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6 大智度論疏-南北朝-慧影抄 (master)


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蜀地潼州遷善寺沙門釋 慧影 抄撰


釋第五十九卷論


第三十六品者。名舍利校量品。上來諸品。先皆明功
德。次及校量。此品之初創以舍利校量為指故以為
目。將欲解釋。故舉之云第三十六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巳下。此下去正明舍利對校經卷。此
中文意。乃復無數。且大而論之者。三周校量。第一舉
滿閻浮中舍利。對校經卷。第二次以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舍利。對校量經卷。第三以恒沙世界滿中舍利
校量經卷。此初即是第一佛將欲校之故。告天主也。
當釋。


何以故巳下。此意釋以舍利是迹之等波若乃是佛
之本故。寧取波若。且如金光明經云。舍利為六波羅
蜜功德所熏故。須禮敬也。當說。


爾時舍利弗問巳下。明身子因此而更論議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從不為取至淨。凡有五對。明於出義。臨
之當一一釋。


不與諸佛法巳下。明請佛。請聖果等法不可得故不
取。諸凡夫法等不得故不捨也。皆例爾。


如是如是巳下。明天主述問。即以為答也。


爾時佛讚巳下。明天主。能依第一義故。說不二相。依
於一帝。分別校量。寧取波若。義含法相。令當來可得
故。致如來高讚。而述成之也。當釋。明波若與於法性
[021-0876b]
等。既境智俱冥。無有二相。故云無別也。諸義皆爾。


釋提桓因白佛言巳下。明身子論義。天帝解釋。如來
讚成。此義巳竟。今欲復宗說於校量。所以白佛也。


何故巳下。此即是初分中第二意。明波若所以勝舍
別義也。至論當釋。以善法堂。喻波若經卷也。當也。


復次世尊巳下。第三意。明波若法中。能生無畏舍利。
是無記法。故不然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無畏之義也。當說。


是人不隨惡道等巳下。是第四意校量明其勝義也。
當說。


復次世尊滿三千大千世界巳下。品之第二次以滿
大千界中舍利校量經卷也。何以故巳下。釋所以。寧
取波若之義。明波若能生諸佛舍利。不能生佛。所以
供養舍利。能得勝果者。只由波若故。然舍利若無波
若薰修者。與餘骨何異。是故寧取波若也。


何以故巳下。釋波若智慧即是於佛。故云無異也。


問曰下。當一一釋。而滿閻浮提巳下。明舍利不如。故
言滿。波若勝故。但言經卷。只一部一卷經等皆勝也。


復次出家人巳下。此中為復大陌解之。辯道俗情異
故。所以然也。當釋。


芥子許巳下。明佛入涅槃滅時入如金剛三昧。自碎
其身為八斛四斗舍利。佛身只長丈六。今并□等益
為舍利故得多故。若骨舍利。色則紅白。□舍利者色
則紅赤。八國王分。各得一斛。只有八斛。但量舍利人
[021-0876c]
以曰蜜塗斗刮取得於四斗。故云八斛。此舍利色妙
體實。勝於金剛故。昔日有康僧會。來至吳主處飜經。
善說佛法不可思議。孫權道言。若然者。何不令我見
之。僧會即為請得一舍利。隨銅槃上得埳則喚人將
置䥫鎌上打之。則沒鋞中錯取乃得。則起建初寺。於
中供養也。此下去當一一對文意釋之。


是時佛讚巳下。明若依第一義。萬法同如。則無波若
勝於舍利。若依世帝則舍利不及。今天主所說善須
二帝。故致佛讚也。當釋。


巳身喻佛巳下。釋上第二意。善法堂喻經文也。當釋。


不見怖畏巳下。釋上第三意經文也。


不隨惡道巳下。釋上第四意經文也。


為一切眾生故增至三千巳下。即生下第二大分經
文。又即是釋第二意中。初二意經文也。當釋。


復次世尊巳下。即第二大分中。第三意校量。明佛性
能住。三事示現化物。說十二部經。與持說波若無異。
何以故下。釋所以無異之義。三事示現者。即是神通
說法知他心等。此亦名三業示現益物。亦名三密。亦
名三輪也。當釋。


復次世尊十方諸佛巳下。上就釋迦三事益物校之。
今第四次。就十方諸佛住三事校之也。並至論當說。


復次世尊巳下。是第五。飜次十方佛校之也。當釋。


復次世尊巳下。第六意校之。上伹直明功德而巳。今
此中文義亦復與前為對校量故來。非為重也。當
[021-0877a]
釋。


復次世尊巳下。第七復作員責人喻。來校量經卷也。
至論當釋。


復次世尊巳下。第八次作摩尼珠喻來對經卷校量
也。至論當釋。


作種種色巳下。明波若無相故無定色也。當釋。


爾時阿難巳下。明珠所出家也。


世尊佛般泥洹後巳下。第九總明波若力用功能勝
義也。當釋。


復次世尊量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巳下。是品之
第三大分。次以十方恒沙世界舍。校量經卷。造經功
德。此中當應說。今者舍利一立由不可得。何況滿十
方家。但凡夫不解故。偏貴舍利。故上論言。出家人多
求智慧及解脫果。故愛經卷。俗人多求世樂。故樂重
舍利。所以天主上云。我非是輕佛舍利故。作如此說。
今欲令諸新發意菩薩。深知此理故。如實校量。寧取
波若經卷。良以功高道大故。所以然也。就此第三分
中。復有以意也。


世尊巳下。第一意校量報不可得邊。及入菩薩法位
等故勝也。當釋。此中經既云。菩薩法位。巳得菩薩神
通。從一佛界至一佛界。為眾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或
作接報□將化。當知。此非業報。當知。法身但隨所應
見。非為起動化也。當釋。


復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巳下。第二意次。以見
[021-0877b]
二種法身來校量也。當說。


復次佛住三事示現巳下。此初明論主須牒上經文
將欲釋之也。


問曰巳下。問意云。佛既具說十二部經。云何乃言以
受持讀誦波若之人與佛無異也。


答曰巳下。而言十二部中。波若所為大者。此是總說
然明一切大乘經。皆一種無有優劣。言波若大者。即
是十二部中。方等㝡大。㝡大十一部也。故十一部經。
是聲聞藏。方等一部是菩薩藏。以方等經中有十二
部。皆名方等大乘。故但云一部。聲聞藏中。無菩薩藏
故云十一部。今以方等大故。言波若大也。


所以者何巳下。此明法身菩薩。但說波若勸道大乘。
故云多有發菩薩心。餘者說十二部經。以新發意。但
說波若發大心多也。當釋。


復次三事示現巳下。此總合意。釋上第三第四第五
第六等四意。校量經文也。當釋。


如負責人巳下。釋上第七意。作負責喻。校量經文也。
所以以負責來喻者。明此舍利若無波若修薰者。為
先世業因所追受諸報對。今以波若薰修。宿對永免。
而判得供養。故作此喻也。


今說摩尼珠巳下。釋上第八校量意經。□□中。復作
同釋。復作別釋。此初且總出其力□□氣也。當釋。


問曰巳下。欲明其出處也。當一□□唯帝釋用打物
始得破也。巳涉前臨文當釋。三乘解脫者。此據方便
[021-0877c]
淨涅槃。若小教中唯具事滅。及方便淨。以羅漢第九
解脫智。為有為果。九十八結無處無為果等。即是方
便淨義。灰身是事滅義。不明諸法本淨體性。故無性
淨。大乘則是三也。當釋。四病根本者。即風熱冷雜亦
名等分。三病據偏發為言。等分據三種等起。四有四
義。巳如上釋。


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巳下。此中據三毒偏多為語。
故有六萬三千。等分雜起。為二萬一千。故成八萬四
千。故賢劫經。應釋八萬四千故。諸波羅蜜始從光矅
度。終至分舍利度。凡有三百五十度。一一度中。復有
六度。則成二千一百。一一度中。皆有十善。則成二萬
一千度。以四善根分之。故成八萬四千度也。他家之
取華嚴中十法來足。師云恐非。如是一一波羅蜜中。
既皆有十法。則成二萬一千。對此四病所起煩惱。則
成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名為八萬四千法門。故此中
言波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也。此義巳涉前。不
能具釋。根本四病者。貪癡等分等各二萬一千。論四
病上所起。鄣諸波羅蜜。或為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今
者復以不淨觀除貪等來者。以四觀但對根本四病。
不論餘義也。當釋。


珠除熱巳下。此即合釋上能除風冷熱雜等四百四
病等義。臨文當一一釋也。日珠屬陽精。月珠屬陰精。
若但有月者。萬物則濕爛。若但有日者。萬物則燋枯。
故此日月為陰陽之化萬物。以有月故。萬物濕潤。以
[021-0878a]
有日故。萬物生長。他乃言寒熱猶陰陽之氣者。四月
六陽㕛並起。何不極熱。十月六陰㕛並起。何不極寒。
今品以日冬行南道故短而寒。春秋行中道故所以
晝夜亭等。而暑寒調適。事天日行北道故長而熱也。
當一一合釋。明以波若以修諸皆捨須陀洹果等。故
則無礙波若互能同之也。當釋。第六縹色者。以上來
諸果。皆捨等義。對於五色第標色靈空天色但遙望
虗空。似空青色故。謂為縹色。還以此色。以合修空之
義。故別舉也。當釋。


今當別相說巳下。上來至此亦名同相。亦等喻。合釋
波若義。今從此巳下。亦名別相。亦名過喻。以合釋波
若也。當一一釋。波若能除二事者。亦能除鬼及以天
魔也。心病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無始世來。未曾所
治病等者。此蓋是據生死煩惱病等也。當一一釋。相
應無明者。是九使所帶起無明也。不共無明者。是十
使中。不隨諸使別起無明也。及一切法中不了癡黑
闇者。即是一切諸知見中分別無明以不達正理故。
有分別說為不了也。自下文等並一一當釋。際此二
毒者。謂內四大毒。及外至毒藥等毒也。能治慧眼。令
得明淨也。心癩者。謂五逆等罪也。


問曰下。料簡也。當釋。珠只能令水清隨世物等變。波
若能令心水清。與心數善法問色也。六覺者。謂欲慧
害親衰國生不死等覺也。當釋。舍利世出世受樂人
等。並貴故。不同珠函篋也。當釋。
[021-0878b]


如是總相別相巳下。既合喻釋竟。次總結結也。問曰
下當釋。


是義先巳說巳下。第三分中。中間多許意經文。並皆
略之。義巳涉上。故指於前釋也。


復次世尊有二種法相巳下。由是前第三大分校量
中最後意也。當一一釋。


是名有為諸法法相巳下。此中以一切世間出世間
去慧盡屬有為功德。是作法故。名有為法。從無生法
等。非作法故。說為無為法相也。並當一一釋。


爾時佛告巳下。明天主既非一切起人時座難信故。
如來述成也。當釋。非第一義者。是上來所說。雖言不
垢不淨。無取捨等。猶是滋俗諦所攝。若第一義中。此
等卷無也。而言二帝。攝法盡者。是寄俗為語故。以色
等為俗。如等為真。此是接俗之辭故爾。若論第一義
中。實無所攝也。當釋。


知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心巳下。明雙照二諦義
也。當釋。


不行餘波羅蜜耶下。當一一釋。


譬如閻浮提諸樹下。當釋。


釋提桓因白佛言巳下。明天主。復以五句。讚嘆波若
也。當釋。


與他人巳下。上來未校與他之禰。故此下去。次校量
之明。與他勝義也。一一當釋。


何以故巳下。此經是佛成道五年十二年前說。佛今
[021-0878c]
為明與他。他勝故懸說。碎身之事為證。所以碎令爾
者。只欲令他多人得故也。當釋。


我供養是法巳下。明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法者。即是波若。此之謂也。故如來恭敬。如
金光明經中。佛亦為六度故禮舍利。禮舍利在於諸
波羅蜜。不在舍利。此中佛自以巳身為證。佛尚自供
養恭敬波若。何況餘人。以其利大。令人深知修福之
處。故然也。當說。


問曰下。當釋。答曰下。亦當釋。


巳有還無巳下。此不同滅無之無。本來得一切種起
今得之大用故。名為今有。此起即寐。故云今無也。與
上相違者。明本來不有。今亦不無也。當釋。有為善法
是行處者。據其用無為法。是依止處者。據其體即是
依如來藏依正法身等義也。當釋。


此是新發意巳下。明新學菩薩。既未能深入法相。故
為作如此分別。無生忍菩薩不然也。當一一對上文
釋之也。


答曰巳下。云本以蔽光之陰。為影陰色不異。是故定
一。不以大小名為影義。不須此問也。


此事為難巳下。次釋上自他校量中教文也。當一一
釋。佛功德滿。故云不用也。


應釋其義巳下。釋上後校量意文也。當一一說。一心
聽受屬法供養。最為勝也。當釋。


釋第六十卷論
[021-0879a]


第三十七品者。即是校量分中。第九品。應名法施品。
但以初明十善故。即以為名。名為十善品。校量功德
訖。於此品論。欲解釋故。舉之云第三十七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巳下。此之品各為法施校量。明波若
勝義。就此文中。凡大有四周校量。第一以教一閻浮
人。令行十善。及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不如教人一句
波若與他經卷各為世善校量。第二以教一閻浮提
人。得聲聞四果。不如與他經卷。教人波若。是出世善
校量。第三以教人得辟支佛校量。第四自以大乘諸
位行次第校量。就第一世善校量中。復有三周。第一
舉教人行十善校量。第二舉四禪十二門禪等為校
量。第三以互通校量。今此初是第一。其中雖亦有四
果等義。但是承勢而來。非是第二意也。當一一說。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與他得福多義也。當說。教一人
令得須陀洹果者。以永隔三塗故。勝教一閻浮人行
十善。不能永隔三塗故。劣教一閻浮人。并得四果。復
不如教人波若。令發心也。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教人發心勝義也。當釋。


置閻浮提巳下。此下此下去復作增上喻之也。當一
一釋。小千者。即是千日月。千須彌。千四天下等也。中
千者。復以此小千為一。數之至千。千中之千。故曰中
千也。大千者。以中千為一。復數至千。千中之大。故曰
大千也。並當一一釋。此化主教多許人福雖多。由不
如與一人波若經卷令持也。
[021-0879b]


令立四禪巳下。世善中第二第三意。合校量也。當釋。
正憶念者。只以不以二法。不以不不二法受持讀誦
波若。故名為正憶念。不以著心分別讀誦。故名不以
二法。亦不著空。故名不二法也。諸義例然。並當釋。


不應以二相觀巳下。以明說波若義。以法施校量。當
一一釋也。


應如是演說波若波羅蜜義巳下。明法施方法。如是
說者。始名法施也。當一一釋。


何等是相似巳下。欲顯是法施非法施義。故作斯問。
若如前說。是名法施相似者。非法施也。當一一臨文
釋。


之說色無常巳下。明為治常顛倒。故說色無常至觀
色無常巳無常觀亦捨。名為真波若。若不捨觀求色
無常者。則名相似非為法施。故大本經云。是無常想。
能除欲受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相也。餘義悉
然。當一一釋。


白佛言巳下。明天主欲令來世離於相似得真波若。
故發斯問。如來答之。色性自空。有何常等義。始名正
觀。異前邪觀也。當釋。


如上與相似相違巳下。此中亦應一一如上相似中。
列明諸法。但不能煩文。但云爾耳。當釋。


論者言巳下。此初釋上初世善校量中經文也。當一
一釋。


先是巳下。分別世善中。炎明諸果。及前後所明。意氣
[021-0879c]
異義也。並一一當釋。


答曰巳下。明持讀誦等。但福德多正憶念者。則能具
二。故別說之。則攝得持說等也。


初以經卷勝巳下。論主欲釋後分校量。為他說勝義
故。先次第述上經文來。生起下意。明自正憶念等。雖
勝不知。為他人說。為令知故。作如此說也。當一一釋。


復次憍尸迦閻浮提中所有眾生皆教令得須陀洹
巳下。即是品之第二以聲聞四果等出世善教量也。
當一一釋。


此中一一何以故巳下。皆一一釋。其所以勝義也。並
臨文當說。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令得聲聞四
果。此化主福雖無量攝。不如教人波若也。


何以故下。一一當釋。令得辟支佛道巳下。品之第三
次。以中乘為校量也。當一一釋。


汝當得阿耨菩提巳下。品之第四次。以大乘中行位
次第。自校量也。此初明雖教人發心。不如波若。何以
故。一一當釋。


復次巳下。明教一閻浮提發無上心眾生波若。乃至
十方。不如教一阿鞞䟦致菩薩波若也。當釋。阿鞞䟦
致阿耨多羅菩提者。此是出到菩提。若教十方恒沙
世界阿鞞䟦致菩薩波若。不如教一阿鞞䟦致中。速
得菩提菩薩也。當釋。


轉轉近巳下。明菩薩雖復行迹轉高。轉須應教故。十
地中地地之中。盡有發趣果。須善智識。教上地行。修
[021-0880a]
治地業。乃至四念處等。亦通至十地故。至第十地中。
十方諸佛始來。為雲雨說法也。當一一釋。


善哉善哉巳下。明善吉。既見天主說校量分竟。勸進
新學。善令道理故。致稱嘆也。當說。


論者言巳下。若上緣中。別以中乘為一校量。今此此
初論主。乃總令釋第二第三兩意經文也。當釋。是法
諸實相者。明波若。即是實相。起慧照用即實。故云是
也。


正遍知巳下。此明佛最勝菩薩小不如。辟支佛羅漢
復不如菩薩。如是阿那含等。轉不如故。以校之也。當
釋。


愛念供養巳下。明若以著心讀誦供養波若。雖如是
實相等。但得世間尊豪果報諸天。及剎利大姓等也。
當釋。復次教一閻浮提。乃至恒河沙世界中人巳下。
次釋上第四大分。自以大乘位。次校量經文也。


問曰下當釋。


答曰巳下。有三種者。若以佛來足。此二種菩薩。亦成
三。若除佛以凡夫法師。能如經論。說波若者。足亦成
三種也。此中但言法身菩薩不生不死者。據法身猶
用為言。欲論生身菩薩功德法身亦復不死。今但據
生死業報位行。故云爾也。當釋。


是菩薩伹說過阿鞞䟦致菩薩事巳下。上法性身菩
薩。但據如住阿毗䟦致正位為語。今云隨為阿鞞䟦
致菩薩。一人說過正位法者。則功德無量也。
[021-0880b]


又復下並當釋。


福田大故巳下。若就心田為論。隨施畜生菩薩佛無
在。悉皆平等。得成波羅蜜義。無有分別。今者校量之
意。是分別法相優劣之時。故就田為語。章其勝如。欲
令人知也。當釋。


譬如巳下。作喻釋出勝劣之義也。當釋。


爾時帝釋了知法力下。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一卷論


第三十八品者。即是諸分之中。大分第三。明慈氏菩
薩與善吉。更復復宗因隨喜迴向。明於波若何故次
校量之後。明隨喜等義。論隨喜者。要須以諸功德用
為隨喜。上教量分中既應明功德不可思量。今欲以
上來功德普一切共迴向佛道故。次校量之後。明隨
喜等義。按如千住婆沙釋者。應名隨喜迴向品故。彼
論說言。如摩訶衍隨喜迴向品中所說。今此中略故
但言隨喜品論。將欲釋故。舉之云第三十八品釋論
也。


爾時彌勒菩薩巳下。論自解云。從命說分後中間多
說功德。慈氏菩薩。欲須佛本意。是故復宗。更與善吉
因隨喜義。以明波若。就此品中。雖有四聖所說。大而
論之。唯有三分。第一明彌勒菩薩。初以五義說於波
若次有善吉兩問。慈氏兩答。第二是善吉說。天主亦
設三雖。善吉亦三答之巳。次彌勒設一問。善吉以七
復次意答。次復更一問。復次意答。第三是佛自說竟
[021-0880c]
於品末。此初即是第一創明五義。所以此初是彌勒
說。次善吉說。後佛自說者。明慈氏既次紹尊位為補
處。佛知上教量既終。故語善吉。欲更復宗因隨喜義。
說於波若。第二善吉既是命說之。人雖知。彌勒德超
補處。然今大眾誠在善吉說。此雖此二聖所說。若不
如來聞之。容難成信。是故次復佛自說之。今此初言
有五義者。一者隨喜。二者與眾生共。三者迴向。四者
以無所得。五者校量福多。所以在初明隨喜者。一切
凡聖三乘善根所有福德。先須隨喜。既隨喜巳。則得
功德。與彼人聞。既得此隨喜功德巳。則攝取此功德
將與一切眾生共之。既與眾生共巳。復攝此所共功
德。將迴向無上菩提。雖能迴向。若不無相迴向。則非
正真迴向義故。次以無所得來。令成無相迴向。若能
如此行四法者。則得福無量。故次校量上初品中。言
若聲聞辟支佛人所有一切布施持戒修定等福。菩
薩摩訶薩。若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波若波羅
蜜。今此中只欲復宗廣於其上義。故有此品來也。應
當晝夜六時偏露右肩行此四法。此中以願既盡通
此四。故不別談。伹孝父皇帝。以發願居後。足成五法。
而舉世共行也。當一一釋。


若聲聞等巳下。上明五義。先出其隨喜等意。今此下
次復出所用迴向之法。謂三乘眾生等。布施持戒修
定等福。且舉此三。以攝諸善法也。


是菩薩巳下。出其迴向之人也。
[021-0881a]


阿耨菩提巳下。出其迴向之處也。


其福最上巳下。校其福多之義。只以能如是等方便
力故。能得無量功德。遇他自作。如作人得錢少近得
宜多實不用力。但以巧故。隨喜亦然也。當釋。


爾時慧命巳下。次明善吉設難。雖有兩問。此初問中。
則亦含生下。問意云。若言菩薩從初發心。到於涅槃。
乃至却盡。此等功德。既其冥寂。至入無餘涅槃。忽以
緣事之心。強緣取此功德巳為迴向者。此乃起於法
相。於常法中。生無常想。當非是想心見等三到四顛
倒也。如是取相迴向義相。故設此問也。當一一釋。


乃諸聲聞巳下。論云此中有四段。即是三乘因果。聖
人及凡夫人。四分善根也。功德等至論當釋。一云是
隨喜。二與眾生共。三迴向菩提。四用無所得。今此中
言及聲聞善根。即是從世法巳來凡夫也。及學無學
者。明三道聖人及上果善根等也。佛者獨據果頭諸
善等也。當釋。


及諸佛所說法是中得須陀洹果等巳下。上論佛在
世時諸果善根。今次明佛滅度後像法中。依教修行。
取得諸果善根。辟支既出無佛世故。於此中明之。或
有言像法中有辟支佛。若阿蘭若禪經乃云。無有佛
法經。及佛弟子時。始辟支佛出也。當釋。


是悉緣事巳下。此等是取相迴向。如所念故。不得名
為迴向。不如所念始是迴向也。當說。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若諸事諸緣無所有巳下。即是
[021-0881b]
第二問。問意云。就實為言。諸事諸緣諸善根等。皆無
所有。人法皆空。菩薩忽以有心。而緣三乘聖人。及三
乘所有功德等。以為迴向便者。成於無相法中。而生
相想。將非顛倒。如無常謂常等義也。當說。


以無相故巳下。云此等法既是無相。菩薩乃以迴向。
是菩薩將無顛倒也。


想顛倒巳下。此明從於三倒生四倒義也。至論當釋。
如緣者。即是諸佛菩薩等。三乘人所有功德等也。如
事者。即是如三乘人功德等。至論當釋。


若爾。何等是緣巳下。結難言此等法。皆是無想者。何
等而言迴向也。當釋。


釋曰巳下。此初論主先科經文舉上生下。初至多說
功德事即是舉上。今彌勒順佛本意巳等者。即是生
下也。當說。


復次帝釋巳下。次釋其經來之意也。當釋。


菩薩摩訶薩義如先說巳下。次釋經文也。


隨喜福德者巳下。次釋上五義文也。當一一釋。若不
能隨喜福德者。則與畜生。俱具三事無異也。


諸無漏法雖無福報巳下。此扶小乘意釋自一云。無
世福報。故云無也。當一一說。


共一切眾生者巳下。次釋上第二義也。當一一釋。以
果中說因者。明果可共因不可共。今說共者。足於共
果。而言福德與眾生共者。此是果時事。以果自因。故
之果中說因也。
[021-0881c]


用無所得者巳下。此雖是第四意。伹迴向之義。後別
廣談。復次涉前說。是故不言也。當釋。


比一切聲聞等巳下。次釋第五校量義也。當一一釋。


復次自調者巳下。以二乘等所修三學。伹為自調度。
是故菩薩隨喜之心。乃過其上無量無邊。前據三學。
明自調度等者。乃據律儀等戒。今此中正語等。乃據
無漏道品中戒。此三分正八。則還對上三學義也。正
方便者。即是正精進。精進雖通眾行戒。但是於色定
是靜𢰳進是心數發勇與慧義相扶故。以屬慧分所
攝。若律儀戒但是道。具非是道。唯八正中無漏之戒。
是道品故。始是道體。為安於戒。在八正故。道品之中
無有漏戒。但有無漏戒巳前。雖有相似道共戒。非道
品意。不入道品。只得名為方便道品。乃屬方便家功
德戒定慧等也。當釋。


布施持戒等遮故不解巳下。只以三十七品等。是趣
涅槃近因故。唯論無漏戒。餘布施律儀等遮故。所以
道品之中。無律儀戒。但有道具也。當釋。


答曰巳下。明一佛力實能度一切眾生。但須因緣具
足。方乃得之。如國王家新生小兒。王實有力。能與其
州郡馬乘妻妾等事。而其不堪無內因緣。但有外因
緣。則無如之何。若云我自有得度因緣時何須佛者
如自有眼夜闇應見。如自能食故。飽應不須飯。如自
能渡水。應不須船等義也。當說。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知慧難巳下。次釋上善吉論
[021-0882a]
義之意。明彌勒則以二事。推答知不如所念也。當一
一釋。


隨喜者巳下。釋其初問答之意巳意。次釋其難辭中
文意也。當一一釋。


亦如是無分別巳下。結釋上難中文意也。當說。


所謂須菩提問下。一一當釋。


從初發心巳下。即是釋上從初發心。及至法盡乃諸
功德和合等文也。當釋。


相應者巳下。明六度之外。諸餘功德。皆攝入六度中。
次之迴向。故云相應六度和合等也。當說。


若求聲聞等巳下。出其人布施等下。出其福也。當釋。


一者漏盡下。當一一釋。


諸佛祈說法學是法巳下。上釋佛在世時。諸凡聖一
段意竟今此下次釋佛滅度。後依教修行。得道等者
一徒也。當釋是上四段者。即是上佛在也。及滅後三
乘人善根及凡夫等。為四師云。若以三乘因果。學無
學論。以是凡夫善根等。應成七段。但今合論故。唯言
四也。一云是上五義中四義。善根為四段也。行者心
下。當釋。


即是實福德巳下。明此等既即是念佛三昧。及六念
等。行此行等。實能生實福。故非虗也。所緣巳下。釋上
如所緣諸緣諸事等文也。當釋。


須菩提語彌勒巳下。次釋上第二問中文意也。當釋。


四顛倒三種分別者。明從想倒生心心倒。生見倒。三
[021-0882b]
倒生四倒故也。當釋。


是譬喻者。明以此顛倒等義。喻於無佛之中。而生佛
想。念佛功德。以心迴向義。若爾者。由無常之中。而生
常想等義故。以此顛倒等文義來也。


問曰見為顛倒巳下。婆沙釋云。三倒之中。唯見為倒
性。唯從見倒生四顛倒。此意以見違理。故說為倒性。
心想二倒。但緣事起。是愛分故。非正是倒也。


答曰巳下。若大乘諸義。皆言從想倒生心倒。從心倒
生見倒。從見倒生四倒顛。此是從愛生見。故斷見之
時。四倒永滅。若小乘中。乃言從遍使生諸煩惱者。即
是從見生愛。此中既扶大乘義。故云生時異斷時異
也。師釋言云。從見生愛者是及起相生從愛生見者。
據住地相生耳。此義當釋。若凡夫則具三倒。學人既
斷見。故唯有二倒也。當釋。學人若起想心。二倒如水
渧。大熱䥫上即滅也。當說。


復次諸事如實畢竟空巳下。此一復次更結釋。出上
善吉第二問意云。若使諸法如是皆畢竟空者。有何
迴向等義也。當釋。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巳下。正明慈氏答。釋上第二問
云。若諸菩薩。能如是無相迴向者。是名迴向不隨三
倒也。當釋。


以不二法等巳下。義皆涉前臨文當釋。


若諸菩薩巳下。明取相迴向非迴向義以足非相對
來釋也。當釋。
[021-0882c]


是心滅盡變離者。論釋云。初以無當門入實相。為推
法明之。故云念念盡滅變離巳即。次明此心入畢竟
空。無有遺餘。故云盡此心即寐。故云滅心同實相。故
云變自性不可得。故云離。若使然者。有何迴向。非是
據無常生滅變等義也。當一一釋。


釋曰彌勒意以諸法甚深巳下。正釋彌勒。答第二問
之元意也。當釋。


此是先世巳下。正出其二世之福義也。當釋。


譬如䥫性堅巳下。明眾生心。雖彌勒若入波若。鑪則
得隨意。證諸聖果等也。當釋。


與上相違者。是不迴向巳下。釋上是非相對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鳥子羽翼巳下。此為二種菩薩。作喻明發心。生
身菩薩。無有波若方便。權實二智故。不能深入實相
而行行也。


六[其-一/八+冗-几+羊*州]成就下。明法身菩薩。具此二知。能深入實相。能
信上法。能行下法也。當一一釋。


是說隨喜體竟巳下。從上巳來至此並隨喜體也。


復當更以種種異門釋巳下。即是下第二善吉說分
中明也。


是心愈愈盡滅巳下。釋上盡滅變離等義。此初先明
欲從無常門觀入實相。故作此說。非是實生滅義也。
當一一釋。


爾時釋提桓因巳下。即是品之第二。次須菩提說。隨
[021-0883a]
喜迴向義也。就此分中。天帝初設三問。善吉亦復三
答。第二次彌勒設一問。善吉則以七復次意答巳。第
三復更說一問。善吉復以四復次意答。此初即是天
帝設三問。第一問新發意菩薩。聞是無相迴向。將無
怖畏。第二問云何作諸善根迴向。第三問云何隨喜
福德迴向也。釋。


語釋提桓因巳下。此初釋第一問云。以不受著諸法
故。所以不怖也。當釋所以云多信解者有二種。一者
是信具足。二者是證具足。下文又言。一者觀具足。二
者行具足。此中云信解者。明新發心菩薩觀徹後際
信解諸法來能證解故。伹云信也。行具足者。即是證
具足也。當釋。


是菩薩不受一切法故巳下。結上不怖畏義也。


是菩薩亦常不離諸佛巳下。答上第二問。云何作諸
善根迴向義也。當釋。


復次新發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十方巳下。答上第
三問。云何隨喜福德迴向義也。當一一釋。


斷道巳下。若別行經則云斷生死道若論中經唯但
言斷道至論釋之始云斷道者。斷生死道也。此中文
論釋甚分明。一一至論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巳下。第二明彌勒菩薩。初
設此一問。善吉以七復次意答。此初明彌勒既欲設
難先領牒其迴向之意也。


云何菩薩不隨相顛倒巳下。此問亦問上善吉問彌
[021-0883b]
勒中。第二問上彌勒巳答之意。今彌勒復以此難。還
問善吉者。上如來既命善吉。令為諸菩薩說波若波
羅蜜。則善吉為主。彌勒但寄說之。今此時座。既誠在
善吉無相迴向。其義難明故。此二人為賓主。以明此
義。欲令眾解上彌勒。既是容略說而巳。今所以更問
善吉。欲令廣釋無相迴向之義。故設斯問云。此等功
德善根。既無有相。云何於無相中。強作相緣。豈不隨
三倒也。


須菩提言巳下。即是七意之中。初復次意答。先明於
三寶善根等。上不生心想。名迴向義。不隨三倒也。當
釋。


取相巳迴向巳下。今此意來次舉非顯。是以成於上
正迴向義也。當釋。


若菩薩摩訶薩用是心念諸佛巳下。第二意以諸善
根盡哉不可得名迴向之義也。此下一一意中。盡皆
應有明非對是之意。但經家不能煩文故。上一意有
也。則可知故不須也。當一一釋。


復復次巳下。第三意明以解自性空迴向等義來答
也。當釋盡滅等義。並如上釋。是據觀門。為言非實生
滅也。


復次若菩薩如是知巳下。第四意明以無有法能迴
向法來答之也。當釋此問雖有七意來答。但論家於
此四復次。後巳作一段釋之。餘三復次意。乃隔論明
之也。
[021-0883c]


論問曰巳下。云彌勒巳言。不應於新學菩薩。前說此
無相迴向等義上答之巳竟。何故此初天主復問。此
初先釋所以問意也。


答曰下當一一釋。不受是波若。以無所得故巳下。釋
上答第一問辭也。當一一釋。


復次是新發意菩薩巳下。釋上答第二問意也。當一
一釋。


所以者何今彌勒問巳下。釋善吉答天主三問之文
意竟。今次願釋答彌勒問中。四復次意此初。即是釋
其問意也。


須菩提答巳下。次釋善吉。初答之意。於三寶善根等
不生想。名迴向之義也。當釋。


與上相違巳下。即釋上舉非對是意文也。當說。


復次菩薩以是心念諸佛等巳下。釋上第二意答經
文。此初先就無常門無相義。次入實此復次等。意中
盡須還一一領牒上。答意中文來於此中。對釋也。當
一一釋。盡相亦如是者。是總結。上來諸法悉如此。無
迴向相也。當釋。


問曰巳下。此意為有人見此文句執以佛為無常。故
生此問。此當釋。


答曰下當釋。


復次非正非邪迴向巳下。次釋上第三答意以無相
迴向。故云非正非邪。若為舉非形。是始立邪正也。當
領上文意。於此中一一對釋之也。
[021-0884a]


復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從緣生故巳下。次釋上第四。
復次答意。亦當取上意來。此中對釋也。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知所起福德巳下。善吉答中有
七復次。意四復次。文巳竟於上。論主亦巳釋說。今此
文來即是第五復次來。就所起福德善根等自性離
門巳答之。名迴向義也。當一一釋。


復次若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巳下。第六復次。上
就所起福德離門。以明迴向義念鏡就隨喜福德離
門以答明迴向義也。當一一釋。


復次菩薩摩訶薩諸過去滅度諸佛善根巳下。第七
就寂滅門。答以明迴向義。論釋云。明一切諸法同涅
槃相。皆悉寂滅。伹翻經家。乃云滅度。翻雖不正。但之
為舉滅度。以明寂滅。亦無傷也。當一一釋。人皆見此
文。說此教無常也。


取諸佛善根廻向巳下。上來。一一復次。後盡應一一
如此舉非對是。及明三倒等義。但不能煩惱文故然
也。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同須菩提巳下。慈氏上設一維。善吉
用七復次。廣齊巳竟。今此第二。以眾生著有情重無
相難。明眾猶未解故。更致此問。善吉復以四復次答
故假四聖相繫善也。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巳下。此初即是第一復次。以有
方便義來答。只以此無相迴向事故。波若波羅蜜中
有方便力。能如此迴向也。當釋。應有者。為諸菩薩有
[021-0884b]
如。此方便無方便者。故云爾也。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無相迴向三義也。當釋。


諸佛不許者。明於此等寂滅法中作相緣故。諸佛不
許也。是迴向雜毒者。此是立譬之本也。


譬如巳下。明立譬也。至論當釋不諦取相者。以不諦
故。不能分別取無相相也。當一一釋。


得法者下。當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佛道巳下。是第二意答。明以如
無上智慧迴向義也。當一一釋。


釋曰所起福德離五眾者巳下。釋上善吉答。彌勒初
問中。第五復次意答就所起福德。離五眾等諸法。明
迴向之義也。當釋。


復次若菩薩知隨喜福德巳下。釋上第六復次。答意
就自性離。明迴向之義也。


隨喜福德者總說巳下。明聊簡釋此二意離義。上云
所起福德離者。是別相門。今隨喜等離者。是總相門
明隨喜義。故論云。隨喜福德自性離。諸佛及善根。并
諸起無上道心迴向也。當釋。


菩薩自緣所求巳下。釋上菩提心心離等義也。


是菩薩隨喜功德果巳下。明迴向心是隨喜心果。菩
提是迴向心果等義也。當說。


假名字為菩薩巳下。釋上菩薩波若等。亦離義也。當
說。


復次菩薩念過去巳下。次釋上第七復次答竟就寂
[021-0884c]
相迴向義也。當釋。


復次巳下。釋上舉非對是之文意也。當釋。以離二邊
故。說名為中道。論其會也。亦無中可得也。當釋。


是事難故巳下。釋上善吉答。彌勒初問中七復次意
巳竟。今次釋彌勒第二問意。以無相迴向等義難故。
慈氏重問也。


須菩提是中不決定答巳下。次釋善吉所答四復次
意。此初先釋第一復次答意也。所以言不決定答者。
上經文云。以是事故。波若波羅蜜中。有方便力。若有
方便者能無相迴向。無方便者則取相迴向。以此二
事不定。故云應以此二事。故云不決定答也。當釋。不
誑道者。是因故名波若菩提。即是不誑道果。故云一
法實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無迴向相等義也。若離波若波
羅蜜者。非無相故。亦非正迴向。若不離波若波羅蜜
者。是著相故。亦非迴向也。當釋。


菩薩應作是念巳下。次釋上菩薩作是思惟等經文
也。當釋。


不疾得佛巳下。明此是取相迴向。但得世間果故。不
得疲得佛也。當釋。


即是大生巳下。明於無相法中。而生緣想。以之迴向
故是大生也。


譬如雜毒巳下。出上譬本也。


食是隨喜福德巳下。此中一一合上譬義甚分明。並
[021-0885a]
臨文當一一釋也。


不審諦受巳下。釋上不諦受等文意也。當釋。


則為謗佛巳下。釋上若說取相迴向是謗佛義也。


與此相當巳下。釋上舉非顯是之義也。


復次正迴向菩薩應作是念巳下。釋上第二復次答
意應用無上知迴向之義也。當一一釋。


復次求佛道善男子等巳下。即是善吉答。上第二問
中。第三復次意答也。明色之實相。既不繫三界。亦非
三世攝。故諸法盡然。若其爾者。豈有迴向相之可得。
而言迴向也。諸法皆然。並當一一釋。


何以故巳下。釋所以無迴向相之義也。當說。


次取相得法巳下。以明舉非對是也。當釋。


復次巳下。是方四復次。答意。明如諸佛所知無覺迴
向之義也。當釋。


爾時佛語須菩提善哉善哉巳下。品之第三。大分明
如來述讚廣說也。何故者。此文來為有眾疑慈氏善
吉既非一切知人說。無相隨喜迴向之義。容有錯失
若不假如來述成。恐難生實信。故次第三如來述讚。
成上二聖所說。天主所問。但為之所攝。故不別論也。
但就此如來讚述之中。凡有兩周。初明略讚略說略
校量。次後則廣說廣校量中。別明二界諸天。讚成上
說等第三須菩提。更清如來復廣說廣校量也。並當
一一釋。


善哉善哉巳下。是讚辭也。
[021-0885b]


所應迴向巳下。是說辭也。義巳涉前。當一一釋。


若三千大巳下。次校量也。明供養布施須陀洹等。雖
果報無盡。以是取相福故。但得世間果報隨在者盡
法中。今者無相迴向。乃成波羅蜜。得到彼岸。又草報
無盡得出迴向。是故非可以譬喻為比也。當一一釋
不據有相迴向也。


復次須菩提巳下。第二校量也。當釋。


復次須菩提巳下。第三校量也。當釋。


佛告巳下。明復重讚善吉復廣更增上校之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舉取相福釋所以無相迴向。得福多義
也。


爾時四天王巳下。次明諸天讚成上說也。


以方便力故巳下。以上初問及七復次文違故。所以
此中諸天等。伹領牒上善吉答彌勒。第二問中四復
次意。來讚成之。以方便力故者。即是初復次意。以無
所得故者。是第二復次意。以無相法故者。是第四復
次意也。當說。


與千天子巳下。此中列天子所少者。至論當釋。


爾時諸梵巳下。次列色界諸天。非但讚而巳。亦復說
法。其眾復還多也。當釋。


爾時佛告四天王天巳下。從此下云。復舉非形。是明
廣校量也。當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巳下。次善吉諸如來廣說校量
也。並文當一一釋。
[021-0885c]


與解脫等巳下。此明無為解脫。即是實相。實相之法。
則一切法等。無有分別。故此下云。明切諸法與解脫
等。名正迴向也。當一一釋。


復次須菩提十方如恒沙等巳下。次廣校量也。當一
一釋。


釋曰巳下。此初即是釋上善吉答。彌勒第二問中。第
三復意也。常捨行無錯謬等。唯據與佛。此義至相行
品中。當釋。緣一切諸佛及弟子等功德隨喜名隨喜
心。所得諸功德等。名所用迴向法。無上菩提名迴向
處。菩薩名迴向者。以此諸功德。與一切眾生。迴向無
上菩提。名迴向心。以無所得故名無相迴向是名正
迴向也。


爾時菩薩作是念巳下。當釋。


何以故巳下。釋色所以出三界非三世等義也。當一
一釋。


菩提心色受想行識等巳下。此總結釋上多許文句。
名無相迴向義也。


雜毒者巳下。釋上舉非對是取相迴向義也。當釋。


復次菩薩應作是念巳下。釋上第四復次答意。明以
無覺法故迴向義也。當釋。


是略說諸迴向品巳下。若十住毗婆沙。乃云作四品
此中只作三品。四品者。明菩薩禮佛時。一者悔過。二
者諸佛。三者隨喜。四者迴向。以願通於四四盡有故
不別明。此中乃合隨喜迴向為一品者。此是逐經故。
[021-0886a]
然經以合之。所以不別說。諸佛居復亦復無傷。此是
略說。如若廣說者。則無量品也。


善哉善哉巳下。次釋品之第三大分如來廣說二周。
讚成之文也。當釋汝作佛事者。若教化聲聞。及取相
迴向等。並非是佛事。今既為諸菩薩說。無相迴向等
法。是佛事也。


開菩薩道巳下。所以令聲聞說者。只欲別令發大心。
諸菩薩修於上行故。令聲聞對說方便度之。致如來
重讚也。


復次佛自說因緣下。當釋。


與上相違巳下。釋取相迴向義也。


有三種相巳下。即還釋上相違之義。相雖無量。總此
三種。至無相相也。當釋。


如車下。當一一釋。


離是二相巳下。明雖離此假名相。法相等二以著無
相相故。復還成相也。當釋。


是中無所得巳下。釋上無相無出等文也。並當一一
釋。


故讚言善哉善哉巳下。就佛初說分中。有兩周讚。此
即釋上第二讚意也。當釋。


若三千大千巳下。釋上校量之文也。當釋。


問曰巳下。次釋中間諸天讚成之文。即復料簡。諸天
來多少等義也。當釋。第四天少故言不來也。


問曰先種種因緣說巳下。次釋第二周善吉問佛。更
[021-0886b]
諸如來廣說廣校量文也。當一一釋。


問曰六波羅蜜等巳下。此意云。六波羅蜜之中。戒及
施等亦是色。云何言與解脫等。此即釋如來廣說解
脫等文故。生此問也。


答曰巳下。今論無相解脫諸實相悉等。不可以如肉
眼見。故執云不等也。當一一釋。


名道人巳下。作喻來明等義也。當釋。


佛是中分別說巳下。次釋校量之文。若就實明義。則
如不異。若就俗論之。則天懸地隔。以一如莫二故。則
色如不異佛如。故上盡言與解脫等。以天懸地隔故。
色異薩婆若。色乃是無知之頑器。薩婆若乃是聖人
之靈。何以可比。方今者。此為就俗淡辯校量故。則須
明優劣等義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釋上取相福故有量。今隨喜等福。是無
相福故無量也。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二卷


第三十九品者。名為大度品。此品所以來者。上佛與彌
勒善吉帝釋等。既廣說無相迴向校量等義。今身子
歡喜所以致嘆波若德深。此下有數品。經文皆讚嘆
波若功大。今論將欲釋。故舉之第三十九品釋論也。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巳下。就此品中法門。雖復
大有。而總有三分。第一明身子眾上義意讚嘆演說。
第二如來自說。第三善吉讚嘆此初即是。第一明身
子先以十八句。讚嘆波若。明般若照一切五法藏等
[021-0886c]
悉畢竟淨也。論解甚分明。一一並至論一一對釋。


除諸闇冥巳下。謂除見愛二輪。百八煩惱。我見六十
二等成也。至論當釋。能除二死。故云安隱也。當釋。


十二行法輪巳下。謂示轉勸轉證三四成十二。如初
品中釋也。


不退不還故巳下。上來文句等並至論一一釋之耳。


世尊應云何應云何供養巳下。明波若既無相供養
亦難故須請問。令後人解也。


佛言如供養世尊下。至論等釋。


何以故巳下。釋波若不但不異佛。復能生五乘因果
故勝也。當釋。


爾時釋提桓因念巳下。至論當釋波若者。是實智。將
人入空。漚和拘舍羅力。是方便智。將人出空。菩薩以
具此二智故。不證空不住有也。當一一釋。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所言巳下。明天主論義也。當
一一釋。


舍利弗白佛言尊云何應生巳下。品之第二。明因身
子發問如來廣說也。當釋。


佛告巳下。明如來廣說而。言色不生故。波若波羅蜜
生者。明波若。智慧若能觀色等不生始名為實照故
云色不生。欲論波若亦有生。但說此實照之義。以之
為生。生義亦不可得也。下諸義等。並一一例然當釋。
云何色不生故。下當釋。


佛言巳下。明色。既本來不起。有何生可得生等。知此
[021-0887a]
等義。始名波若。故說生也。


與何等合巳下。此問意云。既其爾者。與何等法得合
波若也。


佛言無所合巳下。明一切諸法。無有二相。一相無相
故。無所合也。當一一釋。不如名字等。下當一一釋。


作是念巳下。明起此等相心。則生波若此豈是。故云
捨也。當釋。若言波若空不堅固。則生波若無常也。當
釋。


為信何法巳下。明此理深妙。非淺識能知。故善吉諮
問生信之義。令人得解也。


佛告巳下。言不信色至一切種等家。佛因律之甚分
明也。當釋。


釋曰巳下。此初明論主先生起經來之定也。當釋。


合手白佛言巳下。釋今初文意也。當釋。


畢竟清淨故能遍照巳下。釋今第一句讚文也。五種
法藏者。明波若。經生過去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
亦不盡。雖生未來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詮生現在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隆過去
一切諸佛及佛弟子巳證波若。波若亦不盡。不增不
減。未來現在諸佛之弟子等。今證當證等義。亦然故
約此三除為三法藏。以妙法性實相佛性不可思議
性實際等。為無為法藏不可說。法藏有二種。一者如
犢子毗曇中。說以人為不可說法藏攝。謂不可說離
五眾有人。亦不可說即五眾有人。亦不可說人有五
[021-0887b]
種。亦不可說五眾人。如是歷法明。即皆云有人但
不可說也。是三藏中不可說法藏。今大乘中。明不可
說法藏者。明諸法本寂言語道斷。不可以識。識不可
以起知。不可說其有。不可說其無。故實相論云。斷聖
心之所能知。非神口之所能辨。神口非不能辨。但經
無法可辨。望心非不能知。但無相可知。此即是實教
故云不可說法藏。立法藏既攝。法即盡故。舉釋今云
照一切法藏也。


是故巳下。即舉經來牒釋。若如地論金剛波若論等
釋義既竟。並一一還舉經牒釋之。今此中經論既多。
不可一一如此舉來故。但時時有無也。


能守護巳下。此下云。並一一還牒今十八。讚中經文
當一一取。今之舉此中意。一一對釋也。臨文當釋。


不轉生死中巳下。釋不退不還義。以不離生死。故云
不轉亦不入涅槃。故云不還。故天復牒言。不生故不
轉。不或故不還。若然解如此者。始名為轉十二行法
輪也。


如是等巳下。釋之既竟而捴結之也。


次當廣者巳下。面名千佛經可等品中復廣嘆也。


釋曰巳下。佛釋今身子問供養即義也。當釋。


當如供養佛巳下。上校量中。言供養波若為波若。今
但以眾生著相情多貴重佛故。但云如佛也。當釋。


等即無異巳下。釋今彼若。與佛不異之文也。當釋。


佛因說因緣巳下。還引佛說為證明波若。能出五乘
[021-0887c]
等故勝也。


爾時帝釋作是念巳下。釋今天生問身子等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四大巳下。如樹木中。亦皆具四大。但隨相多故。
屬地接。五波羅蜜中亦爾。若於捨相多故。偏受檀波
羅蜜名。至一一波羅蜜中。皆有波若和合不相捨離
也。當釋。


帝釋問巳下。次釋今帝釋論義中經文也。當釋。


譬如和合散巳下。隆有三十二十種草葉。伹五石三
石等得名。草藥喻五事。石喻波若也。


又如大早巳下。兵喻五事。將喻波若也。並一一當釋。


舍利弗巳問供養巳下。以釋今第二大分。如來因身
子發問。廣說之文云。波若生藏也。當一一釋。


爾時舍利弗問意巳下。次釋今波若。與何等法合義
也。當釋。


若善不善巳下。當領今不與善不善世間出世間法
合等義來。可此中牒釋也。今無所合者。一明切諸
法實皆無相與波若無實。故言入波若教中無所可
合。所以淨名經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而得
解脫。婬怒癡性。即是解脫故。此中言善不善等。皆入
波若數中也。帝釋意重菩薩婆若。言波若是因。應與
果合故。設斯問。如來答之。亦不合也。當釋。此中佛破
斷哉明見故說說合下。當釋。如佛心合者。明佛心中
無合相合。亦無所合也。
[021-0888a]


答曰巳下。明若能不取相不受不著等者。名如佛心
合也。


帝釋歡喜巳下。釋今天主嘆說之文也。


須菩提巳下。釋今菩薩作是念。則捨波若等文也。當
釋。


是故問若信巳下。釋今善吉問佛。云何信波若之文
也。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即是品之第三大分。明須菩提
嘆說波若。十度之名。良在安此。今品初身子嘆言。波
若波羅蜜照一切法畢竟淨故者。即是大義。但主不
顯。今此中始顯大度之名也。當釋。


何因緣故巳下。明佛還問所嘆還今自釋也。


須菩提言巳下。明善吉奉答。此初先立五對歷法釋
之。第一以不化大小為一對明之。第二以不化合散
明。第三以不化無量明。第四以不化廣狹明。第五以
不化有力無力明。以波若中無如此等法故。名大也。
當釋。


世尊若新發意菩薩巳下。還牒今五門來釋之也。一
一當釋。


何以故是是非般若波羅蜜相巳下。復牒今門來。明
舉次顯是義也。


所以者何眾生不生故巳下。復更舉十門。等牒成今
義。第一就不生門明。乃至第十就不成就門。此等法
中。皆據實相。以明諸法。若論主乃化二帝釋之也。當
[021-0888b]
一一釋說。


釋曰巳下。明善吉聞。今如來為說波若。生義及信等
義。得解歡。


故所以致嘆波若。為大佛佛問之。還令因解也。


答色等諸法化大不化小故巳下。釋今善吉初答中
五門。經文將欲明無大小之立大小之相。然以復更
之也。當一一釋。皆捨等中。隨所化故。心之與境或大
或小也。


又如凡夫前見色中巳下。指動時名為指等。指之分
寸長短等名指量。或問指等名指數。或云指一指異
等名一異。此之五法實如是。色不為塵所成。但指是
色故。人乃化和合。成大色解也。有人眼見色可見處
名色。下當釋。


有人言塵色靈誑巳下。此家執言。以細微四塵等。成
人柱等。假色四塵等是實故。說為真色。亦有執言。
微塵是常名真色也。


是名色化小巳下。明以微塵和合故。前微塵色化小
解也。當釋。


如是等巳下。結今諸凡夫既化如此等解故。破壞諸
法性。今波若中。觀色等實性故。不化大小等解也。


不合散者巳下。次釋今第二對義意亦前。但前和
合之中。假設名字無別法起也。當釋。


色無邊故巳下。此初先就俗諦道釋之。以色無處不
有故。說無邊無量等也。
[021-0888c]


不以麤色散故巳下。明波若伹即法明無。不論散合
也。


無量者巳下。釋今第三對。明凡夫所見。以空故說為
無量。有故說量。今波若中。空實俱無故。無此等法也。


前色化廣巳下。釋今第四對也。當釋。


言色有力巳下。釋今第五對。明云色和合說教有力
如眾絲制象。若細分之。則說言無力。今波若解之故。
不言有力無力也。是故名摩訶波羅蜜者。釋今善吉
初答。如來大度義。五對經文既竟故。捴結之也。


復有大因緣巳下。次釋今復次意。明大因緣義。不
遠離六波羅蜜等也。當釋。


則調柔不錯巳下。明五事與波若。互由維緯。若和合
者始成故。作八聖道譬成明也。當釋。


無有一法猶自性者巳下。故前六因四緣中。云無有
法。從一因生。亦無有法。經一緣生。當知當法從眾因
緣生也。當釋。


所以者何巳下。還於善吉自說以證成今義也。當釋。
眾生不生故。次釋今文中十門義中。第一門也。此
中論主。以□相似由如破竹一節既同。餘苦亦去。故
所以但廣釋初門中間例爾也。當釋。


眾生力不成就故巳下。此第十門數釋義故。來所以
別釋也。當一一說。


第四十品者。名為泥梨品。泥梨是西國語。此間名為
地獄。此品所如來者。此中有數品經。皆明波若功德。
[021-0889a]
今既明波若德不可思議。能信能了得福無量。今欲
次明謗者。重罪彌輪故。次大度品。以明前此品論。既
欲釋故。舉之云第四十品釋論。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巳下。就此品中。大有三分。
第一明其信人。第二明至謗者。第三嘆此法甚深。故
所以信者。福高謗人罪大。此問意。今往生品下方便
品輕毛品等中。悉有此問。伹所為不同。並至文當釋。
既欲明謗者故。此初身子先問信人。凡有四問。第一
問來生處。第二問發心久近。第三問供養幾佛。第四
可行行幾時也。當釋。


佛告舍利弗巳下。此初答上第一問意云從地佛云
來也。


是菩薩發心巳下。答第二問發心久近義也。


從初發心常行檀波羅蜜等巳下。乃答第四問行行
久近義也。


供養無量無邊巳下。始答第三問。此是逐便答之故
爾也。


作是衾乘從佛聞巳下。明大乘經即是法身。舍利弗
諸佛之母。故此菩薩。若見經時則如見佛聞經之時。
如從佛聞也。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為佛今既言是菩薩若見經聞
法。即如見佛聞佛說等故。致到問也。至論廣釋。


佛告巳下。以無見無聞無所分別。故云鈍也。諸義例
然當釋。
[021-0889b]


是菩薩能幾時行佛道巳下。此意反有利根菩薩。雖
近發心。而能信行。因有鈍根菩薩久發心。而不能如
是信行故。發此問不同今也。至論當釋。


佛告巳下。當釋。


示生母人腹中巳下。明信者之報。下則廣說不信人
報也。


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多見諸佛巳下。品之第二次
明至謗者。明執着之人。報諸法相故。聞波若說。空則
不生信。分別諸法。乃復須情。如此之人。悉名為謗也。
當一一廣釋。大地獄者。即是阿鼻五逆之罪。只可五
劫。此人起謗。害處深是故。無有出期。若劫大起者。明
十方世界四天下中。唯閻浮提造善最勝。亦唯閻浮
提人造五逆罪。餘三天下無有五逆。故無阿鼻獄。阿
鼻獄唯閻浮提。有就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閻
浮提。則有百億阿鼻。今若此問劫火起世界壞時此
地獄亦壞故。則復移往他方地獄。如是展轉地獄之
義。如進波羅蜜中廣釋也。不信之人。以自不欲見波
若經。破壞他正見眼故無眼。口舌謗故無舌耳不耐
聞故無耳。以手如拔故無手也。當一一釋。


釋曰巳下。釋上品初身子所以問信之義也。


何處終巳下。次釋今四問之文也。當一一釋。


成就今四因緣故巳下。明成就。如上如來四答之中
因緣也。當釋略說三相者。謂見經如見佛。聞經如從
佛聞。及見聞人等。如似有着故善吉問也。一一當釋。
[021-0889c]


復次眾生離法不能聞巳下。明根識等若離人便同
木石故。亦不能見聞。人若離根識等。便是死人故。亦
不能見聞也。


問曰上巳問菩薩意哉時巳下。次釋上善吉。以分問
意經文也。當一一釋。


一者分別是道巳下。明佛法中有此二種智。但須解
用之耳。當釋。


略說義巳下。釋上善吉前以分中。問言有異。不同前
上等義如此。故云略說義也。


有菩薩雖新發意深信受巳下。釋今品之第二謗人
果報等經文也。臨文並當對上文意。一一釋之也。


即起愚癡業因緣巳下。故前論云。我言癡者。非如牛
羊等。但以執着不信故名癡耳。當一一釋。各有十六
小地獄者。明大地獄但有八。一大地獄。復有十六小
地獄泉。一十則成八十六人。復成四十八。是根本八
大地獄。合成一百三十六所。合此一百三十六所獄。
唯有三種。一者是熱。二者寒。三者闇也。當一釋。


如入正位者巳下。此明初果正位天人生義也。當一
一釋。


讚五法巳下。明調達。乃以常乞食納衣樹下坐斷蘇
鹽等五法。以為正道代八正處令為為比。亦未得道
者。皆經慕從作前異法。故名破僧。五逆罪有輕重等
義。如優婆塞經。佛為善生說。是五逆罪。殺母則重。殺
父則輕。殺阿羅漢復重殺母。出佛身血。重阿羅漢破
[021-0890a]
僧。復重出佛身血。不同俗典。以帝釋之所以殺羅漢
等。有輕重破法等。優劣之義論。自解釋佛法。以母重
故。謗法罪深也。並當一一。臨文釋耳。


未得阿鞞䟦致菩薩見至多人供養巳下。此據習種
別也。


釋第六十三卷論


第四十品中。名攝身口意釋論者。釋上品經文。義猶
未竟。但約誡有更徒須令知不謗善制三業。故舉之。
云應攝身口意釋論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巳下。正明佛法理深應當供慎
敬。若縱三業則罪過彌。論謗法之殃。由三業相資和
合所作。是故善吉自佛應制三業也。並當一一解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以積集口業故巳下。以世人見
身能行殺盜婬等故。但說身業為重。不知口業謗罪
為深。故善吉白佛。以口業故。有是破法重罪也。


佛告下當一一釋。


此中既云造罪巳始得眾在。當知。罪福但據因也。當
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明有四因緣。能毀正法。至論當
釋也。


問曰巳下。明論釋之也。當一一釋。


須菩提自說因緣巳下。明莫造身口意業。故謗法受
諸者也。當一一釋。不解波若。隆言至無而不復至有
但以緣集假聚故。名有說為如無。無性故說為無。名
[021-0890b]
為如有。不解此義故。如力復心也。並對上文等。一一
當廣釋。


復次魔有四種巳下。釋上四因緣義也。臨文當釋。


五眾結使厚巳下。如欲界凡夫。並為九結所繫九十
八使所使欲界聖人。以斷三結。八十八使。故為六結。
所繫十使。所使色界。凡夫聖人等。為結所繫。為使所
使等。來並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此經文意。臨文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云何甚深難信
難解巳下。是品之第三。明由波若理深故。所以信者。
福高誘人罪大。就此文中復有廣略二周。初略明無
縛解等義。第二廣明一切法淨。淨即是空。但以眾生
聞空怖故。所以作異名說也。並臨文當一一釋。


何以故巳下。即釋所以不縛不解義也。當說。


本除不縛不解巳下。次就二除明也。當釋。


何以故色淨是亦淨巳下。第二次就淨一明波若深
義也。當一一釋。


無斷無壞巳下。明波若等。諸法非可斷法。故云無斷。
非滅壞法。故云非壞也。釋曰下當一一釋。


佛答巳下亦釋明無縛解義。先云縛解也。當釋以諸
煩惱等。虗誑不實。亦無所斷故。無縛無解也。當釋。


復次一切心心數法巳下。此中多許意論。並為釋今
無縛無解經文。故先云縛解。以明無縛解義也。當釋。


復次色等諸法三世中不縛不解巳下。釋今諸法三
[021-0890c]
除不可得明無縛解等經文也。當釋。


是時須菩提巳下。釋今善吉知此理甚深難解。故謗
入罪大信者福高義也。當一一對今文釋。


問曰巳下。問意云。佛既還領牒善吉。上意何因。乃更
云魔事也。


答曰巳下。云善吉但明內無信心。外值惡友。明外因
緣未盡。今佛即云說之故。更增魔事也。


佛更亦說甚深難解相巳下。次釋上分中。明一切
法淨經文。故論主以此文意。即生六經文。即以六經
為答也。當釋。


何以故巳下。釋初觀念處中。色為不淨等故。即得身
念處觀成。得此觀成時。知色實相。得無淺解斷諸煩
惱。此之念處。即是前果色等為因。今果既淨。故知因
亦淨。故云色淨故四念處淨也。當釋。


問曰上當釋。答曰巳下。明作不淨觀時。未得至實。但
實觀家。初一得十六聖行時。始至實觀也。當釋。


淨顛倒故生婬巳下。明凡夫人等。只以□五亦欲淨
故。所以愛著故皆捨中。名為淨緊五欲。今以前不淨
中生此淨想起愛。故名顛倒。但以婬欲破淨。故言非
淨。非淨非是實觀。實觀則無淨不淨相也。當釋。上言
淨者。據空為言。今以淨相亦無為語可。


色實相淨故果亦淨巳下。上明念處為果。以色為因。
以果淨故。因亦淨。此中即以色實相教因。波若為果
明色實相既淨故。波若亦淨。反覆明之也。
[021-0891a]


復次佛此中自說因緣巳下。復以經來牒釋也。當一
一釋。


復次如是我法巳下。明復以十六神我等義。來例釋
淨義也。


復次須菩提婬淨故巳下。此下云猶是今第二廣說
一切法淨經文中意。猶未盡明三毒等。實相淨故。與
種智實相同一。故言不二不別也。諸法例然。當一一
釋。此中本言淨等不異。淨義即空。故云不二不別。以
據前事。言其不二故。此中云色淨乃至前一切種智
淨不二乘不別也。當說。


有為淨故無為淨巳下。明三相是有為三相。無生云
義為無為。今三相不可得。故云有為淨。無生亦不可
得。故云無為淨。此淨義不異。故云不二不別也。當釋。
三世淨義亦然當釋。


問曰巳下。明諍理甚深。能今信諸之人罪福無量。若
無疑似處。但世論解釋而巳。今言色等淨者。事在可
疑故。初世賓主。世論之意。良前此也。當釋。


答曰下當釋。


及三毒清淨果報因緣故巳下。如過去無明。即是三
毒。能生前行。行即是果。從前諸行。復生前識。如是次
第。生六觸六受等訖。至老死。三陰相續。今以三毒淨
故。諸行淨等。諸即是因淨故果亦淨。若諸行淨故。無
明諍等者。即是果淨故因亦淨口以空故言淨也。當
釋。
[021-0891b]


如破無明十喻中說巳下。上破言無明不在因。不在
外。不在中間。不從過去世。來亦不去。至以世但緣集。
說有如是求之無明之性。實不可得也。乃至種智例
然當釋。


復次用十人空故巳下。此意云所以得智色等。皆本
來自淨者。以十八種空智觀之故得智也。當一一釋。


略說有為無為巳下。次釋上有為無為等淨經文也。
巳如上釋。當釋。


在三世中巳下。明論主此中則乘勢釋三世淨經文
也。當一一釋。


問曰巳下。釋文既竟次斷易之也。當釋。答曰巳下。論
將欲釋先出三種破人。對明二種信者。此初即是第
一破人也。


或有人著心分明取相說巳下。此是第二破人。若如
上隨喜品。亦言此人名謗三寶。今此中言雖以着了
論議說。故名之為破。以心不為非撥破波若。言教故
不名為破也。


如調達巳下。引事例來證。如佛言我今有疾祇城。名
治佛故。亦以針鐵出佛身血。而非是逆罪。不同調達
如著相說。波若人。隆以着相說故。遍前之相。說名為
破而說為故。不同不信撥者也。


如盡作佛像巳下。復更引例釋。如此中論解者。以好
心壞像亦無罪也。


復次或有人破般若雖不瞋不輕佛巳下。明此人着。
[021-0891c]
有情多唯果分別陰入界等名色着。別言之是義不
信前空。不解佛意。故成毀謗也。當釋。


前此二種信中以信理福多信文福少也。當釋。


耶見罪重故巳下。先明此二種信謗人相對出巳。今
如□釋今問辭明不信云人以邪見所壞故雖有持
戒精進等為之所染並成邪業墮惡道也。


五逆罪人巳下。次釋今問中第二意。若此人以重罪
覆心故信微福弱。雖寫經卷亦無如之何。二者此人
雖復重罪覆心。或遇善知識教授智慧利故。能深信
波若。則得善果。則引事證。如聞王遇善友。亦由波若
力故。得五逆罪哉。乃至得道記。故今校量中。言此經
如摩尼珠。能除五逆願創。當知大乘諸經。皆不可思
議。故謗之罪深。不同謗餘小乘經。隆得逆罪也。當釋。


第四十一品者。名為嘆淨品。今泥梨品。未既廣明淨。
義理深故。信謗兩人。羅福高大。令此中身子善吉等。
見此淨理深妙。所以致嘆故。次泥梨品有此品來。
論將欲釋故。舉之云。第四十一品釋論也。


爾時舍利弗自佛言巳下。就此嘆淨文中。門戶亦極
多。但大捴分之。凡有四分。第一明身子致嘆如來一
一成之。第二善吉嘆淨如來一一成之。第三是天主
問前善吉以明礙相。第四如來自對善吉。為說微細
礙相。此初即是第一明身子。致嘆一一問佛取足如
來。又一一成之也。並臨文當釋。


世尊淨明巳下。即是第二句嘆。今言色淨故。乃至種
[021-0892a]
智淨等者。此據體論淨故。所以通貫上六明之。即是
性淨涅槃。今此中據嘆經為言即是方便淨涅槃。唯
據前果。故云淨明也。至論當一一釋。


世尊是淨無得無着巳下。此第五句嘆論釋。乃至云
若小乘中以下五心。為得以須陁洹。為着大乘中柔
順忍。為得無生忍。為着今波若實照之□。此等悉無。
故云無得無着。若無論者。此則不可解也。並一一臨
文當釋。


諸法鈍故巳下。明波若實照之有無知無有分別。故
云鈍也。


色無知是淨淨巳下。明色無知即是前淨。此淨亦淨。
故云淨淨。是故聖人以空遣空。令不滯空。空亦復空。
故名空空。今者亦爾。以淨遣淨。淨亦復淨故者。淨淨
也。餘義例然。當釋。


無益無損巳下。當釋。上來摠令凡有十三門嘆也。


釋曰巳下。此即是上嘆淨文中初句。既欲明至淨無
淨相故。先云二種淨義。令人知指方。乃折中言智慧
淨者。即是照實相智。言緣淨者。即是實相之理。次境
非智不知智非境不照故。出此二淨相待之名也。


所以者何巳下。還釋上所以。二淨相待而有者。以如
心心數法等來證□□也。上品經言。波若非心心數
法法相本淨故。論釋言依生滅智慧離四顛倒。依不
生不滅智慧以波若離生滅智慧。數言非心心數法。
心相本淨故者。據聖體淨也。今此中以波若是智慧。
[021-0892b]
故言心心數法。如大本經云。憍陳如。捨無量色。獲得
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常住五眾上。既得說心心
數法等義者。此波若言是心心數法。亦復無傷也。當
釋。


譬如火巳下。初云論釋第二引證來釋巳竟。今次作
譬來明云論大意亦不出此三。此中非折中時。是云
法時故作此喻。火喻前智。薪喻前境。由境智相應故
有二淨。故大本經云。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亦因菩薩
修空是空也。當說。


世間當法巳下。此據世□言世間也。當釋。


是中說離智離緣巳下。上直法既竟。次今明折中故。
所以萬化非無生宗。而宗之者。無相靈宗。非無主照
而照之者。無心故。聖人以無心。即真智照彼無相之
靈宗。此即據明直法之義故。內外兩冥緣智從寂者。
即據折中為言。與此論合。取此論意故。所以然也。當
釋。


譬如有種美食巳下。明為善着相緣智慧作喻也。當
釋。


不壞相在顛倒中巳下。即是不染而染義也。當釋。


舍利弗觀是巳下。欲釋六人。即以此言生起六意。明
身子所以。問佛所答等義也。當釋。


復過汝所見巳下。明如來答言。畢竟空故。實相淨義
乃復過汝所嘆也。


無所着巳下。還畢竟淨義也。
[021-0892c]


復次清淨主巳下。明諸佛窮照本淨。故名為主也。當
釋。


佛答巳下。釋上佛廣答初句經文也。諸法本者即者
實相未者。謂色等諸法實相既淨。諸法即實。故云諸
法本末清淨。是名甚深也。因果清淨故者。色即為因。
實相為果。推色以至前實色。既即前實。實本淨故。說
色亦淨。故云因果淨故也。


故上品中巳下。明因淨故果亦淨。果淨故因亦淨等
義也。當釋。


是淨能破一切法中巳下。次釋第二句嘆也。能與有
餘涅槃者。此據煩惱身五住及習盡也。今與無餘涅
槃者。據二種生死盡也。當釋。


是淨不相續巳下。釋第三句明是淨既能與此二種
涅槃。生死永不相續。故云是淨不相續也。


百八煩惱巳下。釋第四句也。當釋。


如是諸法實相巳下。釋第五句。先化大小兩乘。與法
辨義巳次折釋也。當釋。明須陀洹果。復無漏果證。巳
永著聖法。無有墮落。故名為着也。


如是法巳下。次釋第六句。不作罪福不動等三種行
業等義也。


一切世間無生巳下。次釋上第七句。明釋法無生不
生三界等義也。當釋。


是淨無智諸法鈍故巳下。明淨無知相。故曰無知法
無分別。是故名鈍也。當釋。舍利弗得聲聞彼岸佛。為
[021-0893a]
一切智人俱無着故。共論此法也。當廣釋。


如虗空下。當一一釋。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巳下。即是品之第二。明善吉
嘆淨。此中乃先舉生淨以况法淨。佛亦一一成之也。
當一一釋。


佛言我無所有故巳下。下言果畢竟淨者。是略述成。
今言無所有者。是廣述成也。當至論釋之也。佛言自
相空故。巳品亦至。至論當釋。


以二淨故巳下。亦至論當釋。


無始空故巳下。上言畢竟淨義。以成法空。今言無始
空者。以成生空。亦至論釋可然。


如是智巳下。明善吉致嘆。而如來答言畢竟淨故。此
據智相寂知無知相。故云爾也。


佛言知道種故巳下。上據知相寂。故云畢竟淨故。今
言寂寂之用云故知通種故故也。當釋。


以方便力故巳下。此下云出至義。明色無色性故。不
知色非無方便之用而能知也。當一一釋。


無諸憶想分別內空外空等巳下。此中前事是故唯
明十三空。餘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者。法空無法
有法空等五空。既是為總破諸法明故。此中不具說
也。當釋。釋曰巳下。此初意。釋今嘆淨品。初身子所以
嘆深者。以見上泥梨品。未說淨理甚深故。所以致嘆
須釋主因緣。今善吉既是命說之主故。此中致嘆。不
須釋主因緣。若餘人所說。須求因果故。如如釋身子
[021-0893b]
嘆之因緣等義也。


今須菩提說下。即是科門也。


我淨故巳下。次釋文也。此以生空易解故。舉況法空
也。當釋。


問曰巳下。料簡所以。上云無所有。下云自相空等義
也。


答曰巳下。意云上據有為果法是着處。故云不可得。
不可得者對無着處。今須陀洹等。言自相空者。乃據
無為果。無為果既是煩惱無處。非所着處故。但云自
相空也。當釋。


以菩薩深着故無相無念巳下。明論主即用此無相
無念。釋上一切種智等淨義。無相者下復始別釋。無
無相無念。釋上一切種智等淨義。無相者下。復始別
釋。無相等義也。當釋。


用二淨故巳下。二法清淨者。者是智淨緣淨。名二法
淨。今此二淨亦無故。名不二法淨。無得着義。巳如上
釋也。


問曰常言畢竟清淨故巳下。問意云。今我等無邊之
中。復何故乃云無始空也。


答曰巳下。明今以無始空來成生空義故。何以云爾。
畢竟空乃以成法空□□義也。


問曰能如是知巳下。釋上善吉嘆波若之文。此中意
明知之空空之智用即寂寂即用。非癈用然以寂。亦
可以寂故而無用。但以知故。所以言畢竟空空。即能
[021-0893c]
智故。言知道種智也。當一一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巳下。釋云以云色不知色等文
也。並當一一釋。


第六十四卷論 第四十一品六分


爾時釋提桓因門巳下。即是品之大分第三。明天主
問前百相。所以然者。上文既明諸法皆淨。恐人不解
而生取着成礎相故。天主欲令無滯。所以問也。當一
一釋。


汝今更聽乘釋巳下。即是品之第四。明天主請前善
吉說百相巳如來讚成而善吉非一切知人。知有相
不盡。是故如來復為廣說微細有相等法。下當一一
釋可。


佛言一切法一性非二相者。即是畢竟空性也。是一
法性亦無性者。明亦無此一畢竟空性也。是無性即
是性者。明無性之性。即是一切體性也。當釋。


問曰下。並當一一解釋也。


譬如食雖美巳下。明善法雖好若着之對廣也。當釋。


問曰佛以讚須菩提說無有相巳下。次釋上第四大
分。如來自說之文。問意云。上善吉巳說百相。如來證
成。若說之非留佛。不應成說之。若是佛對不須更說。
今何以讚成。而復更說也。


答曰下。並當一一釋。


五眾及至十八不共法可與般若作因緣巳下。隔此
中有二解。一解云。此五眾十八不共法等是前法空。
[021-0894a]
法空但能為波若。作緣發顯波若。非正生波若。故云
等也。一解云。此五眾十八不共法等。無生相故。言不
能生波若也。有解云。此五眾等是成菩薩法十八不
共。唯在前果。果不生因。因中五眾等及十八不共。並
非波若家生因。但能作緣因故。言但作因緣也。譬義
當釋。


第四十二品者。名面名千佛品。上既明百相巳次說
波若無有。今明者佛道同說無異轍故。次此後明前
此品。今論將欲釋故。舉之云第四十二品釋論也。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就此品中。雖得門戶極多。而大
有三分。上既明有相。即明波若無過。即是法無百相
今次欲明人無百相。故云作者。不可得故。所以此初
第一明前既作無而所不作。明前無行而無所不行
第二明諸佛道同法無異轍義故。所以面名現。千佛
同法。無異轍義故。所以面名現說波若。第二次明至
行報諸根無惱無缺。此初即是第一先明無作無行
。則次明無所不作無所不行等義也。並臨文當釋。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巳下。正嘆波若不增不減
義也。當一一釋。


譬如佛卷形壽巳下。明佛壽無盡故。以為喻也。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前明嘆法。今明嘆人也。並至論
當釋。


世尊是眾生性亦不減巳下。以眾生性無故。眾生界
亦不減。以聖人性無故。諸佛界亦不增。以佛界不增
[021-0894b]
故。聖人亦不無滿。以眾生界不減故。眾生則不可盡
也。當釋。


釋曰巳下。明前品既說有相。今次說無有相。善吉既
聞。聞品未言波若波羅蜜。無起無作故。即問言。若爾
者。菩薩不應行前波若波羅蜜。得薩婆若故。此品初
云波若無作佛。即答言化者。不可得故等義也。當一
一釋。


應云何行巳下。上明無作。今次明行相也。當釋。


示諸法畢竟實相故巳下。明波若實相法中。不明諸
法常故。不同無智愚人。不明諸法無常故。不同相人
愚家兩忌內外雙寂也。


不受是法者。明隆為破常倒為無常觀即捨也。


問曰色等罪法巳下。問意云。此中明法。皆言從色至
前種故。色等為苦。無常可共種故云何。


答曰巳下。云此是名字說之隨人。何樂以閑者。為安
隱閑法好法不閑之者。說之為在種。故諸善法等。若
眾生不閑。則說為在亦無傷也。


不行色等不宜即巳下。明若但前色等法法化無常
想種相等。上作常想者。不宜是若於色種智等。上作
常無常想。名為具足。今波若中。亦不行色等無常義。
故云不行色不具足也。當釋。


復次巳下。此一意明。若十地菩薩觀。則名具足餘菩
薩觀。云不具足也。


佛言出眾生於常中不。當釋。
[021-0894c]


礙者是非道巳上下品明礙相。此中明無礙相。令善
吉總結上下。故云爾也。當釋。


罪業因緣生故巳下。欲論行者。亦非罪業所得。但因
緣之義。是虗誑法。故說為罪。可當釋。


何以再說巳下。答言相說欲度眾生者。今得以世閑
以說欲度眾生者。今得涅槃等樂故再說也。


復讚是菩薩大精進巳下。釋上問第二周。讚菩薩勇
猛等文也。當釋。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巳下。明天主現聞上佛與
善吉了了說法。諸實相欲與守護故。發到門也。當釋。


為習空下。至論當釋。


汝頗見是法可守護者巳下。明善吉意云。此法無相
故。又波若力自無量故。不須外護也。然至論釋之。


是善男子巳下。上明法不須外護。今明人然不須外
護。欲論佛法之中。然須內外兩護。但今此中。欲顯波
若。是諸佛師。自有大力。又諸佛何護不須世人所護
故塵外護非是都不須也。論自釋之。臨文當一一對
釋。


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等巳下。明天
主發四句上善吉欲明不須外護義故舉此十喻等。
以易解況難解反問天主明不可護義。但內行波若
即是前護。今者天主復還舉此四句。問善吉也。


不念是色巳下。上為舉易解況難解故。以夢中反問
天主。今復欲以難解況前易解明色等。既至不念。何
[021-0895a]
況夢等故着者。此中復還舉四事答之。乃至一切種
上四法亦然也。並至論當一一釋之可。


釋曰巳下。此中論主釋前。上文意。極分明可見。臨文
當一一對上文意釋耳。


須菩提及一比丘出家法敬禮而巳下。明天主是俗
人。多設事供養。善吉等既是出家人。但須設法供養。
故云敬禮而巳。為別異道俗故。


然諸惡鬼等下。當釋也。


應無生法若巳下。此中言觀實相慧。即應法忍入菩
薩位。若言佛性是能照者。上觀故。得見佛性便成
更別有知見。此佛性故。若言上轉識然見者。轉識既
同。則應三乘皆見。若云阿梨耶識見佛性。不用轉識
見者。便成佛性見前佛性。復不應言觀諸法實相畢
竟空智慧應無生法忍。若言此真知本有。今日始顯
出得用者。便成道理。但有了因。無有生因。報佛亦不
成本無今有生因。亦成感本有之義。何以故。此
有故。既真知與法佛俱本有。但今日顯之。始得至用
說為始有者。五度共行波若。與常住波若等。悉皆本
有。同是今始體顯。今始得用。都無有異同。是了因了
出。有何生因生法義也。當釋。


若人少時應行巳下。此明應可外護義也。


如伽羅夜叉巳下。於事證上地人不須外護義也。當
一一釋。


爾時帝釋貪貴是如夢等智慧巳下。釋上天主四問。
[021-0895b]
善吉。以難況易。四答等中經文。當一一釋。


餘喻亦如是巳下。夢上一喻云念夢念是夢念用夢
念乘夢四事相貌既然。餘影炎化等。九喻上四相亦
爾也。當說。


爾時須菩提答帝釋若行者巳下。明善吉還色等。
上以四相況釋上義。當一一對釋也。


爾時佛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巳下。即即是品之第
二。明波若法。同十方諸佛。何說不殊故。所以為貴。就
此中復有二意。第一明十方同。第二明三世同。有此
二意。今此初先明諸天聞說實相。了了分明。故說供
養也。當釋。


亦如是相如是名字者。明現教不殊也。


皆字須菩提已下。欲論一切十方諸佛所說皆爾。但
此中為遂當時之座所見為語故。只言十方各千。唯
據萬佛土也。明說波若時。皆須解空第一人對故。盡
言名須菩提。天主既是地居天主。又當念波若天名
為淨。一切佛所說。皆須淨人之主。問此淨法。故云皆
字釋提桓因也。當釋。若華嚴云。一切十方說十地相
菩薩皆名金剛藏一切請問者。皆名解脫月。此明地
相常住深奧難明故。一切菩薩說地相者。同名金剛
藏解脫者。據無縛黑月者。前闇夜時明之。此地行善
除縛黑。前生死重昏之中。能為照明故。所請問人。皆
名解脫月。為大乘理深。不同小教文理。俱常十方諸
佛。實無異說。一切羣聖。所稟不殊。故以然也。
[021-0895c]


爾時佛告須菩提彌勒菩薩摩訶薩巳下。第二次明
三世諸佛。亦同無異嗢。上舉十方論理在說同。今明
彌動云。三世莫易。所以舉彌勒者。欲以未來說同證
現在義。未來既同現在佛說。當知現在佛說。然同過
去。欲以此為證。故於之來。


然當於是處巳下。次明處然同。明一切諸佛然常等
此處說於波若。故法華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凡說大乘。皆明實相故。據
此實相淨土處。然未曾異也。


何相何因何義巳下。明善吉因之復設三問也。


佛告巳下。此正答初問。明彌勒出時說波若相然復
如是。如今無異。次色時無色故。非常無常縛解垢淨
等也。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巳下。答第二問。上明色淨等義。據於
相淨為言。今云淨者據於因淨。以色中實相為因。生
於波若。故云等也。當一一釋。


世尊云何色清淨故巳下。明善吉因之復問也。當釋。


復次須菩提虗空清淨故巳下。上善吉設三問答。兩
問巳竟。今次答第三問。明彌勒出時。然以如是等義。
說於波若也。當一一釋。色本來無染。故云不行也。當
釋。虗空等可用而不可用。故云清淨波若然然也。


虗空可說巳下。明空體無說故。設復說之。體然清淨
波若然爾體無說故。設復說之。亦復清淨也。


因虗空中二聲出巳下。明六大成眾生。以四大圍虗
[021-0896a]
空。識於中住。心即陀那。報風從齊。而𦒱打七處。故
有聲出。以聲出聲空故有嚮。若內外不空。則無聲嚮。
故云因虗空故二聲出。雖因空有二聲出空然不行。
雖因波若故。有可說波若。然不染性常清。就不可得。
明如虗空相皂。不可得故。清淨波若。無相故清淨也。
當一一釋。


釋曰巳下。上初品中。以如來自說故。列諸天大眾等。
來次舌相品。為命說故。來次請分。初為請說故。來此
中為明了了顯說諸法實相故復來也。


問曰下答曰巳下。意云。盡有新奮諸天等來也。


十方面各千佛現巳下。釋上十方同義也。當一一釋。


佛欲證其事故巳下。次釋上古今通義。欲知賢劫中。
諸佛所說不異。欲與諸佛作因緣者。當於此中解也。
當釋耳。


王舍城巳下。次釋上處同義也。當釋。


如彌勒經中說巳下。明論主於經成證佛昔於此處
說波若義也。迦葉是第二大師。住持佛法二十餘年。
巳始於狼迹。入滅盡定。次付阿難。住持二十餘年。付
商那和修。那和修住持二十餘年。付優波崛多。優波
崛多住持二十餘年。付提遮迦。提遮迦巳次馬鳴龍
樹提婆天親師子等。二十三人中。龍樹最臣。二十三
法師。及迦葉入滅定。彌勒度人因緣等。此中當廣說。
師云。若揣食身入滅定。過七日。巳出定則死。此迦葉
乃是法身菩薩。非貪身故。所以出定能然也。有解云
[021-0896b]
若住常入滅定入過期限者。出則須死。若是佛所遣
使入等者。假使非法身菩薩。出亦不死。要須事辨。然
亦乃終故。前十力論中云。若佛遣使中不達。無有是
處。若非法身菩薩出定則死者。便成佛所遣使有不
達義故。有此意也。當釋。


以何相何因何行巳下。次釋上三問三答中經文也。
上言以何義。此中乃云以何門。此是以義為門也。


佛言如我說色諸法非常非無常等巳下。釋上答第
一問中經文也。當釋。


爾時須菩提歡喜巳下。釋上答第二問經文。此中以
緣為名因。為緣因也。當釋。


譬喻欲令事明了故巳下。次釋答上第三問經文也。


八萬四千法聚皆是波若波羅蜜一事巳下。明此中
所說。皆是波若中所說。一事而分別說成多許法聚
作。所以云一切諸法從波若生也。當釋。


有人聲從口中空出巳下。巳如上釋當說。


諸小菩薩等。以聖法涅槃等。為實如人以聲為實。以
生死凡夫等法為虗。如人以嚮為虗。若言世間法有
名無實世出間法有實等者。皆是為諸小菩薩說故
然也。當釋。


問曰巳下當釋。


答曰巳下。言自然有者。此是作因巳以果。不須更作
而自得之。故云自然如不作於嚮。而但有聲嚮自出
也。當一一釋。虗空是無作法。只釋上虗空無取文也。
[021-0896c]


復次如虗空無所得相巳下。釋上無所得經文也。如
因虗空造無量事。而空無造相。亦無可取相。以因虗
空造故。虗空則為非無。無虗空相可得故。則為非有。
非有非無。則為虗空波若亦爾也。當釋。


大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釋第五十九卷論說六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