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17 椒邱文集-明-何喬新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椒邱文集巻二
            明 何喬新 撰
 䇿府十科摘要
  史科
   漢唐書列傳
史傳之作所以崇儒術表循良奨恬退而昭忠孝也舉
世所同然者史氏不必書以其不可勝書也舉世所獨
[002-1b]
然者史臣宜特録將以勵薄俗也西漢之有儒林有循
吏非西漢之美事葢自髙祖見儒服而慢罵而儒氣不
振申韓之術行於世而吏治多出於刑名班固作西京
一書表儒林循吏而出之所以傷漢之儒與吏也東漢
之有獨行有逸民非東漢之美事葢自矯激之俗興士
始流為崖異斬絶之行自亷恥之風喪時始貴髙舉逺
蹈之人范氏作東都一書表獨行逸民而出之亦傷士
之少純全時之多獨善也李唐之有孝友有忠義非李
[002-2a]
唐之美事葢自髙祖變節於晉陽而唐無忠義之風文
皇行虧於閨門而唐無孝友之俗秉史筆者表孝友忠
義而出之葢傷當時忠孝之難得而僅有者為足貴也
且西漢有商山之四皓非無逸民也有矯世之楊王孫
非無獨行也而班固不立逸民獨行傳者葢以當時士
之亷退者尚多無貴乎逸民行之純全者猶衆無取乎
獨行也東漢有江革申屠蟠之徒非不甚孝有李固杜
喬之徒非不甚忠而范曄不立忠義孝友傳者葢以當
[002-2b]
時俗多孝友則孝友不可悉書人多忠義則忠義殆不
一傳也若夫居儒林者二十有三人經術淵源者孔安
國為之最安國得聖人家傳之學非淵源乎在循吏者
六人政治忠厚者蜀文翁為之伯文翁興學校以化民
非忠厚乎以獨行顯者二十有四愚竊有取於范式式
以信義行於朋友時人知其可以託死是固本諸聖賢
而不為矯激也以隱逸稱者十有七愚竊有取於嚴子
陵髙尚其志卒不為光武屈是固樂在山林而不盜聲
[002-3a]
名也傳於忠義者三十七人愚則深喜全節之張巡列
於孝友者十人愚則深喜義門之李知本然西京儒者
莫如揚雄東都循吏莫如卓魯李唐忠孝莫如狄仁傑
其不列於數者之目非謂不足列也正以其全徳備行
不可列於一端以小之耳雖然張湯杜周以殘忍深刻
著名者也而不列於酷吏則何以衰慘刻之風蔡琰失
節於胡行非不醜也乃以文采之故而傳諸列女則何
以勵天下之婦裴延齡姦佞之雄也而不列於姦臣則
[002-3b]
又非春秋斧鉞之誅矣
   諸史
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史一代之史必屬一代之人故
有唐虞之史臣而後有典謨之渾噩有孔子之大聖而
後有春秋之謹嚴茍非明足以周萬物之理道足以適
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豈
足以任其責哉粤自麟經絶筆史學寥寥司馬遷易編
年之法為紀傳之體上起軒轅下終漢武作史記百三
[002-4a]
十篇揚子雲稱其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
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如叙游俠之談而論六國
之勢則土地甲兵以至車騎積粟之差可謂辨矣而莫
不各當其實是辨而不華也敘貨殖之資而比封侯之
家則棗栗漆竹以至籍藁鮐鮆之數可謂質矣而莫不
各飾以文是質而不俚也上自黄帝下迄漢武首尾三
千餘年論著纔五十萬言非文之直乎紀帝王則本詩
書世列國則據左氏言秦兼諸侯則採戰國䇿言漢定
[002-4b]
天下則述楚漢春秋非事之核乎伯夷古之賢人則冠
之於傳首晏嬰善與人交則願為之執鞭其不虚美可
知陳平之謀略而不諱其盜嫂受金之姦張湯之薦賢
而不略其文深意忌之酷其不隱惡可見然論大道則
先黄老而後六經叙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
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班固所以議其失也至固刪定
史遷之書成父彪未就之業起於髙帝訖於王莽作漢
書凡百巻范曄稱其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
[002-5a]
體如公孫𢎞矯飾之詭行則實其釣名之言東方朔詼
諧之詭談則鄙為滑稽之雄此不激詭之體也葢寛饒
之事主抗言為狂瞽者也則以為邦之司直梅福之去
官抗節而從所好者也則以為尚有典型此不抑抗之
體也相如之風雅而及於臨卭奔亡之事則以為淫靡
之戒張禹之傳授而及於後堂聲色之樂則以為乖僻
之箴此贍而不穢也賈誼政事之書載其萬言皆切於
世事董生賢良之䇿載其三篇皆明於經術此詳而有
[002-5b]
體也然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折忠臣叙世教則貴取容
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此傅元所以譏
其非也范氏之作東漢書簡而且周踈而不漏筆勢縱
放竒變不窮如兩都官制之詳獨行逸民之傳蓋云備
矣然抑聖公於傳内登文叔於紀首論隗囂則詞多虚
美傳方術則事多不經不免於後人之議焉他如荀恱
省前漢之繁而為漢紀袁宏剪後漢之穢而為編年體
制近古辭約事詳然既不逮夫左氏之富艷復不若史
[002-6a]
記之盛行矣陳壽之作三國志辭多勸戒有益風化文
中子稱其依大義削異端司馬公喜其叙事髙簡而有
法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淵及惇於諸曹中則見嵩
本夏侯氏之子也髙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
見公之不得其死也然帝室之胄而以寇書之老瞞奸
雄而以帝系之以覔米之怨不立丁儀之列傳以父髠
之恨而短諸葛之將略不能逭君子之譏焉其後習鑿
齒作漢晉春秋蕭常作續漢書皆以尊昭烈之正統而
[002-6b]
抑魏呉之僣號惜夫習氏之書亡逸而常之史踈略也
晉史始有十八家之制作而成於唐臣之纂録然好採
詭異語多駢儷貶晉之亡也且有鼇墜三山鯨吞九服
之言即協夫歌詠之辭貶惠皇之失御也且有溽暑之
氣方聞淫哇之音罕記即協夫表奏之語此其失也沈
約之宋書號為博洽乃載魏晉以來之事故不免失於
限斷之譏蕭子顯之齊書喜自馳騁尤多雕刻藻繪之
變故不免其文益下之誚梁陳書撰於姚思亷然言辭
[002-7a]
卑弱故學者罕所傳習也後魏書撰於魏收然褒貶任
情故時人號為穢史也北齊書撰於李百藥而雜採他
書後周書撰於令狐徳棻而多非實録李延壽之南北
史司馬公喜其叙事簡勁賢於正史但恨其不作志書
使制度不見耳魏徵之隋書論者謂其不當載王邵袁
充兩傳惟録其詭辭妄説也唐書舊史則劉煦之所纂
新史則歐陽修宋祁之所修以李義甫許敬宗之奸邪
而與長孫無忌同傳柳宗元劉禹錫之阿附而與韓愈
[002-7b]
同傳此舊史之失也新史改之所以先君子而後小人
也劉蕡之鯁直而載之文苑陽城之卓異而槩之隱逸
此舊史之失也新史易之所以取大節而棄小節也然
委任不専體製不一故紀有失而傳不覺傳有誤而紀
不知予奪無定論紀載無定統此所以未愜人之意也
歐陽修作五代史立例精宻取法春秋文簡而能暢事
増而不贅其為論必以嗚呼發之葢以亂世之書故致
其慨嘆之意也觀其篇名曰家人傳則帝王正家之義
[002-8a]
見矣曰梁臣傳唐臣傳則忠臣不事二君之義昭矣曰
死節傳則節義著矣曰一行傳則髙尚見矣自謂夫子
作春秋因亂世而寓治法予述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
則其託意亦甚髙矣議者以為功不在馬遷之下又謂
筆力馳騁無駁雜之説豈虚語哉司馬温公復紀傳而
為編年總歴代而為通鑑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為
書二百九十四巻凡闗國家之興衰係生民之休戚者
㒺不畢載刪述去取亦莫不有深意焉首書命三晉為
[002-8b]
諸侯所以明君臣之分辨四皓為惠帝立黨制其父以
明父子之義魯仲連射書聊城之事公則畧之而不書
曹操分香賣履之微公則譏之以示貶謂褚遂良無譛
劉洎之語謂陸贄無報竇參之意韓休必不至徳李林
甫顔真卿必不至為賊草奏凛凛乎人道之大經其有
闗於風化也如此曹參遵何之約束正以箴熙寧大臣
變法之失賈山所言從諫拒諫正以譏熙寧大臣同已
之非蘇秦縱横談説本不足取也存其事於書者欲見
[002-9a]
當時利口之覆邦家也嗇夫之辨給馳騁亦不足取也
公之深辨而不釋口者欲使小人知利口之無益也惓
惓乎治道之要務其有益於政事也又如此信乎為典
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秦漢以來所未有之書也惜夫
帝曹魏而冦蜀漢帝朱梁而冦河東紀武后之年黜中
宗之號屈平之不見取揚雄之反見稱未免後人之譏
也若夫子朱子之作綱目也嵗年有逺近詳書甲子以
紀之則嵗周於上而天道明矣國統有離合特書正統
[002-9b]
以别之則統正於下而人道定矣有始終興廢災祥沿
革之正例者有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變例者皆大書
以提要則大綱㮣舉而鑒戒昭矣有追原其始遂及其
終者有詳陳其事備載其言者皆分註以備述則衆目
畢張而幾微著矣發潜徳之幽光誅奸諛於已死春秋
之後一人而已自今觀之秦楚韓魏之僣王則别之使
天下知僣偽之不得其正亦春秋誅呉楚之法也宋齊
梁陳之分治則卑之使天下知傳授之不得其統亦春
[002-10a]
秋黜五伯之義也衛貶號曰侯曰君豈非春秋書杞伯
杞子之例乎取留侯招四皓以定太子豈非春秋嘉首
止之意乎揚雄本仕於漢而曰莽大夫誅阿附也陶潜
本没於宋而曰晉徴士表貞節也書孟軻之去齊傷吾
道之不行也貶仁傑以係周惡臣道之不立也漢史曰
幸大學而改幸曰視雖天子必有師也唐史曰尚公主
而更尚曰適雖貴當執婦道也然朱子之作是書豈出
於私見臆説而已哉綱倣春秋而兼採衆史之長如書
[002-10b]
曹操之自立則仍范曄之文書韋耿之討賊亦本范曄
之意尊昭烈之正統則取習鑿齒之論也存中宗之紀
年則本范太史之説也目倣左氏而稽合諸儒之論如
書衛鞅之受禍則取胡氏之論書秦割地之和韓魏則
本蘇氏之説述秦趙會于澠池則楊龜山之議也述張
良誤中副車則程子之辨也質諸人心而無疑㕘諸衆
論而無愧信夫可以接春秋之墜緒也至若陳子桱之
續通鑑也其間如書李重進以謀反而君臣之分明書
[002-11a]
劾里鉢之世襲而金源之興兆尊先聖則書孔宣之官
重道統則書周程之卒建炎之大書則法中宗紹晉之
特筆祥興之紀年則見有宋天命之未絶然首列三皇
則多詭異不經之談非所以昭傳信闕疑之義建隆分
注無異五代之君虚中之死不紀其謀金之節君子不
能無憾焉蘇子由之古史所以正遷史之訛舛也遷紀
首于黄帝而遺伏羲少昊古史則増之遷傳孔門弟子
而畧琴牢陳亢古史則載之荆軻刺客之靡爾遷有不
[002-11b]
欺其志之美古史則辨之西門豹循吏之流也遷史抑
於滑稽之列古史則正之遷謂宰我從田常古史則訂
其誤遷謂子貢變易五國古史則辨其非傳穣苴而不
知考據之乖次古史則刪之而不存記虞卿而不知履
歴之先後古史則考之而不舛且其序首言聖人之於
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
竊脂之不穀又有得於聖心焉章衡之編年通載始自
唐虞訖于治平首國號廟諡以表元繫日月以記事其
[002-12a]
書吕氏稱制之年係之少帝黜則天擅政之號列之中
宗者懼後世改元據位讎偽假真而失正也其書后妃
世子之廢立者懼後世登庶黜冢徇愛滅公而失順也
其書將相大臣之善惡者懼後世惡直醜正詭諛擅權
而失任也其書外域君長之逆順者懼後世恃安忘危
窮凶起難而失備也至如志災異以示戒去符瑞以防
怠明卒𦵏以正終始皆所以權衡褒貶㑹成史法以便
觀覽焉大扺史之為務厥途有三張善貶惡不避强禦
[002-12b]
若晉之董狐齊之南史此其上也編次勒成鬱為不刋
若魯之丘明漢之子長此其次也髙才博學名重一時
若周之戍夫楚之倚相此其下也昔劉子𤣥著史通四
十一篇以商論前史之得失自遷固而下皆譏焉然觀
其書可予者十有三四可貶者十有五六其譏前人之
失謂司馬體失錄煩謂班固諳練該宻謂項羽不當為
本紀謂陳涉不當為世家其論確矣至自述作史之法
乃欲撰都邑志於輿服之上撰方物志於食貨之首増
[002-13a]
氏族志於百官之下増方言志於藝文之外不亦贅乎
其言曰作史有三長才也學也識也史通一書貫穿古
今不可謂無學矣三為史官再入東觀不可謂無才矣
疑古惑今之類得非識有所不足耶有志於汗青者宜
戒焉
   史記
自古有國之君必有紀事之臣左史以記言而君之命
令必錄焉右史以記事而君之舉動必書焉若典謨之
[002-13b]
渾噩春秋之謹嚴後世不可尚已司馬遷負邁世之氣
有良史之才其作史記也措辭雄健寓興深逺三代而
下秉史筆者未能或之先也今觀其書本紀者天下之
統世家者一國之紀列傳者一人之事書著制度沿革
之大端表著興亡理亂之大畧此其大法也本紀始於
黄帝以見帝王之統緒世家始於太伯以見封國之先
後懐王既泯而項羽主命故紀項羽焉惠帝幼弱而吕
后擅朝故紀吕后焉蓋從實錄也孔子在周則臣道在
[002-14a]
後世則師道故以世家别之陳涉在夏商則為湯武在
秦則為陳涉故以世家繫之蓋有深意也列傳褒貶尤
有深意以伯夷居於列傳之首重清節也以孟荀冠於
淳于之徒尊吾道也以莊周附于老子以申不害附於
韓非别異端也以表言之三代世表以世系為主所以
觀百世之本支也諸侯年表斷自共和所以觀世變之
升降也秦楚月表上尊義帝而漢居其中所以明大義
也将相年表上係大事之記所以明職分也以至漢興
[002-14b]
諸侯年經而國緯以觀天下之大勢髙祖功臣國經而
年緯以觀一時之得失莫不有深意存焉以書言之平
準一書著武帝征利之害封禪一書著武帝求仙之失
書天官以警時君修政之心書河渠以著歴代水利之
由其著律書也不言律而言兵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
偃其知造律之本矣其序厯書也不言太初而言古厯
不言八十一分之術而言九百四十分之法其知作厯
之法矣以至禮書載禮論而不取綿蕞之儀樂書載樂
[002-15a]
論而不取房中之歌亦莫不有深意焉不特此也陳平
而曰陳丞相衛青而曰衛將軍豈非有得於紀官之意
乎周勃而曰絳侯韓信而曰淮隂侯豈非有得於紀爵
之意乎大梁王而曰彭越九江王而曰黥布豈非有得
於稱名之意乎張叔田叔之稱叔其與書字也同一轍
賈生酈生之稱生其與書子也均一義吁繼春秋之後
而存春秋之例舍遷史吾誰與歸
  聖賢科
[002-15b]
   聖賢相傳心法
嘗謂聖賢之生有先後道統之傳無古今前乎堯舜禹
湯文武周公之相傳者此道也後乎孔子顔曽思孟周
程朱子之相授者亦此道也孰謂聖賢之道而異於帝
王之道哉請詳陳之有太極而隂陽分有隂陽而五行
具太極二五妙合而人物生此道之原於天者然也聖
人繼天立極體道經國其所以發明道統者言若不同
理實一致也堯之命舜則曰允執厥中夫存諸心而無
[002-16a]
偏倚措之事而無過不及則合乎太極矣此堯之得於
天舜之得統於堯者也舜之命禹則曰精一執中夫精
以察之而不差一以守之而不失則信能執中矣此舜
之得於堯禹之得統於舜者也其在成湯則曰以義制
事以禮制心夫制事以義制心以禮則道心常存而中
可執矣此湯之得統於禹者也其在文王則曰不顯亦
臨無射亦保即湯之以禮制心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
即湯之以義制事也此文王之得統於湯者也武王受
[002-16b]
丹書之戒則曰敬勝怠者吉義勝欲者從周公繫易爻
之辭則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曰敬者文王之所以制
心也曰義者文王之所以制事也此武王周公之得統
於文王者也至於夫子其詔之當時則曰博文約禮克
已復禮其著之大學則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亦無非
數聖人制事制心之意焉此孔子得統於周公者也顔
子之學得於為仁之問曽子之學得於大學之義其親
受道統之傳如此至於子思則先之以戒懼慎獨次之
[002-17a]
以知仁勇而終之以誠此非子思得統於曽子者乎至
於孟子則先之以求放心次之以集義而終之以擴充
又非孟子得統於子思者乎周子之學則以誠為本以
欲為戒此周子繼孔孟之緒者然也程子之學則曰涵
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又曰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
則明無所用此程子得周子之統者然也朱子之學以
大學為入道之序以持敬為為學之本此又朱子得統
於程子者也聖賢相傳垂世立教粲然明白若天之垂
[002-17b]
象昭昭然而不可易也學者居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
其知克己以去其私存誠以致其實以是四者而存諸
心則聖賢所以傳道而教人者不越乎此矣
   聖學
明君以務學為先聖學以正心為要葢學既明則有以
識治天下之道心既正則有以立治天下之本茍徒事
乎章句之末而無躬行之實夫豈人君之學哉稽之於
古炎帝師悉諸軒轅師大撓少昊師四叔顓帝師伯夷
[002-18a]
父帝嚳師伯招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招禹學於西
王國湯學于成子伯文王學于鉸時子武王學於虢叔
之數聖人者曷嘗稽同考異以為博哉又曷嘗摛章繪
句以為工哉存養之功深而心之體所由立省察之學
至而心之用所由行觀於兢兢業業則堯舜之心為何
如也慄慄翼翼則湯文之心為何如也惟危惟微惟精
惟一則大禹之學固以存心為先無有作好無有作惡
則武王之學亦以正心為本此五帝三王之治所以為
[002-18b]
不可及也自聖王不作而帝學不講武帝嘗從兒寛受
尚書矣然事征伐興土木何怪帝學之不雜宣帝嘗㑹
諸儒講經石渠矣然任恭顯慕神仙何怪帝學之不荒
元帝師事望之而望之卒見殺於内豎成帝師事張禹
而禹終阿黨於外戚光武講論經理可謂勤矣然未底
乎王道之純明帝尊事老更可謂美矣然徒事乎儀文
之末至於數幸太學講論經史者唐之太宗也然推刃
同氣於親親之道何如更日侍讀質問疑義者唐之𤣥
[002-19a]
宗也然閨門無禮於正家之道何若甚而燕泥庭草争
工臣下金花玉麟侈詠風物斯果人君之學乎宋之諸
君多稱好學然以太宗之勤而惟務博覽不究義理以
髙宗之勤而喜攻書翰無闗身心神宗之世有二程而
不能知其賢孝宗之世有朱子而不能行其道則其學
亦可知矣然則後世之不如古豈特世道之降哉良由
聖學不講故也雖然有聖學之體有聖學之用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其體也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用也本
[002-19b]
諸身而體既立施諸事而用既行宗廟社稷之福天下
生民之幸莫大乎此也
   道統
道在天地間無時而或息也惟氣之運也有淳漓之不
齊人之禀也有聖賢之或異故其托於人者或絶或續
而其行於世者或晦或明是皆天命之所為非人智力
之所及也粤自馬圖出而八卦畫龜書呈而九疇叙道
統之傳有自來矣然自周公而上道傳於君臣自孔子
[002-20a]
而下道傳於聖賢精一執中堯舜禹相傳之心法也建
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臯陶陳典禮之謨伊
尹樂堯舜之道無非以是道而致君太公望進丹書之
戒散宜生有迪教之教無非以是道而輔世此道傳於
君臣者然也迨夫皇極之主不作帝王之道不傳吾夫
子祖述憲章以集羣聖之大成刪定繫作以垂萬世之
大法其見而知之者如顔子克己復禮以盡為仁之功
曽子一日三省而悟一貫之㫖聞而知之者如中庸一
[002-20b]
書發聖學之樞紐孟子七篇窮性命之閫奥此道傳於
聖賢者然也道傳於君臣則是道達於天下而當世得
䝉至治之澤道傳於聖賢則是道垂諸方䇿而來學得
聞大道之要自周公没而聖人之道不行自孟軻没而
聖人之學不傳若荀揚董賈王韓皆有志於道者也荀
卿宗王黜霸而善詩禮易春秋之學矣然黄歇亂人卿
乃以為託身行道之所思孟大賢卿乃擠於慎到田駢
之列其可繼孟氏之傳乎揚雄好古樂道有深沈之思
[002-21a]
矣然以艱深之辭文淺近之意作美新之文媚簒竊之
賊其可承孟氏之統乎董子天人三䇿正誼明道之言
得聖賢上義下利之㫖正心正朝廷之語有大學正心
誠意之功然縱隂閉陽之説未免溺於災異也賈誼治
安一疏輔太子以正人得三王教世子之法養臣下以
氣節得九經敬大臣之意然三表五餌之䇿未免隣於
巧謬也文中子講道河汾其為道本扶世立教濟時行
道之學其為説本樂天知命窮理盡性之書可謂隱君
[002-21b]
子矣韓退之五箴所戒動無非法三原所述言無非道
可謂大儒矣然一則續六經而陷於僣竊之罪一則論
仁義而有指用為體之非此道統之傳卒有待於宋諸
儒也濓溪周子上繼鄒魯之風下開伊洛之學立太極
圖而隂陽變化之道明著易通書而修已治人之事備
論其政事則曰精宻嚴恕美其胸次則曰光風霽月明
道則徳性寛大規模廣闊如顔子之純粹伊川則氣質
剛方文理宻察如孟子之自任邵子經世之一書於天
[002-22a]
道人事無不備張子訂頑一銘與性善養氣之論同功
以是觀之周程有以接不傳之緒邵張有以發前聖之
微皆豪傑不世之儒也紫陽朱夫子後出江左年彌髙
而徳彌邵其著述之大者易本義足以見四聖之本心
詩集傳足以破小序之固陋四書之精詳為六經之階
梯綱目之謹嚴得春秋之筆削偉哉斯文之功千萬世
之幸也他若象山陸氏兄弟其學崇信孟子在白鹿講
君子小人義利之㫖深有切於學者之大病在鵝湖辨
[002-22b]
無極太極往復之書殆不免於後世之公論也近世大
儒北有許衡南有呉澄衡則天資𢎞毅卓然有守窮理
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扶立人極開世太平之功無
慚徳焉澄則早年英邁特異常人磨研六經䟽滌百氏
著書立言開悟後學又豈世儒可窺其涯涘哉嗟夫道
之大原出於天人存在人人亡在道前乎堯舜之未生
而斯道固自若也後乎孟軻之既没而斯道亦自若也
其流行充塞無所間斷豈以古今治亂而為存亡哉
[002-23a]
  帝王科
   經筵
嘗謂隆師好問者君道之所當盡論思納誨者臣職之
所當為此經筵之職自古帝王未始不重之也古昔盛
時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有疑在前有丞在後以媺詔王
則有師氏之官掌諌王惡則有保氏之職所親者無非
正人所務者無非正學此所以成徳之美致治之隆而
非後世之所能及也漢宣帝詔諸儒講經於石渠章帝
[002-23b]
㑹諸儒講五經於白虎觀唐開元之後集賢之院置而
因有侍讀侍講之名翰林之院置而因有待詔承㫖之
號宋自太祖置講席太宗開經帷景祐則講於崇政元
祐則講於資善如蕭望之之經術劉向之精忠則講論
於石渠者也如丁鴻之至行賈逵之博學則講論於白
虎觀者也上六經法言而䝉金帛之賜者若常處厚之
於穆宗是也其與進經史要錄於文宗之朝而愛其精
特如鄭澣者肯多遜乎草邊將之詔而䝉宫錦之賜者
[002-24a]
若封敖之於武宗是也其與成闗隴詔書於宣宗之朝
而辭皆允當如劉琢者肯多遜乎宋之經筵尤重擇人
文彦博以三朝之元老而與經筵程伊川以一代之名
儒而為講官他如賈昌朝范祖禹無非端人正士也其
所以發聖人之經窮典籍之奥者班班可考以水喻政
得之小旻烹鮮喻治得之匪風此學詩也薄刑緩征荒
政講之修徳承天視祲論之此學禮也上承下施葢取
諸鼎亂極生治葢取諸萃易學明也説命三篇特誦三
[002-24b]
句五子之歌再誦六句書學深也論魯封疆講鄭鑄刑
此明春秋而知之大學修身中庸入徳此講禮記而知
之得人如此其有裨於君徳豈淺也哉
   帝王功徳
帝王創業垂統或以首天下之徳或以安天下之功徳
之盛者其祚逺功之大者其業隆二帝非無功也以徳
名三王非無徳也以功著漢髙帝唐太宗宋太祖其徳
視二帝三王固有愧矣而其除暴救民之功亦天下之
[002-25a]
攸賴也其垂光錫祚舄奕繁衍夫豈偶然哉請詳陳之
聖神文武堯之所以奄有四海也哲明恭塞舜之所以
厯數在躬也然庶績為之咸熙黎民為之於變非堯之
功乎帝載以之而熙有苗以之而格非舜之功乎地平
天成大禹所以為萬邦之君也載斾秉鉞成湯所以有
九有之師也然克勤克儉而培四百年之隆基非禹之
徳而何克寛克仁而肇六百年之景命非湯之徳而何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人知為文王之功也而不知其受
[002-25b]
有殷命者實本於徽柔懿恭之徳焉我武惟揚侵于之
疆人知為武王之功也而不知其奄甸萬姓者實本於
聰明齊聖之徳焉髙帝汰亡秦之虐燄開炎漢之丕基
班彪謂其所以興者有五焉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
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徴應四曰寛明而仁恕五曰知
人善任使然寛明仁恕其創業之本歟故仗義而西則
子嬰降聲罪而東則項氏踣啓運逺追乎商周享年獨
永於唐宋葢以此也太宗舉晉陽之精兵除亡隋之亂
[002-26a]
政自謂成功過於古人者有五事焉見人之善若已有
之一也取人所長棄其所短二也賢者則敬之不肖者
則憐之三也正直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四也中華
外域愛之如一五也然好賢從諫其致治之本歟故舉
兵東征而世充就俘仗鉞西討而仁杲就戮九域悉底
於平康四裔咸仰其威徳葢以此也太祖承五季陵夷
之極弊啓一統久大之洪圖史官曽鞏謂其有漢祖所
不及者十事焉觀其作則垂憲後常可行漢祖則粗定
[002-26b]
海内而已其不及一也定著常刑一本寛大漢祖雖約
法三章而慘夷未除其不及二也保全功臣始終一意
漢祖則疑間諸將夷滅其家其不及三也削大弱强藩
臣遵職漢祖則封國過制反者更起其不及四也征伐
必克所向無前而漢祖數戰輒北其不及五也文武自
出羣臣莫及而漢祖必資三傑之助其不及六也南海
先下不待於久攻而漢祖不能制趙佗之倔强其不及
七也契丹自附無假於征戰而漢祖不能制冐頓之侵
[002-27a]
凌其不及八也後宫二百願歸者聴而漢祖溷於袵席
其不及九也明於大計以屬天下而漢祖擇嗣不審其
不及十也傳十有七世之寶祚綿三百餘年之丕基豈
無自而然哉至若我太祖髙皇帝當元季之訖籙奮一
劒以龍興汛掃兵氛奠安區夏史臣宋濂謂功業之著
規摹之逺其本有六焉挺生南服而致一統中華之盛
其功髙萬古一也奮起布衣而取天下羣雄之手其得
國之正二也文臣武將仰受成筭其獨禀全智三也欽
[002-27b]
畏天地森若神明之有臨惠鮮小民惟恐一夫之失所
其敬天勤民四也后妃不預一髪之政閽寺惟給掃除
之役其家法之嚴五也兵戎大權悉歸朝廷有事則命
將以統兵暨旋則釋兵而歸第其兵政有統六也是以
數載而成帝業一舉而致太平日月之出没均被恩光
山藪之幽遐咸䝉覆幬自生民以來功徳兼隆未有盛
於我聖祖者也雖罄南山之竹秃管城之頴豈足以鋪
張對天之宏休揚厲無前之偉績邪
[002-28a]
 
 
 
 
 
 
 
 
[002-28b]
 
 
 
 
 
 
 
 椒邱文集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