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4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宋-周琪 (master)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普覺菩薩章



【四明聰講師曰。禪本無病。病者非禪。病是自病。非
病是禪。淨名疏云。禪者佛心。智鑑圓明。又翻棄惡。
如來純淨之智。本不有惡。惡即病也。聖人以禪為
藥。治眾生病。豈可以病治人之病。今普覺快說禪
病者。蓋禪能治病。故云禪病。法華云。善知識者。是
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成佛。今求善知識者。言為
人師範人。今末世中。巳見不明。一盲引盲。瞎人眼
目。說邪為正。自誑誑人。吾佛懸鑒將來。急說救病
之方略。言四病。其實病則無量。然此四病。本自身
生。身從心有病根。在心禪無異路。但人心多端。悲
智不同。遂成四病。若也覔病於心。何心是病。何心
非病。作止任滅方之可知。】
[010-0349b]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
此前諸過巳離。四相既除。方堪修習於修習用意
中。復有是非。既有是非。覺猶未普故。此令依師免
溺四病。四病既除。覺性無瑕。覺方普矣。又云。普覺
本末。普覺麤細。普覺淺深。故當請問也。】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


【讚佛於前章。善說四相也。】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穩。」


【使諸法眾聞所未聞。心意豁然。獲大利益。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禪病即前說四相。乃是行人
入禪觀中之病也。蕩然者。如水之蕩蕩。深遠之㒵。
大安穩者。對二乘與菩薩分證分斷分覺。此乃小
安穩也。唯佛滿證般若。為大安穩耳。】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
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
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菩薩起此五問。請佛開示不羣迷。】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明請問之意。如人有子。病
者偏憂。菩薩大悲。先哀末世。賢聖隱沒。正法將沉。
而外道邪法。攘臂於其間。如火熾然。盛行於世。正
當佛種累卵危時。及夭傷之際。未審使一切眾生。
[010-0349c]
求何等人。前云求善知識。故今問也。二依何等法。
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使末世羣盲。無目眾生。
依此諸法。不墮六師邪見。然羣盲者。但是不見道
之人。皆謂之羣盲。如瞽却兩眼不見一切。縱有談
說。亦非真實。涅槃經云。譬如有王告大臣言。汝牽
一象。以示盲者。時大臣受勑。乃集眾盲。以象示之
時彼眾盲。各以手觸。觸巳而大臣即還而白王言。
臣以其象示群盲竟。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巳得見。王言。象是何類。其觸
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
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
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
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所謂羣盲摸象。各說異
端。若使羣盲開眼。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說其
尾牙等也。今經舉羣盲。即此類矣。問。前云發心。與
此發心何異。答。云前發信心。此發住心。故不同也。


四明聰講師曰。禪體靜觀體朗。禪則止心不散。觀
則照心不昏。大乘入道。以止觀為籌幄。用定慧為
先鋒。破陣壞魔。良由於此。今云快說禪病者。為去
佛既遠。聖賢隱伏。邪法熾。盛魔強法弱。金鍮不辨。
涇渭不分。說病為藥。以邪為正。周璞鄭璞名同體
異。若無正見。徒勞苦行。故云求何等人。而乃正之
法亦多種。邪法正法。惡法善法。以何等法而作規
模。行亦多種。有正有邪。九十六種皆是邪行因。採
[010-0350a]
花婆羅門。見比丘身生瘡痒。以火炙之。外道見之。
以火炙身為道故。有五熱炙身。比丘不得命斷遂
乃投崖。外道傚之故。有投崖赴火等。至有裸形持
雞犬等戒。皆是邪法。今云依何。等行修之。病亦多
種。見思病。塵沙病。無明病。身病。心病。二乘人不識
真病。往於貧里。止宿草菴。皆是佛法中病。當以何
法去此二病。發心亦有多種。今求圓覺者。如何發
菩提心。於是深識不思議境。如善財參五十三善
知識。皆云。我巳先發阿耨多羅心。未知仁者如何
發心。如斯五事。並在末世。龍亡虎逝。正廢邪興。普
覺如擊石火。善逝如谷答響。】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能使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


「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
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明聰講師曰。發心脩行。先求正知見人。決擇。】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
求一切正知見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發無量廣大之心。親近大善
知識。欲修圓覺者。富擇正知見之人。一切正知見
者。種種知見。悉無染著者是也。


四明聰講師曰。大心者。菩提心也。修圓覺者。非大
道為心。孰能成就大志。發大心者多。成佛者少。經
[010-0350b]
云。魚子庵摩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期結
果少。魚雖生子多。成魚者少。為風濤浪擊。損多成
少。菴摩花開花多。成果者少。菩薩發心亦復如是。
百人發心。未必一人成佛。如佛與阿難。過去空王
佛時。同發道心。阿難樂多聞。釋迦勤精進。釋尊巳
成佛。慶喜為侍者。安世高與一人同修行。此人雖
脩行。嗔心多。世高云。汝與我相似。不在我下。汝不
戒嗔。將恐淪溺。死後在閧亭湖。作大蟒蛇。有千里
威風。能分風送舟。受人牲靈祭享。後遇世高現身
相見具說上事。盡將廟中所積金帛。與世高造寺。
後生天界。所以守戒在心人之難能。今發心脩圓
覺。用寂照觀心。亦須求正知見人。次擇用心。最初
一步若邪。終身為魔眷屬。求正知見者。有云用佛
眼見在心曰知只可六學佛知見。然後用佛知見。
接化眾生。非是唯獨在。佛善知識。通該凡聖凡師
人師也。佛世四信。滅後五品。普覺善用知見者。正
問。今時人菽麥不辨。遇人先入者為主宰。避邪師
如避蛇虎。如入蠱毒之鄉。滴水不可濡唇。古云。寧
破戒如須彌山。不可被邪師熏。一念流入藏識中。
永劫取不得。】


「心不住相。」


【正知見人。心不著相。】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正知見人。心不執著二乘境界。傳心法要曰。因聲
[010-0350c]
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正知見人。雖化身於塵勞之中。其心未甞有所染
著。】


「示有諸過。」


【正知見人。示諸過患者。欲與眾生同事。而攝化之
也。維摩詰經曰。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諸煩惱心。
常清淨者是也。】


「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雖示現種種過患。亦常讚歎真梵行。不使眾生。入
於不依戒律之儀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見之人。以為師友。方得
成就無上正等覺也。藏經曰。阿者無也。耨多羅者
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覺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答指示明師令伏事之人
也。將發大心者。揀二乘之人發小心也。此屬正因。
求善知識者。此屬正緣。然因親緣踈。譬如種子即
因。水土等即緣。因在內。緣在外。而種子雖自有之。
若不假水土。則不發生。水土雖能發生。若無種子
之時。而水土亦不能使有。今行人學法亦然。雖內
有佛性。若不假師教開導。則佛性亦不能發顯。如
土木瓦礫等。本無佛性。則為師之者。亦不能使之
有。是知因親緣疎。今此行人。內既發大心。外求善
[010-0351a]
知識者。乃是因緣具備。因緣既備。佛道方成。何以
知之。華嚴中。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
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故。光贊般若經云。欲學六
度波羅者。當與真善知識相隨。常當承事正知見
人也。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謂善解深法空無相
無作。無生無滅。了達一切諸法。從本巳來。離言說
相。離心緣相。離能所相。究竟平等。不可破壞。無業
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然後於畢竟
空中不妨。熾然建立一切諸法。此名正知見人也。
心不住相者。此離凡夫煩惱境界也。不著聲聞緣
覺境界者。此離二乘。滯寂境界也。經云。寧在地獄。
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法華云。若以小乘化
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謂。此正知見人。於十二
時中。心常遠離凡夫。及二乘境界。雖然示現貪嗔
癡。在三界塵勞染境之中。而心不曾染著也。亦同
華嚴說。婆須密女。愛水而不溺。無厭足王。瞋火而
不燒。勝熱婆羅門。癡邪而不惑。又云。菩薩在家與
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示有諸過。讚嘆梵行。
謂此正知見人。以無量劫來願力。欲度有過眾生
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攝愛。令其心不相疑等與相
親近心。既相親方堪受教。可以教之。當告之曰。若
起婬怒癡等者。此是過當墮三塗。若修戒定慧者。
此是超夢幻。出輪迴。真實清淨之行。如是種種贊
嘆梵行。常常使一切眾生。入佛法律儀軌則中來。
[010-0351b]
不使他從魔邪外道。凡夫無律儀軌則中去。大抵
有軌則者謂之佛法。無軌則者是外道法。問。今佛
法。未審有何軌則耶。答。有真空軌則之法。此之軌
則之法。能令行人斷障破疑。證體起用。若求如此
正知見人。受教者。即便克獲成就無上正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心不住相至入不律儀者。具大道
心人。必不住相。不著有無。不醉聲色。金剛經云。不
著色聲香味觸。此人心如虗空。如鳥飛空。不住於
空。若住相之心。乃是凡心。二乘心。頑境偏小妄心。
並是小徑。乃燕雀所遊之道。若大道心是佛境界。
是菩薩境界。如大象所往蹊徑。故云十善菩薩發
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聲聞止斷見思惑。緣覺更
侵習氣。無慈悲心。不度眾生。如麞獨跳不顧後群
也。正知見人。如良玉。居山石間。混在人世。或現塵
勞麤惡境界。非是虎其皮羊其質。如取魚垂鉤不
免香餌無餌。魚不吞鉤。知識用香餌為佛事。網羅
法界眾生之魚。如傅大士。有妻子眷屬。作世間事。
梁武帝豈不識人龐居士十萬家財載沉湘江。豈
是搏財臨死云。但願空諸所見慎勿實諸所無。此
二大士。搏財妻子。仍讚修圓覺者。教令斷欲惑。為
在俗者。教不罹。欲皆是方便仍入律儀。淨名云。示
受於五欲。亦復見行禪。又云。示有妻子。常樂遠離。
此皆示現過患也。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如是人者。即四依道眼端正。阿耨
[010-0351c]
等九字。翻無上正等正覺。善知識以正觀示人。以
律儀戒法防非。此人即得正心行處。即無上等。依
此發菩提心。皆入薩婆若海。】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見此正知正見之人。須當供養。參問其法。不可顧
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齊腰斷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舉內財之難捨。尚當捨之。
謂若決擇真實正見之人。便當捨自巳泡幻之軀。
以資金剛不壞之質。如將瓦器以換金瓶。即雪山
童子是也。涅槃經云。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
中。修菩薩行。時無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即
下試之。以變身作羅剎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
說半偈。巳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座起。以手舉
髮。四向顧視。唯是菩薩。即便往問云。大士何處得
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言。汝不須問。
我不食來巳經多日。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
心之所知也。菩薩曰。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
身為汝弟子。剎言。汝智太過。但自憂身。都不見念。
我今飢逼實不能說。菩薩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
食者唯人暖肉熱血。菩薩曰。但為我具足說是偈
竟。我當以身奉施。剎言。誰信汝為八字故。棄所愛
身。菩薩曰。我今釋梵四王。為我作證。剎即許之。遂
脫皮衣為敷法座白言。和南願坐此座。善為我說。
剎即說云。生滅滅巳。寂滅為樂。說是偈巳。菩薩深
[010-0352a]
思。然後於處處石壁。遂書寫此偈竟。即上高樹投
身而下。未至地頃時。空中出種種聲。時剎復帝釋
身。接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頂禮而去。】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心無憍慢。」


【善知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之行。忽然
現出一切過患。則學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四威儀者。即行住坐臥也。常
現清淨者。即前順行也。種種過惡者。即前逆行也。
所以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疏云。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
不以順行。即効虔誠。或覩逆行。便生憍慢。禪家亦
云。伹摘取菓。莫問其樹。故智度論云。於諸師尊。如
世尊想。若有開釋深義。解散疑結者。於我有益。則
當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
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
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
亦不計其惡。然為師之難。為徒不易。勿因此戒。錯
敬麤人。欲驗真虗。如前揀擇。依此遵承。又此藥治
徒。師勿錯服服之增病。無藥可治。只如經云。剃頭
著袈裟持戒及毀戒。天人常供養。常令無所乏。如
是供養。彼名為供養。我又云。破戒諸比丘。猶勝精
進諸外道。此乃俗徒。所服之藥。佛弟子不得服之。
服之即入地獄。又云。破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
[010-0352b]
前。掃其脚跡。不得於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
寧以䥫槌碎身。如塵及熱䥫纏身。種種諸苦。破戒
身口。不得受信心檀越衣服飲食臥具。此乃比丘。
所服之藥。俗徒不得服之。服之亦入地獄。後代緇
白。切宜善解佛語也。


四明聰講師曰。釋迦昔為國王。捨位求阿私仙學
法一千歲中。捨身為床座。仙人起坐於其上。又採
薪汲水千年。道心不退。今得成佛。此豈非是不惜
身命。又昔有埜狐為師子所逐逃命墜坑。無緣可
出。此狐於深坑底。思惟自說偈。可惜此身。不飼獅
子。若飼獅子。亦自獲福。我今抂死。空喪此身。無益
於事。天帝釋遙聞狐說偈。下來見之。於坑上問狐
言。汝不惜身命。有正知見。吾今欲聞汝法。可以說
之。狐曰。豈法師在下。弟子在上。便說法要耶。帝釋
以神力出之。出巳亦未肯說。以衣疊之為座請說。
是佛因地。如此之類。皆是規鑒。末世眾生。求圓覺
者。豈任胸臆薩多波淪。敲骨取髓。以求般若。豈存
過患憍慢之心乎。】


「況復搏財妻子眷屬。」


【求法之人。尚不可顧惜身命。況搏聚財寶妻子眷
屬。身外之物耶。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例外財之易捨也。此搏字。
圭峰注云。此譯人之訛略。古來西天不使匙筯。以
手搏而食之。謂之搏食。後唐時義淨三藏。以謂此
[010-0352c]
搏收法不盡。只如水漿濕物。且搏之不得。遂改搏
字作段字。謂如此方一分一段之食。楞嚴亦用此
段字。今經用搏者。乃是訛略也。當更添一食字。云
況復段食。此方不訛略也。今只有搏字。是略也。食
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然段食以
變化為相。觸食以觸境為相。思識以希望為相。識
食以增勝為相。不離前三食也。財即錢財。疋帛也。
妻子即最親眷屬。即僕從等。意謂若遇前之知真
識。虗知病識藥正知見人者。而自巳一身難捨之。
物尚自能捨而供養之。豈況身外分段之食。及錢
財疋帛。妻子僕從。易捨之物。而不布施者哉。】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一切疑心。皆名惡念。學者於善知識。不起此等惡
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心光發現。照諸剎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顯親近善友。有大利益。謂
若於善友處。或逆或順。不得憍慢之心。若起惡念。
便生障覆自心。於法不能得入。自古為師不等閑。
受法非容易。法句經云。若善知識諸有所作。不應
起於毛髮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莊子漁父篇
尚云。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非仁也。彼非至
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
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既無惡念障覆。則得善
[010-0353a]
友歡喜。誘諭無上妙道。依彼之教。究竟法門。克獲
成就十方諸佛無上正覺。此之正覺不離一心覺
心。既明慧光開發。觸處無染。朗然明白。如百花開
敷。盡十方世界中。無所不照。無所不燭。從此反本
還源。超凡入聖。一得求常盡未來際。受用無盡。是
知親近善友。豈小補哉。


四明聰講師曰。況復搏財。至照十方剎。世人只知
用事。不知用理。事即是婬怒癡。性不善法。善即用。
理者即婬怒癡。即大解脫門。佛為凡夫二乘人。說
離婬怒癡。為菩薩說即婬怒癡皆是佛法。如華嚴
和須密多。以婬法接人。鳴者啐者。皆獲三昧。鴦掘
摩羅怒佛持劍殺佛。喝佛云。瞿曇儞住儞住。佛云。
儞不住反教我住。鴦掘於一言悟性。放下劒證阿
羅漢。善用惡法入道者。謂之入魔。魔如佛如一如
無二如也。給孤長者。鋪金布地。買園造寺。豈以聚
財之故。而害其為善知識也。佛弟難陀在俗。愛妻
不相捨離。佛去乞食。其弟難陀。將一鉢飯送佛。其
妻將一點唾抹夫鼻上。莫令唾乾了。歸引到祗園。
強令剃髮。佛令把袈裟。角遊天宮。難陀見天女好。
問天女曰。儞何無夫。天女答曰。佛弟難陀。持戒來
此為丈夫。難陀遂乃持戒。後成阿羅漢。授記作佛。
豈可以著色之心欺之不成聖證。仙預大王。殺五
百婆羅門。仙預生天。五百皆墮地獄。如此經論。皆
以迷逆為佛事。可謂蓮出汙泥不生陸地。若迷中
[010-0353b]
實相。即冰是水。惡具一切善法。性惡法門亦理毒
害此。如醫者善知諸病。若是善病用人參茯苓。亦
可療病。別有熱病。須以黃龍湯治之。即愈黃龍糞
清也。以瘥病故。不嫌藥穢。思之可知。心華纔朗。十
方佛國。自然現前。潭清月朗也。】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修證圓覺。不可起作止任滅之心。有此四心。即為
四病。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分別四病。令除四病者。
一者作病。二者止病。三者任病。四者滅病。此且先
總標起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此法是所依之體
上。脫離作止任滅四病。然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隨
有其一。即不堪為師。又徵起云。如何是四病。下文
答之。一一辨示其相也。


四明聰講師曰。法華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
化導。令得見佛。禪經云。眾緣雖具足開導。由良師
於善知識為觀者。大品云。佛菩薩是善知識。法性
實際是善知識。淨名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華嚴云。有善知識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
捨善從惡。又能化人墮二乘地魔。經云。除諸法實
相。外餘皆魔事。如此等安得不辨。若也不識。正知
見人堪為依棲。則水濁珠昏。何暇息心。何暇修觀。
故云是大因緣。今云應離四病。此是為人師者。自
巳之病有四。即非其徒有四病也。今為人師者。自
[010-0353c]
言。所得深妙。非汝等境界。此真魔王所說。若真知
識所證境界。如鳥飛空不住空。亦自度空。度無所
度。眾生斷無所斷煩惱。學無所學法門。成無所成
佛道。】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作種種行者。修一切有為之行也。圓覺妙性非因。
有為而得悟故。曰非作得故。圓覺疏亦曰。既是造
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疏云。謂或思惟揣度。計校籌
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呪
持經。僧講俗講。端然宴坐。種種施為。止息深山。遊
歷世界。勤憂衣食。謂是道緣。故受飢寒。將為功德。
觀空觀有。愛身厭身。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
行。欲契覺心。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之理。
此病從前幻觀中來。彼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
諸輪中。皆云度生起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四明聰講師曰。智者說止觀。正為眾生。治此諸病。
彼云。近多附佛法外道。又云。此人依法起見。如是
所得。亦復無邊。若不精詳。是非難辨。舛謬邪正錯
雜。差之毫𨤲。失之億兆。真實之法。辨之不出。玉石
不分。自誤誤佗二。俱墮落。況外人所見。亦謂說妙
外人視相。亦作佛形相。如鎮頭迦加羅迦二果。顏
色一般。一能殺人。一能活人。鎮頭迦如柿則善。加
[010-0354a]
羅迦則惡。不識者誤服。為害之甚。縱依師教。恐墮
二乘外道魔王神我。全是縛法非自在。我互相是
非。以小所證為涅槃。方沉生死。愛處生愛。嗔處生
嗔。雖有慈悲。只成愛見。雖俲塗割終為強忍。雖具
一切智。不出推度。雖是神通。皆是漏化。所學四韋
陀典。非總持之力。雖斷鈍使。如屈步蟲。世醫之治
差巳。更發八十八使。集海浩然。二十五有苦網無
際。如斯之類。豈可認為真法。且如諸佛說空法。為
度著有者。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作病者作是
造作。作以身作。此身虗偽。假名為身。縱爾能現佛
身。亦不可認為真佛。愛之即錯。便隨邪徒。如毱多
尊者化一外道。外道能現佛三十二相。與佛無殊。
至狐有通。天狐能現佛身。若造作作生。作佛作人。
作天神作魔王。善須甄別。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此
心虗妄浮心。多諸巧見。豈可信。此虗妄便取圓覺。
況圓覺不屬虗妄。亦非造作而得。故云非作得故。
若依真圓者。即實相。實相即善法也。通名為法。亦
名法身。若法身實相依而修。修時亦有見實相法
身。亦無我能修圓覺。他不能修。不生我所相。亦須
知能修之心本性空寂。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雖不
求作圓覺。圓覺自至。如鏡中像。伹得鏡上垢盡。鏡
中像何所慮哉。】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010-0354b]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謂如不斷輪迴。不求寂滅。不起諸念。亦不滅念。隨
緣任性欲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因此任心而
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圓覺疏亦曰。設令善惡不拘。
即名無記之性。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疏曰。前則駈馳覔佛。此乃放
縱身心也意謂生死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
假修求。不厭不忻。無作止念。但於一切法上。任真
自然如。天高地厚。火熱水濕。風搖土靜。松直棘曲。
鵠白烏玄。各各差別之類。此是其性自然。今時有
一般人云。妄從他妄。真任他真。各稱其心。何必改
作。作必任作。好閑任閑。逢飢即餐。遇衣即著。好事
惡事。一切不知。任運而行。信緣而活。困來即臥。興
來即行。東西南北。何定去住。謂言閑即契道。殊不
知是病。所以騰騰和尚云。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辨
才聰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閏。人來問我
若為。不能共伊談論。寅朝用粥充飢。齋時更飡一
頓。今日任運騰騰。明日騰騰任運。此病因。前辨音
章文云。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失彼文意。
自謂巳覺。何必作幻故。成任病也。


四明聰講師曰。此四者皆云病者。病是見病。愛佛
愛外道。都屬見病。此任為病。此云任見之病。此病
難醫。若云不斷生死。此是凡夫妄見妄病。不斷生
死。生死自至。墮地獄。輪迴六道二十五有。並是生
[010-0354c]
死。不求出離。生死無際。豈非病耶。涅槃二乘所證。
不求涅槃。不出三界。愛涅槃。亦是見病。圓覺不在
小乘涅槃中。若爾所見生死涅槃。不是佛性。若著
二邊求者。尚且是病。何呪都不求者。此病尤甚。生
死涅槃此二法。墮落二邊。永不成佛。故說為病。今
時學佛學空法要見性殊不知空是第一病。空病
難醫。只聞空能壞一切法。不見一切法能壞其空。
火得空故燒壞。一切水得空故蕩散。一切地得空
故生育一切風得空故。成一切法。壞一切法。何況
人心著空。不為病耶。不是空不可用。只為用不得
法。如人有病眼藥治病。藥反為病。只為眾生不識
本性空寂。不達性空。至以有失性空。本來空不是
作為成空。若不斷生死。不求涅槃。則落二邊見病。
若要離二邊病。須依中道第一義諦。若依而行之。
則脩種種功德。脩無作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破
諸顛倒心。心寂滅。任運流入薩婆若海故。說任心
以之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謂如永止諸念。得種種性寂然。不動平等無二。求
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圓覺疏
亦曰。性本無止。止亦違性。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疏云。前則生心恐非。次則隨
[010-0355a]
情慮失。今但止息。其妄妄盡。則自然平等。平等即
真。何須別照。由息念故離相。離相故得性。此性是
諸法無性之性。非即覺性也。此病從前靜觀中來。
迷彼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明聰講師曰。止病者。妄心若散當止止之。其散
即止。是好良藥。誰不服之。十方如來皆依奢摩他
止之。今說為病者。是汝不善用止。故說為病。凡夫
用止。其散雖息不能用。為四禪天為魔王。為二乘
為偏菩薩。為坑為穽。如淨名經中。魔王領諸魔女。
來惑持世菩薩。魔謂菩薩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
女。可備灑掃。菩薩不識彼為魔也。乃云憍尸迦帝釋
天主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

言未訖。淨名在前云。此非帝釋。是為魔來繞圍汝。
爾時魔波旬念。維摩不為所撓。欲隱形去而不能。
盡其神力。亦不能去。聞空中聲曰。以女與之。乃可
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維摩云。諸姊魔以汝等
與我。汝等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為諸
女。說諸離欲之法。諸女得未曾有。魔復來白淨名
言。居士一切捨者。是為菩薩。我欲與諸女俱還天
宮。淨名云。我巳捨矣。汝便將去。諸女言。我於居士
處。有法樂自娛。不復樂五欲樂也。我今隨魔還宮。
居士以何法教我。止於魔宮。居士云。有無盡燈法。
汝等當學。無盡燈者。樂常敬佛。樂供養眾。樂堅持
戒。樂廣行施。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發阿耨多
[010-0355b]
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明終不盡。
當以此法住止魔宮。將來佛道成就也。若以無盡
燈為止者。燈能破暗。在暗止之即明。在散止之即
定。在吝止之則捨。在凡止之即聖。但善用不為病。
不能用止外道也。用止變九十五種。皆是邪聲聞。
緣覺。用止只有餘涅槃。偏菩薩用之。如雲外月。出
水花。皆是止病。今脩圓覺。用以中道佛性。諸法實
相。如如之理。為觀為境為憑仗。行亦禪坐亦禪語
言動靜息二邊。生死涅槃。凡聖聲色。因果依正。名
利富貴。種種諸法。皆是二邊。不著二邊。亦不著中
道法愛。如遊大海。不假舟楫。不加櫓棹。自然到岸。
不如是學是名為病。若中道妙奢摩他空一切相。
破一切惑。謂之體真止。此止是觀。境觀如如。直至
金剛後心。不為病也。】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謂如永斷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塵等。悉皆寂滅。
永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滅相之所能證。圓覺
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疏云。前則但止息心念令寂。
此則計於身心根塵。本來空寂。又前不妨見有根
塵。但不隨念愛染。故云止息。此則根塵亦無。堅持
空寂之相。由見空無。故云除滅。竟云。煩惱之本。即
[010-0355c]
是身心。若執身心。煩惱何斷。故標斷煩惱。釋以身
空。又斷煩惱。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塵何有。身等
本空。故名永寂。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擬將此心求
證圓覺。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惑空住寂。豈得相
應。況圓覺體。非動非靜。雙融動靜。恒沙妙用。無礙
難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與
理相違。故成滅病。此病從前寂觀中來。彼諸輪中。
皆云寂滅。及斷煩惱。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緣不
以聖教為繩墨。不以師友為指南。但自舉心作如
是意。所以經首皆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也。


四明聰講師曰。滅為病者。皆由不達空性。取空像
貌。而行善惡。住空理者。此空蓋有四人。取之不同。
小乘聲聞觀滅諦。為折盡為滅。緣覺觀十二因緣。
無明滅行。滅為至理。得緣覺證。菩薩用六度。為至
寂理為滅。小乘之滅。不至圓覺。通人以幻為滅。別
人以一理隨緣為滅。如是三人。皆不中理。盡是住
寂。理中為滅。故今說之。為病不達滅性。本如來藏
第一義諦。猶住門外。止宿草庵。今明滅者。滅而不
滅。生死涅槃不滅。眾生不滅。佛也不滅。六凡四聖
不滅。色心不滅。依正二報不滅。天堂地獄不滅。煩
惱無明不滅。見愛不滅。八萬塵勞不滅。一切陀羅尼
門不滅。水火不滅。魔邪不滅。盡世出世間法。佛法
眾生法。都不滅。為之世間相常住。為俗諦。為森羅
萬象。為空如來藏。為不空如來藏。為常住真心。為
[010-0356a]
性淨明體。為毗盧遮那。皆顯圓覺。一切法是圓覺
體。萬竅怒號是圓覺用。圓覺在眾生生死中。在聲
聞涅槃中。亦在諸日用中。終日圓覺。未甞圓覺。如
人說火不能燒口。楞嚴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
暫舉心。塵勞先起。會用生滅。滅本不滅。不能用之。
生滅即滅。令言不達滅。性住生滅中。指滅為滅。坑
穽為滅。如破塊落空谷。今取大圓覺性。本來無滅。
何須論滅。本來滅是本來空。何須更空。以性奪修。
直指十二因緣。苦集滅道。生死無明。皆本不滅故。
經云。不斷結使。而淨諸根。又云。不住使海。父母所
生眼。悉見三千界。龐居士云。難難百碩油。麻樹上
攤龐。婆應聲云。易易百草頭邊祖師意。靈照云。也
不難也不易。飢來喫飯困打睡。今云。難非難。易非
易。飢來喫飯困來不打睡。作止任滅滿世間。究竟
皆歸第一義。】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無作止任滅之心。方本性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清淨無染即名正見。別生見解。即墮於邪。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總結前四病真偽也。離四
病者。則知清淨者。疏云。但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
落一門。則知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淨。然其四門。
皆是諸經勸讚。況前三觀。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
者。有其二意。一者四門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
[010-0356b]
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纔悟
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
能廣窮聖意。但貪單省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呵
為病也。作是觀者。離四病也。故名正觀。若他觀者。
取四病也。故名邪觀。外典有曰。適堯舜之道者。正
道也。非堯舜之道者。他道也。與此同意。然此四門。
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見道之時。此四皆成執
病。若見道之後。此四皆可□。入道自然。終日作而
未甞作。終日止而未甞止。終日滅而未甞滅。禪宗
喚作。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行履處。只如昔時釋
迦。在於僧中。演無上道。與僧不異。維摩在俗。說解
脫果。與俗無殊。勝鬘女說大乘法。與女人形不改。
善星比丘。行闡提行。僧相不移。又如世間仕宦之。
人。為遷職改官高官。豈即㒵別。據此話說。但去內
之執心。何關色身男女相㒵。衣服好醜等事耶。若
言形隨證改㒵逐悟遷。是聖人者。則瞿曇改形方
成釋迦。維摩遷相乃成金粟。若不達此理。縱是脚
蹈蓮華。亦同魔。作問此之四病。為說揀師。師離四
病耶。為學人自離四病耶。若說師病者。何以問中
別舉并。又結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說學人病
者。云何標中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答
二皆不異。既聞經識病。須求離病之師。既事此師。
即修離病之行。若師若徒。病無別相也。


四明聰講師曰。有心曰邪。無心曰正。行法云觀。心
[010-0356c]
無心法不住法滅諦寂靜。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
即真。正觀邪觀打成一片。若要降龍伏虎。莫學弄
蛇手段。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安得不捨。】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
善知識。」


【欲修圓覺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識。當須不惜身
命。承事供養。】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見善知識。有相親之意。不得生憍慠慢易之心。】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見善知識。有遠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現逆順境。猶如虗空。」


【凡善知識。現違我。順我之境。而我視之。猶如虗空。
了無憎愛。】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
方入圓覺。」


【了知自巳身心。與彼虗空平等無二。與諸眾生同
一真體。方能悟入圓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辨事師之心。答前問行何
等行。何以知之。後結如是修行。方入圓覺。然法句
經說。善知識有二十一種譬喻。一如父母。二眼目。
三脚足。四梯橙。五飲食。六寶衣。七橋梁。八財寶。九
日月。十身命等。乃結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
[010-0357a]
是故教汝親近。大眾聞巳。舉聲號哭。自念。曠劫巳
來。常為善知識之所陶鑄守護保庇攝。受種種恩
德。言欲來親近者。此現順也。若復遠離者。此現逆
也。夫善友種種方便。俯就物機。相親相近。愚者無
識憍慠怠慢之心。便生或遇異緣。相去相離。便生
瞋恨。云疎我親彼。說愛說憎。既一念纔瞋。百萬障
起。非唯失道。亦墮三塗也。勝鬘經云。應攝受者。而
攝受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則佛法久住也。意謂
末世眾生。希求樂欲。修圓覺妙行者。合當盡其身
命恭敬供養。承事善友知識。若彼善友知識。或來
親近。或有遠離。此乃是現逆順之境。相試不得起
憍慢。及瞋恨之心。況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
慧。救拔眾生。得大自在。此時用心。猶如虗空湛。然
常住。廓爾無私。更無改變。當以觀智了達。彼善知
識身心之中。具廣大靈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
竪通。有如此橫徧。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絕迹。有如
此不變。有如此隨緣。有如此普天匝地。有如此逼
塞虗空。非唯善友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巳與一切
眾生身心中。亦有如此竪通。如此橫徧。如此真常。
如此絕迹。如此不變。如此隨緣。如此普天匝地。如
此填溝塞壑。自他不二。彼我無差。同軆平等。更無
有別。此謂之發同體大悲心。故華嚴云。若有欲知
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
所向皆無礙脫。或不然。則難知菩提之道。世間所
[010-0357b]
尊。可進可求。而不能折伏我慢。不能屈節事師。雖
知薩埵眾生可悲。而不能忘軀弘道故。所以世尊
於此痛言教示之。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說之行。
方許證入圓覺反明。若不如是修行。則不能入圓
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眾生用情。立分別心。諸佛用理。無
分別念。經云。於一切人。猶如佛想。戒經云。一切男
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受生。學
佛者用慈悲。不立人我。故云末世修行應當盡命。
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善友有琢磨之功。知識有指
迷之德。親近知識。更須斷除憍慢。來親近者不得
憍。為人師者不得慢。示弟子或有親疎。勿起瞋恨。
凡見如此逆順境觀想。猶如虗空空無分別。既無
親疎。無憍慢。無瞋恨。若身若心自然平等。此圓覺
性。與一切眾生皆有之。皆同體。汝亦圓覺。我亦圓
覺。只一圓覺無二圓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此
清淨心。平等心。無罣礙心。入圓覺。如在羲和中。行
圓覺私隱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
切種子。故未解脫。」


【無始。劫來。於自則愛。於他則憎。此一等心能發生
一切憎愛。故名曰種子。既有此等種子。安得解脫
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愛
[010-0357c]
者。前巳頻明。今復說者。是種子故。即入道之微細
病也。謂捨此取彼。憎妄愛真。盖現行麤而易覺。種
子細而難明故。偏指之。夫四之與三。而眾狙妄生
喜怒。非之與是而世人𥪰起愛憎。悲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巳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視冤如親。即無一切憎愛。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等自巳之心。親一切之人。
若將上怨同上親觀之者。即得無上法樂也。】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心既平等。則一切法中。種種愛巳憎他之心。亦復
如是。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等自巳之心。觀涅槃之法。
前既云怨家父母無二。例此觀法。應云涅槃生死
不殊。不殊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只由愛真憎
妄。見自見他故。不肯久事宗師。但自生情起行。今
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所以前云即除諸病。此
文亦復如是。由與能觀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末世眾生至亦復如是。此
經巳除無明業識為極說。有無明生我見即我執。
有我執便有嗔愛喜怒。若能斷我執。憎愛不生。既
無憎愛。即無怨家。若見怨家如父母想。不應於父
母起逆害心。於我自除憎愛。他亦於我亦無憎愛。
故云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平等慈悲。不求圓覺自
至。何況以此妙心。求於圓覺。如錦上鋪花。豈不順
[010-0358a]
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下經文。答顯發心深廣。答
前問云何發心也。謂十方諸佛。本地因地。皆發此
四心。依此願脩行。方成正覺。若無願力䇿發。則所
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者。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
常心。四不顛倒心。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
顛倒。此之四心。與金剛經發四心同也。故下依頌
節釋也。】


「盡於虗空一切眾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發廣大心也。金剛經云。所
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至若非無想。此是三界四生九類。今經云盡於虗
空一切眾生。與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初脩行時。即當發此廣大誓願。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發第一心也。金剛經云。我
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謂三界四生九類。菩
薩之人。不擇怨親。發第一心。皆以真如寂滅之理。
而普使脩行。同證入十方諸佛不生不滅涅槃之
理。若不如此。即與二乘無異。今此經云我皆令入
究竟圓覺者。各隨其經宗旨以舉法也。】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圓覺光中。明明不昧。未甞起心取證圓覺。
[010-0358b]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發常心也。金剛經云。如是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謂
此真如寂滅之理。普度三界四生九類。了不見有
能度之人。亦不見有所度眾生。能所俱忘。若見有
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不平等。豈能常常運如是
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之義。今經云於圓覺中無
取覺者。疏云。我入覺時。我即圓覺。眾生亦爾。意謂
我證圓覺。即以此圓覺。度脫一切眾生。皆入圓覺。
眾生既入圓覺。我即不見一切眾生。因我度之而
入圓覺。若見有眾生因我度之而入圓覺者。乃是
取著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一無自佗憎愛。二願眾生成佛。三不取證圓覺四。
不執著諸相。發此四心。方為正見。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發不顛倒心也。金剛經云。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
菩薩。謂設或見有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
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由若見有能度與所度
者。須菩提。此菩薩之人。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即不是菩薩用心。乃是凡夫用顛倒之心。反明不
見有能度與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薩之人。方無我
人眾生壽者四相。此乃是菩薩用不顛倒之心。今
[010-0358c]
經云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謂若不見有眾生因
我入圓覺者。方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并一切能
所之相。若離四相。即是菩薩不顛倒心。前發五問。
今垂五答。一問求何等人。答云。當求一切正知見
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答云。當依倚圓覺妙法。三
問行何等行。答云。應當盡命供養善友。辦事師之
心。不見逆順境界。不得憍慢及起瞋恨。如是修行。
四問除云何病。答云。當除去自他憎愛一切種子。
五問云何發心。答云。當如前發廣大心。第一心。常
心。不顛倒心。其次序來歷。對文一一可見。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至不墮邪見一切眾生我
皆令入究竟圓覺者。四弘誓中第一云。眾生無邊
誓願度。菩薩發心度如虗空之眾生。舉一願而三
願相從。又云無取覺者。不云我是能覺他不能覺。
彼能覺我不能覺。到此無彼我心。不取覺不取不
覺。度與不度。斷與不斷。覺與不覺。無彼我相。如是
心。是平等心。法界心。虗空心。是圓覺寂照心。是眾
生心。如是發心不隨邪見。聖人如是丁寧讚圓覺。
以此照我自心與此合否。合者與修多羅合。若不
合者。名為妄想人。而不為吾未如之何也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覺汝當如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010-0359a]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戒根永清淨者。此頌前能治
也。以所治憎愛是犯戒因故。云未得解脫。證覺般
涅槃者。般者梵語。此云入。證覺者即唐言也。涅槃
即梵語。此云滅度。即唐梵互舉也。


四明聰講師曰。四病纔出體。心華自發明。昨夜三
更月畢竟為誰清。】


【唐圭峯定慧禪師宗密頌普覺菩薩章曰。


「 普覺離病託師親
 當依端正知見人
 行住坐臥跡莫計
 作止任滅病非因
 自他除病不除法
 供事捨財及捨身
 憎愛直須無種子
 始於圓覺可修真」




普覺菩薩章終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