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59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 (master)


品高僧摘要卷三
武原居士 徐昌治覲周父 編輯


釋曇霍



蔬食苦行。常居塚間樹下。專以神力化物。時
河西鮮卑利鹿孤。僣據西平。自稱為王。號年建和二
年十一月。霍從河南。來至自西平。持一錫杖。云此是
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遺其衣物。受而輒投諸地。
或放之河中。有頃。衣自還本主。一無所污。行疾如風。
言人死生貴賤。毫𨤲無爽。人或藏其錫杖。霍閉目少
時。立知其處。並奇其神異。因之事佛者甚眾。鹿孤有
弟傉檀假署車騎。權傾傾偽國。性猜忌。多所賊害。霍
每謂檀曰。當修善行道。為後世橋梁。檀曰。僕先世巳
來。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違先人之旨。
公若能七日不食。顏色如常。是為佛道神明。僕當奉
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無饑渴之色。檀遣沙門智
行。密持餅遺霍。霍曰。吾甞誰欺而欺國王耶。檀深奇
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節殺興慈。國人既蒙其佑。咸
稱曰大師。出入街巷。百姓迎禮。至晉義熈三年。傉檀
為勃勃所破。凉土兵亂。不知所之。


求那䟦摩



此云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為王。治在罽
賓國。䟦摩年十四。機見儁達。深有遠度。仁愛務善。其
母甞須野肉。令䟦摩辦之。䟦摩啟曰。有命之類。莫不
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
汝。䟦摩他口煑油。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
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003-0318c]
況三途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工見而
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樂世榮。
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愽曉四含。
誦經百餘萬言。深達律品。玅入禪要。時人號曰。三藏
法師。至年三十。罽賓國王薨。絕無紹嗣。眾咸議曰。䟦
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羣
臣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眾。林棲谷飲。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教見者發
心。後至闍婆國。至前一日。闍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
飛舶入國。明旦果䟦摩至。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
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母子我巳受戒而汝不
信。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勑即奉命受戒。
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
與鬬戰。傷殺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
尊。不知何計。䟦摩曰。暴宼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
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退
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為呪水洗之。信宿平復。王恭
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羣臣曰。吾欲躬棲法門。
卿等可便擇明主。羣臣皆拜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
子民無依。且敵國兇強。恃嶮相對。大王天慈。寧不愍
命。敢以死請。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若許者
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尚。二願盡所治內。
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敬諾。
於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後為䟦摩立精舍。躬自琢材。
[003-0319a]
傷王脚指。䟦摩又為呪治。有頃平復。道化之聲。播于
遐邇。隣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京師名德。慧觀慧聰
等。遠挹風猷。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帝。求迎䟦摩。
帝即賜交州剌史。令泛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
道冲道儁等。往彼祈請。并致書于䟦摩。及闍婆王。希
臨宋境。流行道教。䟦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路由
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市山。儀形聳峙。峰嶺高絕。
䟦摩謂髣髴耆闍。乃改名靈鷲。于山寺之外。別立禪
室。去寺數里。磬音不聞。每至鳴椎。䟦摩巳至。或冐雨
不沾。或履泥不污。時眾道俗。莫不肅然增敬寺有寶
月殿。䟦摩于殿北壁。手自畵作羅云像。及定光儒童
布髮之形。像成之後。每夕放光。此山本多虎災。自䟦
摩居之。晝行夜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抒之而去。于
是山旅水賓。去來無梗。文帝重勑觀等復更敦請。乃
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文帝引見。勞
問慇懃。因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不獲從志。法師
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䟦摩曰。夫道在
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
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已苦躬。將何為用。
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
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使風雨
適時。寒煖應節。百糓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亦大
矣。不殺亦眾矣。寧在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方為
弘濟耶。帝乃撫几嘆曰。夫俗人迷于遠理。沙門滯于
[003-0319b]
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虗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
至如法師所言。真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乃
勑住祇洹寺。供給隆厚。王公英彥。莫不宗奉。俄而于
寺開講法華。及十地。法席之日。軒葢盈衢。觀矚往還。
肩隨踵接。其年九月二十八日。食未畢。奄然巳終。春
秋六十有五。


釋道進



一名法進。姓唐。凉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誦。
有超邁之德。為沮渠蒙遜所重。遜卒。子景環為邊宼
所破。問進曰。今欲轉略高昌。為可尅不。進曰必捷。但
憂災餓耳。迴軍即定。後三年。景環卒。弟安周續立。是
歲饑荒。死者無限。周既事進。進屢求賑貧。國蓄稍竭。
進不復求。乃淨洗浴。取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
處。次第受以三歸。便掛衣鉢著樹。投身餓者前。施汝
共食。眾雖饑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肉。拄鹽以啖
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割。因語餓人云。汝取我皮
肉。猶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餓者悲悼。無能取
者。須臾弟子至。王人復至。舉國奔赴。號呌相屬。因轝
之還宮。周勑以三百斛麥。以施饑者。別發倉廩。以賑
貧民。至明晨乃絕。出城北闍維之。烟焰衝天。七日乃
歇。屍骸都盡。唯舌不爛。即于其處。起塔三層。樹碑于
右。


釋曇鸞



鴈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迹靈恠。時未志學。便
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讀大乘經。恨
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
[003-0319c]
疾。停筆醫療。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
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覩。由
斯疾愈。前作尅眼。万崇佛教。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
所歸。廣愽弘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
通中。通名云北國番僧曇鸞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可引入
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繩床。衣以袈
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
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徑往昇之。豎佛性
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巳標敘。有疑賜問。
帝却納帽。便以數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
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
帝極歎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如何一
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
來。鸞曰。欲學佛法。恨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
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
鸞尋致書通問。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
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
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告鸞曰。若欲渡者。
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纔入船裏。
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勑為江神。更起靈
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
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
[003-0320a]
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
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
終更輪迴三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
修行。當得解脫生死也。鸞尋頂受。所賷仙方。並火燒
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神鸞。興和四
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釋法進



蜀中新繁人。在俗。精進。不噉辛腥。在田農作。
以[錨-田+巫/十]刃為鐘磬。步影而齋。有送食晚。便飲水而巳。所
犂田地。不損蟲蟻。一時空中聲曰。進闍梨。出家時到。
如是四五聲。合家同聞。進因詣洛口山出家。行頭陀。
不居寺舍。時隋蜀王秀。聞名。知難邀請。遣參軍郁九
閭長卿往。便將左右十人。辭王曰。承有道德。如請不
來。當申俗法。王曰。不須威逼。伹以理延。明當達此。長
卿出郭門。顧曰。今日將你輩。往兜率天。請彌勒佛亦
望得。何況山中道人有何不來。初至吉陽山下。日暮
見虎道蹲。命人射之。馬皆退走。欲投村。恐違王命。俄
見一僧。負襆上山。長卿命住為伴。餘從並留。步至寺
所。召入至床。又見虎在床下。怖不自安。進遣虎出。具
述王意。雖有答對。而怖形于相狀。進曰。檀越初出郭
門。一何雄勇。今來至此。一何怯憚。長卿頂禮默然。因
宿至旦。令先往。貧道後來。行至望鄉臺。顧視進行巳
及。即與同見王。入內受戒。即日辭出。所獲䞋施。一無
所受。令往法聚寺停。王顧諸佐曰。見此僧令寡人毛
竪。戒神所護也。後更召入城。王遙見即禮。進曰。王自
[003-0320b]
安樂。進自安樂。何為苦相惱亂。作無益之事耶。諸僧
諫曰。王為地主。應善問訊。何為訶責。進曰。大德畏死。
須求王意。眼見惡事。都不諫勉。何為弘教。進不畏死。
責過何嫌乎。雖盛飾床筵。厚味重結。而但坐繩床。食
麤餅而巳。至妃姬受戒後。又辭入山。重延三日。限滿
便返。諸清信等。咸設食而邀之。至時諸家各稱進到。
總集計會。乃分身數十處焉。有時與僧出山赴食。欻
爾而笑。人問其故。曰山寺淨人。穿壁盜蜜耳。及還果
如所說。初王門師慈藏者。為州僧官。立政嚴猛。瓶衣
香花。少闕加捶。僧眾苦之。而為王所重。無敢諫者。以
事白進。請為救濟。答曰。其威力如此。豈能受語耶。苦
請不巳。進造藏房門。藏走出。謂曰。法門未可如是。爾
亦大力也。蜀人以大甚為大力還返入房。自此藏便息言。僧由
此安。以開皇中卒山。年九十有六。


富上者



莫測何人。恒依淨德寺宿。埋一大笠在路。晝
日坐下讀經。人雖去來。不喚令施。有擲錢者。亦不呪
願。每手靜路。不入閙中。狀如五十。雖在多年。過無所
獲。有信心者曰。城西城北。人稠施多。在此何為。答曰。
一錢兩錢。足養身命。復用多為。陵州剌史趙仲舒者。
三代之酷史也。甚無信敬。聞故往試。騎馬直過。佯墮
貫錢。富但讀經。目未曾顧。去遠。舒令取錢。富亦不顧。
舒乃返來曰。你見我錢墮地不。曰見。問曰。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拾將去。舒曰。你終日在路。惟乞一錢。豈有
貫錢在地而不取者。見人將去。何不止之。答曰。非貧
[003-0320c]
道物。何為浪認。仲舒曰。我欲須你身上袈裟。富曰。欲
相試耳。公能將去。復有與者。可謂得失一種。即疊授
與。仲舒下馬禮謝曰。弟子周朝人。官歷三代。與眾僧
往還。少不貪者。聞名故謁。本非惡意。請往陵州。富曰。
大善。然貧道廣欲結緣。願公助國安撫。即是長相見
受供養也。舒辭嘆曰。此人不可輕慢。爾後不見。益州
人薊相者。從楊州還見之。亦埋笠路側。顏狀如常。


釋法藏



姓筍。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母偏居。十歲
母亡。隻身而立。因斯禍酷。深悟無常。年二十二。周天
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從便出俗。天和四年。誕
育皇子。詔選明德。至醴泉宮。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
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出眾獨立。作
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勑語百官。道人身小
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非徤道人耶。有勑施錢
二百一十貫。由是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
幽林。建德二年二月。挾鉢擎函。投于紫葢山。山即終
南之一峯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衲。飡以
木松。三年正月八日。遊步山頂。忽遇甘杏十枚。即而
噉之。既荷冥資。但勤勵業。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毀像
焚經。僧令還俗。惟藏山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
開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
城南門。對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建德二年。棄寺
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餘並還俗。藏一
身在山。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自
[003-0321a]
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葢。噉食山糧。准此
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執奏。下敕曰。朕欲為菩薩治
化。此僧既從紫葢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髮。著菩薩
衣冠。為陟岵寺主。內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天下
眾僧。普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至十月。于城東
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欲菩薩治化。或現天身。或
從地出。或作鹿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
莊王二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
遂令先帝焚燒聖典。靈像鑄錢。據斯逆害。與秦始何
異。帝怒曰。違朕先皇明詔。可令遽盡。藏曰。仰觸聖顏。
乞刑都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詞
氣無駭。頻經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帝曰。道人怖
不。內史沛公曰。人生所重。無過于命。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捨其刑。一不須
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命。得繼釋
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
宏奏勑。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遊行。朕
須見日。不可沉隱。雖蒙恩勑。終未開弘。怏結心靈。思
懷聖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
日。隋祖作相于虎門。六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
三寶。經宿即蒙剃髮。賜法服一具。雜綵十五段。青州
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詳開化。至
十五日。令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八。並賜法
[003-0321b]
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
十二日。承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奉勑。
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此漸開。方流海
內。藏戒行貞明。禪心鬱茂。數入朱門。頻登御榻。開皇
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勑。月給茯苓棗杏。酥油柴炭。
以為恒料。而性在虗靜。不圖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
隨施供給。武侯將軍素和業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
冀禮奉養。積善所熏。遂捨所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
勵。設萬僧齋。右僕射蘇威。每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宣勑。藏禪師落髮。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
盛。不可等倫。以貞觀二年。終于鄠縣觀臺。因殮于阜
南。雲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貞石于龕側。


釋圓光



姓朴。本住三韓。秦韓辰韓馬韓。光即辰韓新
羅人也。家世海東。而神器恢廓。校獵玄儒。討讐子史。
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及聞釋宗。乃上啟陳主。請
歸道法。有勑許焉。既爰落䰂。即稟具戒。遊歷講肆。得
成實涅槃。蘊括心府。三藏數論。徧所披尋。末又投吳
之虎丘山。息心之眾。雲結林泉。並綜涉四含。功流八
定。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於即頓絕人事。槃遊聖
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創通成論。未講般
若。皆思解俊徹。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名望橫流。播于
嶺表。披榛負橐而至者。相接如鱗。會隋后御宸。威加
南國。遂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主將。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了無火狀。伹見光在塔前。被縛將殺。既恠
[003-0321c]
其異。即解而放之。光學通吳越。使欲觀化周秦。開皇
九年。來遊帝宇。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奉佩大言。振
續徽緒。本國遠聞。上啟頻請。有勑厚加勞問。放歸桑
梓。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氏。面申虔敬。仰
若聖人。光年齒既高。乘輿入內。衣服藥食。並王后自
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
法。兼濟民斯。為說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
年。少覺不愈。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于所住皇
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


釋明瞻



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異操。住龍貴村。二千
餘家。同共高之。十四通經。十七明史。州縣乃舉為進
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
師密異其度。乃致書于鄴下大集寺道場法師。令其
依攝。專學大論。尋值法滅。藏形東郡。隋初出法。追住
相州法藏寺。內通大小。外綜丘墳。將事觀國。移步上
京。開皇三年。勑召翻譯。住大興善。眾覩德望可宗。舉
知寺任。大業二年。帝還京室。在于南郊。盛陳軍旅。時
有濫僧染朝憲者。事以聞上。帝大怒。召諸僧徒。並列
御前。峙然抗禮。下勑責曰。條制久頒。義須致敬。于時
黃老士女。初聞即拜。唯釋一門。儼然莫屈。時以瞻為
道望。眾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宗佛教。僧等義
無設敬。若准制返道。則法服不合敬俗。勑云。若以法
服不合。宋武為何致拜。瞻曰。宋氏無道之君。不拜交
招顯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無罪。故不敢拜。帝不屈
[003-0322a]
其言。直遣舍人語僧。何為不拜。如此者五。黃中之族。
連拜不巳。唯瞻及僧。長揖如故。兼抗聲對敘。曾無憚
懾。帝乃問向答勑僧是誰。錄名奏聞。便即視擬戮。明
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闕陳謝。瞻又先登。雖達申遜之
詞。帝夷然不述。但下勑于兩禪定。各設盡京僧齋。再
遺束帛。特隆常准。後迴蹕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我
謂國內無僧。今騐一人可矣。自爾下勑令住禪定。眾以
瞻正色執斷。不避強禦。又舉為知事上座。整理僧務。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貞觀之初。以瞻善識治方。有聞
朝府。召入內殿。躬昇御床。食訖對詔。廣列自古以來。
明君民主制御之術。兼陳釋門。以慈救為宗。帝大悅。
因即下勑。年三月六。普斷屠殺。行陣之所。皆置佛寺。
一時七處同建。如豳州昭仁。晉州慈雲。呂州普濟。汾
州弘濟。洺州昭福。鄭州等慈。洛州昭覺。並官給匠石。
京送役隸。皆因瞻之開發也。暮齒將臨。山栖是造。遂
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隱焉。京輦歸信。遠趣于林。少時
遇疾。乃曰吾命極矣。可懸一月。枯骸累人。乃延諸大
德。就興善寺設齋辭訣。房杜僕射。舉朝畢集。具賷助
供。䞋錫山積。瞻通大捨。懺辭告別。即日力杖出京。返
于智炬。竭誠勤住。想觀西方。心道明利。告侍者曰。阿
彌陀佛來也。須臾又云。二大菩薩亦至。顏貌奄然。奄
爾逝。春秋七十。


釋慧安



姓衛。荊州支江人。安性寬裕。不染俗塵。修學
法門。無不該貫。大業中。開通濟渠。追集夫丁。饑殍相
[003-0322b]
望。安巡乞多鉢食。救其病乏。存濟者眾。煬帝聞之。詔
安遂潛入太和山。至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
衡嶽寺。行頭陀法。貞觀中。至蘄州。禮忍大師。遊終南
山石壁而止。時所居原谷之間。早霜傷苗稼。安居處
獨無。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災。天皇大帝。聞而召焉。
安不奉詔。永淳二年。至滑臺草亭居止。中坐繩床。四
方坦露。勑造寺以處之。號招提。却還家鄉玉泉寺。時
神秀禪師新歸寂。咸請住持。安弗從命。天后聖曆二
年四月。告門人學眾。各歸閉戶。至三更。有禪人至。扈
衛森森。和鈴鉠鉠。風雨偕至。其神旋繞其院數遭。安
與之語。丁寧教誡。再拜而去。或問其故。曰吾為嵩山
神受菩薩戒也。天后甞問安甲子。對曰不記。曰何不
記耶。曰生死之身。如循環。無起盡。何用記為。又此心
流注。中間無閒。見漚起滅者。亦妄想耳。從初識至動
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記耶。天后稽顙焉。中宗
神龍二年九月。勑令中官賜紫袈裟。并絹。賜號安并
靜禪師。入中禁受供施。三年賜摩納一副。便辭歸少
林寺。至景龍三年三月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
百三十歲。火焚。收舍利八十粒。內五粒紅紫色。進內。
餘散施。隨力造塔。


釋志寬



姓姚。蒲州河東人。父任隋青州剌史。寬自幼
及長。以清約知名。歷聽諸經。以涅槃地論為心要。東
西訪道。無釋寸陰。生常履信。言行不乖。甞以遊學長
安。詣市買絹。有人曰。可見付直。明當送絹。于此便付
[003-0322c]
直還寺。為諸僧所笑。寬曰。自憶不負于人。豈有人而
乖信。至期果獲。寬常誦維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夜
必有振動介冑之響。竊而觀者。咸見非常神人。遶房
而行。又一時夜中房重閣上有打物聲。同學寶通聞
之。驚迷不安其席。寬就而尉之。猶打物如故。至旦看
之。乃舍梁將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性好瞻病。無憚
遠近。又以道俗知無人治者。皆轝迎房中。躬運經理。
後于中夜室內大明。及觀房外。與晝無異。此相數現。
猛以開務誘引。弘濟為業。屬煬帝弘道。海內搜揚。以
寬行解同推。應斯榮命。會梟感作逆。齊事拘纏。寬便
下獄待罪。有來餉遺。一不自資。通給囚僧。歡笑如昔。
後並配徒𨽻。役于天路。常令負土。使裝滿籠。盡力輦
送。初不懈息。同役僧曰。此無監檢。當可小停。寬曰。業
報如此。何能自欺。違心行事。誠未安耳。末又配流西
蜀。行達陜州。有送財帛祖餞之者。並即散遺。唯留一
驢負經而巳。路次潼關。流僧寶暹者。高解碩德。足破
不進。寬見臥于道側。泣而哀焉。即捨驢與乘。自擔經
論。徒行至蜀。大發物情。咸興敬悅。時川邑虎暴。行人
斷路。或數百為群。經歷村郭。傷損人畜。中有王獸。其
頭最大。五色純備。威伏諸獸。遂州都督張遜。遠聞慈
德。遣人往迎。寬乃令州縣立齊行道。各受八戒。當夕
虎災銷散。莫知所往。時人感之。奉為神聖。禮䞋相仍。
或至十萬二十萬者。皆即散盡。了無資已。告施者曰。
財猶種子。聚則難繁。故為散之。令從用有在耳。兼又
[003-0323a]
輕生。疎素獘服。一經履御。愛護之甚。有過身肉。時逢
儉歲。躬煑糜粥。親惠饑餒。銜泣說化。令誦佛名。又以
所服衣之與氈。或割或減。用充貧乏。貞觀之初。還返
蒲晉。緇素慶幸。歡詠如雲。屢建法筵。重揚利涉。時州
部遇旱。諸祈不遂。寬為置壇場。以身自誓。不降雨者。
不處堂房。曝形兩日。密雲垂布。三日巳後。合境滂流。
民賴來蘇。號為一代佛日。以貞觀十七年夏五月十
六日。卒于仁壽寺。春秋七十有八。


釋慈藏



姓金。新羅國人。其先三韓之後。東方辰韓國
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蘇判。異北唐一品享高位。而無後嗣。
幽憂每積。素仰佛理。乃求加護。廣請大捨。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觀音。希生一息。後若成長。願發道心。度諸
生類。冥祥顯應。夢星墜入懷。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
誕。年過小學。神睿澄簡。世數史籍。略皆周覽。會二親
俱喪。轉厭世華。深體無常。終歸空寂。乃捐捨妻子。第
宅田園。隨須便給。孑爾隻身。投于林壑。麤服草屩。獨
靜行禪。時或獘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剌。露身直坐。動
便剌肉。懸髮在梁。用袪昏漠。物望所歸。位當宰相。頻
徵不就。王大怒。勑住山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
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懼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聞。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業。即又深隱。
外絕來往。糧粒固窮。以死為命。便感異鳥各銜諸果。
就手送與。鳥于藏手。就而共食。時至必爾。初無乖候。
常懷戚戚。慈哀含識。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
[003-0323b]
見二丈夫曰。卿在幽隱。欲為何利。藏曰。唯為利益眾
生。乃授藏五戒訖曰。可將此五戒。利益眾生。藏于是
出山。一月之間。國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
邊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驗。無由承奉。乃啟本王。西觀
大化。以貞觀十二年。領門人僧實等。十有餘人。東辭
至京。蒙勑慰撫勝光別院。厚禮殊供。人物繁擁。財事
既積。賊者將取。心顫自驚。反來露過。便受其戒。有患
生盲。詣藏陳懺。後還得眼。由斯祥應。從受戒者。日有
千計。性樂棲靜。啟勑入山。於終南雲際寺東。懸崿之
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歸戒。往還三夏。常在此山。將
事東蕃。辭下雲際。見大鬼神。其眾無數。帶甲持仗。云
將此金轝。迎取慈藏。復見大神與之共鬬。拒不許迎。
神語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餘矣。既而入京。蒙敕慰問。
賜絹二百疋。用充衣服。貞觀十七年。本國請還。啟敕
蒙許。引藏入宮。賜衲一領。雜綵五百段。東宮賜二百
段。仍于弘福寺。為國設大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
敕太常九部供養。藏以本朝經像。凋落未全。遂得藏
經一部。并諸玅像。旛花葢具。堪為福利者。賷還本國。
既達鄉壤。傾國來迎。一代佛法。于斯興顯。王以藏景
仰大國。弘持正教。非夫綱理。無以肅清。乃敕藏為大
國統。住王芬寺。又別築精院。別度十人。恒充給侍。請
入宮一夏。講大乘論。晚又于皇龍寺。講菩薩戒本。七
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𩃗靄。覆所講堂。四部興嗟。聲
望彌遠。藏屬斯嘉運。所有衣資。竝充檀捨。唯事頭陀。
[003-0323c]
蘭若綜業。正以青丘佛法。東漸百齡。乃與諸宰。詳評
紀正。一切佛法。須有規猷。並委僧統。藏令僧尼五部。
各增舊習。更置綱管。監察維持。半月說戒。依律懺除。
春冬總試。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歷諸寺。誠厲說法。
嚴飾佛像。營理眾業。鎮以為常。又別造寺塔。十有餘
所。藏乃發願曰。若所造有靈。希現異相。便感舍利。在
諸巾鉢。大眾悲慶。積施如山。便為受戒。行善遂廣。又
以習俗服章。華中外革。藏唯歸崇正朔。舉國咸遂。通
改邊服。一准唐儀。


釋明導



姓姚。吳興人。幼叶雅調。與眾不群。隋末喪亂。
二親崩歿。發心出家。意存護法。所在尋逐。彌勒戒檢。
以貞觀初。行達陳州。逢敕簡僧。唯留一導。以德聲久
被。遂應斯舉。雖蒙榮聞。意所遺之。乃嘆曰。出家弘濟。
豈滯一方。乃翻然遠征。棄擲寺宇。至爍礪二師座下。
餐稟幽奧。未盈凉暑。聲聞超挺。因令覆述。縱達無遺。
學門義侶。莫不推挹。龍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別住
東都天宮寺。粦德元年。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
洛下文物備列。時長吏韓孝威。妄托天威。黃巾扇惑。
私囑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五眾通
集洛州。各事幢幡。尅日齊舉。導出眾對曰。佛道二門。
由來天絕。邪正位殊。本自碩異。如何合雜雷同。將引
既無別勑。不敢聞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輒拒國命。
乃使人脫導袈裟。將行禁劾。導曰。袈裟勑度所著。非
勑不可妄除。無勑令僧送道。所以不違國命。威怒曰。
[003-0324a]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導即挺身獨立。預是僧尼同
時總往導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導應聲語六曹官人
曰。長吏總召僧尼。唱反此則。長吏自反。眾僧不反。須
告御史。導等一時崩出。威大忙懼。降階屈節。慙謝而
止。因僧大集。檢試度人。天宮餉食。過中乃至。僧有不
量時景者。取而進噉。導曰。諸大德並佛法遺寄。天下
楷模。非時之食。對俗而噉。公違法律。現法滅緣。冐妄
聖凡。一至于此。眾並愧之。因索水清潄。月餘不食。悲
慨正法凋淪相及。道俗苦勸。方乃進餅。年六十餘。東
夏英髦。一期咸集。


釋道興



姓劉。本住秦州。八九歲時。常念出家。年十九。
決意詣大光寺。僧眾愍之。二親苦求。眾為解喻。便許
剃落。時天下大亂。賊宼交橫。死者山積。興為沙彌。語
諸徒曰。人身難得。持戒第一。母為賊掠將去。離城六
十里。興沒命尋逐。至巳被傷未絕。賊見曰。此僧誠為
至孝。逐母至此。便不盡命。乃背負母還城。城中咸恠。
賊路兇險。何因得返。避難投蜀。至河池縣。逢贊皇公。
蒙被安慰。送至梁州。年滿進具。常行蘭若。頭陀乞食。
智舜律師。當衢講匠。依聽五遍。便能覆述。每有異見。
舜深奇之。後還蜀川。廣聽經論。不爽光陰。又于江禪
師下。稟受禪道。以為徵心要術。自舜沒後。接講律筵。
每講律部。及發菩提心。以此勵眾。聽者垂泣。四遠來
投。于時官府急切。不許客住。諸寺無停者。咸來即安
撫。寺主曰。依官制不許。何得停之。興曰。官不許容針。
[003-0324b]
私容車馬。寺主豈不聞耶。寺主大怒曰。年少不用我
語。興曰。此三寶也。敬則見善。嫌則感惡。寺主憤恚還
房。眼看袈裟不見。又往三門王家會受飯。謂言是血
食。人喻之竟不食返寺。向興懺悔。尋終行蘭若。時鬼
來惱亂。興出繩床。鬼退。為受三歸巳。為禮佛名。鬼亦
隨禮。貞觀中。青城戴令來暮。欲與興同房宿。夜中眠
驚。走出房外。云見一赤衣僧。執杖打背。云何因在此
宿。以火照背。如三指大。隱軫赤色。因求悔過。興遇疾
甚。聞室中音樂聲。自此便差。常禮千佛。日別一遍。永
徽三年。玄奘法師。送舍利令供養。興獲巳。于房內立
道場。發正願曰。若一生傳法。并禮賢劫千佛。如契聖
心。請放光明。如語一室並為金色。以顯慶四年月日。
終于福勝。春秋六十有七。


釋光儀



姓李。本唐宗室。父瑯琊王。與越王起兵。欲復
本朝。中興帝道。不克。天后族誅之。儀方在襁褓中。乳
母負之而逃。後數年。則天竊聞瑯琊有子在民間。購
之逾急。乳母將至扶風界中。鬻女工以自給。儀年八
歲。狀貌不群。神悟超拔。乳母疑遭貌取而敗。且極憂
疑。乃造布襦。置錢于腰腹間。於桑林下。告之令去。敕
搜不慢。吾慮俱死。無益于事。汝聰頴必可自立。或一
旦富貴。無忘老姥。言迄對泣。儀慟不自勝。乳母從此
而逝矣。儀茫然。行至逆旅。日暮尋逕。擬投村墅。遇一
老僧呼曰。爾小子。汝今一身。家巳破滅。將奚所適。儀
敬愕佇立。老僧又曰。出家閑曠。且無憂畏。小子欲之
[003-0324c]
乎。儀曰。素所願也。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樹陰。令禮十
方佛。歸依常住佛法僧巳。因削其䰂。又出袈裟。以披
服之。小大稱其體。其執持収掩。猶如幾夏比丘。老僧
喜曰。此習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東北曰。去此數里
有伽藍。汝直詣彼。謁寺主云。我使汝為其弟子也。言
畢。老僧欻然亡矣。方知聖僧也。儀如言趨彼。寺主駭
其言。因留之。經十年。儀巳洞明經律。善其禪觀。屬中
宗即位。唐室復興。敕求瑯琊王後。儀方向寺僧言之。
時眾大駭。因出詣扶風李使君。即儀之諸父也。見之
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狀聞。固請不可。使君有女。年
齒相侔。一見儀而心悅。願致情曲。儀恐懾而避焉。他
日會使君夫人。出其女靚粧麗服。從者越多。來而逼
之。儀固拒百端。終不屑就。紿之曰。身不潔。請沐浴待
命。女許諾。方令具湯沐。女出。因閉關。女還排戶。既不
得入。自牖窺之。方持削髮刀。顧而言曰。有于此根。故
為慾逼。今若除此。何逼之為。女懼止之不可。遂斷其
勢。投之于地。儀亦悶絕。戶既不開。俄而使君夫人俱
到。女實情具告。遂破戶視之。漸蘇。命醫工舁歸蠶室。
以火燒地。苦酒沃之。坐之于上。以膏傳之。月餘瘡愈。
使君奏儀是瑯琊王子。有勑命驛置至京。引見慰問。
優賚豐洽。詔襲父爵。儀懇讓。誓願為僧。確乎不拔。中
宗勑令領徒。任置蘭若。自恣化方。儀性好終南山。因
居法興寺。於諸谷口。造庵寮蘭若。凡數十處。道聲馳
遠。談說動人。或山行十里間。緇素侍者。常數千百人。
[003-0325a]
迎候瞻待。儀恒居寂定。或言將來事。以決吉凶。必無
差忒。人益歸之。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囑累
弟子。當謹護身口。勿事諠譁。祖師意無別事。靜則真
法現前。此外提唱。皆不獲巳。言極激切。因北首而臥。
枕肱右脇著席而亡。


釋志賢



姓江。建陽人。夙心剛整。幼且成規。既出家。尋
加戒品。抗節修心。不違律範。大寶元年。於本州佛跡
巖。承事道一禪師。汲水拾薪。惟務勤苦。遊方。見金華
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鬱林峻嶺。泉湖百
步許。意樂幽奇。既棲巔頂。野老負香粇蔬茹以供之。
時天大旱。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若業龍無能為
也。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勑。救百姓乎。敲石纔畢。霈
然而作。婺人咸悅。後遊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
功德之師。賢悚然不顧。明日遂行。登五臺。尋止太原
甘泉寺。道俗請學禪理者繼至。


釋圓觀



居於洛宅。率性疎簡。或勤梵學。而好治生。獲
田園之利。時謂之空門猗頓。此外施為絕異。且通音
律。大曆末。與李源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寶末
陷于賊中。遂將家業。捨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給一
器。隨僧眾飲食而巳。如此三年。忽約觀遊蜀。青城峨
眉等山洞求藥。觀欲遊長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荊入
峽。爭此二途。半年未決。李曰。吾巳不事王侯。不願歷
兩京道。觀曰。行無固必。請從子命。遂自荊上峽。行次
南浦泊舟。見數婦女。絛達錦襠。負罌而汲。觀俛首而
[003-0325b]
泣曰。某不欲經此者。恐見此婦人也。李曰。自上峽來。
此徒不少。奚獨泣為。觀曰。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
之所也。巳逾三載。尚未解㝃。唯以吾未來故。今既見
矣。命有所歸。觀死。孕婦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兒。襁抱
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觀。李常念
杭州之約。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聞葛
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雙髻短衣。徐至
寺前。乃觀也。李趨拜曰。觀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
與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緣未盡。伹且勤修不墮。即
遂相見。李無由序語。望之潸然。觀又歌竹枝。杳褭前
去。詞切調高。莫知所謂歎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懸
隔。聖凡路殊。源遂絕酒肉。不婚娶。不役童僕。常依慧
林寺。寓一室隨僧齋食。


釋玄素



字道清。姓馬。潤州延陵人。生有異度。求歸釋
門。父母從之。出依淨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
於江寧長壽寺進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
威禪師。伏形苦節。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
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
利。猶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
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
驚駭稱異。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
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
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
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
[003-0325c]
相慶。佛日再輝。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
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
田之費。


釋無著



永嘉人。識度寬明。秉操貞確。留神大道。約志
遊方。抵京師雲華寺。就澄觀法師。研習華嚴之教。大
曆二年。入五臺山。欲觀聖人境界。五月到華嚴寺掛
錫。于堂中啜茶。見老僧𥨊陋據北床。問曰子從南方
來。還賷數珠請看。著乃躳度之。迴視之間。失僧之所。
于時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覩石臼木
杵。後得入聖寺。獲見聖賢。我願止此。其為快乎。次由
般若經樓。見吉祥鳥。羽毛蒨絢。雙飛于頂上。望東北
皷翼而去。明日有白光兩穗入戶。悠颺少頃。同房僧
法等。見而驚恠。言曰。此何祥也。願再現。斷眾生疑。尋
覩光如前。因往金剛窟。望中致禮。方坐假𥧌。聞叱牛
三聲云飲水。一翁古貌瓌形。服麤短褐。曳麻履。巾褁
甚異。著乃迎執其手。問從何來。翁曰。山外求糧。問在
何地。云求糧用在臺山。翻質著云。師何戾止。答曰。聞
此有金剛窟。故來隨喜。翁曰。師困耶。答曰否。曰既不
困憊。何輒睡乎。著曰。凡夫昏沉。胡可恠哉。曰師若昏
沉。可去啜煑[荈-夕+歹]。翁指東北見精舍。相距數步餘。翁牽
牛前行。著躡躅而隨。至寺門喚均提三聲。童子應唯
開闔。年可十四五。垂髮齊眉。衣褐襦。牽牛入寺。見其
地盡是瑠璃。堂舍廊廡。皆耀金色。其間華靡。非人間
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甌茶。
[003-0326a]
對飲畢。擎玳瑁器。滿中酥酪。各賦一匙。著咽之。如有
所證。豁然悟宿事焉。翁曰。師出家來。何營何慮乎。答
曰。有修無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巳。曰未知初出家時。
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師以初心修即得。又
問。齒﨟幾何。云三十一。翁云。師年三十八。其福根荄
植此地而榮茂。且徐徐下山。好尋道路。勿傷厥足。吾
年老朽。從山外來。困極欲偃息也。著曰。請寓一宵可
乎。曰不可。緣師有兩伴相隨。今夜不見師歸。憂愁曷
巳。此乃師。有執情在。著曰。瞿曇弟子。有何執處。雖然
有伴。不顧戀他。又問。持三衣否。曰受戒巳來持之。曰
此是封執處。著曰。亦有聖教在。若許住宿。心念捨之。
脫有強緣。佛故聽許。曰若依小乘無難。不得捨衣。宜
從急護。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趨行。翁曰。聽吾宣偈。
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
塵。一念淨心成正覺。著俯聽凝神。謂曰。蒙宣密偈。若
飲醍醐。容入智門。敢忘指決。翁喚均提。可送師去。臨
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與童子駢肩齊步。至金剛
窟。反問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傳。名金剛窟。童子
曰。金剛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選曰。金剛下有般若。童
子唍爾。適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顧而別童
子瞠目視著。如欲吐辭。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
玉玦乎。童子送宣偈授云。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
瞋吐妙香。心裏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偈終。
恍惚之間。童子及聖寺俱滅。唯見山林土石。悵悵盈
[003-0326b]
懷。[歑-乎+丘]欷不巳。


釋豐干



剪髮齊眉。布裘擁質。人或問止。對曰。隨時二
字而巳。更無他語。甞乘虎直入松門。眾僧驚懼。口唱
道歌。眾皆宗重。後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相類風
狂。言則多中。先是國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
子。曰拾得。多于僧厨執爨。爨訖。二人晤語。潛聽者多
不體解。時閭丘胤。出牧丹丘。將議巾車。苦頭疼。醫工
寡効。干造云。某自天台來。謁使君。丘告之患。干曰。君
何慮乎。便索淨器。呪水噴之。斯須覺體中頗佳。閭丘
異之。乃請干一言。定此行吉凶干曰。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此菩薩何在。曰國清寺厨。執㸑洗器者是。及
入山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曰有。院在何所。寒
山拾得復是何人。時僧道翹對曰。豐干舊院。即經藏
後。今閴無人。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見
在僧厨執役。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又問。干在
此有何行業。曰唯事舂糓。供僧粥食。夜則唱歌諷誦
不輟。如是再三歎嗟。乃入厨。見二人燒柴木。有圍爐
之狀。閭丘拜之。二人連聲咄吒。後執閭丘手褻之。若
嚶孺呵呵不巳。行曰。豐干饒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
松門。更不復入寺焉。


寒山子者


風狂之士。隱天台始豐縣西七十里。號
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
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
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若寒山子來。
[003-0326c]
即負而去。或廊下徐行。或為呌噪凌人。或望空曼
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發
辭氣。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
驚曰。大官何禮風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
丘復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曰。報汝諸人各各
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踪跡。乃令僧道翹。
尋其遺物。唯於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
壁所。抄錄得二百餘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後
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


拾得者


豐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
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歲巳來。初謂牧牛之竪。委
問端倪。云無舍孤棄。豐干携至國清寺。付與典座
僧。或人來認。必可還之。後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
食堂香燈。忽于一旦。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飡。復
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筯大笑。僧乃
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厨內滌器。洗
濯纔畢。澄濾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來負去。又護
伽藍神廟。每日僧厨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
以杖朴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
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
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中州縣
郡。符下云。賢士隱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
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
[003-0327a]
時。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
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碍說戒。拾
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
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
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
中。


釋遺則



姓長孫。京兆長安人。則弱不雜俗。恬恬終日。
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草書。獨盡筆妙。雅躭經史。
猶樂佛書。一朝捐家業。從牛頭山六祖慧忠。傳忠之
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
甞無物也。遂南遊天台。至佛窟巖。葢薜茘薦落葉。而
尸居。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虗。虎豹以為賓。麋鹿以為
徒。兀然如枯。其後剫木者見之。轉相告。有慕道者曰。
道者未有子弟。相率為築室。圖佛安僧。蔚為精舍。元
和巳來。傳則道者。又自以為佛窟學。


釋天然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躳執爨三年。始遂
落飾。後於嶽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答雅
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後於慧
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我
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
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
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
[003-0327b]
麵。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
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乃戴笠䇿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釋齊安



姓李。實唐帝系。深避世榮。終祕氏族。安在胎。
母夢日兆祥。既誕而神光下燭。數歲。有異僧欵門。召
見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終之業。其在斯乎。
及丱角。亟請出家。父母順從。遂依本郡雲琮禪師。年
滿登具。乃詣南嶽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內照實相。後
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褁足振錫。一日
造焉。大寂欣其相依。持論不倦。及其蛻去。安盡力送
終。元和末。安春秋巳逾七十。而遊越之蕭山法樂寺。
時海昌有法昕者。緇林翹楚。於放生池壖廢地。肇葺
禪居。請安主之。四海參學者麇至。道化之盛。翕然推
伏。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預誠知事
曰。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止橫事。恐累佛法。明日行
脚僧數人參禮。安默識帝。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
他等。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乃曰。貧道謬為海眾圍
繞。患齋不供。就上座邊。求一供疏。帝為操翰攄辭。安
覽驚悚。知供養僧賷去。所獲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
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後事而去帝本
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武宗恒憚忌之。沉之於
宮廁。宦者仇公武。潛施拯護俾髠髮為僧。縱之而逸。
周遊天下。險阻備甞。武宗崩。左神䇿軍中尉楊公。諷
[003-0327c]
宰臣百官迎立。聞安巳終。愴悼久之。勑謚悟空。以御
詩追悼。建塔焉。


釋唯儼



姓韓絳縣人。童齓慷慨。敏俊逸羣。年十七。薙
染慧照禪師。大曆八年。納戒於衡嶽希澡律師所。乃
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于布□耶。
遂謁石頭禪師。密證心法。住藥山焉。一夜明月陟山
巔大笑一聲。聲應澧陽東九十許里。其夜澧陽人。皆
聞其聲。盡云是東家。明辰展轉尋問。直至藥山。徒眾
云。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自茲振譽。遐邇喧傳。元
和中。李翱為考功員外郎。坐李景儉謫。出為朗州剌
史。翱閑來謁儼。遂成警悟。又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
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
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
問曰。何謂道耶。儼指天指淨缾曰。雲在青天水在缾。
翱于時。暗室巳明。疑氷頓泮。尋有偈云。鍊得身形似
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
水在缾。又偈。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
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笑一聲。儼于大和二年。合
掌而寂。


釋恒政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鄉校。見佛經。耽
味不捨。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受誦經法。既登戒
巳。問道于嵩少。決了無壅。遁跡三峰。放蕩自在。無幾
入太一山中。甫行風教。學人螘慕。太和中。文宗皇帝
酷嗜蜃蛤。一日御饌中。盈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
[003-0328a]
觀其異。即焚香祝之。俄為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可
愛。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緜錦覆之。賜興善寺致
禮。始宣問群臣。斯何瑞也。相國李公德裕奏曰。臣不
足知惟知聖德昭應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恒政禪
師。大明佛法。愽聞強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無
虗應。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中。應以此身
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巳見。未聞
說法。政曰。陛下覩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
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巳聞說法了。皇情悅豫。得
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
內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聖壽寺。至武宗即位。忽入
終南。或問其故。曰吾避仇。烏可巳乎哉。後終山舍。年
八十七。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
日入塔。


船子德成



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藥山。與道
吾雲巖。為同道。交洎離藥山。乃謂同志曰。公等應各
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爾率性踈野。惟好山水。樂情
自遣。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
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遂分。至秀州華亭。泛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
人莫知其高蹈。因號船子和尚。道吾後到京口。遇夾
山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無相。曰如何是
法眼。山曰。法眼無瑕。道吾不覺失笑。山便下座請問。
適來祗對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
[003-0328b]
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師在。山曰。甚處不是。
望為說破。吾曰。不須說。請和尚却往華亭船子和尚
處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船
子纔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
似。師曰不似。似個甚麼。山曰。不是日前法師曰。甚處
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
繫驢橛。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三寸。子何
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纔上船師又曰
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師
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問拋綸
擲釣。師意如何。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山曰。
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師曰。釣盡江波。金鱗
始遇。山乃掩耳。師曰。如是如是。乃囑曰。汝向去。直須
藏身處沒踪跡。沒踪跡處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藥山。
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覔取一個
半個接續。毋令斷絕。山乃辭行。頻頻回顧。師遂喚闍
黎。山乃回首。師竪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舟入
水而逝。


九峯道旻禪師



時石霜慶諸禪師歸寂。眾請首座繼
席。九峯曰。須明先師意始可。座曰。先師有甚意。峯曰。
先師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
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餘即不問。如何是
一條白練去。座曰。這個祇是明一色邊事。峯曰。元來
[003-0328c]
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烟斷
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烟未斷。座巳
脫去。峯拊座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
在。


釋鑑空



姓齊。吳郡人。少小貧苦。惟勤于學。元和初。遊
錢塘。屬其荒儉。乃議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餒
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數聲。俄有梵僧。臨流而坐。
顧空笑曰。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未。空曰。旅遊滋味。
則巳足矣。法師之呼。一何乖謬。葢以空未為僧時名
君房也。梵僧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同。德寺乎。空曰。
生身巳四十五歲。盤桓吳楚間。未甞涉京口。又何洛
中之說。僧曰。子應為饑火所燒。不暇憶故事。遂探囊
出一棗大如拳許曰。此吾國所產。食之者。上智知過
去未來事。下智止於知前生事耳。空饑極。食棗。掬泉
飲之。忽欠呻。枕石而𥨊。頃刻乃悟憶講經于同德寺。
如昨日焉。因增涕泣。問僧曰震和尚安在。曰專精未
至。再為蜀僧矣。今則斷攀緣也。神上人安在。曰前願
未滿。悟法師焉在。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
乎。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赴赳貴臣。昨聞巳得大
將軍矣。當時雲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汝為凍餒之
事也。空泣曰。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三十餘年。擁一
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饑凍。僧曰。
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
曾缺。羶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個影曲。報應
[003-0329a]
宜然。空曰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無計矣。他生
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鉢囊。取一鑑背面皆瑩徹。謂
空曰。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吾道盛衰。
宜一鑒焉。空覧照久之。謝曰。報應之事。榮枯之理。謹
知之矣僧收鑑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餘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後遊名山。愈高苦
節。


釋恒超



姓馮。范陽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萬。超生而
聰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猶善風騷。忽一日因。閱佛經。
洗然開悟。乃歎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
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晝夜進修。而屬師亡。遵釋
氏喪儀。守禮無怠。梁乾化三年。住五臺山。受木叉戒。
由是遠求名匠。阻兩河間。乃止于本州。魏愽并汾之
間。學大小乘經律論。計七本。龍德二年。掛錫于無棣。
超曰。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遂止開元枷藍東北
隅。置院講諸經論。二十餘年。宣導各三十餘徧。齊魯
之間。造秀不遠數百里。造其門以喆難。諸公一覩超
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教宗。或問因明。超答以
詩一首。辭新理妙。皆悉歎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
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虗著褐
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
山色。憐窓向月明。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
令人勸勉。願結因緣。超確乎不拔。


釋法聰



姓梅。南陽新野人。八歲出家。卓然神秀。正性
[003-0329b]
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及長成立。風操
逾厲淨施厚利。相從歸給。並迴造經藏三千餘卷。備
窮記論。年二十五。東遊嵩嶽。西涉武當。所在通道。惟
居宴默。因至襄陽傘葢山。白馬泉。築室方丈。以為棲
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初梁晉安王。來都襄雍。
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將從。無故却退。王慙而返。
夜感惡夢。後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䖍敬。
方得進見。初至寺側。但覩一谷。猛火洞然。良久竚望。
忽變為水。經停傾仰。水滅堂現。以事相詢。乃知爾時
入水火定也。堂內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
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
禮。因告境內多被虎災。請求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
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
弟子。以故衣繫諸虎頸。滿七日巳。當來于此。王至期
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
將王臨白馬泉。內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
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亦就手食。云此雌龍。王
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凶黨左右數十人。夜
來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
禪室。傍有松樹。止至其膝。執金剛杵。將有守護。遂表
奏聞。敕徐摛就所住處。造靈泉寺。聰住禪堂。有白鹿
白雀。馴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忽遇屠者。驅猪
百餘頭。聦三告曰。解脫首楞嚴。猪遂繩解散去。諸屠
大怒。將事加手。並仡然不動。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
[003-0329c]
又于漢水漁人牽網所。如前三告。引網不得。方復歸
心。空網而返。又荊川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
使還大降。陂池皆滿。高祖遣廬陵王重請下都。確乎
不許。後至廬阜。驃騎威王。因從受戒。勸請還臺。聰志
存虗靜。潛泝西上。遁隱荊部神山。湘東王承聞。馳駕
山門。伸師襄之禮。頻請下都。固辭不許。武陵上蜀。從
受歸戒。及宣帝末臨。亦同前敬。聰每入道場。必涕泗
翹。仰普賢授記。天花異香。音樂冥發。以梁大定五年
九月。無疾而化。


釋貞辯



中山人。少知出塵。長誓修學。暇則剌血書經。
又鍼血畵立觀自在像。慈氏像等。甞因行道困息。有
二天女來相撓惱。辯誓之曰。我心匪石。以神呪却之。
自此道勝。魔亦無蹤。辯負笈抵太原城聽習。時中山
王氏。與後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覘間者。并州城內。
不容外僧。辯由此驅出。遂于野外古塚間宿。會武皇
帝畋遊。塚在圍場中。辯固不知。方將入城赴講。見旌
旗騎卒縮身。還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見。問其故。遂驗
塚中敷草座案硯。疏鈔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時曹太
后深加仰重。辯訴于太后曰。止以學法為懷。久在王
宮。不樂如梏械耳。武皇縱其自由。乃成其業。


釋妙普



號性空。漢州人。久依黃龍死心。密受心印。品
格高古。氣宇宏邁。因慕船子遺風。抵秀水。結庵于青
龍之野。別無長物。唯吹鐵笛。以自娛。好吟咏。甞賦山
居詩云。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餘塵。百鳥不
[003-0330a]
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示眾偈曰。學道猶如守
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
治太平。宋建炎初。賊徐明叛。道經烏鎮。肆意殺戮。民
懼逃亡。普聞嘆曰。眾生塗炭。吾盍救之。乃荷䇿而行。
直詣賊所。賊見偉異。疑必奸詭。詢其來處。答曰禪者。
問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賊怒欲斬。普曰。大丈夫要
頭便取。奚以怒為。吾死必矣。願得一飯。以為送終。賊
奉肉。普供佛出生如常儀。曰孰當為我文以祭。賊笑
不答。普索紙筆大書曰。嗚呼唯靈。勞我以生。則大塊
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賴有出塵之道。悟
我之性。與其玅心。則其玅心。孰與為隣。上同諸佛之
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玅矣哉。
玅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磊落
落。無罣無礙。六十餘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
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
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虗空終不壞。尚
饗。遂舉筯飫肉。賊徒大笑。食罷曰。劫數既遭離亂。我
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乃大呼
斬斬。賊駭異。稽首謝過。令衛而出。於是民之廬舍少
長無恙。僧問既見佛。為甚不拜。普掌之曰會麼。曰不
會。又掌曰。家無二。主紹興冬。自造大盆。鑿穴塞之。修
其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壬戌持至。普尚
存。乃作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剛要餒魚鱉。胡不索性
[003-0330b]
去。只管向人說。普笑曰。遲兄證明耳。徧告遐邇眾集。
普示法要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
免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是誰知音。船子和尚。高
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趺坐盆中。口吹
鐵笛。順潮而下。眾皆隨至海濵。普去塞。戽其水洄漩。
眾擁觀。水涓滴不入。乃乘流而住。歌曰。六十餘年返
故鄉。沒踪跡處妙難量。真風徧寄知音者。鐵笛橫吹
作散場。人望目斷。尚聞笛聲。嗚咽于蒼茫之間。遙見
以笛擲空而沒。眾號泣。競圖像事之。後三日。見于沙
上趺坐如生。道俗迎歸。留五日。闍維。舍利大如菽。有
二鶴徘。徊空際。火盡始去。塔于青龍庵。


釋了性



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後以謚為姓。少
即。好學聰睿天啟。初依安和尚薙髮。登具戒。歷諸講
席。精究三藏。後遇真覺國師。啟廸厥心。既而周遊關
陜河洛襄漢。訪諸耆德。如栢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
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造門領旨。及歸。復
從真覺至五臺。未幾真覺化去。遂北遊燕薊。晦迹魏
闕之下。優游江海之土。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
寧。聲價振蕩內外。至大間太后。剏寺臺山曰普寧。延
居為第一代。足跡不入城隍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
聞甞曰。予本以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
夙夜弘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餘復何求。雖有藏倉
毀沮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
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時元世。因尊寵西
[003-0330c]
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天下名德諸師。
莫不為之致禮。師惟長揖而巳。顧謂眾曰。吾聞君子。
愛人以禮。何可屈節自取卑辱。苟為之屈。非謟則佞。
識者高尚其義。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
之墟。謚曰弘教。


釋大同



字一雲。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姙
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
曰。和尚何來曰崑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
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歎曰。是子般若
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髮。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
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
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愽矣。恐滯心
于麤執。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
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熈禪師。見其揮麈之
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
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峯。法道
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峯一日召而勉曰。賢首
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
特書偈讀清凉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
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
春谷。且告中峯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時宋官
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憐春
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
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
[003-0331a]
後學。苟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
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
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淨土寺。次
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
堂故事。闢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
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併金襴
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
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
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
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鎰。并珍物。榮其歸。
師持律甚嚴。一鉢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餘卷。洪
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秊春十日。登座說法。
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
闍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
編。各若干卷。


釋慧日



號東冥。天台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
和尚。落髮受具。年二十二。聞栢子庭講台教。于赤城。
師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歎曰。投丸于峻坂。不
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
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
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
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法師。于
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
[003-0331b]
其席。廷師居後堂。年餘出主吳山聖水。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歷三䆊。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
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
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
普濟之號。併金襴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
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
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於明朝。太祖洪武
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
列。上親問昇濟沉冥之道。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
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遊。沉埋歲月。如金剛楞
伽心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
當質諸白眉法師。自後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
不名也。甞與別峯同法師。金碧峯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廢。太祖
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師開山說法。五年
孟春。復于鍾山。建水陸大齋。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
率百僚臨聽。事峻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
臻淨業。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
芳襲人。窹告眾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後四日。趺坐
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腦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
藏于寺之西峰玅應塔院。


釋應能



偽姓楊。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
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
[003-0331c]
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頴。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
祖命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鈎。誰人移上
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徧九洲太孫吟
云。誰將玉指甲。搯破上天痕。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
吞。太祖覽之不悅。葢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小篋。封鑰甚密。戒
於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
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
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
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
之權。謀者先燕。命侍郎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
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
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
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髮。自御溝出遁。雲遊四
方。自湖湘入蜀雲南。復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
居十五年。陞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
知是帝也。復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雲集。師為隨緣
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道。值知州出。
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
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
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
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
宮中雲影暗。昭陽殿裏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
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虗實。以太監吳亮
[003-0332a]
曾經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
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巳而取入西內供養。卒于宮
中。


釋達觀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髮。遊方。聞誦張拙偈。至
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
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
何若何。遊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汗下漬紙。
疑更當易函遣近侍質師。師進偈曰。御汗一滴。萬世
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
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
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
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後茲収拾娘
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
謝江南諸護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板至徑山重刻書
本。轉發楞嚴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釋憨山德清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異夢而生。年十
二禮京之報恩西林師薙髮。十九受具。聽講華嚴十
玄門。至海印森羅常住處有得。遂遊方。與妙峰為友。
初參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視以接之。尋閱肇論。至
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隣人見之曰。昔人猶在耶。志曰
吾猶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
時妙峰見之喜曰。何所得耶。師曰。夜來兩箇䥫牛鬬
入水中去也。至今絕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錢。
[003-0332b]
又參笑巖。巖問。你從何處來。曰南方。巖曰。記得來時
路否。曰一過便休。巖曰。子却來處分明。師便禮拜。住
東海牢山。聞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禮殷重焉。後遭無
妄之謗。假道士奏論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輔。多深惜。
師遂蒙聖旨衿察。坐以私創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陽
禮祖。偈曰。曹溪滴水自靈源。流入滄溟浪拍天。多少
魚龍爭變化。源頭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
長孫生。恩赦免戌。復留曹溪。往來端州。九載始還僧
服。丙辰冬。過江右之雙徑。為達大師秉炬。緇索駢集。
山谷為之喧動。後抵匡山。韶陽郡守。力請居曹溪。師
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緝也。遂杖錫遄行。度嶺。吟
曰。五雲一望入南安。萬叠千洄六六灘。行到水窮山
盡處。梅花無數嶺頭看。越明年癸亥。忽告眾曰。緣與
時違。化將焉托。一期事畢。吾將歸矣。索浴更衣端坐
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華寺。南二里天子崗。迎歸匡
山。歷二十餘載。地濕蟲蟻。半蝕其龕。請歸曹溪。途中
弟子輩。因龕縫覩師。狀貌如生。髮爪俱長。以金漆其
身。造寺供養。稱肉祖云。


釋雪嶠圓信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脚無有
人處。後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
參曰。那裏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
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次日曳杖至
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後際斷。返
天台。擡頭見古雲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
[003-0332c]
台雲更深。脚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踪影。見得
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雲棲龍池。出世日。
拈香供雲門匡真偃禪師。後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
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氷霜曉。吃
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雲門。


萬如禪師語云



身心一如。身外無餘。人間天上。本無
所拘。即此物。非他物。南北東西毫不差。千聖從來同
一脉。若也向外苦馳求。奔到驢年恐未歇。回光反照
無多子。黃檗棒頭曾漏泄。知音須是個中人。不是知
音莫饒舌。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截斷諸方
爛葛藤。指出當人活潑潑。貴乎直下便承當。佛祖直
教眼裏屑。祇如直指本分一句。作麼生道。夜半碧雲
籠古殿。天明海岸迸金烏。


釋林野



姓蔡。長樂人。生即絕腥。依本里金鍾寺。道然
本然兩叔出家。志存釋典。離蜀之江南。入講肆。大明
天啟丁卯。息肩當湖。會毛俞諸公。于德藏齋頭。談楞
嚴。即留掩關閱藏。適反送密雲師語錄。展卷。至參禪
偈曰。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頓覺疑情猛發。𥨊食
俱亡。至庚午春。密老人過當湖。因遣護關子傳話。囑
云。教他關中莫妄想。此心益疑。不覺失足墮樓。如夢
忽覺。便會一念未生前的道理。遂破關。走姑蘇。見密
師于清涼庵。力為參究。時老人舉世尊初生。便解指
天指地。汝諸人。猶向老僧擬討甚麼碗。拽拄杖一時
打散。自此全身脫落。深徹棒喝之旨。乙亥冬。于素履
[003-0333a]
黃公園中付拂。


釋通乘



號石車。金華朱氏子。二十六歲。依天真為僧。
雲門稟具。閱六祖不思善公案。有省。遍參知識。後謁
天童於金粟。童問。那裏來。師曰雲門。童曰。幾時起身。
師打圓相。童曰。莫亂統。師曰。千里同風。今日特來。親
領痛棒。童曰。既千里同風。又來作麼。師翹左足。童曰
未在。師翹右足。童曰錯也。師曰。風吹別調中。童休去。
入室次。童舉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師拂袖便出。次繼
席金粟。上堂。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達磨西來。指
人見性成佛。金粟不諳老婆禪。祇要諸人棒下見血。
若也恁麼會得。觸處逢渠。纖毫不立。垂手人間。和光
化物。既然觸處逢渠。且道渠是阿誰。毫釐有差。天地
懸隔。喝一喝。


釋通忍



號朝宗。常州陳氏子。弱冠出家。謁天童於金
粟。茫無所入。遍禮諸方。後隨童赴育王請。寺碑有刻
大千禪師垂語云。山中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
子。被童逼拶。坐臥不安。經兩旦。驀然除去鯁胸之物。
趨見童下。語曰。惟人自肯乃方親。童曰。亦未在。師笑
曰。和尚只做得大千兒孫。便出。巳而聞童自答曰。自
肉食不盡。方省悟未在之旨。住後上堂。僧問狗子佛
性。趙州因甚道無。師曰。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居
士問。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師曰。上大人丘乙巳。
士不覺失笑。師乃大笑曰。元來是你家常茶飯。士無
語。又居士閱語錄。至斂手哭蒼天處。笑問曰。他當時
[003-0333b]
為甚麼哭。師曰。你今為甚麼笑。曰弟子解他這一哭
不得。師曰。你今還解得你這一笑麼。曰我笑他這一
哭。師曰。他正哭你這一笑。


釋通琇



號玉林。蓉城楊氏子。澄江請磬山不赴。師破
關來見。叉手曰。狂兒國土。父不容過。者個峯頭。還是
老漢住處麼。山曰。你且站下脚。我與汝道。師掀倒香
案便出。山高聲曰。將拄杖來。師遙應曰。劍去久矣。住
後上堂。有一句子。河沙剎土。三世諸佛不能說。西乾
東震。歷代祖師不能說。天下善知識不能說。先師亦
未曾說。琇上座今日既居此位。為眾分明舉似去也。
良久曰。元正啟祚。萬象咸亨。僧問。如何是定。師曰。顛
顛倒倒。曰如何是慧。師曰。愚愚癡癡。曰如何是定慧
總持。師曰。又顛倒又愚癡。上堂。眾競出問話畢。師曰。
欲釣鯨鯢澄巨浸。却嗟蛙步滯泥沙。擲拄杖下座。


釋通雲



號石奇。雪竇結制云。祇如諸方結制。廚庫豐
足。事事次第。物物有餘。九十日內一期安坐。始成個
模樣。雪竇者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直得一物也無。
驀竪拂子云。向這裏。急須荐取。不得無繩自縛。所謂
本自無瘡。勿傷之也。不然。倚他門戶傍他墻。剛被時
人喚作郎。元旦召眾云。一年三百六十日。今朝是最
初一日。若有道得㝡初句。便乃年新。月新。日新。日日
新。時時新。刻刻新。新新無住。于無住中。不妨天是天。
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未甞移易一
絲毫。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小參云。今日
[003-0333c]
臘月三十夜。年窮歲盡之際。幸然無些子事。今于無
事中。山僧為汝商量。大眾。既然無事。且道又商量個
甚麼。若明得辦得。便春夏秋冬。生住異滅。人事消長。
時節遷流。物我道同。古今不二。不見僧問古德。年窮
歲盡時如何。德云。東村王老夜燒錢。看他古人明得
辦得的。向結角羅紋處。恁麼答話。豈不綽綽有餘裕
哉。又示眾云。當陽一著。獨露無遮。八面玲瓏。十方軒
豁。明眼作證。豈敢囊藏。直得瓊樓玉殿。百草頭上全
彰。千丈報身。瓦礫堆邊頓現。塵塵爾。剎剎爾。突出無
位真人。發明現成公案。直饒三世諸佛。歷代老古錐
到來。個個退身有分。正當恁麼時如何。水歸大海波
濤靜。雲到蒼梧氣象閒。


釋通賢



號浮石。平湖趙氏子。受密老人付囑。住報恩。
臘八示云。自捨皇宮入雪山。六年冷坐絕追攀。誰知
今夜蒲團上。紺目無端發眚斑。山僧恁麼告報。祇要
諸人拈却炙脂帽子。脫下鶻臭布衫。便見古釋迦不
先。今彌勒非後。一切時中。不倚一物。淨躶躶上無攀
仰。赤灑灑下絕已躳。千聖不能知。萬靈安可測。一切
坐斷。不漏絲毫。又新正解制示云。纔拴意馬不多時。
頃刻隆冬又過之。耳畔只聞鑼鼓閙。聲聲敲入󱢴成
絲。大眾。還有不隨聲色轉變者麼。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到恁麼地。可謂知歸。若有人問從
甚處來。切莫道報恩來。因甚如此。不將平實對。正要
使他疑。故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復舉
[003-0334a]
世尊一日。與阿難行次。路見古墖。世尊便作禮。阿難
云。此何人墖。世尊云。過去諸佛墖。阿難云。是誰弟子。
世尊云。是我弟子。阿難云。應當如是。大眾。既是過去
諸佛。為何又是現在世尊弟子。既是世尊弟子。為何
又作禮。如是推求。一一相反。阿難為何又言。應當如
是。能向這裏。明得透得。一切有為法當體即無為。


釋行元



號百癡。閩漳浦蔡氏子。幼習儒。怙恃繼失。依
兄居住。年二十。功名不就。因憩同安邑邸。夜夢有人
呼曰。時至矣。速前去。明晨行。遇真戒師。偕入長泰石
獅巖。禮求薙髮。大明崇禎甲戌春。往黃檗。參費隱和
尚。凡有所問。被痛棒打出。未幾證入玄奧。命掌記室。
戊寅。費老人主金粟。師為西堂。付衣拂。回建寧蓮峰
住靜。辛巳冬出世。隨移寶峰百山二剎。及浙之太平
長慶。戊子夏初。海鹽護法徐覲周等。以金粟虗席。集
眾卜請。師恬然自若。繼席六載。竭力勞心。衣鉢微貲。
悉以供眾。癸巳八月。覲周送藏經入寺。即于明晨退
院。上堂云。六載住持。全沒滋味。簡點將來。討甚閒氣。
何如長松下。片石間。灑灑瀟瀟。科頭箕踞。任他法道
遷更。蠓蠅口沸。且臨行一曲。如何演唱。擊拂子云。囉
囉哩。囉囉嗹。白髮催人容易老。寬懷無事是神仙。便
行。覲周同諸檀護。迎入梵勝。今遷明發。師有語錄十
六卷。行世。如金粟歲旦示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
了。況復值年朝。如何靜悄悄。擂皷出陞堂。香雲四處
繞。柱杖倒頭拖。袈裟忘裏表。問著口莫酬。遙空指白
[003-0334b]
鳥。大眾且道。金粟與麼。是歡喜耶。著忙耶。若道是歡
喜。年年好年。有什麼歡喜處。若道是著忙。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著忙箇什麼。於此涇渭得出。正好山門擺
手。寶殿鞠躳。見僧賀僧。見俗賀俗。見白牯貍那。賀白
牯貍那。如弗然者。歲君所司時令。又向閃電光中。打
輥去也。如梵勝示云。嬾骨鍛成。一榻閒眠消白晝。枯
腸浣出。半聯仄韵動寒潮。不管佛來祖來。說甚呼牛
呼馬。頭頭具足生涯。處處彰吾寶所。是汝諸人。果能
如是見。如是信解。便可休心息念。高掛鉢囊。與山僧
同處同行。同餐同飲。耕雲鈞月唱沒腔歌。自然道泰
時清。其或隨情變換。逐物昇沉。敢保終年未有歇手
在。如明發示云。衲僧行止沒多般。隨處安身隨處閒。
滿沼白荷觀不足。又𢹂竹杖到雲間。雲間既到。是非
杳忘。地濶天高。聲和響順。翻愛當年船子。一絲獨釣
寒江。更冀此日維摩。出手共扶祖道。且時節相應底
句。如何話會。陣陣薰風來殿閣。炎威雖逼也清涼。


品高僧摘要卷三
[003-033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