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08 詩本義-宋-歐陽修 (WYG)




  詩解統序
五經之書世人號為難通者易與春秋夫豈然乎經皆
聖人之言固無難易繫人之所得有深淺今考於詩其
難亦不讓二經然世人反不難而易之用是通者亦罕
使其存心一則人人皆能明而經無不通矣大扺謂詩
為不足通者有三曰章句之書也曰淫䙝之辭也曰猥
[015-1b]
細之記也若然孔子為泛儒矣非唯今人易而不習之
考於先儒亦無幾人是果不足通與唐韓文公最為知
道之篤者然亦不過議其序之是否豈足明聖人本意
乎易書禮樂春秋道所存也詩闗此五者而明聖人之
用焉迹其道不知其用之與奪猶不辨其物之曲直而
欲制其方圎是果成乎故二南牽於聖賢國風惑於先
後豳居變風之末惑者溺於私見而謂之兼上下二雅
混於小大而不明三頌昧於商魯而無辨此一經大槩
[015-2a]
之體皆所未正者先儒既無所取捨後人因不得其詳
由是難易之說興焉毛鄭二學其說熾辭辨固已廣博
然不合於經者亦不為少或失於疎略或失於繆妄蓋
詩載闗雎上兼商世下及武成平桓之間君臣得失風
俗善惡之事廣闊遼邈有不失者鮮矣是亦可疑也予
欲志鄭學之妄益毛氏疎略而不至者合之於經故先
明其統要十篇庻不為之蕪泥云爾
  二南為正風解
[015-2b]
天子諸侯當大治之世不得有風風之生天下無王矣
故曰諸侯無正風然則周召可為正乎曰可與不可非
聖人不能斷其疑當文王與紂之時可疑也二南之詩
正變之間可疑也可疑之際雖惡紂而主文王然文王
不得全有天下爾亦曰服事於紂焉則二南之詩作於
事紂之時號令征伐不止於受命之後爾豈所謂周室
衰而闗雎始作乎史氏之失也推而别之二十五篇之
詩在商不得為正在周不得為變焉上無明天子號令
[015-3a]
由已出其可謂之正乎二南起王業文王正天下其可
謂之變乎此不得不疑而輕其與奪也學詩者多推於
周而不辨於商故正變不分焉以治亂本之二南之詩
在商為變而在周為正乎或曰未諭曰推治亂而迹之
當不誣矣
  周召分聖賢解
聖人之治無異也一也統天下而言之有異焉者非
人之治然也由其民之所得有淺深焉文王之化出乎
[015-3b]
其心施乎其民豈異乎然孔子以周召為别者蓋上下
不得兼而民之所化有淺深爾文王之心則一也無異
也而說者以為由周召聖賢之異而分之何哉大抵周
南之民得之者深故因周公之治而繫之豈謂周公能
行聖人之化乎召南之民得之者淺故因召公之治而
繫之豈謂召公能行賢人之化乎殆不然矣或曰不繫
於雅頌何也曰謂其本諸侯之詩也又曰不統於變風
何也曰謂其周迹之始也列於雅頌則終始之道混矣
[015-4a]
雜於變風則文王之迹殆矣雅頌不可混周迹之始其
將略而不具乎聖人所以慮之也由是假周召而分焉
非因周召聖賢之異而别其稱號爾蓋民之得者深故
其心厚心之感者厚故其詩切感之薄者亦猶其深故
其心淺心之淺者故其詩略是以有異焉非聖人私於
天下而淺深厚薄殊矣二南之作當紂之中世而文王
之初是文王受命之前也世人多謂受命之前則大姒
不得有后妃之號夫后妃之號非詩人之言先儒序之
[015-4b]
云爾考於其詩惑於其序是以異同之論爭起而聖人
之意不明矣  王國風解
六經之法所以法不法正不正由不法與不正然後聖
人者出而六經之書作焉周之衰也始之以夷懿終之
以平桓平桓而後不復支矣故書止文侯之命而不復
録春秋起周平之年而治其事詩自黍離之什而降於
風絶於文侯之命謂敎令不足行也起於周平之年謂
[015-5a]
正朔不足加也降於黍離之什謂雅頌不足興也敎令
不行天下無王矣正朔不加禮樂徧出矣雅頌不興王
者之迹息矣詩書貶其失春秋憫其微無異焉爾然則
詩處於衞後而不次於二南惡其近於正而不明也其
體不加周姓而存王號嫌其混於諸侯而無王也近正
則貶之不著矣無王則絶之太遽矣不著云者周召二
南至正之詩也次於至正之詩是不得貶其微弱而無
異二南之詩爾若然豈降之乎太遽云者春秋之法書
[015-5b]
王以加正月言王人雖微必尊於上周室雖弱不絶其
正苟絶而不與豈尊周乎故曰王號之存黜諸侯也次
衞之下别正變也桓王而後雖欲其正風不可得也詩
不降於厲幽之年亦猶春秋之作不在惠公之世爾春
秋之作傷典誥之絶也黍離之降憫雅頌之不復也幽
平而後苟有如宣王者出則禮樂征伐不在諸侯而雅
頌可知矣奈何推波助瀾縱風止燎乎
  十五國次解
[015-6a]
國風之號起周終豳皆有所次聖人豈徒云哉而明詩
者多泥於䟽說而不通或者又以為聖人之意不在於
先後之次是皆不足為訓法者大抵國風之次以兩而
合之分其次以為比則賢善者著而醜惡者明矣或曰
何如其謂之比乎曰周召以淺深比也衞王以世爵比
也鄭齊以族氏比也魏唐以土地比也秦陳以祖裔比
也檜曹以美惡比也豳能終之以正故居末焉淺深云
者周得之深故先於召世爵云者衞為紂都而紂不能
[015-6b]
有之周幽東遷無異是也加衞於先明幽紂之惡同而
不得近於正焉姓族云者周法尊其同姓而異姓者為
後鄭先於齊其理然也土地云者魏本舜地唐為堯封
以舜先堯明晉之亂非魏褊儉之等也祖裔云者陳不
能興舜而襄公能大於秦子孫之功陳不如矣穆姜卜
而遇艮之隨乃引文言之辭以為卦說夫穆姜始筮時
去孔子之生尚十四年爾是文言先於孔子而有乎不
然左氏不為誕妄也推此以迹其事則季札觀樂之次
[015-7a]
明白可驗而不足為疑矣夫黍離以下皆平王東遷桓
王失位之詩是以列於國風言其不足正也借使周天
子至甚無道則周之樂工敢以周王之詩降同諸侯乎
是皆不近人情不可為法者昔孔子大聖人其作春秋
也既微其辭然猶不欲公傳於人第口授而已况一樂
工而敢明白彰顯其君之惡哉此又可驗孔子分定為
信也本其事而推之以著其妄庻不為無據云
  定風雅頌解
[015-7b]
詩之息久矣天子諸侯莫得而自正也古詩之作有天
下焉有一國焉有神明焉觀天下而成者人不得而私
也體一國而成者衆不得而違也㑹神明而成者物不
得而欺也不私焉雅著矣不違焉風一矣不欺焉頌明
矣然則風生於文王而雅頌雜於武王之間風之變自
夷懿始雅之變自厲幽始霸者興變風息焉王道廢詩
不作焉秦漢而後何其滅然也王通謂諸侯不貢詩天
子不採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非民之不作也詩
[015-8a]
出於民之情性情性其能無哉職詩者之罪也通之言
其幾於聖人之心矣或問成王周公之際風有變乎曰
豳是矣幸而成王悟也不然則變而不能復矣豳之去
雅一息焉蓋周公之心也故能終之以正
  十月之交解
小雅無厲王之詩著其惡之甚也而鄭氏自十月之交
已下分其篇以為當刺厲王又妄指毛公為詁訓時移
其篇第因引前後之詩以為據其說有三一曰節彼刺
[015-8b]
師尹不平此不當譏皇父擅恣予謂非大亂之世者必
不容二人之專不然李斯趙髙不同生於秦也其二曰
正月惡襃姒滅周此不當疾艷妻之說出於鄭氏非史
傳所聞況襃姒之惡天下萬世皆同疾而共醜者二篇
譏之殆豈過哉其三曰幽王時司徒乃鄭桓公友此不
當云番維司徒予謂史記所載鄭桓公在幽王八年方
為司徒爾豈止桓公哉是三說皆不合於經不可案法
為鄭氏者猶不能自信而欲指他人之非斯亦惑矣今
[015-9a]
考雨無正已下三篇之詩又其亂落歸向皆無刺厲王
之文不知鄭氏之說何從而為據也孟子曰說詩者不
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非如是其能通詩乎
  魯頌解
或問諸侯無正風而魯有頌何也曰非頌也不得已而
名之也四篇之體不免變風之例爾何頌乎頌惟一章
而魯頌章句不等頌無頌字之號而今四篇皆有其序
曰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之亦未離乎彊也頌
[015-9b]
之體一人是之未可作焉訪于衆人衆人可之猶曰天
下有非之者又訪于天下天下人亦曰可然後作之無
疑矣僖公之政國人猶未全其惠而春秋之貶尚不能
逃未知其頌何從而興乎頌之美者不過文武文武之
頌非當其存而作者也皆追述也僖公之德孰與文武
而曰有頌乎先儒謂名生於不足宜矣然聖人所以列
為頌者其說有二貶魯之彊一也勸諸侯之不及二也
請於天子其非彊乎特取於魯其非勸乎或曰何謂勸
[015-10a]
曰僖公之善不過復土宇修宫室大牧養之法爾聖人
猶不敢遺之使當時諸侯有過於僖公之善者聖人忍
絶去而不存之乎故曰勸爾而鄭氏謂之備三頌何哉
大抵不列於風而與其為頌者所謂憫周之失貶魯之
彊是矣豈鄭氏之云乎
  商頌解
古詩三百篇始終於周而仲尼兼以商頌豈多記而廣
録者哉聖人之意存一頌而有三益大商祖之德其益
[015-10b]
一也予紂之不憾其益二也明武王周公之心其益三
也曷謂大商祖之德曰頌具矣曷謂予紂之不憾曰憫
廢矣曷謂明武王周公之心曰存商矣案周本紀稱武
王伐紂下車而封武庚于宋以為商後及武庚叛周公
又以微子繼之是聖人之意雖惡紂之暴而不忘湯之
德故始終不絶其為後焉或曰商頌之存豈異是乎曰
其然也而人莫之知矣非仲尼武王周公之心殆而成
湯之德微毒紂之惡有不得而著矣向所謂存一頌而
[015-11a]
有三益焉者豈妄云哉 
 
 
 
 
 
 
[015-11b]
 
 
 
 
 
 
 
 詩本義卷十五


[016-1a]
詩圖總序
周之詩自文王始成王之際頌聲與焉周之盛德之極
文王之詩三十七篇其二十三篇繫之周公召公為周
南召南其八篇為小雅六篇為大雅武王之詩六篇四
篇為小雅二篇在召南之風成王之詩五十三篇其十
篇為小雅十二篇為大雅三十一篇為頌是為詩之正
經其後二世昭王立而周道微缺又六世厲王政益衰
變雅始作厲王死于彘天下無君周公召公行政謂
[016-1b]
之共和凡十四年而厲王之下太子宜臼遷于洛邑號
東周周室益微而平王之時貶為風下同列國至于桓
莊而詩止矣初成王立周公攝政管蔡作亂周公及其
大夫作詩七篇周之太史以為周公詩主道豳國公劉
太王之事故繫之豳謂國變風而詩侯之詩無正風其
變風自懿王始作懿王時齊風始變夷王時衛風始變
次厲王時陳風始變厲王崩周召共和唐風始變次宣
王時秦風始變至平王時鄭風始變恵王時曹風始變
[016-2a]
陳最後至頃王時猶有靈公之詩于是止矣蓋自文王
至頃凡二十世王澤竭而詩不作今鄭之次比考于舊
史先後不同周召王豳皆出於周邶鄘合於衛檜魏世
家絶其可考者七國而已陳齊衛晉曹鄭魏此變風之
先後也周召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檜曹此孔子
未刪詩之前季札所聽周樂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鄭
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今詩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
後為國之大小與其詩作之時皆有其次説者莫能究
[016-2b]
焉其外魯之頌四篇商頌五篇鄭康成以為魯得用天
子之禮樂故有頌而商頌至孔子之時存者五篇而夏
頌已亡故録魯詩以備三頌著為後王之法監三代之
成功法莫大於夏矣康成所作詩譜圖自共和而後始
得春秋次序今其圖亡今略準鄭遺説而依其次第推
之以見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鄭為圖故風雅變正與其
序所不言而説者推定世次皆且從鄭之意其所失者
可指而見焉司馬遷謂古詩三十餘篇孔子刪之存者
[016-3a]
三百鄭學之徒皆以遷説之謬言古詩雖多不容十分
去九以予考之遷説然也何以知之今書傳所載逸詩
何可數焉以圖推之有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
十餘君而取其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詩三百
一十一篇亡者六篇存者三百五篇云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鄭氏詩譜         歐陽修補亡
鄭氏譜序云自共和以後得太史年表接於春秋而次
序乃明今詩諸國惟衛齊變風在共和前餘皆宣王已
後予之舊圖起自諸國得封而止於詩止之君旁繫於
周以世相當而詩列右方依鄭所謂循其上而省其下
及旁行而考之之説也然有一君之世當周數王者則
考其詩當在某王之世隨事而列之如鄘柏舟衛淇澳
[017-1b]
皆衛武公之詩柏舟之作乃武公即位之初年當繫宣
王之世淇澳美其入相當在平王之時則繫之平王之
世其詩不可知其早晚其君又當數世之王則皆列於
最後如曹共公身歴恵襄頃三世之王其詩四篇頃王
之世之類是也今既補之鄭則第取有詩之君而略其
上下不復次之而粗述其興滅於後以見其終始若周
之詩失其世次者多今為鄭補譜且從其説而次之亦
可據以見其失在予之别論此不著焉
[017-2a]
   周 召
文王       武王
關雎       甘棠
葛覃       何彼穠矣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017-2b]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趾
鵲巢
采蘩
草蟲
[017-3a]
采蘋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017-3b]
騶虞
   周詩世次依毛鄭説則如此考於實則其失尤
   多已具予之别論大小論亦然自邶鄘已下或
   有依毛鄭之説而又失錯者各隨而正之如後
  邶 鄘 衛
夷王 厲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釐 惠 襄
頃侯 釐侯 釐侯 釐侯 武公 武公 州吁 黔牟 惠公 惠公 文公
邶柏舟      武公  莊公 宣公 惠公 懿公 鄘蝃蝀
[017-4a]
   鄘柏舟 宣公 惠公    戴公 相鼠
   右武公 衛淇澳 邶燕燕   文公
       右武公 日月    鄘載馳
       邶緑衣 終風    右戴公
       衛考槃 擊鼓    定之方中
       衛碩人 凱風    右文公
       右莊公 右州吁
         邶雄雉
[017-4b]
          匏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017-5a]
          静女
          新臺
          二子乗舟
          衛氓
          竹竿
          伯兮
          有狐
          右宣公
[017-5b]
          衛牆茨
          鄘偕老
          桑中
          鶉奔
          芄蘭
          右恵公
 修據史記年表及衛世家云周武王封康叔於衛康
 叔卒子康伯立卒子孝伯立卒子嗣伯立卒子建伯
[017-6a]
 立卒子靖伯立卒子貞伯立卒頃侯立當夷王時衛
 之變風始作至於襄公凡十二君而有詩者七次於
 譜自成公已下無詩又二十四君至於君角為秦始
 皇帝所滅鄘栢舟衛淇澳已解於左恵公歴桓莊釐
 恵四王之世而詩皆在初年蓋皆恵公幼時之詩也
 文公歴恵襄二王之世而定之方中乃其即位二年
 之時故繫於恵王之時
   檜 鄭
[017-6b]
夷王 厲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羔裘 桓公 桓公 武公 莊公 昭公 昭公 厲公 厲公
 素冠      莊公 仲子 厲公 子亹 東門 文公
 隰有萇楚   緇衣 叔于田 有女 子儀 蔓草 溱洧
 匪風     右武公 大叔 右昭公 扶蘇 右厲公 右厲公
 右檜       羔裘 褰裳 蘀兮  清人
 無世       遵路 右厲公 狡童  右文公
 次其       女曰   丰
[017-7a]
 詩在       右莊公 東門之墠
 夷厲           風雨
 之際           子衿
              揚之水
              右昭公
 修曰鄭桓公以周宣王二十二年始封於鄭立三十
 五年為犬戎所殺子武公立當平王時而鄭之變風
 始作至於文公凡七君而有詩者五次於譜自穆公
[017-7b]
 已無詩凡十六君至於君乙而為韓哀所滅莊公共
 叔段之亂在平王之世則大叔于田已上三篇當繫
 平王時有女同車昭公前立時事褰裳厲公未㑹諸
 侯已前亦前立之事故皆繫於桓世
   齊
懿 孝 夷 厲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哀公  胡公  武公 武公 莊公 莊公 釐公 襄公
胡公   獻公    厲公  釐公 襄公 南山
[017-8a]
雞鳴  武公    文公      甫田
還         成公      盧令
著         莊公      敝笱
東方之日              載驅
東方未明              猗嗟
右哀公
 修據周武王封大公於齊卒子乙公立卒子癸公立
 卒子哀公立當懿王時齊之變風始作凡十君至於
[017-8b]
 襄公而有詩者二次於譜自桓公已下無詩凡十六
 君至於康公貸為田和所簒
   魏
平桓
 葛屨
 汾沮洳
 園有桃
 十畝之間
[017-9a]
 伐檀
 碩䑕
 右魏無世家其詩在平桓之間
   唐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釐 惠
靖侯 僖侯 殤侯 文侯 鄂侯 晉侯 晉侯 獻公
僖侯 獻侯 文侯 昭侯 小子侯   武公 葛生
   穆侯   孝侯 哀侯   無衣 采苓
[017-9b]
   殤侯   鄂侯 晉侯   有杕之杜
   蟋蟀   山有樞
   右僖侯  揚之水
        椒聊
        綢繆
        枤杜
        羔裘
        鴇羽
[017-10a]
       右昭侯
 修據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卒子燮立改為晉侯卒
 子武侯立卒子成侯立卒子厲侯立卒子靖侯立卒
 子僖侯立當宣王時唐之變風始作凡十三君至於
 獻公有詩者四次於譜自恵公已下無詩又十九君
 至於靖公為韓魏趙所滅
   秦
厲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釐 惠 襄
[017-10b]
秦仲 秦仲 秦仲 莊公 襄公 文公 武公 武公 徳公 穆公
    莊公 襄公 文公 靈公  徳公 宣公 康公
        駟鐡 出公    成公 晨風
        小戎 武公    穆公 無衣
        蒹葭        渭陽
        終南        權輿
        右襄公       右康公
 修據周孝王封非子於秦邑為附庸非子卒秦侯立
[017-11a]
 卒子公伯立卒子秦仲立當周宣王時命為大夫而
 變風始作凡十一君至于康公有詩者二次於譜共
 公已下無詩又二十一君是為始皇帝
   陳
共和 宣 幽 平 桓 莊 釐 惠 襄 頃
幽公 釐公 武公 平公  桓公 莊公 宣公 宣公 共公
釐公 武公 夷公 文公  厲公 宣公  穆公 靈公
宛㐀 衡門 平公 桓公  莊公    共公 株林
[017-11b]
東門之枌東門之池           防有鵲巢 澤陂
右幽公東門之楊           月出 右靈公
  右釐公           右宣公
 修據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卒子申公立卒
 弟相公立卒申公子孝公立卒子慎公立卒子幽公
 立當周厲王時陳之變風始作凡十三君至於靈公
 有詩者四次於譜成公已下又六君至於湣公而楚
 恵王滅陳
[017-12a]
   曹
惠王     襄      頃
莊公     共公     共公
僖公            候人
昭公            鳲鳩
共公            下泉
蜉蝣
右昭公
[017-12b]
 修據周武王封叔振鐸於曹卒子太伯脾立卒子仲
 君立卒子宫伯立卒子素伯立卒弟幽伯立卒弟戴
 伯立卒子恵伯立卒子碩角立卒弟繆公立卒子桓
 公立卒子莊公立卒子釐公立卒子昭公立當周恵
 王時曹之變風始作至於共公凡二君有詩次於譜
 共公已下無詩又十君至於伯陽宋景公滅曹
   豳
成王       周公
[017-13a]
七月
鴟鴞
伐柯
九罭
破斧
東山
狼跋
   王
[017-13b]
平王     桓王    莊王
黍離     兔爰    丘中有麻
君子于役   采葛
君子陽陽   大車
揚之水
中谷有蓷
葛藟
   二雅
[017-14a]
文 武 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 宣 幽
四牡 南陔 常棣       十月之交 六月 節南山
皇皇者華白華 南有嘉魚    雨無正 采芑 正月
伐木 華黍 南山有臺     小旻 車攻 小弁
天保   由庚        小宛 吉日 巧言
采薇   崇丘        民勞 鴻雁 何人斯
出車   由儀        板 庭燎 巷伯
枤杜   蓼蕭        蕩 沔水 谷風
[017-14b]
棫樸    湛露      抑 鶴鳴 蓼莪
旱麓   彤弓      桑柔 祈父 大東
靈臺   菁菁者莪       白駒 四月
緜    文王         黄鳥 北山
思齊   大明         我行其野 無將大車
     下武         斯干 小明
     文王有聲       無羊 鼓鍾
     生民         雲漢 楚茨
[017-15a]
     行葦         崧髙信南山
     既醉         烝民 甫田
     鳬鷖         韓奕 大田
     假樂         江漢 瞻彼洛矣
     公劉         常武 裳裳者華
     泂酌          桑扈
     卷阿          鴛鴦
                 頍弁
[017-15b]
                  車舝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017-16a]
                  采緑
                  黍苗
                  隰桑
                  白華
                  緜蠻
                  瓠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
[017-16b]
                  何草不黄
                  瞻卬
                  召旻
   詩譜補亡後序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焚
於秦自漢以來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譌謬得以
粗備傳於今者豈止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迹前世
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餘殘脱之
[017-17a]
經倀倀於去聖人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説而欲
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先儒之論苟
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諸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不
得已而後改易者何以徒為異論以相訾也毛鄭於詩
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譜
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商周自生民𤣥鳥上陳稷契
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歳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
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蟲魚之名與其風俗善惡
[017-17b]
方言訓詁盛衰治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
失於其間哉予疑毛鄭之失既多然不敢輕為改易之
意其為説不止於箋傳而已恨不得盡見二家之書不
能徧通其㫖夫不盡見其書而欲折其是非猶不盡人
之辨而欲斷其訟之曲直其能果於自決乎其能使之
自服乎世言鄭氏詩譜最詳求之乆矣不可得雖崇文
總目秘書所藏亦無之慶厯四年奉使河東至於絳州
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缺自周公致
[017-18a]
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顛倒
錯亂不可復序凡詩雅頌兼列商魯其正變之風十有
四國而其次比莫詳其義惟封國變風之先後不可以
不知周召王豳同出於周邶鄘并於衛檜魏無世家其
可考者陳齊衛晉曹鄭秦此封國之先後也豳齊衛檜
陳唐秦鄭魏曹此變風之先後也周南召南邶鄘衛王
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未刪之前周大師樂歌之
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鄭氏
[017-18b]
詩譜次第也黜檜後陳此今詩次第也初予未見鄭譜
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世家年表而合以毛鄭之説為
詩圖十四篇今因取以補鄭譜之亡者足以見二家所
説世次先後甚備因據而求其得失較然矣而仍存其
圖庶幾一見予於鄭氏之學盡心焉爾夫盡其説而不
通然得以論正予豈好為異論哉凡補譜十有五補其
文字二百七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其文予取/孔穎達正義所載之文補足因為之注自
周公已下即/用舊注云增損塗乙改正者八百八十三而鄭氏之
[017-19a]
譜復完矣
 
 
 
 
 
 
 
[017-19b]
 
 
 
 
 
 
 
 鄭氏詩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