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85 天樂鳴空集-明-鮑宗肇 (master)


天樂鳴空集卷下
山陰天鼓居士鮑宗肇述
靈峰蕅益沙門智 旭定
會稽石梁居士陶奭齡
秀水止菴居士王起隆 閱


悟後讀書



有僧某齒尚少氣吞諸方遍歷叢席後入廣閩依憨
山會下數載有龍居士從彼來訊僧作何狀曰渠已
悟徹憨師印可可出世為人矣為外學未通古今未
博難以接賢士大夫故特避靜處潛心博學數載之
後當出也予笑曰若作此解敢保未徹在正好買草
鞋行腳去居士愕然曰何謂也予曰請以小譬之欲
殺人者只消精熟一件器械便可無敵於天下豈得
般般學過且如六祖高峰未嘗識文字而為人天師
範曾未聞其悟道之後復讀儒書也當時帝皇臣宰
未嘗以學未博而短之也大慧稱真淨之禪如一柄
利刀於咽喉一刺即殺五祖之禪手上著即手上殺
足上著即足上殺具如上手段方為大善知識初不
聞其悟後而讀儒書博今古也黃檗接裴公兜率降
無盡東林出蘇子鳥窠伏樂天真率之於荊公法雲
之於山谷大慧門下士夫宰官盈百此諸大老其文
學不知勝出於諸公否諸公之信從悅服不審服其
文字之博學識之廣抑耑為大法也君歸持此語謝
之請細裁焉龍公乃唯唯而去。


儒釋文理各別執



儒釋文理其間旨趣或深淺不同而謂文理各別是
大不然華梵方言難以辨認前代尊宿重重翻譯悉
[003-0494b]
已瞭然佛者覺也佛不同而覺可知矣阿彌陀云無
量壽無量光毘盧遮那此云種種光明遍照彌勒云
慈氏文殊云妙德般若云智慧例皆如是何有不同
若以跡拘即中國一統南北音聲亦別所謂莊岳數
年悉曉達矣是故文字即音聲也所指者即義理義
理既得則音聲文字縱無量差別豈能惑哉是故不
務得義理而執兩家文理各別必讀儒教者真魔道
也。


金剛般若



夫此經者凡聖共有全體具足不屬五千餘言文字
章句也體性堅凝湛然常住不可破壞能壞一切故
謂之曰金剛唯寂唯默性自神解寂而常照法界朗
然故謂之般若昧之者曠劫昏迷生死輪迴無有休
息故謂之此岸悟之者豁如夢覺萬法銷殞本無生
死本自涅槃故謂之彼岸生不為有滅不為亡凡聖
之本亙古如常故謂之經若達此經則十方三世佛
及眾生想非想情非情乃至一切所有悉皆空寂故
曰十二類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切滅
盡彼我皆無故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本來
無有非今始無本來寂滅非今始滅故曰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若能達此則攀緣頓息妄念何從故曰善
護念念念相承心心相印故曰善付囑經行坐臥全
體住中故曰應如是住心體平等不須捺伏故曰如
是降伏其心根塵銷落纖介無蹤故曰應無所住行
於布施平等真空本自無相眾生情計妄見有相故
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此諸相原是自心則諸相
頓空心光頓顯故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自心
[003-0494c]
真如不動不變無去無來故名如來即相非相相即
如來若無宿種聞必不信故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實信不於一二三四
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種諸善
根十法界中悉由心造一切萬法悉從心變心無形
相而熾然建立絕言絕慮而言說縱然舒之則萬別
千差卷之則一真無性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佛及眾生以心為體無上菩提皆從心出
離心何有心即此經故曰一切諸佛及法皆從此經
出四聖六凡體本空寂無性隨緣實無所得若有所
得不隨緣起是故隨緣起處悉無體性悉無所得故
曰須陀洹以至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色
相本無根塵非有眾生日用全體皆空不達真空妄
見色相心即有住若達真空則常住真心朗然獨耀
法爾無住非有色香味觸而勿令住著根塵銷落則
心體湛然故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
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一體
三寶常現在前故曰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因指見月顧名思義持而勿失故曰以
是名字汝當奉持五陰本空四大非有即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節節支解若不達空毫釐計有即起嗔恨
若達真空本無人我即為忍辱仙人此心體非實非
虛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萬事萬形故曰如
來所得法無實無虛而凡夫無始昏迷計執不能開
悟故曰如人入闇則無所見一念心開如千日並照
根本常光如日光明顯現萬象種種照了故曰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直談心體了無迂曲不歷
[003-0495a]
階梯不俟修證故曰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
乘者說若樂小法妄執人我高推聖位自鄙下凡雖
讀此經不能信受故曰若樂小法則於此經不能聽
受讀誦為人解說迷失此心妄執人我無始以來不
能解脫是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受持讀誦此經之
時則人我俱亡一體平等故曰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三際無蹤十方無跡見有去來執有三際即是虛妄
馬鳴曰十方諦求了不可得豈有去來三際之相故
曰過去現在未來心俱不可得過去已去了不可得
未來不來了不可得現在不住亦不可得則無住真
心湛然常住二祖覓不安之心了不可得達磨即與
授記故實無所得燃燈即與授記亦為是也真佛無
形真法無說無說之說說遍大千無形之形形充法
界迷此無形而見有佛昧此無說而見有法是為虛
妄顛倒情執故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自心法
界如大圓鏡一切差別鏡中影像迷之者執影是實
遺失圓鏡殊不知影像原空坦然平等故曰是法平
等無有高下不見無相妙心本具如來乃欲以色見
聲求顛倒已甚故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即相無相無相即相即相無相
不應以相觀佛無相即相不應離相觀佛非有非無
非常非斷故曰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心體
廣大量過太虛莫測邊際若見此心無量福德稱性
滿足非有為造作之福可比故一日三時分以恒河
沙等身命布施乃至窮劫如是不及有人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其福勝彼既云無我孰為受持讀誦之人
[003-0495b]
既無人相復向誰人演說人我俱亡何處覓福以勝
於彼無我之我遍滿十方而無不是我達此真我即
名受持讀誦幻化之人本無形相而即我之人未達
此旨不妨為其演說雖現人我猶如鏡中影像鏡光
未嘗變動故曰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嗟乎
是經既名金剛則一切無不堅固矣何必復觀有為
之法如夢幻泡影等耶南嶽大師曰因果無明互迭
相生無始流轉號曰眾生後遇善友為說諸法但一
心作唯虛無實此解成時爾時意識轉名無塵智以
知無實塵故爾時妄想及妄境滅也無塵智熟意識
不復生迷一切所有悉皆破壞皮膚脫落盡唯有真
實在即為金剛無礙智也由是觀之如來金剛般若
之經豈與南嶽大師金剛無礙之智有二哉故欲達
如來金剛般若必從日用諦觀一切萬法有即非有
如夢不實如幻不真如泡本虛如影無體如露不久
如電剎那悉皆妄誑悉無實體皆從自心循業發現
者也能作是觀則即此一切有為之法無體無性皆
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玄沙曰髑髏即金剛體長
沙曰欲識金剛體但看髑髏前雪峰曰不識金剛體
郤喚作緣生是故無論有為無為一切萬法本是金
剛堅固之體縱南嶽大師金剛無礙之智亦從信解
諸法但一心作唯虛無實方成金剛無礙智也是知
前佛後佛皆同一轍若不爾者欲解五千餘言文字
章句前文又如何後段又如何則走入經文渾身纏
遶將金剛般若為陳爛葛藤粘滯不暇而何暇出生
死華嚴經曰如人食金剛少許皮肉骨血悉皆爛壞
金剛穿出方巳何以故金剛不與血肉共處故若人
[003-0495c]
有智聞法界妙心一念信入無明煩惱悉皆壞盡此
金剛種子透出方巳何以故此法不與無明共處故
吾人聞此常住真心本具金剛種子諸相本無悉是
心造如是種子一經於耳一念信入設未修習有此
種子留入識田將來透出無明煩惱必致壞盡直至
金剛般若迥然露現然後已也雖然此特約根鈍者
耳若利根宿種則應念透出直下瞥然將十方三世
佛及眾生一吸而盡果見十二類生悉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矣春門徐居士每述王季常高明水二公
所論此經大意詢予顧予未暇遍參亦未知諸家疏
論若何輒以巳意信筆若此無分章列句起前接後
之法願老居士以大心眼視之則爾我與佛此經與
我言混同一體了無差別念念金剛塵塵般若方為
受持讀誦此經切勿為五千餘言文字所轉也。


希望彌勒下生時解脫執



一種人聞彌勒下生時三會說法初會度裝佛者二
會度達法并造經者三會度飯僧者以此為實則許
多時劫落得且放縱待彌勒出來自然得度反笑研
窮勤苦之士是蓋不知方便而執權為實也時劫本
空真佛常現何必待下生古云念念釋迦出世步步
彌勒下生不知此等作何解會起信論云欲得早成
者即與早成欲遲成者即與遲成無性體中悉從緣
起本無遲速而隨意成就且十方諸佛現在說法不
可窮盡佛佛可從度脫豈印定為彌勒所度哉亦豈
諸佛分界吾輩乃在彌勒界內哉況彌勒現在兜率
說法何不直往相見而待其下生作是見者不智之
甚本欲放縱六情而欺巳欺人實可哀也。
[003-0496a]


分身佛多執



法身無形應緣普現如月落萬川分而不分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法爾如是也眾生迷昧執四大為身是
以隱而不現麤而不妙若空我執以悲願熏之則遍
界現身隨緣赴感不期然而然矣在眾生分中雖麤
而隱然未嘗不具若肯返照莫執前塵則應時顯現
即麤而妙矣永明曰高低嶽瀆共轉根本法輪大小
鱗毛普現色身三味故曰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則根根塵塵悉是法身普
現未嘗有毫髮隱覆法華經中分身諸佛亦非分析
法身為多亦非前後差別也交集同時而多寶古佛
開塔相見者此表亙古巳來寂滅法身即為多寶古
佛釋迦乃現在五陰之軀分身者即萬法森然根塵
馳逐也世尊設象以令眾生自悟一念回光則分身
交集古佛出現不離現在五陰之軀欲令後人會法
歸心見月亡指以受實益耳今有以文害意者乃曰
眾生未成佛時則受一報身必有一佛有一靈性直
待最後成佛時則從前無量分身齊成佛矣故法華
會上釋迦分身多多無盡也若是則我成佛在釋迦
后其分身更多萬倍最初成佛者分身必少流浪三
塗者他時成佛之分身更莫可算矣想要分身佛多
者落得遲遲有是理否蓋法身無性隨緣受熏諸佛
菩薩悲願純熟則分身應現地獄三塗惡業純熟亦
能分身受報雖善惡兩途熏極而現總不離無性一
法身耳在人道中有別業純熟者亦能分身或有身
臥在床而巳受他報者或有未命終而現別報者總
是法身受差別之熏以致如是斷非法身分有二也
[003-0496b]
故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非月之有
分也。


一念變化



秀州北門有李畫師見水蛭於烈日中反覆曝之其
腹裂開見蜻蜒游颺而去其人戲將一蛭反覆擾之
頃之腹開即出蜈蚣一條蓋其一念嗔毒即化是類
矣足徵藏識無體從緣現相業無定性剎那變易夫
水蛭之與蜻蜓異也水蛭重濁遲鈍忽巳游颺太虛
輕清自在則其業力純熟不期而然也蜈蚣之化一
期之形視蜻蜓毫釐千里矣六道升沉亦猶是耳善
業純熟忽然飛升惡業純熟忽爾墜下世謂善惡無
應驗乃前業未謝今業未熟耳前業將謝今業巳純
則忽然變作莫為而為莫致而致矣觀一念嗔心即
化毒物乃知臨終報謝之頃尤所當謹或聞佛名或
聞經名或遇知識開導即得善趣正為是也。


習氣



平等光明生佛無異為習氣差殊致粗妙不等而不
能透脫耳休論凡夫縱證聖果者亦未斷盡如舍利
弗有嗔習難陀有貪習畢陵有慢習多生習染豈同
兒戲然則當如何哉古人謂念念頻以佛知見治之
何謂佛知見明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體光明湛
然常露更以大悲大願薰之此則佛菩薩之習也佛
菩薩習氣漸熟則無始惡習氣自然銷落矣。


效驗



學道者效驗不在禪定神通天眼宿命等但在除惡
習廣心量令本地風光巍巍蕩蕩上契十方諸佛下
合六道群生沕然混合一體銷鎔唯同道者默默相
[003-0496c]
符三乘權漸了不能測此真效驗耳舍此別有均非
真正是故心地透脫赫奕光明則各項習氣自然脫
落吾輩尋常自然體察如僧有僧習俗有俗習王侯
有尊貴習宰官有傲慢習秀才有頭巾習小人有卑
諂習市井有欺詐習乃至禪有禪習講有講習千差
萬別習得精熟日用之中不覺不知默默發現常在
目前成一窠臼不能透出總有聰明伶俐廣學多能
者亦復不知不能自照可哀也哉惟速求心地光明
則自然銷落其神通天眼等一切殊勝不求自至矣。


金剛種子



華嚴經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
出何以故金剛不與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
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
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
惱而共住故又曰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夫學道
者一聞是說即忻然自謂少種善根獲大果報即謂
聞名讀誦等少作功力便為金剛種子矣是大不然
審爾則無數在法中何嘗見有穿過諸行煩惱得無
師自然智者是皆錯解佛意也夫眾生本具無量劫
來不生不滅不動不變者名為金剛種智蓋為不知
無師發覆妄想攀緣顛倒馳逐歷劫巳來未曾暫省
為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覆裹然金剛種智雖曰迷昧
未曾變動亙古常然諸行煩惱雖曰淪流本自空寂
若藉佛光一念頓省則金剛種智迥然透露諸行煩
惱應時銷滅此一念間是為金剛種子是為於如來
所種少善根是為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蓋為本
自天然非關造作故名自然智不可授受唯自巳知
[003-0497a]
故名無師智此一念間無量劫來所有無明煩惱根
塵業識黑白果報等一切無量無邊悉皆斷盡更無
餘遺此真金剛種子共無明等若不悉底斷盡則金
剛種子亦不透露故金剛種子透露之頃即無明等
斷盡時也亦如夜夢千般覺即隨滅佛者覺也既覺
之後雖不保護復生迷昧然其所起無明煩惱等相
如輕煙薄霧南嶽大師所謂轉復輕妙不同前也何
以故其無始無明煩惱巳曾徹底斷盡故雖暫起而
無力也金剛種智巳曾顯現故雖暫昧而易覺也又
此種智性明利故堅剛故能破除無明故是故無明
煩惱不得不消也又此無明本來無故無根本故是
故不得不消也故曰食少金剛終竟不消直至穿出
不與一切共止住也世人多疑曠劫以來無明煩惱
豈容頓斷金剛種智豈可頓明復生退縮者不知無
明本無故種智本具故本無故易斷本具故易明如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此暗不云我住巳久不肯頓去
也無明亦爾此燈不云我今初來未能頓明也種智
亦然學道者務令本具光明豁露則曠劫無明頓斷
若依稀彷彿不曾親見外法不破而欲藉聞名誦讀
識心領略者此即無明具在原是有為諸行而妄謂
金剛種子者迷中倍人也。


歸無所得



楞嚴經末從三賢十聖等妙二覺入於如來妙莊嚴
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予謂直至成佛因圓果滿將
謂大有所得而乃歸無所得乎則知從前所證地位
進一位時但空一分而非得一分也分分空時分分
圓滿可見眾生本自圓滿但為有所得心反成虧欠
[003-0497b]
不知者欲向無所得中安排造作望成一尊佛故致
差別以落魔道然此無性海中無得法內舉意隨緣
隨其所作各成一類故曰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不知
纔有所得便是生死故曰實無所得然燈佛即與受
記也若要得時反不得若要成時反不成今學道者
未得相應正為自家心意識中必要得一個菩提成
一尊新佛或希望功德福報神通定慧等有此影子
蘊積胸中故永不相應也。


生死



自心緣起幻化無窮知之者以為神通寶藏昧之者
以為生死輪迴傅大士曰一境雖無異三人乃見差
了茲名不實長御白牛車譬如真金隨緣造成釵釧
愚者迷失金體謂是釵釧生矣忽銷鎔為簪珥又謂
釵釧已死簪珥生矣隨虛妄相轉見有生死而不知
金體毫無變動故曰是諸法空相不生滅不垢淨不
增減也諸有智者可曉即生死法上全是無生之法
常住真體故六祖曰常即無常無常即常更無二法
也古佛偈曰如人掘路土私自造為像愚人謂像生
智者知路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
路亦非新故前佛後佛同指眾生分中生死法內全
是無生之法何不悟而甘受生死更欲舍生死別求
無生轉益迷倒矣。


大舜浚井法



火宅中觸目逢緣無非障道法具大知見有大力量
方能翻越所謂猛火生蓮若稍遲疑即為所焚矣吾
嘗以大舜浚井為比瞽叟必欲殺舜于井勢所難逃
方浚井時傍鑿一竅一旦掩之不知已從別道出矣
[003-0497c]
吾輩于五欲樊籠愛憎羈鎖中勢難逃避亦當傍鑿
一竅一旦掩之庶不為陷耳宣政間有老人平時未
見修行忽一日宴會親友於座間從容告別諸子駭
愕哭拜求遺訓但曰爾輩可五鼓起來幹辦自己事
諸子曰吾等家業頗豐且五鼓起來幹辦何事曰一
切皆非自己事在死時將得去者方為自己事如我
今日是也我從五六年來每五鼓起辦之人所未知
故覺範老人曰此事如絮裘百衲置之閑處天寒歲
晚有時而用也火宅中人既來南閻浮提出世一番
休教折本去頻自省察一日中種幾何福虧幾何本
願世人頻須種福辦自己事致死時可將去如大舜
浚井著著有出身之路不則一旦受掩不知將何望
也。


返照回光



山河大地本常寂光無始來執為外境習之熟矣佛
菩薩設以方便教令回光返照非有光之可回照之
可返但了知一切萬法悉我常光則外相頓空而常
光頓顯故曰返照回光耳世人不知例皆要默坐定
心返照四大身中有常光或望肉團心上豁然透出
光明是以癡寂返照竟成魔事者眾矣。


透脫



無始不能透脫蓋為法身隱於萬像之中然非實有
法身在萬像外為其所隱亦非實有萬像在法身外
而為能隱蓋萬像即法身法身即萬像眾生迷昧妄
見萬像故法身隱而假名萬像當萬像正顯現時即
是法身熾然顯現時也法界觀曰事既攬理則事虛
理實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亦如求真金於瓶盤釵
[003-0498a]
釧之中左提右挈終不可得而不知渾身是金也求
法身於萬象者亦爾若見萬象渾是法身則應念透
出萬象即隱法身即顯方知萬象本無法身本有萬
象本隱法身本顯生死結業悉成夢事此所謂透脫
矣故長慶忽然大悟作偈曰萬象之中獨現身唯人
自肯乃方親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裏冰。


融通



纔有絲毫便成隔礙乃為心境所縛聲色所膠如衣
敝絮行荊棘林裹牛皮於烈日下展轉不能自在終
日能所終日對待縱有細密功夫而不能融化奈何
永明大師曰物我遇智火之燄融唯心之爐妙哉斯
旨以盡法界虛空界為一唯心之大爐上至諸佛下
及群生并一切差別窒礙之物悉于中烹鍊徹底銷
融攪為一味了無乖異則取舍喪情識亡變化縱橫
無不自在通達故曰融則通矣不然雖有施為秪增
結業欲求融通得乎。


說法



經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報化既非真佛則真
佛乃在法身故曰真佛無形真法無聲無形之形形
充法界無聲之聲聲遍剎塵既遍界是法身佛則遍
界是真法矣華嚴經曰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歇說
忠國師曰墻壁瓦礫皆能放光說法洞山聞無情說
法之語遂大悟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便得知故遍界遍空總
是遮那妙體根塵幻化盡宜般若玄音有智者直下
信入即見真佛聞真法不知者乃將眼見耳聞即落
法塵墮在陰界縱有所得非真法矣世尊謂阿難曰
[003-0498b]
汝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古人亦曰汝等諸人纔見
我動兩片皮便來拱聽終日鴉鳴鵲噪卻不理會有
勸政黃牛出世說法者答曰煩萬象為我說法達此
則法身真佛不生不滅而亙古常存般若玄音非寂
非喧而熾然常說若必藉耳聽舌談是生滅之本虛
妄之法也。


執默然無說



人果得道則終日說而無所說無所說而熾然說故
曰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開無壅塞法爾如是也今
有執默然無說為維摩入不二法門者病彼言說是
大不然竟不達維摩不說法音雷吼至今大地普聞
而乃謗為默耶經曰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
言說雲巖曰雖非有為不是無語藥山曰第一不得
絕卻言語所有言語顯箇無語的彼病言說者不見
真法執作聲色縱橫故欲避喧趨寂耳。


煩惱即菩提



古德云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何
以故為煩惱即是菩提故猶迷者謂東為西不知所
迷之西即東也則知迷處之西全無但有執見不須
除也其東本有但為不知不須覓也眾生無始無明
煩惱一切根塵識界全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蓋為不
知執作外法以致生死輪轉若頓了悟則一切本無
原是如來藏也若未悟者但見一切不見如來藏若
了悟者但見如來藏不見一切猶如迷者但見有西
而不見有東悟者不但見本無西併東亦無定也一
切眾生乃欲捨煩惱而覓菩提亦如迷者欲捨西而
另覓東有是理乎世尊談空蕩有一切言教但破其
[003-0498c]
情不破其理但除其執不除其法故破無所破除無
所除本無實法也破迷人謂東為西之執而本無西
可破無東可與也有聞一切皆空等法將謂實有外
法可空遂硬撥置或閉眉合眼或不起一念等不知
本無外法而欲除本無菩提而欲覓亦如迷者本無
有西而欲舍之本無有東而欲覓之是謂迷中倍人
如來說為可憐憫者故纔見有法即無明矣謂東為
西矣更欲除之是以無明而除無明也則無明愈多
煩惱益厚而反謂之修行可乎一切萬法本是自己
如來藏現量性境彰現不知故名無明巳是一重障
法而又增欲除去之想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矣玄沙大師曰猶如畫師自畫作虎狼刀劍地獄等
相卻自生怕怖此不是別人與汝為過一切眾生悉
從八識變起山河大地自己變幻而復自生憂喜若
識得無纖塵露現其識得處即為金剛眼睛以其堅
利破盡一切萬法故也又豈非不取無非幻非幻尚
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乎學道
者當先具此金剛眼睛洞徹法界乃知迷處全空菩
提本有若不務此而自立外法乃千方百計破除逃
避希望菩提總是生盲之徒謂盆為日也。


辯真偽



天台云無明即是佛性止也煩惱即是菩提觀也於
日用根塵中直下體認不須向外尋覓是為圓頓止
觀若果薦得後則無明轉為明煩惱轉為菩提矣今
有一種以詞害意者乃以無明煩惱為菩提愈令放
縱嗟乎夫佛性菩提既顯之後豈得復起無明煩惱
哉是為放縱六情誤解佛意也。
[003-0499a]


諸經各稱第一



或謂諸部經中各自稱讚為第一華嚴固為稱性之
談無加矣法華曰諸經中王此謂第一般若曰一切
諸佛及法皆從此經出如是各各稱尊說妙果何部
可當第一耶予曰此部尊經亙古稱尊三界第一無
往不妙無處不真全體現前爾自不知故勞諸佛讚
揚聖賢重說猶尚不省乃向紙墨文字尋討不亦癡
乎昔有僧閱維摩經雲居曰汝念的什麼經答曰維
摩經雲居曰我問你那念的是什麼經其僧從此悟
入故見得自巳真經者一大藏俱為註解若不知則
反是乃以真經為註解而解於文字也豈不顛倒乎。


藏公喻法



密藏開公當代奇衲興楞嚴開藏板時予猶及見嘗
語人曰道人做事當似蜘蛛打了一片大網身卻在
外進退自由若像了蠶便連身做在裏邊故此老不
拘縛此身忽然遁去無跡與亮座主何異是透網不
為纏縛也此喻不但世事即參禪學道亦爾一切無
智窮年鑽在禪道佛法裏邊自纏自裹永不能透東
坡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念佛法門



夫佛者覺也自心也念者想也觀也念佛即是觀心
觀心即是念佛非二法也解脫長者曰我得觀佛三
昧即念佛三昧也夫心何以觀佛何以念如上所言
各各本具大圓鏡智生佛同體迷而不知故須想念
觀察體究明達其光一顯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
皆念盡了無餘遺何以故同體故平等故無分別故
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以各各言之亦皆念盡一
[003-0499b]
切即一故以同體言之亦皆念盡一即一切故如是
念如是觀即成三昧不離日用動靜行住坐臥見色
聞聲罄欬彈指悉皆念佛三昧也故曰佛真法身猶
若虛空既如虛空則無所不遍無所不在無有揀擇
彼此欲覓空者無處不是乃至渾身都是若不信者
欲舍此空另覓彼空豈為智者。


轉物



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失於本心
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大慧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咄哉瞿曇謔
誑癡呆蓋盡大地都是自心原無有物何所轉乎恐
依文解義之流將謂實有物而強欲轉之故大慧重
頌發明也無物可轉是真轉物不知此者縱見佛為
佛轉聞法為法轉講道理為道理轉做功夫為功夫
轉乃至一切殊勝玄妙境界得力階級次第悉為所
轉埋沒其中永不能出何得淨裸裸赤灑灑故趙州
曰別人為菩提使老僧使得菩提南泉曰別人為十
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大慧曰能號令佛祖佛祖
號令他不得大光王入慈心三昧一切山河林樹鳥
獸人民悉皆向王頂禮設有毫髮未盡便成對壘故
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


宗教



古德曰宗是佛心教是佛語諸佛心口必不相違是
故一大藏教更無別法唯談一心一心之宗諸佛洞
然悉備於教則離教之外無別宗離宗之外無他教
若曰教乃天台賢首所傳宗係少室曹溪所授宗在
教外教在宗外故曰教外別傳豈得混濫審爾則天
[003-0499c]
台賢首親證古聖乃不明宗耶少室曹溪應聖之師
乃不明教耶夫曰教外別傳者指教中所詮非文字
語言之謂也若以文字語言為教非但不明宗亦不
知教矣得文字所詮見言外之旨則宗教兩得譬之
富人家業寶藏恐後遺失特置冊籍詳載自後子孫
閱冊而家寶瞭然若認冊為家寶此依文解義三世
佛冤也若以魚目為夜光水晶為碧玉而不按冊籍
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也世人為名相所膠以教為
天台賢首以宗為少室曹溪不知向來看何教教中
談何法亦不知達磨傳何物豈南天竺另有一件奇
物中國所無者特航海來密付二祖乎。


無明



教中有根本無明微細無明不知者謂根本無明歷
劫生死猶如盤根錯節極難除破故聞直指圓頓弗
信云豈無始無明而遽可破耶是不詳佛旨明示曰
不了第一義諦故號曰無明不達一法界相故心不
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則知無明者不了自心不
明見自心之謂也則無明頓破有何難哉夫不達根
本即為根本無明以無明為本即輪迴六道舍此無
明則無六道可得故曰根本無明若一達根本即根
本無明頓破非實有無明如盤根錯節也如人迷惑
謂東為西方實不轉迷東為西者即無明也迷豈有
實哉又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此暗豈謂我巳住千
年而不肯去哉眾生不知自心即號無明一念知之
即明矣豈實有無明掙住謂我住歷劫而不肯去者
故不詳佛意不照自心而謂根本無明極難破者此
正自帶枷鎖無明益厚矣又執根本無明雖破而微
[003-0500a]
細無明難斷者謂根本如樹根微細如樹枝枝繁則
視根本更難不知微細流注念念走作不能保護此
謂微細無明耳蓋為根本雖達而習氣難忘故古人
謂見道之後方可守道也所以古人既悟之後更無
他囑但令其保護長養休教不覺不知微細流注非
根本之外另有枝葉也。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係如來真語實語
夫證者即現有而實證非虛妄之法也如病傷寒則
謂之證舌作何色眼作何態種種外現非若他病之
有隱覆也是故清淨法身眾生現證佛眼大師曰眼
見色豈非證耳聞聲豈非證一一絕能所無處不現
證若知之者千了百當若不知者乃欲舍此而別求
實證夾山大師所謂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
迷正理撥水覓浮漚也今之老宿耆舊俱不肯直下
承當謂此道須實脩實證夫清淨法身本絕思議豈
容脩證若加毫髮巳是白淨地上屙屎矣若頓了知
則本來巳證此即無脩之脩無證之證乃所謂真脩
實證耳噫難矣哉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至哉言
乎。


情與無情共一體



杞妻哭夫而城崩孟宗哭竹而冬筍李廣射石而沒
羽王祥臥冰而魚躍可驗法界唯心原是一體更無
情與非情之異第眾生執久自成隔礙非法界有差
別也蓋大地本是當人八識大圓鏡智城非外有杞
妻正哭之際意識專注但見其夫而不見有城則八
識隨緣而應現矣若執城為實有豈有崩哉李廣見
[003-0500b]
虎意識中唯有虎則八識之體全為虎矣後見為石
則意識轉變藏識從緣而為石矣豈復能入哉眾生
分中原是一體但意識自執為二而擾之是以不驗
若杞妻之純一無雜李廣之精決勇猛何患無驗哉
生西方者亦猶是耳以意識觀想彌陀及勝境久而
不散即藏識化為淨土矣故楞嚴經中地水火風非
因非緣皆是如來藏中循業發現也或疑此城係眾
人共有何杞妻一人而能變眾人之境耶曰是不知
共中不共共中共耳夫大圓鏡智如千燈同室光不
可分即共中共也各各不妨是燈即共中不共也夫
眾人同業感報同見此城即共中共也杞妻別業感
報即不共中共矣如神仙指石為金本亦是一人所
變別業感報而令眾生同得受用諸佛及大菩薩以
妙觀察智繫大圓鏡智故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
酥酪而令眾生同得受用小乘菩薩與外道神仙亦
能變化但不知自心識變小乘則謂以神通定力能
變外道神仙則謂實有外物我神通能轉變之以此
分大小內外而體則無別也知得唯心識變物我一
體則轉識成智而為大乘菩薩久而勿失何不可以
轉變天地自在縱橫也哉。


因果



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即是實相大乘果者亦是實
相又曰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夫因果不外實相
實相不外自心自心不離當念而迷執者乃以過去
名因現在為果又以現在為因未來為果是皆虛妄
因果隔生而不能三世融徹一念具足不了實相之
體為玄因妙果也何則夫過去為因因巳謝滅感現
[003-0500c]
在之果則現在是實過去是虛以現在為因未來為
果則未來未至以現在為實則現在是實未來是虛
是故現在一念即是三世因果同時具足也一念之
內既酬往因復招後果以過去言之則此現在為果
矣以未來言之則此現在為因矣故曰即因即果因
果交徹則無始無量劫因果未來無量劫因果總屬
現在一念此一念即是無量劫無量劫即是一念故
文殊師利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
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又曰智入三世而
無來往既三世同時因果同體一念總具一念諦觀
現在一念了不可得既現在一念不可得則三世亦
不可得三世不可得則因果亦不可得因果不可得
則知無因果之因果無因果之因果是即實相因果
也是知因果乃實相之異名而實相乃因果之原本
龍女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永嘉曰了即業障
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智者當念達得實相因果
之體以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便能超越凌跨馳驟縱
橫迥然獨脫而不為因果之所籠罩如其不然總被
閻老子繩索穿卻鼻孔在。


國土



十法界中依正果報所居國土悉由自心隨業所感
華嚴經中十信位中諸大菩薩所從來國名金色世
界等夫世界何以稱金色蓋凡夫創始入道乍得心
開猶未離于色塵曠劫以來執有外色虛妄受用今
雖乍破未能頓盡雖未終盡然巳信得總是自心實
無外色以自巳根境所變幻者為國土而自巳居之
則盡空法界一體平等而為金色世界矣何為金色
[003-0501a]
乃表自心無染白淨之色非世俗所有窒礙之色也
餘名雖別類此可知十住位中諸大菩薩所從來國
名寶華世界等夫世界何以名華既見自心則全體
住中根境互融事理開發無量妙義悉如華開放則
香氣馥郁故又名妙香等餘名類此可知而色法永
盡矣十行位中諸大菩薩所從來國名幢慧世界等
夫世界何以稱慧蓋自心既顯理事開敷欲興大願
發大悲則惟憑智慧幢者高勝義不傾動義以此大
義運載悲願生死海中不致沉沒了無傾動故名幢
慧也餘名類此可知十迴向中諸大菩薩所從來國
名妙寶世界等夫世界何以稱妙寶萬行紛然而了
無所得纖塵絕跡而遍界彌綸出死入生而如幻化
廣行悲願而非有非無如摩尼珠不思不為能隨眾
意而雨寶無盡如大圓鏡無造無作天然任運而寫
像無窮故稱妙寶餘名類此可知毘盧遮那以華藏
莊嚴世界海重重無盡交徹融攝為國土此皆可以
意得即今我等同業眾生名娑婆世界以地水火風
等為國土堅濕煖動等為有喜怒哀樂等情所載也
諸天外道神仙等各以苦樂相間粗妙不等為國土
魚龍等以水為國土蟲蟻等以巖穴樹隙為國土地
獄三途以刀山劍樹等為國土如是乃至無量無邊
差別不可說不可說苦樂不同麤妙不等一人一國
土各自受用各不相知悉從自心所感則吾輩將來
所生國土可知矣請問大眾二六時中心所向意所
緣趣所從志所往新新無間運運不停不事覺知而
發現者於十界中屬何道耶心志所在即成國土現
前所有視不見聽不聞有亦同無而嘿嘿發現者或
[003-0501b]
在娑婆而緣別國或在禪林而緣廛市或在廛市而
緣淨土回頭一省了了自知不待問人而將來受用
可以立見余每勸人倘未發明未得穩當或習氣未
淨力量未充則專持楞嚴法華大乘佛法為國土日
作課程管教心神漸染藏識薰成則現在將來以大
乘法寶為國土決不生在別國且得與諸上善人同
會一處智者以為何如。


天樂鳴空集卷下


 助刻芳名
善信吳周瑾 譚吉瑄 徐善 高以永
  高佑釲 沈蕙纕 王亦含 王贊佺
  王履恒 孫去瑕 張拔 朱有禮
  盛民譽 周元經


比丘濟 蘇 真 介 德 芳 性 論
  如 珂 了 蘊 照 先 通 戒
  大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