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08 善思童子經-隋-闍那崛多 (master)




《善思童子經》卷下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世尊復告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善
思童子!此菩薩行無虛妄行。善思童子!此菩
薩行是哀愍行。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患
行,能斷一切諸過患故、慈憐一切諸眾生故。
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甚深微妙無有相行。善
思童子!此菩薩行真實能離一切欲相。善思
童子!此無欲行,無愛憎故。善思童子!此菩薩
行一切眾生平等心行,其心畢竟無所得故。
善思童子!此菩薩行大慈悲行,於一切法無
有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大布施行,無有
施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不虛誑行,不受一
[002-0610c]
切後身報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無惱忍行,
現無諍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發誓願行,捨
懶惰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三昧行,以寂
靜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智慧行,於一切
法無有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畏行,
心無恐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礙行,成
就如來諸智力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增
益行,入智慧門無有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
行觀十方行,無染著故。」


爾時,世尊欲為善思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無疑惑行者,
 為諸菩薩說;
 疑惑及諸行,
 此二不可得。
 為諸菩薩說,
 有行無行處;
 若知此行處,
 彼等無諍競。
 攝受一切法,
 為諸菩薩說;
 無所有得處,
 此行最為上。
 我行此行處,
 彼則顛倒行;
 既住顛倒行,
 彼無有畏處。
 此雖名諍行,
 彼諍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彼行最上乘。
 此乘無有驚,
 佛乘最為上;
 驚及無驚怖,
 一切法假名。
 雖說諸行處,
 一切不可得;
 一切既不得,
 彼行最為上。
 此行甚深行,
 愍於一切法;
 愍及甚深行,
 皆從分別生。
 甚深及諸行,
 是處二俱無;
 若知此際者,
 彼於法無沒。
 諸法無可染,
 非法亦復然;
[002-0611a]
 此諸法本性,
 當說無染處。
 無牢及無固,
 此但是有現;
 無有名字處,
 此句最為上。
 我雖說有愛,
 彼處無恐怖;
 以無有物故,
 彼處不生競。
 此諸眾生行,
 此處無有真;
 若有知此者,
 彼為善說行。
 此處無眾生,
 故我說眾生;
 眾生法一等,
 此路最為上。
 心及有眾生,
 畢竟不可得;
 此名為最慈,
 我前說大慈。
 世間大施主,
 亦名大眾生;
 常樂行布施,
 故名大施主。
 法尚不可得,
 況復當有邊;
 大智菩薩輩,
 故名為施主。
 佛既不可得,
 法亦不思議;
 此戒不缺犯,
 諸法無倚處。
 彼等不思議,
 佛戒不思議;
 不分別戒行,
 為諸菩薩說。
 忍向眾生輩,
 眾生畢竟無;
 此是最勝忍,
 我法行中說。
 心不可得故,
 諍競無處生;
 此是最上忍,
 諸法不可得。
 菩薩無懈怠,
 不被他毀辱;
 此名最精進,
 名為不捨取。
 身心善質直,
 能辦於此行;
 是名最精進,
 為諸菩薩說。
 菩薩能懶惰,
 不發諸行等;
 能不捨不取,
 彼住最精進。
[002-0611b]
 心界不可得,
 若外若在內;
 故名最定心,
 其心無有處。
 攀緣及心行,
 真如中無有;
 不思彼三昧,
 示現如是定。
 我說此三昧,
 自在修伽陀;
 能行此行者,
 我說彼得定。
 不以智能知,
 有諸真如法;
 真如及智慧,
 此二邊無有。
 此法不可得,
 此是識境界;
 法不以識知,
 真體此處寂。
 能知如是者,
 彼等名真念;
 菩薩真如行,
 世所不能行。
 彼勝一切眾,
 為眾生說法;
 彼無眾生相,
 況復有徒眾。
 眾生如幻化,
 幻化亦無有;
 如是能說者,
 彼無有恐怖。
 若我若他身,
 此二俱無有;
 能有此智者,
 彼無有驚懼。
 諸內及與外,
 有相畢竟無;
 心無怯弱處,
 即勝一切世。
 諸法無有礙,
 猶如虛空行;
 既如虛空行,
 法真如亦然。
 若能知此智,
 菩薩無所畏;
 巧解一切法,
 彼知眾生行。
 既知無眾生,
 一切法亦然;
 界智巧解知,
 彼界不可得。
 若入是法門,
 此路最為勝;
 有能從此道,
 即知眾生行。
 境界及眾生,
 此二無有物;
[002-0611c]
 欲識諸法門,
 須知此勝智。
 若內若有外,
 智慧無集處;
 無礙諸法中,
 故名為實際。
 諸法不思議,
 故名為佛法。
 彼無所有處,
 其處亦復無;
 若能如是行,
 世間無障礙。
 智既無有礙,
 故名為佛智。
 諸法不思議,
 彼輩無真正;
 諸法既無體,
 是覺諸佛法。
 佛及諸佛法,
 此二俱無有;
 菩提無有故,
 是名為佛道。
 乘此大乘者,
 到法安樂處;
 此世最為勝,
 人世不可得。
 凡世間所有,
 一切處眾生;
 被菩薩為勝,
 行此勝智者。
 能求此諸法,
 佛法不思議;
 能得此諸法,
 彼即近菩提。
 菩提及諸法,
 此二畢竟無;
 能作如是行,
 即近諸佛法。
 能行此行者,
 不染諸世間;
 既無有染心,
 彼去菩提近。」」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更重告善思離車童
子作是言:「復次,善思!我今宣說,若有菩薩摩
訶薩等善著鎧者,能於如是其深經典能善
說者,最妙微密善說之時,聞已其人能不驚
怖、不悔、不沒,如是菩薩摩訶薩等即得住於
菩提道場;即得入於諸佛境界;即證無礙;即
住無為解脫法門。又能巧住無得之行,即能
觀察一切十方;即能證得大慈大悲;即得諸
[002-0612a]
佛十八不共法;即得無上最大灌頂。說此甚
深微妙法時,能有信行、能有思惟如是法者,
諸佛已觀彼等菩薩,一切諸佛已護持彼。若
菩薩能信此行者,或有不信於此行者,亦為
一切諸佛所知。若有能入此法門者,諸佛已
知。若能信行此法門者,我當為於彼等作師,
彼等則為隨我出家。」


爾時,世尊欲為善思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彼等證道場,
 道場者即空;
 若不取菩提,
 彼等即住智。
 諸法無有礙,
 畢竟不可得;
 法既不可得,
 解脫亦復然。
 諸佛智行者,
 一切諸法處,
 及於諸法行,
 世尊如是說。
 有礙無礙處,
 愚癡作是心;
 佛及大菩薩,
 不如是分別。
 雖觀世間法,
 世間畢竟空;
 智能觀世間,
 彼智亦無有。
 眾生及諸佛,
 一種無分別;
 既無分別處,
 彼慈最為勝。
 法界廣大性,
 眾生界亦然;
 大智諸菩薩,
 不如是思惟。
 雖復欲起慈,
 彼慈實無體;
 慈體及無性,
 非眾生境界。
 若五指量空,
 先無今亦無;
 諸世間亦然,
 此慈最為勝。
 諸法無上者,
 名為諸佛法;
 彼等無得處,
 此即是真體。
 世尊大慈悲,
 無有形與色;
[002-0612b]
 如是無色法,
 是行名世間。
 虛空無有邊,
 境界不可執;
 諸佛如是法,
 智者行此順。
 是即無上智,
 而智不可得;
 智既無得處,
 彼處實無有。
 此岸及彼岸,
 若思惟若見;
 彼等無此行,
 甚深是名相。
 若知此等法,
 一切處平等;
 於我法行中,
 不假求知識。
 若作取捨心,
 分別二見處;
 此事言有者,
 彼非善知識。
 有言此法成,
 或言此法滅;
 善思此比丘,
 非是我弟子。
 言證苦滅者,
 畢竟不可得;
 如是說法師,
 彼非說我法。
 諸法無起處,
 何言諸法集?
 無起處說滅,
 彼等遠我法。
 如是寂法中,
 無有分別處;
 諸法既無有,
 滅處亦復無。
 若有諍競心,
 豈名說寂滅;
 善思汝知此,
 彼不名真實。
 說道及與法,
 此是示現有;
 既示現有處,
 彼假現有路。
 我說諸菩薩,
 未來世大智,
 能作如是行,
 彼依此境界。
 能行此行者,
 諸佛說甚深;
 彼已供養我,
 利益諸含識。
 能持此經典,
 諸大智菩薩,
 彼於未來世,
 住持諸法故。
[002-0612c]
 我所說諸法,
 常住無分別;
 此即是菩提,
 離此無別道。」」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是時善思離車童子,於
諸法中即便證得無生順忍。既得證彼無生
忍已,遠離一切世間憂喜,得大歡樂;即更飛
騰上虛空中,離地高於七多羅樹。


爾時,世尊當於彼時即便微笑。而諸世尊,有
如是法微笑之時,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其光
雜色,所謂青、黃、赤、白、紅、縹、綠、紺、頗梨,彼之光
明如是遍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乃至有頂
大梵天宮;照已還迴至於佛所圍繞三匝,遶
已從於佛頂而入。當入之時,此之大地具足
六種十八相動,動、遍動、等遍動,踊、遍踊、等遍
踊,沒、遍沒、等遍沒,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
遍吼,覺、遍覺、等遍覺。


爾時,上界虛空之中,天雨種種細栴檀末,沈
水、末香及天華雨,天諸種種微妙音聲自然
而作。此之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猶如北
方欝單越國,莊嚴華麗一種無殊,此之三千
大千世界亦爾無異。


爾時,長老阿難比丘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未審如來有何因緣微笑放光?諸佛世
尊非無因緣而放光明。」作是語已,即便以偈
而白佛言:


「 「諸佛世間最勝尊,
 微笑放光必有以;
 利益之處願尊說,
 有此瑞相何因緣?
 虛空天雨華,
 供養世尊故,
 歡喜皆歌嘯,
 稱讚說此經。
[002-0613a]
 三千世界中,
 種種莊嚴淨,
 猶如欝單越,
 光普照十方。
 如昔諸世尊,
 其中授記者,
 佛出光照訖,
 迴入佛頂中。
 世尊所放光,
 其光種種色,
 從佛面門出,
 為我說此因。」」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


「 「此童子善思,
 宿植善根厚,
 當於未來世,
 成佛兩足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阿難言:「阿難!此之善
思離車童子,從今已去供養恭敬億那由他
阿僧祇劫諸佛如來,承奉不違彼諸佛教。又
復供養彼諸世尊,衣服、湯藥、房舍、臥具四事
皆足,彼諸如來滅度之後供養舍利,以種種
寶而用作塔,其一一塔各各皆高百千由旬,
於彼一切諸寶塔中安置舍利,以諸名香供
養彼塔。復將一切華鬘校飾,一切諸寶、一切
諸幡,種種妙華及栴檀末、沈水末等,而以散
上。復將最妙種種音聲以供養之。供養彼諸
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已,捨最
後身而得作佛,名為淨月多陀阿伽度、阿羅
訶、三藐三佛陀,出現於世,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欲為阿難及諸大眾重宣此義,而
說偈言:


「 「若滿十方界,
 諸寶妙珍奇,
 布施佛世尊,
 及諸菩薩眾。
 得聞此法相,
 如大聖所宣,
 校量財施功,
 此福多於彼。」」


[002-0613b]


爾時,長老舍利弗聞佛世尊說此校量功德
語已,即更以偈而白佛言:


「 「世尊說此經,
 甚深最微妙,
 而不說名字,
 我等云何持?
 此經典所明,
 諸法皆平等,
 無有得不得,
 希有佛善說。
 有漏及有為,
 無漏、無為法;
 此經不分別,
 世尊善巧說。
 世間、出世間,
 世諦、第一義,
 二界無有異,
 此經如是說。
 佛所說諸行,
 方便為眾生;
 真理皆悉無,
 世尊金口說。
 諸佛及諸法,
 彼等一切無;
 能所乘並空,
 希有佛善說。
 十方諸世尊,
 所說諸法相;
 彼等無真體,
 此經如是行。
 善哉大聖尊!
 善哉最勝智!
 此經名云何?
 為我等解說。」
 智慧此語已,
 今日決諸疑;
 八功德相圓,
 音聲告於彼:
 「欲知此經者,
 名為『灌頂王』;
 雖言灌頂王,
 灌頂亦無有。
 能持此經者,
 諸佛說彼人,
 於天人世間,
 當為如寶塔。
 我說是經處,
 聽眾有八千,
 多種諸善根,
 發無上道意。
 彼等於來世,
 決作無上尊,
 得聞此妙經,
 難思議福德。
 止住安隱處,
 甚深善根中,
[002-0613c]
 彼乃如是能,
 受持此經典。
 係念專讀誦,
 此之《灌頂王》;
 彼等人輩於,
 諸法無疑惑。
 此不說初忍,
 第二忍亦無;
 諸法相既空,
 云何有說處?
 若人受持此,
 《灌頂王》經典;
 彼作如是等,
 諸法乘辯才。
 若有智女人,
 受持此經典;
 速捨女雜穢,
 罪業不淨身。
 一智一切知,
 一切智一知;
 此是持諸法,
 此經中具說。
 此經所說法,
 入處如虛空;
 我說此入道,
 作諸法光明。
 即知種種名,
 處處有多種;
 雖復說諸法,
 彼法不可得。
 所有無言體,
 其相畢竟無;
 知是諸法門,
 是名受持法。
 言無諸法者,
 彼處有無無;
 此是法體相,
 名為陀羅尼。
 若人欲無邊,
 一切光明照;
 當持此經典,
 善說《灌頂王》。
 欲求法界邊,
 此中已說訖;
 彼界不可得,
 故名陀羅尼。
 一切法甚深,
 法者無得處;
 既無法得處,
 彼處無常無。
 若成就辯才,
 智深遠無礙;
 乃能知此義,
 是經無所著。
 如阿耨達龍,
 於空中降雨;
 彼無有心想,
 名不可思議。
[002-0614a]
 若欲廣多宣,
 種種辯才說;
 依此經中學,
 無倚一切法。
 彼法無來處,
 善說如此經;
 諸法無有生,
 如此經所說。
 如日光明照,
 彼光無處來;
 此經如是明,
 法光常充滿。
 來世善男子,
 欲無盡辯才;
 當學《灌頂王》,
 善說此法本。
 速得無礙辯,
 甚深不思議;
 若學《灌頂王》,
 世多作利益。
 若不修此法,
 無上《灌頂王》;
 彼人不受持,
 如是無譬喻。
 彼等四部眾,
 遠我法行中;
 不解此義人,
 無義可能義。
 若有四部眾,
 能行此行時;
 無上諸法中,
 即為世間眼。
 如忉利宮殿,
 顯現高巍巍;
 此經典亦然,
 世間最為最。
 如立須彌頂,
 覩見世間人;
 如是住此經,
 觀見一切法。
 如人暗夜中,
 秉高大火炬;
 彼人所行處,
 終無諸黑闇。
 此經光所照,
 明見一切法;
 能持此經者,
 彼無諸闇黑。
 譬如日光焰,
 一切處悉明;
 此經典亦然,
 能出多種法。
 又如虛空月,
 放光明流轉;
 如是此經典,
 遍照十方界。
 此印諸法印,
 一切印中印;
[002-0614b]
 故遣住此印,
 為諸菩薩輩。
 如欲印虛空,
 本無亦不住;
 虛空及與印,
 此二是分別。
 如是佛及法,
 此經中所說;
 諸佛不可說,
 諸法亦復然。
 如王捨命時,
 慇懃善囑授;
 勅諸大臣等,
 財付我諸子。
 如是聖法身,
 我昔修習得;
 阿難汝來世,
 付囑諸菩薩。
 我以說此經,
 為諸菩薩輩;
 能持是經者,
 此人福甚多。
 能信受此經,
 依《灌頂王》說;
 彼人若致疑,
 我當不作佛。
 人欲自在辯,
 於諸法無礙;
 應當學此經,
 我善說《灌頂》。
 世間說諸法,
 彼是菩提道;
 知已莫應怠,
 此經當讀誦。
 彼等正信人,
 於世間無惑;
 既讀誦此經,
 復能為他說。
 此是諸佛法,
 為諸菩薩說;
 得聞此經已,
 甚深難思議。
 當說此經時,
 十方一切佛;
 微笑放光明,
 各言善說此。
 竪立大勝幢,
 法幢不思議;
 此經四句偈,
 為大眾演說。
 巧行多方便,
 不思議法中;
 能持此經者,
 兼復為他說。
 彼人共佛語,
 證法無上尊;
 能持此經者,
 不思議灌頂。」」


[002-0614c]


爾時,世尊說此偈報舍利弗已,復更重告長
老阿難作如是言:「阿難!若有比丘或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於當來世有能信心聽
此經典受持讀誦,彼人當得最大福德。其福
德聚不可稱量無有邊際,譬如空界,無有人
能量知邊際。如是,如是!長老阿難!此法本中
有能受持一四句偈,或自讀誦或為他說,彼
人所得功德善根,亦不可量亦不可說無有
邊際。」


爾時,世尊欲為阿難及諸大眾重宣此義,而
說偈言:


「 「若能讀誦此,
 無邊方便身;
 利益多眾生,
 灌頂王憐愍。
 假使我今說,
 虛空可度量;
 欲比校斯經,
 不可得窮盡。
 十方一切佛,
 世中無上尊;
 若受持此經,
 悉皆供養彼。
 十方一切佛,
 斷生死法王;
 能持此經人,
 名已供養彼。
 十方諸世界,
 除斷十惡根;
 聞此經典人,
 能供彼諸聖。
 我未來諸佛,
 及過去如來,
 現在十方中,
 兩足尊無上,
 能作師子吼,
 彼悉供養之;
 能受持此經,
 諸佛所宣說。
 持資財供養,
 此非正智人;
 若能持此經,
 供養中為最。
 一切十方界,
 滿七寶行檀;
 以供諸世尊,
 劣持此經福。
 若學此經典,
 一如灌頂王;
[002-0615a]
 此敬諸如來,
 真實如中顯。
 我所說諸法,
 諸佛不可得;
 彼聞不驚怖,
 即是供世尊。
 此供養甚深,
 世間無解者;
 不取及不捨,
 此供養最勝。
 諸佛及諸法,
 一切不取捨;
 此供養最勝,
 諸佛世尊歎。
 往昔定光佛,
 我供養此法;
 此供最為勝,
 為諸菩薩說。
 於時彼佛邊,
 我持此供養;
 彼佛授我記,
 汝當得作佛。
 若當欲作佛,
 復為眾生最;
 應成就此路,
 是名供養佛。
 我如是供養,
 今得成佛道,
 洞達一切法,
 堪受天人供。
 所有諸佛法,
 世間無上尊;
 乘此最勝供,
 諸供養中最。
 證於佛境界,
 智慧不思議;
 能作師子吼,
 如我今無畏。
 作師子吼已,
 得諸法自在;
 解脫眾生輩,
 入無漏涅槃。」」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善思童子及毘耶離,一
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
聞佛所說,皆悉信受,歡喜奉行。
《善思童子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