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7 隆興編年通論-宋-祖琇 (master)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八
隆興府石室沙門 祖琇 撰




「大曆五年。大廣智三藏不空示疾。誡門人曰。普賢行
願出無邊法門。汝等勤而行之。宜觀菩提心本尊大
[018-0196a]
印直詮阿字。了法無生證大覺身。又命弟子趙遷執
筆授所撰涅槃軌範以貽後世。使準此送終。以表辭
帝。詔遣內使賜湯藥勞問。就加開府儀同三司蕭國
公。食邑三千戶。辭讓數四不允。不空歎曰。吾以法濟
世。不意垂死濫汙封爵。乃以先師金剛智所付法物
因中使李憲誠進之。遂沐浴更衣吉祥安臥而寂。闍
維頂骨不壞。中含舍利光彩奪目。御史嚴郢撰紀德
碑。太常徐浩書之于石。其辭曰。


和尚諱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聞於中夏故不書。玄
宗燭知至道。特見高仰。迄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
國師。以玄言德祥開佑至尊。代宗初以特進大鴻臚
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臥內加開府儀同三司蕭
國公。皆牢讓不允。特賜法號曰大廣智三藏。大曆五
年夏六月癸未滅度于京師大興善寺。代宗為之廢
朝三日。贈司空。追謚大辯正廣智三藏和尚。荼毗日
詔遣中謁者齎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詞深切加
薦令芳。禮冠群倫舉無與比。明年九月詔以舍利起
塔于舊居寺院。和尚性聦朗。愽觀前佛法藏要旨。緇
門獨立。邈蕩蕩其無雙。稽夫真言字儀之憲度。灌頂
升壇之軌迹。即時成佛之速。應聲儲祉之妙。天麗且
彌地普而深。固非末學所能詳也。敢不槩見序其大
歸。昔金剛薩埵親於毗盧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
義。後數百年傳於龍猛菩薩。龍猛又數百年傳於龍
智阿闍黎。龍智傳金剛智阿闍黎。金剛智東來傳於
[018-0196b]
和尚。和尚又西游天竺.師子等國。詣龍智阿闍黎。揚
攉十八會法。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於和尚
凡六葉矣。每齋戒留中導迎善氣。登禮皆答。福應較
然。溫樹不言莫可紀巳。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
視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吳鼓駭。以定
力對之。未移晷而海靜無浪。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
燭之瑞。其沒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異。凡僧夏五十。
享年七十。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飾供具坐道場。浴蘭
焚香入佛知見。五十餘年晨夜寒暑未甞有傾歌懈
倦之色。過人絕遠乃如是者。後學陞堂誦說。有師法
者非一。而沙門慧朗受補處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
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於戲。法子永懷。梁木將絕。本
行託予勒崇。昔承微言。今見几杖。光儀眇漠壇宇清
愴。慕書昭銘小子何讓。銘曰。嗚呼大士。起我三宗。道
為帝師。秩為儀同。昔在廣成。軒后順風。歲逾三千。復
有蕭公。瑜伽上乘。真語密契。六葉授受。傳燈相繼。述
者牒之。爛然有第。陸伏狂象。水息天吳。慈心制暴。慧
力降愚。寂然感通。其可測乎。兩楹夢莫。雙樹變色。司
空寵終。辨正旌德。天使祖祭。宸衷悽惻。詔起寶塔。舊
庭之隅。下藏舍利。上飾浮圖。跡殊生滅。法離有無。刊
石為碑。傳之大都。」


【論曰。初菩提流志三藏歷則天.中.睿.玄宗四朝。以
窮佛之學紛澤大教。及終。玄宗賜謚開元一切遍
知三藏。盛矣哉。蓋謚同如來也。不空始見流志.無
[018-0196c]
畏二公。而師事金剛智。智沒復游天竺以廣其道。
及還東土。神用無方。感應微妙。玄宗尊為國師。既
而天寶之亂。肅宗託以祈禳。及其卒。遂預公台之
贈。嗚呼。苟非其人疇能及此哉。況神道助化。天人
之通理也。方吐蕃再犯京畿。郭汾陽以單騎入虜
圍。群虜以父稱之。是時雖曰國家威福及子儀忠
義所感。庸非神道為之陰助乎。惜哉大曆之後。用
事者微遠略致。群盜䟦扈王室䆮微。繼以元載王
縉之敗。後世議者遂以福力為不足憑。悲夫。】


「六年。越州律師曇一卒。補闕梁肅製其碑曰。釋氏先
律師諱曇一。字覺胤。報年八十。僧夏六十一。以大曆
六年十二月七日滅度于越州開元寺。遷座起塔于
秦望山之陽。製縗會葬者以千百數。大師南陽張氏。
曾祖隋太常恒。始家會稽之山陰。大師誕鍾粹氣𦖟
悟夙發。幼學五經因探禹穴。至雲門寺逐依沙門諒
公出家。景龍中剃度。尋受具戒。天縱辯慧。益以軌儀。
翕然巳為人望矣。開元初西游長安。觀音亮律師見
而奇之。授以毗尼之學。又依崇聖寺壇子法師學俱
舍.唯識。從印度大沙門無畏受菩薩戒。探道覩奧出
類拔萃。暮月之間名動京師。大師崖岸峻峙。機神坦
邁。體識詳稚。應用虗明。得三藏之隱賾。究諸宗之源
底。加以素解玄儒。旁總曆緯。長老聞風而悅服。公卿
下榻以賓禮。由是與少保兗國公陸公象先.賀賓客
知章.李北海邕.徐中書安貞.褚諫議庭誨為儒釋之
[018-0197a]
游莫逆之友。其導世皆先之以文行。弘之以戒定。入
蘭室而馨香自發。臨水鏡而毫髮必鑒。不知其所由
然矣。開元二十六年復歸會稽。謂人曰。三世佛法戒
為根本。本之不修道遠乎哉。故設教以尸羅為主。取
鄴郡律疏合終南事鈔。括其同異詳發正義。學徒賴
焉。大凡北際河朔南越荊閩。四分之宗自我而盛。烈
炬之破昏黑。群流之赴㵎澤。適來之時。行化也如彼。
有為而生。乘化而息。草木潛潤。慈雲無心。適去之時。
處順也如此。人世遷轉。道存運往。瞻望不見。寂寥空
山。哀哉。銘曰。越水漫漫。崇山回合。大師化滅。式建靈
塔。緬慕上士。誕修淨法。有威有儀。不窪不雜。德溥化
洽。雲從海納。勒銘垂後。千萬億劫。


是歲淮南節度使楊州牧御史大夫張延賞。狀舒州
三祖行實。請謚于朝。夏四月天子賜謚曰鏡智禪師。
剌史獨孤及製賜謚碑曰。按前志。禪師號僧粲。不知
何許人。出見于周隋間。傳教於慧可大師。摳衣鄴中。
得道於司空山。謂身相非真。故示有瘡疾。謂法無我。
故居不擇地。以眾生病為病。故所至必說法度人。以
一相不在內外中間。故必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
寂照妙用攝群品流注生滅。觀四維上下。不見法。不
見身。不見心。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界。法同夢幻。無
得無證。然後謂之解脫。禪師率是道也。上膺付囑。下
拯昏疑。大雲垂廕。國土皆化。謂南方教所未至我。是
以有羅浮之行。其來不來也。其去無去也。既而以袈
[018-0197b]
裟與法俱付悟者。道存影謝。遺骨此山。今二百歲矣。
皇帝即位後五年歲次庚戌。某剖符是州。登禪師遺
居。周覽塵跡。明徵故事。其荼毗起塔之制。實天寶景
戍中別駕前河南尹趙郡李公常經始之。碑版之文
隋內史侍郎河東薜公道衡.唐相國河南房公琯繼
論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禮。則朝廷方以多故而
未遑也。長老比丘釋湛然誦經於靈塔之下。與潤松
俱老。痛先師名氏未經邦國焉。與禪眾寺大律師澄
俊同寅叶恭丞以為請。會是歲嵩山大比丘釋慧融
至自廣陵勝業寺。大比丘釋開悟至自盧江。俱纂我
禪師後七葉之遺訓曰。相與歎塔之不命。號之不祟。
懼象法之根本墜于地也。願申無邊眾生之弘誓。以
紓罔極。楊州牧御史大夫張公延賞以狀聞。於是六
年夏四月上霈然降興廢繼絕之詔。冊謚禪師曰鏡
智。塔曰覺寂。以大德僧七人掃洒供養。天書錫命輝
煥崖谷。眾庶踴躍謂大乘中興。是以大比丘眾議立
石于塔東南隅。紀心法興廢之所以然。某以謂初中
國之有佛教自漢孝明始也。歷魏晉宋齊及梁武。言
第一義諦者不過布施持戒。天下惑於報應而人未
知禪。世與道交相喪。至菩提達磨大師始示人以諸
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慧可大師傳而持之。人思而未
修。造禪師三葉。其風䆮廣。真如法味日漸月漬。萬木
之根莖枝葉悉沐我雨。然後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
言。始行於世間。浹於人心。當時聞道於禪師者。其淺
[018-0197c]
者知有為無非妄想。深者見佛性於言下。如燈照物。
朝為凡夫夕為聖賢。雙峰大師道信其人也。其後信
公以傳宏忍。忍傳慧能神秀。秀公傳普寂。寂公之門
徒萬人。陞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弘正。正
公之廊廡龍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荊吳。自是心
教之被於世也。與六籍侔盛。於戲微禪師吾其二乘
矣。後代何述焉。庸詎知禪師之下生。不為諸佛故現
比丘身以救濁劫乎。亦猶堯舜既往。周公制禮仲尼
述之。游夏弘之。使高堂后蒼徐孟戴慶之徒可得而
祖焉。天以聖賢所振為木鐸。其揆一也。諸公以為司
馬。子長立夫子世家。謝臨川撰慧遠法師碑銘。今將
令千載之後知先師之全身。禪門之權輿。王命之追
祟在此山也。則揚其風。紀其時。宜在法流。某甞味禪
師之道也久。故不讓其。銘曰。人之靜性。與生偕植。智
誘於外。染為妄識。如浪斯鼓。與風動息。淫駭貪怒。為
刃為賊。生死有涯。緣起無極。如來憫之。為闢度門。即
妄了真。以證覺源。啟迪心印。貽我後昆。間生禪師。俾
以教尊。二十八世。迭付微言。如如禪師。應期弘宣。世
溷法滅。獨與道全。童蒙來求。我以意傳。攝相歸性。法
身乃圓。性身本空。我為說焉。如如禪師。道既棄世。將
二十紀。朝經乃屆。皇明昭賁。億兆膜拜。凡今後學。入
佛境界。於取非取。誰縛誰解。萬有千歲。此法無壞。


七年。魯郡公顏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
曰。如來以身口意業難調伏也。淨尸羅以息其內。行
[018-0198a]
住坐臥四威儀攝善心也。明布薩以昭其外。故曰波
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則憍陳如之善來。迦葉波之尚
法。諸聲聞三歸約眾。十四年以八敬度尼。羯磨相承
其致一也。漢靈帝建寧元年有北天竺五桑門支法
領等。始於長安譯出四分戒本兼羯磨。與大僧受戒。
至曹魏有天竺十尼自遠而來。為尼受具。後秦姚興
弘始十一年有梵僧佛陀耶舍譯出四分律本。而關
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誦。至元魏法聰律師始闡
四分之宗。聰傳道覆。覆傳慧光。光傳雲暉願。願傳隱
樂洪雲。雲傳遵。遵傳智首。首傳道宣。宣傳法勵.滿意。
意傳法成。成傳大亮.道賓。亮傳曇一.道岸.超慧澄。澄
傳慧欽。皆口相授受臻於壺奧。欽俗姓徐。洪州建昌
人也。蓋漢孺子之後。年二十二尋師於臨川楮山。後
五歲削髮。𨽻于高安龍崗寺。遂受戒。有唐義淨則譯
經上足曰。洪州之靈傑。其秉宣羯磨者。曰兩京滌法
銳欽。智度冲深。神用高爽。行無權實身絕開遮。闡律
藏而日月光明。騁辯才而龍象蹴踏。江嶺之外凜然
風生。開元末北游京師充福。先大德常誦涅槃經而
講之。兼明俱舍論.維摩.金剛經又登講座。其下日有
二三千人。由是名動輦轂。屬祿山作亂。杖錫南歸居
于西山洪井雙嶺之間。慕高僧觀顯之遺蹤。於寺北
剏置蘭若。山泉之美頗極幽絕。欽雖堅持律儀而志
在弘濟。好讀周易.左傳。下笔成章。著律儀輔演十卷。
常撰本州龍興寺戒壇碑。頗見稱於作者。三年真卿
[018-0198b]
添剌撫州。東南四里有宋侍中臨川內史謝靈運翻
涅槃經古臺。基局儼然軒陛摧𡉏。高行頭陀僧智清
者。首事修葺安居住持。明年秋七月真卿績袟將滿。
有觀察使尚書御史大夫趙國魏公。願以我皇帝降
誕之辰。奏為寶應寺。仍請山林高行僧三七人。冬十
月二十三日聖恩允許。於是鼎新輪奐。其興也勃焉。
乃請止觀大師法源法泉.襄陽乘覺.清涼善弘.羅浮
圓覺.佛跡本喻.餘杭慧達洎當州海通.海岸等同住
薰修。以資景福。僉以為學徒雖增毗尼未立。明年三
月乃請欽登壇而董木鐸焉。仍俾龍崗道[榦-木+禾].天台法
裔.招提智融.白馬法胤.衡嶽智覺.司德義盈.香城藏
選.龍興藏智.開元明徹等同秉法事。於是遠近駿奔
道場側塞。聖像放光而龍王不雨者四旬。僧尼等三
百五十七人。而文士正議大夫前衛尉少卿張廷皐
脫俗歸真。其法名曰瓌綱為稱首焉。又欽此年巳來
為受具者凡一萬餘人。江嶺湖海之間幅員千里。像
法於變皆欽化道之力焉。臨川在嶺隅。未甞弘律。於
是二眾三百餘人請法裔敷演而依止之。後有上都
資聖寺高德曰還本律主。偉茲能辯。深嗟嘆而讚美
之。謂於寺東南置普通無礙禪院。內立鎮國觀音道
場。請善弘居之以開悟心要。曇一上足曰。智融精持
本事如會尊眾。乃命智晃等於普通道場東置律藏
院剏立戒壇。以行欽公之來儀。且施肇紀之不朽。經
營未幾壇殿鬱興。肅乎渡海浮囊分毫絕羅剎之請。
[018-0198c]
嚴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則入佛位而披伽黎者
名香普熏神足無極。半月可勝紀而無絕乎。有唐大
曆辛亥歲行撫州剌史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書而志
之。」


【論曰。魯公碑稱漢建寧元年天竺沙門譯出戒本
與大僧受戒。而梁僧傳及隋三寶錄皆謂曹魏嘉
平中西域曇柯羅始出戒本。予讀後漢笮融陣謂。
融於漢末每歲佛生日輙多設飲飯。敷席幡員五
六里。其來就食及觀者常數萬人。以此驗漢時未
有戒律。凡齋事法如祠祀狀。戒律自魏時方來。信
矣。魯公之說疑為傳之者悞。當以僧傳為正焉。】


「九年。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
有旨兩街選僧剋日較勝負。沙門祟慧者。不知何許
人。常誦首楞嚴呪。表請挫之。帝率百僚臨觀。臾華履
刃梯而上。命慧登之。慧躡刃而昇往復無傷。慧乘勝
命聚薪于庭。舉烈焰。慧入火聚。呼史華令入。華慚汗
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慧號護國三藏。後不知
終。」


【論曰。史華崇慧事迹見唐佛道論衡并高僧傳。其
信然歟。昔周穆王時有化人自西極而來。出入火
聚越牖透垣。千變萬化不可名狀。世疑為佛世尊
所遣化者也。崇慧得非教所謂。證應真果者具六
通三明一十八變。常住世間隨機赴感。必此之流
也歟。】
[018-0199a]


「本朝政和末。有道士林靈素者。本溫州人。善妖術。輔
以雷公法。甞往來不逞於宿毫淮泗間乞食。諸寺群
僧薄之。至楚州與慧世相歐擊。訟于官府。倅石仲問
焉。喜其辯捷輕俊。脫之置舘中。問吐納燒鍊蜚神之
術。七年正月仲携入京謁宰相蔡京。京致見 上。靈
素大言曰。天上有神霄玉清府。長生帝君主之。其弟
青華帝君。皆玉帝子。次有左相僊伯并書罰僊吏。褚
慧等八百餘官。謂徽宗即長生帝君。京乃左相僊伯。
靈素即褚慧。 上忻然信之。賜號金門羽客。作通真
宮處之。尋改天下大寺觀為神霄玉清。萬壽宮設長
生青華帝君像。置道學科。靈素見 上必力詆釋氏
請除之。


宣和元年正月乙卯。詔革釋氏舊名。禁銅鐃塔像。三
月京城大水。[元/?][鼉-黽+?]出於市民廬舍。 上遣靈素治水。
久之絕無驗。士民益懼。一日僧伽大士忽現禁中。


上就命禳水。大士振錫登城誦密語。頃之水用頓減
至竭涸。靈素頗氣沮。既而衝 皇太子節不避。太子
擊之。訴于 上。冬十一月乙卯 上惡之。特放還溫
州。遂死于路。噫若僧伽崇慧者。信乎不般涅槃常住
世間。護持國土垂祐生民。殆可見矣。


沙門圓澤者。寓東都慧林寺。與隱士李源厚善。慧林
即源舊第也。父憕。守東都。為祿山所害。源以故不仕。
常居寺中。與澤談噱終日。偶相率游峨嵋山。源欲自
荊州泝峽以往。澤欲由長安斜谷。源以為久絕人事
[018-0199b]
不欲復入京師。澤不死強。遂自荊州。舟次南浦。見婦
人錦襠負甖而汲者。澤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
是。源驚問故。澤曰。婦人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逢
則巳。今既見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呪助我令速生。
三日浴兒。願公臨[厂@既-旡-日+口*頁]。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
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哀具浴。至暮而澤亡。婦
乳三日。源往視之。兒見源果軒渠而笑。即具以語其
家。葬訖。源返寺中。後如期自洛之吳赴其納。至期於
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
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
常存。源曰澤公徤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
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
事范范。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巳遍。却回煙
棹上瞿塘。遂隱不見。源復歸慧林。至長慶初年八十
矣。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薦曰。源天與至孝。絕心祿仕。
五十餘年常守沉默。理契深要。一辭開祈百慮洗然。
抱此真節弃於清世。臣竊為陛下惜之。穆宗下詔以
源守諫議大夫。不赴。尋以壽終。


十年。國師慧忠將終。耽源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
作麼生。忠曰。幸自可怜生。須要箇護身符子作麼。乃
入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
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忠良久曰會
麼。帝曰不會。忠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却知此事。
以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門弟子奉全身於黨子谷
[018-0199c]
建塔。賜謚大證禪師。帝尋召應真入內。舉前語問之。
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
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舡。瑠璃殿上
無知識。代宗甞在便殿指天下觀軍容使魚朝恩謂
忠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朝恩即問忠曰。何者是無
明。無明從何而起。忠曰。佛法衰相今現。帝曰何也。忠
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衰相今現。朝恩色大怒。忠曰。
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朝恩復抗聲曰。有人言師
今是佛得否。忠曰。朝廷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朝恩
伏地曰。死罪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忠曰。我不是佛。所
以二尊不並化。朝恩曰。師應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
忠曰。我向後必當作佛。汝姓什麼。朝恩曰姓魚。忠曰
我向後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却姓。莫
不姓魚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死罪。朝恩此去實不
敢向師論佛法。忠謂帝曰。幾怕殺此奴。」


【論曰。古云傳聖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大
曆初魚朝恩以中貴秉天下兵權。帝以舊恩優容
之。遂驕蹇抗敵。一時雖郭尚父猶憚之莫敢誰何。
可謂權侔人主而富貴震天下。忠乃以奴呼之。未
幾朝恩果以罪伏誅。茲可以想見忠之識量。謂之
國師不是過也。佛世尊曰。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嗚
呼。忠殆庶幾焉。】


「十二年。宰相元載.王縉有罪。載伏誅。籍其家。鍾乳五
百兩。胡椒八百斛。他物稱是縉。貶括州剌史。縉素奉
[018-0200a]
佛不茹葷。晚節尤謹。妻死以第為佛祠。初帝未知重
佛。每從容問縉所以然。縉必開陳福業報應。帝意向
之。由是宮中祀佛。梵唄齋重無少懈。群臣承風旨言
死生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議者以縉與杜鴻漸泥
佛太過云。


十四年。天柱山崇慧禪師示寂。師彭州人。得法於牛
頭威禪師。後居天柱寺。僧問。達磨未來此土。還有佛
法也無。師曰。未來時且置。即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
會。師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良久又曰。闍黎會麼。自
巳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
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生吉凶。
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問如何是解卜底人。曰汝才
出門時便不中也。問宗門中請師舉唱。答曰。石牛長
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問如何是西來意。曰白
猿抱子歸青嶂。蜂蝶銜華綠蘂間。及是遷化。肉身不
壞。數百年猶在。


時華嚴疏主澄觀。字大休。會稽夏侯氏之子。至德中
得度具戒。即以十事自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
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
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榻。目不析非儀之綵。
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鉢之
側。從牛頭忠徑山欽問西來宗旨。授華嚴圓教於京
都詵禪師。至大曆三年代宗詔入內與大辯正三藏
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山大華嚴寺。覃思
[018-0200b]
華嚴。以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真如。猶於後得智
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是愽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
華夏訓詁。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靡
不該洽。至是建中四年。將下笔著疏先求瑞應。一夕
夢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門。既覺
而喜以謂獲光明遍照之徵。自是落筆無停思。乃以
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大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疏
未盡經旨。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製疏凡
歷四年而文成。又夢身為龍。矯首南臺尾蟠北臺。宛
轉凌虗鱗鬣耀日。須臾變百千數。蜿蜒青冥分散四
方而去。識者以為流通之像也。初為眾講之。感景雲
凝停講堂庭前之空中。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
十卷.隨文手鏡一百卷云。


元興元年。南嶽明瓚禪師者。不知何許人。初宰相李
泌乾元中辭入衡岳。瓚隱居上封。泌往謁之。瓚誦經。
其聲先悲棲而後悅豫。泌雅知音。因謂曰。將非避隱
者有雲霄意乎。瓚唾之曰。莫相賊莫相賊。泌色不為
動。瓚久之見泌立候不懈。乃曰飯未。泌曰未也。瓚撥
火出羊食。泌與語。久之辭去。瓚撫其背曰好做十年
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有詔徵之。使者至
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謝恩。瓚寒涕垂頤凝坐略不
以介意。使者歎其淳正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
數四不巳。瓚甞著歌一篇。其辭曰。兀然無事無改換。
無事何須論一段。直心無散亂。他事不須斷。過去巳
[018-0200c]
過去。未來猶莫筭。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向外覔
功夫。總是癡頑漢。粮不蓄一粒。逢飯伹知[嗎-烈-列+中]。世間多
事人。相趂渾不及。我不樂生天。亦不愛福田。飢來喫
飯。困來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癡鈍。本體如
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袴。多
言復多語。由來轉相悞。若欲度眾生。無過且自度。莫
謾求真佛。真佛不可見。妙性及靈臺。何曾受熏鍊。心
是無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動。箇中無改變。無
事本無事。何須讀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箇中意。種
種勞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舉頭見日高。乞飯從頭
𢫫。將功用功。展轉昏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
言。絕慮忘緣。巧說不得。只用心傳。更有一語。無過直
與。細如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杼。世事悠
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㵎長流。山雲當幙。夜月為
鈎。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
慮。更復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萬法皆爾。本自無
生。[一/几]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八
[018-020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