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91 醒世錄-清-徐昌治 (master)



醒世卷六目錄遷流世諦。使人知懺罪由巳不由人




* 敬塔篇引證 感福 旋遶 故塔 感應緣(九驗)

* 禮佛部感應緣(九驗)
* 舍利篇引證 分法 感福 感應緣(六驗)
* 供養篇引證
* 受請篇施食 食時 施福 感應緣(三驗)
* 輪王篇育王
* 君臣篇王過 王業 王都
* 納諫篇引證
* 審察篇感應緣(一驗)
* 思慎篇慎過 感應緣(三驗)
* 儉約篇感應緣(二驗)
* 懲過篇引證 感應緣(一驗)
* 和順篇和國
* 誡勗篇誡馬 雜誡部 感應緣(一驗)
* 忠孝篇引證 睒子 業因 感應緣(七驗) 不孝 感應緣(一驗)
* 報恩篇引證 感應緣(二驗)
* 善友篇引證 擇交 引證 感應緣(一驗)










[006-0134a]
醒世錄卷六
武原居士徐昌治覲周 編輯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癡 校閱


敬塔篇


引證



觀佛三昧經云。佛留影石室。在那乾呵羅國。毒龍池側。
佛坐龍石室窟中。為龍作十八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
在於石內。映現於外。諸天百千供養佛。佛影亦說法。又
集經云。忉利天城東。照明園中。有佛髮塔。城西歡喜園
中。有佛缽塔。城北駕御園中。有佛牙塔。又育王傳云。王
得信心。問道人曰。我從來殺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
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養眾僧。救諸徒囚。賑濟貧乏。
王曰何處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萬
四千道散照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時王欲建舍
利。將四部兵眾。至王舍城。取阿闍世王佛塔中舍利。還
復修治此塔。便取七佛塔中舍利。時王取八萬四千金
銀琉璃玻璃筐。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寶瓶。以盛此
筐。又作無量百千旛幢傘蓋。使諸鬼神。各持舍利供養
之具。敕諸鬼神於閻浮提。至於海際。城邑聚落。滿一億
家者。為世尊立塔。


感福部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
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造像塔如母指。常
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嘗嚴。不為三災所動
也。佛告阿難。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迦翅王。收其舍利。
造四寶塔。時有長者見豎塔棖。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
著塔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
金錢。受福快樂。
[006-0134b]


旋遶部



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
亦念滅三毒。一貪二瞋三癡又三千威儀云。遶塔有五
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踏蟲。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
唾塔前地。五不得中住與人語。


故塔部



又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掃塔。
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當下佛像上故華。五當
旦過澡手自持淨巾還拭佛像。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
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其身淨潔
猶如明鏡。若有眾生。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
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
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諸天娛樂。又雜寶藏經云。若掃僧
房一閻浮提。不如掃佛塔一手掌。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到恒河邊。見一故
塔。毀落崩壞。比丘問佛。此是何塔。朽故乃爾。佛告比丘。
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梵摩達王。正法治化。唯無子息。禱
祀諸神。時王國中。有一池水。生一蓮華。其華臺中。有一
童子。結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口出優缽羅華
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后。見甚歡喜。即抱還宮。
養育漸大。隨其行處。蓮華承足。因名栴檀香。後悟非常。
成辟支佛。身昇虛空。作十八變。尋入涅槃。王收舍利。起
塔供養。是彼塔耳。比丘問佛。宿植何福。受斯果報。佛告
比丘。乃往過去拘樓孫佛時。有長者子。甚好淫色。見一
淫女。心生耽著。無財可與。遂至塔中。盜華與之。乃共夜
宿。曉即身體生其惡瘡。痛不可言。喚醫療治。醫占云須
牛頭栴檀。用塗瘡上。可得除愈。時長者子。即賣家宅。得
[006-0134c]
於金錢。滿六十萬。尋用買香。止得六兩。擬用塗瘡。心自
思惟。即語醫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痛。即持所買牛頭栴
檀。擣以為末。入其塔中。發誓願言。如來往昔。修諸苦行。
誓度眾生。隨其厄難。我今此身。隨一生數。唯願世尊慈
悲憐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巳。用香塗塔。以償華價。至心
供養。求哀懺悔。瘡尋得差。身諸毛孔。有栴檀香。緣是功
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嘗受快樂。隨其行處。蓮華承足。
又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
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常掃治
夫所造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
汝憶我故。大憂愁耶。婦問是誰。夫尋答言。我是汝夫。以
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天上。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
汝所。婦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汝復欲
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
我還當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
命終。得生天上。復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
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巳。還歸天上。又分別功
德云。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夫婦精進。信
敬三寶。時婦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為天女。面首
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極端正。誰任我夫。便以天
眼觀見本夫。今巳出家。勤掃塔廟。見其掃塔。必應生天。
天女尋下。光明照耀。住其夫前。比丘見巳。問其因緣。天
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任我夫。見君
精進。嘗勤掃塔。必應生天。若得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
夫。白意訖。還歸天上。時夫比丘。見此事巳。從是以後。倍
加精進。修補塔廟。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
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應生兜率天。我今不復得君
[006-0135a]
為夫。語訖還去。比丘聞巳。倍更精進。遂獲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感應緣九驗



晉太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訶。忽於中夜。聞土下
鐘聲。即遷記其處刺木為剎。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
從地涌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
寸。五層露槃。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窗子。四周天全。中
懸銅磬。遶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
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


武德七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其舍利塔。無人守護。時
有道宣律師。門徒十人配住西市。南長壽坊。崇義寺。乃
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瓜一枚。
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有雜寶琉璃古器等。總以大
銅函盛之。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


周西京扶風縣。岐山南古塔。鄉曰鳳泉。周魏以前。寺名
阿育王。至顯慶四年九月內。有山僧智琮。慧辨能解咒
術。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帝曰
豈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之一
塔矣。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請
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貫。絹五千疋。以充供養。琮
與給使王長信等。於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
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
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厲專注。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
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下
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遶而上。至於衒角。合成帳蓋。琮
大喜踊躍。乃睹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王長信等。同
睹瑞相。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
[006-0135b]
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七粒各放
光明。炫燿人目。


隋益州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於貞觀年初。大地震
動。此塔搖颺。將欲摧倒。於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
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面。乍倚乍傾。率以免壞。觀
瑞道俗。歎未曾有。塔上露盤。由來小短。不稱塔形。有一
人極豪侈。多產業。見前露瑞。乃捨金三百兩。共諸信者。
更造露盤。既成香氣蓬勃。如雲騰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奇偉。年一百五歲。獨住深
山。每年七日。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涌注無
聲。乃遣善水崑崙。入泉尋討。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
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面水圍。凝然而住。竟
不至塔所。


隋懷州妙藥寺塔。在武陟縣西七里。見有五級白浮圖
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遍砌。


齊州臨濟縣東。有磚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面石獸。擁從
驚人。


西域志云。罽賓國。廣崇佛教。其都城內。有寺名漢寺。昔
日漢使向彼。因立浮圖。以石搆成。高百尺。道俗虔恭。異
於殊常。寺中有佛頂骨亦有佛髮色青螺文以七寶裝
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內有釋迦菩薩。幼
年齔齒。長一寸。其西南有王梵寺。寺有金銅浮圖高白
尺。其浮圖中有舍利骨。每以六齋日。夜放光明。照燭遶
承露盤。至達𥌓。


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圖。乃是如來在世
之時。與諸弟子遊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二百
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在此處起浮圖。雀離浮圖南。五
[006-0135c]
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高二丈。甚有神變。


禮佛部


感應緣九驗



晉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元徽二年。宮人陳太
妃。造寺塔。舍利靈應相仍。每夕放光。


宋靈味寺。建康鍾山蔣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門法意起
造。一夜忽聞怪石崩墜。聲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見清泉
湛然。因聚徒結字。號曰靈味。


漢平等寺。廣平武穆王懷。捨宅所立。寺門外有金像一
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嘗有神異。


晉白塔寺。在秣陵二井里。晉升平中。有鳳凰集此地。因
名其處為鳳凰臺。


宋時朱齡石。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汎海。一月餘。達
於一島。糧水俱竭。入島求泉。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
莊嚴。非所曾睹。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等聞
之驚怖曰。若爾。何緣得達。僧曰自當相送。不勞致憂。又
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便指壁上缽袋曰。此是彼
物。有小過。罰在人中。便取缽袋與石。并書一封。上為書
字。然不可識。曰可以書缽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道此
有直路。疾至船所。須吏至海。沙彌以一竹杖著船頭。語
曰。但閉舫聽往。不勞目柁也。於是依言。但聞颼颼風中
聲。有竊視者。見船在空雲飛。奔於山林海上。數息間。遂
達楊都大桁。正見杯度。書自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
蓬萊道人書。喚我歸耶。乃說由緣。又將缽與之。手捧缽
曰。吾不見此缽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


鼓山東面上。東度小谷。又東北上。從石窟寺往。便是竹
林。崇峰造日。修竹干雲。重門洞開。複殿基列。門外東西
槽櫪。飾以金鋪。似有馬蹤而無繫者。
[006-0136a]


代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百里。極巉巖
崇峻。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經中文殊將五百仙人。往
清涼之山。即斯地也。地極巖寒多雪。號曰清涼。中臺最
高。去頂七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圖。石上人馬跡。
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華。清澄如鏡。有二浮圖夾。中
有文殊像。鐘聲香氣。無日不有。


終南山大奏嶺。竹林寺者。至貞觀初。採蜜人山行。聞有
鐘聲。尋而往至。寺舍二間。有人住處。傍大竹林。可有二
頃。其人斷二節竹以盛蜜可得五升許。


西域志云。烏萇國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大有眾僧。
日日有驢運食。無控御者自來。留食還去。莫知所在。


舍利篇


引證



舍利者。西域梵語。此云骨身。舍利有三種。一是骨舍利。
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分法部



如菩薩處胎經云。時八國王。共諍舍利。有一大臣。名優
波吉。諫八國王。何為興兵。共相征伐。爾時帝釋即現為
人。語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若共諍力。則有勝負。時
阿耨達龍王。文鄰龍王。伊那缽龍王。語八王言。我等亦
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時臣優波吉告言。諸君並
止。舍利宜分共之。何須見諍。即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
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起七
寶塔。龍得舍利。還於宮中起七寶塔。優波吉著甕舍利。
并甕亦起寶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寶
塔。闍維處。亦起寶塔。高三十九仞。閻浮提中八舍利塔。
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感福部


[006-0136b]


如大悲經云。爾時世尊。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人供養
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
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信心念佛功
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
槃。界盡涅槃際。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
華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


感應緣六驗



吳孫權。赤烏四年。有外國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
行道。吳人以為妖異。以狀問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瑞。
曰佛晦靈跡。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曰佛神跡
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至
誠求請。遂獲瓶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於銅
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異。會進曰。佛之靈骨。金
剛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權使力者。盡力擊之。椎砧
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騰光上
踊。作大蓮華。權大發信。乃為立寺。名為建初。改所住地。
名佛陀里。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臣諫曰。且少寬
假。如無神驗。誅除不晚。皓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
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廢加戮。會曰佛以緣應。感而
必通。既給假請效不難。皓與期三日。於時僧眾百餘。同
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剋期就戮。僧恐無靈。先
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巳有驗。今豈
罔哉。恰期便獲。乃進於皓。此是如來金剛之骨。志誠賁
獲。設以百釣之杵。終無微毀。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堅。
沙門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鐵砧。以金椎擊之。金鐵
並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彩。洞燭
[006-0136c]
一殿。皓乃欣欣伏信。革誠膺化。


晉義熙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每齋日有光。沙門
慧邃隨廣州刺史刁逵。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
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悅。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
摸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
導。何苟吝耶。明報聽模。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數十人。見
像前華上似冰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
屬。後數日開廚。更視獲牙。奩中有白㲲褁舍利十枚。光
焰屬諸處。


蒲州栖嚴寺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
百里皆見。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井吼三日。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
樂。人皆聞之。


供養篇


引證



如地持論云。菩薩供養如來。略說十種。一身供養。二支
提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他
作供養。七財物供養。八勝供養。九不染汙供養。十至處
道供養。若菩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名身供養。若菩
薩為如來故。若供養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
提供養。若菩薩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前
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俱。歡喜心俱。現前
供養如一如來。三世亦然。及現前供養如來支提。三世
十方無量一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薩共現前供養。若菩
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提。及涅槃後。以佛舍利起偷婆。
若一若二。乃至憶百千萬。隨力所能。是名廣不現前供
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惰令他施
[006-0137a]
住。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不獨供
養。普令親屬。在家出家。悉共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若
菩薩有少許物。以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眾生。令供養
如來及支提。令得安樂。而不自為。是名他作供養。若菩
薩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雜寶。種種供養者。是名財物
供養。若菩薩久來。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少。現前不現前。
自作他作。淳淨信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迴向無上菩
提。是名勝供養。若菩薩自手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
人。亦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汙心。不於信心勝
人所。諂曲求財。亦不以諸不淨物等供養。是名無染供
養。若菩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自得力。
若從他求。若如意得財。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
萬億身。悉禮如來。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
種種華香。供養如來。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讚歎如來。真
實功德。饒益眾生。是名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比
前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等數譬喻不得為比。如是
十事。名菩薩一切種供養如來。法僧亦爾。


受請篇


施食部



又食施獲五福報經云。佛告諸比丘。當知食以節度。受
而不損。佛言人持飯食施人有五功德。令人得道智者
消息。意度弘廓。則獲五福。何等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
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何謂施命。人不得食
時。奄忽壽終。何謂施色。人不得食時。顏色憔悴。何謂施
力。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所作不能。何謂施安。人不得
食時。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何謂施辯。人不得食時。身力
疲倦。口不能言。又增一阿含經云。施有五事。名為應時。
一遠來。二遠去。三病時。四冷熱時。五初得果蓏。若得新
[006-0137b]
穀。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又施有三法。一送食至
寺。名上就舍供養。名中造舍乞施發心供養名下。


食時部



世尊為惠法菩薩說云食有四種。旦天食時。午法食時。
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


施福部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
其婦生女。尋即能語。家中自然百味飲食皆悉備有。時
父見其如是。謂非人。是毗舍闍鬼。畏不敢近。時彼女子。
見其怖畏。合掌向母而說偈言。願母聽我語。實非諸鬼
等。善業因緣故。今獲如是報。爾時父母聞女說偈喜不
自勝。尋前抱取。乳餔養育。因名善愛。時女子見母歡喜。
合掌白母言。為我請佛及比丘僧。尋即與請。百味飲食
皆悉充足。即於佛前渴仰聞法。佛即為說。得須陀洹後
求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
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爾時世
尊將千二百五十比丘。詣於他邦。到曠野中。食時巳至。
告善愛尼言。汝今可設飲食。供養佛僧尋取佛缽。擲虛
空中。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如是次第。取千二百五十比
丘缽。飯亦皆滿。都令豐足。阿難見巳。歎未曾有。請佛說
本因緣。佛告阿難。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著衣
持缽。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次到大長者家。設諸餚饌。欲
請賓客。客未至頃。有一婢使見佛及僧。在於門外乞食
立住。不白大家。取其飲食。盡持施與。佛及眾僧。後客來
坐。敕彼婢言。辦設食來。婢答大家。今有佛僧。在其門外
乞食立住。我持此食。用佈施盡。大家聞巳。尋用歡喜。我
等今日。值是福田。我今放汝。隨意所求。婢答大家。若見
[006-0137c]
放者聽在道次。尋即聽許。作比丘尼。一萬歲中。精勤無
替。便取命終。不墮惡趣。天上人中。百味飲食。應念即至。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夏安居竟。
將諸比丘。欲遊行他國。時頻婆娑羅王。將諸群臣出城。
遙望如來。來受我供。爾時世尊遙知王意。深生渴仰。及
比丘僧。漸欲遊行。詣摩竭提國。值諸群鳥中。有鸚武王。
遙見佛來。飛騰虛空。逆道奉迎。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慈
哀憐愍。詣我林中。受一宿請。佛即然可。爾時世尊。將諸
比丘。詣鸚鵡林。各敷座具。在於樹下坐禪思惟。時鸚武
王。通夜翔遶。佛比丘僧。四面顧視。至明清旦。世尊起行。
鸚鵡歡喜。在前引導。向王舍城。白頻婆娑羅王言。世尊
今者。將諸比丘遂來在近。王聞語巳。敕設餚膳。執持幢
幡。香華伎樂。將諸群臣。逆道奉迎。時鸚武王。於其夜中
即便命終。生忉利天。今當還報世尊恩。頂戴天冠。著諸
纓珞。莊嚴其身。齎持香華而供養佛。郤坐一面。佛即為
其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遶佛三匝。還歸天
上。時諸比丘白佛言。今此天子。宿造何業。生鸚鵡中。復
修何福。得生天上。來供養佛。聞法獲果。爾時世尊告諸
比丘。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
中。有一長者。受持五戒。便於一時毀犯一戒。故生鸚武
中。餘四完具。今得出家得道。又付法藏經云。昔過去九
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頭痛。薄拘
羅。爾時作一貧人。見病比丘。即便持一呵梨勒果。施病
比丘。比丘服訖。病即除愈。緣施藥故。九十一劫。天上人
中。受福快樂。


感應緣三驗



晉司空廬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業甚精。嘗於齋
[006-0138a]
堂置空座。筵帳精華。絡以珠寶。設之積年。冀降神異。後
大會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麤垢神情低陋。出自眾
中。逕升其座。拱默無言。一堂怪駭。謂其謬僻。充亦不平。
嫌於顏色。及行中食。此僧飯畢提缽出堂。顧謂充曰。何
侯徒勞精進。因擲缽空中。陵空而去。充及道俗。馳遽觀
之。光儀偉麗。極目乃沒。追共惋恨。稽懺累日。


晉南陽滕普。累世敬信。妻吳郡全氏。尤能精苦。每設齋
會。不逆招請。隨有來者。因留供之。後會僧數闕少。使人
衢路要尋。見一沙門。蔭柳而坐。因請與歸。淨人行食。翻
飯於地。傾簞都盡。罔然無計。此沙門云。貧道缽中有飯。
足供一眾。使普分行。既而道俗內外。皆得充飽。清淨既
畢。擲缽空中。翻然上升。極目乃滅。


梁富陽齊堅寺有釋道琳。山陰人。少出家有戒行。善涅
槃法華。誦維摩經。吳國張緒禮事之。後居富陽泉林寺。
寺嘗有鬼怪。自琳居之。則消。琳弟子惠韶為屋所壓。頭
陷入胸。琳為韶祈請。韶夜見兩胡道人。拔出其頭。旦起
遂平復。琳於是設聖僧齋。鋪新帛於床上齋竟。見帛上
有人跡。皆長三尺餘。眾咸服其徵感。


輪王篇


育王部



如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共諸比丘入
王舍城乞食。時世尊光相普照。如千日之焰。順邑而行。
時彼有兩童子。共在沙中嬉戲。一名闍耶。二名毗闍耶。
遙見世尊來時。闍耶童子。心念我當以麥[麩-夫+少]。手捧細沙。
著世尊缽中。合掌隨喜。而發願言。以惠施善功德。令得
一天下繖蓋王。即於此生得供養佛。乃至得成無上正
覺。世尊發微笑相。爾時阿難見世尊微笑。即合掌向佛
白言。以何因緣而發微笑。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今笑
[006-0138b]
者。當知我滅度百年之後。此童子於巴連邑。統領一方。
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復廣布我舍利。
當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安樂無量眾生。佛告阿難。取
此缽中所施之沙。捨著如來經行處。令當生彼處。阿難
受教。即取缽沙捨經行處。阿難當知。於巴連弗邑。有王
名日月護。彼王當生子頻頭娑羅。當治彼國。彼復有子。
名曰修師摩。時彼瞻婆國。有一婆羅門女。極為端正。相
師記彼。當為王妃。生二子。一當領一天下。一當出家學
道。當得聖跡。時婆羅門聞彼相師所說。歡喜無量。即莊
嚴女。嫁與此王。王見其女。端正有德。即為夫人。仍便懷
體。月滿生子。生時安隱。母無憂惱。過七日後。立字無憂。
又復生子。名曰離憂。無憂者。身體麤澀。以其施沙得相。
父王情所不念。又王欲試二子。呼婆羅門觀占二子。於
我滅後。誰當作王。婆羅門言。將此諸子。出城金殿園館
中。於彼當觀其相。乃至出往彼園。時阿育王母言。王出
園館中。觀諸王子。誰當作王。汝今云何不去。阿育啟言。
王既不念我。亦復不樂見我。母復語言。但往彼所。阿育
啟母往去。時父王問師言。此中誰有王相。當紹我位。時
彼相師。視諸王子。見阿育具見王相。當得紹位。時邊國
德又尸羅反。王語阿育。汝將四兵眾。伐彼國。王子去時。
都不與兵甲。時諸從者白王子言。今往伐彼國。無有軍
仗。云何得平。阿育。言我若為王。善根果報者。兵甲自然
來應。發是語時。尋聲地開。兵甲從地而出。即將四兵。往
伐彼國。彼諸國人民。聞阿育來。即平治道路。莊飾城郭。
執持吉瓶之水。及種種供養。奉迎王子。而作是言。我等
不反。請入城邑。平此國巳。又使伐佉沙國。彼國王即便
降伏。如是乃至平此天下。至於海際。時父王得重病。王
[006-0138c]
語諸臣。吾今欲立修師摩為王。令阿育往至彼國。時諸
臣欲令阿育作王。王不喜默然不對。時阿育心念口言。
我應正得王位。諸天自然來。以水灌我頂。素繒繫首。時
王見此相貌。極生愁惱。即便命終。阿育王如禮法。殯父
王巳。即立阿菟樓陀為大臣。時修師摩王子。聞父崩。立
阿育為王。心生不忍。即集諸兵而來攻伐。阿育王四門
中。二門安二力士。第三門安大臣。自守東門。時阿菟樓
陀。作無煙火坑。以物覆之。修師摩既來到。即趣東門。墮
火坑。便死亡。有一大力士。名曰跋陀申陀。聞修師摩終
亡。猒世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時諸臣輩輕慢阿育。不行
君臣之禮。王亦自知。語諸臣曰。汝等可伐華果之樹。殖
於刺棘。諸臣答曰。未嘗見聞卻除華果。而殖刺樹。乃至
二三敕令不從。時國王忿諸大臣即持利劍。殺五百大
臣。又時王將󳼶女眷屬。出外園中遊戲。見一無憂樹華
極敷盛。王見此華樹。與我同名。心懷歡喜。王形體醜陋。
皮膚麤澀。諸婇女輩。心不愛王。憎惡王故。以手毀折無
憂華樹。王從眠覺。見無憂華樹。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繫
諸婇女。以火燒殺。王行暴惡。故曰暴惡阿育王。時阿菟
樓陀。大臣白言。王不應為是法。云何以手自殺人。王今
當立屠殺之人。應有可殺。以付彼人。王即宣教。立屠殺
者。彼有一山名曰耆梨。中有一織師家。織師有一子。亦
名耆梨。凶德撾打。繫縛小兒小女。及捕水陸之生。乃至
拒逆父母。王即敕彼。我所有罪人。事應至死。汝當治之。
彼啟王言。為我作舍。王為作舍。極為端嚴。惟開一門。於
其中間。作治罪之法。狀如地獄。來入此中者。不復得出。
一商主。入海十年。採諸重寶。還到本鄉道中。值賊殺商。
商主之子。見父死。及失寶物。猒世出家。遊行諸國。次至
[006-0139a]
巴連弗邑。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誤入屠
殺舍中。時比丘遙見舍裏。火車鑪炭等。治諸眾生。如地
獄中。尋生恐怖。衣毛皆豎。便欲出門。時凶惡主。即往埶
彼比丘言。入此中者無有得出。汝今此死。比丘聞說。心
生悲毒。復哀言。乞我少時生命。可至一月。彼凶不聽。如
是日數。減至七日。彼即聽許。時此比丘。知將死不久。猛
勇精進。坐禪息心。終不能得道。至於七日。時王宮內人
有事至死。送付凶惡之人。令治其罪。凶惡將是女人。著
臼中。以杵搗之。令成硃粖。比丘見是事極厭惡。時彼凶
惡人。語此比丘。期限巳盡。埶彼比丘。著鐵鑊油中。足與
薪火。火終不然。假使然者。或復不熱。凶主見火不然。打
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方開鐵鑊蓋。見彼比
丘。鐵鑊中蓮華上座。生希有心。即啟國王。王即便嚴駕。
將無量眾。來看比丘。時彼比丘。身升虛空。猶如雁王。示
種種變化。王見是比丘。心懷大歡喜。時彼比丘而作是
念。我當廣布如來舍利。安樂無量眾生。於此閻浮提。盡
令。信三寶。以是因緣故。自顯其德。時阿育王生大敬信。
白比丘言。佛未滅度時。何所記說。比丘答言。佛記大王。
於我滅後過百歲之時。於巴連弗邑。有三億家。彼國有
王名曰阿育。當王此閻浮提。為轉輪王。宣布舍利。立八
萬四千塔佛。如是記大王。乃大王今造此大地獄。殺害
無量民人。王應慈念一切眾生。施其無畏。令得安隱。彼
時阿育王。合掌向比丘作禮。我得大罪。今向比丘懺悔。
願受我懺。今復歸命。時彼比丘。度阿育王巳。乘空而化。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言。吾今先當供養所覺菩提之
樹。然後香美飲食。施設於僧。敕捨十萬兩金。布施眾僧。
時彼上座耶舍語王言。大王今有大比丘僧集。當發淳
[006-0139b]
信心供養。時王從上至下。自手供養。復以三衣并四億
萬兩珍寶。嚫五部眾。嚫願巳。復以四十億萬兩珍寶。贖
取閻浮提宮人婇女。及太子群臣。時王起八萬四千佛
塔。於彼一一塔中。復施百千金。作五歲大會。


君臣篇


王過部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說王罪過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
政無理。王聞是語。既大瞋恚。信傍佞人。捉此賢臣。仰使
剝脊。取百兩肉。有人證明。無如是法。王心便悔。索千兩
肉。用為補眷。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
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傍人答言大王。如
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于死。雖十倍得肉。不免痛苦。愚
人亦爾。不畏後世。貪濁現樂。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
福報。無有是處。又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喜食人肉。敕
廚士曰。汝等夜行。密採人來。以供廚食。以此為常。臣下
咸知即共斥逐。捐於界外。更取賢良。以為國王。於是噉
人王。經十三年後。身生兩翅。飛行噉人。無復遠近。向山
樹神。請求祈福。當取各國王五百人身。祠山樹神。使我
復還王位。便飛行取之。巳得四百九十九人。將之山谷。
以石塞口。時有國王。將諸后宮。詣池浴戲。始出宮門。逢
一道人。說偈求食。王即許之。還宮當賜金銀其噉人王。
空中飛來。抱王而去。還於山中。國王見噉人王。不恐不
怖。顏色如故。噉人王曰。吾捕人祠天。巳得四百九十九
人。今得卿一人。其數巳滿。殺以祠天。汝何不懼。國王對
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合會有離。對來分之。何須愁耶。
旦出宮時。路逢道人。為吾說偈。即許施物。今未得與。以
是為恨。今王弘慈。寬恕假日。施乞還來。不敢違要也。即
聽令去。而告之曰。與汝七日期。若不還者。吾往取汝。亦
[006-0139c]
無難也。王即還宮都中內外。莫不歡喜。即開庫藏。布施
遠近。拜太子為王。慇懃百姓。辭決而去。噉人王。逢見其
來。念曰。此得無異人乎。從死得生。而故來還。即問曰。身
命世人所重愛者也。而卿捨命。世之難有。不審何所志
趣。願說其意。國王答曰。即日吾施至誠。願當得阿惟越
三佛。願度十方。彼又問曰。求佛之義。其事云何。國王便
為廣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噉八王。心開豁然。從受五
戒。為清信士。因放四百九十九人。各令還國。諸王共至
其國。感其信誓。蒙得濟命。各不肯還於本國。遂便住止
此國。此國王。各為立第一舍雕文刻鏤。光飾嚴整。諸國
王飲食服御。與王無異。四方人來問言。何以有此如王
舍宅。遍一國中。眾人答曰皆是諸王舍也。名遂遠布。從
此巳來。故號為王舍城。


王業部



諫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名不離先尼。出行國界。道
過佛所為佛作禮。就座而坐。佛告王曰。王治當以正法。
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所以為國王者。皆由宿
命行善所致。若統理民事偏枉。諸官公卿。群僚下吏。凡
民皆有怨辭。治行不平。海內皆忿身死神入大山地獄。
後雖悔之無所復及。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唯
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
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世間榮位如幻如夢不可久
保。人欲死時。諸家內外。聚會無邊。椎胸呼天。皆云柰何。
淚下交橫。嗚呼痛哉。神靈獨逝。捨吾何之。聞之莫不傷
心。睹之莫不助哀。載之出城。捐於曠野。飛鳥走獸。攫掣
食之。身中有蟲。還食其肉。日炙風飄。骨皆為乾。往昔尊
榮豪貴。隱隱闐闐。霍然不復見之。此是無常之明證也。
[006-0140a]
王熟思之無念淫佚。無受妄言。諸物皆貪生於人豈容
輕殺。佛說經竟。王意即解。願為弟子。即受五戒。頭面著
地為佛作禮。又摩達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名摩達。
時當出軍征討。有比丘巳得羅漢道。到國分衛。並見錄。
將詣王宮門。令養視官馬。勤苦七日。適王身自臨視軍
陣。比丘見王。即於其前。輕舉飛翔。上住空中。現其威神。
王便恐怖。叩頭悔過。誰令神人養馬。今當治殺。比丘告
王言。非王及國人過也。自我宿命。應受宿殃。養馬七日。
夫善惡殃福。如形隨影。王聞罪福。乞歸命三寶。受五戒。
作憂婆塞。佛便為王及人民說法。得須陀洹道。又法句
喻經云。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
憂愁。佛來入國。遵受五戒。奉敬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
二。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
其神來還。為王作子。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傳
位為王。憍慢自恣不理國事。臣寮廢調。民被其患。佛知
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佛告王曰。今王自
知本所從來不。王曰愚暗不達。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
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
奉獻。宮觀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
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
及諸長億。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
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喜。
五者學問嘗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行。此
之五事。世世為王。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
法以愛。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
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為王子。今者富
貴而反懈怠。是時王大歡喜。五體懺悔。謝佛聞法。得須
[006-0140b]
陀洹道。又昔輔相子賓頭盧。阿羅漢。為憂陀延王說偈
云。生老病死患。於中未解脫。如象處林中。四邊大火起。
大王應當知。榮位須臾間。智者深觀察不生希有想尊
者言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王至心聽。昔日有人。行
在曠路。逢大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
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牙齧樹根。此
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龍。傍
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五滴。
墮其口中。於時動樹。敲壞蜂窠。眾蜂散飛。唼螫其人。有
野火起。復來燒樹。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而彼
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跡水。其所苦患
猶如大海。味如芥子。苦若須彌。如藕根孔。比於太虛。亦
如蚊子。比金翅鳥。其味苦惱多少如是。


王都部



如十二遊經云。波斯匿王者。晉言和悅。迦維羅越國者。
晉言妙德。舍衛國者。晉言無物不有。維那離國者。晉言
廣大。一名度生死。羅閱祗城者。晉言王舍城。鳩留國者。
晉言智。七波羅柰國者。晉言鹿野。一名諸佛國。閻浮提
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
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
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
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萬物音響各別。有五
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
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
十種。雜香有四十三種。寶有百二十一種。正寶有七種。
海中有二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有三百三
千國人。噉魚鱉黿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
[006-0140c]
名斯黎。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土地出
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琉璃。第四
王名闍耶。土地出蓽缽胡椒。第五王名那額。土地出白
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
萬里。從是以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十
萬里。又智度論問曰。如舍婆提諸大城。皆有諸王舍的。
何故獨名此城為王舍城。答曰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
娑藪。心猒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出家
諸仙人。共論議。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祠中應殺生噉肉。
仙人言不應。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以此人
為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
人所。種種付囑。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
祠中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祠中應
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時婆藪
仙人。尋陷入地沒踝。自思惟言。我貴人不應兩種語。婆
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猒世法。而思父王出
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
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
中作舍住。時出田獵。見有鹿。走疾如風王逐之而不可
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
峻固。其地平整。生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樹林花果茂
盛。溫泉浴地。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
聞天伎樂。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
有難值之處。汝於是中作舍住。今此希有。應中作舍。即
捨本城。於此山中造立官舍。故名舍城。又耆闍崛山頂
似鷲王舍城人。共傳言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
多好林泉。聖人住處。又大哀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鷲山。
[006-0141a]
古昔諸佛之所遊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
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又
智度論問曰。佛普慈一切。何獨住王舍城。不住余城。答
曰。住王舍城。亦住舍婆提城。以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
問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婆羅國。是佛生身地。
舍婆提大城。佛為法主。故亦在此城。


納諫篇


引證



中阿含經云。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以聲為刺。所以者
何。我實如是說禪有刺。持戒者以犯戒為刺。護諸根者
以嚴飾身為刺。修習惡露者。以淨相為刺。修習慈心者。
以恚為刺。離酒者。以飲食為刺。梵行者以見女色為刺。
入初禪者。以聲為刺。入第二禪者。以覺觀為刺。入第三
禪者。以喜為刺。入第四禪者以入出息為刺。入空處者。
以色相為刺。入識處者。以空處想為刺。入無所有處者。
以識處想為刺。入無處想者。以無所有處想為刺。入想
知滅定者。以想知為刺。復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癡刺。此
三刺者。漏盡。阿羅訶巳斷。拔絕根本。滅不復生。是為阿
羅訶無刺。除此刺者。是名納諫。


審察篇


感應緣一驗



抱朴子曰。山中大樹能語者。非樹語也。其精名曰雲陽
以其名呼之則吉。山中夜見西人者。銅鐵精也。見秦人
者。百歲木也。在水之間見吏者。名曰四激以其名呼之
則吉。山中寅日。有稱虞吏者。虎也。稱當路居者。狼也。稱
令長者。老狸也。卯日稱丈夫者。兔也。稱東父者。麋也。稱
西王母者。鹿也。辰日稱雨師者。龍也。稱河伯者。魚也。稱
無腸公子者。蟹也。巳日稱寡人者。社中蛇也。稱時君者。
龜也。午日稱三公者。馬也。稱三人者。老樹也。未日稱主
[006-0141b]
者。羊也。稱吏者。獐也。申日稱人君者。猴也。稱九卿者。猿
也。酉日稱將軍者。老雞也。稱賊捕者。雉也。戍日稱人姓
字者。犬也。稱城陽公仲者。狐也。亥日稱人君者。豬也。稱
婦人者。金玉也。子日稱社君者。鼠也。稱神人者。伏翼也。
丑日稱書生者。牛也。知其物。則不能為害。又熒惑火精。
生朱雀。辰星水精。生玄武。歲星木精。生青龍。太白金星。
生白虎。鎮星土精。生乘黃。


思慎篇


慎過部



如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
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錦中。云何比丘。當連然不。比丘
白言如是。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位。晨朝著衣持
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
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想。起貪欲心。欲燒其心。又燒其
身。身心燒巳。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饑渴嬴瘦。於
孔穴中。伺求鼠子取食。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貓狸。
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巳。食其內藏。貓
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如是
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又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
嘗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巳來。不閉根門。食
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
善法。又十住毗婆沙論云。在家菩薩。若見破戒之人。不
應生瞋輕慢之心。應生憐愍利益之心。方便勸止。令生
善心。苦諫不改。而生誹謗。亦不得瞋。妄見他過。故此賢
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
如是眾生。難可得知。自作自受。何預於我。若欲知彼。或
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
[006-0141c]


感應緣三驗



晉淮南胡茂回。行至楊州。還歷陽城。東有神祠中。正值
民將巫祝祀之。至須臾頃。有群鬼相叱曰。上官來。各迸
走出祠去。回顧見二沙門來入祠中。諸鬼兩兩三三。相
抱持在池邊草中。伺望沙門。皆有怖懼。須臾沙門去後。
諸鬼皆還祠中。回於是精誠奉佛。


齊京師靈相寺。有釋惠豫。黃龍人。來遊京師。止寺中。少
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
耳不聽。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精於五門。嘗
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誰
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
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


唐雍州長安縣高法眼。是隋代僕射高穎之玄孫。至龍
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臺參。選日午還家。舍在義
寧坊東南隅。向街開門。化度寺東。即是高家。欲出子城
西順義門。城內逢雨騎馬逐後。既出城巳。漸近逼之。出
城門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語騎馬人云。汝走捉普光
寺門。弗令此人入寺。恐難捉得。此人依語馳走守門。法
胑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復至西街金城坊。南門道西
有會昌寺。復加四馬騎。更語前二乘馬人云。急守會昌
寺門。此人依語走捉寺門。法眼怕急。便語乘馬人云。汝
是何人。敢逼於我。乘馬人云。王遣我來取。法眼語云何
王遣來。乘馬人云。閻羅王遣來。法眼既聞閻羅王使來。
審知是鬼。即共相拒。鬼便大怒云。急截頭髮。郤一鬼捉
刀。即截法眼兩髻。附肉落地。便至西街悶絕。落馬暴死。
不覺既至大街要路。踟躕之間。看人逾千。有巡街果毅。
瞋守街人何因聚眾。守街人具述。逗遛次西街首即是
[006-0142a]
高宅。便喚家人轝向舍。至明始蘇。語云。吾入地獄見閻
羅王。升大高座。瞋責吾云。汝何因向化度寺。明藏師房
內。食嘗住果子。宜吞四百顆熱鐵丸。令四年吞了。人中
一日。當地獄一年。四日便了。復有諸鬼來取。法眼復共
鬼鬥相趁力屈。復悶暴死。至地獄令吞鐵丸。當吞之時。
咽喉閉縮。身體焦捲。變為紅色。吞盡乃蘇。蘇巳。王又語
言。汝何因不敬三寶。說僧過惡。汝吞鐵丸盡巳。宜受鐵
犁耕舌一年。自見其舌長數里。傍人看見吐出一尺餘。
王復語獄卒。此人以說三寶長短。以大鐵斧截卻舌根。
獄卒斫之不斷。王復語云。以斧細銼其舌。將入鑊湯煮
之煮復不爛。王怪問所由。法眼啟王云。臣曾讀法華經。
王令檢功德部。見案內有讀法華經一部。王檢知實。始
放出來。觀者如市。咸發心敬信。


儉約篇


感應緣二驗



晉羅浮山有單道開。姓孟燉煌人。少懷栖隱。誦經四十
餘萬言。絕穀。餌柏實。復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吞數枚。
數日一服。或少噉薑椒。如此七年後。不畏寒暑。冬袒夏
溫。晝夜不臥。同學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外。或死或退。
唯開全志追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能步行三百里一
日。山樹諸神。現異形試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二
年。從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
年十四。稟受教法。行能及開。時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
現。當有高士入境。虎敕州郡。有異人令啟聞。其年冬十
一月。秦州刺史上表送開。初止鄴城西法綝祠中後徙
臨漳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坐禪。虎資給甚厚。開皆以
惠施。至晉升平三年。來之建鄴。俄至南海。後入羅浮山。
獨處茅茨。蕭然物外。春秋百餘歲。
[006-0142b]


唐曹州離狐人。杜智楷。少好釋典。不仕不娶。被僧衣隱
居泰山。以讀誦為事。貞觀二十一年。於山中遇患垂死。
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見老母。及美女數十人。屢來相
擾。智楷端然不動。群女漸相逼。並云輦將擲置北澗裏。
遂總近前。同時埶捉。有攬著袈裟者。遂齊聲念佛。郤後
懺悔。請為造阿彌陀佛。并誦觀世音菩薩三十餘遍。少
間。遂覺體上大汗。便即瘳愈。


懲過篇


引證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
無伴侶。晝夜嘗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
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
脫。又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
當之。無有代者。生則親族歡聚。盡慈愛之和。死則朝亡
暮殯。有分離之狀。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云。命如果
待熟。常恐會零落。巳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昔有梵志
兄弟四人皆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議曰。我
等兄弟。神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現極大手。捫摸
日月。移山注流。無所不辦。寧當不能避此難也。第一兄
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無常殺鬼。安知我處
第二弟言。吾入須彌山腹中。其表無際。無常殺鬼。焉知
我處。第三弟言。吾處虛空。隱形無跡。無常殺鬼。安知我
處。第四弟言。我當隱在大市之中。眾人猥鬧。各不相識。
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於是別去各適所至。七
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天眼見四梵志。避於
無常。皆巳命終。而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
他方所。脫之不受死。


感應緣一驗


[006-0142c]


齊梁州薛河寺釋僧遠。為性疏誕。不修細行。好流宕歡
醼以齊武平三年。夢見大人切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
面目。如此放縱造惡。何不取鏡自照。遠忽覺。驚悸流。汙
至曉以盆水自照。乃見眼邊烏點。謂是垢汙。便洗拭之。
眉毛隨手一時落盡。因自咎責。遂改常習。反形易性。弊
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儀。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
月日。又夢前人含笈謂曰。知過能改。是謂智人。赦汝前
愆。勿復相續。忽驚喜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眉毛漸出
遠於一身頻感雨報。信知三世苦樂不虛。


和順篇


和國部



如雜實藏經云。佛言過去久遠。有二國王。一是迦尸國
王。二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
伏迦尸王軍。迦尸王作是念言。我今云何當得香象摧
伏。時有人言。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王聞此巳。即便募
言。誰能得香象者。我當重賞。有人報言。多集軍眾。往取
彼象。象思惟言若我遠去。父母盲老。不如調順。往至王
所。爾時眾人便自將香象向王邊。王大歡喜。為作好屋。
具被蹋蹬。敷著其下。與諸妓女彈琴鼓瑟以娛樂之。與
象飲食不肯食之時守象人來白王言。象不肯食。王自
向象所。上古畜生皆能人語。王問象言。汝何故不食。象
答王言。我有父母。年老眼盲。無有水草。父母不食。我云
何食。王今見聽。我去供養父母。終其年壽。自當還來。王
聞此語。極大歡喜。我等便為人頭之象。此象乃是象頭
之人。因此象故。王宣令一切國內。若不孝養父母者。當
與大罪。尋即放象還。供養父母。象語王言。莫與鬥諍。多
所傷害。王言彼欺陵我。象言我往令彼不敢欺侮。王言
汝若去者。或能不還。答言無能遮我使不還者。象即於
[006-0143a]
是往彼國中比提醯王。聞象來至。極大歡喜。自出往迎。
既見象巳。而語之言。即住我國。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
立身巳來。不違言誓。先許彼王。當還其國。汝二國王。應
除怨惡。自安其國。即說偈曰。得勝增長怨。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其樂最第一。爾時象說斯偈。二國和好。


誡勗篇


誡馬部



如中阿含經云。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間唯我堪能調馬。狂逸
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
伏。佛言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言。有三種
法。調伏惡馬。一者柔軟。二者麤澀。三者柔軟麤澀。佛言
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遂
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
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佛言我亦以三
種方便。調御丈夫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麤澀。三者
柔軟麤澀。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汝所說。此是身善行。此
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
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軟。第二一向
麤澀者如汝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
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
趣。是名墮惡趣。是如來麤澀教也。第三彼柔軟麤澀俱
者。謂如來有時說善行善報。有時說惡行惡報。如是善
趣。如是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麤澀教。調馬師白佛言世
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言
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
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示不殺生而今言殺。
其義云何。佛言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
[006-0143b]
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聞佛所說。歡喜而去。又法句
喻經云。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答曰有三。一者剛鉤
鉤口著其羈靽。二者減食。常令饑瘦。三者挫杖。加其楚
痛。由鐵鉤鉤口故。以制強口。由不與飲食故。以制身癢。
由加挫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三。用調一切。
亦以自調。得至無為。一者以至誠故。制御口患。二者以
慈貞故。伏身剛強。三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三事。
度脫一切。離三惡道。


雜誡部


感應緣一驗



周渭濱沙門法師自誡云。夫以迴天倒日之力。一旦草
彫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
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
不爾。徒生何益。不如修禪定。足以養志。讀誦經。足以自
娛。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弁。剃其鬚髮衣納杖
錫。聽講談玄。自厭形骸。甚於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津。
大乘經曰。如說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所言。小乘經
曰。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


忠孝篇


引證



又雜寶藏經云。昔過去久遠雪山之中。有一鸚鵡。父母
都盲。嘗取好果。先奉父母。當於爾時有一田主。初種穀
時而作願言。所種之穀。要與眾生而共噉食。時鸚鵡子。
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嘗取其穀以供父母。田主行穀。見
有蟲鳥。揃穀穗處。瞋恚懊惱。便設羅網。捕得鸚鵡。鸚鵡
爾時語田主言。田主先有好心布施。故敢來取。如何今
者而見網捕。田主問言取穀為誰。鸚鵡答言。有盲父母。
願以奉之。田主語言。自今以後。常於此取。勿生疑難。畜
生尚爾孝養父母。何況於人。
[006-0143c]


睒子部



如睒子經云。過去世時。迦夷國中。有一長者。無有兒子。
夫妻喪目。心願入山。求無上道。修清淨志。信樂空閑。時
有菩薩。名一切妙見。心作念言。此人發意微妙。眼無所
見。若入山者。必遇枉害。菩薩壽終。願生長者家。名之為
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晝夜精進。奉事父母。年過十歲。
睒子長跪白父母言。本發大意。欲入深山。求志空寂。無
上正真。豈以子故而絕本願。父母取語。便即入山。睒以
家中財物。皆施貧者。便至山中。以蒲為屋。施作床縟。不
寒不熱。恒得其宜。入山一年。眾未豐美。食之皆甘。泉水
涌出。清而且涼。池華五色。鳥獸音樂。慈心相向。無復害
意。睒子孝慈。蹈地恐痛。天神山神嘗作人形。晝夜慰勞。
睒著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眾鳥。亦復往飲。不相畏難。
時有迦夷國王入山射獵。王見木邊群鹿。引弓射之。箭
誤中睒胸。睒被毒箭。舉聲大呼。言誰持一箭。射殺三道
人。王聞人聲。即便下馬。往到睒前。睒謂王曰。象坐牙死。
犀坐角亡。翠為毛終麋鹿為皮害。我今無事。坐何等死
耶。王問睒言。卿是何等人。被鹿皮衣。與禽獸無異。睒言
我是王國人。與盲父母俱來學道二十餘年。未曾為虎
狼毒蟲所見枉害。我今為王所射殺登爾之時。山中暴
風忽起。吹折樹木。百鳥悲鳴。師子熊羆。走獸之輩。皆大
號呼日無精光。流泉為竭。眾華萎死。雷電動地。時盲父
母。驚起相畏曰。睒行取水。經久不還。將母為毒蟲所害。
禽獸號呼。不如常時。風起樹折。必有災異。王時怖懼。大
自悔責。我作無狀。本欲射鹿。箭誤相中。射殺道人。其罪
甚重。坐貪小肉而受重殃。我今一國珍寶之物。宮殿伎
女。丘郭城邑以救子命。時王便以手挽拔睒胸箭。深不
[006-0144a]
得出睒語言。非王之過。自我宿罪所致。我不惜身命。但
憐盲父母。年既衰老。兩目復盲。一旦無我。亦當終沒。無
瞻視者。以是懊惱。非為毒痛。王重言。我寧入泥犁百劫
受罪。使睒得活。若子命終。我不還國。便住山中。供養卿
父母。如卿在時。勿以為念。諸天龍神。皆當證知。不負此
誓。睒聞王誓。心喜悅豫。雖死不恨。以我父母。仰累大王。
供養道人。現世罪滅。得福無量。王言卿語我父母處。及
卿未死。使我知之。睒即指示。從此步徑。去此不遠。自當
見一草屋。我父母在中。王徐徐行。勿令我父母怖懼。以
善權方便解悟其意。王領此語。便將數人徑詣父母所。
王去之後。睒便奄絕。鳥獸號呼。遶睒屍上。口舐胸血。盲
父母聞聲。以益憎怖。王行既疾。触動草木。肅有人聲。父
母驚言。此是何人。非我子行。王言我是迦夷國王。聞道
人在山學道故來供養。父母言。大王善來。勞屈威尊。遠
臨草野。我有孝子名睒。常與我取果蓏泉水。恒自豐饒。
山中風雨和調。無有乏短。我有草席可坐。果蓏可食。睒
行取水。且欲來還。王聞傷心淚出。且言我罪惡無狀。入
山射獵。見水邊群鹿。引弓射之。箭誤中睒。故來相語。父
母聞之舉身自朴。地乃為動。王便自前扶牽。父母號哭
仰天。自說我子孝慈。蹈地恐痛。有何等罪而射殺之。向
者風起折木。百鳥一時悲鳴。疑我子死。大聲啼呼。父言
且止。人生必死。不可得郤。今且問王。射睒何許。今為死
活。王即牽盲父母。往到屍上。父抱其腳。母抱其頭。仰天
大呼。母便以舌舐睒胸瘡。願毒入我口。我年巳老。目無
所見。以身代子。睒活我死。死不恨也。睒若至孝。天地所
知。箭當拔出。毒藥當除。睒當更生。於是第二忉利天王。
坐即為動。以天眼見二道人抱子呼哭。乃聞第四兜率
[006-0144b]
天宮皆動。釋梵四天王。即從第四天王。如人屈伸臂頃。
來下睒前。以神藥灌睒口中。藥入睒口。箭自拔出。更活
如故。父母驚喜。見睒巳死更活。兩目皆開。飛鳥走獸。皆
大歡喜。風息雲消。日高重光。泉水涌出。眾華五色。樹木
華榮倍於常時。王大歡喜。不能自勝。禮天帝釋。還禮父
母。及與睒子。願以國財。以上道人。睒曰王且還國。安隱
人民皆令奉戒。王自悔責。從今巳後。奉持五戒。


業因部


感應緣七驗



郭巨河內溫人。甚富。父沒。分財二千萬為兩分弟。巳獨
取母供養。住自比鄰。有凶宅無人居者。其推與居無患。
妻生男。慮養之則妨供養。乃令妻抱兒。巳掘地。欲埋之。
於土中得一釜黃金。金上有鐵券。曰賜孝子郭巨。


丁蘭河內野王人也。年十五喪母。刻木作母事之。供養
如生。蘭妻夜火灼母面。母面發瘡。經二日。妻頭髮自落。
如刀鋸截。然後謝過。


董永者。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
終。自賣與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呼與語云。願為君
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為誰。答曰永妻。欲助償債。公
曰汝織三百疋遣汝。一旬乃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女
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忽然不知所在。


姜詩字士遊。廣漢雒人。母好飲江水。兒嘗取水溺死。婦
痛惜。恐母知。誑云行學。歲歲作衣投於江中。俄而泉涌
出於舍側。味如江水甘美。旦出鯉魚一雙。


韓伯瑜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未嘗泣。今何泣也。
對曰。他日瑜得笞嘗痛。今母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


犍為符先泥和。其女者名雒。泥和至永建元年。為縣公
曹。縣長趙祉。遣泥和拜檄謁郡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
[006-0144c]
湍墮水死。屍喪不得雄哀慟號咷。命不圖存。至十二月
十五日。父喪未得。雄乘小船。於父墮處。哭數聲。自投水
中。旋流沒底。與父相持。並浮出江。縣長表言。郡太守肅
登承。上尚書。遣戶曹椽。為雄立碑。圖像形令知誌孝。


唐慈州刺史太原王千石。性自仁孝。以沉謹稱。猶精內
典。信心練行。貞觀六年。丁父憂。居喪過禮。一食長齋。柴
形毀骨。立廬於墓左。負土成墳。夜中常誦佛經宵分不
寢。每聞擊磬之聲。非嘗清徹。兼有異香。延及數里。


不孝篇


感應緣一驗



隋大業中。河南人婦女養姑不孝。姑兩目盲。婦以丘蚓
為羙以食之。姑怪其味。竊藏一臠。留以示兒。兒還見之。
欲送婦向縣。未及而雨。雷震失其婦。俄而婦從空落。身
衣如故。而易其頭為白犬頭。言語不異。問其故。答云。以
不孝姑。為天神所罰。


報恩篇


引證



如正法念經云。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一者母。二者父。三
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
現在為人之所讚嘆。於未來世能得菩提。又難報經云。
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經歷千年。便利背上。猶不能報父
母之恩。又增一阿含經云。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
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又佛說古來世時經云。我昔
在波羅柰國。穀米涌貴。人民饑饉。我負擔草。賣以自活。
彼有緣覺。名曰和理。來遊其國。我早出城。欲擔負草。爾
時緣覺著衣持缽入城分衛。至於中道。吾負草還。於城
門中。復與相遇。空缽而出。和理緣覺。遙見吾來。即自念
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負草還。想朝未食。吾當隨後。
往詣其家。乞以遏饑。我時擔草自還其舍。下草著地。顧
[006-0145a]
見緣覺。追吾之後。如影隨形。我時心念。朝出城時。見此
緣覺入城分衛。如空缽還。想未獲食。吾當斷食以奉施
之。即持食出。長跪授之。時彼緣覺。悉受飯食。吾因是德。
七反生天。為諸天王。七反在世。人中之尊。


感應緣二驗



宋有一國。與羅剎相近羅剎數入境。食人無度。王與羅
剎約言。自今以後。國中各專一日。當分送往。勿復枉殺。
有奉佛家。唯有一子。年十歲。次當充行。父母哀號。至心
念佛。便送此兒辭別捨之。以佛威神力大鬼不得近。明
日見子尚在。歡喜同歸。於茲遂絕。國人慶慕。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
有鴿巢其房楹上。哺養二鶵。法師每有餘食。恒就巢哺
之。鴿鶵後雖漸長。羽翼未成。乃並學飛。俱墮地而死。僧
並收瘞之。經旬後。僧夜夢二小兒。白之曰。兒等為先有
少罪。遂受鴿身。比來聞法師讀法華經。及金剛般若經。
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某
姓名家。託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
見此家一婦人。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齋僧。呼為
鴿兒。


善友篇


引證



如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
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
而行。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
正見。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自能修行。信戒。布
施。多聞。知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以是
義故。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
事。不求自樂。嘗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
[006-0145b]
口當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又云善友當
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
多者。則應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當為分柝十八界等。聞
巳修行。次第獲得四驗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巳。次第
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巳。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
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
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又佛本行經云。
爾時世尊。共長老難陀。至一賣香邸。見彼邸上有諸香
囊。即告長老難陀。汝來取此邸上諸香囊物。難陀爾時。
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囊。佛告難陀。汝於漏刻一
移之頃。捉持香裹。然後放地。爾時難陀手埶此香。即放
地上。爾時佛告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難陀即嗅自
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
知識。恒常自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間


擇交篇


引證



如僧祗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雪山根底。曲山壅
中。有向陽處。眾鳥雲集。便共議言。我等今日。當推舉一
鳥為王。令眾畏難。不作非法。眾鳥言善。誰應為王。有一
鳥言。推鵝為王。其色絕白。眾鳥所敬。眾鳥不可。顏貌雖
白。項長且曲自項不直。安能正他。又復眾言。孔雀衣毛
綵飾。觀者悅目。可應為王。復言不可。衣毛雖好。而無慚
愧。每至舞時。醜形出現。有一鳥言土梟為王。晝則安靜。
夜則伺守。眾咸曰可。有一鸚鵡。在一處住。而多智慧。作
是念言。眾鳥之法。夜應眠息。晝則求食。是土梟法。夜寤
晝睡。欲諸眾鳥。圍侍左右。晝夜驚宿。甚為苦事。便到眾
鳥前。舉翅恭敬白眾鳥言。爾時眾鳥。咸言實如所說。即
共集議。此鸚鵡鳥。聰明黠慧。堪應為王。
[006-0145c]


感應緣一驗



魏涼州釋僧朗。魏寇攻涼州城。民少。逼僧上城。舉城同
陷收登城僧三千人至軍。將至魏主所。謂曰。道人當坐
禪行道。乃復作賊登城。罪極刑戮。明日當殺。至期食時。
赤氣數丈。貫日直度。天師寇謙之。為帝所信。奏曰。上天
降異。正為道人。實非本心。官抑令上。願不須殺。帝遂放
之。猶散配役徒。唯朗等數僧。別付帳下。從駕東歸。及魏
軍東還。朗與同學。思慕本鄉。中路共叛。然嚴防守。更無
走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傍垂岸側。遂以鼓
旗竿。繩繫樹懸下。時夜大暗。崖底純棘。無安足處。欲上
崖頭。復恐軍覺。投計慞惶。捉繩懸住。勢非及久。共相謂
曰今厄頓至。唯念觀音以頭扣石。一心專注。須臾光明
從日出處。通照天地。乃見棘中。有得下處。因光至地。還
忽冥暗。良久天曉。始聞軍眾警角蔣發。而山谷重疊。徘
徊萬里。不知出路。候月而行。路值大虎。出在其前。相顧
而言。雖免寇難。虎口難脫。朗語僧曰不然。我等有感。所
以有光。今遇此虎。將非聖人示我路耶。於是二人徑詣
虎所。虎即前行。若朗小遲。虎亦暫住。至曉得出而失虎
蹤。便隨道自進。至於七日。達於仇池。又至涼漢。出於荊
州。


魏氏王天下。每疑沙門。收數百僧。並繫縛之。有僧明為
首。以繩急繫。從頭至足。剋期斬決。僧明大怖。一心念觀
世音至於半夜。覺繩小寬。私心欣幸。精誠彌切。及曉索
繩都斷。因得脫逃。奔山。明旦獄監來覓不見。唯有斷繩
在地。知為神力所加。即以奏聞。帝信道人。遂總釋放。
[006-014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