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18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宋-法護 (master)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
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日。
何等為十?一者、破無明暗;二者、開敷一切;三
者、普遍十方咸得和暖;四者、起諸善法;五者、
有漏滅沒;六者、作光明照;七者、制諸邪異;八
者、高下開顯;九者、成諸事業;十者、善人樂欲。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破無明暗?如日初出,悉
能除去一切昏暗,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
時,能破一切無明黑暗,是為菩薩破無明暗。


「云何是菩薩開敷一切?如日出時,悉能開敷
淨蓮華等一切華卉,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所
應受化諸有情等而悉開覺,是為菩薩開敷
一切。


「云何是菩薩普遍十方咸得和暖?如日
出時,普遍十方咸得和暖;菩薩之日亦復如
是,當初出時,智光普照十方一切咸悉和暖,
而亦不嬈世間有情,是為菩薩普遍十方咸
得和暖。


「云何是菩薩起諸善法?如日將出,閻
浮提內先現明相則知日出,菩薩之日亦復
如是,將欲出時先現智光明相,有情則知菩
薩出現,是為菩薩起諸善法。


「云何是菩薩有
漏滅沒?如閻浮提日光隱時則知日入,菩薩
亦復如是,諸染煩惱隱不現時,則知菩薩諸
漏已盡,是為菩薩有漏滅沒。


「云何是菩薩作
光明照?如日初出,閻浮提內諸有情類蒙光
[009-0726a]
普照,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智光普
照一切有情,除去一切癡冥暗蔽,是為菩薩
作光明照。


「云何是菩薩制諸邪異?如日光現
翳諸小明,而日不作是念:『我能翳彼諸小光
明。』何以故?日光出時法爾如是故。菩薩之日
亦復如是,智光出時,一切邪異外道小明皆
悉映蔽,而此菩薩亦不作是念:『我能映蔽邪
異諸小光明。』何以故?而諸小明法爾如是,映
不現故。是為菩薩制諸邪異。


「云何是菩薩高
下開顯?如日出時,閻浮提內一切丘墟及平
坦處,一切人眾悉能顯視,菩薩之日亦復如
是,智光普照令諸有情顯觀一切丘墟平坦——
平坦者謂八正道,丘墟者謂八邪道——是為菩
薩高下開顯。


「云何是菩薩成諸事業?如日初
出,一切農者耕稼事業而悉興作,菩薩日出
亦復如是,有情一切善法事業而悉成辦,是
為菩薩成諸事業。


「云何是菩薩善人樂欲?如
日初出,善人愛樂惡人嫌惡,菩薩日出亦復
如是,其智慧者悉生愛樂,趣向邪道姦惡之
類、愚蒙無智樂著生死背涅槃者,悉生嫌惡,
是為菩薩善人樂欲。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
十種法者,即得如日。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
種法者,即如師子。何等為十?一者、自無恐怖;
二者、不畏於他;三者、直進不還;四者、能師子
吼;五者、無畏觀察;六者、常行林中;七者、樂居
山巖;八者、無所結縛;九者、自具勇力摧伏他
軍;十者、善作守護。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自無
恐怖?譬如師子安詳行步無驚無怖。何以故?
不見有能與己等故。菩薩亦復如是,周遍往
[009-0726b]
復無驚無怖。何以故?不見有能與己等故。是
為菩薩自無恐怖。


「云何是菩薩不畏於他?如
彼師子不畏於他一切邪惡呼叫之音,菩薩
亦復如是,若與一切他宗外道論義之時,心
無怯弱亦不卑下,是為菩薩不畏於他。


「云何
是菩薩直進不還?如彼師子直往不退,菩薩
亦復如是,本性直進,不復退還邪異宗教,而
復菩薩辯才無盡,是為菩薩直進不還。


「云何
是菩薩能師子吼?譬如師子震吼之時,一切
麞鹿野干之類,而悉驚怖奔走十方,菩薩亦
復如是,若作無我師子吼時,所有一切著我
執者,邪異外道,而悉驚怖馳走十方,菩薩亦
不嬈惱於彼,但為破於著我見者,震發無我
師子吼故,亦復為餘有情作調伏故,是為菩
薩能師子吼。


「云何是菩薩無畏觀察?如彼師
子作無畏相普遍觀視,菩薩亦復如是,志行
清淨作無畏相普遍觀察,是為菩薩無畏觀
察。


「云何是菩薩常行林中?如彼師子本性樂
行林野之中,菩薩亦復如是,自性寂靜遠離
憒閙樂行林中,是為菩薩常行林中。


「云何是
菩薩樂居山巖?如彼師子樂居山巖,菩薩亦
復如是,樂居智慧禪定山巖,是為菩薩樂居
山巖。


「云何是菩薩無所結縛?如彼師子無所
結縛,菩薩亦復如是,去除一切煩惱重擔離
諸結縛,是為菩薩無所結縛。


「云何是菩薩自
具力能摧伏他軍?如彼師子獨無伴侶能摧
他眾,菩薩亦復如是,獨無伴侶坐道場時,以
自力能摧伏魔軍,是為菩薩自具力能摧伏
他軍。


「云何是菩薩善作守護?如彼師子若或
[009-0726c]
近於聚落而住,諸有麞鹿等類不損苗稼,菩
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而彼一切
邪異外道麞鹿等類,不損有情善法種子,是
為菩薩善作守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
種法者,即如師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
法者,即能調伏。何等為十?一者、堅固菩提心;
二者、修治菩提行;三者、守護諸根;四者、趣向
正道;五者、能荷重擔;六者、為有情故不生懈
退;七者、正命自活;八者、離諸諂曲;九者、不起
誑惑;十者、身心正直,是為十法。善男子!菩薩
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調伏。


「又,善男子!菩
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乘。何等為十?一者、
雖修定行而常觀空;二者、雖盡諸障而常修善
行;三者、雖離諸起作而善順佛教無所違背;
四者、平等了知一切諸法而解法界理;五者、
能於世間自卑其身如旃陀羅謙下其意;六
者、遠離憍慢常於他人起智者想;七者、以現
量智了知佛法離諸疑惑;八者、雖知諸法差
別得決定相;九者、自取正道不隨他教;十者、
善順世間為世福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
十種法者,即能善乘。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
種法者,即如蓮華。何等為十?一者、離諸染污;
二者、不與少惡而俱;三者、戒香充滿;四者、本
體清淨;五者、面相熙怡;六者、柔軟不澁;七者、
見者皆吉;八者、開敷具足;九者、成熟清淨;十
者、生已有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離諸染污?
譬如蓮華出於水中而水不染。何以故?法爾
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流中而不
染著。何以故?由慧方便法爾如是故。菩薩以
[009-0727a]
其善巧方便,處生死中不為生死過失所染,
以方便慧所攝受故,是為菩薩離諸染污。


「云
何是菩薩不與少惡而俱?譬如蓮華而不停
留水之微滴,菩薩亦復如是,不與少惡而俱,
是為菩薩不與少惡而俱。


「云何是菩薩戒香
充滿?譬如蓮華生時隨處妙香廣布,菩薩亦
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戒香芬馥廣布
一切,是為菩薩戒香充滿。


「云何是菩薩本體
清淨?譬如蓮華生時,自然潔白清淨,隨其方
所,婆羅門、剎帝利、一切人民共所稱讚,菩薩
亦復如是,隨諸方邑所生之處潔白清淨。何
以故?戒清淨故。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咸共稱
讚,諸佛菩薩之所攝受,是為菩薩本體清淨。


「云何是菩薩面相熙怡?譬如蓮華當開敷時,
令諸見者心意快然生適悅故,菩薩亦復如
是,面相熙怡離諸顰蹙,諸根清淨見者歡
喜,是為菩薩面相熙怡。


「云何是菩薩柔軟不
澁?譬如蓮華體性柔軟,菩薩亦復如是,自體
清淨柔軟細妙,是為菩薩柔軟不澁。


「云何是
菩薩見者皆吉?譬如蓮華乃至夢中於須臾
頃見亦善吉。何以故?一切義成故。菩薩亦
復如是,若於一切分位之中,見者咸得最上
吉祥,是為菩薩見者皆吉。


「云何是菩薩開敷
具足?譬如蓮華若開敷已即名具足,菩薩亦
復如是,若慧覺華開敷之時,即名具足,是為
菩薩開敷具足。


「云何是成熟清淨?譬如蓮華
若成熟已,眼所觀時眼根清淨,鼻所嗅時鼻
根清淨,身覺觸時身根清淨,心歡喜時意根
[009-0727b]
清淨。菩薩亦復如是,果成熟時慧光明相,一
切有情,若眼見時眼根清淨,若耳聞時耳根
清淨,菩薩戒功德香,若鼻嗅時鼻根清淨,身
供養時身根清淨,思惟稱讚菩薩勝功德時
意根清淨,是為菩薩成熟清淨。


「云何是菩薩
生已有想?譬如蓮華所生之時,若人、非人生
已有想,菩薩亦復如是,當初生時佛及菩薩,
并餘帝釋、梵王、護世天等,咸樂護持生已有
想,是為菩薩生已有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
是十種法者,即如蓮華。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
十種法者,得廣大心。何等為十?一者、為令有
情圓滿諸波羅蜜多故,起廣大心;二者、為令
圓滿一切佛法故;三者、為令化度諸有情故;
四者、安坐道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五者、成正覺已,為諸沙門婆羅門天人魔
梵一切世間,轉妙法輪故;六者、為令有情作
利樂事,周行無量無邊世界施設化行故;七
者、謂以智慧之船渡諸有情,越生死岸故;八
者、世間一切無依無救無歸無趣無親屬者,
為作依歸親屬故;九者、為令顯示佛、大牛王、
妙師子吼,游戲諸佛神通法門,如大龍王
審諦瞻視,普遍觀察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
一切世間,普令同獲佛功德故;十者、為令化
度有情,具佛威德無麁澁行,無難行行,無劣
弱行,無卑下行,故發廣大心。善男子!菩薩若
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廣大之心。


「又,善男子!
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心。何等為十?一
者、深心具足,深心不動,深心安住,深心質直。
二者、離不深固作意,不深固作意者,所謂發
[009-0727c]
起聲聞之行,緣覺之行,及起諸小緣。三者、離
諸垢染,諸垢染者謂煩惱垢。四者、離身過失,
身過失者,謂離虛假諸威儀道。五者、離語過
失,語過失者謂不如實開示正義。六者、離
心過失,心過失者謂於身語心中復有所離,
知身不和合故,常出少欲知足語故,心無
求故。七者、知恩念報,受少恩惠尚不忘失況
復廣多。八者、施恩於人,不現已德不譏彼短,
乃至少恩亦不望報,歡喜教示稱讚彼德。九
者、如說能行,而菩薩者不外發柔軟之語心
生恚害,菩薩亦不外發稱讚之語內心思惟
損惱方便,菩薩不外發愛語內固冤結,菩薩
不外現善相內起惡意,菩薩不外現恭敬之
相內起輕慢之心。菩薩無不真實亦無虛妄,
復無慳嫉及無諂誑,不起鬪諍不破和合。何
以故?菩薩於一切時,身起恭敬語宣實義,心
念成辦一切善法。十者、於如來教中遠離毀
謗,而菩薩者畢竟不於如來教中而生毀謗。
何故菩薩於如來教中不毀謗邪?謂諸菩薩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剃除鬚髮被
袈裟衣,於如來教中清淨出家。不為王難故
出家,不為賊難故出家,不為負債逼迫故出
家,不為怖不活故出家,但以正信。求出家已
尋求善法,近善知識親事恭敬,於其善知識
所聽受正法,聽已修行,不起我慢貢高之心,
由離慢故除顛倒執,無顛倒故得覺了正道,
覺正道故得入法性,得入法性故決定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於如來教
中不生毀謗。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
[009-0728a]
者,得清淨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
即得深信無疑惑心。何等為十?一者、信如來
身密;二者、信如來語密;三者、信如來意密;四
者、信諸菩薩所行;五者、信如來出生;六者、信
菩提法;七者、信如來唯說一乘;八者、信如來說
種種教;九者、信如來深遠音聲;十者、信如來
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信
如來身密?謂若菩薩起如是念:『我聞如來法
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限量身,不
共身,金剛身,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
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身密。


「云何是菩
薩信如來語密?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語密,
為諸有情現前授記,或為有情隱密授記,我
知如來身無誤失語無卒暴。以是緣故,妄言
過失無所從來。何以故?如來已斷諸過失故,
離一切垢遠一切塵,息諸炎熾離諸煩惱,潔
白自在清淨無染。若言如來身有過失語有
卒暴諸過失者,無有是處,如是真實無有虛
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語
密。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意密?菩薩作是念:『我
聞如來意密者,如來諸有意樂悉與智慧心
俱,依其心故,一切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及餘
有情所不能知,唯除如來神力所加。何以故?
如來智慧甚深無底不可伺察,過諸尋伺境
界,無量廣大等虛空界,亦復超出世間一切
度量境界,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
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意密。


「云何是菩薩
信諸菩薩所行?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為
有情故,現前施作諸利益事,不生懈倦不起
[009-0728b]
怖畏,荷負重擔,堅固志行,堅固精進,滿足諸
波羅蜜多,次第成辦一切佛法。以無礙慧,無
邊慧,無等慧,不共慧等,被堅固鎧,堅固精
進,堅固誓願,不動誓願,不共誓願,所謂菩提
因、菩提相、菩提緣等,如是次第圓滿廣大神
通事業,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
疑惑。』是為菩薩信諸菩薩所行。


「云何是菩薩
信如來出生?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坐道
場已,得無著無礙離障天眼智通、天耳智通、
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神境智通、漏盡智
通,得如是等無著無礙離諸所緣三世同一相
平等之智,能如實觀諸有情界,此類有情造
身語意諸惡行業,毀謗賢聖起於邪見具邪
見業,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
報。又復見此一類有情造身語意諸善行業,
不謗賢聖,起於正見具正見業,由此因緣,身
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勝報。』菩薩如是如實
觀見諸有情界,如實能知善不善業。


「菩薩又
作是念:『如我往昔所修菩薩行時,發大誓願,
如是諸行自覺了已,令諸有情而悉覺了。如
是我當得願圓滿,我望亦足,如是真實無有
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
出生。


「云何是菩薩信菩提法?謂若菩薩於佛
菩提而能覺了:『以自智力成正覺果,我於是
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菩提法。


「云何是菩
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菩薩作是念:『我聞
一乘法者謂如來乘,如是真實無有虛妄,誠
實無異諦無不實。何以故。謂從如來之乘出
生諸乘,譬如閻浮提內所有各各諸小洲渚,
[009-0728c]
皆閻浮提之所攝屬,而悉依止於閻浮提,是
故同名閻浮提數。如來之乘亦復如是,諸乘
悉於如來乘攝,從如來乘之所出生,而悉依
止於如來乘,是故一乘即如來乘,我於是處
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說種種教?菩薩作是念:
『我聞如來說種種教種種經典,如是真實無
有虛妄。何以故?如來觀諸有情所應度者,隨
彼信解為說法要,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
菩薩信如來說種種之教。


「云何是菩薩信如
來具深遠音聲?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具足
深遠清淨音聲,如是真實無有虛妄。何以故?
彼諸天子以修少分善根力故,尚得清淨深
妙音聲,況復如來無量無數百千劫中積修
勝行?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
深遠音聲。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隨其所應化
度有情?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隨有情心,如
其有情所應信解,以種種方便而為化度,佛
以一音斷諸疑惑,是諸有情根性成熟所應
度者,皆謂如來為我說法而各解了,而佛如
來無所分別,非無分別,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隨其
所應化度有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
法者,即得無疑惑心。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
[009-072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