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59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 (master)


化高僧摘要卷四
武原居士 徐昌治覲周父 編輯


釋安清



字世高。安息國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志
業聰敏。尅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
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常行見群䴏。忽謂伴曰。䴏
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高雖居家。
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
喪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愽曉經藏。尤精阿
毗曇學。諷持禪經。備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
國。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
久。即通習華言。于是宣譯眾經。改梵為漢。又析譯道
地經。先後經論。凡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讀
者亹亹不倦焉。初高自稱。先身巳經出家。有一同學
多瞋。值施主不稱。每輙懟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
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詞訣云。我當住廣州。畢宿
世之對。卿明經精懃。不在我後。而性多恚怒。命過。當
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宼賊
大亂。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
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何必忿怒。遂伸頸受刃。容無
懼色。賊遂殺之。觀者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為安息王
太子。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乃
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䢼亭湖廟。
此廟舊有威靈。商旅祈禱。分風上下。舟人敬憚。莫不
懾影。高同旅三十餘𦨣。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
[004-0335a]
沙門。可便呼上。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
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瞋怒。今為䢼
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
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
醜形長大。若于此捨命。穢汙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
身滅後。恐墮地獄。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為立法
營塔。使生善處。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
醜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恠也。神從床後出頭。
乃是大蠎。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
番。讚唄數契。蠎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
別而去。舟侶颺帆。蠎復出身登山而望。倐忽之頃。便
達豫章。即以廟物為造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暮有
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呪願。忽然不見。高曰。䢼
亭廟神。得離惡形矣。後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蠎。頭
尾數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
世害巳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
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
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
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相打。誤著高
頭。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懃佛法。悲歎三
世有徵。高既王種。西域呼為安侯。


釋康僧會



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于
交阯。會年十餘歲。二親並亡。以至性奉孝。服畢出家。
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明解三藏。愽覽六經。天
[004-0335b]
文圖緯。多所綜涉。頗屬文翰。時孫權巳制江左。而佛
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恭明。本月支人。來遊漢
境。初漢桓靈之世。有支讖。譯出眾經。有支亮。資學于
識。謙又受業于亮。愽覽經籍。莫不精究。漢獻末亂。避
地于吳。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
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
梵文。乃収集眾本。譯為漢語。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
中。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經。
曲得聖義。并注了本生死經等。時吳地初染大法。風
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
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有司
奏曰。有番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恒。事應檢察。權
曰。昔漢明夢神。號稱為佛。彼之所事。豈其遺風耶。即
召會詰問。有何靈驗。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遺骨
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八萬四千。夫塔寺之
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
當為造塔。如其虗妄。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
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
潔齋靖室。以銅瓶加几。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
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權曰。此欺誑。將欲加罪。會更
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法屬曰。法靈應降。而吾等無
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為期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
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鏗然有聲。會自往視。
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004-0335c]
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
然驚起曰。希有之瑞也。會進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
明相而巳。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
命令試之。乃置舍利于鐵砧磓上。使力者擊之。于是
砧磓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嗟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
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
遂興。至孫皓即正。法令苛虐。廢棄淫祠。乃及佛寺。諸
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
若輕毀。恐貽後悔。皓遣張昱詣寺詰會。昱雅有才辯。
難問縱橫。會應機騁辭。文理鋒出。自旦之夕。昱不能
屈。昱還。嘆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之。皓大集朝
賢。以車馬迎會。會既坐。皓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
何者是耶。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
老人星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湧。而嘉苗出。善既有瑞。
惡亦如之。易稱積善餘慶。詩詠求福不回。雖儒典之
格言。即佛之明訓。皓曰若然。則周孔巳明。何用佛教。
會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釋教。則備極幽微。故
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樂。舉茲以明。
勸沮不亦大哉。皓當時無以折其言。雖聞正法。而昏
異之性不勝其虐。後使宿衛兵入後宮治園。于地中
得一立金像。高數尺。呈皓。皓使著不淨處。以穢汁灌
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之間。舉身大腫。陰處猶
痛。呌呼徹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為。即祈祀諸廟。永
不差愈。釆女先有奉法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中求
[004-0336a]
福不。皓舉頭問曰。佛神大耶。釆女云。佛為大神。皓心
遂悟。釆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
皓叩頭于枕。自陳罪狀。有頃痛間。遣使至寺請會說
法。會即隨入。皓見問罪福之由。會為敷析。辭甚精要。
皓欣然大悅。因求看沙門戒。會乃取本業百三十五
願。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臥。皆願眾生。皓見慈願
廣普。益增善意。即就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會所
住處。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必奉。會在吳朝。亟說
正法。以皓性𠒋麤。不及玅義。唯敘報應近事。以開其
心。會于建初寺。譯出眾經。如阿難念彌陀經。鏡面王
察微王梵皇經等。又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又注
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三經。并製序。至吳天紀四年
四月。皓降晉。九月。會遘疾而終。乃晉武太康元年。


釋慧遠



姓賈。鴈門樓煩人。年十三。隨令狐氏遊學許
洛。少為諸生。愽綜六經。尤善莊老。時沙門釋道安。立
寺于太行恒山。弘讚像法。遠往歸之。一日聞安講般
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與弟
慧持。投簪落𩭄。委命受業。以大法為已任。精思諷持。
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縕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
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
士誠知人矣。復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
便就講說。甞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
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惑者曉然。是後與弟子數
十人。南適荊州。往上明寺。後欲往羅浮山。乃屆潯陽。
[004-0336b]
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本
遠。達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止。當使朽壤抽
泉。言畢清流湧出成溪。後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
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
號精舍。為龍泉寺焉。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却負香
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搆。清泉環
階。白雲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烟凝。石逕苔
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遠聞天竺有佛影。是
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在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
中。每欣感交懷。志欲瞻覩。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
遠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妙筭畵工。淡彩圖寫。色疑
即空。望似烟霧。遠乃著銘曰。廓矣太象。理玄無名。體
神人化。落影離形。迴暉層巖。凝映虗亭。在陰不昧。處
闇愈明婉步蟬脫。朝宗百靈。應不同方。迹絕而冥。又
昔潯陽陶侃鎮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豔
發。經旬彌盛。恠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即
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侃後移鎮。以像有威靈。遣使
迎接。數十人轝之。至水上船。船覆沒。使者懼而反之。
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荊楚為之謠曰。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及遠創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無梗。于
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
雷次宗。鴈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萊民。
張季碩等。並棄世榮。依遠遊止。遠乃于精舍無量壽
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殷仲堪之荊州。過山展敬。
[004-0336c]
與遠共臨北㵎。論易體要。移景不勌。司徒王謚。護軍
王默等。並欽慕風德。遙致師敬。謚修書曰。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
所存。似不在長年耳。盧循初下據江州城。入山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因朝夕
音介。僧有諫遠者曰。循為國宼。與之交厚。得不疑乎。
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為識者所察。及宋武
追討盧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主廬山。與循交
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賷書致
敬。并遺錢米。於是遠近服其明見。初經流江東。多有
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
尋眾經。踰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有
罽賓沙門僧伽提婆。愽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
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於是二學
乃興。每逢西域一賓。輙懇惻諮訪。聞羅什入關。即遣
書通好。什答書。并遺偈曰。既巳捨染樂。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虗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與什書并報偈曰。本
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
相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
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末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後
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晉
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
[004-0337a]
流支入秦。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
關中更出餘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先是中土未
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巳。遠乃嘆曰。佛
是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
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論而嘆
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興
欽佩名德。致書慇懃。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
變像。以伸欵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出。興送
論并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既龍樹所作。又是方
等旨歸。宜為一序。以伸作者之意。遠序之。桓玄征殷
仲堪。軍經廬山。要遠出虎溪。遠稱疾不堪。玄自入山。
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云。立
身行道。玄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願。遠云願檀越安隱。使彼亦
復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所生未見。玄後以震
主之威。苦相延致。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俄而玄欲
沙汰眾僧。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與玄
書曰。佛教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憤盈怌。竊見
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然令飾偽者絕假通之
路。怌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
玄條制。玄從之。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
不能測。諸道人勿復致禮。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有五篇。及桓玄西奔。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輔
國何無忌。勸遠候迎。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以晉
[004-0337b]
義熈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蓍年。皆
稽顙請飲豉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蜜和
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卷未半而
終。春秋八十三。


釋曇翼



姓姚。羗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為師。少以律
行見稱。學通三藏。經遊蜀郡。剌史毛璩深重之。為設
中食。躳自瞻奉。見翼于飯中得糓一粒。先取食之。璩
密以敬異。知必不辜信施。後餉千斛。翼受而分施。翼
甞杖錫南征。締構寺宇。後互賊越逸。侵掠漢南。江陵
闔境。避難上明。翼還江陵。修復長沙寺。丹誠祈請。遂
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齋座。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
從瓶漸出。照滿一堂。舉眾驚嗟。莫不挹翼神感。後入
巴陵君山伐木。山上有穴。通吳之苞山。山既靈異。人
甚憚之。翼率人入出。路值白蛇數十。臥遮行轍。翼退
還所住。遙請山靈。為其禮懺。乃謂神曰。吾造寺伐材。
願共為功德。夜即夢見神人告翼曰。法師既為三寶
須用。特相隨喜。但莫令餘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
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翼常歎。寺立僧足。而形
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儀神瑞。皆布在諸方。何其無
感。不能招致。乃專精懇惻。請求誠應。以晉太元十九
年甲午之歲。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現於城北。光相衝
天。時白馬寺僧眾。先往迎接。不能令動。翼乃往祗禮
謂曰。當是阿育王像。降我長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
捧接。飄然而起。迎還本寺。道俗奔赴。車馬轟填。後罽
[004-0337c]
賓禪師僧伽難陀。從蜀下入寺禮拜。見像光上有梵
字。便曰。是阿育王像。翼年八十二而終。終日。像圓光。
奄然靈化。莫知所之。


釋僧瑾



姓朱。沛國人。隱士逮之第四子也。少善莊老。
及詩禮。後行至廣陵。見曇因法師。遂稽首伏膺。遊學
內典。愽涉三藏。後至京師。值龍光道生。復依受業。初
憩冶城寺。宋孝武敕為湘東王師。王從請五戒。甚加
優禮。時湘東踐祚。是為明帝。仍敕瑾為天下僧主。給
法伎一部。親信二十人。月給錢三萬。冬夏四賜。并車
輿吏力。瑾性不蓄金。皆充福業。起靈根靈基二寺。以
為禪慧棲止。及明帝末年。頗多忌誦。故涅槃滅度之
旛。于此暫息。凡諸死亡凶禍衰白等語。皆不得以對。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時汝南周顒。入侍帷
握。瑾謂顒曰。陛下比日所行。諷諫無益。唯三世苦報。
最切近情。檀越倘因機候。正當陳此。帝後風疾數加。
痛惱無聊。輒召顒及殷洪等。說鬼神雜事。以散胸懷。
顒乃習讀法句。賢愚二經。每見談說。輒為言先。帝往
往驚曰。報應真當如此。亦寧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
屢被全宥。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釋曇無竭



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幼為沙彌。便
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重。常聞法顯等。躳踐佛
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
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賷旛葢供養之具。
發跡至河南。出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
[004-0338a]
茲沙勒諸國。登葱領。度雪山。障氣千重。層氷萬里。下
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
一過。到彼岸巳。舉烟為幟。後人見烟。知前巳度。方得
更進。若久不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
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
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展
轉相攀。經三日方過。到平地。料檢同侶。失十二人。進
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
音受記經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獅子口
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覩自沸水船。後至
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
此寺受大戒。于天竺禪師佛䭾多羅。登聖果名夏坐三月。
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賷石蜜為粮。同侶十
三人。八人死于路。五人同行。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
念所賷觀世音經。未常暫廢。將至舍衛國中。野逢山
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惶
奔走。後度恒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
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遂得免之。
後于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譯出觀世音受記經。
傳于京師。後不知所終。


釋僧倜



姓孫。元出昌黎。末居鉅鹿之癭陶。性度純懿。
孝信知名。而勤學世典。備通經史。徵為太學愽士。一
覽佛經。渙然神解。年二十有八。投鉅鹿景明寺。僧實
法師。而出家落髮。更尋經論。識神厲勇。復從道房禪
[004-0338b]
師。受行止觀。房即䟦陀神足。北遊定州嘉魚山。歛念
久之。全無攝證。便欲出山誦涅槃經。忽遇一僧。言從
泰岳來。稠以情告。彼遂苦勸修禪。慎無他志。由一切
含靈皆有初地味禪。要必繫緣。無求不遂。乃從之旬
日。攝心果然得定。常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乃至眠
夢覺見。都無慾想。歲居五夏。又詣趙州漳洪山道明
禪師。受十六特勝法。節食鞭心。九旬一食。或煑食未
熟。攝心入定。動移晷漏。前食並為禽獸所噉。又常修
死想。遭賊怖之。了無畏色。方為說諸業行。皆摧其弓
矢。受戒而返。常于鵲山靜處。感神來嬈。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便詣少陵
寺。祖師三藏。呈已所證。䟦陀曰。自葱嶺巳東。禪學之
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
水纔足。忽見婦人。獘衣挾帚。却坐階上。聽僧誦經。眾
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水立
枯竭。身亦不現。眾以告稠。稠呼優婆夷。三呼乃出。便
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于故泉。水
即上涌。時共深異。因屢入定。每以七日為期。齊文宣
天保二年。下詔敦喻。方遂允請。即日拂衣。將出山闕。
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駭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
三日。倜顧曰。慕道懷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
蕩難持耶。乃不約事留。杖䇿漳滏。帝躬舉大駕。出郊
迎之。倜年過七十。神宇清曠。動發人心。敬揖情物。乘
機無墜。帝扶接入內。為論正理。因說三界本空。國土
[004-0338c]
亦爾。榮華世相。不可常保。廣說四念處法。帝聞之。毛
竪流汗。即受禪道。學習不久。便證深定。爾後彌承清
誨。篤敬殷重。因從受菩薩戒法。斷酒禁肉。放捨鷹鷂。
去官畋漁。鬱成仁國。又斷天下屠殺。月六年三。勑民
齋戒。官園私菜葷辛悉除。帝以他日言曰。道由人弘。
誠不虗應。願師安心道念。弟子敢為外護檀越。稠曰。
菩薩弘誓。護法為心。陛下應天順俗。居宗設化。棟梁
三寶。導引四民。康濟既臨。義無推寄。即停正禁中。四
十餘日。日垂明誨。帝奉之無失。後以道化須布。思序
山林。便辭還本住。帝以陵阜迴互。諮謁或難。天保三
年。又勑于鄴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為搆精舍。名
雲門寺。請以居之。兼為石窟大寺主。兩任綱位。練眾
將千。供事繁委。充諸山谷。并勑國內諸州。別置禪肆。
令達解念慧者。就為教授。以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
日辰時。絕無患惱。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勑
遣襄樂王。宣慰起塔。右僕射魏收為製碑文。


釋圓通



少出家。泛愛通愽。以溫敏見稱。往鄴都大莊
嚴寺。研諷涅槃。文旨詳覈。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
時有一客僧。形服踈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諸寺中
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薰勃。皆惡之。無敢停者。通
觀其量識宏遠。深異其度。乃延之房中。雖有穢污。初
無輕憚。情欵通意。問何所學。答曰涅槃。通以素業相
沿。宛然若舊。乃以經中深要。及先德積迷。並敘而談
之。客僧亦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致。
[004-0339a]
通欣于道合。經理湯藥。曉夕相守。曾于夜中。持春酒
一盞。勸云服此為佳。客遂顰眉飲之。一咽便止。夏了
病愈。便辭通去。通曰今授衣將逼。官寺例得衣賜。可
待三五日間。當贈一襲寒服。客云藉庇不少。何容更
煩。通固留之。作衣遺巳。臨別執通手誡曰。修道不欺
闇室。法師前以酒見及。恐傷來意。非正理也。從今巳
往。此事宜斷。頗曾往皷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小
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繞㵎有一小谷。東出即是竹林
寺。有緣之彼。願相訪也。通敬謝前誡。當必往展。于是
而別。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減莊嚴
定國興聖總持等官寺。百餘僧為一番。通時過夏。預
居石窟。意訪竹林。乃大集客主。問寺所在。眾皆大笑。
誡通勿傳此妖言。竹林竟無。乃流俗之恒傳耳。通惟
客僧見投。非常欵遇。言及斯事。計非虗指。眾亦異焉。
乃各賷香花。與通俱行。至寺北五里。小谷東出。略通
人徑。行可五里。昇于山阜。見一老公。手巾袹額。在裩
短褐。執钁開荒。二十餘畞。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何
處道人。不依徑路。僧云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怒
曰。去年官寺放馬。噉我生苗。我兒遮護。被打幾死。今
復將此面目來耶。曳钁來逐。群僧十餘。望谷馳走。獨
不逐通。語通曰。是你干徤不返。放使入山餧虎。通即
東出數里。值一曲㵎。淺而森茂。尋㵎又東。但聞南嶺
上有諷誦之聲。通問竹林所在。應聲答曰。從何處來。
豈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矣。遂披林踰險就通。通略
[004-0339b]
敘離闊。喜滿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心性動止。
多不稱具瞻。雖然。巳能降重。終須到寺。相進數里。忽
見雙闕高門。長廊複道。修竹干雲。青松蔽日。門外黑
漆槽。長百餘尺。凡有十行。皆鋪百䘖環。金銅綺飾。貯
以粟豆。傍有馬跡。而灑掃清淨。乃立通門左。告云。須
前諮大和尚。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和尚坐高
牀。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尚年可七十。眉面峰秀。狀
類梵僧。憑案理文書。傍有通事者。通謁却立。和尚命
曰。既住官寺。厚供難捨。何能自屈。此寺誠無可觀。通
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將通巡房禮訊。見兩房僧。各坐
寶帳。交絡眾飾。映奪日光。語引僧云。彼是何人。輒敢
來入。振手遣去。僧有慙色。顧謂通曰。情意不同。令人
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將入室。具敘昔緣。
并設中食。食如鄴中常味。食後引觀。圖像莊嚴。園池
臺閣。周遊歷覽。不可得遍。通因自陳曰。儻得廁迹風
塵。常供灑掃。生願畢矣。僧曰。相逢即以為意。但須諮
和尚。未知果不。夜與通宿。曉為諮白和尚曰。甚知來
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請。為報不淺。依如僧法。不得兩
處生名。今且還去。除官名訖。來必相容。勿以為恨。即
遣送出。至馬槽側。顧慕流淚。自傷罪重。不蒙留住。執
僧手別。西行百步。迴望猶見。門闕儼然。步步返望。更
行兩里。歘見峰㠋巉巗。非復寺宇。悵望尋路。行達開
荒之地。了無蹤緒。但有榛木。


釋道判



姓郭。曹州承氏人。三歲喪親。十五遊學。略綜
[004-0339c]
儒道。十九發心出家。投于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巳後。
歷求善友。每閱像教東傳。慨面不睹靈跡。遂勇心佛
境。誓當瞻敬。以齊乾明元年。結伴二十一人。發趾鄴
都。將經開塞。關邏嚴設。又照月光。踟蹰迴首。義無踰
越。忽值雲奔月隱。乘闇度棧。以周保定二年。達于京
邑。武帝賞接崇重。仍令於大乘寺。厚供享之。經逾兩
載。上表乞循初志。蒙勑給圖書。并資行調。西度石磧
千五百里。四顧茫然。絕無水草。乘饑急行。上經七夕。
便至高昌國。是小蕃附庸突厥。又請國書。至西面可
寒所。彼土不識眾僧。將欲加害。增人防衛。不給糧食。
又不許出拾掇薪菜。但令餓死。有周國使人。諫可寒
云。此佛弟子也。本國天子大臣。敬重供養。所行之處。
能令羊馬滋多。可寒歡喜。日給羊四口。以充恒食。判
等放之。而自煑菜進噉。既見不殺眾生。不食酒肉。所
行既殊。不令西過。乃給其馬乘。遣人送還。達于長安。
住乾宗寺。逢靜藹法師。諮詢道務。慧業冲𨗉。淹歷五
周。會武帝滅法。與藹西奔于太白山。同侶二十六人。
逃難巖居。不忘講授。中百四論。日夜研尋。恂恂奉誨。
雖有國誅。靡顧其死。東引尋山。岠于華岳。凡所遊遁
者。望日參焉。遂依承藹德。為入室之元宗。始末一十
五年。隨逐不捨。後藹捨身窮谷。用陳護法。判含酸茹
毒。奉接遺骸。建塔樹銘。勒于巖壁。天元嗣曆。尋改邪
風。創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判當其數。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廣開佛法。改為大興善焉。判道穆僧徒。歷
[004-0340a]
總綱任。開皇初。入終南山。交谷東嶺。池號野䐗。逈出
雲端。俯臨原陸。躬自案行。可以栖心。結草為菴。集眾
講說。開皇七年。勑遣度支侍郎李世師。將天竺醫工。
就造精舍。常擬供奉。知判道業修曠。給額為龍池寺。
大將軍雲定興以為檀越。四事供給。侍郎獨孤機。餐
奉音猷。於宅後園。別立齋宇。請來栖息。稟其法戒。薛
國公及夫人鄭氏。夙奉清訓。年別至山。諮承戒誥。決
通疑議。以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於山寺。


釋僧範



姓李。平鄉人。幼學群書。年二十三。備通疏略。
至于七曜九章天文筮術。諮無再悟。時人語曰相州
李洪範。解徹深義。鄴下張賓生。領悟無遺。兼以年華
色美。都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修供養。年二
十九。棲遲下邑。聞講涅槃。一聽開悟。遂投鄴城僧出
家焉。復向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後從轍光師受
道。耽味虗宗。出遊開化。利安齊魏。每法筵一舉。聽眾
千餘。逮旋趾鄴都。遂使崔覲注易。諮之取長。宗景造
曆。求而捨短。大儒徐遵明。李寶頂等。一見信于言前。
受以菩薩戒法。五眾歸之如市。講華嚴十地地持維
摩勝鬘。各有疏記。復變疏引經。製成為論。故涅槃大
品等。並稱論焉。地持十部獨名述也。然屬詞繁壯。不
偶世情。言行相輔。祥徵屢降。常有膠州剌史杜弼。于
鄴顯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鴈飛下。從
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還
順塔西翔逝。又于此寺夏講。雀來在坐。西南伏聽。終
[004-0340b]
于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鳥飛來入聽。訖講便去。
諸祥感眾。道洽冥符。


釋明達



姓康。康居人。童稚出家。嚴持齋戒。初受十戒。
便護五根。年及具足。行業彌峻。脇不著席。日無再飯。
外儀軌則。內樹道因。廣濟為懷。遊行在務。以梁天監
初。來自西戎。至於益部。時巴峽蠻裔。鼓行抄劫。州郡
徵兵。刻期誅討。達志存拯拔。獨行詣賊。慰喻招引。未
狎其情。俄而風雨晦冥。雷霆震擊。郡賊驚駭。惻爾求
哀。達乃教具千燈。祈誠三寶。營辦始就。昏霾立霽。翕
然望國。並從王化。襁負排藪。獺獸前趨者。其徒充澤。
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兵威不設。而萬里坦然。後
因行役中路。逢有人縛㹠在地。聲作人語曰。願上聖
救我。達即解衣贖而放之。行至梓州牛頭山。欲構浮
圖。及以精舍。不訪材石。直覔匠工。道俗莫不恠其言。
于時三月水竭。即下求木。乃于水中得一長材。正堪
剎柱。長短合度。僉用欣然。仍引而豎焉。至四月中。涪
水大溢。木流翳江。自泊村岸。都無溜者。達率合皁素。
通皆接取。從橫山積。創修堂宇。架塔九層。遠近併力。
一時繕造。役不逾時。剡然成就。而躬襲三衣。並是麤
布。破便治補。寒暑無革。有時在定。據于繩床。赫然火
起。眾往撲滅。唯覺清凉。有沙門僧救者。積患攣躄。來
從乞瘥。達便授杖令行。不移晷景。驟步而返。又布薩
時。身先眾坐。因有偷者。穿墻負物。既出在外。迷悶方
所。還來投寺。遂喻而遣之。以天監十五年。隨始興王。
[004-0340c]
還荊州。冬十二月。終于江陵。春秋五十有五。


釋法總



姓叚。并州太原人。少以誦涅槃為業。既通全
部。志在文言。後聽玄義。便即傳講。開皇年中。勑召為
涅槃眾主。居于海覺。聚結四方。常敷至理。仁壽歲初。
勑送舍利于隋州智門寺。掘基三尺。獲神龜一枚。色
黃且綠。狀如彩繡。頭有八字云。上大王八萬七千年。
腹下有王興二字。於隋侯橋側柳樹。又雨甘露。狀如
雨下。香甜濃潤。眾共飲之。總乃表聞。帝敬謁靈祥。恒
以此龜置于御座。與臣下觀之。有經年月。帝遊北苑。
放之清池。雖沉泳少時。還出遶池。循逐帝躬。前後非
一。陪衛咸覩。共欣徵感。及四年春。又勑送舍利于遼
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極多。石函變為錦文。及童
子之像函之北面。現于雙樹。下有臥佛。又于函南。現
金剛捉杵擬山之相。又于函東。現二佛俱立。并一麒
麟。又于函西。現一菩薩。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
薩。又放大光。撩亂而起。動眩人目。從瞑達曉。諸燈雖
滅。而光續照。不異日月之明。爾夕陰雨。佛堂鵄吻。放
于黃光。飛移東南三百餘步。尋光所發。乃從堂中舍
利處出。眾皆通見。大發道心。八日將下。五色雲葢。覆
于塔上。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御片雲。狀如華
葢。亦現塔上。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為五道。直西而
去。色如彩畵。數百里引之。見者非一。總躬臨此瑞。喜
發內心。具圖上聞。勑封秘閣。


釋童真



姓李。遠祖隴西。寓居河東之蒲坂。少厭生死。
[004-0341a]
希心常住。投曇延法師。為其師範。綜掇玄儒。英猷秀
舉。受具巳後。歸宗律句。晚涉經論。通明大小。尤善涅
槃。開皇十二年。勑召于大興善。對翻梵本。十六年。詔
以為涅槃眾生。仁壽元年。下勑。率士之內。普建靈塔。
前後諸州。一百一十一所。皆送舍利。真以德王當時。
下勑令往雍州。創置靈塔。遂送舍利於終南山仙遊
寺。即古傳云。秦穆公女。名弄玉。習仙升雲之所也。初
真以十月內。從京至寺。路逢雨雪。飛奔滂注。淹漬人
物。唯舍利輿上。獨不霑潤。同共異之。寺居衝谷。日夕
風震。自靈骨初臨。迄于藏󰢍。怡然恬盡。燈耀山谷。兼
以陰雲四塞。雨雪俱零。冀得清霽見日。有符程限。真
乃手執燻爐。興發大願。恰至下期。冬日垂照。時正在
午。道俗同慶。及安覆訖。還復雲合。大眾共歎。大業元
年。營大禪定。下勑召真為道場主。大業九年。因疾卒
於住寺。


釋道密



姓周。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師。習方藝。又從
鄴下聽大乘。通衍西梵文言。隋運興法。翻譯為任。勑
召入京。住大興善寺。師資道成。復弘梵語。會仁壽塔
興。下勑召。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帝所生
之地。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後魏大統七年。六
月十三日。生于此寺中。于時赤光照室。流溢外戶。紫
氣滿庭。狀如樓閣。色染人衣。內外驚禁。嬭母以時炎
熱。就而扇之。寒甚幾絕。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
仙。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以禪觀為業。
[004-0341b]
及帝誕日。無因而至。語太祖曰。兒天物所祐。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言如金剛。不可壞也。又曰。此兒
來處異倫。俗家穢雜。自為養之。太祖乃割宅為寺。內
通小門。以兒委尼。不敢名問。後皇妃來抱。忽見化而
為龍。驚惶墮地。尼曰。何因妄觸我兒。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告帝曰。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
兒興之。而尼沉靜寡言。時道成敗吉凶。莫不符騐。初
在寺養。帝年至十三。方始還家。積三十餘歲。略不出
門。及周滅二教。尼隱皇家。內著法衣。戒行不改。帝後
果自山東。入為天子。重興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後。
每顧群臣。追念阿闍梨。以為口實。又云。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前身以從道人裏來。由小時在寺。至今
樂聞鐘聲。乃命史官王劭。為尼作傳。其龍潛所經。四
十五州。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帝及后宮。同感舍利。並放光明。砧鎚試之。
宛然無損。遂散于州郡。前後建塔。百有餘所。隨有塔
下。皆圖神尼。多有靈相。密以洽聞之舉。送此寺中。初
下塔時。一院之內。光明充塞。黃白相間。兼赤斑氣。旋
遶朗徹。久而乃滅。仁壽之末。又勑密送于鄂州黃鵠
山晉安寺。掘基至水。獲金像一軀。高尺許。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野鳥群飛。旋遶塔上。事了便散。又見金花
三枚騰空。久之下沒。基內又放螢光。後遂廣大。遶塔
三匝。寺本高顯。素無泉水。須便下汲。一夕之間。去塔
五步。飛泉自湧。有同浪井。及大業伊始。密徙雒陽上
[004-0341c]
林園中。置翻經舘。因以傳譯。遂卒于彼所。


釋曇榮



俗緣張氏。定州九門人。年十九時為書生。刻
意玄理。因靈裕法師。講華嚴經。試往聽之。便徹悟。乃
投裕為師。裕觀榮勤攝。遂即度之。及受具後。專業律
宗。以地持為學。先屬周廢二教。韜形俗壤。強外同其
塵。而內服道味。及隋初再教。隨緣通化。曾無執著。年
登四十。務道西遊。行至上黨。潞城黎城諸山。依巖結
宇。即求潛遁。既懿德是充。緇素歸仰。榮形解雄邃。稱
病設方。諸有飡飲。咸韻至澤。禮供日隆。投造填委。以
隋末陵亂。希全戒德。極力護持。躬當法主。每年春夏。
立方等般舟。秋冬各興坐禪念誦。僧尼別院。致使五
眾烟隨。百供鱗集。自晉魏韓趙周鄭等邦。釋種更新
其戒。常往韓州鄉邑縣延聖寺。立懺悔法。剌史風同
仁。素奉釋門。家傳供養。送舍利三粒。遺行道眾。榮年
垂八十。親率道俗三千人。步野迎路。由二十餘里。儐
從之盛。譽滿當時。既達寺中。乃告眾曰。舍利之德。挺
變無方。若累業有銷。請所可遂。乃人人前。別置水鉢。
加以香爐。通夜苦求。至期鉢內。總獲舍利。四百餘粒。
聲名達于鄉邑。縣令懼其聚眾。有墜條章。捺停其事。
當夕恠獸。鳴其廳宇。官民竟夜不安。明旦陳悔。方從
榮法。武德九年夏。于潞城交障村。立法行道。所住堂
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庭中。一無所
損。又貞觀七年。清信士常疑保等。請榮于州治法住
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
[004-0342a]
戒行精固。于道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來。真
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為證。然非本師。不與授記。如
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釋迦牟
尼也。為汝罪銷。故來授記。曇榮是汝滅罪良緣。於賢
劫中名普寧佛。汝身器清淨。後當作佛。名為普明。若
斯之應。現感靈祥。後臥疾于床。眼中流淚。弟子圓宗
曰。和尚生來念慧。必無不意。何事悲泣。答曰。吾死日
將逼。恨更不得為諸大眾洗濯罪累耳。以貞觀十三
年十二月。終于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


釋明淨



高密人。少出家。味定為業。潔志忠恪。謹厚澄
肅。常居海畔蒙山宴坐。經數十載。人莫測之。後南遊
東越天台諸山。禪觀在懷。動止適時。同侶禪徒。未之
弘仰。山粒致絕。日至村中。每從乞食。賷還中路。值於
群虎。皆張口閉目。若有饑相。淨曰。吾經行山澤多矣。
虎兕無心畏之。今列于路旁。豈非為食耶。乃以匙抄
飯內其口中。餘者對而噉盡。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頻
有此緣。同伴乃異其度。甞值亢旱。苗稼並枯。淫祀之
流。妄祈邀請。雖加懇惻。終不能致。淨曰。可罷諸邪禱。
吾獨能降。遂結齋靜室。七日平旦。雲佈雨施。高下滂
注。百姓利焉。頂戴若聖。貞觀三年。從去冬至來夏。六
月逈然無雨。天子下詔。釋李兩門。岳瀆諸廟。爰及淫
祀。普令雩祭。于時萬里赫然。全無有應。朝野相顧。慘
愴無賴。有潘侍郎者。曾任密州。知淨能感。以狀奏聞。
[004-0342b]
勑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須。一無損費。唯願靜念
三寶。慈濟四生。七日之後。必降甘澤。若欲酬德。可國
內空寺并私度僧。並施其名。得弘聖道。有勑許焉。雖
無供給。而別賜香油。于莊嚴寺。靜房禪默。至七日向
曉。問守衛者曰。天之西北應有白虹。可試觀之。尋聲
便見。淨曰。雨必至矣。須臾雲合。驟雨忽零。比至日晡。
海內通洽。新雨初晴。農作並務。苗出隴。而無雨嗣。萎
仆將死。投計無所。左僕射房玄齡。躳造淨所。請重祈
雨。淨曰。雨之昇降。自出帝臣。淨有何德。敢當誠寄。前
許無報。幽顯同憂。若修素請。雨亦應至。以事聞奏。帝
又許焉。乃勑權停俗務。合朝受齋。淨乃依前靜坐。七
日之末。又降前澤。四民歡泰。遂以有年。勑乃總度三
千僧。用酬淨德。但以京輦諠雜。性不狎之。請還本鄉
之義勝寺。山居繼業。竟不測其存沒。


釋道宣



姓錢。丹徒人。其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後。盛
德百代。母娠而夢月貫懷。復夢梵僧語曰。汝所姙者。
即梁朝僧祐律師。南齊剡溪隱嶽寺僧護也。宜從出
家。四月八日降誕。九歲能賦十五厭俗。誦習諸經。依
智頵律師受業。十六落髮。日嚴道場。專精克念。感舍
利現于寶函。隋大業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習律纔
聽一徧。方議修禪。頵師呵曰。夫適遐自邇。因微知章。
修捨有時。功願須滿。未宜即去律也。抑令聽二十徧
巳。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迹於終南倣掌之谷。所居乏
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涌。時號為白泉寺。猛
[004-0342c]
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華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義
精舍。載遷豐德寺。甞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宮村。
故淨業寺地。道可習成。聞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
定。時有羣龍禮謁。若男若女。化為人形。沙彌散心。顧
盻邪視。龍赫然發怒。將搏攫之。尋追悔。吐毒井中。宣
知封閉。人或潛開。往往烟上。審其神變。或送異華一
奩。形似棗華。大如榆莢。香氣馝馟。又供奇果。梨柰。味
甘色潔。非人間所遇也。有處士孫思邈。常隱於終南
山。與宣相接。結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夕。時天
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供
具。凡七日。池水日漲數尺。有老人夜詣宣求救。頗形
倉卒之狀。曰弟子。即昆明池龍也。時之無雨。乃天意
也。非由弟子。今西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乞法力加護。宣曰。吾無能救爾。爾可急求
孫先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訴再三。云宣律師示我。
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余乃救爾。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許輒傳。今事急
矣。固何所悋。少選。捧方而至。邈曰。爾速還。無懼番僧
也。自是池水大漲。數日溢岸。西僧術盡。及西明寺初
就。詔宣充上座。三藏奘師至止。詔與翻譯。貞觀中。于
西明寺行道。足跌。前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視之。乃
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
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久矣。宣曰。
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
[004-0343a]
佛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俄授於宣。
宣保錄供養焉。復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謂宣曰。律
師當生覩史天宮。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後十旬安
坐而化。門人窆于壇谷石室。其後樹塔三所。高宗下
詔。令飾圖寫宣之宣著續高僧傳


釋義湘



俗姓朴。雞林府人。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
入道。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
西遊。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倐
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以避飄濕。
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霡霖。地且泥
塗。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
有鬼物為恠。曉公歎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
夜留宵。託鬼鄉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
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
別求。我不入唐。却𢹂囊返國。湘乃隻影孤征。誓死無
退。以總章二年。附商𦨣達登州分衛。到一信士家。見
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艶粧。名曰
善玅。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也。女調不見答。頓
發道心。於前矢大願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學大
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
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華嚴經。時康藏國師為
同學也。乃議迴程。傳法開誘。復至文登舊檀越家。謝
其數稔供施。便募商𦨣。逡巡解纜。其女善玅。預為湘
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運臨海岸。湘𦨣巳遠。
[004-0343b]
其女呪之曰。我本實心供養法師。願是衣篋。跳入前
𦨣。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吹之。遙望徑跳入𦨣
矣。其女復誓之。我願自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
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矯。或躍蜿蜒。
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後。徧歷山川。於駒麗
百濟。地靈山秀。真轉法輪之所。無何權宗異部。聚徒
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
可興焉。時善玅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大神變。
於虗空中。化成巨石。縱廣一里。葢于伽藍之頂。作將
墮不墮之狀。羣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
寺中。敷闡斯經。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國王欽重。
講樹開花。談叢結果。登堂覩奧者。則智通表訓梵體
道身等數人。皆啄巨㲉飛出迦留羅鳥焉。凡弟子請
益。隨疑解滯。必無滓核。自是巳來。雲遊不定。卓錫而
居。學似蜂屯。執筆懷鉛。抄如結集錄。載言如是義門。
隨弟子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處為名。如云錐
穴問答等數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
經義例也。湘終於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
也。


釋鑑元



素行甄明。範圍律道。講華嚴經。號為勝集。日
供千人粥食。其倉簟中。米粟纔數百斛。取之不竭。其
山寺多徵應。有慧觀禪師。見三百餘僧。持蓮燈凌空
而去。歷歷如流星焉。開元中。崔冀公寧。擬其妖妄。躳
自入山宿。見山四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
[004-0343c]
餘支燈現。兼紅光千尺餘。冀公蹶然作禮。歎未曾有。
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
爍。庭前栢樹上。晝現一燈。其明如日。橫布玻[王*梨]山。寶
珠一顆。圓一丈。熠爚可愛。西嶺山門。懸大虹橋。橋上
梵僧童子老叟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如相迎送交
過之狀。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放通身光。高六七十
尺。復見大松林後。忽有寺額。篆書三學字。又燈下垂
繡帶二條。東林之間。夜出金山。月當于午。金銀二色。
燈列于知鉉師墳側。韋南康皐。每三月就寺。設三百
菩薩大齋。菩薩現形捧燈。僧持香燈引挹之。大中八
年。改額曰開照。


釋法秀



居于京寺。遊咸鎬間。以勸率眾緣為務。開元
末。夢人云。將手巾袈裟。各五百條。可於𢌞向寺中布
施。覺後問左右。並云無迴向寺。及募人製造巾衣。又
徧詢老舊僧俗。莫有此伽藍否。時有一僧。形質魁梧。
人都不識。報云。我知迴向寺處。問何所須。答曰。但賷
所施物。名香一觔即可矣。遂依言授物。與秀偕行。其
僧徑入終南山。約行二日。至極深峻。初無所覩。復進
程。見碾石一具。驚曰。此人迹不到。何有此物。乃于其
上。焚所賷香。再三至禮哀訴。從午至夕。谷中霧氣彌
浸。咫尺不辨。逡巡開霽。當半崖間。有朱門粉壁。綠牖
琁題。見一寺分明雲際。三門懸巨牓。曰迴向寺。秀與
僧喜甚。攀陟遂到。時巳黃昏。聞鐘磬唱薩之聲。門者
詰其所從。遲迴引入。見一老僧。慰問再三。倡言曰。唐
[004-0344a]
皇帝萬福否。處分令別僧相隨。歷房散手巾袈裟。唯
餘一分。指一房空榻無人。有衣服坐席。似有所適者。
既而却見老僧。若綱任之首。曰其往外者當巳來矣。
其僧與秀。復欲至彼。授手巾等。一房但空榻者。亦無
人也。又具言之。老僧笑令坐顧彼房內。取尺八來。至
乃玉尺八也。老僧曰。汝見彼番僧否。曰見巳。曰此是
將來權代汝主者。京師當亂。人死無數。此僧。名磨滅
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愛吹尺八。罰在
人間。此常所吹者也。今限將滿。即却來矣。明日遣就
齋。齋訖。曰汝當迴。可將此尺八。并袈裟手巾。與汝主
自收也。秀禮拜而還。童子送出。纔數十步。雲霧四合。
不復見寺。乃持手巾袈裟。玉尺八。進上。玄宗召見。具
述本末。帝大感悅。凝神久之。取笛吹之。宛是先所御
者。後數年。果有祿山之禍。秀所見番僧。即祿山也。秀
感其所遇。精進倍切。不知所終。世傳終南山聖寺。又
有迴向寺也。


釋靈坦



姓武。太原文水人。則天太后侄孫。父諱宣。洛
陽縣令。母夏侯氏初姙坦。夢神僧授與寶鑑。表裏瑩
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及誕。親無所苦。年甫
七歲。誦習畢通。應童子舉。恒嗟朽宅。誓入空門。于時
荷澤寺神會禪師。洛都盛化。坦往參焉。會施善誘。頓
見其心。天寶初載。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傳至
曹溪。曹溪付吾。汝諦受之。吾當有留難。遂辭遊方焉。
未幾果勑移會于戈陽。坦遂向盧州浮槎寺。覧大藏
[004-0344b]
經。後聞忠國師。自南陽詔入。於大曆五年禮覲之。八
年欲出關。忠奏曰。此人是貧道同門。俱神會弟子。勑
賜號曰大悲。兼賷墨勑。行化至梁國。時相國田公。神
功供養。邐迤適維楊六合。方歎大法凌替。忽聞空中
聲云。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與汝印騐。令舉
頂以掌按之。尋觀有四指赤痕。其印跡恒現。又止潤
州江中金山。今澤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
氣如雲。有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雲滅迹。又於江
陰定山結庵。俄聞有讚嘆之聲。視之則白龜二。坦為
受歸戒。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丈。亦為受戒懺悔。後
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趨步徐正。
稱嘆道場唯善。村落之民。多棄罟網。元和五年。相國
李公鄘。召居華林寺。寺內有大將軍張遼基。寺僧多
為鬼物惑亂。坦居。湫然無朕矣。又楊州人。多患山妖
水恠之所熒惑。坦皆遏禦焉。人爭歸信。至十年。忽見
二僧人。稱自龜茲國來。彼無至教。遠請和尚敷演。十
一年五月十三日。於荷澤忌齋告眾。吾赴遠請。至季
秋八日。果寂而終。遷塔於楊州西馴翟坊之南岡。越
州掾鄭詹建塔。報齡一百八歲。


釋道悟



姓張。婺州東陽人。生而神儁。長而謹愿。年十
四求出家。慈愛不聽。輒損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獲
巳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
寺大德具戒。投徑山國一禪師。密受宗要。于語言處。
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
[004-0344c]
服勤五載。轉遁餘姚大梅山。時大曆十一年。層崖絕
壑。天籟蕭瑟。敻無隣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饋橡
栗。野夫伐楚。覩駭悚息。諭為神奇。詣者成市。憑嵌倚
峭。且構危棟。資糧供具。環遶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
遊。一來座側。歛折肢體。建中初。詣鍾陵馬大師。二年
秋。謁石頭上士。自徑山抵衡嶽。凡三遇哲匠。始卜於
澧陽。次居於澋口。終棲於當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
翱翔地也。檉松蓊鬱。崖巘巉巗。或接武林樾。或餅肩
廬舍。戶外之履常盈。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
計。莫不擎跪。稽首響風。天皇寺者。據郡之左。標異他
剎。號為名藍。一火蕩為煨燼。緇褐且虧瞻禮。禪宴之
際。若值神物。祠舍濵江。富於松梓。悉願傾倒。施僧伽
藍。於是斬棟修楹。雲屯井構。時值水涸。徒眾歛手。會
一夕雨至。萬株並進。晨發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
動無乏者。其餘廊廡床案。靡非幽贊。


釋元曉



姓薛。東海湘州人。三學淹通。彼土謂為萬人
之敵。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徧搜碩德。本州以
名望舉進之。王不納。居無何。王之夫人。腦嬰癰腫。醫
工絕騐。王及王子臣屬。禱請山川靈祠。無所不至。有
巫覡言曰。苟遣人往他國求藥。是疾方瘳。王乃發使
泛海入唐。募其醫術。溟漲之中。忽見一翁。由波濤躍
出登舟。邀使人入海。覩宮殿嚴麗。見龍王。王名鈐海。
謂使者曰。汝國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宮中先有
金剛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也。今託仗夫人
[004-0345a]
之病。為增上緣。欲附此經。出彼國流布耳。於是將三
十來紙。重沓散經。付授使人。復曰。此經渡海中。恐罹
魔事。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腸。而內于中。用蠟紙纏縢。
以藥傅之。其腨如故。龍王言。可令元曉法師造疏講
釋之。夫人疾愈無疑。龍王送出海面。遂登舟歸國。時
王聞而歡喜。乃召元曉。造疏成五卷。王請剋日於黃
龍寺敷演。號為略疏。曉乃宣吐有儀。解紛可則。稱揚
彈指。聲沸于空。疏有廣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中
華。後有翻經三藏。改之為論焉。


釋法照



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峯寺。勤修不懈。於僧
堂內粥鉢中。忽覩五彩祥雲。雲內現山寺。寺東北五
十里有山。山下有㵎。㵎北有石門。入五里有寺。金牓
題云。大聖竹林寺。雖目擊分明。而心懷隕穫。他日齋
時。還于鉢中。五色雲內。現其五臺。諸寺盡是金地。無
有山林穢惡。純是池臺樓觀。眾寶莊嚴。文殊一萬聖
眾。處其中。又現諸佛淨國。食畢方滅。心疑未決。歸院
問僧。還有曾遊五臺山者否。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言
曾到。言與鉢內所見。一皆符合。四年夏。於衡州湖東
寺內。有高樓臺九旬。起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遙
見祥雲彌覆臺寺。雲中有諸樓閣。閣中有數梵僧。各
長丈許。執錫行道。衡州舉郭咸見。彌陀佛。與文殊普
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大。見之者皆泣血設
禮。至酉方滅。日晚照於道場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師
先發願。往金色世界。奉覲大聖。今何不去。照恠而答
[004-0345b]
曰。時難路艱。何可往也。老人言伹亟去。道路固無留
難。言訖不見。照驚入道場。重發誠願。夏滿約往。至八
月十三日。于南嶽同志數人。惠然前來。果無沮礙。五
年四月五日到五臺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
日到佛光寺。果如鉢中所見。其夜四更。見一道光。從
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問眾云。有何祥也。有僧
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答有緣。照聞巳。即具威儀。
尋光至寺東北五十里間。果有山。山下有㵎。㵎北有
一石門。見二青衣。年八九歲。顏貌端正。立於門首。一
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
北行五里巳來。見一金門樓。漸至門所。乃是一寺。寺
前有大金牓。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鉢中所見。方圓
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
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
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
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繞。照至二賢前
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
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
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
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
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于過去劫中。因觀佛故。
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
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
知念佛。請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
[004-0345c]
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
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則能速證無上
菩提。語巳。時二大聖。互說伽陀。照聞巳。歡喜踴躍。疑
網悉除。又更作禮。禮巳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詣諸菩
薩院。次第巡禮。授教巳。次第瞻禮。遂至七寶果園。其
果纔熟。其大如盌。便取食之。食巳。身意泰然。造大聖
前。作禮辭退。還見二青衣。送至門外。禮巳舉頭。遂失
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記。


釋藏奐



姓朱。蘇州華亭人。母娠及誕。常聞異香。為兒
時。甞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
及詣嵩嶽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
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尋遊方訪道。復詣五
洩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洎周洛再構
長壽寺勑度居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
實為大藏。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捨宅為院。
迎奐居之。剡𡨥求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奐瞑目宴
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過。宼平。州奏請。改
額為棲心寺。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以咸通七年秋
八月三日。現疾告絕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巖。巳周
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
累令三載後。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
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
粒。其色紅翠。弟子戒休。賷舍利奉勑誄。易名曰心鑑。
塔曰壽相。
[004-0346a]


良準大師



法喜之神僧也。往山中化木。起造法喜。單
身回。巨細木。俱從河出。迄今河底有木。人不能動。一
生形跡。隱顯不常。疑為聖賢應化。按經幢石刻。大中
十四年。咸通五年。俱係良凖題名。復考景祐重修寺
碑云。異人間出。有如良準。業四分律。慧行精通。塔在
寺之東廊。距殿五十步。飛鳥不棲。遊塵弗立。時時合
利放光現瑞。宣和四年王春正月。欲起塔亭。遷就西
廡。靈像袈裟。騰掣遠去。光恠華煜。貫穿戶牖。眾懼祈
誦。方復如初。


釋知玄



字後覺。姓陳。眉州洪雅人。母魏氏。夢月入懷
而誕。七歲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寺與居
隣。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語。若覩前因。是夕夢其寺
殿佛手摩其頂。窹啟祖父。乞為勤䇿。親黨聽之。年十
一削髮。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授大經四十二卷。
遠公義疏。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囊括深
奧。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相杜公元
頴作鎮西蜀。聞玄名。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
下。黑白眾。日計萬人。注聽傾心。駭歎無巳。自此蜀人
重其名。號陳菩薩。於淨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纔
聽毗尼。續通俱舍。復從本師下三峽。歷荊襄。抵於神
京資聖寺。文宗皇帝聞之。宣入顧問。甚愜皇情。後學
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叉研外典經籍。百家之言。無
不該綜。玄每恨鄉音不堪講貫。乃於象耳山。誦大悲
呪。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武宗御宇。初尚
[004-0346b]
欽釋氏。後納蠱惑。議祀蓬萊山。築高臺以祈羽化。雖
諫官抗疏。宰臣屢言。終不迴上意。因詔玄與道門敵
言。神仙為可學。不可學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國
若烹小鮮義。共黃冠往復。玄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術。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而又
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千
言。聞者為之股慄。左護軍仇士良。內樞密楊欽義。惜
其才辯。恐有厈逐之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
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
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方扁舟
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延至開元佛寺。
屬宣宗龍飛。楊公自內樞統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
復興天竺教。奏公訪玄聲迹。玄歸上國寶應寺。屬壽
昌節。講讚。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帝以舊藩邸。造
法乾寺詔玄居寺之。玉虗亭。大中三年誕節。詔諫議
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議。大悅帝情。因奏
天下廢寺基。各勑重建。大興梵剎。命𦘕工。圖形于禁
中。其優重如是。與相國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
法事。八年。上章公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僖宗
令諸學士。撰玄師號。賜悟達國師。玄陳讓不遂。乃乞
歸九隴舊廬。於正月二十一日臥內。見所曾遊歷。聖
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淨土乃
訊云。孰之語耶。空又應曰。佛也。七月中聞戶外有聲。
逡巡一菩薩。降于庭前。漸迫玄身。叮嚀讚喻。勿以此
[004-0346c]
苦為累也。言訖而沒。又於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
流去。苦楚萬端。諦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
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
故為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屍。半
飼魚腹。半㗖鳥獸。吾久與西方淨土有期。言訖。右脇
面西而逝。


釋慧寂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
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
溪發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
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
勞。父母知不可留捨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
八營持道具。先見躭源。有所得。後參大溈山禪師。提
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脚驅烏。凡于
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𦘕規圓
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
四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
門風。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
倐來忽去。人皆不測。後勑追謚曰智通。塔號玅光。


釋僧妙



本住冀州。後居河東蒲坂。禁行精苦。聰慧夙
成。遍覽群籍。尤通講論。而稟性謙退。喜慍不干其抱。
故每講下座。必合掌懺悔云。佛意難知。豈凡夫所測。
今所說者。傳受先師。未敢專輒。乞大眾於斯法義。若
是若非。布施歡喜。時中解冠前彥。行隆端達。覩其虗
巳。皆服其德義。眾益從之。後住本鄉仁壽寺。聚徒集
[004-0347a]
業。甚高名望。周太祖特加尊敬。大統年。時西域獻佛
舍利。太祖以妙弘贊佛法。送令供養。因奉以頂戴。曉
夜旋仰。經於一年。忽於中宵。放光滿室。螺旋出窓。漸
延于外。須臾光照四遠。騰扇其焰。照屬天地。當有見
者。謂寺家失火。競來救之。及覩神光。乃從金瓶而出。
皆歎未曾有。妙仰瞻靈相。涕泗交橫。乃燒香跪而啟
曰。法界眾生。巳覩聖迹。伏願韜秘靈景。反寂歸空。於
是光還螺旋。卷入瓶內。爾夜州治士女。燒香讚嘆之
聲。聞于數十餘里。寺有一僧。睡居房內。眾共喚之。惽
惽不覺。竟不見光相。未幾便遇癘疾。咸言宿業所致。
遂有感見之嗟。自妙之云亡。光不復現。


釋淨真



從松江興聖寺若平法師薙染。習賢首宗。嘉
熈三年。遊逝江諸剎。因錢塘江壩毀。江濤泛溢災民。
師以偈呈安撫使趙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連。居民
衝蕩益憂煎。投身直入龍宮去。要止驚濤浪拍天。遂
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謂居民曰。我在龍宮說法。龍神
聽受。此塘不復毀矣。語訖。復投于海。趙端明感其德。
具聞于朝。勑賜護國淨真法師。立祠於杭之會祠。


釋教亨



字虗明。濟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濟
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業。緇素仰重。一日赴
齋于芒山村。乃倚樹化去。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
村。見其眾白馬而下。曰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馮
覺。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詰旦至光道家詢之。其
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誕亨。乃拳
[004-0347b]
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業僧福廣
福堅。聞而來謁。見即呼云。安兄無恙耶。亨熟視舉手。
伸指而笑。其母嘗臥師于室中。若有人誦摩訶般若
之聲。及睟。或以佛經酒盃試之。竟取經卷。素不茹葷
血。見僧喜從之。遊人皆呼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
師事碑于石。紀其異。七歲出家。依州之崇覺寺圓和
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兒他日
坐道場。必領僧萬指。年十五遊方。開鄭州普照寶法
席之盛。於是荷錫。自汴發足寶公夜夢慶雲。如金芙
蕖。繽紛亂墜。因語眾曰。吾十年無夢矣。今有此。是何
祥也。翼日亨至。寶獨異之師朝夕參叩。寶亦痛劄之。
一日往雎陽。忽馬上憶擊竹因緣。疑情不散。如入禪
定。將抵河津。渾無知覺。同行德滿呼曰。此河津也。亨
驚。遂下馬悲喜交集。及歸涕以語寶公。寶曰。此僵人
耳。切須更甦。轉動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兒時
巳念得。寶公笑曰。我只教你參諸方掉下底禪。但再
參去。自有得力處。一日亨于雲堂靜坐。忽聞打板聲。
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閃電。若更遲疑。
面前著箭。咄。寶公曰。我謾汝不得也。師後出世乃五
坐道場。若嵩山之戒壇。韶山之雲門。鄭州之普照。林
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國丞相夾谷清臣請。
主中都潭柘。遷濟州普照。未幾忽方丈後叢林中。有
一株亭亭高丈餘。而羣鴉以次來巢。狀若浮圖。上下
十二級。眾賀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詔住慶
[004-0347c]
壽寺。眾常萬人。三年繼主少林。法席大盛。無何師引
去。乃倘徉于嵩少之間。或放歌。或長嘯。如是數年。一
日忽覺四大絃緩。杜門堅坐。謝絕賓客。至金興定已
卯七月十日。誡其眾曰。汝輩各自勤修。索浴說偈。



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闍維。舍利無筭。師自
兒時。額有圓珠。涌現于皮間。至是爆然飛去。弟子分
舍利。羅以建塔焉。


釋法忠



號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試經得度。習天
台教。悟一心三觀之旨。後至龍門。觀水磨旋轉發明。
述偈呈佛眼曰。轉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
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麼生。忠曰㵎下水長流。眼曰
我有末後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後至廬山。
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
忠躍入龍淵。呼曰。業畜當雨一尺。雨隨至。甞居南嶽。
每跨虎出遊。儒釋皆望塵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
借諸聖口。不動自已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
使淨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
免天機漏泄。直饒德山棒。臨濟喝。若向牧庵門下。祇
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說。祇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
虗空。七凹八凸。


釋道悟



號佛光。陜西蘭州冠氏子也。生即齒髮俱長。
具大人相。年十六。力求出家。父母不聽。乃絕食幾死。
遂捨入里中寺祝髮。閱二年。偶宿臨洮灣子店。夢梵
僧。振聲喚覺。忽聞馬嘶。豁然大悟。喜不自勝。遂歸告
[004-0348a]
母曰。某于途中拾一物。母問何物。師曰。無始來不見
的。遂辭。欲參方去。母問汝將何之。答曰。水流須到海。
鶴出白雲頭。先是熊耳山。有白雲海禪師。雖住古剎。
不畜一徒。入或問何不擇一法嗣去。海曰芝蘭秀發。
獨出西秦。曰幾時至。海曰。行脚了也。師腰包將至。海
命侍者鳴鐘集眾。曰我關西弟子來也。然此寺原是
郭子儀所建。今渠自來住持。汝當迎之。師方入門。海
遙見便云。相公來何暮也。師進前曰。諾。海大笑。竟授
與衣法。令繼其席。自即退隱寺側。先有群盜踞劫。民
受其害。或請海捕之。海曰。非老僧所能也。不久郭公
至。必自捕也。民弗解其說。後師居寺方三日。乃率眾
往擒。盡縳之。破其穴。將欲盡誅。賊哀乞命師從容謂
曰。汝劫財物。傷人命。分當死矣。今汝乞命。獨不念彼
命乎。賊叩首流血。願從三寶。戒誓不為非。師為說偈
剃髮釋之。自是路不拾遺者。數十年人。始信師實郭
令公之再來也。宋大定二十四年。海公歿。師方出主
鄭州普照。又遷三鄉竹閣庵。身著白衣。跨黃犢吹短
笛遊于洛中。甞曰。道我凡耶。曾向聖位中來。道我聖
耶。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凡非聖耶。却向毗盧頂上。
別有行處。泰和五年。于臨洮大勢寺結夏。闡圓覺經。
謂眾曰。此席將半。吾當行矣。五月十二日晚小參。為
眾談第一義。晨興。呼侍僧曰。我病覔藥去。侍僧將出
門。師巳蛻矣。上有五色祥雲。盤結似葢。紅光如日。彌
塞四維。三日不散。世壽五十五。僧臘三十有九。弟子
[004-0348b]
舉全身建塔焉。


釋真淨



字如庵。雲間華亭姚氏子也。母朱氏。夢月自
海昇。墮于懷。覺而有娠。及誕時。瑞光滿室。有異僧過。
指謂其母曰。此兒海月法師再來也。九歲依化城寺
明淨志法師。授法華經。歷耳成誦。十六得度。愽究諸
乘。夙慧頓發乃以性學自許。首謁杭之廣福雲夢澤
公。聞無極度法師。化聲大振。遂造其室。盡得其學。元
大德住海鹽德藏。其寺方𡉏。淨竭力扶樹。眾散復聚。
田為豪門所奪。復歸。不數年翕然成舊式也。至治遷
松江超果。泰定乙丑。元相晚驩。舉住下竺。居七䆊。講
席不倦。闢寺前之徑。高大其門。書佛國山以揭之。至
順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告休。舉淨自代。先是淨
因疾晝𥨊。夢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憂。
非久自愈矣。叩以未來休咎。示云汝却後二年。當避
喧大樹之下。覺疾果差。切疑避喧樹下。非入滅之讖
耶。及乎澄舉住上竺至見𥨊堂西有大樹。堂匾曰靜
處。始悟夢之所示。由是殫心弘法。學者常數千指。元
主慕其道。賜佛心弘辯之號。及金紋紫伽黎衣。未幾
示疾。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夏。闍維。
得舌根頂骨不壞。舍利五色。


釋弘濟



字同舟。別號天岸。越之餘姚人。姓姚。幼孤從
里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出家。丱時駿發絕倫。滿授
以法華經。輒成誦。年十六。持四分律。躓步之間。不敢
違越繩尺。巳而嘆曰。戒固不可緩。而精研教乘。以資
[004-0348c]
行解。又可後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師。習台教。久
之悉通其旨。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一日于定
中。彷彿覩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溢。
若河懸泉涌。了無留滯。元泰定元年出世。住萬壽圓
覺。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之宅。
元丞相脫驩甚憂之。乃禱觀音大士于上竺。命濟即。
海岸。建水陸大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陀羅
尼。帥眾徧撒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復固。人稱神焉。
天曆遷集。慶顯慈二寺。適當歲儉。退處別室。蘇人聘
興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請
主會稽之圓通。居四載。還寶積。七年元主降旨。命主
杭之普福。濟堅臥不起。書偈而逝。閱世八十有六。坐
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顏如生。眾以陶器葬里之蛾眉
山松花塢。


釋蒙潤



字玉岡。嘉禾之海鹽人。姓顧。父敏。隱君子也。
母孫氏。古源清法師之甥女。娠及誕。俱感異夢。潤年
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蓮。方禮伽藍神。土偶皆仆。一
眾驚異。古源命從祥公祝髮進具。源授以天台止觀。
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會古源歸寂。乃
事竹堂傳法師。因苦學嬰奇疾。修請觀音懺。七七日。
既獲靈應。疾愈而心倍明利。湛堂澄公來蒞南竺。潤
居第一座。無何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夏講法華。
眾常千指。屠酤為之易業。遷演福。宗風益振。六年退
院事。高臥于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以下竺寺方災。
[004-0349a]
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礫中。因慨然謂眾曰。茲寺成
于慈雲。今殿尚存。則祖師之願力有在矣。乃為次第
葺治而新之。听夕演說無倦。率眾修法華三昧。感普
賢放光。現諸瑞相。居三䆊。一日呼門弟子實法明䇿
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巳而告曰。吾生緣殆盡。茲惟其
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然而化。


釋惟則



字天真。姓費。吳興人。父君澤。母沈氏。夢異僧
分衛。覺而有娠。及誕。異香襲人。其父卒。隨母適秦川
澉上髫年志求出家。禮本郡祐福高林壽公為師。十
六歲受具。二十三首謁楚石琦公。次謁千巖長公。無
見覩公。無用寬公等。一十八人。皆因緣不契。後之匡
廬。聞無極源者。乃雪巖欽禪師之子。年巳百歲。獨坐
茅庵。終日不語。師徑造之。值源廁上。乃趨問云。如何
是祖師西來意。被擒住云。道道。師于言下釋然頓悟。
但搖手而巳。源曰。子有所得耶。疾答之云。何得之有。
源又云。子作道理耶。師拂袖而出。自是機辯瀾翻。有
不可嬰之鋒。遂服勤月餘。日益玄奧。諸方聞而咸畏
服之。靈隱平山林公招致。俾掌藏鑰。後眾請開法于
海門祐福禪院。千指圍繞。如示眾云。魚吹浪。鳶掀風。
鷄鳴犬吠異不同。于斯薦得未為切。俯仰黑雲千匝
蒙。若要徹。急下工。慎勿解會。須磨礱。不因立志久無
變。一喝安能三日聾。顯機用。奚有窮。鐵壁銀山一拶
通。生擒活捉不留跡。吞吐回互稱大雄。若向秋風江
上過。蘆花定白蓼定紅。洪武初。徵天下高僧赴京。師
[004-0349b]
列首名。俄以足疾還海上。化木造禪院。神輸鬼運。木
從井中出。時值大旱。澉鹽至嘉興。河涸不通。本府太
尊。聞師名。特詣澉川祈雨。師許太尊備座船回去。即
時書一小匙。付一童子。出澉城東門。投之海中。囑童
子竟歸。莫轉頭觀望。此童不及入城。而大雨如注。河
路盡通。太尊乘鷁而返。


釋祖住



字幻依。丹徒人姓楊。母朱氏。夢梵比丘入其
室。覺而誕師。少沉密。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捨龍蟠
山。依朝陽和尚。受法華華嚴諸大部經。十七薙染。十
九受具。通曉諸經大義。自謂覺識所依。非關真際。遂
擔簦遊少室。依大章和尚。五載復至伏牛。依高安。十
二夏。先後所得。二師印可。次遊都下。謁松秀二法師。
盡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給事。延住鉢池山。造大藏經。
作水陸無遮會。至南京訪無極法師。居第二座。犍搥
之暇。即入眾作務。事竣。往京口萬壽寺。演華嚴大鈔。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寶華。時無極率徒與焉。
妙峰承印二禪衲。亦居座下。自是道價鬱跂。叢林傾
挹。提獎唱誘。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寶坊。師演四十八
願。時有異人。頂白冠冠。有蛇四足。來聽說法。忽不見。
萬曆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
月忽示疾。至二十二日。晨起沐浴。跏趺說偈曰。虗空
無面目。無位強安排。話頭不話頭。處處是如來。言訖
而逝。異香積時不散。茶毗。歛遺骨。塔于蓮華峰之陰。
壽六十有六。臘五十有四。王世貞作銘。
[004-0349c]


釋明德



號月亭。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生即穎異。岐然不凡。髫時隨父
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𦘕羅漢像。問父曰。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慨然曰。吾願為是矣。年十三。投郡之雙林
慶善庵。從僧真祥習瑜珈教。越四載祝髮。聞有向上
事。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單衣芒[尸@喬]。徧遊叢席。
備歷艱辛。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
祈值明師。道經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萬松問
曰。大德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耳。松
竪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却來相見。師泫然。再拜。求決
生死大事。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師
聞罔然。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不
得巳。授以楞嚴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淨本然。云
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雲散長空。寒蟾獨朗。遂
作偈呈曰。楞嚴經內本無經。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
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氷。松頷之。囑曰。汝既悟
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師為眾。負米採薪。不憚勞苦。偶行林麓間。
有虎踞道。師卓錫而前。虎遁去。常閱棗栢合論。至十
地品。中宵隱几而坐。夢遊兜羅錦世界。登座闡華嚴
奧旨。至于結座說偈。窹白松。松撫之曰。此聖力冥被
耳。非惟吾道將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無何松化去。
師守塔三載。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師名。
[004-0350a]
師遂掛錫報先寺。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
鉢。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餘人。敷其義趣。于是眾
日漸益。香積不繼。師陰禱于伽藍神曰。倘吾與聖教
有緣。神其無悋訶護。移時有外道。自雲間來。施米百
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
奉以衣拂。師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巳而孑身復
徑山凌霄峯。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一夕初夜趺
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氷釋。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
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宗風。雲嶽高岑棲隱處。無言
杲日普皆同。趨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自此道
譽益隆。學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虗日。開堂靈隱。門
庭嚴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
事誣師。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餘黨笞死者二十
人。師南遊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台郡教乘之
被。實師始也。闡玄談于大中庵。三日庵災。獨師之丈
室。巋然無恙。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白蓮華。紫芝
生于廁。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通蓮。師居東禪。夜夢
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師故
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童子啟頰。口如丹硃。師
撫其背曰。爾猶獅也。童曰。師口何如。師張口示之。童
躍入咽。師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數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眾常千指。妙
峯覺法師入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弘天台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未諳台衡。故質六即蛣𧏙之義。師曰。天
[004-0350b]
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
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若我蛣𧏙。十界皆蛣
𧏙也。非蛣𧏙上。別有六即。覺曰不然。天台六即。不論
世出世間。有情無情。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劣哉。師曰。聖人設教。誠為汲
引迷途。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
于戲論。學人何有哉。前五即置弗論。如云究竟。一究
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鑛。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
成正覺。觀于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
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歎云。奇哉
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得。豈非
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果如子言。其究竟蛣𧏙。永
無成佛日矣。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菩提心。所謂十
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鎚。若言究竟蛣𧏙。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迷。而作眾生。金重為鑛。其失孰大。覺曰。
究竟蛣𧏙。非是說也。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
巳成。方稱究竟。一界既爾。界界總然。當界而論。六即
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師笑曰。子去做一
個究竟蛣𧏙也。聞者無不高其論。萬曆丁亥秋。告眾
示疾。諄諄囑以教乘事。明年正月望後二日。吉祥而
逝。世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茶毗塔于徑山。


釋無異元來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葷酒不入
于口。十六遊金陵。聽講法華。嘆曰。求之在我。豈可循
文逐句哉。遂禮五臺靜庵通剃髮。次參壽昌。機語弗
[004-0350c]
契。入閩。一日閱趙州有佛不得住因緣。有省。再謁昌。
昌問。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
臣邊事。師曰。臣邊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
廁。覩登樹人大悟。趣見昌。昌問子近日何如。師曰。有
箇活路。只是不許人知。昌曰。因甚不許人知。師曰。不
知不知昌問。婆子具什麼手眼。便燒庵趂僧去。師曰。
黃金增色爾。又舉僧問玄則。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公
案。命作頌。師頌曰。殺活爭雄各有奇。糢糊肉眼曷能
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昌笑曰。子今
日方信。吾不汝欺也。萬曆三十年。住愽山云。此事不
從功行得。不從修證得。不從思議得。不從學問得。不
從禪定得。有一等人。閉門作活。暗裏休心。將自已身
心。煉得如枯木寒灰。蟲唼衣而不知。蛛結網而不顧。
縱是百年在定。終如一個死人。於本分事中。全無交
涉。所以玄沙曰。直饒如澄潭月影。靜夜鍾聲。隨扣繫
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此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
處。如火燒氷。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須就明中取則。向
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於芙蓉岸上。帶來八面秋
風。應用無虧。隨緣自在。且道作麼生。是愽山行履處。
良久曰。祇有一雙窮相手。不曾輕揖等閒人。況愽山
與諸人。同途不同徹。諸人向正位中來。愽山不在正
位。諸人在愽山。拂子裏許。諸人向偏位中來。愽山。不
在偏位。拂子在諸人袈袈裏許。所以道。對面不相識。
千里却同風。若向這裏徹去。當下知歸。不留朕兆。故
[004-0351a]
我釋迦大師。為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頃。為懈怠眾
生。得果滿僧祇劫。愽山。恁麼道。猶是葛藤。諸人也須
絆斷始得。且道絆斷後。作麼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
樵子徑。爭到葛洪家。崇禎三年秋示疾。首座問。和尚
尊體如何。師曰。儘有些子受用。座曰。還有不病者也
無。師曰。熱大作麼。座曰。來去自繇。請道一句。師書歷
歷分明。四字。投筆坐化。塔全身於本山。


釋隆琦



字隱元。福建東林林氏子也。父在田。母龔氏。
琦生六歲。父客于湘。家產日耗。難以攻讀。漸以耕樵
為業。每靜夜與二三友。坐臥松下。仰觀天河運轉。星
月流輝。誰繫誰主。纏度不忒。心甚駭焉。遂有慕佛之
念。年二十母與長兄欲定聘。自思身為男子。不知父
之遊踪。急于娶。非孝也。因告母兄。將聘金為路用。直
往豫章。抵南京。至寧波舟山。見族叔。又至紹興。經歷
一載。囊巳空。隨香船至南海。朝觀音。見佛地莊嚴。一
時凡念氷釋。遂發心持齋。投潮音洞主出家。明年二
月。航海歸閩省母。母以為自天降下。喜不自勝。勸母
奉齋歸佛。越明年。母歸寂。會鑑源于印林寺。方便接
引。遂從削髮。即發願精修。辛酉。往紹興顯聖寺。聽涅
槃經。時聞本師費和尚之名。因遍處參尋。壬戌。鸚窩
頂聽法華。冬在夾石碧雲。聽楞嚴。忽聞密老和尚。來
應金粟。即往參見。隨問學人初入禪門。未知做工夫。
求開示。密云。我這裡無有工夫可做。要行便行。要坐
便坐。要臥便臥。師云。蚊子多臥不得時如何。密云。一
[004-0351b]
巴掌。師有省。便拜云。某甲會得和尚掌中意。和尚云
道看。師便喝。和尚云。再道看。師又喝和尚云。三喝四
喝後如何。師云。今歲鹽貴如米自此日常活潑潑地。
忽一日窓外風吹入。寒毛卓竪。通身白汗。大徹源底。
便知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老和尚。情與無情。盡
在。一毫頭。了了分明。無二無別。不可舉似于人。庚午
春。黃檗本寺。請老和尚進山。師同回寺。辛未。眾請住
獅子巖。癸酉冬。馬峯請費和尚主席。命師為西堂。一
日諸禪人頌百丈再參馬祖。一喝三日耳聾。黃檗聞
之不覺吐舌因緣。師亦頌云。一聲塗毒聞皆喪。徧野
髑髏沒處藏。三寸舌申安國劍。千秋凜凜白如霜。呈
上。費老人即圈出示眾。陞座云。吾有一枝拂子。是從
上用不盡的。顧師云。汝作麼生奉持。師喝便出。到方
丈。師禮拜。老人舉拂云。汝且將去行持。師接著。便打
一拂。老人云。將為報恩那。又打一拂。便歸寮。甲戌回
獅巖隱靜。丙子夏。本山請繼黃檗法席。却之不能。巖
下有側石如舟。俱以不平為嘆。師一夜在石中坐。持
大悲呪三徧。默祝龍天。此去黃檗。吾道大行。為山增
色。此石可平。默坐注香。歸室次。蚤徒良哉報云。石巳
自平。師乃名為自平石。適法通專使送大衣源流至。
丁丑仲冬。至山開堂。如臘八示云。昔日世尊昇忉利
天。為母說法。說甚麼法。驀竪拂云。也只是這個。今日
山僧不動本際。為諸父老談禪。談甚麼禪。也只是這
個。這箇又是箇什麼。正如八十翁翁入場屋。真誠不
[004-0351c]
是小兒戲。向箇裏消息得恰好去。許汝入黃檗門。見
黃檗人。與黃檗同條合命。共氣連枝。不然。盡是門外
之遶漢。要見黃檗毫毛也大難。


化高僧摘要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