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84 周易禪解-明-智旭 (master)


周易禪解卷第九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
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
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
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
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
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
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
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
曰義。」


【此直明聖人作易。包天地萬物之理。而為內聖外
王之學也。蓋自八卦成列。而天地萬物之象巳皆
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而天地萬物之交亦皆在其
中矣。剛柔必互具剛柔。而天地事物之變又皆在
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而吾人惠迪從逆之動又
皆在其中矣。夫吉凶悔吝。皆由一念之動而生者
也。一念之動。必有剛柔以立其本。一剛一柔。必有
變通以趨于時。得其變通之正者則勝。不得變通
之正者則負。故吉之與凶。唯以貞勝者也。此易中
示人以聖賢學問。全體皆法天地事理。非有一毫
勉強。是故天地之道。一健一順。各有盈虛消長之
不同。皆以變通之正示人者也。日月之道。一晝一
夜。亦有中昃盈缺之不定。皆以變通之正為明者
也。天下之動。萬別千差。尤為至賾。實不可亂。乃歸
[009-0459b]
極于變通之一正者也。夫乾之變現于六十四卦。
雖有一百九十二爻。無不確然示人以易矣。夫坤
之變現于六十四卦。雖亦一百九十二爻。無不隤
然示人以簡矣。此易簡之理。正所謂千變萬化而
貞夫一者也。爻即效此易簡。象即像此易簡。苟吾
心之爻象一動乎內。則事物之吉凶即現乎外。吉
可變凶。凶可變吉。得此善變之方。乃見裁成輔相
功業。而聖人所以教人之真情。則全見乎卦爻之
辭。所應深玩細觀者也。是故生生之謂易。而天地
之大德。不過此無盡之生理耳。聖人體天立極。其
所以濟民無疆者則在位耳。何以守位。則必全體
天地之德。純一不巳之仁耳。仁則物我一體矣。庶
必加之以富。故曰財。富必加之以教。故曰義。此內
聖外王之學。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
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本法天地身物以作八卦。既作八卦。遂能通神明
之德于一念。類萬物之情于一身。】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驅鳥獸魚蛇于山澤。使民得稼穡者。乃深明物各
宜麗其所者也。故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魚鳥之害既除。田疇之利方起。】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蓋取諸噬嗑。」
[009-0459c]


【農事既備。商賈隨興。】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
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
坤。」


【通變神化。全體乾坤之德。所謂自強不息厚德載
物者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
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坤如重門。震如擊柝。暴客。溫陵郭氏以為初至之
客。甚通。蓋使動者得隨地而安也。】


「斷木為杵。掘木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
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暌。」


【由上明故下悅。所謂若大旱之望雨者是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
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震木之下。別有天焉。宮室之象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
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以巽木入于澤穴之中。】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
民以察。蓋取諸夬。」


【以書契代語言。遂令之與天同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
[009-0460a]
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由此觀之。所謂易者。不過示人以象耳。而象也者。
則是事物之克肖者也。所謂彖者。則是事物之材
質也。所謂爻者。則是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得有
吉凶悔吝之生著也。夫動則必有吉凶悔吝之生
著。君子可不思所以慎其動乎。】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
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欲慎其動。當辨君民之分于身心。孟子所謂從其
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也。觀于陽卦多陰。
陰卦多陽。可以悟矣。奇者。天君獨秉乾綱之謂。耦
者。意念夾帶情欲之謂。陽一為君。而兩陰之二為
民以從之。所謂志壹則動氣。故是君子之道。陰二
為君。而兩陽之一反為民以從之。所謂氣壹則動
志。故是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
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
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
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夫心之官則思。而不知思本無可思也。能思無思
之妙。則無思無慮而殊塗同歸。能達無思之思。則
雖一致而具足百慮。思而無思。所謂退藏于密。屈
之至也。無思而思。所謂感而遂通。信之至也。屈乃
[009-0460b]
所以為信。信乃所以為屈。觀師所謂往復無際動
靜一源。肇公所謂其入離其出微。皆此理耳。法界
離微之道。豈思議之可及。故曰未之或知。苟證此
思即無思無思而思之妙。則可以窮神知化矣。殊
途同歸。一致百慮。皆所謂一君二民之道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
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妄計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謂困于石也。不知
萬法唯心。而執有差別。所謂據于蒺藜也。無慧故
名辱。無定故身危。喪法身慧命。故死期將至。永無
法喜。故不見其妻。此二君一民之道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
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
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
而動者也。」


【禽喻惑。器喻戒定。人喻智慧。解之上六。獨得其正。
而居震體。如人有慧。故能以戒定斷惑也。宗門云。
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亦是此意。】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
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
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
耳凶。」


【夫戒定之器必欲其成。障戒障定之惡必宜急去。
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懲之于小則無咎。釀之于終
[009-0460c]
則必凶。修心者所宜時時自省自改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
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亂。是以身安而家國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
苞桑。」


【自有因過而憬悟以進德者。自有無過而托大以
退道者。故君子雖未必有過。尤宜乾乾惕厲。如否
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
力。】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謀。莫若拓知。欲任重
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脫。三者
缺一。決不可以自利利他。】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
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
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此所謂德厚而位自尊者也。十法界不出一心。名
之為幾。知此妙幾。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
佛如來同一慈力。故上交不諂。下合十方六道一
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下交不瀆。稱性所
起始覺。必能合乎本覺。故為吉之先見。】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
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此所謂知大而謀自遠者也。欲證知幾之神。須修
不遠之復。】
[009-0461a]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
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所謂力大而任可重者也。既有不遠之復。須有
致一之功。男慧女定。不使偏枯。乃可以成萬德矣。】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
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
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
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語。惟力可以定交。仁
是斷德。知是智德。力是利他恩德。有此三者。不求
益而自益。今危以動則德薄。懼以語則知小。無交
而求則力小。不亦傷乎。】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
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
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耶。夫易。彰往
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
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
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如城必有門。
門必通城。蓋乾是陽物。在天曰陽。在地曰剛。在人
曰知。坤是陰物。在天曰陰。在地曰柔。在人曰仁。而
陰不徒陰。陰必具陽。陽不徒陽。陽必具陰。故陰陽
合德。而剛柔有體。即天道而為地道。即地道而為
人道。即人道而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易理既
然。易書亦爾。所以六十四卦之名雜而不越。雜。謂
大小善惡邪正吉凶之不同。不越。謂總不外于陰
陽二物之德。然使上古之世。有善無惡。有正無邪。
[009-0461b]
則此書亦可無作。今惟以衰世既有善惡邪正之
殊。欲即此善惡邪正。仍歸于非善非惡之至善。非
邪非正之至正。所以方作易耳。是以易之為書。能
彰往因。能察來果。能以顯事會歸微理。能使幽機
闡成明象。故以此開示天下萬世。名無不當。物無
不辨。言無不正。辭無不斷也。一卦止有一名故小。
一名具含眾義故大。包盡內聖外王之學故旨遠。
辭不煩而意巳達故文。言偏而意無不圓。故曲而
中。事定而凡情難測。故肆而隱。因決疑以明失得
之報。遂令民之蚩蚩亦可避失而趨得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言其有與民同患之深心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
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
地也。巽。德之制也。」


【心慈而力健。故為德基。內止而外順。故為德柄。天
君為主。故是德本。動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為山。
故為德修。鼓舞振作。故為德裕。積而能流。故為德
辯。入而能出。故為德地。遍入一切。故為德制。○素
位而行之謂履。蘊高于卑之謂謙。為仁由巳之謂
復。動而有常之謂恒。去惡淨盡之謂損。積善圓滿
之謂益。歷境鍊心之謂困。有源不窮之謂井。無入
不得之謂巽。其實六十四卦。無非與民同患。內聖
外王之學。且就九卦指點者。以其尤為明顯故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辯于物。恒雜而不厭。損
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
遷。巽稱而隱。」
[009-0461c]


【和即兌慈。至即乾健。尊即山高。光即坤順。小即一
陽而為眾陰之主。入于群動。故雜而不厭。譬如為
山。方覆一簣。故先難而後易。鼓舞振作。則自然長
裕。窮即澤之止水。通即坎之流水。由積故流。猶所
謂隱居求志而行義達道也。井不動而澤及于物。
巽能遍入一切事理深奧之域。故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此正明九卦之用如此。以此而為內聖外王之學。
所以能歸非善非惡之至善。非邪非正之至正。而
聖人與民同患之線索亦盡露于此矣。○按此九
卦。亦即是以餘九法助成不思議觀之旨。蓋易即
不思議境之與觀也。作易者有與民同患之心。更
設九法以接三根。履是真正發菩提心。上求下化。
謙是善巧安心止觀。地中有山。止中有觀也。復是
破法遍。一陽動于五陰之下也。恒是識通塞。能動
能入也。損是道品調適。能除惑也。益是對治助開。
成事理二善也。困是知次位。如水有流止。不可執
性廢修也。井是能安忍。謂不動而潤物也。巽是離
法愛。謂深入于正性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
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
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
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
不虛行。」


【易書雖具陳天地事物之理。而其實切近于日用
之間。故不為遠。雖近在日用之間。而初無死法。故
[009-0462a]
為道屢遷。隨吾人一位一事中。具有十法界之變
化。故變動不拘。周流六虛。界界互具。法法互融。故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所以法法不容執著而唯變
所適。唯其一界出生十界。十界趣入一界。雖至變
而各有其度。故深明外內之機。使知競業于一念
之微。又明示憂患之道。及所以當憂當患之故。能
令讀是書者。雖無師保。而如臨父母。可謂愛之深
教之至矣。是以善讀易者。初但循其卦爻之辭。而
深度其所示之法。雖云不可為典要。實有一定不
易之典常也。然苟非其人。安能讀易即悟易理。全
以易理而為躬行實踐自利利他之妙行哉。】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
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
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
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
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
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
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
其剛勝邪。」


【夫離卻始終之質。則無時物。離卻時物。亦無始終。
故學易者。須得其大體。盡其曲折。乃可謂居觀象
動觀變也。然雖發心畢竟二不別。而初則難知。上
則易知。以二心中先心難故。既發心巳。終當克果。
一本一末法如是故。是以初辭擬之。卒以此而成
終。顧為學者又不可徒恃初心巳也。若夫遍涉于
萬事萬物之雜途。而撰成其德行。及深辯修行之
是非。則非其中之四爻不備。夫事物雖有萬殊。是
[009-0462b]
非雖似紛糅。豈真難辯也哉。噫。亦要歸于操存捨
亡迪吉逆凶之理。則所以自居者斷可知矣。知者
觀于彖。辭。提綱挈領以定大局。則雖時物相雜。而
是非可辯。思過半矣。何謂是之與非。且如二與四
同是陰也。而譽懼不同。則遠近之分也。三與五同
是陽也。而凶功不同。則貴賤之分也。柔宜近不宜
遠。四之位近君。故雖多懼。而其要無咎。二之位遠
君。但用柔中。故多譽也。剛宜貴不宜賤。五之位貴。
上位必須剛德乃克勝也。此約時位如此。若約修
證者。知慧宜高遠。行履宜切實穩當。故知內聖外
王之學。皆于一卦六爻中備之。】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
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
當故吉凶生焉。」


【上明質與時物。且約人道言之。而實三才之道無
不備焉。且如三畫便是三才。而三才決非偏枯單
獨之理。當知一一才中還具兩才事理。故象之以
六畫。而六者非他。乃表一一畫中又各還具三才
之道。不但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而巳矣。
是故三才各有變動之道名之曰爻。爻有初終中
間之等故名曰物。物又互相夾雜不一故名曰文。
文有當與不當。故吉凶從此而生。而所以趨吉避
凶裁成輔相于天地者。則其權獨歸于學易之君
子矣。】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
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
[009-0462c]
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此正明學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
凶為吉。又能中興易道以昭示于天下萬世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
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
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神
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
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
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
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
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夫易道雖甚大。而乾坤足以盡之。乾易而知險。坤
簡而知阻。惟其知險。故險亦成易。否則易便成險
矣。惟其知阻。故阻亦成簡。否則簡亦成阻矣。悟此
簡易險阻之理于心。故悅。知此挽回險阻以成簡
易之不可草率。故其慮研。既悅其理。又研其慮。則
知行合一。全體乾坤之德。遂可以定吉凶成亹亹
也。是故世間之變化云為。舉凡吉事無不有祥。聖
人于此。即象事而可以知器。即占事而可以知來
矣。由此觀之。天地一設其位。易理即巳昭著于中。
聖人不過即此以成能耳。然其易理甚深奧。亦甚
平常。以言其深奧。則神謀鬼謀。終不能測。以言其
平常。則百姓何嘗不與能哉。夫百姓何以與能。即
彼八卦未嘗不以象告。即彼爻彖未嘗不以情言。
即彼剛柔雜居。而吉凶未嘗不可見也。是故易卦
[009-0463a]
之變動。不過以百姓之利言也。易辭之吉凶。不過
以百姓之情令其遷善也。是故百姓之愛惡相攻
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
生。此百姓之情。即易中卦爻之情也。凡易之情。近
而相得則吉。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矣。而此
相得不相得之情。能致吉凶悔吝者。豈他人強與
之哉。試觀將叛者其辭慚。乃至失其守者其辭屈。
可見一切吉凶禍福無不出于自心。心外更無別
法。此易理所以雖至幽深。實不出于百姓日用事
物之間。故亦可與能也。】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
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
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夫因蓍有數。因數立卦。因卦有爻。此人所共知也。
借此以和順道德。窮理盡性。此人所未必知也。且
蓍之生也。實由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之。數之倚
也。實參兩于天地。卦之立也。實觀變于陰陽。爻之
生也。實發揮于剛柔。此尤人所不知也。惟其蓍從
聖人幽贊生。乃至爻從發揮剛柔生。故即此可以
和順道德。使進修之義條理有章。既得進修之義。
則理可窮。性可盡。而天命自我立矣。作易之旨顧
不深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
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
[009-0463b]
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
易。逆數也。」


【吾人自無始以來。迷性命而順生死。所以從一生
二。從二生四。乃至萬有之不同。今聖人作易。將以
逆生死流。而順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現之
天。立其道曰陰與陽。可見天不偏于陽。還具易之
全理。所謂隨緣不變也。即彼自心妄現之地。立其
道曰柔與剛。可見地不偏于柔。亦具易之全理。亦
隨緣不變也。即彼自心妄計之人。立其道曰仁與
義。仁則同地。義則同天。可見人非天地所生。亦具
易之全理。而隨緣常不變也。天具地人之兩。地具
天人之兩。人具天地之兩。故易書中以六畫成卦
而表示之。于陰陽中又分陰陽。于柔剛中互用柔
剛。故易書中以六位成章而昭顯之也。何謂六位
成章。謂天地以定其位。則凡陽皆屬天。凡陰皆屬
地矣。然山澤未始不通氣。雷風未始不相薄。水火
相反。而又未始相射也。是以八卦相錯。而世間文
章成矣。即此八卦相錯之文章。若從其從一生二。
從二生四。從四生八之往事者。則是順生死流。若
知其八止是四。四止是二。二止是一。一本無一之
來事者。則是逆生死流。逆生死流。則是順性命理。
是故作易之本意。其妙在逆數也。謂起震至乾。乾
惟一陽。即表反本還源之象耳。】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
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先以定動猶如雷。後以慧拔猶如風。法性之水如
雨。智慧之照如日。妙三昧為艮止。妙總持為兌悅。
[009-0463c]
果上智德為乾君。果上斷德為坤藏。】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
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帝者。吾人一念之天君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故
出乎震。既發出生死心。須入法門以齊其三業。三
業既齊。須以智慧之明見一切法。既有智慧。須加
躬行。智行兩備。則得法喜樂。又可說法度人。說法
則降魔為戰。戰勝。則賞賜田宅。乃至解髻珠以勞
之。既得授記。則成道而登涅槃山矣。】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
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
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
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
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
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
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
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萬物皆出乎震。況為聖為賢。成佛作祖。獨不出乎
震邪。萬物皆齊乎巽。而三業可弗齊邪。萬物皆相
見乎離。而智慧可弗明邪。萬物皆養于坤。而躬行
可弗履踐實地邪。萬物皆說乎兌。而可無法喜以
自娛。可無法音以令他喜悅邪。陰陽相薄。即表魔
佛攸分。萬物所歸。正是勞賞有功之意。自既成終。
則能成物之始。自覺覺他之謂也。約觀心者。一念
發心為帝。一切諸心心所隨之。乃至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無不隨現前一念之心而出入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
[009-0464a]
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
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
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
化。既成萬物也。」


【夫神不即萬物。亦不離萬物。故曰妙萬物也。一念
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震之象也。三觀破惑
無不遍。巽之象也。慧火乾枯惑業苦水。離之象也。
法喜辨才自利利他。兌之象也。法性理水潤澤一
切。坎之象也。首楞嚴三昧究竟堅固。艮之象也。凡
此皆乾坤之妙用也。即八卦而非八卦。故曰神也。】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
也。兌。說也。」


【健則可以體道。順則可以致道。動則可以趨道。入
則可以造道。陷則可以養道。麗則可以不違乎道。
止則可以安道。說則可以行道。此八卦之德也。】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
狗。兌為羊。」


【讀此方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雖一物各象一卦。
而卦卦各有太極全德。則馬牛等亦各有太極全
德矣。】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
手。兌為口。」


【若約我一身言之。則八體各象一卦。然卦卦有太
極全德。則體體亦各有太極全德矣。又體體各有
太極全德。則亦各有八卦全能也。又馬牛等各有
首腹及與口等。則馬牛等各具八卦全能尤可知
也。】
[009-0464b]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
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
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
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只此眾物各體之八卦。即是天地男女之八卦。可
見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法法平等。法法互具。真華
嚴事事無礙法界也。佛法釋者。方便為父。智度為
母。三觀皆能破一切法為長男。三止皆能息一切
法為長女。三觀皆能統一切法為中男。三止皆能
統一切法為中女。三觀皆能達一切法為少男。三
止皆能停一切法為少女。】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
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
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
為柄。其于地也為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
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于馬也為善
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
健。為蕃鮮。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
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于人也為寡髮。為廣
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坎為水。為
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
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
下首。為薄蹄。為曳。其于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
其于木也為堅多心。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
冑。為戈兵。其于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
為蚌。為龜。其于木也為科上槁。艮為山。為徑路。為小
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啄之
[009-0464c]
屬。其于木也為堅多節。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
為毀折。為附決。其于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此廣八卦一章。尤見易理之鋪天匝地。不間精粗。
不分貴賤。不論有情無情。禪門所謂青青翠竹。總
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又云。牆壁瓦礫皆是
如來清淨法身。又云。成佛作祖。猶帶汙名。戴角披
毛。推居上位。皆是此意。前云乾健也。坤順也。乃至
兌說也。而此健等八德則能具造十界。且如健之
善者。則為天為君。其不善者。則為瘠為駁。順之善
者。則為地為母。其不善者。則為吝為黑。下之六卦
無不皆然。可見不變之理常自隨緣。習相遠也。然
瘠駁等仍是健德。吝黑等仍是順德。可見隨緣之
習理元不變。性相近也。若以不變之體。隨隨緣之
用。則世間但有天圜乃至木果等可指陳耳。安得
別有所謂乾。故大佛頂經云無是見者。若以隨緣
之用。歸不變之體。則惟是一乾健之德耳。豈更有
天圜乃至木果之差別哉。故大佛頂經云無非見
者。于此會得。方知孔子道脈。除顏子一人之外。斷
斷無有能會悟者。故再歎曰今也則亡。○此中具
有依正因果善惡無記煩惱業苦等一切諸法。而
文章錯綜變化。使後世儒者無處可討線索。真大
聖人手筆。非子夏所能措一字也。歐陽腐儒乃疑
非聖人所作。陋矣陋矣。】


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
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
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
[009-0465a]
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
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
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
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
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
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
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
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
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
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
合而巳。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
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
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
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
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
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
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
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
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
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
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
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
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暌。
暌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
[009-0465b]
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
以損。損而不巳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巳必決。故
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
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
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巳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
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
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
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
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
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
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
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
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
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
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一傳。亦可作世間流轉門說。亦可作功夫還
滅門說。亦可作法界緣起門說。亦可作設化利生
門說。在儒則內聖外王之學。在釋則自利利他之
訣也。】


雜卦傳



【剛柔合德。憂樂相關。與求互換。見雜相循。起止盛
衰之變態。乃至窮通消長之遞乘。世法佛法無不
皆然。自治治人其道咸爾。而錯雜說之。以盡上文
九翼中未盡之旨。令人學此易者。磕著砰著。無不
在易理中也。筆端真有化工之妙。非大聖不能有
此。】
[009-0465c]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
失其居。蒙雜而著。」


【臨有能臨所臨。以卦言之。陽臨陰也。以爻言之。上
臨下也。觀有觀示觀瞻。二陽觀示四陰。則陽為能
示。陰為所示也。四陰觀瞻二陽。則陰為能瞻。陽為
所瞻也。建侯而利居貞。故見而不失其居。包蒙而
子克家。故雜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
也。」


【損下益上為衰之始。損上益下為盛之始。時無實
法。而包容萬事萬物。故大畜須約時言。所謂多識
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者是也。
自恃無妄。則便成災。所謂唯聖罔念作狂。又復道
箇如如。早巳變了。】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勞謙反得輕安。豫悅反成懈怠。修德者所應知。】


「噬嗑。食也。賁無邑也。」


【有間隔而可食。無采色為真賁。故違境不足懼。文
采不足眩也。】


「兌見而巽伏也。」


【欲說法者。還須入定。欲達道者。先須求志。】


「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隨不宜無事生事。蠱不妨隨壞隨修。】


「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


【爛則必反。晝則必誅。禍兮福所乘。福兮禍所乘。學
易者所應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者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009-0466a]


【井不動而常通。困雖窮而相遇。此示人以自守之
要道也。】


「咸。速也。恒。久也。」


【速即感而遂通。久即寂然不動。斯為定慧之道。】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暌。外也。家人。內也。否
泰。反其類也。」


【有離必有止。有緩必有難。有外必有內。有泰必有
否。有否必有泰。類相反而必相乘。學易者不可不
知。】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壯即宜止。遯即宜退。皆思患豫防之學。】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眾必相親。相親必革弊而日新其德。】


「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有過不妨相規。相規乃可相信。】


「豐多故。親寡旅也。」


【豐必多故。旅必寡親。素位而行。存乎其人。】


「離上而坎下也。」


【智火高照萬法。定水深澄性海。】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但懿文德。則其道寡。雖辨定分。與時變通。而無定
局。】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
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
未濟。男之窮也。」


【不進乃可進。不親乃可親。大不可過。所以誡盈。柔
能勝剛。所以成遇。定必須慧。故女待男。養正則吉。
[009-0466b]
故須觀頤。巳定者不必言。但當謀其未定者耳。終
則有始。窮則思通。凡此。皆言外之旨象中之意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上云乾剛坤柔。則剛柔乃二卦之德。豈可以剛決
柔。使天下有乾無坤。其可乎哉。且立天之道曰陰
與陽。則天亦未嘗無陰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則
地亦未嘗無剛也。今所謂剛決柔者。但令以君子
之剛。而決小人之柔。則小人可化為君子。而君子
道長。設使以小人之剛。而決君子之柔。則君子被
害。而小人亦無以自立。必終至于憂矣。所以性善
性惡俱不可斷。而修善須滿。修惡須盡也。問。何謂
君子之剛。答。智慧是也。何謂君子之柔。答。慈悲是
也。何謂小人之剛。答。瞋慢邪見是也。何謂小人之
柔。答。貪欲癡疑是也。噫。讀此一章。尤知宣聖實承
靈山密囑。先來此處度生者矣。不然。何其微言奧
旨。深合于一乘若此也。思之佩之。】


易解跋



憶曩歲幻遊溫陵。結冬月臺。有郭氏子來問易義。
遂舉筆屬稿。先成繫辭等五傳。次成上經。而下經
解未及半。偶應紫雲法華之請。旋置高閣。屈指忽
越三載半矣。今春應留都請。兵阻石城。聊就濟生
庵度夏。日長無事。為二三子商究大乘止觀法門。
復以餘力拈示易學。始竟前稿。嗟嗟。從閩至吳。地
不過三千餘里。從辛巳冬至今夏。時不過一千二
百餘日。乃世事幻夢。蓋不啻萬別千差。交易耶。變
易耶。至于歷盡萬別千差世事。時地俱易。而不易
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歷。江河競
[009-0466c]
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得其不易者。以應其至
易。觀其至易者。以驗其不易。常與無常。二鳥雙遊。
吾安知文王之于羑里。周公之被流言。孔子之息
機于周流。而韋編三為之絕。不同感于斯旨耶。予
愧無三聖之德之學。而竊類三聖與民同患之時。
故閣筆而復為之跋。時乙酉閏六月二十九日也。


北天目道人古吳蕅益智旭書
周易禪解卷九


弟子恒心募刻
[009-04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