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00 維摩經疏記-唐-湛然 (master)



維摩經疏記卷中
天台沙門 湛然 述


淨名疏卷第十



除物罪垢者罪垢之名須通四教或二緣集故此教
門一部之內廣略相映觀其義勢逐而釋之應合廣
者不由語略使義混和故見總略以廣別之或覩別
文以總攝之所以惑體無二智非他惑成從一開諸
合諸歸一見合亦不少離無所分身土惑智一切皆
爾故此除見除垢為四土因豈直只云界內而巳託
疾為四意者問室內六品何但云發問疾品耶答室
內六品悉因疾生但標問疾自攝餘五寄言斥彼勸
誡為便見者如云是身無常等寄巳身疾斥彼計常
以斥為誡勸觀法身是則一斥義含勸誡況復誡後
即勸觀也生同居有餘等者以斷有為有盡未盡俱
[002-0892c]
為證解脫之遠由生二土之近行豈敢輙述者慚昔
愧今情兼蘊失誰能不命輙述屈懷被命上催恐重
招恥雖圖俛仰巳招屈對佛述過勝俗頻誡故稱本
而談兼宣化導是則賓主及以師弟咸權實益樂小
執小者樂小即是小乘方便執小即是小乘見有果
人云心折者折字市結反此下執字通上賢聖自鄙志
成名之為折知有大法名之為有慕爾時必能發於
大心遠為至生果報土之良緣者為遠緣者若無彈
斥不堪洮汰況復二味為見醍醐因得記捨生必招
果報普令今日等者雖有三教正意以圓訶諸菩薩
菩薩不任大旨見同小其藏通人即別折其執方便
者於方等中利者入實鈍者仍未故知此中折三語
通或但入別而巳至法華會方乃見有咸歸然經大
途宗須入以用真性為體四土為宗故也此中且從
對極以說此之四意者具如前文列釋者是又總前
四意又有四別一得命二文殊論道三聲聞自見鄙
四菩薩進行故知前二為成後二後二復有近遠二
意近遠復二一通二別所言通者近遠各有遠近故
[002-0893a]
也聲聞二者遠成究竟近入熟酥菩薩二者鈍同二
見見有小乘利悟在即所言別者聲聞遠益菩薩近
益今疏從別故聲聞自鄙菩薩進行意乃有四經文
二段者四如前列所言見二段者即如文中折伏攝
受亦可為二謂室內攝受外折伏於折伏中有今有
昔今謂問疾俗徒昔即被訶道眾於攝受中亦有二
意能生所生能即室空所即六品又亦可分之以為
自他他傳佛旨自述巳情即從居士所疾巳下文是
言室外者既無數千人皆往問疾爾時未長者國王
現難思事故見見有問疾時疾者雖復在於室內而
所被機形並疎且云室外從所被說復云室之外又
折攝等亦用纓絡三方便意思之可知折中具攝受
者折如析觀攝如體觀又折如觀身攝如勸求又攝
中折者調伏如折慰喻如攝又藏折通攝別折圓攝
又權折實攝乃至非權非實下去諸有品比說可知
自體等者問前巳破古自立二集今何更立法界集
耶答兼破論師立斯別稱今但只立一無為集故合
標之又今文中先且有依彼雙立二名而暗奪之故
從問答下重顯其失而辨大小得名少殊即正釋也
然須得其正釋之旨兼為欲折見攝大乘師以內外
塵沙與無明合說今言二乘與諸菩薩同有內外無
為緣集既分出巳即二乘人須從著於無為立名菩
薩不著唯觀自體及以法界故別得名名為法界法
界非緣以緣與彼法界體合從所障說故云自體法
[002-0893b]
界緣集以是應須並置塵沙從無明立以塵沙惑並
不牽於界內外生故且置之不從其立所以文云名
雖有殊惑體無別故見例學人與凡同有三界思惑
問學人等者此問從問答文而生若真若中俱得名
理附中之惑即名自體依真亦名自體惑耶前答既
用攝論師名今還承茲以為進難答中意者二真既
別真義乃殊故障界內全非自體不可同於障中立
名況二惑體殊麤細永別二真元隔何須強同故知
自體以對於中則顯偏真非自非體但對無為不合
別立故依前破有理存焉其往者下說法中六初明
說法來意次淨名下明章來意三又若下明雙用章
意四今約下依章別解於中復四初明章中用教次
有師下述古三今釋下正明說門差別四一約下依
門別解初門中云十想者具如法界次第言前三者
即無常苦無我言中四者謂身不淨食不淨世間不
可樂死言後三者謂斷離盡今勸諸人求者若入後
三即入無為故不言之約二種念處者問何意不約
緣念處耶答緣非正觀但是分別諸門文字故且置
之然五種中二行正助其相大同慧行是正行行是
助故也今別立者行即能行道是所踐道行不同故
別立之略出下明五條中前之四文三土具足何以
不云常寂土耶答第五文云住不思議即常寂土何
須別立但以寂光而為所成即以三土以為能成故
所成唯一能成有三是則能所事別故也問前三屬
[002-0893c]
生於生成自寂光屬所於佛成自以自望他還成二
他其義何耶答破自他義巳如前釋今從所奪一往
且然具足應如前之所破所契能契故有其四理還
相即不別而別於中第三即是橫也同居即是同處
淨同居也安養乃是異處淨同居也具如法華功德
品明次引螺髻所見例淨同居也復云佛慧者見淨
無濁良由佛慧即如法華由加而見引螺髻普賢亦
證佛慧除濁之人二乘橫見亦由適聞佛慧故也三
苦者如法華疏及止觀記九惱者三世各三可見問
於空觀中即作衍門說法者何耶答此中明空空兼
體析故於此明其義便也故十喻中義兼二教良有
以也但大論至如幻者且如幻化俗同真異一俗三
真例意可見故於一幻所見不同所以通教三人見
別別人次第滅幻見理圓人即於幻見法性利人即
指別圓人也勸修觀者留意思之尋文述宗謂之數
寶離合等者假身即是諸法合成是故得云離合不
定亦如婆沙釋十二緣或云一法即有為也或云二
法謂因果也或云三法即三道也或云四法二因二
[002-0894a]
果或說五法二因三因或說六法三世因果或說七
法二因五果或說八法三因五果皆以三世更互比
說因緣所成即假身也故諸經論法相離合悉皆不
定今用三事者若根本禪多從息入若通明禪具觀
三事若無漏禪觀不淨等及以三事是故今文但說
三事攝大乘八譬譬阿梨耶沫譬中云此譬人空
意顯法空未明者如以水投水水譬實法沫喻假名
但破於沫故但破假雲等亦然若如幻譬全體是幻
豈破幻人反存幻法影等亦然若如因藥因物成幻
兔者義與沫同影等亦爾是身如炎從渴愛生者炎
從渴生如身從愛生以炎譬身故並舉之影與業緣
復如是如以四德別對四三昧者即二十五三昧中
以無礙三昧破空有處常三昧破識處樂三昧破不
用處我三昧破非想處雖無淨名無礙即淨若定的
對即別義也言破四種人者只是得於四空天處人
耳三無我義者眾生無我法無我平等無我平等無
我即第一義空具如後文觀眾生品具足三空空即
無我內地是四微所成等者此且順於外計以說即
二十五諦中有此計故彼云四大之中微有增減者
意云其力薄者須多微成其力大者由少微成故四
大中風力最大唯一微成即水無香微火無香味一
往觀之亦謂似爾然於佛法終無一微獨能成法但
是質礙皆四微成今欲破計故從彼計約四大破我
者問何不譬而云約耶答約者依成也依外破內故
[002-0894b]
但云約今推外地乃至無主知身無主約外知內故
云約也餘大準知外云依神內云是身依諸大者以
大望身身是實法外人迷之謂有神等四大不一神
為依誰若並依四應有四我疏云四身正破四我我
依身故故云四我內外俱有四大故也艸木瓦礫亦
由陰陽轉變者問草木可爾瓦礫如何答草木隨於
四時彫翠瓦礫亦有四時改動即如瓦炭能知晴雨
故大集云等者心念牽風故並由心為增上緣故前
諸義並皆由心與四大合生種種計為破外人及內
計故故各破之非合時無若接前等者約前五雙今
但五隻故於見修一雙之中接於見道即修道也此
不定者於五雙中隨對一隻是何一隻更向前等於
見修道一雙之中若更向於四行之中說此不淨則
但成於五停中意故云見道方便以居七賢之首故
云前後與下六賢共成方便若一時者以助助正即
是一時亦應云是行行故也菩薩若入等者且約當
教近意通菩薩也若遠論者亦助別圓復次至作四
苦者不必即是四念處中以無常觀通修道故故苦
亦然即是三界皆苦故也雖免四趣七反人天具足
生等況仍欲界人天往來是故亦可對於生等理四
苦者剎那無常事四苦者即在修道以修觀時觀於
思惑思惑屬事故云事也特勝及以九想具如法界
次第中明餘皆生苦者自相不淨尚通胎內初託胎
時何況性耶是故當知亦屬生也雖復澡浴等者有
[002-0894c]
人云衣字平聲食字入聲今云不爾未受用時可以
平入二聲呼之若正受用應並去聲若衣食二字從
平入聲者澡浴但應云湯水耳未受用故丘井者丘
墟中井朽敗無用腐草亦是葛藤耳業力所持無有
定相若準人人各自有業亦可有定業有可破亦無
定也又有遇緣及如藥師大小諸橫并大經中八種
枉死亦成不定況復只約人人有業彼彼相形業業
相望俱名不定山海等者仙人空中死等乃至山海
空市出大論具如止觀記如毒蛇等者出毒蛇喻經
及大經二十四豈可勸求等者非是專令求於劣
身既勸撿捨於無常之身豈可還求無常之果引文
雖復但云真實下文還約四種真實者實能兼權理
無闕也佛答梵志等者借彼破外證此先權若一向
依彼豈得引之通勸四人者以依今部教寬機遍故
也涅槃等者於三並為一實方便是因此經等者總
第三時指於方等具足被機部會始末方有四也故
云大部如大寶積四十九會並屬方等然於部內或
一會唯小或大小相兼故使今文通指大部亦如今
經隨品不定方便但二問疾及以不思議品則唯在
大觀眾生去三品分三故亦大部方具四耳若從一
音顯密異聞只方便品密解別圓顯密相對大部義
足所以者何去亦名轉釋轉釋上來當樂佛身國王
長者但見王宮父母生身故須勸云佛身者即法身
也巳下諸句雖復轉釋此句是總下去是別言偏真
[002-0895a]
空理等者五分仍依有為之法空理即是無為功德
禪經及以須菩提為證大小自明須菩提見法身緣
具如止觀記經文如是清淨法云多是通教者問下
文既結一十三條但以清淨通途結之今那云通答
文既不云三阿僧祗并無數劫及以一法攝一切法
故且云通然亦可云是三藏教但三藏教不云清淨
故不論耳勸慕果行因者雖對諸法不及緣了其名
最顯至果仍存別圓二教以顯為生異藏通故其名
別立前之二教故戒定慧等者言從五分法身生者
方便教中五分法身名唯住果又戒等三雖通於因
二種解脫藏通唯果前四並從了了之後方受其名
然今從圓故五通四教既列四圓義不局故後結云
修五身也又云用此五身復生法身五身即是因五
身也故初總云恐多是通非專通也通也通教五分
初之二分云如前者罪不罪等皆依前教五分為境
故後後教悉觀前前若一音異解只於一五所見各
別通教中云見真圓極者此非圓融之圓以極稱圓
故耳九種戒等者地持六度一一皆九名同義別故
今用彼三九之文而為三分了了自知見法身顯等
者自唯見理他通因果迷悟諸位位有隱顯圓教云
一往亦與別教無殊者意云同至常住極果故也圓
修境智因果大異然別教三皆云九種者通指地前
乃至等覺證道且同故云無殊若欲去更辨別也以
前三教無有一時修五因義事等等者以事況理故
[002-0895b]
云事等即法身之大在煩惱之小小大常爾無所相
妨況至果時大恒在小故能事用芥等須彌故不斷
言只指凡鄙一念剎那具足難思法身之本本來相
在非關事通是故方便教門之人迷於相在不思議
理縱聞常住解惑分流故使權人由教未實若至登
地勝用無殊故教道中仍在異解故唯圓教始末一
如故使五分身不乖凡質慧行緣理名為慧身者修
因之相戒定是助故且云事中慧具足偏門諸慧故
以圓慧而為正道以正消助無處不融以具正助合
行故也若初心等者所有諸意具如上說此文亦是
寄通說之故云入空應知皆以眾生緣慈而為觀境
是故向來一一教中皆云法緣所以藏通唯至法緣
別教後心方得無緣圓教初心即修三慈四教六度
者如前說者如前佛國中說用此為勸求之行是故
須示或開六為七十百等諸波羅蜜者七十具如止
觀記中開為百者於十一一更互相資八萬等者對
三昧煩惱陀羅尼等皆云八萬彼諸八萬悉至彼岸
故得名也諸波羅蜜者一行一心皆至彼岸故也方
便如前者如釋方便品名者是也生果地法身方便
者通至圓果故也因通自行果全利他六通是果而
亦云從六通生者習未盡時雖云五通但讓果耳其
實巳得無漏通也故從因六而生果六別圓亦是借
果名也故知亦有因中分六以成果六一往見遠等
者以從業來業為根本別圓即以迷於真如而為根
[002-0895c]
本故云界外亦應更云九世故也三明亦得從因為
名即以時節不思議智而為其體此經下文等者若
準此意唯在於圓尚不通別寄此通辨亦可知也緣
理事止觀是能緣事理是所緣具如止觀所明正助
即是諸教止觀不同止觀既殊事現亦別總而論之
唯實名理權皆屬事證佛果法身定慧者即是果地
報應二身亦寂照也亦二德也亦二智也亦二嚴也
不二而二以分四教報應等別此三皆據等者四教
佛果一切皆有十力等三此三唯果故前通明因人
具有是故今著一往之言從真實生者此從所入以
為名也諸教真諦莫非真實如是清淨法者指向諸
法並清淨故前雖對通應知清淨其理不權又復應
知此諸法門一一各有互相收攝如初二嚴攝下十
二具如止觀攝法中明及以助道攝佛威儀即其相
也總而言之不出常觀涅槃行道以般若解脫即二
嚴故一音演說等者此乃重以一音結之令稱經旨
故也初云廣勸此云結勸者依於前章亦合云廣今
不同者應是更於廣勸之中復離為二唯此初章應
[002-0896a]
前先開二無重開者不欲煩耳。


淨名疏卷第十一



如佛說大品至未入位者捨所受初若衍等從共
部說故云多也故大論云聲聞經以菩薩為似子未
斷惑故以聲聞為真子以斷惑故大乘經以菩薩為
真子求實果故以聲聞為似子不願大故一往至意
同者法華三周亦以身子而為上根今亦居初法華
即以迦葉等四而為中根今經亦次身子之後法華
以阿難為下今經亦著九德之餘中少不同故云一
往也但如來下例如初定社稷拓境立功事藉忠臣
腹心輔佐密行持戒者波離雖為持律之上無密名
者而於密邊不及羅云八座卿者即二僕射及六尚
書對十心數者此中但依舊名列之若新譯云受想
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望此
舊名但以觸為更樂受為痛別餘名悉同然此二名
只是名異義同而巳佛為法王至善心數法也者問
見修道俱須正助何以於見道中即用正行於修道
中即用行行答此有二義一者以法望法觀理觀事
以判正助二者從人既入初果巳得正位次從此後
更修事觀助顯正正理成後三果又於修道乃是從
行修行故云行行復次至入涅槃者言十法門者此
意何但直名世間心數而巳亦成法門何者若在凡
夫唯名為有至四枯即名枯中受想思等成枯法門
榮及雙非準此以說於此方等不定漸頓者皆不出
[002-0896b]
於受想等故先似欲鉤牽等者此十心數更互通入
今且從於通欲中說先用世間十心數欲後乃令其
入佛十數對迦葉中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何以獨將
對迦葉耶答義有通別通義可爾若別論者唯取於
欲故今迦葉於善欲中最受其名以頭陀法善行中
最更樂為論義者更樂是觸觸即觸對對彼往復故
得名也且順古名而消釋之即如更語更聽故也其
用念數者能持義將對持律名最為便思云密行者
思居內懷人無測者解脫對善吉者即此二字文分
兩用先解字義對空第一次解脫兩字明空功用若
不見空無由解脫作意於境界名憶數者作意方得
名為憶也佛令起此數等者修天眼時憶光明等以
為方便故云繫心於外境也凡夫皆有此定者舉心
數定者如根本定一切眾生皆曾得之故云皆有若
無巳下證心數定以眾生下舉住心所不能進修若
單心所但名決定受數四卷者阿毗曇心文有四卷
古譯受數名之為痛又云雜心為受所以雙引兩名
者明痛是受恐人誤解故並列之上雖明等者上約
十數以釋十人雖一一人略云枯榮即當人人經於
五味味相未顯故云語少此中正用大經雙樹中間
涅槃涅槃正表令物入中故云安置諸子自亦入中
是十弟子等者如來所入意令弟子悉入其中此意
始終亦用大經師子吼文師子吼言誰能莊嚴娑羅
雙樹佛答之文及師子吼領解之語具如止觀記引
[002-0896c]
而云如來方乃最能莊嚴故知至果方受最名當知
弟子但同如來少分得於雙非枯榮若爾非唯涅槃
名非枯榮八教所顯佛性之說皆得名也若行若證
悉名涅槃悉名莊嚴此中須以法華大旨思之方見
二千者意總五百所用法門雖復法相未顯法門通
漫故更問之言未見五百法門者是故可以身因當
之今尋乃至五百數者此但借數而對於數義之要
者不出根境故用對之以消五百故引五百身因為
證故知身因不出根境緣起具如止觀記皆由十弟
子至佛事者明諸弟子具經半滿皆為成就輔弼法
王故今具歷一代教法眾生至開佛知見者意指法
華入祕密藏即是大經中間涅槃意明二經大旨同
故六明生果報土者還指前文二乘之心是菩薩淨
土以為問答意也故彈斥及受彈者同時聞者重聞
述者同入室者後時入者遠論皆當入於寂光居分
果報若雖入實未破無明但在方便有餘中耳今處
中說及巳入實故云果報所被大機即有顯益若於
小行但有冥資今從意說故得言之生有餘土者於
[002-0897a]
諸味中無學之人便入滅度不到法華及無密益者
故作是說七明淨佛土者淨正當菩薩之行他消經
文都無此旨今此從於權行者說若從未顯本示為
小乘實行說者爾前未曾與物結緣故使法華初得
記巳須更修於淨土之行次今取去明用法華當知
一往顯未究竟又用法華須有二別引汝等所行證
開權也次引小欲證顯本也故釋此文方得云符成
淨土故知淨名與諸弟子皆有實本故從是則下以
本迹義對淨名本而用結之自古但作彈斥等言永
失符成佛國之理又復非但佛及弟子義當王數凡
入道者心王心所一切悉然施教本令凡夫修習義
當王所共化諸心令成正覺又一一文云自他者化
他心義似淨佛土也今自念是解脫知見法身者解
脫知見了自得法今之淨名了巳證位位居等覺既
具三德自念亦是以解解德利益眾生念自解脫利
他故也息諸勞煩等者煩是煩惱事即是業世疾亦
須息此二事今亦二事表於惑業境智相應二事必
息所以者何此二種體即是般若解脫二德之種故
也而今淨名種轉事顯名之為息問淨名等者問曰
者只應愍彼何為自念答意者此表三德此三德中
境智和合故云法身及以般若但解脫未暢於化機
中須云念耳大悲即是解脫之相託自念彼故云寄
也三種緣集者二緣集中加法界集方便品前皆但
立二方便品初依攝師立法界者為欲消品消文便
[002-0897b]
故若不爾者弟子菩薩但共為一無為緣集大小則
濫故更順古離為三種若爾何以破他答名同義異
如前說左面等者如世左相用重故是故今文在前
命之故大經下明莊嚴人者如來於中脫表入中中
體者何謂即邊是是故其枯即嚴於榮榮所以嚴謂
即枯故故諸弟子自鹿苑來至般若會枯榮尚隔迹
中化事相仍別故探取法華等者至法華時三乘被
會三即是一邊方能嚴以法華會悉入中故故至涅
槃重以表顯一代所歸非待涅槃方堪嚴樹却引法
華秋收冬藏良有由也諸方等等者至方等中若大
若偏巳有此事於小猶祕言不必者必亦是定即不
定也若將下文訶義望者即準別訶之文故也既云
不於三界等驗知以圓而訶於藏前云六失者如下
別訶三雙是也毗曇云滅盡等誠論空心二處滅
十種細想具如止觀記釋滅定名具有破斥如止
觀記次明下觀練薰修如法界次第初背捨二勝處
者於內有色外觀多少分之為二三四二勝處者文
中略無謂內無色外觀多少亦分為二餘四勝處在
淨背捨即八一切處中四色是也廣如禪門言八一
切處者一切處有十八在色界故取四色二在無色
故不論之即是空識兩一切處也今約下明五味相
生者暫寄五禪明五味耳願智者應云願智頂禪文
云乃至是重舉也此願智禪居諸禪上故名為頂於
其禪中能起諸願及以智等故得名也十八變如止
[002-0897c]
觀記諸禪極頂者一切諸禪若依觀等至於薰修皆
得頂名問何以等者若單根本無此問也更有觀等
四對根本成五以背捨等皆依禪地別何故別立觀
等四耶答意者只是熏以觀等觀練根本耳三雙者
悉是圓訶但體中名猶似濫小何者身子亦謂我入
滅定不是三界而現於意後入無餘是不現身何以
訶云現身意耶然淨名意訶其現在若云未來凡夫
亦滅何獨身子餘之二雙一隻皆悉非其見聞之境
次定用中正斥身子所入之定不能如是餘之二雙
即是訶其定中無慧於第二雙仍更兼前定用以斥
下一雙一隻多皆屬慧又因果雙雖至第三方立其
名然前二雙並約果訶下重云果者以對因故雖復
立因並為成果以訶身子不對餘人故但以大乘分
證之果而訶小果故除因巳餘之五法皆先直引菩
薩次重舉法身菩薩以分證人對斥小果至訶目連
緣對八百則盡以三教因法訶之下之八人至文屬
當身如木石等者雖如木石有此身故雖如死灰有
要期故並名為有身子何必為邀名利由現此儀全
[002-0898a]
似現相是故大士寄之以訶乃是不思議等者問此
真宴坐是不思議而云乃至者何耶答總以事定而
訶身子故先令以佛慧之心入九大禪即別教禪也
及同二乘者即是別人入藏通定次不思議中越一
切出假諸之故云乃至在欲而行禪者此亦約果地
真滅定作此說意令入於不思議假故云在欲不以
世人在欲而謂有禪今意云魔本以欲而亂世人既
以魔界而為佛事故魔見之其心惱亂復次菩薩下
方寄因人不現身心之觀行也復次法身下正以因
乘無生分果而往訶之大小俱果汝何以於三界而
現身心若即理下恐推大果故以不思議事理而對
責之事理俱不如汝所人於自無用等者得巳有餘
何復此定廢餘威儀於佗何益無用等者前訶無體
正訶無用之體與無何殊今訶無用乃成雙訶三業
善不善事等也者三業所作泛泛不善但名不善與
三毒合方名不善根善及善根準此可見並在界內
故云凡夫問凡起三業必通三毒何有通起而不名
根要待別起方名根耶答根以能生生後世為義泛
泛起者泛與三毒俱不招來報不名根耳總而言之
亦是如彼凡夫有漏三業所作之事成是菩薩定法
之外用也故不須捨引物至淨土也者故知六法但
有一法則能利生為利生故須取淨土具足如前二
十九事今應等者四句之中第三所訶第四能訶餘
之二句相從來耳故佛於須䟦等者師子吼者說有
[002-0898b]
佛性八正道也不動不修者有身見故即有邊見有
邊見故即有戒取及以邪見八十八足故云不動修
四枯念處等者此是通塗道品具如止觀第七及記
若有身邊即具五陰陰是四教所觀之境七十三人
者上八地各有九品八九七十二人并取欲界具惑
一人七十三人也檢俱舍八自在者如止觀記二斷而
入中別教者此是別人十住之初用二乘法耳不能
用煩惱為佛事者正約初住之位也雖云其入等者
應云涅槃本來不動故細合此喻所以身子非但有
無定之智亦入無智之定以是義故從定訶之亦由
身子智無於定又入無智之滅定言現身者由果人
入而現身相故全從果而訶之也。


淨名疏卷第十二



次命目連為對居士全從因訶又從說法邊皆用教
訶居士俗眾一切並具有為緣集故須兼通帶別入
圓若但目連是則以三而訶於小次所以次命目連
者智既不遠兼定應堪萊茯者未足表勝應如法華
疏云古仙所嗜深求其致者從此至利益之義諸文
是也勸勿忘本故曰深求下去悉然身子亦爾漸顯
者漸教即第二榮也半滿相對者所破定半能訶是
滿門中或三二一雖復不定三皆名滿以由此故得
名相待非唯至小益者說小法相被彼大機故俱失
二故於上來總訶之云不當如人者所說此中當字
平聲呼之意明所說不當故也若去聲呼但可釋義
[002-0898c]
即是所說不當理也若常讀經須依平聲況作去聲
須以當字而為句末故不可也須略分引至三空不
同等者先略標不同次前明下辨大小相三若是下
明於小衍入法不同四淨名下結歸所用於辨相中
二先小次衍於先小中五先略引二空不同次依阿
含下明諸經論用空多少以立三空三若有人下釋
平等空四止作下二三離合五雖復下結歸本宗次
破下衍也於中先巧拙相形次此三下正明衍相三
明入法不同中先小次衍衍中先正明衍相次若承
稟下明通於通四淨名下明結歸所用略分文竟次
更略消初小中云誰老死等者若云二空須加無字
謂無是老死無誰老死具如止觀記次相形中二先
法次譬無拳是生空也無指是法空也無空即是平
等空也文作權字恐誤前二空方便者由入法空方
入真空乃名平等當知但指所證之空即名平等若
衍教等者名字之三無差別三即一故故但有名既
是巧空即真即中不應別說三即中者不必皆中但
云此俗通至於中是故釋云皆通法性若承稟下明
[002-0899a]
通於通先出鈍根不見法性唯住偏真故云見菩薩
上根通至法性即菩薩中利者故也故下文中皆通
法性故云即見中道故也若不信有共空義者今問
他云具如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等豈不是無眾
生我人壽命等四此之四法二乘巳離何以還將用
斥於小既斥於小小大須分於今應云所離無殊能
空智別今家意能離三中通真與拙所離不別應知
別圓能離永乖故釋義者諸皆須具約三教俗同真
異真體須分今疏從勝且從圓釋心法法性其言尚
通下三空句一切皆爾善得斯旨方乃可言善消三
空又復經文所列諸句凡諸法字及以釋中諸法性
名悉須分別令具三真若獨圓者心外無境一攝一
切莫不融通今兼斥俗義通權實及以初心應知所
觀不出界內一切心法以由即故義雜真殊問眾生
空等者此依通中偏生空問答中並約通中利根利
中圓教以釋生空義引經證義一切皆然細得七重
之中三真深意方了此中前後經文然約圓釋眾生
尚乃即是法性況眾生空豈可非耶故使一切趣於
我人次引大經者引於六法而為問者不即不離巳
如餘文於中但取我空而巳故引六十二見即是答
也向多處之文巳料簡竟此何復疑如云三俱名字
即真入中故於次文分上下根下根即真上根即中
即中從深即真在淺深不失淺淺則遺深故覆淺從
深一音通被況依經部理合隨機準經現文且從通
[002-0899b]
釋如云法無眾生三教之法俱無眾生用智不同使
成三異故法性實慧及以方便其言悉通但譬之以
伊不通通別又復須知巳下諸句方便慧中悉有二
意自行化他又下諸句皆云心及一切法者以此諸
句歷心約法誰有見之不思巳行一句專憑文字法
耶如優波離心相等者下文正約犯罪心本來無垢
如優波離得小乘脫豈不見於罪心脫心心性不別
故約理性一切無垢勝天王者引自相空以證理法
無眾生垢引自相離以證理中離眾生垢皆約法性
並云自相次實慧中亦先牒法性者由性無故慧方
令無雖復性無而猶有者良由無慧不可自無但云
若法不云心者心法相攝舉一自通下去諸句一切
悉然法性至垢者此中具二一者全不了知真中無
我二者縱了真諦不知中道由此教令我猶有垢以
有垢故並名妄計次若了下明稱實之慧乃契理無
下去諸句一切悉然類前作者前二易類於方便中
皆有自他如伊字等下去悉然不同凡夫至際斷者
且據此於二邊便故具足應云不同七種方便人也
此非獨圓不復得說之下去例爾次八番正明體法
入空者前明衍門人即是法不應別說但於前來生
空之上以示法空故體法言通人法也故於所空人
法還別約所空說故重言之故所空中人空但對眾
生壽命即彼能空體常寂滅諸相恒滅即名法空若
不說者何以得知下去皆然讀者體之行者察之消
[002-0899c]
者了之教意前後相望皆爾數數融會無令迷旨十
相者涅槃云色聲香味觸生住異滅及男女相但離
此十未足以顯大涅槃德然經意者云大涅槃中無
此十相非唯破此成大涅槃智識者分別識也亦是
分別智也於今正當空假二相故云分別故中道理
無分別境必非智識之所能緣問曰亦有一智而緣
多境如以俗智照真照中及以真俗更互轉照其理
何耶答若論通相入空境智即以一俗對於三真互
照轉照非此所論法無有說等者以諸言說皆從覺
觀生凡諸有言皆從覺觀法性俱離能說所說法性
本無實慧照之方便無著故使然也非六七八識者
識名分別故說皆無問何不亦云無五識耶答以根
對境不可無也況五未能分別諸法過在六七五亦
何辜若爾八亦何失答是無記報含雜染故總而言
之俱生死故若爾五亦生死何以不列答當觀境故
若爾六七及八亦是觀境何以云無答所言無者明
法性無故法性之理不可見聞覺知故耳若爾何以
不云無眼識等答一往須立下文亦云法過眼等謂
[002-0900a]
無為性此即不可無等即性理必如之此下七番及
諸句者下去仍合有九番也似平等者以準絕待及
同法性同如同實際等言全是平等但諸句勢如離
好醜及過眼等亦欲同前生法二空進退兼含故且
云似又不同前七故云不屬因緣無去來等既三空
體一故得言之又似平等空與法空雜雜者亦是兼
共異名所以可句句兼釋故名雜非即合雜故知生
法狀似有待故以平等而重絕之初云無相待者無
亦是絕絕彼待故故從心絕不從事絕事絕無窮絕
還不絕心約實理理即法性法性本無尚亦無絕有
何不絕相待之惑自然而滅者智稱法性方乃名滅
是故法性亦滅於絕平等之理猶有所存者故得二
空即名平等言所存者意令成絕必無所存當知平
等自無平等名平等空若不然者何名衍門三空俱
時欲顯功能三無差別故列所存顯無所存欲得平
等生法亦無豈更存於平等之見故云即無平等但
三藏下更引小三以形大三縱有平等終無別理況
復小教二空成時猶未平等況更修空空於平等是
故大小三空不同智障心滅者有智障時仍屬相待
二障亦是空假智耳雖因共乘至初住位智障必滅
非六因不在四緣者略如止觀記及俱舍文若欲粗
知其名字者名有新舊舊云所作共自分普遍相應
報新云能作及俱有同類與相應遍行并異熟四緣
者舊云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云緣緣名所緣
[002-0900b]
緣次第緣名等無間緣餘二名同大體亦是法性不
從因緣生耳以在因法必屬緣故因緣必是有為法
故及十二等者四緣六因及以並是生死生死即三
道三道即三德三德是法性三德之外無復三道言
亦可者以十二緣名同事同十二亦是四六而巳故
知但是離合說耳且如無明即是行家之能通也即
同類因行必四相即俱有也行中五部亦同類也無
明行中心心所法共行共感所作必同行支必招識
等異熟此行必有遍行五部之惑若四緣中論云增
上即能作因緣五因性比六因說可知然疏文中因
緣中所作及增上云與相待同者如增上中有力無
力並是能成望彼所成能所別故故名相待況能所
中俱有長短大小等也我法性中都無是事故為平
等之所破也為的當故者此方便中唯以隨緣應物
為壞若世間法屬因緣者因假定緣方乃可成如泥
成瓦必假火緣如土為泥必假於水一法入一切法
至法也者既云諸法悉有安樂即是本有義云相入
既本相在更云互入者示相攝相令知相在法即法
性等者法雖本即必須實慧而遍入之方了諸法互
入之性理智合下即是方便三密應機故云應入法
即智慧者即是境智不二故也然小乘中巳破因緣
得入真諦今云法性不屬因緣故殊小也如不異者
法性中如一如無二法住實際等者法性實際及以
如如名異義等故無四邊義亦通三今文且一意在
[002-0900c]
略耳理智合應云四教等者理具故後方遍起不依
六塵者依者著也若爾三藏小乘豈著六耶答有即
有離離仍同著以著二中之無故也塵離二著名無
殊如金鐵鎻被繫義等今摩訶衍二俱離也以見真
俗法界故爾法無去來等者問言不住者亦是去來
何得去來釋無去來答不住則不去不住不去則無
去來故可以釋無去來也意明法性不偏住故故云
不住為異二乘有去有住若聲聞經至十六行等者
空謂空無我無相謂滅四無作即餘十依諦各別三
不相收若衍門中三法相收若真若中俱無異趣一
法性中三亦何別引思益者眾生者即理性滅定滅
定尚具足三故知理性不殊無相無願故也故一理
中最可相即尚即眾生諸何可異實慧具三昧中云
復宗者復彼眾生身中滅定之三理也理為本宗故
云復也應用即是方便之慧亦有三也雖同他有有
常同理無可愛果等者問可愛不可愛俱有生死何
以分對生死涅槃耶答為異好醜故重對之亦可果
從酬因立名生死涅槃始末翻對是故別也增損等
[002-0901a]
者問增損之中亦云生死及以涅槃與前何別而此
復云答好醜約果報增損約功能二門雖別生死等
同名異義同重論何爽下去準知法過眼耳等者與
不依塵能所別不然法性中無眼等名一一根中俱
是法界故云過也若實慧者得慧故過若方便中入
假故過文略不述高下比知異三藏者理俱異三何
但三藏今沒二者應知能異必異三教今經文中通
教似顯故且從之義解之人須令圓顯文之旨故應
修門故深收淺故佛元意故故令思擇令義歸圓唯
大目連至方可說乎者故知不應唯作三藏說也言
如是者法相應如向來所釋豈可唯如目連說乎目
連豈不能說三藏之中法無眾生離眾生垢等而為
淨名之所責耶法既含三連尚不能說三中之幻俗
何能說於即幻之三真即真之圓中中理之諸法故
結示云法相如是豈如目連以三藏說乎夫說法者
等者然準次第應先訶解後訶於說今先訶說後訶
解者正訶目連說法相故也說不如法良為無解故
於說後方更訶解如是解者方可如解而為他說故
前結云解應如是豈可輙為居士說耶四不可說者
當知法性尚不可作圓教說之況復三教寧當可說
引法華者以證從極三教名餘通別尚迷況復三藏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等者此亦斥於說示之謬亦由
說示不示無聞無得之體故令聽者有聞有得若目
連下以有說示正結訶其不能於法性中忘其師資
[002-0901b]
之道目連豈不能於真諦體中忘師資耶準於出定
真亦不忘譬如幻士等者問前文多云幻隨三真今
那云四四理如幻耶答過涅槃幻類之可知問文初
但云約通教訶前後釋義皆作一幻隨三真轉釋乃
成於別圓接通對通即三豈會經旨獨通教耶答通
為能通別圓是所通有能通別圓之功故先但約通
教釋之能所相對即具三也若從接邊通是所接別
圓是能亦緣所有可接之理則令能有能接之功況
義在通並含能所若其不以接義釋者何以明於通
中利根根生待接接候機成今存三釋為順接入圓
別教也此文前後少明接義亦得縱容兼含判之故
委料簡通上下文況今責目連若解若說不稱法相
正當不得二種入通通入二種之深旨耳當令目連
依於中道觀解之意而說法也況復說接然須知機
目連復無觀機之智故令說解不當於機若入如幻
等者此引二十五三昧中如幻三昧故令依圓不思
議理而說法也當了下至隨病授藥也者問前巳約
圓此何仍別答前正在通通中真理雖含圓別但屬
未是知根之智目連之可中自因此門入圓入別尚
須勸以中智照俗使成妙俗況前泛為利根通論機
緣不同尅仍須別故以別訶良由此也一訶不知根
二訶有滯者訶滯仍與通教略同以通教中先真後
假故也故先訶其不知根緣況訶有滯正是不知根
緣之由文在後者文後意前故也如來至利根也者
[002-0901c]
文中但作藏通相對以論利鈍亦且寄通一往而巳
今亦一切利鈍皆悉不知目連但泛對他以說拙教
而巳既不知小鈍亦不知大利況十六門六十四悉
之利鈍耶故利鈍之言有通有別通約十六別但衍
門與而言之亦可容知三藏十六故今所以斥小被
大三空悉然故須曉此以悲至所說耳者問前以用
別理合有悲今此亦以大悲為訶何得判云是圓訶
耶答前對真空且以滯空不知根訶非全無悲今云
悲者加報佛恩即是無緣大慈悲也故以念報佛恩
之大悲而訶其偏但是被俗之慈悲耳況八百居士
宜須在慈故更進訶雙被故也以不可重而為悲境
具如華嚴人法處等有量則非菩薩大悲一一須云
廣大如法界等如是運懷通於初後作意任運並可
云也運無緣悲即念報佛恩之大悲也若報佛恩即
不斷種當知二乘自既斷種亦斷他種良由不知小
三空中無無緣悲雖眾日說非報佛恩維摩至菩提
心者準此亦須略說三空以結淨名巧說之德以訶
說法不應法相不知根緣且至大機居士發心者故
[002-0902a]
上破古斥小逗大非關人天又發心語通諸居士中
根緣不同或是唯圓或是通別或有圓機宜先通別
或唯通別同座異聞次命迦葉者身子巳約果訶目
連復約因訶今此文中約因兼果而為訶也寄大因
果訶其小果寄小因果示其大教大因者示乞食門
大果者示正食法小因者集道諦也小果者滅諦也
大教者頓教也初釋因緣文列三大文意具有法華
疏中七大義足初從所以然者下釋也有人去復是
位大次知僧即住持大無欲者即是德大棄金色婦
即是捨大頭陀者是行大慈悲等印可大得四枯善
欲者以大善地加於通數準此餘人並須加之但大
善名別今略不論法華疏中即具對也頭陀三意者
半滿亦是約教而巳法華疏文具廣分別今難下破
他解中今以二門對於二人意略可見今更助一釋
二門雖得飯義一即涅槃是恐人謬作觀行等者問
大師恒用何以匿他答非為不許但斥乖文一家消
文皆先事次教後方觀門縱為觀門依文附教堪資
至道以益行者直爾理解恐迷經宗欲使現世轉報
者凡施聖眾皆蒙現益如阿那律拔現貧苦有慈悲
心等者抑揚之妙事在於斯以歎有悲抑之令普故
也若言下縱難何但下遮於總中一言故也亦具訶
於自行化他於中先自次俱別訶中立四意者從始
至末次第訶故元知迦葉建意欲往乞食之所標心
既謬故後訶時至入聚落其心必非故不能體空聚
[002-0902b]
之想入巳得食食必有非非由觀諦俱不合理若欲
訶之為用何法故辨漸頓以為訶法事窮理盡故結
勸之次破其昔心所契者證滅諦也故次標之約證
滅也事果乖心者據所契滅未入事時元知出散行
事難當及至乞食果然隨非具如訶中廣明非相行
生修者引大品文具如止觀記意明次第心中使應
般若云常與薩婆若相應次即不次故也迦葉何不
將如此心次第行乞而但懷於去取心耶若迦葉下
次將身子入定之果寄釋其因故知不離薩婆若心
尚能於食見於八邪即八解脫善達機理豈令行事
捨富從貧事行尚虧安會至理一一禪中皆有三智
者具如止觀禪境之中觀諸事禪皆成妙境此是圓
人觀於根本乃至別教九種大禪一一禪中皆見佛
性若別教人自性禪但在地前而巳二苦諦去次下
三諦一一諦中皆先於無學法上以破迦葉次若在
學地去以學人未足而形迦葉三迦葉結漏下重以
應入無餘為難四若為迦下以利他法而為難也若
菩薩下以大示之乃以菩薩利他結之四食者觸思
識段揣是古譯新不用者云飲粖等豈可為揣凡云
食者取能資長滅壞身者不得食名如毒藥等雖食
非資觸如冷等思如意思能延報命識如分別令報
命住古人有章不能廣述敘今意但取段食為語餘
者相從訶其有心等者淨名訶意云既有取捨信知
入聚不免有心不能四儀常住諦理當知六根至之
[002-0902c]
失者滯有等也問迦葉證空先巳袪有何須還以有
心訶之答此有二意一者訶其無空心入聚二者無
分空分別貧富欲知迦葉入聚心散但以分別貧富
驗之信知不見聚落圓理信無不捨滅定現儀信知
小空迦葉巳得今以事理不空訶之故一一文皆以
體空入位並之見色盲等例之可見六根本是塵識
所依生諸分別及於六塵而得斷空故以如盲訶令
會理意令迦葉得無出入之大盲也迦葉但得入觀
時盲出觀猶見不殊凡俗有見不見則非大盲故借
世盲譬無分別見而無見無見而見故雖曰盲遍觀
法界能如是觀空有貧富常會一如迦葉未然故招
訶折然又應知盲非盡理故從耳去但云如響不云
如聾次引大經正當似位次引大品不見等者當知
如盲語局不見乃通鐵輪者用判上文下去五根語
別位同所以引銅輪為證得至初住方有一分如盲
故也如智證者疏文亦對有出入定而訶其觸令入
聚時身如滅定又如智者如契境以證得理佛答德
女等者如大品中德女問佛無明內有不乃至非內
[002-0903a]
非外有不佛初皆答云不也次云如是有今文甚略
具有其意如幻非內外意者即佛初答意也現一切
事即佛次答意也文有譬喻合初文譬也次無明下
合也四句檢等者凡云如幻必四句推之令空理巳
復辨大小今一一文皆以圓文對訶三藏既以圓教
而訶於小所列菩薩道理應圓豈雜欲食等者正明
食時須稱佛慧故非佛慧皆名雜欲故知迦葉散心
食時及昔所得捨邪入正悉名雜欲既無佛慧觀必
出入令食成雜不應食若以欲界釋雜去欲則以迦
葉同凡非邪非正者雙非凡小邪正故也不捨味禪
等者於一一支見禪實相名真背捨成常現解脫訶
令目連見真佛性以一食施一切等者義雖通因此
約果人能用食者以訶迦葉無此勝能故引香積以
為誠例若論其意雖在果用必由因驗知迦葉初行
亦偏因果俱失是故招訶令得不思議雙遊二諦者
由得中故故能雙照世及出世世即穢土人間之食
以為施也出世即指界外諸塵如香積例即中道也
問曰前示至事前理後等者前釋體中分之為二初
事次理今牒答如文菩薩無上食因者圓門之人發
心觀食若受若施法界平等方乃堪為一切食因故
云無上此即正當以圓訶小而訶迦葉故凡施受因
獲大益不為損之復損之者易損卦云損之又損之
以至於無損今引意者不取無損但暫借於又損之
言損於煩惱巳得有餘復損生死入於無餘菩薩不
[002-0903b]
然故不為例若不了義等者準此意者若一代五時
相望唯有法華得名為了故許聲聞得是漸也若當
部論諸大乘人皆有了分但有兼帶經云斯有家名
者斯此也云在家士也經云我從是來等者恥小也
故知彼時雖慕而不能取此時雖恥而不能捨故但
冥資而無顯益此時能取也故不直用彈訶亦得顯
名望彈斥意故云密耳。


淨名疏卷第十三



見空得道者即是空解脫門者以依於空門得解脫
故五種利益者即當前文深求其致此中云理即道
理也亦內實也亦教旨也亦化意也莫敢闚其門也
者然十德五百四十八千豈皆不曾造其舍耶欲顯
善吉恃空之謂傷其說耳其存有者等者此述善吉
乃謂一切小乘之人及諸菩薩悉皆以為存有之人
則謂一切無近其門我既解空徑造何懼今與至示
理等者表義眾多且出一轍為訶之式以妙有飯點
但空鉢示令知空即不空也若爾其時巳是求於不
空得不空耶答此即求也即得也何者心相體信入
出無難因聞大教即當其機亦名冥求亦名冥得然
其置鉢表尚存空是故於舍心仍住小然善吉迦葉
皆因乞食不稱上田約所訶邊二人各異各有所歸
但迦葉從貧其心猶下善吉自恃空解勝他況復以
身直造其舍狀當干忤不護人心須以隨宜悲敬兩
屈又此二人其事雖別於理大同何者若堪為敬田
[002-0903c]
乃可取食此同迦葉道滅心非自謂真田而生謬解
其心既僻入聚必非於食等者同於迦葉無正食法
挫同悲田亦是訶其唯有苦集菩薩常於五道現身
聞同悲田情猶未愜如與外道天魔同流而欲自謂
無上乞士須是眾生福田一事不閑福田何在本不
了悲敬平等理性聞茲抑挫置鉢忙然復同迦葉被
斥自鄙二取二捨有失義同彼此咸招四諦之屈故
與迦葉大旨略同餘非乞食隨事不定然法能成人
者若曉於法何須問人下更問人良由暗法事中復
云於法等者於食亦等者事中食者貧家富家及所
得食事中法者於家於食悲智之心食法互形失一
俱喪故知於食起平等者於食必懷不二之心驗知
善吉二事咸闕如何得成淨土之行於食既爾諸法
亦然復次下復約二門約食對法而訶其偏故法於
食亦成不等故知善吉於乞屬非菩薩不爾者示大
而訶空有並是一法界故故皆可破及不可破不可
破者立一切法俱可破者破一切法遍破遍立安得
以之同善吉耶善吉偏以空破一切破即非遍唯立
[002-0904a]
於空立亦不遍有能有所有待對故乞食既壞自他
不成今大乘人雖以空有而為言端破立皆遍一切
諸法若能至於食無諍心者向破善吉空不成空今
破無諍翻為有諍貧富破異諍豈過斯以其不能如
菩薩故若能至真乞士者反其善吉當如淨名之所
說故二明約理者約行立觀仍名為事今此唯論乞
食法界如智論剎那中三相者今借喻於同時三諦
三諦方名於法理等若是聖人至取食者前以人驗
法今以法格人人法互無即俱無也故知前既無法
巳知無人故重驗之還須約法恐其生念至敬田取
食也者前迦葉章中以小四諦難之令於大乘成失
今於此中約大四諦難之使於計小有僭故以四諦
總別難之故知善吉以小四諦而為所證淨名以大
四諦而為訶詞大小永乖豈能酬答若凡夫下心是
心王常與毒俱此下亦應須以四句分別今但三句
斷而與俱無此理故若義立者即諸常見斷惑外見
全與見俱於理亦得今第二句正是所訶次第三句
即是能訶今菩薩等者此中所明即是中道佛性即
真性也次通達下即實慧也見一切法即方便也不
壞至不縛者對諦可知有人作不解不縛解字古買
反何往不得但反上解脫不合言之何者若正運功
上可作古買反下可作恥活反功成之日上應作戶
買反下應作徒活反縛無兩音義實通二以縛竟時
亦只名縛二乘觀有作苦諦等者小乘可知菩薩下
[002-0904b]
此中亦應具作四句以偏對實有壞不壞今文闕別
但有藏通圓三也初以藏通對於圓真論壞不壞故
通文中不語不壞以濫圓故故不立之不云別者但
別教人先壞後隨濫三藏故雖具四句但成二句謂
壞而隨不壞而隨以界內外各有壞與不壞故也若
為成於四句義者壞身不隨苦行外道不壞不隨常
見外道又通教中文亦云不壞而隨非今經意經言
不滅癡愛至方入者體集以為無作之道故云不如
此也雙遊等者理性相即故曰雙遊豈可俱存事中
明暗名雙遊耶今以此文從果用故得云雙遊任運
體暗即明明能乘暗暗亦恒明如是方可名曰雙遊
豈可障智無明猶存不破而得名為明暗相即今乃
通於因果之位事理相即義不相妨故脩觀者理亦
相即豈可一向推功聖人故知行者恒住事中觀理
明暗暗盡明成亦無所滅故應於事明暗照理明暗
而於觀行亦曰雙遊是則事暗非暗理明非明雖即
事理位殊亦曰事理不相妨礙由因雙遊成果雙遊
故也行於非道理亦如之故得證向雙遊句巳則三
千世間皆名非道所示癡愛不離空中明暗理同方
名佛道是則事理因果皆不二也問何以明脫而為
道諦答三明具有正助二道無漏正也過未助也道
諦不出正助之行又可三明正也八解助也又八解
者若於事禪達實相理而能化用實理正也化用助
也於如是等方名道諦聲聞教至即是滅諦者今意
[002-0904c]
滅諦而從解脫五逆為名者五逆即是極苦之因因
必招果苦即滅故故小乘中為十三難障戒不發定
慧不成定慧不成無得果義今大乘教體達心性即
是解脫何障之有若爾何故梵網七逆成遮答小遮
障戒而復障果大雖障戒不遮進道故阿闍世得無
根信殃掘摩羅獲無生忍若爾大何須戒答若也自
知宿世有乘遮猶得法此世新入薄助來生乘種既
微遮牽惡道實假乘戒人天值佛又大乘障不同於
小一生永棄以大乘中許懺逆故此土行事盛用斯
宗依大懺𠍴還投小檢況本大學懺重何妨梵網明
遮未懺者耳具如下文波離中說豈有哲仕避戒從
乘尚戀除遮焉求志道如調達等者此須從權迹示
邊說在逆恒不妨違斥小不關非道為道準理應說
體逆入滅體逆滅巳方稱實行善吉不能如是等者
此更舉果而斥於果引權調達意亦如之權迹即是
果地之用故也初雙非中釋者初約法中且消經文
以無作諦遮二邊故若言等者又恐善吉內心遮云
若破有作豈全無耶故即示云無作四諦豈亦無耶
[002-0905a]
故以上來所說酬之唯大無小何須置惑次又解下
約人釋者但以不同凡夫二乘大乘自有無作諦也
雖作二釋其約法者其理稍強法通屬人雙釋無咎
次約去取者但以三教而斥於一問去取文中去一
取三為用三教訶善吉耶答小衍相對尅如下文外
人過論主云若破一切法者出論主過却謂論主破
一切法汝是俱破四種四諦此是外道以巳量人當
知此是大可畏處論主反質者反以此見而還外道
汝計是見破諸因果今雖云破雖表不盡即破即立
如我所破破小立大乃至遍立一切因果大小竝立
故云宛然與此相符者破外立小破小立大正符此
文俱破俱立故更以衍而對於小三約四不可說者
問若訶小乘只合用大而云四不可說為不見諦善
吉正得有作滅理亦云不見何名為訶非不見諦亦
指大經有因緣說善吉巳稟生滅之教亦能說之何
名為訶答前文先作雙非釋竟巳屬無作更去取釋
復用大小相對門訶即明善吉非但不見無作四諦
意顯衍中三俱不見今引大經四不可說及四可說
明四四諦俱是聖法一心中具見此具理而能具說
若破若立俱說俱泯但須菩提無斯證用則二俱失
何名聖田但二乘下更破小果今彈意者以向去取
四諦之文其文既通更立圓極以為能非若如是者
方名得果降斯巳外如破化城巳下其文具歷四教
尚以圓教等覺為非得果善吉何人自謂得耶言巳
[002-0905b]
破化城者雖草菴入出無難義巳冥當破於化城言
十地若別教至果也者問準圓別教皆應以等覺之
位為非得果何以只云十地未滿答由等覺位有無
不定及以等覺為等覺佛此約不立等覺位者於別
教中十地義當菩薩位極若望於圓地仍屬住故云
未滿下文等者雖初住中巳成佛道亦非得於究竟
佛果以云非離凡夫等展轉比望亦以佛果方名非
凡也永離凡故引五凡夫論者亦證五凡唯佛方非
凡夫故也而離至取著者四種四諦只是權實四種
因果理性唯是平等法界故云不取著也即是見中
道至定慧莊嚴者三昧是定三智是智諦只是境即
法身也即定慧莊嚴法身故知此中具三德也不聞
摩訶衍三教等者此文斥意雖多在通圓舉不聞邊
須云三也故知尚不通別何況圓耶彼外道六師下
至得也者前不見等巳是極問既不見佛是邪見人
雖復總問猶恐善吉因循推託不受泛言我親見佛
安云不見故更的指不見佛者必見六師故知六師
既不見佛不聞佛法善吉亦然與彼何別何以知去
以事驗之即以善吉解空之時望於六師元學之日
六師在前善吉先見又言下明不修意八萬劫定何
須修習禪定者四禪四空停河等者略如止觀記四
韋陀如止觀記又彼師所墮明有生死生死義同大
道理等何得具有見思等者亦以體異名同為訶善
吉具有界外凡鄙凡鄙是賊何名殺賊賊必是生故
[002-0905c]
非不生是賊是生安堪應供無此三德羅漢不成言
邪見者徵起釋出若界內邪此則易知外邪難識即
指善吉故欲釋之先須徵起次釋若作含中即無無
見攝意明此邪仍預二諦三諦之內二則指俗為有
三則指真為無雖為二諦三諦所攝並不見中即屬
界外之邪見也若界內邪悉為二三俗之所破故知
內外邪見永殊今以界內既不見中具有無明變易
生死界內能破賊義仍存言含中者於七重中藏通
即是無中二諦別圓接通名為含中別是顯中顯中
或時復指於圓涅槃疏中亦以七重名為單複真俗
二諦今於此意明二諦之中有於中道中道共真而
為真諦名為含中若顯中者亦是別及圓入別之二
諦也故準今意含亦得名顯言真諦含俗者即二乘
之真合在俗中俗亦名有故云有見若離為三二乘
真諦亦得名無故云無見以不見中並名為見見故
名邪以五種中別圓入通者正斥於真豈論接真故
五種中唯圓非見餘猶名見故大經下證二屬邪何
者下釋同外道屬邪住於八難去明淨名訶意本以
[002-0906a]
理難而訶善吉言中意事抑同悲田故釋斥辭皆兼
事理聲聞等者明聲聞人難之分齊既破思惑明難
定無今以難訶明具理難是則身住界外八難何能
入於大乘見道若菩薩則不定者即界內聖為界外
障境達界外難方名無難故於此不境有障不障言
不障者菩薩通四前二成障未能善巧觀於內障成
外無障後兩善觀方乃非障又前二事理一切俱障
別教教道猶不免障圓人前後一切非障正約此文
以斥善吉又復前二能知內障不能知外故二乘人
義當前二是故被訶忙然不識故使小學住內外難
不得免難彈斥之意意在於此此即行於非道者內
外八難俱名非道從今明去釋出內外而分事理此
即善吉不識界外理難而能障於中道有師去破古
者今但破小既大小二乘共有三空是故不得三空
為釋又三空位在見道前猶能發心故亦不用今明
見等三道是巳死故於義便故故引正位即見道也
見道尚爾何況修道又從實說入三道者猶可得發
入無餘者準小乘教無有發理餘國之言亦從實教
菩薩下明二乘心尚是惡道中之極重豈不名為三
惡道耶如大論等者二乘之人為菩薩怨怨家豈過
惡道之因證惡道也因緣具如止觀記中四諦中有
滅諦等者此取法華譬喻品意彼品東西馳走視父
而巳彼疏釋云東西者苦集也南北者道滅也故以
北對滅用證滅諦若入無餘八六四二如定壽也縱
[002-0906b]
現有餘定無餘故亦得名定故俱舍云北洲定千年
西東半半減西東亦定今取極長自謂永滅長豈過
斯佛前佛後出處不定故無當也俗後真前俱不見
性何者真諦之後應須見中而便照俗義同在後又
約諦論亦可名為俗前真後如二乘人初觀俗諦佛
意元令於俗見中而便取空故如俗後外道不見理
等者見慧即是一切智外道故神通韋陀多皆先脩
一切智也故小乘謂真於大猶俗俗故名世真俗二
諦俱不見中但成世智所以屬難喑者大呼聲也啞
者失喑也無大聲故故名喑啞所不能斷者折挫之
言據未發心前耳問若以事難而為理境者菩薩住
於惡道等處及以根壞云何今無根名無難答此有
二義一者入位二約觀行若入位人何妨有之俱斥
小乘無此事耳若觀行者亦容不障何者初心菩薩
乘急戒緩在三惡道天及北洲乘種不失乘戒俱急
縱在佛前宿願所牽或在佛後稟教無廢根缺正智
何損觀門況體難之言言兼事理事難如前理難只
是一念小心小心即中何難可得況復大願無處不
至何得隔於難處難時難根難智住之體之化之用
之是故大乘理須體事故知因果並異小乘變易三
界者前之見惑亦通三界以通屬故故不云三念今
明三別故須言之即是欲色無色思也離於自性清
淨等者自性畢竟言異理同悉皆只是大乘理也從
圓說故九皆依理故皆須加畢竟之言故云自性乃
[002-0906c]
至清淨小乘無此故云離也四無量心無諍等定者
有漏慈悲不與世諍亦名無諍何足為奇有見思砂
鹵者此寄世田釋出世田所言非者但有砂鹵非良
田耳故二乘人猶有塵沙無明砂鹵供養至道中者
以小乘人無願牽故無化物心故施得福先在人天
此明施者自無願故菩薩不然巳如前釋又解去據
薄聞小者自無小益唯能謗大自行等者同樂生死
如同一手界內天魔本意但令眾生樂有有即生因
內外何別生因同故一手作勞侶者文作靳者應作
此犖亦可云累勞累之侶於我為勞俱相帶累相累
類同故云侶也善吉亦具故言等也等者然八萬等
言通於大小故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乃
至如報恩經列多八萬此等皆是界內八萬如對四
分一分各有二萬一千四分只是界內惑耳如大乘
中三昧波羅蜜等之所治者皆界外惑故知善吉具
有界外名同類同故大士訶之云無異也如群賊等
者應云閹賊又取他閹自滅滅他不可治也又害等
者害即怨也前釋害相此釋所害又前唯正因故云
種子此據三因故云身命及眷屬也謗有二種者雖
對二種只生死一言亦兼二謗若有生死必無常住
為成損相須對常住不入眾數者亦可云事理二和
方名為眾眾名和合即是事與法界眾生和理與真
如法界和善吉並無故不人數不入數故終不能得
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即大滅度縱有入數尚未得滅
[002-0907a]
況不入數焉能得滅此縱斥耳終無入數而不滅度
唯谷者此舉譬言所向皆谷故云唯也故應合作此
唯字耳忙然者總相不知不知佛法權實開遮若使
知者即應答云世尊知我實機未發是故遮實而先
施權大士何得輙以實斥至後機成方可遮權而用
於實如來尚自觀機逗物大士何以損我機宜密意
雖然善吉可中能作此答乃涅槃會上聲聞豈更招
於大士之折大士正為方等不知作入醍醐遠方便
耳以不能知故默無答即是法身等者即法身如來
所作化事作此釋者但是從理二應更須從事以釋
假使如來化為一人還自以此而詰難之所化之人
豈有懼色一切諸法等者陰界入等一切法也此法
尚爾何獨悲敬卒鬬忘拳雖從觀出卒用不稱如自
有拳用之不瞻聞後安慰如約幻之說者準此即是
昔曾於餘方等中聞不可至此方乃聞之而去易悟。


淨名疏卷第十四



大品等者雖於法華而為下根巳堪受命轉般若教
故於今教非後非前故知大權引機何定是三乘初
心者此諸比丘在彼三藏三乘眾中始欲學小現雖
暫居三藏之眾宿根非小而滿慈子見在小眾便為
說小不逗宿種無四悉功又或可在於通三乘眾滿
願見與二乘同止便即為說析法小乘尚失小機寧
生別善故為大士之所彈訶言機在者即宿習也引
法華經念何事等者何言表諸即七方便亦是借於
[002-0907b]
法華之意何得偏以小法教之應當為說大乘因果
三德是果發心為因世間者釋世界字亦可通論衍
三因果亦應更問所以世界在於為人對治之後何
以不同五章中意利在第一鈍居第四耶答為人對
治逗善惡因世界即是善惡之果觀果知因驗因識
果竝是隨便何所疑耶若是利人乃至亦可全不同
三準此鈍中復應有此因果前後若不入定等者此
豈不誡後來說者縱不先有知根三昧亦須觀人然
後說法等是下根依安樂行弘大乘者即是其人為
說大乘第一義者若準下文得不退轉應以第一義
悉而居於初若爾於諸比丘乃成不用下之三悉何
得以四而訶滿願答逗諸比丘現世根緣只應用一
通往具四故列餘三況復因茲通明被物理須具足
列四不疑以諸比丘曾修此四具如疏文所列者是
聞淨名說即是世界破見思惡生俗諦善此竝在於
相似位中若將不退而為相似為第一義節級向前
而為三悉即行不退之四悉也通別不退義準可知
障通無知者亦應云見見屬知故故知以通是知故
以不知而為通障通教慧俱二種解脫二解脫後竝
云亦爾者亦如小乘有不得禪及得禪者然當通教
豈全不知意明未是任運真化未知內外一十六門
六十四悉之知見也是故唯取別圓菩薩然於別圓
不判位者必須判屬下根位故以下根者其位定故
具如次文問答料簡任運即是真出假位即初地初
[002-0907c]
住圓照者是此智無為照機故也問若爾淨名何得
等者而下文云當知比丘心之所念答凡欲利物先
藉知心一切眾機不出心故昔有此志亦方成機或
為破為勸者即破小勸圓自無所入為他入故故云
方便雖分圓別乃是兼菩提即是法性者明彼比丘
昔之曾發正當法性之菩提也大乘器世間者大乘
者通標也器謂堪盛大法者世間即是器世間也教
二弟子具如止觀記是故至有障者此障應合用大
治之故非小治之所對也未有念著小乘法瘡者勿
傷令成小乘瘡也大智論云聞法之人須有宿世種
子信心為瘡如臥毒屑身若無瘡毒不得入論元喻
大今借譬小本無小瘡縱臥小教比毒不入何以用
小為身作瘡亦是以小損大法身彼本發大法身全
具故也此中至性也者明根若成即不可改今諸比
丘心猶可發是故先以三義斥之雖餘文中三世更
互得用其名今此定須釋諸比丘改小入大即是對
境生欲意也若過去善根牢固下更以性欲更互得
名助釋斯意習欲成性性在未來由性成欲性在過
[002-0908a]
去是則欲必現在根定過去故向文云根一向也欲
又對緣必須現在性名深心等者問其心既深何不
名根答得名處別故不云耳根名能生性謂不改以
不改故亦名深心未有可生非根也義兼於深亦應
名性正酬問也欲性相關者由與欲對辨故性通過
未欲顯法身等者智為能行道為所踐故知所踐即
實相也故知大道亦小所行小乘於中取真諦耳故
以能行用顯所行之大道也欲修等者行大由心故
云大心大心導行萬善歸之即緣因也前智為了其
意可見若言下以防伏難恐伏難云見真不殊即舉
譬遮云無以等也故以五義而為別之言五義者一
蟲寶異真中異故二停不停極未極故三多少殊有
界內外四自及他分作無作五益無益化之遠近必
成三德者以三德名通於小外故以法身而辨別也
對上三文相可見此四心者大四悉也不取今世近
知者今現在世三乘眾中聞小聞共誰不知之若深
計者既云中忘須深計其元結緣時必非小乘之所
知也雖報障所障者報障即是退大巳後在三惡道
既云流轉多非善處若居人天不名報障是故應云
同法華中三千塵點過是巳後今始得悟故宿世人
未入正位既於方等得遇淨名赴往機緣開導當解
入正位者必至法華今引法華良有以也問至為失
為不失答云不失前云久廢復云中忘故須更問失
與不失若其失者為說何益又失不失有緣了了如
[002-0908b]
今文若緣因者事關生公善不受報彼義尚似一毫
不忘何況了因菩提之心理合於此廣明失與不失
之本意也受及不受之大旨也寄海寄人之善喻也
我觀下譬也有法喻合可見此智力不能斷塵沙至
名微者上廣明塵沙約法藥也知根即是破向塵沙
圓照照上無明塵沙無明塵沙即是所破知根圓照
即是能破須約圓別分此二故猶如盲也者先約法
明無故無兩眼次約人明無無菩薩根等者塵之名
雖通凡夫此圓菩薩根塵三諦又如生盲下至鈍也
者當知二乘全無大乘五眼所見故說如盲此則五
眼俱奪意也問前三眼兩教二乘亦能得之法眼三
教菩薩亦能得之如何五眼併奪云無答隨教依理
其相天殊若云諸佛菩薩之所見者即是帶理之四
眼也地住分得佛方究竟故云肉眼一時遍見十方
天眼不以二相而見慧眼乃云第一淨故法眼佛眼
元來永殊是故文中不更別辨具如前文也巳委辨
竟若爾五俱屬佛豈成五別答不然諸佛如來法身
菩薩約體分用五相不同且如肉眼見於麤色於麤
色處見於中道從麤色邊名為肉眼約見中處即名
佛眼故見色處名之為用佛眼正當中道體也餘之
三眼比說如向若如初釋與而言之二乘但盲法佛
二眼今從奪說故五俱盲況以佛地五眼望之菩薩
尚奪況二乘耶法華眇目仍從與論三淨名入定者
加諸比丘借宿命智借字子夜反以此助彼故得名也
[002-0908c]
而今淨名住無垢位豈須入定然後知耶今示八相
令比丘知則令比丘䘖恩致敬五百佛所者既巳中
忘若依法華五百之初或依今佛若準大經四恒之
後五百佛所誠為不多雖無塵點之言及標一佛之
號今既獲益從於淨名當知淨名或是本時眷屬師
資將非淨名亦於五百助其令發凡一句益悉不徒
然故眾生聖化儀或共或兼或正良為宿緣不同故
也碎身莫報者日捨三恒未酬一句豈更計於小教
之儀欲行豈存形儀檢大小二儀開遮異轍忘犯之
教不在聲聞故梁朝祐公不禮大士尚獲輕報豈聞
大教端拱懼違捨衣大提能泯相禮俗小吉何足可
除圓教等者從似至真即三不退似位中二不退也
即行位二準餘可見或是至未可定判者若準斯文
既具三教可定判故判前四心通三何咎雖三不定
望圓五品須皆外凡雖在經文無的位相故使不可
專在一文次命迦旃延中出須陀耶沙彌論議之相
具如止觀記十仙論議者沙彌最初涅槃居後以此
準知中間可見信知彼亦經於五時此是見機得道
[002-0909a]
之論議也即於彼天般涅槃者明佛滅後及以天中
論議亦為解脫之業論議無窮盡者雙存之妙故使
爾耳總相說苦即名略不多解釋即義略者總相但
云有身皆苦無可愛樂即義略也名廣義廣準說可
知若爾至第二義方稱經文經自列五不多解釋準
列五名亦可為名廣義略故使旃延廣敷演之今所
訶用不訶義廣但訶用小不應機宜然經但云說於
法要即名略也略名之下含於大小旃延不達以小
演之問旃延等者旃延何得以五行名解佛五義佛
五義意何必爾耶答意者義行及門所依別耳苦四
行等者四行只是四念處耳同緣於苦故名為總大
小入道莫若於斯故云要也若爾何故不立不淨念
處而却云空答不淨故空若爾何以不云別相念處
既有總言今從親入燸法邊說故且云總隨用一行
者具在玄文及釋籤中具留二行以對二人二中隨
對愛見不等又此下對三印者夫開合者適物所宜
一切經論文無不爾今此開合亦但於類例同者合
之為三若開為五為五法印有何不可如地持中四
優檀那優檀那者此翻為印於彼四印又合不淨或
復合空是故小乘三不可闕生死之法與涅槃異故
別印之生死須存初後二故故生死印不可一也大
乘法印即唯一也又此至解脫門者印異名也恐著
語者此且從法行者說信行不爾宜讀故又著即是
亂何關多少一橫二豎者三界應豎今云橫者且從
[002-0909b]
一世三界之心諸見應橫今云豎者歷於三世四句
別故又諸見由身次第相生故亦云豎又亦可云諸
見為橫瀾漫起故三界為竪淺深別故理須細約諸
見委論五義見轉皆以五義逐之使成後人入道之
相異於數寶唐喪功故凡諸入道皆多從竪也具如
止觀破見遍中諸論廣明為令正法久住世耳若說
四念處者明門功能門中皆悉迷悟雙明義當有無
兩門故也三聖行者無貪等三聖人所行名為聖行
若不善通三藏等者意明有無但是述其所入之門
傍學能於四門通贍故使傳於南天竺國毗曇下四
門皆五者莫不皆具苦等四義寂滅只是四義所歸
青目至鈍根人者青目全破是故兩少猶為鈍人此
恐下今判論意四門相望展轉互得為利鈍也方用
第四為最利人出沒多端者或沒大義兼用小名即
如今教或沒大名而用小義即如迦旃延此非佛意
或先大名後用小義如通二乘亦非佛意或先小名
後用大義如今淨名所用者是此得佛意或先小名
兼用小義如通菩薩別教亦然亦非佛意或先後俱
小如三藏教固非佛意或先後俱大即通教中利鈍
菩薩半有佛意於一音中竝有上來眾多意趣其中
雖有非佛意者莫非一代逗機之教逗不得宜故云
非耳但旃延用不稱佛意於機無益反致譏訶是則
以生滅等者此中意明說由心生心既生滅安說無
生說從心生證隨心證信不餘塗故以心驗法知法
[002-0909c]
必如心終無生滅之心能說大乘實相實相名通須
以理定意訶所說尚非通教實相故耳於中先約四
教訶說心非又旃延下重訶不知根緣之失初約教
中初三藏教總有五重先約二諦訶次又四下約五
義訶三又出下約觀用訶四又旃延下約二門訶五
又聲約下觀體訶此則總含四門一切行理行理等
異莫非生滅引中論者證第五也但迦旃延所說心
非不過此五是能訶所訶相對也是則下約衍結非
初通教云八地巳上等者意明徒有雙流之名而實
無有雙流之理雖不生滅有教無人以其雙流無實
果故別教初地理雖是實地亦無人雖用通訶通非
教意況復文意亦非專通故至別教尚云無人又迦
旃延非但等者語其機教之功用也應知訶意正用
通真諸法等者五義皆與藏對辨者正斥三藏名同
義異以由境同觀別故也諸法究竟等者小亦名空
而非空義小空無旨真義不成乃至寂滅同異準說
三藏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或一或三具如目連章中
巳辨衍明真如實相者義通真中此正用真密兼中
道故此正與目連章意及為國王長者所說并下釋
觀眾生品大旨略同餘非全無不及三處此中意亦
正明通義故顯說通故知此之四義稍隱不彰於寂
滅中偏顯圓別是故文中指大涅槃若三藏與通通
結五義大小二釋此是通塗者只以此章義含三意
故曰通塗前後文多皆含於中道之說故此中云亦
[002-0910a]
得即是等也教法通深故也問意只緣含是故問答
欲令意顯故問意云為顯四榮應以榮折雖著義字
苦等仍存故云枯也但是四枯顯榮何在答中意者
破拙入巧巧拙自殊意顯破拙即入中也借結此拙
而成枯意巧自成榮故先入巧入巳見中雙遊之義
枯即榮也故引二鳥其理善成故居士訶即名榮也
苦等一一皆云義故可結為非枯非榮義字不簡真
中故也故立不生不滅我與無我不二等言況此通
門元通妙理淨名結真等者正出答意具如述真即
是中雙遊之言必相即故不生不滅雖即結苦不必
專苦苦義仍通故宜斥於三藏二乘令於此座成生
酥益彼比丘益雖不因佛與淨名得通教利當知緣
在二聖故也具如前說得羅漢者前云真我後云實
相及以雙遊今結得羅漢者驗前進明別圓理者明
教功力非正訶相心脫是俱慧脫是慧次命阿那律
中云報得天眼者亦有生得如鬼神等及發得等云云
大辟支佛等者問支佛元知十方佛不答亦知不答
亦知若準所見百佛世界豈可無佛理應合知只恐
見處不知有佛又容知者只知一界唯一佛化知亦
何妨故二十部中亦有許知十方佛者此亦宜為大
教梯漸問若爾定有何異者如向但聞抑小同凡為
同定爾不問異難同答中答出異意者一往所見遠
近雖同然復報等因亦不一如文三別報修不同及
以總別通明復異總言禪智者五事禪中願智禪也
[002-0910b]
天眼開闢者肉眼雖見廣由於天大品等者明大乘
肉眼不假開闢故欲奪天先辨肉異大小既別因果
自殊與圓教等者即同圓教六根淨位父母所生肉
眼齊也正當初依具無明惑假使作相等者羅漢滅
不應有見故云假使與外道等者亦是抑詞有為功
德具有三明安同外見而云與等故且挫其出觀時
也雖與等者與而又奪殊即與也有即奪也入觀等
者若約那律失眼出觀但同世人壞根者不見有佛
世尊等者有人以有字為上句末深不可也何者所
言誰者本問其人兼及有無故須還以人為答也是
故疏中但釋答人即中見色等者應云即中見麤細
色言無偽者辨佛眼家之功用也常在至深禪定窟
者三法名異其義必同亦可義異其體不別而別者
理通因果事用非因首楞在因涅槃指果三種生死
加自體耳非偏非圓等者亦可應云是偏是圓即別
教也約地前後而分偏圓。


淨名疏卷第十五



次命波離中云六念者且指一日之別行耳多日相
續皆由念故願解疑悔者罪輕重悔葢覆心疑悔罪
重何由可滅復本上懺不出無生今此波離不達機
理專輙為其依小解釋悕免咎者悕蠲重𠍴輕尤易
除何果見佛或教集僧者集僧唯二羯磨通三滅與
不滅如常所辨無重罪者第二篇去僧法可除未妨
真修何成擾心當是疑重及重方便依教作法緣具
[002-0910c]
難諧若學悔所加懼一世無用義須心殄乃令事除
彌助疑情名重增罪罪從至其想者語意玄善須得
旨然知其罪而隨其治縱有治者皆擇其易焉力其
難故須觀時藥病相扣不可一向併云無生故天台
大師明懺淨中小教有者令依事滅非小所迷方投
大宗竝應先斷相續之想不應觀理而令續行況復
須窮逆順十法觀成法順方滅重瑕然此中辭但存
大旨使成淨名訶小之相欲集行者不可徒然應當
專於四種三昧不思議境九法資成遠近方便解行
兼美故須於止觀大部一切行者之妙津梁作法等
三中第二用定門者意明專注非禪定也戒慧相藉
次第說之具如法華三昧中辨根本者生罪妄心總
[002-0911a]
而言之煩惱業也故觀相者即事一心雖云戒等其
實約慧然除圓定無滅重方圓定即慧故如日也違
無作者具如止觀辨業中明作法紛動者舉難從易
令習無生意明下三尚自紛動況復上二乘二安可
遂情釋觀相中依經作法故非禪定況云取相心動
驗知非定者也亦是擾心者既不欲令修前二懺所
以列者為逗物機及以竝決知非無生悉成紛動何
者一七三七多七九旬一年兩年或云長作如斯等
例豈不紛動耶意復兼勸前二懺者進慕觀理一體
妙除況消訶文非前二義是故觀相緣罪心境對滅
罪境生重懺愧不惜身命改革元心故知其人理觀
全昧次釋無生中云觀成者指初隨喜非必證真或
隨喜前始集觀道前既悠漫故須尅之指觀行也末
代行者自揣其心幸非利根何辭觀相觀相重滅無
生可成勿辜其心空云理是相應之語不在於他善
格內懷安負眾聖無勞等者結懺功能此無生門懺
於三道一念除滅消苦道也畢故忘新袪結業煩惱
能必滅故巳不造新既不造新豈應習故一剎那頃
名故新不懺墮非尋即名故設懺罪畢故忘新新罪
既除何新之有便不落謝新故竝忘故大論下示悔
初後於此初後謂罪定有而生重憂罪定不滅以此
心起不順無生應滅憂心巳生無主方名罪性本自
無生罪尚無生豈計憂悔捨憂悔想相續永忘了自
性心本無生滅如是悔者名真無生憂亦悔之別名
[002-0911b]
而巳故一切大教皆為眾生示滅罪相如禮二十五
佛聞文殊等名更云有罪即名謗佛散心尚爾況復
無生又若下重釋罪心罪體未忘不獨由執世人作
罪常謂罪無可由此心令罪自滅若如是者豈不增
於諸見計耶今云不執從悔心說若設悔巳信解佛
云無尚執有𠍴公違佛教故知觀罪本為滅心若反
執心與滅相反若能等者復滅心宗顯懺功著事即
事懺性即觀相根本即是無生懺也罪心是心即罪
根本能達心者根本永忘又見理者貪等之無生此
則以理破於心執故此心執通能障於三種懺也三
種懺內無生為首無生生執罪尚不滅況於前二而
生執耶彼罪性等四句推者本推於共具如止觀等
諸文所明云云若十八界等者內根外塵中間識也此
十八界從緣而生尚自不實何以更能保罪心耶又
罪下觀心者前對外境此唯觀心造罪由心不作罪
時尚須觀照豈況作罪而不觀之引普賢觀者心謂
罪心法即罪境心境成菩提全是心是故更令觀於
心也作是懺悔明懺悔之體嚴謂眾法助體所行所
嚴即是中道實相無罪謂罪本無破壞是捨離想心
識謂執心家之分別行此至心如流水等者意明不
住能滅所滅心相者心境也見罪福有無念念無生
前兩解至小疎者於無生中自有三釋初解以心境
相對次又解下以根塵識三事對辨而此二解竝是
無生非不滅罪但不與經中佛語相應佛語唯令觀
[002-0911c]
心故也故云心垢故眾生垢等破其疑執者疑罪執
小小乘之中但有作法若準憂波離作此執者尚違
小教何況大耶大士下淨名引佛正教無生除滅以
小執仍不違小若心見有眾生等者眾生只是執心
宰主故有執者即名不淨以不淨故即有罪也此即
能知所知等者心為能知即無生心眾生罪垢即是
所也二心俱無不在四句一一推之皆不可得何者
無生之心既非四句罪心無生安屬於四是則無心
下以心況罪由心有罪心無罪無諸法尚然何罪可
得不出於如下具如目連圓教三空故下文中用如
幻等譬假相者假文具三皆用如幻等亦得入圓真
者既是體法能至圓中以通屬故故云亦也所以三
釋之中前二釋雖亦衍門不及第三唯觀心性故前
兩釋多寄通真析假者三假之義既在成論三藏豈
無但諸阿含名多不顯所以三假之盛在弘教者故
廣在於成論文中言析法者非無其理何者如云因
無常故緣亦無常前念後念悉皆生滅長不住故短
亦不住既俱無常即破常倒不假更用自他等名故
[002-0912a]
四句推唯在衍教便令成於生即無生故用衍門以
破藏拙隨情者假非即理故得情名理即是空隨空
隨理三倒三陰者心倒受陰想倒想陰見倒行陰心
王識四陰是心皆依於色今順所引佛語易故置色
存心更有同異具如止觀記引婆沙文即是無生等
者無心者牒上無生故此三假竝約罪心及以罪境
以此文意遍通諸文我見等五者即身邊等四皆因
我生五及三倒皆因成故皆對境故故俱舍云受領
納隨觸想取像為體行攝多心所所除不相應行及
以無為法皆有所緣故一一文中竝闕推句至下二
假方乃具足顯迅速者幻猶似住相待中有二者異
時豎也同時橫也相待之文皆具此二不能用衍通
別圓者以四句推通三教故賢愚經明出家功德之
十智具如俱舍智品謂世智比智法智他心苦
集滅道盡及無生略如止觀記引婆沙文此形服出
家等者應以形心對於偏圓及以信法作多四句今
文正當令圓心出若利他者於無利中而行於利方
乃得於不思議空空心出假以赴物機令物推理二
約理訶寄密行名以依理出家而為訶也密積功德
之利方名無利無功德也有為法者又訶羅云雖見
偏真同於有為故大經云空者等者意引不空即無
為中具一切法若爾於小乘真空之中但是於空不
具諸法故不合說即是平等真法界等者此中寄之
以斥古師而成今解真法界中尚無界外出家度人
[002-0912b]
豈有形服度人功德又亦得名大小名同體異而訶
亦是況訶前後竝爾即如羅云小乘中密小乘之理
尚不可得況平等法界畢竟真空而云利耶引彼真
諦以證無為大乘無為具諸功德故不同妙若有若
無皆不能具一切諸法問淨名等者經中只云無為
無利此即問前引大涅槃虗空佛性平等法界此名
自足何以名之為真密行與無為義亦不相應答中
意羅云正說小乘無為功德之利又稱小中密行第
一淨名以大折其二事令俱不成大乘無為如如意
珠珠即諸物密豈過此無為之語其理未極故云一
往故知大乘無為非無勝利以其羅云巳得小乘無
為故以大乘無為折之既破小巳方述大乘無為法
遍以明小乘有為無為竝不能具一切諸法若如是
者方是密行中之上品故十人中皆以其行而為破
立以為半滿深求之致若觀至名真無為者即真密
行下去一一皆結以為真無為中具諸功德一一義
當密斥羅云處於涅槃等者故此無為密行之理即
具三德此即性德三德明文此是大師之深旨也一
家學者願善思於百界因緣一念三道降伏眾魔度
五道等者由降故度乃至離惡皆由降魔得菩薩道
等者文雖別說然須約圓故得菩薩道時巳得法性
初住之道故具二時巳得不動即是究竟餘準可知
又此不動應知不是二十五三昧中之不動此借三
藏降魔之時別立之名破他化等者赤色三昧也故
[002-0912c]
知不得有前後也故引大乘經證成圓位圓家降魔
之分齊也又一一文義通始行可為行者之初始也
度五道至三種意生身也者於中雖不別立界外五
道之名巳引大經二十五三昧經既名為三昧中王
能度二十五有三諦之惑具足三智身三脫尚成十
種破二十五有即是十種度五道也即能度界內等
者正出分段及以變易二處五道況復下句云淨五
眼言淨五眼者雖五對五非謂體同重明能度之體
用耳破諸惡業對肉眼者欲指人中是肉眼故明四
趣眼不及人天故為所破此亦一往亦有龍鬼過人
肉眼終是惡業從道以判破諸亂心等者亂既云諸
即指欲界以天眼法在色界故破欲方有四禪天眼
應知從教判為別圓得五力者力既由眼眼由度道
故釋根力亦在別圓進退明之或具四教問約於道
品何以不列三四七八何故五根復居力後答此乃
別圓果地諸法七料一一獨頭為門何以用因法相
生難耶問眼不分教力何以分於分仍有判權實耶
答此亦成於眼家體用若淨五眼根力必全一往文
[002-0913a]
中似相生相莫不皆以降魔所成故用降魔以為本
也下去文相竝本竝生何但獨頭迭生迭本是則一
心具足萬行者撮前自他悉一心故故前四科必同
體也今得值得聞等者諸長者子初聞大乘出家功
德信於佛法都未曾霑故知曾聞只聞向說若不聞
者如三億人四句者應具如前辨多四句以判於心
若不爾者何殊於小故云各有大乘等也言各有等
者既云善根即是宿種非於淨名始勸發心故也對
前出家故云正觀觀念界外諸功德也菩薩戒品隨
心即發者非謂發心即具戒體且以小大相形言之
然於大乘亦假緣具在家緣具父母咸聽以不妨於
色養故也但小乘教以色及非色心而為戒體菩薩
雖亦身口為助增上在心名隨心戒雖大小別上品
咸心但大律儀四弘為本立心緣境三聚為懷佛道
但是三聚之果故四弘三聚更互相資故淨名云是
出家是即具足次命阿難中三因緣得名者亦可此
三義立四悉本願世界也父母對治也從見生善及
第一義亦可三文即是三悉歎文即是第一義也言
本願者從佛本說耳九惱具如止觀記引是則下明
方等意若從本說正當符於半滿之文若實行者應
但依今具此二途即是教意而說有苦因者疾是苦
果果必由因身小有疾者只此一言咸招二傍所以
借金剛者三德具故此破三藏教等者具如止觀縱
橫三德大小各三衍教約究竟法身者越於通教直
[002-0913b]
述別圓然四時五時家之所計竝不以前四時三時
有常住理是故不受今釋顯榮榮即大故故違他解
楞嚴七百阿僧祇者具如釋籤大威德諸天者通論
諸天皆有威德悉皆無病他方淨土等者且指安養
下至十念臨終一念皆得往生故云小善界內外三
漏者此準二種三界說之毗盧遮那等者問此是何
佛之法身耶答十方諸如來同一法身何得問言誰
法身耶然不別而別應物由聲緣別聲殊即是釋迦
法身之聲問法身無聲何得有聲答法無應有問既
云法身今那云應答無色曰法聲即是應應即法身
何求異耶故云吾今此身即法身也法華空聲準應
可見五濁具如法華第一經疏為化婆羅門者此明
現疾意也乳光經中七聖共化慳婆羅門牛母牛子
𤚼者阿難淨名如來空聲此婆羅門生來不施鐵網
其舍飛鳥不過阿難造門淨名訶者為顯如來常住
法身阿難欲去因空聲勸此婆羅門施心似開仍擇
群中不受𤚼者令自𤚼取阿難言我大比丘不應觸
乳佛便化小婆羅門輙於傍立婆羅門見乃令𤚼之
纔觸牛身受無量樂於是牛母而說偈言若𤚼右邊
兩應留左邊兩若𤚼左邊兩應留右邊兩盡𤚼奉世
尊犢子應須養犢子聞巳復說偈言我本不布施今
來畜生道盡𤚼奉世尊我自噉水艸於是婆羅門驚
異歎訝畜生尚爾何為慳耶因茲發心傾財大施乃
隨阿難至如來所佛為說法授記作佛號曰乳光此
[002-0913c]
空聲勸具足權實故一安慰利及二人不勞恥愧者
有大機者本自悉之若小機聞疾亦何妨元知宮室
父母生身因既非常果疾何爽各說身因者如前十
數但述半教之身因耳藉今彈訶即成常住之身因
也而實行者此會未知據共化慳何恥之有。


淨名疏卷第十六



二約聞得道夜至般若者此大論中明說般若有顯
有密定及不定約顯次第唯在第三於當部中橫豎
不定且復未明今通豎論以明密教故成道後中間
常說故今用之以至方等故方等中以大訶小大義
正當始終般若故於通別所益不同皆來至今須待
彈斥菩薩別聞者不在鹿苑對二乘說至方等會對
大聞小然非秘密之般若也此仍方所論不定耳言
方所者十方相望又此亦名約行五味而論不定三
明稟華嚴等者於彼處會未能獲益來至鹿苑密利
全無至此會中待別彈斥又前下重釋前文顯密五
味於五味中而辨訶意明乳等四方便真實須訶不
訶何以故下釋訶所以恐失訶意問何意如此者問
[002-0914a]
向訶及不訶之意答中先且約教次示品內文之意
也或可至與疾俱訶者明俱訶所以約法病相對者
巳如前說方便教也若實教者即具二意也依方等
教方便菩薩者於方便教復約人法辨訶不訶以存
方等之教故也若封教至海也者大師正以圓頓之
教是華嚴經之元旨是故彼教不同二酥二酥乃有
遠近二意乃俱得遠論唯頓故云此即法華弄引問
亦云至此意也者既通初後亦應具四四中方便及
以真實有斥不斥何不出之答雖有此意未見明文
者問此引佛答迦葉之文此即是文乃云無者但未
若華嚴其文分明復是智論之明文也亦曰有文故
從若欲去即以義推名異義同以為答意問從得道
夜等者答中雖云名異義同華嚴般若悉涉方等不
知亦有異部名為名異為當同部立異耶答中分二
若不共者即是異部若其共者即是同部若爾還是
以教望教論同異部復次大智下意明何但名異義
同論部亦得有同有異部異理等於義不失何況但
是異名而巳問自淨名等者亦應合有方等生酥通
乳酪耶若其有者何不說之答文雖爾應須具如法
華玄文第十卷中今若復欲論理有者鹿苑理須密
說彈斥又華嚴中四何須更論亦是其例既其一切
俱通初後豈可方等不通於初準此問前亦應問後
文無者略若爾一音之教非無小得但失於鈍以歷
五時故不全用玄文所引二明轉觀等者對教但是
[002-0914b]
信法別耳顯密次第一切同教依前諸義隨觀待訶
但加殺人以為不定用顯行相以此為別故引大經
殺人為證復次往昔下重明今昔教觀之益必定不
虗以成利益問訶諸菩薩等者問大士訶辭意皆在
圓而諸菩薩豈皆圓益答意者如詩三百一言以蔽
於方等中縱未入圓亦得圓益故云一道言詩等者
如論語注云曰思無邪故知諷刺之道意令輔正降
斯巳外諸無所云第三符成等者兼出諸意此用初
文如來答於淨土之意若見空室入自益位若見燈
王及以香積即得入於利他位也次又見下明被訶
者自淨土行成入無生位亦得生於同居等三又隨
福慧下示被訶者淨土行成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次
此是下總結前意故知如來明淨土行元令具於上
來諸文意也至法華成熟酥者問一家諸文咸至法
華悉成醍醐今何得云但成熟酥答教旨無他人自
前却況顯露教指二乘人來至法華悉成醍醐諸菩
薩等無處不入般若同異亦復如是五千起去三變
被移捃拾之言良由多意如是熟酥即名醍醐故使
法華之後更說般若良由尚有生酥之名並是涅槃
入法界者佛化施設一期事畢前後小別大體無違
尚置餘國傳說之言何必全在靈山之席若以不盡
入於法界則令法華部非終極爾前諸教有得入者
部應圓融問曰上來等者此約上來多五味義並以
涅槃對於法華而為上下故二乘眾皆至法華而入
[002-0914c]
法界法界性論何以然耶答法界性論唯約菩薩入
一乘機故云一乘人也若二乘人在於法華而為上
也說二乘者明大小共問玄義等者問意者準此亦
應問云亦有至法華如乳者不答如所問也準問為
答即是亦有準此亦應更須問出亦有以方等教為
上上根不答道理然也三藏之後即入故也別教大
乘者驗知前二一切俱小又四種菩薩皆云䟦致者
初舉發心次入䟦致此則具舉初後故也又被訶者
皆不退位從前不退入後不退三種不退相望說之
以四菩薩中先訶彌勒不退之行是故預標不退之
言四教明菩薩等者諸波羅蜜即橫行也觀理入智
即豎行也前之三教但明豎唯有圓教俱明橫豎若
準前文亦可具如佛國品中一十七句即橫行也一
十三句即豎行也雖不霑藏義立何妨法身眷屬者
上來多文皆云深求其致者是問三萬等者明被訶
者多在同聞信知同聞竝非下位既是同位不應有
訶雖復有訶不妨高位雖曰消文意兼斥古以佛事
為魔事者作魔王者多是住於不思議也問破彌勒
一人等答中意云悉有故也共行弟子者此是彌勒
同事機也既能遍同斥於能化自整眾生緣慈取眾
生相者生相樂相云云四教皆云與道滅樂不云苦集
者且消慈邊未即拔苦圓慈之體理無獨運若從事
說不無二別故無樂言一途而巳彌勒為說等者具
如疏文釋巳委悉今私助一釋凡得記者多在不退
[002-0915a]
既自獲記復為他說故為天子說得記位因茲而為
大士所訶記雖被訶不訶不退者既訶授記是訶不
退因中得理等者在因證理故且云也若從彌勒應
云果由因剋故云行也入燸等者應引俱舍燸必至
涅槃頂終不斷善等若通教明三不退中云六地功
齊等者以與小共故得齊名所言皆者顯乘顯地見
地巳去皆不退也十信初心等者以十信位但分初
中二心之別八信至十以為中心聞訶彌勒說至得
入者益時別故所因異故一先總定者對下生滅等
文故世成別一生記等者亦應云二即人天也亦應
云三兼此生故小彌勒經明三藏得記大彌勒成
佛經及大品經竝明通教彌勒得記正習俱盡者
仍小為名即是先得五分亦名法身以次第人先同
小故示斷一品等者前不云示至此方云者易濫實
故大乘諸經多說示故況教無人故須說之問若爾
通亦易濫何不說示答觀名雖濫彼與小共共不共
異極成難濫又亦可云示者顯示義耳準此而言餘
文亦有華嚴善財入彌勒閣及見彌勒未來作佛
迹表本者圓是實成若準實成境智合時唯佛見佛
故法華云唯佛與佛等也若為在菩薩寂場者故知
迹也迹中圓說但可表本此亦體用論本迹耳此意
亦與示義大同故以寂場共表二教亦如華嚴者問
何以一文用表兩教答機眾教共令經部含豈測高
下者或是古佛久近難知有四種者問前文巳云沒
[002-0915b]
實用權今何以云權實俱用答云多者不專權故以
圓教中失旨等三亦須訶故縱示圓教三不退位但
訶彌勒餘者歛蹤通教中云因果事理無生者滿果
正顯事滿故也信事滿時理亦不滿而不單從理為
名者理濫初故得繩義如止觀記若現在生現在生
無住等者破毗曇人三世不成破曇無德二世亦失
復次三世下通約二家所計以斥彌勒此約計三世
心而為破也若依薩婆多明三相等者還約小宗以
破於小故約有門用破無門問三相四相等者若但
立三則無異相此亦兼破計常故也即是摩訶衍等
者令諸執方便教者而自驚言彌勒不退尚自被訶
我等初心安敢固執故須求實而棄於權若如是即
除障也三藏伏結等者此正破也更引三藏者明但
有於首楞嚴三昧尚自須破故三藏教未得無生不
合求記故權無生非正記位雖復立之正即尋破與
而論之出三相耳故下歷教皆先引前三教非真次
方破於權實得否乾慧至性地等者正出通位與三
藏教三祇百劫其位齊也若聞授記心則等者即破
彌勒者令餘息心若破諸天恐濫破餘悕冀者耳常
住佛果為異者此是究竟法身記也若通教中唯有
八相無法本故不名也故望法身此為永別若智若
斷名為別者借通教名通途用之將窮三教無生之
源者即補處位名之為源以理而彈即圓理也金剛
般若云等者然其三教跨節言之皆有此義為兜率
[002-0915c]
天王等所作兩釋約諸天子及彌勒耳。


維摩經疏記卷中