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7 隆興編年通論-宋-祖琇 (master)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二十五
隆興府石室沙門 祖琇 撰




「太和五年。文宗喜食蛤蜊。一日御饌中有蛤蜊劈不
張者。忽變菩薩像。帝驚異。有旨迭興善寺令眾僧瞻
禮。因問侍臣此何祥也。或對。大乙山有惟政禪師。深
明佛法。請詔問之。帝召政而問焉。對曰。物無虗應。此
殆啟陛下信心耳。經云。應以菩薩形得度者即現菩
[025-0231b]
薩形而為說法。帝曰。菩薩形今見矣。未聞其說法何
也。對曰。陛下見此。以為常耶非常耶。信耶弗信耶。帝
曰。非常之瑞。朕焉不信。政曰。陛下聞其說法矣。何謂
未聞。帝大悅。詔天下寺並立觀音菩薩像奉祀焉。


九年四月丁巳。宰相李訓上疏請罷內道場。沙汰僧
尼濫偽者。制可。是日詔下。方毀大內靈像。俄暴風聿
起。含元殿鴟吻俱落。發三金吾仗。舍內外城門樓觀
俱壞。光化門墻亦崩。士民震恐。帝以訓所請忤天意。
亟詔停前沙汰。詔復立大內聖像。風遂頓息。見舊史
五行志。是歲冬十一月。宰相李訓.鄭注謀誅䆠官不
克。事敗。訓注皆死之。」


【論曰。唐自中世而後䆠官弄權。及文宗之世李訓
當軸。欲去其患而謀之不臧。至於僧尼本出乎良
民子息多者無從安頸。方議出家。抑固有父母慈
仁為子為養生善世之計者。餘何能為哉。訓乃妄
為沙汰之舉。及天意見誡。訓不自知畏。遂至於敗。
本朝黃門蘇公子由甞有詩曰。佛法入中原。儒者
耻論茲。功施冥冥中。亦何負當時。此方舊雜染。渾
渾無名緇。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未知酒肉非。
曷與生死辭。熾然吳閩間。佛事不可思。生子多頴
悟。得報豈汝欺。時有正法眼。一出照耀之。誰為邑
中豪。請誦我此詩。嗚呼。子由之詩。天下之達識者
也。然吾徒自古迄今有賢有不肖。如世之有君子
小人。不無交相資於其問。唯賢者知賢而容不肖。
[025-0231c]
則兩相忘而天下廓然安矣。或者過為之謀。猥圖
進身之計。終於悞國悞身者。如訓之謬古今。豈一
人而巳哉。】


「是歲南泉普願禪師將示寂。第一座問曰。和尚百年
後向什麼處去。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云某
甲隨和尚去還得否。師云。汝若隨吾。則須銜一莖草
來。乃集門人告之曰。星翳燈幻其來久矣。勿謂吾有
去來也。言訖而逝。師得法於馬祖。後歸池陽。自架禪
室以居。凡三十年不下南泉。會宣城觀察使陸公亘
請下山。伸弟子之禮。由是學徒雲集。陸甞問。弟子從
六合來。彼中還更有身否。泉云。分明記取。舉似作家。
陸云。和尚大不思議。到處世界現成。泉云。適來總是
天夫分上事。陸他日又云。弟子薄會佛法。泉云十二
時中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挂。泉云猶是階下漢。泉又
云。不見道。有道君王不納有智之臣。一日見人雙陸。
大夫拈起骨子云。恁麼不恁麼。只恁信彩去時如何。
泉拈起骨子云。臭骨頭十八。甞示眾曰。道箇如如。早
是變了也。今時師僧直須向異類中行。又曰。我於一
切處而無所行。他拘我不得。喚作徧行三昧普現色
身。又曰。如今不可不奉戒。我不是渠。渠不是我。作得
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你若一念異即難為修
行。才一念異便有勝劣二根。亦是情見隨他因果。更
有什麼自由分。又曰。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計。有人解
作活計者麼。出來共你商量。須是住山人始得。珍重。
[025-0232a]
無事各自修行。大眾不去。師復云。如聖果也大可畏。
沒量大人尚不柰何。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他經
論家說法身為極則。喚作理盡三昧。似老僧向前被
人教返本還源去幾。恁麼會。禍事。兄弟。近日禪師太
多。覓箇癡鈍人不可得。不道全無。於中還少。若有出
來共你商量。如空劫時還有修行人否。有無作麼不
道。阿你尋常巧唇溥舌。及乎問著。總皆不道。何不出
來。莫論佛出世事。兄弟。今時人擔佛著肩頭上行。聞
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便聚頭擬推。老僧無休
推處。你若束得虗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汝推。師
與趙州門風。天下推仰以為絕唱云。


開成元年。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
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端甫卒。史館修撰裴休製
碑曰。玄秘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於戲。為
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
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捨此無以為
丈夫也。背此無以為達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
水趙氏。世為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
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
摩其頂曰。必當大宏教法。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高
目大頤方口。長六赤五寸。其音如鍾。夫將欲荷如來
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歟。始十歲
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𨽻安
國寺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昇律
[025-0232b]
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復夢梵僧告
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將
欲伐株杭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
辯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眾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
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
禁中。與儒道論議。賜紫方袍。歲時錫施異於他等。復
詔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
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侍之若
賓友。常承[厂@既-旡-日+口*頁]問。注納偏厚。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
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雖造次應對未甞不以闡揚
為務。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議
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蕩鄆。而
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
場於秘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火。既而刑不殘。兵不黷。
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盖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
明効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
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
清眾者十一年。講涅槃唯識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
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契無
生於悉地。日持諸部十餘萬遍。指淨土為息肩之地。
嚴金經為報法之恩。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
殿宇。窮極彫繪。而方丈匡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
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嚮。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
[025-0232c]
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和尚即眾生以觀佛。
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坥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
誠接。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巳。夫將
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群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
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脇而滅。當暑而
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彌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
樂之南原。遺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
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謚大達。塔曰玄祕。俗壽六
十七。僧臘四十八。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
論玄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其徒
皆為達者。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
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自約.義正.正言等。克荷先
業。虔守遺風。大懼徽猷有時堙沒。而閤門劉公法緣
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為請。願播清塵。休甞游其藩。備
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銘曰。賢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靈。出經破塵。教網高張。孰辨孰分。有大法師。
如從親聞。經律論藏。戒定慧學。深淺同源。先後相覺。
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為作霜雹。趣真則滯。
涉偽則流。象狂猿輕。鉤檻莫収。抳制刀斷。尚生瘡疣。
有大法師。絕念而游。巨唐啟運。大雄垂教。千載冥符。
三乘迭耀。寵重恩[厂@既-旡-日+口*頁]。顯闡讚導。有大法師。逢時感召。
空門正闢。法宇方開。崢嶸棟宇。一旦而摧。水月鏡像。
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三年三月六日。僧統清涼國師澄觀將示寂。謂其徒
[025-0233a]
海岸等曰。吾聞偶運無功先聖悼歎。復質無行古人
耻之。無昭穆動靜。無綸緒往復。勿穿鑿異端。勿順非
辨偽。勿迷陷邪心。勿因牢鬪諍。大明不能破長夜之
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
真離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
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孤我矣。言訖而逝。師生歷九
朝。為七帝門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三。身長
九尺四寸。垂手過膝。目夜發光。晝視不瞬。才供二筆。
聲韵如鍾。文宗以祖聖崇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
奉全身塔于終南山。未幾有梵僧到闕。表稱於葱嶺
見二使者凌空而過。以呪止而問之。答曰。北印度文
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闍維。舍利光明瑩潤。舌
如紅蓮色。賜謚仍號清凉國師。妙覺之塔。相國裴休
奉勑撰碑。其銘曰。寶月清凉。寂照法界。以沙門相。藏
世間解。澄湛含虗。氣清鍾鼎。雪沃剡溪。霞橫緱嶺。真
室寥敻。靈嶽崔嵬。虗融天地。峻拔風雷。離微休命。實
際厖鴻。奉若時政。革彼幽蒙。烱乎禹質。元聖孕靈。德
靈冉冉。凝眸幻形。谷響入耳。性不可為。青蓮出水。深
不可闚。纔受尸羅。奉持止作。原始要終。克諧適莫。鳳
藻璝奇。遺演秘密。染翰風生。供盈二筆。欲造玄關。咽
金一像。逮竟將流。龍飛遷颺。疏新五頂。光銜二京。躍
出法界。功齊百城。萬行分披。華開古錦。啟迪群甿。與
甘露飲。爕贊金偈。懷生保乂。聖主師資。聿興遐裔。貝
[025-0233b]
葉飜宣。譯場獨步。譯柄一揮。幾回天[厂@既-旡-日+口*頁]。王庭闡法。傾
河湧泉。屬辭縱辨。玄玄玄玄。紫衲命衣。漬涼國號。不
有我師。孰知吾道。九州傳命。然無盡燈。一人拜錫。統
天下僧。帝網沖融。潛通萬戶。歷天不周。同時顯晤。卷
舒自在。來往無蹤。大士知見。𠃔執厥中。西域供牙。梵
倫遽至。奏啟石驗。嘉風益熾。敕俾圖真。相即無相。海
印大龍。蟠居方丈。哲人去矣。資何所參。即事之理。塔
鎻終南。


勑寫國師真奉安大興唐寺。文宗皇帝御製贊曰。朕
觀法界。曠閴無垠。應緣成事。允用虗根。清涼國師。體
象啟門。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
新二疏。拔擢幽昏。間氣斯來。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
州慶溢。敝金僊門。奪古賢席。大手名曹。橫經請益。仍
師巨休。保余遐曆。爰抒顓毫。式揚茂實。真空罔盡。機
就而駕。白月虗秋。清風適夏。妙有不遷。緣息而化。邈
爾禹儀。煥乎精舍。」


【論曰。佛法盛衰常與帝道相望。帝之盛莫甚於唐。
佛佉因之大振於中夏。抑內外護相資而成其美
也。清涼生歷九朝。為七帝門師。至憲宗別鑄金印
加號僧統國師。迹其住世。帝道佛法之盛可想見
矣。迨其沒。繼以會昌之難。佛世下哀。唐亦終於不
競。嗚呼。興替常理也。然亦繫乎其人也如此。】


「五年正月六日。圭峰宗密禪師示寂。相國裴休撰傳
法碑。師姓何氏。果州西充人。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
[025-0233c]
孫也。釋迦住世八十年。為無量天人聲聞菩薩說種
種法。最後以法眼付大迦葉。令祖祖相傳別行于世。
[厂@既-旡-日+口*頁]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離一切
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但心心相
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巳。自迦葉至達
磨。達磨東來至曹溪。凡三十三世。曹溪傳荷澤。荷澤
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張。張傳遂州圓。圓傳禪師。師於
荷澤為五世。於迦葉為三十八世。其宗系如此。師豪
家。少通儒學。一日謁遂州。未及與語。退游徒中。見其
儼然在定。忻躍慕之。遂剃染受道。甞赴齋次。受經得
圓覺十二章。誦未終忽然大悟。歸以告其師。師印可。
乃謁東京照。照曰。菩薩人也。誰其識之。次謁清涼觀。
觀曰。毗盧華藏。能從我游者其汝乎。及因漢上僧授
華嚴新疏。遂講華嚴。久之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唯
識.起信.法界觀等經疏鈔。及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
集諸宗禪語為禪藏。并書偈論議凡九十餘卷。或以
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
乃為多聞之所役。豈聲利之所未忘乎。曰。嘻夫一心
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
萬行。萬行未甞非一心。一心未甞違萬行。禪者六度
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
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行而起者為行。行未必
甞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於萬法。得
之者則於法自在矣。見之者則於教無礙矣。本非法
[025-0234a]
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迹而尋
哉。自迦葉至富那夜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
至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摧滅
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闍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
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迹。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
專心禪定。或蟬蛻而去。或化火而滅。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
迹者非善行。守規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禪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妙
門。以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冑。慧斷為劒矛。破內魔
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
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
歸。貧女不富。吾師耻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耻
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任。吾師耻之。故皇皇於濟
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
歸依者不俟請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
童幼不簡於應接。雖傲狠不怠於扣勵。其以闡教度
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
歛。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惰則舊。自榮者謙。自堅者
化。循私者公。溺情者義。故士俗有變活業。絕血食。持
戒法而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其餘憧憧而來。欣
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不可勝紀。真如來
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
[025-0234b]
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議者又焉知
大道之所趣哉。閱世六十二。僧臘三十四。宣宗追謚
定慧禪師。門弟子僧尼四眾凡千人。」


【論曰。太和末宰相李訓.鄭注謀誅宦官不克。事敗
訓走終南山依密禪師。其徒懼禍不內。密獨保庇
之。事急。訓奔鳳翔。為羅卒所獲。宦官仇仕良以密
匿訓。追至將殺之。密怡然曰。與訓游久。吾法遇難
即救。死固其分也。仕良壯其不撓而釋之。唐史書
此蓋美其有大節也。密具徹法眼。達佛知見。以廣
大無礙辨才闡繹宗教。功力具備。一旦遇死生不
測之際。能自信道若此。昔韓退之文章未必過柳
子厚。其後世所以推先者。特宣撫王廷。湊一節勝
耳。若圭峰史氏所書。乃萬行中一行焉。尚爾焜耀
竹帛。矧其開鑿人天紹隆法道。稱菩薩人不亦宜
乎哉。然則吾祖所謂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圭峰是
矣。】


「是月武宗即位。帝自幼稚不喜釋氏。秋九月召道士
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冬
十月帝幸三殿。昇九仙玄壇。親受法籙。左拾遺王哲
諫云。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帝不納。


會昌元年夏六月。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
充崇玄舘學士。令與趙歸真居禁中修法籙。左補闕
劉玄謨上疏切諫。貶玄謨為河南府戶曹。


四年正月。制曰。齋月斷屠出於釋典。國家剏業猶近
[025-0234c]
梁隋。卿相大臣或緣茲弊。自今惟正月萬物生植之
初宜斷屠三日。列聖忌各斷一日。餘不須禁。三月以
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時帝銳意求
仙。師事歸真。歸真乘寵。每對必排毀釋氏非中國之
教。蠹害生靈。宜盡除去。帝深然之。歸真復請與釋氏
辨論。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談論。法師知玄登論座。
辯捷精壯。道流不能屈。玄因奏。王者本禮樂一憲度
則天下治。吐納服食盖山林匹夫獨擅之事。願陛下
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諷玄賦詩以自釋。玄立進
五篇。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
知其剌。特放還桑梓。」


【論曰。昔周武廢教。沙門犯顏抗爭殆數十人。雖不
能格武之惑。然足見吾法中之有人也。及唐高祖
議沙汰。而慧乘.玄琬.智實.法林等皇皇論爭引義
慷慨。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職。凡自大曆而後。祖道
既興。吾門雄傑多趨禪林。至是武宗議廢教。而主
法者纔知玄一人而巳。雖武宗盛意不可解。佛運
數否莫可逃。凡釋子者處變故之際。無一辭可紀。
佛法尊愽如天。亦吾徒失學之罪也。】


「五年五月。作望仙樓於禁中。時趙歸真特被殊寵。諫
官數上疏論之。帝謂宰相曰。諫官論趙歸真。此意要
卿等知朕宮中無事。屏去聲色。要此入道話耳。李德
裕對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第歸真曾在敬宗朝出
入掖庭。以此群情不願陛下復親近之。帝曰。朕於彼
[025-0235a]
時巳識此人。伹不知其名。呼為趙練師。在敬宗時亦
無甚惡。朕與之言。滌煩耳。至於軍國政事。唯與卿等
論之。豈問道士。繇是宰相不復諫。而歸真遂以涉物
論遂舉羅浮山道士鄧元超有長生術。帝遣中使迎
之。及元超至。與劉玄靖及歸真等膠固排毀釋氏。於
是拆寺之請行焉。四月撿括天下僧寺凡四千六百。
蘭若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五月庚子。勑併省天下佛寺。中書門下關奏據令式。
諸上州國忌。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各留一寺。凡有
列聖尊容並今移於寺內。其下州寺並廢。兩京左右
街請留十寺。寺僧十人。勑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巧
者各一所。如破落悉宜除毀。其行香日。官吏宜赴道
觀。上都東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中書門下又奏
曰。天下廢寺。鍾磬銅像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
州鑄為農具。金銀鍮石等像銷付度支衣冠士庶之
家。所有金銀等像。勑出後限一月納官。


八月。制曰。朕聞三代以前未有言佛。漢魏之後像教
寢興。由是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
於蠹耗國家而漸不覺。以至於誘惑人情而眾益迷。
洎於九有山原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
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移君親於師
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
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
農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架藻飾
[025-0235b]
僣擬宮居。晉宋梁齊物力凋弊風俗澆詐。莫不由是
而致也。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天下。執
此兩端而以經邦。豈以西方區區之教與我抗衡哉。
貞觀.開元亦甞𨤲革剗除未盡。流衍轉滋。朕愽覽前
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而中外誠臣恊予
正意。條流至當宜在必行。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
典法。濟人利眾子何讓焉。其天下所拆寺還俗僧尼
收充稅戶。於戲。前古未行似將有待。乃今盡去豈謂
無時。驅游惰不業之徒幾五十萬。廢丹艧無用之室
凡六萬區。自此清淨訓人慕無為之理。簡易齊政成
一俗之功。將使六合黔黎同歸皇化。尚以革弊之始
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體予意。


六年三月帝不豫。自徵方士服金丹受法籙。至是發
背躁悶失常。遂至大漸旬日不能言而崩。年三十三。
舊史贊曰。昭肅削浮圖之法。懲游惰之民。志欲矯步
丹梯求珠赤水。徒見蕭衍.姚興之典學。不悟始皇.漢
武之妄求。盖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異方之教。況身
毒西來之法。向欲千年蚩蚩之民習以成俗。畏其教
甚於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如文身斷髮之卿。似吐
火吞舟之戲。詎可正以咸韶而律以章甫加以符融。
何充之侫代不乏人。雖旬卿.孟子之賢未容抗論。一
朝隳殘金像燔棄胡書。結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匹
夫之口。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而勿論。實為中
道。欲革斯弊將俟河清。昭肅頗稱明斷。然聽斯蔽矣
[025-0235c]
巳上并見舊史。」


【論曰。舊史武宗紀。著除罷釋氏始末甚詳。當時雖
黃冠乘寵傾害吾教。然亦大臣李德裕輔成其事
也。新史曰。武宗毅然除去浮圖之法甚銳。而躬受
道家法籙服藥以求長年。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
惑者。特好惡不同耳。噫嘻武宗非明智不惑。豈特
於釋老好惡不同哉。其偏信李德裕專權用事朋
黨相傾。雖僅有伐叛之勞。未見成功而朝野積怨
巳甚。使更久權。則與李林甫又何異乎。】


「六年三月。宣宗即位。乃憲宗第十三子也。外晦內朗
嚴重寡言。甞臥病。忽有異光觸身。蹶然興起危坐。穆
宗就見之。撫曰社稷之福也。以玉如意賜之。徙封光
王。又甞夢乘龍升天。及所居之邸甞又有龍戲其沼
中。太和會昌之際群居宴集。未甞發言。或強誘之得
其語。則合席皷舞以為笑劇。謂之光叔。武宗豪率尤
不為禮。至是哀戚滿容接對群僚。處決庶務中外翕
然。方見其隱德焉。


五月辛卯。勑道士趙歸真.劉玄靖.鄧元超等十二人
以蟲惑先朝排毀釋氏。並賜朝堂決杖。配嶺表。


癸巳。勑上都東都各復大寺八所。并賜新額。


太中元年閏三月。詔曰。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
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𨤲革過
當。事體乖謬。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
宿舊僧可仍舊修葺住持。」
[025-0236a]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