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全書卷第二
京都聖感禪寺住持臣僧 超永 編輯
京都古華嚴寺住持臣僧 超揆 較閱 進
呈
西天祖師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迦毗羅國人也。行化至室羅
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復現五佛影。祖
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
彼處。佛誌一千年後當紹聖位。語巳領諸學眾。泝流
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眾伺之。經三
七日。方從定起。祖問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提曰。身心
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雖有出入。不失
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無動靜。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言金
出入。金非動靜。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
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
[002-0411a]
非物。祖曰。此義不然。提曰。彼義非著。祖曰。此義當墮。
提曰。彼義不成。祖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提曰。我義
雖成。法非我故。祖曰。我義巳成。我無我故。提曰。我無
我故。復成何義。祖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提曰。仁者
師誰。得是無我。祖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難提
以偈讚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
欲師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巳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
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脫。祖
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繫。語巳。即以右手擎金鉢。舉至
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眾。而大眾忽生厭惡之心。祖
曰。非我之咎。汝等自業。即命難提。分座同食。眾復訝
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分座者。即過
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跡。汝輩亦莊嚴劫中。巳
至三果。而未證無漏者也。眾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
彼云過去佛者。即竊疑焉。難提知眾生慢。乃曰。世尊
在日。世界平正。無有丘陵。江河溝洫。水悉甘美。草木
滋茂。國土豐盈。無八苦。行十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
年。世界丘墟。樹木枯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信真
如。唯愛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取
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大眾見之。即時欽慕悔
過作禮。於是。祖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
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祖付法
巳。安坐歸寂。四眾建墖。當前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
歲也。
[002-0411b]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
生而能言。常讚佛事。七歲即厭世樂。以偈告其父母
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
故。父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乃許其在家出家。號僧
伽難提。復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積十九載。未嘗退
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宮。胡為出家。一夕天光下。矚見
一路坦平。不覺徐行。約十里許。至大巖前。有石窟焉。
乃燕寂於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訪尋其子。
不知所在。經十年。祖得法受記巳 行化。至摩提國。
忽有冷風。襲眾身心。悅適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
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
力攝諸大眾。遊歷山谷。食頃至一峯下。謂眾曰。此峯
頂。有紫雲如葢。聖人居此矣。即與大眾。徘徊久之。見
山舍。一童子持圓鑑。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耶。曰百
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
耳。祖曰。汝善機耶。童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
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曰。汝手中者。當何所
表。童曰。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
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捨令出家。祖携至本處。授
具戒訖。命名伽耶舍多 他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
曰。鈴鳴耶。風鳴耶。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曰。
心復誰乎。舍多曰。俱寂靜故。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
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
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祖付法巳。右手攀樹而
[002-0411c]
化。大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
身於高原建墖。眾力不能舉。即就樹下起墖。當前漢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歲也。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
葢。母方聖。嘗夢大神持鑑。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誕。肌
體瑩如琉璃。未嘗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閒靜。語異常
童。持鑑出遊。遇難提尊者得度。後領徒至大月氏國。
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
問曰。是何徒眾。祖曰。是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
即時閉戶。祖良久扣其門。羅多曰。此舍無人。祖曰。答
無者誰。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門延接。祖曰。昔世
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
元化。今汝值吾。應斯嘉運。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
投誠出家。授具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
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祖付法巳。踊身虗空。現
十八種神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墖。
當前漢成帝永始四年戊申歲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
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
利。欲界第二天聞憍尸迦說般若波羅蜜多。以法勝故。升
子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說法要。諸天尊為導師。以繼
祖時至。遂降月氏。後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
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
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徤。所作
[002-0412a]
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
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
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𨤲靡忒。縱經百千萬
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巳。頓釋所疑。祖曰。汝
雖巳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
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
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
慧。懇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
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
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又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
淨之句。汝宣傳布後學。言訖。即於座上以指爪𠢐面。
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起
墖。當漢子嬰壬午歲也。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冲。化導
無量。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辯論。為
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遍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
淨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
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
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
本也。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
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時徧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嘆。祖又語
[002-0412b]
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絃
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
行曰。吾適對眾。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徧行曰。我
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
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
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
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
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惟願
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
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
理竟。祖付法已。不起於座。奄然歸寂。闍維收舍利建
墖。當後漢明帝永平十七年甲戌歲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羅閱城人也。姓毗舍佉。父
光葢。母嚴一。家富而無子。父母禱於佛墖。而求嗣焉。
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
名賢眾。至其家。光葢設禮。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拜。
賢眾避席云。回禮法身大士。光葢罔測其由。遂取一
寶珠跪獻。試其真偽。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光葢不
能忍。問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子。生當為
世燈慧日。故我避之。非重女人也。賢眾又曰。汝婦當
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云
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
[002-0412c]
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佛記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
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後一月。果產
二子。尊者婆修盤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
毗婆訶菩薩。與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
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祖曰。羅閱
城土風。與此何異。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
二師化導。王曰。二師者誰。祖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
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其一
也。吾雖德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
子作沙門。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與授具。付法
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
非古。祖付法巳。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仰瞻。
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墖。當漢安帝元
初四年丁巳歲也。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
三十。遇婆修祖師出家。傳法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
度。即瞿曇種族。歸向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
現一小墖。欲取供養。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
呪術等三眾。欲問所疑。時祖亦赴此會。是三眾皆莫
能辨。祖即為王廣說墖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此不繁錄今之出
現。王福力之所致也。王聞是說。乃曰。至理難逢。世樂
非久。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祖深加
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
往化。得度曰。師應迹十方。動念當至。寧勞往耶。師曰
[002-0413a]
然。於是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
教導鶴眾。道果將證。宜自知之。時鶴勒那。為彼國王
寶印。說修多羅偈。忽覩異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
此是西印土傳佛心印祖師。摩拏羅將至。先降信香
耳。曰此師神力何如。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廣
宣玄化。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祖知巳。即辭得度
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 後鶴勒那。問
祖曰。我止林間。巳經九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
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祖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
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旃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
報聰明。為眾欽仰。又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祖曰。汝
第四劫中。嘗為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
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時諸弟子曰。
師常說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
汝即令赴會。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
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惠。故為鶴眾相隨。
鶴勒那問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祖曰。我有無上法
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
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時鶴眾聞偈。飛鳴
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印王起墖。當後
漢桓帝延熹八年乙巳歲也。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
勝。母金光。以無子故。禱於七佛金幢。即夢須彌山頂
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覺而有孕。年七歲。遊行聚
[002-0413b]
落。覩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
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
黨。謂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羅尊者。付
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國王名無畏海。崇信佛道。
祖為說正法。次王忽見二人緋素服拜祖。王問曰。此
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
拜。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土。總有多少。祖
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億彌盧日月。我若廣
說。即不能盡。王聞忻然 時祖。演無上道。度有緣眾。
以上足龍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厥
師既逝。弟復云亡。乃歸依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
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
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巳。即入
佛慧。時祖忽指東北。問曰。是何氣象。師子云。我見氣。
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祖曰。其
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
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
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可議。了了
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
罹何難。祖乃密示之。言訖。現十八變而歸寂。闍維畢。
分舍利。各欲興墖。祖復現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
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墖。大眾聞偈。
遂不復分。就䭾都場而建墖焉。即後漢獻帝建安十
[002-0413c]
四年己丑歲也。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中印度人。姓婆羅門。得法遊方。
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
相捨相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
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祖曰。仁
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胡云習定。彼曰。我雖來
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
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
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
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
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
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
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
不是淨。達磨達蒙祖開悟。心地朗然。祖即攝五眾。名
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祖白。此子名
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終未能舒。願尊者示
其宿因。祖覩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
奉珠。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
嘗赴西海齋。受襯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
遂捨其子出家。祖即與娑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
祖即謂之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
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祖說偈巳。以
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演化。斯多受教。直
[002-0414a]
抵南天。祖謂。難不可以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
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
亂。乃盜為釋子形象。潛入王宮。且念。不成即罪歸佛
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
乃構害一至於斯。即命破毀伽藍。袪除釋眾。又自秉
劒。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曰。巳得蘊空。王曰。
離生死否。祖曰。巳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
祖曰。身非我有。何恡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
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
歎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
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遂
以師子尊者報禮而建墖焉。當漢後帝景耀二年已
卯歲也。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
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劒。因而有孕。既誕。拳左
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授心印。後適南天。至中
印度。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義。幸而勝之。以固其
事。乃於王前請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祖曰。孰知
勝負。彼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祖曰。汝以何為義。彼
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豈得義乎。彼曰。我說無
心。當名非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
義非名。彼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
名何名。彼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
[002-0414b]
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四十九番。外
道杜口信服。於時祖忽面北合掌長吁曰。我師師子
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即辭王南邁。達於南天。潛
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名
德勝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長嬰
疾苦。祖乃為陳因果。王即頓釋所疑。又有呪術師。忌
祖之道。乃潛置毒藥於飲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
禍。遂投祖出家。祖即與受具。後六十載。德勝即位。復
信外道。致難於祖。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王遽問祖
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
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巳千二
百載。師從誰得耶。師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
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
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
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
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 密多遂求出
家。祖問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
為其事。祖曰。不為何事。密多曰。不為俗事。師曰。當為
何事。密多曰。當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生。必諸聖
降迹。即許出家。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
天地震動。多著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巳衰朽。安可久
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羣有。聽吾偈曰。聖人說
知見。當境無是非。吾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密
[002-0414c]
多聞偈。再啟祖曰。汝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
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神變。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祕之。當東晉
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
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
梵志。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覩白氣貫於上下。王曰。
斯何瑞也。梵志預知祖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
來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密多。將
入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呪術。可以動天
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見宮牆。有黑氣。乃曰。小難
耳。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為。祖曰。將度眾生。王曰。以
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聞言。不勝其怒。
即以幻[泳-永+夫]。化大山於祖頂上。祖指之。忽在彼眾頭上。
梵志等怖懼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乃
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
繼於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
名氏。或自言纓絡。故人謂之纓絡童子。遊行閭里。丐
求度日。若常不輕之類。人問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
何緩。或問何姓。即曰。與汝同姓。莫知其故。後王與尊
者。同車而出。見纓絡童子。稽首於前。祖曰。汝憶往事
否。童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
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葢契昔因。祖又謂王曰。此童
[002-0415a]
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
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却返此方。遂
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祖付法巳。即
辭王曰。吾化緣巳終。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
外護。即還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墖而
之。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歲也。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巳。東
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
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
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伹一卷兩卷。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
價寶珠。時王有三子。名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菩提多
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
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
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
三王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
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既知是珠。
即明其寶。既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
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
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
[002-0415b]
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
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
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
羅。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
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
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
菩提圓。華開世界起。尊者付法巳。即於座上起立。舒
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虗空。
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墖。當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也。
西天應化聖賢
文殊菩薩
一日令善財採藥曰。是藥者採將來。善財
徧觀大地。無不是藥。卻來白曰。無有不是藥者。殊曰。
是藥者。採將來。善財遂於地上。拈一莖草。度與文殊。
文殊接得。呈起示眾曰。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活人。
文殊問菴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女曰。生以不生生
為生義。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女曰。若能
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
所宜。是為生義。殊曰。死以何為義。女曰。死以不死死
為死義。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女曰。若能
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
所宜。是為死義 菴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
生之理。為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002-0415c]
天親菩薩
從彌勒內宮而下。無著菩薩問曰。人間四
百年。彼天為一晝夜。彌勒於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
子。證無生法忍。未審說甚麼法。天親曰。秪說這箇法。
秪是梵音清雅。令人樂聞。
維摩會上三十二菩薩
各說不二法門。文殊曰。我於
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
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又問維摩。仁者當說。何等是菩
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文殊讚曰。乃至無有語言
文字。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善財參五十三員善知識
末後到彌勒閣前。見樓閣
門閉。瞻仰讚歎。見彌勒從別處來。善財作禮曰。願樓
閣門開。令我得入。尋時彌勒至善財前。彈指一聲。樓
閣門開。善財入巳。閣門即閉。見百千萬億樓閣。一一
樓閣內。有一彌勒。領諸眷屬。并一善財。而立其前
善財因無著菩薩問曰。我欲見文殊。何者即是。財曰。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無著曰。我發一念心清淨。為
甚麼不見。財曰。是真見文殊。
須菩提尊者
在巖中宴坐。諸天雨華讚歎。者曰。空中
雨華讚歎。復是何人。云何讚歡。天曰。我是梵天。敬重
尊者善說般若。者曰。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汝云何
讚歎。天曰。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
說般若 尊者。一日說法次。帝釋雨華。者乃問。此華
從天得耶。從地得耶。從人得耶。釋言。弗也。者曰。從何
得耶。釋乃舉手。者曰。如是如是。
[002-0416a]
舍利弗尊者
因入城。遙見月上女出城。舍利弗心口
思惟。此姊見佛。不知得忍不得忍否。我當問之。纔近
便問。大姊往甚麼處去。女曰。如舍利弗與麼去。弗曰。
我方入城。汝方出城。何言如我恁麼去。女曰。諸佛弟
子。當依何住。弗曰。諸佛弟子。依大涅槃而住。女曰。諸
佛弟子。既依大涅槃而住。而我亦如舍利弗與麼去
舍利弗問須菩提。夢中說六波羅蜜。與覺時同異。
提曰。此義深遠。吾不能說。會中有彌勒大士。汝往彼
問。舍利弗問彌勒。彌勒云。誰名彌勒。誰是彌勒 舍
利弗問天女曰。何以不轉女身。女曰。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女自化身如舍剎弗。乃問言。何
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我今不知。云
何轉而變為女身。
殃崛摩羅尊者
未出家時。外道受教。為嬌尸迦。欲登
王位。用千大拇指為花冠。巳得九百九十九。唯欠一
指。遂欲殺母取指。時佛在靈山。以天眼觀之。乃作沙
門。在殃崛前。殃崛遂釋母。欲殺佛。佛徐行。殃崛急行
追之不及。乃喚曰。瞿曇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
不住。殃崛聞之。心忽開悟。遂棄刃投佛出家。
賓頭盧尊者
因阿育王內宮。齋三萬大阿羅漢。躬自
行香。見第一座無人。王問其故。海意尊者曰。此是賓
頭盧位。此人近見佛來。王曰。今在何處。者曰。且待須
臾。言訖。賓頭盧從空而下。王請就座禮敬。者不顧。王
[002-0416b]
乃問。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否。者以手䇿起眉曰。會
麼。王曰不會。者曰。阿耨達池龍王。曾請佛齋。吾是時
亦預其數。
障蔽魔王
領諸眷屬。一千年。隨金剛齊菩薩。覔起處
不得。忽一日得見。乃問曰。汝當依何而住。我一千年
覔汝起處不得。齊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
住。如是而住。
那叱太子
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
力。為父母說法。
廣額屠兒
於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自云。是
賢劫千佛一數。
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
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汝於諸法。巳得通量。夫
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
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
示。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方。待吾滅後六
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
於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
留難否。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
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時。
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
[002-0416c]
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逢跨水復逢羊。獨自栖栖暗
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嫰桂久昌昌。又問曰。此
後更有何事。者曰。從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
聽吾讖曰。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增房名不中。為遇
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此後如何。者曰。
郤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讖曰。
震旦雖濶無別路。要假兒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粒
粟。供養十方羅漢僧。復演諸偈。皆預讖佛教隆替。事具
寶林傳。及聖胄集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
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
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䟦陀小乘禪觀。佛
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
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
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
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嶸崢。徒
眾甚盛。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巳陷牛迹。況復支離
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微現神力。至
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
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彼曰。於諸
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祖曰。諸相不定。
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
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安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
[002-0417a]
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巳變巳往。
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
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
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
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
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
聞巳。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
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
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
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
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得。誰云有無。尚無所
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
說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
證。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
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在汝降之
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中。有婆
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
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
二。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
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曰。慧
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
疑心冰釋 至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
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
[002-0417b]
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
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
外非明。何名為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巳知竟。既得通
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
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
者聞之。即自慚伏 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
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
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
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
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
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
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眾
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
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
空空巳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
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誓歸依 由是化被
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後值異見王。
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
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
因多智之者。妄搆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前王所奉
者。悉從廢黜。祖知巳歎彼德薄。當何救之。即念無相
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其
二宗勝者。非不博辯。而無宿因。時六宗徒眾。亦各念
[002-0417c]
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祖遙知眾意。即彈指應之。六
眾聞云。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
即至祖所。禮拜問訊。祖曰。一葉翳空。孰能翦拂。宗勝
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祖曰。汝雖辯慧。道力未全。宗
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大作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
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言
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
事。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
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
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伏何人。祖
不起於座。懸知宗勝義墮。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
吾教。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羅提。恭稟祖
旨云。願假神力。言巳。雲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
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然忘其所
問。而顧波羅提曰。乘空來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
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驚異。而驕慢
方熾。即擯宗勝令出。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
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
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
處。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
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
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
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
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
[002-0418a]
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
喚作精魂。王聞偈巳。心即開悟。悔謝前非。咨詢法要。
朝夕忘倦。迄於九旬。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
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來。方歸佛道。性雖愚
昧。行絕瑕疵。不能禦難。生何如死。言訖。即自投崖。俄
有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巖上。安然無損。宗勝曰。我忝
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捐身自責。
何神祐助。一至於斯。願垂一語。以保餘年。於是神人。
乃說偈曰。師壽於百歲。八十而造非。為近至尊故。熏
修而入道。雖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見諸賢等。未
甞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靜。聰明輕慢故。而
獲至於此。得王不敬者。當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
久成奇智。諸聖悉存心。如來亦復爾。宗勝聞偈欣然。
即於巖間宴坐 王復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辨。當師
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羅寺。烏娑婆三藏。為受業
師。其出世師者。即大王叔菩提達磨是也。王聞祖名。
驚駭久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
遽勑近臣。特加迎請。祖即隨使而至。為王懺悔往非。
王聞規誡。泣謝於祖。又詔宗勝歸國。大臣奏曰。宗勝
被謫投崖。今巳亡矣。王告祖曰。宗勝之死。皆自於吾。
如何大慈令免斯罪。祖曰。宗勝今在巖間宴息。但遣
使召。當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禪寂。
宗勝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貧道誓處巖泉。且王國賢
[002-0418b]
德如林。達磨是王之叔。六眾所師。波羅提法中龍象。
願王崇仰二聖。以福皇基。使者復命未至。祖謂王曰。
知取得宗勝否。王曰未知。祖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
良久使還。果如祖語。祖遂辭王曰。當善修德。不久疾
作。吾且去矣。經七曰。王乃得疾。國醫診治。有加無瘳。
貴戚近臣。憶師前記。急發使告祖曰。王疾殆至彌留。
願叔慈悲。遠來診救。祖即至慰問。時宗勝再承王召。
即別巖間。波羅提亦來問疾。謂祖曰。當何施為。令王
免苦。祖即令太子。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寶。復為懺
悔。願罪消滅。如是者三。王疾有間。師念震旦緣熟。行
化時至。乃先辭祖墖。次別同學。後至王所。慰而勉之
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聞
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
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王即具大舟。
實以眾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壖。祖汎重溟。凡三周寒
暑。達於廣州府南海縣。實梁普通元年庚子歲九月
二十一日也。廣州剌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
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舊板。年甲差訛。今依梁僧寶唱續法記。宋嵩禪師正宗記。
尚覺有疑。後別有說十一月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巳來。造寺
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
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
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
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
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
[002-0418c]
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
十三日。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於
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
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
博覧羣書。善談元理。每歎。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蒙莊
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
當造元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
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
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
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
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
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
於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
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
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
曰。覔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
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
有道副對。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
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
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
[002-0419a]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
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
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
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
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
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
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
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
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
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
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
葉。結果自然成。舊載。祖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
悟入 按人天眼目。達觀頴。反覆辨論。以正其訛。最為明確。今遵是說削去吾自到此。凡
五度中毒。我嘗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
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
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巳
終別記。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祇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
曾未契理。祖祇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一日曰。我巳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
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
承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
祖。又問。此外如何。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
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
祖。楊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
[002-0419b]
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祖知
懇到。即說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楊聞
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羣有。祖曰。吾即
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愚難。楊曰。未審何人。
弟子為師除得否。祖曰。吾以傳佛密秘。利益迷途。害
彼自安。必無此理。楊曰。師苦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
力。祖不獲巳。乃為讖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
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楊聞語。莫究其端。默記於懷。
禮辭而去。祖之所讖。雖當時不測。而後皆符驗。時魏
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覩師演道
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蜂起。祖遐振元風。普施
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
第六度。以化緣巳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端居而逝。
即魏莊帝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
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墖於定林寺。後三歲。魏宋雲。
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携隻履。翩翩獨逝。雲
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
唯空棺隻履存焉。舉朝為之驚歎。奉詔取遺履於少
林寺供養。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信道者。竊在
五臺華嚴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祖。因緣未契。及
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
乃成之。代宗。諡圓覺大師。墖曰空觀年號。依紀年通譜 通論曰。傳
[002-0419c]
燈謂。魏孝明帝。欽祖異迹。三屈詔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宋雲自西域還。遇祖於葱嶺。孝莊帝有旨。令啟
壙。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歲四年癸丑殂。祖以十月至梁。葢祖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矣。
其子即位未幾。為爾朱榮所弒。乃立孝莊帝。由是魏國大亂。越三年而孝莊殂。又五年分割。為東西魏。然則吾
祖在少林時。正值其亂。及宋雲之還。則孝莊去世。亦五六年。其國至於分割久矣。烏有孝莊令啟壙之說乎。按
唐史云。後魏末。有僧達磨。航海而來。既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隻履而巳。此乃實
錄也。
考綱目。梁普通二年辛丑。即魏正光二年。今稱庚子。應是普通元年。又考寶誌公。有對武帝。稱達磨為觀音大
士。傳佛心印之言。寶誌。卒於天監十三年。則達磨之來應在天監七八年之間。其葬。應在魏神龜初年。又三年
宋雲道遇達磨。若在普通年來中國。則寶誌已卒矣。又佛祖綱目。以十一月至金陵者。為是。若以九月二十一
日至廣州。十月一日至金陵。十日之間。豈能歷三千里耶。
河南嵩山二祖慧可大師者
武牢姬氏子。父寂。以無
子。禱祈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姙。及長。
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氣不羣。博涉詩書。
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好遊山水。後覧佛書。超然自
得。即抵洛陽龍門。依香山靜。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
游講肆。徧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三。却返香山。終日宴
坐。又經八載。於寂默中。倐見一神人。謂曰。將欲受果。
何滯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
光。翌日覺頭痛如剌。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
換骨。非常痛也。祖遂以見神事。白於師。師視其頂骨。
即如五峯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神令汝
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祖於是。直造
少室。親傳衣法。事見達磨章。自初祖西歸。師為繼席
闡化焉 東魏孝靜帝。天平乙卯年。有一居士。年踰
[002-0420a]
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懺罪。祀曰。將了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覔罪不
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
尚。巳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
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
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
即為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燦。其年三月十八日。
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 祖乃告
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
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
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祖付衣
法巳。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
璨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祖曰。非吾知也。斯乃達磨
傳般若多羅懸記云。心中雖吉外頭凶。是也。吾校年
代。正在於汝。汝當諦思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宿
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祖付囑巳。即往鄴
都。隨宜說法。一音演暢。四眾歸依。如是積三四十載。
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
談。或隨廝役。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
自調心。何關汝事。又於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
上道。聽者林集。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
學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辯和不勝其憤。興謗於邑
宰翟仲侃。翟惑其邪說。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順。識
者謂之償債。時年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癸丑歲
[002-0420b]
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里。唐德宗。
諡大祖禪師。
安慶皖公山三祖僧璨大師
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
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
武帝廢佛教。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
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壬子。有沙彌道信。年
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
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
悟。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元
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
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祖又曰。昔可大師。付
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
乎。即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却還舊址。逾月。士民奔趨。
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
掌立終。即隋煬帝大業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明皇
諡鑑智禪師。覺寂之墖 師。甞著信心銘曰。至道無
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𨤲有差。天地懸
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元
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虗。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
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
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
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
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却前
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
[002-0420c]
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
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
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
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大道體
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
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
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取一乘。勿惡六
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
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
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
非。一時放却。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
如。一如體元。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
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
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
淨。正信調值。一切莫留。無可記憶。虗明自照。不勞心
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
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
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
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
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
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
今。
黃州黃梅四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
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
[002-0421a]
如宿習。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六十年。隋
大業丁丑。領徒眾抵吉州。值羣盜圍城。七旬不解。萬
眾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
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稍稍
引去。唐武德甲申歲。師却返蘄春。住破頭山。學侶雲
臻 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
童。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
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
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
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華種
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遂以
學徒委之 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
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葢。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
否。眾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
否。祖曰善。貞觀癸卯歲。太宗嚮師道味。欲瞻風彩。詔
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
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就賜珍繒。
以遂其志 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
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
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墖於本山。明年四月
八日。墖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復閉。
代宗諡大醫禪師。慈雲之墖。
黃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
蘄州黃梅人。先為破頭山
[002-0421b]
中栽松道者。甞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
巳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倘若再來。吾尚可遲汝。廼
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
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䇿而
去。女。周氏李子也。歸輙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
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舘之下。巳而生一子。以為不
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
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
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
化於破頭山 唐高宗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
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
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
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知是異人。乃訶
曰。著槽廠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房。服勞於杵臼之
間。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授付時至。遂告眾曰。正法
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已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
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
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
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
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
埃。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
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
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盧在碓
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
[002-0421c]
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
歎賞。必將付法傳衣也。盧曰。其偈云何。同學為誦。盧
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
發狂言。盧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
視而笑。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
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
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
此是誰作。亦未見性。眾聞師語。遂不之顧 逮夜。祖
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以杖
三擊其碓。盧即以三皷入室。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
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
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
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
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今以法寶及
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盧行者。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
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
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隱何所。祖曰。逢
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
眾莫知。五祖自後不復上堂。大眾疑怪致問。祖曰。吾
道行矣。何更詢之。復問。衣法誰得耶。祖曰。能者得。於
是眾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潛知彼得。即共奔逐。
[002-0422a]
五祖既付衣法。復經四載。至上元乙亥。忽告眾曰。我
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
墖於黃梅之東山。代宗。諡大滿禪師。法雨之墖。
六祖慧能大師
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德中
左官於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歲喪父。其母守志
鞠養。及長。家尤貧窶。師樵採以給。一日負薪至市中。
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
問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
黃梅忍大師。祖遽告其母。以為法尋師之意。直抵韶
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尼無盡藏者。即志略
之姑也。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尼遂
執卷問字。祖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
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告鄉
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請供養。於是。居人競來
瞻禮。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緝。俾祖居之。四眾
霧集。俄成寶坊。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
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祖
遂請益。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
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祖辭去。直造
黃梅之東山。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師一見。默而識
之。後傳衣法。令隱於懷集四會之間 儀鳳丙子正
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祖
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曰幡動。
一曰風動。往復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輙預
[002-0422b]
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語。竦
然異之。明日邀祖入室。徵風幡之義。祖具以理告。印
宗不覺起而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祖更無
所隱。直敘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授禪
要。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乃指
座下盧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
禮。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髮。二月八日。就
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其戒壇。即劉宋時。求那
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在
此壇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手植二菩提
樹。謂眾曰。却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樹下。演
無上乘。度無量眾。祖具戒巳。於此樹下。開東山法門。
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謂眾曰。吾不願此居。欲
歸舊隱。即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祖歸寶林寺。韶州
剌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後返曹溪。雨大法雨。
學者不下千數 中宗神龍乙巳。降詔曰。朕請安秀
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
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
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
願終林麓。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
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
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
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
[002-0422c]
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
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
指示心要。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暗無
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
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
二無別。若以智慧昭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
機。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祖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
凡愚而不滅。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
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
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
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
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
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
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簡歸闕。表奏
祖語。有詔謝師。并賜袈裟。絹五百疋。寶鉢一口。十二
月十九日。勑改古寶林。為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
日。勑韶州剌史。重加崇飾。賜額為法泉寺。祖新州舊
居。為國恩寺 一日。祖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
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
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
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
[002-0423a]
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
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虗融澹
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
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 明皇先天壬子。告諸四眾曰。吾忝受忍
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葢汝等信根淳
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
悉皆生。頓悟華情巳。菩提果自成。說偈巳。復曰。其法
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
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有僧。舉臥輪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
不起。菩提日日長。祖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
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祖說法利生。經四十載。
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住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墖。仍
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辯。來謁曰。善揑塑。祖正色曰。
試塑看。方辯不領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盡其妙。
祖觀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辯禮謝而
去 明皇開元癸丑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
新州。汝速理舟檝。時大眾哀慕。乞師且住。祖曰。諸佛
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
[002-0423b]
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却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
無口。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曰。有道者得。無心
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祖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
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飱。遇滿之
難。楊柳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
法嗣。言訖。往新州國恩寺。沐浴跏趺而化。異香襲人。
白虹屬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時韶新兩郡。各修靈
墖。道俗莫決所之。兩郡剌史。共焚香祝曰。香烟引處。
即師之欲歸焉。時鑪香騰涌。直貫曹溪。以十一月十
三日入墖。壽七十六。時韶州勅史韋據。撰碑 上元
庚子。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
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鉢。七日勑剌史楊
瑊曰。朕夢感禪師請傳法袈裟。却歸曹溪。今遣鎮國
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
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
墜。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宗諡
大鑒禪師。墖曰元和靈照。
五燈全書卷第二
[002-04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