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33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清-觀衡 (master)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三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法語



示寬居用禪人



禪人諱用字寬居。乃滇南黃氏子。少從父宦遊寄於
建業。見諸緇素高人聚會。間莫不以塵外事為舌之
先鋒。禪人父子兄弟從是深知有此事。恨其所聞不
早也。次復游於集生余公之門。禪人益堅其信力。每
自歎曰諸佛清淨法身乃人人本有自性天真佛也。
如何不如佛廣大受用。枉自曲曲甘為生死煩惱所
欺誑耶。決志出家。知父母不從。私于阿蘭若處自斷
其髮。易從僧服。父母聞之。知其志不可回。探其心之
所向。禪人曰子久慕匡山憨山大師之名。自己從憨
先師法派立名廣用。一心入匡山。事先師塔以盡法
屬之心也。父與弟從其志。同送至匡山法雲寺。設齋
禮先師塔於五乳峰前增一智慧幢也。父與弟別去。
禪人禮誦精勤。入眾作息了無俗習。公子富貴之態
即久。從善知識爐韝中鍛煉出來亦少有如是之純
素也。真為可尚廣先師末後光明。知禪人有望。病僧
為先師掃塔因緣。休夏山中至四月八日。禪人同眾
入壇已圓菩薩大戒。一日禪人作禮曰。請和尚垂示
一語以為大事證明。病僧曰若論此事只貴直下承
當。便能頓超佛祖之外。即今諸人日用六根門頭歷
歷孤明本無覆藏。那有遮蓋。只因不肯承當。故為物
所轉。即迷已為物之過也。當時釋迦拈花何等直捷。
迦葉微笑何等快便。後達磨至震旦。遇神光問曰請
師安心。磨云將心來與汝安。豈不涉於語言。光云覓
心了不可得。未免落於知解。較之釋迦拈花迦葉微
笑。豈不千里萬里去也。後至五宗各為奇舉。其中有
出格大人舉揚此事。間有超過釋迦老子者不少。但
[003-0668c]
為一種鈍根阿師不奈何。教參話頭什伯。或可望其
一二。如何近來諸方善知識不體取我覺皇教外別
傳之旨。學人初入門來不以本分事相待。就問做何
等工夫。便教參話頭起疑情。個個都入鬼窟洞裏東
鑽西鑽胡撞亂撞。迫得神識惡發。或現一虛廓境天
地俱空。或現一寂滅境身心不有或現一智慧境能
說偈頌或現一神通境有種種玅用。便以為悟道。便
以為參學事畢。豈知內有魔所攝受耶。豈知為陰境
所迷亂耶。其實參話頭乃古人一期方便。不可以為
常習。常習則近俗。近俗則成執。成執則生迷。生迷則
致倒。而魔王外道或伺其便。參學人不可不慎之。不
可不慎之。禪人決不可為禪病時氣所侵。當體取佛
意。但放下身心便無片事可得。豈不是大解脫大自
在。其廣大玅用非思議可及也。禪人應勉之。


示天衣曇子



音曇行者乃湖南永陽王氏子。自天啟丙寅秋至邵
陽謁病僧五臺庵中。至丁卯四月八日薙髮隨眾服
役。往來精力向前。不生一毫倦色。一日辭病僧欲往
諸方行腳。立意十步一拜至南海。願親見觀音大士。
病僧老病殘軀。雖無人給事飲食湯藥亦不忍屈其
高尚之心。但囑之曰。子此一行似與病僧再見難期
矣。如親見觀音大士。承菩薩手摩子頂。菩薩分青蓮
華座與子坐。得無量神通無量三昧。須知菩薩更有
深密處在。如親到菩薩深密處。方知五臺庵中大士
閣前錯過多時了也。


示石印常上座



戒之一字亦是引導眾生之名。但簡點內之身心外
之世界。聖凡因果皆是夢幻不實。戒之一字何處安
立。若將世出世間種種名相不實之法一眼看破。便
見自己本來面目。若真見得自家本來面目。就是戒
[003-0669a]
之本體。就是諸佛諸祖大地眾生之本體。此是自性
清淨戒本無名相。戒體二字亦是強名。公於此薦得
則知戒體備在已。不假外求。未受之先不曾少一毫
既受之後又豈能增一毫。是則盡十方世界無始無
終。渾然是一輪金剛戒體。無有縫罅有何得失有何
持犯。此之戒體能主宰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世出世
法。而諸佛菩薩雖是終日依倚必竟不得其邊際。亦
不能得其終始。做盡伎倆奈不他何。無可奈何只得
向第二門頭橫說豎說。末後拈花皆是門外打之遶。
總是屈氣不能伸耳。公直向本有中行去。豈不是大
解脫大自在。豈不是頓超佛祖之外。諸佛菩薩又奈
得公何。諸人不肯向自巳一念未生前放捨身命。所
以被諸佛諸祖蓋覆。不能超越諸佛諸祖之外。此是
自己紆屈。非佛祖之咎也。異日公拈香請益曰道常
年七十有六。乞和尚有捷徑工夫指示一二。病僧曰
求捷徑要見彌陀佛去。要往天堂去。要往地獄去。要
了生脫死去。公忽然如夢覺曰可慚可愧。病僧曰公
欲求捷徑因甚麼又道可慚可愧。公不語。病僧曰何
不道一句看。公曰不唯道常道不得。就是諸佛諸祖
何曾道得著。病僧曰若諸佛諸祖道不著。公又看諸
佛諸祖道得是何物。公曰和尚惑亂人作麼。病僧喜
曰只此道不著三字便是公放捨身命處。善自保重。
勉之勉之。


示西意法子即音源



西意法子諱法誦。楚雲陽人。初至邵陵謁病僧於五
臺庵中。知為法門良器。相與抵對。深有契入。復歸故
里。唯道是事。乙亥秋。病僧為禮青原祖塔。經雲陽。子
聞之相迎至玉蓮庵。住旬日。俶裝行李隨至青原禮
祖塔。後以山中秋深漸涼出山。在西峰寺挂搭。子拈
香請益曰法誦自五臺親近和尚以來。至今有六七
[003-0669b]
載。幸又得侍和尚左右。不可不謂之因緣也。願垂一
語以作證明。病僧喜曰子近來。吾語汝。子名法誦。汝
自究竟法誦二字何在。先法後誦法自何顯。先誦後
法誦依何生。又法不過教法理法因法果法。又世間
法出世間法。總不出六塵邊際。誦屬音聲語句。究之
咽喉唇齒心舌都屬於根。究竟法誦二處皆根塵識
心邊事。根塵無性同於交蘆。識性虛妄同於空華。根
塵識三既無。法誦從何而有。子著力究看。法誦二事
還是實有實無。若無世出世法皆成斷滅。若實有又
無可覓處。畢竟要實實指點出來。法是何物。誦自何
生。要見法誦真實面目。則不負其美稱也。子即今以
唇舌音聲日誦楞嚴法華。乃至誦盡我釋迦老子一
代藏教亦是虛妄。如汝一舌能誦十方三世諸佛法
藏。亦未是法誦本來面目。又如汝一人舌根動十方
三世諸佛諸大菩薩聲聞緣覺同汝一舌盡未來際
常如是誦。亦是虛妄邊事。又甚至盡法界中微塵國
土諸佛菩薩一切聖賢及諸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
生同為一舌常如是誦。亦未見法誦本體。又乃至十
方世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一切聖凡情與無情各
具無量舌根同如是誦。盡未來際無有間斷。亦未是
自已真實面目。昔東印土國王請第二十七祖般若
多羅尊者齋。眾僧皆誦經。唯尊者不誦。王問尊者何
不誦經。尊者曰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
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何止三卷五卷耶。其實般若多
羅尊者如是轉經亦只者邊轉。與那邊猶未相應。在
昔有婆子具白金千兩遣使請趙州轉藏經。趙州下
禪床遶一匝。向使者云回去報婆知。老僧轉藏經巳
竟。使者回舉似婆。婆云我請和尚為我轉全藏。秖轉
得半藏。據婆子如是說話。超越東印土國王多矣。是
法是誦是真是妄。是全藏是半藏。趙州顢他不過。昔
[003-0669c]
六祖大鑒禪師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六祖此
語亦是一時應病與藥。若論真實法輪。豈有迷悟能
轉所轉耶。子看三尊古佛如是轉經如是誦法。是常
住法是敗壞法。子若究取真實。即今行住坐臥色香
味觸都是法輪常轉。若未到真實田地。任爾一口吞
盡十方世界不露一塵不露一字。又能吐出十方世
界有為無為一切法相。亦是者邊事。子應勉之勉之。


示雲谷上座



丙子休夏。吉之萬安蘇谿郭子桂柏園中有雲谷開
士乃博山室中上首。往來其間。盤桓久之。一日出此
卷首題乃焦弱侯真蹟法海津梁四字是人以供博
山雲谷公辭博山之仰山欲為灑掃祖地。博山和尚
即將此卷授公以為付法。復為發之有四十二句不
落義解分別。但隨語到成句真一字一點都是一個
鐵囫圇。無絲毫縫罅。任之諸佛諸祖也無有下口處。
真作家玅手格外津梁也。公欲病僧一語以為相遇
信具。私謂博山既言之於前。超越遠矣。自亦不好隨
之於後。只得入草藏身別行一路。蓋法海者。法是通
稱。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有無量無邊。名為無
明海。藏識海。煩惱海。業海。生死海。世界海。眾生海。人
我海。幻海。苦海。此世間法海也。出世間有無窮無盡
法門。名寂滅海。性海。心海。覺海。智海。涅槃海。功德海。
莊嚴海。解脫海。願海。此出世間法海也。津梁者亦有
世間津梁出世間津梁。眾生乘世間津梁。背寂滅海
入生死海。諸佛乘出世間津梁。出生死海入寂滅海。
此是世出世間法海津梁也。更有超越世出世間法
海大津梁。亦要透過方有自在分。方能將一莖草作
丈六金身用。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能拈弄得諸
佛諸祖。不為諸佛諸祖之所拈弄。方是大解脫。不然
只在世出世法混來混去。終不脫法縛。都是法海中
[003-0670a]
沒死漢。如何是能超越世出世間大津梁。如有外道
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禮謝
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此便是超越
有無迷悟聖凡世出世間大津梁也。如有僧問馬大
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馬大師曰
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此亦是直超
世出世間佛祖知見大津梁也。又如有僧問睦州祖
意教意是同是別。州拍露柱云。青山自青山。白雲自
白雲。又有僧問溈山。聞師有言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忽然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溈山呵呵大笑。又如趙州
有云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急走過。又如船子和尚
有云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此皆是不涉
有無直超世出世間大津梁也。且如現前不落佛祖
行徑。直超世出世間大津梁一句作麼生道。咦。洛陽
橋上花如錦。今古行人幾遇春。


示石蓮際法子



雲陽棲雲山六通庵石蓮際禪人。莊重閒雅超然不
群。緇素之所推尚。壬申冬造邵陵謁病僧。諮決心疑。
曰禪講律同別之旨可得聞乎。病僧曰禪人諱甚麼。
曰法際。曰號甚麼。曰石蓮。曰是同是別。禪人默領其
旨。隨喜病僧說戒作法生希有想。念欲受戒。為衣缽
未備。尋辭病僧而歸。乙亥夏初。病僧為訪舊識住錫
攸之雨花庵中。禪人聞之。持衣缽而至。同眾僧登壇
次第受三堂淨戒已完。將告歸。病僧曰禪人求受戒
今戒何所在。曰法際從今已去再違背和尚不得。病
僧曰要真實道來。曰和尚當珍重恐有識者笑之。病
僧曰何不平實商量。禪人曰若戒體有所在即有所
不在。戒若可指即屬染污。若不可指即屬斷滅。從古
至今遍於法界唯此一事明明白白。現前受用無窮
無盡。何用言語反為障蔽。病僧曰語言又是甚麼。禪
[003-0670b]
人曰法際頗知好惡。病僧曰善自護持。


示詡楷塵禪人朝南海并參諸方



昔馬祖大師遣一禪人之南嶽訊石頭遷大師。禪人
見石頭禮畢侍立次。石頭問曰大德何來。禪人曰從
江西馬大師處來。石頭指一根木曰馬師何似此一
根木。禪人無語。回見馬祖。祖見來便問可見石頭否。
禪人曰見。祖曰石頭有何言句。禪人曰某甲侍立次。
石頭指一根木問曰馬師何似此一根木。某甲不會。
祖曰其木有幾許大。禪人以手比之有幾許長。有幾
許麤。祖曰爾與麼有力。禪人曰和尚如何見得某甲
有力。祖曰爾從南嶽齎者一條大木來。豈不有力。禪
人愧去。不知諸方將馬師此語作麼生商量。還是賞
伊還是罰伊。若是賞伊。自心能持受十方三世一切
色。心持一木有何奇特。是不足賞也。若是罰伊。心包
法界豈一根木不許容之。是不足罰也。細玩馬祖此
語大似譏誚禪人將一根木置在心中不能超越自
在。豈非迷己為物。為物所轉。故發此語。是則馬祖為
人亦多從鏟削一邊去。若是有骨力的學人。自有轉
變處。未必一一皆依傍他人轍蹟。病僧為人多從饒
益邊一味增長去塵。禪人發意禮普陀諸聖道場。并
參知識。請病僧一語以為途中證具。病僧特示之曰
禪人切不可希求玅悟。不可妄效諸方搖唇鼓舌橫
棒橫喝。以為傳持祖道。此是沒量大人格外作用非
轍跡可學也。禪人此去所經山水所見人物。勿論城
隍聚落花木叢林勿分染淨媸妍賢愚善惡。一一分
明收入光明藏中。如到南海。南海之境著然心中。如
到五臺。五臺之境儼然心裏。如遊遍中華國裏。天下
名山一切勝地及諸物類。禪人之心量豈不包裹中
華一國耶。如遊遍南洲所有國土及國土中所有人
物歷歷分明朗然心中。禪人之心量豈不包裹一洲
[003-0670c]
耶。如遊遍二洲三洲乃至遊遍一四天下或遊遍一
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乃至一大千世界。則禪人之
心量周遍一佛剎也。乃至遊遍一世界種諸世界種
一世界海諸世界海乃至遊遍十方世界三世劫海。
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世界不遊無一劫海不遍。無一
佛不禮敬。無一眾生不攝受。塵塵剎剎圓融互入。則
禪人之心量與虛空等與法界等其廣大圓融豈可
思議哉。心等法界法界即心。法界心中何處得有世
界國土山水道場。何處得有諸佛諸祖一切眾生。何
處得有愚癡智慧玅悟神通。何處得有生死涅槃佛
法知見。此法界量中既一無所有。豈不超越十方世
界三世劫海。豈不超越諸佛諸祖玄玅知見。從畢竟
無中能畢竟有。從畢竟有中能畢竟無。者邊那邊無
障無礙。十方世界總是一塵。一微塵中周遍十方世
界。如是廣大解脫圓融自在。不用求玅求悟不在多
知多解。只從腳跟下步步行將去。行一處到一處。到
一處遍一處。行遍法界。自然周遍法界。所知所見所
言所行一一與法界等。不玄而自玄。不玅而自玅。是
病僧教禪人只是步步增長將去。增長到與法界等。
便是大超越大自在。禪人應諦信之。


示天隨宜子



音宜字天隨。江西螺川蕭氏子。早年失父。有兄代館
成其學。自髫年喜近三寶不樂塵俗。雖有妻子儼如
旅亭偶聚。了無愛結陳習。初依本郡青原山本寂和
尚受優婆塞戒。獨居淨室供佛延僧。日夜香燈長明。
朝夕禮誦不懈。雖是居家。全然出家標致。一日離別
舊處。由楚地到邵陽謁病僧於五臺庵中。投病僧披
剃後。之吳下遊歷諸方有十餘載。於崇禎甲戌夏月
歸來。自知悔過。病僧見其語默大越于前。乃授監院
事。病僧臥疾邵陽二十餘載。不勝其倦。行腳之心時
[003-0671a]
時搖動。見一時院事得人。內外可托。私眾一笠從舟
下武陵。禮德山鑒大師塔嗣。過吉州禮青原思大師
塔。乞食諸邑以增人信心為念。丁丑春入匡山為憨
山先師掃塔。秋初因水陸多寇亂。不便遊行。覓歸楚
道。經海昏登雲居山。樂觀祖庭勝概。為舊住持味白
和尚與大檀越青嶼熊公堅留。為灑掃計。病僧見祖
庭荒殘十分狼籍。不勝太息。乃暫與其欲。是年十一
月十三日受事。明年八月中此子以院事付託於人。
與二三同戒。訊病僧於雲居丈室。病僧念其院事疲
勞路途困苦。種種慰之歡喜。知五臺院事非子不能
支持。因促之速歸。子將行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曰。弟
子音宜初蒙和尚一子之慈。允為披剃。不覺宿障何
深。違背和尚十餘年。伶俜諸方全失法乳。及知歸省
侍立和尚。和尚又為雲水相從。此是音宜自障。非和
尚有意棄音宜也。音宜此來頂禮和尚是為和尚壽
賀。甲子重新。望和尚指示一語。則不虛和尚容音宜
在法中受生一回。音宜亦不敢不承和尚之法脈也。
病僧良久乃曰子孤我處多矣。無一時無一事不是
病僧指示處。豈有間乎。子既不能薦取。病僧亦不惜
眉毛再為支離二三去。子名音宜既受其名須踐其
實。不踐其實徒美其名。有何益乎。世出世間大聖大
賢。出現世間種種示教。不過曲順時宜。究竟至於向
上一事。是知宜之一字該盡。世出世間聖賢玅道。子
今但依此一字用作通身手眼。便是無礙神通究竟
解脫也。宜者宜于理。宜于事宜于處。宜于時宜于佛
祖不能到處。宜至于此。始有自在相應分。諸佛諸祖
都是宜於一無所得。是宜之大安樂大解脫大堅固
大受用處也。事宜者宜于可行。宜于可止。是行止盡
善不失其宜也。理宜者宜於見性。宜于空相。是性相
俱融不失其宜也。又處事宜于達理見性。宜於應事
[003-0671b]
宜事即理。宜理即事。性相融通事理無礙。是事理雙
遮雙照之宜也。處宜者或宜于僻或宜于市或宜于
山或宜于水或宜于寬或宜于狹。是闤闠山林得善
不失其宜也。時宜者或宜于先或宜于後或宜于延
或宜于促或宜于急或宜于緩是前際後際及時不
失其宜也。又卜處宜於知時作時宜于量處。乖處則
時不興。乖時則處不發。方世互生時處不二。是時處
同致之宜也。又宜于時究竟至于三世平等本然一
際也。宜于處究竟至于十方圓明法界無量也。宜于
事究竟至于超佛越祖大機大用也。宜于理究竟至
于離名離相無得無說也。宜到究竟田地。何事何理
何時何處。到此田地。宜之一字亦是強名。無名無宜
迥超法界。塞卻諸佛鼻孔。杜絕諸祖口門。有何身心。
有何善惡。有何苦樂。有何生死。有何涅槃。有何菩提。
有何煩惱。是則生亦宜。死亦宜。在天堂亦宜。在地獄
亦宜。在諸佛位中在眾生界裏亦宜。在戒定慧學在
貪嗔癡聚亦宜。大亦宜小亦宜。貴亦宜賤亦宜。魔王
亦宜外道亦宜。山亦宜水亦宜。風亦宜火亦宜。荊棘
林中亦宜。明月簾外亦宜。歌舞叢中亦宜。糞廁坑裏
亦宜。得也宜失也宜。取也宜捨也宜。縱也宜橫也宜。
上也宜下也宜。無往而不自得。無所而不得宜。豈不
是頓超佛地乎。豈不是究竟堅固乎。出家兒宜乎任
麼去。宜乎極盡去。宜乎不受染污。宜乎不受囊藏。子
宜勉之。子宜勉之。


示闋止遂禪人



禪人生自瀛洲靜海。趙氏子。髫年禮五臺山龍泉寺
本權耆宿。求披剃命名通明。即本權和尚之法孫也。
久依覺悟法師習聽經論。受法乳之恩深。欲終身依
止更名全遂禪人。多技能。世智通利。於本分事未及
究竟。發意行腳朝禮天下名山。便道海昏謁病僧於
[003-0671c]
雲居丈室。病僧喜其北人欲留伴老煙霞。尋命掌記
室將半載。一日辭病僧之峨嵋以完朝山本願。病僧
深慚虛勞禪人。相伴多時。曾無一語有益參學。事不
能強留之。將行欲請一語以為相遇證明。病僧囑之
曰。行腳一事乃出家人本分事。其得力處多種不同。
有於各處名山得見真善知識。發明大事者。有藉山
水之廣大。開闊心地者。有即山水人物識取本來面
目者。有見山水之靈能會取自心變化之玅能圓融
無礙不墮枯寂者。悟入雖有多種不同。而所入本無
異致。禪人此去到峨嵋。識得峨嵋真面目。方識得雲
居插禾莖莖皆是普賢玅色之身。莖莖皆是峨嵋大
光明聚。若于此一莖了得。盡法界佛剎所有諸佛菩
薩一切眾生。世出世間染淨諸法。師長父母諸有冤
親一齊見得。非遠非近無壞無雜。若于此一莖不了。
不惟一步一拜到峨嵋峰頂。縱到四大名山走遍四
天下。乃至遍歷塵剎歷事諸佛蒙諸佛摩頂授記。恐
於本分事猶未相應。在禪人此去須親見峨嵋真面
目。方信病僧不虛語。勉之勉之。


示超宗翼子



世出世間有無罪福。諸佛眾生聖凡諸法俱不能到。
故稱之曰向上以顯。世出世間聖凡諸法皆生滅門
中事也。古人傳佛心宗。不言心。不言性。而稱向上者。
恐人逐於名言墮於識見。故稱之曰向上。曰本分事。
欲人頓超身心世界。聖凡名相之外。直際本來面目
而巳。昔達磨大師為此一事。自西域遠至震旦入嵩
山石室中。面壁九年方得神光大師授受明白。是知
此事難傳非器故耳。神光大師復傳僧燦大師。燦傳
信。信傳忍。忍傳六祖鑒大師。鑒傳分兩派。一南嶽一
青原。二派復演為五宗。五家雖是分門立號。開合不
同。總不乖神光大師覓心了不可得之旨。再原之乃
[003-0672a]
釋迦老子末後拈花直示。不假言說。不落分別知解
是也。五宗不依契經指示。而別號三玄五位君臣父
子。曰向上。曰末後。用心何其密哉。奈何近代學人。不
達古人用心。逐其方便。實其三玄。實其五位。各護門
牆。互諍優劣。豈非將古人遠離名言知見之用心。返
成名言知見之境耶。試觀覓心了不可得。如來末後
拈花還容得許多分別否。學人不可不審此。超宗法
子名音翼。在邵陽本地出家。年常入五臺庵親近病
僧。從受戒禮誦行持。事事不逾病僧規矩。緇輩中受
戒者勝多信心。如翼比似。指不能再屈也。自甲戌秋
行乞諸方。翼曾步跡覓我於茶陵之東山。一晤即歸。
已卯冬復遠來訊我於雲居明月堂中。與上宇呂居
士同儕居士先歸。翼同堅冰雪之心。深結風寒之骨。
明年將歸。請益一語為後日證明。病僧喜曰子欲真
實出死生。不在玄玅知見。不在善巧語言。但只放下
身心本無片事可得。菩提涅槃乃無處安立。將何為
生死耶。放下身心佛祖尚無處安立。又將何為眾生
耶。如是放下去。不用思惟不用解悟。不用勞筋苦骨
修習。不用施工加行修證。本來圓成曾無欠缺。一向
為身心蒙蔽不得受用。一旦放下身心本來面目。當
處現前。何等廣大。何等清淨何等光明。何等自在。盡
十方世界。是自巳一個大解脫門。盡十方世界是自
已一個大寂滅海。盡十方世界是自已一個大無盡
藏。如是廣大境界。惟自信耳。切不可向教演宗乘名
相中走作。始可謂之超宗真語實語。


示元白可闍黎



可子原楚南都梁鄧氏子。幼年同父篤志學佛。有禪
人號覺樹者。為五臺庵作佛緣事。至武攸與子因緣
相契。策引同父入五臺庵。乞病僧披剃。病僧喜其來
志真實。集眾證明。同父一時剃落。尋與著佛袈裟頓
[003-0672b]
入法流。未久。子與父私出院。去至益陽。父偶舉舊疾
化去。子周父大事復歸五臺庵。在病僧榻前侍立。期
年復命歸堂。同眾修圓通懺。誦楞嚴經。乃堂中逐年
定課。越明年冬結制修懺。得真實學人十五位。子居
第二座。每參請次。知子有大樹之望。病僧平常無作
家鉗錘。子與同志亦遁去。歷廬山遍參隱者。嗣歷博
山三峰金粟諸大法眼。咸別目視之。依止密雲和尚
有年。復參雪嶠罄山諸大知識。後深入天童堂奧。子
離五臺庵十餘年。杳無消息。非子有忘舊時途次因
緣。實病僧無教子之心也。甲戌秋。病僧之武陵禮德
山塔次。之青原復入匡山。為憨老人掃塔。復禮雲居
祖庭。為當事堅留。同作灑掃因緣。子聞之覓我於明
月湖上。一見頭顱方正。大非昔人也。知諸方善知識。
非徒以超佛越祖空談為向上。實有轉凡骨成聖胎
手段。病僧有愧諸方遠矣。子為天童同門兄弟邀去。
住寶峰馬大師道場。間上雲居求一語為將來證明。
病僧曰子渾身骨肉已屬諸方善知識攝受。所有知
見皆從善知識棒頭口角發起。天童室中視子為巳
有。病僧豈肯妄加染污。每請每辭。子為天童入塔重
事先出山歸途訪舊知止於江上。病僧為逸老之計
訪船。子舊跡泊舟於雲間。子得音抱目疾而來相見。
於葦蓬之下將歸。復拈香請曰。音可不才。未久侍和
尚。罪固深矣。曾聞世書有言。才不才皆子也。和尚何
獨棄音可於門外耶。病僧念子目病。乃謂之曰子歷
諸方。佛法知見巳逼塞虛空矣。病僧舉筆無處加點。
只得將錯就錯。為子之繞一上。古人有云金屑雖貴
落眼成塵。此語三歲孩童都說得會得。若實其行。病
僧實不能也。所以不敢在人前開大口說大話者此
也。諸方善知識上堂能呵佛罵祖以眼中不見有佛
祖也。佛祖尚不在眼。南嶽青原又豈在眼耶。此二大
[003-0672c]
老尚不在眼。石頭馬祖又豈在眼耶。臨濟曹洞雲門
法眼溈山又豈在眼耶。若爾諸佛諸祖盡不在眼。而
拈花面壁揚眉豎目棒喝機用玄要賓主君臣父子
又豈在眼耶。佛法知見都不在眼。而山河大地道場
法具衣缽眷屬付囑法嗣又豈在眼耶。則知諸方善
知識眼光照破大千法界。盡十方法界光明獨耀。乃
能開大口說大話。所以稱善知識。子但如諸方善知
識立在佛祖頭上安命。空劫巳前眼自光明廣大。以
法界眼照空世出世法。更有何法而作知見障礙哉。
豈不是大光明藏。豈不是大清淨眼。豈不是大解脫
門。如是名字亦無所有。唯自受用。到此子與諸方善
知識同一眼光圓照無二。子自珍重。病僧未免為剩
語。


示無盡學禪人



禪人諱真學號無盡。北平人。因土性賦性二俱。質直
無變無易。率常如此。禪人過南方隨喜諸名山諸祖
庭。參禮諸善知識。不曾染一些佛法知見。只是一直。
末後登雲居山。同病僧插田割禾修園種蔬。事事不
在人後。因修羅漢垣安。禪人為西堂取石拽石抬石
砌石。禪人獨能首眾。三五人不能舉之石。一人能舉
之。風裏雨裏泥裏雪裏。禪人未少難色。一十八人未
滿三年幾。經去。就獨禪人與三五同志力如金剛。八
風不能搖也。間或問禪人曰。正砌墻舉石身勞力倦
時還知有本分事麼。禪人曰不知。曰砌墻就是本分
事如何不知。禪人曰只知砌墻要堅固不知何為本
分事。曰是會了不知。是不會不知。禪人曰會也不知。
不會也不知。病僧笑曰只此不知二字不唯閻羅老
子不奈爾何。釋迦老子亦不奈爾何。所以古人道打
破大唐國求個不會佛法的了不可得。勿論世出世
法成聖成賢超佛越祖。盡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知見
[003-0673a]
一味不知到底去。便是禪人大超越處。諸佛諸祖皆
在下風。何以故。不見道成佛成祖皆第二門頭事也。
然則禪人還有同不知的道友也無。禪人曰無。曰爾
砌墻的石頭大則大不知。小則小不知。豈不是爾同
條生同條死。不知的道友耶。禪人亦曰不知。曰石頭
即爾之不知。爾即石頭之溫飽。爾今離山三千里外。
石頭隨爾來也未。禪人曰不知。病僧笑曰若知卻不
是石頭了。是則是。向後逢人莫錯舉好。珍重。


示晦之明侍者



出家一事乃大丈夫行徑。非將相之所能為。有能遠
離父母妻子親友深恩大義。剃除鬚髮樂於輕清而
為出家。此名字出家非真出家也。此但遠離父母妻
子親友所居宅舍。名為出家。剃除鬚髮相出家也。若
真實出家。要除身心我法二執。次除佛法有無知見。
十方世界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種種玄玅。種種名相。
掃除空空淨淨。一無所有。於無所有亦無所有。方是
真出家。到此田地則不被生死涅槃之所留礙。於無
生死中示現生死。於無涅槃示現涅槃。所以生死涅
槃往還無礙。菩提煩惱變現無方。小大融通延促自
在。所以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晦之侍者關
中人。幼年為兵馬離亂波流至江南。遇大將臺宋老
居士。識為奇器。攜之行營坐帳有年矣。宋老居士多
生從金剛種子中來。隨所住處愛隨喜諸祖道場。參
謁諸方知識。出鎮東粵。禮六祖大鑒大師塔。出入多
在曹溪遊觀。遇憨山先師壽龕。自匡山返嶺表歸入
曹溪塔中。有好事者開龕一目。先師全身儼然如生。
爪髮俱長。宋將臺親目其事。喜為唱導。將先師肉身
以漆漆之。奉供塔殿之上。與六祖大師相比安置此。
先師沒世二十餘年。重復出現於世。放此末後一段
大光明。照耀千古。此亦奇特因緣也。晦侍者因昔隨
[003-0673b]
宋大將臺出入曹溪。亦親見親聞憨先師始末因緣。
觸發多生般若種子。極欲出家。恨髮不自落。屢辭宋
公入雲棲披剃。亦喜其雲棲名剎也。歸道經白門。是
時病僧卜淨後城紫竹林。禪人來參。病僧問云禪人
從那裏來。云雲棲。病僧云雲棲是淨土法門。為甚麼
到者裏。云特來親近和尚。病僧云侍寮少人當隨列
去。嗣後遇戒期。禪人同眾受三壇大戒。起名音明字
晦之。戒期完。仍歸侍寮。一日同病僧種紫竹。病僧拈
一枝示云且喜禪人同種紫竹。還同般若種子得麼。
禪人云和尚得某甲亦得。病僧便放下云禪人又作
麼生。禪人作禮。病僧便休去。禪人至晚進方丈。復作
禮呈偈云般若種子志同師。今日猶成忤逆兒。固我
慚顏無著處。俾名何幸到山池。病僧徵之云作麼生
是忤逆兒邊事。禪人進前一喝便行。病僧亦休去。過
旬日禪人拈香求法語以證明末後大事。病僧見禪
人骨氣超群。當家種草是以禪人出家始終因緣書
之于卷。病僧晚年得此有力之子。可為終老之依託。
因再囑之云祖佛慧命子當繼之。切莫辜負出家一
段大事因緣。珍重。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三





 盛京錦州府錦縣信官王世礽仰承
中憲大夫嘉興府知府先考王公號遵度遺願
 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第參卷計字玖千六百十六個
 該銀伍兩柒錢柒分仗斯般若之因早證菩
 提之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  日楞嚴藏經坊附板

[003-067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