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92 西歸直指-清-周夢顏 (master)



西歸直指卷之二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彚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疑問指南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
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入。人若不信。便如焦
芽敗種。無藥可施。何況念佛往生。尤為難信之法
乎。往昔禪宗長老。暨博學鴻儒。皆有闡揚淨業。設
為問答之詞。如天台智者大師之十疑論。天如老
人之淨土或問。王侍郎之決疑集。袁中郎之西方
合論。其外復有為集為文。目不勝賞。無非欲人堅
固信根。同歸安養耳。茲特統彚羣編。撮其領要。間
亦竊附管窺。補所未逮。總名之曰疑問指南。敢曰
製錦以成章哉。聊云釀花而作蜜爾。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秖應願
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
專為自利。捨離眾生。毋乃闕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薩有二種。一久修行菩薩。巳曾親近諸佛。悟得
無生法忍者。一初發心菩薩。未嘗親近諸佛。未得無
[002-0108b]
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為
天為仙。為帝為王。為鬼為畜。出入生死。廣度眾生。若
初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薩之心。猶住凡夫之地。
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
大悲心。願生濁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五
濁世中。聲色貨利。刻刻糾纏。煩惱冤家。重重密布。略
一失足便成墮落。縱使得生人中。難逢有佛之世。縱
使有佛出世。難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
家。轉生若遇大富大貴。未免耽著塵緣。廣造眾惡。從
此一失人身。何時更當解脫。所以有智慧人。將欲度
生。先求見佛。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業巳為金剛
不壞之身。然後可行隨類度生之願。譬如救溺。須自
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從井救人。未有不與之
俱溺者。非闕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何乃捨此求彼。
欲生西方。經云。心淨。則佛土淨。欲求淨土。當先淨
心。何乃不求淨心而求淨土。


答。欲生西方者。謂是捨此而求彼。則不欲生西方者。
獨非捨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兩無所求。是執斷見
矣。若云彼此兩無所捨。是執常見矣。維摩經云。雖知
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故雖
熾然往生。不礙無生之理。至於心淨佛土淨之說。有
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見求生者之心必非淨。而不求
[002-0108c]
生者之心反為淨耶。若言乎事。與其淨此心以居五
濁惡世。何如淨此心以居極樂蓮邦耶。況居濁世者
之求淨而不淨。在蓮邦者之不求淨而自淨耶。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
生一切淨土。而乃偏求一佛淨土耶。


答。諸佛淨土。固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
專心一處。三昧難成。故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
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
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
眾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
是一佛身。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故知念一佛。即
是念一切佛。生一淨土。無異生一切淨土也。


第四疑



問。十方佛土。無量無邊。隨念一佛。皆得往生。何為
偏念阿彌陀佛。


答。有三因緣。一。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有緣故。無量
劫前。發四十八種誓願。皆欲接引念佛眾生故。今娑
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稱阿彌陀。將來眾生福薄。法
欲滅時。諸經皆去。獨有阿彌陀經遲去百年。非其驗
何。一。因本師釋迦如來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經。所說
甚廣。獨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伹念阿彌陀。苟非至
切至要。胡為再四諄諄。一。因十方諸佛皆作證明故。
[002-0109a]
蓋淨土法門。係難信之法。故世尊每說阿彌陀佛。即
有十方如來。共作證明。以見不可不信。然則欲修淨
業者。安得不專念彌陀哉。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未斷。一毫福德
未修。若西方淨土。巳是超出三界。過於天帝天仙
百千萬億恒河沙倍。凡夫念佛。安能遂生其國。


答。此仗阿彌陀佛之力。非藉自巳之力也。譬之跛人
行路。終日不能數里。若乘轉輪王之象寶。一朝能歷
四大天下。又如寒士欲親近帝王。倘從州縣小試。以
望登科甲。位通顯。則難而未穩。若能托胎而為王子。
不過旬月之間。便與帝王同為一家。往生者之專仗
佛力。亦猶是也。修行人若不求生淨土。僅在惡濁世
界修持。則頭出頭沒。不知經若干年劫。尚不能成一
羅漢。何況至於菩薩地位。若修淨土法門。只要精進
修持。一心不亂。現世便可往生。竟從西方修行。永不
退墮。直至成佛。最為捷徑。譬如竹中之蟲。向上欲出。
必要齩穿無數竹節。不勝其苦。若識得從旁便可齩
穿。則橫出甚易。所以修淨業者。謂之橫出三界。而何
疑凡夫之不能遂生也。


第六疑



問。九品之中。下三品多是惡人。止因臨終念佛。所
以往生。萬一既生彼國。仍有邪見三毒。柰何。


答。只愁不生。不愁生後復惡。其中蓋有五因緣。一者
[002-0109b]
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持故。二者所願如意。無所貪
求故。三者寶樹花鳥。咸宣妙法故。四者純以菩薩為
良友。惡緣永斷故。五者壽命長遠。歷劫修持故。所以
一生西方。直至成佛。永不退轉。良有以也。


第七疑



問。繼釋迦而成佛者。即彌勒菩薩。今現在兜率天
宮說法。人能修上品十善。便生其處。何不往生兜
率天宮。親侍彌勒。將來下生成佛之時。隨之而下
乎。


答。上品十善。固得生天。但欲必生兜率。恐亦未穩。不
觀彌勒上生經乎。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
生。試問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彌陀佛。但得持名。無
不攝受。較之廣修十善者。其易數倍。況兜率天宮。多
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勝計。天人見之。往往
耽染。何況凡夫。薩遮尼乾子經云。諸天大繫縛。無過
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較之西方。萬不及
一。又況縱見彌勒。未護聖果。一生淨域永不退轉乎。


第八疑



問。凡夫宿世今生。廣造無量惡業。臨終十念。云何
遂得往生。


答。今世造惡。臨終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
不過一念之迷耳。不然。臨歿之時。惡緣必至矣。安能
反遇善知識。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聽
信乎。況彼念佛之時。必其幡然覺悟。痛悔前非。大怖
[002-0109c]
切心。萬緣齊放。止認西方一條路。更無別處可回頭。
如此念佛。雖然一句。可當千聲。所以十六觀經云。念
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果能辦著此種精誠。又
加以宿生福業。佛來接引。夫亦何疑。


第九疑



問。極樂國土。去此娑婆世界。尚有十萬億佛土。如
此遼遠。凡夫豈能即到。又聞女人根缺。及二乘人。
皆不得往生。信乎。


答。道遠難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
國土。只在此心。非挾此形骸以往也。如人夢遊他國。
雖在千萬里外。一呼便醒。豈因道近易覺。道遠難覺
耶。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謂極樂國土。無有女人。及根
缺之人也。非謂女人及根缺者。不得往生也。若女人
不得往生。則韋提希。阿闍世王之母與五百侍女。世尊何以
授記其悉得往生乎。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佛有一
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
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女人如此。根
缺可知。且鴝鵒鸚鵡。尚因念佛而往生。一見淨土文一見法苑珠
豈根缺者反不如異類耶。至於二乘。乃果位中人。

凡夫尚得往生。豈有反擯二乘之理。阿彌陀經云。彼
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將謂獨非二乘
耶。故謂生彼國者。無二乘之執心。則可。謂二乘不生。
生彼國者。即無二乘。則不可。


第十疑


[002-0110a]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發心。
得生彼國。又世俗之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
得生彼國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當具二種念力。必得
往生。一者當生厭離濁世之念。二者當生欣慕樂邦
之念。又當發菩提心。隨力作善以迴向之。未有不往
生者。至於妻子之緣。在俗亦所不礙。苟能使之共沾
法味。斷不因之而反種孽根。所謂厭離濁世者。濁惡
世中。動生荊棘。世人只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為名
利兩途。奔波一世。手忙脚亂。甘為妻子做家奴。晝想
夢思。總為色身尋煩惱。自想七尺形軀。外面只因一
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將天眼一觀。中間不過滿
腹尿溺及膿血惡露而巳。所以涅槃經云。如是身城。
愚癡羅剎。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當樂此身。而謂不
當厭離乎。所謂欣慕樂邦者。西方之樂。非天宮之可
比。不可以言語形容。每日但將經中所言。一一靜想。
以為吾將來必定到此。則欣慕之念自生。淨土之緣
自熟。云何謂發菩提心。往生論云。菩提心者。誓願成
佛之心也。誓願成佛者。憐憫一切眾生。輪迴六道。受
苦無極。是以發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極
樂國土而後巳也。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種念力。又
加以發菩提心。仰體如來度人之意。有不決定往生。
蒙佛受記者。未之有也 巳上十疑論。


客。問天如老人曰。永明壽禪師。海內推為宗匠。而
[002-0110b]
自修淨土。且以教人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差路。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度。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
淨土耶。


答。永明大師。非過讚也。淨土法門。至廣至大。淨土修
法。至簡至易。廣大者。一切機緣。收攝都盡。上而等覺
位中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之徒。臨終念佛
悔過。無不往生也。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但持
六字名號。即便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巳也。
試問。修行出世。更有捷於此者乎。非壽禪師。不能以
此自修。非壽禪師。不能以此教人也。


問。廣大簡易。既聞命矣。但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
性成佛。何必復求淨土耶。


答。惟其悟達。故願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淨
土之趨。萬牛難挽矣。且汝謂一悟之後。結習巳除。諸
漏巳盡。無量劫來之冤對巳消。更不復受後有耶。抑
或尚有結業未完。不免重報輕受耶。且謂一悟之後。
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
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時尚未具足。猶待他生後世
也。倘謂只消一悟。大事巳畢。則諸大菩薩之廣修六
度。動經塵劫者。反有愧於汝矣。觀佛三昧經。載文殊
菩薩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世尊記之曰。汝當往
生極樂世界。華嚴經。載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善
財童子。亦終之以導歸極樂。楞伽經中。世尊授記龍
樹。亦有往生極樂之語。至於大寶積經。世尊印許淨
[002-0110c]
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指示韋提希。
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若夫東土之廬山遠公。天台。
賢首。諸宗尊者。無不宣揚淨業。共修西方。豈其所悟
所證。反出今人下耶。


問。淨土攝機。誠哉廣矣。然所謂淨土者。在十萬億
佛剎外。較之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似乎著跡
矣。


答。楞嚴經云。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
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佛土而在心
外者哉。當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微塵國
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諸佛者。惟我心中
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不依我心而立。無一佛不
因我性而現。然則十萬億剎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
淨土。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


問。淨土之說。蓋表法耳。智者當直悟禪宗。方為上
著。若只讚揚淨土。將毋執著事相。不明理性耶。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識得此意。則禪宗淨土。
殊途同歸。中峰大師云。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
淨土。雖互為闡揚。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故大勢
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
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曰。願我命終時。往
生安樂剎。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
宜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安得尚執偏
見耶。且爾云淨土表法者。豈不以淨心即是淨土。不
[002-0111a]
復有七寶莊嚴之淨土乎。果爾。則亦將謂。善心即是
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惡心即是地獄。不必更有
刀劍鑊湯。愚癡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然
則既有寂光淨土。必有實報莊嚴等土可知。況事外
無理。相外無性。定要捨事求理。離相覓性。則理事尚
不能無礙。安望其事事無礙乎。且爾雖具如來之性。
現在猶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隨處淨土。試問能於廁
溷之中。安之如袵席否。能於犬豕牛馬。同槽而食否。
能於腐爛屍骸。蛆蟲鑽齧者。同寢同眠否。如其能之。
任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任汝說縱遇風刀常坦坦。
若猶未也。則是穢淨之見未空。愛憎之情猶在。而乃
以過量境界。侈口高談。使淺見之夫。略讀幾本經書。
略看幾則公案。便欲謗法造罪。伊誰之咎哉。


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
乖於無生之義乎。


答。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
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諦也。蓋
妙真如性。本是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
相。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知此。
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遠而難到。則心包太
虗。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問。十方佛土。淨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讚其境
勝緣勝。何耶。


答。此間國土。眾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
[002-0111b]
然。所以經云。是諸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
樂。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只如此方投胎。必
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為隣。彼則質托蓮房。安坐
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汙穢。復不累母氏之劬勞。
而人世之生苦謝矣。此方年老之人。髮白面皺。腰曲
背駝。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
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
疾病。則呻吟牀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
力。國中不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此方人
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頭就縛。押付閻羅。彼則一
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
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
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永遠
相親。寧有愛別離之苦乎。此方讐敵相尋。有冤必報。
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
相與周旋。曾有冤憎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
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
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
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
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
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
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
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
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者。可以助
[002-0111c]
修行之力也。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
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
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也。若非厭離。何
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極樂蓮邦。蓋
惟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也。


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為。方能受用。
云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


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其飲食衣服。
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
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
以彼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
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
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
界。為惡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
引。經云。誦持往生呪三十萬徧。阿彌陀佛常住其
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
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
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問。法華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
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
[002-0112a]
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
佛之麤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
所云如來有十華嚴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
大菩薩不能見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
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
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獨
有螺髻梵王得見。餘皆不知。淨土聖境。亦復如是。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
精進。其華漸大。倘或退惰。其華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
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瑠璃所成。然其
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
嚴之寶剎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
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乎。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
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
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
人臨終。皆有此僥倖哉。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
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
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
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
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巖失足。有一於此。便
[002-0112b]
難念佛。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
刀解體。恐怖慞惶。豈暇安心念佛。又或業緣未畢。世
念未休。家私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
心。子哭妻啼。驚皇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
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
人云。若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
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
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
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
淨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
不能撥棄。奈何。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
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
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
緣極重。亦當忙裏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
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
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
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
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伹暑月之內。裸體
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臥。裸形盥𠻳時。
[002-0112c]
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淨土之心。似乎雜以兩
念。如之何。


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
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
其欲得功名。求生淨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也。
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於早晚發願時。若
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
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伹事未至而
將迎。事巳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問。父母之恩。最難圖報。若能往生西方。未識有法
可以報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萬
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未知往生之後。能各記
憶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報之乎。


答。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
報親。誠無可報之法。若往生之後。欲報其親。則易易
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
母。亦有報之之法。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
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無數世界之
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
智。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
[002-0113a]
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里。纖悉皆知。可以
惟我所為。盡其報効。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
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
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
不更尊於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淨土。念衣衣來。想
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壽。不更愈於以天下
養乎。況一國土中。不過一位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
出來。也要想著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
賊子矣。豈若淨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仍無礙
於世法乎。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
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虗願乎。


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
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
厭心倦心乎。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
菩薩十大願。願願以盡眾生界為期。然則修淨業者。
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為願乎。


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
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乎。抑或仍有益於
彼乎。


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苟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於彼。
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往劫為樵夫事。便知
發心之有益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
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
[002-0113b]
往。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妄語。沈吟未對。
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之。亦沈吟不對。又斫去一臂。
道人乃發願云。我成佛後。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
彼為惡。後首度比丘憍陳如。即當時國王也 佛世
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
其人果皆向化。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
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
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
發一念。故與有緣。觀此。不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
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
救度之想矣。


問。念佛雖誠。然所念之數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
聲佛號施之。百命自然隱沾其福。萬一恒沙物命。
而亦以千聲佛號施之。其福轉微。奈何。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萬人分之。此
炬亦如故。


問。昔有二僧。於念佛時。觀想身坐大蓮華內。作蓮
華開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
以之為程式否。


答。可然。畢竟以念佛為主。


西歸直指卷之二
[002-01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