩種性。無此四性以善趣熟之。佛種性即
此圓機。菩薩種性即此別機。彼文云。菩薩種
子有佛無佛堪能次第斷煩惱障及智障。豈
非別機。聲聞種性當開之。別異善根即三
藏機。退大取小種性即通機。彼四成熟即此
四種機緣義也。問。上六句是無生門一破一
切破。十因緣法是無生門一立一切立。上
四句是無生門亦破亦立。亦應有第四句非
破非立不。答。大經十九卷初云。十事功
德不可思議。聞者驚怪。非難非易非內
非外。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圓。非尖非斜
等。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義。問。若無生
門攝一切法者。則無復諸門也。答。無生門
亦攝諸門。諸門亦攝無生門。欲依智德義
便故言無生門。此應四句。生門無生門亦
生亦無生門非生非無生門。一一門各有四
門。四四十六門。若依斷德義便。應有滅門
[005-0062a]
不滅門。亦滅亦不滅門。非滅非不滅門。一一
門各有四門。四四十六門。合三十二門。大經
舉十五日月光增正喻智德。十六日月光減
正喻斷德。月無增無減。約白論增約黑
論減。實相無智無斷。約照論智約寂論
斷。若無生門攝一切法高極。此竪攝一切
法也。若無生門攝諸法廣遍者。即無生門
橫攝一切法也。問。無生門門稱無生。其境
惑智斷等。悉應稱為無生。那忽言無生生
生生生自在故。答。此還助顯無生門。無生
忍發故言無生生。明其所化故言生生。明
其應用故言生自在。還是無生門。即唾故
言無生。即吹故言無生生等。彌顯無生門
攝法遍耳。約大經釋門義竟云云


○次明
破法遍者為三。一無生門從始至終。盡
其源底竪破法遍。二歷諸法門當門從始
至終。盡其源底橫破法遍。三橫竪不二
從始至終。盡其源底非橫非竪破法遍。
竪則論高橫則論廣。竪來入橫無橫而不
高。橫來入竪無竪而不廣。法華云。其車高
廣。橫竪不二則非橫非竪。故云。是法平等無
有高下。一無生門破法遍者。又為三。一從
假入空破法遍。二從空入假破法遍。三兩觀
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破法遍。如此
三觀實在一心。法妙難解寄三以顯一耳。
大論云。三智實在一心。為向人說令易解
故分屬三人。華嚴亦有二意。宣說菩薩歷
劫修行。彼為鈍根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彼是利根也。法華唯一
意。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今欲借別
[005-0062b]
顯總舉次而論不次。故先三義解釋也。從
假入空破法遍。又為三。先從見假入空。次
從思假入空。後四門料簡。後見假入空
又為二。先明見假。次明空觀。見惑附體而
生還能障體。如炎依空而動亂於空。似夢
因眠夢昏於眠。夢若不息眠不得覺。此惑
不除體不得顯。然見則見理見實非惑。見
理時能斷此惑從解得名。名為見惑耳。見
惑有四。一單四見。二複四見。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單四見者。執有執無執亦有亦
無執非有非無。於一有見復起利鈍。謂有
於我我與有俱。恒起我心與我相應。即是
我見。以計我故能生邊見。以我邊故破世
出世因果。即是邪見。執此為道望通涅槃。
名為戒取。謂此為實餘皆妄語不受餘見。
名為見取。是己法者愛。非己法故瞋。我
解他不解生慢不識有見中苦集為癡。猶
豫不決為疑。如是十使歷欲界四諦。苦下
具十。集下有七除身邊戒取。道下有八除
身邊。滅下有七除身邊戒取。合三十二使。
歷色界四諦有二十八。無色亦爾。例除一
瞋合有八十八使。餘三見亦各具八十八
使。若歷六十二見。見見各具八十八使倒浪
瀾漫不可稱數。邪網彌密障於體理。五十
校計經云。若眼見好色中有陰有集。見惡
色中有陰有集。見平平色中有陰有集。
乃至意緣法亦如是。一根有三。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三世合百八。歷六十二見八
十八使。各各百八。當知舉心動念浩然無
際。昏而且盲都無見覺云云。世講者。謂有
[005-0062c]
是見。無非是見。亦有亦無是見。非有非無
非是見。此語違經負心。經云。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如汝解者。數則欠少。中論破
自他性。有是自性。對有說無無是他性。若
有若無皆是性。何意無非是見又此無既非
證理之無。寧得非見。諸外道本劫本見末劫
末見。介爾計謂是事實餘妄語。增見長非
吾我毒盛。捉頭拔髮構造生死。如長爪
雖不受一切法而受於不受。不識苦集。
佛以一責墮二負處。高著外道尚未免見。
云何底下謬謂為是。今判。此並屬單四見
攝也。複四見者。謂有有。有無。無有。無無。
亦有有無。亦無有無。非有有無。非無有無。
此是複四見。於一一見。具八十八使。若六
十二見。見見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上
說。具足四見者。有見具四者。謂有有。有
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具四者。無
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
亦無具四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
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
非無具四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
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是名
具足四見。一句具八十八使。如是六十二
見。見見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前說絕言
見者。單四見外一絕言見。複四句外一絕言
見。具足四句外一絕言見。一一見皆起八十
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如前說。如是等約
外道法生如是等見也。又約佛法生見
者。三藏四門生四見。通教四門生四見。別
教四門生四見。圓教四門生四見。又一種
[005-0063a]
四門外。各有絕言見。如是一一見中。各各
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百八等惑。如前說。復
次見惑非但隨解得名。亦當體受稱稱之
為假。假者虛妄顛倒名之假耳。例前亦應
言單四假複四假具足四假。一一各有絕
言之假。依於佛法復有十六假。一一如前
說又於一一假中。復有三假。謂因成假。相
續假。相待假。法塵對意根生。一念心起即
因成假。前念後念次第不斷。即相續假。待
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上因成約外
塵內根。相續但約內根。相待竪待滅無之
無。又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也。開善云。因兼
二假或亦過之。明第三假起時因上兩假。
故言因兼。上假未除後假復起。故言過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又約色明三假。先世行
業託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假。從胎相
續迄乎皓首。即相續假。以身待不身。即相
待假又約依報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時
節改變相續不斷。此柱待不柱。長短大小
等也。此是三藏經中隨事三假。委釋如論
師。但此名通用。不獨在小乘。大乘亦名三
假。附無明起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實不
可得。鏡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況所成
之幻柱。柱尚不可得。況歷時節相續以幻
化長短相待。寧復可得。舉易況難而明十
喻。即色是空非色滅空。即此義也。是名大
乘隨理三假。又釋論明三種有。相待有假名
有法有。相待有者。長因短有。短亦因長。此
彼亦爾。物東則以此為西。在西則東。一物
[005-0063b]
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有名無實是為相待
有。假名有者。如酪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和合
故。假名為酪雖有不同因緣之有。雖無不
如兔角龜毛之無。但以因緣和合故有。假
名為酪。又如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
分故有毳。毳故有㲲。㲲故有衣。是為假名
有。法有者。即是色香味觸四微和合。故名法
有。論又云三假施設。與三假云何。答。別義
不論今通會之。法假施設如因成。受假施
設如相續。名假施設如相待。論云。五眾等
法是法波羅聶提。五眾和合故名眾生。如根
莖枝葉故有樹名。是受波羅聶提。用是名
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名波羅聶提。故
知三假義同也。瓔珞經亦有三假之文。大品
云。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即因成意。大
經云。如讀誦法雖念念滅。亦能從一阿含
至一阿含。猶如飲食雖念念滅。亦能初飢
後飽。相續意也。淨名云。說法不相待一念
不住故。當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非但小
乘名生死法以為見為假。如前說。大乘亦
名生死為見為假。所謂三藏四門生四見。
見見有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云云。通教
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
惱等。別教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假六十二
見百八煩惱等。圓教四門生四見。見見具三
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如來教門示人無
諍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藥。實語是虛
語生語見故。故於四門十六門起見起假
云云。二明破假觀者。即為三。一破假觀。二
[005-0063c]
明得失。三明位。觀又為四。一破單。二破
複。三破具。四破無言。破單為兩。初略後
廣。略者若一念心起於單四見中。必是一見。
見即三假虛妄無實。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說。
諸惡彰露具如後說。應當體達颺依炎炎
依空空無所依。空尚無空。何處復有若炎
若颺。又如眠夢百千憂喜。本末雙寂畢竟清
淨。是名為止。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
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無明惑心亦復清
淨。誰起誰滅。若謂此心有起滅者。橫謂法
性有起滅耳。法性無起誰復生憂。法性無
滅誰復生喜。若無憂喜。誰復分別此是法
性此是無明。能觀所觀猶如虛空。如此觀時
畢竟清淨。是為從假入空觀。信行利根一聞
即悟。法行思已即能得解。其鈍根者非唯聞
思不悟更增眾失。故中論云。將來世中人
根轉鈍。造作諸惡。不知何因緣故說畢竟
空。是故廣作觀法說於中論。今亦如是為
鈍根故廣破。單複訖至無言說見。通用龍
樹四句破令盡淨。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三
假如前說。當觀此一念。為從心自生心。
為對塵生心。為根塵共生心。為根塵離
生心。若心自生者。前念為根後念為識為
從根生心為從識生心。若根能生識。根
為有識故生識。根為無識故生識。根若有
識根識則並。又無能生所生。根若無識而
能生識。諸無識物不能生識。根既無識。
何能生識。根雖無識而有識性故能生識
者。此之識性是有是無。有已是識並在於根。
[005-0064a]
何謂為性。根無識性不能生識。又識性與
識為一為異。若一。性即是識。無能無所。
若異。還是他生非心自生。如是推求畢竟
知心不從自生。若言心不自生。塵來發心
故有心生。引經云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若爾。塵在意外來發內識。則心由他生。
今推此塵為是心故生心。為非心故生
心。塵若是心則不名塵。亦非意外則同
自生。又二心並則無能所。塵若非心那能
生心。如前破。若塵中有生性是故生心。此
性為有為無。性若是有。性與塵並亦無能
所。若無。無不能生。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
從塵生。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根塵各各
有心故合生心。各各無心故合生心。若各
各有合則兩心生。墮自他性中。若各各無合
時亦無。譬如鏡面各有像故合生像。各無
像故合生像。若各有像應有兩像。若各無
像合不能生。若鏡面合為一而生像者。今
實不合合則無像。若鏡面離故生像者。各
在一方則應有像。今實不爾。根塵離合亦
得如是。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合生。又
根塵各有心性。合則心生者。當檢此性為
有為無。如前破云云。若根塵各離而有心
生者此是無因緣生。為有此離為無此
離。若有此離還從緣生。何謂為離若無此
離無何能生。若言此離有性性為有為無。
若性是有還從緣生。不名為離。若性是無
無何能生。如是推求知心畢竟不從離生。
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
[005-0064b]
無因。是故說無生。即此意也。若推因成假
四句求生不得。執性即薄。但有名字名為
心生。名不在內外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
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無四
句。故無住之心。雖有心名字。名字即空。若
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諦破假亦名相
空。性相俱空者是為總相從假入空觀也。故
中論曰。諸法不自生。如此用觀者與中
論意同也。若根檢不得心即是內空。塵檢
無心即是外空。根塵合檢不得即內外空。
離檢不得即是空空。四性檢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檢不得即是相空。若就塵檢無十方
分即是大空。求最上所以不得。即是第
一義空。四句因緣不得即有為空。因有為
說無為。既不得有為亦不得無為。即無
為空。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無始空四句
求心滅不可得即散空。四句求心生滅不
可得。亦不得心不生不滅。即畢竟空。三
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今求心不可得。即
一切空。觀心無心觀空無空。即無所得
空。觀有見三假不可得。即有法空。觀無見
三假不可得。即無法空。觀亦有亦無見三
假不可得。即無法有法空。如此觀者即與
大品意同。是為十八種從假入空觀也。若
不悟者轉入相續假破之。何以故。雖因成
四破不得心生。今現見心。念念生滅相續
不斷。何謂不生。此之念念為當前念滅後
念生。為前念不滅後念生。為前念亦滅亦
[005-0064c]
不滅後念生。為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生。
若前念不滅後念生。此則念自生念。兩生相
並亦無能所。若前念有生性生於後念。此
性為有為無有則非性無則不生如前。若
前念滅後念生者。前不滅生名為自性。今由
滅生不滅望滅。豈非他性。他性滅中有生
故生無生故生。有生是生生滅相違。乃是生
生。何謂滅生。若滅無生無何能生。若滅有
生性性破如前。若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
者。若滅已屬滅。若不滅已屬不滅。若不滅
合滅能生。即是共生。共生自相違。相違何能
生。又若各各有生。即有二過。各各無生合
亦不生。若滅不滅中有生性者。為有為無。
若性定有何謂滅不滅。若性定無亦何謂滅
不滅。此不免斷常之失還墮共過。若前念
非滅非不滅。而後念心生者為有此非滅
非不滅。為無此非滅非不滅。若有則非無
因。若無無因不能生。若無因有生性者。此
性即因。何謂無因。若無無不能生。如是四
句推相續假求心不得。無四性實執心即
薄。但有心名字。是字不住內外兩中間。亦
不常自有。相續無性即世諦破性。名為性
空相續無名即真諦破假。名為相空性相
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說。是名從假以
入空觀。若不得入者。猶計有心待於無心。
相待惑起此與上異。因成取根塵兩法和合
為因成。相續竪取意根前後為相續。竪望
生滅此是別滅。別滅則狹。今相待假待於通
滅。此義則寬。通滅者。如三無為雖不併是
[005-0065a]
滅而得是無生。待虛空無生而說心生即
是相待假。上既不悟復因上惑共起此惑
故言因兼。上惑猶在復起此惑故言過之。
又因兼者。無生法塵待意根生。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來續相待。即是相續。故言因兼。
過之者。上兩假不於通滅起惑。今約通起
豈非過之。釋既異舊而借彼語示相待假
相耳。今檢此心為待無生心生。為待有
生心生。為待亦生亦無生而心生。為待非
生非不生而心生。若待無生而生心者。有
此無生無此無生。若有生可待還是待有。
何謂待無。有有相待即是自生。若無此無
生無何所待。若秖待此無無而生心者。一
切無無亦應生心。無望於有無即是他生
也。又無生雖無而有生性。待此性故而知
有心。此性為已生為未生。若已生。生即是
於生。何謂為性。性若未生。未生何能生。若
待生而心生者。生還待生長應待長。既無
此義。何得心生。若待生無生故有心生。如
待長短得有於長。此墮二過。各有。則二生
並。各無。全不可得如前。若待非生非無生
而有心生者。論云。從因緣生尚不可。何況
無因緣。又此無因為有為無。若有還是待
有。若無還是待無。何謂無因。若言有性性
為有為無。性若是有為生非生。若生已是
生何謂為性。若無生云何能生。如是四句
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執心即薄。不起
性實。但有名字。名字之生生則非生。是字不
在內外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無所有。求
[005-0065b]
性不可得世諦破性。是名性空。求名不可
得真諦破假。是名相空。復次此性相中求
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
見不可得。名眾生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
說。是名從假入空慧眼得開見第一義。非
但有見三假惑除。一切見惑無不清淨正智
現前。是名無生門通於止觀。亦是止觀成
無生門。若不悟者當善用止觀巧破見假。
信法迴轉成方便道伏於有見。無量煩惱悉
皆被伏。伏故名善有漏五陰也。以被伏故
有見不起。度入無見計中如後破。夫破見
之由聞思不定。若上根人聞觀於生知生
無生破執得悟。中根執輕成伏見方便善
有漏五陰。下根執重猶懷取著聞破生不
得生。謂無生是實。更起無生見。又當總別
破之。總破者如大品云。識無生尚不可得。
何況識生。又識生尚不可得。何況識無生。
生與無生俱不可得。楞伽經中又廣破無生
見。然無生之理非識所知。云何謂情捨有
緣無。如步屈蟲。又似獼猴。不應虛妄執
此見著。是為總破。別破者。行人用止觀破
因成三假不得性相。泯然入定不見內外
亦無前後。無相形待。寂然定住。或豁亡身
心一切都淨。便發此無心自謂得無生止
觀定慧已成。而起見著著此空想。諸佛不
化。何故不化。觀心推畫。發一分細定生一
分空解。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何關無
生。釋論簡外道佛法二俱觀空。云何有異。
外道愛著觀空智慧。即是向者所發空塵謂
[005-0065c]
為涅槃。即有能觀者。能觀者便成身見。身
見故即有利鈍十使乃至八十八等。生死浩
然如前說。如是罪過。皆由空塵而起。障真
失道豈會涅槃。是名外道觀空。佛弟子觀
無生。若發空心空心生時即知是愛。何者。
生名愛法。愛法即是無明。無明生我見等八
十八使。一一皆具三假之惑。終不執謂是
真無生。云何三假。良由上來有見三假被伏
度入無見。無生法塵對意根。一念空心生。
即因成假。以生心滅故無生心生。是相續
假。豁爾無生待於有生。是相待假。當推此
無生心生。為意根生為法塵生。為合為離。
若意根生者。為根生為識生。若根生。為根
中有識故生識。為無識故生識。若根有
識。為是根為非根。識若是根。則無能所。
根若無識。何能生識。若根有生識之性。此
性為有為無。性若有者。識性與識為一為
異。若一。性即是識。若異。異何能生。自生中
檢心不可得。具如上說。若由塵起無生心
者。塵為有心為無心。若有心則無能所。
若無無不能生。又塵為一為異。一則無能
所。異則不能生。檢他心不可得。具如上說。
若根塵合有無生心生者。此有二過。如前
云云。又離根離塵有無生心生者。從因
緣尚不可得。何況無因如前。當知無生之
心。不自不他不共不離。無四性。無四性
故名性空。性空即無心而言心者。但有名
字。名字不在內外是名相空。乃至十八空
如上說。是為從假入空見第一義。非但無
[005-0066a]
見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得正智慧。若未
去者。勤用止觀善巧修習。信法迴轉成方
便道。伏於苦集。所有陰界入等。八十八使皆
悉被伏。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勤修力故
無見中假不復得起。度入有無假中如後
云云。次破亦有亦無見三假者。行人善用
止觀伏無見惑。無假不起。或進一分定慧。
豁發亦有亦無與心相應。即便謂言若無心
者。誰知無生。無生是無。知即是有。發此心
時受是亦有亦無見。謂是事實堅著不可
捨不知過患。如長爪自謂有道。實是苦
集。不能識故。佛點示之即便得悟。發見
之人亦復如是。迷此見毒不識正真。若
聞指示執心颯解。云何指示。大品五受皆不
受。汝云何受是亦有亦無法塵。豈非受陰。
緣此像貌行用此法了別此法。四陰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污穢。是見依色陰。又意根
受是亦有亦無法塵即是界。根塵相涉即是
入。是名苦也。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
名。即起我見。我見既生即有邊見。若撥因
果是邪見。計此為道是戒取。計為涅槃是
見取。違瞋順喜我解慢他。不識苦集即癡。
後當大疑。如是等十使。歷三界具八十八。
違於實道順於生死。悉於亦有亦無見心
中生。又此見心即備三假。例前可知。今破
此見三假者。還用四句。一一例前可解。如
是破已。三假四句陰入皆無實性。即是性
空。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是名相空。性相既
空。乃至十八空如上說。即是入第一義正
[005-0066b]
智現前。若不入者善用悉檀。信法迴轉巧
修止觀。伏於諸見。令成方便善有漏法。亦
有亦無見雖伏不起。仍度入非有非無見
中。如後破。次破非有非無見者。上勤用方
便伏有無見。豁然更發離有無心。所以者
何。心若定有不可令無。心若定無不可令
有。云何乃謂亦有亦無。若不定有則非有。
若不定無則非無。非有者非生也。非無
者非滅也。出於有無之表是名中道。與中
論同。何以故。前有見是因緣生法。無見是即
空。亦有亦無是即假。今是即中。堅著此心
計以為實。是人能起無量過患。何以故。汝
謂此心為實者。乃以虛語為實語。生語
見故。故非真實。若真實者此心應是常樂
我淨。此心生滅故非常。受此心故非樂。不
自在故非我。污穢故非淨。我心生故是身
見。身見有無未免非有非無。如屈步蟲。是
名邊見。謂非有非無見以為中道通諸
生死。是愚癡論。非道非字謂是道字。是名
戒取。謂非有非無心為涅槃。具陰界入利
鈍等使。是名見取。謂非有非無以為正法。
乃破一切世間因果故名非有。破一切出
世間因果故名非無。破正見威儀尚不當
世間道理。云何能當出世道理。寧起我見
如須彌山。不惡取空不正為正。是名邪
見。若順歎則愛。違毀則瞋。不識此心毒草
藥王則癡。自擅陵他則慢。後當大疑。略過
有十。廣不可盡。如是等過皆從非有非無
見心中出。又一一過悉具三假。如前云云。若
[005-0066c]
破此見假。還用前四句止觀。逐而破之。
如前云云。復次點出諸見五陰者。是示其苦。
點出十使者。是示其集。用止觀破者。是
示其道。諸見若伏若無。是示其滅。夫一切
外道邪解。佛法僻計。無量過患。皆用四諦
破之。無不革凡成聖。如來初說阿含四
諦之力。尚能如此。何況大乘三種四諦。何
所不破耶。若非有非無見破者。一切諸惑亦
悉斷壞。發正智慧。是名從假入空見第
一義。若不入者。當用止觀信法迴轉。善巧
四隨方便修習。伏諸見惑執心即薄。住方
便道成善有漏法。此見不起度入無言說
中。如後破云云。所以節節說見過者。殷勤
行人。令於觀心善識毒草明解藥王。若
得此意。終不謬計也。章節雖煩番番不雜。
能了此者可與論道。兀然如盲若為識乳。
次破無言說見假者。若能如上破者。或進
發定慧豁然明靜。復起異解。謂適有此有
即有生死。四句皆假虛妄不實。理在言外
絕於四句。乃是無生。謂出四句實不出也。
略有三種四句外。一單。二複。三具足。若謂
理在言外者。乃是出單四句外。不出複見
第二句。亦不出具足見初句。故知見網蒙密
難可得出。法華云。魑魅魍魎處處皆有。複
具諸見一一皆有三假苦集。破假之觀皆如
上說。若人能於諸見修習道品。皆應節節
得悟。從假入空見第一義。若未得入者。
單複具足一切諸見悉皆被伏。成善有漏五
陰。見不得起或進發禪解。又復言出單複
[005-0067a]
具足四句之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泯然清
淨。即是無生絕言之道。如此計者還是不可
說絕言之見。何關正道。徒謂絕言言終不
絕。何以故。待不絕而論絕。絕還是待。待對
得起不應言絕。如避虛空豈有免理。又
竪破不絕者。心不絕故。無言見具起一切
生死因果。云何稱絕。上來節節皆有橫竪兩
破。於一有見是橫破。重累四見是竪破。因
戒假是橫破。相續假是竪破。相待假是亦橫
亦竪破。總破是非橫非竪破。大途秖是橫
破。今當竪破。汝執心是有。有即是生。汝是
何等生。為是五停總別念處煗頂忍世第一
生。為是苦忍真明生。為是重慮思惟生。為
是乾慧似道生。為是八人見諦生。為是神通
遊戲誓扶習氣生。為是三賢伏道似解生。為
是十聖真解生。為是鐵輪似道生。為是銅輪
真道生。為是遍法界自在生。用此諸生勘
汝執心。全無氣分。而言非見孰是見乎。若
計心是無生無即不生。汝是何等不生。為
是見不生。為是思不生。為習氣不生。為塵
沙不生。為無明不生。為業不生。為報不生。
為行不生。為理不生。世人云。不生不生即
是佛。秖道是法佛。今釋此語即是三佛。理
不生即法佛。無明不生即報佛。塵沙見思不
生即應佛。又無明不生即法佛。見思不生即
報佛。塵沙不生即應佛。又業行位不生即應
佛。智業不生即報佛。理不生即法佛。又應佛
從緣因生。報佛從了因生。法佛從正因
生。三佛生即無生。無生即三佛生。若聞阿字
[005-0067b]
門即解一切義。云何秖作一解耶。利󰑁斵
地徹至金剛。聞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將
諸不生勘汝執心。了無一分非見是何。有
人難中論云。不生不滅未會深理。何者。煩
惱是生法。三相遷謝是滅法。秖不此生滅
故言不生不滅。但是入空不見中意。中論
師解云。不生不滅者。不不生不不滅以顯
中道。此解扶中而傷文失義。何者。龍樹之
意兼通含別故言不生不滅。不生者不二
十五有之生。不三相遷滅之滅。能破二十種
身見。成須陀洹乃至無學。豈非兼申通意
亦兼三藏意。若生若滅皆屬於生。涅槃但空
唯屬寂滅。不此之生不此之滅。雙遮二邊。
豈非含別之意。若生滅是因緣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即空故不生。即假故不滅。不生不
滅即是中道。按文解釋兼二含別顯中。四
義宛然。龍樹之巧以不生不滅一句。廣攝諸
法。乃會摩訶衍耳。若開脣動舌重吃鳳兮
之聲。抽筆染毫加於點淰之字。秖得一意
全失三門。懸疣附贅。雖欲補助還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何啻含於四義。且略出十不
生不不生意也。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壞。一
切語可轉。非有非無。絕言離句無一法
入心。是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雖情謂不生而實是生。如非想謂言無想
而成就細想。此乃邪見外道之不不生也。二
者犢子道人計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此是
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若三藏二
乘斷三界見思。一不不見。一不不思。故名
[005-0067c]
不不生。而習氣猶生。若三藏佛正習俱盡名
不不生。一不不正一不不習。故言不不生。此
析法不不生。若通教體見本不生。體思本
不生。故言不不生。思益云。我於無生無作
而得作證。二乘雖體不見思而習氣猶生。
通教佛坐道場正習俱盡。亦是不不生。此
乃分段不不生耳。若別教人斷通別惑。一不
不通一不不別。名不不生。此一品一分二品
二分不不生耳。上分猶生。若別教佛上分盡
名不不生。此猶是方便權說不不生。若圓
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別。名不不生。猶居因
地猶有上地行智報等生在。若妙覺智滿其
智更不生。無明究竟盡。惑更不生。行智報
等畢竟不不生。又真理極故一不不生。圓理
極故一不不生。又理本本不生。今亦不不生。
若作單不生語攝法亦盡。如前說。若作不
不生語攝法亦盡。汝作不生齊何處不生。
汝作不不生。復齊何處不不生。他尚不識
外道不不生。況識最後不不生。那得不愜
是見。當苦破之。竪破亦有亦無見非有非
無見。如上菩提心中釋名絕待中示其相
也。若謂心亦生亦不生者。為是何等亦生
亦不生。為是見不生而真生。為是思不生
而真生。為是習不生而真生。為是塵沙不
生通用生。為是無明不生中道生。為是內
業不生外業生。為是內報不生外報生。為
是小行不生大行生。為是偏理不生圓理
生。而言亦生亦不生。若非如此等亦生亦
不生。非見何謂。若言心非生非不生者。為
[005-0068a]
是何等非生非不生。為是析斷常非生非不
生為體斷常非生非不生。為是八地道觀
雙流非生非不生。為是初地破生死得涅
槃非生非不生。為是十地後果非生非不生。
為是初住雙遮二邊非生非不生。為是十
行增進中道非生非不生。為是十迴向非生
非不生。為是十地非生非不生。為是妙覺極
地非生非不生。既非此等非生非不生非見
是何。若絕言者。絕言甚多是何等絕言。單四
句外亦稱絕言。複外具外亦稱絕言。如婆
羅門受啞法者。亦是絕言。又長爪一切法不
受。亦是絕言。犢子云。世諦有我我在不可
說藏中。不可說亦是絕言。三藏入實證真亦
不可說。故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
說。三藏解脫凡有四門入實。即有四種不可
說。通教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亦
有四門不可說。別教人觀常住理無言無說。
亦有四門不可說。圓教不可宣示。淨名杜
口文殊印之。此亦有四門不可說。不可說
眾多。汝所計不可說。為是何等。汝尚不及
犢子不可說。何況三藏四不可說。何以故。犢
子謂不可說為世諦。不計為涅槃。汝計為
實故知不及犢子。犢子尚是見汝寧非見。
為此見故廣起煩惱浩然。如前說。更重破
絕言者。汝謂絕言在四句外。今明十種四
句。汝之絕言在何等四句外。十種者。一往四
句。無窮四句。結位四句。襵牒四句。得悟四
句。攝屬四句。權實四句。開顯四句。失意四
句。得意四句。一往四句者。凡聖通途皆論四
[005-0068b]
句。此意可知。無窮四句者。四四瀾漫無貲。
如四十八番中示其相云云。結位四句者。分
齊四句剋定是非。如單複具足等住著不
亡。即凡夫四句。若無句義為句義。是聖人
四句。襵牒四句者。結凡夫四句牒為有句。
牒二乘為無句。牒菩薩為亦有亦無句。牒
佛為非有非無句。得悟四句者。隨句入處
即成悟入之門。四句即成四門。攝屬四句
者。隨諸句門悟入何法。以法分之屬諸法
門也。權實四句者。諸法四句之門。三四為
權一四為實也。開顯四句者。開一切四句
皆入一實四句。若入實四句皆不可說也。
佛教四句齊此。失意四句者。執佛四句而
起諍競。過同凡夫也。得意四句者。菩薩見
失意之過。作小大論申佛兩四句。破執遣
迷則有得意四句。作論之功息矣。若不愜
是絕言見者。前諸四句。汝出何等四句外。
而謂理在言外耶。前橫破四句。今竪破四
句之言外也。今世多有惡魔比丘。退戒還
家懼畏驅策。更越濟道士。復邀名利誇談
莊老。以佛法義偷安邪典。押高就下推尊
入卑。概令平等。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均齊佛法不可說示。如蟲食
木偶得成字。檢校道理邪正懸絕。愚者所
信智者所蚩。何者。如前所說諸生諸不生
諸四句諸不可說。汝尚非單四句外不可說。
何況複外。何況具足外。何況犢子耶。尚非犢
子。何況三藏通別圓耶。諸法理本往望常名
常道。云何得齊。教相往望已不得齊。況以
[005-0068c]
苦集往檢過患彰露。云何得齊。況將道品
往望。云何得齊正法之要。本既不齊迹亦
不齊。佛迹世世是正天竺金輪剎利。莊老是
真丹邊地小國柱下書史。宋國漆園吏。此云
何齊。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纏絡其身。莊
老身如凡流。凡流之形痤小醜篾。經云。閻浮
提人形狀如鬼。云何齊佛。佛說法時放光
動地。天人畢會叉手聽法。適機而說。梵響
如流辯不可盡。當於語下言不虛發聞皆
得道。老在周朝主上不知群下不識。不敢
出一言諫諍。不能化得一人。乘壞板車
出關西。竊說尹喜有何公灼。又漆園染毫
題簡句治改足。軋軋若抽。造內外篇以規
顯達。誰共同聞復誰得道。云何得齊。如是
不齊其義無量。倦不能說。云何以邪而干
於正。復次如來行時。帝釋在右梵王在左。
金剛前導四部後從飛空而行。老自御薄板
青牛車。向關西作田。莊為他所使看守漆
樹。如此舉動復云何齊。如來定為轉輪聖帝。
四海顒顒待神寶至。忽此榮位出家得佛。
老仕關東悋小吏之職。墾農關西惜數畝
之田。公私怱遽不能棄此。云何言齊。盲人
無眼信汝所說。有智慧者愍而怪之。是
故當知汝不可說。是絕言之見。三假具足
苦集成就。生死宛然。抱炬自燒甚可傷痛。
若破此見如前所說云云。復次外人或時用
道可道非常道為絕言。破中論不生不滅。
云是第四句。絕言出過四句。一往聞語謂
言出過。理則不然。言不生者見心不生。
[005-0069a]
既不生即不滅。故言不生不滅。絕言見心
生一切愛見疑慢。云何以生滅破他不生
不滅。愚癡戲論不應如此。又問。起不生不
滅見。此復云何。答。應有六句。絕言破不生
不滅。不生不滅破絕言。絕言修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修絕言。絕言即不生不滅。不生不
滅即絕言云云。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
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隨
從。魚王貝母眾使具足。結業蕪蔓生死浩然。
一人經歷尚無邊畔。何況多人。當知見惑大
可怖畏。勤用止觀而摧伏之。若起單見。
用止觀四句逐體破之若避單入複避複
入具。避具入絕言。無趣薳起。止觀逐之。
無遠不屆。常寂常照治之不休。如金剛刀
所擬皆斷。取悟為期。能如是觀雖不發
真。諸見被伏成方便五陰。若得入空眾見
消盡。故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水。功夫甚
大。恐聞者生疑。略斷三結。餘殘不盡如一
渧水。思雖未盡見已無餘。從多為言亦得
明破法遍也。問。從假入空破無量見。下二
觀復何所破。答。入空之觀破見及思。束而
言之秖是破有。次觀所破秖是破無。中觀
所破雙非二邊正顯中道。故釋論云。有無
二見滅無餘。稽首佛所尊重法。故知諸見
縱橫尚不為第二觀所破。云何謬謂為真
法耶。問。束生死為有。束二乘為無。有見
縱橫無量。無亦應然。答。凡夫妄計觸處生
著。是故有多。二乘已斷見思無復橫計。唯
證於空。大乘破之。名為空見耳。二料簡得
[005-0069b]
失者。問。如此止觀隨逐諸見有何得失。
答。當四句料簡。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二
故惑除新惑又生。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四
故惑除新惑不生。一譬如服藥故病不差
藥更成病。二所治病差而藥作病。三病雖
不差藥不成妨。四故病既差藥亦隨歇。前
二種是外道得失相。後二種是佛弟子得失
相。所以者何。本用止觀治生死惑。而貪欲
之心都不休息。因此止觀。更發諸見破因
破果無所不為。是則故惑不除而新惑更
起也。二修止觀時貪求衣食。諸鈍煩惱息
而不起。忍耐寒苦刀割香塗不生憎愛。財
物得失其心平等。而執見之心甚可怖畏。如
渴馬護水搪揬破壞。撥無因果。是則故惑去
而新惑生。此兩屬外道。愛處生愛瞋處生
瞋。若學止觀墮如此者。同彼外道也。三
佛弟子修此止觀為方便道。深識見愛無
明因緣。介爾心起即知三假。止觀隨逐破性
破相。雖復貪瞋尚在而見著已虛。六十二
等被伏不起。是名故惑不除而新惑不生。
是為方便道中人也。四若能如此三假四觀
逐念檢責。體達虛妄性相俱空。豁然發真
即得見理。非唯故病永除新病不發。是為
入見諦道成聖人云云。三明破見位者。若
修此方法明識四諦。巧用觀慧諸見被伏
者。依三藏法是總別念處。正伏四倒四倒
不生煖即得發。成方便等位。進破諸見發
真成聖。即初果位也。若依通教伏見之位。
是乾慧地。若得理水沾心即成性地。若進
[005-0069c]
破見者。即是八人見地位也若依別教伏
見者。是鐵輪十信位。破見是銅輪十住位。
若依圓教伏見是五品弟子位。破見是六
根清淨位。斷伏名同觀智大異。三藏觀思議
真析法觀智伏斷。通教觀思議真體法觀智
伏斷。別教雖知中道次第觀智伏斷。圓教
即中一心觀智伏斷。不可聞名仍混其義。
問。若伏見假入賢位者。故惑雖未差新
惑不應生。那得修止觀時有諸見境發。
答。此發宿習。宿習之見還是故惑。如人服
藥藥擊宿病。宿病既動須臾自差。非是藥
為新病也。問。何不直明別圓入空破假位。
而明三藏通教等入空位為。答。上明修發
不修發十境交互等。欲示行人淺深法故。
敘諸位耳。又欲明半滿之位令行者識之
耳。又半字入空法。悉是別圓助道方便。又多
僕從而侍衛之。即其義也。又豈離方便而
別有真實。即此半字而是滿字。故云。二乘
若智若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也。體假入空
結成止觀義者。諸見輪息一受不退。永寂
然名為止。達見無性性空相空。名為觀。見
真諦理名為不生。理既不生理亦不滅。是
為不生不滅名無生忍。又見惑不生名因
不生。不受三惡報生。名果不生。因果不生
亦復不滅。不生不滅名無生忍。是為無生門
通於止觀。亦是止觀成無生門。從假入空
破見惑遍竟。
摩訶止觀卷第五
[005-007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