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59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 (master)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余刊布佛祖指南。法苑醒世。凡單傳直指。幽明感應。
歷歷備具。而高僧一傳。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
彼眾相發揮。奈傳有正有續。若梁若明。計共四帙。俱
以十欵分類。余訝之曰。有依有傍。怎說絕倫。拘格拘
例。那云獨步。余惟前冊巳經刻過者。不重錄外。今止
分為四卷。名曰摘要。第一取道之高。堂堂坐斷千差
路。卓卓分明絕去來。第二取法之高。雖云綿密弗通
風。古往今來絕間隔。三則取其品之高。轉處孤危萬
事休。隨緣得旨復何求。羣生造化乘斯力。一段靈光
觸處周。四則取其化之高。日月照臨不到。天地覆載
不著。劫火壞時彼常安。萬象泯時全體露。雖然如是。
青不自青。黃不自黃。赤不自赤。白不自白。會得雲收
月皎。方知此等縱橫。若問箇中同與別。余則應以。雞
寒上樹鴨寒下水。葢看經先具看經眼。見地須開見
地胸。幾人麻上生繩想。況又將繩認作虵。是為敘。


甲午歲菊月登高日無依道人徐昌治覲周父謹題
[001-0282b]

No. 1626-B




高僧無傳。傳高僧者。譬諸描畵虗空。虗空本無諸相。
而不礙諸相發揮。此覲翁居士之所以自敘其由來
也。集亦多本矣。石門之僧寶。大藏之神僧。濟川之五
燈。雷菴之普燈。莫不各執一見。以成一家之說。讀其
書者。無從得而是非之。葢前人之取類也。精而詳。而
立言也。一而正。惟精且一。而著書之道備矣。覲翁久
歷法域。宗眼朗朗。徹見古人垂手處於一傳焉列而
為四。曰道。曰法。曰品。曰化。分而不雜。專而不混。而或
者乃以私識度之。殊非覲翁所以辨別。差等之懷。予
謂集僧史者。如轉摩尼以青黃赤白求之不可也。外
青黃白求之亦不可。孔子刪詩定禮。各為一書以便
後學。學者從而宗之。為千古聖典。惟覲翁能體其意。
肆筆垂慈。功不在尼山下。彼以管見窺覲翁者。非惟
不識覲翁。亦且不識高僧矣。間有進言者曰。古往今
來。如是之久也。神化玄悟。如是之多也。法海義波。如
是之泓也。而造論載事者。如是之眾也。竟欲以區區
數百紙。括盡玄微。毋乃示人以狹小乎。覲翁曰。吾但
摘其要者。


住古疁昭塵丈室僧鑑拜撰
[001-0282c]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至尊者道。萬象光儀。可瞻可仰。為鑑為龜。歷千百世而令名弗移。一道同風也。[這-言+虎-儿+几]相維



* 攝摩騰雒陽白馬東漢永平
* 道寵鄴丁魏永平
* 寶唱楊都莊嚴齊建武
* 法建益州五層魏
* 慧恭益州招提隋
* 曇倫京師莊嚴隋仁壽
* 志超汾州光嚴隋大業
* 道傑蒲州棲巖隋開皇
* 玄奘京師慈恩唐武德
* 法融牛頭幽棲唐貞觀
* 元珪嵩嶽閑居唐永淳
* 子鄰京師安國唐開元
* 神會洛京荷澤唐開元
* 純陀京兆鎮國唐永泰
* 慧忠唐大曆
* 宗密圭峰唐會昌
* 無業汾州開元唐長慶
* 宣鑑鼎州德山唐咸通
* 從諗趙州唐乾寧
* 巖頭奯唐光啟△機用爍今古贊寧列之苦行冤哉
* 雲門偃唐乾和△係雲門鼻祖贊寧不收傳內惜哉
* 都貺居士唐
* 元安豐州洛浦唐光化
* 文悅雲峯唐大中
* 可貞洪州翠巖宋
* 義青舒州投子梁乾化
* 慧南黃龍宋熙寧
* 宗杲臨安徑山南宋紹興
* 守珣安吉何山南宋紹興
[001-0283a]
* 慧遠靈隱南宋淳熙
* 密印建康華藏南宋
* 寶印臨安徑山宋淳熙
* 彌光泉州教忠南宋
* 道謙建康府南宋
* 道樞臨安靈隱南宋淳熙
* 善繼天台薦福元天曆
* 真清天台慈雲明
* 楚石琦海鹽天寧明
* 玉芝海鹽資聖名法聚明
* 蓮池雲棲名袾宏明
* 密雲悟寧波天童明
* 破山明
* 費隱容徑山明清


計四十二位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大法無間。幽顯可通。知來遡徃。振聵驚聾。一番寒徹骨。徧界是香風。佛法相見也。誰之功



* 佛圖澄鄴中竺晉咸和
* 鳩摩羅什天竺晉建元
* 僧寔京師追遠周太和
* 佛䭾䟦陀京師晉義熙
* 道融彭城郡晉
* 史宗上虞龍山晉
* 慧嚴京師靈根宋元嘉
* 僧亮京師宋太始
* 法願正勝齊永元
* 曇無最洛都融覺東魏正光
* 智炫益州孝愛隋
* 慧思南嶽衡山隋光大
* 智顗天台國清隋
* 慧遠京師淨影隋開皇
* 慧因京師藏嚴隋仁壽
* 法常京師普光隋大業
* 道積蒲州普救隋開皇
* 玄琬京師普光隋仁壽
* 法淋終南龍田唐武德
* 志晞台州國清唐貞觀
* 義褒京師慈恩唐顯慶
* 威秀京師莊嚴唐龍池
* 法明江陵唐神龍
* 一行中嶽嵩陽唐開元
* 澄觀五臺清涼唐乾元
* 鑒真楊州大雲唐神龍
* 圓照京兆西明唐開元
* 真表百濟金山唐開元
[001-0283b]
* 端甫京師安國唐建中
* 良炌筠州洞山唐咸通
* 希圓越州應天唐景福
* 志玄河朔唐
* 崇惠京師章信唐
* 桂琛漳州羅漢後唐天成
* 澄楚東京相國後周顯德
* 心道常德文殊南宋建炎
* 鼎需福州四禪南宋
* 無念黃檗明
* 無明壽昌明
* 牧雲門天童明清
* 漢月藏鄧尉明
* 五峯學溈山明
* 木陳忞天童清


計四十三位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其言孔正。其行不偏。榮華聲譽。視之澹然。今之脆骨。望風可憐。品超物外也。孰與肩



* 曇雲西平晉義熙
* 䟦摩京西祇洹宋元嘉
* 道進高昌一名法進宋
* 曇鸞西河石壁魏大通
* 法進益州長陽隋開皇
* 富上益州淨德隋
* 法藏終南紫葢隋開皇
* 圓光新羅皇隆隋開皇
* 明瞻終南智炬隋開皇
* 慧安嵩嶽少林隋大業
* 志寬蒲州仁壽唐貞觀
* 慈藏新羅僧統唐貞觀
* 明導洛州天宮唐貞觀
* 道興益州福勝唐貞觀
* 光儀上都青龍唐開元
* 志賢太原甘泉唐天寶
* 圓觀洛京慧林唐大曆
* 玄素潤州幽棲唐大寶
* 無著五臺華嚴唐大曆
* 豐干天台國清唐先天
* 遺則天台佛窟唐元和
* 天然丹霞唐元和
* 齊安鹽官海昌唐元和
* 唯儼朗州藥山唐元和
* 恒政兆聖壽唐太和
* 德成華亭船子
* 道旻九峯
* 鑒空洛陽香山唐
[001-0283c]
* 恒超棣洲開元後梁乾化
* 法聰襄陽景空後梁大定
* 貞辨定州開元後唐
* 妙普華亭青龍南宋建炎
* 了性五臺普寧元至治
* 大同紹興寶林元咸祐
* 慧日天竺明洪武
* 應能橫州壽佛明建文
* 達觀紫栢
* 憨山清匡山明
* 雪嶠雲門明
* 萬如微龍池明清
* 林野奇天童明清
* 石車乘金粟明
* 朝宗忍寶花明
* 玉林琇報恩清
* 石奇雲雪竇明清
* 浮石賢天童清
* 百癡元金粟明發清


計四十七位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大而能化。洽被幽深。群生異類。咸仰慈心。祥雲現彩。密室飛金。變化莫測也。罔不欽



* 安清雒陽東漢桓靈
* 康僧會建初吳建興
* 慧遠廬山晉大義
* 曇翼荊州長沙晉太元
* 僧瑾京師靈根宋元徽
* 曇無竭黃龍宋永初
* 僧倜鄴西雲門齊天保
* 圓通鄴下莊嚴齊武平
* 道判終南龍池齊永明
* 僧範鄴東大覺齊
* 明達蜀部梁天監
* 法總西京海覺隋開皇
* 童真西京禪定隋開皇
* 道密西京興善隋仁壽
* 曇榮潞州法住隋
* 明淨密州茂勝唐貞觀
* 道宣京兆西明隋大業
* 義湘鷄林府唐總章
* 鑒元漢州開照唐開元
* 法秀京兆唐開元
* 靈坦楊州華林唐大曆
* 道悟荊州天皇唐大曆
* 元曉新羅黃龍唐
* 法照五臺竹林唐大曆
[001-0284a]
* 藏奐明州棲心唐大曆
* 良準鹽官法喜唐大中
* 智玄彭州丹景唐大中
* 慧寂袁州禪院唐
* 僧妙蒲州仁壽周大統
* 淨真松江興聖南宋
* 教亨燕郡慶壽南宋
* 法忠隆興黃龍南宋宣和
* 道悟鄭州普照南宋大定
* 真淨杭州天竺元至治
* 弘濟杭州普福元大曆
* 蒙潤杭州天竺元
* 則天真海門明洪武
* 幻依蘇州華明明萬曆
* 明德嘉興東禪明萬曆
* 無異元來愽山明萬曆
* 隱元琦黃檗明清


□頭有者採之。耳目不及聽之。雖去取。無褒貶。 計四十一位No. 1626
道高僧摘要卷一
武原居士 徐昌治覲周父 編輯


釋攝摩騰



本中天竺人。善解大小乘經。常遊化為任。
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
唯曰。經云能說此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
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遂二國
交歡。由是顯譽。逮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
而至。乃大集羣臣。以占所夢。通人傳毅奉答。臣聞西
[001-0284b]
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
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
愔等。于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
疲苦。冐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于城西門
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


釋道寵



姓張。俗名為賓。高齊元魏之際。國學大儒。雄
安生者。連邦所重。時有李範張賓齊鏕安席。才藝所
指。莫不歸宗。後俱依安下為嗣。年壯。領徒千餘。至趙
州元氏縣。堰角寺側。從寺索水。沙彌持與。問具幾塵。
方可飲之。素不內涉。罔然無對。乃以水澆面。賓大恧。
謂徒屬曰。非以為水辱我。直顯佛法難思。吾今投心
此道。宜各散。便於寺出家。聰明博大即具戒。遂入西
山。廣尋藏部。神用深拔。慨歎晚知。魏宣武帝。崇尚佛
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勒那摩
提。在太極殿。各有禁衛。不許通言。校其所釋。恐有浮
濫。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訖。及勘讐之。惟云有。不
二不盡。那云。定不二不盡。一字為異。通共驚美。寵詣
留支。訪所深極。乃授十地。曲教三冬。隨聞出疏。即而
開學。聲唱高曠。鄴下榮推。時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
楊休之等。昔經寵席。官學由成。自遺世網。形名靡寄。
相從來聽。寵默識之。於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悲慶
相循。遂以聞奏。以德溢時命。義在旌隆。日賜黃金三
兩。匠成學士。傳道千餘。其中高者。僧休。法繼誕禮。罕
宜。儒果等。
[001-0284c]


釋寶唱



姓岑。吳郡人。少懷恢敏。勤田為業。至于傍求。
傭書取濟。寓目疏略。便能強識。年十八。投僧祐律師。
而出家焉。經律諮稟。有聲宗嗣。住莊嚴寺。博採羣言。
酌其精理。又惟開悟士俗。要以通濟為先。乃從處士
顧道曠。呂僧智等。習聽經史莊易。會齊氏云季。遭亂
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天監四年。便還都下。乃敕
為新安寺主帝以時會雲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
穀年登。上資三寶。福被黔黎。下敕令唱。總撰集錄。以
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神鬼。或祭
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包
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天監七年。
帝以法海浩澣淺識難尋。敕莊嚴僧旻。于定林上寺。
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智藏。纘眾經理義。
號曰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
十二卷。竝唱兼贊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袠。及簡文
之在春坊。尤躭內教。撰法寶聯璧。二百餘卷。令寶唱
綴比區別其類遍略之流。帝以佛法冲奧。近識難通。
又敕唱詳敘佛理弘義。號曰續法輪論。合七十餘卷。
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上既親覽。流通內外。十四年。
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未愜帝旨。又敕唱
重撰。遂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搜求遺逸。備造三卷。
以用供上。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法五
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盛。無得稱焉。
自武帝應運。時年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太
[001-0285a]
后早傾。常懷哀感歎曰。雖有四海之尊。無由得申罔
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為心良田。是諸佛由生。
又即除災滌累。收採眾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
敷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捨身為僧給使。
每一捨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為太祖文
皇于鍾山竹㵎。建大愛敬寺。經營雕麗。奄若天宮。周
宇環繞。千有餘僧。四事供給。中院正殿。有栴檀像。舉
高丈八。又于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舉高丈八。躬
申供養。每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勝。預從左右。無
不下泣。又為獻太后。於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
大智度寺。京師夾里。爽塏。通博。朝帀之中途。川陸之
顯要。殿堂宏敞。寶塔七層。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
追福。五百諸尼。四時講誦。寺成之日。帝顧謂羣后曰。
建斯兩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復于中宮。起至敬殿。景陽臺。立
七廟室。設二皇座。具備諸禮。冠蘊奩篋。舉目興慕。晨
昏如在。衣服輕煖。隨時代易。斯奇芳旨。應時日薦。帝
又以國務。不獲朝夕侍食。惟有朔望。親奉饋奠。而無
所瞻仰。內心崩潰。如焚如灼。又作聯珠五十首。以明
孝道。又制孝思賦廣統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風易
俗度越終古。無得而稱。故元帝云。伏尋我皇之為孝
也。四運推移。不以榮枯。遷貿五德。更用不以貴賤革
心。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
切。潔齋宗廟。虔事郊禋。言未發而涕零。容不改而傷
[001-0285b]
慟。所謂終身之憂者是也。葢虞舜。夏禹。周文。梁帝。萬
載論孝四人而巳。又以國學員限。隔于貴賤。乃更置
五舘。招引寒儁。故孔釋二門。榮茂峙列。唱當斯世。頻
奉璽書預參翻譯。


釋法建



廣漢雒縣人。姓朱。誦經一千卷。仍多閑暇。遨
遊偶俗忽復閉門。則累日不出。無所食矣。唯聞誦經。
然小聲吟諷。音不外徹。有人倚壁。竊聽臨響。伹聞斖
斖溜溜。似伏流之吐波。武陵王東下。令弟規。守益州。
魏遣將軍尉遲逈來代蜀。規既降欵。城內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逈遣人尋光。乃見諸僧竝
睡。唯法建端坐誦經。光從口出逈聞。自到建所。頂禮
坐聽。至旦始休。逈問曰。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答
曰。華嚴經下袠十卷。逈曰。何不從頭誦之。答曰。貧道
誦次到此耳。逈曰。法師誦得幾許。答曰。貧道發心欲
誦一藏。今始得千卷。逈欲試之。曰屈總誦一遍。應不
勞損耶。建報曰。讀誦經典。沙門常事。豈憚勞苦。乃設
高座。令諸僧眾竝執本聽。法建登座為誦。或似急流
之注峻壑。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或類清風之入高
松。聰明者。纔聞餘音。情疎意逸者。空望塵躅。七日七
夜。數巳滿千。猶故不止。逈起謝曰弟子兵將不得久
停。請從此辭。諸僧因竝釋散。逈既出。歎息曰。自如來
滅度後。阿難號為總持。豈能過此。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樂。奇哉奇哉。建年八十終。


釋慧恭者



益州成都人。姓周氏。周未廢佛法之時。與
[001-0285c]
同寺惠遠結契勤學。遠直詣長安聽採。恭長往荊楊
訪道。遠於京師。聽得阿毗曇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寔
毗婆沙攝大乘。還益州講授。道俗欽重。䞋施盈積。恭
後從江左來還。二人相遇。欣懽共敘。離別三十餘年。
同宿數夜。語說言談。遠如泉涌。恭竟無所道。遠問恭
曰。離別多時。今得相見。慶此歡會。伊何可論。但覺仁
者無所說。將無所得耶。恭對曰。為性闇劣。都無所解。
遠曰大無所解。可不誦一部經乎。恭答曰。唯誦得觀
世音經一卷。遠厲色曰。觀世音經。小兒童子。皆能誦
之。何煩大汝許人乎。且仁者童子出家。與遠立誓。望
證道果。豈復三十餘年。唯誦一卷經。如指許大。是非
闇鈍。嬾墮所為。請與斷交。願法師早去。無增遠之煩
惱也。恭曰。經卷雖小。佛口所說。遵敬者得無量福。輕
慢者得無量罪。仰願蹔息瞋心。當為法師誦一遍。即
與長別。遠大笑曰。觀世音經。是法華經普門品遠巳
講之。數過百遍。如何始欲閙人耳乎。恭曰。書云。人能
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聽佛語。豈得以人棄法乃于
庭前結壇。壇中安高座。繞壇數帀頂禮。昇高座。遠不
得巳。于簷下。據大牀坐聽。恭始發聲唱經題。異香氤
氳。遍滿房宇。及入文天上作樂。雨四種花。經訖下座。
華樂方歇。惠遠接足頂禮。淚下交流。謝曰。惠遠臰穢
死屍。敢行天日之下。乞暫留。賜見教誨。恭曰。非恭所
能。諸佛力耳。即日拂衣長揖。沿流而去不知所之。


釋曇倫



姓孫。汴州俊儀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
[001-0286a]
禪師。端誡倫曰。汝繫心鼻端。可得靜也。倫曰。若見有
心。可繫鼻端。本來不見心相。不知何所繫也。咸怪其
言。嗟其近學。如何遠悟。故在眾末。禮悔之時。隨即入
定。大眾彈指。心恒加敬。後送鉢上堂。未至中路。卓然
入定。持鉢不傾。師大深賞。異時告曰。令汝學坐。先淨
昏情。猶如剝葱。一一重重剝却。然後得淨。倫曰。若見
有葱。可有剝削。本來無葱。何所剝也。師曰此大根大
莖。非吾所及。不敢役使。進具巳後。讀經禮佛。都所不
為。但閉房不出。行住坐臥。唯離念心。以終其志。次知
直歲。守護僧物。約勒家人曰。犬有別食。莫與僧粥。家
人以為常事。不用倫言。犬乃于前嘔出僧粥。道俗咸
伏其敬慎。又有義學論士諍來問者隨言即遣。無所
罣礙。仁壽二年。獻后亡。興造禪室。召而處之。還即掩
關。依舊習業。時人目之。為臥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
三國論首。無學不長。怪倫臥禪。言問清遠。遂入房與
語。探究是非。倫笑曰。隨意相審。遂三日三夕法樂不
眠。倫述般若無底。空華𦦨水。無衣無主不立正邪。本
性清淨。粲乃投地敬之。倫在京師。善巧方便。有玄琬
律師。靜琳法師。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武德末
年疾甚。于莊嚴寺傍看。寂然。有問往生何處。答無盡
世界。又便寂然。僧伽以手尋其冷觸。私報人曰。冷觸
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倫曰。此苦亦空。問曰。捨報
云何。報曰。死後籧篨褁棄之。莫作餘事。又曰。打五更
鐘未。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看之巳絕。年八十餘。諸
[001-0286b]
門學等。依言送于南山。露骸散于中野。


釋志超



姓田。同州馮翊人。少在童齓。智量過人。厭世
從道。而二親恃超。望嗣宗族。遂從儒流。遍覧流略。年
垂壯室。私為聘妻。超聞之。避斯塵染。乃逃竄林野。親
姻周覓。抑從伉儷。初則合[氶/巴]為蹤。終亦仝掩私室。唯
置一牀。超乃抽毡席地。令妻坐上。躬自處牀。儼思伽
坐。勤為說法。詞極明據。妻便流淚。禮謝辭以相累。頻
經宵夕。事等金形。屢被訹勸。誠逾玉質。既確乎難拔。
親乃捐而任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開化寺慧瓚禪
師。出家受具。自進戒品。專修行儀。即往定州。尋採律
藏。括其精要。刪其繁雜。五夏不滿。三教略圓。乃返故
鄉。入太原之西北千山。栖引英秀。創立禪林。曉夕勤
修。定慧雙啟。大業初歲。政綱嚴明。擁結寺門。不許僧
出。超聞之。慨而上諫。披衣舉錫。出詣郡城。乃達江都。
即以事聞。內史以事非要害。不為通引。至隋季多難。
宼賊交橫。民流溝壑。死者大半。而超結徒歡聚。餘粮
不窮。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誡勸。無變爾
情。鏡業既臨。逃響何地。眾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禪
禮。課時無輟。甞夜坐禪。忽有羣賊。排門直進。炬火亂
舉。白刃交臨。合坐端然。相同儀像。賊乃投伏于地。拜
伏歸依。超因隨宜誘引。量權授法。感發心敬。合掌而
退。高祖建義太原。四遠咸萃。超惟道在生靈。義居乘
福。即率侶晉陽。住凝定寺。禪學數百。清肅成規。道俗
欽承。貴賤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輔無塵。義寧二年。超
[001-0286c]
率子弟二十餘人。奉慶京邑。武皇夙承嘉望。待之若
仙。引登太極。敘之殊禮。左僕射魏國公裴寂。第中別
院。置僧住所。邀延眾居。亟歷寒暑。業新彌厲。時藍田
山化感寺。沙門靈潤智信智光等。義解鉤玄。妙崇心
學。同氣相求。延住彼山。挕緣聚結。其赴如雲。武德五
年。入于介山。創聚禪侶。觀者至止。陶鑄塵心。又于汾
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赫然宏壯。有類神宮。師資肅
穆。忽因遘疾。以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釋道傑



姓楊。其先弘農漢太尉震之後也。居河東安
邑之鳴條。天懷頴發。廓然物表。以宿植德本。情厭俗
塵。開皇十一年。歲將冠。投真營法師。營鑒其高拔。即
為剃落受具。令學涅槃等經。性淨修明。聞持鏡曉。後
往峴頭山誦法華。經月便度。深自惟曰。經云。寧願少
聞。多解義味。欲得通要。必俟博遊。開皇十四年。往青
州何記論師所。聽採成實。記顧曰。吾子形貌傀偉。清
對有方。學淺而思遠吾論其興矣。無幾而記遷化。遂
爾周流齊土。時有裝寂安藝。竝號哲人。從之受道。又
往滄冀魏念二論師所。聽毗曇論。又于清河道尚。汲
郡洪該所。聽成實始末。四載。傾窮五聚。乃上下搜求
以問法主。每令該公延頸長息。甞定該義曰。論云。唯
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非謂以一行苦。名為苦受。而
隨情說三受。正以於一苦受。而隨情說三受。此是經
部師計。而䟦摩述以為宗。可不爾耶。該曰然。傑曰若
[001-0287a]
使果。起酬因。說苦受為樂受。亦可因。成感果。說惡業
為善業。若言善業感樂果。善業非惡業。亦可樂受酬
善因。樂受非苦受。若言樂受酬善因。而體即苦受。亦
可善業感樂果。而體即惡業。若言唯是一苦受。隨情
說妄樂。亦可唯是一惡業。隨情說妄善。該于時茫然。
後乃曰。此子有拔羣之亮。難與言也。吾老矣。弘興論
道。其在子乎。由是門人胥伏。開皇十九年。自衛適鄴。
聽林法師攝論。又於洪律師所。聽四分。東行。屬隋漢
王召。滄州志念。河間法楞。長弘并部。忽遇斯際。即往
從之。聽仰迦延讀婆沙論。首尾三載。頗極窮通。曾難
念論師曰。若觸空。非觸入處者。亦應識空。非識住處。
若以識非分。是識住處者。亦應觸非分。是觸入處。于
時念公。但含笑直視。仁壽二年。又依楞法師。聽十地
等論。爾時法門大敞。宗師雲結。智景大論。十力挕乘
兩達涅槃舜龕律部。一期總萃。并晉中興。乃歷遊講
肆。觀略同異凡經六載。咸陳難擊。故并州語曰。大頭
傑。難人殺。文帝崩。晉陽逆節。便還故里。講阿毗曇心。
又講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說。心路蒼茫。至
于起慧。非定。不發。遂停講。往麻谷依真慧禪師。學坐
思擇念慧深入緣起。慧歎曰。常謂法師等。一從名教。
難偃亂流。如何始習。便能住想。豈非宿習所致耶。後
依成寔安般念處。兩夕專想。觀解大明。便謂神素法
師曰。昨試依論文。安般念觀。境界極明。而氣逼上心。
坐不安席。欲除此患。終須教遣。請撰諸經安般同異。
[001-0287b]
編為次第。將依遣滯。素乃取婆沙成實。龍樹蘭若諸
部。明十六特勝。六種安般之相。以示之。即依修習。更
逾明淨。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善哉大利根。淋落
泉中諸學坐。未至此處。武德元年。請弘十地。傑笑曰。
息駕修禪。伹名自利已法。講揚法化。誠為利他。至于
俱利。須當晝語夜默。庶得小大通洽。遂即弘敷三十
餘遍。常隨門學百有餘人。堪外化者。數盈二千。擇交
遷士。疎財薄食。苦樂不言。喜慍無撓。栖巖一眾舉為
僧主。以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釋玄奘



本名禕。姓陳氏。漢太丘仲弓之後也。奘意欲
流通教本。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以彼風俗。竝
信異道。其部眾乃有數萬。佛法雖弘。未至其土。故往
開化。既達于王。歎奘勝度。神思清遠。童子王聞。欣得
面欵。遣使請見。宛若舊遊。言議接對。又經晦朔。于時
異術雲聚。言辯纔交。邪徒草靡。王加崇重。初開信門。
請問諸佛。何所功德。奘讚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
論。三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此國東
境。接蜀西蠻。其路兩月應達。于時戒日。王臣告曰。東
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道德弘被。彼王所重。
請往致之。大乘天者。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王遣使
語拘摩羅王。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祗羅國。童子王。
命象軍一萬。方船三萬。與奘沂殑伽河。以赴戒日。戒
日與諸官屬。百餘萬眾。順河東下。同集羯朱祗羅國。
初見頂禮。鳴足盡敬。散花設頌。無量供巳。王曰彼支
[001-0287c]
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秦王何人。致此歌咏。奘
曰。即今正國之天子也。是大聖人。撥亂反正。恩霑六
合。故有斯詠。王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乃述制惡見
論。顧謂門師曰。日光既出。螢燭奪明。師所寶者。他皆
破訖。試救取看小乘。諸僧無敢言者。王曰此論雖好。
然未廣聞。欲于曲女城大會。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對
眾顯之。使邪從正。捨小就大。是日發敕。普告天下。總
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會曲女城。能論義者。數千
人。各擅雄辯。咸稱克敵。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陳
供。香花音樂。請奘昇座。即標舉論宗。命眾徵竅。竟十
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
㲲衣一百具。仍令大臣執奘袈裟。巡眾唱言。支那法
師論勝。十八日來無敢問者。竝宜知之。于時僧眾大
悅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便辭東歸。王重
請住觀七十五日。大施場相事訖。辭還。王敕所部。[這-言+虎-儿+几]
送出境。并施青象金銀錢各數萬。戒日。拘摩羅等。十
八大國王。流淚執別。奘便辭而不受。又敕令諸屬國。
隨到供給。諸僧勸受象施。皆曰。斯勝相也。佛滅度來。
王雖崇敬。種種布施。未聞以象用及釋門。象為國寶。
今既見惠。信之極矣。因即納象而反錢寶。然其象也。
其形圓大。高可丈三。長二丈許。上容八人。并諸什物
經像等具。竝在其上。空行雖逢奔逸。而安檼不墜。瓶
水不側。緣國北旋。出印度境。入卑利國。山川相半。沃
壤豐熟。僧徒數萬。竝學大乘。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
[001-0288a]
大雪山。及至其頂。諸山竝下。又上三日。達最高嶺。南
北通望。但見橫山。各有九重。過斯巳往。皆是平地。雖
有小山。孤斷不續。唯斯一嶺。蔓延高遠。瞻部一洲。山
叢斯地。至如西境波斯。平川渺漫。東尋嵬㠋。莫有窮
蹤。北則橫野蕭條。南則印度臯衍。即經所謂。香山。達
池幽䆳。未可尋源。四河所從。皆由斯出。爾雅所謂。崑
崙之墟也。案諸禹貢。河出磧石。張騫尋之。乃遊大夏。
固是超步所經。猶不言其發。源之始。奘引從前後。自
勒行眾。沿領而下。三日至地。達覩貨羅。諸故都邑。山
行八百。路極艱險。寒風切骨。到于活國。中途所經。皆
屬北邊。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統管諸番。總御鐵門。以
南諸小國自此境東。方入葱嶺。嶺據贍部洲中。南接
雪山北。至熱海東。漸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結固。各數
千里。冬夏積雪。氷嚴崖隒。過半巳下。多出山葱。故因
名焉。


釋法融



住幽棲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
觀。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人。乃躬自尋訪。見融
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
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
後面曰。別有小菴。遂引祖至菴所。遶菴唯見虎狼之
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于宴坐
石上。書一佛字。師覩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稽
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
[001-0288b]
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
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巳得。更無缺少。
與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
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
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師曰。既不
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偏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
身。


釋元珪



姓李。伊關人也。稟氣英奇。寬裕閑雅。乃誓出
家。於永淳二年。遂登滿足。乃隸名閑居寺。以習毗尼。
執律唯堅。後悟少林寺禪宗。大通心要。遂卜廬于嶽
中龐塢。時有峨冠袴褶。部曲繁多。輕步舒徐。稱謁大
師。珪覩其貌偉。精爽不倫。謂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
至。曰師寧識我邪。珪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
豈分別識也。對曰。我此嶽神也。吾能利害生死於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珪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
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
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
是。又焉能生死吾耶。嶽神稽首再拜。願授正戒。珪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我聞茫味。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珪
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
[001-0288c]
耳傾聽。珪曰。汝能不婬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盜乎。神曰。何乏我也。
焉有盜取哉。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
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殺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殺。
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
乎。神曰。我本正直。焉得有妄。曰非此謂也。謂先後不
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敗乎。神曰力能。珪
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
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
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
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惽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
羅欲不為婬。福婬禍善不為盜。濫誤混疑不為殺。先
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
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我
無汝。孰能戒哉。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願師授我
戒。我當奉行。更何業因可拘塵界。我願報慈德。勉我
所能。珪曰。吾觀身無物。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珪
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叛佛邪。隨
意垂誨。珪不得巳言曰東巖。寺之障也。莾然無樹。北
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聞
命矣。昏夜風雷。擺搖震運。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其
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霆電。隆棟壯宇。岌礘將𡉏。物
不安所。乃謂眾僧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
[001-0289a]
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焉。


釋子鄰



姓范。兖州乾封大范村人。父峻朝。不喜三寶。
或見沙門。必加咄唾。鄰生巳數歲。見著袈裟者。則生
慕羨。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經范氏之舍。鄰
一見之。喜貫顏色。拜求出家。問曰。父母云何。對曰。師
但先去。某乃影隨。律師行五里間。鄰巳至矣。及洛寺
染削。至十一年。忽思二親辭歸寧覲。其父喪明。母終
巳三載矣。因詣嶽廟。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
華經。誓見天齊王為期。其夜。嶽神果召鄰。問何故懇
苦如是。鄰曰。母王氏。亡來巳經除服。敢問大王。母今
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見繫獄受苦。鄰曰。我母何
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鷄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
職汝之由。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釋
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或可原
也。鄰詰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頭哀訴。五輪著地禮
畢。投䇿至四萬數。俄聞有呼鄰聲。望見雲氣中。母謝
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倐然不見。


釋神會



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從師傳
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廓然。覧後漢書。知
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留神。無仕進意。辭親投本府
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諷誦羣經。易同反掌。全大律
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盛揚法道。褁足
以見。能問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能曰。汝不歸
去。答曰。一無所歸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緣在路。能
[001-0289b]
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巳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載。
後徧尋名跡。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續於洛陽。
大行禪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見會
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於飛輓索然。用右僕射
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香水錢。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會越在草莾。時盧奕為賊所戮。羣議乃
請會。主其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創一
院。悉資苦葢。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支軍費。代宗
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頗有力焉。肅宗皇帝。詔
入內供養。敕大匠。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釋純陀者



本西域人。從遊京邑。人所欽重。上元中。便
云東渡。人見之。顏容若童稺之色。年巳六百歲矣。言
談氣壯。舉動不衰。代宗皇帝聞之。詔入。禮遇極豐。俾
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靜。今為塵境汩之。何從冥
寂乎。若離簡靜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釆芙蕖。其可得
乎。陛下欲長年。由簡潔安神。神安則壽永。寡慾則身
安。術斯巳往。貧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篤重之。以永泰
三年。預知必逝。遣弟子賷衣鉢進上。帝賜弟子紫衣。
陀終於鎮國寺焉。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
會麼。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帝又問曰。如何
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
[001-0289c]
何。師曰。莫認自已清淨法身。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
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虗空麼。
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後涅槃時至。乃辭
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將何所記。師曰。造取一無縫
塔。帝曰。就師取塔樣。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却
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後。帝詔問應真。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
瑠璃殿上無知識。應真後住耽源山。


釋無業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聞空中言曰。寄
居得否。遂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跏趺。年至九歲。啟白父母。依止本郡
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
等經。五行俱下。一誦無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
肆。聊聞即解。同學有所未曉。隨為剖析。皆造玄關。至
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其四分律疏。一夏
肄習。便能敷演。兼為僧眾講涅槃經。法筵長開。冬夏
無倦。後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禮。大寂一
見異之。業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甞聞
禪門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不了。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
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業言下豁然開悟。涕淚悲泣。向大寂曰。本
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
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寔
[001-0290a]
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
本自空寂。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畢盡
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為座。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
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
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
山者也。業既傳心印。尋詣曹溪。禮祖塔。迴遊廬嶽天
台。及諸名山。徧尋聖跡。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眾咸
欲舉請。充兩街大德。業默然歎曰。親近國王大臣。非
予志也。於是至上黨。節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
有戰功。又激發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勢盛。然好聞
賢善。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深重業名行。旦夕贍禮。
麾幢往來。常有倦色。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
利。今此又煩接君侯。豈娛心哉。言訖。逍遙緜上抱腹
山。又往清涼山。於金閣寺。讀大藏經。星入周天。斯願
方畢。復振錫南下。至于西河。初止眾香佛剎。州牧董
叔纏。請住開元精舍。業謂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有
遊方之意。豈吾緣在此邪。於是撞鍾告眾。作師子吼。
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素嚮德音。乃下詔請入內。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稱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聖情
虔虔。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遠賷敕旨迎
請。業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於是剃髮澡浴。至中
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虗同
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
[001-0290b]
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汝等常知心性
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故經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
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
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坐。奄然歸寂。


釋宗密



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
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
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
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
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
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
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
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
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
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
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
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
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
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
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釋宣鑒



簡州周氏子。早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
于性相諸經。貫通旨趣。甞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
剛。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
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
[001-0290c]
不平。遂擔青龍疏鈔。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
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云。這個是什麼文字。師曰。青
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汝
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
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
座點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潭。一夕侍立次。潭曰。更
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
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于此大悟。便禮拜。潭曰。
子見個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
頭也。至來日。龍潭陞座。謂眾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劒
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
道去在。師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辨。若
一毫置于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
于是禮辭。


釋從諗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
像。泉曰還見瑞像麼。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
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
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
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虗。廓然
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
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
覓佛漢子。于中覓一箇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
教心病最難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
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麼。一婆子請轉藏
[001-0291a]
經。師却下牀轉一匝。曰轉藏經巳竟。婆曰。比來請轉。
全藏。如何祇為轉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
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
去。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
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又僧問。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布衫。重
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
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麼却無。師曰。為伊有
業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泉州何氏子。少禮青原誼公落
髮。往長安寶壽寺稟戒。習經律諸部。優遊禪苑。與雪
峯欽山為友。自杭州大慈山。邐迤造于臨濟。屬濟歸
寂。乃謁仰山。後參德山。執坐具上法堂贍視。山曰作
麼。師便喝。山曰。老僧過在甚麼處。師曰。兩重公案。乃
下參堂。山曰。這箇阿師。稍似箇行脚人。至來日上問
訊。山曰。闍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山曰。甚麼處學得
這虗頭來。師曰。全奯終不自謾。山曰。他後不得孤負
老僧。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鉢下法
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拓鉢向
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師。師曰。大小德山。
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師去問。汝不肯老僧
那。師密啟其意。山乃休。明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師
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
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山三年後果示滅
[001-0291b]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峰驀指一椀水。欽曰。水清月
現。峰曰。水清月不現。師踢却水碗而去。師住鄂州巖
頭。值沙汰。於湖邊作渡子。兩岸各挂一板。有人過渡。
打板一下。師曰。阿誰。或曰。要過那邊去。師乃舞棹迎
之。一日因一婆。抱一孩兒來。乃曰。呈橈舞棹即不問。
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師便打。婆曰。婆生七子。六
箇不遇知音。祇這一箇也。不消得。便拋向水中。師後
庵于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萃。曰吾甞究涅槃經七八
年。覩三兩段義。似衲僧說話。又曰休休。時有一僧出
禮拜請師舉。師曰。吾教意。如∴字三點。第一向東方
下一點。點開諸菩薩眼。第二向西方下一點。點諸菩
薩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點。點諸菩薩頂。此是第一
段義。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羅。擘開面門。竪亞一隻
眼。此是第二段義。又曰。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此是第三段義。夾山下一僧。到石霜。
纔跨門。便道不審。霜曰。不必闍黎。僧曰。恁麼則珍重。
又到師處。如前道不審。師噓一噓。僧曰。恁麼則珍重
方回步。師曰。雖是後生。亦能管帶。其僧歸。舉似夾山。
山上堂曰。前日到巖頭石霜底阿師。出來如法舉似
前話。其僧舉了。山曰。大眾還會麼。眾無對。山曰。若無
人道得。山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雖有
殺人刀。且無活人劒。巖頭亦有殺人刀。亦有活人劒。
師與羅山卜塔基。歇次。山禮拜問曰。和尚豈不是三
十年前。在洞山而不肯洞山。師曰是。又曰。和尚豈不
[001-0291c]
是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師曰是。山曰不肯。德山即不
問。祇如洞山。有何虧闕。師良久曰。洞山好佛。祇是無
光。山禮拜。師甞謂眾曰。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唐
光啟之後。中原盜起。眾皆避地。師端居宴如也。一日
賊大至。責以無供饋。遂倳刃焉。師神色自若。大呌一
聲而終。聲聞數十里。門人後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
眾為起塔。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嘉興人也。姓張氏。幼
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落髮。稟具於毗陵壇。侍澄
數年。探窮律部。以巳事未明。往參睦州。州纔見來。便
閉却門。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作甚麼。師
曰。巳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却。師如是
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攞入。州便擒住
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𨍏轢鑽。遂掩門。損
師一足。師從此悟入。州指見雪峰。師到雪峰莊。見一
僧。廼問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
緣。問堂頭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
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纔集。便出握腕立地曰。
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却。其僧一依師教。雪峰見
這僧與麼道。便下座。攔胷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
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
棒來。僧曰。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
道。峰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師次日
上雪峯。峯纔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師乃低頭。
[001-0292a]
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師出嶺。徧謁諸
方。覈窮殊軌。鋒辯險絕。世所盛聞。後抵靈樹。冥符知
聖禪師接首座之說。初知聖住靈樹二十年。不請首
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
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出迓。師果至。直請入
首座寮解包。後廣主命師出世靈樹。開堂日主親臨
曰。弟子請益。師曰。目前無異路。因問諸人從上來。有
甚事欠少甚麼。向你道無事。巳是相埋沒也。雖然如
是。也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趂口快亂問。自已心裏
黑漫漫地。明朝後日。大有事在。擬心即差。況復有言
有句。莫是不擬心是麼。莫錯會好。更有甚麼。汝等諸
人。見人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甚麼
作佛。喚甚麼作祖。且說超佛越祖底道理看。問箇出
三界。汝把將三界來看。有甚麼見聞覺知。隔礙著汝。
有甚麼聲塵色法。與汝可了。了箇甚麼。古聖不奈何。
橫身為物。道箇舉體全真。物物覿體。不可得。我向汝
道。直下有甚麼事。早是相埋沒了也。光不透脫。有兩
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
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
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巳見猶存。坐在法身
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將
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師唱道靈樹雲門。凡三十載。
以乾和七年。已酉四月十日順寂。塔全身於方丈後。
十七載。示夢阮紹莊。奏請開塔。奉救迎請內庭供養。
[001-0292b]
逾月方還。因謚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


居士都貺



問圓通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當
如何湊泊。通曰。全身入火聚。貺曰。畢竟如何曉會。通
曰。驀直去。貺沉吟。通曰。可再喫茶麼。貺曰不必。通曰。
何不恁麼會。貺遂契旨曰。元來太近。通曰。十萬八千。
貺占偈曰。不可思議是大火聚。便恁麼去。不離當處。
通曰。咦。猶有這個在。貺乞再示。通曰。便恁麼去。鐺是
銕鑄。貺謝之。


釋元安



鳳翔麟遊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經論。問道臨
濟。濟常對眾美之曰。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當鋒。師
蒙印可。自謂巳足。一日辭濟。濟問甚處去。師曰。南方
去。濟以拄杖劃一劃曰。過得這個便去。師乃喝。濟便
打。師作禮而去。濟明日陞堂曰。臨濟門下有個赤梢
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虀甕裡淹殺。
師遊歷罷。直往夾山卓菴。經年不訪夾山。山修書令
僧馳往。師接便坐。却再展手索。僧無對。師便打。曰歸
去舉似和尚。僧回舉似。山曰。這僧若開書。三日內必
來。若不開書。斯人救不得也。師果三日後至。見夾山。
不禮拜。乃當面叉手而立。山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
出去。師曰。自遠趨風。請師一接。山曰。目前無闍黎。此
間無老僧。師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雲月是同。溪
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闍黎。爭教無舌人
解語。師佇思。山便打。因茲服膺。


釋文悅



初造大愚。聞示眾曰。大家相聚喫莖虀。若喚
[001-0292c]
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
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法輪未轉。食輪先轉。何不
為眾乞食。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巖。師復過求指。愚
曰佛法未到爛却。雪寒宜為眾乞炭。師亦奉命。事竟
復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
愚不去心。坐後架桶篐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
愚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吐一詞而
去。


釋可真



參慈明後。天下無可意者。善侍者知其未徹
笑之。一日山行。舉論鋒發。善拈一片瓦礫。置盤石上。
曰若向這裏下得一轉語。許汝親見慈明師擬對。善
叱曰。停思停機。情識未透。師愧悚。還石霜。慈明見來
叱曰。本色行脚人。有甚急。夏未了。蚤至此。師泣曰。被
善兄毒心。終礙塞人。故來見。明遽問。如何是佛法大
意。師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明喝曰。頭白齒豁。
猶作這个見解。如何脫離生死。師悚然求示。明曰。汝
問我。師理前話問之。明震聲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
波心。師于言下大悟。


釋義青



青社李氏子。七齡頴異。往妙相寺出家。試經
得度。習百法論。即棄遊宗席。時圓鑑禪師。居會聖巖。
師來。鑑禮延之。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因緣。經三載。一日問曰。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師擬
對。鑑掩其口。師了然開悟。遂禮拜。鑑曰。汝妙悟玄機
耶。師曰。設有也須吐却。自此復經三年。鑑時出洞下
[001-0293a]
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與太陽頂相。皮履直裰。囑曰。
代吾續其宗風。無久滯此。善宜護持。遂書偈送曰。須
彌立太虗。日月輔而轉。羣峯漸倚他。白雲方改變。少
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碾。令
依圓通秀禪師。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巳。執事
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通曰是誰。曰青上
座。通曰未可。待與按過。通即拽杖入堂。見師正睡。乃
擊牀訶曰。我這裏無閑飯。與上座。喫了打眠。師曰。和
尚教。某何為。通曰。何不參禪去。師曰。美食不中飽人
吃。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師曰。待肯堪作甚麼。
通曰。上座見曾甚麼人來。師曰浮山。通曰。怪得恁麼
頑賴。遂握手相笑。歸方丈。由是道風籍甚。梁乾化四
年夏示寂。敕謚慈濟。


釋慧南



依泐潭澄禪師。分座接物。名振諸方。偶同雲
峯悅禪師遊西山。話及雲門法道。峯曰。澄公雖是雲
門之後。法道異矣。南詰其所以異。峯曰。雲門如九轉
丹砂。點銕成金。澄公藥永銀。徒可翫。入煅則流去。南
怒。以枕擲之。峯雖謝過。而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
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即
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峯曰。石霜圓。手
段出諸方。公宜見之。不可後也。南默計曰。悅師翠巖。
使我見石霜。于悅何有哉。即造石霜。及中途。聞慈明
不事事忽叢林。無意見之。遂登衡嶽。謁福嚴賢禪師。
賢命掌書記。俄賢卒。郡守請慈明補之。既至。目其貶
[001-0293b]
剝諸方。件件數為邪解。南為之氣索。遂造其室。欲行
師資禮。明曰。書記巳領徒遊方。設使有疑。可坐商略。
不必作是行徑。南哀懇愈切。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
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喫棒分耶。是無喫棒
分耶。南曰。是有喫棒分。明色莊曰。若爾則從朝至暮。
鵲噪鴉鳴。亦有喫棒分。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禮。明復
問曰。趙州謂臺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道那裏
是他勘破婆子處。南汗下不能加答。連日入室請決。
明唯詬罵而巳。一日南曰。罵豈慈悲法施耶。明曰。汝
作罵會耶。南于是大悟。遂作頌曰。傑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
讐。呈慈明。明許可之。


釋宗杲



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宣州奚氏。
即雲峰悅之後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
即投慧雲齊公。十七薙染。初遊洞宗之門。洞宗耆宿。
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
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
昭覺。師踟蹰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
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
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
悟開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山東
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
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後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
地。伹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
[001-0293c]
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須要信
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𨤲務侍者。後聞
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籐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
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麼。悟笑而
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巳
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
也描不成。畵也畵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
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段因
緣詰之。皆酧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
因韜晦結菴以居。後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
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鉢
救產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
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
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
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
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
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
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
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
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詔住
阿育王。尋降旨令師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
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
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
[001-0294a]
書遺表。併囑後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
祇麼。死也祇麼。有偈無偈是甚麼。委然而逝。世壽七
十五。坐五十八夏。謚普覺。塔名寶光。


釋守珣



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鑑瑛和尚。
不契。遂謁佛鑑。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
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
七七日。忽佛鑑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
聞頓悟。鑑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乃
詰曰。靈雲道。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如
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雲不疑。只今覓個疑處。
了不可得。鑑曰。玄沙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
在。那裏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鑑然
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擡
眸。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鑑囑令護持。
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圓悟聞。竊
疑其未然。乃曰。吾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遊山。
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
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後如何。珣曰。樹高招風。
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脚在縮脚裏。圓悟大然
之。後出世。初主禾山。次天聖。從何山。及天寧。紹興甲
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鑑先師忌日。吾時
至矣。迄還鄣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
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鑑同條生。終不同條死。
明早可與我尋一隻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
[001-0294b]
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
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闍維舌根不壞。


釋慧遠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
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
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
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於眾。眾掖之起。遠乃曰。
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淨躶躶空無一物。赤
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
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
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牀云。喫得棒也未。遠又
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無所抵捂。
出世。初住臯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
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
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僧曰。不是心不是
佛不是物。又作麼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
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
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
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後如何。遠曰。悟後始知。
脫體現前。了無毫髮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
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麼作心。帝曰。
如何是心。遠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
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
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
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
[001-0294c]
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
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
侶。有個見處。遠曰願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
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纔涉思
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
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
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
偈曰。拗折秤鎚。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雅飛不度。安坐
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釋安民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講楞嚴于成都。有
聲。時圓悟居昭覺。因造焉。值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
者因緣。趙州拈云。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巳
彰。那裏是文彩巳彰處。民聞心疑之。告香入室。悟問
座主講何經。對曰楞嚴。悟曰楞嚴有七處徵心。入還
辨見。畢竟心在何處。民多呈義解。悟皆不肯。民復請
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巳彰會。偶僧請益十玄談。方
舉問君心印作何顏。悟厲聲曰。文彩巳彰。民聞悅。然
自謂至矣。悟示鉗鎚罔措。一日白悟。請弗舉話。待某
說看。悟曰諾。民曰。尋常拈鎚竪拂。豈不是經中道。一
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
來在這裏作活計。民又曰。下喝敲牀時。豈不是返聞
聞是性。性成無上道。悟曰。你豈不見經中道。玅性圓
明。離諸名相。民于言下釋於。於是罷講侍圓悟。因悟
[001-0295a]
出蜀居夾山。民從行。悟為眾小參。舉古帆未掛因緣。
民聞未領。遂求決。悟曰。你問我。民舉前話。悟曰。庭前
栢子。民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於巨壑。殊
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這漢何。悟說偈曰。休
誇四分罷楞嚴。按下雲頭徹底參。莫學亮公親馬祖。
還如德嶠訪龍潭。七年往返遊昭覺。三載翱翔上碧
巖。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花叢裏現優曇。未幾開法保
寧。遷華藏。大弘圓悟之道。後示疾于本山。闍維舍利
頗賸。人或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不壞。
并建塔焉。


釋寶印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
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
起信。盡得旨。覺勞筭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峯密印民
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
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
室。悟問從上諸聖。以何接人。師竪起拳。悟曰此是老
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聖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
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
西川。慧曰。未出劒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
動和尚。慧忻然。後出。奉詔住雪竇。淳熈七年秋。召師
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聖人。本同這個理
否。對曰。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聖人
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
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
[001-0295b]
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
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
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
印曰。非獨後世不見夫子之心。甞見孔門顏子。號為
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竟
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
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
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甞迴避諸弟子。而諸弟
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後能知儒。此
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
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葢小乘厭
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
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
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
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
澤者。若巳推而內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
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
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麼合喫多少痛
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
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
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大
蟲褁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註圓覺經。賜師
命作敘流行。紹熈元年十一月。往見智䇿禪師決別。
[001-0295c]
䇿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
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髮長頂
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釋彌光



號晦庵。閩中李氏子也。生寡言笑。聞僧貝梵
則喜。年十五。依文慧禪師圓頂。喜究羣書。一日計曰。
剃髮染衣。當期悟徹。而醉心俗典耶。遂首謁圓悟。次
參黃蘗祥。高庵悟。機語皆契。以淮楚盜起。歸謁佛心。
值大慧寓廣因從之。慧曰。汝在佛心處。所得者。試舉
一二看。光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
總不恁麼來時如何。劈脊便打。從教徧界分身。慧曰。
汝意如何。曰某不肯他後頭下個註脚。慧曰。此正是
以病去法。光毅然無信可意。慧曰。汝但揣摩看。光竟
以為不然。經旬。因記海印信公拈曰。雷聲浩大。雨點
全無。光始無滯。趨告。慧舉道者見琅邪。并玄沙未徹
語詰之。光對巳。大慧笑曰。雖進一步。祇不著所在。如
人斫樹。根下一刀。則命根斷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斷
命根乎。今諸方浩浩說禪。見處總如是也。何益于事。其
楊岐正傳。止三四人而巳。光慍而去。翌日慧問汝還
疑否。曰無可疑者。慧曰。祇如古人相見。未待開口。巳
知虗寔。或聞其語。便識淺深。此理如何。光悚然汗下。
莫知所詣。慧令究有句無句話。慧過雲門庵。光亦侍
行。一日問曰。某到這裏不能得徹。病在甚處。慧曰。汝
病最癖。世醫拱手何也。別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
未曾死。要到大安樂田地。須是死一回始得。光疑情
[001-0296a]
愈深。後入室。慧問喫粥了也。洗鉢盂了也去却藥忌
道將一句來。光曰裂破。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說禪也。
光即大悟。慧即撾鼓告眾曰。龜毛拈得笑咍咍。一擊
萬重關鎻開。慶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賺吾來。光
亦呈偈曰。一桚當機怒雷吼。驚起須彌藏北斗。洪波
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自爾名喧宇宙。道洽
緇素。出住教忠。瓣香為妙喜拈出。


釋道謙



本郡人。初依佛果。無所入。玅喜奉旨住徑山。
謙亦在侍。令往長沙。通書于張紫巖。乃自謂參禪二
十年。尚無個入處。又有此行豈不荒廢乎。將辭。友人
宗元。叱曰不可。豈以在路參禪不得耶。汝去。吾與俱
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參禪。無得力處。今奔波若此。
何得相應。元曰。你但將諸方參得。悟得。并圓悟妙喜
與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我可替者。盡替汝。只
有五事替不得。須自承當。曰何為五事。元曰。著衣喫
飯。屙屎放尿。䭾箇死屍路上行。謙于言下大徹。不覺
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書。吾先歸矣。後半載
返雙徑。妙喜于山門外亭。一見便曰。建州子。這回自
別也。


釋道樞



吳興四安徐氏子也。甞參道場慧禪師。得授
心印。道業日隆。初主何山移華藏。隆興初。詔遷靈隱。
宋孝宗召入內殿賜坐。問曰。禪道之要。可得聞乎。對
曰。此事在陛下堂堂日用應機處。本無知見起滅之
分。聖凡迷悟之別。第護正念。則與道相應。亡情却物。
[001-0296b]
則業不能繫。盡去沉掉二病。自忘問答之意。矧今見
在般若光明中。何事不成見也。上為之首肯。後以老
乞退居明教之永安。逍遙自適。甞題偈于壁曰。雪裏
梅花春信息。池中月色夜精神。年來可是無佳趣。莫
把家風舉似人。淳熈丙申八月示微疾。書偈而逝。塔
于永安。


釋善繼



號絕宗。越之婁氏子也。母王氏。夢神僧授白
芙蕖遂娠。生即能言。或見母舉佛號。便能合掌和之。
稍長治春秋傳。因竊窺佛經。乃唯然歎曰春秋固佳。
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況吾身如泡聚。官爵奚為
哉。于元大德。即請于父母。師恭和尚祝髮。明年進滿
分戒。尋從天竺大山恢法師。習天台教。恢公見其慧
解卓倫。甞囑曰。吾輪下數百人。堪繼大法者。惟子耳。
會大山遷雲間之延慶。即往南竺謁湛堂澄。澄一見
便問曰。入不二門。屬何觀法。繼對曰三種觀法。對屬
三部。此文既與止觀同成觀體。的是從行。澄又問諸
經之體為迷為悟。繼曰。體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顧所
詮。經肯何如耳。澄公喜溢顏色。謂眾曰。法輪轉于他
日。將有望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王岡潤補
其席。亦居第一座。天曆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
講金光明經。夜夢四明法智謂曰。爾所講之經。與吾
若合符節。自是益加精進。至正壬午。元臣高納璘。請
主天台薦福。無何遷能仁。闡法華妙玄文句。又釋五
章奧義。甞示眾曰。五祖有云。止觀一部。即法華三昧
[001-0296c]
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汝等須解行。
並馳。正助兼運。則圓位可登。而不負祖師命宗之意
也。元季。一日忽告眾。端坐而逝。世壽七十有二。僧臘
六十有三。茶毗舌根不壞。塔于靈秘之西。


釋真清



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生而頴異。修幹玉
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
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
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嶽伏虎嶽。依寶珠和尚薙染。
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
二十五。從珠遊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
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巳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
陀棲隱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
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
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巳泯
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蹟。駐錫覺皇。俄患
背疾。感雲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
起信論于吉祥。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
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
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
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却為聲名之境。三世諸
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
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
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遊天台。
[001-0297a]
窮搜勝絕。懷無見覩之高風。誅茆塔前三年。有荊山
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
荊山歎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
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日
之期。巳而復歸天台。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宼敬所入
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峯。修大小彌陀
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
而至。俄雲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
冲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掉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
人付衣鉢。遺囑弟子如法闍維。盡發長物。于五臺雲
棲西。興五處飯僧。卒于萬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
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遷于寺西螺師
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釋梵琦



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姓朱。父杲。好善。有隱德。
母張氏。事佛惟謹。以大元元貞二年。丙申六月。夢日
墮懷而生。襁褓中。有神僧見之。謂曰。此兒佛也。他日
當大振佛法。四歲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六歲善屬
對。七歲能書大字。詩書過目不忘。九歲抵西淅。從海
鹽天寧衲翁模受經業。年十六。入杭昭慶受具戒。一
日閱首楞嚴。有說偈曰。七處徵心心不肯。八還辨見
見元無。劈開秘密千重鎻。迸出圓明一顆珠。從此聖
凡知解絕。有何生死性情拘。話頭拈起知音少。留與
人間作楷模。時元叟端禪師。主徑山。師往參即問。如
何是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叟遽云。言發非聲。色前不
[001-0297b]
物。速道速道。師擬進語。叟震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
會英宗皇帝詔善書者赴闕。金書大藏經。師在選中。
辭叟遂行。既至。舘于萬寶坊。近崇天門。一夕睡起。聞
綵樓鼓鳴。豁然大悟。徹見徑山為人處。述偈曰。崇天
門外鼓騰騰。驀劄虗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片雪。却
是黃河六月氷。甲子東歸。再參元叟于徑山。叟迎笑
曰。且喜汝大事了畢。遂以第二座延之。學者多諮叩
焉。未幾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鹽州之福臻。題五相
無礙曰。萬法圓成一念中。眾生世界盡牢籠。光相大
小珠相似。赤白青黃色不同。畢竟未知何處起。如今
方信本來空。平常一句如何會。日出西方。夜落東天。
曆遷州之天寧。至元遷杭之報國。至正遷嘉興之本
覺。丁亥。帝賜號佛日普覺慧辯禪師。復遷天寧。建大
毗盧閣。又建寶塔七層。高二百四十餘尺。塔成忽偏
倚欲什。師日禱于佛。夕大風雨。州民聞空中有聲曰。
急往天寧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後以兵燹殆廢。
失頂之寶瓶。師復鳩施完葺。以錢鑄寶瓶補之。上瓶
之日。天花紛雨。異香滿空。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詔
江南大浮圖十餘人。于蔣山寺。作大法會。師與其列。
隨升座說法。以聳人天龍鬼之聽。上大悅。二年三月。
復修故事。召師說法。錫燕于文樓下。親承顧問。出內
府白金以賜。舘于天界寺。上以鬼神情狀。幽微難測。
命著三藏之說。既而援據經論成□將入奏。忽示微
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
[001-0297c]
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茶毗。齒牙舌根數珠咸不壞。弟子文晟奉歸海鹽。建
塔于天寧永祚禪寺。


釋玉芝



講楞嚴。偈云。談經非舌耳無聞。一坐青山夏
十旬。標指瞿曇終有相。迷頭演若本無因。病源莫執
方為藥。心境須知法是塵。直下不留元宇脚。個中誰
是出頭人。又云。只繡鴛鴦不度針。百花叢底漫沉吟。
七徵未解齊生死。八辨那能出縱擒。獘垢祇緣窮子
念。慇懃終媿老婆心。便教捲席同休去。方丈何妨草
自深。


釋蓮池袾



仁和縣人。姓沈。年十七。補邑庠。雖業儒。每
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自警。一日啜茗。失手碎茶
甌。有省。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髮。於無塵律師處
受具。北遊五臺。參遍融後。又謁笑巖於柳菴求開示。
巖曰。你三千里外求我開示。我有甚麼開示。師恍然。
即禮辭。過東昌道中。聞譙樓皷聲忽悟。偈曰。三十年
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
空爭是與非。遂南歸住雲棲。開淨土門。以攝三根。由
是四眾翕然尊之。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
說盡一部華嚴經。師曰。猫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
自代云。走却法師留下講案。仍頌曰。老鼠唧唧。華嚴
歷歷。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兒突出畵堂前。牀
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
品第一。問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謂開我迷雲。空生晏
[001-0298a]
坐不言。帝釋云。善說般若作麼生。師曰。良久處。欲望
開迷。陰霾萬里。晏坐邊。擬開般若。說竟多時。雖然如
是。鞭頭得旨。空裏飛花。且畢竟見個甚麼。十二月廿
八。臨終時。預於半月前別眾曰。吾將他往矣。人皆莫
測。至期果示微疾。面西而逝。


釋圓悟



號密雲。姓蔣。宜興人。生即端嚴。總角時。念世
無常。勤持佛號。偶見壇經。宗門向上一路。覺有入處。
凡山行及穿城歷市。咸事參究。一日負薪過山。觸積
薪而省。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往侍薙染。閱三年。每自
勘心境對立。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請益。往往被
訶。抱憤成疾。因閇關。池過關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
師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
心無自心。池未許可。又三年。命監院務。奮發精進。忽
于銅官山頂。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遂往覲龍池于
都門。池心折之。因以無住法。囑師南遊。自雙徑。兩目。
天台。為諸名宿。開發積疑。莫不驚嘆。得未曾有。迨池
歸。叩師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
笑付拂。未幾。池遷化。師感法乳恩深。心喪三年。煢煢
在疚。觸目注存。大明萬曆丁巳。遠涉匡衡。還息于天
台通玄寺。宗風大播。次年應金粟請。依荊榛。餐葵藿。
龍象競歸之。不踰時。輪奐[這-言+虎-儿+几]起。悉具叢林規制。食以
萬指。凡師。所過。緇素瞻禮者。喧填雜沓。每至遮道不
得行。其山川阻隔。從數千里外。勤尺寸以請者。師為
之發蒙導滯。一如親承熱棒。而聲教四訖。崇禎庚午
[001-0298b]
冬。自黃檗歸金粟。四方歸依者益眾。昌治入室授法
名通昌。司李黃元公。請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
及到。因洪水漂沒。丹崖翠璧之間。遺構蕭蕭。遂任締
造之役。積十年。臺閣崇隆。堂室複叠。望之若雲蒸霞
鬱。瓢笠濟濟。三倍金粟。師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
志。一生開示。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
葛藤。撥開雲霧。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廝隷末
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闡提輩。統以慈光攝受。如
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惟我
獨尊全體現。人來問著只粗拳。其著述者。為法證辨。
如鐘聲鏡影。不墮語言文字之障。共剏復者法幢所
賁即為寶坊。而一杖一拂。飄然物外。絕不作一住相。
崇禎辛巳。田太傅。承皇貴妃田氏命。躬齎紫衣入山。
祈師演法。因請住留都大報恩寺。師以衰邁力却之。
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
崗。


釋通容



號費隱。姓何。福清人。年十四。依鎮東慧山祝
髮。初參壽昌。愽山。及雲門後聞密雲。寓吼山。遂往謁。
被打從前伎倆知見一切氷釋。雲始問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汝作麼生會。師云水向石邊流出冷。風
從花裏過來香。雲便休去。既而雲主金粟。命職西堂。
明年隨赴黃檗。以源流衣拂付焉。大明崇禎丙子歲。
師自黃檗遷金粟。丙戌遷天童。又遷超果。又遷福嚴。
大清順治庚寅。師受鎮將。邑侯。諸鄉紳。請上徑山。鉗
[001-0298c]
鎚衲子。寒暑弗懈。賜昌治杖偈云。覿體現前描畵不
得。妙運超方。了無羣惑。指點人間。疏通正脉。如天童
示云。且道歷代祖師。安身立命。在甚麼處。莫是在天
上人間麼且喜沒交涉莫是在魔宮佛界麼。且喜沒
交涉。莫是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麼。且喜沒
交涉。若向者裏分曉得諦當。分明鐵饅頭。一任橫咬
豎嚼。不妨大家有分。又超果示云。窮究參看。是什麼
意旨。看到無。可看。參到。無可參。逼拶到結角羅文處。
忽然突出眼睛來。㘞。元來教外別傳直指之道。得恁
麼近。本分事得恁麼現成。妙明心得恁麼靈通。真如
性得恁麼不變。如來藏得恁麼含藏。公案得恁麼無
私。大道得恁麼廣大。十方無畔岸。八面絕其遮攔。縱
目所觀。縱手所指。高低普應。左右逢原。取之無盡。用
之不竭。事事歸宗。頭頭合輙。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豈
不為最圓頓之法門。又徑山偶題云。五峰開似五蓮
花。梵宇幽居勝足誇。龍象繼蹤那有億。祖燈續焰自
無涯。蒼松夾道飛空入。翠竹藏天壓日斜。法座我登
將甚說。萬山圍繞笑趺跏。一片婆心。孳孳矻矻。不知
老之將至云。


釋海明



號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從慧法主。聽
講楞嚴。咨疑不決即出蜀。住破頭山。鞭逼三載。忽於
經行之際。見一平世界。不覺墮落巖下。損足。至半夜
翻身。劇痛有省。呌曰。屈屈。一居士曰。師脚痛耶。師劈
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尋參愽山。復參雲門。後參天童。
[001-0299a]
童問那裏來。師曰雲門。曰幾時起身。師曰東山紅日
出。童曰東山紅日出。與汝什麼相干。師曰老老大大。
猶有這箇語話。童曰我既如此。你許多絡索。又從那
裏來師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問內不放出。外不
放入。政恁麼時。以何為界。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
犯清波意自殊。崇禎已巳出世。僧問萬法從心生。萬
法從心滅不生不滅。心在甚麼處。師曰。謝三娘不識
四字。僧禮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嶺頭提不起。鷄足
山前成滯貨。衲僧今日獲一披。如雲普覆華王座。大
眾記取三十年後。切忌不可動著。何也動著則禍生。
問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為什麼惟佛與祖乃
能知之。師曰知音不必頻頻舉。八兩原來是半觔。問
破山堂內有僧否。師拈拄杖曰。向前來與汝道曰。執
拄杖者是誰。驀頭一棒。


道高僧摘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