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6-1178b]


問得非得何差別荅名卽差別謂名
得名非得復次得有漏無漏非得唯
有漏復次得善不善無記非得唯無
記復次得三界繫及不繫非得唯三
界繫復次得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
得唯非學非無學復次得見所斷修
所斷不斷非得唯修所斷復次得染
汙不染汙非得唯不染汙復次得異
熟非異熟非得唯非異熟復次得有
異熟無異熟非得唯無異熟復次得與所得法或
倶起或不倶起非得與所不得法必
不倶起復次得苦集道三諦攝非得
唯苦集諦攝以如是等門應知得非
得差別問何故得與
所得法性類或同或異耶荅得有三
種一有爲法得二擇滅得三非擇滅
得有爲法得隨所得法性類差別以
有爲法能有作用引自
[26-1178c]
得故擇滅得隨能證道性類差別以
諸擇滅自無作用但由道力求證彼
時引彼得故非擇滅得隨自所依性
類差別以非擇滅自無作用非道所
求彼得但依命根衆同分而現前故
問非得隨何性類差別荅彼定不
隨所不得法以相違故又不隨道非
道所求故但依命根衆同分轉故隨
所依性類差別問若諸非得非擇滅
得倶隨所依性類差別者所依或異
熟或唯等流此二隨何性類差別答
隨等流性以義遍故異熟非遍故不
隨立問非得若隨所不得法性類差
別有何過耶答斷善根者應成就善
巳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諸無學者
應成就染異生應成就三乘無漏法
退果應成果捨向應成向二滅非得
應是無爲由此等過非得不可隨所
不得性類有
異問所說得爲更有得爲無耶若更
有得者得傳有得何非無窮若更無
得者此得由何可說成就答應說得
復有得問若尒應成無窮答無窮亦
無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二張

[26-1179a]
有過由此生死難斷難越或無量
得皆一刹那倶生而滅無無窮過
如是說者一刹那中但有三法一彼
法二得三得得由得故成就彼法及
得得由得得故成就得由更㸦相得
故非無窮是故說色薀行薀一得得乃
至識薀行薀一得得有爲無爲一得
得問爲一一法各別有得爲不尒耶
或有說者倶有法同一得得問若尒
不應作如是說色薀行薀一得得等
荅欲顯法與得得無異得故作如是
說然實不無五薀四薀一得得義有
說一一法各別得得唯除得得與彼
法同一得得問若尒便有無窮過失
以得皆有生住異滅生等復有得與
得得彼得得得復有生等如是展轉
成無窮故答無窮復有何過由此生
死難斷難越或此諸法皆一刹那倶
生而滅無無窮過如是說者法與生
等同一得得相與所相極親近故由
此善通色薀行薀一得得等又去如
前無窮過失如說得如是非得與得
相違應隨廣說然無同時非得非得
有情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三
張虧
[26-1179b]
數法現在前時必與得倶是故非得
起時決定不與非得非得及彼法倶起由此三法㸦相違故異時說有此則不遮問
過去未來得爲成就爲不成就若成
就者則
爲無窮謂一刹那三法倶起一法二
得三得得此三滅位有六得生謂三
得三得得此六滅位十二得起謂六
得六得得十二滅位二十四得起謂
十二得十二得得如是展轉無始時
來乃至後際念念倍起其得無限隣
次刹那倍増尙尒况於隔越前前刹
那諸得倍増是故展轉有無窮過若
不成就便與此薀後說相違如說従
無色界殁生欲界時所得薀界處大
種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縳隨眠隨
煩惱緾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荅善
染汙法當言曾得得異熟法當言未
曾得得如此則非不成就以得亦有
善染汙故答應作是說過去未來得
有成就者以善及染汙法等有三世
得故問若尒豈非無窮答無窮復有
何過由此生死難斷難越阿毗逵磨
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四
張虧
[26-1179c]
或彼諸得一刹那生無無窮過又此
諸得但可言多而非無窮猶有分限
故有餘師說無有成就過去未來得
者是故無無窮過問此薀後說當云
何通答此薀後文說所得法非能得
得斯有何各如是說者應如初說得
如所得應成就故又以得故名沙門
果若過未得不成就者諸沙門果應
刹那捨刹那得然無是事又諸聖道
有三時捨謂退時得果時練根時若
過未得不成就者則聖道應刹那刹
那捨非謂三時欲令無如是過故有
成就過未諸得若成就所得法亦成
就彼得若所得法捨彼得亦捨以法
與得捨得同故然得揔有四種一在
彼法前二在彼法後三與彼法倶四
非彼法前後及倶若所得法則有六
種一有所得法唯有倶得如異熟生
等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類智
邊世俗智等有說此等亦有倶得三
有所得法唯有倶得後得如別解脫
戒等四有所得法唯有倶得前得如
道類智忍等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後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五張虧
[26-1180a]
倶得如所餘善染汙等六有所得法
不可說有前後倶得而有諸得謂擇
滅非擇滅必無有法唯有法後得者
現在前時必有得故一切非得揔有
三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後三非
彼法前後及倶所不得法亦有三種
一有所不得法唯有彼前非得謂未
來情數畢竟不生法及入無餘涅槃
最後刹那心等二有所不得法通有
彼前彼後非得謂餘隨應有情數法
三有所不得法無彼前後及倶非得
而有非得謂擇滅非擇滅必無非得
可與法倶以法現在前時是所得者
必有得故非所得者無得無非得故
亦無唯有彼後非得非無始來恒成
就彼未捨必起彼類盡故然諸非得
性羸劣故唯成就現在一一刹那得
巳卽捨於未得彼法及巳捨位恒有
此非得應知
見道所起得有十五類卽十五心時
倶起諸得見道滅位與自所起諸得
倶滅如曰沒時與自所起光明倶沒
然苦法智忍有十五得苦法智有十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六張虧
[26-1180b]
四得乃至道類智忍但有一得問見
道得爲但有尒所爲更有餘有說但
有尒所有說更有餘未來世不生諸
得而不可說此不應理寧當說無不
應言有而不可說如是說者更有餘
未來得苦法智忍一得倶生忍得相
望㸦無因義苦法智三得倶生二道
得一離繫得二道得者謂苦法智忍
得苦法智得一離繫得者謂欲界
見苦所斷十繫得滅十離繫得起苦
法智與彼三得㸦不爲因苦法智忍
與彼三得皆有因義苦類智忍四得
倶生三道得一離繫得苦類智忍與
彼四得㸦不爲因苦法智忍爲四得
因苦法智爲三得因除苦法智忍得
以加行善法勝非劣因故有爲法得
隨法勝劣故苦類智六得倶生四道
得二離繫得苦類智與彼六得㸦不
爲因苦法智忍爲六得因苦法智爲
五得因除苦法智忍得以彼劣故苦
類智忍爲三得因除前三得以彼劣
故問不與前二道得作因是事可尒
彼所得劣故不與前離繫得作因云
何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七張

[26-1180c]
可尒彼所得最勝故答有爲法得墮
所得法勝劣彼所引故無爲法得隨
道勝劣道所引故彼道劣故彼得非
因如是乃至道類智忍二十二得俱
生十五道得七離繫得道類智忍與
彼諸得㸦不爲因苦法智忍皆與二
十二得作因苦法智與二十一得作
因除苦法智忍得乃至道法智但與
三得作因謂二道得一離繫得非前
十九得因以彼劣故由此故說頗有
前生無漏法非後生無漏法因耶答
有謂勝於劣
苦法智忍現在前時修未來無量苦
法智忍此現在忍與所修爲因彼是
此果有說此現在忍非所修爲因彼非
此果以彼竟無一刹那現在前故評
曰應說此爲彼因彼是此果一相續
攝非劣道故如是乃至金剛喻定現
在前時修未來無量金剛喻定此現
在定與所修爲因彼是此果有說此
現在定非所修因彼非此果以彼竟
無一刹那現在前故評曰應說此爲
彼因彼是此果一相續攝非劣道故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八張虧
[26-1181a]
巳生苦法智忍與不生苦法智忍爲
因亦與苦法智等一切學無學道爲
因巳生苦法智與不生苦法智爲因
亦與苦類智忍等一切學無學道爲
因不與苦法智忍爲因如是乃至巳
生盡智與未生盡智爲因亦與後巳
生未生一切無學道爲因不與一切
學道爲因由此故說頗有巳生無漏
法非未生無漏法因耶答有謂巳生
苦法智非未生苦法智忍因乃至巳
生盡智非未生金剛喻定因勝道不
與劣道爲因故
苦集諦是有漏彼諸得亦有漏滅諦
是無漏彼諸得或有漏或無漏道諦
是無漏彼諸得亦無漏又苦集諦是
善不善無記彼諸得亦尒滅諦道諦
是善彼諸得亦是善又苦集諦是三
界繫彼諸得亦尒滅諦是不繫彼諸
得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道
諦是不繫彼諸得亦不繫又苦集諦
是非學非無學彼諸得亦尒滅諦是
非學非無學彼諸得或學或無學或
非學非無學道諦是學無學彼諸得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九張虧
[26-1181b]
亦尒又苦集諦是見所斷修所斷彼
諸得亦尒滅諦是不斷彼諸得或修
所斷或不斷道諦是不斷彼諸得亦
不斷又苦集諦是染汙不染汙彼諸
得亦尒滅諦道諦是不染汙彼諸得
亦尒又苦集諦是有異熟無異熟彼
諸得亦尒滅諦是無異熟彼諸得或
有異熟或無異熟道諦是無異熟彼
諸得亦尒又苦集諦是苦集諦攝彼
諸得亦尒滅諦是滅諦攝彼諸得是
苦集道三諦攝道諦是道諦攝彼諸
得亦尒所得四諦與能得得有如是
等諸門同異
問何地所繫法有幾種離繫得答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法皆有
三種離繫得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法及前八品
修所斷法皆有二種離繫得謂學無
學彼第九品修所斷法唯有一種離
繫得謂無學無學初心方初起故問
何地所繫法有幾地無漏離繫得或
有說者諸離繫得隨斷對治彼作是
說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未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張虧
[26-1181c]
至定攝初靜慮見修所斷法無漏離
繫得三地攝第二靜慮見修所斷法
無漏離繫得四地攝第三靜慮見
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五地攝第四
靜慮見修所斷法及無色界見所斷
法無漏離繫得六地攝空無邊處修
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七地攝識無邊
處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八地攝無
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漏離繫得
九地攝復有說者諸離繫得隨壞對
治彼作是說欲色界見修所斷法無
漏離繫得皆六地攝空無邊處見修
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七地攝識無邊
處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八地攝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見修所斷
法無漏離繫得九地攝有作是說若
地有法智品道彼地有欲界見修所
斷法無漏離繫得若地有類智品道
彼地有色無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
離繫得彼作是說欲界見修所斷法無
漏離繫得六地攝色無色界見修所
斷法無漏離繫得九地攝評曰此
中初說爲善諸離繫得必由斷對治
力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一
張虧
[26-1182a]
所引起故問若以滅道法智離色無
色界修所斷染時彼色無色界修所
斷法無漏離繫得爲法智品攝爲類
智品攝耶若法智品攝此不應理彼
法及斷類智所知故若類智品攝亦
不應理彼斷及得法智所證故有作
是說彼離繫得類智品攝問豈不彼
斷及得法智所證耶答雖法智所證
而類智攝類智所知故有餘師說彼
无漏離繫得法智品攝問豈不彼法
及斷類智所知耶答雖類智所知而
法智攝法智所證故評曰此中初說
爲善以類智品是彼不共決定對治故
問聖者以世俗道離諸地染時爲是
曾得道未曾得道耶有作是說是曾
得道由此道無始時來串習曾得今
現前故彼作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
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染時於欲界修
所斷上上品法得二種離繫得一世
俗得二無漏得世俗得是曾得道類
無漏得是聖道類以世俗道現在前
時亦修未來無漏道故於欲界見所
斷上上品法得一種離繫得謂世俗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二張虧
[26-1182b]
得是曾得道類不得無漏得先巳得
故問若尒云何共對治道轉成不共
對治謂此曾得道先時揔以欲界見
修所斷諸法爲九品斷今時此道唯
斷欲界修所斷故答此道猶名共對
治道以此恒有倶斷力故此見所斷
先巳斷故今無可斷非不能斷是故
恒名共對治道如離上上品乃至離
下下品亦尒如離欲界修所斷乃至
離無所有處修所斷亦尒有餘師說
是未曾得道由此道無始時來未習
未得唯聖所起故彼作是說聖者以
世俗道離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染時
於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法得二種離
繫得一世俗得二無漏得世俗得是
未曾得道類無漏得是聖道類以世
俗道現在前時亦修未來無漏道故
於欲界見所斷上上品法不得離繫
得不得世俗得者未曾得道非彼對
治故不得無漏得者先巳得故如離
上上品乃至離下中品亦尒如離欲界修所斷八品
離初靜慮修所斷八品乃至離無所
有處修所斷八品亦阿毗達磨大毗
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三張虧
[26-1182c]
爾離欲界修所斷第九品解脫道時未
來修曾得未曾得二世俗道尒時於
欲界修所斷法得三種離繫得一世
俗曾得得謂曾得道類二世俗未曾
得得謂未曾得道類三無漏得謂聖道
類於欲界見所斷法得二種離繫得
除未曾得世俗得問云何知第九解
脫時能修未來曾得未曾得二世俗
道答以說若成就現在他心智彼定
成就過去他心智故問何故離前八
品染時修未曾得道離第九品染解
脫道時修曾得未曾得道耶答離染
道異得地亦異謂離染道唯未曾得
未來所修亦未曾得若得地時現離
染道雖未曾得得根本地故通修未
來曾得未曾得道如離欲界修所斷
第九品乃至離無所有處修所斷第
九品亦尒評曰應作是說聖者以世
俗道離諸地染時應言是未曾得道
昔來未得唯聖所起故然於未來通
修曾得未曾得道所對治同故應作
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修所斷
上上品染時於欲界修所斷上上品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四張虧
[26-1183a]
法得三種離繫得一世俗曾得得謂
曾得道類二世俗未曾得得謂未曾
得道類三無漏得謂聖道類於欲界
見所斷上上品法得一種離繫得謂
曾得世俗道類不得未曾得得者未
曾得道非彼對治故不得無漏得者
先巳得故如離上上品乃至離下下
品亦尒如離欲界修所斷乃至離無
所有處修所斷亦尒由此故說頗有
不退不得果不轉根非見道現在前
亦非異生類而於見所斷法得離繫
得耶荅有謂前所說唯除離欲染第
六九品時
依所說義應作是說頗有離繫得得
而不捨捨而不得耶荅應作四句有
離繫得得而不捨謂諸異生離欲界
乃至無所有處染時及諸聖者非得
果離染時有離繫得捨而不得謂諸
異生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退
時及諸聖者非失果退時若従欲界
殁生第二靜慮以上時従初靜慮殁
生第二靜慮以上時乃至従無所有
處殁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従色無色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五張虧
[26-1183b]
界諸地殁生欲界時有離繫得亦得
亦捨謂進得四沙門果時信勝解練
根成見至時退法種性阿羅漢等練
根成思法等時従離染或種性退若
三若四沙門果時若色無色界上地
殁生下地時有離繫得非得非捨謂
除前相問若先離欲界五品染後入
正性離生若法智生時於先所斷見
若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若所斷
四品法皆得無漏離繫得乃至道法
智生時於先所斷見道所斷五品法
及今所斷見道所斷四品法皆得無
漏離繫得道類智生時於三界見所
斷法皆得無漏離繫得彼先所斷欲
界修所斷五品法無漏離繫得何時
當得尊者僧伽笩蘇作如是說道類
智時得以尒時名預流果亦名一來
向故彼說不然所以者何以於尒時
得預流果於一來果向道乃至未起
一刹那現前如何可說爲一來向有
作是說起一來果加行道時得以是
一來向所攝故有餘師說得一來果
時得以住第六無間道時能引三界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六張虧
[26-1183c]
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法無
漏離繫得令起得一來果故如是說
者従預流果決定起勝進道彼現前
時得以従下果起趣上勝進道時必
修先所斷上位諸結對治道故問頗
有一刹那湏於無漏離繫得有身作
證而慧不見有慧見而身不作證乃
至作四句耶荅有謂道類智忍滅道
類智生時應作四句有無漏離繫得
身作證而慧不見謂欲界見所斷法
無漏離繫得有無漏離繫得慧見而
身不作證謂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
漏離繫得有無漏離繫得身作證慧
亦見謂色無色界見所斷法無漏離
繫得有無漏離繫得身不作證慧亦
不見謂欲界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問頗有一刹那湏於信等五根得而
不捨捨而不得乃至作四句耶荅有
謂聖者離欲界染住最後無間道時
應作四句得而不捨者謂三地世俗
道二地無漏道所攝信等五根捨而
不得者謂欲界惡作憂根倶生信等
五根亦得亦捨者謂未至地無漏道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七張虧
[26-1184a]
所攝信等五根捨無間道所攝得解
脫道所攝非得非捨者謂除前相問
若法過去彼得過去耶設得過去彼
法過去耶荅應作四句有法過去彼
得非過去謂過去有情數法彼得在
未來現在有得過去彼法非過去謂
過去得得未來現在有情數法及擇
滅非擇滅有法過去彼得亦過去謂
過去有情數法彼得在過去有法非
過去彼得亦非過去謂未來現在得
得未來現在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
滅如過去作四句未來現在各作四
句如理應知問若法在過去彼法有
過去得耶設法有過去得彼法在過
去耶荅應作四句有法在過去彼法
無過去得謂過去非有情數法有法
有過去得彼法不在過去謂擇滅非
擇滅及未來現在有情數法有過去
得有法在過去彼法亦有過去得謂
過去有情數法有法非在過去彼法
亦非有過去得謂未來現在非有情
數法及虛空無爲幷未來現在有情
數法及擇滅非擇滅無過去得如過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八張虧
[26-1184b]
去作四句未來現在各作四句如理
應知問若法不在過去彼法無過去
得耶設法無過去得彼法不在過去
耶答應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
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
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
如前應知如過去作四句未來現在
各作四句如理應知問若法有得彼
法有離繫得耶設法有離繫得彼法
有得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有得彼法
非有離繫得謂無漏有爲法及擇滅
非擇滅有法有離繫得彼法非有得
謂非有情數法有法有得彼法亦有
離繫得謂有漏有情數法有法非有
得彼法亦非有離繫得謂虛空無爲
問若法無得彼法無離繫得耶設法
無離繫得彼法無得耶答應作四句
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
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
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如前應知
問若法應修彼法得應修耶設法得
應修彼法應修耶答若法應修彼法
得亦應修有法得應修彼法非應修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十九張虧
[26-1184c]
謂擇滅問若法應斷彼法得應斷耶
設法得應斷彼法應斷耶答若法應
斷彼法得亦應斷有法得應斷彼法
非應斷謂擇滅一分及非擇滅問
若法應猒彼法得應猒耶設法得應
猒彼法應猒耶答若法應猒彼法得
亦應猒有法得應猒彼法非應猒謂
擇滅一分及非擇滅問何故諸得隨
所得法成善等性而不成色等耶答
善等是諸法性類諸法性類可相隨
轉色等是諸法自體諸法自體無相
隨義有說善等是共相可隨而轉色
等是自相無相隨義問何故諸得隨
所得法定是善等不隨所得法定是
過去等耶答所得諸法行世不定故
能得得世亦不定所得諸法善等性
定故能得得善等亦定問諸得幾識
所識幾智所知幾隨眠之所隨増耶
荅諸得一識所識謂意識法界法處
行藴攝故八智所知除滅智他心智
以是有爲不相應故三界五部有漏
緣隨眠之所隨増以於得中無相應
隨増故問諸非得幾識所識幾智所
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二十張

[26-1185a]
幾隨眠之所隨増耶荅諸非得一識
所識謂意識亦法界法處行藴攝故
七智所知除滅智道智他心智以是
有漏不相應故三界修所斷及諸遍
行隨眠之所隨増以非得唯修所斷
故問頗有捨得而不得非得耶荅有
謂入無餘涅槃時捨諸法得而不得
非得所依斷故問頗有諸法先起非
得一得以去更不起非得耶答有謂
諸非擇滅及無生智等一得以去乃
至无餘涅槃前恒成就故問頗有諸
法本來有得無非得耶有說無以
有得者必有非得故有說有如三類智
邊世俗智等非擇滅法本來有得無
有非得以彼本來定不生故問如有
一得能得彼法及得得亦有一非得
能捨彼法及非得非得耶答無以非
得同時無非得非得故以現在非得
必成就故問頗有法無得無非得彼
法滅有得有非得耶答有謂一切非
有情數法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八
甲辰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八苐二十一張虧
[26-1185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五十九虧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定藴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三
諸法善無色起彼法善心倶耶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