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21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失譯 (master)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第十二污他家



馬宿、滿宿,此二人二宿出時生,因宿作名。是
豪族家,深著世樂不能捨心,是故犯戒。放逸
作惡行、污他家者,作種種惡業,破亂他人
信敬善心,是名污他家。作惡行者,作此不清
淨業,穢污垢濁故、又得惡果故,名為惡行。又
污他家者,若比丘凡有所請求,若為三寶、
若自為請求,如是一切,若以種種信物,與國
王大臣長者居士一切在家人、若出家人,皆
名污他家。何以故?凡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
自守,以修道為心。若與俗人信使往來,廢亂
正業,非出家所宜。又復若以信物贈遺白衣,
則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歡喜愛敬。不
得物者,縱使賢聖無愛敬心,失他前人深厚
福利。又復倒亂佛法,凡在家人應飲食衣
服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反供養白衣,仰失
聖心又亂正法。凡在家人常於三寶求清淨
[004-0524c]
福田,割損血肉以種善根。以出家人信物
贈遺因緣故,反於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
前人於三寶中清淨信敬,又失一切出家人
種種利養。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使起七寶
塔種種莊嚴,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是供養
如來真實法身。若以少物贈遺白衣,正使得
立精舍猶如祇桓,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
是清淨供養三寶。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
令四事供滿閻浮提一切聖眾,不如靜坐、
清淨持戒,即清淨供養一切聖眾。若有強力
欲破塔壞像,若以贈遺得全濟者,當賣塔地
花果。若塔有錢、若餘緣得物,隨宜消息。若有
強力欲於僧祇作破亂折減,若僧祇地中
隨有何物,賣以作錢隨緣消息。若僧常臘、若
面門臘,若有強力欲作折減,隨此地中所
有出物以消息之。父母是福田,則聽供養。
若僧祇人,以為僧祇役故,此則應與。若施
主欲與眾僧作食,欲知法則,此應與一切孤
窮乞匃,憐愍心故應與。一切外道常於佛法
作大怨敵伺求長短,是應與。若為身命衣鉢
隨緣乞求,而以與之,以免禍難。


共女人一
床坐者,比丘不得與女人同床坐,若坐,突吉
羅。不得同席同褥,皆突吉羅。長床相接,但
異席異褥異氈,令中間空絕,氈褥各異得
坐。女人者,一切女人,母女姊妹不問親踈一
切不聽,以壞威儀故。


以香塗身者,香薰
衣,四眾得突吉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女
人染著深故。五眾盡不得以香水灑地,除為
三寶。


自貫花鬘亦使人貫者,所以不聽者,
[004-0525a]
以此中所作惡行,或是先作、或以制戒,妨廢
行道故。正為三寶,亦不得作。又云:若以花香
瓔珞莊嚴之具,不得著佛身上,但散地供養。
若比丘以花供養眾僧,不得以散身上。若以
花著漿飲上,亦不聽飲。若令象鬪乃至雞鬪,
五眾盡不聽。若比、丘比丘尼作殺心,令鬪死
者,波逸提;不死者;突吉羅。三眾令鬪,突吉羅。
五眾盡不聽走,除有急難因緣。五眾盡不聽
啼哭,乃至父母喪亡一切不聽。四眾得突吉
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愛戀心深故。一切五
眾不聽大喚,以壞威儀故,除急難因緣。一切
五眾不得嘯謬語,以壞威儀。


爾時阿難者。



曰:「阿難是佛侍者,何以離佛遊行?」


答曰:「阿難
隨有緣眾生應受化故。」


問曰:「阿難何時得離
佛遊行?」


答曰:「佛若入禪,得離遊行。又佛至他
方,阿難力不能去,爾時得離。又承佛使命,得
離遊行。」


阿難持空鉢入還空鉢出。


問曰:「阿
難是佛侍者,有大功德,兼是所生土地皆是
親里,何故乞食空出?」


答曰:「馬宿、滿宿於中
作大非法,侵陵污辱種種惡行,得免惱害
以是大幸,何況得食。又阿難少小出家,歲月
既久故,不識阿難也。」


第十三戾語戒



若如是者,諸如來眾得增長利益,以共語相
教共出罪故。


問曰:「經中說但自觀身行,諦視
善不善。而云展轉相教,不相違耶?」


答曰:「佛
因時制教,言乖趣合,不相違背也。佛以前人
心有愛憎發言有損,是以云但自觀身行;
若為慈心有利益者,是故應共語相教也。若
[004-0525b]
鈍根無智,言說無利,是故說言但自觀身;若
聰智利根,發言有益,是則應展轉相教。若
少聞少見,出言無補,是故云但自觀身行;若
廣聞博見,有所弘益,則展轉相教。又云:若
為利養名聞有所言說,是故云但自觀身行;
若為利安眾生闡揚佛法,則應展轉相教。又
云:為現法樂,是故言但自觀身行;若欲以
法化益眾生使天下同己,則應展轉相教。又
為新出家愛戀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
觀身行;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則應展轉
相教。」


次二不定法初



時毘舍佉即到掘多舍。


問曰:
「毘舍佉聰明利根大德重人,知比丘與女人
屏處坐,何故往?」


答曰:「是人已入道迹、深樂佛
法。佛常自說:『聽法有五事利:一得聞未曾
聞法、二已曾聞清淨堅固、三除邪見、四得正
見、五解甚深法。』是以毘舍佉樂法情深,不
以嫌疑自礙。」


佛說種種法者,在家人未入道
迹,多為說布施功德。出家人已入道迹者,
多為說持戒功德。


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為止
誹謗故。二為除鬪諍故。三為增上法故。比丘
出家迹絕俗穢,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
與女人屏處私曲鄙碎,上違聖意、下失人天
宗向信敬。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初既屏處,
漸染纏綿無所不至,是以防之。於如是人
終不為身,若為他人、若為財利故者,此是成
就無漏信人,終不故作妄語。正使凡夫深樂
佛法,乃至失命因緣不作妄語,而況聖人。若
人語言:「汝若妄語,不害汝命。若不妄語,當害
[004-0525c]
汝命。」即自思惟:「我不妄語,害此肉身滅此一
身。若妄語者,滅無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語。
人復語言:「汝若妄語,活汝父母兄弟姊妹一
切親族。若不妄語,一切所親盡皆殺之。」尋復
思惟:「我不妄語,害此一世生死親族。我若妄
語流轉三惡,永失人天累世親族眷屬,又失
賢聖出世眷屬。」是名不為他而作妄語。又復
語言:「汝若妄語,與汝珍寶種種財利。若不
妄語,則不與汝。」即便思惟:「我不妄語,失此俗
財。我若妄語,失聖法財。」是名不為財利而作
妄語。


不定者,佛坐道場時,已決定五篇戒
輕重通塞,無往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
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
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為作何事?為共行婬?
為作摩觸?為作惡語?為過五六語?故言不定。
此與女人屏處坐戒,或已結或未結,作實
覓毘尼者,若比丘或初言爾、後言不爾,或
言我不往、不作是罪。應隨可信人語,與實覓
毘尼。所以爾者,欲令罪人折伏惡心,又令
苦惱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得安樂住,又肅
將來令惡法不起。實覓毘尼者,與人受具戒、
作依止、畜新舊沙彌,皆成,但得突吉羅。從不
教毘尼,乃至不應相言事,皆不成,亦得突吉
羅。若作羯磨已,若說先罪,應解羯磨,隨罪
輕重治;若不說,盡形壽不解羯磨。


第二不定
法,正以處二法為異,一切盡同。與實覓毘尼,
亦同。二不定竟。


三十事初結長衣戒因緣



六群比丘者,一難途、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
[004-0526a]
四闡那、五馬宿、六滿宿。云二人得漏盡入
無餘涅槃:一迦留陀夷、二闡那;二人生天上,
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
得生天也: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墮惡道
生龍中: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善解算數陰陽
變運: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
留陀夷、二闡那。二人善於音樂種種戲笑:一
馬宿。二滿宿。二人善於說法論議:一難途、二
跋難陀。二人深解何毘曇:一迦留陀夷、二闡
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說法論議,亦解阿毘
曇:一馬宿、二滿宿。又云:此六人無往不通,
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內為法之樑棟、外為
佛法大護。二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陀。二
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多癡:一迦留陀
夷、二闡那。又云,三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
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
一人多癡,闡那是也。五人是釋種子王種:
難途、跋難陀、馬宿、滿宿、闡那;一是婆羅門種,
迦留陀夷。六人俱是豪族,共相影響相與為
友宣通佛教。


著異衣者,畜積既多,故隨
時異所著各異。又云:直著一衣,但隨時處異。
又云:一日之中隨所著衣,過後夜已,次日
更不重著,日日不同。


畜積如是種種餘衣。


問曰:「何由得如是種種衣服?」


答曰:「既是貴
姓,又多知識、多人樂與,兼復多欲,是故衣
多。」


問曰:「何以作如是畜積多衣?」


答曰:「本是
豪族,先在家時愛著瓔珞種種服飾。雖樂法
出家,以本習故樂好衣鉢。又世世已來性常
多欲,是以今故聚積無厭。」


問曰:「此淨施者,是
[004-0526b]
真實施?為是假名施?」


答曰:「一切淨施。九十六
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
施,是方便施,非是真施也。」


令諸弟子得畜長
財而不犯戒。


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
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


答曰:「佛法以少
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
同,或有眾生多須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
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
無礙、眾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
『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
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
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
應而為說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
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緣,佛法通塞眾
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
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
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


問曰:「淨主比
丘不犯,長財犯耶?」


答曰:「無犯。此方便施,是他物故。」


三十事初。與諸比丘結戒者,一以為俗利
則道利不成,又失檀越信敬淨心。比丘無厭
與俗無別,有違佛教四聖種法。此是共戒,比
丘、比丘尼俱得捨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突吉羅。長物凡有五種:一重寶、二錢及似
寶、三若衣若衣財應量已上、四一切不應
量若衣若衣財、五一切穀米等一切錢寶,比
丘不得畜。若僧中次第付者,比丘即應向
比丘說淨,若不說淨,重寶應捨與同意淨人,
如畜寶戒中說,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若錢
[004-0526c]
及似寶,除百一物數,一切亦應捨與同心淨
人,如畜寶戒中說作突吉羅懺。錢寶說淨有
二種:若白衣持錢寶來與比丘,比丘但言:「此
不淨物,我不應畜;若淨當受。」即是淨法。若
白衣言:「與比丘寶。」比丘言:「我不應畜。」淨人
言:「易淨物畜。」即是作淨。若白衣不言易淨物
畜、比丘自不說淨,直置地去。若有比丘,應從
說淨,隨久近畜。若無比丘,不得取,取得捨墮。
若得應量衣、不應量衣,若即說淨益善;若不
說淨,乃至十日無咎,至十日時應與人、若
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
一日地了時、應量衣應捨、對手作波逸提懺;
不應量衣應捨,作突吉羅懺。若比丘得穀米
等,即日應作淨。若無白衣,四眾邊作淨。若
不作淨至地了時,穀應捨,作突吉羅懺。


沙彌
應畜上下衣,一常著衣,當安陀會;二當欝多
羅僧,令清淨入眾僧及行來時著。得畜泥
洹僧、一竭支、一富羅。隨身所著物,各聽畜
一,自外一切盡是長財。沙彌若得錢寶,亦即
時說淨;若不即說,錢寶應捨,作突吉羅懺。
若得應量、不應量衣,亦至十日;過十日,長物
捨,作突吉羅懺。一切穀米等亦不得過一宿,
同比丘法。五種衣中三種衣,過十日捨墮:一
牛嚼衣、二鼠嚙衣、三火燒衣。此三糞掃衣,長
過十日得捨墮。二種衣不得捨墮,一男女初
交會污衣、二女人產污衣,過十日得突吉
羅。


十日者,佛知法相,不緩不急、不增不損,正
制十日。初日得衣,即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
除擯。若彼心亂、心病、壞心,若不解擯,不得
[004-0527a]
本心,乃至命盡不犯此戒;後若解擯,若得本
心,還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上入天宮,北至
欝單越住。彼若至命盡,不犯此戒;後歸本
處,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至五日,若不見擯、
惡邪不除擯,若狂心亂心病壞心,上入天宮,
北至欝單越;後還解擯,若得本心、若還本
處。有言:從解擯日次第十日成罪。有言:取前
五日,數後五日然後成罪。律師言:後是定
義。西拘耶尼、東弗婆提,盡有比丘戒法。亦同
龍宮,物皆有主。是故三處,不同天上觸物自
然。欝單越物皆無主,二處兼無比丘戒法。


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
白衣淨人語意令解:「我比丘之法,不畜錢
寶。今以檀越為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
得淨主已後得錢寶,盡比丘邊說淨,不須說
淨主名。說淨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
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眾
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德者而作施主,後
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說淨主名而說淨法。
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更求淨主。除不見擯、惡
邪不除擯;六罪人:一出佛身血、二破僧輪,并
犯四重。於六中但犯一事,亦不得作淨主。得
戒沙彌,聾瘂盲瞎狂心亂心病壞心,婆利婆
沙摩那埵五法人,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
明故,不生鬪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若說
淨錢寶,後貿一切衣財,作三衣鉢器入百
一物數,不須說淨;自百一物外一切說淨。若
捨墮錢寶易得,一切衣財作百一物。先畜錢
邊,突吉羅對手懺。先畜寶邊,得捨墮罪,應僧
[004-0527b]
中懺。已貿衣財作百一物,不須復捨,已入淨
故。若百一物外,作衣不作衣一切說淨。若說
淨錢寶及以衣財,若人貸去,後時寶更還寶,
錢更還錢,衣財不須說淨。若貸異物,後還
不相似物,更須說淨,以物異故。若說淨一切
衣財作百一物數,更不須說淨。若作淨餘
長應量、不應量衣。若長器物,盡更說淨。若先
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盡捨,
作波逸提懺。若先不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
不應量衣,此衣盡捨,作突吉羅懺。若先應量
捨墮物,更買得衣財,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
衣不捨,懺先波逸提罪。若先不應量捨墮
物,更買得衣財,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不
捨,已入淨故,懺先突吉羅罪。


僧伽梨、欝多
羅、僧安陀會,所以作此三名差別者,欲現
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盡無此三名,
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又僧伽梨,下者九條、
中者十一條、上者十三條。中僧伽梨,下者
十五條、中者十七條、上者十九條。上僧伽梨,
下者二十一條、中者二十三條、上者二十五
條。下僧伽梨二長一短,中僧伽梨三長一短,
上僧伽梨四長一短。若下僧伽梨三長一短,
得受持得著行來,得突吉羅。中僧伽梨四長
一短、二長一短,得受持著行來,得突吉羅。
上僧伽梨二長一短、三長一短,得受持著行
來,得突吉羅。正衣量三五肘,若極長六
肘、廣三肘半。若極下,長四肘、廣二肘半。若如
法應量三五肘。受時應言:「此衣則成。」受持
無過。若言如是衣,則不成受持,得突吉羅,
[004-0527c]
壞威儀故。若過三五肘,受時應言:「如是衣則
成。」受持無過。若言此衣,不成受持,得突吉羅,
壞威儀故。又缺衣故,過十日無長衣罪。若減
三五肘,受時應言:「此衣則成。」受持無過。若
言如是衣,不成受持,得突吉羅,壞威儀故。
又缺衣故,過十日無長衣罪。三五肘若長,如
法受,則成受持。若比丘死,三衣應與看病人。
三五肘外長,隨多少應白僧令知,僧和合與
者好。凡受衣法,若長應說淨。若不說淨,
入長財中。凡百一物中,三衣鉢必應受持,自
外若受則可、不受無過。若比丘不受三衣過
十日,無長衣罪、無離衣宿罪,有壞威儀罪、有
缺衣罪。若新僧伽梨極上三重,一重新、二
重故,名新衣。若純新作衣,二重新作僧伽梨,
尼師檀亦如是。若新衣作欝多羅僧、安陀
會,俱得一重。若故衣極多,四重僧伽梨,
二重欝多羅僧,二重安陀會,四重尼師檀。
三衣若破,不問孔大小,但使緣不斷絕,故
成受持。若衣久故、失色故、不失受持。後更
上色,亦不失受持。更以異物補衣,若但直
縫不得成衣,若過十日則墮長財,除先說淨。
若反鉤刺則合成衣,應著三點,不須更受。
若是衣財先雖說淨,後若作衣受持,則失淨
法。此衣後捨,應更說淨。若不說淨,則墮長衣。
若比丘重縫三衣,設有因緣,摘分持行到於
異處,名不離衣宿。比丘若死,又言:本界內
羯磨此衣。又云:應與看病人,以本是一衣同
受持故。律師云:後是定義。若有因緣,一端
疊得為三衣,令色如法。若受一衣、若受為二
[004-0528a]
衣,隨得受持。若十五肘外有長疊,應說
淨。若不說淨,則墮長財。受三衣法。應三說。
不得言第二。第三亦如是。


是中犯者,若初日
得衣、二日捨,如是乃至九日得衣、十日捨,十
日得衣此衣十日,若不捨、不受持、不作淨,至
十一日地了時,捨墮。捨墮者,前九日衣盡捨
作淨,但十日時所得一衣,以前次續因緣故,
得捨墮罪。凡此中言捨者,盡是作淨。以此義
推,自後諸句以類可解。若初日得衣、初日捨,
二日得衣,以不相續故,此二日衣次第更
得十日。若初日得衣、二日捨,二日更不得衣、
三日得衣,此三日次第得至十日,以不相續
故。此中十日衣,以日次第相續。若初日得衣、
二日捨,二日得衣與初日相續,同日中一捨
一受故。若初日得衣、初日捨,二日得衣,與
初日衣不相續,以異日捨、異日受故,此二日
衣更次第十日。自後諸句以類推之,義可知
也。若比丘有應捨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
未斷,若更得衣,是後衣於前衣邊得捨墮。此
言得次續者,非是日次續,以心多求次續不
絕是名次續。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心斷,
即日若先所求衣來、若意外衣來,不墮次
續,以心斷故。若即日捨衣、即日悔過、求衣心
不斷,乃至一月,若所求衣來、若意外來,盡是
次續,此衣故於先衣邊得捨墮,即得衣日得
罪,不須經日。若今日捨衣、罪已悔過、即日
心斷,後日更生求衣因緣得衣,不墮次續,
以中間心斷故。地了時捨衣、罪已悔過、次續
心斷,向暮更求得衣,衣捨,突吉羅懺。若衣已
[004-0528b]
捨、次續已斷、罪未悔過,正使多日得衣,衣捨,
突吉羅悔。


第二結離衣宿因緣



外國明相有種種名,婆羅門名日,諸富貴人
名易,諸山胡名却沙,種作人名種作時,捕
魚人名顯。如是諸相盡非明相,但於明相
上作是諸名。


以少因緣者,大迦葉凡經營五
大精舍:一者耆闍崛山精舍、二者竹林精
舍,餘有三精舍,時治理竹園精舍來詣竹園。
如舍利弗經營祇洹精舍,目連經理五百精
舍。


問曰:「諸弟子漏結已盡、所作已辦,何故
方復屢有所經營作諸福業?」


答曰:「一為報
佛恩故、二為長養佛法故、三為滅凡劣眾生
作小福業自貢高故、四為將來弟子折伏憍
豪心故、五為發起將來眾生福業故。」


問曰:
「大迦葉有大神力,何故不以神力去,而以天
雨為礙?」


答曰:「迦葉自治僧坊,自手執作泥塗
垣壁、自手平治地。自手平治地已,天則大
雨。以天雨故,便入禪定,自期雨止便起。
天雨竟夜曉則而止,即便出定,明相已舉。又
云:爾時佛為諸比丘說枯樹經,或有比丘服
俗還家,或有憂惱不能自安。爾時迦葉為
諸比丘隨宜說法竟夜不息,說法已竟天時
已曉,以是因緣不用神力。離僧伽梨宿,今當
云何?」


問曰:「大迦葉是大智人,有深大事猶能
了達,此是小事何足問人?」


答曰:「欲令將來眾
生不以小智小辯自信自用,常懷不及以諮
於他。為物範軌示此迹爾。」


讚戒讚持戒者,
所以讚戒者,以心善故。又大迦葉,佛從始已
[004-0528c]
來未曾呵責。如舍利弗,佛亦呵言:「汝何
以食不淨食?」如大目連,佛亦呵言:「汝何以授
未滿二十年人具戒?」如難陀,佛亦呵之:「汝何
以教尼乃至日沒時?」如優陀夷,佛亦呵言:
「汝癡人,乃與舍利弗論議諍勝。」如阿難,佛亦
呵言:「癡人,汝何以觸惱上座?」而大迦葉,未
曾為佛所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
又欲令於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
不以致責,欲令後世眾生深心尊重故。復
次迦葉常樂行道,時入禪定天曉乃起。


舍利
弗者,母名舍利;弗者,秦言身子。舍利所生故,
名舍利子。又母懷妊時,夢見一人容儀端
政身著鉀冑手執大棒入其身內。相師占云:
「當生智人聰辯絕世,必能摧伏一切論師。」又
云:母懷妊時神智過常,自求論師與共諍
勝,時人咸怪謂失本心。諸婆羅門言:「此非已
力,以懷智人故使爾耳。」既知審爾,如常侍
衛以防護之,月滿便生。


舍利弗病者,佛弟
子中多病,無過舍利弗。常患風冷又病熱血,
有醫言:「風病應服大麥漿。」又言:「血病應取
大麥汁服之。」又言:「應燒石令熱,著乳汁中服之。」又言:「應乳汁中煮蒜食之。」又言:「應取樹葉
捩取汁以塗身上。」又言:「著禪帶。」舍利弗有
大功德智慧,何以有如是病耶?又言:舍利
弗前世業緣故。以過去世惱亂父母及以師
僧,是故有病。又云:舍利弗智慧利根。深
染法味,常修智慧及論議法,又樂禪定勸作
眾事,精勤三業無時暫懈,臥起不時故有此
病。又云:此是後邊身,先世罪業一切受盡
[004-0529a]
然後泥洹,故多病也。


欲一月遊行者。


問曰:「舍
利弗病,何以欲遊行耶?」


答曰:「有緣眾生應受
化故。如佛一日六時觀眾生,隨應度者不失
時宜。舍利弗第二轉法輪師,亦一日六時常
觀察眾生,知應度者隨宜度之。又舍利弗捉
持佛法欲遊諸國,隨可應為隨宜消息,是
故應行。又以風冷病故,遊行自苦,病則損折
故,又求行道所宜處故。又諸國土,應降伏
者欲令降伏故,已降伏者令發信悟故。」


問曰:
「何以正一月遊行?」


答曰:「有緣眾生一月則
盡,是故一月。又云:應降伏者一月則訖。又
云:求索所須衣服臥具一月則足。又云:應
求病所須,一月則辦。」


僧伽梨重者。


問曰:「舍
利弗有四如意足,能以三千世界手中迴轉,
何以乃言僧伽梨重?」


答曰:「舍利弗所以遊行,
欲化眾生,而所應度者,不以神通得悟,是
以不現神力,正應步行,而僧伽梨重。又云:欲
往降伏未降伏者,而諸論師可以理屈,若現
神力則長彼憍心,是故不現神足,若欲步
行而僧伽梨重。又云:現大慈悲相故,為將
來老病比丘無諸惱故,欲令如來作開通因
緣,與老病比丘作一月不離衣宿羯磨。」


老者,
七十已上名為老。


問曰:「佛何以結一月不離
衣法?」


答曰:「為度眾生因緣故,又為行道因緣
故。不持重衣得離苦惱,隨時修業無所妨故。
又為求隨身所須故、為求病瘦所宜故、為
營精舍塔寺故,為降伏未降伏故、已降伏
者生信悟故。曰得捨衣,突吉羅懺。」


不離衣宿第二


[004-0529b]


此戒比丘、比丘尼共,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不共,無離衣宿戒。尼結大界,極大一拘屢
舍,結一月衣戒同也。僧結衣界,尼則不同。尼
結衣界,僧則不同。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者,
僧結大界,以界威力故,惡不得便。又在界內
善神所護,是以為檀越故,通聚落結也。若
結大界,僧應盡集,不得與欲。


著上下衣遊行
諸國者,上衣欝多羅僧,下衣安陀會。


一夜
者,又云:但以色陰晝夜,以明曉為晝、黑冥為
夜。又云:以五陰為晝夜。日沒者,若日過閻浮
提界,名日沒。明相者,有種種異名。有三種
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
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於
三色中白色為正。離衣宿至明相出,尼薩耆
波逸提。或有捨衣不得罪,如比丘出界至他
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捨衣還他,是謂捨
衣無罪。或有得罪不捨衣,如比丘出界至他
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即還他衣,不說捨
法還自受衣,以不捨衣更受自衣,壞威儀故,
突吉羅,是謂得罪不捨衣。或有亦捨衣亦
得罪,如比丘自有衣,出界外宿,地了時捨墮,
是謂亦捨衣亦得罪。或非捨衣不得罪,如比
丘自受持衣不離宿,是謂不捨衣不得罪。



僧羯磨者,僧先結大界,後結衣界。大界者,極
大縱廣十俱屢舍,必使此中羯磨布薩時不
生疑心。設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結,但度岸
取相而後結之。降此已還,隨遠近大小無過。
若結衣界作羯磨,應言除聚落及聚落界。所
以除聚落者,聚落散亂不定,衣界是定。又
[004-0529c]
為除誹謗故、又為除鬪諍故、又為護梵行故、
又為除嫌疑故。又言:若有聚落應言除聚
落,若無聚落不須言除。又言:羯磨法爾,若
有若無一切時除。所以然者,若結衣界時
無聚落,結衣界已後聚落來入界中,不須
更結,已先結故。若本有聚落,結衣界已移
出界去,即此空處名不離衣界。若聚落
先本小後轉大,隨聚落所及處盡非衣界。
若聚落先大,結衣界已聚落轉小,隨有空
地盡是衣界。又如王來入界內施帳幕住,
近左右作飲食處、大小行來處,盡非衣界。有
作幻人、呪術人、作樂人,來入界內所住止處,
亦如王法,盡非衣界。復次除僧羯磨者,如
舍利弗僧伽梨重,為老病比丘結一月不離
衣法。與羯磨竟病差,於此月內即先羯磨遊
行。若羯磨竟,病重不行,病差已復不行,更得
病,即先羯磨同一月內,故得遊行。若化眾
生未盡、一月已盡,若求衣服醫藥所須,若
為三寶有所營作,所求未辦而一月已盡,
以事難故,至緣訖無罪。若比丘死,此衣應
與看病人,以衣屬死比丘故。若失衣更求
得衣,不問輕重,應更作羯磨。若施三寶,更求
得衣,亦應更作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以
因緣故結一月,以一月因緣故結九月。


問曰:
「何以不多不少正齊九月?」


答曰:「比丘結三月
一處安居以修所業,是故九月。」


問曰:「為一
羯磨?為九羯磨?」


答曰:「一羯磨。若僧伽梨,欝
多羅僧、安陀會亦如是。以因緣故,聽僧伽梨。
因僧伽梨,聽欝多羅僧、安陀會。」


問曰:「正聽
[004-0530a]
離一衣,更聽離二衣?」


答曰:「不聽二衣。所以制
三衣,以除寒故,一衣不能却寒。以除慚愧故,
一衣不能除慚愧。又為入聚落故制三衣,一
衣不中入聚落。又為生前人歡喜心故制
三衣,一衣不生人善心。為威儀清淨故制三
衣,一衣威儀不清淨。若比丘尼欲留二衣亦
不得,所以制五衣者,為威儀故,三衣不成
威儀。餘如前說。若著欝多羅僧、安陀會,一
切時得入王宮聚落,無過。若作一月羯磨,
有老比丘、僧伽梨重,若實不老不病、僧伽
梨重,為作羯磨則成羯磨,僧得突吉羅,前人
以不知法故無罪。若前人知法,亦得突吉羅。
若實不老不病、僧伽梨不重,而言老病重,
得波逸提,得成羯磨。」


或聚落界非家界,如二
聚落各有一家,是謂聚落界非家界。或有家
界非聚落界,如一大聚落更無異聚落,有眾
多家,是謂家界非聚落界。或有亦聚落界
亦是家界,如二聚落各有多家,謂聚落界亦
是家界。或有非聚落界非家界,如阿練若處,
是謂非聚落界非是家界。聚落有一界亦有
別界,相接聚落是名一界,不相接聚落是
名別界。家亦有一界亦有別界,若房舍住
處是名一界,若作食處、若取水處、若門處、
若大小便處是名別界。自後諸句類可解也。
不相接聚落者,雞飛所及處、箭射所及處、
分別男女處、慚愧人大小行處。若聚落正有
一家,置衣在一家中,在箭射所及處臥,至
明相舉,不失衣。設衣在箭射所及處,比丘在
家中臥,至明相舉亦不失衣。若聚落有眾多
[004-0530b]
家,若衣在家中,在箭射所及處臥則失衣,
以家界別故。若置衣在家界外,在箭射所及
處臥,不失衣。相接聚落界者,四邊有聚落,
以十二桄梯四向到牆上得登出入,身在梯
根下臥,置衣在四邊聚落,則不離衣,以梯
四向相接故。若聚落正有一家,衣在家內,不
失衣。若聚落有多家,衣在家內則失衣,若
衣在家界外,不失衣。若有梯,衣在四聚落,不
失衣。若無梯,衣在四聚落則失衣,以不相
接故。復有相接聚落界,如兩邊有聚落,中
間有道容車行來。若車軸兩頭到聚落,以衣
著一頭、人在一頭,設在車上,俱不失衣,以
車連接故。設聚落正有一家,以衣在一家內,
在車上臥,亦不失衣。若無車者不成相接,必
使有車則不失衣,若無車者則失衣也。若聚
落有牆籬,圍遶四邊容作事處,是聚落界,
以有牆障故,勢不及遠。若聚落有塹圍遶四
邊,擲糞掃所及處,是名聚落界。以牆籬圍
遶及塹圍遶,此二界異前不相接,聚落界相
接聚落界。族有一界有別界,若父母兄弟兒
子共一食一業未作別異,是名為家。若父母
兄弟兒子異食異業盡皆別,雖同居一處,
事各不同,是名為族。族有一界亦有別界,
各有所住處是名一界,若作食處、若門處、
若取水處、若大小行處是名別界。若衣在一
族,人在異族,則失衣也。若人在一處,衣在取
水處、若在作食處,則失衣也。自後車行聚落,
外道舍場舍園舍,若異主異見則失衣,若
一主同見,不失衣。義推可知。


重閣舍者,若
[004-0530c]
衣在上重、人在下重,舍屬一主,不失衣。若舍
是異主,衣在上重、人在下重,衣在下重、人在
上重,則失衣。若衣在下重、人在中重,若衣在
中重、人在下重,若衣在上重、人在中重,若衣
在中重、人在上重,則不失衣,以中間相接相
通故。


若比丘與師持衣,前後四十九尋。律
師云:亦得縱廣四十九尋。若比丘二界上臥,
身入二界內、衣在二界,俱不失衣。若二聚落
中隔一牆,在牆上臥、衣在二聚落,俱不失
衣。若比丘在二界中間死,隨面向何處應取
衣。又云:隨所先見則取此衣。


第三非時優波斯那因緣



我欲四月燕坐。


問曰:「佛三阿僧祇劫立四弘
誓,欲濟無邊眾生。今既成道,云何寂然自守?」


答曰:「佛無時不度眾生,或以寂默而作佛事,
或以說法而作佛事,行住坐臥無非佛事。凡
靜默者,或離身亂、或離心亂、或身心俱離。佛
四月燕坐,或遊諸禪定、或至他方度脫眾生、
或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佛所以燕
坐者,以眾生常見佛故寬縱懈怠,欲令眾
生生渴仰心故,又不欲令外道異見長譏謗
故。以常見佛馳騁諸國,謂直棲棲內無實
法,是故燕默亦其不空。又欲令將來弟子
作軌則故,佛功德智慧一切具足,猶禪默不
廢,而況凡夫而生懈怠。又佛以法為師,靜
默入定,遊入種種無量法門,即是法供養師。
四月燕坐者,佛在世時凡三燕坐:一初得道
已十五日燕坐,亦制諸比丘不得見佛。中
間二月燕坐亦復立制。」


問曰:「佛何以初十
[004-0531a]
五日、中二月、後四月?」


答曰:「初得道時始度
眾生,以化眾生因緣多故,正十五日中燕坐。
時所化眾生,以無量外緣漸少,是故二月。
後泥洹時到,所化眾生轉以向盡,是故四月。
又佛初成道時,眾生為惡者少,但十五日則
見過罪。又至中間,眾生作惡漸增,二月燕坐
亦見過罪。至其後時,多作非法,四月燕坐乃
見過罪。往者隨意。」


問曰:「諸比丘何以不語
優波斯那僧眾之制?」


答曰:「優波斯那既是大
德,捉持佛法,以畏難故不敢向說。」


除一送食
比丘及布薩,食供養佛色身、布薩供養法
身,是故聽之。此是共戒,比丘、比丘尼俱捨
墮,三眾突吉羅。


非時衣者,從四月十六日
至八月十五日名為衣時。若有功德衣,至
臘月十五日,名為衣時。從臘月十六日至四
月十五日,名為非時。此四月中,若人自恣與
衣,是名非時衣。若四月內得父母兄弟姊妹
兒女本二所施衣,若五歲會,若入舍會,不名
非時衣,此各有常定故。若自求已乞衣,不
名非時,三衣具足不聽乞故。若得不具足衣,
停是衣欲令具,得至一月,過是停,捨墮。此戒
體,得不具足衣欲使具足故,得至一月。必使
一月懃求成衣,令想念不斷,得至一月。若或
時斷想,不至一月。若初日得衣即作是念:「我
此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不得過十日。若
過十日,若是衣乃至四肘無縫緣作,若直留
此過十日者捨墮。若不應量衣者,突吉羅,
此衣應捨。乃至十日,作是念:「我此一日所望
恐必不能得。」此衣一日內不與人、不作衣、不
[004-0531b]
作淨,至十一日亦如前說。若初日得即停衣,
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二種衣十日內,
若不作衣、不作淨、不與人、不受持,至十一日,
是二衣下至四肘者捨墮。若不應量,此衣捨
衣,突吉羅懺,雖不得所望,非望所得應成
衣故。若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
至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至十一日,
亦如前說。若初日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
衣故,至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一日
內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
日亦如前說。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