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6-0271b]
不說色無色界
耶答是作論者意欲尒故乃至廣說
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色无色界善根以欲界善根爲
門爲加行爲趣入路若說此應知亦
巳說彼故不別說復次此中但說近
對治故謂次前說二不善根彼近對
治卽是欲界二種善根是故偏說復
次欲界増微善根易現易了易施設
故此中說之色无色界増上善根雖
易現易了易可施設而微者不尒是
故不說上二界无斷善義故微善根
相難可施設云何欲界増上善根答
菩薩入正性離生時所得欲界現觀
邊世俗智及如來得盡智時所得欲
界无貪無瞋無癡善根如是善根於
欲界繫諸善根中最爲勝故說名増
上云何微倶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
後所捨由捨彼故名斷善根如是善
根是欲界繫生得善中下下品攝名
微倶行問此中何故以盡智時所得
善根對現觀邊世俗智辨差別耶有
作是說此中不以盡智時所得善根
[26-0271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三張惻
對現觀邊世俗智而辨差別然以現
觀邊世俗智對現觀邊世俗智而辨
差別謂現觀邊世俗智聲聞者劣獨
覺者中菩薩者勝故又以盡智時所
得善根對盡智時所得善根而辨差
別謂盡智時所得善根聲聞者劣獨
覺者中如來者勝故有餘師說此中
亦以盡智時所得善根對現觀邊世
俗智而辨差別謂菩薩現觀邊世俗
智是劣盡智時所得善根是勝聲聞
獨覺亦尒復次菩薩現觀邊世俗智
勝於獨覺盡智時所得善根獨覺現
觀邊世俗智勝於聲聞盡智時所得
善根故或有說者此中不欲辨二差
別但明此二平等无異謂此皆由越
有頂得現觀邊世俗智越見所斷有
頂得故盡智時所得善根越修所斷
有頂得故問二乘亦尒何故不說答
彼不能越見修所斷有頂習氣非増
上故復有說者此中不欲說二差別
及二平等但說菩薩欲界現觀邊世
俗智及如來盡智時所得欲界善根
是欲界増上善根勝二乘所得故問
[26-0272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四張惻惠中
若尒聲聞獨覺豈无増上善根答彼
復展轉望餘下類說名増上非望
上乘
問現觀邊世俗智入正性離生巳方
得何故言入時得耶答理應言入巳
方得而說入時得者此巳入名入時
於近說遠聲如說大王今者従何所
來此亦巳來而說今來如說受樂受
時如實知受樂受等此亦巳受名受
時如說斷苦斷樂入第四靜慮此亦
於苦巳斷名斷如說思惟何法入慈
等至此亦巳入名入如說阿羅漢心
解脫欲漏有漏无明漏此於欲漏亦
巳解脫名解脫此中亦尒巳入名入
時復有說者正應說菩薩入正性離
生時得現觀邊世俗智以諸諦初智
皆名正性離生諸忍名入故謂苦集
滅類忍入苦集滅類智時名得現觀
邊世俗智如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名
得盡智時此亦如是問何故此智名
現觀邊答現觀苦邊集邊滅邊得此
智故名現觀邊有說此是諸瑜伽師
觀聖諦時傍修得故名現觀邊尊者
[26-0272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五張惻
**妙音說曰此智近現觀故名現觀邊
如近村物名曰村邊問此現觀邊所
修世俗善法四藴五藴爲自性何故
但說世俗智耶答以智増故說名爲
智猶如見道五藴爲自性見増故名
見金剛喻定四藴五藴爲自性定増
故名定四種通行四藴五藴爲自性
通増故名通此亦如是問苦現觀邊
欲界世俗智與色界世俗智何者爲
勝答色界者勝以界勝故集滅現觀
邊亦尒問集現觀邊欲界世俗智苦
現觀邊色界世俗智何者爲勝答
欲界者所依勝故勝色界者界勝故
勝以滅問苦集亦尒問苦現觀邊欲
界世俗智集現觀邊色界世俗智何
者爲勝答色界者二事勝故勝一界
勝二所依勝以苦問滅以集問滅亦
尒問苦現觀邊欲界世俗智集現觀
邊欲界世俗智何者爲勝答集現觀
邊勝以所依勝故以苦問滅以集問
滅亦尒如欲界色界亦尒問何故現
觀邊世俗智法智時不修答法智於
彼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次此智現

[26-0272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六張惻學道
邊修故名現觀邊世俗智若法智時
亦修者應名現觀中世俗智非現觀
復次先說此智越有頂見所斷故
得非法智時能越有頂見所斷故不
修此智復次於一一諦所作巳辦加
行息時能修此智住法智時多有所
作加行未息謂法智時雖知欲界苦
而未知色无色界苦雖斷欲界集而未
斷色无色界集雖證欲界滅而未證
色无色滅故法智時不修此智復次
於一一諦現觀究竟及斷見此所斷
盡時能修此智住法智時无如是事
是故不修問何故道類智時不修此
智答道類智於此非田非器乃至廣
說復次此智是見道眷屬繫屬見道
道類智是修道故不修此智復次此
智是向道眷屬繫屬向道道類智是
果道故不修此智復次此智是隨信
行隨法行相續中修道類智時名信
勝解見至相續是故不修此智復次
此智名現觀邊於三諦有邊聲轉故
修此智如說薩迦耶苦邊薩迦耶集邊
薩迦耶滅邊而不說薩迦耶道邊故
[26-0273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三十六卷第七張惻*道
類智時不修此智問因論生論何故
於三謗有邊聲轉非於道諦答以其
有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
而无有能修一切道佛亦於道得修
習修俱不盡故无邊聲轉復次若諦
有漏无漏道俱能有日作者有邊聲
轉道諦唯无漏道能有所作故无邊
聲轉如有漏无漏道世閒出世閒道
有味无味道耽嗜依出離依道當知
亦尒復次苦諦是有是有果於彼有
邊聲轉謂苦集諦是有是有果滅諦
雖非有而是有果道諦非有非有果
故无邊聲轉以於道諦不說邊故
類智時不修此智復次従不可知本
際以來世俗道於三諦曾有所作謂
我是道今道類智現在前時見眞道
故彼便慙恥是故不修如村邑中若
未立主有自貴者自稱爲主後立主
時彼自貴者慙羞捨去此亦如是復
次現觀邊世俗智是有是有果苦集
諦是有是有果滅諦雖非是有而是
有果故見彼時修世俗智道諦非有
非有果董見彼時不修此智復次
[26-0273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三十六卷第八張惻
*苦集諦有无邊過患滅諦有无邊
勝利故見彼時修世俗智道諦无无
邊過患亦無無邊勝利故見彼時不
修此智復次无始時來世俗智於三
諦巳有功能謂知斷滅而不究竟以
於有頂無功能故今於三諦得現觀
時以究竟故彼更歡喜如與欲法起
得現前是以故修無始時來於道聖
諦未有功能謂未修習故見道時不
修此智復次於苦集滅得現觀時未
見眞道故世俗智猶自謂道是以故
修於這聖諦得現觀時見眞道故此
世俗智自知非道故不復修此中應
說烏孔雀喻復次見三諦時猶未永
斷謗道邪見及未永斷非道謂道戒
禁取故諸世俗智猶自稱道是以故
修見道諦巳彼皆永斷故不復修此
世俗智問得道類智時如捨見道此
現觀邊世俗智爲亦捨不答不捨所
以者何有漏无漏道捨法異故謂无
漏道三緣故捨一艮故二得果故三
練根故有湏道四緣故捨一退故二
越界地故三斷善根故四捨衆同分

[26-0273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三十六卷第九張惻*道
類智時於捨有漏四緣皆無故於尒
時不捨此智復次道類智與見道現
行成就俱相違故尒時便捨與現觀
邊世俗智雖現行相違而成就不相
違故尒時不捨問何故修道中此智
不現前耶答此現觀邊世俗智是見
道眷屬繫屬見道故於修道必不現
前復次此智是向道眷屬繫屬向道
修道還果故不現前復次此智依隨
信隨法行相續修道中无此相續故
不現前復次此智與修道雖成就不
相違而現行相違是故不起復次此
智與見道所緣行相等極相似故於
修道位必不現前此現觀邊世俗智
界者唯欲色界問何故此智非无色
界耳答以無色界於此智非田非器
乃至廣說復次若界有見道彼界則
有此智无色界中無見道故此智亦
无問因論生論使故無色界中無見
道耶答无色界於見道非田非器乃
至廣說復次若界有緣一切法非我
行相彼界則有見道无色界中无緣
一切法非我行相故無見道復次
[26-0274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張惻
若界有行諦善根彼界則有見道无
色界中無行諦善根故无見道復次
若界有順決擇分彼界則有見道无
色界中無順決擇分故無見道復
次若界有忍有智彼界則有見道无
色界中有智无忍故無見道復次若
界有法智類智彼界則有見道无色
界中雖有類智而無法智故无見道
復次若界止觀平等或觀偏増彼界
則有見道无色界中止増非觀故無
見道復次若界有遍緣智彼界則有
見道无色界中无遍緣智故無見道
无見道故彼所修世俗智亦无復次
此智設在無色界有不可修故便爲
无用是故彼无謂修此智必依見道
見道唯能修自下地不能修上故彼
設有亦不可修又无色界無見道因
中隨其所應卽是無此智因地者此
智七持中有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
及四靜慮若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
彼修一地見道二地現觀邊世俗智
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二地
見道三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靜慮

[26-0274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一張惻
間入正性離生彼修三地見道四地
現觀邊世俗智若依第二靜慮入正
性離生彼修四地見道五地現觀邊
世俗智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
彼修五地見道六地現觀邊世俗智
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修六
地見道七地現觀邊世俗智所依者
此智依欲界身非色无色界問此智
爲依異生身爲依聖者身耶設尒何
失若依異生身者何故不名異生法
耶若依聖者身者何故聖者不現前
耶有說此智不依異生身亦不依
聖者身都无所依評曰彼不應作
是說云何名善根而无所依耶應作
是說依聖者身以依隨信隨法行身
而修得故問若尒何故不現在前答
此智與見道現行相違故過見道位
無容起故設見道位中見道湏臾不
現前者此智便起以見道无刹那斷
義是故此智无容現前問若不現前
云何可說此依隨信隨法行身答彼
身有二種一是見道所依二是現
觀邊世俗智所依見道於見道所依

[26-0274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二張惻*得
亦在身成就亦現前現觀邊世俗智
於彼身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現
觀邊世俗智於現觀邊世俗智所依
身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見道於彼
身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設見道
位此世俗智所依身現在前者則此
智成就亦現在前見道唯於未來成
就然見道位必起見道所依身故見
道成就亦現在前此智唯於未來成
就若見道位不起見道所依身者則
无見道見聖諦義便非聖者是故必
起見道所依由此彼身得非擇滅是
故此智畢竟不起行相者此智惣有
十二行相謂苦現觀邊所修者作苦
四行相集現觀邊所修者作集四行
相滅現觀邊所修者作滅四行相所
緣者此智緣三界三諦苦現觀邊所
修者緣三界苦諦集現觀邊所修者
緣三界集諦滅現觀邊所修者緣三
界滅諦問
此爲捻緣爲別緣耶答別緣謂欲界
者隨所應緣欲界三諦色界隨所應
緣色无色界三諦有說惣緣謂欲
[26-0275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三張惻
*界者隨所應緣三界三諦色界者亦
尒如是說者前說者好如无漏智法
分類分各別緣故念住者此智苦集
現觀邊所修者通四念住滅現觀邊
所修者唯法念住智者此智唯世俗
智定者此智不與定倶根相應者此
智摠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過去
未來現在者此智唯未來苦集現觀
邊所修者緣三世滅現觀邊所修者
緣離世善不善无記者此智唯善苦
集現觀邊所修欲界者緣三種色界
者緣善无記滅現觀邊所修者唯緣
善三界繫不繫者此智欲色界繫苦
集現觀邊所修欲界者緣欲界繫色
界者緣色无色界繫滅現觀邊所修
緣不繫學无學非學非无學者此智
是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无學見所
斷修所斷不斷者此智唯修所斷苦
集現觀邊所修者緣見修所斷滅現
觀邊所修者緣不斷緣名緣義者此
智苦集現觀邊所修者通緣名義滅
現觀邊所修者唯緣義緣自相續他
相續非相續者此智苦集現觀邊所
[26-0275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四張惻
修者緣自他相續滅現觀邊所修者
緣非相續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此
智唯加行得聞思修所成者此智欲
界者是思所成非聞所成此勝故非
修所成不定故色界者是修所成非
聞所成此勝故非思所成彼無思慧
故彼若思時便入定故在意地在五
識者此智在意地非五識以五識中無
加行善故問此智爲有異熟爲无異
熟答有異熟善有漏故問此智於何
處受異熟果答欲界者於欲界色界
者於色界初靜慮者於初靜慮乃至
第四靜慮者於第四靜慮問聲聞者
可尒彼容有色界相續故佛及獨覺
者云何可爾非佛獨覺可有色界相
續受此異熟故答彼種性補特伽羅
亦曾有色界藴界處相續於彼展轉
受此異熟問若尒云何聖者相續中
所成就因得異生相續中果耶答以
如是義許爲因果亦无有過如業藴
說若具見修所斷結二種縳者可徃
惡趣諸預流者唯有修所斷結縳闕
見所斷結縳故不徃惡趣由此惡趣
[26-0275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五張惻
有二種因一見所斷結二修所斷結諸
預流者所成就修所斷結旣是惡趣
因豈非聖者相續中所成就因得異
生相續中果耶故此所說亦無有過
此說不生因果可有是事若可生者
无如是事復有說者佛及獨覺亦有
如聲聞色界藴界處相續於彼展
轉受此智異熟果評曰彼倶不應
作如是說應作是說現觀邊世俗智
是有漏有記故說有異熟而无曾受
及當受義故不應責受異熟身問頗
有二聖者同生一地於現觀邊世俗
智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有謂一依
初靜慮入正性離生一依第二靜慮
入正性離生彼命終倶生第二靜慮
依初靜慮者不成就此智以越地捨
故依第二靜慮者成就此智生自地
不捨故頗有二阿羅漢同在一地於
現觀邊世俗智一成就一不成就耶
答有謂彼先時一依初靜慮入正性
離生一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
命終倶生第二靜慮住中有中得阿
羅漢果依初靜慮者不成就此智以
[26-0276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第十六張惻*景
越地捨故依第二靜慮者成就此智
生自地不捨故
問聲聞獨覺及與如來得盡智時皆
修三界九地善根此中何故但說如
來所得欲界善根非餘答雖實皆得
然於此中欲說欲界増上善根故不
說二乘及餘地所得問諸阿羅漢得
盡智時皆修三界九地善根不答此
不決定若生欲界得盡智時能修未
來三界九地生初靜慮得盡智時能
修未來二界八地生上不修下有
故乃至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得盡智
時能修未來一界一地此中善根勝
故偏說而實具修四藴五藴問如是
所修爲加行得爲離染得爲生得耶
答是離染得亦加行得離有頂染時
得故聲聞獨覺亦以加行現在前故
但非生得彼非勝故問此所修者爲
聞所成爲思所成爲修所成答三種
皆有謂欲界者聞思所成色界者聞
修所成无色界者唯修所成問何故
現觀邊世俗智非聞所成盡智時所
修善根有聞所成耶答彼是見道眷
[26-0276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七張惻*屬
一向猛利是速疾道之所修故非聞
所成此是盡智眷屬盡智息求是容
豫道故能通修諸加行善問如是善
根爲在意地爲在五識答唯在意地
以五識中無加行善雖有生得善而
非此所修故唯意地問若此善根唯
意地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阿
羅漢得盡智巳六恒住法爲有爲无
若有者云何有若無者云何無設有
者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
成就答有謂阿羅漢眼見色巳不喜
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廣說乃至
意知法巳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
正知彼阿羅漢得盡智巳若最初起
善眼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未來
六現在一此滅巳不捨若起善耳識現
在前彼成就過去二未來六現在一此
滅巳不捨乃至若起善意識現在前彼
成就過去未來六現在一復有說言
若最初起善眼識現在前彼過去无
但成就未來六現在一此滅巳不捨
若起善耳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
未來六現在一此滅巳不捨乃至
[26-0276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八張惻
若起善意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五未
來六現在一此滅巳不捨若復起善
意識或餘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未
來六現在一如是所說云何通耶答
此說漏盡清淨身中所起滅者不說
无始生死以來所起滅者然此所說非
盡智時所修善根无相違
過復有說者六恒住法亦唯意地以
說眼見色巳乃至意知法巳不喜不
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故問若尒何
故復說善眼識等現在前時成就現
在一耶答當知此是恒住加行非恒
住體故不相違問六恒住法以何爲
自性答以念慧爲自性云何知然如
契經說諸阿羅漢心善解脫具六恒
住云何爲六謂眼見色巳乃至意知
法巳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
若兼取相應倶有則四藴五藴爲自
性巳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
恒住恒住是何義答諸阿羅漢恒於
此住未嘗捨離故名恒住問一切阿
羅漢皆有此六恒住法耶有作是說
非一切阿羅漢皆有此六謂不時解
脫巳得邊
[26-0277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十九張惻里知
際第四靜慮及願智者乃有此六
評曰應作是說一切阿羅漢皆有
此六云何知然此六恒住皆以漏盡
清淨身中念慧爲體諸阿羅漢无不
成就此念慧故問此六恒住在何界
地有說此六在欲色界唯二地有謂
欲界初靜慮以意地者亦與善眼識
等相入出故不在上地復有說者在
五地有謂欲界四靜慮五地意識
皆與眼等識相入出故評曰應作是說
在三界十一地有謂欲界未至靜
慮中聞四靜慮四無色意識念慧遍
諸地故問此六恒住爲有上中下差
別不答有謂如來者上獨覺者中聲
聞者下復次
不動法種性者上退法種性者下餘
四種性者中問若聲聞獨覺亦成就
六恒住法何故說三種念住是佛不
共法耶答佛恒爲衆宣說法要是御
衆生故偏說之聲聞獨覺无此事故
不言其有復次聲聞獨覺雖有少分
非究竟故而不建立復次聲聞獨覺
雖斷貪恚而有餘習故若徒衆
[26-0277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二十張惻
有違順時便生相似貪恚憂喜故不
建立有三念住復次六恒住法與三
念住建立有異謂三念住依衆建立
六恒住法依境建立於境不起憂喜
則易於衆則難故聲聞等有六恒住
无三念住問何故得盡智時頓修未
來三界善根非餘時耶答尒時三界
煩惱永盡更无所作唯湏世俗入出
定心受用諸定故此時修三界善根
復次是時永捨昔所未捨諸煩惱聚
及最初得昔所未得諸功德聚故能
頓修三界善根復次是時心得自在
王位首繫解脫吉祥白練三界善根
皆來朝貢如登王位首繫練時一切
國土皆來朝貢復次是時能破昔所
未破煩惱怨敵三界善根皆來迎賀
如人能破敵國怨巳歸國之時一切
國人皆來迎賀復次是時能伏昔所
未伏煩惱力士三界善根皆共慶讃
如大衆中有能降伏所未曾伏大力
士者衆咸慶讃復次是時解脫究竟
滿故能傍修習三界善根謂従見道
漸次乃至金剛喻定解脫未滿但能
[26-0277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二十一張惻
少分隨所應修得盡智時解脫滿故
能傍修習三界善根如人引水漑灌
田時一畦滿巳復入一畦乃至諸畦
悉皆滿巳其水滂溢遍流餘處復次
是時能縳煩惱盡故三界善根皆得
解脫勢用増盛是故頓修謂无始來
三界善法恒爲煩惱之所繫縳不得
自在无有勢用是故不能具足修習
若修行者離欲染時少得解脫餘縳
猶多乃至若離有頂八品煩惱縳時
雖多解脫尙有少縳若離有頂第九
品時三界善根諸縳皆斷得自在故
一切頓修猶如絹等九等縳時若斷
一二乃至斷八其束不散斷第九時
其束乃散此亦如是復次無始時來
三界善法皆共猒患有頂煩惱雖多
方便而未能斷今得斷盡是以頓修
復次金剛喻定勢力増猛一切煩惱
皆能永滅所引盡智亦能惣得一切
解脫是故此位能惣修習三界善根
時解脫阿羅漢得盡智時能修二智
三十行相謂盡智十四行相除空非
我无學正見智十六行相若四靜慮
[26-0278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三十六卷苐二十二張惻
未至中間一一具修法智類智各三
十行相若三无色唯修類智三十行
相不時解脫阿羅漢得盡智時能修
三智四十四行相謂盡智无生智各
十四行相无學正見智十六行相若
四靜慮未至中間一一具修法智類
智各四十四行相若三无色唯修類
智四十四行相是謂修習無漏善根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三十六
甲辰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26-0278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三十七惻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雜藴第一中无慙愧納息第五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