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8 大學衍義-宋-眞德秀 (WYG)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衍義卷十一
            宋 真德秀 撰
 格物致知之要一
  明道術
   吾道源流之正
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
湯建中于民
[011-1b]
孟子曰湯執中
  臣按堯舜禹湯數聖相傳惟一中道中者何其命
  出於天地民受之以生者也其理散於事事物物
  之間莫不有當然一定之則不可過不可不及是
  所謂中也聖人迭興以此爲制治之凖的曰執者
  操之以揆事也曰建者立之以範民也其體則極
  天理之正是名大中其用則酌時措之宜是名時
  中聖賢傳授道統此其首見於經者然必於危微
[011-2a]
  精一用其功然後有以爲執中之本惟聖明參玩
  焉見前第/五卷 此章書言中
洪範周書/篇名五皇極洪範九疇皇極居/五皇君也極至也皇建其有極斂時
五福五福壽富康寕攸/好德考終命也用敷錫厥庶民敷布也錫與/也庶衆也
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凢厥庶民無有淫朋淫邪/也朋
黨/也人無有比德比謂私/相比附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謀/慮者
有爲有施/設者有守有操/守者汝則念之不協于極協合/也不罹于
罹遭/也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
[011-2b]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㷀獨而畏高明㷀獨謂民之/㣲賤者高明
有位之/尊顯者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羞進/也而邦其昌凢厥
正人既富方榖榖善/也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
辜罪/也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咎過/也
偏無陂偏不中也/陂不平也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
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黨不/公也王道蕩蕩蕩蕩廣/逺也無黨
無偏王道平平平平平/易也無反無側反反常也/側不平也王道正直
正直不/偏邪也㑹其有極歸其有極會合而來也/歸來而至也曰皇極之敷
[011-3a]
言是彞是訓敷衍/也於帝其訓帝天/也凢厥庶民極之敷言
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

 朱熹曰洛書九數而五居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五
 自漢孔氏訓皇極爲大中諸儒皆祖其説獨嘗以經
 之文義語脉求之而知其必不然也葢皇者君之稱
 也極者至極之義標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
 望之以取正者也故以極爲在中之凖的則可而訓
[011-3b]
 極爲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爲天極脊棟之爲屋極其
 義皆然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於皇極
 之義爲尤近顧今之説者既誤於此而并失於彼是
 以其説展轉迷謬而終不能以自明也即如舊説姑
 亦無問其他但即經文而讀皇爲大讀極爲中則夫
 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之爲何等語乎今以熹説推
 之則人君以一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凑靣内而環
 觀之自東而望者不過此而西也自南而望者不過
[011-4a]
 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既居天下之至中則必有
 天下之絶德而後可以立至極之標準故必順五行
 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協五紀以齊其政然後至
 極之標凖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靣内而
 環觀者莫不於是而取則焉語其仁則極天下之仁
 而天下之爲仁者莫能加語其孝則極天下之孝而
 天下之爲孝者莫能尚是則所謂皇極者也由是而
 權之以三德審之以卜筮騐其休咎于天考其禍福
[011-4b]
 于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不順哉此洛書之數所
 以雖始于一終于九而必以五居其中洪範之疇所
 以雖本於五行而究於福極而必以皇極爲之主也
 若箕子之言有曰皇建其有極云者謂人君以其一
 身而立至極之標準于天下也其曰斂時五福用敷
 錫厥庶民者謂人君能建其極則爲五福之所聚而
 又有以使民觀感而化焉則是又能布此福而與其
 民也其曰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云者則謂
[011-5a]
 民視君以爲至極之標準而從其化則是復以此福
 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爲至極之標準也其曰凢厥庶
 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云者則言民之
 所以能有是德者皆君之德有以爲至極之標準也
 其曰凢厥庶民有猷有爲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
 不罹于咎皇則受之云者則言君既立極于上而下
 之從化或有淺深遲速之不同其有謀者有才者有
 德者人君固當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盡合而未抵
[011-5b]
 乎大戾者亦當受之而不拒也其曰而康而色曰予
 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云者則謂
 人之有能革面從君而以好德自名則雖未必出于
 中心之實人君亦當因其自名而與之以善則是人
 者亦得以君爲極而勉其實也其曰無虐㷀獨而畏
 高明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云者則謂
 君之於民一視同仁凢有才能皆使進善則人材衆
 多而國頼以興也其曰凢厥正人既富方榖汝弗能
[011-6a]
 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
 福其作汝用咎云者則謂凢欲正人者必先有以富
 之然後可以納之于善若不能有所頼於其家則此
 人必將䧟于不義至其無復更有好德之心而後姑
 欲教之於脩身勸之以求福則已無及於事而其起
 以報汝唯有惡而無善矣葢人之氣稟或清或濁或
 純或駮有不可以一律齊者是以聖人所以立極于
 上者至嚴至宻而所以接引于下者至寛至廣雖彼
[011-6b]
 之所以化於此者淺深遲速其效或有不同而吾之
 所以應於彼者長飬涵育其心未嘗不一也其曰無
 偏無陂至于歸其有極云者則謂天下之人皆不敢
 徇其己私以從乎上之化而㑹歸乎至極之標準也
 葢偏陂好惡者己私之生于心者也偏黨反側者己
 私之見于事者也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
 所謂皇極者也遵義遵道遵路方㑹其極也蕩蕩平
 平正直則已歸于極矣其曰皇極之敷言是彞是訓
[011-7a]
 于帝其訓云者則言人君以身立極而布令于下則
 其所以爲常爲教者皆天之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
 衷也其曰凢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
 之光云者則謂天下之人於君所命皆能受其教而
 謹行之則是能不自絶逺而有以被其道德之光華
 也其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王云者則謂人君
 能立至極之標準所以作億兆之父母而爲天下之
 王不然則有其位無其德不足以首出庶物而履天
[011-7b]
 下之極尊矣是書也原於天之錫禹雖其茫昧幽眇
 有不可得而知者然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則已備
 矣顧其辭之宏深奥雅若有未易言者然常虛心平
 氣而再三反復焉則亦坦然明白而無一字之可疑
 但先儒不察乎人君所以脩身立道之本是以誤訓
 皇極作大中又見其詞多爲含容寛大之言因復認
 中爲含糊苟且不分善惡之意殊不知極雖居中而
 非有取乎中之義且中之爲義又以其無過不及至
[011-8a]
 精至當而無有毫釐之差亦非如其所指之云也乃
 以誤認之中爲誤訓之極不謹乎至嚴至宻之體而
 務爲至寛至廣之量其弊將使人君不知修身以立
 政而墮于漢元帝之優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于是
 非顛倒賢否貿亂而禍敗隨之尚何斂福錫民之可
 望哉
  臣按洪範之書自漢儒以皇極爲大中後人因之
  不敢輒議而箕子之本指於是湮晦者數千載矣
[011-8b]
  朱熹以其深造自得之學始以人君立至極之標
  準爲言使有天下者知其身在民上凡修身立政
  必極其至然後有以稱其至尊至極之位雖箕子
  復生不易斯言矣以其關乎聖學之正傳君道之
  大體故備其文而不敢殺庶以備觀覽云 此章
  書言皇極
顔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爲仁克勝也已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一日
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顔淵曰
[011-9a]
請問其目目條/目也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程頥曰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
 克盡己私皆歸於禮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復禮則事
 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
 謝良佐曰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朱熹曰仁者本心之全德己謂身之私欲禮者天理
 之節文爲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葢心之全德莫
[011-9b]
 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壊于人欲故爲仁者必有以勝
 私欲而復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于我
 矣
 又曰顔淵聞夫子之言則於天理人欲之際已判然
 矣故不復有所疑問而直請其條目也非禮者己之
 欲也勿者禁止之辭是人心所以爲主而勝私復禮
 之機也私勝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而日用之間無
 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請事斯語顔子黙
[011-10a]
 識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故直以為己任而不
 疑也程子曰顔子問克己復禮之目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
 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顔淵事斯語所
 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
 以自警其視箴曰心兮本虚應物無迹操之有要
 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
 其内克己復禮久而誠矣其聽箴曰人有秉彞本
[011-10b]
 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
 閑邪存誠非禮勿聽其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
 宣發禁&KR0997妄内斯静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
 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已肆物忤出
 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其動箴曰哲人知幾
 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
 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愚按
 此章問答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無以察
[011-11a]
 其幾非至健無以致其决故惟顔子得聞之而凢學
 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發明親切學者尤宜
 深玩
 或問顔淵問仁而夫子告之以此何也朱熹曰人受
 天地之中以生而仁義禮智之性具於其心仁雖專
 主於愛而實爲本心之全德禮則專主於敬而實爲
 天理之節文也然人有是身則耳目口體之間不能
 無私欲之累以違於禮而害夫仁則自其一身莫適
[011-11b]
 爲主而事物之間顛倒錯亂無所不至矣此聖門之
 學所以汲汲於求仁而顔子之問夫子特以克己復
 禮告之葢欲其克去有己之私欲而復于天理之本
 然則夫本心之全德將不離乎此而無不盡也
 又曰己者人欲之私也禮者天理之公也一心之中
 二者不容竝立而其相去之間不能以毫髪出乎此
 則入乎彼出乎彼則入乎此是其克與不克復與不
 復如手反覆如臂屈伸誠欲爲之其機固亦在我而
[011-12a]
 已夫豈他人所得與音/預
 又曰非禮而勿視聽者防其自外入而動於内也非
 禮而勿言動者謹其自内出而接于外也内外竝進
 爲仁之功不遺餘力矣然熟味聖言以求顔子之所
 用力其機特在勿與不勿之間而已自是而反則爲
 天理自是而流則爲人欲自是而克念則爲聖自是
 而㒺念則爲狂特毫忽之間耳學者其可不謹其所
 擇哉
[011-12b]
 又曰性情之德無所不備而一言足以盡其妙曰仁
 而已所以求仁者葢亦多術而一言足以舉其要曰
 克己復禮而已葢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
 所得以爲心者也惟其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
 是以未發之前四德具焉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統
 已發之際四端著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而惻隱之
 心無所不通此仁之體用所以涵育渾全周流貫徹
 專一心之妙而爲衆善之長也然人有是身則有耳
[011-13a]
 目鼻口四肢之欲而或不能無害夫仁人而不仁則
 其所以滅天理窮人欲者將無所不至此君子之學
 所以汲汲於求仁而求仁之要亦曰去其所以害仁
 者而已葢非禮而視人欲之害仁也非禮而聽人欲
 之害仁也非禮而言且動焉人欲之害仁也知人欲
 之所以害仁者在是於是有以㧞其本塞其原克之
 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盡而理純則其
 胸中之所存者豈不粹然天地生物之心而藹乎其
[011-13b]
 若春陽之温哉黙而成之固無一理之不具而無一
 物之不該也感而通焉則無事之不得於理而無物
 之不被其愛矣
  臣按朱熹之於此章發明剖析無復餘藴今具其
  文如右夫所謂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者目之于色
  耳之於聲口之於味鼻之於臭古之於香臭通名/之曰臭非如今人
  専以穢/爲臭也四肢之于安佚是也四者之欲未克則欲
  勝而理泯安得有仁此所以貴乎克也克者戰勝
[011-14a]
  攻取之謂私欲害人甚於㓂賊故必勇往力行克
  而去之也原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
  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克伐怨欲四者
  皆私意也原憲之所謂克欲以/勝人而非克己之謂原憲但欲制之而
  不行便以爲仁夫子所以不許之若克己則奮然
  決去之辭而非抑遏不行之謂如去惡木不但翦
  其枝條而必發撅其本根非顔子之大勇聖人肯
  輕許之哉仁之一字見於經者自仲虺之誥始曰
[011-14b]
  克寛克仁彰信兆民伊尹繼之曰民㒺常懐懐于
  有仁前乎此者如虞書所謂好生之德安民則惠
  即所謂仁而未有仁之名至商書而名始著然其
  所言大抵皆仁之用顔子之問孔子之答乃仁之
  體也二帝三王雖無己之可克然舜所謂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成湯之不邇聲色不殖貨
  利以禮制心其用功初無異于顔子也葢必有顔
  子之仁而後有二帝三王之仁此成已成物之相
[011-15a]
  爲終始也有天下者曷嘗無好仁之心而爲仁之
  難反甚于學者以物欲之爲害者衆也詞人作賦
  乃以是許漢光武焉曰克己復禮允恭乎孝文自
  今觀之光武則誠賢矣然廢正后易太子皆私欲
  之爲也其得以是稱乎若唐太宗之濟世安民不
  可謂無仁之用者原其所本亦以其從諌改過粗
  知所以自克者故其效亦不可揜惟其自克之功
  少而自縱之失多故僅能爲太宗之仁而不能爲
[011-15b]
  二帝三王之仁惟聖明之君立志務學以帝王爲
  的而不以漢唐自安則於孔門克復之功正當俛
  焉以用其力必至于天理全而人欲泯則天下歸
  仁有日矣臣不勝惓惓  此章書言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貫通/也曽子曰唯唯者應之速/而無疑也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辭
 朱熹曰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汎應曲當用各不同
[011-16a]
 曽子于其用處葢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
 體之一耳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
 告之曽子果能黙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又曰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汎應
 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
 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于推矣曽子有見乎此
 而難言之姑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
 之易曉也葢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
[011-16b]
 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
 也以此觀之則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爲
 忠如心爲恕於義亦通
 程頥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逺是
 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
 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逹道也此與
 違道不逺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
[011-17a]
 其才吾道一以貫之唯曾子爲能逹此此孔子所以
 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
 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違道不逺是也斯乃下
 學上逹之義又曰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已而不願亦
 勿施於人此又就下教人
 朱熹又曰忠是根本恕是枝葉一者忠也以貫之者
 恕也忠因恕見恕由忠出又曰天地則無心之忠恕
 聖人是無爲之忠恕學者則有爲之忠恕或問聖人
[011-17b]
 之忠即是誠否曰然聖人之恕即是仁否曰然在學
 者言之則忠近誠恕近仁又曰忠一本恕萬殊一本
 是綂㑹處萬殊是流行處又曰忠恕一貫之注脚也
  臣按一貫之指朱熹盡之矣是豈惟學者所當知
  哉夫天之于衆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而洪纖小大各正性命焉人君以一身
  應天下之務茍不知道之大原而欲隨事隨物以
  應之各當其理難矣故忠恕者人君應萬務之本
[011-18a]
  也聖明在上誠能即先儒之説深窮其指而力行
  之則一心可以宰萬物一理可以貫萬事而聖門
  之功用在我矣
中庸孔子之孫/子思作
 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庸平常也
 或問名篇之義程子專以不偏為言吕氏專以無
 過不及為説二説固不同矣子乃合而一之何也
[011-18b]
 曰中一名而有二義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説推
 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謂在中之義未發之前
 無所偏倚之名也無過不及者程子所謂中之道
 也見諸行事各得其中之名也蓋不偏不倚猶立
 而不近四旁心之體地之中也無過不及猶行而
 不先不後理之當事之中也故于未發之大本則
 取不偏不倚之名而所以為無過不及之本體固
 在於是及其發而得中也雖其所主不能不偏于
[011-19a]
 一事然其所以無過不及者是乃無偏倚者之所
 為而於一事之中亦未嘗有偏倚也故程子又曰
 言和則中在其中言中則含喜怒哀樂在其中而
 吕氏亦曰當其未發此心至虚無所偏倚故謂之
 中以此心而應萬物之變無往而非中矣是則二
 義雖殊而實相為體用此愚於名篇之義所以不
 得取此而遺彼也曰庸字之義程子以不易言之
 而子以為平常何也曰唯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
[011-19b]
 易若驚世駭俗之事則可暫而不得為常矣二説雖
 殊其致一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萬物育焉
 朱熹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
 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
 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
[011-20a]
 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又曰致
 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
 而約之以至於至静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
 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慎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
 處無少差謬而無時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葢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
 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故其效驗至于如此此學
 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而非有所待于外也
[011-20b]
 或問中和之義朱熹曰天命之性萬理具焉喜怒哀
 樂各有攸當方其未發渾然在中無所偏倚故謂之
 中及其發而皆得其當無所乖戾故謂之和謂之中
 者所以狀性之德道之體也以其天地萬物之理無
 所不該故曰天下之大本謂之和者所以著情之正
 道之用也以其古今人物之所共由故曰天下之逹
 道葢天命之性純粹至善而具于人心者其體用之
 全本皆如此不以聖愚而有加損也然静而不知所
[011-21a]
 以存之則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矣動而不知所
 以節之則人欲肆而逹道有所不行矣惟君子自其
 不睹不聞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懼者愈嚴愈敬以至
 于無一毫之偏倚而守之常不失焉則爲有以致其
 中而大本之立日以益固矣尤于隱微幽獨之際而
 所以慎其善惡之幾者愈精愈宻以至于無一毫之
 差謬而行之毎不違焉則爲有以致其和而逹道之
 行日以益廣矣致者用力而推致之以極其至之謂
[011-21b]
 致焉而極其至至于静而無一息之不中則吾心正
 而天地之心亦正故陰陽動静各止其所而天地之
 心亦正矣動而無一事之不和則吾氣順而天地之
 氣亦順故充塞無間歡欣交通而萬物於此乎育矣
 然則中和果二事乎曰觀其一體一用之名則安得
 不二察其一體一用之實則此爲彼體彼爲此用如
 耳目之能視聽視聽之由耳目亦初非有二也
  臣按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此參天地贊化育
[011-22a]
  之事也可謂難矣然求其所以用功者不過曰敬
  而已葢不睹不聞之時而戒懼者敬也巳所獨知
  人所未知之時而致慎者亦敬也静時無不敬即
  所以致中動時無不敬即所以致和爲人君者但
  當恪守一敬静時以此涵飬動時以此省察以此
  存天理以此遏人欲工夫到極處即所謂致中致
  和自然天地位萬物育如箕子洪範所謂肅乂哲
  謀聖而雨暘燠寒風應之董仲舒謂人君正心以
[011-22b]
  正朝廷正百官正萬民則陰陽和風雨時諸福之
  物莫不畢至皆是此理惟聖主深體力行之毋憚
  其難而不爲則天下之幸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王肅本有反/字朱熹從之
 朱熹曰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爲能體之小人
 反是又曰君子之所以爲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
[011-23a]
 而又能隨時以取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
 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葢中無定體隨時而
 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慎不睹
 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
 而無所忌憚矣
 程頥曰欲知中庸無如權權須是時而爲中特以手
 足胼胝禹/也閉户不出顔/淵二者之間取中便不是中若
 當手足胼胝則于此爲中當閉户不出則于此爲中
[011-23b]
 權之爲言秤錘之義也何物爲權義也
 又曰中字最難識須是黙識心通且試言一㕔則㕔
 之中爲中一家則㕔非中而堂爲中一國則堂非中
 而國之中爲中推此類可見矣且如初寒時則薄裘
 爲中如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則非中也三過其門不
 入在禹稷之世爲中若居陋巷則不中矣居陋巷在
 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或曰男
 女不授受之類皆然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若䘮
[011-24a]
 祭則不如此矣
 楊時曰知中則知權不知權則是不知中也如一尺
 之物約五寸之中而執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小大之
 體殊則所執者輕重不等矣猶執五寸以爲中是無
 權也葢五寸之執長短多寡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
 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則釋五寸之約而唯輕重
 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權以中行中因權立中庸之書
 不言權其曰君子而時中葢所以爲權也
[011-24b]
  臣按程頥之論時中至矣楊時因其説而推明亦
  有補焉易之道以時義爲主如乾之六爻當潜而
  潜中也當潜而見則非中矣當飛而飛中也當飛
  而潜則非中矣他卦亦然洪範三德當剛而剛中
  也當剛而柔則非中矣當正直而正直中也當正
  直而或剛或柔皆非中矣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
  然此人君撫世應物之大權然必以致知爲本惟
  聖明深體焉
[011-25a]
    以上論吾道源流之正一
 
 
 
 
 
 
 
[011-25b]
 
 
 
 
 
 
 大學衍義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