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6 大智度論疏-南北朝-慧影抄 (master)




大智度論疏目次





* 卷第一

* 釋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不完
* 卷第六

*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不完
* 釋初品中三三昧義第三十二
* 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三
* 釋初品中八背捨義第三十四不完
* 卷第十四

* 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
* 釋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
* 卷第十五

* 釋初品中信持無三毒義第五十二不完
* 釋報應品第二
*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不完
*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餘不完
* 卷第十七
[001-0794b]

* 釋嘆度品第五
* 釋舌相品第六
* 釋三假品第七
* 釋勸學品第八
* 釋集散品第九上
* 釋集散品第九下
* 釋行相品第十
* 釋幻品第十一
* 釋義品第十二
* 卷第二十一

* 釋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
* 釋校量法施品第三十八
* 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
* 釋照明品第四十
* 釋信謗品第四十一
* 釋歎淨品第四十二
* 釋無作實相品第四十三
* 卷第二十四

* 釋灯喻品第五十七之餘
* 釋夢中入三昧品第五十八
* 釋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 釋學空不證品第六十
* 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
* 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之餘
* 釋同學品第六十二
* 釋等學品第六十三
* 釋願樂品第十四
*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
*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之餘
* 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 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七
[001-0794c]
*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之餘
* 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不完



大智度論疏目次
[001-0795a] No. 791
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也一云行者即是田義。前言歸敬佛寶。即是果頭大
聖今明僧寶。即次歸敬因中諸聖。欲分別因果二聖。
故云聖眾行福田也。


學無學人以莊嚴者。上雖云聖眾。未知何者是謂學
無學人。學者苦忍巳上。至羅漢向。三果四向七種學
人。此並怖求進習。名之為學。唯羅漢果既息駕玄厚。
無一所進習。所作巳辦。故名無學。學人有十八。無學
果有九。合為二十七聖。若煖等四心。名非學非無學
此義至後念僧章中。別廣釋也。


就菩薩法中。一未得無生法忍果名學。得無生法忍
果巳上是無學。二者功用道中名學。無功用道名無
學。若對小為言者。地前四十心。應是非學非無學。若
就因果明者。十地巳來是學。唯佛果是無學。今此初
既別歸敬佛寶。巳不論佛果。無學也。以莊嚴者。一云。
明此學無學人。內有勝德。外有異容。共相光顯。生物
益。故言莊嚴。一云。明此人外以戒莊嚴身。內以定慧
莊嚴心。此等聖人。唯以戒定智慧莊嚴身心。故云以
莊嚴。所以大集經。以四瓔珞莊嚴亦名戒瓔珞莊嚴。
亦名戒瓔珞莊嚴定慧亦然也。


後有愛種永巳盡者。一云。初三句。正明離過。即是斷
[001-0795b]
德。後一句次明集德。即是有為功德。於離過中。初二
句。明離煩惱。後一句明離業苦。初句離愛。第二句離
見。愛根本。所謂想受生煩惱。想受亦滅。故云巳除。亦
可前一云離三住地。我所既滅者。離見一處住地。根
巳除者。離無明住地。又云後有愛種永盡者。後有即
是三有。明於果結。愛種者。即是子結。明舉愛分煩惱。
諸阿羅漢既斷三果或盡。子結永無。小乘雖有見愛
二輪煩惱。然三界受生去留唯聽我愛。以愛盡故。三
界業壞。後更不生受三界二十五有等諸有果報。故
經云。唯愛能令諸有相續。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愛既
閏生。是諸有之本。以據愛為言。云後有愛種。但舉其
愛。則知五鈍使俱亡。故下論云。若斷一事。我則說汝
得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此未來子果兩結。俱巳永盡。
雖有殘身殘習。是所不論。若三果四向。各分乖盡。今
偏據四究竟極盡之處為語。故云永盡。又且分盡都
盡者。皆各永滅。不復更生。故云永盡。不論如沙井退
者。何以得知。今此中是歎德時。故但取其永盡之義
不取退義。明義意各有時。若賢聖義中。為分別賢聖
有退不退義故。所以論之。今此中但取其永盡義。不
取其不永盡義也。若論菩薩。於初地時。三有果亦皆
永盡。此之現身。酬前因得。前因業煩惱巳謝。更不復
論受後分段身。至於七地。二種生死皆悉永忘。亦云
永盡。故楞伽經云。二種攝受生。智者應遠離。即是無
眼及四住。有漏無漏二業攝得。二種二生死。即初地
[001-0795c]
離之。此義略出之。後別釋果結。未來生死盡。即是非
智緣滅。如人王經說也。問。若生死無分盡義者。煩惱
亦無薄義不。不言斷餘三名為薄者。義亦六道餘三
名為分盡也。


我所既滅根巳除者。有人言。我所既滅者。即是見分
煩惱。根巳除者。是愛分煩惱。今師解成實中。雖有示
相不示相之名。而不解釋。唯僧祇律中釋言。諸貪瞋
等或明外章。名示相。或恨者結在內心。不形於外。故
名不示相。或前明愛種。即愛分煩惱。或所既滅者。是
見分煩惱。而所在前明愛在愛明見者。所以前明不
受諸有者。只由無愛閏故。後有不生。業果相隨。義相
涉入。故在前說。今此既是隨便所說。是於說時。非行
時故。所以在後明見。於義無傷。一云。此是嘆德。既難
除在後而滅。先舉勝德嘆之。故創云愛盡。成嘆德義
也。恨者亦通於見愛。學人亦有亦有。隨見隨愛等恨
今云巳除者。此二種恨悉除。分除永除。故云巳除。長
法師乃云根巳除。明以三毒為諸見根本。今三毒巳
盡。諸見亦亡。故云我所既滅根以除。我者是我見。所
者是我所見。今明聖智並除。故云既滅。但舉我見。則
知五利通除。故云根巳除也。


巳捨世間諸事業者。生死為世間法有為事。若造生
死諸有之業。名為世間事業。明諸聖眾必更不造世
間生死三有之業。唯修出世涅槃清淨之業。故言捨
諸事業。又云。畢竟不造分段世間生死事業。故言捨
[001-0796a]
諸事業。不無猶造無為生死之業。但爾時此業既出
分段世間故。故云不造世間諸事業。又事者是苦。業
者是感苦業。若斷煩惱。業種自燋。苦種不續。故云巳
捨事業。一云。事者陰界入等。不造世間五陰等業。故
云捨事業。


種種功德所住處者。此聖眾等。具諸禪定智慧。三十
七品等智斷功德。積集莊嚴之所成就。有無量有為
功德。亦有無量無為功德。故云種種。此諸聖眾。皆具
此等無量二種功德。為依住處。住言所住。如依因義。
以功德為能依。諸聖人身心為所依。故云所住也。


一切眾中最為上者。此句舉德顯勝。成上第一句義。
欲論諸道。既有九十六種。此九十六種皆悉有眾。今
此諸聖眾。於九十六種眾中。更無過者。最為第一。故
云最為上也。


稽首真淨大德僧者。此之一句。即是舉德結成也。上
明斷德文。還為成此中真淨義。總結歸敬實僧。真淨
者。明此諸聖眾等。既真證實相。斷除煩惱。皆是真實
清淨之眾。上聖眾大海。還成此中大德僧義。此之煩
或畢竟不生。故云真淨也。大德僧者。此聖眾等。於諸
眾中。其德高廣。一切諸道眾中。此之僧德最殊勝。故
言大德僧。一云。智斷有為無為功德。悉皆成就。故云
大德僧也。問。龍樹菩薩既是法身大士。云何乃歸敬
諸下位聲聞僧等也。解言。僧名為眾。如人雖復百臈
若人法座。雖唯有諸小比丘。亦須禮拜。何以故。然我
[001-0796b]
本敬眾。不敬於人。此諸聲聞雖言是小。為敬眾故。龍
樹一人應法須歸敬。一云。釋迦無別菩薩僧眾。菩薩
入比丘眾中。還須依僧次第作諸法事。此眾之中。菩
薩聲聞一切俱有。是故龍樹應須歸敬也。


一心恭敬三寶巳者。三寶義。此中應廣說。自此文來
即是第三歸敬僧寶中。第二別歸敬權僧三人。次師
彌勒及二經主。此初一句即是結上生下。明論主先
既總歸敬三寶巳訖。今次欲別敬三人。是故經言一
心恭敬三寶巳。龍樹所以云。一心恭敬三寶者。明諸
菩薩凡所施為終無亂意。歸敬三寶亦不散心。至成
尊重。故言一心。一云唯為欲造此論。合法流通。更不
為餘事。故云一心。一云。佛所以說此法者。為欲令物
信解依教修行。我今承順佛意造於論。亦復如是。與
佛心不異。故云一心也。師又引阿育王來呪釋。龍樹
既是大菩薩。所以歸敬僧者。龍樹既迹生像法。欲顯
佛在世時諸人德勝。所以歸敬。明佛在世時。須達長
者。以百億斤金。為佛買地立精舍。阿育王。是佛滅後
一百六年出世。為閻浮提王。領地下一由旬鬼神。地
上一由旬鬼神。作䥫輪王。王一天下。問諸臣言。佛在
時誰作功德最多名。聲最勝。諸臣答言。聞道唯有須
達。用百億金作功德最勝。此不可及。育王言。我為閻
浮提王。領一天下。何為所作功德名聲遠布。不如小
小長者子。即以所有一切諸物。悉作功德。至臨死時。
始計算之。只得九十四億金。少他六億。佛滅度後。大
[001-0796c]
䥫輪王功德。既不如佛在世時長者。又佛在世時。六
群比丘威儀法則。猶勝佛滅度後。憂婆崛多大阿羅
漢。以此義故。龍樹菩薩。將欲顯佛在時眾僧德勝。令
慕彼時。所以龍樹今日雖是大菩薩。亦須歸敬。故言
歸敬三寶巳。


及諸救世彌勒等者。此句即是生下。問。彌勒既是僧
寶。巳入三寶中歸敬巳。今何故復言及諸救世彌等。
解言。彌勒既是當來。此云紹尊位者。故須別歸敬。言
救世者。明世間眾生行大黑闇。輪迴生死。造業無窮
困煩惱病。若無諸佛出世。授以法藥。說諸大乘三乘
妙典解脫等法。救眾生者眾生則常沒世間。無由得
出。由諸佛慈悲本願力故。出現於世。說法教化世間
眾生。令遠得涅槃出世間果。今日釋迦既以本願大
慈悲力。在於今日。為救世師。彌勒當來。次補佛處。亦
如今佛為救世師。是故歸敬。舉德顯人。故云救世彌
勒等也。一解言若身子善□等者。此當是別歸敬二
人。若彌勒者。非獨自歸敬彌勒一人。何以知然。偈云
及諸救世彌勒等。既言及諸救世。復言彌勒勒。等云
何只言一人。明諸佛道同。今日論主欲作論。弘宣三
世佛法。但寄於此經。以明斯致一。一代佛法既爾。諸
佛所說皆然。今日別明歸敬一切十方。以補佛處。如
彌勒等。為救世師。紹尊位者。悉皆歸敬。何但獨自彌
勒一人。所以偈中言及諸救世。又言彌勒等。若別唯
敬一人者。豈得言及諸救世。豈得言等。一云。及諸救
[001-0797a]
世者。即是及二經主。彌勒等者。論其三人。何故知然。
此中既別舉名設敬。故不應論餘人也。


智慧第一舍利弗無諍空行等者。此下明別歸敬經
主兩人此彼若波羅蜜。既是真實空解。平等智慧。無
相之。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無過身子。常修空觀無諍
行第一。無過善吉。是故如來命此二人。對說波若。亦
即是表出空慧二種法門。論主今日既將欲知經作
論宣釋。故別歸敬對揚之主。雖知對揚。不知其德。云
何欲令眾生生深敬信。故舉德顯人。云智慧第一無
諍行等。別明歸敬也。二者。明此二人既是聲聞。如來
今日對此二人說波若者。當知波若是小乘法。恐有
此疑。論主既是法身菩薩。尚別歸敬如此二人。當知
此人非實聲聞。此人所說非小乘法。故命說品言。佛
告須菩提。汝當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論主今欲
拂迹歸本。斷後代疑。故提名舉德。別中歸敬。又此二
尊者。皆悉是過去諸佛。既為影響釋迦。迹現聲聞。示
為弟子。明此波若之理。其深微妙。若非諸佛如來。不
可窮盡。唯佛與佛。乃能究之。故法華經言。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前偈言。智度大海佛窮盡。如
來將欲說此甚深微妙法故。命此二人。此之二人既
是過去如來。論主今日欲斷此疑故。所以別敬此二
尊者耳。又法華云。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
生死。實自淨佛道。示眾有三毒。又現耶見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眾生。今日時眾幾教相可。正在二人。故
[001-0797b]
如來命說。所以別歸敬也。舍利弗等立名因緣。如後
文釋。


我今如力欲演說者。此兩行偈。即是歸敬文中。大分
第四明申造論之意。求聽請聖加助。所以西國一切
所作。皆悉歸敬請聖加助。今日此間行斯法用甚少。
少多行之。不如中國也。我今如力者。即是隨力。明波
若實相之法。平等大慧。唯佛乃窮。其理玄遠。非義所
測。然我今日既欲宣通此法。齊我所知隨力隨分。欲
演斯指。故云如如力等也。


大智彼岸實相義者。大智即是摩訶波若。故云大智
彼岸者即是波羅蜜。實相者即是常住波若。義者是
第一義。彼岸有三種。巳如開經中說。今言彼岸實相。
義者。即是無彼此之彼岸。此中雖復亦明此三種波
此岸。但諸佛如來所以說者。只欲令解於無說。今日
經論宗指之意。為欲明第一義悉檀。實相波若無相
彼岸。性淨涅槃常住妙理。但其餘者三種悉檀。既未
盡其極。故非正意所明。但炎明之耳。今欲辨者。唯實
相彼岸。故云實相義也。就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
彼岸中。若以因果分門者。今剛巳來猶有煩習等義
故。故亦名為此岸。唯至佛果。方便淨涅槃圓足。不同
相涅槃名為彼岸。此是一□大判如是。但聲聞所見
執此為實義。故下論云。是聲聞法中彼此岸。若言據
二種生死為此岸。二種生死亡為彼岸者。即七地巳
上為彼岸。六地巳來為此岸。若就其似義明者。約次
[001-0797c]
第行人為言。地前既未真證明曰斷除生死。故云此
岸。地上既真證明白斷除生死。名為大乘入涅槃流
如小乘初果名入流義。故云彼岸。若以得相似分常。
聖胎解等。為彼者。則習種巳上。既得入佛道。成於度
義。亦得為彼岸。若習種前。既未得聖胎。未能折薄生
死。故名名此岸。若就聲聞迴心入者為言。則輕毛巳上
亦有得是彼岸義。當廣說。二云。六弊為此岸。佛道為
彼岸者。若據得成度義為佛道者。則習種巳上。得是
相似度義。是相似佛道。得是相似彼岸。初地巳上。為
真佛道。為真佛道為真彼岸。苦提者。此間名道。故勝
鬘經云。無明住地佛菩提智斷者。此意云。於三乘道
中。此屬佛道智所斷。佛道智者。即是大乘道智。此據
因中為語。故云佛道。若至果時。乃是佛果。非是佛道。
佛道據因。當知初地巳上智慧。即是佛道智。當知初
地巳上斷無明。佛斷窮輕習盡。故涅槃經云。須陀洹
人亦名為佛。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習種巳前
雖有布施。既未得成度義。故施屬河中。未得屬度。亦
未名佛道。六弊等障人在此岸。若習種巳上施。悉得
為相似渡布施河。巳前施者。既未渡施河。猶名此岸
迴心入者。巳如上釋。三以無彼此為彼岸等者。以彼
此為此岸者。生死涅槃俱為此岸。無生死涅槃。如為
彼岸故下經須菩提言。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


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001-079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