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6-0067a]


問緣一切法非我行相自體是何荅
慧爲自體如自體我物相分自性亦
爾巳說自體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
爲緣一切法非我行相荅此慧行一
切法起非我相故名緣一切法非我
行相界者此行相唯欲色界無色界
中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緣一切法
當廣說地者此行相在七地謂欲界
未至靜慮中閒及根本四靜慮此則
惣說若別說者聞所成慧唯在五地
謂欲界四靜慮思所成慧唯在欲界
修所成慧唯在六地謂前說七地中
除欲界四無色地亦有此行相而不
能緣一切法謂空無邊處非我行相
緣四無色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道
及四無色非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
擇滅幷一切虛空無爲或欲令是一
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盡能緣識
[26-0067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二張仁
**無邊處非我行相緣上三無色彼因
彼滅一切類智品道及上三無色非
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擇滅幷一切
虛空無爲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
多物此行相盡能緣無所有處非我
行相緣上二無色彼因彼滅一切類
智品道及上二無色非擇滅一切類
智品道非擇滅及一切虛空無爲或
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
盡能緣非想非非想處非我行相緣
非想非非想處彼因彼滅一切類智
品道及非想非非想處非擇滅一切
類智品道非擇滅幷一切虛空無爲
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
相盡能緣有餘師說空無邊處非我
行相緣五地非擇滅謂四無色第四
靜慮餘如前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非我行相緣二地非擇滅謂彼自地
無所有處餘如前說評曰應知此中
前說者好問何故無色地無緣一切
法非我行相耶荅若地中有順決擇
分及彼加行相似善根彼地可有緣
一切法非我行相無色不爾故彼地
[26-0067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三張仁
無有說若地中有行諦善根彼地可
有如是行相無色不爾有說若地中
有現觀邊世俗智彼地可有如是行
相無色不爾有說若地中有見道及
見道加行彼地中有如是行相無色
不爾有說若地觀勝有此行相無色
止勝故彼地無所依者此非我行相
依欲色界身初起依欲界身行相者
作非我行相所緣者緣一切法念住
者是雜緣法念住智者是世俗智三
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應者三
根相應謂樂喜捨問亦有善憂根能
緣一切法何故此行相非彼相應荅
㸦相違故謂此歡行相轉彼慼行相
轉故不相應世者此行相墮三
世緣三世及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
三種三界繫不繫者欲色界繫緣三
界繫及不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緣三種見所斷修所
斷不斷者是修所斷緣三種緣名緣
義者名義俱緣緣自相續他相續非
相續者三種俱緣聞思修所成者通二種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可言通
[26-0068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四張仁彥光
三種此則惣說若別說者欲界聞思
所成非我行相唯加行得色界聞所
成非我行相可言加行得可言生得
云何可言加行得謂若此閒於自共
相善修習者生彼便得若不爾者生
彼不得云何可言生得謂雖此閒善
修習巳若未生彼終不能得生彼方
得彼聞所成非我行相必依此閒所
修加行生彼得故色界修所成非我
行相是加行得及離染得亦可言是
生得問若欲界沒生第二靜慮第二
靜慮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我
行相不荅若先善修習者得不爾
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靜慮亦爾問若
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初靜
慮彼得初靜慮非我行相不有說不
得以極遠故如是說者若先善修習
者得不爾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靜慮
亦爾問若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
二靜慮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
我行相不荅若先善修習者得不爾
者不得生餘地亦爾問何等補特伽
羅得此行相爲但聖者爲通異生有

[26-0068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五張仁
**是說唯聖者得非諸異生如是說者
異生亦得問異生有二種謂内法外
法何等異生得此行相有作是說内
法者得非外法者彼著我故不能修
習空無我見如是說者外法異生亦
得此行相然與内別謂内法者亦加
行得亦生得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
現在前外法異生唯生得而不在身
成就不現在前以著我故問云何起
非我行相耶荅若生欲界起欲色界
非我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若生初靜
慮起初靜慮非我行相不定者亦能
緣一切法定者唯緣従初靜慮乃至
有頂起上三靜慮非我行相亦唯能
緣従初靜慮乃至有頂若生第二靜
慮起第二靜慮非我行相不定者能
緣一切法定者唯緣従第二靜慮乃
至有頂起第三第四靜慮非我行相
亦唯能緣従第二靜慮乃至有頂若
生第三第四靜慮如理應說若生欲
界色無色界起無色界非我行相緣
法分齊如前巳說問欲色二界非我
行相何者緣法多耶荅色界非我行
[26-0068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六張仁
相若不定者所緣法與欲界等若定
者則所緣法少於欲界謂不能緣自
隨轉色欲界非我行相無隨轉色故
能緣一切色故有說言有身念住緣
一切色無有受心法念住緣一切
受心法問此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爲
有漏爲無漏耶荅是有漏非無漏所
以者何有世俗非我行相尙不能緣
一切法如順決擇分何况無漏非我
行相能緣一切法耶以此行相別諦
緣故如諸邪見尙無一時緣二諦者况緣
多耶如所對治能對治亦爾問有漏
非我行相能斷煩惱不荅不能斷問
若爾聖者何故起耶荅令根轉利入
聖道故復次由四緣故聖者起之一
爲現法樂住故二爲觀本所作故三
爲遊戲功德故四爲受用聖財故問
此非我行相爲欣作意俱爲猒作意
倶耶設爾何失若欣作意倶者云何
緣可猒法若猒作意倶者云何緣可
欣法荅應作是說欣作意倶問若爾
云何緣可猒法荅彼瑜伽師於可欣
法生欣尙故設於無量可猒聚中
[26-0069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七張仁
*有一可欣則生欣樂何况多耶如銅
錢聚上置一金錢便於此聚惣生欣
樂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作此論荅爲止他宗顯巳義故
謂或有執因緣無體爲止彼宗欲明
因緣實有體性或復有執一補特伽
羅有二心俱生如大衆部爲止彼宗
明一補特伽羅無二心俱生或有外
道引世現喻執後爲前因彼作是說
現見泉涌後逼於前令其涌沠此中
後水爲前水因如是諸法行三世
時未來世逼令入現在現在世逼令
入過去故未來世爲現在因現在復
與過去爲因爲止彼宗欲明後法非
前法因若是因者便違内外緣起諸
法違内法緣起者謂應行緣無明乃
至老死緣生父毋因子眼色因眼識
乃至意法因意識又應羯邏藍因頞
部曇乃至壯因於老如是等違外法
緣起者謂應種子因芽乃至花因於
果如是等復有大過謂應未造業而
受果受果巳方造業其事云何應先

[26-0069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八張仁
*苦樂異熟後造善惡業先得律儀不
律儀果後受律儀不律儀戒先墮地
獄後造無閒先作輪王後造彼業先
得無上正等菩提然後乃修六到彼
岸若未作業先受果者應巳作業而
便失壞是則應無解脫出離是故不
可後爲前因由此因緣故作斯論頗
有二心展轉相因耶荅無所以者何
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
又非後心爲前心因此中無者卽止
撥無因緣實體謂無二心展轉相因
然有餘法㸦爲因義無一補特伽羅
等者卽止大衆部執一補特伽羅有
二心俱生一補特伽羅者遮多補特
伽羅非前者遮過去非後者遮未來
此則顯示一補特伽羅現在一刹那
頃無有二心有別誦言非曾非當非
現一補特伽羅二心倶生此則顯示
一補特伽羅三世一刹那頃皆無二
心又非後心爲前心因者此卽止外
道執後爲前因顯示後法非前因義
此中但依五因作論故荅言無若依
六因應荅言有以能作因皆遍有故
[26-0069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九張仁沽
*無一補特伽羅等者遮相應俱有因
義又非後心爲前心因者遮同類遍
行異熟因義皆不遮者謂能作因如
說二心無㸦爲因義如是二受二想
二思二觸二作意二勝解二欲二念
二定二慧等諸心所法二眼乃至二
身等諸色法二命根二衆同分等心
不相應行法同類皆無㸦爲
因義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乃至廣
說問此中不應先作此論應先作此
論何故無一補特伽羅乃至廣說所
以者何先說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
後二心俱生雖作是說而未說其因
緣故次應說何故無一補特伽羅乃
至廣說而不先作是說者有何意耶
荅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
說阿毗逵磨爲顯諸法性相故說不
應求其次第但不違法相若先若後
俱不應責有說論有二種一根本論
二傍生論此中頗有二心展轉相因
相緣等者是根本論何故無一補特
伽羅等者是傍生論二根本論理應
先說一傍生論理應後說故
此先說
[26-0070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弟十卷弟十張仁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作此論荅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謂前說無二心展轉相因勿謂亦無
二心展轉相緣爲除此疑顯有二心
展轉相緣復有說者爲止撥無所緣
緣體者意顯所緣緣體性實有故作
斯論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荅有如有心
起無未來心卽思惟此起第二心乃
至廣說問此中但應惣荅言有不應
更說如有等言所以者何如說若法
與彼法爲所緣此法與彼法有時非
所緣耶荅無時非所緣故荅雖惣言
有於義巳足而爲饒益諸弟子等令
得明了故復重說如有等言如有心
起無未來心卽思惟此起第二心者
謂先起一刹那邪見或唯謗未來邪
見聚或惣謗未來有漏諸蘊後起第
二刹那邪見或唯謗過去邪見聚或
惣謗過去諸藴彼二邪見相應心展
轉相緣如邪見後生邪見於彼謗無
如是邪見後生有身見於彼執我我
所邊執見計斷常見取執第一戒楚
[26-0070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一張仁
取執能淨疑猶豫貪染恚憎慢自擧
無明不了又邪見後或生正見於彼
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是有
是實是性是分有因有起有處有事
行相或生無覆無記心於彼起非如
理非不如理行相是名邪見相應心
與諸有漏心展轉相緣如邪見心餘
染汙心應知亦爾此中且說邪見爲
門同染汙故如有心起有未來心卽
思惟此起第二心問何故復作此論
荅前說邪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
今欲說正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
故作此論謂先起一刹那正見或唯
於未來正見聚或惣於未來有漏諸
藴起有行相後起第二刹那正見或
唯於過去正見聚或惣於過去有漏
諸藴起非常等行相如正見後生正
見於彼起非常等行相如是正見後
或生邪見於彼謗無有身見執我我
所廣說乃至無明不了又正見後或
生無覆無記心於彼起非如理非不
如理行相是名正見相應心與諸有
漏心展轉相緣如正見心無覆無記

[26-0070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二張仁
**應知亦爾同不染故如有心起無未
來道心卽思惟此起第二心問何故
復作此論荅前說邪見心與有漏心
展轉相緣今欲說邪見心與無漏心
展轉相緣故作此論謂先起一刹那
邪見謗未來道後入正性離生起苦
忍苦智或集忍集智於彼過去邪見
聚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行相
如是二心展轉相緣應知此中遮刹
那遮流注不遮時分不遮衆同分
不遮無始以來遮刹那者謂必無有
前刹那起邪見謗聖道第二刹那卽
能入正性離生故遮流注者謂必無
有一流注中先起邪見謗聖道後卽
能入正性離生不遮時分者謂初日
分時起邪見謗聖道中日分時卽能
入正性離生中日分時起邪見謗聖
道後日分時卽能入正性離生夜三
分亦爾如是晝夜半月月時年諸位
皆悉不遮况衆同分無始巳來如邪
見疑無明應知亦爾同緣道故如有
心起有未來道心卽思惟此起第二
心問何故復造此論荅前說正見心

[26-0071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三張仁
有漏心展轉相緣今欲說正見心與
無漏心展轉相緣故造斯論謂先起
一刹那正見或唯於未來無漏心或
惣於未來無漏諸藴起有行相後起
聖道或唯於過去正見聚或惣於過
去有漏諸藴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
生緣行相如是二心展轉相緣應知
此中諸有欲令唯共相作意無閒起
聖道者彼遮刹那不遮流注等遮刹
那者此有未來道心行相是自相作
意故諸有欲令二種作意無閒皆起
聖道者彼亦不遮刹那如有二知他
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問何故復作
此論荅前說自相續心與自相續心
展轉相緣今欲說自相續心與他相
續心展轉相緣故作斯論問此中說
何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㸦相緣耶
荅此中說根等地等道等二知他心
者彼二心展轉相緣根等者謂同利
根中根而根地等者謂同依初靜慮
乃至同依第四靜慮道等者謂同有
漏同無漏同法智品同類智品同學
同無學問彼二心云何相緣荅但緣
[26-0071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四張仁彼心
非彼心所緣及能緣行相若緣彼心
所緣及能緣行相者則有自緣之過
問亦有餘智俱心展轉相緣何故但
說他心智倶荅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但說明了不雜
易可知者餘智不爾問有多種他心
智此中爲說何者荅說加行得離染
得者問何故不說餘耶荅是作論者
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
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但說
名義勝者謂加行得離染得者是修
所成通慧所攝四支五支勝靜慮果
有說此智於境無有謬失餘則不爾
是以不說今因此文動爾燄海如說
二心展轉相緣應知受等諸心所法
相緣亦爾又亦應說部界善等諸心
相緣部者謂見苦所斷心與見苦集
修所斷心展轉相緣見集所斷心與
見苦集修所斷心展轉相緣見滅所
斷有漏緣心展轉相緣見
道所斷有漏緣心展轉相緣見道所
斷無漏緣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應
知無
[26-0071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五張仁禹
*漏心亦展轉相緣修所斷心展轉相
緣修所斷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應
知修所斷心與見苦集所斷心展轉
相緣者謂善無覆無記與無漏心展
轉相緣者唯善界者欲界心與欲色
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色界心與色
無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無色界
心與無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應
知無色界心與色界心展轉相緣者
謂空無邊處近分善等者謂善不善
無記心各與三種心展轉相緣唯除
不善異熟以彼唯在五識身故餘無
覆無記心有展轉相緣義又此中所
說邪見謗因謗果者有四句差別謂
或依因謗果或依果謗因或不依因
謗果或不依果謗因依因謗果者如
說妙行惡行無果異熱依果謗因者
如說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苦樂
無因無緣不依因謗果者如說無有
化生有情不依果謗因者如說無有
妙行惡行
問緣有四種此中何故但說因及所
緣非餘二耶荅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26-0072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六張仁
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說彼二亦在此所說中
謂若說因緣應知巳說等無閒緣如
無二心展轉爲因亦無二心展轉爲
等無閒故若說所緣緣當知巳說増
上緣如有二心展轉爲所緣亦有二
心展轉爲増上故何故無一補特伽
羅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荅爲
止他宗顯已義故謂或有執等無閒
緣體非實有爲遮彼意欲顯實有等
無閒緣或有執一補特伽羅二心俱
生爲重遮彼顯唯一心有說此文是
傍生論前說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
後二心俱生未說所以今欲說之故
作斯論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
後二心倶生荅無第二等無閒緣故
謂心心所法生必依止等無閒緣旣
無第二等無閒緣故必無一補特伽
羅非前非後二心倶生此復應問何
故無第二等無閒緣故復荅言有情
一一心相續轉故謂有情心法爾一
一相續而轉無二無多此是展轉更
相荅義有說此文重荅前問謂先問
[26-0072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七張仁*言
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
倶生今重荅言有情一一心相續轉
謂一一有情由法爾力但有一心相
續而轉所以者何未來心聚必由現
在和合故生不和合則不生現在但
有一和合故令未來心一一而起猶
如多人經於狭路一一而過尙無二
並何况有多又如牛羊圈門狹小一
一而出無二無多如是有情未來心
聚依現和合一一而生設現在世有
多和合爲開次者則應一時有名心
起但無此事故一一生又由和合有
先後故假使先有修道和合後見道
者則應修道先見道生但無此事故
先起見道由此無一補特伽羅非前
非後二心俱生於此義中復有分別
謂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
心倶生尊者世友說曰於一刹那身
唯有一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復次於
一刹那命根唯一心依彼轉故無有
二復次於一刹那唯有一類衆同分
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大德說曰法生
時和合唯一無二不可一和合有
[26-0072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八張仁
二果生故一刹那心唯有一復有說
者若有二心俱生則應不可調伏如
今一心剛强⬤悷猶難調伏况二心
耶若心不可調伏則無得解脫義故
一相續無二心俱或有說者若一相
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俱時起
過謂一心雜染一心清淨如是則無
得解脫理又應一時生善惡趣復次
若一相續二心俱生何妨有三若有
三者應一時受三界異熟是則界壞
亦無解脫復次若一相續三心俱生
何妨有四若有四者應一時受四生
異熟是則生壞亦無解脫復次若一
相續四心俱生何妨有五若有五者
應一時受五趣異熟是則趣壞亦無
解脫復次若一相續五心俱生何妨
有六則應一時六識俱起應一時取
一切境界復次若一相續六心俱生
何妨有百若有百者何妨有千乃至
何妨無數俱起若爾諸法従未來世
應一時生於現在世一時而滅是則
應無未來現在以觀未來現在故說
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故過去亦無若
[26-0073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十九張仁無三
世則無有爲若無有爲則無無爲如
是則一切法皆無是爲大過是故無
有二心俱生有餘師說若一相續二
心俱生則應受等諸心所法亦二俱
生則一刹那應有十藴則有情壞有
情壞故所依身壞所依壞故則五部
壞五部壞故則對治壞對治壞故則
遍知壞遍知壞故沙門果等一切皆
壞勿有此過故一相續無二心俱問
如一刹那有多心所而無前過心亦
應爾尊者世友說曰心所雖多而與
心同一等無閒緣之所引起如心是一
受等亦一故無有過大德說曰心與
受等一和合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
故無有過復有說者心與受等一作
意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雖皆名心
所而體類各異故無有失問如
前所說等無閒緣自體是何荅除阿
羅漢最後心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
心心所法是謂等無閒緣自體問何
故阿羅漢最後心心所法非等無閒
緣耶荅彼心心所法若是等無閒緣
者彼後應有心心所法生若尒
[26-0073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二十張仁
便無究竟解脫有餘師說彼亦是等
無閒緣彼後心心所法不生者有餘緣
故非彼爲礙設當生者亦與作緣猶
如意根意界意處彼不應作是說所
以者何等無閒緣依作用立若法與
彼法作等無閒緣無法無有情無呪
術無藥物等能爲障礙令彼不生意
根界處依根相故立雖後識不生而
有根等相故得名根等問何故阿羅
漢最後心有意根等相而無等無間
緣相耶荅意根界處不必觀於後法
故立觀心所等亦得名故等無閒緣
觀後法立後不生故不說爲緣復次
不生法中有意識相故最後心是意
根等不生法中無等無閒相以雜乱
生故是以最後心等不立等無閒緣
問等無閒緣以何爲相荅體卽是相
相卽是體不應離體別求其相尊者
世友說曰能開避義是等無閒緣相
復次與次第義是等無閒緣相復次
與作用義是等無閒緣相復次能生
心義是等無閒緣相復次能引發心
義是等無閒緣相復次能警覺心義
[26-0073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二十一張仁
是等無閒緣相復次能令心相續義
是等無閒緣相大德說曰能引生無
閒心義是等無閒緣相尊者婆未羅
說曰能令未巳生心續巳生心義是
等無閒緣相阿毗逵磨者說曰能
令各別自相法無閒生義是等無閒
緣相各別自相法者謂受想等心所
及心自相各別俱時而生無容有二
有餘師說令相似法無閒生義是等
無閒緣相巳說體相所以今當說問
何故名曰等無閒緣荅此緣能引等
無閒法是故名曰等無閒
緣問前後刹那諸心所法或多或少
云何名等如欲界心所多非色界色
界心所多非無色界善心所多非不
善不善心所多非無記有漏心所多
非無漏如何可說此緣能引等無閒
法耶荅依事等說不依數等故無有
過若一心中有一想二受等者可不
名等以一心中受等心所隨所應生
各唯有一是故名等問爲心但與心
受等但與受等作等無閒緣爲不爾
耶相似相續沙門說曰心但與心作

[26-0074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苐十卷苐二十二張
無閒緣受等亦爾各與自類作等無
閒緣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必
爾者應善心還生善心不善心還生
不善心無記心還生無記心貪心還
生貪心恚心還生恚心癡心還生癡
心如是便無究竟解脫又諸心所或
少或多少生多時便應緣開多生少
時便應果減如是則一心聚中有従
緣生有不従緣生有作緣者有不作
緣者又無漏心聚應無緣而生應作
是說心與心亦與受等受與受亦與
心等作等無閒緣餘心所亦爾
問爲心與心作近等無閒緣非受等
受等與受等作近等無閒緣非心等
爲不爾耶相似相續沙門說曰心與
心作近等無閒緣非受等受等與受
等作近等無閒緣非心等彼不應作
是說所以者何前已說能開避義是
等無閒緣相開避義中無遠近故應
作是說前生心聚與後生心聚作等
無閒緣無有差別如豆等聚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十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26-0074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十一慈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雜藴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