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00 維摩經疏記-唐-湛然 (master)



維摩經疏記卷下
天台沙門 湛然 述


淨名疏卷第十七



為從下約生滅者生滅是行行即智斷就此雙定亦
云玄作三意者亦三教也所以此中但三教者大破
小故若以如生下次雙難中就能破三教一一皆先
立當教理以為得記之情執也一一皆為淨名難破
初難破通中先約如體次復次下約四句破體乃約
理四句從事事理雖二推使不二也事理即是智境
相依隨理偏圓皆有事理通教一往其事則同而理
異者理一向異何須置疑事雖云同仍有小別是故
文致一往之言言小別者界內外殊復次若由等者
[003-0916a]
前以理約行今以事約行今問何意通別緣修為自
圓教則以真為自耶乃此準前釋文為問問法華玄
文明車體中藏別二教以緣為自通圓二教以真為
自與此不同其義何耶答亦不相違但意各別法華
玄文且在權理界內界外權實各別故使內外各有
即離即者初心即得真理乘理至故故用真理為自
為體非實理故不得為自故藏通理並皆為他由此
因緣依之問起問通教等真既未極故曰斷無還從
智生故云他耳然復別教應須縱容更云二義以申
其旨地前一向以真為他登地亦容以真為自但別
得名多非登地是故今文不以為自故大涅槃等者
佛即真智法即真理此證證道無復自他故教道中
真非實說亦真為自須有二義者從理二者破計言
從理者智尚本有況復境耶故修性合時必從本說
故從本說名為自生乃至雙非理性本無自他故也
二破計者還須依理理非自他何得計四前之二教
唯有破計故後二教皆依遠理若一切法如至無情
之法佛不授記者此乃引異而難於同況復此中且
從破說若從立義無非授記一切諸法得記何爽依
尚可記正何所論淨名今且寄衍權教以不記法而
難於記純依圓教何所難耶故圓教中在果既其依
正不二事理不二理既圓具記亦何疑果有因無無
常果耳況大涅槃下引證者大旨亦然故亦且從權
教以說三次約賢聖如並者小乘賢聖權無記義實
[003-0916b]
教具如法華經也故四味中著諸法如及記小乘則
為如來綺語之過故知淨名不可即用法華經意故
且還依方等部難問若爾何不用於方等中圓反以
諸法無如為並答還是方等帶別之圓故亦未得彰
灼向說華嚴初頓理無餘說尋此結文正用圓教釋
者初總釋中雖有多意或三訶一或一訶三故今收
之明文正意問何以破約三教亦可應云那用四教
但三藏教生門破竟故此文中不復重述問只應更
約通別二教何以破圓答前總釋中巳料簡竟圓人
破於語見等三今文答中但通云執答大論等者佛
雖復說性常離著今恐有著是故須破若以誘論佛
亦自誘何但彌勒然佛必無能化想著雖訶彌勒能
化想著意令天子執記念祛若捨執心轉權歸實大
經者執得權記執即名邪此義具為智論破者廣破
三藏菩薩因果具如止觀記破如金剛等者經雖具
三今且通破是故今文以別圓破皆云不可以身心
得言不可身心得者身聲是色舉色例心復次下以
前未立故更立之故前等者重將前破以示此立即
破中立四種相融十六相者只是四教一十六門執
異成機故以門逗元知實相本無十六不觀不行等
者此望下文斷德釋義乃是反名而用釋義何者觀
名智德不觀名斷不行亦爾例之可知亦可應云不
斷名斷不智名智凡諸釋義皆有其勢若立中破即
從反釋若破中立應從順說正明有智即是菩提即
[003-0916c]
是摩訶般若者此從三德中般若立有名於二因中
即名為了於二嚴中即名為智餘一切法準之可知
心心數法不行者以證真空為行般若者以證不行
四教明至及一切法者若準四教二嚴之外則無復
法今以人天及一毫等得名一切下去例爾離四門
等者既云緣修即三教之四門也言一切妄想者具
如前文滅諸相中障是菩提等者凡云障者不過此
二即是上求及以下化上求兼自下化唯他平等法
界菩提理也諸佛不行此破方便教中自行佛不度
生者即破方便教中化他少說斷者菩提名智今釋
菩提不多言斷故二十九中但有今斷由少復雜故
不分章所以然者欲明圓文智斷不二若有方便偏
教所明至對內意根即是二者權教初心不離情想
不知意根是菩提以有能對及所對故圓教至非智
來會理者從初發心智與理俱由智從理因果義同
豈從智因來契理果而不與合者一者無明不盡二
者無明體如次下七番即是不可以身心得等者前
文巳破身心得竟今復言者前一向破今明相即得
[003-0917a]
而不得不得而得下去諸句一切悉然言無處者方
便教中心為能依依於身土是故以色名之為處亦
可身心俱名為處觀智即是能依法也離所依外無
別能依假名等者觀假即理理攝一切不同小乘觀
無我等次命光嚴童子中至即其事也者如云非青
見青等也藏別但有色心之光者方便教中不說理
具是故不云第一義光言色心者光既即是色從色
放光但可云色心即偏真由偏真故故無心光第一
義光即圓真也然第一義非不由色全色是心從心
為本小乘不即致分色心應細約教一一分別別教
不與前二合明仍云亦爾者地同於未見心光不無
小異故別言之故唯有之言簡於三教童子至名童
真者若約別教且在七住今從圓文必不全爾但是
且借童真名耳故圓初住即得無染童真位也初明
出入相逢者先約事釋次若約內行解下即約理解
若迷若悟無異路故如人迷故以東為西迷悟人殊
理路一也若從示迹以為解者光嚴從實而示權不
出而出淨名從權以示實不入而入為欲說圓教至
事迹者唯欲說於圓理故耳故圓教中能表之事亦
破皆令入實故也天衣七寶虗空等座並出勝天王
燋炷具如止觀記中意明燋炷但是斷位今則
非果理不離果理雖非因理不離因理為道場也是
故斷非初後不離初後依之任運自得道場答諸方
便教一往約觀者觀義猶疎但是附理方便至為例
[003-0917b]
者仍約當分初四番一往豎等者所以不與後二十
五番總名廣者橫豎別故此三心如磁石等者任運
意也顯住任運上求下化華嚴等者引成正覺以證
直心云是道場及真實性證無虗假法華經歎五品
等者至五品位必至六根隣於初住分真道場具發
萬行等者自行化他俱得名行自然流入者海亦證
深具如前釋淨土中分別者同是取土利物道場豈
非當得成佛之處六度中一一皆云法身者六度悉
能滿法身故然但用對治以為能依故一一句皆是
所依所依即是真法身也又智中但四者智無世間
耳亦且從於出世智說故可例前通用五也慈等四
等巳下一一皆須從圓以釋語似方便釋成圓顯出
法性真淨六根者入初住時六根俱十六根即是六
通故也乃能出等者除入勝處也言能出二乘等者
小從大出大必具小故今開之皆令成大以其因中
等者因中用於小乘八解脫後轉入大見八解理一
一地中具足佛性是故轉名解脫也後用利物還依
本習隨宜設化以一切法得入中巳悉具難思化他
之行心之與法俱名行也故成二十五三昧中勝妙
解脫也方便是道場等者方便即實道道存焉多聞
是道場者自治治他俱得名為如聞行也除倒顯性
悉破八也言顯發者即於文字而達至理釋道場義
一一皆云初心菩薩者道場即是從果立名今通於
因故並云初發心發心畢竟二不別故亦可以六即
[003-0917c]
而分別之然此四菩薩初二約果後二因者亦表初
後不二故耳第三結成者初文開章即云結釋此中
從便即云結成結只是成耳。


淨名疏卷第十八



次命持世中云大論明帝釋多著欲為說十五種觀
門既破欲巳仍令轉教說於般若亦是三德者常依
法身般若慧命解脫法財五種三堅未知說何也者
既破天樂只應為說三藏三堅但天主機難可定判
破欲之後豈必藏耶俱通四機故未定判魔即自等
者自照一理具足三千故令魔及女機熟至持世所
覩淨名譏即是調他界內外魔也空聲三釋並無去
取者巳如前文阿難中釋降魔伏眾魔者淨名寄此
潛譏魔眾以示天女住宮之儀樂淨佛國土者一切
皆是佛土之行此中別示淨土言者即此別示是通
示也恐諸天女未有菩薩淨佛土緣樂成就相好者
相好即是取土之身諸方便教行時非證時前二人
二教行證可知別教地前名為行時未見中道不名
證時若小證者通教七地及兩二乘亦可粗通兩教
[003-0918a]
學地次命善得中云關河舊解者觀今文意不取此
解釋弟子中前訶弟子巳久除邪今訶菩薩須與異
小此乃以圓而訶於偏或圓訶藏是故不取其行淫
祀善得既是等者今但云菩薩不分教別準諸文意
故唯須圓四別問法施之會等者文但略法施而巳
經但對財而云法施其旨難辨故須問起然向疏文
雖說財中有法之理未是彰灼示其觀門今欲雙明
故亦須問答中云備有兩義義通於四即理唯圓故
約法論財用施一切受者無不咸沾法門法既無涯
施亦無限以此傳化如無盡故燈此非正意義立而
巳故云亦有以三教心不能即故故三教理理外論
事事不見理不稱圓宗及但約觀以為解釋出沒者
有無也只圓教中於諸經論有無不定何但前之三
教文耶故四教文並得名為出沒不定十法界至一
切法者問雙照即是施十法界然施十界有何功德
九界若非何以施彼九界若是用佛界為答若事若
理皆有勝益所言事者斷六界法與其四界與其斷
法故名為施後四界中卷權歸實漸與不定事理皆
然所言理者十界之理同在一心不一不多不無不
有十即是百百即是千千即三千而空假中故空假
中咸名理法法不出事故號法財以法融財以財引
法用施於彼名為法施故法在財名波羅蜜如意珠
譬思之可知復次下亦令用權助不思議即如法華
異方便等通望眾人亦名一切迹中善得等者若爾
[003-0918b]
本地善得此會自知法施之理但為受者其心未融
故重請之成受者解符成之義其理宛然淨名元示
財中之法意令後代行者說者觀文對境皆須約財
論法故也若離財等者三教於財必無其法以財施
人至一切法者問諸佛菩薩深位之人何嘗離於以
財導法眾生受用地水火風任運常蒙佛菩薩益諸
佛菩薩不可數知受用時長眾生久益如何更令凡
夫假想如是作者所益幾何況復反隱佛菩薩術答
其義實爾然須曉宗先荷聖恩兼蒙凡益但化物之
式譬若征夫大陣難當理藉多戰良將雖強不容獨
致傍資散健併力共攻散健獲勳功由將術況設未
破賊教練何嫌卒急施兵拔健為將縱未全可勉強
礪器方堪不難故諸佛菩薩無始運慈而諸眾生亦
無始沾化以是得知眾生難化常處生死受苦時長
忽感應道交乃彼此兼益況復眾生亦有先修淨土
行者彼彼弘願更互相熏彼彼相資至果方益即受
化者共別不同彼我悉然深可思也故一佛出世眾
聖咸臻須達老婢例之可見生功德智慧之法身也
者法施緣了即顯同體之法身也無施無受等者意
明大捨等無緣慈是故彼此皆云無也故以四種不
可說法名為平等即是大捨之體理也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等者於此捨中慈悲喜三即是度心捨
中無著即是不度然四與六及諸雜行一一皆是獨
頭法施為欲相成故並列耳二約六度正行者前四
[003-0918c]
及雜無非正行然在諸教多皆列六故六攝諸六為
菩薩之正行也約四等者四若得六方稱兼懷教化
眾生去約三脫者即以空等對化生等既是圓行應
具一切對雖只爾不必全然互對亦成圓行故也用
互對意一一釋之令成圓義方稱教旨起於慧業者
此亦復與諸文不等諸智文對或云因果今乃以慧
而蕩於智如是善男子者如前諸句一一皆須約圓
施心細辨相狀具如前章明諸教意來入此中寄法
華說述其觀旨悉入法門觀財如法方稱此中諸科
文旨若唯消法相何能涉於財中法耶法施既迷亦
不達於菩提道場及法樂等如今消釋方表其事是
故不與貪等相應乃至不與無量相應唯與一實不
受冥合波羅門發心者此最利根是故於中別標其
發。


淨名疏卷第十九



前明淨名託疾等者即指前來兩節文也方便品中
廣為諸來問疾者說此有二義近為俗眾當座之益
遠為後時印定成經即方便品初料簡文是次弟子
[003-0919a]
品初云自念寢疾于床等具如前文五種利益今欲
總以前二處文而為室外室外彈訶者問何以不云
世界悉耶答二門各須先歡喜巳方可為說二門共
有是故不論問第一義理亦是共有何以明之答雖
即共有有入不入而於求入者故須說之又世界一
種有則不定若第一義一向須有是故須說權謀者
明方便品處處現身即其事也問應云無謀之權何
以更得云權謀耶答無謀即是大權謀也大像無形
大音希聲故知不思議之權謀即希聲無形云大形
聲也前巳用一四教等者言凡夫者指方便品言二
乘者指弟子品諸偏菩薩者指菩薩品問只應合云
以圓折伏而云四者何耶答訶凡用藏訶小用衍斥
大用圓或展轉訶故須用四今歎等者即指文殊稱
歎淨名令修等者即指調伏慰喻之文及下四品人
不思議指不思議品得見淨剎即指香積阿閦佛品
言及下五品者至文中各隨其品不出折攝此又為
五者亦與前品五義意同而但與前名異義別亦可
應云名同義異以文殊受命亦依文殊各隨五別於
此須與前文辨別親承者向雖聞述被訶之事但可
罔像纔信而巳若見神變并聞智辯得益不輕故須
隨從隨障盡者緣謂緣集障即宿障緣集但二障必
具三以同居中分淨穢故是故於障必須分三若二
乘人巳入位者亦可從於顯露教說復亦須云令顯
入位者成於生蘇在第四意中為後弄引者是各生
[003-0919b]
淨國者具如前文佛國品中爾前等者前據未轉者
也亦容巳有根轉之人及秘密悟上下文相一切皆
然言不累施文偏事具故且從顯一往以說若至大
品等者此文亦依次第以說不可準前轉教觀等前
既總撮大旨巳竟下去處處一切且別復須述意故
云利根發時不定具如前說五為還佛所結定成經
者不云印定而云結者結即印也所言結者大士化
事其功方畢收束機宜理在成教故云結也對佛印
定前後等者問印前可爾何須云後答非菴園後名
之為後前雖聞述而嘿印之未知嘿意其旨何在至
後入室累聞勝因復見大士施多權變入室之後故
云後耳如是等事理不容易故藉如來對眾印可復
假天帝發誓願弘通佛復述成令傳後代準此必須
重至菴園諸菩薩至如兩磓云二乘但云菩薩者亦
是互為砧磓而巳以力等故得兩磓名必不可云兩
砧故也言互為者如初入室文殊設問而淨名答至
觀眾生淨名乃令文殊說法及不二門更互說嘿為
二聖利物之式亦可得云文殊以言說之磓扣於淨
名真理之砧乃成中間稱教之益始會砧磓理教之
用瘵亦病也貪欲至一身者前之三分引經義立等
分對身者稍似身耳雖乃從義義通於實實由於心
理必然也夷平也經云等者如瑞應經也問何不云
生答三由於生生亦由三故不別出通今一往等者
通別二義於理方成何者由此三毒通感於身別對
[003-0919c]
非無通造為善引通文以成別也若因中下云強弱
者重強輕弱四約云等者雖復橫論又更豎攝如有
餘土雖有藏通五人生彼至彼復無藏通之名其教
既謝位名亦失終未見別理即別地前彼土尅實但
有別圓二種人也從漸教說藏通初轉或且入別初
轉豈容全不入圓但是附文而從別說答分無為緣
集等者名同體別即與界內三界愛見四名分同其
體則與界內永別況復界外方便說耶答曰亦有變
易等者唯輕無重故但云通言具有地等四大及生
等四苦但彼苦果與心體同以從貪等得四大名故
便生等念念變易故以變易故名為生死以有生死
任運老病問曰至有之者所以不問生死苦者變易
生死諸教盛談所以但疑老病苦耳亦名因緣者但
未見理故屬因緣故與界內名同體異即法性為因
無明為緣答既有等者既許生死何妨四大四大既
別故引大品一切法趣及以不為老死所遷此明等
覺分尚云得不遷之理而猶名為界外四大同體別
其理不疑古來不知此文難會若不得今意如何能
[003-0920a]
釋觀音品中果報煩惱火水風別既云名同下之二
土不名因緣者從麤從別別受名耳若從因緣理無
不通從癡有愛等者故等覺中一分無明亦名癡愛
從此癡愛感等覺地前一品生死乃能為物受癡愛
生若不爾者感應之道不同設化之儀未普故金剛
下引證無明亦名癡愛此取無有等者此中唯取此
之兩位以為中下所言或者一由等覺有無不定若
有即取以為無後若無即指十地之位雖名有後若
無等覺家之十地終名無後並取無後一位為常寂
光菩薩居也若依仁王於無等覺位中以立二生既
不立等覺但云十地位中有三生也則立法雲而為
始生準此但取住生終生以為寂光以始生者讓為
實報故云因緣此別教為便者以依仁王故不立三
十心為斷無明位又法雲一地而分三品故成別也
況有教無人未可依用今對寂光依圓教故圓教三
十心皆是因緣雖作此解亦未可定用者向來雖對
別圓兩教及等覺有無以立中下寂光之義未若唯
立上品為定況復暫借攝師之名問龍樹等者此問
意者由用有後生死等言是攝師義是故且推以屬
天親答意雖爾然一家所用龍樹為宗從聖行生天
梵等者由因證理從理起用用又指因故云聖行乃
至而起問天既是證何名為行答從天起行故名天
行故天行位在於地住驗知從於別圓二種聖行而
生嬰兒行下釋於病嬰二行所以若此下明於二行
[003-0920b]
息之由也隨諸眾生下明二行生之所以機生曰興
若約物病何時不興今淨名下約法從人前雖通辦
意出今文文意亦在通被諸土一同居土等者然且
四土皆有權實之兩疾也若約後有於現權疾唯有
實報則位位中一實一權若方便中亦有神通得名
權疾但不得名應化權耳是則二土亦權亦實二同
居土一向唯實同居中得實益者亦可隨義判釋不
同但有人天等者人天并四故名六界然淨土中雖
無藏教二乘之人亦可得有通教二乘并後二教菩
薩及佛破成六也由是亦得名為六界權同四土者
實報方便及二同居問淨名既是等覺等者作此問
者以土望人其人既其猶有實疾何能自於無障礙
中現等覺地之實疾耶答中先以本迹高下四句不
可測答次但權疾下從實位辨約觀心者義通初心
是故云也如無貪人權現貪等故置無疾現疾等言
或自行等者明示現權疾之所以也自行精進只可
示為懈怠之權不可實惰而示精進化益不定意在
隨宜乃至一切者一切鬼神亦有權變假設之相事
通意局五源等者古人意云問疾一品因於文殊至
淨名室除去所有為下五品之源本也八始者至法
供養猶是正經故問疾初為下正經八品之始三由
等者因於古釋今亦立三亦名為由而義少別但從
疾生非全一品而為初由但三處由疾故曰三由一
俗眾二聲聞三菩薩六源者意明示疾為六品之源
[003-0920c]
問疾初文亦為此品調伏慰喻之源始也并下五品
故為六源若權智說至故言非要者二智體同並得
名為說權說實今從泛爾隨情之權且作此說耳四
句分別者前之二句即前三教後二是圓四辯赴緣
說三教等者既云赴緣理須說四今從用權且云三
耳非但等者意云悉知之言猶濫未證故以成就未
證而對說之十方等者義通橫豎八方橫也即是同
居淨穢二土上下豎也即是有餘果報二土常寂光
究竟等者以表究竟若約自行現此相者正言我與
文殊俱除微煙故用表之為他亦然理須從極表果
報之末者亦指等覺故地持等上句釋其所以次離
一切下正示斷障名禪明是等覺若表等者具如前
釋權實二疾各隨巳之所有明其權實不同何者下
釋生後所以心安不動等者智契極境斷所以滿自
非元品永除至於究竟智斷豈令三事具足俱得滿
名淨名雖居等覺所現終成究竟安穩眠等者引此
偈意安眠即是真性軌也實慧慈悲即是方便解脫
故也今解淨名等者勸捨執耳言罔象者用莊周言
[003-0921a]
託興假設立此人名名之為罔象意明乍可得珠過
若窮研只恐失寶況復轉譬成有所憑表土表身者
對向四不可說文應云可表四土三身又文殊尚知
欲說法華等者若以淨名望於如來誠為不易況法
華方等難易可知信知何經不有天華地動放眉間
光文殊纔觀知異一代便憶往世曾有見聞故見瑞
時乃引燈明釋彌勒疑即懸知今欲說妙法此事尚
識況方等耶終求無餘等者無餘等言本在三藏通
雖稍巧及以斷惑然所求果不出無餘果是所期故
云終求轉心轉觀者心即期心次第觀即初地雙流
所以彈訶菩薩多在三教及失圓意者那得第七云
是圓教後心人耶答圓教失意定在初心與物無緣
者簡第六七若被彈者簡於前四今總言之得作此
說應歎二乘者二諦語通責同異耳若爾者淨名皆
應歎諸菩薩者地住巳上皆有法應即列眾中不無
其人唯有語見須在博地皆言表諸通於三萬二千
故也但諸圓菩薩至不稱歎者此中釋前圓不應斥
但通云圓不云位者故知前文理合通取第六第七
但為無緣而不堪耳故於高位最藉有緣所以唯在
文殊一耳皆是四不可說者有機之人理亦無說理
不自顯然由說成文殊扣機不說而說若入初發心
住至亦如是者通辨不見而見之位非專所歎之人
從今文殊本迹去位既齊等今此大會豈無齊人故
亦須以有緣簡之準前歎德悉歎等覺故也下去對
[003-0921b]
釋但皆少於有緣一事故須節節添其有緣何者見
既釋來須稱來義云云次問中可見答中意先分別異
次引法華二文者意明知見必不相離不同三教知
見相別復次因圓教至果報者亦是通出知見之位
表因至果皆是不來而來故也然於文殊無趣果義
正當不來而來義也不同眾生來故云不來相而來
見亦如是前五等者故知善來取後二也以有緣簡
故不取之自此巳下不能煩述準例可知若以果望
因等者亦如前文以事表理故大品等者須云二種
三界意也又大論等者即先以佛依理不來為眾生
故而來而去故文殊答亦依此理。


淨名疏卷第二十



賓主相見之儀者若二大士俱是法身有何賓主而
欲設儀若約化事今此淨名本雖妙喜妙喜亦是中
間迹耳但約此迹先處毗耶使文殊仍為遊客況復
問疾親詣所居故有賓主設儀何咎大品諸佛自相
慰問智論委釋今即約四土者夫不可忍惡中之
極內心既惡相必外彰故可忍者有損之理即是易
治之人故也果疾是一因疾有九者果一者六道隨
一三善隨一三途隨一以三途中亦可宿習能生三
界及六道因故云因九於九因中三乘可忍六道不
可忍但不如前有餘等者若以地地而為相待待上
不可忍待下可忍有何不可但不如橫一時相望可
對不可義則易見此並果報土中義立無實權之疾
[003-0921c]
等者問既無實疾何以無權答今約自行當土不須
故云無也若望三土應云無實而得有權佛止一句
等者乃成如來一音普應故一家解釋深窮佛心答
至實疾也者固勸學者順大師意見諸經論不須違
拒幸通二義教復無違故以寂光與三土體體恒相
即復順三品寂光之文疾有三種等者至此不云有
為等三但云見思塵沙等三者何耶意明疾相此三
義顯故有為等暫用非極為破滯有著有為名無為
破著亦復如是又無為者傍涉塵沙及以無明其體
混濫故義非乖又立見等為欲對下三觀四教調伏
慰喻其文便故二從空至傍治同居塵沙無知者以
界內塵沙不障界外之生故雖生彼有而須斷既生
界外界外為正縱未出界惑終非正於外破內內則
別易壞三中道正觀治有餘土至塵沙無明者有餘
土中無明全在果報土中餘無明在雖復有餘及以
全在並為中治言利根至傍治者通教利根具界內
惑但修中觀細惑未破麤雖前除亦非正意故云傍
也又非正障中故亦云傍若就等者言無明永不損
[003-0922a]
者一往雖爾然又應云三乘相形大小既別亦可義
立俱彼土無執教之惑是故無有不損之理若約初
心宿業等者若巳生彼無復重惡遮障宿業約在此
土修圓觀人未破無明或復當破而云有遮義同彼
土故寄言之但有損損增損也而三乘至約行退念
退故有三者五人位別稟教不同故云利鈍以無位
退者若約三土明三不退即其土中猶有二退若破
塵沙得行不退若破無明得念不退即入果報果報
一向是念不退況餘二耶約土既然從位可識皆有
損損者若此言之方便亦應唯有損損文且寄於二
種退義名損增耳其實不可更為增疾若為眾生至
意在此也者若皆非近須論悲體體即實理理與一
切眾生共同別論發心者前自從初發四弘誓來有
疾而眾生疾亦無始本有但以菩薩未發心前及以
未得無生忍來無疾可爾況發心巳大願始張至真
位初疾方分現未審淨名證來幾時其所現疾未知
久近約所度物緣會機成機成應興其疾乃現故關
初心結緣多少生熟偏圓淨土因成權疾方現自爾
巳後生生成就生生願行剎那剎那三業四儀未曾
剎那闕於行願故知悲疾後後隨興據此言之則淨
名疾近眾生疾久今約理說有何久近久近之義節
節委論同居癡愛盡等者道理有餘果報二處之病
只是未斷不名為生今云生者寄於麤破細法方現
義當於生如四正勤中未生者是若約眾生等者此
[003-0922b]
問意者以理難事事有久近理無久近答中意者欲
分事理先理次事所言理者只此癡愛即是明脫癡
愛明脫悉是本有乃與淨名本理悲同所言事者眾
生尚迷淨名久悟淨名久以大悲熏真性眾生機發
對淨名悲機感相應乃成疾相是故淨名權疾則近
一切眾生實疾則久從發心後雖有大悲仍未堪同
眾生之病所以能度所度皆非久近而論久近若知
此意可以立願可以修行可以赴機可以施教若依
理等者理本有故即無明是故云久也即此無明復
名為事故事亦久石異於吸等者一往觀之二句無
別細尋文旨不無少殊先問石異於吸意問法體不
關用耶次問吸異於石意問法不關體耶體即法身
用即悲疾答中意者必不相異方名體用問別有常
寂光土耶者若如前釋巳知不別猶恐不了故重問
之若答中意者三土即是何須別求若爾三尚遍有
三外虗通何得不有若爾虗通之有為與太虗同耶
異耶答若同太虗那遍三土若異太虗豈得通三內
外虗知遍而非遍四句推檢通教顯真問三土之外
何殊太虗答遍理同別問約理云遍為復常遍為或
在無答法體恒遍常在情無但可推之不可思之但
可思之不可推之不可觀之但可會之不可會之但
可觀之如螺髻等者舉淺況深淺尚相在況復深耶
故云等者且寄相在以表相即故將相即酬前問於
有無之旨言皆空者意明遍空顯非壃畔亦顯壃外
[003-0922c]
理必不無以不無故亦名非有天器即離方之可見
問以何為空者初分段下約餘三土對法性問又聲
聞經去約大斥小問明空三昧者小乘唯但明空若
衍門明十八空中即有空空下七問答皆須兩消答
中云若約境智明等者重空之言互對境智境空於
智智空於境今言下釋意者雖開境智別相難分一
者從證不可分故二者居因淺深莫測文殊所以更
進問者問中雙申兩問之勢若通約理性對智以辨
況又若去別約真諦以斯空名近真諦故一往且從
隣近為問問空何用空者亦約兩解細意作之不得
不但空及不可得空問二空何別答約理二空不可
分異但對不但空即是對於不可得空今重云者所
對別耳何用空者先正難次若以下引同小乘夫云
空者應空分別今那更云空不空耶答意者分別尚
空況不分別豈不空耶若所觀分別等者雖約境智
相對以辨無分別相而須互作自他等性及以破性
而辨二空圓教等者以是而觀三教境智境智猶二
是故未名分別亦空故須唯指圓境智也今眾生未
[003-0923a]
悟至常寂光之土者文中乃以悟未悟為言者且以
因果相望易見耳若未入圓不名悟故以未入圓非
善行故故只應云圓與三教所明不同亦可得云即
與不即分別之盛豈過諸見諸見即是何以別求中
論觀法品亦有此說者當知四教既皆觀於六十二
見見體不別求者於中推檢不同若圓求者乃全體
見以窮真極雖巧拙不等漸頓差殊皆於見處而入
空也如大經乳譬佛性從緣生乳四句叵得佛性亦
爾執成四見體之見理二無我者亦是人法二無我
也見是悉是我體之全空即是諸教破見入空能空
不同故分教別若從凡夫等者向雖一途但似豎耳
今更約教即成橫論應云具足橫豎二行巳如前釋
不染而染等者理本不染無始恒昧豈染不染而能
觀之故起六十二見至之源者如窮無明源者是也
氷者理同義異不別而別同一真土眾生所依唯一
法身為諸身體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
何異無始妄習謂依正殊問求真性等者舉心修觀
惑相無體一切諸法唯一真如若爾為復更有餘二
脫不答中意者眼性雖一一體猶三惑體既三而不
三解脫亦即三而一終從此出者意明雖有三觀及
以通別根本皆從空室生也所言侍者不出四教大
經佛為師子吼說十力是也初問云何慰喻等者
準下五品既從此生下之五品復能成上須以通相
三觀釋之若不爾者國王長者亦樂佛身諸大弟子
[003-0923b]
用三教斥菩薩亦用三教為訶雖多用圓義歸於衍
故須通相別在其中是故上文但云從別故此文意
用上為基空既通巳豈有中假而不通耶故準往復
以論所表次從空中生一切法為存方等通對諸土
及以三惑因果不同故須別辨觀眾生等及以別訶
弟子菩薩故至法華方純一味未入室明四教等俗
眾未即見思之惑須加三藏而對治之以三藏教治
欲勝故若爾俗眾豈無斷無為者答若依小斷巳在
小數若依大斷巳在大數故且別引具惑為俗三藏
助通者故經云說身無常元是三藏不說厭離即用
通門故知通人用三藏者知無常巳無常即空若助
別圓對轉兼具準例可知今且消經未通圓別問答
即是經之正意四種正命者非唯離於四邪五邪正
顯住於四教慧命四五具在止觀記中楞嚴者入假
勇健之心名為健相。


淨名疏卷第二十一



通相一心的在圓者問那云斷惑終成前後耶答行
相無殊從教前後故前文云恐是方等中意也當知
猶是方便之說問我與眾生何別答我計宰主眾生
攬陰分別法者法者只是陰界入耳亦是十法界法
也者後四法界只是六中空假中耳此四法界既亦
名法故知法空義長遠他云二乘不得法空不明所
空法之長短今空四界入實相中二邊法者前既二
解即有兩種二邊不同如下文云若依前解即我我
[003-0923c]
所為二邊也若約後解即約十界生死涅槃而為內
外二邊也即是兩種平等空也九百七十二者八十
一品品品各有一十二故問何故破見一番四十八
句破思一品各一十二耶答斷雖一番諸見各別每
於一見皆防轉計故四十八思無轉計唯一三假故
但十二若存平等等者兼破古人釋平等空具如前
文目連章中以辨大小三空不同此如大論至解使
也者彼論中辨有緣無為而生惑使此引毗曇證第
一義亦須空之如雖平等復言平等以為有者亦須
空故如無為無使能緣之心緣之生使滅諦下惑即
其相也別圓不爾等者異偏真等雖以別圓一時共
說釋義必須分別圓相如前屬對三種三觀既云別
相以屬別教通相一心屬於圓又云通相雖圓然帶
方等乃成圓中之別相耳故此三空通屬別圓自此
巳下但尋此中一段經文若云空即空於涅槃及以
中道結釋即云終是從假入空而巳故知空三諦故
故在於中終在入空故但似別故初雙標圓別二教
所以此經若分教釋理具別圓統消經文復依通相
[003-0924a]
若爾為定別圓答既云方等適機為宗圓別二人隨
聞各異故從宗釋須辨別圓名分義通隨機恒別眾
生佛性準例可知故上文云下之三品從此中生若
爾始末俱是一音之教何異流支答顯秘既殊一音
冥契亦名平等者且依瓔珞作此說耳出假有三等
者即三根也上根煩惱未斷斷字都管反此約三教
同從此空故通三根俱名有疾以下根人尚有習氣
故通教意無有不留餘殘習者故三根人並有實疾
此中初列通位次若別下引別辨異三但別圓下明
於兩教寄位之意非是用通等者前約通教三根斷
者意明別教三根亦然故先辨通意令識別又後復
空通故得借辨此空雖即不空於空乃有假中二觀
在故若下二觀三俱假中以漸深故通教留習尚名
有疾況本圓別仍有塵沙無明惑在故方等教且對
所出三根欲同若論所入長短大異故使有疾多少
不同故別教等覺唯有一品尚名有疾故使菩薩無
有無疾之者然此中既其多約次第三觀故知非是
不思議假故使別圓約地住前若止觀中三根出假
意別不爾云云雖不次第者第一當前第三第二當第
五第三當第一第四當第二第五當第四所以有此
兩次第者各有其旨前次第者教門必須大悲居首
依悲起誓其根須利乃以勇進今次第者內觀任運
即是根利是故居初利根須進重起大悲弘誓勇猛
屬愛善受至善受也者善惡各三故合脩羅為下十
[003-0924b]
善然於而受諸受之中具足廣約節目階位作相狀
者意欲略明出假菩薩委悉受相令後學者作出假
因先具照之而為方便滅三心涅槃者三空也答觀
此等者然此通相三觀之圓但前二觀唯云空假未
有一中一切中故故須更明圓教四門以圓四門始
末皆悉入中故也是故更須說第三觀華嚴明七地
欲沈空等具如前引華嚴文也菩薩於諸不善至通
達佛道者於惡中以知惡故而為所觀於能觀中具
有四種分於藥病成八不同各分因果為十六諦所
觀惡境不同既爾善境乃至二乘菩薩節級減之知
病識藥藥治減故隨減說之道品下去一一皆云自
他以有疾故以習假須自行也五明工巧醫方伎術
因聲六藝者禮樂書筭射御具如止觀記若薄若盡
等者對於三根伏見侵思並名薄地約初出位故云
稍破一切眾生悉具十界者此從實理談其意也既
云十法不同是則凡聖事理因果行位俱十十界百
界三千世間俱在一念若凡夫人迷中三千若兼圓
別應知次與不次有除不除若唯圓者理性三千一
向不除故云而不除法言除病者次第應知除九界
病不次第者但云體達以達為除麤細前後以分次
位則無諸界減少之名言溫身者溫法身照惑暗成
行食照暗般若成食解脫十二因緣亦復如是但破
執病法何所除三道之法本三德故亦如治眼者猶
是分喻可喻次第今謂至無明取相者界內無明名
[003-0924c]
為取相過去攀緣等者因是果病之根本也現未悉
然修此觀位約教有三種者別教接通八地巳上并
於別圓地前住前初列通教欲出別接之位耳七地
破塵沙至名眼見者七地被接八地雙流九地聞中
十地方證故云眼見且約一途不必全爾隨三根故
此但屬下斷見自體此同體見是故爾耳圓教等者
雖屬通相復以教分圓教永興故以空觀多屬於通
入假屬別入中屬圓或圓接別或圓接通以方等中
不定判故故云菩薩觀照等也即淨名病與物理同
既專後心驗知即是本修圓人前之二觀成既前後
雖復亦云三空三假三空但破見思之惑三假但破
塵沙之惑虗解疎通未成實益今之中觀定空假並
中進退消之依教準部無令失旨初言下約見愛簡
非者既約觀中簡此見愛位在初心修中觀耳故云
從本巳來與其菩薩俱非有無復云法愛生不得入
菩薩位菩薩位者即初住也故知愛見復屬無明言
慈悲者正當二邊之慈悲耳作此說者斥二邊位令
入中耳故知即是同體見愛名為順道解釋除失顯
[003-0925a]
得者愛見下除失若能下顯得若貪著有漏根本等
者世人若但作此釋者何能釋於中道實慧小乘尚
離根本之著況菩薩耶故今文中乃至漸深以釋諸
土釋前四章門者慧即實慧方便是權故方便與實
更互相成闕一則俱失故互明之故前兩句約權論
實辨權有無明實縛解後之二句約實論權辨實有
無明權縛解故上二句中莊嚴等是權權無故實縛
解則反此下二句者植本是實實無故權縛解則反
此不加修真慧者真者實也正明無實故使無權若
俱破者則權實並顯答愛見是順道者以順實道而
起於愛令方便闕故經云無方便慧縛故云以愛見
心莊嚴佛土等後三毒等者妄依正者經云無慧方
便縛故云住於貪欲邪見煩惱而殖眾德本初觀法
身實疾是實智者觀法身故名為實慧有實疾故須
觀無常故知亦約具足三惑者而修中觀須作是觀
即事不實者謂無常等事即是真如如常照事故於
實疾事中觀常法身理境故云雙遊是病是身等者
菩薩自觀實疾身病即約實慧以明實境境即實體
與悲意同故悲與生俱非新故於餘眾生者還待有
緣單明雙流者如云過魔伏魔只是一邊而無示魔
同魔一邊故也雖但一邊任運具二故出一邊亦名
雙流又如求一切智及不非時求亦只一邊對於而
示現人假方是雙流下去準知不能委釋而隨禪生
中云隨於解脫生五淨居者修八解脫具足事禪不
[003-0925b]
隨兩字冠下三句不同凡夫者問何故不云不隨實
報入無功用答通釋無妨但是文略雖行四念處者
正觀相應四字並冠下七科照俗云十力等者以力
望理十用皆俗止觀助道者道品必且據空邊以對
於助廣簡正助具如止觀記皆異二乘者二破二入
故也。


淨名疏卷第二十二



淨名空室至所表者空表寂光寂光亦有本迹之別
身居空室迹也本因感果本也身亦有二望土可知
現疾表迹亦是迹用四教皆明三種之理者前二各
以真諦之理為真性也各以二智而為餘二得此意
巳後兩自明待絕即應三一相對不思議二種者即
三一相對若玄文中從理相對前二教約思議理論
生無生後二約不思議理論生無生今待絕相對不
思議中猶有教道此絕仍待今除別教是故須以待
絕簡之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對者竝三道之外有三
解脫圓人三道約即可知如文廣釋集在一國者且
在此經若從此理亦可一塵具一切剎當於須菩提
章中求即有三失者第一責違心失此取答時然
身子本來非全求座但責現在不能亡軀義當求座
以成身失為責之法道理如然念座居懷口稱為法
豈不正當心口相違第二約法責訶不稱理者準次
第教承前巳來未曾求大雖云被屈復聞文殊稱歎
難酬然亦未作慕大之想信知爾時雖云為法但欲
[003-0925c]
樂聞所行小法此則正當違所求理第三興念失者
但於小乘尚乃成失況復大耶又知法名佛等者於
中能知即佛義也離相名法者即向所知體全是法
境既云離令知無著無為即僧者法體既離故得遍
和若不和者由法非離事和尚爾況理和耶乃是行
生滅者界外生滅亦是以界內生滅而反責之大涅
槃愛有九種即生七識者此內執識小教不明既
取滅諦即是內執名生七識今推此文等者觀前彈
訶四段經文無別圓相而多似通又復訶小不應但
通故知只是以中人空故使聞者亦得小乘法眼淨
也即斷見位若準下文等者下文為成彼世菩薩雙
流之行須先傳白動彼機情來彼菩薩發問之端即
應先遣化菩薩往今無斯事須使義希即表果報土
者問何以不云下之三土答果報具三何須更別列
況小能容大尚在一塵身子及諸等者身子內心未
證此理燈王之座由證而成淨名亦是證故能借身
子未證二人所證此稱理事事高難昇正由即理之
事高廣故使無理之事靡昇以過一切七方便人事
[003-0926a]
理之外故令此等皆不能昇所以新發意者能昇菩
薩不一故比決之故將諸賢位展轉不同別圓新發
意尚自不及況復前二初心是人身子雖是前教後
心仍是小乘方須禮座既被加巳昇亦何難又解小
乘歸向等者此彈訶中亦生蘇益故今昇意預表後
昇故至法華究竟昇也初云諸佛菩薩者若云理者
眾生共之既云諸佛及菩薩則表巳證不思議理下
文復云若菩薩住是解脫者即是巳契真性之理驗
前所契亦真性也智境合時理應有用此乃修性合
論故真性唯一古釋此品隨事多云未應經旨今疏
一釋用冠十雙遂使古今諸師撰拱手歎云未曾有
者自普集來罕覩斯迹大乘三無漏根者即以住前
對於登住為無漏道望小比擬亦應可見法眼根壞
者且對事論不能盡理究竟應云佛眼根壞一切聲
聞等者準此亦是佛及淨名大聖加之方有此說故
云迦葉此意等也。


淨名疏卷第二十三



成上果義者即成近遠二處果用故耳近而為論巳
下文是室外四品者理須兼於佛國半品通總論之
故且云四故方便下三正當三觀方便品約所用法
正多屬空弟子菩薩約能訶法而弟子多屬假以菩
薩多屬中佛國具三三觀既爾四教準知而云成者
即釋成也上所明假空既空一切即是皆空故也應
具假中但云空者此有二意一者通途虗照三諦雖
[003-0926b]
三而空二者由在方等教中雖三而通故使通相復
異次第未是獨顯但是通知若爾空尚未委況今於
空加四無量及廣上等故云小異是故今以三品釋
上觀眾生中有假有中故云約空起四無量義當假
觀含於空中故云約空若準此文窮眾生源義當中
在空中意也次佛道品既辨假中任運變成不可思
議之假中也文中雖不彰灼言之道理應爾雖然此
乃從於教旨以說顯機乃須依附方等教分三品以
屬三觀淨名答等者源者即是無明源本即是無住
之源本也尚至無住豈但空耶如我病者等者能見
斯病與空同體故中雙非病亦雙非非俗故非有非
真故非無此則正當中道義也自之與他等者應先
了心方知生佛初既了矣及後照時但一邊無不具
足故今但云觀眾生耳此意正顯空之與中先引華
嚴自他雙顯還依方等且從於通故釋觀達觀穿之
文皆空三諦慈悲接物者即眾生以從利他故觀他
也利他之法指四無量言觀穿者不依止觀作貫穿
者貫字亦與觀義大同彼用貫字釋觀字也菩薩照
了者先約利根人從慈得入故法華等者雖用三空
但是借彼法華之譬譬三根人觀於眾生入三諦空
然今見中理與法華等兼帶約部小為不等言眾生
者等者觀字兩向釋觀字雖兼眾生但是能觀通總
而說今此別釋眾生兩字眾生即是所觀境也故此
兩字竝約小乘諸部以釋部屬方等宜從小宗若大
[003-0926c]
乘中但論觀別釋名何殊於三論中名有小乘中之
二名智度論中破失衍意者無三假故彼是小宗濫
大名而無大旨故云失也況今衍幻化本通通於佛
性中道言戲論者彼執幻化破他析法而自全無入
空之門況復入中不思議理眾生佛性不離等者空
通於中得作此說此中所說與餘文異此證三諦皆
約眾生故云不離中道佛性佛性亦名眾生故也若
對不即通途明者假不即故即是真俗二眾生故也
不離者空假眾生體即中故又不即者三皆非故又
不離者三皆道故故觀眾生義通一切問等者正意
欲擬三諦即空故以諸土而問於觀約觀非但唯空
於有亦空假中雖無空於變易之文義當空於二土
之惑故引菩薩觀空例之又云至亦空者信三諦空
既是虗解雖未能見若假若中能破執假執中之病
所以有時等者非但虗解破執而巳亦能實破二邊
之惑不同虗解故云有時若空二邊即顯中道故云
空於生死等也若計等者為破二觀之人計中道者
說之一心具萬行者此為因茲入圓中者而說之也
[003-0927a]
即空假但空而入中空中空任運具足萬行若據名
者準入空時只可得名一切智耳此一切智無其理
既通即此一切亦通三諦如此品所明者空中即具
慈等三義三義當於假捨者義當於中由即此品內
所明也問意者中體須立何須更空以中破真中體
理極更將何法而空中耶答中意者中體性空何須
用空不同空假而事猶有滯具如前文妄計下說故
知空中亦為計者破計見理二俱空也復次下重釋
出之若更等者釋前中道不須更空之所以也故云
自性無無窮過故復說之文即為四者更加無量及
以窮源天女散華而明別惑文乃表於三諦悉空華
著小乘空之失也自有體等者即性計也故云性空
等若論體假即空者體假名假猶有實法故空假實
方見實體皆是幻者假實皆幻言隨理者理即是空
假即空故故云隨理又觀此假假立生名以為觀境
故云觀生此下十譬正觀實法令成法空故云觀眾
生也此下釋中欲以下四同如幻故先委釋幻次以
此四例後五譬譬隨情者問此品隨理通空何須更
立隨情五譬答既計陰實雖亦知假假未即真故立
隨情以助隨理對幻判之故屬析法菩薩自知等者
此通相空不關二乘一切皆應云是菩薩非但此中
此中且取異體為譬故以天月譬於無明若論正意
正取觀時於法性處而觀眾生即見眾生遍於法性
亦見法性全是眾生故水中月本自無月今不除之
[003-0927b]
意令即於眾生而見法性此下三譬意亦不同但熱
𦦨二法稍似不即今亦於熱而觀於𦦨全熱是𦦨攝
大乘八譬依梨耶者論既譬別方等意同然欲通圓
亦何所隔無有定性者隨彼諸譬若空假中名假宛
然故云不妨假智雖毛角不同三藏但破我人亦譬
毛角其實毛角須求於幻處以見空空故下中空亦
非餘境若不了者逐語流移失三諦空將何合譬舍
利弗毗曇明無色有色如燋穀芽者若引法華非
專今意但約菩薩通方述之時小宗未有斯見次引
大經意亦同爾以密斥之意令尚發次三果譬大意
亦然小乘亦無界外生死雖於大乘會中聞之亦未
能有曉了之信藏通菩薩尚未盡知以其教意入無
餘故得忍菩薩此約通教入無生者如佛煩惱習者
指應化佛示有煩惱小乘教中亦明示故訶調達譏
責身子者具如止觀記從盲者見色去譬事則可通
於小乘滅度受身義猶隔小所以出沒不同者以此
諸譬多在菩薩亦兼小故如滅度者受身者此既衍
門復在菩薩仍兼斥小得作此說四句破火云無因
者從因緣生不可得故故云無因還從因生故云之
火上來諸譬或用衍門或依小教所以小大相兼者
以由方等諸機雜故維摩詰言下答意者所言慈者
利物與樂以為其本故知為說即是利他即說三諦
與究竟樂拔究竟苦故諸慈中具有智斷聖德等相
故說行相資四段明益即是三德者無緣法身法緣
[003-0927c]
般若生緣解脫及以三諦對於三德如常所聞法華
云雖未得等者雖通引彼正取未得無漏為證內外
八風者外無八相只是違順真中不同故與內別阿
羅漢下六句乃借大小因果等名者圓慈則與大小
因果其名雖異同入無緣一實慈義故竝用釋無緣
慈也釋經等者智人即是菩提及以菩薩羅漢下餘
三名同故引大品四事以證六句有師云下破他釋
者具如前文菩提道場法施等義一一皆是獨頭法
門但欲事依法相次第以一法中收一切故雖攝一
切然須遍行以遍行故理須遍列若如是者何但釋
迦一代佛法十方佛法若依若正收在一念慈等心
中今施至方便略列七名豈用古師專對地位四弘
成四無量者然今此文與餘稍別若準餘處四無量
中雖加喜捨喜捨為成慈悲而巳若無喜心三諦不
滿若無捨心於諦生染故知其名雖四但成二種此
二即是四弘所用雖有此法若不加誓慈悲不固安
令自佗得至所在故須立誓以制慈悲今此從義以
四無量的對四弘法門離合不可一準或如六念者
[003-0928a]
著或言者不專定指故非定義一切當修念佛三昧
正緣如來三身功德若六念者立對治法以修事觀
未稱今文下去正釋慈童女緣具如止觀記次淨名
答所除中經云所作等者功德之大豈過於慈還將
此慈令斷煩惱故云施之當知前慈巳具拔苦重明
悲者令識別相即是大慈家之大悲也後喜捨心同
異亦爾又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故令先除
除苦因也問欲除煩惱等者言為成喜心者義如向
釋答中當行正念等者若無無作四念處觀見於他
陰界法性安能令他離苦得樂而生中道第一義喜
故無上道諦即中道法喜故下捨心即指果理果理
必定遍有慈悲二法不生不滅者大捨也若三諦者
是有生滅捨愛憎三心者只是慈等三心之中道違
順等境以無緣心行於慈等不為境轉故云捨也世
諦不生不滅者以對顯中二諦即是善惡二境世諦
即是真諦中之不生不滅耳或言離心出色等者準
婆沙文從於色界生無色界是離色出心從無色界
生於色界是不離心出色今正明色云無色者相從
來耳故二界往來皆由妄計二處定實若在欲界亦
計色心不如二界所計最強如貪通上界從下得名
攝大乘等者論云是識無始時一切法等依十住見
終等者但以最後得名為終由斷一分見一分終故
云見終其實無明不可云終佛斷最後後相如初故
云見始其實無明不可云始若定終始何名無住若
[003-0928b]
計無明有始終者是故法性有始終也以全法性是
無明故亦全無明體是法性問若爾過在大經答曰
不然有事有理若從事說若見法性始即見無明終
從見法性終名見無明始無始之始名無明始無終
之終名法性終若從理者應知二法俱始竝終況此
二法自無二法俱無始終若從事理相待以說從理
故即從事故離始終亦爾約非事理而論事理於無
始終而云始終大經之文帶別論圓從事相待故作
此說次窮源中唯約五住不云恒沙者以恒沙惑不
障於理四住障真無明障中是故且從二障邊說況
無明無知但成離合具如餘文廣簡同異是故不可
更以四住依於無知無知非依是故不立若言無知
依於無明能依亦失今欲令於四住見中故指無明
全四住是法性復指無明為心窮源既然修觀準說
但觀現在一念見思徹無明源窮法性底法性即無
住無住即無明無明亦無住若斷若窮雖分前後然
其住處不合不離說自住即別教意者是說煩惱法
性體別則是煩惱法性自住俱名為自亦可云離煩
惱外別有法性法性為他亦可法性為自離法性外
別有煩惱煩惱為他故二自他竝非圓義以其惑性
定為能障破障方乃定能顯理依他即圓者更互相
依更互相即以體同故依而復即故別圓教俱云自
他由體同異而判二教今從各說別自圓他此見因
無明等者見為能住無明是地此依別教故作是說
[003-0928c]
界內四住如常所聞。


淨名疏卷第二十四



隱名如來藏等者今既現身不名為隱然未現時理
亦非隱今從事釋立隱顯名故知事顯巳來從機為
語理本無生非今始顯又解去向文約事非無此義
若欲更作以事表理即是事理雙明之義若單事理
化迹不成如大品諸天子等者諸天子云從心樹生
須菩提云不從心樹生者即表俱非世俗所生皆從
心生但所計別竝依理生而非生也即是果報等者
此明迦葉曾聞方等不思議事此事未甞不與理合
不得界外解脫神力不大證難思理方有勝通非是
世間思議華即以界外而為難思二乘之人豈知界
外更有妙欲又以如法心等者事則大小俱散理乃
遍於法界方名如法名大平等不能斷別惑即非童
真既非童真未住諦理汝自有染何關我非是故訶
云仁者自生分別想耳分別即是染著故也身子起
教之端教由斯啟故名為端為諸聲聞作生蘇之首
下文天女訶文是也二乘至涅槃生死者言文字者
[003-0929a]
未必全指文字教法通云世間一切名言皆名文字
小乘則指界內之法縱指教相亦非所證若非所證
還屬生死故於其中不得自在所以者何解脫等者
文存兩釋初釋先舉解脫文字俱無內外者正指文
字及以解脫二俱無得所以先破解脫者恐人不曉
執解脫相次釋者恐人謂在文字之外故指名字是
解脫也言不思議者即形前釋仍通通教故重釋中
即云別也何但解脫者仍恐唯指教法文字故指二
十五有一切因果無非文字此等文字皆解脫也言
二處者法華簡眾及小乘中此中兩解者初約執情
濫大俱是未得謂得次又圓下復從理說理本無斷
稱理名脫是則圓乘而為不斷却自執其小乘合斷
由此自謂成增上慢前解大小相對後解偏圓相對
濫謂同於諸佛所得者如法華云我等同入法性乃
至世間六大羅漢三人同坐解脫之牀三同入無言
說道故未轉時無不謂佛與巳同等若於法華不名
等者釋出慢異準向天女所說之意以望法華何但
於小非增上慢於大亦非若至法華與天女齊當知
法華起去之人於大小乘竝成上慢佛雖令去意待
後時或約三藏問或約通問者二教俱有三乘故也
以聲聞人於方等中同聞通教三乘之法故以為問
志求聲聞等者意明三別是三藏教此即約於化他
說也自行受道者自行不可更稟權乘分得法身仍
須道進道故法華等者以入圓圓以人顯成此義但
[003-0929b]
以大悲等者他釋大乘功只齊此有言寄十二年在
室等者但斥彼時於今亦復何所嫌耶但恐於今聞
而不受況復往日在方等前爾前者方等前也故知
所訶亦在十二年前也是故得與方等義同此中正
破古師釋也今言下表十二年等者正指天女巳之
所證此即無久近之久近者無始為久至今為近三
脫亦爾法性本有名之為久方始修得名之為近故
知三道三脫皆非久近而論久近故以止室而用表
之此中約事論修性也豈知根本無明者若觀三道
即三脫故知三脫為無明障障三脫者即是根本無
明故也當知因緣至諸佛之法者言一切者通界內
外意云從初皆依頓教發心故云初不聞等如界內
界外有犯重等者重能遠礙界內外理來會也者以
不絕義似漸深也轉不轉俱阿鞞䟦致者佛答意者
前之二教不轉方得名為不退後之二教以得理故
從理為名理性本無轉與不轉轉者退義故不退也
但與上文小不次第者第一在第二第二在第一以
不次第故不相應雖次不次義理必等天以正觀義
顯者先明正觀故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於三德中無男女相譬顯亦須依於三德譬如下譬
顯也天陽地陰等亦可云晝陽夜陰等不可說盡一
切莫不皆在陰陽以女業在等者以未償故故未酬
生必不可轉然未償者亦有可轉非此所引故不列
來一切諸法皆妄等者非但世法有可轉義出世之
[003-0929c]
法亦復如是若謂有定悉是妄計我入不思議至那
得八相等者此約教門當分以釋別圓無生那得作
於藏通八相映望上下皆須此釋雖有此意等者小
乘云無十方諸佛意不彰顯以小乘中亦有許有十
方佛者雖即許有豈如華嚴涅槃等耶華嚴十方互
為主伴一佛尚爾況他佛耶故此中無義不彰顯。


淨名疏卷第二十五



正成問疾品明別教等者問通相三觀義在圓者今
那云別答對出假邊義立別耳前文三教慰喻中文
通相仍存次第意者良由此也有三種非道之理等
者文雖在假意復通中故云之理乃至佛道功德智
慧復是假攝所言理者即指三道本是三德體復全
是中道法性出沒釋之是通是極方等之教故使爾
耳言佛道者佛是不二之智道以能通為名二義竝
稱故名為道一者所踐則無虗通不至極故通而不
虗是故今云從因至果俱名佛道兼二故也諸佛實
相智慧者苦即實相惑即智慧業即功德此三皆理
故云之理問此品不約十二等者下八段中無十二
名答意者雖無別標却成通具豈非八段十二緣耶
所言一切非道等者如此所列豈過三道對文點出
其義自彰況復九道收界內外一切三道以令非道
即佛道故云九界者具如下列以為下四教明菩薩
不定者前二菩薩但是二乘之菩薩道故不云也別
教正當菩薩道也圓教或佛或菩薩也今云別圓修
[003-0930a]
中道者以別初心亦修中故故且得云修佛道耳復
次方便下指藏通也進暫取之終結其非復次此品
下舉淺例深一切諸道皆屬方便方便既遍豈隔藏
通遍入復斷故圓為正然道對非道非道具十故知
十界或從名攝或從體分或因果相形或與奪暫設
故佛法界或唯在圓或退取別或俱取地住或沒地
唯住或復通因或唯在果究竟而論圓果為正義通
從體攝圓初心大經十二因緣名為佛性等者問佛
性之名豈獨緣了縱通緣了義涉生死生死何故名
緣了因若云唯正非緣了者生死三道何名正耶三
俱不成經意何在故須依此三道三德三種佛性之
正種也故重引大經以立中道中道若立緣了可成
況十界一心具多十二百界一一無非道場故知此
中莫非二身之正因法身之緣了剎那之三性生死
之三德能如是了方釋今經今此大方等等者兼斥
古也今此經中部無十二豈無佛性意明大乘無有
不具廣問記者此意正明有三定大無三定小不必
十二方乃名大唯涅槃法華具而復大自餘諸部盈
縮不恒問此經何文正當三部答皆不思議豈非方
廣無別記而有通記一切眾生即三道故無有不具
當成之理記豈過此而云無耶前方便品即無問自
說初雖居士印竟何殊況復涅槃指十二部望十二
部以定大小故但有方廣十二善成無問及記猶通
大小故無此二義亦善成種性即是眼目異名雖是
[003-0930b]
異名非無別義若說能生應從種立若說不改以性
為名但隨便標義理咸具今經且從能生為名是故
文中多從種立應知種是性家之種性是種家之性
不變故能生能生故不變此二一切無始無終久遠
常存足為良信問若佛性有三種等者意欲明同先
從異問前文雖云道即是性此但通途消品題目今
問品內種有三不答意可知種相體性者此中意列
四名名異義同今之種性即令永異相彰於外尚與
性同種從內生理符於性問種以能生為義等者一
切諸佛二義為本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秘藏皆應對
種而為問也答中無取緣了而為種義從內求者方
便比說方出正性亦名為種故知三道能生三性何
必專執外生長耶況復亦應以類釋種具如法華疏
中所明故非但正種非因而因業惑緣了亦復如是
是則如下顯有種義故翻對正緣了亦得名為性也
是則三名俱種竝性義同名異善須思之心境不殊
義理自合答中云若如所問乃是通義者通別只是
離合之義具知法華疏中及不二門法性五陰有無
明不善等者無明惑也不善業也無記五陰本名法
性由加惑業計陰成迷亦是法性本來清淨故使三
種迷則俱迷迷理本淨因果對說故云有無明不善
即成生死轉即名淨十地論師等者七識是一所計
成異由此見識是了因種從了名智從迷曰見古人
不用互執成諍六識為緣亦復如是觀心者前雖巳
[003-0930c]
約十二因緣十界三道未云此等則是觀境今云十
界十二因緣只是一念與前何別恐人不了故別明
之於向事此更無異轍一心一色無非十界即空假
中況復舉心惑巳成智業隨觀轉自得脫名究竟而
論苦為正境業惑之上苦亦灼然故苦色心三義具
足是則至不彰三德者能通至極故名不障如伊字
者因果事理俱得譬伊準他所明理一修二因之與
果皆不成伊常無常等理須顯說若覺至如來者然
此三道俱有能生緣了之義能生緣了之義能生巳
如前立更應問云正豈非種自行至功德者從自行
說但由二智能顯法身及解脫用二智權實般若契
境不名功德化他二智是名一權維摩詰言等者應
知答意具於二義一者出假二者即理若不出假無
由顯於通相次第若不即理無由顯於理假通因下
去七段深了其意方稱此品文之大旨復次下重更
分別出假非道約事佛道具指假智為非道等約五
重三途之果者問無間之果那感鬼畜而總云三途
耶答餘二即是無間眷屬以造因時自有相從二惡
[003-0931a]
趣業亦可餘報通於餘二此明菩薩利物之門亦由
初觀逆心願力故成觀因任運契機故何者下釋出
初觀以為假因業待入時方乃名順何況下以因況
果即阿字等既是通相入假之觀故得通用無生觀
門及無垢等以為其行若爾亦得名為不思議假但
於別教猶名次第及鈍菩薩仍名生蘇於利根者即
名入中此會得入既名上上於上上中不無初後處
處結其得道之相從若知下至通達佛道即其文也
逆心下以觀心者種性不周遍在諸教味諸行諸道
言漸頓等者具騰始末令知一化無非佛道不思議
假故知通相具含三種菩薩之假及以地住不思議
假準義亦含三祗之假但約顯教非從空出是故此
中不得論之今取最惡等者以居其初惡中之極所
以具示二種相者若唯示可懺恐人謂言逆罪無果
若唯不懺恐人謂言罪不可滅為除邪計及生二善
故隨其根立斯二也我受等者此有二義今從內實
灼然不失楞嚴之樂豈但獨云三禪而巳若從迹論
乃示現抗慚之極故今從其出假邊說三禪乃是開
迹之言所以得作本迹釋者諸大乘經唯除如來久
本之秘及以記小成佛之言調達開文經論共有方
等婆藪即其例也此中諸文皆用二十五三昧中諸
三昧者以王三昧只是三諦三三昧故耳以依次第
但唯用俗故云佛法未滿等也未滿名亦通三諦補
處尚乃更入重玄故一一文皆云自行等也下去諸
[003-0931b]
句一一悉然婆藪具釋籤中明象等具如止觀記中
請觀音偈如止觀引此十多有等者既不別分多分
通說然準破戒定屬業道餘者多分皆是煩惱故云
多也故知若內起者即屬煩惱不可制者多屬業道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者雖即翻於十蔽成度於一一
蔽皆達於中如身子善吉等者當知受彈及以加被
但是從迹示次第行今據本說云不受等示入至受
四天下等者經無四名應從義立何者若準下賤醜
陋之言多在南洲老病妻妾事通餘三北洲復應不
通於病訥鈍亦可通於四洲故得總云四天下也經
無脩羅及六欲者脩羅離合有無可知六欲或是例
上故略文中次第略出六欲斷於因緣約四教者別
圓因位猶屬諸道未純淨故故斷通諸除圓玅覺等
者他明非道其事太近今明唯餘一品無明在者尚
是非道故唯除佛究盡佛道此二大士更相問答正
當二磓更扣之相如法相解等者如彼非道即是佛
道法相生解還依彼說方稱如來能依此觀即如來
行是故引之通於說行種以能生類性三義者前巳
和會今更對辨故更論之其實能生生於種類此生
類永無改也若無苦道何有一相若無業道何有彈
指若無煩惱何有智慧順方便教猶名不類故諸餘
經皆悉別立今明有類生義可成生必無理直至於
果故今立之共成化相故釋種類乃附時情由約類
明恐人不了謂滅種非類故附時情簡出餘教識方
[003-0931c]
便教不明真種故大經至善根人無者顯非道可滅
善道可成復將此無以入後句善人有者是也又善
人有指有漏善至後開時堪成緣因故此緣初巳名
為種言俱無者即指了因何妨無始全無一句故今
從於無者說或是了從顯了者說若爾緣亦容無何
獨於了為成四句故緣從有說了因且從覆相而說
無八識則無生死涅槃者八是異熟故云生死即此
生死體是涅槃又此識性體含此二若爾六七亦是
生死識何不得名即涅槃耶答若通對者義亦可爾
若地論用七識斷六識智障滅者謂第七識能取八
中清淨之相真修未顯皆屬六也故今六中智障滅
者即顯八中清淨真修須取中論等者地師以八為
自攝師以八為他故為中論之所破也此經以身識
煩惱不善等用中論破巳方顯今經三道之言身等
者身中六七自有報法俱屬苦道起煩惱者即屬煩
惱結業成就即屬不善三即三因何徒紛諍此三種
性非前後等者只三道時自非縱橫豈得至果方如
伊字種若縱橫果非本有理性伊者深觀三道為在
[003-0932a]
何處既在一念不可縱橫故知因果悉如伊也三門
不同苦門通門別門下文一一次第出之初若就苦
門明義者三道相從皆是苦攝通相既云一一皆三
對本苦門故有離念三道復別不可專通初有身等
者前文巳將身為苦道即是正因六為緣因七為了
因今復合之而為正因又身為種者能生福德智慧
者對三可知此是三種經之文恐猶執權勤勤示耳
具如止觀記及法華疏六法不即不離中明如人翳
眼等者正約方等形於二乘而作譬也亦是三佛如
來種者意亦如前苦道明之貪愛雖即巳屬煩惱依
身藉業亦具有三豈獨觀惑能壞惑耶必觀惑具及
以惑由業苦故也煩惱既爾於五葢中睡掉二葢猶
是報法以相帶故故亦同苦所以皆須云三故也若
離取我者別列於三別通有我故但成三若離出我
我遍有三乃成等分別門明義者倒計於陰故總屬
身常等別故故於苦門苦道之中離出四倒別門即
是別相念處加能觀念故處名生若從相生身等復
受正勤如意乃至覺道等名故知身等文亦轉入下
之六門此等皆應無作釋之當知四倒非道出生三
十七品之佛道能生根本等者問葢能覆禪與禪相
違葢去禪發能生何在答若約小乘葢是相違若從
大教達葢成定故約大教名相生也若爾何故生於
根本禪耶答事理竝明故兼發事或是元以小助於
大此於別於通無妨以由葢中亦具三道故約通說
[003-0932b]
華嚴十種六根七識住者處是所住住是能住若
依什公但在於苦隨所住處三道具足亦成通相三
道之相約小乘樂住挫成無種雖云不樂理非全無
生善之緣者且從對治通為觀境何種不成因惡生
善等者此引可轉以為況例一切大惡無不轉理既
轉為善生三不護當知惡體是不護體如濕土能生
乾土成乾土巳即成塼瓦故知濕土是塼瓦體能生
三種法身者諸身竝得名法身者即如三法在苦故
也大品植種於空等者無糞曰空非太虗也慈與悲
相符等者女性柔和不與物諍如慈與悲易可合集
若似若真者似賢真聖如是約別圓教等但要先須
約前二教消釋竟巳次約後二然前二教但斷界內
若依別教界內界外見思除處皆有前後易可相例
登地同體理非前後於別教中雖復入地仍分見修
前後之別圓教一向初後不二是則不可分於見修
之異且約界內見盡之位名為見淨及度疑淨約思
盡邊名分別淨及以行淨涅槃須指究竟佛果若於
真位立七淨者不分而分以為七淨準四依位作之
可見菩薩在因等者以七淨中有無學道非究竟果
即是菩薩修無學因亦得名為涅槃故也更修八解
為除垢者即斷諸禪障通無知及修九種大禪等也
亦可得云於諸禪中皆除無知。


淨名疏卷第二十六



第一四句中以第三句簡二乘者此意正當方等意
[003-0932c]
也亦可應云通教二乘義同三藏別教地前名為偏
門若初地名入圓理但初異後不同圓教或云教道
地前非圓入從證說方名圓理第四四句即是簡前
第三四句前雖理教相對為門未知為是何教教理
須簡即離能所圓別更對藏顯前理教次第五四句
即是對前四四句簡前皆從法雖對理辨未論入者
嘿與非嘿今更從行立此門重簡前四第六四句者
今昔因人果人相對顯前圓教亦應更約二教簡之
第七四句者約得失辨得失由行顯前皆得今此帶
失第八四句者約一代教以論今昔相對出入得否
之相前七四句中通述今昔以論得失亦是偏圓相
對以辨唯第四門是圓是得次第九四句約大觀小
果相對辨者初句小果後三大觀亦名大因此如法
華相待論玅第十四句者純約觀門雖復多門意在
於觀故使觀門最在後說二不二者如向十門簡入
不入入者偏圓圓者不二偏者則二不二方是今所
入門二者不定或邪或正或小或大唯事唯理但別
一義或存或沒如下具簡當知為簡不入之二若得
入者無向諸失是則還是一法等者不二及門只是
一法但法從處立門從用生立名雖殊法體無別故
云不二約此諸門有二不二雙捨二邊等者捨中著
也中道之理名之為門者顯教即是所入之理法華
云其智慧門等者理即是門此門中智稱理故難故
借開文以顯於難亦是境智相稱之謂如人知彼家
[003-0933a]
等者此約住前知圓為譬顯住分真名之為入復次
進論者更辨果用故云進論具如止觀引即表此中
具如前釋謂三十三天十四般若四十二字答若作
一一門等者此緣前文對文殊淨名判三十二人例
別竟今更問答顯圓耳不可專判以為別教若於一
門攝三十二諸門亦然則權實至無縛者如問疾中
慧與方便對論縛解今云自在即是二用慧即實慧
故云二慧權慧自在實慧無縛所以於初法自在文
廣料簡者在諸菩薩之首故耳下去大旨悉須準此
故下諸釋文相竝略五星二十八宿者具如止觀記
是動念等者念動故所以境動今但通以不動之心
對於動境故三教境智名之為二唯圓教境為方名
不二名無動念善眼者慧眼也即是分得世尊慧眼
一相無相等者大乘三解小宗一解竝不分別一相
無相之深淺也又若待明一明無則不用也今取釋
論等者非異是一非一是無又非此一無方名不二
次亦如下且先將一以破於數次一相無相下雙破
一無方名不二更有三法開心為四者文語稍略應
云更有三法色及心數更有四法開心為三王數同
時及色為四更有五法開心為四對色為五如此但
是阿含小教開合色心以釋一多暫寄顯相非永用
之若不下正明觀相事中妙者同體權也不思議實
與權理同菩薩心聲聞心者此則兩教菩薩對兩教
二乘弗沙者先解泯此下斥舊今取下正釋師子吼
[003-0933b]
中先約世兩名以辨同異若取下斥舊今達下正釋
師子意中無漏故健漏言下先泛舉漏無漏相又漏
名下正釋淨解中先分名體意云前文巳作漏與無
漏名竟今復更立有為無為名者以門別故故更以
有為對三無為今將離一切數等者以有為中數對
三無為中數緣滅名之為二若無彼數及數滅者是
則不二那羅延中初出到下正當通意現見名文中
不釋巳覩中道故名現見癡是無明乃至老死此中
具指十二緣也此用經意成今觀也今觀不盡是空
者是中道空從非盡下釋出中空名為不盡此盡不
盡則非盡非不盡普守引八自在我及云又於我無
我等者二名俱在中道法性故須引之以防名同義
同之失故以名同義異釋之電天中明無明為二者
此是界內不即無明故與界內明為二耳無明即明
下正釋其相即是相即之無明也無明即明無明之
體尚自不二何況於明故云佛性即是明也明有三
種者泛出之耳喜見中先斥拙次今即下正釋者如
幻有即空一切法趣空不空是真空也明相中四種
空種等者亦先立次四種乃至不二正釋也言內外
皆空即空體也者即是中道空也具如前釋妙意無
盡意可知深慧名文中不釋見底之慧故名為深底
即實相寂根中釋名云三無漏根者此是大乘三無
漏根從於寂滅實相而生境智相稱者不稱則不和
既約境智以明三寶而云境法佛智相稱者境亦稱
[003-0933c]
智故名相稱與理相應者智應於理如前約理即是
理應於智三寶義既爾諸法亦爾諸法無非一體三
寶之實相也心無礙中云說涅槃即是色者空即是
色此空亦是中道之空中道之中具足一切色空故
也上善中色心為二者小乘入空猶見有二於實相
中見一切法不得一法豈分色心故云不二福田中
釋無動者釋有進退初以四禪皆名無動次以第四
禪及以四空乃名無動此中但是他人所解今明如
上所明無動但屬於福皆是有漏故皆屬動對理無
漏方名不動經云從我起二者意明破我見於無我
故云起二未達我性故起二也德藏月上印手竝可
見珠頂名文中不釋譬如輪王頂上明珠是珠居頂
故云珠頂樂實中云若約別教為語正觀中道為慧
眼者於十住中遠所期耳從十行去從空出假故云
照於二諦故從假邊名為法眼三諦同觀即入初地
亦是別擬圓教者上巳判諸菩薩屬別教竟故不可
說屬圓教釋也此亦一往隨文判耳若三十二人從
遠意說所入亦是不可說也若得意者者上來亦判
[003-0934a]
三十二人一一相通即成圓教義故今此中得作此
釋不可說門亦如是者別圓四門各有第五不可說
故故不可說故故不可說其門亦通遍攝一切方屬
圓門。


淨名疏卷第二十七



菩薩在俗非僧數攝者若藏通三乘不別立戒具如
法華玄中料簡若但戒急而無乘者明無大乘表淨
名所作三界結斷者非為竝斷應令除去早巳除竟
故云七日下用前七日為方便者即用前來事解七
日之文為理解中之前方便名異義同者此述與前
說別之名名為異也大旨不殊法華三周開權不別
若毗曇至大乘圓教諸法者豈可將此毗曇以難法
華信知但是不了之教定不可依又今毗曇師若聞
斯語豈不撫掌光明作佛為事者此土尚有光明為
正何況餘土正用光明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觸者到
而方觸也不到觸者謂不到不觸縱非不到亦非益
相化人對根塵者菩薩亦爾故屬起根夢幻十喻者
亦皆如空故也況復十喻本喻於空蜫蟲者蜫是蟲
之總名亦是眾也華嚴中女人者即和須蜜具止觀
記引凡夫為此墮落者總云世人多分之相豈可和
須蜜令人墮耶此女唯益故云出世婆羅門者即勝
熱也具如止觀及釋籤此之身土等者既可以土釋
身即可以身釋土若是化他等者或說權為實者即
是藏通三種真也或說實為權者含中入真也此等
[003-0934b]
對圓亦名化佗故云約此判思議不思議不思議此
通教及二入中之真俗也若通別教圓教等者別教
有時屬於化他有時亦得為自行有時名為自他亦
是開真出俗者以中為真故云開也真俗為俗故云
含也。


淨名疏卷第二十八



涅槃三世偈具如法華疏記華嚴住十不思議法門
於實下生了二因互比決者此約無生之緣當分
各說豈有發菩提心者獨有緣因而無了耶獨於了
而無緣耶若獨有者彼此不成對緣而了了方成了
緣亦如是供養生身名生因者此約唯供色身之佛
不聞法者或見生身唯說小法竝名福不趣菩提也
復次大品下至為諸佛怨者以小教中所不說故故
無生於罪福之緣聞思前行者住前修於果地功德
具如止觀記涅槃般若者涅槃解脫也即對般若而
為二也取於實相中道故也圓頓是圓漸是三教三
種生死者於變易中分出因緣示百句解脫者至於
極果方具百句若具百句豈唯百耶若具一切何獨
果耶優婆毱多具如止觀記言深經者引無行經文
中有說貪欲即是道者是也眾生無始與此三俱動
勸眾生於茲取悟故云即是一切諸經大旨悉然深
不得意者以三為是恐人誤解故更引彼經深達此
法者亦不破於戒等此是往日沙彌者是和上阿難
是阿闍梨如二時三四五者二半滿也三漸等也四
[003-0934c]
四時也於漸等三更加常住涅槃也五即五時如常
所聞及破斥等三教二教一教等者三亦是漸等三
教二即頓漸一謂一音無教者無言說也乃至八教
隨宜用一而以諸教用兼於觀更互融通意令無滯
方便入道若不爾者理與外何殊故令於教以起於
行行教相修以悟為本。


維摩經疏記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